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年升34% 冠全球跑贏歐美股 A股僅漲6%

1 : GS(14)@2018-01-07 16:24:25

■港股今年牛氣沖天,年內飆逾三成,表現為8年最佳。資料圖片

【本報訊】由於聖誕節假期,今明兩日包括港股在內的多個股市休市,港股剩下最後三個交易日,埋單計數,恒生指數年內飆逾三成,為2009年以來最佳成績,今年升幅除冠絕亞太區,更跑贏美股兩成、歐股只有約一成升幅,表現為全球主要股市中最佳。記者:張浚浩


亞洲股市今年普遍升逾一成,截至上周五收市,以恒指表現最好,年內飆34.44%,報29578點,當中最佳藍籌則屬升2.46倍的吉利(175)、升2.08倍的碧桂園(2007)及升1.93倍的舜宇(2382)。如計入非主流的全球股市,全球各地股市升幅榜中,首三位分別是委內瑞拉、阿根廷及烏克蘭,分別升38倍、71%及68%,港股全球排名則為第11位。

■道指今年多次創新高,累升25%,納指更漲近三成。彭博資訊

創業板累跌28%

但若以美元計,恒指年內升33.42%,稍為跑輸印度及南韓股市,兩者則分別升35.19%及34.51%,全因兩地貨幣年內兌美元升值,印度盧比兌美元升6.06%,而韓圜兌美元更升逾一成。值得留意,A股今年算是大跑輸,僅升6.23%,換美元計則升12.17%。事實上,H股指數年內回報為24%,跑輸恒指達十個百分點。至於創業板股,在謎網事件及「粉塵」爆破後,今年累跌近28%,最差為「翠如BB股」聯旺(8217)瀉99%。根據港交所(388)早前公佈的市場統計數據,截至本月15日,港股總市值曾衝33.6萬億元,突破2015年大時代的31.5萬億元紀錄,主板平均每日成交878.1億元,按年升32.15%。今年港股市旺,可歸功北水,滬港通及深港通成交額今年均創新高,南下資金單日分別錄得最高156億及65億元。環球股市方面,美股三大指數自前年11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後起動,今年內多次創新高,市場憧憬特朗普各項政策出爐,包括剛通過的稅改法案,令道指年內升25%,報24754點;以科網股為主的納指,則進賬近三成。歐洲自去年經歷英國脫歐、多國大選等多個政經事件,三大股市表現略為遜色,德國及法國股市升逾一成,英國股市僅升6%。


專家料明年看32000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預計,明年港股先苦後甜,年中至下半年有望創新高,見32000點。環球股市方面,他預計整體升幅較慢,且一致性較低,「唔會好似今年咁所有股市都升。」,美國因有減稅政策出台及企業盈利增長可觀,料美股會慢慢上升;歐股則個別發展,尤其西班牙方面,或因加泰隆尼亞局勢而有影響。美股將於周二復市,港股及歐洲主要股市則於周三復市。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5/202549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18

國指一周升5.7% 跑贏恒指 百億流入中港股市 3月最多

1 : GS(14)@2018-01-21 23:45:24

【明報專訊】恒指連日創新高,但在內銀及內房股帶動下,國指升勢更強,昨日再度跑贏恒指,全周累升5.7%,是近一年半以來最大單周升幅。不同板塊輪流炒作,而且升幅蔓延至二三線股,例如本地券商股及中小型內房股,食品股在大行唱好下亦出現少有的升浪。而資金流亦反映,中港股市獲百億元資金吸納,規模是近3個月最多。

明報記者 廖毅然

券商Jefferies引述EPFR數據顯示,中國及香港股票基金同錄連續5周淨流入,截至本周三的一周,分別淨流入9.8億美元及3.25億美元,合共13.05億美元(約101.79億港元),規模是10月中以來最多。環球各地的股票基金亦獲大量買入,Jefferies表示,今年首三周已有420億美元淨流入股票基金,是近年最好的開局。

