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海中的無知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31.html
在明報專訪鯊魚丸掌舵人陳細潔看到以下節錄。
陳細潔說︰「自小較少投資股票,海嘯前以為買入AIG 股份,以為可以好似匯豐(0005)那樣長揸,買入時股價50 美元左右,30
多美元也有溝過貨,估不到在金融風暴只剩下不夠6 美元,好彩現在升返去30
幾美元,但中間上落便嚇餐死。反而一有閒錢便購入物業,現時手頭資產以磚頭為主,一來不用時刻留意市况,二來物業始終實在一些。」
看完笑了, 只知AIG的股價升返去30幾美元, 但其股數變化就完全不理會, 看來這位小姐還是做回本行鯊魚丸的生意, 不要買股票了。
止凡發現很多人平日不說由自可, 一說就「露底」。茶餘飯後, 討論樓市、股市的人多的是, 但多是重複一下白天在電視、收音機收到的「專家」論點, 事實上太多人連股票基本都還未搞清楚。
其實只要明白一點基礎, 已經可以在股市中交少很多學費。例如不會被人幾十股合一股還不知到發生什麼事情, 以為只是中間上落價位而已。
對股息稅反應過大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html止凡身邊有位朋友, 看到內銀股的價值, 亦深深認為內銀股抵買, 但抱怨不大手買入, 原因是中央政府向 H股徵收的10%股息稅。
這位朋友看待這 10%股息稅的確強烈, 認為上市公司已經將盈利打稅, 為何派股息要再打多一次稅呢? 10%, 即現時6厘股息變成5.4厘, 實在捨不得。
股息稅在美國一樣有, 巴菲特的公司亦正正是這個原因, 所以從來都不派股息。但我在想, 如果心知內銀股價值, 在股價如此低殘時, 為了不付股息稅而錯失良機, 實在不智。
情況就好比為10倍信用卡績分到某某商場消費, 但其實另一個商場雖沒有10倍信用卡績分, 但所有貨品都比有績分優惠的商場平 1成, 但消費者很多時就為 10倍績分而到前者消費。
10倍績分, 如果正常250分換1蚊, 消費100蚊就儲1000分, 即 4蚊, 因而變成96蚊, 亦即九六折, 你說是否因少失大呢?
所以, 為避開 10%股息稅, 而錯失在個位數市盈率時能買入如此優質及受國家保護的大企業的機會, 有點像信用卡消費為儲分而儲分。
法律幫老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5.html記得還未看富爸爸的書籍之前, 止凡對理財觀念還是努力儲蓄, 量入為出而已。當看到富爸爸一書中談論有關生意人納稅的方法時, 突然眼前一亮, 茅室頓開。同時, 多少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
相信一直有看小弟文章的 blog友對財務知識都有一定水平, 對生意納稅的著數應該都略知一二。主要因素是打工仔是收入部份被納稅, 而生意就是盈利部份 (即收入減支出)被納稅, 因計及支出, 稅額多少變數就大了, 即律師及會計師就可以很值錢了。
身邊曾有朋友得知這個分別後, 亦與我當年初初知道的反應一樣 :「為何那樣不公平? 我買架車就自己真金白銀, 老闆公司出架車就計成支出扣稅, 連油錢都可以扣稅?! 香港大多數都是打工仔, 為何法律及稅制偏偏要幫一小撮老闆呢?」
記得富爸爸中其中有一本書提過一個讀者問題, 這位讀者指出他並不是在美國, 當地的稅制應該不會一樣吧。而富爸爸作者很有自信地請這位讀者找會計師或律師檢查一下, 但他相信世界上這個對生意人有利的稅制佔去九成以上的國家採用, 為何呢?
