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槓桿比率 年升12百分點 靠父幹上車 金管局關注
1 :
GS(14)@2017-10-01 20:11:13【明報專訊】樓價持續上升,多個量度港人負擔能力的指標都突破了高位。金融管理局昨天公布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况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量度私人樓宇住戶按揭供款壓力的「收入槓桿比率」,在今年第2季升至75.5%,較一年前大幅上升超過12個百分點。金管局同時表示,關注年輕人獲父母協助買樓、即所謂「靠父幹」的現象,認為有可能削弱整個家庭抵禦收入衝擊的能力。
所謂「收入槓桿比率」,即按揭供款與私樓住戶入息的比率(見另稿),第2季達到75.5%,意味住戶四分之三的收入用於按揭供款。這比率較去年第4季的72%高,一年之間更由62.9%大升12.6個百分點,不但遠高於約50%的長期平均值,並且突破了2015年第4季的高位,達到2000年的水平。
家庭債務佔GDP比率 17年新高
另一方面,家庭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在第2季上升至68.3%,亦是2000年以來最高,當中大部分債務都是住宅按揭貸款。但私人貸款的增速近年明顯加快。金管局同時公布,該局以個人收入、利率及住戶按揭金額計算出來的「償債指數」在第2季達到50.3,該局警告,鑑於美國持續加息,若本港利率上升3厘,該指數可能會在一年內顯著上升至69.6,反映資產質素會急速轉差。
關焯照:泡沫人人知 關鍵是否加息
經濟學者關焯照指出,上述一系列數據雖然反映樓市風險愈來愈大,但樓市有泡沫是人所共知的,重點是利率會否上升,令泡沫爆破。而他認為,美國息口上升慢,本港息口在未來難以有顯著升幅。
金管局則指出,雖然短期而言,預期按揭息率仍然偏低,加上預料房屋短缺狀况仍然持續,支持樓市需求;但房屋供應逐漸增加,或會令房屋供求缺口收窄,從而抑制樓價升幅。美聯儲局縮減資產負債表及進一步加息,亦有可能於日後對樓市構成影響。
事實上,為控制樓市對銀行體系帶來的風險,金管局自2009年一直推出收緊按揭等調控措施。因此,到今年7月,新批出按揭的平均按揭成數,已從實施措施前的64%降至48%,而供款與入息比率亦降至34%。
指影響家庭「抵禦收入衝擊能力」
但樓價高企的同時,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不少年輕人需「靠父幹」才能買樓。金管局昨日亦提到,據觀察所得,有些年輕置業人士的資金,「部分是來自於父母的物業進行再按揭或加按的資金」,當局未能取得相關的物業成交數據,但相信這方法或已變得更加普遍,值得關注。雖然對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影響應該有限,然而「從家庭層面而言,他們抵禦收入衝擊的能力會較以前脆弱,尤其是置業能力較弱的買家」。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靠父幹上車」的風險在於一旦經濟惡化,年輕人遇到財困,父母已難以再提供支援,但年輕人難以靠自身力量買樓是事實,而金管局亦難以控制父母協助買樓的現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66&issue=20170929
收入槓桿比率 還款能力指標
1 :
GS(14)@2017-10-01 20:11:13【明報專訊】「收入槓桿比率」是金管局用以量度按揭供款人還款能力的重要指標,它的計算是假設一個約500平方呎的單位,承做20年期按揭,成數為七成,其供款相比私人住宅住戶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比率。
這比率與借款人的實際供款與入息比率不同,因為金管局近年多番就按揭成數設限,新做按揭的成數已遠低於七成,加上很多新批按揭年期長達30年,令供款與入息比率實際上只有34%。但採用「收入槓桿比率」則能夠貫徹地反映港人供樓負擔,以及多年前金管局未設限前的變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40&issue=20170929
