中環在線:內地樓價好平因中國人太有錢 李華華
|
|
曾經揚言只會為有錢人起樓嘅內地「大嘴」發展商、北京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經常語出驚人,佢對樓市嘅睇法,自然同一般老百姓唔同。好似樓價咁,佢前日出席喺南京一個房地產論壇時,就話內地樓價實在「太便宜」,因為中國人太有錢咁話。 華遠:買樓睇需要非樓價 賣 花自然讚花香,任志強話樓價平,皆因佢對未來樓市走勢睇得好好,佢話唔少城市出現「嚴重供不應求」,土地供應不足、房屋供應不足;預期下半年將會有「六個 加速」,包括投資增長、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房價等。喺論壇中,有記者問佢下半年係唔係買樓好時機?呢位內地任總話,「問甚麼時候買房是最愚蠢的問 題」,佢話買樓唔應該睇樓價高低,而睇自己需要同埋負擔能力,有需求但冇能力供樓就唔好買,否則會背負好大嘅負擔,生活質量會下降。佢又話,長時間嚟睇, 十年廿年房價永遠係看漲,倒轉嚟睇,十年廿年前最貴嘅樓房亦比o依家嘅平。「長期來看,越晚買越貴;只有投資客會根據利息和盈利來看今年買還是明年買。」 咁講法,即係叫你有能力o依家好買樓啦,果然係發展商口脗!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
中国建设重工借壳保兴发展登陆香港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3/20090813024317986.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昨天,已经停牌大半个月的保兴发展 (01141,HK)发布公告宣布,将斥资20亿收购中国领先 的基建重型装备提供商——中国建设重工的全部股权。换言之,中国建设重工将借着保兴发展的 “壳资源”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从而拉开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序 幕。
保兴发展昨日公布,公司已经落实收购中国建设重工全部股权及贷款,并已经与相关方面订立了买卖协议。据此,保兴发展将以不超过20.43亿港元的代价,收购中国建设重工的全部已发行股本以及相关贷款。
据 了解,在支付总价的20.43亿港元中,有共约5亿港元将以现金支付,另外的15亿港元将通过按照每股1.116港元的价格向卖方相关人士发行代价股份支 付。据悉,该部分代价股部分全部发行后,卖方相关一致行动人士将拥有保兴发展扩大后已发行股本29%的权益。
于此同时,保兴发展还公布,公司将通过发行股本或股票挂勾证券方式进行集资,以拨付收购部分代价及于收购完成后拨付中国建设重工的营运资金及资本开支等。据悉,保兴发展的集资金额最多将为7亿美元,有可能是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集资。
在完成上述收购后,保兴发展将完成“华丽的转身”。公司表示,公司的名称也将更改为与其新业务相匹配的 “中国建设重工集团”。
一位参与保兴发展与中国建设中国重组的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保兴发展将于近期发布融资计划,该人士透露,目前已确定有多家基金积极参与配股认购计划,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以及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多家知名机构。
恒丰投资分析师梁渊表示,骏新能源(00091,HK)、结好控股(00064,HK)、中国资源开发(00661,HK)等多家公司均有收购及引进策略股东的举动。
新闻背景:中国建设重工集团
中国建设重工集团是由苏州大方特种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郑州大方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并重组而成。而苏州大方及郑州大方在内的企业,均为占据内地基建重型装备市场一定份额的龙头企业。
资 料显示,中国建设重工集团主要在内地从事设计、制造、销售及租赁基建设备,并向中国内地高速高架铁路、城市地铁建设,以及货运及集装箱市场提供相关施工及 技术人员售后服务,主要产品包括DCM液压模组车、液压平板车、提梁机、运梁车及龙门起重机等。目前,该集团计划开发隧道钻挖及开凿用盾构机的全新业务分 部。截至今年3月底止,中国建设重工未完成合同总额约4.86亿元人民币。
打造“中国最受欢迎的球队” 杨家诚拟再购46.44%伯明翰股份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4/20090814025749572.html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发自上海
港商杨家诚成为英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华人老板的憧憬,正一点点地实现。杨家诚旗下上市公司泓锋国际(02309,HK)昨日证实,公司已就可能进行的要约收购,与伯明翰俱乐部董事会展开接洽。
英 国媒体透露,杨家诚已经准备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伯明翰俱乐部约46.44%股份。2007年,杨家诚已收购了伯明翰29.9%股份,成为这家俱 乐部最大的单一股东,但却从未在董事会谋得一席之地,俱乐部仍旧操控在另两大股东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手中。
富豪钟情英超球队
作 为当今世界第一联赛,英超俱乐部早已吸引不少国外富豪的注意。杨家诚对英国足球的兴趣也由来已久,2006年1月,杨家诚开价1.2亿英镑,收购当时还在 英冠联赛中的雷丁队;2006年3月,杨家诚又开价5000万英镑,试图收购维甘竞技;在2006年4月,杨家诚开出3000万英镑的价格,尝试收购谢周 三,但上述交易最终并没有成功。
2007年6月,伯明翰俱乐部的两大股东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同意转卖股份,随后杨家诚通 过泓锋国际,收购伯明翰29.9%的股份。伯明翰俱乐部当时发表声明称,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分别向杨家诚转让了14.81%股权,其他部分小股东转让了 0.28%股份。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声明显示,杨家诚收购的代价总计约2440万英镑。股权转让完成后,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通过旗下的公司,分别继续持 有伯明翰23.22%的股权,杨家诚则成为俱乐部最大的单一股东。
此后,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希望杨家诚继续全面收购俱乐部,不过杨并未有所动作,并提出安排英国知名球星麦克马纳曼和同为泓锋国际董事的中国国家队前任队长范志毅一起进入俱乐部董事会,此举遭到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的反对,并最终被驳回。
全面收购谈判进行中
作 为大股东却从未真正完全掌控俱乐部,杨家诚决定全面收购这家老牌球会,他计划拿出7000万英镑,分别收购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持有的23.22%股份,共 计46.44%股权,一旦收购协议达成,杨家诚的持股比例将超过76%,成为绝对控股方。据英国媒体披露,杨家诚已与萨利文达成协议,和戈尔德兄弟的谈判 则仍在进行中。
泓锋国际昨日证实,公司已就可能出现的要约收购,和伯明翰俱乐部董事会展开接洽,但现阶段还没有提出任何要约收购,伯明翰俱乐部则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泓锋国际的全面收购行动正在展开,声明显示,此次出售俱乐部股份,主要是因为资金问题。
