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經營篇 魏應州奪下泡麵、茶飲、瓶裝水三冠王的祕密 搾油經營學搾出一六0億元淨利

2009-12-14  今周刊 





一包泡麵、一瓶茶飲料,毛利只有人民幣幾毛錢,魏應州卻能每年從中創造出新台幣百億元的利潤,除了規模之外,比競爭對手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能夠壓搾出更多的利潤,這就是魏應州致勝的關鍵!

撰文‧周啟東

康師傅可以在中國大陸泡麵、茶飲稱霸十年,第三季又從娃哈哈手上奪回瓶裝水冠軍寶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擅長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搾出更 多利潤,並進而把敵手逼出市場。就像他三十年前起家的油脂廠,每天從蓖麻籽中搾出利潤,魏應州的﹁搾油經營學﹂讓他成功稱霸中國食品市場。

為了蓋世界最大的泡麵工廠,魏應州砸下人民幣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億元),預計花兩年時間蓋好這座面積五萬坪、裝置二十四條最新生產線的工廠,﹁以前 舊生產線每分鐘只能做三百包,新生產線可以做五百包!﹂魏應州得意地說。如果明年第四期工廠完成,天津新廠一年可以產出四十五億包泡麵,等於是日本一整年 的消費量!

嶄新的工廠中設有參觀步道、美食印象館,看起來不像工廠,反而像一座大型展覽館,第二期生產線才落成不久,來自大陸各省的參觀人潮一批接著一批湧進廠區, 這些看起來熱鬧的場景,其實並不是魏應州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拉高到中國地圖上空來看,康師傅各地的工廠多達七十四座,這些二十四小時不停生產泡麵、茶飲及 瓶裝水的工廠,才是魏應州競爭力的核心!

在統一不斷停掉工廠,採用委外代工(OEM)、可口可樂在大陸沒有工廠,只專營品牌、通路情況下,為何魏應州還不斷花大錢蓋廠?而且他在中國已擁有四一四條生產線,操作員工多達兩萬人,難道康師傅不會委外代工嗎?

降成本,從包材到杯蓋都自己生產其實這就是魏應州可以賺得比別人多的祕密。魏應州指出,中國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終端售價要壓得夠低才有競爭力,台灣一瓶飲 料可以賣二、三十元,中國只能賣十幾元,如何在低價中搾出利潤,才是勝出的關鍵,﹁利潤已非常低了,你還要分給OEM代工廠嗎?﹂他無奈地說。魏應州只有 不斷擴建工廠,並朝上下游整合,從包材、塑料到杯蓋都自己生產,才能搾出更多的利潤,從製造中創造規模經濟優勢。

雖然已有製造優勢,但是魏應州仍不斷想辦法進一步搾出利潤。康師傅一年生產上百億瓶的PET保特瓶飲料,包裝占掉相當高的成本,一位資深員工透露,魏應州 的辦公室放著一個電子秤,隨時都在想方法降低成本。有一次嘗試換不同的印刷油墨,結果每瓶用量可以減少幾毫克,魏應州馬上通令工廠採用,一百億瓶每瓶減少 幾毫克,累積起來就是驚人的數字!

激潛能,員工個個上緊發條在生產上搾出利潤後,如果業務及通路沒有配合上,再多的產能只會是一場災難。一九九二年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一炮而紅,九四、九五年 魏應州就已打進華北、華中及華南市場,為了創造更好的業績上市,九六年開始魏應州每月帶著總部的財務主管,親自巡迴各省分公司找總經理算帳,﹁業績為何只 成長二○%?促銷做了嗎?﹂據退休的財務主管透露,這是地方公司每月最難熬的時刻,在魏應州的高壓力壓搾下,各省的業績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將幹部潛能搾出來,也是魏應州最擅長的。據高階幹部透露,每年十月的預算編列會議,是康師傅總部的重頭戲,各省總經理都要集中到總部與魏應州面對面開兩、 三天的會,預算草稿可以一修再修,甚至修了十幾次,主要焦點都是在隔年的成長數字,﹁每年只成長二○%,魏董是不會滿意的!﹂這位幹部說。

在這樣的高壓力環境下,康師傅的業務團隊陣亡率相當高,魏應州也知道高壓力一定會高耗損,但為了搶市場,他只能選擇無情,﹁地方營業幹部在一個位置最多五 年就要換人,總部營業高幹六年就要換!﹂他透露自己獨特的用人哲學,﹁在一個位置太久就會弊病叢生,要翻一下啦!﹂從九二年到○八年,康師傅共雇用了八百 多位台幹,現在只剩下一三○人,存活率只有一六%,這也是從員工身上搾出利潤的代價。

製造、業務搾出利潤後,魏應州接著將目標轉向通路。以前康師傅在各省的終端通路都掌握在大經銷商手中,但是經銷商很難管理,鋪貨不積極,只願意賣熱銷產品,不願碰新產品,讓康師傅的業務團隊很頭痛。

魏應州是不甘於被別人控制的人,二○○○年前後,他決定採取﹁通路精耕策略﹂,直接跳過經銷商,耕耘各省最終端的傳統雜貨店。

拚通路,業務員深入窮鄉僻壤為了打通地方通路的關節,魏應州下令業務員必須走到沒有路才能回頭,前康師傅行銷副總經理宋國良回憶指出,以廣州為例,康師傅 的業務員打到廣州市後,繼續往下一級的縣城走,走到縣城後,再到下一級的鎮級市場,拜訪完鎮級市場後,再繼續到鄉級市場,一直走到山邊,拜訪最後一家傳統 小雜貨店,前面沒有路了才往回走,﹁康師傅業務員的戰力,你無法想像!﹂但是魏應州並沒有全面與經銷商為敵,這些由康師傅業務員掌握的訂單,魏應州都交給 當地經銷商,經銷商有訂單、又不用自己養業務員,久了也習慣了,﹁最後經銷商都被麻痺了,實際掌握通路生殺大權的反而是魏應州。﹂一位康師傅業務員指出。

魏應州經營企業靠的不只是霸氣,而是每天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壓出利潤,他的帝國才逐漸成形,今年近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億元︶的超高淨利,也是這樣一點、一滴搾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5

戴勝益、陳兆麟、侯國全的私房經營學餐飲名師親授 開第一家店就成功

2011-1-24  TWM




你能否成為下一位「吳政學」?有沒有這個資質?需要哪些能力?哪裡是第一個起點?

對於這些迷津,我們邀請到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宜蘭渡小月第四代總鋪師陳兆麟、二○○七年台灣咖啡大師冠軍侯國全,分別從連鎖行業、老字號餐廳和咖啡達人的角度,指點創業路上的迷津。

撰文‧羅弘旭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

適不適合創業?先借五百萬看看!

為 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前仆後繼要進入餐飲行業?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蓋十四吋晶圓廠,不是年輕人的機會,但如果想要開私人廚房,或者個性咖啡館,絕對 有機會。」只是,在夢想創業之前,要如何判斷自己能力合不合適?戴勝益提出一個能力指標:「想辦法去借五百萬元的創業基金!」而這五百萬元不能是自己的積 蓄或者是向銀行貸款,而是要向朋友、親戚去借。會提出這個能力指標,戴勝益表示,這就是一種人脈資產、社會信用,五百萬元意味著背後有這麼多人願意不計代 價的支持你,也肯定你的能力。如果借不到這筆錢,不論自己資產多富有,他斬釘截鐵地說:「那我勸你不要做,因為大家不相信你會成功。」餐飲業這麼多創業方 向,該選擇哪條路?戴勝益建議年輕人可以先加入連鎖體系:「服務業,自己開店三年之後,還繼續存活的機率大概只有二○%;但加入連鎖體系,成功的機率就有 八○%。」加入連鎖體系,可以快速學到管理、報表,以及對客戶應對、品牌的基本知識,比自己摸索來得容易。

但重要的是,不管是選擇加盟,或 者執意自行開業,戴勝益都建議年輕人要大量地閱讀:「利用一年時間,閱讀所有財經商業雜誌;經過深度的吸收之後,你就知道哪個加盟體系值得信任,或者是哪 個市場機會點可以切入。」對於創業的年輕人,戴勝益最終提出十七字箴言:「客觀化的定位、差異化的優越性、焦點生根。」他認為,雖然不能一窩蜂地跟著流行 開店,但如果過分的講求特殊性,也可能曲高和寡,無法吸引到大眾消費族群。王品旗下的每個餐飲品牌在成立之前,他都要求員工以這十七個字自我檢視,只要符 合,就代表這市場有機會。

雖然餐飲市場乍看之下已經飽和,但戴勝益舉星巴克進入台灣的例子:「經營了二三十年的老咖啡店,遇到星巴克,一樣不是對手!」他認為,現在的行業發展,沒有什麼飽和和卡位問題,只有市場重分配和自己準備好了沒有的問題。只要有本事,市場就是你的!

戴勝益傳授三心法

1.借款五百萬元考驗自己的社會信用。

2.加入連鎖體系學習基本功。

3.閱讀一年,掌握市場動態。

渡小月總鋪師陳兆麟

打好基本功 ﹁味道﹂才是關鍵!