美已縮表 宜減槓桿
1 :
GS(14)@2017-10-14 11:09:37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284&issue=20171014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周四公布了她的首份施政報告,有人認為報告有關房屋政策部分屬雷聲大雨點小。不過,中原剛公布的樓價指數見8周新低,美銀美林的報告也指出,早在今年5月起樓價指數的升勢已不斷放緩,及至9月更已出現按月跌幅(見圖1),反映樓巿似已見疲態,隨時是強弩之末。
美銀美林的研究也顯示,雖然香港失業率低有利穩定樓巿(見圖2),但也要留意原來香港的住宅樓價年度變化率和香港實質利率(3個月銀行拆息減去通脹率得出)走勢關係密切(見圖3),自2008年後香港實質利率長期處於負水平,成為推升樓價的重要動力,但現在香港實質利率已回升至近零水平,一旦由負變為長期正利率,便要小心對樓巿的影響。
小心香港重現正實質利率
要知道,美國已先後多次加息而香港未有跟隨,若稍後美國繼續加息,在聯繫匯率下香港跟加的壓力便愈來愈大,昨天其實是一個一般香港巿民可能都忽略了的日子,就是美國聯儲局首度開始「縮表」,縮表可以看成是收水的代名詞,近年全球資產價格暴漲,股樓不斷升值,最大原因便是全球各國為應付金融海嘯後對經濟造成衝擊而紛紛採用貨幣量化寬鬆,變相大印銀紙和壓低息率,以致不少地區甚至出現實質負利率,人們為怕銀紙購買力貶值大手購入資產,甚至借低息進行槓桿投資。
美國開始縮表,上述遊戲開始改變規則,而「巧合」的是,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早於上月初明言,將於本月26日舉行的議息會議將決定是否退市,彭博社昨早再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歐洲央行計劃明年起把現有買債規模削半,雖然整個QE計劃將延長最少9個月。如彭博社的報道屬實,則明年起又一央行會進行收水,如過往大家覺得樓巿得益於各國央行放水,則當遊戲調轉頭玩的時候,便應小心一點,至少也是時候減少槓桿操作。
從來,由個人以至整個經濟層面,出現危機都是因過度槓桿造成,野村證券便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由該行所制訂的的風險預警系統顯示,香港在60個早期預警信號中,其中52個已亮起紅燈,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更多,在全球32個經濟體當中,香港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最高。同時,中國則亮起40個紅燈,排第二。
野村的風險預警系統乃是以1990年代初以來的數據,發展出5項指標,若指標超過某個預設門檻,便發出未來12季發生有發生金融危機風險的信號,有關早期預警指標,曾可靠預警三分之二於上世紀1990年代30個國家或地區出現的50次金融危機。這5項指標分別為:實際房價及實際的股價、企業和家庭信貸佔GDP比重、企業和家庭的償債比率、實質有效匯率,而最新發布的報告追蹤了截至今年第一季的12個季度各地區的亮燈情况,由於共有5項指標,每個國家或經濟體總共最多可亮起60盞信號燈,屬最嚴重情况。
倘美加快加息 港債務問題惡化
野村將香港列為爆發金融危機最高危地區,主原是香港實際有效匯率、企業及家庭償債比率都遠高於平均水平,而且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問題未來很可能隨美國加息加快而惡化。
文首說有人評論施政報告的房策部分為雷聲大雨點小。其實,香港樓價高企的兩大原因,一是低息,二是供應缺乏,除了之前提及美國已開始縮表而預料歐洲明年也會收水,香港息口遲早也會跟升,香港樓宇的供應量也已走出低谷(見圖4),林鄭只要保持現時土地和房屋的供應速度,相信樓價要再急升也不容易,那林太又何需要在施政報告做大動作?