中港股票基金連錄5周淨流入

股票基金主要反映外資的傾向,而北水方面,流入量亦有增無減。據聯交所資料,昨日港股通成交雖有所下降,但淨買盤較周四略增至61.76億元,主要流入中信銀行(0998)、建行(0939)、匯控(0005)及吉利(0175)等。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表示,留意到資金淨流入恒指成分股的情况持續,而且規模漸增,估計主要為機構投資者的買盤,故絕非短線炒作數百點,而是期望更多的上升空間。

內房領漲 恒指再新高

資金流入增,帶動港股昨再創歷史新高。恒指早段雖最多跌135點,且全日反覆上落,但尾市升幅擴大,收市報32,254點,升132點或0.41%,國指升84點或0.65%至13179點,成交1625.84億元。內房股領漲,華潤置地(1109)及中海外(0688)分別升7.4%及5.7%,舜宇光學(2382)自昨日起每手買賣股數減至100股,股價升4.2%,旺旺(0151)升4%,帶動食品股上漲。貢獻恒指點數最多的騰訊(0700),昨日升1%至452.4元。平保(2318)及建行(0939)分別升0.9%及0.7%。

今年以來,國指已累升12.6%,跑贏恒指及全球主要股市,但彭偉新認為,今年國指仍主要靠內銀股炒落後以單天保至尊,券商股剛開始起動,但後市仍要視乎A股能走多遠,單憑近日走勢,難以定論國指會扭轉劣勢,長遠跑贏恒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50&issue=20180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05

發展商貸款飈三成 金管局關注 增幅跑贏銀行整體貸款 再向銀行審查

1 : GS(14)@2018-02-04 21:25:47

【明報專訊】去年爆出多宗天價投地交易,儘管金管局收緊銀行借貸予發展商條款,但去年香港銀行對發展商發放貸款額仍增長28%,跑贏整體貸款增長。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昨日表示,擬針對發展商貸款作專項審查,研究風險管理措施有沒有增加的必要,確保業界一旦在信貸周期下行時,仍有能力應對風險。

明報記者 廖毅然

金管局昨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整體香港銀行的貸款增長按年達16.1%,是近6年最大增長(見圖),當中對發展商的貸款增長28%,增幅比整體多,涉及約1500億元,令發展商的未償還貸款總額增至6600億元。

去年出招 貸款有增無減

事實上,鑑於近年有發展商自行向樓市買家提供高成數按揭,而高價搶地亦促使樓價上揚,金管局於去年5月推出兩招,限制銀行向發展商借貸,包括限制銀行對地產項目的貸款,不得超出地價的40%、建築成本的80%及物業完成後預期價值的50%,同時又提高銀行對發展商貸款的資本金要求(見表)。然而,去年全年銀行對發展商貸款仍然大幅增加,例如南豐在啟德的天價商業地,早前獲恒生銀行(0011)給予佔地價比例超過60%的貸款,業界分析,恒生是筆貸款相信包括了該商業地的建築成本。

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監理)陳景宏表示,去年相關貸款大幅增長,主要由於地產項目包括賣地數目增加,同時有發展商趁低息鎖定平錢。但當局未有詳細向業界了解,資金借予港資或中資地產商的分佈。

阮國恒:看有否做足財務評估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表示,當局不特別擔心發展商的財政狀况,但鑑於相關貸款急速增長,金管局計劃今年再做專項審查,以審視風險管理的措施有沒有增加的必要。他強調,專項審查是全方位的,並不特別針對某一兩家發展商。他又表示,去年5月針對銀行向發展商借貸的收緊措施,只運行不足一年,成效尚待觀察,暫時未擬「加辣」,當局會集中審視,銀行在借貸時有沒有維持審慎的態度,做足相關的風險管理措施,包括細心評估發展商的財政狀况,以確保在信貸周期下行時,能應對有關風險。

業界:實際是逐個項目「查數」

有銀行界人士稱,所謂專項審查,實際是「查數」,銀行要向金管局提交向發展商貸款的所有資料,當局審視每個項目,以了解業界有否違規。該銀行界人士認為,專項審查有利市場發展,因為能確保有實力的發展商才可以借得貸款。但他認為去年金管局定下的規例已經相當嚴厲,因去年不少交易已因該規例而拉倒,若監管進一步收緊,不但銀行生意受損,更可能減少地皮供應,對樓市不利。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026&issue=201802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20