杨 家诚在2007年收购伯明翰时,曾表示将把伯明翰打造成“中国最受欢迎的球队”,并希望引入中国球员,以增加人气,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杨家诚也表示, 购买伯明翰股权是“出于兴趣”,但他同时坦言“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显然,杨家诚的行为也有财务上的考虑,在新赛季重新升回英超后,伯明翰已经能获得一 笔数千万英镑的电视转播费,而英超在中国国内也将重新回到开路电视进行转播,杨家诚此时提出收购意向,显然将吸引大量英超迷的目光。
发型师“出身”的神秘港商
除了上市公司泓锋国际外,外界对杨家诚的经历知之甚少,各界对杨家诚是否有实力玩转英超俱乐部也始终存有质疑。
这位香港富豪16岁时即到伦敦求学,回港后成为一名发型师,但有香港媒体报道称,当时杨家诚的生活并不如意,曾遭银行及法院追债。此时,杨家诚已开出了自己的发型屋,但真正翻身则来自于股市上的大捷。
2004 年底,杨家诚买入的奥玛仕(00959,HK)入股知名的希腊神话赌场,股价随即飙升,据称杨家诚当时获利近亿元。此外,杨家诚在能源、房产领域的投资均 收益颇丰,为自己掘下了第一桶金。在投资之外,杨家诚始终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他曾担任香港澎马流浪俱乐部主席,当时的主教练即是范志毅。
中国核电整肃
From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224805&time=2009-08-14&cl=106&page=all
《财经》记者 李其谚
只不过一周,中国“核掌门”就完成了换人。 8月13日,《财经》记者获悉,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被任命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接替刚刚“落马”的康日新。 之前的8月5日,新华网披露,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康日新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康日新的“落马”令业内感到“震惊”。“除了震惊还是震惊,把业内都打懵了。”一位与康日新有工作往来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接近中核集团的一位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8月4日,康日新从办公室被带走。次日,康日新被查的消息即被披露,速度之快,为同类事件少见,显示出高层查处康日新的决心。《财经》记者获悉,康日新涉嫌核电招投标灰色交易,以及挪用公款。 同时,中组部在紧锣密鼓地考察接替康日新的干部人选,孙勤最终被选中。 在中国核电行业处在体制性变革的十字路口,“核掌门”更迭所造成的影响,将不仅体现在中核集团内部。核电业“地震” 康日新出生于1953年8月,今年56岁,山西大同人。1978年,康日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等职务。 1996年,康日新调入中核集团,历任总经理助理、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2003年,康日升任中核集团的“一把手”,任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还是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 康日新“倒下”的速度之快,令人意外。7月6日,康日新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还作为主持人,与参会的嘉宾相聊甚欢。会上,他精神状态很好,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核电和铀资源,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没有嘉宾所谈的“那么简单”。 会后,康日新意犹未尽,还对《财经》记者表示,想约一位参会嘉宾就中国铀资源的前景再进行一场对话。不过,这场对话可能再难实现。 目前,康日新被押于北京,关于案情尚无内容披露。据《财经》记者了解,康日新案发,事涉核工业项目招投标问题。此外,2008年,康日新挪用公款资金委托理财炒股巨亏(以2008财务年度计算),是他被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国务院高层领导视察中核集团四川的一个厂区时发现,虽然国家拨付十几亿元给中核集团用于技术改造,但厂区的设备仍然陈旧,没有什么新设备。康日新当即做出检查。 康日新此次被带走调查后,日常工作由副总经理孙又奇主持。8月9日,中核集团召开党组扩大会;次日,下属企业的负责人赴京开会。在这些会议上,孙又奇向集团中层以上员工通报了康日新的情况,并传达了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安全”“稳定”成为近期公司的主要任务。 曾在中核集团担任过副总经理的孙勤,要完成“稳定”这一任务应该不难。孙勤生于1953年6月,在担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前,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 任、党组成员,中核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此前,他还担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地质总局局长等职务。招标“窝案” 康日新被查,令业内人士不禁想起“核电招标案”。此前,中国核电系统因招标而“落马”的高层已不乏先例,其中级别较高者包括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下称中技公司)原总裁蒋新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下称中广核集团)副总经理沈如刚。 2004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为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共计四台机组进行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招标。其中最有实力的竞标者,是美国西屋公司(Westinghouse)与法国阿海珐集团(Areva)。 2004年年底,中技公司牵头,与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成立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的筹备组。经过两年多的评标,2006年年 底,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招标机构选择了美国西屋公司和肖工程公司联合体作为优先中标方,引进AP1000技术。但第二年年中,阿海珐集团也获得了广东台山核 电项目两台机组的订单。 2007年年底,参与中国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招标的蒋新生被中央纪委“双规”。随后,中广核集团多位员工相继被调查。2008年,中广核集团就 此事进行了内部通报,在核电招标案中,中广核集团涉案20余人,其中多人被移交司法程序,十余人离职或被开除党籍、调离相关职位。中广核集团原副总经理沈 如刚最终被判刑十余年。路径之争 一直以来,核电究竟姓“核”还是姓“电”,始终都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不仅如此,两者在主管部门层面就一直存在分裂。 