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榮
「價值投資」並不簡單等同於基於公司價值的投資,並不簡單等同於藍籌或「白馬」股的投資,並不簡單等同於低市盈率、低市淨率的投資,也不簡單等同於基於公司長期發展或競爭優勢的投資。
「價值投資」必須是包含了全部以下三個方面的完整概念:第一是尋找到折價交易的機會(哪裡會有便宜的東西賣);第二是折價交易的股票是否估值便宜(便宜沒好貨,是否的確物有所值);第三是買入有實質意義的數量(能否堅持將決定付諸於實施)。
發現「便宜貨」
為什麼會有投資者願意折價賣出股票呢?從過去幾年的發展看,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許多新興市場經歷過的發展軌跡,從最初脫離基本面的投機開始,首先是重 視企業基本面的投資者取得了對技術分析投資者的勝利,只懂K線分析的投資者折價賣出了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接著是重視公司持續發展能力的投資者取得了對只知 道EPS的投資者的勝利,後者大幅折價賣出了兩三年後高速發展的公司。
而到了不久之前,當眾多投資者終於完成了關於投資的基本教育與理解之後,折價交易的機會仍然會普遍存在。一方面,隨著市場擴大與投資者的進一步細分, 整體市場中的各個細分部分必然不可能得到相同程度的關注與價值分析,不同投資者間依然會存在嚴重的價值判斷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是結構性的。例如,大機構會 逐步放棄一些小市值股票的研究。
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普遍關注、研究報告充斥的地方,信息依然不會對稱甚至正確,折價交易仍然存在。信息化的時代,十分鐘內能複製、粘貼出一篇架構完整的研究報告,半小時內能炮製一篇濟黎民於倒懸、從國際到國內、從競爭優勢到10 年番10倍的報告,而這些並不有助於合理的價值判斷、消除折價交易。
以我們一年多前對某行業的投資為例,我們當時發現以國外經驗,該行業相對牛市會有最大的敏感性。但接著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最初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的國 內報告,也沒有什麼投資研究人員願作深入的討論。我們想這很可能就是折價交易的機會,因為尋找折價交易機會的過程中一定是離群並無人喝彩的。
不僅猜對「開始」
在找到存在折價交易機會之後,需要確定折價交易的股票是否的確具有價值。故事裡說,我們猜到了這開始,卻沒料到這結局。而投資中的真相可能是許多人連開始都根本沒有猜對。
許多投資者都喜歡討論自己「價值投資」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許多真正的價值投資公司也的確持續增長。但在價值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時,一定是首先從更確定的現實而不是更不確定的未來出發。
在對公司的現有價值與未來價值的具體估值過程中,優秀的價值投資者的判斷能力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力,衡量並判斷公司現有資產價值與盈利價值,以及行業發展與公司未來的關聯度。
許多不能確定在發展中創造價值的公司,只要其現實資產價值與現有盈利能力相對股價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也是很好的「價值投資」標的。
對那些能夠在長期發展中創造價值的公司應該支付多少溢價?大部分價值投資者的回答應該是:零。嚴格意義的價值投資者從來會覺得,為了足夠的安全邊際, 穩定增長的溢價從來是給得太多而不是太少。很多人僅看到巴菲特在消費類股票上的巨大成功投資,卻沒看到巴菲特亦曾大量賣空過消費品,並且獲利同樣可觀,只 是這一部分的披露更為隱晦。
所以有意思或接近於悖論的現實是,價值投資者對於一個公司的現有價值與未來價值有著比一般投資者更為確定與清醒的認識,卻不會為公司未來長期發展中的 價值創造支付過多溢價;而正是因為價值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價值的正確判斷、並且很少付出代價,一旦未來兌現,就能收益巨大。這就好像巴菲特所作的棒球比 喻,放過一切似是而非或略有瑕疵的機會,一旦擊出才可能會是本壘打。
再以我們對某行業的投資來看,以當時我們對主要幾家公司的價值判斷來看,當年(2006年)盈利能力對應的估值水平不超過8倍PE,2007年至少應 能持平,在一個步入牛熊轉折的市場,相關公司當時的現有盈利能力及對應的這一估值水平構成了投資非常安全的邊際。至於行業及公司是否會出現額外的驚喜或長 期前景的變化,可以說重要也不重要。
「活著」最重要
行百里者半九十,實際投資行動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公募基金很難真正享有價值投資者的奢侈,而是需要承受較私募基金更大的壓力,並且由於受到投資比例、申購贖回、公司規定等限制,會失去在更低價格買入股票的權利。