曼徹斯特樓價料跑贏倫敦 大型基建落成 人口增長冠全國

1 : GS(14)@2018-02-04 21:26:00

【明報專訊】Nationwide數據顯示,去年倫敦樓價下跌0.5%,為10年來首次錄得全年跌幅,上月平均叫價跌幅更創金融海嘯後新高。相反,有專家預計,隨着曼徹斯特推出多個大型基建項目,以及愈來愈多國際大型機構進駐,或帶動當地樓價進一步上升,料今年升幅可達雙位數,跑贏倫敦。

倫敦樓市仍然疲弱,代理Rightmove數據顯示,去年12月倫敦住宅平均叫價按年下跌3.5%,創2009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當中豪宅市場更出現供過於求局面。據《衛報》報道,去年1900伙新建高級公寓中逾半未售,因海外買家擔心脫歐不明朗因素,以及買入第二伙單位的印花稅提高。有地產數據專家稱,當地需時3年才能消化過多的豪宅供應,但這假設銷情不變和沒有更多新供應。代理亦直言倫敦一手市場已經疲弱,但目前卻興建更多這類住宅,形容市內將會出現豪華的「鬼樓」。

倫敦豪宅過剩或需3年消化

MyLondonHome創辦人Steven Herd表示,倫敦實際需要的是可負擔的1房至2房戶,樓價約50萬鎊,反而不需要擁有游泳池和頂層酒吧的豪宅;更直言目前太多150萬至300萬鎊的住宅,而且這些住宅看起來都相近。第一太平戴維斯估計,倫敦58%住宅需求來自呎價450鎊(約4988港元)以下單位,但只有25%一手樓定價屬於這水平。

相比之下,Knightsbridge業務發展總監陳嬿淇預計,今年曼徹斯特的樓價升幅可能更勝倫敦,增幅或有雙位數字,形容倫敦像現時的北京,曼市則為未來的上海。她解釋,曼市樓價未來受大型基建推動下或進一步上升,其一為當地機場將於2030年完成擴建,而目前香港和北京都有直航來往當地;其次為當地連接倫敦的2號高鐵擴建工程將於2033年落成,屆時能節省交通時間一小時;而且當地亦將於2030年擴建輕鐵系統,以及市中心區的更新計劃等。

有研究指出,自北部經濟引擎計劃推出後,曼市經濟增長已超越倫敦,而且近年不少大型企業進駐當地設立業務,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於2013年更把總部遷至曼市。陳嬿淇稱,自BBC遷往當地後,樓價累升逾兩成。

學生向來為租盤的主要需求來源之一,陳嬿淇稱,曼徹斯特總學生人口達35萬,為全歐洲學生人口第三高的城市,當中3間主要大學平均每年便有逾10萬名畢業生,意味具一定租務需求。此外,曼市整體人口增長於2006至2016間更是全國之冠,料至2024年人口會達到60萬。

曼市學生人口全歐第三高租務需求大

仲量聯行稱,隨着需求上升,預計曼徹斯特市中心單位供不應求情况將持續多5年,去年初便有3000個單位短缺,這將帶動樓價和租金上升,料今年兩者分別增長6.5%和3.5%。NPP Investment資料顯示,去年10月曼市樓價累升7.9%,遠勝於同期倫敦的3%;租金回報亦同樣可觀,匯豐資料顯示回報可達7.98厘。

Ashton Hawks執行董事賴遠方透露,在目前賣出少數單位的一個新盤中,七成至八成港人買家都是計劃讓子女往當地升學,而且把握英鎊較弱時機買入物業。雖然英鎊自金融海嘯後至今已貶值33%,惟投資者也要留意,由於市場預期英國和歐盟快將就脫歐過渡期達成協議,加上美元疲弱,帶動年初至今英鎊兌美元累升4%,而兌港元最新報11.1水平。