如 果年輕人選擇創業的方向是開餐廳,宜蘭渡小月第四代總鋪師陳兆麟給年輕人的建議是「打好基本功!」二○○三年以宜蘭鴨賞、膽肝、糕渣,大膽將地方特產揉以 創新手法,端上國宴的陳兆麟,從小就跟著也是總鋪師的父親學藝。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卻推陳出新,從用料到擺盤,都超越台菜料理既有的風格,讓渡小月的聲名遠 播,連宏碁集團旗下的智融創投都慕名希望投資。

雖然渡小月的每道菜色裝飾得都像一盤藝術品,但每年都固定到高雄餐旅大學授課的陳兆麟,卻不 主張年輕人一開始就賣弄擺盤和雕花。現在年輕人雖然不再認為餐飲業是勞累的苦力活,但在基本功夫上卻不夠扎實:「現在許多學餐飲的,刀工和裝飾很花俏,但 最基本的功夫、切絲、炒飯、炒麵都不行。」最基礎的功夫,卻決定餐廳最關鍵的因素:「味道」,陳兆麟說:「如果自己覺得不好吃,那就不要端出來給客人」。

有 了基本功,第二步就是要拓展自己的眼界。陳兆麟說,以前常說要富過三代才學會﹁吃﹂,如果不是銜著金湯匙,又不是廚師出身,「那就要多吃和多看!」陳兆麟 在高雄當兵時,一個月薪餉才七百元,但他就是能捨得花五百元去吃一頓西餐,花一百元喝一杯咖啡。他說:「那就是用舌頭和鼻子去感覺味道,用眼睛去看這家店 如何經營,用心體會那裡的裝潢。」讓陳兆麟受到最大刺激的經驗,則是十多年前嚴長壽帶隊的米其林餐廳之旅:「當時觀光局補助二十萬元,但我們的第一餐就把 二十萬元吃光了;吃過國外餐廳後,才知道什麼叫高檔。」即使渡小月已經屢次在國際餐飲大賽上奪獎,但陳兆麟還是沒放棄吸收新資訊,雖不懂日文和英文,仍堅 持每天看一本以上的餐飲外文雜誌,他說:「看不懂文字,圖片我總是看得懂,多翻一點,總是能學到新東西。」如果餐廳的經營者自己不懂廚藝,跟師傅的溝通就 很重要:「人和人的溝通都是被激發出來的。」如果對品質和食材堅持最高標準,師傅就不會打馬虎眼,而定時出國比賽,更成為他激發廚師創意的祕訣,「當廚師 知道自己不只是做菜的人,而是能揚名國際的人,就能激發出創作的動力。」從最基礎的功夫做起,不放棄最高品質的堅持,並把這份精神感染到所有員工身上,這 就是陳兆麟把宜蘭一家傳統餐館打造成國際級餐廳的祕訣。

陳兆麟傳授三心法

1.餐飲業要打好基本功。

2.時時記住拓展視野,從生活中吸取新元素。

3.對品質的堅持,把堅持傳達給廚師。

立斐米堤店長侯國全

開 店 磨練自己從大師變經營者知名美食作家韓良露筆下形容的咖啡館是這樣的一門行業:「村上春樹如果不是先開了十幾年的爵士咖啡酒館,恐怕日後很難成為寫︽挪威 森林︾的人,如果許多城市裡沒有願意開小咖啡館的人,那個城市不管再有錢,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對許多有志投身餐飲業的人來說,咖啡館同時兼顧圓 夢和創業兩項特質,技術門檻不高,新台幣八十萬元就足以負擔開店資金,但是,經營咖啡店真如想像中簡單嗎?

「不要以為你曾經是世界冠軍,你就能開店!」頭上頂著二○○五、○七年台灣咖啡大師冠軍、○八年咖啡大師世界第十二名光環的侯國全,說到開店創業時,一舉點出做生意和比賽之間本質上殘酷的差異。

﹁ 世界冠軍﹂或許能吸引媒體和消費者短暫的關注,但咖啡店最終還是回歸到和客人的互動。侯國全說:「懂得喝咖啡的人,或許能理解帶有微酸的咖啡豆,才能領略 更完整的咖啡風貌,但七成五的客人並不懂,會質疑這咖啡味道怪,這時候你是要堅持還是妥協?」從專業咖啡師到經營咖啡店,就是面臨專業和大眾口味的抉擇, 侯國全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離開咖啡機,走到前台傾聽客人的意見,同時也慢慢教育客人什麼是好喝的咖啡。」過去被同業戲稱很不會說話的侯國全,○九年 擔任立斐米堤店長之後,話多了,也懂得與客人建立朋友的關係,他笑著說:「這都是開店之後學到的事情。」開咖啡店,更不只是賣給來店喝咖啡的客人,侯國全 說:「最賺的其實是賣咖啡豆。」如果只是固守原本的堅持,忽略在原本的商業模式上繼續擴大營業內容,發展絕對不可能順利,因此他也開始和上游的烘豆商合 作,提供咖啡豆的銷售。

在開店的過程中,侯國全讓自己從大師變商人,這樣的體驗,也是他給有志於創業的年輕人建議:商業和比賽是不一樣的。

侯國全傳授三心法

1.在原本營業基礎上擴大銷售和服務範圍。

2.傾聽市場聲音,不過度堅持專業。

3.興趣可以成為夢想,但變成商業經營仍需要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4

財散人聚 每年提撥30%獲利與員工分享 林賜農「讓利」經營學 從小學徒變身全球拖鞋大王

2011-4-18  TWM




從經營本業的海灘拖鞋,到與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甚至投資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產業,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工廠學徒,如何靠﹁讓利﹂,把公司變成世界第一?

撰文‧胡釗維 攝影.陳俊銘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們公司的學徒變成了老闆,就是蹲在工廠不起眼的角落、那位你連面孔都記不起來的小弟。結果,學徒變成老闆後,還把這家公司變成世界第一。這個人,叫林賜農。他現在是山冠興業董事長,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

初見林賜農,是在越南的胡志明機場,他的個頭高大,始終帶著笑容,但第一時間卻無法想像眼前這個人,竟是掌握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等車時,他忙著替同行的部屬搬行李,還為他們點菸,未經介紹,還以為他是董事長特別助理,甚至可能更像貼身保鑣。

本事

每 一元資本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林賜農的舉止低調,但山冠的工廠卻是大得驚人!驅車進入胡志明市一個偏僻小鎮,山冠占地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大工廠就矗立眼 前,一旁還有兩棟建築物興建中,也全是山冠的工廠,當地官員說,這個工業區目前就只有這家工廠,是當地政府為了山冠而新設的。

特別禮遇山 冠,原因在於山冠為這個偏僻小鎮創造出上千個工作機會。這家工廠每年可生產超過一千二百萬雙海灘拖鞋,全球約兩成的海灘拖鞋來自這裡,一年營收將近二十億 元,包括愛迪達(adidas)、彪馬(PUMA)、斐樂(FILA)、LACOSTE、Reef與DIESEL等品牌都在此生產。

不只品牌客戶眾多,山冠的本事還在於能從低價的藍白人字拖,做到每雙單價超過兩萬元的真皮拖鞋。這款去年由PUMA與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合作開發推出,現今全球單價最高的限量海灘拖鞋,是以褐色蜥蜴皮手工打造而成,許多好萊塢明星全成了愛用者。

而 且,山冠的資本額僅新台幣五千五百萬元,等於每一元的資本,就能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堪稱高資本周轉率的公司,簡單說,就是能將每分錢運用到極致的 公司;這類公司若屬製造業,多半係採薄利多銷方式贏取市占率,不過,生產低單價海灘拖鞋的山冠,其淨利率竟超過一○%,較國內運動鞋代工大廠寶成工業、豐 泰企業等還高出至少一倍。

林賜農的事業還不只於此,山冠與台塑集團在大陸山東與河南各有一座合資工廠,生產PVC塑膠管,合計年營收超過十 五億元;他在胡志明市、大陸廣西南寧與台中還有土地或住宅開發案,合計將近十筆,當中最大的一塊,是在胡志明市近郊,超過五十公頃的集合住宅開發案;此 外,林賜農還是國內上市櫃公司順天建設、晶采科技與永捷高分子的董事,另外還身兼一家大陸職業學校的董事長。

崛起

只 花五年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從傳統製鞋業、到化工,再跨足房地產與高科技業,林賜農這位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其實只是個初中學歷的彰化鄉下小孩。小時 候,家中無法支持他升學,當學徒成了唯一出路,十六歲那年,林賜農就投身海灘拖鞋這個行業,當時引領他入門的,是歐都納的董事程育才,林賜農跟著化工背景 出身的程育才十多年,從中學到了生產海灘拖鞋的關鍵|| 發泡技術。

如今已是國內最大戶外休閒品牌的歐都納,前身為山王工業,程育才是創辦人,民國六十四年成立後,曾經有過只花五年就成為全球最大海灘拖鞋供應商的輝煌紀錄,當時的林賜農就是在山王從學徒做起。

只 是,隨著同業陸續赴大陸設廠,山王卻因不願離鄉背井,堅不西進,受傷尤其嚴重,甚而導致全球海灘拖鞋大王的地位隨即讓出。當時,正值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中 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鞋業加工開始崛起,這時候的台灣,「原料成本大幅上漲、缺工問題又開始浮現。」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分析了當年的狀況,因此台灣業者在外 銷市場節節敗退,九成被逼著退出。

當中,拖鞋工廠的處境尤其難堪。拖鞋,在台灣鞋業代工領域中,是個「被刻意忽略的行業」,倒不是因為市場 小,相反的,其市場大得驚人,但因為單價低,和運動鞋相比,拖鞋的出廠報價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工廠難賺錢;另一個鞋廠不願碰拖鞋的原因則是,拖鞋的淡 旺季太明顯。山冠越南廠總經理李俊彥即指出,拖鞋的淡旺季出貨量差距可能達一百六十倍之多,因此增加不少生產難度。

利潤微薄,加上生產難度極高,拖鞋堪稱鞋業代工中的「冷灶行業」,卻也在山王決定退出的同時,林賜農選擇接手另成立山冠興業,那一年,他已三十四歲,和多數創業者相較,已屬年長,然而他只花了五年時間,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根據經濟部統計,山冠是當時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一年的海灘拖鞋出口量超過八百萬雙,他是怎麼辦到的?

