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件發酵到最後落定,美團最終“抱走”摩拜只用了24小時。
4月3日一早摩拜曝出將賣身美團的消息,晚上的股東大會就已經得到實錘。
當天的摩拜股東大會上,摩拜CEO王曉峰在最後環節發表感慨稱,自己的態度其實一直都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好多股東也糾結問我的意見,坦率說如果公司獨立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機會,也有挑戰,但是我沒辦法……我相信投資機構有自己的業務判斷。”
隨之而來是鋪天蓋地摩拜創始團隊將全部出局的消息。
不過,幾個小時後的4月4日一早,成為一家人的美團和摩拜已經表現出一派團結祥和的景象。
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發文否認了創始團隊出局。
隨後,美團與摩拜聯合宣布,已經簽署美團全資收購摩拜的協議。交易完成後,摩拜單車將保持品牌和運營的獨立。同時,摩拜的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王曉峰將繼續擔任CEO,胡瑋煒將繼續擔任總裁,夏一平將繼續擔任CTO,摩拜管理團隊其他成員將繼續擔任現有職務,王興將出任摩拜董事長。
對此,美團CEO王興還發表公開信稱贊:“摩拜是少有的真正的中國原創,是難得的有設計感的品牌。”
而改道做單車的滴滴和插足出行業務的美團是曾經是這個市場最大的變數。如今,美團聯手摩拜又成功攪亂了整個大出行的格局。
美團的大出行牌
有傳言稱,此次美團收購摩拜的要約是在馬化騰的推動下進行的。事實上,在這場交易中,騰訊扮演的角色最為微妙。它既是滴滴投資人之一,也是美團投資人之一,同時也是這場交易的關鍵方。
一位接近摩拜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最開始,摩拜首先接到的是來自滴滴的出價,滴滴給出了6億美元,以及45億美元估值,但當時的摩拜計劃融資約10億美元,於是有了滴滴拉上軟銀一起投資。但這一方案被騰訊否掉。
賣給美團還是接受滴滴和軟銀的投資,成為4月3日晚間摩拜股東會的重要議題。作為滴滴、美團和摩拜三方的共同投資人,騰訊在摩拜的持股比例約占20%,摩拜管理團隊在整個體系里沒有否決權(veto)。
而最終的結果剛剛過法律認定的投票數,摩拜被美團“拿下”。
不過,這場交易背後,並不僅僅是同為“獨角獸”的滴滴和美團在爭奪“獨角獸”摩拜,重要關聯方騰訊或許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特別是在4月2日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麽後,“騰訊系”的美團更需要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與阿里的口碑、餓了麽進行對抗。
有意思的是,美團上線打車與滴滴開戰這件事曾讓騰訊有所不悅。
去年10月美團點評完成最新一輪融資的時候,市場曾傳言騰訊本想在此輪追加 20 億美元投資,附加“美團不做打車業務”的條款,但最終砍掉了一半。
“騰訊一直是我們有力的合作夥伴,有些傳言基本都是謠言。”美團點評CEO王興當時這樣回應第一財經記者。
去年2月份,美團就開始在南京試水打車業務,同年12月份,美團成立了出行事業部。 2017年12月底,美團APP在全國七個城市接入打車推廣鏈接,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和廈門。
今年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並且提供了出租車及快車兩種業務。“零抽成”和發優惠券依然是移動出行市場培養司機和用戶的兩大法寶。
王興此前還透露,美團打車業務已經在所進入的城市拿到1/3的市場份額。
而美團收購摩拜更多被解讀為與三公里理想生活圈密切相關。在阿里的新零售戰略中曾提出“三公里理想生活圈”,在O2O概念方興未艾時,就流行三公里生活圈的說法,旨在通過互聯網滿足用戶在三公里生活圈所需要的吃喝玩樂穿住行甚至教育醫療服務。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美團在城市中的短物流配送能力強,這對於騰訊新零售布局而言也是重要一環。拿下摩拜,將進一步提升美團估值,已經布局打車業務的美團還將衍生出更多共享出行形態。
