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查詢發現,韓春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及應用探究》項目已經獲批100萬元,項目起止年月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國家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捐資。中央財政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列入預算。
韓春雨課題組5月2日在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可以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被認為在醫藥等領域有很大發展前景。然而,該技術近日再次陷入輿論漩渦:多國科學家因實驗無法重複而質疑NgAgo的真實性。
《自然·生物技術》今年5月初發表了關於NgAgo的研究成果。國內外生命科學界都對這把基因新“魔剪”充滿興趣,很多實驗室向韓春雨團隊提出了合作意向。然而,幾乎從6月開始, 便陸續有同行“抱怨”NgAgo的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上周,基因圈有一家叫“弘睿康(hcode)”的生物科技公司拿到千萬級Pre-A輪投資。
這家位於深圳的公司,創始人胡鵬也是“華創系”出身。有意思的是,他們關註的並非人體基因組,而是生存於人體內或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群基因組,以此來判斷人體菌群的特征,制定解決方案,從而指導人的健康管理。
這一領域被稱為“人體微生物組學”。作為人體基因組的有效補充,微生物基因組相關的研究和產業正在國際上快速發展,國內此類公司雖然相對較少,但也已經開始產業化。國內外對人體微生物組的應用方向包括,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菌群移植等。
業內人士認為,人體微生物組很有可能會掀起精準醫療的下一個浪潮,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空間將達百億到千億級,當然這有賴於產業化過程中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五大行業將引發變革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在國際上的研究和產業化逐漸火熱起來,究其原因是因為,它能從人類環境層面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狀況,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通過糞便來檢測,對人來說是一種徹底無創的檢測手段。
人體微生物到底是什麽?山東基因科學研究院發起人、銳翌基因首席科學家秦楠表示,從出生開始,微生物開始在我們人體腸道里定植,到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空氣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皮膚、口腔、腸道諸多部位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以說,人體就是一個含有微生物的超級生命體。
總體來說,人身上的微生物大約有1.5公斤,其中鼻腔內微生物有10克,口腔內有20克,肺部有20克,胃腸道有1000克,皮膚有200克,生殖道內有20克,絕大部分人體微生物分布在胃腸道,約占人體微生物總重量的80%以上。
科研是產業應用的基礎。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陳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兩個關於人體微生物組的奠基性研究,一個是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由歐盟發起,8個國家14個研究機構參與,華大基因承擔了其中關鍵的測序與分析工作,從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構建了第一個腸道微生物基因集,包含330萬個基因,是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研究的里程碑。另一個是由美國國家衛生院發起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從2008年到2013年,采集了人體各個部位共超過5000份樣本進行了測序和深入的分析,繪制了人體相關的微生物圖譜,並破解了3000種微生物前基因組,初步建立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參考數據庫。
後續的一些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幽門螺桿菌是最常見的有害微生物,引起潰瘍;乳酸菌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甲烷短桿菌,人體內大部分的甲烷都是它產生的;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多種腸道疾病;瑞士乳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長雙歧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
陳蕾表示,在人體的器官中,腸道是最大免疫器官,掌管70%以上的免疫功能。檢測腸道菌群可以用於伴隨診斷,所以出現了一些和腸道菌群相關的研究。華大基因作為國內基因行業龍頭機構,在國際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比如腸道微生物與II型糖尿病、結直腸癌的關聯研究,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發展研究,口腔、腸道微生物菌群和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等。
此外,華大基因還跟加州大學合作,做過自閉癥的分析,對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科學家們試圖從腸道健康角度來治療自閉癥患兒,未來可能會有突破。