传统电力行业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管理,核电行业则由1998年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原国防科工委)主管,安全监督由原国家核安全局(即原国家环保总局下的核安全司)负责。 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核电管理体制相应调整,国防科工委相关职能纳入国家能源局。这意味着核电在制度层面划入电力范畴。此外,国务院还成立了国家核电公司,负责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位曾参与招标工作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就中国未来核电的发展路径而言,中国引入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至关重要。 中国目前核电业格局中,除中核集团,还有中广核集团、中电投集团具有核电开发资质。其中,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是传统的“双寡头”,中电投则是新进入者。此外,大唐、华能等传统电力集团,也对进入核电领域雄心勃勃。 不过,中核集团始终是中国核电业的第一大集团。中核集团前身先后经历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 成,主要承担核军工、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中核集团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一期 CNP300、二期CNP600核电站。 在几家核电公司竞争之下,中国核电技术路线几年来一直摇摆不定。比如,大亚湾核电站采用法国技术;秦山一期使用中国自主技术,三期是加拿大的技术;连云港核电站则是俄罗斯的技术。 “中国从来没有系统地走一个技术路线,20年间走过很多弯路。”一位核电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中国各家核电公司拥有的技术都不尽相同。其中,只有中核集团所掌握的CNP1000技术和阿海珐的EPR技术,是在法玛通M310基础上改进而来。如果第三代核电技术确定为EPR,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将在竞争中拥有天然的优势。 然而,最终中国选择了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打破了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的技术壁垒,为下一步进行核电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第三代”玄机 7月27日,康日新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代表中核集团与湖南省郴州市政府就合作开发建设郴州核电签署了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郴州核电项目一次性规划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由中核集团控股。这是康日新带领中核集团进行跑马圈地的一个“缩影”。 在择定第三代核电技术之后,中国掀起了一轮“内陆核电”的版图之争。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中国 核电站选址主要在沿海省份。但是,近年来,中国内陆地区也饱受能源匮乏之苦,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吉林在内的多个内陆省 (市),向中央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计划。 2008年,中国一系列内陆核电项目的报批进入冲刺阶段。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曾公开表示,内陆核电的技术线路将首选AP1000。随着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不断圈地,内陆核电的技术路线开始起了变数。 “原来以为就这么定了,以后内陆电都是AP1000了。没想到后来中广核和中核与各省签协议,上报了一批‘二代+’项目。”一位核电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新一轮的圈地中,“代际之争”有着微妙的意味。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允许大规模上马二代或二代改核电机组,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凭借此前的技 术和经验积累,显然会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如果在今后核电发展中选择全新的第三代机组,则新进入核电业的电力企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3月,孙勤以能源局副局长身份接受《科技日报》等联合采访时表示,“三四年后,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内陆核电站,将考虑都使用三代技术。”他还称,对于电力集团进入核电并无限制。 “我们没有说中电投是惟一的,也没有说‘五大’都可以进入。要当核电业主,而不仅仅是投资核电,必须具备相应的设计、建设、运营能力。关键不在我,而在它们自己。”孙勤说。■
老总炒矿留下巨债 “中国鞋王”霸力猝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0/20090820022605514.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上海
多方消息来源证实,霸力集团董事长王跃进2005年后就南下广西贺州“搞矿”,“钱大多 砸 在 了 矿上,收益却不多”。“炒矿”或许就是拖垮王跃进一手带大的“中国鞋王”的罪魁祸首。
在温州制造业复工、招工渐显暖意之际,浙江霸力(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霸力集团)的突然坍塌使得温州鞋业一片错愕。
霸力集团与奥康、康奈与红蜻蜓等同属温州第一批老牌知名企业,同时也是浙江皮鞋行业首家被批准组建的企业集团,还最早获得“中国鞋王”殊荣。
“16日,双屿镇政府接到反映,多名鞋料供应商到霸力集团要求结账,这时才发现法人代表早已失去联系多日,去向不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政府综治办主任李东说,霸力集团16日午间突然宣布停产、解散,“前一天晚上它还在通宵赶工。”
目前,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政府已经派驻工作组稳定霸力集团,当地出入境管理机构则证实,霸力集团创始人、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跃进已在8月7日离境前往澳大利亚。
霸力曾经辉煌
霸力集团创始人、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跃进早在1993年就因策划打造长达2.05米的当时世界最大男式皮鞋而一举出名,霸力集团2002 年的产值即达到1.5亿元。但多方消息来源证实,王跃进2005年后就南下广西贺州“搞矿”,“钱大多砸在了矿上,收益却不多”,炒矿被认为极大地消耗了 王跃进一手带大的鞋业。
