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美齡 教育要用心 2017-01-13

1 : GS(14)@2017-01-15 09:47:15

https://www.am730.com.hk/news/%E ... 4%a8%e5%bf%83-11016

提起在七十年代紅遍全日本的香港女歌手,會想到陳美齡(Agnes)這名字的,大概不是新生代。或許,年輕人對Agnes感陌生,但移居日本逾30年的她,仍然心繫香港,尤其關注莘莘學子所面對的壓力,談到本地的教育制策,語調溫和的她,肉緊地反覆提問後,語重心長地說:「做教育一定要很熱心。」昔日的玉女偶像,如今已是大學教授兼博士級作家,主攻兒童心理和教育學,首本中文版著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說的不只是教養兒子的秘訣,更提出對教育目標的反思。曾經在八十年代唱頌《香港·香港》的Agnes,縱形容香港是有點危機,卻不動搖她對「香港永遠是尋夢鄉」的信念,她語氣肯定地說:「我相信下一代能帶香港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不知忙於外訪公幹、因嘉許義工的「公務」而缺席探討學童自殺問題的半場公聽會的教育局局長,可聽得懂嗎?文:許惠敏 圖:蘇文傑





教育工作 要愛孩子
沒想到跟在日本落地生根的Agnes,會聊到這城的教育政策和前景,身為三子之母,她為香港學生面對的壓力感憂心,作為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她強調應以培育廿年不會被淘汰的孩子為教育方針,香港最大的資源是人,首要是收集整全數據作深入研究,「香港有多少學生無法讀大學?當中有多少是已中學畢業?或是未畢業便工作?若連這些數字也不齊全,我們真的重視教育嗎?這些是制定未來十年教育政策的重要數據,我不知你們是否喜歡現任的教育部長(局長),但我覺得他可以做得更好!」筆者報以苦笑,對於吳局長發表「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的言論,Agnes聞之色變,「那與甚麼有關?」接著,緊張地追問防止自殺報告的研究方法、數據、得出結論的理據等,暫無法深究報告的內容,她肉緊地說:「若不愛孩子,真的不能做教育部,要像我般發神經地喜歡他們,才適合。」筆者忽發奇想,若由她代替現任局長,市民少聽一點涼薄話,感覺不那麼灰,Agnes聽罷只是微笑搖頭。



身份危機
Agnes對本港教育制度的見解,皆是源自她與學生接觸的體驗。除了擁有逾20年在美國及日本的大學教書經驗之外,自兩年多前開始,她應浸會大學邀請,以特別教授的身份回港任教傳理系的「異文化交流論」。她認為,相對於追求平均水準的日本學生和強調個人特質的美國學生,香港學生自幼便要面對劇烈競爭,「學生的壓力很大,往往不是為自己讀書,而是要滿足父母期望,個人價值只建基於考試分數、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承擔考試失敗,自覺永遠是失敗者。」全球經濟衰退,Agnes指出,年輕一代的收入比不上父母輩,是世界性現象,香港主權移交,年輕人容易陷入身份危機,看不到個人的價值,對前景較灰心,「我們常常說國家身份,其實,現已沒有太多boundaries,要立體地看自己,別要因香港人或甚麼身份,stereotype自己。」意即別糾纏於國族身份?Agnes認為,尋根乃是人的基本,要認清回歸前後的歷史,承傳文化遺產,但她強調,「最重要是找到讓自己感自豪的身份,看看自己對世界的貢獻。」Agnes在香港土生土長,婚後在日本定居,歌手出身卻闖進教育界擔任大學教授,更是博士級作家,談到不囿於身份限制,她算是最佳示範。



不要標準答案
曾於1973至75年間,連續3年殺入日本樂壇殿堂的《紅白歌合戰》,紅透半邊天的Agnes,突然於76年宣布暫別娛樂界,先後在日本及加拿大升學,重返校園是父親的意見,選讀冷門的社會兒童心理學,則源於Agnes中學做義工時,接觸家貧、失明或殘障的小孩子,「有些孩子心理有點問題,因為我很喜歡小朋友,若能了解他們,定會有更好的溝通,所以便立志若有機會讀大學,一定要選這科。」
從此,Agnes便走往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不但在史丹福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也把3名兒子送進這間美國著名學府,更將教養兒子的經驗歸納為50個「Agnes式教育法」,著書立說,別以為這是「虎媽」如何讓兒子贏在起跑線的讀物,更不是考讀世界名校的攻略,而是結合教育理念的實戰分享,為要培育將來能夠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年輕人,「就是要讓他們的腦袋更有彈性,容許不同的答案。」Agnes望望枱上一杯檸檬水,嘗試解釋,「同一片檸檬,可引發不同聯想,有人覺得含豐富維他命、有人想到它的細胞構造、基因改造,或是如何減低成本,每個角度都是對的,視乎你如何組織以說服別人,並繼續追尋下去。」多角度思考,不一定是課堂的訓練,家長掌握黃金的教育時刻,孩子更能活學活用。



學生的壓力很大,往往不是為自己讀書,而是要滿足父母期望,個人價值只建基於考試分數、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承擔考試失敗,自覺永遠是失敗者。