繼2015年美國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之後,今年5月,奧巴馬政府宣布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MI(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啟動,該計劃共出資5.21億美元,想要實現三大目標:首先支持跨學科研究,以回答多樣化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組的基本問題,比如什麽是健康的微生物組;其次,開發檢測、分析微生物組的工具,如實時檢測空氣、土壤、水或人體微生物的手持傳感器;第三,因為此領域人員不足,所以要培訓更多的微生物組相關工作人員。
秦楠認為,美國微生物組計劃的啟動可能會給五大行業迎來變革,首先是醫療健康行業,現在大量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大腸癌、II型糖尿病、肥胖、肝硬化、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抑郁癥、自閉癥等眾多慢性病與人體微生物組密切相關。
第二個領域是體外診斷行業,根據人體微生物組設計的各種疾病高相關性分子標記物,可以用來進行慢性疾病的早期檢測包括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幹預。
第三個領域是健康管理行業,人體微生物組菌群成分的變化,可以在人體內環境層面反映人體健康特征,菌群就像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可以實時對人體的健康進行監控。
第四個行業是保健品行業,此前太多保健品效果和作用含混不清,基於健康監控的手段,可以促進保健品條例評價體系的形成。
最後一個是傳統中醫藥行業,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療效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中醫藥治療效果的標準化,這也有利於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市場。
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更快
雖然中國的微生物基因組產業應用才剛剛起步,但未來市場空間不容小覷,需要有更多玩家和資本進入。華大股份首席產品官彭智宇表示,未來,整個二代測序分子診斷的市場規模,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80億到100億,孕前篩查在240億到320億,新生兒篩查百億到千億,腫瘤市場在百億到千億,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也有百億到千億。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的進程比中國更快,有相關的產品在臨床上應用,也有公司已經進入資本市場。
微生物組的相關產業主要有三個方面,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進行菌群移植。
生物治療主要是開發以人體微生物組為靶點的藥物或制劑,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公司有,Second genome(主要關註傳染性、免疫性和代謝類疾病)、Seres therapeutics(傳染性疾病、代謝類疾病和炎癥)、Vedantabiosciences(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 、MicroBiome therapeutics(糖尿病和肥胖)和AssemblyBiosciences(研發一種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口服藥劑)。
微生物組檢測是檢測身體不同部位,比如說口腔、腸道、皮膚等部位的微生物變化,對身體健康進行實時監測,然後通過比較微生物變化來提醒客戶應該吃點什麽食物或者應該多做些什麽運動;相關公司主要有uBiome、 Arivale和The American Microbiome Institute等。目前uBiome公司一款微生物檢測試劑盒已經上市,共分三個定位,89美元、199美元和399美元,檢測的部位不同,價格越高,檢測內容越全面。
菌群移植的公司主要是通過收集一些健康人的糞便,經過處理之後將腸道菌群轉移到病人腸道中來修複病人的菌群系統,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國外的公司有Open biome、MaaT Pharma和Rebiotix。
而國內基於微生物組應用的公司也多集中於這三個方面,但相對來說數量還較少。弘睿康是一家以人體微生態為關註對象,提供健康服務的公司,華大基因孵化的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則選擇將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制成優美達片劑和益生菌粉,針對嬰幼兒、成人以及女性生殖道健康。
陳蕾特別強調了女性生殖道健康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實現。她說,通過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研究發現,嬰兒順產和剖腹產對腸道菌群有一定影響,剖腹產的孩子腸道菌群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更強。所以,這就引起對女性生殖道健康的關註,生殖道越健康,順產的孩子經過產道就是一種保護。通過對女性生殖道的菌群分析,發現女性要從備孕開始就需要被包圍在有益菌的環境里。
陳蕾表示,益生菌行業產業潛力非常大,可以應用的範圍廣,有統計稱,全球益生菌產業年均增速20%。益生菌的選擇的背後需要有科研支持、動物實驗、臨床支持,國內公司多處於積累腸道微生物樣本量的階段,只有樣本量夠大,檢測和應用才會更精準。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註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
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報告的高級作者Tony Perry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細胞來創建胚胎,例如體細胞、皮膚細胞等。甚至意味著未來生孩子不需要女性的參與,有一天兩個男人也能成為孩子的雙親。”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這項研究開始是對未受孕的小鼠卵細胞進行化學誘導,讓它發展成為孤雌胚胎——在缺少雄性配子基因組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有減數分裂Ⅱ期卵子能夠形成孤雌囊胚。盡管未受精,發生減數分裂的卵母細胞可通過化學誘導而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