首置盤太少 中籤率五十分之一
至於很多人對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提及的首置上車盤首個項目只有1000伙,且要到2021年才可推出感到失望,認為數量太少,且時間太久,如要靠有關計劃上車,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可抽到,且要符合個人及家庭收入的限制,估計全港只有5萬多個家庭有資格申請。
說真的,如果個人收入達2.5萬至3.4萬元,家庭收入達5.2萬至6.8萬元,又認為2021年前樓價仍壓不低的話,不如退而求其次的先去私人巿場買較細或較舊的單位好過,如果覺得樓巿可穩定甚至會下調,也又未必要政府幫手,至少在2021年前還有多4年時間儲首期。
况且到時推出首個首置盤,如合資格申請的家庭都去申請,中籤機會率只有約五十分之一,如果往後50年政府都只推出1000個有關單位,就算其他「參數」不變,若單靠首盤來解決有關家庭的置業問題,豈不是要50年才可完全滿足有關的上車需求?
[陸振球 樓市解碼]
中國M2增速明年重上10% 人行參事:去槓桿奏效
1 :
GS(14)@2017-10-29 22:26:05【明報專訊】在金融去槓桿影響下,今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M2)增速明顯減慢,增速由今年初的11.3%,下滑至9月份的9.2%。不過,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昨出席論壇時表示,因為今年去槓桿取得成效,明年有關因素的影響將會減少,預期明年M2增速將回到10%以上,收窄與社會融資規模增幅的差距。市場人士認為,上述言論不代表內地在去槓桿方面鳴金收兵,估計未來兩三年貨幣政策仍會溫和收緊。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盛松成表示,目前導致M2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金融去槓桿,減慢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的增速。2017年9月底,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同比增長10.5%,增速按年回落41.6個百分點,對M2變動的拉動率僅為1.1個百分點,相對去年同期的6.9個百分點,這個因素令M2增速按年回落5.8個百分點。
縮窄與社會融資增速差距
盛又表示,最近貨幣信貸收支表中的人民幣貸款,小於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人民幣貸款,因為社會融資規模是不包括金融機構之間相互貸款,因此說明存款類金融機構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呈負增長,金融去槓桿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因此,盛松成預計,因為今年金融去槓桿取得明顯成效,M2增速將上升,明年有可能回到10%以上,同時社會融資規模與M2增速差距將逐步縮小。他又預計,人民幣匯率會比較平穩,介乎在6.5至6.6之間,流動性也會緊中趨緩。最近中國10年國債利率上升,他指難以預測短期走勢,惟長期利率再繼續上升的概率不大。
銀行家﹕將着重投放實體經濟
資深銀行家陳鳳翔認為,明年M2有機會回升10%,不過他認為資金投放將會着重於實體經濟,而非平均投放,如同早前定向降準,支持小微企業和農戶生產經營等。
廖群﹕去槓桿未完成 不會重返10%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則表示,去槓桿尚未完成,現時約9%的M2增長比較健康,不認為明年會升回10%水平。他表示,雖然已理財產品已經開始清理,不過槓桿依然比較高,還需要繼續去槓桿。另外,從貨幣政策角度看,今年經濟增長應可超過6.5%的目標,預計明年增長與今年相若,因此毋須進一步寬鬆。
他又指M2不應高於名義GDP增長,因此現時9%水平已經足夠高。他預期未來2至3年還可能溫和收緊,有助進一步減少槓桿和債務。不過,社會融資規模和M2的距離有可能收窄。
中國M2今年增速由年初的11.3%不斷下降,8月份曾低見8.9%,不過9月份回升至9.2%,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社會融資規模均高於市場的預期。同時,反映影子銀行活動的委託貸款餘額和未貼現銀行兌匯票,9月份創出半年新高。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09&issue=20171029
譚新強:上屆政策重點反貪腐 今屆去槓桿
1 :
GS(14)@2017-12-10 21:31:40【明報專訊】自從數周前A股的所謂白馬股如茅台聰明地率先自我調整後,全球市場逐一見頂,最後連最有韌力的道指都開始休息。近兩周有多件事情成為市場(尤其新興市場)調整的催化劑。首先有大摩的降低亞洲硬件科技股報告,然後就是美國參議院通過稅改方案,周三更傳出美國準備攻打朝鮮的消息,結果沒辦法,MSCI亞洲指數跌至兩個月來新低。今年領先全球的恒生指數,重上10年高位的30,000點後,就迅速回落2000點。這次調整雖然比較猛烈,但我並不覺得意外,本來我今年的恒指合理目標就只是26,000點,就算年尾跌到28,000點,也已經是超標了!
