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記送兒童書 推廣親子閱讀
1 :
GS(14)@2015-03-04 13:46:07
【本報訊】麥當勞與海洋公園為推廣親子閱讀,及培養兒童愛護大自然意識,聯合推出以海洋公園吉祥物為主角的「親親大自然」兒童繪本。由本月十三日至四月二日,凡購買開心樂園餐,均附送一本「親親大自然」兒童繪本。「麥當勞X海洋公園Happy Reading親子閱讀樂」鼓勵父母向子女一起閱讀。「親親大自然」繪本系列,包括「澳洲歷險記」、「比賽的意外收穫」和「魚別亂吃」。麥當勞首次隨開心樂園餐附送兒童故事書,由本月十三日起至四月二日期間連續三個星期,凡購買開心樂園餐,附送一本「親親大自然」系列兒童書,及一張海洋公園成人入場門票優惠券,數量有限送完即止。而於海洋公園內的麥當勞購買三件或以上產品,亦可獲贈「親親大自然」系列兒童書一本。■記者麥志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04/19062994
【親子籽】五個小孩的校長:閱讀不應功能化
1 :
GS(14)@2015-07-23 01:33:52呂麗紅認為家長陪讀時可多做互動遊戲,如角色扮演,更能引起子女的閱讀興趣。
【親子籽:揀啱童書】一年一度的書展已經開鑼,每年都總有一大堆家長帶同子女拖篋入場掃書,雖然圖書多看無妨,但所買的圖書是否都是子女喜歡,適合他們看呢?家長應根據甚麼準則揀書?哪一類書能引起子女的閱讀興趣?家長自己又可以看甚麼書?今次找來兩位校長,元岡幼稚園校長呂麗紅和鄉師自然學校校長李靄儀(小雨),分享揀書小貼士。雖然家長們可能已經在書展掃完貨,但也可作為日後買書的指南。
四千五百元的月薪,加上一齣電影,令元岡幼稚園校長呂麗紅聲名大噪。在教育界任職數十年,呂校長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認為圖書有助訓練孩子耐性,「一般五、六歲小朋友的專注力只得3分鐘,圖書正是個好工具延長他們的專注力。」例如她的學生,比較偏好內容以動物為主或貼近生活的故事,所以校方上圖書課時亦會按照相關題材選擇圖書,或根據時令去安排,如夏天便會帶學生閱讀與雪糕有關的圖書。
圖畫對小孩發展更重要
很多家長認為,子女年紀越小,識越多字就越好,所以造就現今不少孩子未夠一歲就學懂26個字母,兩歲就懂多國語言,但這樣真的可以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還是揠苗助長呢?呂校長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不應太功能化,家長們不需太急於讀字,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書內的圖畫比文字重要,家長可根據圖畫發揮創意,豐富及延展故事內容,多做這類活動,也可增加刺激孩子的思維和創作能力。假如書本太多字,其實不一定要由孩子閱讀,反可由大人口述,孩子邊聽邊看書內圖畫,也能有助投入角色。呂校長又建議,家長陪小朋友閱讀時,可多做一些互動,如角色扮演及提問,從而增加子女的學習興趣,書也不一定是四四正正的一本,家長可多挑選不同設計的圖書,如卷狀的、有聲音的、中間有洞的、揭開會有3D圖形彈起的……多放不同種類的書在書櫃,會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去探索書本。小孩子不像大人,沒有任何生活經驗,因此家長要透過閱讀,讓孩子有機會認識生活。但說到底,圖書只是一個硬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從旁輔助他們閱讀,打開知識大門。
呂校長推介
書展圖書花多眼亂,家長應從何入手?呂校長建議可挑選以下五類圖書,家長們為年幼子女揀書時,不妨朝着這個方向走。
學習句式
書內文字不多,但都是簡單的重複句子,如「送她一條褲子?太短了」、「送她一件上衣?太窄了」,從中可學到物件的特質和形容詞的運用。
特大圖書
這本特大圖書足足有A3紙般大,每頁的圖畫也特大,但文字只得很少,家長可根據圖書發揮,豐富故事內容,同時也可邀請子女一同創作,發揮創意。
學習數字
這類圖書可不停翻開,孩子會覺得很有趣,增加興趣,如這本書每翻開一下便能學會數目字的順序和不同的動物昆蟲。
Quiet Book
外國非常流行的Quiet Book,可在書局購買或親子一起製作,書中有拉拉鏈、綁鞋帶、扣衫鈕等動作,有助訓練小孩的小肌肉之餘,還能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小朋友參與其中可訓練專注力,而且書本由布料製作,非常安全。
