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崇尚怀旧 “织女”奔向纺织自助店

1 : GS(14)@2010-11-27 19:02:36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5/169485.html

    齐珏是崇尚怀旧的女子,特别喜欢那些古老的绸缎、绣品。一次偶然机会,在报纸上读到一篇记叙纺织之乐的文章,她为之陶醉不已。突然灵感涌现:为何不自己开家纺织自助店呢?
               
         
  齐珏是崇尚怀旧的女子,特别喜欢那些古老的绸缎、绣品。一次偶然机会,在报纸上读到一篇记叙纺织之乐的文章,她为之陶醉不已。突然灵感涌现:为何不自己开家纺织自助店呢?
  首先,齐珏在城市繁华的游乐休闲集聚地租了一套100平方米的门面房,店面装饰不必豪华,但突出了“纺织”的特色,透露出浓郁的民间风俗气息。然后,从民间购置少量旧的大木架子织布机、手摇纺车等工具,采购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布料,如苗族蜡染、民间纺织的土布等,供顾客参观欣赏或购买。同时,她还邀请了一位来自民间的年轻纺织能手,穿着民族服装,做顾客的指导老师,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手拿梭子,听着老织布机发出的吱呀作响的曲子,仿佛回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代,心甘情愿地当一回织女。
  由于齐珏的店铺独特、怀旧,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所以吸引了很多女顾客,尤其以年轻学生或白领为主。
  开店心得:店面选在文化市场或大型商场内,装饰要有新意,附属设施要齐备,如薰香、背景音乐等,要让顾客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馨气氛。可以在墙上挂一些成品,展示柜上摆几个竹篮,里面放满各色丝线。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设立制作区,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足矣。还可以在桌子上摆放几本时尚杂志,在椅子上摆放一些布娃娃等女孩子喜欢的饰物。专营店要突出特色,也可经营鲜花、贺卡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14

【毛冷控】90後織女愛毛冷 望守護老店

1 : GS(14)@2016-12-10 13:31:14

接下訂單後她便埋首於工作室不斷鉤織。



現年廿四歲的本地手作人Iris(邱嘉俞)從小學接觸編織,現在更以鉤織(編織技法其中一種)作為手作事業養活自己。中學時情竇初開想織溫暖牌給心儀男同學,於是去了荃灣美豐毛衣跟老師傅學織頸巾,自此對線材產生興趣,養成儲毛冷的習慣。當毛冷數量不足夠織冷衫、頸巾或墊子,Iris便會收藏,漸漸愈儲愈多,幾乎擺滿整個工作室櫃,她笑說自己有儲物的僻好,家裡除了很多毛冷,還有古董行李箱、復古洋裝和大量香港製造的塑膠玩具,是個名副其實的儲物狂。她去年突然很想織冷衫給自己,「自從學懂鉤織之後比較少編織,可是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學懂如何織一件冷衫,有點像進入另一個層次。老師問我要不要學較容易的款式,心想反正都是織,不如挑戰高難度,學自己喜歡的款式。」織冷衫是她的興趣,可以自己穿,也可以織給身邊的朋友,分享手織的溫暖,而她心底裡亦希望找到相同喜好的少女一起織冷衫,就像坐在毛冷舖裡的老街坊。