王跃进是温州第一批鞋企老板之一,初中毕业跟随舅舅学习制鞋。1984年,他创办鹿城跃进皮鞋厂,此后成立霸力皮鞋厂,1994年,王跃进组建霸力集团,据“鹿城公务网”企业库的资料显示,霸力集团注册资金4030万元,资产总额1.14亿元。
“10年间,能把当初的跃进皮鞋厂打造成后来的霸力集团,王跃进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而且他有创新力,也很有事业心。”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指出。
据霸力集团此前披露资料显示:2002年,其产值就达1.5亿元,曾有5条生产流水线。
霸力集团网站昨日已经无法访问,但温州鹿城公务网上依然显示着它曾经的辉煌:“霸力集团”是经浙江省工商局和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浙 江省皮鞋行业首家企业集团,系浙江皮革行业重点骨干企业,早在1993年首届中国鞋王杯大赛中就夺下“中国鞋王”和“创新鞋王”称号。
资金紧张早现端倪
谢榕芳叹息道:“6月温州鞋革行业产销都有回暖,想不到霸力集团会在这个时候出事。”不过谢榕芳指出,“但王跃进2005年后就逐渐把重心转到了炒矿上,平时也多待在广西贺州,霸力集团的制鞋业务基本全由其妻打理。这之后,霸力集团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据双屿镇政府综治办主任李东介绍,霸力集团此前并无倒闭苗头,出事前一天晚上还在通宵加班,16日当日上午也还在生产,“那天来了很多鞋料供应商闹着要结清货款,霸力集团感觉没有办法了,午间开完会后就去车间宣布停产并向法院申请破产。”
温州当地鞋料供应商赵锋近两年的近半生意都靠霸力集团,“霸力集团的老牌地位确实让人放心,但现在回想,它实际上早出现了资金紧缺的迹象。”
赵锋说,霸力集团自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时起就很难及时支付货款了,“2008年年底的时候,霸力集团甚至还不得不以货抵债,一双鞋抵债60元。”
进入2009年后,赵锋的两万多元货款始终未能讨回,“直到16日它出事,我还在一直给它供货。”
据李东介绍,霸力集团在温州共有3处厂房,最高峰时期有1000多名员工,“出事时就只剩200多位员工了,双屿镇政府出事当天就派出稳定工作组,并补发了员工工资,相关经贸、劳动人事和公安部门也都已介入。”
负债过亿
据悉,霸力集团的银行贷款在1亿元以上,其中4000万元由一家知名服装企业提供担保。温州鞋料商会秘书长朱世灏昨日向 《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指出,保守估计,霸力集团对当地鞋料供应商的欠款应该在700万元左右,“正向会员单位统计霸力集团欠款总额,商会准备起诉霸力集团。”
记者经公开资料查询获知,王跃进旗下的浙江霸力集团贺州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经营多种矿石,王跃进任董事长。
但王跃进旗下的矿山业务经营状况至今仍是个谜,仅有的广西媒体报道显示:2006年10月12日,霸力集团因涉嫌非法开采贺州白面山矿 段,贺州市国土、安监等多个部门对其开采的矿场进行了查处整顿;在《贺州市政府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霸力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的项目 又出现在该报告的显要位置。
权威信息来源显示,王跃进所掌控的霸力集团在广西、温州两地银行负债在1亿元以上,“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矿产投资。”
王跃进已离境
在当地人眼中,王跃进一直被认为为人豪爽、敢闯敢拼且有想法。
王跃进几次策划就让人不得不佩服:1993年,王跃进用7张牛皮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只男式皮鞋,长2.05米,此举令霸力鞋业名声大 噪。两年后,霸力集团又造出最大的女式皮鞋,长2.4米。2001年,他用38张牛皮造出巨无霸皮鞋,长6.38米,高2.29米,宽2.28米,重达 1.028吨。
2002年,霸力集团又制造了一双“大鞋”,由身高2.45米的巨人王峰军穿上,并聘请王峰军为形象代言人,这些都被视为王跃进的经典营销策划。
但目前,各方已经无法联系上王跃进。据悉,出入境管理部门已经证实,王跃进已于8月7日离境,前往澳大利亚。
中国地产:地产大亨汪世忠旗下项目突然易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0/20090820022519854.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杨可瞻
在中国策略性地点发展住宅及商业项目的物业公司,中国地产(01838,HK)日前宣布,该公司 控股股东汪世忠知会,应一项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协议要求,汪氏旗下昆山不动产将交回拟发展昆山国际城的土地予后者。据此,汪世忠本 人将不再拥有昆山国际城项目权益,而同时中国地产的昆山选择权亦自动失效。至昨日收盘,该股收报2.11港元,跌幅1.86%。
如 今,曾一手打造红极一时的天霸表和海霸表的汪世忠旗下物业项目权益突然易主,而本身有主导选择权却一直未有行使的中国地产却立刻回应选择权失效,并表示该 土地使用存在不确定性,让整个事件有些扑朔迷离。昆山选择权失效到底对中国地产影响几何?中国地产又何故要放弃昆山项目呢?
香 港一家券商地产分析师文干森,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事实或许并不像公告披露那么简单,因汪世忠本人就是中国地产的掌门人,他对是否出售昆山项目应 有主导权。另外,因昆山国际城并未被开发,亦未被计入券商对其未来盈利预测中,故料对中国地产影响有限。
随后,当记者询 问昆山国际城项目具体细节时,该分析师表示曾前往实地进行调研,并称该地块所在位置为江苏省一工业区,虽周边商业项目较繁荣,不过因离上海市区距离较远, 故地价升值空间并不大。话说至此时,不知这又能否部分解释中国地产一直对昆山选择权无动于衷呢?
京华山一国际(香港)地产分析师JanetLeung则在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访问中称,如果昆山选择权被计入在该公司每股净资产中,那么一旦权利失效无疑将降低企业价值。
据报道,一个月前汪世忠曾率领中国地产,斥巨资150亿元在重庆打造了逾200万平方米的豪宅项目——“曼哈顿”城,而这又是否与中国地产放弃行权有关呢?
JanetLeung回应道,要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关联比较困难,不过该公司在重庆花重金打造物业项目说明其认为收益将是可观的。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中国地产业绩并不太理想,料该公司未来或将专注于开发风险较低的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多次致电中国地产,不过截至交稿时间,均未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林少陽忘記了-盈大地產(432)、永發置業(287)、湯臣集團(258)、天安中國(28)、會德豐地產(49)(更新於8月27日)
謝味皇兄提供湯臣集團(258)及謝Louis兄提供天安中國(28)及會德豐地產(49)。
上星期一,我看到林少陽先生的文章如下,內中提及淨現金的地產股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428
...
恒隆財政健全,是極少數處於淨現金水平的本港上市發展商(記憶中只得恒隆及冷門地產股大 昌集團 (088)手頭現金高於負債),根本不急於賣樓。巧合地,大昌近日亦積極推售其舂磡角的豪宅單位。....
但他可能真的記錯了,如果只以負債等於現金減銀行負債減其他可換股票據等而論,雖然大昌地產仍是手頭現金高於負債,但恆隆現時非現金高於負債了。
