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價格標簽、線上線下同價……顛覆了閱讀習慣的亞馬遜會再次顛覆實體書店嗎?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339&summary=

沒有價格標簽、線上線下同價……顛覆了閱讀習慣的亞馬遜會再次顛覆實體書店嗎?
小七
2017-06-01

5月25日,亞馬遜新開一家線下實體書店,這次是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曼哈頓。2011年,在同一個商場中擁有門店的連鎖書店Borders關門破產。而亞馬遜,正是這背後最大的推手。


 


以在線賣書起家的亞馬遜,如今已是市值達到4500億美元超越谷歌的電商巨頭。現今它的電商平臺囊括所有你想買到的東西。而這個把實體零售業攪得天翻地覆,將傳統書店推向生存邊緣的互聯網弄潮兒,卻於2015年11月在自己的大本營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並在2016年2月拋出了開設300-400家實體書店的計劃。

 

如今才進展到第7家的亞馬遜顯然離目標相差甚遠,但已連續開設到第7家又證明了它並非玩票。那麽,亞馬遜開實體書店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近年來亞馬遜回歸線下、實體書店走出經營泥沼,是否預示著實體書店以及整個出版業的複蘇和好轉?亞馬遜的線下書店是否會對傳統的實體書店形成二次顛覆?


二次顛覆?


亞馬遜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哥倫布圓環商場的新店,如同其他6個“Amazon Books”一樣,是其網站的“物理延伸”。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將網上的亞馬遜書店直接搬到了線下。

 

首先是在陳列方式上,亞馬遜采取了更多元化和更有趣的方式。傳統書店為了節省空間,會將書脊朝外,而亞馬遜書店則選擇將所有書籍封面朝外,讓讀者更易選購。此外,不同於傳統書店按“文學”、“科學”、“政治”和“經濟”等實用屬性分類,亞馬遜用“評分在4.5分以上的圖書”、“讀者最喜歡的食譜”等條目來分類,並且會在每本書下附上一張卡片,上面記載著獲評星級以及讀者的評語。在背後支撐的,是亞馬遜多年線上銷售所積累的用戶數據,。

 

雖然是線下實體書店,但在圖書展示上做足了功夫的亞馬遜,顯然不是單純為了販賣實體書籍而已。陳列方式的不同只是差異化的表面,即使到了線下,亞馬遜身上的互聯網基因還是十分明顯。其相較於傳統書店最大的優勢是在於,它能基於大數據,有針對性備貨的銷售模式。傳統書店在采購書籍時,很難對快速變化的消費者品味做出及時的反應。而亞馬遜掌握的龐大數據則讓它更容易選擇引起消費者興趣的書籍,能夠減少圖書的積壓滯銷問題。

 

亞馬遜書店另一個特點則是書籍都沒有附上傳統的價格標簽,並且不收現金,顧客必須用亞馬遜APP掃描書下的二維碼後獲知價格並購買。類似的做法也出現在了支付寶會員店“盒馬鮮生”中,其也要求必須顧客必須用支付寶支付。雖然這種方式被有些消費者詬病不夠人性化,但亞馬遜的書籍線上線下同價的優勢(亞馬遜以低於實體店的“掠奪性”價格售書)也是它難以被忽略的優勢。

 

亞馬遜開實體書店的背後邏輯,是以線上帶動線下,線下再反哺線上。除了圖書外,亞馬遜的線下實體店還提供了電子閱讀器Kindle、電視盒子Fire TV、智能音箱Echo、平板電腦Fire Tablet等硬件產品試用,讓消費者更加直接地體驗其服務。由此看來,亞馬遜的實體書店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而更像是其生態網中的一環。線下實體書店的建立更像是一個“品牌旗艦店”,用來鞏固和提升品牌影響力,讓線上和線下形成閉環來保持和延續它的領先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2009年便涉足出版業務,從最初僅同一些獨立作家簽約,將這些作者已發表的作品重新出版,到後來為這些作家的書籍提供營銷支持。擁有實體書店這塊陣地後,亞馬遜還能夠像傳統出版社那樣把圖書擺上書店的顯著位置加以重點推銷。這樣更有助於亞馬遜跟傳統出版社競爭更多有實力的大牌作者。

 

可以預料,在實體書店本就舉步維艱的情況下,集線上線下銷售優勢的亞馬遜書店,不僅會對眾多實體書店、尤其是小型獨立書店形成進一步的競爭壓力,甚至可能帶動其他書店的創新。但是書店除了售書之外,還能通過舉辦作者見面會、社區活動等發揮文化中心的功能,而這是亞馬遜書店短期內無法複制的。美國出版業人士也曾“攻擊”亞馬遜書店,認為亞馬遜實體店推崇的這種“快速而便捷”的買書方式實際上有悖於逛書店的樂趣。他們認為,書店讓讀者和他們喜歡的作品相遇,整個過程其實是緩慢的。

 

實體書店的複興?


實體零售店曾是亞馬遜想要摧毀的目標,如今亞馬遜卻又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這或許印證了一句話:“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自從2007年亞馬遜推出Kindle,並擠垮了Borders和巴恩斯?諾布爾(Barnes and Noble)兩大美國連鎖書店之後,電子書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許多人都在觀望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質書。但2015年開始,全球電子書市場增長乏力。尤其是在美國這種發達國家,曾經爆炸性增長的電子書銷量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大幅下滑,亞馬遜網站的電子書銷售情況也不例外。

 

而據國外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發布的2016年全球數字出版領域的報告,美國飽和效應和電子書發展的停滯已經出現。到2021年,美國數字出版收入將以3.9%的速度提升,而這一增長速度主要得益於數字期刊13.4%和數字報紙11.5%的複合年增長率。

 

伴隨著電子書降溫的是紙質書銷售狀況好轉,傳統出版業的重新振作。近年來,紙質書複興的跡象似乎隨處可見。英國連鎖書店“水磨石”(Waterstones)在6年虧損後,2016年恢複盈利;美國紙質圖書2016年銷售增長3%;甚至如國內的西西弗、方所等一大批複合式經營的實體書店,也正逐步擺脫掙紮多年的困境。

 

“實體書複興,電子書降溫”的現象或許可以解釋為,媒介的演變形態是疊加的,新媒介的產生並不能導致舊媒介的死亡。正如同新媒體的壯大無法使紙媒完全消失一樣,電子書的產生無法完全替代紙質書的功能,一部分消費者購買和閱讀紙質書的習慣仍然存在。而線下實體書店的“逛”的方式是無法完全被瓦解的,因為它更像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體驗。

 

但這並非完全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堅守理念最終戰勝了冰冷技術的故事,實體書複興的背後依然蘊含著商業邏輯。

 

當傳統出版社提高電子書價格後,電子書的價格優勢將不在,有部分人會馬上從電子書會轉向紙質書。如今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和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等出版商的電子書售價往往超過精裝本和簡裝本。

 