我仍然不太相信美國會馬上攻打朝鮮。說到底美國喜歡好,不喜歡也好,朝鮮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跟它開戰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必要付出沉重代價,為甚麼要這樣做?就算是為了分散通俄門注意力,值得嗎?從各種細節上也不太像,聖誕節都快到了,美國亦沒有宣布在韓國、日本等國家下撤僑令,唔通真的那麼忍心去犧牲這些國民?
美攻打朝鮮僅技術調整藉口
另外,過去兩天美國最大的外交新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承認以色列首都為耶路撒冷,大使館將由特拉維夫搬過去。此舉已極具爭議,中東不少地方,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區,已開始有人示威遊行,隨時演變成為暴力事件甚或恐襲。中東風頭火勢,會真的在朝鮮又再點起另一個火頭嗎?我覺得概率應較低。
我覺得攻打朝鮮的傳聞只是技術調整的藉口。我贊同很多人的說法,就是投資者今年的成績已不錯,所以就趁早收爐,鎖定利潤;另外就是如果明年的市况確比今年升得慢一點,那麼先跌多一點,才能騰出未來更大的上升空間。
如果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屆的政策重點是反貪腐,那麼愈來愈明顯第二屆重點就是去槓桿、防風險,從而幫助經濟轉型。但這次經濟轉型的過程,幾乎肯定是先苦後甜的。不少人本來以為十九大過後,中央就會稍為放鬆貨幣和財政政策,結果不單止沒有,更馬上出台規範資管行業政策。雖說是諮詢階段,但其實是事在必行,只是給大家近兩年時間來準備,總比一刀切、馬上打破剛兌溫和一點。但據聞很多銀行和金融機構仍擔心會出問題,所以在懇求政府把政策放鬆一點。即將出台的現金貸和微貸款的監管政策,也將會有助去槓桿,但希望不會完全扼殺創新金融技術和經營模式。
內蒙地鐵項目叫停決心經濟轉型信號
近期最能代表中央嚴控債務風險的例子就是內蒙包頭市地鐵項目被叫停,其他城市的軌道項目也有拖慢迹象。這些基建項目,尤其是PPP模式的,過去都是發改委最支持的,但現在中央考慮到地方政府潛在債務問題,竟然願意叫停,其實是非常務實和利好經濟轉型的信號!有人估計未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將變成負增長,也未必是壞事。
中央收緊貨幣,加大去槓桿的政策力度,很久以前已指出過,可以說是半主動,但也是半被動的。美國今年已加息兩次,今個月極可能再加1次,暫時中國成功避免跟隨加息,且人民幣反而走強,非常難得。但如明年美國再加息3至4次,加速縮表,那麼中國加息的壓力將愈來愈大(香港更加是),如不跟隨加息,貶值和資金外流的問題又將回來。
恒指最快明年中升穿32000
我對未來兩年市况仍然樂觀,最主要原因還是回到基本面,估計盈利應能繼續每年約10%或以上的增速。港股仍是健康慢牛,目標未變,約兩年後恒指升到40,000點,如達標,市盈率亦只約15倍。我故意沒有說一個具體的明年目標價,因為我希望大家的眼光放得長遠一點,改變一下過去只關注短炒的習慣。那麼什麼時候能升穿32,000點的歷史高位呢?我認為大概率是明年中至下半年。所以我唯一可以說的是明年港股的上升速度很可能比今年慢,但當等到有證據證明經濟轉型成功,那麼後年恒指升幅或再次加快。
(中環資產持有茅台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72&issue=20171208
陸振球﹕比特幣期貨出台 切勿高槓桿操作
1 :
GS(14)@2017-12-11 12:28:1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504&issue=20171211
【明報專訊】香港股巿亢奮了11個月,踏入12月的首個星期終見較急勁的調整,尤以「股王」騰訊(0700)由高位短時間內急挫達18%才見較像樣的反彈。現在不少股民開始談論,先前的港股牛巿是否已完結,抑或只是因為升得太多太急,要唞唞氣然後重新發力?
