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突破次元壁,穿個二次元的馬甲就可以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6/154708.shtml
導讀 : 強行二次元只能撼動資本,對用戶和文化而言然而卻並沒有什麽卵用

題圖 / 舞動次元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6年3月10日晚,國內首檔二次元主題宅舞類節目《舞動次元》第一季完結,僅在搜狐就獲得了4000多萬播放量。對於希望從綜藝的角度來入侵二次元世界的紅龍娛樂來說,《舞動次元》確實撼動了資本市場,公司的融資也已經走到了C輪。
但是這檔號稱在二次元“走紅”的節目,這種“走紅”也僅僅停留在了資本層面。ACGx看到,百度“舞動次元吧”總發帖量僅有2頁,微博的相關討論也是數量稀少,而知乎“如何評價搜狐出品的《舞動次元》?”的問題,至今無人回答。
即使是在二次元文化濃郁的Bilibili,點擊量與彈幕數量完全不成正比。其中點擊最高的第四期,80多萬點擊卻只產生了2700余條彈幕,而其它期節目點擊量也大多維持在10-20萬不等,彈幕數也是少的可憐——這在彈幕視頻網站的Bilibili是不可想象的。
至少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投資400萬的《舞動次元》被絕大多數二次元用戶無視了,連吐槽的動力都沒有。
披著二次元馬甲的綜藝節目
集結了不少優秀二次元舞團的《舞動次元》,在上線之初讓不少宅舞愛好者欣喜若狂。參賽隊伍不僅是人氣頗高的宅舞舞團,也有專業的評委進行點評,頗有一種“宅舞界最好綜藝,綜藝界最懂宅舞”的架勢。
然而正是這種制作思路,導致節目在內容上出了問題。
一方面,宅舞起源於二次元的自娛自樂,被戲稱為“二次元廣場舞”,低門檻的特性導致了宅舞在觀賞性和專業性上與其它舞種有著不小差距。而另一方面,當宅舞的載體從漫展變為更專業的綜藝節目之後,觀眾的評判標準勢必會向三次元靠攏,並不會因節目自我標榜的“二次元”而降低。
標榜自己是二次元的《舞動次元》,內容質量與用戶期望值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在高喊一句“不懂你們二次元”之後,這些熱愛宅舞的宅宅們,對節目最終選擇了漠視甚至無視。
專業的內容才是二次元流行的根源
然而就在《舞動次元》播出的同時,一檔叫做《凹凸君說》的低成本宅舞節目卻獲得了二次元用戶的廣泛好評。第一期節目上線之後,這部3分55秒的視頻獲得了11萬次的點擊,產生了1300余條彈幕,在評論區的300多個留言幾乎都是表達著“相見恨晚”的心情。
《凹凸君說》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用舞蹈的方式對現實世界的吐槽,雖然標榜的是宅舞,但我們能看到更多是專業性更強的街舞。實際上,在不少宅舞愛好者推薦的優秀宅舞作品中,創作者幾乎都有優秀的科班功底——即使拋開“二次元”的外衣,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優秀的舞蹈作品。
即使是SNH48,也在《國民美少女》中找到了二次元綜藝節目成功的秘訣。在女團要素的基礎上,這檔節目還增加了費玉清、萬合天宜明星等一系列新要素,而這些新要素則讓這個二次元綜藝節目更加地豐滿起來,有效拓寬了節目受眾面。而這種多樣的娛樂性,才是綜藝節目應有的專業內容。
《舞動次元》過多地標榜了其二次元特征,以至於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內容質量。對於一檔宅舞節目來說,“舞蹈”才是這檔節目的靈魂所在,而對於一檔綜藝節目而言,是否好玩有趣才是用戶關註的重點。
二次元們真的在意“二次元”這個標簽嗎?
無論是A站還是B站,最受二次元歡迎的綜藝節目分別是《暴走大事件》、《了不起的挑戰》以及日本的各類綜藝節目。
這些節目的共同特征就是並沒有所謂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標簽,節目制作組更願意花盡心思考慮如何出彩。比如《暴走大事件》更像是面向大眾的互聯網脫口秀,節目的二次元屬性只是在不經意的過程中有所顯露;而《了不起的挑戰》則是央視年輕娛樂化之後的成熟綜藝產品,好玩好笑有內涵,才是這檔綜藝節目獲得二次元關註的主因。
所以二次元用戶在評判“綜藝”這種文化形式的時候,根本不在意是否屬於二次元,內容能不能起到娛樂的效果才是他們關心的地方。
僅在外殼上的“二次元化”是一種偽命題
二次元只是恰巧喜歡ACG的一群年輕人,他們也同樣會使用三次元產品,比如知乎、微博、果殼……對於某一垂直領域,二次元用戶的評判標準與大眾無異。
但由於中二病的存在,用戶給自己貼的各種小眾“標簽”讓創業團隊和資本都慌了神,一時間大家都誤以為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有明確的界限,誤以為把三次元的項目複制過來產品就會獲得成功。所以他們過多註重外殼的標簽化,而不註重產品實際的內容深度,做出來的產品用戶當然會是一臉懵逼。
從業者們應該反省,為什麽二次元們現在會喜歡說這樣一句嘲諷意味十足的話語?