市中心單位未來5年供不應求

另外,英國地產商Select Property Group,將於本周末在香港推出曼徹斯特新盤Origin Homes Exchange Point,共有147伙,入場費170萬港元,單位實用面積介乎436至1232方呎,戶型由開放式至3房,預計於2020年首季完工。項目租金回報扣除1.2%年度成本,包括地租和管理費用後,料淨回報達5.8厘。本港買家可於收樓前3至6個月,向中銀、匯豐和東亞銀行申請高達75%按揭,年期可達30年。

明報記者

[王俊騏 海外置業錦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14&issue=201802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37

一月飆三千點 跑贏全球

1 : GS(14)@2018-02-04 23:40:28

【本報訊】港股一月飆近三千點,內房內銀成贏家!恒指上月22個交易日升足18日,收市報32887點,全月升2,968點或9.9%,為兩年半以來表現最好的月份,亦為2012年一月大升10.6%後,6年來升勢最凌厲的一月;H指在追落後下升勢更標青,全月埋單飆15.8%或1,852點,報13561點,為2006年以來12年最大升幅的一月。港股上月表現跑贏環球主要指數,A股全月埋單只有半成進賬,滬深300指數全月升6.1%,滬綜指及深成指則分別升5.3%及1.1%,但創業板逆向跌約1%。美洲上月主要指數升幅介乎3%至7%,歐洲主要指數則升1%至5%,日股升1%,台韓升4%。

內房及內銀成贏家

內房及內銀成上月贏家,潤地(1109)及中海外(688)全月分別飆36%及20%,建行(939)及中行(3988)升25%及23%,連同大升23.6%的港交所(388)成為五大表現最好藍籌。最差為恒安(1044)逆向跌14%,去年大強勢的吉利(175)及瑞聲(2018)亦捱沽,一月分別跌7.6%及6.2%。而單計工中建三大行,上月已合共貢獻恒指逾1,100點或37%升幅。
H指成份股升勢更顯著,40隻成份股中,多達10隻或25%上月升幅高於兩成,中資金融股成贏家,農行(1288)及信行(998)齊齊急升約31%,中信證券(6030)亦升三成。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1/20291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69

差估署:樓價連升21月去年累升15% 細單位跑贏大市

1 : GS(14)@2018-02-04 23:41:25

【本報訊】樓價繼續升!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本港樓價指數已連續上升21個月,當中連續14個月破頂,去年全年累升14.8%,創五年升幅最強;其中九龍區細單位升幅逾18%,跑贏大市。業界人士指,除非本港息口加至兩厘或以上,否則樓價仍可再升一成。記者:葉煜燊


差估署數據顯示,去年12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升至352.8點,按月升1.4%,較2016年同期307.4點升14.8%,去年升幅為過去五年最強。


去年升幅為五年最強

各類別中,繼續以A類(即實用面積430方呎以下)單位升幅稱冠,A類樓價指數12月為388.5點,按月升1.5%,較2016年12月338.4點累升14.8%,升幅跑贏其他中型住宅及大面積住宅。至於各區實用面積431方呎以下細單位的平均呎價,以九龍區按年升得最多,該區細單位的平均呎價約12,800元,較2016年同期貴約18.5%,至於新界及港島區平均呎價按年升幅分別為15.6%及16%。九龍區近期接連有破頂成交,牛頭角得寶花園近日便錄得一宗呎價破頂成交,香港置業陳偉宗表示,單位為B座高層3室,實用282方呎,以475萬元沽出,呎價直逼1.7萬元,創屋苑呎價新高。租金方面,私樓租金上月指數報187.3點,按月升近0.3%,連續升13個月,同時連續10個月創新高,去年租金累升7.9%。不過與售價指數不同,D及E類(即實用面積1,076方呎以上)的豪宅單位去年12月報155.6點,按年升一成,不但跑贏大市,更是所有類別中升幅最高。