在化學誘導13小時後,來自巴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了卵胞漿內單精子註射技術(ICSI)。ICSI是一種在人類IVF生育治療中將精子註射到卵子中的常見技術。科研人員將精子註射到卵母細胞中,它們均包含一個單倍體基因組,隨著細胞周期的發展,胚胎分裂成兩個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選取了一個兩細胞的胚胎,在一部分胚胎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有一半來自卵母細胞一半來自精子,這也是最具有生存機會的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胚胎被稱為“phICSI”。首次實驗培養出的一對小鼠分別以Phicsim和Phicsia命名,他們已經健康成長為成年鼠,並繁殖了後代。
改變精子DNA的不只有卵子
當精子與卵子受精時,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的改變事件,這種改變也被稱為“重編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卵子能影響精子的“重編程”過程。然而,在這個實驗中,Phicsim和Phicsia兩只小鼠盡管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是一樣的,但它們的DNA和生物標識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在以“phICSI”方式創建胚胎的時候,基因發生了不同性質的“重編程”。
精子“重編程”的步驟之一是將精子DNA中纏繞著的魚精蛋白替換成卵母細胞中的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phICSI 胚胎組能正常進行組蛋白和精蛋白的交換,但重組還涉及到了其他的表觀遺傳學變化,且這種變化在 ICSI 胚胎組和 phICSI胚胎組中有差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Hugh Clarke對該研究評論道:“研究人員表明,已經開始胚胎發育並進行分裂的卵母細胞仍能‘改變’精子DNA,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受精時的卵子。”
不過,該研究並不是首次對孤雌囊胚不能長期發育的觀點提出質疑。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勁松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實驗室和其它實驗室此前已經證明了孤雌胚胎經過印記基因修飾後是可以發育的。”他還表示,“因此哺乳動物胚胎必須由精子和卵子受精而形成的觀點也並不是首次被顛覆。”。
李勁松研究員對這項研究的目的提出質疑:“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精子註入到活化的卵母細胞中產生健康後代。但是為什麽要去這麽做?因為人是不可能用這方法去做的,要發育,要形成胚胎,還是必須要有卵子,本研究中所用的處於有絲分裂期的卵子也是來自於正常的卵子。而且,證明處於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最早期的胚胎有重編程精子的能力,這個角度的創新性也是不夠的。這可能也是該研究成果未能在更高端的學術刊物發表的主要原因。”
由李勁松研究院率領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細胞研究》上發表文章,證明孤雌單倍體2-細胞胚胎能重編程球形精子。此外,今年初該團隊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證實了小鼠的高效孤雌生殖可以發生,而且可以不斷重複。
對此,李勁松的觀點是,他們用了2-細胞階段的胚胎做分析,精子進入胚胎滯後很多,看到明顯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重編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後的細胞周期中都會存在重編程。所以最後能夠發育到個體的phICSI胚胎一定是與ICSI胚胎有較為相似的表觀遺傳學規律。
此外,對於細胞培育胚胎,李勁松認為,用皮膚細胞來進行生育的說法是天方夜譚,不過他表示:“如果把皮膚細胞通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變成IPS細胞,再進一步誘導IPS細胞定向分化成卵子,這個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意味著人類可以在體外複制出無限多的卵子,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胚胎能否重編程有絲分裂細胞?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精子?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另一些有絲分裂細胞?”這是Perry博士提出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李勁松表示都已經得到肯定的證明。那麽這是否將意味著生命的孕育可以不完全依賴於精子和卵子?Perry博士表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遙遠的將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人們回頭看看,今天或許是一個起點。”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9月22日開始正式運營。這個依托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的國家級基因庫,目前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超過1000萬份。
中國的國家基因庫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占地面積4.75萬平方米,里面建有基因測序房、超級計算房以及冷凍資源房。而它的規模更體現在它的內容上。它由三個庫和兩個平臺組成:三個庫分別是用來存儲和管理中國特有遺傳資源的生物資源樣本庫,目前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1000萬份;生物信息數據庫,目前它可檢索條目數已經超過一個億;生物活體庫,中國希望把它打造成為中國的諾亞方舟,保護和保存世界約三十萬種植物、百萬種動物、近千萬種微生物活體資源。兩個平臺是數字化平臺和合成與編輯平臺,主要是用來處理數據。這個基因庫現在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