難道套個二次元的馬甲就真的是二次元了嗎?真是不懂你們二次元。
無論是創業團隊,還是這些團隊背後的資本,都應該反思能否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無論是出於何種創業或者投資目的,從三次元簡單複制項目到二次元,只是在瓜分這種亞文化多年成長後有限的市場紅利。而在這個市場紅利的正下方,蘊含著巨大的文化金礦,需要創業團隊和資本更專註地深挖,從源頭打造更高的文化價值,才是當下最應該著手的事。
起源於秋葉原的宅舞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金礦,這與由黑人文化發展起來的街舞極其相似。由於缺乏支持,宅舞無論是在專業性和市場開發上還是初級形態,資本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把這種小眾的舞蹈市場蛋糕做大,讓宅舞最終跳出ACG的限制,發揮這種新興舞蹈應該有的市場潛力。這才是二次元創業的終極目標。
目前,《舞動次元》第二季已經在籌備中了,紅龍娛樂是否能利用資本的優勢,讓更多有專業功底且對二次元文化有愛的舞者加入到宅舞的創作中來呢?在增加節目可看性的同時制造更專業的內容,這對於宅舞文化的推廣和發展而言,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向。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CGx,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國美電器完成整體上市 上半年“微店”將突破10萬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4/4769584.html
國美電器完成整體上市 上半年“微店”將突破10萬家
一財網 王珍 2016-04-01 12:21:00
重組之後,國美電器今年將向“新場景、強鏈接”的零售新模式轉型,增強實體店的體驗功能,並拓寬與用戶交互的渠道,上半年“微店”數將突破10萬家。
國美電器(0493.HK)最新發布2015年業績顯示,2015年國美電器上市部分實現銷售收入64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凈利潤12.08億元,比上一年12.8億元的凈利潤減少5.63%。
此外,國美電器收購母公司零售資產、實現整體上市,已於3月31日完成交割。重組之後,國美電器今年將向“新場景、強鏈接”的零售新模式轉型,增強實體店的體驗功能,並拓寬與用戶交互的渠道,上半年“微店”數將突破10萬家。
電商是主要增長點
2015年,國美上市公司部分在一級及二級市場共新開門店208家,截至2015年底門店總數為1223家。報告期內,國美891家可比門店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32%;其中,北上廣深的收入占比從上年的44%降至42%,二級市場的收入占比提升,二級市場的可比門店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87%。
同時,國美去年電子商務的總交易額(含平臺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14.45%,移動端交易額同比大幅提升511.8%,移動端交易額占電商交易額比例達55.5%。這顯示在門店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電商已經成為拉動國美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國美2015年的綜合毛利率為17.8%。通過成本控制,經營費用率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至15.4%。由於效率提升,國美去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13.1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2.5%。每股基本盈利為7.1分,而上年同期是7.6分。
凈利潤之所以比上一年減少,國美電器解釋稱,2014年有一次性賠償款1億元,加上2015年股本投資損失約2.07億元。拋開非經營性項目,國美電器2015年純經營利潤約為14.15億元,同比提升19.9%。所以,國美電器董事會建議2015年度每股普通股派息1.5港仙(相當於人民幣1.23分)。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吳鹹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認為,在去年國內家電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國美電器去年的業績表現“跑贏行業基本面”,可比門店收入同比增長2.32%;線上業務去年在高管層調整後,實現快速成長;綜合毛利率17.8%,在行業內也處於較高水平。可見,國美結構調整、強化供應鏈管理,取得效果。
向新零售模式轉型
國美電器上市公司收購母公司零售業務在2016年1月22日的股東特別大會獲高票通過,並於2016年3月31日完成項目交割。若合並計算,經擴大後國美電器的備考每股基本盈利為人民幣7.7分,比合並計算前增厚8.5%。本次合並將使國美電器門店增至1790家,覆蓋全國434個城市,提升該公司的市場價值。
未來,國美電器致力於通過新場景、強鏈接打造全零售生態變革體驗,實現O2O全零售生態圈的持續發展。依托強大的界面平臺形成流量導入口,通過對會員的經營,建立與顧客之間的更強鏈接,最終轉化成GMV交易額。
國美電器的新場景概念主要是娛樂場景和消費場景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將零售、娛樂、休閑的客流互補,形成新的業態組合。2016年,國美電器將從單一的交易型零售,向以娛樂和休閑為主題的家電應用型零售模式轉變,實現強引流並帶動消費者購買。
基於此,國美電器集團開啟“國美來購”項目,即以“微店”形式,通過10萬員工群體的各自圈層,建立國美人與消費者之間的堅實鏈接,實現實體店與互聯網的無縫結合。2016年上半年,預計國美電器“微店”將突破10萬家。未來國美電器計劃大力推進微店新渠道銷售,實現增量成交。
另一方面,國美電器打造各種內購會,通過異業、地推等方式,增加聚客流量,建立與顧客的強鏈接。如,去年“12.18超級福利日”創下單日銷售55億元的佳績,顯示出粉絲經濟的聚客引流效果。
作為延伸,國美電器集團於2016年進軍家電後服務市場,推出“國美管家”互聯網售後服務平臺,目標以家電為核心做“家”的全方位服務,形成“購買—清洗—維修—回收—再次購買”的家電生命周期的閉環,以完善國美電器集團全零售生態。
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表示,互聯網時代是實現個性化需求的時代,商業價值將重新定義,傳統的經營商品模式將轉化為經營客戶。2016年,國美的將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擁抱互聯網,更加專註於客戶流量和客戶鏈接,以更加開放學習的姿態運用新的思維方式與技術,實現傳統零售業的升級與叠代。
吳鹹建認為,國美上市公司在完成對大中電器、母公司非上市零售資產的收購後,今年將在門店的場景體驗上下功夫。至於“試水”微店,估計要探索兩三年。因為“微店”不像黃金、跨境電商業務可以創造新增收入,它是把門店銷售與店員微店結合轉到線上,是銷售模式的變化,所以效果還需要觀察。
編輯:樂琰
俞敏洪:突破性變革尚需5-10年,歡迎良性競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6/155425.shtml

芥末堆 2016年4月24日 怡彭 報道
“我忍氣吞聲到今天,終於看到一批批在線教育死掉了。”
在年初的一篇報道中,這樣描述俞敏洪對在線教育的態度。但俞敏洪告訴芥末堆,這是媒體記者對他發言的誤讀。三年前,無數人指責作為新東方董事長的他毫無互聯網頭腦,認為新東方在互聯網教育大潮中將必然失敗。對此,俞敏洪雖然並不認同,卻也不願費心反駁。在他的認知里,教育不是單向的線上能夠解決的問題:
“教育的成果,一定是地面教育的優質資源與線上教育的技術手段帶來的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趣味性的提高。”