「山 冠只求品質與交期,不跟供應商殺價!」一位山冠供應商指出,不像國內其他鞋子代工大廠,每年都在殺價,從供應商身上賺錢。「水太清無魚」,這是林賜農做生 意的理念,「如果把供應商『殺』了,誰來跟我們研發、開發新產品!」他的想法很簡單,供應商強大,也等於替自己加分。

「賠錢的話,你不要做!」林賜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讓與他往來的供應商印象極為深刻。一位山冠供應商即指出,有一次對山冠報價,兩天後林賜農打電話來告訴他,「你沒將模具開發的攤提費用算進去,接這個單恐怕會賠錢。」隨後,山冠即主動對該供應商調漲費用。

這 是林賜農做生意的信念: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人吃虧。問他,「難道不怕被人騙?」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如果你夠誠信、夠善良,就不會碰到奸巧的人,如果 他耍奸巧,會占你便宜,那是因為你讓他賺不到錢。」在林賜農的心中,「財散人聚」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是,這道理說來簡單,卻得有打破「本位主義」框架的 自覺才行。

擴張

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創業的第五年,林賜農就將昔日長官的世界第一再拿回 來,不過,當時山冠賺的還是蠅頭小利,儘管是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但每雙拖鞋的出廠價僅一美元,與寶成的運動鞋或九興的女鞋相比,山冠的外銷 數量雖是它們的三倍以上,但營收卻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因此,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林賜農決心投入品牌客戶經營,他的目標是:要讓山冠從做一雙一美元、只能賣到量販店的白牌海灘拖鞋,升級到能與PUMA、adidas等一級客戶直接對話。他很清楚,山冠要做的,是比客戶還快速的開發能力,以及比客戶還嚴格的品質管控。

如今,只要客戶一張簡單的手繪稿,山冠的設計團隊可以設計出至少五個款式,經常的狀況是,客戶只須將設計概念透過電子郵件寄過來,當客戶幾天後到達工廠現場,已經能看見樣品,還須修改處,山冠也一定會讓客戶在二十四小時內看到結果。

程 鯤指出,山冠甚至已經做到「比賣鞋的還懂市場。」曾經有一次,知名運動品牌FILA委託山冠生產一款工廠報價七美元的拖鞋,林賜農在評估拖鞋外觀式樣、材 質後,告訴對方如果能微幅改款,不但不違背設計師的原意,還能將報價壓低到五美元以下,「幾十年賣出至少五十個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鞋款的定價該在這 個區間。」他說。果然,FILA這款海灘拖鞋至今已連賣七年,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雙。

山冠靠的不只是比客戶更懂得市場,最重要的還是品 質。在山冠的越南工廠內有一座實驗室,裡頭的測試設備動輒都是上百萬元,從日照、老化、耐磨到曲折測試一應俱全,這些全是為了讓山冠業務員敢對外拍胸脯保 證,「即使只是一雙出廠報價三塊多美元的海灘拖鞋,也絕對能讓你穿個十年。」李俊彥指出。

而且,林賜農不只是仰賴這些價值不菲的測試設備,當樣品確定進入正式量產之前,山冠幹部會戴上計步器走個六公里,讓自己提前當個消費者,為何是六公里?他說一般人穿海灘拖鞋很少超過兩小時,差不多就是六公里的距離。

也因此,林賜農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的海灘拖鞋工廠報價,也從一美元一雙,成長到一雙平均三.八美元。

留才

提 撥獲利三○%與員工分享除了積極擴張,另一方面,他則建立管理制度,穩住人才。因為產業冷門,所以人才棄守,流到其他產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為此,僅有初 中學歷的林賜農,建立起一套黑手產業少見的專業經理人分紅與入股的獎酬制度。要實施分紅獎酬制度,最難的,是要企業主能體會﹁不獨食的智慧﹂。也就是,賺 錢,不要老想整碗捧走。

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就曾說過,創業與經營事業的最大不同是,創業只是抓到機會乘勢而起,企業則是建立文化與管理制度。

作 為山冠員工相當幸福,因為林賜農所訂下的分紅標準,是山冠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分配給員工,讓來不及參與山冠創業歷程的員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在山 冠,每接一百元的訂單,最後能賺的頂多十二、三元,獲利率其實不高。即使如此,林賜農卻願意把賺到的錢拿出十分之三,分給員工。

也因此,山冠的台灣工廠雖然位於雲林莿桐鄉,許多幹部卻能靠著公司優渥的分紅獎酬制度在台中置產,事實上,山冠的幹部中,買進台中七期豪宅的大有人在,李俊彥就是其一。

除 了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大方與員工分享外,林賜農留住人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能充分授權,他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是:「我要培養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不 是只能跟在我身邊的小嘍囉。」李俊彥即回憶,他剛進山冠半年,遇到事情請教林賜農時,他的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你就去那麼做。」就連原 料要向誰買?是付現金還是開三個月票期?甚至購買價格?全權交由幹部決定。

問林賜農怎麼能如此放心?他的回答是,「不敢放,事業就做不 大。」山冠副董事長林銀標這麼形容他,「就算沒有找到千里馬的眼力,但肯定有培養千里馬的耐心與度量。」也就因為如此,全球海灘拖鞋大王這個封號,不過是 林賜農風光事業的第一道光芒。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對林賜農而言,是個轉捩點,自此山冠跨出海灘拖鞋代工產業,這也是奠定如今集團多角化經營的起步。

合作

王永慶五次面試,放心授權林賜農不願只是在本業打轉,因為他的觀念是:「有樹,鳥才會願意待著;樹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鳥肯來棲息。」只要事業體夠龐大,人才自然會主動投靠;而林賜農多角化經營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與台塑集團合作。

民國八十年代,台塑有意到廈門投資上游石化廠,也就是現今慣稱的「海滄投資案」,當時,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所規畫的大陸投資案中,除了廈門石化廠外,還打算投資三座下游PVC塑膠管廠,讓台塑集團能夠不只賣原料,還可賣成品。

在 王永慶當時的想法中,一方面為分攤投資風險,另一方面為平衡社會觀感,他決定由台塑集團獨資投資規模最大的上游石化廠與其中一座塑膠管廠,另外兩座塑膠管 廠,則採合資方式進行。最終,「海滄投資案」雖因兩岸政治因素被迫暫緩,然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仍同意王永慶設置三座下游塑膠管廠。

也 就是說,這三座塑膠管廠,是台塑集團進軍大陸的第一批工廠,而且,當中的兩座,還是台塑至今為止屈指可數的合資工廠。這三座下游塑膠管廠,分別位於福建、 安徽與山東,其股東架構則分別為:南亞集團獨資、王永在親家與南亞合資,以及山冠與南亞合資(兩年前,台塑與山冠再於河南合資設新廠)。

不難發現,林賜農是當中唯一的「非關係人」,且事實上,當時山冠與台塑集團的業務往來,每年也不過幾百萬元的採購金額,為何王永慶會點頭同意讓山冠經營位於山東的塑膠管廠?而且是破天荒的,台塑集團僅出資,完全不介入實際經營。

關鍵之一在於,林賜農提出一個突破的概念,在至少五次與王永慶的「面試」中,他不斷提出這座工廠必須要訂出統一規格,而當時,中國尚未對塑膠管制定出標準;只是,統一規格代表不偷工減料,也意味著定價較高,要怎麼才能賣得掉?林賜農再提出建立經銷商的想法。

另 一個關鍵則是:一位南亞老臣指出,「事後王永慶曾這麼說,我沒見過這麼有切身感的中小企業。」王永慶口中的切身感,指的並非林賜農本人,而是指山冠團隊, 因為這座合資廠,是由山冠派團隊進駐,因此,林賜農必須說服王永慶,這個團隊會將工廠看成自己的事業,有切身感才會下苦心去經營。

因此,儘管與台塑的合作是因林賜農而起,他卻開放給山冠幹部入股,而且,是自掏腰包借錢讓員工入股。他說,要讓員工有切身感,「無非就是設法將員工腦袋裡﹃你(老闆)﹄的觀念與界線,有效地轉變為﹃我們﹄就行了。」說得簡單,卻是要放掉許多自身利益才得來的。

而這個概念,不只讓王永慶接受,也讓朱鎔基買單,這座由南亞與山冠合資的塑膠管廠,在成立第三年即獲利,更由於獲得中國官方支持,二○○八年北京奧運的水立方與鳥巢體育館,所用的塑膠管也全由這座山東工廠供應。

從 本業的海灘拖鞋、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到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投資,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一切,全因二十六年前他不服輸,在老東家不敢出國時,毅然接手率 先到越南設廠,因此培養出國際布局和管理能力;也在於他肯讓利,與供應商、員工分享,林賜農的氣魄,造就如今海灘拖鞋王國,甚至將戰線拉到化工、房產與高 科技領域,隨著他的新布局和新計畫,林賜農將繼續寫下大傳奇!