首先是歷史問題, 大英帝國過去到世界各地統治過, 其法律及稅制早已深深影響世界各地的制度。另一個關鍵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 是需要國民安居樂業, 樂業即要失業率低, 失業率低即要有足夠的工作, 能製造出工作單位的人, 在稅制上, 政府不介意給他們一點著數。
一個工廠, 有多少工人? 有多少老闆? 今日的民主社會, 遊戲規則是為選票去討好千百個工人, 打壓那一名老闆。但如果根本性制度對老闆不利的話,
誰來當老闆? 如果社會少一個老闆, 工作單位就少幾百上千個。如果人人都不願做老闆, 哪裡還有工作給打工仔呢? 所以制度上必要對老闆有利,
才能吸引人創業及製造就業職位。
所以, 工會又好, 立法會議員又好, 多會為工人爭取利益, 但都只是在既有遊戲規則上爭取而已, 最基本的遊戲規則不會變, 因為他們都知道改變遊戲規則可能更亂, 後果嚴重, 又或者這些議員根本不明白自己所身處的遊戲規則。
渣打暴瀉入得過嗎?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8.html昨日渣打 (2888) 股價曾暴瀉達兩成, 不少 blog友即刻 set盤入貨, 連身邊朋友仔都問止凡, 認為是市場有點過敏吧。不過從價值看, 今次一出壞消息就買入, 好像有點賭博成份。
第一天紐約州提出話渣打有達 2500億美元黑錢交易, 這個數目不是說笑, 是渣打十年以上的盈利總和, 更可與渣打總市值比較, 如果真的起訴, 最壞結果如何呢? 全數賠償? 部份賠償? 在美國被釘牌? 暫時不得而知。
匯控 (005)的洗黑錢事件都算是找到底, 賠多少算是有個定案及範圍。建行 (939)壞賬亦然, 30億人民幣的壞賬對建行的盈利不算什麼,
只是一次性的話, 輸多 10倍壞賬都未驚過。但渣打今次事件還只是個開始, 如果像條件反射般一見股價大跌就大手買入, 其實只是搏一搏機會率而已。
記得巴菲特買美國運通時, 美國運通又是有一單官司在身, 最壞結果的賠償額也眾所周知, 而當時美國運通的股票就暴瀉,
大眾都恐慌性拋售。而巴菲特並沒有一見大跌就認定為是買入信號。反而先是自己在家中計算一番,
確認這是一次性事件及影響三、兩年內就能修復。再而親身到餐廳坐在收銀機面前多日, 做一個人肉實驗,
看看美國人用美國運通的習慣有否因那次事件而改變。最後才很有信心地大手買進, 至今又是一個代表作。
如今渣打事件, 事情發展還有待觀察, 但不少朋友已經入貨, 我怕像思捷 (330) 或中國動向 (3818)的事件再次發生, 一跌, 再跌,
跌足9成, 後來才知道該股原來已變質。如果渣打在美國真的被釘牌, 後果實在不能想像, 不過今天看新聞, 好像情況樂觀吧,
我想美國政府也只是想罰下人錢, 幫補家計而已。
美國乃司馬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11.html看完瘋子兄的「美國佬的陰謀 」一文 (見link), 止凡心癢癢又想寫有關美國陰謀。
http://blog.yahoo.com/_57YOXEDKUPRE2DCDJ45Y5HIMRM/articles/627089/index
瘋子兄討論的是美國罰匯控及指控渣打的事件, 其實跟香港關係不大 (美國又怎會看得起香港呢?), 她的指控是衝著英國及歐洲而來, 一來罰錢, 二來降低英國及歐洲銀行的地位, 令美國金融業及銀行重拾聲威。這個舉動不難看出, 而美國還有很多舉動實在奸姣。
圍堵中國
相信大家近期都有看新聞, 知道美國最新策略是回歸亞洲, 之後連連召開什麼亞洲會議, 還主持多個亞洲國家會議, 而中國並不包括在內,
奇怪的是亞洲國家會議關美國何事呢? 之後數月, 南海一帶多個國家都與中國爭島權, 從來都不敢出聲的菲律賓也加入爭島,
連在越戰後極討厭美國的越南也加入與中國爭島, 日本、南韓都不用多說, 多國又容許美國在其國家注兵, 又聯合軍演, 不到一年,
一下子整個情勢就衝著中國而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貿易戰爭
美國對自己國家農民的補貼一向都是出名的, 出產之水果坐飛機飛大半個地球, 到街市放在其他國家當地出產的水果旁邊, 美國出產的又大又甜,