業界:樓價或再升一成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表示,私樓樓價指數再升,估計今年一般住宅升5%,其中豪宅市場料升8%,由於現時股樓暢旺,估計農曆新年後有小陽春,倘若今年經濟持續平穩及加息步伐緩慢,樓價可望升一成。現時樓價高企,不是一般小市民能負擔,但未見有任何因素令樓價在短期內大幅下滑。他認為,只要香港銀行加息步伐不快,息口上調對本港現時樓市影響有限,除非息口加至兩厘或以上才會對樓市產生下調壓力。他預計,2018至2019年會達到住宅供應的高位,因為今年一手貨尾加預售樓花項目累計約2.8萬伙,相信發展商會積極推盤,以中小型單位為主,只要定價吸引及提供優惠,相信會吸引買家入市,料市場繼續由一手主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1/202919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72

上月新界私宅買賣 按月升23%跑贏市區

1 : GS(14)@2018-02-12 06:58:2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901&issue=20180212


【明報專訊】本港樓市氣氛熾熱,成交量上升、並帶動樓價上揚。中原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表示,今年1月新春旺市提前出現,二手成交增多,預料2月的二手登記明顯向上。中原研究部資料顯示,1月份香港、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中,新界、港島二手私宅買賣合約登記,較2017年12月份錄得上升、而九龍區的買賣輕微下跌(具體反映12月成交市况),反映12月聖誕長假期間,二手樓市氣氛暢旺,沒有出現季節性例淡。

九龍錄1405宗登記 按月跌半成

1月新界共有1850宗二手私宅買賣登記,較去年12月的1499宗,上升351宗或逾23%,登記量升幅為三大區域之冠,顯示新界上車盤備受用家支持;港島上月二手買賣登記錄903宗,較12月的830宗,上升73宗或8.8%;不過,九龍二手私宅上月錄得1405宗買賣登記,卻較12月的1472宗,輕微減少67宗或4.6%。

根據24個分區計算,今年1月份有15個區的買賣按月錄得升幅,首5個分別為沙田、離島及東涌及愉景灣、元朗及天水圍、港島半山區及荃灣區,升幅由26.1%至52.8%不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031

圓方集:《華郵》怎樣跑贏同業

1 : GS(14)@2018-02-28 07:41:30

香港傳媒風雨飄搖之際,電影《戰雲密佈》在本地贏得不錯的口碑。劇中的《華盛頓郵報》今天已經不再是女主角嘉芙蓮.葛蘭姆(梅麗史翠普飾)家族所擁有。2013年,美國電商亞馬遜的老闆貝索斯(Jeff Bezos)私人以2.5億美元收購《華郵》,之後大事改革,獨是不碰編採。創立於1877年的《華郵》被貝索斯收購後,分析員將《華郵》的業務和亞馬遜連在一起,推想二者的合成作用,包括:電子商務、廣告連線和立體內容。當日亞馬遜已經開始大力投資視頻製作,評論認為《華郵》可以藉此提供更多的視頻內容。回看,兩家公司迄今的運作仍然是非常獨立的,貝索斯帶來的是管理文化,而不是合作伙伴。今天《華郵》擁有强大的科技團隊,員工超過250人,是貝索斯收購前的一倍。網絡版的廣告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年收入破了1億美元大關,網上用戶亦首次超過競爭對手《紐約時報》。過往報館採用很多第三方軟件,如今軟件都是自家開發的。《華郵》甚至出售軟件予其他報館,包括《洛杉磯時報》和加拿大的《環球郵報》。

善用電子技術

此外,《華郵》更利用它的電子技術,深層分析讀者的喜好,更準確地輸送頭條新聞給它的讀者。我是不少電子報紙的訂戶,《華郵》無論從量和時間性,都做得比同行出色。但報紙的種種突破,仍然難掩傳統紙媒讀者緩緩下降這現實。報格是紙媒的品牌,就像紫砂茶壼一樣,輕易清洗不得。但是,傳統紙媒的生產模式,用今天的科技觀之,的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投資過一個初創企業叫Trint,創始人是一行內頗負盛名的英國記者,他為了解決多年來將訪間錄音變成文字的痛苦,設計出一套人工智能默寫系統,推出後市場反應甚佳,後期本地城中名人周凱旋的創投基金也有入股。早前我看了中大新聞與廣播學院蘇鑰機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提出傳統報紙的三條出路:(1)籌得豐厚資金,開發多元化業務;(2)堅守優質辦報,爭取線上線下共存;(3)犧牲獨立性,成為大財團或科技公司的附屬。更新是一很勞累的事。二月初,壹傳媒(282)宣佈商人黃浩收購《壹週刊》,幾經波折後,因賣方未能成功收取買方的資金而告吹。一單看似已成定局的交易因settlement risk而夭折,實在吊詭!壹傳媒在香港眾多紙媒中,網上讀者量居冠(雖然我老派人,「動新聞」不是我那杯茶)。但是,壹傳媒推出新產品已經是年代久遠的事,要在網上世界爭強,必須要不斷推陳出新,劍虹兄努力吧!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6/20315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103

