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肖建華插手平安收購案 資金來自國內城商行

http://finance.caixin.com/2012-12-22/100475607.html
【財新網】(記者 凌華薇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12月初,交易金額超過700億港元的匯豐出讓平安股權案,在意向發出後迅速完成,令市場頗為震動。據最新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封面報導「誰買平安」一文調查,在名義買家泰國正大集團的背後,「明天系」掌舵人肖建華為重要推手,而收購資金則主要來源於其掌握的三家地方城市商業銀行。

  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簽訂協議,出售所持全部15.57%中國平安(601318.SH/2318.HK,下稱平安)的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93.85億美元,折合727.36億港元。交易分兩步。12月7日,交易第一步完成,約3.5%股權易手,152億港元現金交割已然完成。

  匯豐於2002年進入平安,在退出前為平安第一大單一股東。今年11月中,匯豐剛向媒體透露出其退出意向,不料時過半月交易即告完成。平安自成立以來,其股權結構屢經變化,但創始人及管理層對平安的實際控制權從未旁落。今年5月,平安的職工持股機構套現,兼之此次匯豐退出,均意味著平安股權結構的重大調整,因而誰來接盤對於公司控制權的變化至關重要。

  據平安此次公告稱,接盤匯豐股份的是四家公司: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這四家公司均成立不久,尚未從事任何經營活動,註冊地是在英屬維京群島,均是泰國正大集團的附屬子公司。

  泰國正大集團的掌門人謝國民為福布斯雜誌新近評出的泰國首富。該公司2011年淨資產達90億美元,但要一次性吃下這筆作價93.85億美元的平安股權,顯然並非易事。資金哪裡來?

  財新調查獲知,此次交易第一筆152億港元資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國內,其餘部分來自由肖建華領銜的中國內地投資者。而肖氏的資金,主要來自其操控的國內城市商業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據正大公告稱,第二筆交易因所涉股份超過5%(約12%),還需等待保監會的合規性審批,期限是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

  肖建華,1971年出生,山東肥城人,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1993年在北京創立公司,1999年成立明天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明天控股」先後以購買法人股或發起設立方式參股了多家上市公司,以「明天系」在資本市場風聲水起。「德隆系」崩盤後「明天系」一度低調,但在2006年後再度活躍,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及銀行、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

  肖建華從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很少公開曝光,但近年活躍在多起跨國金融機構收購案中,有時為中介,有時為投資。

  2006年魯能集團違規私有化未果,「明天系」旗下的新世紀信託等參與其中;2006年深發展股改,「明天系」旗下三家證券公司入股並投反對票;2007年末,太平洋證券(601099.SH)借股改捷徑上市,「明天系」是其主要股東;2009年AIG出售台灣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明天系」參與收購戰。今年6月,內蒙古兩家上市公司ST明科(600091.SH)與西水股份(600291.SH)發佈公告,明天控股收購第一大股東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涉及股權收購出資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都在肖建華勢力範圍內。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收購資金在20天後又回到了這三家銀行帳上。

  按照交易完成的進展,在股權完成轉移後,即可以股權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抵押率一般為50%左右。目前上海交易所和港交所均未顯示有超過5%的股權在質押中。誰提供了下一步的資金騰挪?有人懷疑資金來源於平安集團的管理層。截至發稿,未取得證據支持這一懷疑。

  「未來肖建華和馬明哲之間還會有很多故事。」一位市場人士這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6

英國十七歲高中生網路創業 掀起全球媒體新革命 靠四百個字 拿下李嘉誠千萬資金

2012-12-31  TWM
 
 

 

尼克‧艾洛伊西,十五歲就寫出濃縮程式,十六歲吸引李嘉誠創投出資成立公司,成為矽谷最嫩的創業家。他設計出的﹁Summly﹂App,自動擷取新聞重點四百字,二○一二年十一月上線,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為網路新聞帶來革命。

撰文‧楊卓翰

你讀高中時的課後活動是什麼?打棒球?看漫畫?這名十七歲的英國高中生放學後除了橄欖球隊練習,還得當一家網路公司的CEO,服務他五十萬名客戶,並和各國捧著錢上門的投資人、創投基金協商。為什麼?因為他的軟體,很可能影響全球網路媒體的發展。

他的名字叫尼克.艾洛伊西,現在還在念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高中二年級。他在十五歲時設計出一款在iPhone上「濃縮新聞」的軟體,隔年獲得創投公司的青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集團(Horizon Venture)二○一一年就投資三十萬美元,並幫他創立公司Summly Limited。上個月尼克更籌到一百萬美元(約三千萬台幣)的資金,成為創投史上募到百萬美元的最年輕創業家。

濃縮軟體 逾五十萬人下載他的軟體叫作「Summly」,可以透過邏輯運算,將網路上的新聞自動擷取重點,從一千多字濃縮成四百個英文字母的簡短文章。「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閱讀,我們這個世代需要更快更有效率的資訊工具。」尼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靠著這四百字,Summly在一二年十一月正式上線,現在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有三千萬條新聞透過Summly來濃縮,總共幫使用者省下二十八年的閱讀時間,《經濟學人》甚至稱這套軟體是「新聞革命」,將會帶給網路媒體不小的衝擊。