價錢還要比當地的便宜一半。但從來只有美國指控他國對貨品作出補貼而到國際貿易組織投訴。相反, 中國的低工資也被美國經常指控是對產品補貼的一種形式,
其他影響美國利益的事宜就三數月投訴一次。無他的, 國際貿易組織的成員又是美國人。
貨幣操控
這個不用多說, 美國的QE1, QE2, OT, 那一個不是貨幣操控呢? 1971年開始美元跟黃金脫鈎後, 美國從未停過印銀紙及貨幣操控,
但偏偏她不停指責其他國家操控貨幣。同樣, 國際貨幣組織又是美國人多。全球近八成交易都用美元結算, 港元也跟美元掛鈎,
用美元的都因為美元不停貶值而間接交美國稅給美國政府。
天然資源
美國的沙漠蘊藏著很多天然資源, 因為美國的沙漠從前是海洋, 因為地殼變動被推上地面, 所以億萬年前是很多生物居住的, 其天然資源應該頗多,
包括石油及稀土, 而美國的稀土蘊藏量更被證實是全球最多。但美國從不開採自己的, 只要求其他國家開採他國的資源, 只要中國的稀土開採速度慢一點,
美國就即刻指控中國操控稀土出口。這個策略很簡單明顯, 資源當然用完他國的, 最後所有國家都沒有天然資源時, 資源價格暴升,
美國才考慮開採自己的。中東國家繼續開採石油, 中國繼續開採稀土, 而美國繼續可以做大當家。
環保問題
全球都響應環保, 什麼炭排量控制等, 但美國這個炭排量最高的國家就偏偏不合作, 不加入, 原因是環保會影響美國的利益。有看電影
Independent truth 的朋友都會知道美國對環保問題的取態是極為不積極的。這令我也對香港的環保行動有點灰心,
什麼垃圾分類、減少垃圾、停車熄匙都是徒然, 因為香港只是地球的一點, 整個美國都不環保, 香港環保來有何用?
做世界警察, 又要令世界亂
美國做世界警察已經不是新鮮事, 但世界的事端往往都是美國搞出來的, 原因很簡單, 世界天下太平, 要世界警察來做什麼, 沒有戰事,
美國的先進武器要來放著看嗎? 所以攻打阿富汗, 攻打伊拉克, 大家看到美國出兵攻打的理由都是離譜過離譜, 就算聯合國不同意攻打,
美國也要自己打, 根本就是為打而打。我擔心在有生之年, 中國又要與美國打一場, 這是美國正在推動的一場戰爭, 到時一定用一些離譜的藉口開戰。
以上只是坐在香港能看到的新聞總結出來的, 相信美國還有更多陰謀正在實行。年少時可能受美國電影影響, 覺得美國好英雄好勁,
但如今再看美國救地球的電影, 心中確實不認同, 覺得美國人自吹自擂。記得之前在電視看到有關水源問題, 每日全球有三分一人為水源不足苦惱,
而發達國家的超市貨架上就有各種不同牌子的樽裝水從不同地方用飛機運送過來供客人選擇, ridiculous, right?
多久看一次戶口?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15.html不知道大家平均隔多久會看一次戶口呢? 上網或到銀行也好, 止凡發現身邊不少朋友是每天的指定動作, 而理財及投資動作也一樣頻密。
如果是慣於炒作的, 不用多說, 不是我杯茶, 在此祝你好運贏多些。但如果是價值投資, 看好一支股票未來五年、十年、廿年的發展的話,
投資落盤不用在一時三刻決定, 買也好, 賣也好, 一年數次已經是不少了。配合我的投資理財模式, 買賣股票實在不會急於一時,
目標價的前後一、兩星期也不為過, 所以都會習慣在週六、日預設買賣盤, 讓其在週一至五自動執行。
記得巴菲特對一群 MBA學生說過, 假設你的人生只有 20次的投資機會, 相信每一個投資決定都一定會是深思熟慮的, 於是建議他們在人生中的每一個投資決定都假定自己一生只可以有 20個投資機會來辦。
如果是這樣, 我發現頻密的檢查戶口是沒有好處, 反而會令自己心思思想做多餘事。另一方面, 銀行又會即時替你計算投資組合的市價及總值, 有時你開戶口就會看見自己即時身家, 看到某支股票賺了不少, 又或是蝕了不少, 而在思想上掙扎一番, 對投資情緒亦影響頗深。
我多年前發現這個問題, 所以以前會迫自己沒有特別事情 (特別事情例如過數、入貨、檢查出糧等), 就不會開戶口看戶口內的數字, 以免看後影響心情,
因而大約每星期最多只開戶口一至兩次。如今已經習慣了, 沒有特別事情都完全不會看戶口, 連出糧也懶得開戶口看 (百分百相信公司的會計部)。
如果不是匯豐無聊規矩話孖展戶口一定要在戶口數目有變化後就要寄信到家中的話, 我真的不會每天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少身家。(無錯, 股票孖展戶口,