線上+線下,新東方的互聯網時代方法論
對俞敏洪的采訪,是在新東方國外考試推廣管理中心的“雅思新生活”發布會的間歇進行的。在上臺發言時,俞敏洪坦言,新東方單個品牌、產品的發布會,他已經不會參加了。但新東方賴以起家的國外考試業務,還是讓他願意來說幾句。
從最初的北京擴展到全國,俞敏洪眼中的新東方雅思“一直在進步”。這個進步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對海外權威教學內容的積極引進,其次則是線上產品與線下培訓的結合。獨家引進劍橋大學教材和自主研發的雅思在線學習系統,也正是這次發布會要發布的最主要內容。
線上產品的不斷推出,讓外界明顯的感受到新東方向互聯網時代的積極轉型。但俞敏洪卻表示,互聯網對於教育來說或許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麽重要:
“我們認為在電子化、系統化、網絡化的時代,全面的地面學習依然能夠完成學習的全過程。就像在過去,只憑借書本也依然有人可以考出高分。”
當然,如果真的完全不重要,新東方也就不會接連不斷地推出線上學習系統了。在俞敏洪看來,互聯網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信息檢索功能、智能化知識點分類和智能化學習指導的實現,能夠為學習效率帶來10%到15%的提升。但純粹的線上學習無法完成100%的學習過程。
“老師同學間對於知識點的討論、爭論和批判,無法通過線上完成。心智的開啟和思維的養成,仍然有賴於線下的課堂。”
在俞敏洪的設想中,5-10年後的人們可能依然會在教室中學習,但授課的“老師”可能已經變為了人工智能,用最幽默、邏輯最嚴密的方式把需要單向傳授的知識教給學生。而價值觀、心智和交往方式的培養與訓練,將是不會犯錯的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勝任的工作。基於此,線上線下相融合也將成為新東方長期的發展方向。
以國外考試業務為例,在發布了雅思線上產品之前,新東方已在近半年相繼推出了新SAT和學科類考試的線上學習產品。而在功能上,它們無一例外都以補充線下教學為主。據國外考試推廣中心主任範猛透露,新東方托福的線上產品也將在年內發布。
面對競爭:心態開放,期待公立校變革
互聯網消除了地區的阻隔,帶來的卻是更加激烈的競爭。俞敏洪曾戲言道,“要顛覆新東方的何止幾十家?”在新東方發展的根基國外考試業務上更是如此,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所有人瞄準的都是新東方。
對此俞敏洪表示,競爭是好事,可以讓企業做出更好的產品,但中國缺乏的是公平的競爭。在國外考試培訓中,一些機構依靠偷題讓學生獲得不正當的競爭優勢,既損害了學生的道德,也毀壞了中國學生在世界上的形象,甚至導致中國學生的成績經常被取消。他強調,新東方對教學產品、教學質量、教學服務的競爭是非常歡迎的,這樣的競爭能夠反過來促使機構自己做得越來越好。談話至此,俞敏洪還特意提及了另一個教育培訓巨頭好未來:
“我特別喜歡學而思,正是因為學而思的成長新東方的K12才做得這麽好。反過來,他們也會向我們學習,互為榜樣,相互促進。”
線上線下多種維度的競爭,也將漸進式的影響、推動公立學校的變革。談及此事,俞敏洪展露了新東方作為課外輔導巨頭對公立校市場的野心。在他看來,從教育部到地方,沒有官方組織能夠每年投入2-3個億用於研發學習系統。同時,在公立校內,學生的需求是被壓制的,始終深耕課外輔導的新東方才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由新東方開發的系統必然優於官方。俞敏洪透露,已經有學校開始使用新東方開發的中小學學習系統。
資本與新概念雖好,但真正重要的是教育
俞敏洪也談到了自己對目前教育市場的看法。隨著資本對教育行業的再次看好,市場上也再次出現了以收購、兼並和重組為手段,將不同的機構整合在一起搏資本紅利的“新玩家”。對此,俞敏洪表示,產品、服務、理念以及教學質量上的統一是非常難做到的,同時由於利益訴求的不同,非常容易引起問題。而對於俞敏洪本人來說,教育是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行業,如果只是以通過資本運作“賺一票”的態度來做教育,是他無法接受的。
在線教育進入了第四年,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不少在線教育公司遇到了困難,甚至直接“死掉”。作為中國最早的“教育創業者”,俞敏洪認為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育所致的。他表示,教育和互聯網的基本特質是沒有關系的,不是靠流量、聚了多少人就能解決問題。教育是人必須付出努力的過程,不是純娛樂。而讓人“開動腦子”的過程在互聯網上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一定是互聯網和某種有效教學手段的結合。
俞敏洪判斷,移動互聯網和教育相關的突破性的變革、最好的商業模型的建立,至少還需要5-10年才能夠完成。教育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慢熱過程,因此他建議創業者們,應當腳踏實地去研究教育行業的需求,研究家長和學生需要的服務和產品,概念和噱頭都沒有任何意義。
(作者:怡彭,鏈接: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62508.html,來源:芥末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怡彭,轉自芥末堆。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千尋”高精度定位突破毫米級 可用於防災減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564.html
科技的發展正在影響著人們對定位的需求。從APP打車,到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從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到遞送包裹服務,都離不開精準的定位。
5月18日,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設立的定位導航網絡服務公司千尋位置網首次浮出水面,並推出三款針對不同用途的高精度產品,以及國內首款商用低速自動駕駛電動車。此外,千尋位置還宣布國家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正式投入運行,開始向全社會提供服務。
首次上市的三款產品分別是亞米級的定位產品“千尋跬步”、厘米級定位產品“千尋知寸”和毫米級定位產品“千尋見微”。
以APP打車為例,很多人在叫車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定位不準的問題,特別在機場、火車站這種大型公共交通樞紐,往往在地圖上直線距離很近,但實際駕駛中能難迅速到達。千尋的第一款產品就可以為這種情況對癥下藥。“千尋跬步”這款產品的定位精度在亞米級,隨著北鬥地基增強一張網的建設,該產品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同時,它可以運用在手機、車載設備、智能穿戴等上面。
厘米級的產品“千尋知寸”的定位精度是針對自動駕駛、精細農業、無人機、駕考駕培領域,具有廣闊的工業應用前景。隨著北鬥地基增強網的建設,服務的覆蓋範圍將從現在的東南沿海擴大至大部分經濟活躍地區。
定位最精準的產品“千尋見微”的精度高達毫米級別。可以被應用於危房的監控、滑坡的監測、鐵塔的值守、橋梁的看護等防災、減災領域。
千尋位置網CEO陳金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定位在很多領域能大幅削減成本,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也來源於精準定位。比如在危房監測應用中,原本高昂的人工監測成本將被全時精準位置監測所取代。”
目前中國市場上提供地圖導航服務的企業有很多,包括高德、百度等,但是從事高精度定位的公司並不多,四維圖新是國內比較大的一家,地圖前端市場占有率高達70%。四維圖新從2014年開始研發與高精度地圖相關的產品,不過目前精度也只能達到5米左右。