金融中心:強積金真的跑贏通脹?

1 : GS(14)@2018-03-19 04:33:35

■強積金與打工仔息息相關,基金表現好壞往往與管理費毫無關係。資料圖片

基金經理舞弄數字,吹捧自己成績,無可厚非,但法定機構企圖粉飾政績,可能令一些不好的政策延續,香港人便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積金局上月舉行基金表現記者會,宣佈強積金推出17年,跑贏同期通脹。翌日〈強積金跑贏通脹〉成為各大傳媒標題。不過,積金局沒有告訴你,所謂「跑贏通脹」其實是一場數字遊戲。


積金局比較時間長達17年,數字指強積金由2000年12月推出起,至2017年12月的年率化回報是4.8%,高於同期1.8%的通脹率。要找出強積金是否跑贏通脹,可以追蹤期內的淨資產及供款變化,再假設有關資產及供款完全跟隨通脹走勢的情景(見附圖)。附圖中的藍線是現實中強積金的淨資產(淨供款加淨投資回報)走勢,紅線則是假設強積金的淨資產及淨供款每季跟隨通脹調整的表現。藍線的走勢較為波動,原因是強積金多投資於股票資產。當藍線高於紅線,即是這段時間強積金的累積表現勝過通脹,反之亦然。從圖表看,讀者不難發現,最近一次強積金累積回報跑贏通脹的走勢,是發生於2016年底之後,主要受惠於去年強勁的股市表現。再往前回看,強積金斷斷續續間或跑輸通脹,但整體上一直無法與通脹拉開距離。

17年來無法與通脹拉開差距

有點年紀的讀者會記得,強積金推出初年,是「一蚊一隻雞」的年代,香港正面臨通縮期,經歷科網熱爆破、911恐怖襲擊、負資產潮、2003年沙士,通縮期一直到2004年底才結束。理論上,這段時間內,打工仔儲下的一分一毫,原封不動,購買力都會有升無跌,這4年通脹是在讓賽。所以「強積金跑贏通脹」,要視乎你站在甚麼時間點比較,在2017年底看,強積金確實跑贏通脹,但在2016年強積金是跑輸通脹,假若金融市場往後再經歷一波調整,所謂強積金跑贏通脹的走勢又可能結束。為甚麼強積金推行17年來,仍然未能與通脹拉開距離?這與基金公司的收費息息相關,負責管理強積金的基金公司,按管理的資產收費,反映在強積金的開支比率當中。雖然強積金平均開支比率歷年呈下跌的趨勢,但過去13年,只是由2.1%下跌至1.55%,減價幅度相當少。附圖綠線是自2005年基金公司未扣除收費前的強積金資產走勢(即同期淨資產值加回強積金開支費用),一比之下便會發現,收費前的強積金資產,是長期跑贏通脹,也與通脹差距越拉越開。巨額的強積金管理費,蠶食了打工仔大比例供款,是強積金無法與通脹拉開距離的元兇。

收費蠶食供款 應改革制度

要改善問題,降低強積金收費固然是可行的做法,但核心問題或出於強積金制度本身。英國卡斯商學院2014年為基金收費制度作研究,假定了三種基金收費方式。第一種是按管理資產(AUM)收取固定比率1%,類似強積金的方式,是最廣泛利用的方式;第二種是「不對稱收費」,除了按AUM收取1.5%,同時會按投資者的賬面利潤收取15%表現費用,這做法常見於對冲基金。第三種做法,稱之為「對稱收費」模式,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同甘共苦,當投資者賺取利潤時,基金經理可收取當中一半作收費,但如果輸掉投資者的金錢,要承擔一半的損失。