不過掀起這場革命的尼克,並不是什麼天才少年。十二歲時他從父母那裡拿到第一支iPhone 2G,對智慧型手機開始著迷,特別是手機上無所不能的App,更讓他充滿想像。

「我在網路上看到iPhone的發表會後,就決定也要來寫App。所以我就跑到蘋果專賣店問店員:『你可以教我做手機App嗎?』」尼克說。結果店員把他當傻瓜一樣打發後,尼克的父親幫他買了一本《C語言傻瓜入門》(C For Dummies),讓尼克從零開始研究。

靠著這股傻勁,他研究了一整年才寫出第一個簡單的App。尼克念的國王學院是英國頂級私校,他雖然著迷軟體設計,仍是拿獎學金的優等生。為了保持優異成績,他自己設計一套整理網頁文章的摘要軟體蒐集資料。

隨著學校報告的難度越來越高,這套軟體也越來越複雜。但尼克已不再是「程式傻瓜」,這次他直接上iTunes University線上課程(免費大學授課錄影),有不懂的他就大膽寫信問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與語言學專家,直到搞懂為止。

資訊膚淺化 曝光率增加兩年後,他運用這套演算法,寫出Summly的前身Trimmit。這時,李嘉誠的維港投資CEO、知名網路投資人周凱旋發現這個軟體,她說服尼克和他的父母成立公司,並掏出三十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更找來前亞馬遜歐洲區總裁Bart Swanson幫尼克管理公司。

周凱旋沒看走眼,Summly在美國上架兩小時,就衝到App Store下載量前十名。

不過當上CEO後,尼克的難題才開始。維港投資幫尼克設計數個月的矽谷巡迴,引薦他認識小野洋子(披頭四樂團主唱約翰藍儂之妻)、蘋果設計總監強尼.艾維(Johnny Ive)等名人。尼克也在網路暴紅:「我在Summly訂閱自己的名字,結果不到一星期就累積一千則新聞,那真的有點瘋狂。」他在一場研討會上說。

為了兼顧CEO的工作,他在六月已把整年課程自修完。「課業不是問題,難題是我現在得思考要不要繼續升學。」雖然寫出濃縮文章的軟體,尼克其實著迷的是長篇大論及大量資料分析。「不是說我需要一張大學文憑,而是真的對哲學和政治很感興趣,想深入研究。」他說。

「不過我們還在不斷升級產品,讓它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我們都相信這款產品的潛力,我也想把它做得更好。」別懷疑,這句話不是從經驗老到的總裁嘴裡說出,而是十七歲的尼克。

就在Summly暴紅的同時,一些新聞媒體也抱持懷疑。英國周刊《經濟學人》就指出,Summly固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將成趨勢,但也造成將資訊過度膚淺化的問題。網路機構RISJ research的研究也證明,五八%網路新聞讀者,只看標題而懶得看內文。

對此尼克回應:「我想給數位媒體另一種角度,Summly讓傳統數位媒體多了一種被看到的管道。如果使用者看到他們真正喜歡的內容,他們還是會點進連結去讀完整的文章。Summly只是增加網路新聞的傳播方式,並不會真正取代。」網路世代的媒體革命究竟會不會因Summly而起,還有待觀察;但十七歲的尼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摘錄新聞,還有網路帶給年輕人的無限可能!

尼克.艾洛伊西(Nick D'Aloisio)

出生:1995年

現職:Summly公司CEO 學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高中二年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9

低利率之下,企業資金被迫進入垃圾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84

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使得企業投資面臨難題。在低利率環境下,為追求更高回報率,手中持有大量現金的企業被迫選擇垃圾債。

IFR:根據買方和賣方信息來源,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正逼迫谷歌等公司投資於高危信貸產品,包括長期投資級債券、垃圾債券和槓桿貸款。
 
企業手頭的現金已堆積如山,為了獲取回報,谷歌和其他一些公司已經購買了高收益債券和槓桿貸款,而微軟和蘋果等據稱已涉足於非投資級證券。
 
美國一家大型投資公司的基金經理說:「許多手上持有巨額現金的公司買入了高收益債券,它們最感興趣的一大領域就是槓桿貸款。一些公司也在尋求投資於新興市場債券,雖然規模遠低於前者。」
 
對於企業財務主管們來說,投資於更高風險的企業債券和貸款是一個新現象。他們傳統上僅投資於高質量的公司債券,且這些債券的到期日一般不超過三年。
 
但現在,許多大型機構投資者正在減持評級為A及以上的企業債券。為追求收益率,他們在其資本結構中增加了對評級更低、到期日更長債券的投資,同時增加了對垃圾債的投資。
 
FT:利率較低的整體環境也增加了垃圾債券的吸引力——儘管一些人認為已經過了頭。新興投資組合基金研究公司(EPFR)表示,渴望獲取收益的投資者沒有多少投資渠道,結果上週流入垃圾債券基金的資金量達到自去年9月中旬以來的最高值。