此外,如果只以現金多於銀行負債而論,其實仍有一大一中一小的香港上市地產公司符合這個標準,分別是前名友聯建材、東方燃氣的盈科大衍地產(432)、前稱永盛財務、湯臣太平洋、浦東發展的湯臣集團(258)、和大昌地產接近同時上市的永發置業(287)、前稱新亞置業的會德豐地產(49)及天安中國(28)。
恆隆之緣起(自脫苦海先生之紀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74
五、恆隆集團
恆隆創辦於1960年,創辦人陳曾熙(1923-1986年),原籍廣東台山。陳曾熙戰前曾留學日木,攻讚土木工程學,回港後在永隆銀行任職,擔任外匯、 樓宇按揭業務,認識到香港地產業的潛力。50年代初,陳曾熙離開永隆銀行,與友人合夥創辦大隆地產,開始涉足地產業。其弟陳曾燾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 曾在婆羅洲一帶經營建築生意,回港後協助兄長承包建築工程,生意逐漸做大。
1960年,陳曾熙兄弟自立門戶,註冊成立了恆隆有限公司,初期在九龍太子道一帶發展過不少住宅樓宇。恆隆的起步,得益於60年代初與港府的一次換地交 易。當時,港府需要恆隆擁有的九龍荔枝園後面的一個山頭興建瑪嘉烈醫院,於是以何文田山與恆隆文換,後來恆隆在何文田發展起恆信苑住宅樓宇,奠定了公司日 後在地產業發展的基礎。
1972年10月21日,恆隆在香港上市,公開發售2,400萬股新股,每股面值2元,以8.5元價格發售,集資逾2億元。恆隆上市時共擁有5個發展地 盤,包括港島半山區列提頓道1號的豪宅大廈恆柏園、北角雲景道的恆景間、恆英樓等,另有6個已建成或正在建築中的收租物業,包括銅鑼灣的恆隆中心、九龍的 柏裕商業中心、港島南灣道的寶勝樓等,已初其規模。
恆隆上市後,即將所籌集資金進行項重大投資,它耗資1.15億元以高價購入九龍旺角的邵氏大廈和新華戲院,而這兩項物業都須到1973年底才能交吉。由於 出價遠遠拋離當時旺角的樓宇價格,這項交易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後來,香港股市、地產暴跌,恆隆的大部分資金被凍結,以致錯過了1975至1976年 香港地價跌至谷底時廉價購入大量土地的良機。在把握地產市道循環走勢方面,恆隆顯然比長實、新地稍遜籌。
恆隆上市後首年純利曾高達6,570萬元,超過合和,比新地高出二成八,比長實高出五成。其股價亦一度衝至每股29.2元水平,市值達35億元。不過,由於恆隆看錯地產循環走勢,翌年純利大減近四成,直至1978年度才再度超越1973年度的水平。
在經營上,恆隆與長實、新地等相比一個明顯不同的特色是,它相當重視地產投資業務。1972年恆隆上市時,它的租金收入僅500萬元,佔公司經營收入的10%。但到1977年度,恆隆的租金收入已增加到2,880萬元,佔公司綜合純利的比重已超過45%。
恆隆在地產經營上的另一個重要恃色,就是它重視發展龐大的住宅計劃。早在1975年恆隆就興建有600個住宅單位的荔灣花園。1977年,恆隆與合和合組 財團,奪得地鐵九龍灣車輛維修廠上蓋的物業發展權,該項物業包括41幢住宅樓宇約5,000個住宅單位,即著名的德福花園。德福花園的發展利潤由地鐵公司 佔50%,恆隆、合和各佔25%,當時平均每個單位的銷售價達22萬元,超過原來的估計,恆隆賺取了可觀利潤。
1978年,恆隆以2億元向上市公司淘化大同購入約22.26萬方呎土地,計劃興建淘大花園。其後恆隆以每股9.65元收購淘大75.6%股權,使之成為 恆隆的附屬公司,以使進一步開拓淘大尚未開發的土地資源。淘大花園最後分四期發展,可提供4,800個住宅單位和部分商場,總投資達9.4億元。
1979年,恆隆與長實(恆隆佔37.5%),再投得地鐵旺角站上蓋物業發展權,興建一幢22層高的商業大廈旺角中心。80年代初,旺角中心推出之際,正值地產高峰期,扣除給予地鐵的盈利之外,總利潤高達43億元,恆隆賺得其中的1.6億元。
恆隆的發展,可說與地鐵站沿線上蓋物業發展有著極密切的關係。1981年,正值恆隆各項投資收成在望,業務進入高峰期之際,恆隆領導層雄心萬丈,先後與新 世界發展、凱聯酒店、華懋、信和地產、華光地產、怡華置業、益新置業、萬邦置業、廖創與企業及淘大等地產公司合組成3個財團,競投地鐵港島沿線9個地鐵站 上蓋物業發展權,全部發展計劃包括興建8幢商業大廈和擁有8,000個住宅單位的私人屋村,總樓面面積達700萬方呎,估計建築成本超過70億元,總售樓 收益高達183億元。其中,恆隆可獲利逾40億元。結果,以恆隆為首的3個財團奪得地鐵港島沿線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發展權。消息傳出,全港轟動。
這時,恆隆的聲譽和實力都達到了它上市以來的最高峰,主席陳曾熙更打破一貫低調的作風,對記老暢談恆隆的發展大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據陳曾熙透露,當時 恆隆擁有的土地儲備,足夠發展到1987年,全部完成後擁有的總樓面面積接近1,000萬方呎。1981/82年度,恆隆錄得純利3.52億元,創上市以 來的第二個高峰。
80年代初,以恆隆為首的財團曾連奪港島地鐵沿線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的發展權,恆隆因而聲名大噪。可惜,後來遇上地產崩潰,恆隆被迫放棄金鐘二段的發展權,其他地鐵站上蓋發展權亦被迫押後。是役,恆隆備受打擊,股價亦一度跌至低點。
不過,恆隆與地鐵公司的合作關係並未中斷。踏入過渡時期,隨著地產市場的復甦,雙方著手修訂原來計劃,將地鐵沿線各站上蓋從原來的商業用途修改為住宅用 途,並減低補地價金額。1984年5月,太古地鐵站上蓋康怡花園動工,補地價3億元,另投資37億元,興建9,500個住宅單位,其中2,200個為居屋 單位。這個佔地17公頃的大型屋村出售時適值地產市道好轉,首批3,000多個住宅單位立即售罄。受此鼓舞,1985年7月恆隆再與新世界、廖創興企業、 萬邦投資及中建企業重組財團(恆隆佔60%),繼續與地鐵公司合作,斥資20億元發展港島剩餘的5個地鐵站上蓋物業,其中補地價僅6.14億元。是項計劃 包括上環果欄、海事處,灣仔修頓花園,以及天后站和炮台山站上蓋物業,總建築面積270萬方呎,其中住宅樓宇160萬方呎。這是恆隆在80年代最大的地產 發展項目。
不過,恆隆在80年代的發展,始終受金鐘二段一役的影響,對地產循環的戒心大增,投資策略亦漸趨保守。1985年以後地產市道逐漸回升,恆隆即迫不及待地 將地鐵沿線發展物業出售,則魚涌太古站上蓋的康怡花園、富澤花園及柏景台等8,000個住宅單位,即在1984年10月至1987年3月期間以樓花方式售 罄,絕大部分單位以每方呎500至800元分期售出,而這批樓宇在其後三年價格升幅逾倍,恆隆白白少賺了不少。也正因為對地產循環持有戒心,恆隆的土地儲 備亦逐漸維持在低水平,與長實、新地、恆地等相距日遠,若干很有潛質的物業,如太古水塘(現時的康景花囿)、樂活道地段(現時的比華利山等)均先後將半數 權益售予恆地,並由對方策劃發展及代理銷售,此舉亦削弱了恆隆的盈利。
1986年恆隆主席陳曾熙逝世,遺下龐大恆隆股份指明舊屬殷尚賢作為遺產信託人,其弟陳曾燾則擔任恆隆主席。陳曾燾時代,恆隆進行了連串集團架構重組。早 在1980年8月,恆隆已購得上市公司淘化大同75.6%股權,淘大以其食品加工業務為恆隆的盈利作出貢獻,同時亦為恆隆提供了牛頭角龐大土地儲備。淘大 被恆隆收購後地產業務比重加大,與母公司恆隆業務日漸重疊。1987年8月,恆隆與淘大重組,恆隆成為集團控股公司,並專注地產發展,而淘大則易名為淘大 置業,成為恆隆旗下地產投資公司,持有恆隆中心、柏裕商業中心、雅蘭酒店、康怡廣場、金鐘廊等一系列投資物業。1988年4月,恆隆透過淘大收購樂古實 業,並再度重組,將樂古改名為格蘭酒店,專責酒店業務。自此,恆隆集團自成一系,系內各上市公司業務清晰,便於發展。不過,亦有人批評恆隆將過多精力浪費 在業務重組方面,錯過這一時期積極增加土地儲備的良機。
1991年1月,陳曾燾退任董事,由陳曾熙長子陳啟宗接任恆隆主席,恆隆進入家族第二代管理時期。陳啟宗上任後,一方面表示將繼續遵循父親陳曾熙及叔父陳 曾燾的穩健發展路線,但同時亦採取了一系列矚目行動,包括親赴英、美、日等國進行全球巡迴推介恆隆集團;引進先進管理技術,如最早發行可換股價券吸引外國 資金、成功推行「C計劃」以打破銀行收緊樓宇按揭的僵局等等,獲得投資者的好評。陳啟宗並表示:恆隆會繼續積極擴大投資物業組合比重,同時在增加土地儲備 方面亦將更加活躍,爭取5年後與其他地產集團看齊。