學者以三種收費模式,再模擬計算出10萬隻基金過去三年表現,與富時100指數同期作比較。結果發現,第一種收費模式,對投資者最搵笨,對基金經理最有着數。道理很簡單,按管理資產徵收固定比率的費用,不論賺賠,基金公司照樣向投資者抽水,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至於第三種基金收費模式即「對稱收費」,則對投資者最有利,在三種收費模式當中,可取得較高的回報。積金局一直研究如何推動減費,又可否研究引入不同收費制度,讓打工仔多一個選擇?退後一步,就算不要基金經理甘苦與共,當投資者蝕錢,基金經理可否減低收費,不要賺到盡呢?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2/20329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43

林少陽:未來10年股市跑贏樓市

1 : GS(14)@2018-03-19 04:52:40

【明報專訊】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榮休,可喜可賀。長實1972年上市,連同股息再投資,至今為股東創造5000倍回報,複合年回報率20.8%,是接近神一般的表現。同樣以投資生意致富的美國富商巴菲特,1964年透過借殼巴郡,至今為股東創造逾2.4萬倍價值,年複合回報率20.9%。兩人的表現,可說是一時瑜亮。

近年最常被港人奉為金科玉律的經驗教訓,應該是買樓可以發達,買股票發達的人不多,傾家盪產反而聽不少。買樓較容易發達,因為置業通常會用上財務槓桿,一般情况下,物業價格波幅細,銀行絕少call按揭客孖展,加上物業買賣困難,交易成本高,不利短線買賣,結果逼置業者長線投資,令置業者無端端發了達。

股票投資當然亦可以做孖展,但是股價上落大,用財務槓桿較置業容易出問題。再者,物業很大程度上,算是一種商品,雖然不同地點的升值潛力一樣會有差異,但是差異化沒有股票那麼大。以地產股為例,1972年上市的地產五虎將新地(0016)、合和(0054)、長實、恒隆(0010)及大昌(0088)。當年上市時,大家的市值差不多,現時長和及長實總市值6400億元、新地3760億元,表現相當不錯,但合和、恒隆及大昌,市值分別只有265億元、374億元及55億元,「兩大」與「三小虎」的平均市值,差距高達22倍。

隔行如隔山,同一行業的股份表現差異已那麼大,更何况是不同行業的股份。因此,股票投資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其實遠較物業投資高。

長實股價 跑贏同期樓價5條街

不過,話得說回頭,有眼光的投資者,股票長線投資表現的爆發力,可以比物業投資高很多倍。以李嘉誠創辦的長實集團為例,不計股息回報,45年來的總股票升值約1000倍 。若以1972年一個美孚新邨一期一房當年的一手買入價31750元,目前市值約600萬元,未計多年來的租金回報及租金再投資表現,45年來升值約188倍 (年均複合回報率12.4%),跑輸長實超過五條街(1000倍對188倍)。

當然,置業者起碼要用上至少10倍槓桿,在扣除利息開支後,以首期投資額的總回報,才有望拍得住長實過去45年的表現。更何况,如果置業者用供樓的錢,以儲蓄形式買長實的股票,到供甩層樓的時候,應該會擁有更多的長實股票,總投資回報還是遠不如長線投資長實股票。

樓市表現較平均 股票差異大

股票最「蝦人玩」的地方,是選對長線投資對象,跟選錯投資對象的表現差異太大。投資者如果沒有揀股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置業仍是累積財富較為穩健的做法。

不過,上述的總投資回報表現,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過去十年本港物業價格飛升,而同期股票卻持續表現低水所扭曲。目前,恒指預測市盈率約12.5倍,折合盈利回報率約8厘,與約2厘的租金回報率,差距是4倍。以今日的市價計算,並以10年為期,我傾向相信未來十年,投資於指數基金的總回報,應該會較投資本港物業的總回報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53&issue=201803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