不忍見毛冷店衰落


談到香港毛冷舖的衰落,她痛心地說曾經看過已開業十幾廿年的老舖敵不過商場翻新,加上很多人現在會網購毛冷,反而很少去實體毛冷舖。所以她想利用網絡平台記錄香港毛冷地圖,等大家可以更方便找到。其實香港的毛冷舖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預計做不長便不會入新貨,或者只會主力賣大熱的基本色毛冷,變相選擇愈來愈少。Iris說像她這般熱衷編織的人走進毛冷舖好像有股氣場,店主很快便會知道你喜歡毛冷,感覺特別親切。她每年都會去不同的地方如歐洲或日本旅行,「其實一般人去旅行的時候,通常會找自己想要甚麼,而我就一定會先找當地有甚麼毛冷舖!」她續說,其實香港剩下的傳統毛冷舖不多,他們引入的毛冷牌子亦愈來愈少,所以去外國旅行定會找當地的毛冷產品或香港沒有的毛冷牌子,邊說她邊露出興奮的樣子。她形容日本小店不像香港那樣只賣毛冷,還有織布、刺繡等關於線材的材料。有次日本奈良就令她大開眼界,店主來自伊朗,臨走時送她一袋純羊毛靚毛冷,令她大為驚喜。對毛冷的瘋狂程度,她曾試過為了某種特別顏色send email去原廠拎貨,結果因為數量大多買不到而不了了之。「香港冷舖對我來說是有感情,他們的格局跟其他地方不同,在商場內細細間,街坊經過會停下來傾計,有班姐姐坐在店內圍着坐編織一整天,這是我在其他國家看不到的情景。」的確,那麼小的舖卻放滿毛冷,參考書一堆放在櫈仔上,毛冷舖就是香港的獨有文化。之所以她儲毛冷和去舊冷舖,就是因為怕這些東西有天會消失。「就像我們的城市一樣,其實每天都有東西正在消失,去一個長旅行回來,你便會發覺身邊的東西已變得面目全非。」她一年四季也會去毛冷舖,很多老闆說只會做到自己做不到就關門大吉,有的更不想傳給仔女,因為愈來愈少人學編織,市場日漸縮小,「其實我們下一代再下一代之後,香港可能再沒有毛冷舖了。」像是Iris這個年紀的女生又喜歡編織的其實很少,難怪她這樣感嘆。記者:畢慧婷攝影:徐振國


擅長鉤織的她連墊被都能鉤出來,是她最得意的作品。

第一次織的冷衫不懂預計尺寸,前前後後織了差不多兩個月,織其實不難,織花款才最考功夫。雖然有瑕疵,不過她卻很喜歡。

她亦研究用線冷鉤織不同媒介的小物。


日本毛冷舖店主送她的毛冷,由純羊毛紡製而成,聞落果真有種羊味,加上用植物染,不含化學成份,所以價錢相對貴得多,當然這非賣品,她也會珍而重之。

以鉤織及織布創作維生的 Iris,假日便會獨個兒到處擺檔。(受訪者提供)

參觀位於日本奈良的毛冷店產品選擇多,店主友善,也令她心裏希望有天可在香港開一間特色毛冷店。(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10/198605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10

台原住民傳統有幾犀利?織女越洋示範絕技

1 : GS(14)@2017-03-25 10:33:56

「喝!喝!」搭配着特殊的樂器,一邊發出呼喊聲,兩位來自烏來的泰雅族耆老,正展示着「口簧琴」這種特殊的文化瑰寶——透過特殊的音頻、動作、聲調,雙方可以在不說話的情況下,傳達訊息。這樣的演出不但音調悠揚,更讓一旁的觀眾嘖嘖稱奇。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目前美國洛杉磯僑教中心正在舉辦的「台灣原住民織藝北美交流展」,主辦單位難得的把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原汁原味搬到北美州。現場除了可以看到包括原住民百年嫁衣、貝珠衣、編織、以及頭飾等107件織藝品之外,還特地請到泰雅族部落的「織女」老師們,到現場示範織布工藝。「很多外國朋友都對原住民紡織品的質感驚為天人,他們沒想到泰雅族的織品可以精緻到這個程度」。南加州台大校友會第一副會長周述蓉表示,這次他們籌辦這個展覽,不但讓很多人近距離觀賞這些藝術品,也能了解背後的原民文化。「像是菱格紋,代表的就是祖靈的眼睛。祖靈透過這些眼,不但可以一邊守護着子孫的安全,也看著他們是否符合資格當個泰雅族人」。周述蓉說,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些花紋僅是美觀目的,卻不知道原來含義重大。而前來參展的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系主任王雅萍也認為,「泰雅族的織藝十分精湛漂亮,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美國華人了解原住民的織布文化」。身兼烏來樂酷執行長的她,一直希望能夠將台灣原民精神傳達給世界知道。她強調,泰雅族的織藝發展得不但十分完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外,傳統上更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如男人必須打獵一般,女人若不會織布,是無法走過彩虹橋與祖靈會合的,所以十分神聖」。因為這個原因,部落裏很多婦女也都努力的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現在文化財產的意識抬頭了,我的孩子從小就已經在學習傳統編織,至少有基本的觀念。不像我當年一直到38歲才開始接觸,摸索了很久」。在烏來編織協會擔任織女的泰雅族婦女周小雲說,從前的原住民忙於生計,根本沒有時間去好好的保留這些傳統,也從來不知道其價值。「像我奶奶可是部落裏最會織布的人,但我從小只知道她編的漂亮,卻也沒想過要學習」。第一次透過「文化大使」身份來到美國的她表示,「美國甚麼都大!跟我想像中的一樣。而大多數來觀賞的人也都很喜歡我們的織品,讓我覺得很開心」。周述蓉表示,這次的展覽大受好評。「我認為原住民紡織非常能代表台灣的特質,我們希望在未來的10年內,每年都可以推出一些不同的原民主題展覽」。本次的展覽將從即日起到26號為止,喜歡的人千萬不要錯過難得的機會。地點: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9443 Telstar Ave, El Monte, CA91731活動:3/24下午2時將舉行織藝講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5/199696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65