摩拜此前除了共享單車業務也一直在探索大出行領域。
除了聯手首汽約車,摩拜此前還宣布與順風車平臺嘀嗒拼車達成戰略合作。而摩拜此舉也被業內解讀為是為了打破滴滴的壟斷市場。有消息稱,摩拜成立了專門的出行服務部門,該部門為“獨立主體、獨立業務、獨立融資”。
而目前的共享單車市場上已經鮮明的分成了三個戰隊。
和滴滴鬧掰的ofo明顯站到了阿里麾下。除了ofo,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現在還控股著主打二三線市場的哈羅單車。剩余兩家是通過收購小藍單車另立門戶的滴滴和一直屬於騰訊戰隊現在被美團買走的摩拜。
滴滴的外賣反擊
在共享單車市場上,滴滴是走了彎路的。
一開始滴滴的嗅覺也很敏銳,2016年夏天就成功押寶了還沒有正式走出校園的ofo。但是那個時間點,滴滴正忙著和Uber打專車大戰。
2016年8月,滴滴和優步中國成功合並了。好不容易,這場大體量並購的磨合期熬過去了,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像當年的網約車一樣火熱了。
對於投資方滴滴來說,這是好事。自ofo的C1輪融資加入後,滴滴不斷重金增持。多次投資ofo,從滴滴來看,已經成功打通了網約車和共享單車之間的連通環節,特別是2017年4月,ofo宣布正式接入滴滴之後。
砸錢又砸資源,滴滴想要的不僅僅是業務的連通。多次追投ofo之後,作為ofo最大的機構股東,滴滴想要的是完全的掌控。
為此,2017年7月,滴滴就派出三名高管進駐ofo,分別擔任執行總裁、市場負責人和CFO。只是,當年11月底滴滴派駐ofo的幾名高管集體“休假”出走。
派駐去ofo的高管又被打回滴滴,這背後是不願意被掌控的ofo和強勢的滴滴已經“鬧掰”了的事實。
在重金投資了ofo但近期又“不歡而散”的情況下,滴滴意識到共享單車業務還是得自己親手做才踏實。
2018年1月,滴滴與小藍單車達成托管合作。今年1月25日,滴滴的自由單車品牌青桔單車正式上線。
目前的共享單車市場上,滴滴的入局並不是太順利。
今年3月份,滴滴單車剛剛登陸武漢,即遭到三部門聯合對其數百輛單車的收繳;滴滴單車在深圳投放後,深圳市交通委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稱滴滴此舉為違規投放,責令其立即收回違規投放車輛。
而這一次滴滴出手投資摩拜也被解讀為滴滴希望通過摩拜來快速彌補共享單車短板。不過,滴滴方面已經否認了有意參與投資摩拜一事。
在美團收購摩拜的同一天,攜程還入局網約車了。算是此前先後殺入的美團與高德地圖,對於滴滴而言,網約車市場上一下子多了好多競爭對手。
滴滴目前的反擊是上線外賣。滴滴先是秘密成立外賣團隊,隨後開始大規模招聘騎手。滴滴外賣開出的待遇是,忠誠騎手的月保底高達1萬元,自由騎手可隨時上線,每單收入翻倍。
4月4日,滴滴外賣發布了一張開屏海報,在上線試運營3天後,目前無錫每3份外賣就有1份來自滴滴,滴滴在當地市場份額已達到1/3。
滴滴外賣負責人羅文表示,由於滴滴外賣業務在無錫試運營的效果超出預期,近期將考慮進入更多的城市。
“中東我們耕耘了近10年的時間,錯過也放棄了很多機會。因為中東市場要求特別嚴格和特殊,如果合同執行出了任何問題,比如拖延一天工期,罰款就是幾十萬美金。但現在我們的能力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標準。”4月13日,在迪拜700MW光熱發電項目(下稱“迪拜光熱發電項目”)的簽約現場,上海電氣集團董事長鄭建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電氣與ACWA Power公司簽訂的迪拜光熱發電項目證明了中企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實力。他坦言,中東市場原來主要都是歐美企業在投資,不太給中企機會,因為中東采用的是國際最高標準,而這次上海電氣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拿下了這個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光熱發電項目。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也出席了當天的簽約儀式。