坐經濟艙、住小旅館 連個人辦公室都沒有林賜農生活儉樸 30年始終如一即使已經身價驚人,林賜農的儉樸性格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如今的林賜農,仍住在20幾年前所買,位於彰化市的一棟透天厝,不像多數大老闆早已買進豪宅;他每天仍親自開車從彰化到雲林工廠上班,而這輛賓士車,是林賜農口中「這輩子買給自己最貴的奢侈品」,卻已有將近15年車齡。

私 生活是如此,在公事上更可見林賜農的儉樸。出差越南,他搭的是經濟艙,不住五星級飯店,而是選擇當地人開的小旅館;若有機會走訪山冠的發跡地——雲林莿桐 廠,肯定無法將這座連招牌都沒掛上的工廠,與這位全球海灘拖鞋霸主聯想在一塊。當地人說,「山冠應該是雲林(規模)最大,但最不起眼的公司。」林賜農說, 「夠用就好了,反正大家也都習慣了。」因為認為夠用就好,他連一間董事長辦公室都沒有,走進山冠,他就坐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與一般員工比鄰而坐;如果要 說林賜農有「特殊待遇」,唯一的只剩工廠頂樓有一間他的「個人休息室」,但也不過兩坪大小,擺上一張供他午睡的單人床後已幾無空間,儘管夏天時鐵工廠頂樓 酷熱異常,他也只吹電扇,直到幾年前,員工實在看不下去,才湊一筆錢幫他裝了冷氣。

如此儉樸的老闆,卻肯每年提撥公司盈餘的30%給員工,也難怪山冠幹部中,超過25年資歷的大有人在。

林賜農

出生:1950年

現職:山冠興業董事長、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

經歷:工廠學徒

學歷:初中畢業

破框心法

一、水太清無魚,決不跟供應商殺價。

二、一張草圖,設計至少五款樣式,比品牌鞋廠還懂市場。

三、不獨食,每年獲利三成提撥員工,還借錢給員工入股。

山冠興業

董事長:林賜農

成立時間:1981年

主要業務:海灘拖鞋,另與台塑合資兩座PVC塑膠管廠集團年營收:逾30億元,每年生產拖鞋超過1200萬雙成績單: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市占率約兩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5

廚師仿效跆拳道分十一級 蝦餅拆解成一○八道工序 瓦城董事長徐承義的 武道經營學


2011-10-10  TWM




在台灣已成為泰國菜代名詞的瓦 城,掛上興櫃即以超過二○○元的高股價榮登餐飲股后,自幼習武的徐承義,如何運用跆拳道精神,打造瓦城的企業文化?他又如何用科學方法複製傳統廚藝,培養 近四百位廚師大軍?

撰文‧方沛晶

第一次見到瓦城泰統集團董事長徐承義,就發現他有一雙異常粗大的雙手,大拇指 的指節上還貼著OK繃,原以為是因為做菜受了傷,細問下才知道,習武十年、擁有跆拳道黑帶二段實力的他,需要深思時,習慣徒手拳擊磚頭,一邊打、一邊思 考,一面忍受肉體的痛楚,一面磨練自己的心志。

瓦城阪急店裡,牆上掛著一幅寫著「堅忍謙恭」的書法作品,這是徐承義從跆拳道中悟出的企業文 化。也因為堅忍謙恭,瓦城早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連鎖東方餐飲集團,卻遲至今年九月十六日才於興櫃掛牌。

在台灣已成為泰國料理代名詞的瓦城,旗 下擁有瓦城、非常泰、一○一○湘三大品牌,非常泰走時尚泰菜,而一○一○湘賣的則是市面上較少見的湖南菜。目前三大品牌總店數為三十三家,年底前會增加到 三十七家,預計明年進軍大陸,在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展店。

徐承義計畫以「瓦城」打頭陣,跨海到對岸發展,因為光是在台灣,去年瓦城就服務 超過二百萬消費人次,以到泰菜餐廳必點的月亮蝦餅來說,一年可以賣出二十萬份,若以平均一公分高的厚度計算,相當於四座一○一大樓。

料理 好、服務佳,讓瓦城打造出年營收十一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十三.七元的東方菜連鎖王國,掛牌當天以二百五十元均價,成為超越安心食品(摩斯漢 堡)、股價僅次於王品的餐飲股后,讓一向低調的徐承義,再次成為鎂光燈追逐的焦點。

為什麼是「再次」?其實二十年前,徐承義曾經是導演朱延 平力捧的新生代男星,在電影「報告班長2」中,以高大結實的戰士鐵漢造形初試啼聲,之後陸續與小虎隊拍過「遊俠兒」,與成龍拍過「火燒島」,也與劉德華演 過「異域」等大片。

褪去明星光環 在餐飲中落實武道精神有型又能打的徐承義成為電影公司全力栽培的新人,希望塑造他為「台灣藍波」,但他自己卻始終無法放棄心中的餐飲夢,最後決定放棄剛萌 芽的演藝事業,全心經營當時才剛開幕的瓦城餐廳;二十年後再次出現在媒體前,徐承義雖然褪去了電影明星的光環,依舊有型的他,已經成為餐飲業的大明星。

他 笑說,年輕時曾夢想以「電影」發揚武道精神,現在卻連自己拍過哪幾部電影都記不起來,反而是他想發揚的武道精神,最後卻是在「餐飲」中落實。

十 歲就被父母送到美國當小留學生的徐承義,剛開始因為語言不通、常被欺負。「我還記得,當時周末電視上只要播李小龍的功夫片,到星期一我就慘了,一群人把我 圍起來起鬨,要我施展功夫,有一陣子我幾乎不敢到學校去。」為求自保,徐承義要求父親讓他學跆拳道,但爸爸覺得他老是在外打架,學跆拳豈不更糟?苦苦哀求 兩年,父親才終於答應他去找老師。「那是一位韓籍教練,和八○年代很紅的電影『小子難纏』裡的宮城很像,個子小小、眼睛瞇瞇的,一見面,老師就對我父親 說,學跆拳不是學打架,而是學做人處世的道理,這才讓父親放了心。」之後,徐承義每星期一到六,都花兩個小時以上練跆拳道,教練非常嚴格,動作、姿勢一不 對,就拿木棍敲下去,但他還是堅持練下去。半年後,徐承義從最初級的白帶,升到黃帶,在學校被同學知道了,有人故意挑釁,他一時氣不過就和對方打了起來。

「對 方大我好幾歲,長得又高壯,那一次我被打得好慘,根本不敢回家。」全身是傷的徐承義,只能到道場找教練,一見到教練,不甘心的眼淚就掉了下來。教練一看, 就知道大概發生了甚麼事,他告訴徐承義,「Charles(徐承義英文名),你學跆拳不是為了計較面子,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力量,哪一天你可以做到 mind like water(心如止水),任何人都打不倒你了。」此後徐承義專心練跆拳,說也奇怪,當他愈不理這些無謂的挑釁,反而愈沒有人敢來挑戰。十年的跆拳修習,讓 他領悟到一個人可以忍受磨練,實力就會增進;而在你實力夠、自信夠的時候,反而對人會更謙虛、更恭敬。

除了企業文化承襲跆拳精神,瓦城就連 管理制度也深受跆拳道影響。徐承義自創「廚務十一級臂章制度」,仿效跆拳道升級制度,將廚藝學習分成十一個階段,以白、黃、橘、綠(以下各級分為一、二 段)、藍、紅、黑等不同顏色的臂章,代表廚師在廚房位階的高低。

想升級,必須先通過學科筆試與術科實測,順利的話,二年就可以成為燜炸、涼 拌、蒸烤、爐炒樣樣都會的綠帶師傅,五年可以拿到紅帶,晉升為廚房經理,至於最高級的黑帶二段,目前瓦城三百七十名廚師中,只有三個人拿到。

科 學方法複製廚藝 每道工法都有定義如果單就人才培育來看,瓦城的廚藝管理學院大幅縮短廚師的養成時間,一般人得十年出師,在瓦城卻只要兩年,原因就在於徐承義把食材和調味 標準化,用科學方法複製了傳統廚藝,但當時要建立起這套繁複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徐承義卻是吃足苦頭。

一九九○年,徐承義和朋友合資 五百萬元開設瓦城泰緬餐廳,其中一位合夥人是泰僑,負責找內場廚師,而徐承義負責外場服務,除了賣口味新奇的泰國料理之外,就連店內的風格都令人耳目一 新。

瓦城第一家店開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附近,牆面上貼滿了「教父」、「亂世佳人」等經典電影巨幅海報,擺的是西餐方桌,方桌上鋪暗色桌布, 一坐下服務生會恭敬的等客人點菜,在當時這可是高檔西餐廳才有的服務規格,剛開幕就造成轟動,人潮從店裡排到路邊。

第一家店不到一年就回 本,徐承義想開分店,卻發現廚師不願配合,如果要從頭訓練一名新人,入門至少要三年,而且一旦師傅有事,店面就只能關門大吉,於是他就以合夥人的身分,正 式跟著泰國大廚拜師學藝。