很多投資者喜歡以價值投資者自居,評論市場無價值,找不到投資品種,我們想,如果是公募基金經理如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歸為「清談誤國」。
借用巴菲特所作的棒球比喻,價值投資者應該放過一切似是而非或略有瑕疵的機會,確定真正機會時才出手擊出本壘打。對於市場內的投資者而言,首先重要的 是瞭解自己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週期。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很多投資者,參加的可能是更接近於真實的棒球比賽:市場會向你投球,有好球,有壞球,但是大 多數情況下在等到有本壘打的好球之前,投資者就必須選擇擊球,因為否則在下一個本壘打好球來臨之前,投資者已經「出局」了。而我們知道在一個市場中,長期 而言最重要的是「活著」:不是曾經擊出過、未來可能擊出過多少個本壘打,而是必須保留在比賽中。
當「價值投資」成為口頭禪時,價值投資者的機會是否越來越小呢?對此,若干年前,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有很好的回答。
格雷厄姆曾推薦投資者買入高度折價的較低評級債券,相關經紀商傲慢地回答:「我們不交易這種低級別的東西」。格雷厄姆評價,正是因為有這些自以為是的人的存在,「價值投資」有了獲利的機會。
巴菲特在1984年紀念《證券分析》出版50週年之際,於哥倫比亞大學所作「價值投資為什麼能夠持續戰勝市場」的著名演講中做了幾乎同樣的回答,正是因為許多自以為是的、許多自認「價值投資」的投資者的存在,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才有了獲利的機會。
從本質上說,「價值投資」的理念並不複雜,但也絕不時髦甚至是孤獨的,如果把價值投資者的故事搬上銀幕,更可能的是拍成充滿內心獨白、令人昏昏欲睡的冗長記錄片。
已年過九十的沃特·斯科勞斯是巴菲特曾列舉過認為最好的幾個價值投資者之一,沃特·斯科勞斯根本不與外界進行溝通,也沒有任何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華爾街上幾乎沒有人認識他,他也根本不理會華爾街上的任何想法。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一定是「自私」的,因為重要的不是金錢、地位或名譽(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只要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一定都能夠得到),惟一重要的就是在追逐價值過程中的自我滿足、不斷的自我滿足。
港股風險巨大,一些股票可在數天內輕鬆跌去50%以上,而且可能永無翻身之日。但又蘊含了大量好機會,包括消費行業在內的很多優質企業在以大幅低於淨資產的價格交易著,不過辨別優劣需要慧眼。
若最壞的情況出現,最大的損失是多少,自己是否能承受,這些在買股票前都要想得一清二楚。投資最需要思考的是會失去什麼,而不是將得到什麼,絕大部分投資人通常只盯著後者。
投資過程中的策略和規律都具有相對性,優劣也是相對的,錯對都有預設條件,而且要考慮時間因素。如果絕對化、片面化地理解和運用,蜂蜜可能成為毒藥,也可 能把蜂蜜誤判為毒藥。投資者必須以歷史性、全局性的眼光辯證看待這些策略和規律,而非依據局部性、階段性的現象下結論。標籤:
回覆@槍槍山人:這是一個比喻,芒格是在說一個道理,不要有暴利心態,慢即是快,慢反而快。茅台過去十年就是這樣一個投資,六年前我把茅台比喻成一個利息30%的儲蓄,現在利息可能要下降了,但未來幾年還是會超過12%。
有人建議虧損4、50%的股民離場,很多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也真的選擇離開。經歷了最寒冷最漫長的冬夜,卻倒在黎明前的黑暗,徹底失去見到曙光的機會,讓人扼腕。若以三五年為一個熊市週期,已經過了四年,最黑暗的時候往往是離光明最接近的時刻。
低質量,低價股的資產有可能比高質量高價格的資產所面臨的風險更小——這是大部分人的誤區。兩者可能都不是好的標的,但後者常比前者優勝。兩年前招行14 元無數人驚嘆它的低估,現跌至10元以下,蘇寧10元時讓人垂涎,股價跌了40%多。茅台、白藥任何時候都有人認為大大高估,卻遠比看起來低的堅挺。
隨著楊文俊的離去,蒙牛創業團隊徹底退出管理層,蒙牛狼性漸失。蒙牛新總裁表示不會追求沒有質量的增長,並希望逐步提高淨利率,乳業未來的競爭環境將漸趨緩和。為牛根生傳奇式的創業終於畫上句號而惋惜,也為伊利感到高興。
如果擁有一個巴菲特式的領頭人和持續穩定的收益率,資產管理公司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其擴張性和盈利能力甚至能媲美優秀的消費企業,區別是資產管理企業帶有明顯的週期性。國內還沒有類似的上市公司,港股的惠理集團倒有潛質。