Pop-up趣味
圖畫精美,翻開更會有圖畫彈出來,小朋友會覺得有新鮮感,閱讀也更有動力。
約定你
明天(7月19日)下午2時30分,呂校長將會在書展「兒童天地」出席名人講故事活動,為小朋友說有關公平和誠信的廉政公署小故事《智多多奇幻星空之旅》,並介紹適合他們閱讀的圖書。
小雨認為家長的角色是一道橋樑,負責搭通子女閱讀之路。
一人一本 互相分享
屯門鄉師自然學校以活動教學見稱,鼓勵學生親近大自然,但其實學校每早也有晨讀時間,學生亦要拿書回家閱讀,記者要求校長小雨推介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她卻有另一番見解,「其實不需要有太多限制,很多人都給小朋友看少字的繪本,但其實字多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和生活及日常接觸的事物相關。」小雨又認同應趁孩子小時候鼓勵他們大量閱讀,因為小朋友仍處於收集知識階段,閱讀可帶領他們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先了解孩子的喜好
談到親子共讀,小雨認為家長的角色是一道橋樑,負責搭通這條路,父母不一定要和子女看同一本書,反而可以各自找一本喜歡的書閱讀,之後再互相分享、分析,透過閱讀去建構及明白一些概念。「例如有學生不明白甚麼是尷尬、悲哀,大人從字面上很難向他們解釋,但可透過書本內容讓他們感受及自行理解。」互相分享亦可教懂子女閱讀並非辛苦的事,而是一個旅程。小雨認為,家長為子女挑選圖書,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喜好,可在前往書展前先帶子女去一趟圖書館,圖書館的最大好處就是書本已經分類,家長可從旁觀察,引導子女尋找心儀圖書,揀書的時候自然就會更得心應手,不會盲目追隨潮流,人買我買,子女閱讀時亦自然會事半功倍。家長也不應將逛書展定義為消費行為,反該視為學習的歷程,可以只帶孩子參加作家分享會,與作者互動,了解他們寫作的原因和樂趣,之後再和子女安排買書的時間、地點和範疇,便不怕在茫茫書海中迷失。
小雨校長推介
《慢的教育》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樣樣講求快,連子女的成長也要快人一步,造就了近年最流行、已經聽厭的一句:「贏/輸在起跑線」,在這個追求快的年代,很容易因快得慢,人的焦慮感也隨之而增加,家長不如嘗試放慢腳步,慢下來才會有空間思考,方才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給孩子一個綠色無毒家》
這本由自然協會成員編寫的圖書,內容教導很多可以讓小朋友參與的小手作,體驗綠色生活,綠色生活不等於將舒適生活拒諸門外,而是另一種享受生活的方法。
《給孩子的詩──北島篇選》
小孩比較少閱讀詩詞,詩人北島特別將由外國及本地著名詩人作品,適合孩子閱讀的詩結集成書,小雨認為不一定要明白所有內容,家長可選取一兩首詩和子女重點閱讀,感受當中的意境和詩人的天真,已是個不錯的親子節目。
記者:黃子配攝影:劉永發、黃子偉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8/19223105
【讀書好×果籽】閱讀柔性政治:從首位華人女總統說起
1 :
GS(14)@2016-01-23 19:30:20台灣政治人一直給我感覺是激情,時刻準備剖心表白愛台心迹,眼淚口號少不了,但上周以689萬票當選首位華人女總統蔡英文,與刻板印象的台灣政治人距離很遠。四年多前敗選宣言,叫支持者不要哭,但台下都熱淚盈眶,而她則一貫的冷靜。用四年時間走完最後一里路,她當選的宣言,雖然聲音沙啞,但同樣出奇冷靜、甚至平淡。人們將她與另一風雲女政治家德國總理默克爾(台譯「梅克爾」)相比,都是學者出身,一個得科爾總理提攜,一個由李登輝栽培,同樣堅毅、冷靜。
