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和碩童子賢、億光葉寅夫都是他的學生 北科大教授王瑞材 教出百位電子老闆、上兆市值

2013-10-28  TWM
 
 

 

老師、學生,人生一段短暫的相遇,可以創造出多少可能?

王瑞材是台北科技大學老師(前身為台北工專),門生有上萬人。上百位電子科技公司大老闆曾是他的學生,為他贏來「市值最高教授」的封號。他不僅是這些電子大亨幕後的重要推手,更是「教」出台灣科技產業半邊天的低調神祕人物。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剛創立華碩時,曾發生一件令人津津樂道的事。

當時還是四八六主機板剛開發的時代,童子賢與其他幾位創辦人拿著新產品到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拜訪。不料,那時英特爾內部正因為測試系統發生故障,公司上下一片忙亂。童子賢一行人當場找出問題直接排除障礙,因此取得英特爾信任,也優先拿到雛形版本開發。華碩一戰成名,能夠務實地解決問題成為他們創業成功關鍵。

市值最高教授

教出和碩、群光、億光老闆至今,童子賢仍保有把所有先進產品買回來,拆開研究的習慣。這種實務能力背後的養成,就是出自王瑞材之手。

不只童子賢,包括群光電子副董事長林茂桂、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藍天集團董事長許崑泰等,每個人都強調實務能力的重要。問他們,誰啟發他們最多?王瑞材是他們口中共同的答案。

一九三六年出生的王瑞材,至今已經七十八歲。雖然早在十一年前就從台北科技大學退休,但現在仍然維持正常「上班」的習慣。一大早就進到學校為他特別準備的研究室工作,每兩星期要給學生上一堂「專題演講」課。

儘管教了半世紀書,他仍毫不厭倦,生活重心依然圍著學生打轉。「有學生會打電話來問我問題,我就幫他看一看。」王瑞材說。他口中的「學生」都是公司大老闆,通常要晚上十點多後才有空打電話,但再怎麼晚,王瑞材一概來者不拒。

其實,電子電機領域日新月異,學生問他的目的不是最新領域研究。「我主要是幫他們看看,有沒有其他學生在做相關東西。」請這位學生幫另外一位學生忙,是他現在最重要,並且樂此不疲的工作。

他統計過,自己的通訊錄裡有上萬個電話號碼,其中公司大老闆們電話就超過數百個,無怪乎台北科技大學的校友們都盛傳,學校有一位老師的電子業人脈比創投還厲害。

「一般來說,學生畢業後,會主動聯絡的老師沒幾個,但是王老師的學生很不同。」美琪瑪董事長嚴隆材觀察說。他認為,王瑞材不僅教學嚴格,自我要求也很高。「會被學生感念的老師,一定是言教身教都有,而且誠心誠意照顧學生。」

未留學小助教

組裝自學寫出中文使用手冊一九六○年,王瑞材從台北工專電機科畢業,隨即進入母校擔任助教。那時候台北工專恰巧得到美援補助,由美國提供器材,目的在培養台灣的電子工業人才。

王瑞材回憶,當時從美國來的器材,只有一部是組裝好的,其他都是套件、散裝,要靠自己組裝。「這工作就落在我們助教身上,組好一個,調整好後,再找學生一起完成其餘的機器。」當時台北工專的助教不僅要負責組裝機器,還要負責帶實習課。「那時候,我做一個題目就要看十幾本書,然後再親自去做實驗。實驗做完後再編寫實習講義。」他把英文的實習題目重新翻譯,然後加上自己的心得改成中文,透過這個方法,王瑞材邊學邊教,累積豐厚的實作功夫。

即使王瑞材從來沒有留學國外,學得最新的電子理論,但沒有人比他更熟知這些先進電子設備。

王瑞材一提起當時帶實習課的經過,掩不住內心的驕傲:「那些實習我都親自做過,哪裡容易出錯,哪裡是難關,我都一清二楚。」不像現在很多實習課老師全放手給學生自己做,「王老師會不停地在教室內走動,有時候走到我們這組的實習桌,看一眼,問兩個問題就能驚醒夢中人。」群光電子副董事長林茂桂說。

當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人在旁邊點醒,這個學習就深刻地記在腦子裡,永遠也忘不了。所以林茂桂說:「雖然王老師很嚴格,也常當掉學生。可是看到他都那麼認真,沒有學生會埋怨。」

學校頭痛人物

為了學生開放實驗室到深夜王瑞材除了教學嚴格認真,讓學生累積扎實的基礎外,對學生無私的幫助與溫暖的關懷更令他們銘記在心。

一九七八年,王瑞材擔任台北工專電子科主任時,學校添購一批最新的微電腦設備,成立微電腦教室,裡面有二十五部電腦可供學生實習。

在那個年代,這個教室的設備領先全國。本來,實驗室都只開放上班時間,教職員下班後就會鎖起來。但王瑞材希望學生有更多時間摸電腦,於是自作主張讓微電腦實驗室開放到晚上十點。

王瑞材說,那個年代很單純,學生晚上沒地方去,通常只能待在宿舍,何不讓他們就到實驗室學習。「我雖然把鑰匙交給學生,但是我這個管理者也不能走啊!」王瑞材每天也陪學生值班到晚上十點,其實一點也不輕鬆。

童子賢在幾次演講場合時,都提到夜間實驗室,顯然,童子賢特別感念王瑞材這項舉動。那段時間,台北工專電子館夜間燈火通明,一直到晚上十點才關閉,也訓練出台灣第一批優秀的電腦人才。

甚至,有些學生晚上要做電路板,但材料都被鎖在學校倉庫裡,王瑞材還和光華商場的某家老闆談好,讓學生可以先來拿材料,之後再補行政流程。

為了讓學生能擁有最好的學習環境,王瑞材不惜違反學校的正常程序。「那時候,我也曾經被調查過,但是我行得正啊!最後就沒事了。」王瑞材回憶起這段與學生幾乎是革命情感的歷程,滿臉都是笑意。

奇異台灣分公司前總經理許朱勝當時有兩位好友在電子計算中心打工,「那兩位同學家境不是很好,王老師了解每個學生的狀況,會主動幫他們找打工機會。」許朱勝說,表面上王老師教學嚴厲,常罵他們,但他又很細膩照顧學生。類似嚴父又是慈母的風格,讓許朱勝印象特別深刻。

六十年教學路

教出台灣科技產業半邊天

王瑞材身高只約一五○多公分,左腳更因小兒麻痺而不良於行。他柱著枴杖,緩步而行的身影,是台北科技大學畢業生難忘的印記。許朱勝說:「老師身影在我心中已與學校不可分割,每當我一想到學校,最先想到的就是王老師的模樣。他走得很慢很慢,就特別感覺他的影子很長。」現在,到台北科技大學,仍然可以看到王瑞材緩步前行的身影。算一算,他這樣走在台北科技大學校園的路上已經超過六十年。儘管物換星移,但是每位回到學校的校友一看到他,就想起當年在實驗室挑燈夜戰的模樣。

一段短暫的師生關係可以創造出多少可能?王瑞材用愛心與耐心教出台灣第一批優秀的電腦人才,這些人也在台灣科技產業中開花結果。一位老師、無數門生,這是台灣工業史上值得記錄的歷史。

「大老闆學生」眼中的王瑞材群光電子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茂桂:王老師教學態度嚴格,不僅會當人,還要求學分滿堂,如果學期學分超過教育部設定的上限,他還獨創必修零學分模式,沒學分但必須修過才能畢業。

美商奇異台灣分公司前總經理許朱勝:王老師的身影在我心中已與學校不可分割,每當我想到學校,浮現的就是王老師的模樣。我有兩個好友都在王老師的電子計算機中心打工,這兩位同學經濟狀況不好,是王老師主動幫他們安排這個機會。

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我現在還是億光的實戰總司令,我的實作能力要拜學校實習課程之賜,王老師教的實驗課讓我累積技術與經驗。

研揚科技董事長莊永順:計算機中心的王瑞材主任帶我認識電子計算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電腦的經驗,印象非常深刻。每周的實習課也讓我累積計算機理論與實務操作。

王瑞材

出生:1936年

現職: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經歷:台北工專電子科助教、台北工專電子計算機中心首任主任、台北工專電子科科主任

學歷:台北工專電機科

撰文‧方德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9

我的老板黃光裕:孤獨後的悲劇是他不知道“我是誰”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67.html