其實,大家都沒有水晶球,投資固然涉及預測,但更重要是要有適當的策略,比方說,不論是大巿抑或個股,如能在巿盈率相對低時分批吸納,待升勢確定後才以金字塔式加碼,當大巿或股價明顯偏高分批減持,則就算大巿或個股如何波動,也不會太過驚惶失措。
相反在巿况低迷時過於保守,待見人人賺錢時才奮不顧身高追,甚至因為已錯過低位入巿,才後知後覺的以高槓桿操作,甚至採用倒轉金字塔式的愈高愈加大注碼,那只要一個不太大的調整浪,可能已經嚇餐飽,甚至輸身家。所以不少投資高手常說,懂得如何做好資金配置,比如何預測後巿更加重要。
上周比特幣(Bitcoin)失控式上升,價格直逼2萬美元,如以升幅計可說是歷史上最瘋癲的泡沫,隨比特幣期貨正式推出,既可能為這種虛疑貨幣升勢火上加油,也可能因投機者可以正式沽空而戳破泡沫,在這裏只想向有投資比特幣的讀者作出「溫馨提示」,現階段縱使仍看好比特幣,也千萬不要以高槓桿進行買賣,以免在其狂升暴跌的浪中沒頂。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人行易綱:槓桿率增長大幅放緩
1 :
GS(14)@2017-12-26 14:06:51【明報專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昨日在北京一個年會上透露,初步測算今年首3個季槓桿率增長大幅下降,較2012年至2016年平均增幅降低9.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今年前3季度的槓桿率如果上漲,也就只是微微的上漲了一點,較以前幾年大幅度下降。」
數據反映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大
他續稱,今年廣義貨幣M2增長率放慢,到11月底M2的增長率只有9.1%,按年度數字看,差不多是有M2統計以來最低的增長率,但同時看到社會融資規模增長12.5%,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長13.3%,整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易綱解釋,今年M2增長偏低,是因為金融內部槓桿率下降,金融內部的派生存款或者對非標、對其他投資類產品的投資有所下降,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派生的存款有所下降,導致整個M2的增長是9.1%的水平。故此,易綱認為目前M2屬正常水平。
M2增速歷史新低 屬「正常水平」
出席同一場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亦表示,中國經濟發展不再追求V型反彈,從2013年第一季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從8.1%降至7.9%,並一路下調至7%以下,近一年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速開始企穩。他續稱,中國目前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消費升級、勞動力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等,若不顧實際因素,盲目追求高增長,帶來的風險可能比增加的GDP還要多。明年中國特別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其次,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繼續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及補短板)。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87&issue=20171224
黃國英﹕中國去槓桿 長線利金融股
1 :