深圳國家基因庫就是要把全球的生物資源都收集起來,用測序儀讀取萬物的遺傳數據,用超級計算機算出結果,用合成與編輯平臺寫出生命代碼,最後再用來為人類服務。中國的這艘“諾亞方舟”,和其他國家的基因庫一樣,承載著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中國也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從國家層面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進行有效保存、管理和合理利用。
在這之前,美國、歐洲、日本都已經建立了大型基因數據庫,這三大庫里的生物信息數據幾乎涵蓋所有已知的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數據。中國國家基因庫與這三大庫的不同就在於,它不僅僅是數據庫,而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數據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除了基因、蛋白、分子、影像等多組學生物信息數據庫,也就是所謂的“幹庫”和多樣性生物樣本和物種遺傳資源庫,也就是所謂的“濕庫”之外,中國的國家基因庫還引入了“活庫”,也就是生物活體庫,將存儲的內容擴展到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微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同時,該基因庫不僅面向科研,還面向推動中國精準醫學、精準農業的發展,把對基因的利用用於推動產業發展。
深圳國家基因庫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目前,中國國家基因庫已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國際生物及環境樣本庫協會、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100多個組織和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生物進化機制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據介紹,目前深圳國家基因庫已建成20PB數據的可訪問能力。以一部電影約500MB計算,20PB相當於4000萬部電影,一個人一天看一部電影,至少需要10萬年才能看完。
在深圳東南部大鵬新區下沙片區禾塘仔地塊,有一座像哈尼梯田的建築,這就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基因庫。今日(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開幕。
這是全球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數據庫(DDBJ)之外的第四大基因庫,也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
2011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批複同意深圳市依托華大基因研究院建設深圳國家基因庫。五年中,也曾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國家基因庫能建起來嗎?五年後,事實給出了答案。
首期工程華大基因配套3.6億元
不同於往日的平靜,國家基因庫開門迎客的當日,來自政界、產業界以及國內外媒體界的人士聚集於此。
國家基因庫所在的大鵬新區被深圳市政府規劃為“生態島、生物島、生命島”,也被稱為深圳最後的“桃花源”。正在規劃中的深圳國際生物谷也位於大鵬,未來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公司或將落子於此。
國家基因庫之所以選擇在大鵬半島,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對記者說,還有一個考慮,因為山後面是液化天然氣(LNG)碼頭,液化天然氣從液態到氣態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冷能。如果冷能直接釋放到海里將導致海洋溫度的改變,引起生態系統變化,但是輸送到國家基因庫用於冷卻樣本,每年能節約三分之二的電費。
在即將到來的生命時代,國家基因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基因庫主任、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基因庫是真正的國庫,比銀行的金庫還要寶貴。在農業時代,擁有更多的耕地,就意味著擁有了優勢;在工業時代,擁有更多的能源,你也具有了相應的優勢;在生命時代,擁有更多的基因資源,並對這些資源進行認知和利用,你在這樣一個新時代就擁有了自己的優勢。
此前,全球有三大基因庫,美國、歐洲、日本三大數據庫,我國每年產出的大量基因數據都存在國際大三數據庫中,在基因數據已成為戰略資源的現在,國內不能保存我國獨特的基因數據,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為了存儲、管理、利用好我國的遺傳資源,也為國內生物技術和生命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平臺,2011年1月,國家四部委批複同意深圳市依托華大基因研究院建設深圳國家基因庫。
建設和經營國家基因庫的重任為何會落在華大基因身上?梅永紅坦承,他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梅永紅看來,有幾個原因:第一,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發機構,建國家基因庫並不僅僅是收集和保存基因資源,更要得到應用和數字化的過程,華大在解讀基因方面是全球領先的。第二,華大基因1999年創立以來,通過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擁有基因數據量最大的機構,產出的人類基因組數據一度占到全球的47%,產量超過70%的全球農業基因組數據。華大所獲得的這些數據對國家基因庫特別是數據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第三,華大基因作為一個民辦官助的新型研究機構,在利用這個資源方面比體制內的機構具有更好的條件。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家基因庫分兩期建設,即將開幕的是一期,工程投資7.8億元,華大投入了3.6億元。建築面積4.75萬平方米,目前基因信息數據總量達60PB,生物樣本存儲能力1000萬份。