不過,90年代恆隆系發展策略的重點,似乎仍集中於擴大投資物業方面,其中淘大置業擔任這方面的主角。1992年6月,淘大宣佈10股供3股計劃,集資 27.9億元,其後在8個月內全數用於擴展投資物業組合,包括以7.2億元購入約17萬方呎麗港城商場、以9億元購入約30萬方呎的中區渣打銀行總行大 廈、以3.3億元購入15萬方呎的長沙灣百佳大廈、以8億元購入的豪華住宅花園台2號等。1993年1月以後,淘大通過撥出內部資金及借貸共11.4億 元,10月再透過發行可換股價券集資19.9億元,繼續收購有升值、加租潛力的優質投資物業。換言之,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恆隆系已動用50億元購入投資 物業。
1993至1994年間,淘大置業的投資物業陣營進一步加強,先是位於太平山頂的山頂廣場落成啟用,該物業樓面面積13.4萬方呎,全部租出;而早幾年向 張玉良家族購入的銅鑼灣百德新街一帶物業,價位亦已大幅上升。「食街」經改造成「名店坊」後租金升幅逾倍。1994年,淘大又斥資12億元收購旺角麗斯大 廈,而拆卸重建的尖沙咀格蘭中心亦落成啟業。到1996年,淘大置業旗下的收租物業面積已達546萬方呎,絕大部分均是位於地鐵及九廣鐵路沿線的優質物 業,年租金收益接近24億元。至此,淘大已躋身香港一流地產投資公司之列。
在2000年及2001年的重組計劃,把地產業務轉移至淘大地產,並把之易名為恆隆地產,其後恆隆控股(10)把格蘭酒店(A,195,B,196)注入恆隆地產,並把之私有化。
業務轉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728/LTN20000728017_C.doc
格蘭酒店之注入: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29/LTN20020829011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123_C.pdf
恆隆主席陳啟宗先生之專訪等: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9%99%B3%E5%95%9F%E5%AE%97&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10
2009年上半年業績:
公司有96.32億現金,但有91.66億長期負債和8億短期負債,以及15億的浮息票據,現時淨負債21.34億元。
大昌地產之歷史(來自脫苦海先生之紀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5
大昌地產的創辦人陳德泰,祖藉廣東新會,早在1950年代初已活躍於香港地產界 , 1950年代中後期已成為香港較大的地產商。1972年8月,陳德泰創辦大昌地產 (集團)有限公司,同年12月11日在香港掛牌上市,將面值2元的股票共1,250萬 股新 股,以每股4元的價格公開發售,集資5,000萬元。當時,大昌地產除直接擁 有地 皮物業外,還擁有若干重要發展工程的少數股東權益,包括和記大廈25% 權益、 禮頓道一面積41萬方呎商場寫字樓組合40%權益等。
大昌地產上市後,充份利用股票市場狂熱的機會,發行新收購物業或其他地產公 司的少數股東權益及聯營公司權益。1973年,大昌就先後15次發行新股,發行的 股數高達1.5億股,先後用於與新鴻基地產、泰盛發展、利興發展、嘉年地產及 和記國際等公司換股,又購入太批物業及地產投資公司,如購入喜來登酒店35% 股權、都城地產25%股權及太古昌25%股權等。
大昌地產在上市初期,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頗高,主席陳德泰更被稱為「地產 強人」。不過,大昌較少獨立自主地發展地產,也缺乏魄力獨力承擔大型發展項 目。上市不久,大昌就依附英資財團,協助其地產發展。當時,陳德泰與英資和 記洋行的祈德尊關係密切,大昌與和記屬下黃埔船塢在紅磡擁有龐大土地儲備的 黃埔船塢合組都城地產,以大昌的資金及由建築到銷售的系統,去發展黃埔船塢 在紅磡、大角咀及香港仔三座船塢的土地,但後來和記集團陷入財政危機,控制 權被匯豐銀行所奪,匯豐派「公司醫生」韋理入主整頓,安排和記與黃埔合併, 形勢發生變化。 韋理認為香港地產市道蓬勃毋須與大昌分享,因而推翻雙方往日的許多口頭合約,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對簿公堂,
後來庭外和解。1979年,大昌地產以3.1億元向和記黃埔購回都城其餘55%股權, 同時以1.1億元價格將中區和記大廈25%業權售回和記黃埔,雙方合作由此終止。
1973年,大昌地產還和英資太古洋行合作,聯合收購小型地產公司健誠置業, 改組為太古昌發展,當時太古集團剛涉足地產業,試圖借助大昌的經驗發展規 模龐大的太古船塢。後來,太古集團也覺得沒有必要讓大昌地產分享,遂於1977 年收購太古昌發展全部股權。大昌兩次與英資洋行的合作都半途夭折。後來大昌 又和希慎合作,興建希慎大廈及禮頓中心,1981年9月,利氏家族組成希慎興業在 香港上市,大昌變成持有小量股票的小股東,也不成氣候。大昌地產這種經營方 式,雖不致吃大虧,但卻失去大事擴展的良機。
1981年,大昌地產創辦人陳德泰病逝,公司主席一職遂由其長子陳斌接任。陳斌 1974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成後返港協助父親管理家族生意,當時出任 公司主席時年僅38歲,成為香港最年輕的集團公司主席。不過,由於大昌地產經 營作風較保守,缺乏大氣魄,此時已逐漸落後。
大昌集團(88)的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5/LTN20090625233_C.pdf
公司現金有3.68億,銀行負債1.15億,淨現金2.51億。
原地產之由來是來自盈科拓展最初注入德信佳的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504/LTN19990504025_C.HTM
注資入東方燃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08/LTN20040308025_C.doc
私有化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14/LTN200802140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7/LTN20080417540_C.pdf
盈大地產今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0/LTN20090820182_C.pdf
公司有32.42億現金,短期負債2,400萬,長期負債21.66億,共21.9億,淨現金10.52億。永發置業之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
今年全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0/LTN20090720682_C.pdf
公司有5,900萬現金,無銀行負債。
湯臣集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7/LTN20090407623_C.pdf
2008年業績有15.13億現金,銀行負債3.85億,淨現金達11.28億。
會德豐地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7/LTN20090317305_C.pdf
如 果沒有辨證錯誤,該公司已在約150年前上市,原稱香港麻纜有限公司,在1880-1890年間因一連串內幕交易,導致香港制訂證券法,其後獲會德豐收 購。在1960年間改組,易名置業信託,作為會德豐地產旗艦,並收購張玉良之聯邦地產(77,已私有化),其後會德豐又版股購入置業信託,令張玉良成為大 股東,埋下被包玉剛全面收購的伏線。
其後,公司成為會德豐的地產業務旗艦,並曾發展鑽石山地王項目(後重建成荷李活廣場及星河明居),及投資有線寬頻(1097),之後又控制新加坡上市之馬可波羅酒店。
