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3-14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ii9f.html

讀完書,一點筆記,灰常無聊,沒有和現實結合的部分,純粹對書上一兩點觀點的一兩點想法,隨便拍磚。。。

1關於金融服務公司估值:

對於金融性服務企業估值:存在大量流動資產,其賬面價值是以市場價標價的,定期按照市場價格重新估值,這意味著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相當接近。適用於按照P/B法進行估值。

按照之前自己的理解,多選擇P/B法對金融企業進行估值是由於其自有資本的重要作用,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夠透徹的,就此種方法而言,固定的盈利以及當期的現金流是短暫的,而公司當前有形資產的價值才是最為牢靠的。從定義上來看,其更合適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不僅為清算價值,更為重要的是現金流的創造能力;而對於服務性行業這類無形資產佔據重要地位的行業,用較少的賬面價值去評論公司的市場地位是有誤的。無論用何種方法進行估值,重要的是瞭解估值的最終目的,直接法下存在股票內在價值的估計數值,是確切的一個數值,而在間接法下,對於某個倍數或者比例的比較,也是從股東的角度出發,對投資回報有一個較為初始的粗略的概念,無論是從利潤本身出發的P/E,還是從利潤創造角度的P/B,都要去思考的共同問題是買這支股票是否值得?另外就是分析P/B時應考慮財務槓桿的作用,以及與ROE的結合。

2、NOPAT

NOPAT=EBIT*(1-T)

對於這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在下午詢問了steel後終於明白了,「財務槓桿是可以認為改變的,而資產創造利潤的能力則是更值得關注的!」終於可以說服自己不考慮稅盾作用,搞不懂之前怎麼就鑽了那麼久牛角尖。


另外沒有進行熱狗模型的展示,是我準備不足,沒有足夠認真對待,希望steel能夠原諒。


最後,下午臨走前和cece的交流讓我大概明白一件事,就是對一個具體公司的分析是一個試圖儘可能還原其真實面目的過程。

最最後有點想做公司分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43

2013-3-15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iksv.html

1、讀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我想他所要論證有些是說來皆知的道理,而有些則是我,也可能是其他一些人的認識誤區,如長期而言股票戰勝債券收益,少有程式化推導,多通過分析現象,從歷史的數據中挖掘事實。

極其重視投機與投資的區別,並告誡人們時刻保持謙遜,比起自信的投機者,那些自詡為投資而不自知實則為投機的人可能會面臨更加慘痛的教訓,想起上週例會的一句話,可以做好一陣子的投機,但卻幾乎不可能做好一輩子的投機。

看《牛市囈語》一篇,覺得難以置信,而細細想來,這樣的事實在當下也在時刻發生,缺乏根據地狂熱地看漲一支股票,上百甚至好幾百的市盈率,撇開內在價值不說,全無安全邊際的考慮。可能如書裡所言,人們看好一支股票,就不計代價的買入,覺得按照其歷史的表現,長期而言我總會收回投資並取得收益。但是否能夠保證長期持有(參照高的有些離譜的換手率)以及長期的概念又是如何,像凱恩斯說的,長期而言我們都會死。

最後我想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需要不斷品讀,到目前為止,我尚處於霧裡看花的狀態,很多不明就裡的地方,以及很多被我忽視但也許蘊含深意的地方,等頓悟的一天。。。

2、準備了深圳機場的一些資料,明天開始看(竟然過12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46

標題2013-3-20 工作記錄LHQ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9p0t.html

對於聯華超市,因為門店數量波動比較大,所以改用員工口徑,計算了下以員工為單位的經營指標,從員工效率來看,單位員工收入以及單位員工經營利潤分別為45萬和14萬,均在提高,公司的員工創收能力在上升,但與同行業相比仍然很低,高鑫零售的單位員工收入為75萬。從員工工資水平來看,公司2011年剛上調過工資,漲幅20%,目前員工平均工資3400左右,短期內可能不會有上調工資的壓力。聯華超市的三費結構中,員工支出和租金成本佔了主要比例,其中員工支出佔比高達8.84%,租金佔比5.54%,而從橫向對比來看,可以很明顯看到聯華超市的經營效率低下,其中核心超級市場的坪效最低,坪效只有九千多,從而導致租金收入比,員工支出佔收入比例均遠高於同行,從而淨利率比較低。但短期工資的壓力不大,因為超市市場在09年大幅度擴張過第一次,如果租期是3-5年的話,可能有一定上漲壓力,如果租金上浮50%,則很可能出現虧損,不過這塊物業自有的有多少?租的話是找誰租的?後面要確認一下。