投資者對基本面判斷很主觀。企業可能出現基本面突變,恐慌也會讓股價非理性下跌,所以買入時儘量保守。在低估的價格買入後,優秀的企業又常會帶來意外的驚喜,所以賣出時應儘量樂觀。
蘇寧剛定增完又準備發債80億,宣佈線上向下同價,並明確不以利潤為導向,很明顯蘇寧決心放手一搏。張近東的確厲害,集中火力猛攻,把缺錢的京東往絕路上 逼,京東若不能上市,明年資金鏈可能會出現問題。但關鍵是即使京東倒了,淘寶、易訊、噹噹、亞馬遜、國美都不是省油的燈,激戰不會很快結束。
儘管訂貨額下跌20%-30%,上半年業績增長-17%,但由於跌幅低於市場預期,安踏反而大漲17%。港股一些未來仍然具有競爭力而現在暫時麻煩的消費企業,現在的價格真的十分吸引,不過還是要小心甄別,謹慎買入。
醫改未來的變數還是很大的,醫藥企業的競爭環境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買醫藥股一定要選龍頭,而且是具有壁壘的龍頭。一般性的藥企競爭本來就很激烈,一旦行業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很容易出問題。
有些股票跌下去了就永遠起不來,或者花費多年時間也難以達到原來的高度,有些股票大跌後很快回到原位並持續創出新高,同樣的大跌,不同的結果。
貪婪與恐懼的標準: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前提是股票已經被過度高估。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前提是投資標的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一些白酒企業正依靠經銷商的緩衝和大力拓展渠道維持高增長,未來一兩年很可能要原形畢露,增速大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企業分析如果陷入過度研究,很可能懷疑一切,看不清大方向,得不到有實際意義的結論。大方向錯誤,無論細節做得如何精緻,只會徒勞無功,而且陷入細節越深,越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有以戰略的眼光審視企業,才能真正看清真相。
好股好價是價值投資的原則,但熊市讓投資者對價格過度敏感,選擇股票過度偏向價格。事實看起來估值很低的一跌再跌(並非指銀行等週期性行業),具有強大競 爭優勢的穩定企業則股價穩定,有的甚至新高不斷。歷史也證明一些「低」的企業股價可以長期不動,競爭優勢強大的企業則帶給投資者巨大的長期回報。
伊利、貝因美、蒙牛、光明、古越龍山、雙匯,最近「黑天鵝」佔據了各大財經媒體的主要版面。哪來那麼多的黑天鵝,大部分僅僅是經營的波動而已,可樂等各大食品跨國企業同樣會不斷出現一些小問題。危就是機,當然還要考慮估值。
急功近利常會讓投資者成為失去理智的傻子,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經常提醒自己:把超越通脹作為底線就行了。最後發現實際常會遠超期望值。
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知道和懂得評估策略的正確性以及長期的有效性,錯了也能及時改正。如果投資策略的長期有效性難以評估,則應該放棄。否則會浪費巨大的時間成本,最後才發現這是無效的策略。
對於買入而言,逆向僅是一個提示,也只是可能出現買入良機的情況之一,有時不逆向也有機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逆向只是一種現象,其本質還是不能脫離價值。利用逆向判斷不買入準確度也許更高,大部分人趨之若鶩時基本就不會是好機會。
信心象幽靈,時而瘋狂膨脹,時而急劇萎縮,微妙的心理變化可以讓信心瞬息之間發生巨大的逆轉。上漲時信心百倍,股價完全脫離基本面,投資者也絲毫感覺不到 危險的存在,然後有6000點看一萬點的豪邁。而即使巨幅下跌股價接近冰點,十元的東西能以五六元購買,信心反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多麼高深玄乎的理論,如果長期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率,則很可能是方向性的錯誤,或者是對投資的理解和執行出現嚴重偏 差。不要把長期的失敗歸咎於客觀因素或偶然因素,而應該反思投資體系的有效性。在股票市場中沒有長期持續的實戰業績,就什麼都不是。
很多投資者選擇投資機會時常常只盯著潛在收益而忽略了獲勝概率和潛在虧損。資產配置是一個根據潛在收益、可能發生的虧損以及獲勝概率綜合權衡後對資產投向進行正確分配的過程,過度關注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其他因素都難以長期持續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不碰熱門股成為很多人選股的信條,對,也不對。要避開的是由於受到追捧使估值變得很高的「熱門股」,不要放棄基本面持續優秀但股價合理低估的「熱門股」, 長期而言真正優質的股票一定會持續成為關注度很高的熱門股,但它們仍有很多低價買入的機會,盲目避開「熱門股」顯然是錯誤的。