不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智能汽車被認為將會改變整個汽車產業的生態系統。而在車聯網的發展中,精準的位置將越來越承擔起重要的基礎功能,無論在不遠將來的自動駕駛,還是現在的App叫車,基於位置的服務將是未來很巨大的一塊市場。
為此,千尋位置宣布已與北京智行者科技公司及鑼蔔科技開展合作,即將推出國內首款商用低速自動駕駛電動車。依靠其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千尋位置將為該款電動車提供駕駛中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為自動駕駛的實現保駕護航。電動車的整車設計和自動駕駛控制系統分別由鑼蔔科技和智行者科技負責,完成後產品將率先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園區進行試運行,未來計劃將推向國內各個景點及園區。
阿里巴巴高德軟件副總裁周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於高精度定位、環境感知和雲計算的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汽車最核心組成部分。定位導航功能在自動駕駛技術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千尋位置目前已完成全國近600個衛星導航參考站建設,今年底還將實現翻番。公司全部使用國產設備,核心技術、芯片、算法自主可控,同時支持北鬥、GPS和GLONASSO,本次上線的亞米級服務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從站網覆蓋面積和支持用戶數量來看,已經是全球最大地基增強系統。
而利用計算、數據及算法能力,依托開放平臺支撐,千尋位置還將高精度定位能力通過在線服務的方式開放給公共服務領域的行業、企業及開發者,他們利用這種服務能力,就能連接、優化終端用戶的客戶體驗,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
安徽銀監局:皖北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6/1008074.html
5月26日,安徽銀監局副局長袁成剛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截至目前,皖北地區的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元,較2015年初增加1211億元,增長24.85%。
每經記者 朱丹丹
5月26日,安徽銀監局副局長袁成剛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截至目前,皖北地區的銀行業信貸投放突破6000億元,較2015年初增加1211億元,增長24.85%。
“2015年前,皖北地區部分縣域存貸款‘剪刀差’逐年增加,存貸比較全省平均水平低10~25個百分點。為改變這一現狀,2015年,安徽銀監局選定皖北地區的‘2市5縣’開展落實信貸資金回流監測工作,引導地方法人機構認真落實新增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的信貸政策。”袁成剛坦言,這樣以來達到聚焦金融資源,堵“資金外流”之缺。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目前,皖北及大別山區的“兩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100多筆,貸款余額突破1億元。
據了解,該區域的金寨縣是安徽省唯一被全國人大確定的“兩權”(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值得註意的是,皖北地區普遍存在金融產品單一、唯抵押、擔保至上等現象。
對此,袁成剛亦介紹到,安徽銀監局與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提出並推動實施“4321政銀擔合作模式”,組織開展金融幫扶小微企業活動,引導銀行業機構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特點開發適合企業、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著力打破貸款投放“腸梗阻”,促進金融血液流向經濟末梢,推動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三農”和小微企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中英“黃金時代”取得重大突破 30億人民幣國債花落倫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52.html
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開啟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此後兩國在多領域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合作不斷取得新突破。5月26日,中國財政部在倫敦啟動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成為我國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區發行離岸國債。
對於中英兩國而言,此舉可謂雙贏。倫敦是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之一,眼下率先推出人民幣國債無疑可以鞏固其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同時此舉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而言,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可以更好的支持人民幣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的廣泛使用。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表示,此次發行將為倫敦的人民幣市場提供一個基準並註入活力,收益率曲線正在成形。倫敦金融城市長葉雅倫(Alderman Alan Yarrow)此前在訪華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也曾提及:“央行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是啟程。健全債市收益率曲線是第一步,隨著收益率曲線逐步完善,有意願在國際市場上以人民幣發債的企業也將得到更多參照。”
30億元人民幣國債花落倫敦
5月25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在官網發布公告稱,財政部於25日在倫敦召開推介會,啟動發行30億元3年期人民幣國債。
孫曉霞在推介會上表示,此次發行是落實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時兩國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中英雙方在財金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時,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國債,是以中國經濟發展平穩向好的背景為依托,順應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也將對促進倫敦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該筆債券將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和英國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擔任此次發行的全球協調人。此前,中國銀行還在2014年10月作為唯一一家中資承銷行,為英國政府承銷全球首筆主權級離岸人民幣債券。早在1929年,中國銀行就在倫敦開設了經理處,成為中國現代銀行業在海外最早設立的分支機構。