學以致用
Agnes的教育法,著重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香港有不少幼稚園或補習社,教導幼童學習艱澀的英文生字,以提升英語水平,筆者帶了一些樣本給Agnes看,她大皺眉頭,「excavator(挖掘機)?我也是看到才識,還有wax apple(蓮霧)?我不贊成,是生活常見的嗎?為甚麼不學生活常見的water、wind?為增加生字庫而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溫婉的語氣逐漸勞氣起來,「要讓小朋友對學習有興趣,必須要學以致用,他們感興奮,才有推動力主動求知識。」她認同,8歲之前是孩童的關鍵學習期,但補習班未必適合所有孩子,其實,家長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已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可訓練集中力、解讀力、學習英文生字等,接著,Agnes即場示範,「例如在咖啡室飲Latte,以實物教孩子,然後下次請他代你點Latte,這樣才有意思嘛!」Agnes認為,與其忙於工作買樓,為孩子將來鋪路,倒不如陪伴度過童年,發掘其獨特性,「讓他們有高的自我肯定能力,活得快樂,便不至於行差踏錯,無論喜歡或不喜歡讀書,最緊要將來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始終,家長不能陪伴孩子一世。



親子相處 全心全意
Agnes強調,父母要讓子女自覺有價值,而這價值不應該建立在錢財之上。Agnes的3個兒子在高中之前,除了元旦和春節之外,基本上都沒有零用錢,為要讓孩子學習不追求物質需要。她不諱言,曾經遇過其他家長的質疑,「有位家長對我說:『你的兒子沒錢嗎?這會令到我的兒子放學也不敢買雪糕,因為你的兒子沒錢!你可否給他們零用錢。』」當時,Agnes的答案,盡顯智者風範:「可以來我家裡吃,有很多雪糕。其實你可以告訴兒子,世界有些人是無錢的,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她強調,要讓小朋友知道,不吃雪糕不花錢也可以活得開心!對於這位在職母親而言,最開心是與孩子一起的時光,「當打開家門,孩子湧上來叫『媽咪,我畫了一幅畫給你!』便疲累盡洗!」她形容這是magic moment,每天只要花15至30分鐘,全心全意跟孩子相處,他們會為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作同樣付出,成為一種承傳,「我記得患癌(07年)的低潮期,服藥有很多副作用,只能睡在床上,幼子見我不開心,某一天,在我睡覺前跟我說:『媽咪,今日的笑話!』原來他每晚要講一個笑話給我聽,這給我勇氣戰勝病魔。」Agnes憶起當時情景,笑得特別甜。



兩代不同 必有矛盾
Agnes口中盡是家人融洽相處的片段,但不代表兩代之間沒有矛盾,「人總有不同意見,難免有衝突,我的政策是今天爭吵今天完結,若自己錯了,也要當面道歉。」Agnes認為,每個年代都有兩代矛盾,「若兩代完全明白,代表下一代完全沒有進步,應該接受他們跟自己不同,也要接受他們會超越自己。」教育既是承傳,也是開創,經過整合的過程,自會創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她深信,下一代能帶香港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成年人只需鼓勵和同行,必要時予以指正,給予適當裝備以提升他們的自信,香港仍是永遠的尋夢鄉。




news-images
2015年,剛滿60歲的陳美齡在日本推出新歌《求婚》,紀念與丈夫結婚30周年,本打算推出廣東話版本,惜工作忙碌仍未有時間籌備。
news-images
和平曾埋怨母親在他讀高中時,沒有出席學校舉辦的活動,事後Agnes心感歉疚,本來要往外地工作的她,漏夜駕車往兒子的宿舍,當面道歉。
news-images
陳美齡的3個兒子感情要好,昇平(中)在史丹福畢業的大日子,哥哥和平(右)和弟弟協平(左)齊來祝賀。
news-images
陳美齡很享受五口子共聚的時光。她與丈夫金子力(中)、三子協平(右下)、二子昇平(左上)和長子和平(右上)合照。
news-images
news-images
6年前,陳美齡在武道館舉行演唱會。
news-imag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92

潤你: 張學潤 我的啟蒙老師Grace Yu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1:08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b8%abgrace-yu-14329

記得初入行時,便有幸認識到華人模特兒打進巴黎天橋界的先驅Grace Yu(余嘉文),她那5呎11吋的高度,在當時又的確是頗鶴立雞群的,再加上極有個性的面孔,怪不得能揚威海外,成為Christian Dior的首位華人house model。

Grace在八十年代「模界」無人不識,認識她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剛踏進娛圈的我,每天總愛到這大姐姐的家裡轉,聽她訴說各種模特兒界的苦與樂、明爭暗鬥的故事,讓我暸解到這賣青春的美麗工業,背後的各種辛酸,也在她的衣櫃內驚嘆地欣賞各名師送她的couture晚裝,真的大開眼界,她也教曉我如何做一個choreographer,為時裝騷作走台指導,獲益良多。

也是這大姐姐常帶我這小朋友,到各間高級餐廳吃晚飯品嘗紅酒,教懂在加拿大生活、習慣了美式飲食文化的我,何謂歐陸式的享受生活;Grace的丈夫是外籍人士,常因公幹不在港,所以有很多時間都不介意有我這小鬼作伴。

記得Grace曾告訴我,每一年代的模特兒,會隨著潮流的轉變,而有不同的需要,由她入行流行高、瘦、平的年代,到因服裝的設計愈來愈少布,愈來愈性感而演變到模特兒要既瘦,但亦要有「事業線」的年代,情况就如現在的娛樂圈及媒體,出席公開場合各女星,都爭妍鬥豔大晒胸前事業線,誰露得最多便能在傳媒的報道中,搶得最大的有利位置。但是否露得多就是否代表是性感呢?低俗的肉感和高貴的性感,其實只是一線之差,從來都覺得性感是一種感覺,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甚至是一把聲音,並不能具體地以筆墨形容。總知就不是愈穿得少布便稱之為性感,有時若有似無、若隱若現才能引發無盡瑕想,才更引人入勝!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潮流的確是變了,但是變得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當大家看見連剛成年的少女,都在死命露、露、露的時候是否應反思一下大家是否需要這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5