黃光裕的宿命也或多或少代表了他那一屆企業家的宿命。i黑馬全文分享如下。黃光裕是我曾經的老板,這幾年他深陷囫圇。雖然我遠在非洲,卻一直對案件保持著高度關註。現在案件審判完畢,一切塵埃落定,上帝的回歸上帝,撒旦的還於撒旦。然而印象中的黃光裕在這個失眠的黎明時刻,輕輕地回到我的腦海中,並逐漸變得清晰起來。黃光裕是潮汕人,偶像是他的老鄉李嘉誠,作為生意人,把企業做大是他的終極目的。黃光裕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他應該知道自己是誰,適合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我是誰?――這是一個困糾每個人的哲學問題,尼采認為自己是太陽,結果他瘋了;黃光裕不是尼采,而他進了監獄。他沈默地觀察,猶如一只黑暗中的獵豹十年前一個春天的早晨,位於北京東北四環霄雲路鵬潤大廈28摟那個寬大的辦公室,我惴惴不安的站在門外。那時候鵬潤大廈剛剛竣工,招租率不到50%,黃光裕剛從電器連鎖行業涉足商業地產。過五關斬六將之後,24歲的我帶著簡歷,惴惴不安地推開門。黃光裕的辦公室非常豪華,足有兩百多平米,鋪著厚厚的地毯,踩上去感覺自己的腿發軟。黃光裕坐在紫檀紅木的巨大的辦公桌後面,一言不發地看著我。他的背後是巨大的書架,但只是稀稀拉拉放著幾個文件夾,書架上面是一塊大匾額,據說是啟功手書的四個遒勁的大字――商者無域!他沈默地觀察,猶如一只獵豹在黑暗中蟄伏,等待著撲向獵物最好時機的到來。這種觀察人與事物的方式成為黃光裕的特色。他等待商機,在等待的過程中思考、分析、判斷、論證,當時機成熟時就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並直沖要害。那天我感覺自己就是這個獵物,我帶著偽裝出的自信,向他亦步亦趨地走去。其實我心里非常清楚,我能得到鵬潤(中國)投資培訓部部長的職位,先前那些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完全可以忽略,關鍵就在於這20分鐘,在於這位老板的首肯。之前的幾年,我的職業經歷其實完全不足以支持我能走到今天的這步。得知最後的面試機會,黃光裕是個什麽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人際風格和喜惡,我都做足了文章。甚至見面後,該怎麽說話,第一句說什麽第二句說什麽,哪一句能引起他的興奮點,什麽樣的態度能爭取到他的認同和共鳴,我都反複地斟酌。我走到他面前,他擡了一下眼皮,只說了一個字“坐”。沒有微笑,沒有熱情,疲懶的語調中卻擁有無限的自信和毋庸置疑的權威,那天是怎麽開始的我想不起來,我一直在說,語速很慢,態度誠懇自信。我做過什麽,我能做什麽,我的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我不斷地說並時刻提醒自己,要放慢語速,不要誇誇其談。黃光裕一直保持著沈默,他躺在靠背椅上,單手支著下頜,冷冷地觀察著我,我感覺自己都要被他看透了。那天我強調,我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在大集團公司工作過的經驗,但經驗是經驗,更關鍵的是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靠的是思路想法、學習力、行動力、澎湃的激情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下屬的影響力。而這些,我認為我都具備,也得到了我前任老板的肯定。我甚至主動說,我擔任這個職務後如何進行組織架構、崗位設置以及與工作流程的建設,從宏觀架構到微觀工具表格,我盡量做到觀點鮮明,思路清晰,態度誠懇。這一段表述,我整整說了二十分鐘,期間,黃光裕只是偶爾拋出一兩個話題。我有足夠的經驗支持我的表達,我甚至期待他能問我更多的問題。可是我忽略了,我太年輕、太嫩,同樣的崗位,有幾百份簡歷,有國外回來的MBA,有名校的老師,有獵頭精心推薦的甲乙丙丁。憑什麽選我?黃光裕果然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我,然後他又不說話了,用手支著下頜。冷冷地註視著我。我也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誠懇地說:“黃總,我知道這確實是我的不足。”他依然一言不發,看著我。我使出了殺手鐧,說:“黃總,也許有很多人比我更合適這個職位,但是我只希望您能給我一個機會,而不要匆忙在這十幾分鐘時間里對我進行判斷。我不要求工資多少,只要能跟隨您工作的機會。我和鵬潤公司都一樣年輕,我希望能和企業一起發展、成長。您可以在這個崗位再聘一個人,我們分別工作,對我算是試用,這期間我不要工資,白幹活。兩個月後您再對我和他進行甄別和選擇。那時您再認為我不行,那確實是我能力不夠,我走人;您感覺我行,我再留下來。”我的誠懇和自信終於打動了他,我終於看到黃光裕笑了。他笑得很開心,好像一個小朋友得到了一件期待已久的玩具,我能看見他的酒窩以及潔白的牙齒。突然,黃光裕從座位上站起來,向我伸出右手,說了一句令我至今難忘的話:”孫部長,你準備準備,下周一準時入職報到。”我也咧開嘴笑了,很開心地站起來握住黃光裕的手,溫熱而有力。出門的時候,黃光裕還是坐在他的椅子上,我回過頭看了他一眼,他始終微笑著目送我,目光接觸時,他沖我點了一下頭。辦公室外還有七八個等著面試的人,秘書把我引向電梯間,問我,黃總怎麽跟你談了這麽久,足有半小時,他的面試很少有超過十分鐘的,很多人在他霸道的註視下都崩潰了。我笑了笑,說:“H小姐,下周一我們就是同事了。”從此,我開始了在鵬潤以及日後國美工作的日子。黃光裕商業上的成功與妹婿有著深厚的淵源鵬潤投資是集團公司的母公司,下面有幾個子公司。老大是大名鼎鼎的國美電器,總經理是何炬。黃光裕當時已從國美電器退居二線,很少去國美總部。他當時對國美具體業務基本不過問,全權委托給幾個經理人,但卻始終冷眼旁觀。老二是鵬潤地產。鵬潤地產當時只開發了兩個樓盤,一個是高檔住宅鵬潤家園,由鵬潤投資的一個物業公司負責物業管理。由於當時是新成立的公司,經驗嚴重不足,以至於物業和住戶關系處理不當發生鬥毆事件,鬧出黃光裕是黑社會的傳聞。鵬潤的另一個作品就是鵬潤大廈,那個座落在霄雲路,氣派無比的大玻璃盒子。老三是京華自動化。這個公司當時是從香港收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鵬潤借殼上市。京華自動化具體誰負責我不知道,估計是被譽為“香港殼王”的詹培忠。黃光裕跟隨詹培忠進入股票市場,亦步亦趨,短短一兩年時間便完成了知識積累,開始大手筆的獨立運作。國美在香港成功上市後,京華自動化就成功隱退了。老四就是之前提到的物業公司,由黃光裕的小妹黃艷紅負責。黃艷紅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誌銘,在何炬之前擔任國美電器的總經理。張誌銘深沈、帥氣、穩重、嚴肅、低調,他涵養極深,無論和誰說話聲音都是低沈的。很多國美的員工提到張誌銘都心服口服,懷著敬畏之心。張誌銘畢業於技校,幹過出租車司機,在黃光裕只有一兩個小店面,開著夏利車時,就是他的私人司機。黃光裕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就,和這位妹婿有著很深的淵源,可以說是張誌銘幫助黃光裕打下了一半的基業。老五是建築裝修公司,總經理是職業經理人,平日里穿著西裝、帶著領帶,頭上塗著發蠟,開口閉口就是企業文化。黃光裕當時的想法很好,國美電器的市場、構架、人員、組織相對成熟,只要定下一個目標,一幫精兵強將枕戈待旦即可。而鵬潤投資不同,公司的架構以及內部子公司之間關系的平衡和管理都需要他這個集團主席來操刀。一切都是嶄新的,需要自己投資、自己建築、自己裝修、自己賣、自己物業管理。這是2001年時鵬潤的產業結構和組織構架,我在這個構架中和黃光裕有著多遠的距離呢?我們的物理距離並不遠,我的座位到他的座位只有20米不到,他在里面,我在外面;我們的組織距離也不算遠,只隔了一個行政總監,他是老板,我是中層;但我們的身份就相差太遠了,整整隔著一條銀河,他在彼岸,我在此岸。我入職時,鵬潤中國只有行政中心、財務中心和董事長辦公室,它雖是國美的母公司,卻起身在國美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國美賺錢後才有了後來的鵬潤投資。財務中心的總監姓周,四十多歲,行為貌似不羈,做事卻極其認真,他經常在黃光裕辦公室一呆就是一上午。行政中心的負責人是現在國美的總裁之一魏秋立。她是一位非常職業的經理人,把鵬潤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去經營。她該說的話一句不少,不該說的時候一言不發,她懂得鬥爭卻從來不發起鬥爭,她以一個女性的溫柔內涵化解了很多錯綜複雜的矛盾。我從她身上學到了不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直到離開她多年,我自己也做了一個管理者,當我處理具體的人和事的時候,都要閉上眼睛想上半天:如果魏總遇到這個事情她會怎麽表態,怎麽處理。行政中心分為三個部門:人事部、行政部、培訓部,我具體負責培訓部的工作。行政中心三女一男,就是這三個部長日後跟隨魏秋立,直接下派駐點到國美電器,並在此基礎上整編整合,形成了國美集團的人事中心、行政中心和培訓監察中心。絕對的忠心和服從是黃光裕特有的考察方式國美發展最快最穩的黃金幾年,我參與並見證了。那段時間黃光裕很忙,年度計劃中國美要上市,第一次籌劃失敗,當時正在做第二次沖刺,每晚我加班到十點多,他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黃光裕是一個目標非常明確,行動非常敏捷的人,任何時候你都看不到他在辦公室里轉悠,見到他走出來,就是上廁所,步履匆忙,一臉沈思。有時候覺得他很孤獨,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沈思,“TOBEORNOTTOBE”,當初他如果能多做點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就不至於今天的結局。他的思考和人生的終極精神無關,雖然他是個天主教徒,思考最多的卻是“商者無域”。黃光裕是老板,他將老板的權威發揮到了極致。他從來不會去別人的辦公室和工位,找你談事自有他的秘書去招呼,任何人找他,都需要和董事會辦公室的秘書先約時間。那時候的黃光裕還沒有後來那麽牛逼,但是姿態已經很牛逼了。每次與他狹路相逢,一聲“黃總好”,然後側身讓他先過去。過去後,只是點一下頭或者“嗯”一聲,或者看都不看你一眼。我常常自我安慰,他是在“沈思”。一次上洗手間,隔壁傳來黃光裕打電話的聲音:“嗯,哥,行。可以,沒問題。哥,我給你安排車吧,讓我的司機去接你。成,謝謝哥啊。我知道,我知道,理解,理解。嗯,明白,明白。好的,哥,一定一定,我記著呢……”時過境遷,電話具體的內容我想不起來了,但是他接電話的語氣卻讓我記憶深刻,原來,人人敬畏的黃光裕也有他敬畏的人。後來我突然開悟,在這個世界上,牛逼的人永遠知道在誰面前卑謙,在誰面前高傲;在什麽時候卑謙,什麽時候高傲。而那幫傻子們是永遠悟不出這個道理的,他們常常理解反了。當時有個哥們比我晚進公司一個星期,他的位置比我離黃光裕更近。哥們一米八五的身高,前國家拳擊隊隊員,他是黃光裕的司機兼保鏢。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他的工資,每個月1500元,這個工資還不如國美普通門店一個組長的收入,但他卻是整天貼身在黃光裕身邊的人。因為我們年紀相仿,這哥們常找我發牢騷,他一發牢騷我就勸他:“哥們,要麽離開,要麽保持沈默,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知道黃總第一任司機現在幹嘛的嗎?人家是鵬潤的副總裁,黃總的妹婿張誌銘。”說到這里,我裝作無心地問了一句:“前天晚上黃總安排你接誰了?”那哥們突然嚴肅起來,說:“我進公司之前是簽訂了保密協議的,不能透露黃總任何私人信息。是個大人物,是誰就不告訴你了。”司機守口如瓶,我也不好再刨根問底。這哥們幹了三個月最終還是離開了公司。他受不了,每天不僅要接送黃光裕,沒有周六日,還需要電話隨叫隨到,有時候甚至要在黃光裕辦公室外等到深夜。黃光裕給他了一臺電腦,他還需要坐在電腦前,一眼不眨地幫黃光裕看著股市曲線圖。哥們最終在崩潰之前,選擇了離開。黃光裕用人是有策略的,越是親近,越想委以重任的人,他就越是要打擊你,看你態度如何,有無怨言。態度是成就事業最根本的東西,黃光裕對此深信不疑。後來國美電器的核心人物陳雲峰,當時是營銷中心的總經理,不知道什麽原因,突然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再之後被委以重任,去上海分部做了總經理,一年後被宣回總部。陳雲峰是個很聰明的人,口才相當好,思維開闊、妙語連珠,被譽為“國美第一嘴”,他從天津分部一個店長做起,期間幾起幾落。黃光裕好像不怎麽喜歡口才好,過於外向的人,他喜歡那些沈默的人。有一次他笑著評價陳雲峰“有點油嘴滑舌”,是那種領導調侃下級的方式,在場的人聽完都笑了。跟隨黃光裕的自始至終都是那幾個人,不管是何炬還是李俊濤,哪個不曾幾上幾下。黃光裕的性格不喜歡褒獎人,他喜歡打壓,受得了的就會彈起來,受不了的就壓爆了。打壓下去之後,黃光裕會繼續關註,看你是否有怨言,是否衷心,這是黃光裕特有的考察方式,他要求的是絕對的忠心和服從。我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有些不悅在鵬潤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有了一些小成就,魏秋立對行政部長感慨過:孫部長有激情、有熱情、有思路、有想法,行動敏捷,不僅能做培訓體系的開發和管理,還能自己設計課題講課,是個寶啊。”這話是行政部長後來告訴我的,當時我很激動,畢竟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上級的認可。那時候,我每天充滿了激情和夢想,如同一把火一樣燃燒著。選案例、找故事、找分析點、聯系企業自身,甚至要想好如何開場,如何破冰。當時,我提出我要解決的是企業四個問題:培訓什麽?誰來培訓?培訓了沒有?培訓的怎麽樣?而這四個問題,涉及到培訓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行政體系,組織構架,考核方式,跟帶著方方面面的權重設置,工具表格的運用。培訓的反響很好,很難想象,這麽大一個企業,在我到來之前竟然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模像樣的正規培訓,一切都是業務為大。想象一下這樣的企業,他的團隊文化和企業文化吧。一段時間後,魏秋立找我談話,說黃總有想法讓我去國美籌建培訓中心,以後從集團下去,就具體負責國美的培訓業務。接著她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她感覺我有熱情和激情,想做事也能做事,但畢竟閱歷經驗太少,鋒芒太露,又是新人,下去後和那些高傲的大員們很難溝通,難免死在那里。魏秋立的考慮也正是我的顧慮。國美作為一個大型連鎖企業,每年開多少分部和門店都有具體考核指標,而分部開門店,國美總部的政策措施、工作流程都必須100%的COPY。新招的總經理、人事經理、財務經理、配送經理、采購經理、門店店長、組長、收銀員、庫管等等如何能保證100%地貫徹總部設計好的流程,能不能直接上手決定能不能開業,能不能開業直接決定到集團公司一年的戰略部署,而這些都需要培訓部進行貫徹。培訓部太重要了,尤其對一個快速發展的連鎖企業來說,培訓部尤為重中之重。一夜又一夜的輾轉難眠之後,我對魏秋立說:“魏總,我要見黃總。”魏秋立說:“好,我給你爭取。”一爭取就是兩個星期,那段時間,黃光裕一直不在總部,眼看著我去國美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在廁所和黃光裕偶遇了。我感覺自己必須沖破障礙,和黃光裕好好談談。“黃總”,我一聲招呼,看見他一楞,因為我招呼的是“黃總”而不是“黃總好”,那就說明我有話要說。果然他側過身問我:“有事?”我說,黃總,您剛回來,本不該在這個時候打擾您,但是後天我就要去國美任職了,能不能您抽五分鐘時間給我,我有一些想法必須和您溝通。黃光裕笑了笑說:“10分鐘後你去我辦公室。”我迅速回到座位,整理了一下思緒,接著和魏秋立匯報了這一情況,她叮囑我說,想好自己該說什麽,一定要談好。10分鐘後,我走進了黃光裕的辦公室,他在抽煙。這次黃光裕很熱情,說:“孫經理,你坐。”他喊我孫經理,而不是孫部長,這讓我記憶深刻。“有什麽要說的,你放開了說,我給你10分鐘時間。”他笑著看著我,我明白,他的微笑其實是對我的鼓勵。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引起他足夠的重視,我說:“黃總,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國美調查他們的培訓狀況,國美目前不是培訓管理混亂的問題,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培訓。培訓只是由人資部一個小姑娘負責的,如此構架根本不可能支持國美的戰略發展。人資部的培訓是配合企業發展的人才戰略的培訓,而我們國美的培訓根據我們企業的特色要涉及到市場、營銷、戰略部署的方方面面,他們的培訓離我們的企業發展要求還差十萬八千里。”黃光裕說:“你說的這些我也認識到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請你來的。你是做培訓的,這方面比我們都了解,說說你的想法吧。我馬上有客人過來,給你的時間不多。”黃光裕的說話風格就是一針見血,從不拖泥帶水。我說:“黃總,上次開會您提到取消所有廠家駐店人員。沒有廠家的促銷員,都是我們國美的員工,幾萬個崗位的促銷員馬上亟待的是轉崗培訓。我們培訓什麽?誰來培訓?培訓了沒有?培訓得怎樣?這四個問題是我一下去馬上就要解決的。”“好,繼續說。”他鼓勵我。“另外,下半年要開武漢和杭州分部,幾百個崗位要到總部來培訓實習。我和老總們談了,他們目前沒有思路,就靠人資部的幾個小姑娘了。我個人的想法是,光是分部的管理層到總部實習還是不夠的,總部只是宏觀的,他們要分部具體跟崗實習。實習完後,馬上要回他們的城市,各個崗位具體模擬操練,成熟後才可以試營業,原來定的半個月時間遠遠不夠,培訓預算也不足以支持這麽大規模的系統培訓。我雖然沒有下去,但是已經初步擬定了培訓進度表,一共54個崗位,我準備了54個崗位培訓進度。我們國美這麽大的企業,培訓是個系統工程,我現在就要下決心彌補自己的經驗來設計這個工程。”我談得興起,暫時沒管他的想法,讓他感到我有思路,而且思路明確。黃光裕在別人談話的時候,如果對你的談話有興趣,他會不說話,如果感覺不對路,他會打斷你,不會讓你繼續說下去。他的沈默我看成了是對我的鼓勵和默許。我繼續說:“目前國美沒有培訓部,局面是誰造成的?各個中心的老總。他們各管自己的一攤,沒有協調和組織。如果我下去,我的級別比他們低半級,事事向他們請示,我根本拉不動這個體系。”我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黃光裕有點不悅,他的表情寫在臉上,我能猜出他的意思:按你這麽說,你是想升官唄。我沒有理會,繼續說:“我個人認為,我下去籌建培訓部也好,成立培訓中心也罷,都需要一個支持。我希望我能兼職下去,我的行政崗位還在投資,我還是國美上級公司的培訓部部長而不是國美的培訓部經理,那樣我和各個中心老總關於培訓的整體設計與考核方案的交流與對話就是溝通而不是請示,魏總也方便支持我的工作。我需要一個舞臺也需要一個支點,黃總,如果能這樣,我深信半年之後國美的培訓狀況能有大的改觀;如果不能,我還是會尊重你的安排和思路,努力去做。我是新人,難度系數可能會非常大。”這次,黃光裕思考了一下,說:“孫部長,你回去暫緩一個星期下去吧,把你的思路也跟魏總談一談。我們會重新考慮你的任命。”我舒了一口氣,這時剛好有人敲門,我站起來說聲謝謝黃總,走了出去。一個星期後,任命通知發下了,不過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整個行政中心:魏秋立:鵬潤投資總監兼國美電器行政中心總經理王小紅:鵬潤投資人資部部長兼國美電器人資部經理郭紅梅:鵬潤投資行政部部長兼國美電器行政辦公室主任孫家勛:鵬潤投資培訓部部長兼國美電器培訓監察中心經理“我永遠也不能全身而退”很快到了年底,一年一次的總經理大會要開始了。那次會議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們組織了一臺小晚會,那晚,黃光裕喝得偏高,顯示出了他的性情,說了一些過頭的話,不知道事後他有沒有後悔過。我在鵬潤工作期間,一共參加過三次規模龐大的全國總經理大會,隨著分部的擴張,會議規模一次比一次龐大。那次的會議開了三天,前兩天黃光裕一直列席,沈默地聆聽,身邊的秘書一直在打字,幫他整理資料。跟隨黃光裕一同列席的還有國美總部的各級部長級以上人員。會議分析了前一年的成敗,各個總經理把業績做成幻燈片,一一闡述,並上報來年的計劃預算。各個總經理都是人上之翹楚,有貌似忠厚內藏心機的,有口才絕倫壯心不已的,他們都在努力展現著自己。黃光裕不臧否一字,整個會議過程中一言不發,一直在聽。會議結束後,他離開了會場,步履迅速而矯健,偶爾和鵬潤的同事、魏秋立以及他妹妹說說話,很少見到他和個別總經理單獨溝通。會議結束的那天晚上,幾天的精疲力盡之後,我們搞了一臺晚會。周星馳那段著名的“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被各地的總經理們演繹成河南版、遼寧版、青島版、上海版……各位經理也是幽默非凡,顯示出自己平凡而可愛的一面。那晚,大家都很放松,黃光裕也坐在下面,全程參與,笑得很燦爛。他一直在喝酒,臉紅紅的。大家都希望他說幾句話,他也就上去了。印象中,他穿著一身白色西裝,白色皮鞋,很貴族,也很有氣質。他一站到場地中間,原本嘈雜的場子突然安靜下來。“你們今天在這里玩的都很開心,我也算開心,但是你們有誰想過我的負擔有多重,壓力有多大?你們每時每刻都可以從國美全身而退,而我呢?我永遠也退不了,退了也不能全身而退。”緊接著,黃光裕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你們這幾天的表現我都看在眼里,別以為我不說話就是好糊弄,你們那點小九九我心知肚明。別看你們喊我黃總,你們心里怎麽埋怨甚至詛咒我的話,我心里跟明鏡一樣。”我註意觀察了一下臺下總經理的表情,大部分張大嘴巴面面相覷,個別的面無表情如石胎木塑,正襟危坐。黃光裕喝高了,我是這麽估計,不然不會說這些話。但也許他是有意喝高,以酒遮臉故意說這些“醉話”。他不管不顧,臉上帶著譏誚的笑容繼續說:“你們現在翻翻口袋,哪個人口袋的錢不比我的多,我的口袋空空如也。你們口袋的錢從哪兒來?不要以為你們做了什麽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能站出來拍拍自己的胸脯說:‘黃總,我的口袋是幹凈的’。”我身邊是沈陽的總經理,我去沈陽培訓檢查工作時,他對我招呼得很熱情。此時,他目光朝著窗外望去,一臉的不以為然。黃光裕繼續在說:“你們其實都比我強,你們老婆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而我有什麽?我個人的錢在哪里?都是你們的,都是國美的,都是社會的,我就是一個表面風光的人,你們在座的有幾個能理解我心中的苦?說完,他徑直從臺上走下去,場下響起了禮節性的稀稀拉拉的掌聲。那天晚飯吃得很沈悶,個別活躍的老總走上前去找黃光裕敬酒,他禮節性地站起來,碰下杯,然後就坐下。黃光裕和魏立秋、他妹妹以及幾個下屬坐在一起,象征性地吃點東西,更多的是沈默和思考。回憶寫到這里,我很想剖析一下黃光裕的性格。黃光裕在某些方面確實太霸道、太專橫,他對待下屬很少有人文關懷,說話非常一針見血,這也造成很多有個性的人離他而去。之前的分公司總經理們,至今還在國美的據我所知只有孫一丁和青島分公司的鐘殿理。企業文化說到底就是老板的文化。黃光裕的性格及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國美的企業文化缺陷――崇尚商業信息,摒棄人文價值。當然,這也與國美的企業和產業特點有關。連鎖企業,它的文化特色就應該重點體現在紀律、制度上,強調的是速度和服從。習慣決定思維,思維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今天的黃光裕令我扼腕嘆息,也一再給我們敲響警鐘,一個人,可以讓人敬畏,但是身邊必須要有一兩個真誠的朋友。沒有哥們的老總們,他們的命運是何其地孤獨!黃光裕的宿命也或多或少代表了他那一屆企業家的宿命。今天的階下囚曾經卻三年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首位,而今天取代他的國內首富是萬達集團的王健林。回國後,我曾經數次被獵頭推薦應聘萬達學院總經理一職。他們財大氣粗,開出了120萬的年薪卻一年之中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崗位。作為應聘者,我誠惶誠恐,過五關,斬六將,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卻被他們那種資本新貴高高在上的不羈的混不吝所激怒,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資本對於人性的傾軋和傲慢。所以,我感悟到黃光裕面對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代人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同質問題――我們的資本家骨子里的那種跋扈和飛揚至少需要兩代人的沈澱,才能沈澱出比爾・蓋茨以及喬布斯的那種從容和優雅。我至今仍然經常回想起黃光裕第一次給我面試的場景,以及他的工作作風對我的影響。他是我曾經的老板,我的東家,他以獨立特行的方式,看重態度和能力,不以出身論英雄,給了我一次很好的機會。這麽多年來我一直關註著國美電器的發展,這個企業的每一點波瀾和得失還是能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神經。讓我值得欣慰的是,昔日我主持並創辦的培訓監察中心,現在已經跟隨著業態的發展成長為國美大學。在它成長的過程中,我曾起到關鍵的奠基作用,在國美發展的非常時期提供了良好的組織支持。黃光裕是天主教徒,他不可能沒有深刻的懺悔精神。幾年後他從獄中走出重掌國美大局也不過四十多歲,那個時候,我相信他的覺悟和行為一定能夠離“自我”更遠,而離“上帝”更近。祝福他!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孫家勛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46