總面積相當於一千個足球場
迪拜光熱發電項目是迪拜水電局(DEWA)擬開發的Mohammad Bin Rashid Al Maktoum太陽能園區第一階段第四期的太陽能發電站。該發電站總面積相當於1000個足球場大小,塔高約260米,采用“塔式+槽式”集中式光熱發電技術,儲熱時間可達15小時,項目合計發電容量達700MW。
正是因為這樣的發電和儲熱技術,迪拜水電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賽義德·穆罕默德·阿爾塔耶爾表示,和一般的太陽能發電不同,該光熱發電站可以實現24小時供電。
至於在面向國際公開的招標中為何最終選擇了上海電氣,阿爾塔耶爾說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上海電氣和ACWA Power公司在能源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經驗,第二則是因為他們提供的7美分電價是所有競標者中最低的,在成本上具有極大的競爭力。
ACWA Power公司是由沙特政府支持、目前中東地區最大的電廠開發商,至今已在10個國家投資並擁有37個項目。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穆罕穆德阿布拿楊在現場表示,一般來說,新能源發電會比傳統能源更貴,但該迪拜光熱發電項目的電價成本和天然氣的成本差不多,因此不僅是環保的,而且也是很經濟的。
根據迪拜政府清潔能源2050戰略,清潔能源在迪拜總發電量的占比將在2020年達到7%,在2030年達到25%,在2050年突破75%。該項目將為這一戰略提供支撐。
最大挑戰是工期
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該項目自然面臨不小的挑戰和風險。用鄭建華的話來說,這個項目難度巨大,“世界第一”就意味著要達到過去沒有實現的世界上的最高標準和要求。除了標準和要求之外,工期和時間上的挑戰也很大,必須趕在2020年迪拜世博會召開之前完成。
不過,鄭建華表示,在競標之前,上海電氣就對可能存在的挑戰和風險做了全面的評估,並在這個前提下給出了頗具競爭力的報價。“我們不在意能從這個項目上獲得多少利潤,而是希望通過這個項目進入更高的門檻,在中東和世界最高的市場建立起我們的品牌,並希望未來能持續引領新能源的最高標準和最高水平。所以我們不是單純地算經濟賬,而是算戰略賬。”
據鄭建華介紹,該項目總體金額達38.6億美元,其中迪拜水電局出資51%,剩下的49%由ACWA Power公司和中國絲路基金共同出資。
鄭建華說,從全球來看,光熱技術領先的都是美國企業。但通過與美國和西班牙等國際領先企業的合作,上海電氣擁有了躋身於世界頂尖興能源裝備領域的技術和實力,也為中國技術、裝備、工程“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樣本。
該項目是上海電氣從傳統火電向新能源轉型的標誌性項目,也是在中東地區拿下的第一個大型能源總承包項目,為中國裝備制造企業進軍海外高端市場、打造中國品牌、踐行“一帶一路”構想提供了案例。
5月7日下午,食品企業雀巢公司宣布已與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簽署協議,正式收購星巴克旗下的零售和餐飲產品業務,雀巢向星巴克支付71.5億美元,同時將永久擁有在全球咖啡店以外銷售相關星巴克產品的權力。
記者註意到,根據雀巢方面公布的信息顯示,雀巢收購的是星巴克的零售和餐飲產品業務,並不包括即飲型產品以及星巴克咖啡店內任何產品。作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星巴克將出售每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的業務,獲得71.5億美元的現金預付款。同時,大約500名星巴克員工將加入雀巢,為了保持現有業務的穩定,該業務的運營總部將繼續放在美國西雅圖。
星巴克總部官網顯示,星巴克的零售和餐飲產品主要包括咖啡和茶業務,以及即飲產品。咖啡和茶業務主要是全豆和咖啡粉、星巴克速溶咖啡及茶包等。
據介紹,該協議還有待通過監管部門的批準,收購預計將於2018年底結束。雀巢方面表示,該業務預計將在2019年對雀巢的業績增長形成幫助。