「高收益證券有一個忠實的投資者群體,」GMP證券公司固定收益策略主管亞德里安•米勒(Adrian Miller)表示,「有這樣一類投資者,他們坐擁大量富餘現金,需要找到投資渠道。這些資金全都進了高收益證券市場。」

 
據FT,去年美國垃圾債券的總體收益率達到15%。
 
IFR援引一位投資組合經理說,美聯儲干預已創造了人為的低國債收益率曲線,而去年的投資級和高收益債券均表現出彩。
 
該經理說,有許多地方能夠獲得更高收益。這些地方包括:BBB信用評級債券,以及到期日更長的債券。

IFR還援引一則債務資本市場消息來源稱,進入新的一年,企業財務主管們——特別是那些醫藥和技術行業的主管,在投資上已經變得更加活躍,投資意向也變得更加廣闊,一些已經投資於3B評級債券,以及到期日為5年、7年和10年的債券。

但FT最近警告說,高收益債券的價格已經上升,收益率也已經下跌。如今美國垃圾債券收益率低於6%。

而儘管如此,分析師們說,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依舊能夠獲得一些回報。

許多基金經理稱,從相對價值上說,槓桿貸款比高收益債券更有魅力,因為其在資本結構上的排名比高收益債券更高,且不像固定收益證券那樣受到國債利率上升的影響。但目前在許多情況下,這二者提供的收益率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9

地方政府資金短缺,中國鋼企面臨提前交稅壓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21

在中國,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已提前向鋼企徵收2013甚至2014年的稅收。這一不尋常現象凸顯了部分地方政府對資金的迫切渴求。

中國的鋼企生產了世界上約一半的鋼鐵。由於它們帶來了大量稅收收入,因此地方政府通常把它們視為「搖錢樹」。但根據中鋼協統計,去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鋼企的利潤也同比大降98%。去年報告虧損的企業增加了逾七倍。

不過,這卻不能阻止華北和東北等一些行政干預能力較強的地區提前向鋼企徵稅。

在週四的中鋼協信息發佈會上,中鋼協副會長、秘書長張長富說:「就在我們向財政部稅務部門打申請報告,要求給虧損鋼企減免稅負之時,地方卻出現了超前徵稅,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

FT說,不合作的鋼企經常會受到審計、調查和重大罰款。

中鋼協副秘書長屈秀麗稱,經濟增速放緩之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滑,為了保證稅收計劃完成,地方政府向企業開展提前徵稅。她說,如果鋼企2012年沒有應納稅利潤,地方政府可能會要求它們提前繳納2013年的稅收。如果地方政府依舊無法滿足財政目標,可能會繼續要求繳納2014年的稅收。

要求鋼企提前交稅只是地方政府獲得額外收入的手段之一。分析師們說,去年在一些地區,政府還違背了事先承諾的優惠稅率。

去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至12.8%,而此前5年的平均增速為21.9%。

對於今年的鋼鐵行業,張長富描繪了一幅陰鬱畫面。他說:「2013年的需求將好於2012年,但仍不可低估挑戰。下游產業的鋼鐵需求增長將會是緩慢的。」

去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鐵礦石價格一度重挫逾40%,但此後有所反彈。根據鋼鐵指數公司,今年1月份,基準的普氏品位62%鐵礦石價格觸及每噸158.5美元的15個月高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21

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置業要點(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752

答:

現時港人退休準備大多不足,原因一係貧窮層有增無減致冇錢既人大把,政府現時只係將問題拖延,唔想同大家講其實到你退休時「連x都冇得你食」! 較有能力既人,希望在本篇文章能帶給你更多想法。先引用卓百德先生發表的報告: 「Long Term, Your Government Will Leave You In The Lurch」(可譯作﹕長線而言,政府會在你潦倒時離你而去)。

 

卓百德為前大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可算是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既先輩。林奮強對香港樓市發展有宏圖大計,以改造大嶼山最為人知。而卓指長線而言,不單樓價升幅一般可追及通脹,而租金亦然,而將樓價升幅(卓百德稱為名義回報)加上租金收入(實質回報),其總回報極為驚人(如圖1顯示的香港住宅投資回報),而就算是日本,雖然20多年來樓價疲不能興,但如計入租金收入,則總回報也能「力保不失」(圖2)。

 

健叔個案較為獨特,唔同在佢既長俸可用作計供樓上會時的入息。一般人在退休時領取既年金、子女家用、唔同類型既津貼均不可計作入息而長俸卻是可以。就因為咁,62歲既健叔竟仲有唔錯既借貸能力。建議健叔係呢半年物色稍低水物業,趁退休前為自己開拓更多收入來源。

 

沙田市中心既樓宇固然好租,但樓齡太舊未必符合你買入收長租既策略。相反馬鞍山由新城港至帝堡城地帶樓齡平均十至廿年,唔新唔舊又可比4%以上收租回報。如手頭資金更充足可考慮雅典居,此屋苑大部份為上哂岸既用家,樓價硬淨,不過該屋苑起錶都要港紙「五球」。以上三個屋苑既租客質素頗高,比起而家興買居屋收租,呢幾個屋苑既客確更有實力!