投資者常常會盲目不加思考地把負面因素無限放大,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利因素,甚至無中生有地想像一些最壞的結果,而對積極因素視而不見,並忘記最簡單的常識和喪失最基本的判斷力。現代媒體資訊高度發達使羊群效應更趨明顯,對恐慌的製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不安於現狀,總喜新厭舊,總自以為能找到新大陸,總能為自己的越界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最終都只是違反紀律的藉口。畫地為牢、墨守成規是貶義詞,但在投資中大部分時候卻是褒義詞。
拋開概率談投資的現象和結果是沒有意義的,任何情況都會有反例,盯著特例談規律得出的結論肯定是片面的,站在全局的高度考慮問題才不會一葉障目。
投資過程中會看到無數變幻的表象,有些事情十年中反覆出現,在下一個十年卻完全變成另一回事。即使資深投資人也很容易把三五年的經驗誤作長期規律,緊緊盯著極少數最本質的東西,不被階段性的幻象干擾,才能真正長期獲勝。
很多創業板大股東上市一開始的目的就跟PE一樣,並不是為了企業的長期發展,而是賺一把就走。因此上市前和限售期內不惜用盡各種手段包括造假拚命做高業績,以求賣一個好價錢,一旦套現得以實現就被打回原形。
梁軍儒:小微企業是民生的看點,也是高風險點。中小企業的處境比08年還要困難,跑路的越來越多。聯保、互保是它的安全墊,但當大家都扛不住時,這個墊還有用嗎?
東方藍海:看不清就躲得遠遠的 (9月18日 09:04)
Andy_Ys:還是那句話:小微企業風險大 銀行最好做中型企業 (9月18日 09:02)
梁軍儒:回覆@志平1993: 報表只能作參考,壞賬率可通過新增貸款的快速增長稀釋,不良絕對值和逾期的增加才反映貸款質量,民生上半年不良增19%,興業13.38%和招行 7.96%,民生逾期3個月內的貸款大幅增加231%。靜態數據不重要,其反映惡化的趨勢才最重要。我獲得的信息是大量小企業倒閉,與民生的數據相對應。 (9月18日 08:58)
梁軍儒:回覆@志平1993:這是回覆網友打比方。民生我也很感興趣,它如果能扛過這輪下行的衝擊,會是很好的標的。但不能因為偏好就只看好的,屏蔽壞的,否則成為鴕鳥。 (9月18日 08:52)
梁軍儒:回覆@xfs007:3000億的20%是600億,加上地方債等其他的壞賬,能覆蓋嗎? (9月18日 07:23)
志平1993:回覆@梁軍儒:民生已經做過分析。小微企業風險小於中小企業。另外上半年小微企業壞賬只有0.6左右。不知你說的20%的壞賬有何依據? (9月18日 06:38)
xfs007:回覆@梁軍儒:如你所說,2成出事,最終損失又有多少呢?銀行不能只強調風險,忽視盈利。關鍵是盈利覆蓋風險。其他企業同理。 (9月17日 23:19)
生活-投資:聯保是長三角的特色吧,家族經濟、熟人經濟、圈子經濟,搞互保,是銀行徵信的偷懶,希望互保的人之間是相互知根知底的。一旦入套,大家遭殃。珠三角就不是互保的模式。 (9月17日 22:06)
小小懶989:地雷陣,鋼貿貸款已顯示出來。什麼樣的實業,且允許個人私營的需要貸款來擴大賺錢呀? (9月17日 21:46)
梁軍儒:「大家」是指聯保的企業,而不是中國所有的企業。 (9月17日 21:43)
高窟:擠兌潮,裸泳兒 (9月17日 21:40)
梁軍儒:回覆@michaellin54:大部分的中大型企業都不容易出事,不同行業也完全不同。民生要出事並不需要所有企業,它幾千億的小微貸款,兩成出事已經不得了。小微企業高風險是常識,只是經濟穩定時聯保互保能降低風險,但現在中國經濟的快速下滑,這個保護是否還有效則不得而知。 (9月17日 21:40)
josephcovey2023:我們這兒已經有互保幾家,一家關門,其他也被相繼關門的。 (9月17日 21:17)
張金棟的微博:大家都扛不住的時候,也就是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要麼是經濟危機、要麼是金融危機,在短期內的中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 (9月17日 21:16)
michaellin54:如果所有都扛不住了,股市還有用嗎?如果擔心未來都扛不住的風險,就根本沒必要配置股票資產了。 (9月17日 21:14)
雙魚80:同意,那就是地雷陣 (9月17日 21:12)
梁軍儒20121022
冷眼分享集
我在《格林尼和金鋒大股東廉價私有化上市公司》(1月30日)一文中,最後一句為「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不斷的有人問:
⑴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⑵「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有資格稱為「第二線優質股」?)