魚油一樽: 方俊傑 我最喜愛的周星馳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2:02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8%9f%e9%a6%b3-14327

每個香港人,即使年僅十幾二十,內心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周星馳。尤其過年前後,可能情願留在家再翻看多一百次周星馳舊戲,也好過入場睇沒有周星馳主演的賀歲片。像《西遊‧伏妖篇》的預告片,大眾焦點其實落在周星馳監製的戲外演繹,遠遠重要過從正本電影剪輯出來的片段。所以,這篇,不是寫《西遊‧伏妖篇》,是寫在這個農曆新年必定會在各大電影台重溫的經典。


最好笑:《唐伯虎點秋香》
論笑料密度之高,我會選《唐伯虎點秋香》。由一開場,直到散場,幾乎每隔三分鐘必有一個人人也笑得出的笑料。看得夠耐,連一直覺得是瑕疵,明顯格格不入的鞏俐,也變成笑料一部分。只是在電影台翻看時,必定刪了粗口對聯的部分,每次也逼到我要開番隻DVD出來補完。


最應節:《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
三集《逃學威龍》,以第一集最破格。去到第三集,又回復戲謔其他電影的舊路,大玩《本能》,效果不算太好。當年的票房也跌watt。不過,又撞正雞年,單單為個戲名都要重溫一次啦,才驚覺原來已是廿四年前的作品。下一次雞年,睇怕都仲係睇緊呢套。


最感慨:《西遊記之月光寶盒》、《西遊記之仙履奇緣》
當年在香港不算受歡迎,後來反而在大陸大紅。周星馳至今仍然在鑽探西遊記的題材,劉鎮偉則拍完《情癲大聖》再拍《越光寶盒》再拍《大話西遊3》,都未計其他導演不停改編孫悟空或唐三藏的故事,年年賀歲都有西遊記。你還有勇氣追看嗎?


最另類:《回魂夜》
好記得《回魂夜》上畫時,大受抨擊,票房遠遠不及當年的《百變星君》。時間為《回魂夜》平反,今日,人人也激讚《回魂夜》的創新而批評《百變星君》的因循。雖然新正頭看鬼片好像不太吉利,不過,當駐西藏解放軍也模仿Leon,輪流傳遞炸藥以訓練膽量,《回魂夜》再恐怖,也不及國內新聞恐怖吧。


最難搞:《行運一條龍》
《家有喜事》後,無數《喜事》也無法超越前作,連周星馳有份參演的《97家有喜事》也不例外。不被列入《喜事》系列的《行運一條龍》,格局其實也相當《喜事》,三條愛情線並列,但失去跟張國榮或吳君如拍檔的火花,就連周星馳跟鄭秀文的合作,效果也不太理想。偏偏當中「初四咁嘅樣」一段,成為每年都要應一應節的必需品。結論:時間不夠的話,上網重溫那分幾鐘,就夠了。反正必有朋友放上網。


最喜愛:《國產凌凌漆》
眾多周星馳電影中,我永恆最愛《國產凌凌漆》。笑料質量兼備,而且言之有物。單單利用人民幣逃離刑場的一幕,轉折位簡單得來合情合理。今日,再有人敢拍,也拍不出當中的笑中有淚。我怕,將來,連播也不給你播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6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曾經有個高中生, 趕返屋企睇 朱茵~ 2017-01-13

1 : GS(14)@2017-01-24 03:36:15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c%b5%ef%bd%9e-11091

請明瞭,我心癡,這是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想寫的一篇。


1.初中年代的我是個熱愛球類運動的小夥子。每個放學後,例牌駐守籃球場,揮灑青春的汗水……


2.上了高中,不再打波——我給波友們的解釋是:要預備會考了,不得不放棄Basketball。狀甚無奈的我從此謝絕波友們邀請。


3.其實我只是為了一放學即搭81K返屋企,然後連校服都唔換,趕住收看《閃電傳真機》——嚴格來說,是為了欣賞朱茵。


4.朱茵有甚麼吸引我?我不知道,只知道1992年某一天睇完《逃學威龍2》,腦海便Keep住浮現她——她在戲中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她的嬌嗔和嬲怒、她對愛情抱持(過分)浪漫幻想的天真,以及佢個靚樣——Yes,吸引我的,就是所有構成她的物質與非物質元素。我明顯將戲中那虛構的「Sandy」跟現實的「朱茵」,混淆了。


5.我不知道自己把那餅經由Laser Disc複製的錄影帶翻炒了多少遍(但其實我不認為《逃學威龍2》好睇,根本只是將首集Copy一次,但又冇晒首集趣味),只知道自己深深被這個100%的女孩吸引,書又唔溫,波又唔打,不能自拔……


6.1993年,對朱茵來說是極重要的一年。電影,她拍了《超級計劃》(可惜她的角色可有可無,主要用來製造危機)、《的士判官》(可說是女主角,但因成齣戲由始至終的主角只得一個:黃秋生,做吳孟達個女的朱茵其實純屬配角,作用,是為那個暴戾的Universe加添一點可愛和調皮,以及吸引男性觀眾如我入場觀看)、《風塵三俠》(也是配角,但如果冇咗佢,成齣戲要扣五十分)——但最重要的還是兩齣電視劇,《原振俠》&《都市的童話》,而當中又以《都市的童話》更重要。