目前已建成20PB數據的可訪問能力,20PB是什麽概念,以一步電影約500MB計算,相當於四千萬部電影,一個人一天看一部電影,至少需要10萬年才能看完。
徐迅介紹,國家基因庫一期的目標存儲規模是3000萬份樣本,國家基因庫的二期也準備動工,打算在對面山里打一個隧道用於儲存樣本,把儲存能力提高到三億。前期做了很多調研,認為這種方式最有價值,比如挪威的末日種子庫建設在挪威永凍土的山洞里,基本不需要外來的能量就能保持低溫0--4攝氏度。
在運行機制上,國家基因庫成立了理事會,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衛計委四部委牽頭,深圳市政府共同參與,理事會將制定平臺建設、運營的規則機制。
梅永紅表示,目前,國家基因庫的屬性還沒有明確,到底是事業單位還是非盈利機構,但是它所獲得的收益一定是支撐國家基因庫自身的發展。
基因資源決定未來競爭
國家基因庫的主要功能是“三庫兩平臺”,三庫由生物信息數據庫、生物樣本資源庫和生物活體庫組成,兩平臺為數字化平臺及合成與基因編輯平臺。
徐迅表示,與其他三個數據庫不同的是,他們只是數據庫,沒有樣品保存功能。相比之下,國家基因庫還有樣品庫和活體庫,目前全球沒有這麽大規模的綜合性數據庫。
國家基因庫的三樓擺放著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150臺BGI-Seq500基因測序儀,以及一臺造價2000萬美元的Revolocity超級測序儀,全球共有六臺超級測序儀,其中兩臺在中國。未來,這些測序儀將發揮重要作用將收集的標本變為基因數據。
眾所周知,目前,個人基因組的測序成本相比之前已經大幅下降,在1000美元左右,但市場期待能在未來五年內降至1000元人民幣。高成本的原因主要在於測序儀和試劑等耗材的上遊控制權還掌握在美國大公司如illumina、life等手中,華大基因在2012年收購了美國測序儀公司CG,開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測序儀,而國家基因庫中的150臺華大自主研發的測序儀可以說,代表的是中國在基因產業上遊競爭的實力。
籌建國家基因庫的五年也是華大基因的飛速發展期。目前,華大基因擁有四個商業版塊和一個創投平臺:華大農業主攻基因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華大智造主要從事體外診斷試劑、測序儀等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華大股份負責科技服務和醫學檢測;新成立的華大司法提供司法鑒定等服務;藍色彩虹則負責基因領域的創投孵化。華大股份由華大醫學和華大科技合並成立,去年年底,已經IPO沖刺創業板。另外還有四個非營利機構: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大學院、GigaScience雜誌以及國家基因庫。
穿過四樓的數據中心以及基因庫合作的雲平臺,就到了五樓的樣本庫。
目前,這里保存的更多是組織、血液、尿液等樣本。據徐迅介紹,國家基因庫有四種保存溫度,動植物標本、石蠟切片等在常溫下保存;唾液、脫落細胞需要保存在4攝氏度環境中;幹血片、種子、DNA需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中保存;微生物、血漿/清、蛋白、DNA、RNA等保存溫度要達到零下80攝氏度。而細胞和組織,需要在零下200攝氏度的液氮或氣相液氮環境中保存。
第一批入庫的樣本以疾病和物種多樣性為主。徐迅介紹了三個和疾病相關數據庫。第一個是罕見病數據庫,華大基因檢測的將近3000個罕見病家庭,新發現了400中罕見病基因。他表示,基因庫的數據公開之後,訪問最多的將是藥物和疾病的研究機構。
第二個是癌癥數據庫。目前國際癌癥組織所有的數據信息也存於國家基因庫,開業之後這里將提供全球的癌癥數據,這對於未來癌癥的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這也將是未來訪問最頻繁的一個數據庫。
第三是大規模人群隊列的數據庫。徐迅表示,因為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人群基因北京不同,這意味著疾病發病情況也不同,用藥情況會有差別,所以這種區域性的隊列數據不管是對技術科研還是應用來講,都有很大意義。
梅永紅表示,未來精準醫學的發展和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具有的基因資源,以及認知基因資源的能力。
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國家基因庫副主任、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副院長張國捷闡釋了國家基因庫更“迷人”的意義。
張國捷表示,地球面臨可以稱之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過去有五次生物大滅絕是由天災引起的,但這次主要由人類大規模的屠殺和隨便的攜帶引起的。
張國捷說,華大擁有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將全世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動物保護區或者海洋研究基地基因資源完全收集起來,同時在基礎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全世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做系統科學、病毒生物學等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形成各種規律,為我國或國際上制定政策提供指導意義。
未來,可能在國家基因庫里有可能看到不僅僅是物種的標本,而是它的基因遺傳信息,以數據的方式保存在雲端,產生更大的價值。
17年前,馬雲帶著17個人擠在杭州湖畔花園公寓里沒日沒夜創業時,每個人都身兼數職,特別是看似沒有太多技術要求的客服。現在螞蟻金服集團CEO彭蕾當時是客服的主力,她以網名“小土豆”與西方客戶進行郵件往來。後來她做了首席人力官,看來客戶服務是一項洞察人心的工作,走心與否,對方馬上就能體會到。
當年18位創始人中的另一位女性戴珊,現在是阿里巴巴首席客戶服務官(CCO),阿里的客服傳統現在仍由初創合夥人延續著,這也不難看出馬雲對客服工作的重視度。今年夏天,主要針對天貓的服務升級方案“無憂購”在平臺上線。阿里CEO張勇在一次內部溝通時說,今年要打好11場戰役。實際上對應的是11個創新項目,無憂購就是其中一仗。
什麽是無憂購?可以理解為天貓針對消費者進行的一次服務打包升級,眼下的重點在極速退貨(款)和上門服務這兩個環節。極速退貨,買家申請7天無理由退貨,系統會自動響應通過;極速退款針對T2級別以上的天貓會員,天貓先墊付退貨款給買家。上門服務,一個是上門取退,運費險可同步抵扣退貨運費(限首重公斤內);另一個是對大家電、家裝建材等商品的入戶安裝,這方面天貓力量薄弱,所以接入了大量第三方專門做上門服務的公司,比如戶幫戶。