以約翰?格里沙姆(John Grisham)的新暢銷書《吹口哨的人》(The Whistler)為例,2月10日在亞馬遜的精裝本售價為14.47美元,而Kindle上的售價是14.99美元。而亞馬遜已經不能再像10年前那樣,為了推廣Kindle而將暢銷書打折到9.99美元。因為,2014年亞馬遜與美國五大出版社簽署了新協議,限制電子書打折,隨後電子書價格上漲。

 

如今,精裝書和簡裝書之所以相對便宜,是因為亞馬遜對它們進行了打折;電子書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們的折扣較少。這是傳統出版業與亞馬遜的博弈的結果:亞馬遜試圖顛覆傳統出版業,而傳統出版業反過來遏制它。

 

與美國市場不同,國內的誠品書店、西西弗等複合式經營的實體書店能夠鹹魚翻身,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國內商業地產業態的改造。想要去“服裝化”、變得更加“生活方式化”的商業地產們,近年來紛紛引入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地標,用降低租金來吸引書店入駐,讓書店成為了商場的新標配。2016年在全國新開業的465個購物中心中,有超過35家引入了書店。

 

亞馬遜的野心


實體書店其實只是亞馬遜野心的一小部分,近年來亞馬遜在不停地擁抱實體零售,做了諸多“線下實驗”。

 

繼2015年線下實體書店面世之後,亞馬遜又推出了線下實體家居購物體驗店、“無人便利店”Amazon Go、生鮮線下自提營業點Amazon Fresh Pickup。在海外市場上,亞馬遜還在印度力推“珠穆朗瑪峰計劃”,在印度建立實體店,以贏得更多的客戶。

 

實體店可以看成是亞馬遜連接用戶的“最後一英里”。在亞馬遜嘗試實體店的幾個領域中,電器家具和生鮮是人們不太願意在網上購買的物品。大部分人不願意在未看過實體之前就購買一套家具,實體店的展示模式顯然能解決電商購物的缺陷。而生鮮產品則容易在運送過程中積壓、變質。而不斷上升的物流成本也讓亞馬遜壓力不小,亞馬遜2016年花了174億美元(約1200億元)在倉儲、物流配送商,2015年這個數字是132億美元。建立生鮮自提點則能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眼下亞馬遜的實體店大多處於“概念”和“測試”階段。而實體零售要解決選址和供應鏈管理等問題,都是亞馬遜必然面臨的挑戰。此外,由於有黑科技和人工智能加持,其實體店的建店成本要遠高於普通零售店。無人超市Amazon Go對帶走商品計價的感測器,甚至各種用來圖像分析和監控的相機和麥克風,都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67

投資增潤課程------如何閱讀財務報表(第四班)開始報名(四)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8-08

越教得多基礎分析和估值,越覺得學員讀懂財務報表的重要性,否則估值部分很難把握得好。因此我決定繼續跟亮光合作,於9月份開辦財報第四班,適合沒有會計基礎的初學者報讀。具體安排如下:

日期:16/9和23/9(星期六),共兩堂
時間:下午2點至5點
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三號704室(灣仔小童群益會)
費用:1000港元(學員優惠價);1200港元(非學員)
課程人數:60人

課程內容:以兩隻港股為實例(課堂上我會附上自家製作的EXCEL Template講義,綜合該兩間公司過去5年的財務數據和財務分析計算公式),深入淺出,講解如何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計算財務比率及簡單的估價工具。

第一堂會總覽綜合收益表(Consolidated Income Statement)、綜合資產負債表(Consolidated Balance Sheet)和綜合現金流量表(Consolidated Cash Flow Statement)的基本概念,然後詳細分析財務報表較簡單的經濟日報(423);

第二堂會分析財務報表較為複雜的廣汽(2238),其中牽涉合營(Joint Venture)和聯營(Associate)企業的入賬問題。

學習目標:完成課程後,參加者應該會學懂:

(1)閱讀和理解財務報表
(2)計算財務比率及財務分析
(3)從財務報表尋找相關數據計算估值

報名方法:曾參與基礎投資課程的學員,享有優先報名的機會,優先報名日期為8/8至21/8,優惠價每位1000港元。有興趣的基礎投資課程學員,請於8月21日(星期一)中午12點前到以下網址報名:

www.enlightenfish.com.hk/chungenrich2017sept

優先報名期過後,假如還有空位,將會公開接受報名。有興趣的網友,可於8月21日中午12點後開始報名,非學員每位1200港元。

感謝大家支持!9月見!

P.S. 參加這班投資增潤課程的學員,均可收到一份我自家製作的EXCEL Template講義,及加入「鍾記價值投資學會」Telegram群組,與超過300位師兄師姐交流,機會難得,千萬不要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116

咪咕閱讀起訴閱文集團 "9.9元包月"動了誰的奶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5/1138614.html

數字閱讀行業又生波瀾,最大平臺方與最大內容方“翻臉”。中國移動旗下咪咕閱讀近日起訴騰訊旗下閱文集團合同違約,索賠6億元,杭州中院已對此立案。業內認為,當渠道方也豎起了原創大旗,內容方與渠道方的利益沖突已經不可避免。

閱文集團“斷更”遭起訴

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咪咕)是中國移動通信全資子公司,此次起訴了閱文集團四家全資子公司:上海玄霆娛樂信息科技公司、上海啟聞信息技術公司、瀟湘書院(天津)文化發展公司、北京紅袖添香科技發展公司。要求閱文集團繼續履行與原告之間的合作協議,恢複簽約的所有作品更新,同時賠償原告損失。向上述四家公司的索賠金額分別為2.425億元、1.825億元、1.2億元、0.6億元,共計6.05億元。

咪咕官方向記者表示,閱文集團擅自違反與咪咕數媒之間的合同約定,對大量簽約作品停止更新,給咪咕數媒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用戶損失和公司商譽損失。

騰訊閱文集團由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整合而成,是當前國內網絡文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內容供應商。與咪咕合作始於2009年,當時合作主體還是盛大文學。騰訊於2004年通過推出讀書頻道開始經營在線閱讀業務,閱文於2013年4月註冊成立,並於2014年12月收購盛大文學,取得盛大文學及其附屬公司及運營的各類網絡文學業務等的控制權。閱文集團旗下囊括QQ閱讀、起點中文網等品牌,成功輸出《步步驚心》、《鬼吹燈》、《盜墓筆記》、《瑯琊榜》、《擇天記》等大量著名改編作品。

閱文集團官方回應:咪咕內容斷更問題,需要雙方共同排查解決,希望我們合力,作為平臺承擔社會擔當,不損害作者權益,推動網絡文學產業的健康發展。

“9.9元包月”引發矛盾

據了解,兩大平臺的矛盾源於6月30日,咪咕推出“BOOK多得”活動,只要充值9.9元成為會員,便可在線閱讀全站50多萬本小說。按照一本3000章節的小說來計算,每章節收費一角,那麽讀完全本圖書需要花費三百元,就算VIP享受8折待遇,也要花費兩百多元。但是在咪咕閱讀上可能9.9元就能做到。

去年亞馬遜也曾推出相似的策略,用戶只需每月支付12元便可在Kindle上隨便看4萬本書。在這一方案刺激下,亞馬遜中國電子包月服務的註冊用戶量躍升到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全球第三位,用戶的平均閱讀速度也提升超過了2倍。由此可見,降價推廣威力巨大。

付費在線閱讀是閱文集團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該項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103%,占總收入的77.1%。7月3日,閱文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IPO申請。分析認為,咪咕推出的“9.9元包月”活動,想用降費推廣截流閱文的下遊用戶,閱文卻從上遊斬斷了咪咕的水源。

“斷更”不只針對咪咕文學?