對於百聯股份,總體上看,百聯股份的經營業績比聯華超市來得好,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類子公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拉低百聯股份整體ROE水平的是百聯中環購物公司,新舊華聯大廈公司,又一城購物中心等子公司,其中以07年左右新開的店為主。經營差的子公司資產總額為50億,經營好的子公司總資產額為30億,截止至2010年百聯又一城、百聯中環公司單平投資成本在七千左右,雖然相比之前的成本高,但收入在持續上升,利潤在上升,未來業績很可能獲得改善,至少從個人的體驗來看,百聯又一城的業績不應該比東方商廈楊浦店來得差,而新舊華聯大廈由於部分處在市中心,沒有競爭力,未來利潤將繼續下滑,最終可能出售。總體上來看,隨著新店業績的釋放,未來百聯股份這塊業績將進一步上升,另外百聯股份的費用結構還要再拆一下。

 百聯集團在06、07年業績上升後大幅度擴張,王宗南走後新的團隊領導下的聯華超市過於重視擴張並未帶來效率的提高,而百聯這一部分擴張店的業績還有待觀察。從整個業態來看,個人感覺網購對於百貨會有一定衝擊,但可能沒有對於電商衝擊強,特別是相對中高端生活式體驗的百貨,如果上班族每天都只對著電腦,大概會厭倦的,而隨著百貨、購物中心的轉向深耕渠道,對於下遊客戶的消費偏好進一步瞭解之後,其對於存貨風險把控能力將提高,長期來看很可能從聯營走向買斷模式,以獲取額外的20%左右的毛利,這一部分只是猜想,有待後面驗證。

下周再分別按照清算、正常運營下粗略匡算下友誼的估值,另外找個機會到這些門店走一走,實地體驗一下。從大方面來講,百聯集團作為上海國資委在上海的零售渠道公司,其上游對應著一些國資委旗下的食品飲料企業,這一塊是否有影響,接下來也要考慮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6

2013-3-22 工作記錄 Wend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iwab.html

這一週大部分時間花在看稅法上了,下半年還得繼續考下去,主要看的內容是增值稅和消費稅。稅法感覺是極其繁瑣,一堆稅種,各種的小細節。自己看已經覺得很頭暈了,很多人還是能夠發現法律漏洞轉空子,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真想不通他們是怎麼發現這些辦法的。記得之前上貿易實務課的時候老師就說外國資金看上中國市場想炒作一把,就跟一個國內企業協商做一筆假交易,先把錢匯入國內,炒完以後再說貨物有問題,取消合同,從而又把賺回的錢匯回國外,躲開了各種對於外資的限制。

上禮拜開例會的時候felix提到可以按照中小市值公司的樣子看一下併購後公司的情況,正好這禮拜做吉利沃爾沃的案例,就扒了近幾年的年報簡單的整理了一下。2010年吉利收購的沃爾沃,感覺從報表來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ROE下滑是因為2010年後政府給予了大量的補助,這也能看出這次併購中政府給予很大的支持。資產負債表還沒仔細看,不過不知道該比較哪些科目呢?要是想要評價併購是否成功,主要該關注哪些呢?