 

買新樓

你而家睇樓又有四百萬左右既budget,肯定捉你左去睇屯門同將軍澳既新盤。買新樓好處係慳返經紀傭同可能有印花稅津貼,不過租金回報可能低至2%! 你睇下大圍名城萬幾蚊租成千呎樓,度度有放盤,你就知買新樓收租要捱過頭四至五年「甩唔到」既情況,成先苦後甜之像。

 

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上會方法

搵到心水樓,預番幾萬銀執靚佢出租。健叔可以用資產證明上會,即係show 銀行月結單比銀行睇叫佢借錢比你。一般係四百萬資產可借一半比你,最盡都係分廿年還,同埋要趁年中銀行未收水時去借,年尾一般唔想做呢類生意。畢竟資產可隨處走,你有證明都係排係後生仔之後。假設健叔睇中間3.80mil,借一半即1.90mil,分18年還每月要供$10800。出示左證明,選plan係另一要點。建議健叔唔選最大路既P plan,反而做靈活按揭,即係借左1.90mil,銀行開番個同樣最多存1.90mil既活期戶口比佢,年利率等同按揭收你既息口。這樣一來,健叔可藉此對沖利率上調既風險。此為手頭資金較充裕者既上會方法。

 

印花稅稅階冇變過

再盡D健叔可走入大埔買兩個太湖或翠屏細單位,二百萬有售。如有心機可等相連戶,可惜相連同售可遇不可求。分兩個單位買可慳返八萬蚊印花稅。冇錯,而家大部份樓都升左,四百萬既樓根本唔算係咩,可惜印花稅稅階冇變,正常兩公婆想買入間兩房安樂窩已經要成四百萬,同時進貢比政府竟高至八萬幾。還掂都係做五成上會,年紀大始終係買樓方面唔可以用大槓桿,不如分兩間細買入慳返印花稅都是一策略。

 

健叔其實仲有好多招可出,過幾年阿仔結婚搬出後又可售出新城市廣場轉細些少單位套舊錢,長俸更可作入息證明,如健叔早十幾廿年前利用公務員最易借錢既要點去運用槓桿,退休有四至五間樓供斷係好正常。諗樣謹此祝你生活愉快,畢竟錢銀係幾時都可放在旁邊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81

資金流向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990445/index
巴黎:

金句:
冒險的人常常失敗很多次;但白痴不是更加多嗎?
不接近底線的人不可能成功。


記得年多前自己一直很喜愛一些穩高息股,中移動是其中一隻,那時候的環球經濟,大升大落,各界沒有一統意見,放在這類股票很是穩定。
而中移動當日一直是強勢股。
若從一隻牛君出文的那天約69元買入,到現在升了二成,連息大既接近三成。

我一直認為債券和物業、和這類有穩陣派息的股票,在當時回報較好是因為同一原因------大家相信資金放在這些地方較安全。

時移世逆,有人說股票走在經濟之前,如果你相信作用和反作用,你或會明白,當你成功,你隨之會快樂,不過若你受到挫拆,但你仍能改變自己去快樂,成功又會慢慢回到你身邊。

即股票市場也受作用和反作用影響,它可以因無實質經濟原因,無故上升了,之後的樂觀情緒又令大家做野做生意積極,經濟就好起來了。

在經濟即將上升時,一些高槓桿比的企業,中字二鐵我較為喜愛,雖然己升了很多。
我承認我自己之前買的南車,雖然升了五成,但在經濟預期回復情況下,沒有買二鐵,看來並不怎樣高明。

因為若Blog友把兩個中字鐵的營業額比對巿值,是五比一,又兩鐵的純利都很低,只有2%,那得出一條數學程式:

假如清了貪官後,能減小成本浪費,利潤率為上升1%(應該仍算不尋常的低和非常保守),即使PE仍不變情況下,股價也能上升45%。再上升多1%,價格就差不要番一番。

這是以今天價計算,Blog友可以想象,按半年前的市值,其營業槓桿比市值是何等的高。
這大半年的上升,說出有一班非常聰明,懂價值得很的人,早己快人一步。升了倍多就已證明其智慧。(証券分析一書內有介紹,Sales, profit %,Market Value, Capital比例對價格上升的影響)

聰明的資金近半年從另一些如物業、債卷、公用股等資金回流到股票巿場,當相信經濟回復的時候,大多是這樣,所以Blog友不要奇怪中移動近來都不怎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62

切割台商 擋住千億資金狂潮 人民幣終於開放 央行設閘門穩匯率

2013-02-04  TWM
 
 

 