也有觀點認為,閱文本次“斷更”不單單針對咪咕文學。咪咕以9.9元包月的方式爭搶數字閱讀流量入口,可以看成是咪咕集團戰略構成的一部分。閱文集團“斷更”的根本目的,是要狙擊咪咕文學的母公司咪咕文化的泛娛樂布局。

2016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經突破3億,其中,女性數字閱讀用戶數量略高於男性,80、90後成為數字閱讀的主體。據悉,咪咕文學要將“9塊9包月”的活動長期推廣下去,而非一時噱頭。低廉的價格意味著搶占流量入口,廣泛的讀者又意味著能吸引更多作者前來耕作,並形成優質作品的積聚。閱文旗下的QQ閱讀同樣提供包月VIP服務,每月15元(只針對部分書籍),而2016年,閱文向旗下作者支付的稿酬便將近10億元。

“9.9元包月”,是否能保證網絡文學作者的收入?對此,咪咕向記者表示,配合“包月”服務的推出,已經攜手作家和合作夥伴共同推出了“共贏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收入保障措施。還將向提供優質內容的作者提供獎勵基金。

平臺掐架讀者遭殃

昨日,記者點開咪咕閱讀APP,《太古神王》《神道丹尊》《武煉巔峰》等書籍已停止更新。有讀者8月4日反映,此前“斷更”的《太古神王》等書已經下架,而在當天上午,它們還可以被搜索到。“本來就為了看這些書才充的會員,現在不光不更新,之前的也沒了。”

記者看到,咪咕閱讀平臺“斷更”小說的評論多數是讀者抱怨:商業巨頭一言不合就玩封殺,原因雖然略有差別,但都是逼迫消費者做非此即彼的“二選一”。“倒黴的還是我們讀者!”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方超強認為,平臺“掐架”,不應讓消費者遭殃。針對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或消協直接找商家維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25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3/165106.shtml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i黑馬 i黑馬

哢噠故事獲A輪融資 將打造兒童啟蒙閱讀教育平臺

哢噠故事不生產內容,而是為內容生產者搭建展示、交流和創收的綜合平臺。

i黑馬訊 9 月 13 日消息,哢噠故事宣布於近日完成A輪融資,由好未來領投,元璟資本、華睿投資跟投。

哢噠故事成立於2015年,致力於為0-9歲孩子提供系統、全面、精選的閱讀服務,用戶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平臺、電視、VR等多種移動端獲取海量兒童有聲讀物。成立兩年來,哢噠故事已匯聚了上萬精品內容,走進了500萬個家庭,平臺播放量超過 5 億次,人均每天閱讀繪本數量超過4本。

針對當前兒童內容市場良莠不齊、零散混雜的痛點,哢噠故事根據兒童啟蒙教育底層邏輯,從安全健康、語言社交、性格養成、科學認知、藝術創造五大領域科學地搭建內容體系。首先,哢噠故事APP根據兒童年齡、喜好和閱讀習慣等數據進行分析,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閱讀方案,並通過大數據生成閱讀檔案,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移動定制圖書館。其次,哢噠故事以“看繪本”和“聽故事”雙產品線來滿足兒童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閱讀需求,並設置了問答環節等交互體驗,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好未來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吳穎表示:“隨著新生代家庭的崛起和國民消費水平的整體升級,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學齡前兒童素質教育的培養。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並推動全民閱讀,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哢噠故事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形式,將萬千優質兒童啟蒙教育內容匯聚在平臺上,這與好未來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是個被互聯網和電子設備包圍的時代,與其為網絡給孩子的影響而恐慌,甚至試圖隔絕,不如擁抱時代,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出契合孩子興趣,幫助孩子成長的產品”,元璟資本合夥人陳洪亮評論說。

“哢噠故事不生產內容,而是為內容生產者搭建展示、交流和創收的綜合平臺。未來,我們還將成立中國兒童內容創新發展基金會,推動原創兒童內容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布會上,哢噠故事聯合創始人兼 CEO謝琳斐表示。一方面,哢噠故事將運用互聯網屬性,將兒童的閱讀喜好、行為習慣等數據形成專業報告,反哺內容生產者進行創作。另一方面,哢噠故事也在尋求與出版社、動漫、遊戲和電影公司的合作,幫助平臺優質素材進行後續IP開發。

野草新消費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27

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 廣泛的閱讀讓我脫離“類人猿”狀態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ic.html

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 <wbr>廣泛的閱讀讓我脫離“類人猿”狀態

獨立投資人姚斌(一只花蛤):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 廣泛的閱讀讓我脫離“類人猿”狀態

原創 2017-09-27 江濤 樂趣投資

訪談主持|江濤 樂趣投資創始人 對牛人比對牛股更感興趣
訪談嘉賓|姚斌(一只花蛤) 獨立投資人  20年投資經驗
文字整理|樂趣投資(ID:lequtouzi)

全文約6600字,閱讀時間約13分鐘

廣泛的閱讀讓我從“類人猿”進化到“能人”

江濤:首先恭喜你的新書出版,而且在天貓、京東、雪球、新浪等網絡平臺受到廣泛關註,很多讀者第一時間購買閱讀後,已經自發地在寫書評和讀後感。我們知道,《在蒼茫中傳燈》這本書的書名名最早源自於你的新浪博客。你是什麽時候開始寫新浪博客的?為什麽會想到起“在蒼茫中傳燈”這個名字?又是什麽力量讓你堅持到現在還在寫作,還在繼續“傳燈”?

姚斌:我是在2008年春開始寫新浪博客的。其實,那時我並不清楚在博客上發表文章意味著什麽。當時新浪博客標題的上面需要一個正式名稱,我又很喜歡黃安的一首歌《傳燈》,其中有段歌詞這樣寫道:“黑暗中的一個人,誰來燃起一盞燈?洗我前塵,快我平生,永不見黃昏。點起千燈萬燈,點燈的人要把燈火傳給人。”

聯想到投資的道路總是蒼茫無邊,迷霧重重,於是我就將博客的標題命名為“在蒼茫中傳燈”,其含義就是要發揚光大價值投資,以此自我激勵。從那時起,直到現在的前後10年時間,我在博客上發表了700多篇文章。

我之所以至今依然堅持寫作,其實不過是我的興趣罷了。作為一個中文系出身的人,總感覺不寫點什麽,就好像缺了點什麽。

江濤:很多人對您的筆名“一只花蛤”很有興趣,而且大家對“蛤”的讀音也不一樣。有的讀“蛤(ge,三聲)”,有的讀“蛤(ha,二聲)”。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哪個?為什麽會起這個筆名?