美國下任總統大熱是民主黨希拉莉(台譯「希拉蕊」),而去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則選了默克爾女總理,兩人的中文版傳記一度「打孖上」宣傳促銷,就是《抉擇──希拉蕊回憶錄》和《梅克爾傳》,這兩本人物傳記是去年暢銷書。女性權力精英上位,主導全球政治,跨國企業及世界組織,已不是新鮮事物,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世代的政治,是否更適合「女性思維」的人。女性與女性思維從政是兩回事,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的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是女性政治家典範,但她表現出來是一個男性政客模樣,理性、強硬、咄咄逼人、強勢。但女性思維是另一種政治思考及表述形態,細膩、柔性、冷靜相結合,溫柔而堅定。2005年德國大選電視辯論時,強勢角逐連任施羅德取笑默克爾:「德國選民,你們真的要選一個每星期天都要去小鎮教堂做禮拜的女人做總理?」譏諷這個來自東德衣着老土的大媽。但默克爾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質,往往在慎思之後就鼓足勇氣一往無前,將利益計算精準但格局太小的男性政客比下去。這位大媽不但打敗施羅德,也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挺身而出而躍升為全球政治領袖。對歐債危機爛攤子的承擔得到全球讚許,雖然收容敍利亞難民受到抨擊。但她的「善心」,不正是利益掛帥政客所欠缺的嗎?她自傳中透露,十二歲那一年,有一次練習跳水,她在跳板上站了整整四十五分鐘,最後才終於鼓足勇氣起跳。她就是在那最後一刻才有了勇氣。
柔性政治感染力
女性的感性力量,也往往在外交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南韓總統朴槿惠是另一例,她從政之路其實更起伏跌宕。1974年母親遇刺、1979年父親遇刺,被軍方朋友背叛,她嚐盡人情冷暖,自此淡出政壇,廿年後1998年當選國會議員才捲土重來,之後改革保守的大國家黨,洗脫政客貪腐形象,2013年上台執政。她說自己沒有父母、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女。年輕時母親遇刺後,便要陪同朴正熙見外賓,扮演第一夫人角色。美國總統卡特訪韓,對當地人權狀況極不滿,全程黑面,朴槿惠由卡特夫人入手,由卡特跑步興趣入手,以手術後病人不宜跑步作解釋,認為韓國戰後要全力拼經濟。卡特夫人將這番解說轉告丈夫,翌日宴會卡特變得寬容全程與朴槿惠交談。柔性手段往往在男性主導的國際外交舞台打開缺口。
切合網絡新世代
有分析認為柔性政治抬頭是與互聯網時代有關,以往在主流媒體塑造的政治舞台是男性化,要滔滔雄辯,咄咄逼人,一邊嗌口號另一邊扣帽子,大發偉論,女政客成功要比男人更男人、強悍,搶sound bite。自近年社交媒體進佔主流,其傳播的訊息變成生活化、日常化,即使是硬邦邦的政治訊息,也要變成感性的故事才能viral。女性比男性在社交媒體訊息傳播方面更如魚得水,一個女「貓奴」比男的更合乎公眾期望。男性有固定的角色期望,或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框,例如凡事認叻,死頂,默克爾則會毫不掩飾自己不知hedge fund是甚麼。相對對岸浮誇喧鬧,人人頭腦發熱「雄起」,連十六歲少女周子瑜也要「完勝」欺凌,促成民進黨大勝。未來四年,以蔡英文的內斂、慎思及韌性,在格食格之下,未必冇得玩。
南韓總統朴槿惠自傳,很多朴正熙時代的細節都跳過了,但從中看到母親對她的影響。
蔡英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她能否成為亞洲出色女政治家,就看今後四年的改革及如何處理狂躁喧鬧的對岸。
撰文:劉細良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3/19462806
【專題籽】如果閱讀能選擇 網上集資幫你出書
1 :
GS(14)@2016-05-08 01:45:16將近男人三十的愛書人Gary(左)找來大學同學Lewis(右)協助,一起為非主流作者圓出書夢。
【專題籽:字裏凡間】早前網上瘋傳一幅帖圖,揭示出版一本書,作者最終原來只得百分之十的收益,出版社和書局分別佔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五十,最大收益落入書局的口袋裏,引來不少迴響。有人為改善作者得到更合理收入,增加非主流作者的出版機會,銳意把遊戲推倒重來,開設一個群眾集資平台,跳過中間重重關卡,直接由讀者決定是否值得贊助出版,打破固有出版模式。