硅谷人脈王,整個硅谷都快是他的了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89-1.html
霍夫曼是 Facebook 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也是全球第三大社交網絡 LinkedIn 的創始人。

" 在硅谷如果你想創業,霍夫曼是第一個你應該找的人 "

投資扎克伯格

2004 年秋天,美國門羅公園沙丘路兩旁的橡樹如撐開的金色巨傘。雷德 · 霍夫曼 ( Reid Hoffman ) 領著哈佛大學二年級學生馬克 · 扎克伯格 ( Mark Zuckerberg ) 走進了一間普通辦公室。霍夫曼的 PayPal 前同事、風險投資人彼得 · 蒂爾 ( Peter Thiel ) 正等著他們。

扎克伯格沒穿正裝,短袖衫、牛仔褲和阿迪達斯的橡膠人字拖鞋,坐在沙發上陷入沉思,偶爾回答幾個問題,然後呆呆地看著霍夫曼和蒂爾。

提起與扎克伯格初見時的情景,我眼前的霍夫曼露出了狡黠的笑容。5 月 24 日午後,在北京亮馬橋四季酒店的第 26 層,坐在一張棕色軟皮沙發上,霍夫曼向我們抖出了投資秘籍,夾雜一些硅谷的八卦。

霍夫曼是 Facebook 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也是全球第三大社交網絡 LinkedIn 的創始人,他在硅谷博得大名還因為支付平台 PayPal。在硅谷有個赫赫有名的創業和天使投資人群體叫 PayPal 黑幫 ( PayPal Mafia ) ,霍夫曼是其精神領袖之一。

" 在硅谷如果你想創業,霍夫曼是第一個你應該找的人。"LinkedIn 聯合創始人、產品設計副總裁艾倫 · 布魯 ( Allen Blue )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

初見扎克伯格時,霍夫曼剛創立一年多的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 的用戶已接近 100 萬,他認為社交媒體是大勢所趨。彼時,扎克伯格的校園交友網 Facebook 不到半年也已聚集 20 萬用戶,但遇到了資金問題。霍夫曼和蒂爾正考慮是否要給這個年輕人一筆資金。

扎克伯格沒有裝腔作勢,他說了幾個樸素的想法,比如在 Facebook 中加入 Wirehog 這種社區分享服務,使其真正實現圖片分享。這讓霍夫曼和蒂爾印象深刻,並決定投資 50 萬美元。2012 年 Facebook 在納斯達克上市,這 50 萬美元成了硅谷歷史上最有遠見的投資之一,十年間升值 2 萬倍。截至 2014 年 6 月 27 日,其市值已達 1723 億美元,用戶超 10 億,在新一代的硅谷公司中遙遙領先。

" 扎克伯格幾乎具備優秀創業家的全部特質,他有非常好的產品感覺和技術能力,並且成長迅速,他值得投資。" 霍夫曼說。過去十年,他總共投資了 140 家初創公司,包括 Facebook、Groupon、Zynga、Airbnb、Flickr、Digg 等,其中 80% 帶有 " 社交 " 性質。如今他是全美頂尖風投 Greylock Partner 的合夥人,並身兼硅谷社交新寵 Shopkick、Wrapp 以及 Edmodo 等 8 家公司的董事。

" 我能幫你點兒什麼?" 通常是霍夫曼會見所有人時所說的第一句話。這位身價 31 億美元,被《福布斯》雜誌譽為全球最有權勢及硅谷人脈最廣的創投人,始終有著好為人師的個性。2013 年,他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欽點為全球創業精神總統特使,幫助創業者創立並發展企業。

霍夫曼笑得有些靦腆,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他不否認自己掌握了一些訣竅。作為 TED 大會(全球著名的技術、娛樂、設計領域的分享平台)和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查理 · 羅斯訪談錄》的常客,他將自己在硅谷 20 年來的創業及投資經驗歸結為一點:成為一個 " 網絡人 "。

當霍夫曼走進一間辦公室時,第六感就會浮現。他看見的不是鬼魂,而是人際關係網。他每天接到 40 位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700 封郵件,常年奔走於 LinkedIn 位於山景城的辦公室及幾公里以外門羅公園 Greylock 辦公室之間。

" 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能成為好的投資者," 他微微揚起頭," 必須得有廣闊的人脈,並向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學習,有時投資機會就在身邊。" 霍夫曼投資失誤極少,但並不是百發百中。他承認有五六家公司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但去投資永遠是正確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

掌控人脈等於掌控一切

在硅谷,創業者中間流傳著一句話:" 你和雷德 · 霍夫曼聊過嗎?"