剛上線時,無憂購並沒有引起消費者多大註意。像菜鳥聯盟會在商品首頁位置貼一個“菜鳥聯盟”的藍色Logo,無憂購其實也有一個自己的紅色Logo,買家在查看天貓上的一款商品時,價格下方的服務說明欄里列出的服務項目涉及的就是無憂購服務,但是需要再點進去才能看到無憂購的紅色標誌。現在這套服務標準已經覆蓋了天貓90%的品類。
可以這樣理解,無憂購是一個動態的服務,後續會不斷有新服務項目加進來,而且針對不同類目的商品,服務花樣也各異。天貓給它畫了一個三橫九縱的服務矩陣,橫向是服務內容,縱向是行業類目,畢竟買生鮮和買手機的服務方式是差別很大的。先從一個個商家單點覆蓋,再將同行業的服務標準串成一條線,最後在整個天貓這個面上構成一套服務體系,實現服務的點線面升級。
但這是有很大難度的事。
理論上看,相比自營電商,平臺型電商更難對售後服務進行標準化統一管理,因為貨不是自己的,商家各有各的打算,想把數百萬商家的服務進行標準化,靠強制很難真正奏效。服務升級,客觀上給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無憂購第一批覆蓋商家,華為榮耀服務總監齊亮舉了一個很細節的例子,以前的財務流程是退貨商品入庫了才確認退款,現在流程變了,如果消費者退手機時沒有將發票一同退回,發票所涉及的稅款部分就無從追討,雖然這種情況只是很小比例,溝通起來卻需要花費較多精力。但他又說,當其他競爭品牌達到天貓無憂購的標準後,如果自己跟不上,勢必會在用戶體驗上落伍。
這句話點出了無憂購推行下去的一個動力。天貓是一個平臺,有遊戲規則,當大多數商家認可這個規則,以統一標準提升了自己的服務後,那些沒有提供這些服務的商家就會面臨被淘汰的處境。很簡單,如果一款商品(特別是大件)價格相同時,人們當然會傾向於買售後服務保障更好的那家。這實際上是商家經歷了自然分級,平臺希望以優質商家帶動品質提升的一個過程。
具體到品類上,相比於服裝、3C等小件商品,大家電、家具建材等對售後服務的要求更高。我在線下家具城買了一套家具,商家會派自己或第三方的工人送貨安裝,服務到家。如果是在線購買但後續配套服務跟不上,消費者實際上買來的是麻煩。無憂購這次突出家裝建材領域的服務,是想說,如果最難的商品服務都實現了,小件商品更不在話下。
以大家電為例,據第一財經記者向天貓內部了解,今年雙11天貓電器城將主推預約送貨服務。這相當於給消費者提供更確定性的服務,下單之後想幾點收貨,就讓快遞準時送貨到家,這就是確定性,這也是天貓提升品質的核心訴求之一。要想在雙11這種異常繁忙時段實現預約上門,至少需要菜鳥配合,用大數據更精準地分配上門工人的時段。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無憂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以及關聯公司之間協力。
最後,無憂購推進的基礎支撐之一,即控貨。天貓針對部分3C、家電等標準化程度很高的商品采取集中入菜鳥倉,就近發貨,類似於天貓超市的寄售模式,比如你查看一款家電,頁面顯示屬於天貓電器城在售,詳情頁會顯示它來自天貓的倉庫。對貨品的掌控力增強了,服務的確定性相應也會提升。但對於服裝等個性化非標品,就不是控貨這種模式了。
據新華社報道,英國研究人員10日說,他們的小鼠實驗顯示,基因療法也許能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專家們強調,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類尚需進一步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負責研究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瑪格達萊娜·薩斯特說,他們利用經過改造的慢病毒載體把一種叫PGC1-α的基因註射入小鼠大腦的記憶區域,這些小鼠剛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結果顯示,這種療法阻止了小鼠大腦中β-澱粉樣肽的積聚,後者被認為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緊密相關。
研究人員說,在利用基因療法治療4個月後,這些小鼠大腦中很少有阿爾茨海默病標誌性的澱粉樣斑塊。在有關記憶力的任務測試中,這些經過治療的小鼠與健康小鼠表現得一樣出色。此外,它們的大腦記憶區也沒有發現腦細胞損失。
薩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盡管這些發現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但它們顯示,基因療法可能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的潛力。”
薩斯特強調,尚有許多難關需要攻克,但“這個概念性驗證研究表明這種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索”。
一些未參與研究的專家說,這項研究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但小鼠不能等同於人,所以應謹慎解讀。比如,英國愛丁堡大學認知與神經系統中心臨時主任塔拉·斯皮爾斯-瓊斯說,這項研究只是基於一種疾病模型的很少一些小鼠。“這些結果還需要多種模型能夠重複,還要攻克許多難關,才能知道這種療法是否能用於人類患者”。
針對近期輿論熱議的韓春雨成果一事,今天,河北科技大學公開作出回應。回應稱:目前,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具體信息我們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堿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樣一個發現很快被媒體稱作“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但在此後的三個多月時間里,過多科學家紛紛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讓韓春雨處於風口浪尖。在受到此質疑下,最初發表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稱,將對韓春雨論文展開調查。與此同時,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也在今年8月份表示,將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後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並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全文如下:
關於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
感謝社會各界對河北科技大學的關心、支持和愛護!