雀巢方面對於此次交易感到樂觀,稱此次交易將為雀巢的北美市場提供持續增長的平臺,同時還可以利用星巴克的高端產品在全球其他市場獲得新的增長機會,尤其是在戶外渠道的增長。同時,雀巢和星巴克還將在產品創新和上市策略上展開合作,提供更好的咖啡產品。
顯然,收購星巴克的零售業務也是雀巢新任首席執行官施奈德的新政之一。
在2017年,施奈德曾表示,雀巢未來的業務會聚焦於高增長食品和飲料產品類別,尤其是咖啡、寵物食品、嬰兒營養和瓶裝水產品等。當年,雀巢斥資5億美元收購了被稱作“咖啡界的蘋果”的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藍瓶咖啡)。
2017年年報顯示,雀巢的咖啡業務主要包括Nespresso和雀巢咖啡兩大品牌,2017年雀巢集團的銷售收入為898億瑞郎,其中咖啡業務約為93億瑞郎。
施奈德表示,此次交易對雀巢的咖啡業務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舉措,咖啡是雀巢最大的高增長類別,通過星巴克,雀巢咖啡和Nespresso,雀巢匯集了咖啡世界中的三個標誌性品牌。
此前業內曾擔憂,星巴克和雀巢的交易將影響其和康師傅在華的合作,2015年,後兩者曾簽署合作協議,康師傅責任在中國大陸生產、銷售星巴克的即飲產品,不過顯然協議規避了這一點。
中國食品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雀巢一直重視咖啡業務,而此次收購星巴克的零售和餐飲產品業務,也可以視為雀巢針對咖啡業務進行的中長期布局,畢竟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收購有利於進一步夯實其在咖啡品類競爭的基礎,強化在市場上的話語權。
對於星巴克來說,出售部分業務也有利於它進一步改善業務結構。
上周,星巴克發布二季度財報顯示,二季度同店銷售額增長2%,超過市場預期,但該公司的咖啡店季度流量出現了全球性的下滑,因此星巴克也正在改進其業務。包括最近以3.84億美元的價格將其Tazo茶葉品牌出售給聯合利華,並關閉了業績不佳的Teavana零售商店。
這一次,從傳言到實錘並沒有讓大家等上多久。
北京時間6月4日晚間,隨著微軟的一則公告,剛剛過完10歲的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托管網站 GitHub正式賣身給微軟。
讓業界吃驚的是,這一次微軟的慷慨。
按照上述公告,老牌科技公司微軟最終以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itHub,要知道GitHub在2015年時的最新估值只有20億美元。
事實上,在微軟正式宣布收購之前,市場一直預測微軟收購GitHub的交易價值是 50 億美元。而50億美元相比此前 20 億美元的估值已經要高上一倍多。
不過,上述大手筆收購也符合微軟現任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行事風格。
收購GitHub可以算是納德拉坐上微軟CEO位置4年來的第二大規模收購。而規模排名第一,那肯定得是兩年前斥資262億美元收購領英那場大動作。
除了收購金額巨大之外,業界普遍關註點在於,最終買下開源社區GitHub的竟然是曾經相當封閉的微軟。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納德拉的前任,也就是微軟的第二任CEO史蒂夫·鮑爾默。鮑爾默此前一直反對將微軟技術開源,他甚至將開源技術比喻為技術產權的癌癥。
後來,因為微軟推出的開源軟件托管平臺 CodePlex 被 GitHub 後來者居上,兩家的關系一度也比較緊張。
但印度出生的“技術男”納德拉出任微軟的第三任CEO之後,微軟開始表現出擁抱開源的姿態。
公開信息顯示,納德拉2014年上任後,微軟宣布開始在 GitHub 上建立賬戶。也是這一年的10月,微軟宣布了.NET 的開源。而今年的2018 年 Build 大會上,微軟還與 Github 達成進一步的合作,將微軟的智能雲 Azure 的能力開放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反對開源軟件開發的微軟,現在已經成了GitHub的最大貢獻者之一。目前,微軟在 GitHub上貢獻了超過 1800 個存儲庫,連續三年保持第一。