接受採訪的這天清晨,霍夫曼 6 點半就起了床,早餐是東北水餃。作為 LinkedIn 的創始人兼董事長,他 9 點在四季酒店有一場宣講會。幾天前,他接到了一位創業者的電話。電話中,這位創業者向霍夫曼做了自我介紹並希望得到一筆投資。

放下電話後,霍夫曼立即聯繫該創業者提到的幾個介紹人核實情況。確信此人靠譜後,不到兩天時間,週三就達成了合作協議,週四,霍夫曼已經到中國了。

這個 46 歲,身高 190cm 的美國加州大個子,用心寬體胖四個字形容再準確不過。過去二十年,霍夫曼演繹了一個硅谷的狼圖騰:無論你要創業還是投資,掌握了人脈就掌握了一切。

創業者找他,有的是為了得到他的投資,有的是為了聽取建議,有的是為了獲取他的人脈關係,更多時候,是希望從他對科技業界的敏感中獲得啟發。這個胖傢伙從骨子裡透著一股四通八達的江湖氣。霍夫曼的好友,專注風險投資的創始人基金總裁蒂爾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曾說:" 我不知道,反社交者的反義詞怎麼說,他就是那種人。" 據美國資本研究中心 ( Center for Venture Research ) 數據顯示,2011 年美國有 318480 名活躍的 " 天使 ",共投資了 66230 家公司,其中 60% 來自互聯網等科技領域,這個數字十年間翻了兩倍。據《硅谷科技投資報告》,光是 2013 年,硅谷天使投資就達到了 315 億美元。

與大手筆高風險高回報的風投相比,天使投資多了些理想主義。回報不高,風險較大。美國新漢普郡大學風險投資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指出,2011 年超過一半天使投資案例打了水漂兒。" 硅谷教父 "、Google 的天使投資者羅恩 · 康威 ( Ron Conway ) 甚至將自己的投資描繪成慈善。霍夫曼說,是天使投資讓硅谷的創新生生不息。他 2012 年出版的暢銷書《至關重要的關係》 ( The Start-up Of You ) 不厭其煩地警醒人們,底特律是如何由於缺乏創新活力而衰敗的。

" 如果一家公司能讓數百萬人參與到改變自己生活的行動中,那才是投資最偉大的回報。" 霍夫曼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襄一 ( Joi Ito ) 是霍夫曼的好友,他在接受《連線》 ( Wired ) 雜誌英國版的採訪時表示:" 霍夫曼總是從一個社會層面去思考商業。" 如果說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這些企業家是造夢者,霍夫曼就是那些為造夢者提供床墊的人,花費不多但非常實際。

Paypal 黑幫

門打開的瞬間,那幫 " 惡漢 " 投來了冷峻的眼神。桌上散亂著酒杯和撲克牌,牆上懸掛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幅油畫。如果沒有攝影師,人們或以為誤闖了意大利黑手黨的聚會。這是 2007 年的秋天,《財富》雜誌拍攝的一幅封面大片。

照片中這些 " 咄咄逼人 " 的傢伙已注定成了硅谷最有野心的團夥之一,他們都曾供職於電子支付公司 PayPal,並有一個令人遐想的名字:PayPal 黑幫。

霍夫曼坐在照片正中一張紅絲絨沙發上,棕色的頭髮整齊地梳在腦後。他表情篤定,敞開的領口處一條金項鏈若隱若現。坐最前方的是蒂爾,有一頭濃黑的頭髮,馬克斯 · 列夫琴 ( Max Levchin ) 是網站 Slide 的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 ( Elon Musk ) 創立了美國太空探索公司 ( SpaceX ) 以及特斯拉汽車,還有陳士俊 ( Steve Chen ) 聯合創立了社交視頻網站 YouTube,大衛 · 薩克斯 ( David Sacks ) 是企業客戶社交網站 Yam m e r 的創始人 …… 除投資外,PayPal 黑幫成員們也獨自創建了數十家企業,至今總價值達近 300 億美元。

" 如果蒂爾不是我的朋友,沒有 PayPal,我的命運也許永遠無法改變。" 霍夫曼聳聳肩。14 年前,霍夫曼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逆境。出生於優渥的知識分子家庭,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及牛津大學哲學系,生活一直順風順水。他總希望能幹點改變世界的事情。

" 我一直對如何用互聯網服務創造良好的公共和私人空間很感興趣。人們又是如何通過社交網絡建立起正確聯繫的?" 霍夫曼對《商業週刊 / 中文版》說道。他認為社交網絡模擬了人們原本的社交屬性:約會。於是,1997 年從蘋果公司辭職的霍夫曼創立了一家約會服務網站 SocialNet,被認為是社交網站的雛形,那時扎克伯格還在上初中。由於缺少搜索等應用,SocialNet 在商業上難以為繼。

" 我打了一個電話給霍夫曼,當時他非常沮喪。" 蒂爾在一次彭博社訪談中回憶道。那是 1998 年夏天,蒂爾和馬克斯正籌劃著做電子錢包 PayPal,他邀請創業失敗的霍夫曼加入公司。蒂爾運營的一家基金公司將提供 2 萬美元的啟動資金。霍夫曼答應了,並成為支付服務部門董事兼 COO。

進展並非一帆風順。2000 年春天,在加州北部海岸的外祖父家,霍夫曼、蒂爾以及馬克斯和埃隆冒了一次險。那時,PayPal 只是依託於 Palm PDA 掌上電腦的交易軟件。當 PayPal 開始飛快燒錢時,他們才意識到互聯網已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 我們決定放棄掌上電腦擁抱互聯網,那是唯一機會。" 霍夫曼說道。

霍夫曼認為敢於冒險是 PayPal 黑幫的一個重要特徵," 那時在互聯網做金融平台是銀行想都不敢想的事,卻恰恰被一群不懂金融的人做成了。" 他說。這種冒險精神後來也體現在霍夫曼自己的創業和投資理念上。

這一時刻也成了 PayPal 黑幫所有人的原點。他們不僅收穫了友情,還建立起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關係網。

"PayPal 黑幫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關係網。" 霍夫曼這樣解釋道。在競爭激烈的硅谷,黑幫體現了最好的人脈關係特徵:長期經營。2001 年年底,PayPal 以 15 億美元被 eBay 收購,成員們陸續離開,各自創業或投資其他公司。儘管他們多是自由主義者,強烈地依賴自身的感覺及判斷,但仍然定期聚會,誰要有資金困難,就會互相幫助。

2002 年,霍夫曼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那時,剛經歷過 2000 年年初的網絡泡沫,整個硅谷對互聯網公司還心有餘悸。他在澳大利亞的海灘前來回踱步,思考了兩個問題。一是資本都將目光轉向了軟件和清潔能源科技,但忽略了消費者公司的前景。二是社交網絡有兩種可能:個人應用和商務應用,後者的市場尚且空白,這也許是建立職業社交網站的最好時機。他決定冒險。然而面對泡沫,新成立的公司根本得不到任何投資。

霍夫曼首先想到了蒂爾。當時蒂爾的基金公司已做得有聲有色,他立即表示支持,並提供了首輪融資。2002 年 11 月最後一週,霍夫曼利用已有的人脈召集了 7 名 SocialNet 以及 PayPal 的前同事。第二天,一行人帶上手機和電腦搬進了山景城一間簡陋的辦公室,前一天霍夫曼的一個朋友剛從那搬走。霍夫曼打印了一張印有 "LinkedIn" 字樣的海報貼在牆上,作為公司的招牌。直到第五年,LinkedIn 才開始盈利。" 一個企業是否能成長,要看它創造了何種價值," 霍夫曼說," 談生意、諮詢、分享知識、找工作,網絡平台只要堅持到 100 萬人就成功了。"

除了 LinkedIn,蒂爾的創投基金也參與了 SpaceX、Yelp、Yammer 等眾多 PayPal 黑幫公司的早期投資。霍夫曼也參與了部分投資,並經常為其他成員的產品設計提供建議。

PayPal 黑幫加深了霍夫曼對關係網的理解。他開始思考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應該是怎樣的以及如何找尋盟友。英國人類學家羅賓 · 鄧巴 ( Robin Dunbar ) 曾提出人類智力決定了人只能擁有 150 人的穩定社交網絡。儘管霍夫曼崇尚鄧巴數字," 但能同時擁有的深度人脈往往只有 8 到 10 人,這些人能夠成為同盟,值得長期投資。" 霍夫曼說。他在自己的書中總結了 PayPal 黑幫的成功:" 優質人才,共同紐帶,分享與合作的風氣,聚集在同一區域或行業,這些特性使得機遇快速流動。"

霍夫曼為《商業策略》等雜誌撰寫了大量有關社交的學術論文,並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在《至關重要的關係》中,他極力推崇約翰 · 皮爾蓬 · 摩根 ( John Pierpont Morgan ) 。這位 20 世紀初期的傑出投資銀行家到去世時竟然身為 24 家不同協會的會員。硅谷與華爾街一樣,隨時都在發生關係。但無論為了生意、愛情還是友情,一切都建基於可靠的關係。

PayPal 黑幫是硅谷創業家社區的一個樣本。《經濟學人》在年初的科技特刊《白堊紀》 ( A Cambrian Moment ) 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硅谷是一個典型的創業家生態系統。創業者、律師事務所、投資人各司其職,又彼此協作,造就了一個複雜又可靠的關係網。在哈佛商學院教授湯姆 · 艾森曼 ( Tom Eisenmanne ) 看來,關係網促成了類似 Facebook 的網絡效應,即使一筆 2.5 萬美元的天使投資也能推動 Google、Facebook 還有 LinkedIn 這樣的企業步入歷史舞台。當企業進入成長期,就能吸引風投進行更大規模的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48

全球每兩個掃地機器人,就有一個是他做的 iRobot 執行長:用機器人改變人類生活 比賺錢更重要(068-072)

2014-09-01  TCW
 
 

 

機器人對多數人來說,是這兩年才紅的產品,Google做機器人、蘋果也談機器人,連鴻海與日本軟銀都在開發機器人;但對全球最大消費機器人公司iRobot執行長安格爾來說,機器人則是他24年來始終堅持的夢想。

撰文‧賴筱凡

距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三十分鐘車程的地方,外頭草坪鮮綠如茵,一台戰地用的掃除地雷機器人,正在上頭快速爬行著;走進建築物,踏入長廊便有一個即時視訊機器人迎面而來;地上則有掃地機器人正在工作著。這裡是全球最大消費型機器人公司iRobot位在美國麻省的總部。

「現在,是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好的時機。」iRobot董事長兼執行長安格爾說這句話時,比任何時候都還興奮。對於被美國《Fast Company》雜誌選為最有創意的機器人公司,或被納入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Robo-Stox ETF),對安格爾來說都是他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的附加榮耀。

《星際大戰︾,啟發創業夢找資金到處碰壁 只好妥協做軍事機器人促使安格爾在過去二十四年來努力不懈的,則是他踏入機器人領域的初衷——打造一個能夠與人類一起生活的機器人。

一九九○年,多數科技廠都將眼光放在桌上型電腦的時代,卻有三位MIT畢業生決定創立一家機器人公司,理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就是想要打造電影《星際大戰》裡頭,一模一樣的R2-D2機器人。」iRobot創辦人之一的格雷納(Helen Greiner)說,憑著這個天真念頭,兩位同學加上他們的指導教授,創辦了iRobot。

說來容易做則難。當科幻電影裡的機器人要走進真實世界,技術的瓶頸、研發的資金,都是艱難的考驗。「我們一直知道,機器人是一個很龐大的夢想,必須有很多科技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安格爾坦言,iRobot成立前八年,連一個外部股東都沒有,他們帶著厚重資料去創投敲門,只求有十五分鐘簡報的機會,但就是沒人願意聽他們說。

為了讓公司生存下去,他們只得把電影裡的機器人暫擺一旁,一定要先做出「賣得掉」的產品。負責軍事機器人的iRobot主管回想,在二十年前,只有國防軍事單位才會有機器人需求,一般家庭根本不會想買機器人。於是,軍事機器人成了他們與現實妥現的第一個讓步。

沒有太酷、時尚的設計,看起來只是一些奇怪齒輪、輸送帶的機械組合,上頭配載視訊攝影機(與電影裡完全不同),眼前這個機器人叫作PackBot,「它看起來很陽春,但九一一攻擊事件發生時,我們就是派PackBot進到世貿中心搜索。」iRobot主管說,當時軍事機器人用途不多,大概只能偵測敵情、掃除地雷等;直到後來,軍事機器人開始投入救災,就連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福島核電廠出事,iRobot還把機器人從美國送到日本協助救災。

最危急時,台灣人提供金援花了十四年 終將掃地機器人推向市場除了軍事用途的機器人之外,iRobot還做過許多產品,例如替玩具公司生產會說話的洋娃娃。直到他們遇到第一個願意聽他們談機器人,也相信有朝一日機器人會改變人類生活,進而成為iRobot第一個外部股東後,iRobot才算站穩腳步。而這位慧眼獨具的投資家,就是智融美洲公司董事長莊人川。

「我去向他們做了簡報,Ronald(莊人川)、George(宏碁董事長黃少華)與Steve(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是第一次有人點頭對我們說yes,認同我們的想法。」安格爾有些激動地說,在他們快走到被現實打敗的臨界點時,是台灣拉了iRobot一把。