2016年5月2日,我校教師韓春雨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引起社會廣泛關註和強烈反響。對此,學校一直給予積極關註。目前,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具體信息我們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就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而言,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驗證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創階段。懇請社會各界提供和諧寬松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給予他們多一點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這樣才更有利於科技進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長。
河北科技大學
2016年10月14日
11月3日上午,有消息稱,根據證監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月27日,深圳華大基因IPO審核狀態顯示為中止審查。中止情形顯示為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但是隨後華大基因方面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各項上市工作正常進行。
華大基因方面回應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華大基因中介機構經辦人員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因其個人選擇,我們支持並理解中介機構經辦人員的個人決定,也感謝經辦人員的辛勤工作。近日,經辦人員已更換完畢,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預計近期會公告更新後審核狀況,華大基因IPO正在積極穩步推進過程中。華大基因隨後發了公告。
公開資料顯示,被譽為“國內基因測序龍頭”、“基因測序界的騰訊”的華大基因於2015年12月以2456萬的年利潤入IPO創業板排隊序列。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2013年3月,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實現了基因測序上下遊產業鏈的閉環。 2015《自然》全球產業機構合作排名首位,《自然》和《科學》的發表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華大基因公告全文如下:
近日,有媒體報道,本公司因IPO文件不齊遭中止審查。公司在獲悉上述報道內容後,經核實,說明如下:
公司IPO中介機構原經辦人員因職業發展等個人原因,無法再作為經辦人員為公司提供服務,根據相關法規要求,更換中介機構經辦人員需要履行中止審查程序,因而公司IPO中止審查,並非IPO文件不齊。
近日,經辦人員已更換完畢,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預計近期會公告更新後的審核狀況。
公司IPO正在穩步進行中。公司將根據進展情況,依據證監會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嚴格履行相應的決策、審批程序,並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公司所有信息均以公司公告為準。
特此公告。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三日
對於國內每年新增的430萬腫瘤患者來說,精準醫療的發展或成為生命的曙光。
但近日,腫瘤精準醫療被發表在《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兩篇文章推上了審判臺,被指“精準策略沒有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這一觀點在國內醫療界引起極大爭論,有贊同者也有反駁者。
“靶向治療在有些腫瘤中已經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療效,盡管目前的靶向藥物還較少,未來一定是精準醫學的重頭戲。但今天的靶向治療不是精準醫學的全部,腫瘤精準醫學治療應是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精準醫學重要推動者詹啟敏對此爭論發出以上觀點。
那麽,中國國內腫瘤精準醫療效果目前到底如何?腫瘤精準醫療是否存在泡沫?今天的“基因濤略”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腫瘤精準醫療如何發揮作用?
精準醫療相對於傳統醫學而言。雲健康基因科技首席信息官朱明赴表示,精準醫療先把人群進行了最好的細分,讓每個人都盡量獲取了最佳的治療方案。除了癌癥,精準醫療的概念正逐漸延伸到糖尿病、心血管等各種慢病上。
精準醫學如何體現個性化?以應用於腫瘤個性化指導用藥和耐藥追蹤的液體活檢舉例,一個被確診的腫瘤患者,在沒有基因檢測之前並不知道哪些藥物可能有效,只有患者試用無效後再換藥,這樣對病人身體是極大損傷,延誤了癌癥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
現在,在應用了液體活檢的醫院,患者可以通過一管血進行基因測序,根據病人的基因突變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腫瘤靶向藥。同時,還可以進行耐藥追蹤,在治療中,病人一旦耐藥,腫瘤又會複發,可以通過基因測序繼續指導患者換第二代靶向藥進行治療和控制。
如果個性化治療可以實現,不僅可以提高病人存活率,還可以節約大量的醫療開支。當然,目前腫瘤精準醫療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處於剛起步的階段。除了液體活檢要解決的靈敏度問題外,國內腫瘤精準醫療同時面臨的問題是,靶向藥還比較少。