終於,人民幣業務開放了!央行宣布銀行將可承作人民幣存款業務,只是,這是一場將掀起千億資金狂潮的大開放,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徒具形式?恐怕還得觀察才能下定論。

撰文‧劉俞青

千呼萬喚,人民幣業務終於趕在過年前開放,至於這扇門開得是大是小?塞得下萬馬千軍,還是只容側身擠過?民眾還是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最佳理財決策。

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點鐘,中央銀行宣布了這項「好消息」,未來一般民眾想要進行人民幣業務,有以下限制:第一、每天人民幣的換匯上限為二萬元人民幣;第二、每天匯款至大陸的上限為八萬元人民幣;第三、則是手上有多少人民幣都可以存進銀行帳戶,沒有單日存款金額限制。

央行號令一出,各家銀行當然都動起來,民眾的詢問電話幾乎打爆銀行客服中心;但央行這次的規定只是大方向的擬定,許多細節還要等到一月底時,央行針對所有DBU銀行(國銀外匯指定分行)開辦的「人民幣業務說明會」才要公布。

央行費盡心力

國內金融業望眼欲穿

不過,比民眾更興奮的,或許是銀行大老闆們,從以下的數字就可嗅出端倪: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總共賺了二千四百億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獲利,也就是八百億元,來自海外分行和OBU(國際金融業務)的貢獻,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無論是絕對獲利或占國銀的獲利比重,從二○一○年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之後,就年年攀高,一位從事OBU多年的資深行員直言,「這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獲利來自人民幣業務。」由此可見,人民幣業務的商機有多肥沃,多麼讓人垂涎欲滴,早已讓台灣金融業望眼欲穿。

如今,多年的盼望總算逐步成真,但為了這一小步,台灣央行其實付出許多的心力,與對岸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溝通、談判。以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簽下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例,包括清算行的決定模式、未來的訊息交換、業務檢查,甚至是危機處理的模式,央行都得高度謹慎,知情人士形容,「這份備忘錄可說是『字字珠璣』。」然而,引頸盼望多時的人民幣終於開放,仍難免令人遺憾,比方說這次開放辦法一出,市場出現許多嘆息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開放的對象,都僅限於「自然人」,也就是一般民眾;尤其每天匯款至大陸金額上限僅八萬元人民幣,可說是一刀切割了台商的希望。

「等了這麼久,只有八萬元人民幣,短期內對台商應該不容易有幫助吧!」在中國經營勳章、徽章,並在北京奧運與林書豪旋風時一舉打響知名度的開成興業總經理高文茂嘆口氣說;而高文茂的心情,代表了多數台商心裡的失望。

事實上,人民幣業務的開放,除了滿足國人理財需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往來兩岸頻繁的十萬台商大軍,有更快速、方便的金流管道,但這次,台商們顯然是大大失望了。

台商好失望

人民幣難成支付工具

「央行最擔心的其實也是台商。」一位銀行總經理直言,根據近年來兩岸商品貿易每年都在一千多億美元的水準,其中只要有一半人民幣往來進出,每年就是近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流動,姑且不論對台灣經常帳的影響,光是匯率的波動,對向來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己任的央行,就是莫大的壓力。

因此,這次無論開放的對象與匯款額度限制,都捨台商、只針對一般自然人,其實已經讓這場開放,從泱泱大門一口氣縮成僅剩旁門小道,除非後續再有開放的進程,否則這場市場期待已久的人民幣業務,恐怕只是「小雨點」式的慰藉而已。

另外,開放只是第一步,開放之後的主管機關態度,仍是攸關這場開放效益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去年陸客來台人數突破二二○萬人次,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估計今年可能更多人來台;而這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血拼消費時,從皮夾裡掏出的「貨幣」為何,也將影響這次開放的成效。

因為貨幣的功能有三,第一是交易的工具,第二是價值的儲藏,第三則是記帳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主管機關睜隻眼、閉隻眼,讓台灣和香港一樣,商家為了服務客戶,大陸人付人民幣也行得通,那麼人民幣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流通,將會使得人民幣的需求大為提高,帶動開戶存款的意願與金額。

主管機關緊盯

民間不流通將影響成效

不過,如果主管機關抓得緊,人民幣在台灣根本「行不通」,無法成為民間流通的貨幣之一,那麼即使開放,人民幣終究只是外幣的一種,和美元、澳幣沒有太大區別,存款利率還比澳幣低,所謂「資金狂潮」恐怕就不易掀得起來。

至於主管機關的態度究竟如何?金融業多數不表樂觀,只說「依法辦事」恐怕還是最終的結果,要期待人民幣在台灣大行其道,大概幾年之內都別想看得到。而終究,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成效有多少,或許還有待主管機關繼續堅持下去,才有機會真正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0

小貸公司抽逃資金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gei5.html
昨晚聚餐。我正巧坐在某市金融辦主任旁邊。他得知我是一家小貸公司的董事長,於是發起了牢騷:"你們有些做小貸的老闆,太不像話了。剛成立小貸公司,就抽逃資金。"