「東方廚師都有一樣的習性,一開始根本不願意教你,我剛進入廚房時,他們刻意用泰語溝通,還打賭我撐不過一星 期。」沒想到,大老闆硬是挽起袖子,洗菜洗了三個月,這才讓泰廚覺得,徐承義是玩真的。

跟隨泰國大廚在廚房待了四年多,現在只要是瓦城的料 理,每一道徐承義都會做,也因為他了解每一道菜的作法,才開始慢慢把瓦城連鎖化。「東方菜要做到連鎖經營、口味一致並不容易,因為不管是泰菜、中菜,要運 用的食材就高達上千種,選料、刀工、火候、調味,以前在廚房裡,每一項都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他知道,培育廚師是瓦城能否做大的關鍵,所以花了六年時 間,把每一道菜詳細拆解,在最短的時間內複製廚藝。一道菜的作法到底可以拆解到多細?瓦城廚藝部經理楊志信解釋說,光是「火候」,就依照顏色、形狀、集中 度等分為八大類。

例如,甚麼叫作「文火」?瓦城的SOP上定義為「火舌尖剛碰到鍋子底部,溫度約一二○度的紅色火焰,適用於爆香」。至於料 理就更複雜了,以看似簡單的辣炒空心菜來說,從選材到料理完成,要經過三十幾個步驟。

以大家常吃的月亮蝦餅為例,從選材開始就要依據海蝦、 白蝦等三種以上的蝦種,按照含水度、鮮甜度、纖維感,依比例製成蝦泥,每一種蝦的顆粒要打多碎,拍打的手勢是甚麼都有規定,一共拆解成一○八道工序,才能 做出「鮮、Q、厚、脆」的招牌蝦餅。

「廚藝和武藝一樣,在廚房裡要耐得住悶熱,講求的不只是體力的磨練,更是內心的鍛鍊。」徐承義說,在瓦 城的廚房裡,雖然做工繁瑣,但是你看不到大廚喝斥小學徒的情節,更沒有老師傅藏私的情況,只要有心,在這裡人人都可以成為大廚。

不藏私的訓 練 讓小學徒也能變大廚訓練好近四百位廚師大軍,預備在二○一四年大舉拓點一百家,徐承義坦言,掛牌不是為了資金,而是因為求才若渴。「我們的財務很健全,也 有很完善的訓練制度,唯一缺的就是人才。」常被拿來和王品戴勝益相比的他,不願以彰顯分紅制度來吸引人才,再怎麼「逼問」,徐承義也只肯透露區經理級以上 年薪超過三百萬元,以及今年初公司以一股二十五元的價格開放員工認股(以目前股價來看,認購一張股票,現賺超過二十萬元)。

「我不希望同仁 留下來,只是因為錢!」笑臉迎人的徐承義頓時嚴肅起來,他再次提及習武的過程,「以前即使教練不在,大家還是很自然地對著空座椅和空道場鞠躬,然後才開始 打拳,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重,我希望瓦城的每位同仁,都有這樣的認同感。」「止戈為武」,不用武力而贏得對方的敬重,才是真正的武道所在。徐承義以堅定 的口吻說,他的目標是,有一天瓦城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東方餐飲連鎖集團,所以他想提供給同仁的不只是一份高薪,而是一份自信,一份蹲了二十年馬步後,開始施 展拳腳的自信。

徐承義

出生:1967年

現職:瓦城泰統集團董事長經歷:演員,從 事過進口女裝、沙灘車等生意

瓦城泰統(2729)

成立時間:1990年

負責人: 徐承義

資本額:1.78億元

近三年營收、獲利:

年分營收(億元) EPS(元)20118.35.77 (1?7月)(以膨脹後股本計算)20101113.7 20098.28.61 學歷:瑞士商學院企管碩士、加州帕薩迪納城市學院企管系

品質控制

200次

為了尋找適合裝甜點的 容器,徐承義試吃超過200次,才找到一款法國碗裝盛冰甜點,而熱甜點則使用大同頂級骨瓷碗便於保溫。

標準規格13公分

為 講求最適口感,瓦城的空心菜長度要求是13?17公分,莖粗限定在0.3?0.4公分;鱸魚的長度也要求在38?44公分之間。

基 本功夫20下

要晉升到燜炸、涼拌、蒸烤、爐炒都會的綠帶廚師,須先學翻鍋,一斤白米要連翻20下,不能掉出一粒米才算及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3

減法經營學即將終結連十季慘賠?彭双浪為友達注入「自負盈虧」基因

2013-07-01  TWM
 
 

 

二○一二年初,彭双浪臨危受命,接下友達總經理一職。他運用減法經營學,帶領友達走過低潮陰霾、重見曙光。

撰文‧李洵穎

在今年的股東會旺季中,不少上市櫃公司大老闆因經營績效不佳而向股東致歉,其中也包括了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就在前兩周,李焜耀先後在佳世達與友達股東會上向小股東道歉,主要是因為友達連續兩年巨額虧損,也拖累了佳世達。

根據財報,友達二○一二年合併營收達三七八五億元,合併損失達五五九億元,每股稅後虧損達六.一九元。虧損原因除了受到面板與太陽能產業不佳,還有提列美國反托拉斯訴訟案相關費用影響。事實上,過去兩年來,友達累計虧損超過一千億元,連帶集團市值大縮水,只剩下一六○○餘億元,與高峰時期的四千多億元相較,僅達到三分之一。不但如此,公司、主管官司纏身,身為集團總舵手的李焜耀面臨嚴苛的考驗。

調整結構 分拆三大事業部從這樣一份成績單來看,經營層向股東道歉並不為過,然而股東會當天,在場小股東並未炮火猛烈,原因或許在於,從友達今年以來的營運表現觀察,這家好久沒有傳出好消息的公司,似乎出現了一些轉機。

友達五月合併營收達到三八三億元,不但較四月成長三.五%,也創下三十二個月以來的單月新高紀錄,更比去年同期成長逾二成。分析師估計,以友達目前單月營收規模來看,第二季轉虧為盈的機會頗高,將可正式終結連十個季度的巨額虧損命運。

事實上,友達第一季產品組合改善及良率提升,顯示器事業部單季擺脫虧損陰霾,在傳統淡季中已逆勢轉虧為盈,雖然太陽能事業仍虧損,導致第一季合併稅後淨損為三十三.二億元,但整體營運狀況實已大幅好轉。

「前年與去年確實是友達最辛苦的日子……。」友達總經理彭双浪苦笑著說。去年一月,彭双浪臨危受命接下總經理一職,決定大刀闊斧調整結構,而調整結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營運目標聚焦於獲利。

掌握平板裝置面板五大客戶以往,友達分為顯示器與太陽能兩個事業部,彭双浪上任後,將顯示器事業部再重新劃分為視訊顯示器與移動顯示器,加上太陽能,現在友達共有三個事業部。此外,友達的組織向來以功能性區分,例如研發、供應鏈、行銷、業務、製造等;分為三個事業部後,旗下事業部便有各自的研發、行銷、業務等功能性單位。「這代表著每個事業群開始要自負盈虧,誰也不能成為拖累公司的害群之馬。」創造了「自負盈虧」的環境氛圍之後,人事調整也更能師出有名,彭双浪重新檢視人員使用的合理性,「業務重疊,或沒有充分發揮功能的部門,就得調整。」在這樣的策略下,「我估計,去年全公司人力至少已減少一成,這也代表著不再有浪費人力的情況。」大尺寸電視面板、觸控面板與高階中小尺寸面板是友達今年力拚扭轉虧損宿命的業務重點。其中,大尺寸4K2K(超高解析度)面板已通過大品牌客戶認證,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快步成長,成為重要獲利來源。不過,在彭双浪的盤算中,真正較去年能有機會出現「倍數增長」的產品,則是平板裝置面板,「在這個市場裡的前五大客戶,我們都已掌握。」提前布局中國「白牌」市場在智慧型手機方面,彭双浪已對「白牌崛起」的新趨勢進行提前布局,面對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成長,友達已全力與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商合作,並提高四吋以上的高解析度面板的開發比重。

友達營運略有起色,在四月也發出了第一季獎金,每位員工有五天薪資的獎金。「雖然金額不多,但既然狀況終於有所好轉,第一件事就是要照顧跟著公司辛苦這麼久的員工。」回顧過去這段力拚轉運的辛苦,彭双浪說:「領導人沒有悲觀的奢侈。」強調即使在艱困的情況下,領導人面對員工時仍然必須展現信心,員工才不會更加慌了手腳。

那麼,面對投資人呢?彭双浪坦承,「過去一年多的日子,每逢法說會來臨,我的心情就會開始戒懼謹慎。」現在,財報好轉、後續展望樂觀,終於讓彭双浪鬆了一口氣,大嘆「終於不用戴著鋼盔上陣了!」

嚴謹自律

彭双浪「睡飽好做事」

帶領虧損累累的公司力拚轉型,壓力之大可見一斑。臨危受命的彭双浪如何應付巨大的工作壓力呢?答案很簡單:早睡早起。彭双浪透露,20多年來,每天不間斷地晨泳就是他鍛鍊毅力的方法,為了能有時間晨泳,他從小就養成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即使現在到外地出差也不曾間斷。