⑶怎樣找出有潛能的第二線優質股?
⑷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現在讓我逐項回答上述問題:
答案一: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金融海嘯重傷 散戶卻步股市
次貸風暴所觸發的金融海嘯重傷散戶,使散戶卻步股市。在過去三年中,在股市積極投資的都是投資機構,他們所買的都是活躍的藍籌股,導致藍籌股持續上升,至今高企不下。
對於第二、三線股票,一來是由於交投不活躍,票量不多,而素質又良莠不齊,投資機構不感興趣,導致股價長期不振,形成了藍籌股與第二三線股股價各走極端的怪現象。
在長期被投資大眾冷落的情況下,導致許多第二線優質股價值嚴重被低估。
大家只要仔細閱讀報章的股市行情表,就不難發現,藍籌股的本益比,許多已在15倍以上,而許多優質第二線股票,本益比在5倍以下的,比比皆是。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第二線優質股何以無人問津?我想原因有二:
⑴是不瞭解。大馬投資者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人數,出奇的少, 大部分人都沒興趣做功課,導致大部分人不瞭解上市公司的價值。
⑵大多數人只感興趣投機,以賺取快錢,對於長期投資,興趣索然。
許多第二線優質股都不是熱門股,股價波動不大,難以引起投機者的興趣。
股票投資,假如你是一名「跟隨者」,跟在別人後面,大家買什麼你也跟著買什麼,那麼,你只能賺到大家所能賺到的錢,你的投資成績,不可能比別人更特出。
如果你想你的投資成績超越一般人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必須做別人不想做,不要做的事,這樣,你才有可能賺到一般人所無法賺到的錢。
這就是「反向」的真義。
就以目前股市的情況來說,我認為,大部分藍籌股價值已反映在股價上,上升的幅度以回酬巴仙率計算,肯定不如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第二線優質股。
答案二: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
「優質股」須具備條件
第二線股亦良莠不齊。我認為惟有具備以下條件的股票,才配稱為「優質股」。
⒈要有合理的盈利表現,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盈利趨勢可以持續。
⒉派發合理的股息。
⒊現金流量平穩,不會出現貨物滯銷,導致周轉不靈。
⒋預期本益比在8倍以下,越低越好。(以本財務年,不是以過去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計算出來的本益比)。
⒌盈利有成長潛能。
要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中的最少三個,才有資格稱為優質股,成為我們考慮投資的對象。
答案三:走樣發掘第二線優質股?從何下手呢?