7.故事的主要設定,應該參考了桂正和《電影少女》——一個虛擬少女錯誤地來到現實世界,不自覺地跟人類男主角日久生情,嚴重地愛到不能自拔,但又無奈地注定不能一起,嗚嗚。配合埋由黎明主唱的主題曲《傻癡癡》,實在為我帶來一種如夢似幻但又有層悲哀墊底的甜絲絲感覺。這種複雜(到要動用多組形容詞來描述的)感覺,在電視史上,只有《都市的童話》帶過給我。你可以話有冇咁誇張吖,但,就係咁誇張。


8.最大功勞是朱茵。且讓我再誇張一點:朱茵絕對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最重大的發現——唔知點解地,她就是能夠為一個普通角色Add上難以估計的Value,把普通變得好唔普通;而如果,好彩地,角色本身已經寫得極度精彩,朱茵就更能動用她那得天獨厚的特質,讓該角色成為不能磨滅的經典——例如,紫霞仙子。


9.她就是這麼與別不同,單憑一雙眼已足以訴說塵世間各種不同情緒。只是到了後來,可能為了挑戰自己、或開發自己更多可能,又或……我都唔知點講好了,總之就是走去同馬德鐘拍那齣甚麼誘惑……OK,你可以話我偽君子,但看在眼裡,我是傷心的。


10.好多年後,當我正在為「浪漫月巴睇90s」煩緊寫乜時,「朱茵」這名字突然在腦裡唔知邊忽閃過,然後寫了以上一大段字,我終於明白:朱茵絕對是構成「我的90年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只是當年那個為了收睇《閃電傳真機》連波都唔打的月巴,就像《都市的童話》的她,化成泡沫,煙消雲散。這一刻有點感觸的我,只想祝福朱茵永遠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9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曾幾何時,入場為了睇周星馳(上)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7:52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6%b3%e4%b8%8a-14326

上星期在觀塘睇《天煞異降》,開波前,先送上由周星馳和徐克親身演繹的《西遊伏妖篇》第二段trailer,即徐克玩緊扭計骰,周星馳上前話啲電腦特技好正嗰段……


1.全.場.靜.默。不是單純冇笑那一種靜默,而是根本連些微反應都沒有的死寂。不是咁邪吧?我立即四圍望,咦唔係冇人喎,仲坐滿了4/5觀眾。

2.Why會咁?我明明經歷過一個只要見到周星馳(就算企棟棟保持緘默)都必定全場爆笑的年代,而我,亦自然是其中一個,仲係笑到最癲嗰個。

3.於是突然想回顧那一個周星馳嚴重支配我們面部神經的90年代。就由1990年開始。那一年,周星馳已經OK紅,而當年不少OK紅的電視演員,都會拍埋戲(今時今日反而壁疊分明),而事實是,他早在1988年已經開始拍戲。

4.但那段時間的戲,大抵都抓不住(又或根本冇諗過要去抓住)周星馳的個人特點——嚴格來說是都抓不住當時觀眾喜歡的周星馳個人特點。

5.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濫拍。睇番1990年,10齣。除咗1月、11月和12月,每個月都有周星馳(掛帥的)電影上映,當中除了5月《咖喱辣椒》和8月《賭聖》真正奠定他的地位,其餘的,應該都冇乜人會再提,只當是香港電影市道興旺時,亂咁拍的過眼雲煙——偏偏我有睇晒,我當時實在太鍾意睇周星馳嘞,但再鍾意,理性還是要話俾我知,拍得極度粗疏的《一本漫畫闖天涯》實在唔算好睇,最好睇嗰場就只是周星馳上台高歌「你老竇有身紀~紀~紀~紀~~恭喜~恭喜!」,問你死未?《風雨同路》,根本唔需要搵周星馳拍囉。《小偷阿星》,主角由始至終都是陳觀泰,海報卻用周星馳個大頭作招徠,呃鬼我。《師兄撞鬼》其實唔太差,但周星馳明顯擠唔入驃叔和馮淬帆個Universe……還有(牌面好笑其實好悲的)《龍鳳茶樓》、(真係得啖笑的)《無敵幸運星》、(完全唔識形容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問題是,即使成齣戲再有問題,周星馳的演出部分其實冇問題,只是那一年的他仲未能夠單靠個人光芒去凌駕成齣戲。

6.當然,之後再冇呢個問題。1991和1992那兩年,他拍戲數量依然嚇死人,但每一齣都收得(最唔收得是《情聖》,個感覺太80s,不合時宜,但都收過千五萬喎)。當年的我太Crazy,每一齣我都例必入場觀看然後再租LD並Dup成帶以便不時翻炒,在我眼中,周星馳電影只有「好睇」和「好好睇」之分,甚至被植入一種觀念:他的電影充分展現「後現代主義」(而我當時連「現代主義」係乜都唔知)。

7.但到了現在,我會說,那一批在90年代初相當收得的周星馳電影,並非每一齣都是佳品——票房數字(這種數據)所反映的不是質素,而只是熱潮,熱潮就是一種社會大多數人都在參與(而未必理性的)的事;至於所謂「後#現代主義」的展現,不過是有些人(食飽飯冇屎屙)對熱潮所做的一種詮釋,一種過度詮釋。或許,「無厘頭」的興起,真的跟「後六四」情緒的釋放有點關係,但其實,香港人一直都咁鍾意睇笑片,就像80年代某些明明不旨在搞笑的戲,都要夾硬攝入大量搞笑場面和情節。