只要沒應酬,到了晚上9點,他一定準備就寢。曾有一次與客戶晚上聚餐,到了9點,他就用最淺白的理由向客戶告辭,「我要回家睡覺了!」因為生活作息規律,自我時間管理嚴謹,即使事情多如牛毛,他每天還是能「掙到」約莫6.5到7.5小時的睡眠時間。「睡飽,養足精神,好做事。」彭双浪說。

轉型終見成效

——友達光電過去八季損益表單位:百萬新台幣

期別

2013年

第一季2012年

第四季2012年

第三季2012年

第二季2012年

第一季2011年

第四季2011年

第三季2011年

第二季

營收94,24499,400102,78195,18981,10289,50598,92798,050 營業毛利4,5482,822-1,862-3,186-6,449-10,293-9,142-2,482 營業利益-1,361-4,762-9,147-10,470-13,485-17,494-16,818-9,120 稅前淨利-3,205-13,080-16,319-11,842-14,029-22,041-17,671-11,349 本期稅後純益-3,173-12,463-16,275-12,274-13,604-20,675-15,810-10,801 每股盈餘(元)-0.36-1.41-1.84-1.39-1.54-2.34-1.79-1.2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2

工業電腦龍頭認為「做小,比做大重要」 堅持刺蝟經營學 研華三十年零虧損

2013-12-09  TWM
 
 

 

你能相信,一家公司成立三十年,沒虧過一塊錢,毛利率還能有四○%,股價四年大漲四八○%?它是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

撰文‧顏雅娟

有一個人,用三十年的青春,將市場占有率做到第一,還創造公司零虧損,營收規模達到三百億元;他賣的不是消費性筆電,也不是智慧型手機,而是藏在每家公司裡的工業電腦。他是研華董事長劉克振。

十一月初,中國蘇州空氣中已帶著一絲涼意,陽光卻依然刺眼。隨著車子緩緩駛進昆山工業區,一片工廠林立的單調風景中,採簡潔現代風格建成的大樓,格外顯眼。這裡是劉克振一手打造的祕密基地——研華協同創新研發中心(Advantech Plus Technology Center;A+TC)。

問起研華三十年零虧損的傲人成績,劉克振有些謙虛:「這沒什麼,研華比較幸運的是,碰到機會都有把握到。」對於劉克振來說,三十年前,他找上在惠普做業務的老同事創業,沒想那麼多,「那時的我們才二十七、八歲,也沒這麼大能耐可預見未來三十年的產業變遷。」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話說得實在。

不是預見未來

而是抓到趨勢 改變未來儘管如此,劉克振一路走來,他的信念卻從未變過。「只有那些瘋狂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會真正改變世界。」站在全球三百多位經銷商面前,劉克振這麼說著。

對劉克振來說,從工業電腦起家,到今年喊出的「智能服務」,他都堅信自己能做到。比起其他大廠做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容易被市場看見,研華做的工業電腦,卻藏在你我的生活裡。

「我們走這條路,是沒有石頭摸的。」何春盛說。

確實,比起筆電、智慧型手機,大量又多樣,工業電腦不僅少量、還得多樣,甚至客製化、整合能力,難度都比消費性電子高出許多。這條路,是孤獨的、是冒險的。

「別人問我們為什麼做自動化測試?但我們就是做這個起家的啊。」劉克振笑了。

三十年前,個人電腦剛興起,台灣電子產業正醞釀爆發,劉克振、何春盛與黃育明,三位在惠普電子儀器測試部門的同事,決定出走創業。草創之初,賣的產品不是別的,正是「自動化測試系統」,替每台即將出廠的PC做系統及軟體檢測。

對那時年紀輕輕的他們來說,他們不是預見了未來,而是做他們會做的,就是「自動化測試系統」;而劉克振異於他人之處,就在於他堅信自動化系統能夠改變未來,三十年來沒放棄過這塊市場。

洞見趨勢也無用

得把趨勢變成可掌握的未來「拼湊趨勢,是(研華)做得還不錯的一點。」只見劉克振拿起紙筆,在紙上畫出一個橢圓形,往下拉了數個箭頭,這就是他帶領研華三十年的成功祕訣:讓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

為了捕捉對的趨勢,每兩年舉行一次的研華全球經銷大會,成了劉克振挖寶的好時機。為期三天的經銷大會,只見劉克振穿梭其中,抓到機會就與人聊天,為的就是想知道客戶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從產業發展方向,到創新研發中心的噴水器裝設位置,劉克振都能和客戶聊上幾句。

「領導者必須永遠站到第一線,傾聽客戶的聲音,他們就會告訴你該怎麼走;領導者要做的就是,把客戶需求掌握住,加以整合。」這些話從劉克振口中說出來,似乎輕描淡寫,背後卻藏著極大的專注力與執行力。

劉克振把他看見的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第一步,就是要讓客戶知道,研華想做什麼。「一定要說明很久,把我們想做的事說清楚,然後把所有資源往這裡集中。」例如研華喊出「智能服務」的口號,看準了未來許多家電、汽車都會連上網路控制的新趨勢,訂下五年營收成長一倍的目標,二○二○年還規畫在上海以A股公開發行上市;劉克振必須把研華的每顆螺絲釘都鎖到最緊,從醫療、物流、零售等每個事業下手,確認他們的核心業務都得繞著這個目標走。「拼湊願景、確認分工,我就是不斷做這些事情。」劉克振說。

在劉克振的藍圖裡,智能服務的商機,每年市場規模有一五%的成長空間;因此,今年研華連續購併POS廠鈞發科技、工業控制器廠寶元數控,還有英國嵌入式顯示器大廠GPEG,都是為了抓住這塊高達三十兆元的智慧城市大餅。

雖然目前智慧城市的商機,還像天邊彩虹般模糊,但何春盛很篤定,「若等到市場成熟再投入,那就太慢了,因為研華總是先做好準備,在產業趨勢爆發前,先在下個十字路口等待。」

記錄工作事項

讓未來接班人有跡可循

回首研華走過的三十年,因為專注如一,一路從台灣小公司做到世界第一,不僅營收規模翻漲十倍;金融海嘯至今,股價更從三十四.一元來到近日最高的一九八元,漲幅高達四八○%,讓外界對劉克振的零虧損經營手法,有著不少讚美之辭。

這些話聽在劉克振耳裡,他卻不以為意,「當別人說你不好,不要以為自己太壞;同樣的,大家都說你好,也不要以為太好。」而在員工眼裡,劉克振這位掌舵者有些偏執,也異常專注,只要下屬事情做不好,劉克振會不客氣地直接說:「你腦袋壞啦!」劉克振對每個細節的要求,幾近苛刻,從每張簡報、海報到便條紙,劉克振全都要掌握。作為一位這樣高標準的老闆,對於把公司規模做大,卻有獨特的想法,「太想擴張就會亂,所以我一直沒把『變大』這件事作為目標。」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一則希臘神話,故事是這樣的:狡猾的狐狸懂得很多,想出無數策略來偷襲刺蝟;而刺蝟則到處覓食,忙著照顧家裡,遇到危險時,立刻蜷縮成長滿尖刺的小球,抵禦狐狸的攻擊。

對於劉克振來說,如何帶領研華成為刺蝟「做小」,比善於攻擊的狐狸「做大」,更重要。

就像劉克振出身自惠普,研華的企業文化也承襲自惠普,即使研華已是工業電腦龍頭,員工數超過五千人,但在研華,無論是董事長、總經理,還是一般職員,全都在同一處員工餐廳吃飯;就連辦公的地方也都很陽春,就是一張辦公桌,根本沒有獨立辦公室。

認識劉克振超過三十年的何春盛便形容,劉克振就像是《從A到A+》書中的「第五級領導人」,苦幹、實幹、謙虛和對專業的堅持,對事業雄心勃勃,宛如一匹耕作馬,而不是擁有明星風采的企業主。

「企業的成功,不是創造一位明星企業家,企業的責任也不只是賺錢而已,而是搭建一個平台,讓員工與股東都能創造美滿人生。」這些書上的金科玉律,劉克振嚴格地落實在工作與生活。

以接班為例,將屆耳順之年的劉克振,也開始面臨這個課題。「前三十年,董事會只要想著如何支持我們就好;但未來三十年,我們可能不在了,所以更要留下紀錄,留了,(接班人)可能不會照做,但我至少留下來了。」因為對劉克振來說,比起強化自己的光環,如何讓這個自己一手拉拔的公司,往下個三十年走,更為重要。所以,研華從○八年開始,各部門主管便將部門內工作事項逐一記錄下來,不僅要讓工作更制度化,更為了日後的穩健交班。

在新落成的研發中心水池中,劉克振擺了一座銅牛雕像,上頭刻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像他過去三十年在研華所做的,低調、樸實、做小,是為了讓研華再往下個三十年走。

劉克振

出生:1954年

現職:研華科技董事長

經歷:惠普工程師

學歷: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

研華科技

成立:1983年

董事長:劉克振

資本額:新台幣60億元

主要業務:工業自動化產品、產業及通訊用電腦產品、嵌入式電腦產品近三年每股盈餘(EPS):6.22元(2012年)、6.44元(2011年)、5.51元(20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6

菜市場經營學 吸引外資持股增十倍 展店像撒魔豆 寶雅市值勝遠百


2015-10-12  TWM

專賣美妝雜貨的寶雅,目前市值已超過遠東百貨!這家台南起家的生活百貨,靠著內衣、褲襪與飾品賺到菜市場主客群,在二、三線城市攻城掠地,「四百店」的展店目標,是否就是寶雅急速成長的秘密?