【90後織女】遊東南亞教藍曬賺旅費 替被遺忘的工藝轉型

1 : GS(14)@2017-11-05 16:41:05

Karen將童年時的菲林照,做成藍曬作品。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與黎嘉玲(Karen)在鬧市見面,她穿上一襲粉紅色馬來西亞娘惹上衣,配一條綠色印尼蠟染紗籠,都是旅行收集回來的傳統服裝。她是一個編織師與藍曬工藝師,在倫敦藝術大學修讀紡織畢業。今年二月,為探索東南亞的文化與工藝,她出發往馬來西亞,開展三個月的藝遊之旅。


Karen在倫敦選修織布,培養了對布藝的興趣。「小時候喜歡靚衫,讀紡織後才知道布也有很多款,那時才發現製作過程很珍貴。」當時接觸到歐洲的現代織女,原來她們很多紡織技巧都是從東南亞而來,令她萌生往東南亞探索藝術的念頭,並開班教藍曬幫補旅費。藍曬在1842年由英國人發明,是一種傳統顯影工藝。在未有菲林以前,人們在紙上塗畫感光液,經晾曬和沖洗便會呈藍色。放上物件隔絕陽光,便可用作大量複製記錄,例如一棵植物的紋理圖。去年她籌辦一個主題為「褪色的回憶」的作品展,想用童年的照片結合自己擅長的織布。「我想將攝影結合織布,而不用很大成本,在網路就無意找到藍曬,最後成功將菲林印在自己織的布上。」


藍曬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不需昂貴器材或專業黑房。

Karen喜歡取材自然,留下花與葉的細緻紋理。



從此她就迷上藍曬,「藍曬與曬相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需要專業黑房或昂貴器材,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然而因攝影技術的進步,藍曬早被人遺忘。「我想學一些快將消失的工藝,學習如何將這工藝轉型。」於是,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從零開始約場地和宣傳,在馬六甲、登嘉樓、檳城、印尼泗水開展藍曬工作坊。「我不在街頭表演,而做藍曬工作坊,我覺得也是賣藝的一種。」翻開她的藍曬作品,有的結合傳統布藝、有的融入皮影戲工藝、有的取材花草,清晰細緻的線條,展現手工的溫度。「藍曬對我來說,最大意義不在於記錄回憶,而是建立橋樑,讓我與任何人交流。一起創作,我可以在語言不通下,與任何年紀、任何國籍的人成為朋友。藝術本來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不是有天份才做到。如果沒有藍曬,這段旅程也許不會這樣有趣。」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專修紡織,從此愛上布藝。

每塊布有不同圖騰,代表不同宗教與家庭故事。

Karen在旅行途中收集民族服,她身穿馬來西亞娘惹服和印尼紗籠。



她視這次旅程為學習,「畢業後很迷惘,試過走入時裝界,又試過其他工作,仍覺不滿意。這時候我參加了一個『藝術大使』計劃,到敦煌考察,過後發現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太少。我最想做的,其實是學新事物。」與其再讀書,她覺得倒不如自己賺旅費,邊旅行邊試不同工種。「我想用自己的方法,繼續嘗試做『藝術大使』,為工藝代言。」村莊、小鎮成了她最好的課堂,「我有機會去拜訪織布大師,又見識了皮影戲和蠟染。馬來西亞是我探索藝術的踏腳石,我希望三十歲前可以到中南美認識當地工藝。」一星期前,她再次踏上東南亞,開展藍曬之旅下半集。「我給自己的時限是到明年中,希望到時能比現在多不同的工作機會。現時開班的確不足夠為生,但我知道只有繼續做,才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藍曬像一座橋樑,讓她與任何人都可真誠交流。

她從吉隆坡開始辦藍曬班,邊賺旅費,同時推廣工藝。



記者:洪慧冰攝影:許先煜、伍慶泉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1/202005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