8.「周星馳笑片」,一種轉變了形態的香港笑片——不再像過去般純以情節作為產生笑意的主導(以便由任何演員去演,觀眾都會識笑),變成了必須要由周星馳本人親身去做,總之一切都要由他主導,才能真正直達爆笑的根源。唔信?不妨看看古天樂事隔多年後,將《家有囍事》常歡所患的「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全身機能失調症」重新演繹……那一刻,我是戥佢尷尬的。

9.原來當時的我,入場只是為了睇周星馳個人表演——但,咁仲算睇戲咩?一齣真正好電影,包含的應該更多更多;好在,1994年及之後幾齣周星馳電影,都是真的好電影。但冇位了,下星期再講。

10.補充少少:1990年周星馳還有一齣《望夫成龍》,一對夫婦由鄉間走進城市,感情由鄉間的純真,到城市後逐步變異。成齣戲近乎完全不搞笑,但真摯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0

艾Write艾like: 艾威 你有說這些口頭禪嗎?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8:2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7%8e%ef%bc%9f-14330

拍戲,有時候,是很危險的。不管你是否一個動作演員,不管你拍的是否動作片,只要你拍戲好一段日子,總會遇上一兩個危險動作,例如摔倒,例如跳樓,例如騎馬。不要看輕一些簡單動作,有時候越看似簡單的動作,由於人們掉以輕心,潛在危險性反而越高。
若干年前回內地拍戲,劇情需要騎馬上陣,小弟留意到所獲分配馬匹有點臭脾氣,要求更換另一匹策騎,那馬伕竟說「沒事,沒事」,我知道此「沒事,沒事」只是他們的口頭禪而已,並非代表真正「沒事」,屬一句完全不負責任的廢話。我當然堅持一定要更換才上馬,幸好最後爭取成功,但不幸的是另一演員騎上了那匹馬,結果真的出了事。另一次遇上不負責任的工作人員是在外地,劇中有動作場面,小弟影齡非淺,對動作戲當然亦有點認識,當時發現武術指導所指導的危險動作確實危險,導演無論向他提出甚麼要求,他總是第一時間回答「行」,但安全措施竟然落後最少20年,「行」,只屬他的口頭禪,跟口頭承諾有分別,又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小弟相信假如問他會不會造飛機,他也會第一時間說「行」,幸好全片拍攝期間都有賴上天保祐,全體演員都能完完整整回港。一個人的口頭禪,或多或少會流露出他的性格及工作態度,「行」、「沒事、沒事」、「得啦」、「唓!我點估到佢……」,當中都代表某些意思,你有說這些口頭禪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1

家寶有Say: 葉家寶 歲末的重聚 2017-01-17

1 : GS(14)@2017-01-24 03:38:51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7%8d%e8%81%9a-13140

與老友在歲末重聚,是難能可貴的時光。愈近歲晚,這種聚會愈來愈多,隨著年紀日長,我們真的要且行且珍惜。

剛過去的周日,在深圳與亞姐許瑩及王磊團年,還Say有許瑩的家公以及一班在深圳生活的朋友。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深圳的樓價近月不斷倍升,生活水平不絕提高。深圳原是一個原居民不多的城市,由於改革開放使她很早成為經濟特區,全國四方八面,不同省分城市的朋友陸續湧至,在這裡紥根打拼,寫下一頁頁有血有淚的奮門故事。其中有個朋友最近還廣邀來深圳十年後,依然分散在各地的朋友、老師、同學來一個大團圓。只聽他細說重逢的細節,相擁而泣、侃侃而談的場面,確實是對自我人生的一個總結。

記起電影《非誠勿擾》其中一幕,主人翁為自己提前辦了一個人生告別會,要看每個朋友對自己的評價,非常有意思。最近幾年,我們一班浸會同學都常有聚會,或吃人生美食,或賞人生美景,或圍爐夜話,笑談人生,饒有意義。我也正想為自己明年從事演藝娛樂事業四十年,做一些整理及反思,也計劃繼續出書及多做分享會。

没見許瑩已一年多,她剛在倫敦進修完英語課程,今次見她,風采依然;還有2005年亞姐冠軍王磊,上次見她應是三年多前在亞視擔當亞姐百人的嘉賓。回想歷屆亞姐都各有才華,像宫雪花的書畫造詣及擔任旗袍春晚藝術指導,亦有韓燕繼續她的藝術博士課程,還有黎燕珊、萬绮雯正巡迴演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看見這班亞姐各有自身的發展,身為「亞姐之父」的我,亦與有榮焉!

人生是需要定時作總結,為未來的路程再作規劃。無論如何,這班曾與我在人生路上交遇上的同學、同事、朋友、教友,也一直是軀使我前進的力量!