2000年,公司逐步整合,售出荷李活廣場及有線寬頻,其後又全購聯邦地產,之後又購入新加坡地產的上市公司,在2004年易至現名。
現時的會德豐(20)其實是收購九龍倉的隆豐國際(前稱隆豐投資,在1918年上市,後被會德豐收購,在約60年代又被包玉剛收購,並注入航運資產,其後獲注入九龍倉股權,成為購入九龍倉的旗艦),在1994年才易名會德豐。
2008年業績有55.93億現金、銀行負債21.14億,淨現金34.79億。
天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4/LTN20090824616_C.pdf
2008年業績有22.99億現金(6.02億為抵押現金),銀行負債18.77億,淨現金4.22億(若不計抵押現金,則為淨負債1.80億元。
大家仍找到這些高現金低負債的地產公司嗎,不妨分享一下。
中国稀土假帐黑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审计
Fro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18/content_982485.htm
中国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正在学习适应香港证券市场最残酷的游戏规则——被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抛弃,跌入到“仙股”行列 2003年5月行将过去,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未能公布其2002年年报——按照惯例,香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下限是每年的4月30日。 公告拖延的原因有些离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稀土的核数师已数度更换。在“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周游之后,近期才刚刚选定了香港本地的何锡麟会计师事务所。 这意味着号称首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之一的中国稀土,正在被“四大”抛弃。尽管公开消息并未道尽此间委曲,但其股价却已应声而落:4月28日,中国稀土最低跌至0.42港元,至今在0.50港元上下徘徊,不复昔日光彩。中国稀土究竟发生了什么? 民企明星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凭借香港投资者陌生而新鲜的“稀土概念”和“体制优势”,原来的宜兴稀土控股公司于 1999年10月15日在香港顺利上市(股票代码769),筹资1.2亿港元,外部投资者占25%,最终的保荐人为光大融资公司和新加坡唯高达融资公司。 至今,身为上市公司董事的钱元英还记得当时与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留成同时在港交所聆讯的一幕,结果当时雄心勃勃的中海油功败垂成,中国稀土却凯歌 高奏。 此后一年间,宜兴稀土通过转券和配售再度筹资达2.5亿港元,并于2000年5月 改名为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稀土)。一时间,中国稀土被市场追捧为民企明星,股价最高超过3港元。2001年,中国稀土的业绩冲上了顶点:根据 2001年年报,其销售额高达6.18亿港元,其中的稀土类销售额高达3.75亿港元,当年盈利1.47亿港元。 蒋泉龙一举成为中国稀土界中的“能人”,“善于观察形势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这是业内对其较为正面的评价。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风云突变 2002年9月,中国稀土公告了其未经审计的2002年中报业绩,销售收入为1.96 亿港元,其中稀土产品的销售额为7178.6万港元,较上年同期2.12亿港元急降66%。受此影响,其股价急剧下跌,从每股2港元迅速破位。在中报里, 中国稀土把原因归结为上半年国际稀土市场低迷,国内稀土产业政策未落实而影响出口配额发放等。但这仍是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在两个月前,蒋泉龙还对一内 地媒体表示当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 对于中国稀土来说,这种急转弯显然所来有自。据《财经》了解,2002年7月来曾 经有一封发自内地稀土界的举报信经由香港特首董建华转至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内容直指中国稀土的稀土类销售有假。可以确信,自此中国稀土开始成为香港 证监机构暗中的“高度关注对象”——中国稀土对此不可能无所察觉,业绩突然大降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然而时至今日,香港证监会并未对中国稀土采取任何公开调查。资深人士认为,这主要 受制于目前亟待变革的香港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证监会的立案需要相当确凿的理由,而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香港证监会受到的限制很大。比如清查银行账 户,香港证监会到内地调查会有很大不便,和中国证监会也缺乏这方面合作的法律安排或先例。即使到内地调查,银行也会以《商业银行法》为由不予查账。曾经轰 动一时的格林柯尔、欧亚农业事件最终均受制于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正是这一年,中国稀土上市以来一直聘用的核数师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因安然丑闻解体,香港安达信也被普华永道收购。然而不无蹊跷的是,在普华永道接收的安达信客户名单中,并没有中国稀土的名字。 之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其2002年年报的核数师。然而到了3月12日,中国稀土又称因安永索要费用较高而解约,接任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一个月后的4月17日,毕马威又提出辞呈——这次索性连解约的理由亦未告知。 几次更迭之后,即有业内人士判断:“四大”中的最后一家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也不可能接这 个显然已经烫手的山芋。果然,5月5日中国稀土宣布,公司最终聘任的核数师为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后者显然不具备“四大”的声誉。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秘书长 李启发介绍,截至2002年底的资料,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90%均由“四大”审核。 这种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市场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专家指出,在香港上市公 司没有权力单方面解聘会计师,必须要经股东大会批准才能换,但会计师也可参加大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此番中国稀土的情况,更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动放 弃,这显示出问题远比出具保留意见严重。 