2013-3-22 <wbr>工作记录 <wbr>Wend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15

在家工作 蔡東豪

2013-03-28  NM
 
 

 

雅虎新上任行政總裁邁耶(Marissa Mayer)取消在家工作的安排,引起全國辯論。邁耶身份成為焦點之一,她四十一歲,是美國「財富500強」最年輕行政總裁,科技界對她有很大期望,以為她會帶來新氣象,但取消在家工作之舉,似復古多過創新。更令人非議的是,邁耶上任前剛產子,最初她也是在家工作,身為女性而不體諒在職媽媽的困難。

邁耶在聲明中,強調此舉只是針對雅虎的個別情況,在家工作可能適用於其他公司。邁耶也算坦白,近年雅虎業績差勁,員工士氣低落,她是雅虎四年內第五任行政總裁,公司由高至低,一片混亂。邁耶上任後,當然希望儘快進行改革,可是見到的是一盤散沙,有些同事有出糧但不見人影,邁耶接受不了。矽谷八卦新聞指,不少雅虎在家工作的員工一邊受薪,一邊自行創業,甚至跟雅虎爭生意。聽聞雅虎全球業務都是二三流,做得最好是香港雅虎。不少美國公司也有推行在家工作安排,雅虎這項消息傳出,反應有的是食住上,跟隨取消。全美最大家電零售商Best Buy便在雅虎宣布後幾日,也宣布取消在家工作安排。另一種反應是,堅持在家工作對公司和員工都有利,維珍創辦人布蘭森便批評雅虎做法倒退。正反雙方旗鼓相當。在家工作的好處和壞處,表面上不複雜,我不在此列出。無論如何,這安排不屬主流,大部分僱主(包括我)接受不了,我認為重點是信任。我從三個層次的信任看在家工作的安排:一、自己對自己的信任。在家工作需要很大的自我推動力,我相信只適合一些非常有紀律的人。當工作和不工作的界線這麼模糊,怎樣推動自己去做多一點和做好一點,難度甚高。我自問是紀律不錯的人,但這方面我信不過自己,因為幾十年來我接受了在辦公室才算是工作。因此,我認為在家工作的考慮,不單是員工有否需要,還包括員工是否相信自己能保持生產力。有些人或能做得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二、同事之間的信任。我公司規模不大,但業務以及同事遍布全球。多麼不願出差,我也確保自己每年飛去歐美三兩次,因為我重視面對面傾談。海外同事每年都找機會來香港,他們都對我說,來一次香港,解決問題勝過一百個電話和電郵。

溝通不單是文字,我甚至認為文字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面部表情、語氣和眼神等。除了美國和英國的同事,其他同事的文字能力參差,有些歐洲同事的英文,連英文老師看後也會暈倒,但不損同事之間溝通。不見面能否建立同事間的信任,我認為不容易。當有些同事可以在家工作,而另一些同事需要搭個半鐘頭交通工具上班,容易製造同事間心理不平衡。誰人可在家工作,是根據工種,抑或是員工個人需要?還有,由誰決定?我覺得這些界線不容易定,即使定到出來,也有可能製造同事之間的不和。三、公司對員工的信任。從雅虎例子可見,公司對員工的信任可以是很有限度。在家工作的同事心裡一定不服氣,好像把雅虎所有問題歸咎於部分(據聞少於一成)員工。我相信雅虎有其他方法改革士氣,但取消在家工作這一項,已傷害部分員工的心。我認為公司對員工的信任可以是有條件的,而公司和員工應清楚釐定界線,讓雙方清楚這種信任的內容,不是平時表面自由,有事發生就立即收緊。我反而相信事先明刀明槍說清楚關係,信任去到哪裏,條件是什麼,大家可能自在一點。部分員工因為有個人需要,而證明有能力處理不同層次的信任,我認為可以容許在家工作,不過我會視作例外,避免把這事制度化。公司定策略前要想得周詳,有沒有回頭路可走,是一個重要考慮。假如我是邁耶,上任後見到雅虎人心鬆散,覺得有必要整頓,可能也會考慮取消在家工作安排,分別是會嘗試「軟覑陸」方案。不過邁耶可能覺得情況太嚴重,須手起刀落,以示警惕。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26

2013-3-29 工作記錄 Wend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9ab.html

 這周除了上課也沒幹啥事,生活很混亂。發現自己還是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有些手足無措。

晚上師門開了論文討論會,感覺上次寫畢業論文還是近在咫尺的事情,這又要進行畢業論文。兩年制的研究生有好也有不好吧,時間少一年是最大的優勢,不過感覺兩年時間過的太匆匆,