深耕台灣鄉鎮的生活雜貨店,對上屹立都會區的大型百貨公司,在消費不振與電子商務的雙邊夾殺下,誰能勝出?

寶雅國際與遠東百貨的股價給了大眾答案,以十月五日的股價來算,寶雅股本九.四一億元,股價三二五元,市值三○六億元;遠百股本一四三.九二億元,股價十八.一元,市值二六○億元,以美妝雜貨為主力的寶雅,市值竟超過了全台數一數二的百貨集團!

未來七年

每年平均得開四十店

今年以來,寶雅已參與了六場外資舉辦的法說會,從德意志證券、花旗環球證券、美林證券到野村證券等,均對寶雅厚愛有加,也促使寶雅的外資持股比率從二○一二年的三%,一路拉高至三○%,大增十倍。令人不禁好奇,寶雅在 Roadshow(路演)上都說了哪些事?讓投資法人如此買單。

分析師指出,寶雅近年積極擴展新店,在法說會上喊出要從現有門市數一二一家,到二○二三年擴增到四百店的目標,店數成長二倍以上,不但等於未來七年裡,每年平均得開出將近四十家店,如果業績都比照現有門市表現,等於預告業績也會如數成長,倘若真能達標,寶雅將如〈傑克的豌豆〉寓言故事一樣神奇。

另一方面,寶雅財務體質佳,門市銷售以收現金為主,使得它現金流量充沛,即使戮力展店,帳上現金卻能維持七至八億元水準,發言人暨財務長沈鴻猷表示,即使未來打算快速展店,以每開一家店平均要花上兩千五百萬元來說,對滿手現金的寶雅卻不是問題。

展店速度以及業績品質,顯然是未來寶雅能不能維持高速成長的關鍵,也是投資大戶、外資股東們最關注的焦點。

去年寶雅淨展店數為二十二家,今年迄今則已新開十二家店,沈鴻猷預計,到年底前還要再開十家店,達到一三一家店。新店不斷開出,加上持續在店面外觀、裝潢與商品陳列上改裝為第四代新店格,營收、獲利得以維持兩位數高成長,累計今年前八月營收六十八.七五億元,年增兩成;上半年獲利四.四四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達三三%,目標與業績相符,正是法人買單主因。

沈鴻猷表示,寶雅展店仍鎖定二、三線城市,「像台北的地點太難找,我們就不會積極動作,有機會才開店,其他地方則是以四萬人口為基礎。」寶雅評估,每四萬人口就能開出一家店,而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口,可容納五七五家店,其中有效店數七成,換算即四百家店,這就是寶雅的開店邏輯。

但是,連鎖展店的擴張就像一把雙刃劍,追求規模的同時,企業在人力資源調配的難度、管理複雜度也會同步擴大。

寶雅的賣場面積大,單店坪數從三百至一千二百坪不等,一家店的人員配置約二十三至二十五人,若當真開到四百店,光是一線員工就有一萬人的需求,派至新店的店長也要兩百多人,而目前寶雅總員工數約三千七百人,人力資源與店長培訓,其實就是寶雅現階段亟須正視的挑戰。

臉書上有一個「靠北寶雅」社團,按讚人數直逼四千人,莫說此種匿名社團不具影響力,真有一位原本力挺寶雅,持股近五十張的專業投資人羅仲良,在仔細研究「靠北寶雅」的留言後,於端午節過後,全數出清手上持股,主要理由即為「人事管理出現病灶,展店速度可能因此放緩。」

連鎖展店

人力培訓是大挑戰

目前為止,寶雅展店的效果卓著,總經理陳宗成是主要操盤手,當過店長、具有資訊背景的他十分注重數字化管理,任內的一大管理變革就是廢除寶雅原先的區域主管制,由他直接面對百來位店長,並讓店長負責績效指標,得以充分感受到來自總公司的「壓力」,也帶來令他得意的戰績。

但「靠北寶雅」社團留言,也點出一些高壓下的缺失,諸如「想開四百家,請不到人怎麼辦呢?一個人當兩個用,再不行就當三個用嗎?」「分店人都不夠了,還硬要調走人力去開新店,一些素質差的人員,受訓一個月就能接店當店長,難怪離職率居高不下!」這些毫不隱瞞的基層員工心聲,反映出展店速度過快,人才培育腳步跟不上的問題。

曾在信義房屋上班的羅仲良指出,信義房屋展店是「先有店長才有分店」,十分重視店長品質,但寶雅似乎比較看重數字目標,「我覺得這不是絕症,只要經營階層肯放下身段,聆聽基層的建議,並對員工加薪、改善福利,寶雅仍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事實上,許多企業老闆都已經感受到需才孔急的危機感。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就常在內部會議中,對各轉投資事業總經理與部長級主管耳提面命:「在少子化趨勢下,服務業永遠都缺人!留住人才就是根本。」人才培育就像是高速公路基礎建設,底鋪得穩,車子才能一路從南開到北;倘若急著上路,邊開車邊施工,難免走走停停,令人心焦。

展店有一套

集中二、三線城市

即使如此,寶雅仍有一套獨樹一格的「菜市場經營學」,展店集中於二、三線城市,商品品項超過四萬種,有藥妝通路的美妝品、保養品,也有大賣場與超市的家用雜貨、食品,而真正具競爭力的,其實是菜市場與路邊小店就能買到的內衣褲、襪子與流行飾品,這三項產品占了寶雅總營收的一八%,比保養品與家用品都多。

「沒有百貨公司的鄉下,居民其實就把寶雅當百貨逛,我們的客人幾乎都是騎摩托車來的,因為店面明亮、陳列整齊,原本在菜市場買的東西,就會改到寶雅買。」沈鴻猷說。

走進寶雅逛逛,一個髮飾四十九元、兩件內褲二九九元,品項多到可以擺滿兩條走道,陳宗成直言:「你隨便在寶雅裡拿個東西,很少會超過一百塊,但EC(電子商務)要收運費,通常購物要超過一千塊才免運,客人還不如到寶雅買。」

價格競爭力

挑戰量販店與電商

若與藥妝通路及超市比較,寶雅也有價格競爭力。《今周刊》委託國內唯一納入屈臣氏、康是美、全聯、家樂福、好市多與寶雅六大零售通路的實體比價App「iCheck」,從彩妝、日用品與美妝項目中,各選出一項熱門產品,進行全年價格趨勢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不管是化妝蜜粉、洗髮精還是卸妝乳,寶雅確實都能在活動檔期間,給予會員最低價優惠。

iCheck創辦人劉睿哲分析,寶雅十分重視會員經營,辦一張會員卡只要三十元,「但寶雅會給出極具競爭力的商品特惠,雖然目前店家只有一百多間,但它的價格卻足以與各大通路賣場的全年最低價比拚。」今年六月十日,《今周刊》記者獨家進入寶雅股東會,當面向陳宗成提問,寶雅未來該如何因應電子商務衝擊?

陳宗成堅定回應,電子商務目前對寶雅沒有任何影響,「但我們還是將它視作威脅,所以在桃園投資了一個物流倉儲中心,裡面就設有EC的檢貨系統。」他進一步透露,最快明年、最遲後年,「寶雅就會變成『全通路』,會有一個很漂亮的網站,有數千項商品在上面。」手握「展店」這顆魔豆,寶雅一路扶搖直上,就像寓言故事中攀上豌豆藤蔓,登天抱回金幣袋的傑克一樣,今年寶雅營業額也可望站上一百億元大關;但要繼續施展這項魔法,抱回第二、第三袋金幣,寶雅的經營高層,還是得步步為營,才能在快速擴充中,鞏固高成長的魔幻傳奇。

寶雅

創À立:1997年

資本額:9.41億元

董事長:陳建造

總經理:陳宗成(圖)

主要產品:雜貨、家用百貨門店數&員工人數:121店、3700人2015上半年合併營收:50.83億元

獲利:4.44億元

EPS:4.72元

寶雅現有121店,目標全台400店的展店邏輯

每4萬人

可支撐一家寶雅

台灣2300 萬人

÷4 萬人

= 575 家店

有效店數

估約 70%:

575 家店×70%=

400 家店

撰文.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91

他如何讓張忠謀、王金平都另眼看待?中霸天蔡長海的雙面經營學

2015-11-23  TCW

亞洲最年輕的百大大學、全台第3賺錢的醫院幕後推手,蔡長海做事大膽、做人周延的風格,連藍綠都曾想找他選市長。

媒體給他的封號,包括:新中霸天、新醫界教父。

他政商通吃,藍綠都曾想找他代表參選台中市長。今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亞洲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中國醫藥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兩所大學的董事長都是他:蔡長海。

有意思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THE)的亞洲百大大學排行榜中,成立不到十五年的亞洲大學,是榜上最年輕的大學,排名還勝過陽明、政大等台灣名校。而他掌管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市),也是台灣第三賺錢的醫學中心。

最近,他接手遠雄集團在苗栗的燙手山芋,一個占地二十餘公頃的生活醫療園區開發案。同時,他也要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裡,打造十六公頃的大學城。在經濟緊縮的氛圍中,他卻積極開疆闢土。

蔡長海的名字,近十年來在中部地區很紅。上一位獲得「中霸天」稱號的長億集團總裁楊天生,曾一手創建一九九〇年代中部最大財團,叱吒政商界,但負債過高,二〇〇〇年向政府申請財務紓困,集團一夕崩解。低調的蔡長海,則接著竄起,打造出中部最大的醫療、教育集團。

我們專訪蔡長海。不同於楊天生的眼神犀利、說話霸氣,六十六歲、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蔡長海,聲音輕柔,非能言善道的類型。令人更好奇,這個從貧窮漁村長大的小孩,到底是如何成為一方之霸的?