據悉,此次在倫敦發行的30億元人民幣國債到期日為2019年6月2日,初步指導價格指引在3.4%區域。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一指導價格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吸引力,高於國內國債價格。5月25日,財政部在境內市場的3年期國債發行利率為2.5444%,比倫敦初步指導價格低約86個基點。此外,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境外市場3年期國債收益率均值為3.23%。
事實上,中英兩國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上的互相滲透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10月,英國財政部已成功發行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為期3年,票面利率為2.7%。此舉使得英國成為全球除中國以外地區發行的最大一筆人民幣債券,債券發行收入將被納入英國外匯儲備,意味著英國政府相信人民幣有潛力發展成為重要外匯儲備貨幣。
2015年10月20日,作為中英第七次經濟財金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央行在倫敦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成為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
“支持各類發行主體利用倫敦市場優勢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國財政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央行在倫敦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對於增加離岸市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工具、高信用等級的投資產品和抵押品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有助於深化人民幣市場,鞏固倫敦作為重要的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支持人民幣在歐洲和全球範圍內更廣泛的使用。隨後,英格蘭銀行與中國央行還將推動擴大互換規模。
值得註意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倫敦已經成為人民幣資產在離岸市場最重要的平臺,此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曾公開表示,正在積極尋求把倫敦定位為人民幣在歐洲的主要樞紐。
近年來,中英兩國在金融領域往來日益頻繁。英國先後與中國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初始額度、發行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發行人民幣債券、選定人民幣清算銀行、批準設立中資銀行分行等多個領域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首只人民幣貨幣市場基金——中國建設銀行上市交易基金(ETF)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
目前,英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投資目的地,截至2015年年底,中英兩國雙邊貿易目標為1000億美元。
葉雅倫表示,中國是英國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倫敦金融城政府和英國政府都致力於推進中英經貿關系。此外,倫敦金融城也非常樂意幫助中國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深化機構投資者基礎,增加保險和養老金市場,提高國際業務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
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
對於中國而言,倫敦作為老牌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完善的制度與平臺,可以為仍處於探索階段的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多有益經驗。
長期以來,倫敦占據著全球外匯交易份額接近42%,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兩倍。倫敦在外匯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大的舞臺。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不僅有利於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與使用度,同時對於穩定人民幣匯率也將帶來積極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錢軍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有效地支持人民幣匯率長期堅挺。“目前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如果能夠成功地國際化,為世界提供人民幣儲備資產,能夠讓世界流動性供給和需求達到一個平衡點,來自全球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將成為對人民幣匯率的很大支撐。”
此外,正如此次財政部在倫敦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債券市場的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程度,明顯無法與經濟實力相匹配,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隨著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債市的發展擁有巨大潛力與廣闊的空間。
前瞻中美S&ED: 期待BIT談判關鍵突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64.html
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將於6月6日到7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奧巴馬政府在任內最後一次同中方舉行S&ED。雙方的願望清單上,談了8年多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位列三大議題之一,能否在奧巴馬任期內實現關鍵突破,受到廣泛期待。
在BIT問題上,美國財長雅各布·盧(Jacob Lew)表示“期待著看中方修改之後的負面清單將會是怎樣”,並希望中美BIT談判可以“能夠離終點線更近一點”。
與此同時,盧對人民幣匯率問題並沒有特別施加壓力,公開談話立場溫和。他表示,中國遵守了此前所做出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承諾。