有了台灣金援,安格爾開始更放心地大展身手,掃地機器人Roomba的出現,更成為安格爾與iRobot最大的轉捩點。

「Roomba是一個突破,讓我們在消費型機器人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我們終於發現,在家庭領域裡,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安格爾說。掃地機器人點子是在餐廳發想的,靈感來源很簡單,人類不想做的事,那讓機器人來做。

但擁有一個好的點子,到做出產品、商品上市銷售是截然不同的事。「從我們坐在餐廳想到這個點子,到真正做出來(掃地機器人),中間隔了十四年。」安格爾笑了笑,「我們有很廣的視野,明白機器人這個產品需要時間才辦得到。」安格爾的掃地機器人,沒有「人型」,卻能替人類做完掃地工作,這與人們對「機器人」的想像不同。在Roomba銷售初期,遇到不小的市場阻力。Roomba台灣代理商來思比董事長蕭瑞洋就說,「當時我們標榜是掃地機器人,可是消費者會質疑我們,Roomba圓圓的,哪算是『機器人』?」「Roomba的出現,讓消費者開始初嘗機器人帶來的便利性,不想做的工作就交給機器人。」負責Roomba系列產品的iRobot產品經理麥錫夫說,在掃地機器人之後,他們繼續在家庭生活裡找靈感,「還有哪些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做?」從掃地、拖地、清洗游泳池到打掃雨溝,iRobot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式各樣機器人導入家庭。可是,這對安格爾來說,遠遠還不夠。

老人照護,是下一個目標病人透過視訊 醫生就能看診開藥「從我們發想出掃地機器人的點子,做出第一台到銷售上市,已經十幾年,掃地機器人雖然在生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許多國家的銷售都是第一名;可是,今天的科技已經與十年前很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有更好的工具可以研發更好的機器人。」安格爾說。

就拿人口老化問題來說,「美國每年必須撥出一八%的預算投入醫療照護,很多先進國家都與美國一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照顧這些老人。」安格爾直言,這個數字不斷在成長,但問題是,經濟成長速度卻遠不及老年人口的增長。「除非,我們讓醫療機器人來做這件事,讓醫療機器人居家照顧老人。」隨著電腦、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機器人公司有更好的工具,能開發出功能更強大的機器人。例如,老年人無法長途跋涉到醫院就診時,便能透過醫療機器人,與醫院的醫生進行視訊,心跳、體溫、脈搏等數據還能即時傳回醫院,醫生開立處方箋後,再將藥宅配到病患家。

這個想像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iRobot去年底與思科合作,推出第一個視訊機器人,就是應用在企業裡,讓視訊機器人可以巡視產線、代替主管開會。下一步就是讓這些視訊機器人進到醫院,讓醫生不用到偏鄉,一樣也能幫病人看診。

做這些產品對安格爾來說,並不是為了賺錢,就像他一貫堅持iRobot生產的是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消費型機器人,而不是高利潤的工業機器人。

「我的初衷是創造一個可以打理我們日常生活的機器人,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卡通一樣,所以我們創造Roomba去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這是我選擇的,聚焦在消費型機器人。或許對別的公司來說,工業用機器人是他們的策略方向。」此刻安格爾的眼神裡充滿了堅定。

不忘初衷,正面迎向挑戰即使睡得少、賺得少 也甘之如飴安格爾特別分享了一個小故事,那是十四年前,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時的一個插曲,當他卯足勁向記者大談機器人產業,記者打斷他反斥:「一家公司並不等於一個產業好嗎?」時至今日,這個場景猶在眼前。

今天,從Google、蘋果、鴻海到軟體銀行,各家大廠無一不想搶進機器人產業,可是安格爾沒有半點退卻,原因很簡單,機器人產業比起其他產業,是很不一樣的。「做一款軟體,在產品上市前,你可以透過模擬使用者環境,百分之百掌握使用者的使用情形;而做一款機器人,無法預期消費者的使用環境,大約只有五%的功能可以事先模擬,機器人又必須在任何環境、任何地方都能工作,所以困難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iRobot投入機器人產業二十四年來,始終走得這麼辛苦,即使他們已經靠著一款掃地機器人,成功將年營收從一千兩百萬美元,推升到超過四億美元,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卻還是不夠。

問安格爾為什麼對機器人這麼堅持?他笑了笑,「因為它很酷!」他說,如果去問每個三歲小孩,他們想要怎麼樣的機器人?他們會給你各式各樣的答案,描述他們想像的未來,「機器人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只是,目前人類生活距離這些想像仍然有極大落差,「我的初衷就是要去接受這個挑戰,即使這個過程中我們睡眠很少、工作很多,賺的沒有太多,但這個任務讓我們很興奮,這是我們真的很想去做的事。」或許,就是安格爾對機器人的這股熱忱,才得以讓iRobot穩坐全球消費型機器人龍頭寶座;也是這股熱忱,才讓他在過去二十四年來,始終堅持自己對機器人的夢想。

安格爾(Colin Angle)

出生:1967年

現職:iRobot董事長兼執行長經歷:iRobot創辦人學歷:麻省理工學院電腦資訊碩士

iRobot

成立:1990年

市值:10.4億美元

主要業務:家用與軍事機器人成績:全球最大的消費型機器人公司,掃地機器人擁有全球50%以上市占率

近三年營收

2011年

4.66

億美元

2012年

4.36

億美元

2013年

4.87

億美元

他的機器人公司 全球最創新──《Fast Company》選出5大創意機器人公司

iRobot

打造人類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從Roomba到最新的視訊機器人,落實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想法。

Google

購併波士頓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要讓機器人改變世界。

Touch Bionics 用手機就能控制機械手臂。

Northrop Grumman 用無人飛機改變領空權。

Rethink Robotics 打造與人類一起工作,且具學習能力的工業機器人。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雜誌,201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38

皮克斯最新動畫片 故事分鏡師是他

2015-07-13  TCW


張永翰,國際級創意動畫公司皮克斯(Pixar),故事分鏡師唯一台灣人。

他也是唯一參與皮克斯籌備六年大作《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台灣人。該片六月在美上映當週,就創下影史原創電影最高開片成績,將《阿凡達》請下寶座,至今兩週全球已創下二億六千六百萬美元票房,尚未將亞洲市場算入。

在皮克斯工作不到十位的台灣人中,他是最年輕的故事分鏡師,而這也是他人生第一份工作。

什麼是故事分鏡師?

好的分鏡師,通過他們的鏡頭想像力與紙筆,就能決定你最終在畫面上看到的內容。

一個好的分鏡師是這樣說故事的:以《玩具總動員二》的橋段為例,玩具修復師打開燈光,要修復手臂斷掉的主角胡迪。當劇本寫著「打開頭燈」的內容時,分鏡師 不只是執行打開頭燈的畫面,還要決定,當燈光被打開後,下一秒光線是用什麼角度,如何被照射在主角臉上,而當修復師拿起棉花棒要「清潔」主角的眼睛時,分 鏡師也要透過畫面設計,讓觀眾感受到,故事主角眼睜睜看著一支棉花棒,侵入自己眼睛的驚恐感。

菜鳥人生大轉彎靠「演」作品選上實習生

每個視角都是細節,分鏡師的觀點隱藏在其中。每一秒鐘之內,分鏡師就需要決定出二十四格分鏡圖,並確認觀眾欣賞時,是舒服流暢的。

「我喜歡說故事,」張永翰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描述自己從五專企管科畢業後,人生大轉彎,到美國攻讀藝術,最後在三十歲這年踏入皮克斯的緣起。

畫面轉到二○一二年,聖荷西州立大學校區一間小會議室裡。 張永翰靠著自己的簡報,在上千個競逐者中被看見。每年三月,皮克斯的人資會到加州各大學找藝術學院相關人才,逾上千名學生都擠破頭想進去當實習生。

站在小房間裡,他面前的是曾創造出《玩具總動員》、《天外奇蹟》等高票房導演和動畫師。他得想辦法用十頁作品集--別人三分之一的頁數規格,說好一個故事,讓大家埋單。

當別人忙著用繪畫專業,去顯現出自己的分鏡能耐時。英文不好的張永翰卻忙著,把故事給「演」出來。

張永翰先翻起作品集,說明故事大綱,接著一頁一頁跟評審解說邏輯。過程裡,他解釋圖中動作戲線條呈現意義,如果是風中吹過線條,他還配上颼颼颼的風聲,若是人物從海中飛出來,他會在人物嘴邊加上一條魚,強化現場感。

就像個導演掌控全局,他想告訴面試官,自己不只是會畫畫、扮演前製工程的分鏡師而已,他了解要說好一個故事,需要眾多元素配合。

「皮克斯是家很重視團隊工作的公司,讓他們知道我更多優勢,勝出機會更大,」他說,說故事前,先綜觀大局,而不是先鑽入細節,強調個別技術能力,這與他先前念管理時,所受的系統性思考訓練有關。

皮克斯給了他實習生資格。他當時還申請五、六個實習機會全中,最後連競爭對手的夢工廠也錄取了他。

「(實習)十二週就像是一場實境生存秀,」他回憶。因為十二週後,七人中僅有三人,能拿到皮克斯正式工作機會。

惡夢實境生存秀被嫌「基本常識還要教?」

所有人全住在安排宿舍中。每週一,會被交代一個題目,週五時在全部皮克斯動漫師前展示成品。

五花八門的題目,常讓他們措手不及。

如,第四週時的題目是:將《法櫃奇兵》第四集第一幕前十五分鐘改編,提出新提案。還有一週的作業是,改編《風中奇緣》前十五分鐘搶奪橋段。導演定了搶奪的故事架構,但要求如親情、離別等二十三個元素要濃縮其中……。

常常,一個會議裡,少則二十人、多則五十人,具有五到二十年經驗動漫師,一字排開,一一聽取七人簡報。然後,就是一場狠批!

「劇情邏輯沒連貫!」「上一張這角色從左邊飛過來,下張卻從右邊進來,這是基本常識還需要教嗎?」

最慘時,「大家抱頭痛哭!……直覺就要打包回台灣了。」張永翰回憶說。

「好好先生」賭一把靠改編《風中奇緣》逆轉勝

挫折時,他驚覺,學校教的跟實務完全不同,只當Yes Man根本不能存活。好故事,沒有公式,他必須用自己相信的更好方式,去說故事。

在最後一場決定他能否留下來的簡報中,皮克斯要求他改編《風中奇緣》故事橋段,英文不好的他,決定這樣說故事:

原本故事主角,是單一的黑人公主。但他改編成一位阿嬤帶孫子兩個主角。阿嬤帶年輕孫子去搶劫,先將角色個性對比化;接著兩人搭火車去搶奪寶物,又讓原本單線情節,充滿張力。「你想,老人帶小孩去搶劫,顛覆原本想像,」他說。

這是一場需要想像的動作戲。他解釋,阿嬤帶著孫子爬上火車,迎著風,髮絲有風動聲,這原是音效師工作,但他用配音、當場演了起來;故事發生在夜晚,主角臉上有月光照射下的陰影,他為主角臉龐添上黑影,這是燈光師的工作。

又是一場綜觀全局,面面俱到的說故事方式。最後,張永翰被留了下來,還成為熱門影片《腦筋急轉彎》的分鏡師。

直到今日,他還在修煉把故事說得更好的方法,例如一部電影連看四次,他有很多體會,「說故事前,要先有觀點。」「必須腦子裡裝著觀眾,考慮觀眾看電影時的視聽感受、讓觀眾看得舒服……。」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取捨,」張永翰說。

這道理用在說故事的技巧,或是他的人生中皆通。

當分鏡師是段寂寞漫長的過程。一部《腦筋急轉彎》的電影,他畫了三年,有時候一個畫面修改了一百次以上,最後全被作廢,只為追求完美。

但最低潮時,張永翰只能記得初衷,「好電影(作品)才有影響力。」「當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家中有自閉症孩子媽媽說:看到此片,開始願意去面對現實,跟孩子對話……,我覺得,一切就值得了!」

在一流公司生存,張永翰付出的代價絕不少。他做出了抉擇:「越低潮,就要越堅持。」而回報是,他認真說的故事,已被好幾億人聽到,而且為之感動。

【延伸閱讀】故事分鏡師,觀點藏在每個視角中● 1秒鐘,決定24格分鏡圖● 1部片,2千個鏡頭,至少得產出6千至9千格分鏡圖,最終成果約有7成是被捨棄的● 1格畫面,至少修改上百次以上

整理:黃亞琪

【延伸閱讀】他訓練想像力,秘密在一部電影看四次

很喜歡看電影的張永翰,年紀很輕,但看的卻是費里尼大師般的老電影,雖說他大雞晚啼,重要的是,響亮才重要。

以下是他分享衝破想像力限制而做的功課。

以看電影來說,忙碌的他,往往會看四次。他表示:

第一次:享受─感受情節張力。第二次:聽講評─聽導演為何取捨;反而是取捨間收穫更大!第三次:關掉聲音─沒有對白,去享受表演和分鏡後製人的「寫法」, 可更完整了解「什麼是重點!」第四次:把顏色拿掉─在黑白中,觀賞攝影和構圖,能更完整了解前後製的連貫性。「好作品是從發想到成果,同心一致,」他的話 聽起來八股,卻是戰勝市場的不二法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85

百度的新“二號人物”為什麽是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422

陸奇(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圖)