昨天中國遠洋出了年報,好奇看了下,果然繼續虧損95億,蟬聯A股第一大虧損王啊。昨天猜測今天開盤得大跌,今天果然是跌停了,同時ST了。主要虧損是他們的散貨業務,2012年虧了80億,男朋友說他們青島遠洋就屬於中遠散貨下面的子公司,這兩年虧得不行了。集裝箱業務也虧損,不過沒有散貨虧得那麼厲害,2012年虧損了23億。剩下兩個子公司還是盈利的,就是賺的比較少,中遠物流盈利6億,中遠太平洋盈利22億。全球經濟依然不景氣,貿易也上不去,這些做航運的公司也過的不好。好奇算了下他們的人均工資,居然能夠達到每年13萬,還是有些令我吃驚。不過船員工資一般性都要高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2

2013-3-26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jluh.html

今天主要是把聯華的關鍵數據整理出來,之前沒感覺到,發現聯華經營的真的挺差的。2011年,綜合毛利率看起來挺高,23.55%,但主營的只有14.38%;原始淨利率看起來有2.09%,但刨除非經營外的,包括對聯營公司的,其他收益等,淨利率僅有0.75%,而且是自2006年就是不到1的水平,其中只有2010年是1.07%。公司利潤主要靠對供應商的收費、其他收入(補貼、投資收益、存款利息等)以及對聯營公司的收入。聯華的門店情況也不好,大型超市、標超和便利店都有,但沒一個情況好的。坪效都很低。

 

中國銀行年報出爐。我友誼的百貨部分還沒弄完。不過明天打算看中行年報,趁熱打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3

2013-3-29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jprj.html

中行的情況各個方面都要差於建行,2012年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存款的嚴重放緩。單看中國內地的期末餘額,中國內地存款僅增長1.1%。按幣種劃分的存款中,人民幣的存款2012年還下降了0.2%,對於整個集團來說,存款增長4%,都是其他幣種的增長帶來的。

 

中行的保險數據時間更長一些,但從他2008年來的保險收入增長情況來看,並沒有穩定增長,2008、2010和2011年還在下滑,2012年增長19%。更重要的是,這一塊不太掙錢,分壽險和非壽險。壽險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了,其中2010年和2012年虧損超過10億,好在非壽險能掙點錢,2012年掙了17億,2012年保險淨收益4億,2011年1億,2010年虧損4億。保險收益非常不穩定。

 

明天開始更新工商銀行,很期待!

下週三之前要打印論文交稿,之前還要老師檢查一遍,明天下午需要弄些雜碎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4

2013-3-29 工作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9aj.html
整理完了深機的財務報表以及收入情況,看起來很容易的活幹起來好費勁的說,還好有cece的耐心解答。
換了新版的Adobe Reader效率一下子提高很多,很多時候細節處理好了可以事倍功半。
今天沒有看《聰明的投資者》,前兩天的筆記也沒有細作,明天趕工~
聽cece她們討論股票的事,覺得要做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實在不易,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加強對價值投資的理解的原因吧,對大多數人而言,時間越來越成為一個奢侈的東西,似乎什麼都等不得。
聽steel談起投資風格,暗自想了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是怎樣,不過這個可能一定要真金白銀砸下去了才能檢驗的出來吧~

翻譯部分

Buffalo Evening News

Buffalo晚報

Profits at the News in 1984 wer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we expected. As at See's, excellent progress was made in controlling costs. Excluding hours worked in the newsroom, total hours worked decreased by about 2.8%. With this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overall costs increased only 4.9%. This performance by Stan Lipsey and his management team was one of the best in the industry.

 

1984這家報紙的獲利超過我們的預期,和Sees糖果一樣,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除了編輯室,整體的工作時數下降了約2.8%。由於生產力的改進,整體成本僅僅上升了4.9%Stan Lipsey和他的管理團隊是業界的佼佼者之一。

However, we now face an acceleration in costs. In mid-1984 we entered into new multi-year union contracts that provided for large 「catch-up」 wage increase. This catch-up is entirely appropriat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of our unions during the unprofitable 19771982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ur success in remaining cost competitive with The Courier-Express. Had we not kept costs down, the outcome of that struggle might well have been different.