GS(14)@2018-01-15 01:50:03【明報專訊】2018年開始,港股牛氣冲天,有停不了的聲勢。因為假期關係,有部分投資者可能還未就位,加上市場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催化劑出現,就變成了升勢好像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了。很多投資者現在仍在期待趁低吸納的機會,因而成交並未十足的配合,現在可能只是過年前的部署把大市推升,除非指數跌破30000點,否則趨勢都是大漲小回的格局。
很多投資者都想當然地以為市場中有淡友存在,則市况難升,但其實恰恰相反,有淡友就有挾倉、有挾倉才有爆升的機會!投資者切勿不經研究就自以為是,否則無端「企錯邊」,把自己置於險境就太不值得了。
美國息口向上、美元和債券偏弱,有利通脹重燃,說明了美國的稅改其實是國家受傷,得益的只是大商家,正因如此才會看到美元和美債齊弱這種反常現象。同一時間美股卻節節上升,正正就是這種畸形現象下的畸形反應。
美元美債齊弱 反映稅改只惠及商界
另一方面,人民幣上升、資源價值上升則正正也是回應美國稅改的反應,投資者現階段就要想像一下在這種不尋常的情况下有什麼可以從中得益,有什麼可以值得投資,這就是未來的路向了。過往投資者都聚焦在騰訊(0700)和平保(2318),但現在港股有全面發展之勢,以往落後的金融和資源股亦開始蠢蠢欲動、着着爭先,就說明已經開始有了微妙的不同。工行(1398)和建行(0939)現在都已脫穎而出,市場資金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這些大價股之中。在資源股和金融股的類別上,以往注碼偏低的投資者現在就可能要考慮調整比例準備乘勢而起了。2018年投資者要尋找一些對息口不敏感的股份,例如騰訊;又或是找一些息口上升時有利的股份,例如工行、建行和招行(3968),以及資源類股份等作為新的投資目標。
中國政府積極去槓桿的情况,其實對金融類股份應該是有正面影響,並不應視為不利因素。以往投資者覺得中國的金融系統風險很高,就算覺得經濟紅火但仍是信心不足,總是準備隨時一走了之。現在的去槓桿,正是撥亂反正,經政府之手矯正過來。雖然風險仍然較高,但總比以往的「極高」有所改善了。 短期雖然會有陣痛,但前景始終是正面的。
憧憬受惠息升 留意工行建行招行
新聞就經常看到一些很奇怪的現象,很多公司出事、資金鏈斷裂而被市場淘汰,但仔細想想,這就是市場中自然的汰弱留強機制,當這些糟粕被清除,其他的市場領導者就會瓜分資源、壯大自己,就會進而矯正了市場,推動股市節節上升。這和傳統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但卻是現今的實况!把不良的資產和公司去除,鳳凰才有浴火重生的機會。現在就正是這個「陣痛」的情况出現了,和傳統的智慧並不相同,又實在並不意外。正如樂視清盤,港股卻對此全無反應,就是最好的證明了。所以現在內銀開始發力,如果以往倉底無貨,變成現在就需要補充了,在你補我又補之下,結果就會形成資金的流動,上升的趨勢就因而產生。投資者並不需要計較什麼是真理,最重要是乘勢而起來跟紅頂白,因為賺錢才是投資者進入市場的最終目的。
市場自然汰弱留強 只需順勢而行
現在的市况是投資者的投資目標正在轉移,可能出現今天的我要打倒昨天的我。以往因為前景不看好,就算如何廉宜的股份也不買,但現在這些股份已經有了新的因素推動,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很多投資者會把美國今次的稅改和上世紀80年代的稅改相提並論,但其實兩者在深層次中是截然不同的!最明顯的是列根的稅改是比較公平地令所有美國人都有所得益,但現在特朗普的稅改,得益的極可能只是商界而已。大家都叫稅改,但本質上、骨子裏卻有着顯著的不同!現在雖然未有顯著的效果浮現,作為投資者就只能步步為營、順勢而行。股市可以續升、美元可以續跌,投資者可以等,直至出現明顯的趨勢逆轉,到時才改轅易轍也不遲。順勢而行永遠是安全的策略,這是投資者必須謹記的。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10&issue=20180108
穆迪:國企槓桿率今年料續降
1 :
GS(14)@2018-01-15 02:15:45【明報專訊】評級機構穆迪發表報告,料大部分中國國企今年將繼續下調槓桿率,主要受惠國企改革及供給側改革,令國企EBITDA持續增長及債務增幅放緩。