想起王蒙的《同學頌》:找一個理由,去見一見同學,這是我們最信任的人。用碗喝酒,大聲唱歌,一聲兄弟,一下朋友,地久天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2

二少 《52Hz, I love you》 魏德聖的甜點 2017-01-19

1 : GS(14)@2017-01-24 03:39:44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4%9c%e9%bb%9e-14019

魏德聖回來了。經過兩部《賽德克‧巴萊》,再來監製棒球歷史電影《KANO》,這次魏導新作《52Hz, I love you》是部歌舞片,不像前幾部作品般歷史感厚重,下下死人冧樓,這回的音樂喜劇十分輕鬆,節日感滿載。


世上最寂寞的鯨魚
首先得解釋一下「52Hz」的概念,因為電影裡完全沒有提及。早在1989年,美國海軍一直有收錄深海聲波,以監聽敵軍行蹤,當時他們就錄得了一條鯨魚,以52Hz的音頻發出聲音。我們至今都不知道牠的品種和性別,只知牠跟大藍鯨發出的40Hz不同,音頻高出不少。海洋哺乳類科學家Bill Watkins一生研究這題目,他在2004年過身前完成報告,指出52Hz鯨魚,很可能是全個海洋唯一發出這音頻的鯨魚,未幾,「世上最寂寞的鯨魚」之說,不逕而走。魏導的創作原點,就是以寂寞出發,寫城市人的孤單,總是找不上「那個人」。


音樂劇要回來了?
音樂劇(Musical)這個在三十至五十年代大熱的戲種,近幾十年幾乎絕滅了,但今年成了大熱,即將上映的《星聲夢裡人》叫好叫座,Muscial要回來了嗎?華語世界要拍歌舞片,似乎更難,去年有杜琪峯的《華麗上班族》,挾影帝影后歌神(陳奕迅、湯唯及周潤發)、強勁無比的創作人(羅大佑、林夕)登場,但票房幾乎全軍覆沒。依我看來,《華麗》想模仿百老匯風格,但首先,音樂並不動聽。看罷好的歌舞片,散場時總會手舞足蹈,總有一兩首歌琅琅上口。這方面《星聲》就做得到,而且主題音樂哀而不傷,勾魂入魄,一播就使人落淚。


仿迪士尼音樂劇
西方歌舞片有百多年爵士音樂底蘊,再加上百老匯舞台劇歷久不衰,人才濟濟,當歌舞片節奏一起,主角快樂跳起踢躂,觀眾都感受得到,那是一套人所共知的藝術語言。華語片沒有這個傳統,於是《52Hz》找來流行作曲家李正帆寫曲,並由嚴云農填詞,據魏導說,他們要做的,是恍如迪士尼式的喜劇音樂劇。台灣沒有百老匯人才,這個思考相當理性正路。電影中的歌曲多達17首,幾乎是歌接歌,當中有好有壞,比較可惜是劇情及歌曲,由頭到尾都在談「愛」,寫遇上不對的對象,寫愛重要還是麵包重要,寫同性婚姻,在題材上比較單薄,但整體而言,節日氣氛不俗。


魏導說,《賽德克‧巴萊》、《KANO》都是大餐,這回是甜品(成本八千萬新台幣),跟其前作比較,新作只算是小本製作。全片4對戀人,幾個重要角色都找來台灣獨立樂隊成員演出,包括「宇宙人」主唱小玉、「棉花糖主唱小球、原住民歌手舒米恩(曾得金曲獎)、小男孩樂團米非,都是唱得之人;年老一對則找來林慶台(《賽德克巴萊》演中年莫那魯道)跟趙詠華。戲中以演癡情戇男的舒米恩喜感十足,最討喜,小球可愛(但不漂亮),演一對同志的張榕容、李千娜,二人演來自然漂亮,最具默契;林慶台本不是演藝人才,要他又演又唱,就有點吃力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3

做人要不亢不卑 鄧月平 周秀娜 鄭丹瑞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40:39

曾幾何時,電台節目捧紅不少DJ,時至今日仍廣為人熟悉的,除了軟硬天師、森美小儀等,當然少不了師祖級的鄭丹瑞(旦哥)。他在86年的港台廣播劇《小男人週記》聲演男主角梁寬,成為中產小男人的代表;梁寬由咪後跳上大銀幕,故事在小說專欄、電視劇、舞台上延續,成為旦哥40年的跨媒體創作表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今年,旦哥以新作《小男人週記3之吾家有喜》跟觀眾拜年,事隔廿多年,人事在變,梁寬會以怎樣的姿態現身?小男人繼續艷福無邊,有女神周秀娜(Chrissie)相伴,晉身公司高層,卻是眾人眼裡一個毫無尊嚴兼句句sorry的契弟,而梁寬的契機,是重遇年輕又陌生的女兒,兩代相處,讓他重拾那遺失了的尊嚴。

文:許惠敏
圖:林俊源、莊振邦
髮型:Milk Cheng(鄭丹瑞)、Amber Tse @ Queens Private I(周秀娜)
化妝:Milk Cheng(鄭丹瑞)、Omix B(周秀娜)
服飾:ZADIG&VOLTAIRE@ I.T(周秀娜)、Snidel(鄧月平)
場地:hmv kafe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78-1280w.jpg[/img]

(左至右)鄧月平、周秀娜、鄭丹瑞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74-1280w.jpg[/img]