匯率爭議降溫
按照習慣,美方高級官員會將最希望討論的議題放在開場白中,這一次,他們集體新增了去產能問題。
上周五(6月3日)盧在韓國首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在下周舉行的S&ED中敦促中方信守改革承諾,並治理目前正在幹擾國際市場的過剩產能問題。
6月5日,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舉行的一場對話中,盧表示,即便僅從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方面來看,過剩產能意味著該國資源存在錯配,最終將破壞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率,他並希望中美能夠以在匯率問題方面溝通的方式來溝通過剩產能問題,言談富有勸說的味道,少有攻擊性: “我們看到在全球市場上出現的扭曲,就是因為過剩產能。中國經濟對於全球經濟和對於中美關系都至關重要。如果能夠在政策方面對此管控好,將非常符合中國利益。”
盧並表示,如以比國際市場價格更低的價格銷售產品,這對一個經濟體而言不健康:“你的經濟需要增長。今年需要增長,五年、十年、二十年後還需要增長。”
此前美國財政部集體發聲,敦促中方考慮去產能。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西慈(Nathan Sheets)在5月24日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一場有關S&ED的研討會上呼籲中國能夠令其工業領域更能反映全球需求,且希望在S&ED中能就這一問題取得一些進展。
就在S&ED召開之前,美國商務部在一段時期之內對多種中國鋼產品實施了不同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懲罰性關稅,在5月26日,美國際貿易委員會還發布公告,決定對中國輸美碳鋼與合金鋼產品發起337調查。
針對美國目前上述行為,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6月2日的吹風會上表示,“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中美兩國出現貿易爭端,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原則來解決之間的貿易爭端。”
“同時當雙方在貿易問題上出現爭端,要進行政策的溝通,要防止濫用貿易救濟手段。”朱光耀表示。
在匯率問題上,盧對於中方在令“人民幣匯率轉向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人民幣匯率有序流動”方面謹慎地表達了贊賞之情,對中方的掌控能力感到樂觀,並稱目前中方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盧認為,中方是否真有決心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機制的標準,是看中方是否可以允許人民幣在向上和向下兩個方向波動,“市場有上行也有下行,是經常要浮動的。如果你的匯率更多基於市場,其測試並不是說只願在下行時向下走,真正的考驗是在上行時是不是願意升值。”
此前,盧在首爾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中方信守了在二十國財長會議中所作的避免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承諾,並指出中方近幾月來動用外儲支持人民幣幣值的做法是與上述承諾相一致的。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財政部前駐華經濟與金融特使杜大偉(David Dollar)認為,人民幣問題,“已經成為中美之間不那麽靠前的問題了”。
IMF此前認為,人民幣在2014年中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當前的人民幣幣值不再被低估。
BIT:期望中方修改負面清單
八年中中美BIT談判已經進行了24輪;在去年9月時,中美兩國元首都指示經濟團隊,要強力推進BIT談判。
2015年,中美貿易額已達到5584億美元,中美雙邊直接投資額已經超過了1400億美元,而且還在迅速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如同朱光耀所說,中美都要求對方更加開放市場,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以便本國的企業家分享對方經濟快速增長的收益。
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外企群體一直希望中方可以進一步開放市場。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在給《第一財經日報》的文件中表示:“服務行業應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但卻受制於投資限制,我們強烈呼籲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外國企業增加其向中國的投資。”
包括美國全國商會、中國美國商會等在內的遊說團體都希望盡早看到中美達成BIT談判:此前美國全國商會會長多諾霍表示,希望中美能在2016年年底完成一份高質量、全面的中美雙邊貿易投資協定談判(BIT)。
在BIT進展方面盧此次表示,期待能夠看到中國修改之後的負面清單,雖然“在此次S&ED期間可能不會看到,但是希望在S&ED結束之後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
中美在2015年6月第19輪BIT談判中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正式開啟負面清單磋商模式。隨後在2015年9月第7輪(S&ED)交換了第二輪負面清單。
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中國沒有能夠在自己設定的3月底期限之前提交新的負面清單,並表示中美談判團隊將繼續密切接觸,致力於達成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議。
而中國商務部前任部長陳德銘3月在博鰲論壇上則表示,中美BIT談判“應該快到終點了,因為文本談判重要核心內容已經結束”,只不過目前雙方在負面清單上還有分歧,“美國要價很高”,中方在文化、電信增值業務等領域還存在一些分歧,再次是國家安全領域等。
陳德銘彼時表示,希望能在7月或8月之前完成談判。從此可以看出,在6月所舉行的S&ED亦將成為中美在BIT談判方面的重要節點。
不過,真正的挑戰和窗口機會也取決於美國國內政治對於自由貿易的態度。目前美國國會普遍存在著一股反自由貿易的政治文化,認為貿易和外國競爭導致了失業。而中美之間的這一BIT仍然需要美國參議院的贊成票。與此同時,就連奧巴馬力推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目前在國會得到批準的前景也十分黯淡。
西慈在回答一個相關提問時表示,這更突出了達成一個高品質且雄心勃勃的BIT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西慈期望,BIT不僅要“起到令中國市場開放的效果”,而且也要有足夠的政治信譽,確保其被批準。
“在本屆政府所剩不多的幾個月,具有非常好的機會,我們應該要加倍地努力,希望能夠取得進展,”盧表示,“希望能夠離終點線更近一點兒。”
西慈日前也表示,美方將投入一切資源,爭取在奧巴馬政府任內完成談判。
“太湖治理3.0”時代該如何突破?環保專家這樣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879.html
每到夏季,太湖藍藻問題便引起人們密切關註。前幾日,盡管有關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的消息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許多人開始質疑:十年太湖治汙,是否真的取得了成效?