但是,我們現在面臨成本加速上升的問題。1984年中我們與工會新簽訂了一項數年的合同,是的工資成本大幅上。這種上漲是合理的,在1988-1982年該報虧損時,正是工會的合作態度,使我們戰勝了Courier-express。如果當初沒有及時降低成本,當時垂死掙扎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Because our new union contracts took effect at varying dates, little of the catch-up increase was reflected in our 1984 costs. But the increase will be almost totally effective in 1985 and, therefore, our unit labor costs will rise this year at rat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We expect to mitigate this increase by continued small gains in productivity, but we cannot avoid significantly higher wage costs this year. Newsprint price trends also are less favorable now than they were in 1984.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se two factors, we expect at least minor contraction in margins at the News.

由於我們新的工會合同分階段生效,所以1984年成本上漲有限。但是1985年將會顯現效應,勞動力成本將會大幅提高。雖然我們會在明年努力提高生產力水平,但是我們很難避免高額的工資成本。而新聞印刷業成本較1984年而言會有所增加,由於這兩項不利因素明年的毛利將會下降。

Working in our favor at the News are two factors of major economic importance:

但另外兩點對公司是有利的:

(1) Our circulation is concentrated to an unusual degree in the area of maximum utility to our advertisers. 「Regional」 newspapers with wide-ranging circ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ave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ir circulation in areas that are of negligible utility to most advertisers. subscriber several hundred miles away is not much of prospect for the puppy you are offering to sell via classified ad nor for the grocer with stores onl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Wasted」 circulation as the advertisers call it hurts profitability: expenses of newspaper are determined largely by gross circulation while advertising revenues (usually 70%80% of total revenues) are responsive only to useful circulation; (2) Our penetration of the Buffalo retail market is exceptional; advertisers can reach almost all of their potential customers using only the News.2

1該報紙的流通發行集中在一個廣告效用極高的地區而地區性報紙雖然在一定地區發行量極大,但是廣告效用卻是極為有限的。幾百英里之遙的訂報者不可能購買在報紙廣告上刊登出售的小狗,所以對本地的雜貨店來說一點效用也沒有。對於一家報社來說,報紙的成本主要取決於總發行量,而廣告收入(一般佔總收入的70%-80%)僅僅在有效發行時有效果。(2Buffalo報業零售業績尤其突出,廣告商只要通過這份報紙便能將信息傳遞到所有潛在的客戶手中。

Last year told you about this unusual reader acceptance: among the 100 largest newspapers in the country, we were then number one, daily, and number three, Sunday, in penetration. The most recent figures show us number one in penetration on weekdays and number two on Sunday. (Even so,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Buffalo has declined, so our current weekday circulation is down slightly; on Sundays it is unchanged.)

去年我曾告訴每個該報優秀的讀者接受度(在全美前一百100報紙中,我們在平時位列第一,而節假日則位列第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平日排名依然維持第一,而後者則上升到第二位。(不過我們的訂戶數卻減少,主要是在日常訂購部分,假日部分沒有變化。)

told you also that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is unusual acceptance by readers was the unusual quantity of news that we delivered to them: greater percentage of our paper is devoted to news than is the case at any other dominant paper in our size range. In 1984 our 「news hole」 ratiwas 50.9%, (versus 50.4% in 1983), level far above the typical 35% 40%. We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this ratio in the 50% area. Also, though we last year reduced total hours worked in other departments, we maintained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ewsroom and, again, will continue to do so. Newsroom costs advanced 9.1% in 1984, rise far exceeding our overall cost increase of 4.9%.