以腫瘤精準治療為目標的恒瑞源正首席科學家周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即使基因檢測可以測出腫瘤患者的基因突變,國內靶向藥選擇是難點,癌癥病人在中國可以選擇的藥只有幾種,很多靶向藥(在研藥物一期二期)國內沒有上市,只能去印度買仿制藥,很多藥對病人不是適應癥,需要跨適應癥使用,比如患者得了腸癌,輝瑞的克挫替尼針對的是肺癌,跨適應癥狀使用在美國是允許的,中國卻沒有規範,可能會造成醫療糾紛,這樣中國醫生就不會給病人開這種藥。當然,美國可選擇的靶向藥有幾十種,所以一些癌癥病人選擇海外就醫,但花費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腫瘤精準醫療,不是光測了基因突變,用了靶向藥,就能立刻實現的,還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藥物精準輸送系統,腫瘤細胞精準識別,多種治療藥物的研發,大數據疾病智能預測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時轉化,才能形成效力。寫(批判)文章的人顯然是把精準醫療的挑戰和機遇想天真了。”南京美琳洛琦醫藥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越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不過,國內還沒有一項統計可以明確現階段腫瘤精準醫療的效果,但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獲知了一些對精準醫療持樂觀態度的案例。
嘉興市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醫生苗正友說,自己2013年被診斷罹患肺癌,2015年經過貝瑞和康的腫瘤分子診斷檢測出低豐度ctDNA突變,並針對性使用靶向藥,逐步恢複健康。
連雲港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蔣曉東對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三個使用MASCT細胞技術治療惡性黑色素瘤和軟組織肉瘤的真實案例——在第一二周期使用後,患者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治療進展。
對於罹患腫瘤的病人來說,在經過傳統治療效果甚微之後想嘗試精準醫療技術的心情無可厚非,但醫生需要告知這項技術所處的階段。周向軍說,如果技術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就要明確告知,一些公司不經過臨床試驗就直接推廣到醫生患者的做法值得商榷。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基因檢測只是精準醫療的入口,靶向藥研發和臨床試驗、審批上市,以及免疫治療的發展等,對於腫瘤精準醫療的推進也至關重要,而這一系列的領域在國內才剛剛開始,挑戰大過機遇,在這一階段潑冷水未免過早。
行業仍處於教育市場階段
也有人認為,批判的言論只是給火極一時的精準醫療“降降溫”,讓各界用更理性、更冷靜的心態來對待產業的發展。
精準醫療在中國確實很熱。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計劃在2030年前,中國精準醫療將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十三五”期間將啟動“精準醫療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並將選擇性地在全國各個具備條件和優勢的區域中的醫院和社區內建設示範中心。國內,不完全統計有150多家基因產業相關公司在近兩年設立,並在融資的不同階段,也會出現各行業在發展早期都會有的“圈錢、圈地”的亂象。
腫瘤精準醫療被認為是國內基因產業瞄準的最大的一塊蛋糕,我國目前總體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而美國已達到66%。保守估計每個患者的治療費用在10萬元左右,那麽整個腫瘤市場的容量將超過4000億元。
當然,基因組學的應用的範圍不僅在腫瘤癌癥領域,還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病篩查、耳聾篩查,胚胎植入前檢測以及微生物基因組等。
基因產業是否有“泡沫”?只能說基因產業的發展還將經歷爬坡向上的過程,資本的泡沫也會被擠壓而有所回落。從行業發展來看,確實處於非常早期。
朱明赴表示,目前國內(腫瘤領域)幾家領頭(基因測序)公司,幾年累計檢測過的病人勉強以萬例計,考慮到全國一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人,目前所有公司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的綜合,還是極低的。行業還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周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些公司做精準醫療的難點在於,精準醫療想在醫院生存,必須教育醫生,否則醫生不給開處方。即使醫生開了基因檢測的處方,如果檢測到了基因突變但是沒辦法治療也不行,必須把所有手段綜合起來,對病人綜合管理。
周向軍認為,所謂的綜合管理就是根據病人的基因檢測結果分層對待,比如一個人做了基因檢測,沒有突變那就是正常人群,如果有胚系突變,就是易感人群,就需要做定期檢測。如果是早期腫瘤患者,需要做腫瘤測序,確定靶向藥,就需要指導病人境內買藥或是到香港,美國等地就醫。而這些是目前的腫瘤科醫生無法實現的。
目前,周向軍正在籌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成立源正精準醫療門診部,采購國內提供腫瘤基因檢測的公司作為供應商,腫瘤科醫生通過多點執業在這里可以開出跟腫瘤相關的精準醫療處方,而手術、治療都可以繼續回醫生所在醫院進行。後臺配合醫生做病人的報告解讀,功能分析,醫學解讀,免疫檢測,來實現精準醫療平臺化。
當然,目前條件下腫瘤基因測序的成本也比較高,一次液體活檢市場價在一萬五左右,一般腫瘤病人治療過程中會有幾次檢測,再加上使用昂貴的靶向藥等,成本頗高。
朱明赴表示,理想狀況下,測序成本要低、檢測準確率要高,所有癌癥病人都要在給治療方案前先做基因檢測。若幹年後,對於癌癥病人,如果沒有基因檢測就給治療方案,會像現在不測基礎體溫就直接配藥一樣荒謬。
對於全行業來說,朱明赴認為,今後幾年,只要作為中流砥柱的十來家到幾十家公司能撐住局面,泡沫就不會出現。民間資本作為推動精準醫療前進的重大力量,今後應多考慮投資發展差異化產品的公司,多考慮發展幹預手段和治療項目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