2017年1月17日,百度(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BIDU)宣布陸奇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陸奇是上海人,1961年出生,比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大7歲。加入百度之前,陸奇是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直接向微軟CEO納德拉匯報。李彥宏在提到陸奇的微軟職務時說,這是大陸華人在全球科技公司總部所任職位的最高級別。

雖然在中國,陸奇的知名度並不高,但他在矽谷非常有名,是很多矽谷華人工程師終身奮鬥的目標。

在陸奇進入百度之前,百度總裁一職由1966年出生的張亞勤擔任。張亞勤2014年9月加入百度,之前是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這個職務的級別在陸奇之下。

這次陸奇還兼任百度首席運營官(COO)一職。擔任過這個職務的先後有朱洪波、葉朋和沈皓瑜等人。

陸奇將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並直接向百度集團CEO李彥宏匯報。

百度現有各業務群組及負責人都將直接向陸奇匯報工作,包括搜索公司總裁向海龍、技術體系和新興業務群組總裁張亞勤、負責金融業務群組的高級副總裁朱光、負責無人駕駛事業部的高級副總裁王勁以及負責人工智能技術團隊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

至此,百度終於出現了公司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二號實權人物”。陸奇在百度的權力和地位,僅次於李彥宏。陸奇的管理權限之大、邊界之廣,相當於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和騰訊集團總裁劉熾平。

陸奇畢業於複旦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卡耐基梅隆大學一位教授來複旦大學演講,那天下著大雨,來聽演講的人很少,陸奇被朋友拉過來“湊數”,並做了現場提問,結果被演講教授邀請前往美國留學。

1996年,陸奇進入IBM研究院工作。1998年,加入雅虎,一呆就是10年。在雅虎,陸奇主要負責搜索業務。2008年,微軟試圖收購雅虎,遭到拒絕,但微軟卻挖走了陸奇。

進入微軟後,陸奇負責過的知名產品包括Microsoft Office、Office365、Skype、Bing搜索、Bing應用和MSN及廣告平臺等。

陸奇曾對媒體表示,自己是一個有工作潔癖、很難共事的人。他經常淩晨3點起床查收郵件,然後晨跑。他的座右銘是要做更多(do more)、知道更多(know more)、成就更多(be more)。他最愛讀的書是《約翰·克利斯朵夫》。

這樣的風格,比較適合目前正在逐步去除小資文化,擁抱狼性文化的百度。

在百度的官方聲明中,李彥宏說,陸奇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出色地技術洞察力和卓越的團隊領導力,還是人工智能領域世界級的技術權威。他希望陸奇能把百度從一家優秀的中國公司,變成一家卓越的世界級公司。

百度已經將人工智能列為未來十年最重要戰略方向,同時,全球化也是百度目前大力拓展的方向。整個百度正從一個搜索引擎公司,向人工智能公司轉型。

這些戰略的實施,都需要人才來落實。過去幾年,百度重用過很多外來高管,也在內部提拔過很多80後年輕高管,甚至啟用過多個創始“老臣”。但反映到百度的業績和股價上,卻不盡如人意。

百度最新財報顯示,公司營收雖然在增長,但增速在放緩。百度目前的市值是600億美元左右,阿里巴巴是2300億美元左右,騰訊的市值是2400億美元左右。

2016年9月陸奇從微軟離職的消息公布後,關於他的去處外界猜測很多。其中有的說他可能加盟阿里巴巴,也有的說他可能加盟騰訊,還有傳聞說他可能加盟Uber。

但最後陸奇選擇了百度。他在官方聲明中說,主要是看好百度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和戰略布局。

陸奇在複旦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他跟李彥宏認識很久,而且認可人工智能的方向。他認為,通過大數據、智能化的開發,計算機會對任何一個工業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化。陸奇在複旦大學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是:人類終將使電腦智能化且使其遠勝人腦。

在向人工智能轉型的同時,百度在招人上亮點不少。前不久,百度就收購了一個90後創業者的公司,並讓該90後擔任了百度副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77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0/162483.shtml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50萬起步,不到20年,46歲依然面帶羞澀的馬化騰,怎麽就安靜地強大成了這樣子?

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畢亞軍

騰訊的奇跡是怎麽創造的?

除了背靠中國市場這個巨大紅利,機緣巧合幹了社交網絡,被媒體充分解讀的得當的戰略、過硬的產品、團隊和管理,對用戶的尊重和體貼這些成功的必須,以及運氣也足夠好,馬化騰和他的夥伴們還有什麽特別一點的經驗和精神?

以下這些或許就是,這也是正被當今的時代所忽略,但依然重要的。

  艱苦奮鬥

關於馬化騰和夥伴們艱苦奮鬥的故事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跡包括:

早年做軟件外包時,馬化騰曾長期隱瞞總經理的身份,“偽裝”成普通“工程師”,以至於客戶拉著他下屬的手說:“馬總你好,歡迎歡迎!”

OICQ時期,馬化騰一邊到處借錢,一邊跳燈夜戰改進產品,甚至以“女生”頭像陪聊,洞察用戶需求。

決定到第一屆高交會融資後,馬化騰連續熬夜,把商業計劃書改了60多個版本,然後親自上陣,頂著冷眼與嘲笑,跑遍每一個展臺。

這期間,他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後,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爭分奪秒。

第二次融資前的斷糧之危間,一位同事一早去找馬化騰簽字,發現他蓬頭垢面,憔悴萬分。後得知,那一夜,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辦公室。

QQ郵箱剛出來很不順,大神張小龍也沒辦法, 馬化騰親自參與為期近兩年的改進,期間QQ郵箱作了400多項改進,近300項是他親自搞定。 

微信剛出來時,馬化騰天天在線上,“說這個怎麽改,那個怎麽改,在產品里調整。”下屬經常在淩晨三、四點,接到他具體到某個符號的改良建議。

至今,騰訊的產品,馬化騰依然一一親自把關。

在知乎關於馬化騰的討論里,有離職的人這樣描述當年的狀態:“Pony的郵件一般在淩晨三點後到達,到淩晨7點左右停止………”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10_meitu_1

還有人如此還原與馬化騰的交集:

“一次,Pony要我盯個案子。我詢問了技術人員,技術說:這實現不了。於是,我回複郵件告訴他: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

大約兩分鐘之後,他回複了我:你說什麽?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們去想辦法。

過一陣他回了一封長信過來:

第一段告誡我,在騰訊不允許說什麽技術做不到。然後,他在信中列舉了三四個部門里的高手,列出他們的名字和GM姓名,要我直接去聯絡他們,請求他們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現在,似乎不大談艱苦奮鬥了,但即便艱苦不必,奮鬥依然是需要的。騰訊也好,華為也好,富士康也好,高科技,低科技,核心還是那句老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這不像是當今互聯網公司的作派,但卻是50萬起步的騰訊走向全球第十大的基因。

和今天一開口就幾億幾十億美金的創業者不同,今天坐擁2萬多億港幣市值的馬化騰和夥伴們,一開始想的只是:“下個月的工資和房租怎麽解決?一年內的收入來自哪里?”

OICQ(QQ)一出生就很受歡迎,用戶幾何級瘋狂增長,但在相當長時間內,帶給騰訊和馬化騰的,只是麻煩。麻煩是:費錢卻不掙錢。

因為采取免費模式,又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OICQ用戶的增長不但沒帶來收入,而且不斷加重運營負擔。當時,也沒有今天這樣的投融資環境。

既不能自己掙錢,也找不到投資,OICQ沒幹多久,騰訊的老本就花光了,嚴峻時刻,落魄到連服務器托管費用都負擔不起。

開工沒多久,馬化騰和其他幾個創始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要為錢操心。山窮水盡後,馬化騰四處找錢,但處處碰壁。

找錢無路,“OICQ”的用戶數量卻一直迅猛增長。據說,那段時間,馬化騰做夢都會因為越來越的用戶維護投入和服務器托管費而驚醒。

騰訊沒錢了,OICQ要收費,甚至停擺的消息盛傳一時。最艱難時刻,馬化騰差一點就跟深圳電信局達成一致,把“OICQ”賣給對方。

條件有限時,馬化騰強調先活下來,再活得好,接受不完美的活法,但只要活著就不斷向完美逼近。

實在沒辦法,馬化騰只得和夥伴們通過做外包項目來養活QICQ,曲線救國。

後來拿到風險資本,如何掙錢也依然是頭等大事,因為當時的資本不像今天,看到一個ppt就給錢,那時大家都還很落後,講究做生意要利潤。

這讓騰訊始終在自力更生,也內生更有力。

拿到投資的半年內,公司就推出了無線增值應用業務,之後,又繼續居安思危,推出會員制、QQ秀、QQ商場……

2001年,騰訊成了中國第一家實現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完全不同於今天的一些圈錢高手,投資人一斷奶,就可能從估值百億跌到無法生存。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41_meitu_2

  穩中求進

19年幹成全球第十大,這速度,少人能及。

速度來自穩紮穩打的支撐。即使後來糧草稍足,馬化騰也是心有宏偉,但先從容易做、有把握,見效快的開始,以戰養戰,穩中求進。

“這個業務做起來,需要其他業務養,它成熟後再養別的業務。”這是馬化騰的擴張策略,遇到激進的提議,他的回答是:“我們的希望是穩,長期健康的成長,不一定沖得太高,慢慢走。”

穩中求進的核心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騰訊剛成立時,馬化騰就想做門戶,但算盤一打,錢不夠,放棄了。

條件相對成熟,決定創立門戶後,他也是先易後難,從娛樂八卦開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走成了中國瀏覽量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

騰訊的遊戲也是從容易的代理開始,靠代理有了積累,決定自己做時,還是先從難度低、勝算大的棋牌遊戲入手,走出了今天的榮耀。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46_meitu_3

包括人事安排上,馬化騰也是穩中求進。

現任騰訊總裁劉熾平便是例子。劉熾平因協助騰訊上市與馬化騰相熟,他先是做了騰訊的首席戰略投資官,一年考察之後才被任命為總裁。對比一些大公司常常空降陌生大總裁,這顯然更具穩定性。

結合自己的經歷,馬化騰建議創業者:

“不能指望說要做10億或多少億,如果我們當初這樣想早就死了。事情都是一點點細致做出來的。一定把目標放到最低,過完這關再說。

創業中,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面臨各種小坎,很多人都會分心、貪婪,然後落後。他們貪,等你埋頭過完自己的坎,你就跑到他們前面去了。

改良大師

騰訊是後發制人的典型。

一個大致的共識是,其很多業務、產品都從模仿,甚至抄襲開始,但最終卻成了行業的領導者。

這靠的是改良創新的大本領。

創新大致上分兩種,一是發明、顛覆式的原始創新,一是漸進式的改良創新。即便今天已在很多領域原始創新,但騰訊真正的絕招還是改良。

改良是踩在別人的肩膀前進,往往被質疑為抄襲。

喬布斯曾用畢加索的話解釋這件事:“‘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我們從不為竊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他的這個“偷”應該就是改良。

馬化騰是與喬布斯心意相通的人,騰訊至今都在“竊取奇思妙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但“竊取”的目標都是為了改良,為了做出自己。

“抄”ICQ開發QICQ時,ICQ的界面是英文的,好友聊天記錄在這臺電腦用了到其他電腦就用不了了,而且只能與在線的用戶聊……

騰訊將它改良:全部中文界面,將用戶信息儲存在服務器,讓“聯系”可以隨時隨地繼續,同時還能給沒有在線的用戶留言……

這些改良讓QQ的大受歡迎,讓騰訊戰勝了微軟的MSN等對手,打贏了爭霸行業的第一場大仗。

靠這場大仗積攢的力量,騰訊才有了資格去升級創新的策略和層次,把遠見化為現實,從PC時代的創新跟隨者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引領創新的人。

不夠底氣把改良說成是創新的當年,馬化騰曾這樣回應“抄襲”的質疑:抄,也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一種取長補短的方法。

今天,騰訊的成功面前,還只把創新局限在發明的人應該認識到,改良也是創新,也有巨大價值,甚至改良也能顛覆,改良還是原創的“母親”。

一旦投入到改良的追求中,改良的過程會為原創催生機會,厘清方向,而改良獲得的“成果”,則有助把機會化為現實。

對絕大多數創業創新者而言,也只有通過更容易上手的改良去累積創新的經驗和成果,才會有條件去挑戰更高門檻的原創。

不只是騰訊,世界上眾多偉大公司也都是從改良到原創,在改良中原創的改良與創新巨匠。蘋果不是第一個做智能手機的,它將其改良;谷歌不是第一個發展搜索業務的,它將其改良;華為、阿里巴巴,也是後來居上的王。

華為都在學習的OPPO、VIVO, 其領路人段永平甚至將“敢為人後”、“只為人後”作為征戰商場的哲學,殺手鐧也是改良,在改良中的差異化原創。

改良有個大缺點,可能失去戰略先機與高地,但也有個大優點,如果市場是對的,可以省掉教育市場和當先行者的學費,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和改進;如果市場是錯的,則省得自己去當炮灰。