每天戶口內的數目都一定會有變化, 所以每天都會寄一封信到我家, 亦不能用電子信件代替, 打過電話去問也是這個答案,
反正洗費及不環保的人又不是我, 還是算吧)
之前都出過文寫過, 數身家真的會越數越少, 不時時刻刻計算身家, 資產就自自然然又會累積起來。少點留意身家的數字遊戲, 情緒少點受影響, 反而更能專注工作發展及個人資產投資分析。不過這個小秘訣可用在我身上, 不知能否用在諸君身上。
投資Blog 閱讀報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html止凡多年來看過不同 blog友的 blog就好像看不同書本, 看畢後可以寫一點點閱讀報告出來。金融海潚到如今歐債危機及中國經濟放緩, 不少多年前出產大量好文章的 blog友都消失及減產。
鄧小閒
現在連網址都沒有了, 只有一個其他 blog友的一篇半篇轉載文章。
http://stormnotes.blogspot.hk/2007/10/blog-post_06.html
在鄧小閒的 blog 中我學到如何利用孖展戶口幫助理財, 未看他的 blog之前, 孖展於我心目中是洪水猛獸, 可惜他也因金融海潚投資失利而失去寫 Blog的興趣, 加上 yahoo的更新, 所以他的 blog消失世上, 實在可惜。
火燎森
http://www.snb.hk/blog/front/blogindex.aspx?blogid=31
這個算是亦正亦邪的 Blog友, 當年他靠借貸跟巴菲特買中石油起家的他, 到底是全靠實力? 還是多少靠運氣呢? 他的 blog還引來不少
blog友批評甚至攻擊, 有人說他樹大招風, 又有人說他慌話連篇, 連回報也是誇大的。是是非非不得而知, 但我在這個
blog學會借貸並不可怕的道理, 要有利用人家的錢的技巧及信心, 還有學會生意人的一點點思維。之後他出書, 再到商台開咪, 又在做內地生意之類,
漸漸減產, 就算間中再出文, 其可讀性亦大不如前。
市場先生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
這個是一個我從頭到尾都有看過的 Blog, 他出過兩本書, 按他的投資方法不會使你快速致富, 但我覺得他的投資方法是最接近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奈何金融海潚之後, 他的選股 (多是金融股) 受質疑, 而近年又減產, 有時一個月都沒有一篇有關投資理財的文章。
麒麟王
http://blog.yahoo.com/_HSUXMEMMYKMJOWHWPETIAW3JO4/articles/page/1
當年他二十多歲就靠獎學金及買樓投資令手頭有 250萬身家, 在 blog中一口氣分享他的投資心得。其後他的投資風格有點改變,
多了炒賣細價股。在他的 blog啟發了我不少, 好像買樓及買股可以雙管齊下, 投資樓市亦要做足功課。可惜他的出文數量又是減產收尾, 自
2010年沒有再出文, 但他在 blog中好像留有伏筆, 認為樓市會在 2013年有調整, 不知到時會否出山再戰。
ckm001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page/1
他就是老師, 我都是看畢他的每一篇文, 從前他的出文量是非常高, 但近日因事忙而減產, 又是一整月都沒有發一文。他的
blog文亦是常常被人攻擊及批評, 當然亦有一群支持者, 只是近年他部份選股的股價一沉不起, 質素亦有問題, 攻擊及批評者自然更加多。無論如何,
我在他的 blog亦學到不少東西, 例如世界觀、堅持、執著, 而當然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可供反省。
財叔
http://www.xn--rort53k.com/
買樓達致財務自由的大師, 從他的文章學會財務自由的狀態, 選擇買樓投資要注意的事情, 要買有未來的樓, 而有樓之後運用財技 (加按)
亦是在他的文章中學會的。記得有個方法我覺得很厲害的, 就是樓市低潮時出現的錯價, 令銀行估值高於買入價, 可以先 full
pay層樓再做按揭取回所有本金, 使得在理論上同一筆本金可以買入多層樓作投資, 沒有看過這個 blog實在想不到會有這種機會。