賀60歲大壽 再演小男人
在觀眾眼中,旦哥就是梁寬。89年《小男人週記》初現大銀幕,延續篇《錯在新宿》翌年緊接而來,深入民心的故事,卻在續集止步,沒有演變為長拍長有的系列電影,旦哥坦言:「其實,不斷有人找我拍《小男人3》,不過我代梁寬推了,因為不知小男人還可以講甚麼。」旦哥直言,《小男人》在他的人生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見好就收,給觀眾留美好回憶,不失為明智之舉,如今,何以唔嫁又嫁?「兩年前60歲大壽,想送份生日禮物給自己,就是要再享受八、九十年代港產片的拍攝方式和感覺,《小男人》既是港產兼有觀眾認同,不如開拍《小男人3》吧!」在這個合拍片當道的年代,拍戲的資金比以前充裕,旦哥所指的八、九十年代港產片感覺,是在有限資源下,一呼百應齊心以創意解難的精神,「那時代的港產片通常由Day 1開始便告訴你不夠錢,經常要土法煉鋼,本來需要很多錢或器材的拍攝,因為有限資源而改為人手,依然將鏡頭拍得最好,我很喜歡那種『沒甚麼能難倒我,想很多具創意的方法解難』的感覺,就是一往向前,打死罷就!」

求上位 放低尊嚴
觀眾記憶中的梁寬,仍是廣告公司的中層,雖然對感情優柔寡斷,面對複雜的辦公室政治鬥爭,也算重情重義,27年不見,何解小男人要做契弟?各有前因,不在觀眾目光下,梁寬也有自己的經歷,「他被老婆嫌棄無用兼一世無發達,還帶走了8歲女兒。」活在這樣的陰影下,梁寬深信唯有發達才能令妻女回心轉意,「想發達便要放低尊嚴,老闆最討厭下屬講尊嚴,於是老友大蠱惑便送一打海鹽給他,勸他將『樽鹽』留在家裡,一言驚醒,從此他便發達,是老闆口中『無得頂的契弟』,就是專幫老闆處理『蘇州屎』的契弟,所以他家裡沒有鏡子,全屋換上磨沙玻璃,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畢竟,整個城市在這30年也經歷了重大的轉變,更何況每天營營役役的都市人?「每個與梁寬一起成長的人,都有改變。」旦哥自言,由當年廣播劇的梁寬到初拍電影的鄭丹瑞,與今日的他已不一樣,「一路走來,我試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見過打工仔放低尊嚴,濃縮了多年來的打工生涯,包括自己和身邊人的經歷,都放在今日梁寬身上。」

談兩代矛盾
已屆耳順之年的旦哥,自言已經歷過太多,他慨嘆道:「我是表面風光,內裡坎坷,這30年曾經幾乎破產,倉忙回流香港,原因不會特別告訴大家,箇中情況,便滲透在電影裡。」他強調,不是要拍一齣鄭丹瑞的自傳,只是經歷讓他深深體會尊嚴的重要,期望藉電影引發反思,「打工是否一定要卑躬屈膝?記得當年有老闆跟我說過:『無論你是打工仔或做老闆,都要不亢不卑!』不需做擦鞋仔,但也勿太驕傲,其實好難拿捏!」梁寬的契機,是重遇離開13年的女兒喜喜(鄧月平飾),父女既陌生又親近,21歲的年輕女兒,讓年逾半百的梁寬,不再是句句沒真心的sorry,找回做人應有的尊嚴。關於say sorry,旦哥要說的是兩代矛盾,重點不是關乎誰對誰錯的結論,而是有沒有嘗試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大部分成年人和年輕人,只肯各站一方,相持不下,就像寫個數字,我看是6字,你看是9字,大家也沒錯,卻只覺得對方有錯,我嘗試以梁寬與一個陌生年輕女兒,帶出兩代相處問題。」曾是電視台藝員訓練班的校長,任職電台期間也訓練過不少新人,本身也有兩名90後的女兒,旦哥經常跟不同年代的年輕人接觸,他慨嘆:「現在大部分人都會先想『我』,很少想到『我們』,我不是社會學家,不明白何解世界會走到這地步,大家都企硬。」

玩忘年戀
在《小男人3》中,梁寬有3個情人,女兒是前世情人,Ann(前妻)是過世情人,女友(BoBo)是今世情人,Do姐飾演的前妻會回魂,旦哥繼續左右逢源,找來周秀娜(Chrissie)大玩忘年戀,新人鄧月平(Larine)則飾演女兒喜喜。在梁寬紅極一時的年代,Chrissie才剛剛出世,旦哥為何選上Chrissie演女友?「在合作拍片之前,我跟她做過訪問,覺得她有些與別不同的質地,直至為《分手100次》度劇本,便想找她合作,當時還未有人相信她能夠拿捏深層次的港女角色,但她完全做到,所以,這次我是指定找她,對她有信心,很開心香港多了一位女演員讓大家選擇。」Chrissie認為BoBo這角色,有別於她以前所演過的獨立女性,「雖然今次也獨立,但她懂得在適當時間,主動幫助梁寬解決問題,以往的角色會傾向先想自己。」BoBo在梁寬最潦倒的時候,仍然不離不棄,「其實,我也覺得他有點過分,假如跟一個男人是情侶關係,但他不容許我留宿,甚至告訴我心中仍有老婆……現實中的我,能愛到毫不介意嗎?如果一個男人能夠對過世的老婆專一,這是他的優點,我覺得很值得跟他一世。」在Chrissie眼裡,年紀的差距、經濟和外型都不是擇偶的重要因素,最重要還是相處、溝通和互相理解。