改良的關鍵是多看,多學習,多思辨,消化,吸收,模仿,借鑒,超越,直到原創。

馬化騰在這方面是大師中的大師,至今,他依然一有時間就泡在網上,研究別人,服務自己的改良和原創。

中國的生意做到今天,很多領域必須要靠大發明、大創新來引領,但也依然有很多改良的必要和機遇。從天上到地下,生老病死,很多生意都有重新做一次的機會,重新做,說學術一點叫轉型升級,通俗一點就是做改良。

只不過,即便是“抄襲”,也要有本事“抄”,但不要把“抄”當成本事。前者是,不要超越法律法規的底線,後者是,“抄”的目的是為了超越。

厚積爆發

厚積爆發,這不是錯別字,而是一個原創的詞。

人們往往以厚積薄發形容那些根基紮實的集大成者,這是錯誤的形容。很多真正的集大成者,都不是薄發,而是厚積之後,必須爆發

厚積是為了爆發,互聯網領域尤其如此。

馬化騰堅信,網絡價值的總和會隨著網絡用戶數以平方的速度增長,在網絡經濟中,成功是自我增強的,遵循的是回報遞增原理。

一旦自我增強的根基牢固,時機成熟,已有厚積的騰訊就會快步大跑,以平方的速度高增長,一年收回好多年,甚至一戰定乾坤。

這是穩中求進的騰訊,不斷在眾多領域悄然稱雄的關鍵。如果沒有穩,快起來容易出問題,如果沒有平方的速度增長,穩也就沒啥意思。

最近,馬雲在湖畔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談到的,微信紅包一夜之間起來,確實一度“打得我們滿地找牙”的閃電出擊,便是騰訊爆發的好例子。

厚積爆發,在很多其他領域也是行得通的路徑。典型者如恒大,如今每年的成就,可能都比前10年,甚至10多年還大。這也是許家印提出三年再造兩個恒大,也就是3年幹出過去兩個18年的底氣。

縱觀歷史,很多偉大的企業,都不是起跑最快最風光,而是起初走得慢,走得難,但卻走得穩,走得好,過完難坎,走到一定程度大爆發,一年贏回過去多少年,甚至幾十年

而且,這種贏,往往贏得更久,更大。

贏的原因,是前面的根基打得好打得穩,這個根基,不光是業務,資本,更包括團隊、人才、管理,以及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其他必須。

遺憾的是,雖然歷史的經驗在這里,很多人還是逃不掉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醒來就成馬化騰,“會分心、貪婪”,不願耐住寂寞的積累,最終讓耐得住,“埋頭過完坎的,跑到前面去了。”

當然,也還有更大的遺憾,那就是很多有了積累,該要爆發的,依然念著老經,走著老路,沒有爆發,而是薄發,一直陪跑,直到被甩掉。

自己打自己

馬化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危機感。

騰訊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時,他就曾公開說,“心里相當不安。”今天,站在快要3000億美金的門檻,想必是更加如履薄冰了。

這不只是高處不勝寒,更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退可能就再難翻身。

微信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

馬化騰曾多次說過:“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做出來,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的話,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

“外面給你掌聲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永遠要想到,好多大公司都那麽輕易並且不可預測地倒下了,有些屍體都還溫著。”

而這種“不可預測”,很可能發生就在他的一念之間。何況,他的確有過不少看走眼的案例。

Facebook上市時,馬化騰買過其股票,“熬啊熬啊,還往下掉,都快跌穿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熬不住了,25塊就賣掉了。”現在,Facebook的股價140多塊,市值比騰訊還要大1000多億美金。

除了戰略性的決策,內部的管理也是挑戰日艱。

馬化騰說,一個公司大了,成功了,會有自滿、安逸的情緒,會內鬥。因而,他身體力行,把危機感往下傳遞,用對危機的預演和預防,防止危機的發生,“用多個小地震化解一個大地震”。

為了不被別人打敗,騰訊不斷自己打自己。

微信出來之前,騰訊已經是老大了,而且還有手機QQ,但馬化騰高度危機,自己打自己,防止了“是在另外一個公司”……

即便有了微信,騰訊對QQ的進化依然在持續升級。不少人以為QQ已是過去式,但事實上,QQ活躍帳號比微信還要多。

華商韜略的一個意外體驗是,手機QQ的QQ看點,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以新媒體平臺自居,但我們發布的多篇文章,都在幾小時實現了閱讀1000000+,100000+的傳播,在入駐的超過25個移動新媒體端表現相當優異。

為了自己打自己,騰訊還大搞內部PK制。

手機QQ和微信,WXG(微信事業群)和SNG(社交網絡事業群)是內部PK。做微信時,同時成立幾個團隊,用不同方法往上打,也是內部PK。甚至,這種內部PK還被各事業群應用到各環節。

《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大意是,過去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讓自己不可被戰勝,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可被戰勝,在於自己怎麽做;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機會。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使自己不可被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戰勝。

自己打自己,讓騰訊越來越不可被別人戰勝。

安靜是他的力量

馬化騰是安靜的。

除了行業內的重量級活動,他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便出現,也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改天換地的壯語,不指點江山,不激揚文字,輕言細語的只是行業、企業、產品和服務之內的事。

相比大談概念和主義,他一直在“多研究些問題”。

包括與同行相處,他也是越來越謹言慎行。

心直口快的馬雲曾公開說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爛了,批評騰訊的收購,老百性都看得懂,這就錯了。面對“怎麽看阿里?”、“怎麽評價馬雲?”馬化騰均以“不評論同行”為由繞開。如果非要說點什麽,那也是,“其實我們私交非常好”。

馬化騰是全國人大代表,潤物無聲地把互聯網+推進成了國家方略,但至今很少聽他對互聯網有過順網者昌,逆網者亡的張揚。

他還是全國青聯副主席,光去年就為慈善事業捐款200多億,但大眾對這些,基本上都不太知道。

至今,馬化騰依然不太喜歡公共交際,一些場合中,他中規中矩甚至羞澀,不太有巨頭風範,也缺乏高談闊論、長袖善舞,一呼百應的領袖氣質。

前段時間的IT領袖峰會上,他和馬雲、李彥宏難得再次同框,還被網民取笑太古板,扣了兩顆扣子,表情僵硬,衣服也沒穿出品味。

人很溫和,沒見過他與誰紅過臉,也沒見過他跟誰拍過桌子,被惹毛了,只跟自己憋勁,生氣但不發脾氣,是身邊人對馬化騰的印象。

據說,公司的一次文藝晚會上,調皮的女主持人求馬化騰抱抱。馬化騰抱了,但也臉紅得厲害。

在互聯網這個喧囂的大舞臺,騰訊和馬化騰一樣安靜。他們專註於業務,保持慎言謹行,除了青澀時期的“3Q”大戰,很少與同行針鋒相對,也不會主動討論高低,炫耀力量。騰訊的其他高管,至今也都還是公眾視線之外的人。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今的世界,越來越喧囂,越來越不安。但越是動蕩不安,越需要定見與定力;外界的聲音越喧囂,“傾聽”便越比“演說”更有力量。

定見、定力、傾聽,都離不開一個靜字。

馬化騰是安靜的,安靜,是他的力量。

騰訊 馬化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27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2/165076.shtml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黑智 黑智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在他看來,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timg (1)_meitu_3 

9月8日,阿里的18周年年會,馬雲變身的邁克爾·傑克遜刷了屏。那天,馬雲說,阿里早已超越了一家公司,變成了一個“經濟體”。兩天後的教師節,馬雲又趕到了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他表示了自己對未來的擔心:“未來我最擔心的是教育變革”,以前很多人在教育階段“混混也可以”,但未來如果還依照現在的課程去教育孩子,這些孩子在未來都將找不到工作。原因,當然是“這一切都會被大數據取代”,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正如阿里的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針對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在物聯網博覽會上的演講中,很多觀點也被他反複提到過,這里黑智就整理如下。

1、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這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多大的意義。

2、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連起來以後,能夠變成智能化。

3、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弄得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道路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4、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5、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6、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7、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公司,沒有超過五家。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

8、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現代服務業才是未來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就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

9、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10、我先告訴你,數據分析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將來你會失業。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190795062_meitu_4

馬雲演講主要內容,經黑智編輯:

阿里巴巴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今天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的決定做成的。而18年以後的你、20年以後的你,不是20年以後決定的,而是今天的思考、今天的決定帶來的。

我前幾天聽一個人講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似乎感覺看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是這個樣子。

未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數據時代。

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

電表早就把電都連起來了,但是沒有智能電表,電表只能收收費而已,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如果沒有智能化,這個監控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把這個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智能化。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人類未來的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互聯網、大計算以及雲數據。

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講大數據講得很多,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生產力。我認為,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生產關系上,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系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系,我覺得這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麽,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都希望說辦事只要跑一趟就夠了,其實跑了很多趟,跑的是數據,跑的不是人。

以前我們要看病,要圍著醫生轉,今後醫生是圍著病人轉,我們今天講的環保問題,如果環保不能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了。

新零售之後的巨大變革是新制造

我們公司在去年雲棲大會里面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現在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新制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的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制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進行推進。

其實企業在這場革命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而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強大的推動力。技術將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將成為市場的力量,而市場能力將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我認為這些制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掉,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

制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著Made In China、Made In USA,未來的制造業是Made In Internet,未來的制造業全是在互聯網上制造,而且未來的制造業,請大家記住,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

制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制造業將會由機器所取代。而未來要創造真正的就業,人類從過去的一兩百年工業時代,將進入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制造業,而服務業本身就是制造業。

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才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制造能力是今天大家要去反思的,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在所有的程序、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制造業。

未來的制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成智能。

制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現代服務業,從制造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純不是買賣之間的關系、服務之間的關系,服務業如果沒有強大的服務業制造,是不可能有未來的,制造業不學會服務,是不可能,所有的機器不是靠你賣出去就行了,而機器本身就是一臺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智慧、強大的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整個社會必須互聯。政府必須要形成一個Smart government,我們堅信不疑地在往這里走。

x7o2mot5ZfTTbO7MZwcc

機器和人不會競爭

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麽樣,我認為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過去上一個世紀,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這兩年討論最多的是Alpha Go,人下圍棋輸給機器以後,感到非常沮喪,我覺得沒有必要。圍棋是為人類的快樂而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比下圍棋,就像人跟汽車去比誰跑得快,結果毫無疑義。如果你因為這些東西沮喪的話,我認為人類的沮喪才剛剛開始,因為人類肯定是下不過機器的。只要是程序化,只要是說得清楚的東西,機器一定比你聰明。

人類最早發明機器的時候,就有清醒的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當發明火車、飛機的時候,人已經認輸,機器一定比人會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它比你記憶得更快,它從來不會忘記,它算得比你也快。從這一切來講,人應該打消這個想法。

我覺得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我不太喜歡人工智能,我喜歡機器智能。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可能不到10%,我們卻要讓機器去學習這10%,我認為有一點自大。

人是有智慧的,動物是有本能的,機器是有智能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快,我們逐漸、逐漸失去很多本能的東西。而計算、數據、機器將把人的這些能力重新恢複起來,這就是智能的能力。

因為我們人過去的兩百年,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人的眼睛,對外部的世界越了解越多,我們不斷在往外面探索,但是人類對自我的了解越來越少。雲計算、大數據,能夠把人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麽的人是智慧的人,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機器來協助人更多的了解自己。

人類要有自己的自信,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過去三百年來,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將來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時候,對社會的沖擊之大,也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所有的人類都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沖擊,到新制造,很快金融也是一樣。但是沖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沖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市場改革。

我們對於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剛才我在說,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我們相信有這一天才會做成的。我們今天同樣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並且為之去努力。

今天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盡管18年以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我們知道電子商務會發展,但是我們沒有想象到電子商務、互聯網18年以後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今天的數據跟二十年以後的數據相比,跟萬物相連以後的數據相比,真是滄海一粟都不是。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一個方向,如何堅持,並且不斷的去完善。

未來創新和教育改革

創新說說容易,而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之欠缺的。

我們要避免各種各樣的紅旗法案,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那時候英國最早發明了汽車,但是汽車起來以後,反對的人無數,因為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的工作,馬車夫在那時候是屬於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如果技術出來,很快就把馬車夫的工作給幹掉了。所以所有的馬車夫上街遊行抗議,就像今天說實體經濟被互聯網經濟沖垮的道理是一樣,遊行的結果,政府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要求每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七英里,絕不允許超過馬車的速度,超過馬車的速度,立刻吊銷牌照,使得30年以後,英國才取消了這樣的紅旗法案,這個紅旗法案使得英國並沒有抓住汽車,使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了汽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石油經濟的起來。

今天我們嚴防紅旗法案這樣的東西,對未來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各種各樣未來政策,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比別人強,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那個問題怎麽解決,互聯網還沒起來,大家就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解決不了,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好,因為八零後、九零後、二零零零後,他們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責任和擔當也絕不亞於我們。

IT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像我們阿里巴巴,人家講你們到處都在。我們去那兒,不是因為那兒有利潤;我們去那個領域,不是因為我們貪婪;而是因為數據必須打通,智慧必須連接,文化必須溝通。

互聯網沒有邊界,如果互聯網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它是一場技術革命。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未來。