我反問,"真的嗎?"
"確實"。
"他們抽逃了資金去幹什麼呢?"
"賺更大的錢!"
"比如,... 倒賣白粉....?"
"我不知道。反正我聽說很多小貸公司抽逃了資金"。

我只好給他上一堂常識課:"你的話很矛盾:你們一邊嫉妒和責罵小貸公司放款利率太高和賺取暴利,一邊說他們抽逃資金。難道還有比小額貸款更加有利可圖的生意嗎?如果小貸公司抽逃資金,那正好證明小貸行業並不是那樣好做。看看你們的監管,逼得小貸公司喘不過氣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

我們可愛的主任馬上轉了話題,談論起村鎮銀行。我心裡想,村鎮銀行也會被他們逼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13

深航6位前高管被控挪用資金20億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53

綜合新華網《北京晨報》報導,4月9日,因涉嫌挪用巨額資金,原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高級顧問李澤源、董事長趙祥等6人被控挪用資金罪,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出庭受審。

否認挪用資金 李澤源稱只為混飯吃

據檢方指控,2005年12月至2007年7月,李澤源先後單獨或夥同趙祥等5人,利用職務便利,挪用深航資金共20.3億元,主要用於李澤源個人控制的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償還債務。

據起訴書稱,2005年12月和2006年4月,李澤源、趙祥、徐海偉(曾任深航董事、監事會主席)經預謀,挪用深航收購大成飯店項目的資金和投資房地產項目的資金共計9億元;2006年6月至7月,李澤源、趙祥、李昆(曾任深航總經理、董事)、劉文彪(曾任深航董事)、謝云雙(曾任深航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經預謀,挪用深航預付租賃飛機的資金10.2億元。 

此外,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李澤源個人挪用深航共計1.1億元。 

檢方稱,上述款項,被用於李澤源任股東並由其個人實際控制的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及劉文彪個人控制的西北租賃有限公司償還債務。至案發,尚有7.5億餘元沒有歸還。 

挪用資金罪
《刑法》第 二百七十二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 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 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據檢方指控,2006年4月,李澤源指使孫繼民(另案處理)非法製作世紀晶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北租賃有限公司、東方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等4枚印章。

公訴機關認為,李澤源等6名被告人挪用深航資金歸個人使用,應以挪用資金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另應以偽造公司印章罪追究李澤源的刑事責任。

李澤源當庭否認指控,他稱自己不是匯潤公司的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也不是深航的實際控制人。稱沒參加過任何董事會,也沒有對任何款項簽過字。在任職期間,自己只聽從趙祥的話。李澤源稱「在公司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但隨後受審的趙祥則稱李澤源是主要責任人。趙祥說,他和李澤源有不同分工,人和財務都是李澤源管,他只負責接待等後勤事務。

前科纍纍的深航隱形「大老闆」

據前述《北京晨報》報導,成立於1992年11月的深航原是國企,2005年5月改制轉讓股份,由匯潤公司和億陽集團兩家民營企業以27.2億元的價格通過競拍擊敗國航等大型國企,獲得深航65%的控股權,深航由此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

而現年55歲,高中文化程度的李澤源,則是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

起訴書顯示,李澤源從1979年至2009年期間,曾因犯銷贓罪、投機倒把、詐騙罪、偽造證件罪、詐騙罪、走私罪等被判刑。

由於李澤源前科纍纍,根據規定無法擔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在深航內部,李澤源被員工稱為「大老闆」。援引《京華時報》報導,趙祥在庭審期間也表示,李澤源在公司是關鍵人物,在會議上都是做總結講話,沒有李澤源的同意,所有的事他都不能拍板。

據指控,李澤源到深航後,開始挪用深航資金來償還匯潤的債務。2009年11月29日,李澤源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警方監視居住,以合同詐騙罪於次年6月17日被逮捕。

在庭審中,李澤源說,當初成立匯潤公司就是為了收購深航,收購的錢都是借來的。公訴人訊問這些資金的去向,李澤源則沒有正面回答。

4月9日,法庭將李澤源和趙祥訊問完畢後休庭。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此案雖然發生在深圳,但經過指定,案件由北京市公安局偵查終結並向當地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因為案情複雜,本案將連續審理三天。

截至4月10日晚,深航官方網站及官方微博都沒有對此事進行公開回應。

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深航」)於1992年11月成立,1993年9月17日正式開航。目前股東為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國際全程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航空客、貨、郵運輸業務。

鏈接:近年民航系統部分侵吞或挪用公款案

2011年1月7日國家審計署通報,1998年10月至2009年1月,東方航空原運行控制中心總經理施國峰利用職務之便,涉嫌侵佔東航股份財產1.82億元。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於2010年7月,以職務侵佔罪和挪用資金罪,判處施國峰有期徒刑14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500萬元;以職務侵佔罪判處同案犯陸維毓有期徒刑2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2萬元;將1000萬元違法所得歸還東航股份。