13日晚,環保專家朱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以2007年太湖水危機事件為分水嶺,太湖流域治理已經歷了兩個階段。”
她解釋說,上世紀90年代到2007年,是治太1.0時代,處於防禦期,主要實施了“九五”和“十五”國家重點流域規劃,部分地區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治汙速度仍落後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速度,流域整體水質進一步下降。
第二階段,2007年至2015年,治太2.0時代,實施了國家太湖流域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流域整體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治理進度和汙染速度已進入相持期。
“十三五”開始,國家和江蘇省都對太湖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為中國探出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因此,太湖流域治理進入新的階段,是戰略總攻期,進入實現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建成生態文明樣板工程的治太3.0時代。”朱玫說。
但這一時代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困難。朱玫分析說,一方面經濟L型還將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轉型有個痛苦的過程,地方政府發展壓力非常大,也不可能像前幾年一樣有充足的財力繼續保持高強度的治太投入;另一方面環保工作好壞已上升到政治高度,對地方黨委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面對新階段、新要求、新形勢,新一輪治太工作不能再簡單重複、按部就班,要謀求新辦法,創造新機制,激發地方政府和社會各層面治太的內生動力,主動作為,再創佳績。”朱玫認為,如果把太湖治理也視為供給側改革的組成部分,那麽,治太3.0時代重點要關註三個方面改革。
她說,第一項改革就是加強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融合,推進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蘇南地區經濟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壯大,要在去產能和調結構中實現蘇南的再工業化,是升級版的綠色發展。”朱玫認為,蘇南環保重點就是要在新一輪再工業化進程中加快推進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另一方面也要修改地方法規,給實體經濟松綁,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傳統行業發展,要通過提高環境準入門檻、依靠科技進步和發揮市場力量,幫助企業改變生產方式,推進行業綠色轉型。
“沒有落後的行業,只有落後的企業。同樣,管理理念和手段如果不調整客觀上也會阻礙綠色發展的進程。”她說。
朱玫認為,第二項改革是加強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的進一步融合,推進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江蘇太湖治理從2007年開始就設立每年20億的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面對眾多工程項目依然捉襟見肘。”朱玫對記者說,新一輪治太,解決資金需求和發揮好資金效益仍然是主要短板,財政資金要改變以往行政分配的傳統模式,要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既要發揮出更大的環境效益,也要實現資金的保值和增值作用,財政資金也要有造血功能,要發揮出更大的杠桿效應。
“可以依托治太專項資金建立太湖治理基金,成立一個太湖治理平臺公司。”朱玫認為,這個平臺公司可以做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可以投資重大公益性、流域性治理工程項目,或購買服務,采用PPP模式與社會資本以及地方政府合作;二是可以投資非公益性盈利性治太工程,參與分紅;三是可以發行綠色債券,或者投資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四是投資太湖流域環保企業,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共享企業成長利潤。各類投資所獲收益可以滾動繼續投入太湖治理,建立一個“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的良性循環機制。
“第三項改革是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融合,加快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朱玫說,太湖治理前兩個階段實質還是政府主導、企業配合、百姓摻和,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社會參與度並不高。治太3.0時代要註重補齊公眾參與這塊短板,把公眾參與放在與政府和市場同等的地位來看待,這也是今後幾年蘇南地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解決的一個重要任務。
“治太工作中無論是項目建設、汙染治理、生態修複、規劃編制、信息公開、綠色金融、責任考核等建設治理管理各個環節都要充分發動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組織和百姓的作用,以實際行動自下而上主動作為,真正改變企業生產方式和老百姓生活方式,才能從源頭上徹底解決環境問題。”朱玫說,如果說治太前兩個階段是政府主導的“火車頭”時代,那麽治太3.0應該是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力量都成為“動車組”的高鐵時代。
任正非憂心領導者前途迷茫 華為歐洲投資數學研究做突破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858.html
當地時間6月14日,華為在法國巴黎大張旗鼓搞了一場歐洲創新日活動,宣布在法國設立數學研究中心。
對於數學不好的人來說,很難理解華為投資數學研究的舉動。
數學是信息通信技術制高點
數學是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現在歐洲是華為全球市場中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華為在歐洲能站住腳,跟數學有很大關系。華為的俄羅斯數學家曾在3G和2G算法層面實現突破,打通算法後,華為產品有了競爭力,重量輕、體積小,技術上有了競爭優勢。