「我地想建立番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直接。」八十後的Gary說,自己與同為八十後的Lewis及Ellen,在上月開設名為「出一點」的臉書專頁,製作一個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平台,協助作者集資出版。Gary說:「傾製作時成日話係時候出啲嘢啦,所以平台名索性就叫『出一點』,每人出啲創意、出啲錢,同埋企出啲。」一本書製作費約需近兩萬元,但參加平台的作者不用出錢,只需提供約二百頁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想好宣傳策略,於限時內吸引到網民集資就幫你出書。Gary和兩個拍檔就會一手包辦排版、印刷以至發行的出版工序,他說:「很多人眼中作者付出最少,唔使諗咁多嘢,齋寫同畫啲嘢就得,但其實寫本書,起碼都要一年時間,我覺得幾唔fair,所以今次我哋幫手出書,將我們的分賬縮小,令作者分賬由一成增至三成。若網絡直銷就五五分賬,等作者得到更合理嘅收入。」
為打破出版模式,讓作者獲得更合理的收入,三人在臨時辦公室努力打拼。
「出一點」的專頁引用了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名句「如果可以當海盜,為甚麼要加入海軍」,繼續堅持助人出書,「我認為如果要創作,就要像海盜那樣反叛點和不受規管,而海盜的精神,就是不保證可得到甚麼,一切為自己爭取。」Gary說。
網上這一幅帖圖,把一本書的收益分佈列出,惹起熱烈討論。
三人一腳踢 為弱勢作者圓夢
中文系畢業、任職教育界五、六年的Gary,無論假日出街定去旅行,第一件事就是去書店打書釘,自稱「圖同文字,會睇字先」,「現時用手機睇資訊唔會有盡頭嘅一日,感覺好壓迫,書店就係我嘅綠洲、書就係水,睇書得到嘅空間,係其他閱讀體驗冇得比擬。」Gary和大學同學Lewis,兩年前不時留守雨傘運動現場,認識到做編輯的Ellen,其後一直保持聯絡,尋求合作做一些有趣兼有意義的事。直至去年尾一次聚會傾到外國群眾募資平台的發展,令愛書之人Gary靈機一觸,提出製作類似平台,助非主流作者實現作家夢,「英文有個詞彙叫Underdog,意思係指一啲天生弱勢、package冇咁靚嘅人,我哋都係Underdog,好想讓大家有個機會去發聲。」平台上周末正式啟用,現約有十五名作家參與上載作品分享,包括鄭立、薛可正及「書屑」等人。Gary與拍檔,已在印刷廠租用一間房做臨時辦公室,Gary負責統籌和聯繫作者,Lewis負責排版和製圖,Ellen負責編輯,務求趕及暑假書展時有三、四本新書面世。
Gary承認做這件事會有風險,隨時倒貼,但他常聽人說:「三十歲後最好要做有把握嘅事。」所以一、兩年後就三十歲的他,當下就更加要拼盡,「之後就可以無怨無悔。」Lewis則期望「出一點」不是一股只得三個月的熱潮,而是可以成為讀者的一個習慣,「將來當讀者想搵非主流或有趣嘅書籍時,會記得上來這個平台看看。」
出一點
http://www.ch1.hk/
「出一點」作者
筆名:Katrina書名:《水手號峽谷》(暫定)簡介:香港人未來移民到火星的故事從事文職,是一名八十後男子,筆名取自喜歡的歌手陶喆同名歌曲,兩年前建立臉書專頁分享故事創作,曾有意自資出版書籍,惟向出版社查詢後得悉至少要四、五萬元印五百本,成本不菲而打消念頭,近來獲Gary邀請重燃出版夢。他說,出版社通常與作者簽訂合約,指定每年要出多少本書,以保障回報,今次循集資平台方式出書既有彈性又自由,「畢竟我不是全職作者,擔保不到一年出到幾多本書。」
筆名:魚蛋社工,四年前突患上系統性血管炎的罕見疾病,導致器官衰竭,早前在「出一點」臉書專頁舉辦的徵文活動中,因文字作品得最多like而獲Gary協助出書。她打算藉抗病經歷所見所聞撰寫成抒情散文集,並決定扣除成本把收益捐至兒童癌病基金,「今次幫我出書就像幫我完成人生to-do list其中一項,試咗先,唔會覺得有蝕任何嘢,始終之前因病做手術,對我人生來講已經係一個大冒險,今次出書相對冇乜風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余瑋攝影:林栢鈞編輯:謝慧珊美術:吳子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06/19599163
【讀書好×果籽】閱讀陳橋鏡頭下的香港歷史
1 :
GS(14)@2017-01-21 03:37:32【文化籽:讀書好】今年是六七暴動五十年,一部關於暴動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正受傳媒圈談論,製作人羅恩惠發現香港六七暴動檔案的正本全都運回英國,而香港位於觀塘的歷史檔案館,原有的複印版本卻幾乎全部「消失」,只餘下二十一秒的影像檔案,從此,她展開了漫長的追尋。