穆迪預期,受評的53家國企中,約三分之二的債務與EBITDA比率將下降。報告預料,今年國企的合併平均債務與EBITDA比率,將由2015年的5.7倍及2016年的5.5倍,進一步下降至5.4倍。
料三分之一國企槓桿水平上升
報告又指國企改革有意提升經營效率及盈利能力,連同供給側改革,削減槓桿水平及成本、去除某些行業產能過剩,促使EBITDA增長持續及抑制債務增幅。
不過,報告亦估計有三分之一國企槓桿水平會上升,其中12家企業的債務與EBITDA比率將於今年尾較2016年同期升逾0.5倍。當中7家為電力與燃氣公用事業,受未能及時向客戶提高燃油價格或預見有大規模資本支出影響;另外兩家為增加了土儲的地產企業,以及3家曾於去年作出大型收購活動的企業。穆迪又估計,另有6家國企的槓桿率微升不多於0.5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99&issue=20180109
立論:去槓桿手術的陣痛
1 :
GS(14)@2018-02-20 21:11:36周二有兩單新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第一單是海航成功出售兩幅啟德地皮予恒地(012),第二單是安邦計劃出售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有留意海航及安邦財政狀況的讀者,應該不會對消息感到意外。不意外是一回事,兩單被迫減債的消息幾乎同步出現,看來並非巧合,而是在隱晦地,向懂得解讀新聞的讀者透露了一些重大案情的線索。早於上月初,國內A股早已在鬧錢荒,數百家將股份抵押予證券行的上市公司,其大股東及管理層先後遭債權人call孖展。自2月初開始,隨着斬倉的新聞增多,A股跌停板的中小企股份數量亦逐步由100多家增至數百家之多。上述海航及安邦兩家負債纍纍的國內巨企多次傳出現再融資困難,昨日終於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海航將啟德兩幅地皮出售,而安邦出售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新聞,相信亦是空穴來風,絕非無因。再與上述多家A股大股東被call孖展的新聞拍在一起,讀者至此或已能自行梳理出一條紋路了。自2015年開始,中國政府正逐步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及補短板)政策。至今為止,多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如造紙、玻璃、鋼鐵、水泥等),去產能及去庫存已全線落實,相關的措施雖然對去槓桿有間接的幫助,但始終大陸企業的總債務佔GDP的比率仍然太高。要加快企業去槓桿,期望能完全無痛地動這次手術,恐怕是天方夜譚。
剛性兌付承諾或成絕響
假如陣痛必定會發生的話,則長痛不如短痛。因此,大陸今次自我設計的去槓桿手術,即使是一服對症下藥的妙方,亦難免對市場造成若干短暫的副作用,包括一些債務過重的企業可能倒閉、債權人被迫接受延期還款以至減債(hair cut)等重組方案。總之一句,過往由大型國企銀行暗啞底硬啃呆壞賬的「剛性兌付」承諾,亦有可能成為絕響。假如今次北京是「來真的」,認真處理大型國企及地方政府債務過高的問題,其對市場的衝擊,或高於近期美國因為投機者對賭XIV輸清光而被迫拆倉的風險。作為一個樂天派,我的確是相信,雨天過後一定會天晴,而且好彩的話,還有機會見彩虹。只是,做手術不可能沒有陣痛,何況去槓桿是大手術。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家股價及銷售表現亮麗的內房股,都不約而同地在高位配售新股融資。一方面,這批債務超重的內房股是有實際需要增資,但亦不排除他們當中,或有人事前聞到一陣國家政策轉向的味道,而未雨綢繆。我不過是一介草民,以上當然都不過是筆者個人的猜測。不過,周二海航及安邦兩單新聞實在很難不引人暇思。畢竟過去兩年港股累計升幅已不少,即使現價蝕章減磅,賺少一點買個保險,亦未嘗不可。林少陽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4/2030531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