憑真情故事 打動導演
在戲裡演女兒的Larine,年僅19歲,透過參選ViuTV《美選D.N.A》節目入行,她被旦哥選上,全因在試鏡時交出真情故事,「其實有兩次見面,第二次面談時,我問:『點解我要找你做我女兒?』然後給她5分鐘時間,她是唯一說了其人生故事給我知,讓我覺得雖然她年紀輕輕,卻有自己的人生歷練,有助入戲,而且雙眼有火。」Larine直言,試鏡前已翻看過《小男人》系列,做足功課,「我知有很多女孩去試鏡,這是有口碑的電影,導演必需揀一個合適的人,所以我決定說出我最心底的話來留住他,因為我的經歷跟角色有點相似。」首次跟旦哥合作,Larine獲益良多,「明白演戲是由內裡演出來,不是單單做表情,事實上,拍這戲讓我彌補了一些遺憾,改善與現實中爸爸的關係。」旦哥則表示,這次跟Larine合作,屬小試牛刀,惟盼發掘有心演戲的演員,為培育新人盡分力。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82-1280w.jpg[/img]

a.再拍《小男人》,梁寬的老友Q太郎(右)和大蠱惑(左),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85-1280w.jpg[/img]

b.在女友與女兒之間,梁寬左右做人難。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88-1280w.jpg[/img]

c.周秀娜飾演梁寬的秘書兼地下情人,對他不離不棄。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91-1280w.jpg[/img]

d.梁寬與回魂的前妻哭訴心中情,以解心結。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94-1280w.jpg[/img]

e.前妻意外身亡,女兒突然回來,梁寬重新學習做爸爸。

[img=news-images]https://d2e7nuz2r6mjca.cloudfront.net/2017/1/1484852297-1280w.jpg[/img]

f.梁寬的責任是滿足老闆要求,為求賺到盡,影響小檔主生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4

Gin Lee x AGA數字遊戲論愛情 2017-01-16

1 : GS(14)@2017-01-24 03:41:13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 ... %9B%E6%83%85/241203

【晴報專訊】 2014年,一首在連鎖漢堡包店洗腦式熱播的《一加一》,讓AGA(江海迦)和Gin Lee(李幸倪)逐漸為人熟悉。相隔兩年,兩位才華女歌手再聚頭創作了《獨一無二》,並早前於《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和《新城勁爆頒獎禮》獲歌曲獎,成績相當不俗。
當年AGA憑《一》嶄露頭角,更把它改編成合唱歌《一加一》,找來Gin Lee對唱,成為一時佳話。以為今次是環球唱片特意安排兩人再合作?AGA笑指原本只是一時興起,把一首未寫好的歌電郵給Gin;想不到對方二話不說續作了餘下的部分,起初Gin還擔心不符合AGA的心意,但結果卻出奇地好,AGA直接拿去找人填詞,結果催生《獨一無二》︰「其實這是個小插曲,我們(當時)各自忙於自己的音樂會和錄製唱片,期間卻發生這件事,感覺也挺有趣,就想不如先完成它。」
從暗戀到三角戀
不同於《一加一》講述等待另一半的出現,《獨一無二》的主題是三角戀,講述一對好朋友同時愛上一個男人,故此情感的演繹很重要。AGA指最初收到歌詞時很驚喜︰「因為他(林若寧)把那種心情寫得很白。你和你的朋友愛上同一個男仔,你應該很難講出口的,但歌詞卻全部寫出來了。」追問下去,原來AGA和Gin Lee都曾試過和朋友喜歡同一個男仔,因此不約而同覺得歌詞「太可笑,你戴、我都戴他的戒指」一句最觸動心坎。「我覺得戒指是一件象徵永恆的禮物,所以當大家都分享它時,這是最痛心的。」AGA說。
兩人第二次合作,自然比第一次更有默契。Gin直言︰「我們因合作《一加一》而認識、成為好朋友,至今已兩年多,很多東西都不需再磨合,所以來到《獨一無二》時,甚至不用再估她會怎樣唱了。」她認為這次聚頭感覺很奇妙︰「《一加一》後我們各有各忙,這次再一起錄歌,感覺大家都成長了很多。」
不必刻意作比較
兩把甜美的歌聲混合演繹一首歌,彷如渾然天成;但她們卻不斷強調,現實中無論歌路或性格都很不相似。「AGA的外表永遠都很冷靜、很溫柔,但其實有一顆很澎湃的心。」Gin笑言。而AGA則認為Gin給人堅強的感覺︰「她很知道自己要甚麼,然後就朝着那個方向走,是個很果斷、很直接的人。」細聽《獨一無二》的旋律,會分得出歌曲較柔和的部分是AGA寫的,中間的激情位則是屬於Gin的創作。
雖然歌迷偶爾會把她們拿來作比較,但二人坦言不介意,最緊要是作品好聽︰「有時我們睇一件事就好像睇一幅畫,要整幅畫一起看,才能抓到想表達的東西;如果你只聚焦某一部分,分開不同顏色來看,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最後還是事件先行,還是希望大家喜歡這首歌。」
過程事半功倍
AGA和Gin Lee這次合作,由收到歌詞、到錄音、拍MV,整個過程僅個多星期便完成,速度之快連她們也感驚訝;但其他部分,如編曲、分部等則用上較多時間。「歌詞我們每唱兩句就轉一轉,所以這首歌真的很忙,而且很多真、假音混合。但和監製舒文傾過,大家覺得應該要這樣,想表達兩個女仔有很多心聲想講出口的感覺。」AGA解釋。
Gin Lee
Hair:Eve Chiu@Queen's private i salon
Make up:Circle Cheung(ndnco.co)
Location:My Sweet Art
AGA
Hair:Gary Sun@Hair Corner
Make up:Elaw Wong assisted by Crystal [email protected]
Outfit:izzue
攝影:Lego 
撰文︰文雪瑩
編輯:黃寶恩
設計:梁政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