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中心:強積金真的跑贏通脹?

1 : GS(14)@2018-03-19 04:33:35

■強積金與打工仔息息相關,基金表現好壞往往與管理費毫無關係。資料圖片

基金經理舞弄數字,吹捧自己成績,無可厚非,但法定機構企圖粉飾政績,可能令一些不好的政策延續,香港人便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積金局上月舉行基金表現記者會,宣佈強積金推出17年,跑贏同期通脹。翌日〈強積金跑贏通脹〉成為各大傳媒標題。不過,積金局沒有告訴你,所謂「跑贏通脹」其實是一場數字遊戲。


積金局比較時間長達17年,數字指強積金由2000年12月推出起,至2017年12月的年率化回報是4.8%,高於同期1.8%的通脹率。要找出強積金是否跑贏通脹,可以追蹤期內的淨資產及供款變化,再假設有關資產及供款完全跟隨通脹走勢的情景(見附圖)。附圖中的藍線是現實中強積金的淨資產(淨供款加淨投資回報)走勢,紅線則是假設強積金的淨資產及淨供款每季跟隨通脹調整的表現。藍線的走勢較為波動,原因是強積金多投資於股票資產。當藍線高於紅線,即是這段時間強積金的累積表現勝過通脹,反之亦然。從圖表看,讀者不難發現,最近一次強積金累積回報跑贏通脹的走勢,是發生於2016年底之後,主要受惠於去年強勁的股市表現。再往前回看,強積金斷斷續續間或跑輸通脹,但整體上一直無法與通脹拉開距離。

17年來無法與通脹拉開差距

有點年紀的讀者會記得,強積金推出初年,是「一蚊一隻雞」的年代,香港正面臨通縮期,經歷科網熱爆破、911恐怖襲擊、負資產潮、2003年沙士,通縮期一直到2004年底才結束。理論上,這段時間內,打工仔儲下的一分一毫,原封不動,購買力都會有升無跌,這4年通脹是在讓賽。所以「強積金跑贏通脹」,要視乎你站在甚麼時間點比較,在2017年底看,強積金確實跑贏通脹,但在2016年強積金是跑輸通脹,假若金融市場往後再經歷一波調整,所謂強積金跑贏通脹的走勢又可能結束。為甚麼強積金推行17年來,仍然未能與通脹拉開距離?這與基金公司的收費息息相關,負責管理強積金的基金公司,按管理的資產收費,反映在強積金的開支比率當中。雖然強積金平均開支比率歷年呈下跌的趨勢,但過去13年,只是由2.1%下跌至1.55%,減價幅度相當少。附圖綠線是自2005年基金公司未扣除收費前的強積金資產走勢(即同期淨資產值加回強積金開支費用),一比之下便會發現,收費前的強積金資產,是長期跑贏通脹,也與通脹差距越拉越開。巨額的強積金管理費,蠶食了打工仔大比例供款,是強積金無法與通脹拉開距離的元兇。

收費蠶食供款 應改革制度

要改善問題,降低強積金收費固然是可行的做法,但核心問題或出於強積金制度本身。英國卡斯商學院2014年為基金收費制度作研究,假定了三種基金收費方式。第一種是按管理資產(AUM)收取固定比率1%,類似強積金的方式,是最廣泛利用的方式;第二種是「不對稱收費」,除了按AUM收取1.5%,同時會按投資者的賬面利潤收取15%表現費用,這做法常見於對冲基金。第三種做法,稱之為「對稱收費」模式,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同甘共苦,當投資者賺取利潤時,基金經理可收取當中一半作收費,但如果輸掉投資者的金錢,要承擔一半的損失。



學者以三種收費模式,再模擬計算出10萬隻基金過去三年表現,與富時100指數同期作比較。結果發現,第一種收費模式,對投資者最搵笨,對基金經理最有着數。道理很簡單,按管理資產徵收固定比率的費用,不論賺賠,基金公司照樣向投資者抽水,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至於第三種基金收費模式即「對稱收費」,則對投資者最有利,在三種收費模式當中,可取得較高的回報。積金局一直研究如何推動減費,又可否研究引入不同收費制度,讓打工仔多一個選擇?退後一步,就算不要基金經理甘苦與共,當投資者蝕錢,基金經理可否減低收費,不要賺到盡呢?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2/20329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