所以我們講轉型升級,講了這麽多年,文件發的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但是我們得到的效果怎麽樣,並不顯著,我們必須要有市場的力量,必須有技術的力量,必須市場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鯰魚去倒逼這個市場進步,這是互聯網大公司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不是因為它有錢,而是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也最後跟大家講,一直認為今天很難,明天更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是快樂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公司很好,傳統實業就不好。我想告訴大家,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這個要清晰的認識到。

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潮流,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被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平平坐,轉型升級的目的,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

未來所有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的就業,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大數據需要很多分析師,但我告訴大家,大數據最後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數據,分析師只能分析信息,不可能分析數據。所以數據分析工作,你以為可以找到未來,其實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應該更加活得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全球化勢不可擋,Mobile不是只移動手機,而是數據的移動,人類的移動,將跨越一切。

那麽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註重三十年以後可能什麽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小學的課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的,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有了機會,我們才不會人類之間發生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的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將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你發現自己最好,了解自己,並且在這兒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我們的社會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三十年、五十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形成貧困差距的工具,我們應該讓 技術成為整個社會普惠,整個社會共享,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

黑智簽名檔

商業 互聯網金融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40

專訪│劉德華、張學友、譚詠麟……香港大牌歌星演唱會幾乎全是他搞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5/1154139.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杜蔚

三十多年前,香港紅磡體育館落成。“到紅館開一場演唱會。”漸漸成為歌壇中閃閃發亮的夢想。而早自紅磡體育館成立之前,蔡健輝已經入行。

對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劉德華、梅艷芳等明星而言,蔡健輝是朋友,他的公司藝能是值得信賴的演唱會合作夥伴。亞洲當紅的韓國偶像組合Big Bang來中國開演唱會,香港地區的藝能特高集團(以下簡稱“藝能”)也是他們的不二選擇。作為藝能創始人的蔡健輝參與制作和主辦的演唱會數以千計。

“藝能就是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塊活化石。”蔡健輝在內地的合作夥伴這樣評價道。沈浮江湖數十年,蔡健輝有心力挺兒子,將藝能與內地城市重大合作的擔子交給後輩歷練,一向低調的他才因此從幕後走到臺前並接受了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的專訪。

▲藝能創始人蔡健輝(受訪者供圖)

明星股東、影視與音樂全產業鏈,這些被內地娛樂公司當下熱衷追逐的概念,都是藝能“玩剩下的”。“周潤發、劉德華、李克勤、曾誌偉等,都是我們的原始股東。”蔡健輝說。但他卻直言並不看好明星持股,在自己的極力勸說下回購了劉德華的股份。

運作演唱會門檻低、來錢快,但要想“玩轉”,里面的門道卻很多。明星持股表面風光,對演藝公司的長期發展並不一定有利……與蔡健輝對話一個多小時,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兵”將他親身感悟的娛樂產業生意經和盤托出。

勸說劉德華退股

每經影視:普通大眾對藝能並不熟悉,能否先聊聊您的“發家史”?

蔡健輝:我以前在香港無線電視臺(即TVB)工作,在下屬的華星制作公司做技術總監,那時候梅艷芳和張國榮都是華星的。

梅艷芳是華星挑選出來的藝人。我記得她剛來就與眾不同,在我們的新人選舉中拿到第一,遠遠領先第二名。張國榮和我家是鄰居,有時候一起打麻將,他是小孩子脾氣,輸了便不開心,人真的很好。我逐漸和很多藝人都成為朋友。

華星以後,我出來開了藝能,到今天藝能已經開了32年。香港地區所有大牌歌星的演唱會都和藝能合作過。但那時候沒有好的場地,場面鋪不開,不好做大。後來就有了灣仔伊利莎伯體育館,緊接著是紅磡體育館,所以藝能承接的演唱會也做的越來越大,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表演。

每經影視:聽說在藝能早期,很多明星是聯合股東?

蔡健輝:有譚詠麟、劉德華、曾誌偉等幾位。那時候大家都是老朋友,我們也想和他們繼續合作,就一起投資一家公司。後來大家越做越大,他們獨立了,我們也獨立了,除了譚詠麟,他們都相繼退出股份。

每經影視:現在內地很多公司都以明星持股為自己的賣點,融資、做估值的時候也更好講故事。為什麽您沒有設法讓藝能的明星股東留下來?或者後來再憑借您的人脈讓別的藝人入股?

蔡健輝其實我是反對明星持股的。怎麽說呢,人同人之間都是有自私心理的,好像你叫明星A投資一個公司,可能明星B會不喜歡。那明星B就會想,A是股東,那這家公司自然什麽資源都給A了,我為什麽要來和你的公司合作。一旦明星既是你公司要服務、合作的藝人,又是股東,公司就很難做到不偏不倚,這樣長期下來對公司、對藝人都不是好事。

劉德華曾是我們的股東,不過我很早以前就把他的股份回購了。我解釋給他聽:我從來沒打著你的名號去外面拉生意,我們是演唱會制作工程的公司,做工程方面你什麽都不懂,誰會因為你來投資我們,所以他最後退出了。

▲蔡健輝(右)和劉德華(受訪者供圖)

低門檻的誘惑

每經影視:您公司主要做演唱會的哪個環節?

蔡健輝:演唱會的工程制作,包括搭臺、燈光、音響等,也做了不少演唱會的主辦方。比如五月天現在在內地和港澳地區的所有演唱會,幾乎都是我們家來做工程,在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的演唱會是我們主辦的。

演唱會主要分三個部分:明星、主辦方和工程制作方。演唱會的收益也由這三方來分。

每經影視:據我們了解,演唱會這個行業看起來很風光,其實要把它做起來很不容易,它的利潤並不是很高。

蔡健輝:是的,尤其做主辦方,也就是演唱會的投資方,其實風險最大。

投資主辦演唱會的入行門檻很低,而且行業知識簡單,半年之後你什麽都接觸了、什麽都會了。器材什麽的你都不用理,反正只要一個office(即“辦公室”),有四個人就可以做完一場演唱會。這個賬可能半年就全回本了,回款快,現金流充裕,所以很多人要投資這個。但我常常勸他們不要亂投資,我覺得做演唱會虧的全是行外人,因為他不懂怎麽去運作。比如那些門票好賣的藝人一定不會收你非常便宜的費用,那些便宜給你的一定不好賣。所以如果賠錢,主辦方是第一個賠的,賺錢是最後一個賺的。

每經影視:您說不要亂投資演唱會,那在您看來,比較傾向於投哪類演唱會?

蔡健輝你要懂演唱會舉辦地的城市文化,我們一般只投我們理解的那些地方。如果要到你不熟悉的城市去辦演唱會,第一個辦法是找當地的公司合作投資、聯合主辦。第二個方法就是你把主辦權賣斷給一家當地公司,你就可以什麽都不要理。

不過,我覺得除非你找到一家值得信賴的好夥伴,否則不要隨便賣斷給別人。賣斷的時候你雖然會簽合同,約定接盤方要給藝人提供怎樣的酒店、交通等。但這些合同是約定不完的,全是主辦方摸著良心做事,他是會安排一個五星級酒店,然而五星級也分很多種,有些服務的很好,有些很差。當地的主辦方做不好,損壞的是你自己公司的信譽。

“演唱會搞網絡直播不會成功”

每經影視:演唱會的收入分成是怎樣的結構?

蔡健輝:廣告贊助大概占整體收入的十分之一,有時候還不到,其他的收入主要還是靠門票收入。贊助對主辦方很重要,拉到了200萬贊助,那你的成本就低了200萬,你虧的時候少虧200萬,賺的時候多賺200萬。在上海的演唱會贊助最多,有時候不用靠門票也能賺。

總而言之,一場演唱會掙不掙錢,主要還是看歌星的號召力強不強、門票好不好賣。門票的分成大部分都是歌星拿走,占30%,工程制作方拿20%,燈光音響拿20%,剩下的才是主辦方的收入。所以門票如果賣不到八成以上,這場演唱會的投資方一定虧。

有一種演唱會不靠賣票賺錢,那就是群星拼盤演唱會的項目。但其實大部分歌星不喜歡參加拼盤的。

每經影視:那感覺你們公司會壓力小一點,因為你們除了做主辦,制作也有涉及,燈光音響也有涉及。

蔡健輝:沒錯,其實我們比較好一些。很多方面都是我們自己的,工程方面我們建的多些。主辦方面虧了,工程方面就能拿回一點。如果光是主辦的話,就一定虧了。

▲演唱會(視覺中國/圖)

每經影視:演唱會的票價怎麽定呢?

蔡健輝:現在有很多明星看張學友的票價來定自己的票價,其實張學友也是在看陳奕迅那個時候的價錢。他可能覺得陳奕迅可以定的那麽高,市場就可以接受這個價格,那我也來選擇這個價格。市場的定價,都是通過對比、權衡自己的規格和市場的接受度來定的。

每經影視:王菲去年在上海的演唱會用到了網絡直播,引起了較大的轟動。網絡直播對演唱會行業有影響嗎?

蔡健輝:其實那次是試點。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網絡直播一定不會成功。演唱會還是講究實體體驗。現在也有很多人來找我做演唱會直播,我都說可以,但系列演出的話只能最後一場直播。因為直播會影響它的門票收入,我不是說一定會影響。但對很多不高不低的歌星而言,他們的演唱會可以買票去看,也可以不去,這些就會有影響。張學友這種級別的就不會影響,因為本身就一票難求。

“勸你投電影的外行,肯定不是朋友”

每經影視:同樣的歌星,同樣一個巡回演唱會,為什麽大家會覺得在香港地區的紅磡站、臺北地區的小巨蛋站的滿意度更高?這在制作上有區別嗎?

蔡健輝:其實,我們在制作上都沒有什麽差別。我想大家可能會覺得紅磡演唱會的票價比較低。其實只要同一場演唱會在一個地方的場次越多,票價就越便宜。有的地方搭建起一個舞臺,只能做一場演唱會就拆了。如果一個舞臺我們做10場或者20場,將成本平均分攤下來就便宜了。

比如五月天在全國的票價都是1000多元,但是在香港地區還是900多港幣,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它場次多。我們希望的是,找一個好的城市落戶,然後一開就有10場。

每經影視:您打算去哪個內地城市“落戶”?有長期合作的計劃嗎?

蔡健輝:之後我們會和成都市政府合作,將我們的公司註冊在成都,沿路發展內地業務。之前一直不敢在內地城市落戶的原因是不了解稅金情況,現在成都市政府答應解決我們這方面的後顧之憂。

以後很多演唱會都會是從成都出發、成都制造的演唱會。藝能未來每年將投資100場演唱會,都從成都走向全國各地。我們還計劃打造一個全球演唱會頒獎榜,就像提到金像獎,就能想起香港地區;提到金馬獎,就能想到臺灣地區;希望大家以後提到這個榜單,就能想到成都。

每經影視:過去你們的戰略一直是比較謹慎,現金流充裕,沒有跨界、也沒謀求上市。現在有如此之大的擴大業務範圍的計劃,機遇和挑戰並存啊。

蔡健輝:其實我們將開展的很多領域我們很早就做過,並不是外行。比如電影業務,二十多年前很多香港地區的電影都是我們制作的。只不過後來由於盜版猖獗,就停止了。

現在有很多人找我們拍電影,錢是有的。但如果我們時間沒到的話,就千萬不能害人家。拍電影,如果你不是內行人,千萬不要隨便勸別人投電影,而勸你投資(電影)的外行,肯定不是你朋友。

以後我們會有打通電影、音樂的想法,也會自己培養藝人。這幾個業務是相關聯的。比如做電影,就可以寫一些歌,讓藝人來唱主題曲。但是我們不能亂做,還是要等一等時機。未來公司謀求更大範圍的發展,確實就需要資金,所以也會有上市的打算。

(每經影視實習生 徐程、張玉路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54

投資大鱷羅傑斯:下一次熊市,將會是他有生以來見過最嚴重的一次

投資大鱷羅傑斯今日現身博鰲亞洲論壇現場,這也是他第一次參加博鰲論壇。羅傑斯表示,自己看好中國的環保、醫藥等方面的企業,對農業最為樂觀。

羅傑斯分析,中國政府大力扶持三農,振興鄉村,盡一切努力來幫助那些農村的人民,而這個成本不像高科技行業那麽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改善速度會大大超過城市人民。

羅傑斯解釋說,參與農業的方式有很多種,即使不想開拖拉機,還可以振興農村的教育、醫療,以及農村經濟的方方面面發展,因為中國希望消除城鄉經濟的差距,讓農村趕上來。

與羅傑斯對話的IMF前總裁朱民贊同了這個觀點,他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到,新時代核心理念從高增長走向高質量的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就包括了環保、節能、農村跟農業,這些對可持續的發展都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羅傑斯還高度評價“一帶一路”。他認為“一帶一路”是21世紀最重要的舉措,如果不了解它,一定要下功夫做功課。

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羅傑斯並不樂觀,他提醒,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要格外註意債務問題。他分析,從2008年以來就沒有爆發過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就需要引起警惕了,這是不同尋常的,美國每4-8年就會出現一次金融問題。如果下一次出現熊市,那將是我有生以來見過最嚴重的一次,因為全球負債水平達到歷史頂峰。

羅傑斯提醒中國投資者,投資要找那些不管是在好的時候,還是不好的時候,都會受益的公司,環保、醫藥企業都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