而這背後,納德拉正帶領微軟擺脫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完全依賴,轉向更多內部的Linux開發,收購Github給微軟提供了與更廣泛的開發人員社區聯系的平臺。
“這個行業不推崇傳統,只尊重創新。”納德拉此前在清華大學講壇強調了創新的作用,“當然,這不是要毀掉傳統,而是說我們不能躺在昨天的成績上。微軟昔日的輝煌有目共睹,但我們清楚每一個成就的取得都是從創新出發的。當年蓋茨創建微軟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只有編程工具,如果我們只是遵循傳統,就不會有今天微軟如此廣泛的產品與服務。”
事實上,微軟當時任命納德拉出任CEO的決定一度讓業界大呼出人意料。由於遲遲未能找到史蒂夫·鮑爾默的接班人,許多人認為微軟會尋找外部人士來執掌微軟,而不是當時已經在微軟工作了 22 年卻依然十分低調的納德拉。
但納德拉上任之後就充分展現出自己與前任史蒂夫·鮑爾默以及前前任比爾·蓋茨的不同。除了大刀闊斧地重組微軟,納德拉在企業合作上表現出更為開放的態度。
納德拉上任之後,微軟和長期競爭對手谷歌的關系趨於緩和。2015年,微軟和谷歌同意終止兩家公司之間關於智能手機和電子遊戲系統的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兩家美國和德國等地約20起訴訟。
此後,微軟和亞馬遜還史無前例地宣布達成合作,以更好地整合他們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與Alexa。
對此,有業界評價納德拉,讓微軟從一家與世界為敵到與世界為友的公司。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的時候,當時近40歲的微軟已經略顯疲態,如何讓微軟煥發青春是他上任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5年納德拉曾經立下誓言要帶領這家老邁的科技先鋒重塑自我,優先發展雲計算業務。他當時的承諾是把雲計算營收擴大為當時的3倍,到2018年實現200億美元的年化營收。
如今,納德拉不僅提前兌現了2018年實現雲計算業務200億美元年化營收的承諾,雲計算帶來的業績提升還助推微軟市值不斷攀升。
北京時間5月30日,微軟的市值成功反超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截至美國當地時間周二收盤,微軟市值達到7490億美元,Alphabet的市值為739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以上述市值計算,微軟已經成為全球市值第三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和亞馬遜。
8月31日,可口可樂公司向第一財經透露,可口可樂確定以51億美元估值從韋博得集團(Whitbread PLC)手中收購收購咖世家有限公司(Costa Limited)公司所有已發行和流通的股票,目前雙方已經達成最終協議。對於此次收購的原因,可口可樂在發給第一財經的新聞稿中稱:“該收購將為可口可樂公司帶來遍布歐洲、亞太、中東和非洲的強大咖啡業務平臺,及未來發展潛力。”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向記者表示:“可口可樂收購Costa,以及近期雀巢72億美元拿下星巴克品牌經銷權,乃至近期瑞幸咖啡融資兩億美元、估值十億美元,背後都印證了我一年前的判斷,咖啡市場火爆,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
咖啡市場潛力吸引碳酸巨頭
咖世家於1971年在倫敦成立,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連鎖的咖啡品牌,在很多地方與另一家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相互競爭。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1日的2018財年,Costa的營收為13億英鎊,息稅前利潤為2.38億英鎊。