YC
http://blog.yahoo.com/_BIBG6PRURNDFYIOSVOFF2AOCOE/articles/page/1
另一位買樓達致財務自由的大師, 相對財叔, YC兄的投資法比較穩健, 很少買 40年的舊樓及自制劏房戶。在他身上學到打工仔如何努力投資理財買樓也可不到 50歲手持 10多層樓退休享受人生。
以上的都是我以前經常看及學到不少投資理財知識的 blog, 其實還有更多的, 而還在積極出文的 blog友就不在此提了, 希望各 blog友有其他可讀性高的 blog也可留言介紹一下。
R 有關「80後買樓心聲」的留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r-80.html早兩日止凡出了一篇文章「80後買樓心聲」, 受到 R兄的留言, 想分享一下。
[留言內容]
「我認識一對夫婦,05年時已開始四圍睇樓,每次埋門總告吹,因死唔肯蝕底,心裡覺得買貴人地沙士時的好多。到08年海嘯時,已睇好盤還左價,又覺得樓市未跌夠,離沙士價仍是很多,所以又想等多陣,等再平d先買。到09年樓市見底急促彈升時想入市,又唔甘心比貴
2成買。 結果到2012年今天, 仍是以2萬多租住黃埔的3房單位。
跟這對夫婦談樓市,簡直多餘,大單位又嫌貴,細又賺唔夠住,第一間樓,最簡單做踏腳石,可以作出租及套作將來換樓首期的道理也不懂。他們8年的租金已花掉了,得到的是零!」
[止凡回應]
「每人都有自己選擇及執著的地方, 做朋友的只好儘量提意見, 是否採納則由他吧。
舉個例, 如果當時你力勸他們上車, 不要再這樣等法, 誰知他們真的聽你建議而上車, 但沒有 08至12年的大升浪, 而加上來一個像 SARS的疫症,
內地又沒有經濟起飛...他們買樓後樓市才大跌, 情況會怎樣? 如果他們沒有獨立思考及個人承擔的話, 好可能會怨你一世。 」
[後記]
早前的回應是指大市有升有跌, 提意見時要加倍小心, 因為提意見後市況可能不如預期, 而又不知道對方有多少財務知識, 可能連朋友也做不成。
有關這類意見的建議技巧, 我從一位朋友身上學到一種不錯的方法, 對很多人決定買自住樓時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尤其是對如故事中的夫婦般執著的人。
這個建議方法大概是著重比較供樓利息與租金, 假設買一層 350萬樓自住, 7成按供 30年, 每月供款大約為 10000元, 屬支出部份的利息大約佔 4成, 即 4000元。如果租樓的話, 可能要交 12000元租, 租金全為支出部份。
按以上的計算, 租樓比買樓的每月實質支出多 8000元, 一年大約10萬元, 3年大約30萬元。未來樓價升也好, 跌也好, 如果現在買樓的話,
這個 30萬就一定能省下來的, 如果抉擇是現在買入還是 3年後買入, 樓價能否在這 3年內跌低過 320萬, 這就是要恆量的關鍵。
如果本打算租 3年的話, 考慮買樓時乾脆將樓價減去未來 3年的租金, 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如果可以接受, 就不要等樓價跌了, 因為這不一定等得到。
當然, 未來 3年, 租金還可加可減, 利息亦然, 而樓房供求、經濟、政策、樓價更是千變萬化, 這樣把 3年景況量化後, 鼓勵當時人自己選擇, 無論哪個選擇, 是對是錯, 最後應該不會對你埋怨吧, 因為你只是提供一個分析方法而已。
但如果你說了以上內容, 他還在說什麼 SARS價之類, 又或是連首期都有問題的話, 那討論下去都只是徒然, 這時只好一笑置之吧。
投資重計劃及概念而非技術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0.html早前, 止凡介紹了這個 blog給一些身邊朋友, 介紹的原因都是相信這個 blog可帶給他們一點理財投資新體會, 可能對他們有點幫助, 當中包括有些比我年青的 80後朋友。除了正面的回應外, 有些回應頗值得分享, 而我相信不同的回應反應了不同的理財概念。
有一位朋友叫阿進, 一收到之後就回 :「你寫架? 有時間都唔睇啦! 哈哈哈...你係唔係燈神呀? (講笑)」
阿進是位 80後朋友仔, 有買股票經驗, 也是炒入炒出那種, 他心信要贏錢就要捉大戶的路, 經常會討論一些「內幕消息」,