姚斌:這個筆名確實很怪,不少人也會經常問我。其實,那是我在新浪博客的網名。當時註冊博客的時候,都需要一個網名,我聯想到自小視我如同掌上明珠的祖母,不知為何,她老人家總是喜歡叫我“一只花蛤”,可能只是好玩吧。為了紀念我的祖母,我就取了此名。

要是知道今日我竟然也能夠“名滿天下”,那就應該取一個更有詩意的名字,比如“滿江紅”或者“沁園春”什麽的。這個“花蛤”的“蛤”在此應讀作ge(三聲),當它讀作ha的時候,只有“蛤蟆”的“蛤”。

江濤:哈哈,“滿江紅”曾經是我用過的一個筆名。在閱讀您的這本書時,很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您讀的書真多!芒格被人稱為“長著兩條腿的圖書館”,我覺得您也至少可以被稱為“兩條腿的書架”。您每天的閱讀時間有多長?閱讀量有多大?閱讀方法是什麽?主要閱讀什麽內容?您認為閱讀對投資有什麽意義?

姚斌:閱讀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成為我的生活一部分。通常我一年大約會讀50-60本書,這些書一般在三四百頁,平均每周1本,最多2本。我讀書的速度不是很快,要是像巴菲特那樣一天讀5本,那我沒辦法做到。在閱讀的時候,我喜歡塗塗畫畫做批註,盡量找出與眾不同的觀點,然後寫好筆記。

以前我讀價值投資的書比較多,現在除此之外,還廣泛涉獵生物進化論、行為金融學,甚至物理學的書,為的是能夠培養起像查理·芒格所說的“格柵思維”。

閱讀對於投資的意義太重大了,如果我不閱讀,可能至今依然處於類人猿狀態。

江濤:那您經過大量的閱讀之後,已經從“類人猿狀態”進化到了何種階段?怎麽理解“格柵思維”?建立“格柵思維”對於投資有何意義?

姚斌:感覺自己目前只是到了“能人”階段,與“智人”階段還有一定距離。

格柵思維就是多學科思維。因為世間萬物之間都是有著相互聯系的,所以對於一個具體的問題,如果僅用一種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思考,那麽可能只會得到一個狹隘的結果。

在投資領域,如果引入格柵思維,運用於對一家公司進行評估的時候,將公司置於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讀,那麽就會更好地理解公司相關的因素是怎樣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從而揭示出更隱秘的情況。

價值投資有三大基石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適用

江濤:在書中的介紹,您自稱“專註於價值投資保守主義哲學”。您認為什麽才是價值投資?怎麽理解這個概念?如果進行類比的話,您認為價值投資更像什麽?

姚斌:我在《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一)》中已經提到,只要“承認股票價格與商業價值間的差異以及遵循安全利潤率的原則”,就可以被稱為價值投資,否則就不是。至於他們采用何種方式,比如專註藍籌股或投資某個板塊,這並不重要。

價值投資既不是買了低市盈率的股票就是價值投資,也不是買了低市凈率的股票就是價值投資。在查理·芒格看來,所有的聰明投資都是價值投資。這種投資與支付很高的市盈率倍數或者市凈率倍數沒有關系。因為投資者已經明確地作出決定,美好的前景是如此確定、以至於投資者仍然能得到比他支付的價格更多的價值,即便是他以35倍市盈率買入的所謂成長股。如果這是合理的,那是因為他得到的價值比他支付的價格多,但這仍然是價值投資。

如果將價值投資進行類比的話,我覺得難以類比,因為無法做出比喻。

江濤:那您認為價值投資能被複制嗎?價值投資體系有什麽理論支撐?

姚斌:價值投資可以被複制。這是因為花4角錢或5角錢買進價值1塊錢的東西永不過時,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適用,這就是現在流行的“普世”原則之說。

價值投資的基石有三個:正確的投資態度、安全邊際和內在價值,構成了價值投資的體系,支撐著價值投資的理論。這三大基石基本上都來源於本傑明·格雷厄姆。

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 也是一種思辨智慧

江濤:如何理解“價值投資保守主義哲學”?從哲學分類看,價值投資可分為哪幾類?您為什麽會專註於價值投資保守主義哲學,並且提倡保守主義哲學?

姚斌:我在《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二)》里面已經提到,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這是價值投資策略所決定的。保守主義體現在術的層面上,就是安全邊際。

為什麽價值投資會上升至哲學的層面?因為價值投資與哲學一樣,都是對一些問題展開研究,其中涉及邏輯、知識、道德、理性、心靈、語言以及意識等概念。與哲學一樣,價值投資也是一種思辨智慧,展現了思維的不同維度。符合客觀規律可實踐就是正確的,違背客觀規律不可實踐就是錯誤的。

自從本傑明·格雷厄姆倡導價值投資以來,至今已經超過80年,歷經長時間的考驗,其中又經過巴菲特發揚光大,事實證明它是卓有成效的。因此,不由得後人不繼續“傳燈”下去。

年均16%的複合投資回報率已讓我十分滿意

江濤:所以您不但繼續“傳燈”,而且也一直在身體力行。不過,對於價值投資的認知,您也經過了一定的曲折。您是哪一年進入證券市場?什麽原因促動你進入證券市場?一開始是如何做投資的?

姚斌:我是1997年進入證券市場,到今年整整20年,當時正值一輪牛市如日中天。促動我進入證券市場的原因很簡單,只是聽說別人在股市賺錢了,覺得自己也應該學學別人賺點錢。

那時價值投資的理念尚未傳播至我國,因此,我那時與其他人沒什麽兩樣。只知道股票是用來交易的,只有通過差價和波動才能賺錢。

江濤:您是從哪一年開始踐行價值投資的?又是什麽原因促動你選擇走上價值投資的道路?還記得第一個您認為成功的價值投資案例嗎?

姚斌:當我在證券市場實踐了5年後,我發現這種通過差價和波動買賣股票的方法賺不到什麽錢,就自動放棄,基本退出市場,不再輕易地買賣股票。

200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本有關巴菲特的書,這本書就像一道光明劃過我的星空。從那以後,我一直沈浸在其中,直到今天。

當我學了3年的價值投資之後,覺得自己仿佛已經盡得精髓,於是在2004年底又進入股票市場。記得那時買了中國聯通這只股票。後來中國聯通趕上“股改”,送了股,我又一直持有到2006-2007年那次大牛市。不到3年的時間賺了3倍,後來就跑了。這大概是我第一個“成功”的價值投資案例。

江濤:自從踐行價值投資以來,您的年均收益率方便透露嗎?這個收益率讓您自己滿意嗎?您理想中的投資收益率是什麽水平?

姚斌:如果從2008開始算起一直到今天,我投資的複合回報率大約是16%左右。考慮到我自己的能力,對此我已經十分滿意。巴菲特對其回報率超過15%的部分視為“奶油”,而芒格先生只要獲得稅前10%的利潤(包括分紅)將“很開心”。那麽,我又夫複何求?