蔡長海出生在嘉義布袋港旁的小漁村,考上位於台中市的中國醫藥學院(後來升格大學)後,第一筆學費,是向中學時照顧他的神父借來。出身寒微,讓他能將身段放低,經營出廣大人脈網,在四十五歲就成為醫院院長,並透過房地產與股市投資致富(詳見四十六頁)。創辦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亞洲大學前身)時,他一出手就是十億元。

從做房地產到經營學校與醫院,蔡長海的成功邏輯其實很一致,商人很難同時具有的雙面特質:蒙氣跟細膩計算,競在他身上同時存在。

他對外,作風豪氣

砸錢打造亞洲最年輕名校

花六億蓋美術館,每坪造價勝一〇一先看他豪氣的一面。

亞洲大學的建校過程是很好的例子。

當其他私校都經營困難,並且預算縮減時,蔡長海是用超大手筆經營亞洲大學。

他分析自己有兩個策略,一是「用品牌名師,打造品牌名校」,二是「力求唯一,做出特色」。

他蓋建築,除了行政大樓蓋成歐武宮殿、體育館外觀蓋成羅馬競技場,還請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花六億元在校內興建一座亞洲現代美術館,每坪造價是台北一〇一大樓的一倍半。

與安藤同樣曾獲建築界最

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札哈.

哈蒂(Zaha Hadid)、法蘭克.蓋瑞(Grank Gehry),也都已被他請來設計地標式建築。

建築名師之外,還要學術名師。他旗下兩所大學和醫院,網羅過多位內閣部次

長、三位台大醫院院長、

十一位中研院院士,以及多位從長庚、台大乃至美國回台的名醫,蔡長海滿足他們提出的設備需求,組成重金打造的醫療團隊。「就算虧本,也要建立特色,給病人信心,」蔡長海說。

他敢砸錢,也願意為了最難得的「人脈」投資精力。

要請得動脾性各異的名

師、名醫、名官,非砸重金就成。蔡長海最欣賞日本幕府時期的「忍將」德川家康,如他為了挖角癌症基因研究權威李文華,就等了十幾年。李文華和妻子潘玉華這對院士,在美國大學退休後,一起被蔡長海請到中醫大任職。

忍功請動各界名人

等六小時,只為和安藤忠雄聊六十秒蔡長海最有名的請人案例,是他苦等安藤忠雄六小時後,才爭取到隨安藤步行去坐車的一分鐘機會,自我介縉並遞上請他設計的提案。

他經營人脈更以細膩見長。目前是亞大講座教授的楊志良回憶,楊母早年曾來亞大探望他(楊當時任副校長),當時蔡長海為她安排專屬公務車、提供清潔人員打掃母子倆住處,周到得讓他印象深刻。

中醫大附醫的醫護人員更指出,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妻子邵曉鈐車禍重傷後,蔡長海曾為她改建專屬病房,前幾年胡志強本身中風,蔡長海還派一名醫師、兩名護理師,長期去胡家日夜輪班照顧。

明基友達創辦人李焜耀去年中風時,也是住在中醫大附設醫院的VIP病房,隱私保護得非常嚴密,讓他住院期間未曾受到媒體注意。

夠周到,讓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前法務部長施茂林、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都是一卸任官職就到他旗下的學校報到;前後任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陳明豐、黃冠棠,也先後被他請到旗下醫院當顧問。

他對內,細膩計算

邀楊志良籌備亞大

七個月內荒土變校舍,連師資都好了對於想得到的事物,他勢在必得,極度闊綽。

但對於自己掌管的帝國,他的管理卻極重效率,錙銖必較。

他可以花六年等安藤忠雄蓋好美術館,但對屬下的執行,一秒都不願等。

跟他二十多年的秘書曾意惠說,「董事長腳步很快,大家很辛苦的跟在後面。」當年亞大籌備會議後,要做設立登記,她對蔡說一個月內可以辦好,蔡卻說「什麼一個月,妳明天就要去辦。」楊志良說起當年答應蔡長海籌備亞大的場景,二月去看校地,只有兩個大洞(挖地基),他說八月就要招生,我想說哪有可能,所以就lip service(隨口答應),想不到八月竟然校舍、師資都好了。」

管出台灣第三賺錢醫院

嚴格更勝台塑長庚,引兩極評價不過,楊志良補充,「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有優點也會有缺點,」他曾點名中醫大附醫在內的三家醫院,拿盈餘購併、擴張,而不提升醫護待遇,被媒體標為「血汗醫院」。蔡長海則強調是楊志良誤會,中醫大附醫的待遇是中部地區前三名。

確實,比起台塑集團的長庚醫院,他管得更嚴格。

一位資深護理師說,「他把醫院帶得很大,但是用商業的手法做醫療的事,我們好像工廠女工。」雖然同樣企業化經營的長庚醫院,也會為醫護人員設KPI,「但沒逼得這麼緊,每季、每年我們都被要求成長、檢討,護理部主任常被罵哭,」她說。

一位藥廠業務員描述參加藥品採購招標時,每家藥廠須先填藥品價格單,「輪到你進去會議室,他們核對手上的底價表,不像別的醫院還會聽你說明藥效或降價的難處,價格不夠低,他們就把你的單子一丟,不到兩分鐘就被請出去了,」他說。

一位剛從中醫大退休的講師,向蔡長海同學、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羅倫櫬半開玩笑的抱怨,「叫你同學(指蔡長海)不要太超過,一直逼、一直逼。」原來,這位老講師當年曾教過蔡長海,後來領教蔡長海對教師設定論文產出KPI、積點計分制的壓力。

這位中霸天雖然看似有兩面,但換個角度看,他只是聰明的把資源放在刀口上。如現在的學校評等重點在論文,一位中醫大敦授兼醫師評論,蔡長海就用「撿現成」的方法跳級,挖角學界、醫界的明星來產出論文,讓旗下大學的國際排名快速上升,

「不真實嘛!」

對於批評,蔡長海先沉默了。但隨即提高音量用台語回應「有飯大家吃嘛!」他的意思是,把餅做大,讓事業體成長,對大家都有好處。批評他的人也都承認,中醫大體系確實被他推向高峰。

原本被當地人認為「只能看傳統中醫」的中醫大附醫,如今成為打敗台中榮總的中部第一大醫院。二〇一三年度(最新資料),中醫大附醫賺了十一億七千萬元,僅次於長庚和台大。而且,其醫療本業淨利率達八%,還勝過長庚的五%。

他的下一步:搶銀髮商機

將斥資三百億,蓋健康養生園區網羅百位國際人才、種五千棵櫻花蔡長海的下一個目標,是要在水湳經貿園區投資三百億元,打造結合國際醫療、養生村和大學城的健康產業園區,並準備花三十億元網羅一百位國際級人才。「我還要在那裡種五千棵櫻花,」他補充。

看來,這又將是一場大手筆、打造名牌、創造話題的計畫。

蔡長海的個人傳記中,曾經強調,他和安藤忠雄都是「貧困之子」,唯有靠一己之力才能出人頭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一直是個披星戴月、兼程趕路的旅人。」為成功而趕路,他強勢管理、嚴格要求績效;為打造名牌,他又對人才、人脈細膩經營、超有耐性。就好像他的輕聲細語搭配著高大身影,這看似衝突的雙面特質,卻讓他在十年內快速崛起。

辦大學的錢,股、房投資賺來的!

一個嘉義的窮小孩,進入了大醫院當小醫生,最後變成一方之霸,蔡長海能崛起,當時的中醫大董事長、黨國大老陳立夫是很重要的貴人。

蔡長海的細膩周到,在他當醫生時就顯現。對病人,他會看診後親自打電話問候,讓他的門診常看到半夜,門口停的車輛,多到要警察出來疏導交通。

身為社團成員,與蔡長海是多年扶輪社友的桃園副市長邱太三說,從中醫大附醫小兒科主任、副院長一路升上院長的蔡,對涵蓋政商、媒體界的社友們求醫、找病床,總是有求必應,人緣很好。

當年,蔡長海須定期到陳立夫家中,報告醫院經營情形。一位與蔡同期到中醫大的醫師透露,陳立夫曾向其他醫院主管稱讚「坦個孩子(指蔡)很懂事。」二〇〇一年陳立夫過世,董事會為抗拒外來勢力,推舉政商人脈好的蔡長海接任董事長。同年,他另行創辦的亞洲大學也開始招生。五十二歲的他同時成為兩所私校、一家醫院的董事長。

他有錢可以辦校,是因為在一九八〇年代台灣股、房爆發時期,曾出入股市大戶「榮安邱」的操盤室,也與中部建商如新偕中建設的梁柏薰等共同投資土地。直到梁成為九〇年代台灣本土金融危機下垮台的大亨之一時,蔡長海還是新偕中建設的常駐監察人。亞大另一位捐資人,中部知名建商由鉅建設,也因不動產投資與蔡結緣。

(文 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