新華網2008年08月22日報導,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間,南方航空集團總公司原財務部長陳利明單獨或夥同南航集團總公司原副總經理彭安發共受賄5366萬餘元,貪污公款1234萬餘元,挪用公款達12億元;彭安發挪用公款3億元;經審理,法庭以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兩罪並罰,判處陳利明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國有公司人員失職罪判處彭安發有期徒刑5年。

人民網2002年8月27日報導,原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財務處副科長楊寧當天在北京被依法執行死刑。楊寧自1992年4月至1995年1月間,利用工作職務之便, 採用各種手段,大肆侵吞公款人民幣2429余萬元;同時,挪用公款人民幣200萬元用於盈利活動。最終被以貪污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挪用公款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決定執行死刑,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1

藍色光標併購戰頻發 資金來源存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26/5OMzA3XzY3MzA5OQ.html

21世紀網 4月26日,藍色光標再次宣佈以3.6億元人民幣認購倫敦證交所上市的Huntsworth公司新發行的6300萬新股,認購完成後,藍色光標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權,成其第一大股東。

而這距離上次以16.02億元收購博傑廣告剩餘89%股權,不過半月,藍色光標就以20億的資金耗動兩家公司的股權。

而對於外界飽受爭議的藍色光標,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許志平向21世紀網則表示:「不管怎樣,未來還將繼續併購,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WPP,86年上市的,經營20幾年,達到現在的規模主要就是靠擴張,而WPP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樣本。」

藍色光標自上市之後就開始發動併購閃電戰,跑馬圈地、急速膨脹。

不過,藍色光標這匹馬要馳騁。糧草是否夠用?

收購時間收購對象使用資金收購股權合計持有股權股價報收
2011-3-18博思瀚揚480萬元16%84%9.99元
2011-4-5思恩科1.224億元41%92%9.82元
2011-6-21Aries Capital Limited6664萬元40%40%10.8元
2011-7-28精準陽光1.74億元100%100%12.87元
2011-7-28美廣互動2250萬元51%51%12.87元
2012-4-6今久廣告4.3億元100%100%28.93元
2012-9-27分時傳媒此次收購因雙方無法就對賭條款達成一致,於11月27日終止收購分時傳媒
2013-4-12博傑廣告16.02億元89%100%35.05元
2013-4-26Huntsworth3.6億元19.8%19.8%36.5元

戰況:九箭連發

這是藍色光標的第九次收購。

4月26日藍色光標晚間公告稱,將以3.5億元人民幣認購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的Huntsworth公司新發行的6300萬新股,認購完成後,藍色光標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權,坐擁第一大股東之位,此次交易預計在10月份落定。

此次認購價最終敲定為58便士/股,相較於此前溢價6倍收購博傑廣告,此次收購價顯得實惠多了,而且這次股權認購主要是由全資子公司香港藍標來完成。

據公開資料顯示Huntsworth是全球知名公關集團,在3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2個辦事處,其業務重點涵蓋消費、科技、金融服務、政府和公共服務、醫療、食品和飲料等領域。

對於此次收購,藍色光標董事長趙文權對外表示,收購Huntsworth部分股權是藍色光標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網絡,標誌著藍色光標的全球業務佈局正式拉開帷幕。

而時隔半月之前,藍色光標就以16.02億元收購博傑廣告剩餘的89%股權,收購完成後藍色光標累計持有博傑廣告100%股權,合計交易對價17.8億元。

連續併購,藍色光標是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對此,許志平不無驕傲的向21世紀網表示:「之前的收購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超募資金,但是這部分資金兩年前就用完了,我們的併購基本上都是現金加股票,資金是沒有問題的。」

昨日,藍色光標一季報出爐,主營業務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45.95%,淨利潤5380.40萬元,同比增長42.67%,每股經營現金流0.17元,資產負債率為40.28%。

 「股價的上漲可以讓藍色光標以稀釋越來越少的股權,卻獲得越來越多的融資,藍色光標的這種模式類似於海航集團的擴張,不斷融資然後支撐其併購。」申銀萬國一位分析向21世紀網表示。

而從藍色光標歷次的收購中,不可忽略的則是股價隨之上漲,從上市開盤的8.66元/股截至到4月26日的38.30元/股。

 「其實我們的收購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現金收購51%股權,未來兩年用股票換取剩下的49%股權,就比如精準陽光的收購,這種就太花錢了,我們的超募資金就是這樣花完的;第二種就是25%的現金和75%的股票,比如收購今久廣告;第三種就是25%的現金和75%的股票同時向另外的人發行25%股票來籌集25%的現金,這樣就幾乎不花錢。未來會採取第三種模式來併購。」許志平說。

對此,上述分析師向21世紀網解釋:「分批收購股權可以有效緩解上市公司併購帶來的現金壓力,此外還可以將併購公司的淨利潤比例從少數股東權益逐年注入到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當中,這是一種隱性的利潤調節。」