曾說過擁有如此高的接受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報紙所呈現給讀者的豐富的內容:新聞佔據了我們報紙的大部分版面,與同規模的幾家主要報紙相比而言更是如此。在1984年我們的新聞率為50.9%1983年為50.4%),這一比例遠高於通常的35%40%。我們將這一比例保持在50%左右的範圍。同樣的,儘管我們去年降低了其他部門的工作時數,我們維持了新聞部的員工數量,而我們也會繼續堅持。新聞部的成本在1984年提高了9.1%,這一比例遠高於總成本4.9%的上升速度。

Our news hole policy costs us significant extra money for newsprint. As result, our news costs (newsprint for the news hole plus payroll and expenses of the newsroom) as percentage of revenue run higher than those of most dominant papers of our size. There is adequate room, however, for our paper or any other dominant paper to sustain these cos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news costs at papers of comparable size runs perhaps three percentage points while pre-tax profit margins are often ten times that amount.

我們的新聞率策略花費了我們大量額外的資金用於印刷。結果我們的新聞成本(每一條新聞的印刷費以及新聞部的工資和費用)佔收入比例較大多數同行而言都高。然而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因為我們的報紙以及其他任何一家大的報紙都必須承受這種成本:同規模的報紙,新聞成本每相差三個百分點,稅前利潤就會有十倍的差距。(沒懂什麼意思?)

The economics of dominant newspaper are excellent, among the very best in the business world. Owners, naturally, would like to believe that their wonderful profitability is achieved only because they unfailingly turn out wonderful product. That comfortable theory wilts before an uncomfortable fact. While first-class newspapers make excellent profits, the profits of third-rate papers are as good or better as long as either class of paper is dominant within its community. Of course, product quality may have been crucial to the paper in achieving dominance. We believe this was the case at the News, in very large part because of people such as Alfred Kirchhofer who preceded us.

在商業社會中,一家報紙的優勢是極為明顯的。老闆通常相信只有努力推出最好的產品才能維持高利,但是這種令人信服的理論卻被事實打敗。三流報紙可以賺取的高利與一流報紙相比絲毫不遜色甚至更多。只要報紙在當地夠流行,當然產品的品質對於一家報紙提高市場份額來說也至關重要。而我們相信我們的報紙就是如此,而且向Alfred這樣的人能領先我們的原因也是如此。

Once dominant, the newspaper itself, not the marketplace, determines just how good or how bad the paper will be. Good or bad, it will prosper. That is not true of most businesses: inferior quality generally produces inferior economics. But even poor newspaper is bargain to most citizens simply because of its 「bulletin board」 value.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poor product will not achieve quite the level of readership achieved by first-class product. poor product, however, will still remain essential to most citizens, and what commands their attention will command the attention of advertisers.

一旦佔市場主導地位,報紙本身而市場將會決定這份報紙有多好還是有多壞而不管好壞,都會興旺發展而在大多數行業這是不正確:質量低劣的生意一般不好,但即便一份內容貧乏的報紙對大多數討價還價的平民百姓而言仍然有廣告欄的意義。其他條件相同時,一份爛報紙當然無法像一份一流報紙那樣擁有大量的讀者,但對於一般市民卻仍然有用,這可以間接是廣告商認同其存在的價值。

Since high standards are not imposed by the marketplace, management must impose its own. Our commitment to an above-average expenditure for new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quantitative standard. We have confidence that Stan Lipsey and Murray Ligh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he far-more important qualitative standards. Charlie and believe that newspapers are very special institutions in society. We are proud of the News, and intend an even greater pride to be justified in the years ahead.

由於市場對報紙質量的要求水平並不高因此管理層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在新聞呈現量上,我們承諾其成本高於平均水平。我們也有信心Stan LipseyMurray Light會繼續在質量方面提高要求。Charlie和我也相信報業是社會中一個特殊機構。我們以它為傲,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能夠感到更加的驕傲。

Insurance Operations

保險經營

Shown below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our usual table listing two key figures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以表是升級版的常用表,列出保險業關鍵的兩個費率:

Yearly Change in Premiums Written (%)

Combined Ratio after Policy-holder Dividends

1972

10.2

96.2

1973

8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

103.1

1981

3.9

106

1982

4.4

109.7

1983 (Revised)

4.5

111.9

1984 (Estimated)

8.1

117.7

Source: 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來源: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Best's data reflect the experience of practically the entire industry, including stock, mutual, and reciprocal companies. The combined ratio represents total insurance costs (losses incurred plus expenses) compared to revenue from premiums; ratio below 100 indicates an underwriting profit, and one above 100 indicates loss.