叫人走貨或買貨之類。而阿進的投資成績如何呢? 他自稱還在坐艇, 工作了四年多, 還未有儲蓄累積資產的概念, 樓市高企就當然沒有上車能力。不過,
始終三十年歲未到, 如果好好修整理財概念, 應該前途無限。
另一位朋友叫阿信, 看了看就希望可以在這個 blog學會股票投資技巧, 如何選股票, 如何計算當中數字。阿信亦有買股票經驗, 但股票於他近似賭博, 輸多贏少, 認為投資就是學會駕馭股市的數字技巧。
記得早前也在這裡寫過, 投資是一個計劃, 而買賣股票、樓房、工作甚至做生意都只是一種工具,
你可以在不同時間用不同工具達至你的計劃目的。如果沒有清晰這個概念, 你可能只會視股市為一個大賭場, 今年贏錢, 下年輸錢, 你贏我輸,
零和遊戲, 最後只能用手續費供養偉大的港交所而已。
所以, 理財投資, 先要有計劃, 定目標, 你就會知道自己的道路及目的地, 再選擇及學習不同交通工具駕至目的地, 這都是理財投資基本概念, 如無此基本概念, 應該在年紀還輕時確立, 因為理財投資越少開始越好, 時間值很重要。
其實, 阿進及阿信, 在說話及問題之間已能反映一點意思, 知道他們有多需要增進理財投資知識。
R 有關「80後買樓心聲」的留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r-80.html早兩日止凡出了一篇文章「80後買樓心聲」, 受到 R兄的留言, 想分享一下。
[留言內容]
「我認識一對夫婦,05年時已開始四圍睇樓,每次埋門總告吹,因死唔肯蝕底,心裡覺得買貴人地沙士時的好多。到08年海嘯時,已睇好盤還左價,又覺得樓市未跌夠,離沙士價仍是很多,所以又想等多陣,等再平d先買。到09年樓市見底急促彈升時想入市,又唔甘心比貴
2成買。 結果到2012年今天, 仍是以2萬多租住黃埔的3房單位。
跟這對夫婦談樓市,簡直多餘,大單位又嫌貴,細又賺唔夠住,第一間樓,最簡單做踏腳石,可以作出租及套作將來換樓首期的道理也不懂。他們8年的租金已花掉了,得到的是零!」
[止凡回應]
「每人都有自己選擇及執著的地方, 做朋友的只好儘量提意見, 是否採納則由他吧。
舉個例, 如果當時你力勸他們上車, 不要再這樣等法, 誰知他們真的聽你建議而上車, 但沒有 08至12年的大升浪, 而加上來一個像 SARS的疫症,
內地又沒有經濟起飛...他們買樓後樓市才大跌, 情況會怎樣? 如果他們沒有獨立思考及個人承擔的話, 好可能會怨你一世。 」
[後記]
早前的回應是指大市有升有跌, 提意見時要加倍小心, 因為提意見後市況可能不如預期, 而又不知道對方有多少財務知識, 可能連朋友也做不成。
有關這類意見的建議技巧, 我從一位朋友身上學到一種不錯的方法, 對很多人決定買自住樓時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尤其是對如故事中的夫婦般執著的人。
這個建議方法大概是著重比較供樓利息與租金, 假設買一層 350萬樓自住, 7成按供 30年, 每月供款大約為 10000元, 屬支出部份的利息大約佔 4成, 即 4000元。如果租樓的話, 可能要交 12000元租, 租金全為支出部份。
按以上的計算, 租樓比買樓的每月實質支出多 8000元, 一年大約10萬元, 3年大約30萬元。未來樓價升也好, 跌也好, 如果現在買樓的話,
這個 30萬就一定能省下來的, 如果抉擇是現在買入還是 3年後買入, 樓價能否在這 3年內跌低過 320萬, 這就是要恆量的關鍵。
如果本打算租 3年的話, 考慮買樓時乾脆將樓價減去未來 3年的租金, 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如果可以接受, 就不要等樓價跌了, 因為這不一定等得到。
當然, 未來 3年, 租金還可加可減, 利息亦然, 而樓房供求、經濟、政策、樓價更是千變萬化, 這樣把 3年景況量化後, 鼓勵當時人自己選擇, 無論哪個選擇, 是對是錯, 最後應該不會對你埋怨吧, 因為你只是提供一個分析方法而已。
但如果你說了以上內容, 他還在說什麼 SARS價之類, 又或是連首期都有問題的話, 那討論下去都只是徒然, 這時只好一笑置之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