研究報章找「靈感」
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一份《南洋商報》的「股匯」版,從「本益比」欄中找「靈感」。你可以將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只寫在一張紙上,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要特別注意,報章用以計算本益比的,是上一個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而且是全年的數目。
現在的商業社會,競爭白熱化,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年中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要完全以一年前的資料作為選股標準,而是要跟進每季的業績,以確保你是根據最新的資料,而不是根據一年前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
有一些公司,曾有一個時期陷入困境,但經過重組及瘦身後,會像火中鳳凰般,成為優質股。馬建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完公司文告
該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藍籌股,金融風暴之後,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陷困,直到兩年前,大力擴展借錢給公務員的業務,才脫胎換骨,以黑馬的姿態出現,成為表現極為特出的優質股。
那些只記得該公司困境的投資者,忽略了該公司翻身的最新進展,都錯過了低價買進該公司股票的良機。
有意「尋寶」的投資者,最好養成每天讀完公司文告的習慣,這樣,才有可能跟上上市公司的最新進展,抓住新的投資機會,取得卓越的回酬。
隨手舉一個例子,太平洋與東方保險公司(P&O),是2001至2008年的8年中,有7年蒙受虧蝕,這個印象深植投資者腦中,所以,一提到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該股不是好股,實際上該公司由2009年起就恢復盈利,而且逐年上升,去年已每股淨賺20.18仙。
仔細看季報
再仔細看該公司的季報,該公司去年第三季每股淨賺6.58仙;第四季賺5.95仙,比第一及第二季的3.96仙和3.68仙有顯著的增長。
如果本財務年能夠重複第三及第四季的業績的話,到2012年9月財務年,就有可能每股淨賺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不過4倍,跟其他金融股相比,此預期本益比顯然偏低。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之所以能改善業績,相信跟國家銀行實施的風險管理新架構有關(RBCCapilalFramework,有興趣的可以進入Google找到此份超過100頁的文件,瞭解詳情)。
在這新架構下,保險(尤其是雜險)的經營環境改善了,今後保險公司的盈利可望更平穩。
將在2月底出爐的該公司本財務年首季的業績,將是該公司能否持續去年最後兩季業績的重要資訊,有意購買該公司的投資者應注意跟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供應汽車配給國產車的EP製造(EPMB)。
這家歷史頗悠久的公司,給大家的印象是業績平平,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改善,每股淨利由2009年的4.51仙,到2010年的15.90仙,到2011年9月的三季已賺了18.58仙。
如果該公司到去年12月的第四季能保持第三季6.20仙的盈利的話,即將在本月底公佈的去年全年每股淨利可能達到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也是4倍。
該公司五年來的股價除了去年5月一度突破1令吉的票面價值之外,從未超過1令吉,實在令人費解。
注意低調公司
由於大部分股友只熱衷於熱門股,對於低調公司視若無睹。一些低調公司,實際上是很結實的,例如建築股中有一家叫高勝(KEN)的,以9586萬的資本,手頭擁有7108萬的現金,每股現金74仙,完全沒有負債。
去年每股淨賺20仙,今年首三季已賺了17.79仙,全年業績將在本月底出爐,預料每股淨利將超過20仙,難怪該公司持續不斷的回購該公司的股票,到1月17日時已買進了6,046,700股。(資料均取自公司文告)。
只要養成天天讀公司文告的習慣,要發現有潛能的股票,並非難事。
假如你想在股市長期生存,就非勤做功課不可。勤於閱讀年報、季報及公司文告,是挖掘有潛能股票最佳途徑。
答案四: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賺錢要靠自己做功課
①買進時就準備進行長期投資。
生意是要時間去經營,才有可能把錢賺到手的。你必須給時間讓公司的管理層替你賺錢。
生意是要按部就班去進行才能創富。
創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細水長流勝過一次過的暴利。
②買進股票後要貼身跟進公司的業績進展,如果公司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盈利,而又沒有充足及合理的理由,就應立刻退股——把股票賣掉。
③所有的投資決定,都要根據基本面作出。
基本面必須有事實與數字支撐,不可存有幻想,更不可有偏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記住,賺錢是非常個人的事,別人很難替你作主。
一般聲明
舉例只是方便說明,並非推薦購買,本人可能擁有或未擁有有關股票。
我們的邏輯是:「炒」股票就是投機,投機就是賭博,人們從未見過靠賭博而上了福布斯的人。
16,我自認為是個投資者,不是一個「炒」股者。目前之中國,「價值投資者」是個褒義詞,而投機者、「炒」股者是偏負面的詞。謝謝喜歡我的人們予以我「價值投資者」的稱呼,但是我本人對於外在標籤並無太多在意。
機器人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持續大幅攀升,勞動力短缺,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不但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經常出現招工困難的情況,未來大量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成為趨勢,機器人行業需求將持續旺盛。機器人生產雖然壁壘不高,但有一定技術含量和差異化,隨著應用領域的擴展,技術要求越高,300024作為技術領先的本土企業將持續分享行業高增長。另外300024智能化倉儲物流系統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自動化倉儲系統也是應對人工成本上升的方法之一,而且中國物流業快速發展,提供另一增長動力。300024的風險來自於新競爭對手的大量增加,以及需求與經濟週期有一定關聯性。
愛爾眼科
隨著全國個人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以及健康意識的增強,醫療服務業將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眼科專科醫院具有一定的行政、技術、人才、品牌壁壘,作為業內規模最大且已經全國佈局的愛爾眼科,未來隨著新增醫院逐步步入盈利,以及老醫院盈利能力的持續增強,業績將會穩定持續成長。
梁軍儒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