對於此次收購,可口可樂方面認為對自身業務發展意義重大:“此項預期收購為可口可樂增加了可不斷擴容的咖啡業務平臺,以及在咖啡這個快速增長的時尚飲品類別的專業知識和市場洞察。咖世家在英國處於領先地位,並在中國及其它市場保持持續的門店業務發展。咖世家快捷(Costa Express)的業務模式使得咖世家能夠進一步迅速拓展市場,在各種移動場所,包括加油站、電影院和旅遊中心,為消費者提供咖啡師級品質的外帶咖啡。可口可樂系統的強大客戶網絡,將為咖世家帶來具有潛力的多形式業務發展。
可口可樂方面認為,通過引入咖世家這個領先的品牌和平臺,此次收購將擴大可口可樂現有的咖啡陣容,包括領先日本市場的喬雅咖啡品牌,以及在許多其他國家銷售的咖啡產品。 咖世家還為可口可樂提供了整個咖啡供應鏈的強大專業知識,包括采購、自動售貨和分銷渠道等,這將補強可口可樂系統現有的專業能力。
“咖世家為可口可樂提供了咖啡的新能力和專業知識;而可口可樂系統將為咖世家在全球範圍內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鯤傑說,“在可口可樂的全品類飲料戰略中,熱飲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尚未有全球品牌的部分。咖世家將讓我們可擁有強大的咖啡平臺,以深入熱飲市場。”
此次收購背後是咖啡市場的快速崛起以及可口可樂加速去碳酸化戰略促成的。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全球咖啡消費增速為2%,不過一些新興國家,尤其是有著廣闊市場前景的中國咖啡市場增速明顯,目前中國咖啡市場正以每年15%速度增長。預計中國的咖啡市場有千億元的潛力規模。咖啡消費人群和咖啡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咖啡廳的快速增長。在2007年,我國咖啡廳數量為1.59萬家;而到2016年底,國內咖啡廳數量已達到8.5萬家,2017年預估9.83萬家。國內消費者對咖啡好感度不斷提升,我國的咖啡市場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巨大。
朱丹蓬表示,隨著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咖啡的接受度不斷提升,咖啡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的剛需,這也決定著未來咖啡市場將有巨大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在全球碳酸飲料市場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可口可樂這些年加速去碳酸化,收購Costa可以作為其在非碳酸領域的重要布局,擁有了極其重要的線下餐飲渠道,這將讓可口可樂領先於競爭對手百事可樂,獲得更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咖啡線下門店模式受挑戰
值得註意的是,可口可樂一直布局零售渠道,而Costa主營業務是線下餐飲渠道,缺乏線下餐飲運營經驗的可口可樂能否運營好Costa?對此,朱丹蓬認為問題不大:“如今整個食品行業呈現多業態融合的發展趨勢,零售與線下餐飲其實是一個可以互補的組合,Coata被收購後,可以獲得可口可樂的品牌影響力、管理體系、資金支持,讓Costa可以加速發展,進一步縮小與星巴克的差距,追上甚至趕超星巴克。”
不過,隨著星巴克在華業績9年來首次下滑,另一半“攪局者”瑞幸咖啡迅速擴張,讓業內擔憂與星巴克有著類似模式的Costa是否還具有強勁的增長力?星巴克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中國/亞太區市場營運利潤率下降7.6個百分點,這是近9年來該數據首次下降。而另一邊,瑞幸咖啡在今年1月份才正式營業,目前已經在13個中國城市開設了超過660多家門店,並且估值已經高達10億美元,給星巴克的擴張帶來巨大壓力。
不論Costa的模式增長潛力如何,至少在可口可樂看來此次收購是完善其業務模式的一環。“咖啡是全球飲料業務中一個重要且不斷增長的部分。在全球範圍內,咖啡卻仍是一個非常分散的市場,目前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運行所有的業務模式。 ”可口可樂方面表示。據悉,此次交易還需要通過歐盟和中國的反壟斷審批,預計交易將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