新聞力
上星期溫哥華在下大雪,我跟着記協給我的聯絡,約了一位素未謀面的長者在港式茶餐廳吃早餐,他名字叫陳橋,九十歲,五十年代入行的攝影記者,曾任《南華早報》首席攝影主任,八五年獲英女皇授勳。他當年就是率先拍攝六七暴動新蒲崗膠花廠事件的人。推門走入茶餐廳,門口卡座窗邊坐着一位精神矍鑠的長者,先自我介紹,傾談間他拿出一本書《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這是本在溫哥華出版的攝影集,在香港看不到,他說只有一本放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他逐張逐張新聞圖片介紹,這個早餐吃了三小時,我重新認識了一遍香港歷史:天星加價騷動、六七暴動、維園保釣、雅麗珊郡主訪港、內地人大逃港、越南船民……。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新聞,而今天的新聞,將會成為明天的歷史!行內人尊稱他做橋叔,雖年屆九十,但記性絕佳,聲如洪鐘,對每張新聞圖片都如數家珍。他四十年代戰後在虎豹別墅為遊客拍攝即影即有,五十年代入行在《虎報》當黑房,他說:「香港攝影記者歷史不長,早期報章係交畀影相舖,影完之後交相畀報館。」陳橋這一代是香港報館攝影記者的先驅,他真正感受到傳媒威力,是加入《南華早報》不久,拍了一張港島贊育醫院孕婦通宵輪籌排隊生仔的照片:「這張相轟動英倫,鬧香港政府不人道,報館日頭叫我去影,話朝早排隊由第三街去到皇后大道西,但去到門口見冇人,一問先知是早一晚通宵輪候,結果夜晚再去影。」新聞令政府尷尬,究竟當時有否「政治勢力」干預,「舊陣時政府唔會專登同傳媒鬥氣,係我哋同政府鬥氣。」他說。七一維園保釣,陳橋拍下警司打人,但照片最後被老總抽走,只因他認識警司的太太。
襲擊記者
六七暴動他目睹事件發生,「衝突起初在新蒲崗膠花廠,其實原本是西環卑路乍街膠花廠工潮,再轉去新蒲崗,我去新蒲崗『哺』咗幾日,一邊等一邊咬住個菠蘿包,睇住成件事發生。」他拍下一張防暴警察高舉發放催淚煙警告標語,似曾相識,因為地點在東頭村徙置區,那是我長大的地方,也因為兩年多前我也站在同樣的警告前。橋叔在新蒲崗採訪遇上暴徒襲擊,幸好當時有左派銀行的人在危急關頭站出來保護他,橋叔受了輕傷,休息三日又重新出外採訪。當時夜晚外出要申請戒嚴證,「屋企人擔心,但冇計,因為我係做呢行。」採訪土製炸彈新聞時,最令人擔心不是前面爆炸,而是後面的群眾,因為曾有暴徒混入群眾中襲擊記者。「前面警察一引爆,我就要後退,但又驚後邊群眾中有人襲擊,當時《南華早報》機房都有人放炸彈。」暴徒襲擊記者原來早已有前科。橋叔三十年間拍下的新聞照,充滿故事、張力,視角獨特,究竟有甚麼心得:他說:「去到現場,要有新聞觸覺,要用腦諗嘢,畀人諗多幾步,估計跟住會有乜嘢發生,有時要夠膽作取捨的判斷,放棄人人簇擁拍攝的主角,這樣就可以學習到甚麼是新聞意識。」
希望《鏡頭下的歷史》有朝可在香港出版。
1984年的李嘉誠正準備出手投地,橋叔捕捉到超人的性格。
陳橋,香港歷史的紀錄者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0/19902337
阿里AI閱讀理解賽贏人類
1 :
GS(14)@2018-01-22 05:11:34【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超越人類智慧開始唔係新鮮事,最著名當然係Google嘅AlphaGo戰勝五冠棋王柯潔,一向爭勝欲旺盛嘅馬雲都不甘人後,阿里噚日話,佢哋開發嘅AI喺閱讀理解權威比賽中,比人類獲得更高分嘅成績,兼打破埋世界紀錄。
由阿里開發嘅深度神經網絡模型,上星期挑戰史丹福大學發起嘅機器閱讀理解賽事SQuAD,最終得分82.440,超越了人類82.304的成績。阿里仲話:「今次係機器首次喺呢類測試中戰勝真人。」SQuAD 係目前世界檢測機器閱讀水平的最權威標準之一,由維基百科500多篇文章編製了10萬個問題,人工智能每讀完一篇短文就要回答若干條基於文章內容嘅問題。微軟開發嘅機器其實都喺同一測試入埋得82.650高分,分數雖比阿里高少少,不過成績就比阿里遲一日出啦。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73&issue=2018011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