上面數據充分反映了整個保險業的實際情況,包括股票、共同基金以及互惠公司,同保費收入相比,綜合比例(損失加費用)反映了整個保險業成本,若比例低於100則反映承保利潤,反之。

For number of years, we have told you that an annual increase by the industry of about 10% per year in premiums written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bined ratio to remain roughly unchanged. We assumed in making that assertion that expenses as percentage of premium volume would stay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losses would grow at about 10% annually because o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unit volume increases, inflation, and judicial rulings that expand what is covered by the insurance policy.

在過去數年大約10%的保費年增長率對於保持綜合比率基本不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假設費用佔保費收入比例不變,而損失則以10%每年的速度增長,這結合了單量增長、通脹以及法院判決擴大理賠範圍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Our opinion is proving dismayingly accurate: premium increase of 10% per year since 197would have produced an aggregate increase through 1984 of 61% and combined ratio in 1984 almost identical to the 100.6 of 1979. Instead, the industry had only 30% increase in premiums and 1984 combined ratio of 117.7. Today, we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the key index to the trend of underwriting profitability is the year-to-year percentage change in industry premium volume.

我們的觀點令人驚奇地被證明準確的:自1979保費收入每年10%的速動上升,這導致至1984年保費收入總共約增加61%,而該年綜合比例差不多為100.6,是1979年的水平。相反,整個行業僅有30%的保費收入增長率,而1984年綜合比例為117.7。今天我們仍舊相信,保費收入的年變動率是反映承包獲利趨勢的關鍵指標。

It now appears that premium volume in 1985 will grow well over 10%. Therefore, assuming that catastrophes are at 「normal」 level, we would expect the combined ratio to begin easing downward toward the end of the year. However, under our industrywide loss assumptions (i.e., increases of 10% annually), five years of 15%-per-year increases in premiums would be required to get the combined ratio back to 100. This would mean doubling of industry volume by 1989, an outcome that seems highly unlikely to us. Instead, we expect several years of premium gains somewhat above the 10% level, followed by highly-competitive pricing that generally will produce combined ratios in the 108-113 range.

現在看來1985年的保費增長超過10%。因此假設不會發生什麼大的災難我們預期綜合比率將會下降。但是如果根據目前行業損失的估計(即每年增加10%)保費收入必須年連續5成長15%,才能將綜合比率降到100這意味著到1989保費必須增一倍,這似乎不大可能。相反,我們預計幾年的保費收入略高於10%的水平,而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綜合比率一般會維持在108-113的範圍內

Our own combined ratio in 1984 was humbling 134. (Here, as throughout this report, we exclude structured settlements and the assumption of loss reserves in reporting this ratio. Much additional detail,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on the ratio, appears on pages 42-43). This is the third year in row that our underwri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far poor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We expect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mbined ratio in 1985, and also expect our improvement to be substanti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y. Mike Goldberg has corrected many of the mistakes made before he took over insurance operations. Moreover, our business is concentrated in lin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poorer-than-average result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that circumstance has begun to subdue many of our competitors and even eliminate some. With the competition shaken, we were able during the last half of 1984 to raise prices significantly in certain important lines with little loss of business.

我們自己的綜合率在1984年是可憐的134。(在這裡不包括結構化安排以及損失準備金的假設。更多的細節包括已終止經營業務比例詳見4243)。我們的承保業務表現已經連續第三個年頭次於行業水平。但我們預計1985年綜合成本將會有所改善,也希望這種改善能大大超過業界水平Mike Goldberg接受保險業前,就已經糾正了很多我犯下的錯誤。此外,我們的業務在過去數年中一直集中在表現不如平均水平的保單上。此外,我們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線,在過去的幾年裡經歷了較差的高於平均水平的結果,而這種情況有助於擊敗我們的競爭對手甚至是使他們出局。一旦競爭被打破,我們就能夠在1984年下半年顯著提高保費價格而面臨較少的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5

2013-3-2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7n9.html
 

 主要時間在看書,晚上回到宿舍,做飛亞達歷史的利潤表數據。

   手賤刷了一下微博上的年報提示。

    看到中信銀行的年報提示可恥的笑了。

      