江濤:年均複合回報率16%的收益率水平看起來不是特別驚人,但作為複利投資,其回報還是非常可觀的。您認為價值投資有買入、賣出標準嗎?持有的依據主要是什麽?

姚斌:關於價值投資的買入標準,比較複雜,可以參看《在蒼茫中傳燈》一書中《我的投資清單》和《我的十二條投資策略》,文章里面介紹得比較清楚。

關於賣出標準,則比較簡單,歸納起來大概有四點:或者是錯誤地買入,遭遇意想不到的情況;或者是公司已經出現實質性問題;或者是市場嚴重高估,致使其“價值”喪失殆盡;或者是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出現。在這些條件充分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賣出問題。不過,不管是買入或者賣出,其依據都是對公司價值的判斷。

價值投資不考慮時機選擇 不可能做差價

江濤:價值投資考慮時機選擇嗎?您會考慮做差價,降低持股成本嗎?

姚斌:我不考慮時機的選擇。我覺得,如果考慮了時機的選擇,那麽就很可能不會考慮價值;如果考慮了價值,那麽就很可能不會考慮時機。

這是因為,當一只股票出現深度價值時,“良好的時機”不一定同步到來;而當“良好的時機”到來時,一只股票的深度價值不一定同步出現。通常情況下,當深度價值到來時,往往都是壞時機。而當好時機到來時,深度價值又往往消失了。

至於“做差價”問題,只要遵循價值投資的賣出原則,就不可能去做差價。

“視股票為企業” 的理念讓我反敗為勝

江濤:能否分享一個您認為非常成功的一次價值投資案例,以及從中總結出的成功經驗?

姚斌:非常成功的投資案例應該就是通策醫療,這在《在蒼茫中傳燈》一書中作為案例已經寫入。(點擊閱讀:一只花蛤:投資通策醫療6年獲利11倍的經驗與啟示)

江濤:的確,對通策醫療的投資,堅守6年獲利11倍而且,對於中國紐扣行業的“隱形冠軍”偉星股份相守8年,回報3倍以上的投資,對您來說也算比較成功的案例(點擊閱讀:一只花蛤:堅守偉星股份八年的經驗與反思)。能否分享一個你認為比較失敗的一次價值投資案例,以及從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

姚斌:我在“附錄”投資案例中所列示的偉星股份和巨星科技,從那時的“短期”來看,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失敗”的例子。這個“失敗”的例子既與當時的市場環境有關,也與公司自身暫時性的業績增長停滯有關。如果那時不是抱著“視股票為企業”的理念而沒有放棄,那麽可能早就失敗了。只是因為真正抱著“視股票為企業”的理念,在堅守了幾年之後,反而轉敗為勝。

這兩個案例都表明,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或那樣的問題,投資者必須正確對待這樣的問題或那樣的問題。如果不是公司出現了實質性的經營惡化或者管理層問題或者財務造假,那麽就應當繼續持有。

有人可能會認為,那時我為何不買進醫藥或釀酒股票,這兩個板塊在當時可是烈火烹油般火熱。問題出於我自己一向對熱門股票總是敬畏有加,不敢輕易出手。

江濤:正是有了這些或成功或不夠成功的案例,讓您對價值投資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目前在價值投資方面,還有讓您感到困擾的問題嗎?最讓您困擾的是什麽問題?

姚斌:如果有什麽困擾的話,就在於公司的層面。

因為我們畢竟是公司的“外部投資者”,公司內部的運營狀況難以完全得知。如果遇上一個誠信的管理層,那是一個幸運;但如果遇上一個不誠信的管理層,那就是一場災難。投資股票,其實就是投資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只有把握正確的“三觀” 才能更好地運用價值投資策略

江濤:說到對人的投資,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投資一個人的“三觀”。我們知道,“三觀”是指“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那麽在一個投資世界里,您的“投資三觀”是怎樣的?

姚斌:價值投資本身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一種體現。只有把握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更好地運用價值投資的策略。

江濤:在您看來,什麽是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又怎樣運用到價值投資策略中?

姚斌: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了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在投資領域,價值投資的世界觀並不僅僅包括對價值投資的認識,而且還包括對價值投資的信念和為實現價值投資的精神和行動。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推動並指引一個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它使人的行為帶有穩定的傾向性。在投資領域,價值觀反映了投資者對投資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知道什麽可做什麽不可做、怎麽做和為什麽而做,乃至發現價值投資對自己的意義,確定並實現奮鬥目標。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在投資領域,人生觀體現出投資者對投資的目的、投資的意義和投資行為道德的規範和遵守,包括認同投資價值和對財富的基本看法。

江濤: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人能將這麽深奧的概念闡述得如此清晰,難怪有很多人將您稱為“價值投資的理論家”。理論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在您的投資生涯中,對您影響最大的投資人是誰?(包括國內、國外的),為什麽?

姚斌:當然是巴菲特和芒格,因為他們是投資的指路明燈。

江濤:對您影響最大的投資圖書有哪些?(包括國內、國外的),為什麽?

姚斌: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菲利普·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巴菲特的《致股東信》、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塞思·卡拉曼的《安全邊際》、納西姆·塔勒布的《黑天鵝》和《反脆弱》、《窮查理寶典》、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等等。在讀了這些經典之作後,讓我基本上脫離了“類人猿”的狀態,實現自我進化。

江濤:您的人生座右銘是什麽?投資座右銘是什麽?

姚斌:我的人生座右銘是:踏踏實實地做人。我的投資座右銘是:永遠追求安全邊際。

不能踐行價值投資與人性有關  但願價值投資真的在中國蔚然成風

江濤:不論是您的人生座右銘還是投資座右銘,的確都體現了一種保守的投資哲學。回到當下的證券市場,您認為當前的中國證券市場適合價值投資嗎?

姚斌:前面已經說過,花4角錢或5角錢買進價值1塊錢的東西永不過時,這個“普世法則”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適合,當然在當前的中國證券市場同樣適合。

如果有人說不適合,那大概是他不懂得價值投資。

江濤:既然價值投資是一種“普世法則”,而且能被複制,為什麽在中國還有很多人不相信價值投資,或者不能真正踐行價值投資呢?

姚斌:不相信價值投資或者不能踐行價值投資與人性有關,因為價值投資在某種意義上是違反人性的。

之所以說違反人性,比如從人的本性看,當大家都恐懼時,你也應該跟著恐懼;當大家都貪婪時,你也應該跟著貪婪。但是價值投資卻要求,當大家恐懼時,你必須貪婪;而當大家貪婪時,你必須恐懼。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都難以做到。這就使得很多人不相信價值投資,或者不能踐行價值投資。

江濤:如何看待近一年多以滬深300、上證50為代表的權重股市場表現?它們的上漲算是價值投資逐漸深入人心的體現嗎?