此次華為在法國設立的數學研究中心,擁有研究人員約80人,全部為博士及以上學歷。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稱:“長久以來,法國誕生了無數世界一流的數學家,笛卡爾、帕斯卡爾、伽羅瓦、傅立葉…如果沒有傅立葉變換,可能就沒有現代的通信的發展。今天,這個傳統依然被法國學者們傳承下來,法國菲爾茨獎數量多達12位,僅次於美國。數學的研究也正在為ICT(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帶來全新的突破。”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表示,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5G移動通信技術是大流量、低時延理論的典型應用。全球5G研究領軍人物、華為首位女Fellow朱佩英稱,5G的峰值速度可以達到10Gbit/s,最低延時達到1毫秒。世界各國以及一些大公司都在加緊研究5G。朱佩英表示,5G標準的制定在2015年已經啟動,預計到2018年,相關技術指標將會凍結,2019年,5G標準基本定型,到2020年,5G網絡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實現商業化運營。

華為法國數學研究中心由法國國立高等電力學院教授、電信專家Merouane Debbah擔任研究中心主任,Merouane Debbah稱,該中心將承擔華為5G技術路線圖、算法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華為已經開始5G技術的研究,預計到2018年,總的研究經費達到6億美元。華為有九個研究中心在重點研究5G技術,相關的研發人員超過500人。
華為在5G技術研發上,大量與歐洲企業合作。運營商方面,與沃達豐等合作,另外與歐洲的學術機構合作成立5G創新中心,聯合開展未來移動寬帶領域研究和測試,並與歐洲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5GVIA(5G垂直行業加速器)。
徐文偉說,目前華為在歐洲與客戶建立了21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還積極投入“歐盟Horizon 2020" 項目,在歐洲簽署了210項技術合作協議並參加了33項計劃,截止2015年,華為已經與超過200 名歐洲學者以及150家研究所達成合作,並在歐洲贊助了超過80 項研究項目。此外,華為在歐洲已經持續投資了7500萬歐元用於與超過100所知名大學的研究所合作。

融入歐洲產業鏈
華為進入歐洲市場,最早是為運營商提供基站等產品和模塊,徐文偉稱,未來華為在歐洲的發展是要融入歐洲,以華為的技術,同時整合技術,形成新的產業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支持歐洲產業發展,一起做大蛋糕,再考慮分蛋糕。
華為最新推出的手機產品P9,使用了徠卡的攝像頭,徠卡此前並不生產這類設備,徐文偉說,華為手機與徠卡走到了一起,基於Co-Engineered模式,強強聯手,聯合設計開發,科技感和藝術感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款引爆手機迷和攝影圈的雙攝經典;而這對於籌劃走向大眾的徠卡鏡頭來說,一步就進入了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這不失為一次完美的雙贏合作。徐文偉認為,歐洲在技術開發上有很強的資源和基礎,但是一些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上還有改善的地方,華為自己研發技術,整合技術的能力也強,彼此可以互補。
華為方面稱,現在華為在全球建立了26個能力中心,這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歐洲。加強華為與歐洲產業界和學術界夥伴緊密合作。歐洲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機構和很強的基礎技術研究水平。歐洲不僅是華為非常重要的市場和投資目的地,華為的新技術大都率先在歐洲市場應用,同時華為也攜手歐洲企業,跨越本土,聯接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2016年預計對歐洲采購金額40億美元,2015年華為在歐洲的研發投入是7500萬歐元。
華為目前的產品線從運營商市場已經擴大到企業和消費者領域,快速發展,對於這樣一個擁有強競爭力的公司,搶飯碗的擔心不少。
徐文偉說,華為有一個原則,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給合作夥伴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
德國電信今年3月發布的開放電信雲,是基於華為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支撐的全套雲服務,包括私有雲、公有雲以及軟件解決方案(可同企業現有IT基礎設施無縫集成),華為方面稱,通過雙方的戰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可以為企業和行業提供有別於OTT Player的、創新的公有雲服務,而且華為有信心和德電一起把‘開放電信雲’打造成面向行業和大企業公有雲服務的標桿。(完)
繳費業務迎政策紅利 手機話費年增速突破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792.html
“互聯網引領而來的共享經濟時代,使用比擁有更加重要。放眼未來,共享經濟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其從交通、住宿領域等,已經拓展到個人消費的許多領域,企業端的市場也在逐漸成形。”6月16日,在2016年中國便民繳費白皮書暨雲繳費戰略產品升級發布會上,光大銀行副行長李傑表示。
由中國光大銀行與新華網聯合發布的《2016年中國便民繳費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國繳費充值產業體量巨大,2015年全國生活繳費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99萬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8.73%;便民繳費產業占全年GDP的比例由4.32%增至4.42%。
其中,線上繳費規模占比由去年的42.91%增長到45.21%,線上繳費金額絕對值由1.18萬億元增長至1.35萬億元,增幅為14.41%。其中,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類繳費有10種以上,國內網絡繳費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白皮書涉及市場規模、市場表現、消費者研究、規模探測等幾大內容,調研樣本覆蓋全國7大區域,31個省份及直轄市。
根據白皮書介紹,從增長率來看,國內各項繳費業務呈現出三個發展梯隊,在梯隊分布上充分體現了生活繳費行業對宏觀經濟和政策的敏感度和響應度。
第一梯隊迎著政策紅利“順勢而上”,年增速突破10%,如手機話費;第二梯隊主要關聯生活必需品,“剛需如故”穩步增長,增速保持在10%以內,如電費、水費等;第三梯隊在政策導向或時代變遷的趨勢下“勢不可為”,2015年市場規模縮水,其中,固定電話費呈下行趨勢,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和綠色出行的倡導,公交卡充值呈上升趨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