          中信銀行(601998)28日晚間發佈年報,2012年,公司在審慎增提撥備基礎上,實現淨利潤3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0.69%,撥備前利潤547.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2%;實現利息淨收入754.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94%;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39.49億元,比上年增長17.79%。

         稍微一算,就知道中信銀行提取了128億元貸款減值準備,較去年翻倍。扣除該因素影響後,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12.12%,仍在已發佈年報的銀行股中最低。

       這純是洗澡了,不過想想也是難免的事情。銀監會清理理財產品的規定一出來,正好乘機洗個澡吧。

      看到這個消息順手搜索了一點點數據,想起之前讀過的一些論文,有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在這裡寫一寫。對於銀行股我是大外行,如果說錯了話,大家不要見怪。我所引用的數據也不是我親手做的,所以錯了是正常的。。。。,這裡純粹是一個消遣性質的東西。

     1、理財產品的規模

中信證券研究所對於各行理財產品規模的一個估算如下:

2013-3-29 <wbr> <wbr> <wbr> <wbr>工作记录 <wbr> <wbr> <wbr>Romney

   上圖雖然看不太清楚,不過大家湊合著看吧,表外理財業務佔比最高的是興業銀行,今天興業銀行跌停板,恩,大家都懂得。

       至於工農中建麼,表外理財/資產規模連5%都不到。

        負債端上有優勢的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做的一般不會那麼兇猛,至於招行,他的特色業務就是所謂高淨值客戶,啥東西都敢賣,啥東西都能賣。表外理財/資產規模高一點,倒也在意料之中,不過裡頭風險多大,倒是看不太明白了。

      由上倒是容易看出,證監會這次板子,是衝著股份制商業銀行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素來進取心十足,刀頭舔血的事情,也是敢幹的。此次清理理財產品,估摸也是興業華夏這種銀行受到衝擊更大。

      至於四大行,估計這一點衝擊還是能消化的了的。


2、理財產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年末銀行股大漲,有些人將此事頗歸功於銀監會清理理財產品,這個邏輯也對,理財產品收益率太高,那誰還買股票啊。何況這個風險,表面上遠比股市小了。所以年末銀監會一清理理財產品,很可能原本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就入了股市了,於是就把A股做上去了。是為清理理財產品的替代效應。

     但是這次8號清理理財產品的新規出來,大夥又說暴跌又怪理財產品,這則是因為理財產品的收入效應。畢竟對於銀行來說,理財產品這一塊是大肥肉,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怕是收入的重要來源吧。

     當然,怎麼說都是那些股評家有理,但是有一點或許是對的,理財產品對於股市而言,肯定既有收入效應,也有替代效應。


3、期限結構還是規模——關於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我想負債的總量當然是一個問題,但是更加要緊的問題是負債的結構。如果負債當中短期負債居多,爆發銀行危機的可能性將大大加大。美帝和日本,為啥負債高企倒是還是沒有出事?人家的負債多是長期負債,這個拖一拖,賬還是能還,一時半會死不了(當然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更是主因了)。

         對於銀行業而言,負債的規模的意義可能不如期限結構的意義來的緊迫,2010年云南城投債那個事情,重點倒不是在於規模,而在於一起到期,城投債的到期的高峰期分別是2011、2012和2013年。

      根據徐建國的測算(參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60244,《公共債務,資本回報與宏觀經濟基礎》)

      2013-3-29 <wbr> <wbr> <wbr> <wbr>工作记录 <wbr> <wbr> <wbr>Romney

          有上圖知,2011年出事不足為奇,25%左右的地方債在那裡到期,熬過2013,基本上地方平台貸的風險就會大大下降了。之後隨著經濟總量上去,這點債倒也好說了。

        當年四大行的壞賬也是嚇死人,但是經濟總量一上去,加上貨幣超發,一下子就沒那麼嚇人了。

         債務這種東西怕的是短期債務,那是鋒利的小刀,可以殺人的。長期債務猶如鈍刀,一時半會殺不了人,當然,搞久了,也可以壓死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