姚斌:最近一年,價值投資確實開始在中國證券市場上“蔚然成風”起來。如果某一天我把這個現象告訴巴菲特,保不準會讓他大吃一驚。

美國是價值投資的發源地,但是自從本傑明·格雷厄姆倡導價值投資以來,價值投資卻從未蔚然成風過。或許我們的國情與美國不同吧,但願價值投資真的從此在中國證券市場上蔚然成風起來。

成功投資人的三大特性:冷靜、耐心和理性

江濤:以您對價值投資大師的學習和了解,您認為這些成功投資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姚斌:冷靜、耐心和理性。

江濤:有沒有讓您印象特別深的案例或者故事?

姚斌: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展開實在太麻煩。

江濤:的確,在您的《在蒼茫中傳燈》一書中,專門有一個章節“投資修行”對此進行了闡述。您怎樣理解獨立投資人的概念?您認為作為一名獨立投資人,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

姚斌:獨立投資人通常是指一個人在證券市場上投資公司。如果他還替人理財,那麽同樣要求他具備價值投資的基本素質和品性,並且為客戶利益著想。

無法控制情緒的人不會在投資中獲利

江濤:對這個問題,我的理解和您稍有差別。我認為獨立投資人是能夠獨立思考、理性決策、並且積極實踐的投資人,無論他是采用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或者量化投資等。

作為一名獨立投資人,您認為在踐行價值投資的過程中,對投資人的哪方面品質和行為特質要求較高?您最看重哪種素質?

姚斌:對常識和良好的判斷要求較高。控制情緒最重要。

江濤:為什麽您會認為控制情緒最重要,而不是對公司的價值判斷、買賣標準等?

姚斌:無法控制情緒的人不會從投資中獲利,盡管他可能是一位估值高手或交易專家。

本傑明·格雷厄姆在經歷1929年股災之後,對此體會尤其深刻。後來他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就這樣寫道:一名真正的投資者,就要堅決規避情緒調動對投資的影響。

情緒就是這樣在投資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否則的話,那些數學家或財務專家或交易高手就應該成為千萬富翁或億萬富翁。

投資,當然要越早越好

江濤: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莫布森曾將投資能力分為三個方面:投資分析能力,投資行為能力,投資組織管理能力。對此您怎麽看?如何才能提升投資能力?

姚斌:持續而有效的學習,並且持續性地改善技巧,才能不斷提升投資能力。邁克爾·莫布森所說的投資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綜合的能力,這三種能力缺一不可,都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

江濤:對於一名普通投資人來說,如何成為一名好的投資者?您有何建議?

姚斌:通過瘋狂的學習,成為學習的機器,打下理論與實務的基礎,與成功的人為伍,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盡可能地不犯重大的錯誤,或許就能夠成為一名好的投資者。

江濤:對於剛剛走上職場的年輕人,在投資理財的學習方面,您有怎樣的建議?

姚斌:我建議應該還是先做好本職工作,然後慢慢積累資本。真正對投資感興趣的人,應該從經典之作入手,確保一開始就步入投資正道,減少走彎路的可能性。

江濤:最近有媒體報道,證監會正在推動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試點,將投資者教育納入中小學、高等院校,並在上海、廣東、四川等20余個省市開展試點。您怎麽看“炒股要從娃娃抓起”這個新聞?您認為孩子從什麽時候開始接觸投資理財方面的教育比較好?

姚斌:早就應該這麽做了。要投資,就要越早越好。

巴菲特從8歲開始讀投資的書,11歲開始買股票,為其成為一位偉大的投資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濤:非常感謝您有如此好的耐心接受采訪。最後,您看看還有什麽需要補充的問題?

姚斌:引用一句查理·芒格先生經常講的話:我沒什麽補充的。感謝江老師的采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789

考拉閱讀:在線教育會火10年,不做少兒版掌閱,做中國版藍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313/167540.shtml

考拉閱讀:在線教育會火10年,不做少兒版掌閱,做中國版藍思
火柴盒觀察 火柴盒觀察

考拉閱讀:在線教育會火10年,不做少兒版掌閱,做中國版藍思

用戶群體的變化,必然帶來結構性的紅利。

作者✎ 張乘輔

“我們的模式更像是B2B2C,針對B端收費,但對C端全部免費的。不對C端用戶收費,是因為我們篤定在線教育是必然趨勢,我們不著急變現,而是要搶占入口。”考拉閱讀創始人趙梓淳稱。

考拉閱讀切入的領域是少兒分級閱讀。

分級閱讀在國內鮮有耳聞,但在西方發達國家,分級閱讀體系卻早已成熟,並且覆蓋了美國90%的學校。Lexile分級(藍思分級)和GE分級為代表的分級閱讀體系已推行40余年,更是催生出Newsela、LightSail、Renaissance等眾多著名閱讀教育公司。

而考拉閱讀的野心,則指向了“中國版的藍思分級”。

將“分級閱讀”帶回中國

1989年,趙梓淳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雖然是城市家庭,但由於父母忙著做生意,趙梓淳小學前一直生活在農村的姥姥家。因為跟當地的孩子玩不到一塊,他便自己悶頭讀書。

回到城市後也仍然堅持著閱讀的習慣。

201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讀金融運籌專業的趙梓淳第一次體驗到美國小學的分級教材授課,也第一次接觸到分級閱讀的概念。班級里不同閱讀能力水平的孩子,使用不同難度的教材學習同樣的內容,效率極高。

趙梓淳感慨:“那會真的覺得,中國的閱讀教育模式很粗放,效率也很低。”

一端是蠻荒混沌的國內分級閱讀市場,另一端則是如火如荼的國外分級閱讀市場。

美國人對閱讀尤為重視,而大部分國人對閱讀的理解,還停留在主要是語文閱讀理解的層面上。並且,中國的少兒閱讀鏈條是割裂的,出版社負責內容生產,學校負責教育服務。如何打通,將內容生產和教育服務緊密聯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孩子的閱讀處於什麽水平?應該給孩子讀什麽樣的書?

其實按年級、按年齡這樣的分法很不靠譜,“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會給孩子買一個一年級的鞋,給孩子買一個8歲的鞋這樣,相同年級相同年齡的孩子其實閱讀能力差異巨大。”

雖然趙梓淳在2014年就研究了分級閱讀,但真正把概念帶回中國並實踐,卻要一直等到2016年。

美國比較常見的測評系統是藍思分級系統(Lexile Framework)。於是趙梓淳組建技術團隊,打造了享閱中文分級系統(ER Framework),並基於該系統推出了考拉閱讀,為7歲-13歲的學生提供分級閱讀解決方案。

考拉閱讀第一代產品正式推出是2017年6月,同月,趙梓淳便帶著團隊將產品鋪到了第一所學校——上海市盧灣一中心小學。

“我帶著整個市場團隊去談,開始大家還擔心,這樣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切中了學校和老師的痛點。”在和學校校長交流後,他們發現,學校有這個需求。

如今,學校逐漸重視起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方面,綜合素養涉及閱讀能力,考拉閱讀能給學校提供完整的閱讀評價方案。另一方面,考拉閱讀還能通過技術,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考拉閱讀的壁壘和戰略

當初考拉閱讀為什麽選擇從to B切入,而不是做一個少年版的掌閱?