戰術:以戰養戰

「如何解決高成長,靠收購,無其他。」在一次公開座談會上,藍色光標董事長趙文權霸氣而又堅定的說道。

這正如藍色光標發起人之一許志平向21世紀網所說的:「藍色光標的擴張之路在未來10年還將繼續,收購是停不了的。」

而從其年報中就可獲知一二,一個不斷靠收購而迅速膨脹的民營企業為何要四處攻城略地。

翻看藍色光標2012年年報,其淨利潤的高速增長近半來自於收購的子公司當年淨利潤。

據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1.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82%,實現營業利潤3.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1.4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4.64%。

然而從2012年年報中看出,其收購的子公司思恩客、今久廣告、美廣互動、精準陽光當年淨利潤對公司合併淨利潤比例影響合計達到了54.67%,藍色光標也在年報中坦承,公司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收購的子公司當年淨利潤的貢獻。

翻看藍色光標2011年的年報也很是漂亮,實現營業收入12.66億元,同比增長155.4%,利潤總額1.89億元,同比增長1114.9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21億元,增長100.54%。每股收益達到0.67元。

值得一提的是,思恩客、精準陽光傳媒是藍色光標在2011年主要併購對象,兩家公司在2011年計入藍色光標合併報表後,便對母公司作出了利潤貢獻。

其中思恩客實現淨利潤2620萬元,精準陽光實現淨利潤1579萬元,按照藍色光標持股51%的比例計算,兩家子公司約為藍色光標貢獻了28.91%的淨利潤。

而藍色光標昨天公佈的一季報中也表示,通過不斷收購的外延式增長模式,是公司擁有品牌數量不斷增加被收購公司的業績增長,也使得公司業績整體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借助外延收購,也進一步推動公司內生性增長。

長江證券分析師在其一季報研究報告中指出,得益於公司新業務的拓展和外延式擴張,使得公司內生增長獲得較快發展。

對於收購的目的,許志平在4月22日向21世紀網坦言:「我們不收購別人,走到最後,公司反過來會被別人收購。為什麼會有今天的WPP,這是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為什麼會有奧美?他們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的,他們的經驗告訴我,併購是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公關服務行業要求你做大做強,必須得這樣,要不然是沒有未來可講的。」

匯福資本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陸永康向21世紀網分析:「公司的內生性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在行業內擁有的品牌服務,以及老客戶的支持,內生性增長乏力,只有靠外延擴張來推動。」

就如藍色光標離任高管高鵬所說:「藍色光標持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強烈的拓展野心,如果而且我們必須要找到一種支持這種野心的方法。」

一個不斷靠收購而迅速膨脹的公關巨頭,藍色光標越來越重要的市場地位將一個個目標公司納入麾下,然而,頻繁收購的凸顯出的問題也是其目前不得不面對的一道檻。

隱憂:下一個戰場?

即便放在琳瑯滿目的創業板上,藍色光標也是一個特例。沒有新穎的商業模式,沒有獨特的專利技術,股權高度分散。

藍色光標一系列頻繁收購的背後,還面臨著資源收購不整合的難題,且收購時前公佈的財報與收購後經審計的財報差異過大,而引起了外界關於轉移募投資金現金流的質疑。

對於資源整合這個問題,許志平向21世紀網反駁道:「何為整合?藍標就是輕資產公司,所謂輕資產公司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公司的比重很大,例如行業的人脈資源,企業的經驗,企業的品牌,這些『虛』的東西,而這些虛的東西怎麼整合?」

「從目前收購跡象看來,藍色光標似乎把資本運營看成了企業發展的有效捷徑,頻繁收購導致公司對於收購後的企業該如何發展似乎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尤其是對併購企業的財務整合沒有進行細緻的研究,這是藍色光標目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日信證券一位研究員在其券商研究報告中指出。

除此之外,藍色光標在客戶行業分佈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客戶依賴風險。

據21世紀網調查瞭解到,藍色光標主要客戶分佈在IT業、互聯網、汽車業、家電業、化工、食品這幾個領域。

IT業客戶主要為聯想、微軟、思科、AMD、佳能、諾基亞、三星,互聯網為騰訊和百度,汽車行業為克萊斯勒、廣汽豐田、寶馬,家電業有西門子、博世、康佳、索尼,食品領域有美贊臣、哇哈哈、雪花啤酒等。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在公司成立之時,聯想和思科就成為公司客戶,尤其是聯想集團收入長期佔據公司營業收入達20%以上。

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前五大客戶分別為聯想集團、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冠游時空數碼技術有點公司,佔當年全部營業收入分別為15.34%、7.58%、5.42%、3.95%、2.82%,合計為35.11%。

對此,公司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在未來發展會致力於新客戶拓展工作,客戶構成進一步優化,徹底擺脫過度倚重單一客戶和單一行業給公司帶來的經營風險。

當21世紀網繼續追問目前是否還有要收購的目標公司時,許志平坦言,目前看上的還有好幾家公司,通過併購,我們可以跟這些公司達到一個協同效應,就是在市場營銷這個領域,客戶的所有要求我們都要能滿足。(21世紀網羅一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