《财经》辗转获知,“四大”的一致放弃有一秘而不宣的背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主要内容是督促其要独立判断,要仔细审核。这种情况在对于受到证监会“关注”的上市公司案例中,并非罕见。 核数师疑云 今年3月安永的迅速解约多少透露了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 据了解,安达信在中国稀土的一年审计费约150万港元左右,而此次安永提出的收费为“重大额外审核费用”,约在四五百万港元左右。事实上,安达信在前一年度刚刚为中国稀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按照惯例年度审计不应该有额外的工作,更不至于有高出数倍的收费。 中国稀土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安永注意到需对银行结存、出口销售、原料和制成品的管 理进行额外的程序安排,而且安永对账簿上确认所有固定资产遇到困难,也未能取得核实部分固定资产原值所必须的原有文件,甚至对存货也怀疑是否会在储存中出 现损耗,因此要求“重大额外审核费用”——中国稀土对此不能接受。这份解释其实已清楚的说明,安永在经过初查后对中国稀土的银行存款、出口情况、存货认为 需全面进行审核,需要作大量额外的工作。虽然公告里并没有说安永是否认为需要对以往年度都要重新进行审核,但从高额的收费要求来推断,这恐怕不仅仅是针对 当年。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水分会自动消失吗?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张学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 稀土ABC 稀土是常常伴生于铁矿的一种多金属矿的总称,含元素17个,可供工业用元素15个,常 用于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工业添加剂等,被成为“工业味精”。中国是稀土的资源大国及生产大国,储量占全世界80%。然而中国不是稀土强国,基本是向国外 的稀土产品使用商提供初级原料。 中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仅有10多家企业。20世纪 70年代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完成稀土萃取串级理论到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后,中国稀土的分离技术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流程 设计变得简单,生产企业提出要求,通过计算机就可完成工业化设计。于是稀土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投资较少,几百万即可上分离 线,几千万就可达到中等规模,稀土产品(多数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创汇,利润空间较大,更激发了乡镇和县市办稀土厂的热情。 多年来稀土价格几经几落。1989年下半年,稀土外销形势恶化,出口受阻,厂家竞相削价以求生存,但大多数厂家还是倒闭。一直到1992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才转好,比以前温度更高的又一轮热潮凸现。这是稀土业的黄金时代。 1996年下半年中国稀土再一次滑坡,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销售产量虽有增长,利润却反 而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后,2000年开始反弹,数量、价格、档次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好景不长,2001年的稀土产品价格与2000年的相比,又 下跌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至今未见起色。而中国大陆的化工原料没有同步下跌。因此稀土企业的盈利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大陆较大的稀土企业(不包括稀土永磁企业)有140多家,主要厂家还是10多家,全国各类稀土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70%以上稀土产品销往欧、美、日等外商。由于1999年开始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所以稀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1997年内蒙古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和1999年中国稀土香港上市成功后,稀土就成了渴望上市的企业的操作题材。目前仍有近10家稀土企业竞相准备上市。 2003年,国家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首的北方集团,和以中国铝业公司为首的南方集团近期刚刚挂牌,能否从此实现产业的整合、理顺关系,告别各稀土企业的低端竞争时代,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凌华薇/文)
i-monet邱永漢專訪外傳-中國植物開發(2349)
公司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191公司供股後,會更名為中國水務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彰顯某些決心。公告稱:更改名稱之理由
茲提述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八月六日之盈利警告。鑑於經濟狀況持續不明朗,董事會認為,本集團須分散其投資,而本公司將計劃參與購買及開發位於中國之物業。董事會認為,更改名稱將更能準確地反映本公司業務範疇之擴展。
因此,董事會認為,建議更改本公司名稱符合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那為何改這名?可以從該專訪看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709水˙稀有金屬篇 食水吃緊利淨水供應業 跟糧食相比,邱永漢認為,食水不足的問題更為嚴峻。他指,目前中國每年缺水約4%,他到內地城巿考察,必定會問當地官員:「自來水的供應沒有問題吧?」幾 乎每次對方都會一下子臉色轉青,答不上話來。由於農業化、工業化及都巿化3大發展之間互相爭奪用水,如何有效處理污水及淡化海水,今後將成為一大課題。 是次投資團在新加坡考察時,特地參觀一間從事海水化淡的上巿公司Hyflux。該公司在天津設有海水化淡廠,並在內地擁有49個污水處理工場。邱永漢指,內地目前還沒有一間上巿公司從事海水化淡,但經營淨水及與水務相關業務的中國水務,受惠於政府愈來愈重視供水問題及水費上漲,值得留意。經營水務享獲多項特權 他稱,中國水務在全國10個省供水,由於是一個自然壟斷的生意,所以一直有穩定的利潤。不過該公司近年突然涉足房地產業務,使巿場及邱永漢都摸不着頭腦,於是他前往其位於江西的工廠向管理層了解。「怎料見面後,他們竟帶我看房地產,而不是看水道!」 股神先開一個玩笑,然後解釋,由於中國水務經營公共事業,早年以極低價獲政府批出巿中心靚地皮興建水廠,現在舊水廠產能不足,獲政府另批新地,他們只需補一點點地價,便可把舊廠用地發展為住宅獲利。「他們的主席(段傳良)出身中國水利部,數星期前以2元大手增持股票(該股周五收報1.86元),他買我也要跟他買,我認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投資。」大家明白了嗎?該股雖不賺錢,但概念就在此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