“現在to C的少兒閱讀產品挺多,大多是通過打造IP,購買版權內容,吸引大量用戶,趕快收費。我覺得這樣的商業模式沒有什麽問題,但我們選擇的路不太一樣,可以說我們的野心更大一些。”趙梓淳表示。

首先,考拉閱讀想確立中文分級閱讀標準,做一套中國版的藍思分級系統。而這套標準想要得到社會認可,就需要公立學校來做信任背書。所以,考拉閱讀選擇從to B切入來解決公信力的問題。

其次,教育產品的用戶和消費產品的用戶不一樣,學生用戶隨著年齡的增長,天然就要流失,所以純to C的商業模式註定企業必須快速變現,否則獲取的大量用戶是沒有意義的。

最後,少兒領域很難單純的依靠內容形成壁壘,而考拉閱讀的壁壘還算比較高。

橫向比較來看,美國的分級閱讀標準花了近10年的時間。當然,當年的技術不是很成熟,主要用統計學加語言學的方法,現在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極大縮短時間。但是,這需要大量常模的構建,不斷反向完善分級系統,仍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並且做中文分級閱讀比英文分級閱讀難度更大。

第一,英文的基礎組成為26個字母,而中文僅常用字就有3500個,《中華字海》收入的漢字更是多達8萬以上,複雜構成的稀疏性導致分析時往往需要更大規模的語料。

第二,英文和中文的基本表意單元都是詞語,但英文幾乎根據空格就可以很好地確定詞語邊界,而漢語則需進行分詞工作。像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可以整體作為一個詞,也可以分成“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或者“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第三,測量人的閱讀能力也是個大難題。這個測試,應該像托福雅思那樣,準確測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而不能像語文試卷,題目不同,分數浮動就很大。托福考試每道題大概需要花費幾千美金,考拉閱讀的每道測試題大概也需要五千人民幣。

當然,趙梓淳表示,“絕對的技術壁壘是不存在的,再厲害的技術,只要堆人,也都能搞得定”。

比如百度能做搜索,搜狗也能做,這時,先發優勢就很重要。“我們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保守估計,我們至少有一年的先發優勢”。

整體來看,考拉閱讀要做三件事。

第一,把文本的閱讀難度和孩子的閱讀能力進行量化。考拉閱讀運用人工智能語言學的方式,將文本的閱讀難度分為200ER—1300ER。同時,也設計測試題目,將孩子的閱讀能力進行量化,也是從200ER到1300ER,從而方便學生完成閱讀匹配。

第二,豐富內容供給和提升閱讀體驗。解決完學生“讀什麽”的之後,就要解決“在哪讀”和“怎麽讀”的問題。目前,考拉閱讀一邊購買大量的內容版權,一邊自建團隊生產內容。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考拉閱讀也在把插畫、視頻等形式融入進來,提升孩子的閱讀體驗。

“我個人堅信少兒電子閱讀一定是未來的趨勢,雖然現在部分家長還擔心電子閱讀傷害眼睛,但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孩子生下來就和互聯網密不可分。”

最後,考拉閱讀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把教育服務落地。也就是考拉閱讀目前選擇的to B 路徑,進入學校,賦能老師。

“在線教育熱”至少持續10年

閱讀是剛需嗎?

從市場規模來看,少兒閱讀是個上千億的市場。從新興企業來看,VIPKID的崛起,也表明即使不是應試也會有巨大需求。

這反應出一個根本原因:底層邏輯是用戶正在發生變化。付費的用戶在變化,使用的用戶也在變化。

“閱讀離應試可能很遠。但現在家長都很焦慮,他們自己看書看不進去,就用“得到”,20分鐘聽完。這種焦慮會傳給孩子,他們的孩子也要看書閱讀,你說是不是剛需?”

用戶群體的變化,必然帶來結構性的紅利。

跟60後70後的家長有很大差別,80後90後的家長是互聯網的半原住民,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和互聯網密不可分,他們也傾向於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

而這幫家長最大的焦慮便是孩子的教育,並且他們也會選擇通過互聯網來解決焦慮。所以我們能看到VIPKID、寶寶玩英語等眾多早幼教產品出現。接下來,這幫家長會變成小學生的家長、初中生的家長、高中生的家長,所以在線教育會迎來長期的巨大增長,甚至會變革中國整個教育產業。

“在線教育熱”至少持續10年。

趙梓淳也表示,“在線教育熱”過後,在沒有新的渠道變革前提下,機會的大門也就會關閉。這批在線教育企業起來後,馬太效應也會更強。頭部的優勢會比現在新東方、好未來的優勢大的多。

考拉閱讀篤定在線教育是必然趨勢,所以目前不著急收錢變現。

“我們最新的融資方是GGV和啟明,都是比較老牌的美元基金,大家願意在這條賽道上沈下去做一些事情。”趙梓淳認為,現在知識付費領域有些浮躁,各種分銷、拼團,少兒閱讀教育要沈下來。他也堅信,真正能創造價值的產品,一定可以賺到錢。

既然變現不是最重要的目前,那麽什麽最重要?“搶到這張門票,也就是搶占入口”,趙梓淳稱。

采訪中,趙梓淳表示:“教育本質是把更好的內容以更高的效率交付到學生手里。”

所以教育企業面對眾多新技術出現時,要考慮這個技術是不是真正有利於教育。技術對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但也多是潤物細無聲的,沒必要過於焦慮,比如對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AI會顛覆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曠視科技主要是臉部識別,科大訊飛主要是語音識別,這些單點的AI技術沒什麽問題。但教育本身很複雜,一個孩子沒學好,可能是上課走神,可能是討厭老師,也可能是知識點沒搞懂……

“AI頂天就做出一個自適應題庫,還不至於顛覆教育。在人腦中植入一個芯片,可能都會比AI老師更早到來。”

至於區塊鏈技術,就更沒有必要焦慮了。“教育公司的創業者要沈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做出好的課程內容。教育不會像共享單車那樣,3個月就來個風口,一下子就融10個億。”

*本文由火柴盒原創,作者張乘輔(微信:zhangchengfu2018),編輯韋龑。如需轉載或尋求報道,可聯系作者及火柴盒(ID:huochaihejiaoyu)。歡迎搜索並關註火柴盒公眾號,連接新教育產業。

分級閱讀 教育 考拉閱讀 火柴盒 火柴盒觀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99

BAT齊推閱讀App,三問“新生兒”天貓讀書

與騰訊、百度相比,阿里進入文學領域並不算早。

阿里文學是阿里大文娛以及整個阿里巴巴的IP的內容源頭之一。今年一月,阿里文學公布全新定位,建立文學領域的綜合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文學領域的水電煤。6月11日,阿里文學宣布與天貓圖書聯合推出數字閱讀產品天貓讀書APP,將紙質書實現電子化。今後,在淘寶、天貓購買部分紙質書時可以同時購買電子版。

目前,阿里文學旗下已經有書旗小說、淘寶閱讀等閱讀類App,為何此次要推出一個新的應用?

在接受第一財經等記者采訪時,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CFO、阿里文學CEO宇乾表示,天貓讀書將服務於嚴肅文學用戶圈層,致力於品質閱讀及精品閱讀;而書旗小說的定位和服務人群主要是網絡文學的作者、讀者,為用戶提供輕松快樂的文化娛樂體驗。“通俗文學主要目的在於娛樂,而嚴肅文學的主要目的在於知識獲取、情感的承接。用一個APP承接所有的作者和讀者,可能不是那麽好的一條路徑。”此外,阿里文學還擁有UC小說、優酷書城、PP書城、雲OS等多個閱讀入口。

定位嚴肅文學閱讀的天貓讀書又能占據多大市場?

宇乾表示,天貓讀書最大的優勢是天貓巨大的入口流量,以及天貓圖書的用戶品牌認知,“每年有過億的人在天貓圖書上購買書籍,這些用戶已經習慣了在天貓上購買書籍,但他們購買的是紙質書。而(現在)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入口,讓他們購買書的同時,來消費這些書籍。”他認為這一優勢是其他競品所不具備的,而且這一市場本身容量足夠大,“我看到現在量比較大,影響力也比較大的可能是微信讀書。大家定位是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微信讀書在用戶分享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優勢,因為它銜接的是微信朋友圈各方面的,但沒關系,這個市場足夠大,也足夠能容納很多優秀的APP所存在。”

對於具體的用戶規模,宇乾稱並不擔心。“對這款產品的體量和數量我們是不會擔心的,但具體說這款產品我們下KPI,到年底要多少DAU(日活躍用戶數量),或者多少成交額,這件事情此時此刻我還真的沒有下這個指標。我們會先把2C端的用戶體驗、2B端的用戶服務先做好。”

亞馬遜、京東、掌閱都已經推出了電子閱讀器,阿里文學未來是否會做硬件?

宇乾表示,一切取決於用戶體驗和用戶的習慣,“不是說我一定會做,也不是說我一定不會做。”

在當天發布天貓讀書產品後,阿里文學稱,已經完成了在數字閱讀(通俗文學及嚴肅文學)、原創內容培育及IP衍生等三大領域的全面布局。

在發布會上,宇乾表示,阿里文學要做的不僅是閱讀,也不是作者平臺,而是要打造以閱讀平臺和IP聯動平臺為核心的綜合性的基礎設施體系。根據《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其中,線上渠道是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實現了25.82%的增長,線下書店也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長。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獲取內容的方式越來越豐富,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漫、遊戲,還有各種衍生品,宇乾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烈火如歌》和《軍師聯盟》為例解釋阿里大文娛的打法:“當你在優酷上看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同時,你會知道阿里影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電影,在用另外一種藝術方式來演繹,你也可以知道其實阿里文學上有一本書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本書講的內容可能比電影,可能比我們的劇集更豐富。”因此,阿里文學是阿里大文娛板塊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阿里文學不是孤家寡人,它旁邊有優酷,有uc,有影業,有遊戲。”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於2016年成立,包括優酷、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大麥網、阿里影業等。宇乾解釋稱,在文化娛樂產業,應該選擇一條具備戰略縱深的生態型的打法,而不是以單一公司、單一業務的方式去出擊。

阿里大文娛被認為是承載阿里巴巴未來十年戰略的重要布局。宇乾表示,站在自己的角度,阿里大文娛要做的事,就是要通過多種平臺來演繹好的故事,通過文學、影視、遊戲等渠道,讓更多的用戶通過不同的形式感受到它們,充分發掘一個好IP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54

Tag 要好似延伸閱讀咁放大

1 : GS(14)@2011-09-20 22:24:18

打野都要在那兒
2 : GS(14)@2011-09-29 10:35:39

頂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02

What we are reading:閱讀遊行人數

1 : GS(14)@2012-07-07 17:51: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06/164897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22

深入了解公司 由閱讀財務報表開始 黃國英

1 : GS(14)@2013-04-23 23:45:08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5901

最近的商業周刊,有一個頗有趣的「百事通」特輯(The How To Issue),由變魔術到冥想,一應俱全。比較正經的,有講述財務報表分析入門。周刊請來甲骨文(ORCL)聯席主席、惠普(HPQ)前行政總裁Mark Hurd,用企業角度,提供一個閱讀框架:

財務報表中,先看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兩項,兩者乃是一唱一和。閱讀兩者,足以對公司的體格,有初步概念。損益表中,全程跟進收入、支出,反映出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常的盈利,最終必然變成現金流,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

財務資料愈長愈好

閱讀財務報表,年期愈長愈好,因為漸漸可以看出流程。例如比較項目的按年升降,是研究公司的其中一種方法。另一個方向,是觀察流入公司的收入,都到哪裏去了。收入一蚊,淨賺兩毫,從其餘八毫去向,可以得悉公司的營運方式。比方有多少是作為銷售費用、研發開支等。而計算這些開支佔收入的比例,便可以透視出公司的選擇,哪一方面才是公司投放資源的重心。

當然,要小心以上程度的分析,只能提供最初步的面貌,未有足夠的能見度,去作出過度的闡釋。例如人們見到銷售支出上升,便立即想像「sell士」隊伍大舉增兵,又或是廣告增加,實際上是未必。因為在一個大項下,可能有些小項塞了進去,例如公司總開支的分攤,又或是I.T.升級的費用,這些增加未必能提振公司的銷售能力。研發開支亦類同,如果出現過收購合併,而兩者的設備、人員能力重叠,這樣即使費用上升,也只能說是重複建設,不能為推出新品,帶來額外幫助。

很多人對於數字,未必有太大興趣,不願花時間細看。但就大部分公司而言,數字主動誤導人,情況已算最少。(當然,Mark Hurd是美國企業家,這個理解是否世界通行,還是有待商榷。但數字不及直接聽故事般誤導,應無異議。)只要審視夠仔細,會吐出很多有用資訊。

文中以Smith & Wesson(SWHC)公司為例,銷貨成本(貨品製作費)很大嚿,明顯是製造商,而不會是服務業。行政費大過銷售開支,公司很大機會不搞零售,只將產品放進銷售通路。研發開支相對低,只佔收入1%,即是公司生產一般商品,不會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或許營運這類公司,並不需要高瞻遠矚的創新。(眼見蘋果電腦(AAPL)近月慘況,不由得另有一番體會。)不過是幾個數字,已經可以開始勾畫出一家企業的輪廓。

年報愈刨愈明

當然,單靠兩紙財報,是難以弄清公司全貌,就算公司內部人員,一時三刻也很難執齊所有細節,去理解公司的「健康狀況」。有趣之處,是當逐漸建立起對公司的了解,特別是其策略,財務報表便能將公司的情況,如照X光般盡現眼前。換言之,閱讀財務報表,應是愈刨愈明,愈明愈易刨,得着更多的良性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