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因濤略】爭議腫瘤精準醫療:泡沫已經出現了嗎

對於國內每年新增的430萬腫瘤患者來說,精準醫療的發展或成為生命的曙光。

但近日,腫瘤精準醫療被發表在《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兩篇文章推上了審判臺,被指“精準策略沒有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這一觀點在國內醫療界引起極大爭論,有贊同者也有反駁者。

“靶向治療在有些腫瘤中已經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療效,盡管目前的靶向藥物還較少,未來一定是精準醫學的重頭戲。但今天的靶向治療不是精準醫學的全部,腫瘤精準醫學治療應是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精準醫學重要推動者詹啟敏對此爭論發出以上觀點。

那麽,中國國內腫瘤精準醫療效果目前到底如何?腫瘤精準醫療是否存在泡沫?今天的“基因濤略”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腫瘤精準醫療如何發揮作用?

精準醫療相對於傳統醫學而言。雲健康基因科技首席信息官朱明赴表示,精準醫療先把人群進行了最好的細分,讓每個人都盡量獲取了最佳的治療方案。除了癌癥,精準醫療的概念正逐漸延伸到糖尿病、心血管等各種慢病上。

精準醫學如何體現個性化?以應用於腫瘤個性化指導用藥和耐藥追蹤的液體活檢舉例,一個被確診的腫瘤患者,在沒有基因檢測之前並不知道哪些藥物可能有效,只有患者試用無效後再換藥,這樣對病人身體是極大損傷,延誤了癌癥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

現在,在應用了液體活檢的醫院,患者可以通過一管血進行基因測序,根據病人的基因突變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腫瘤靶向藥。同時,還可以進行耐藥追蹤,在治療中,病人一旦耐藥,腫瘤又會複發,可以通過基因測序繼續指導患者換第二代靶向藥進行治療和控制。

如果個性化治療可以實現,不僅可以提高病人存活率,還可以節約大量的醫療開支。當然,目前腫瘤精準醫療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處於剛起步的階段。除了液體活檢要解決的靈敏度問題外,國內腫瘤精準醫療同時面臨的問題是,靶向藥還比較少。

以腫瘤精準治療為目標的恒瑞源正首席科學家周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即使基因檢測可以測出腫瘤患者的基因突變,國內靶向藥選擇是難點,癌癥病人在中國可以選擇的藥只有幾種,很多靶向藥(在研藥物一期二期)國內沒有上市,只能去印度買仿制藥,很多藥對病人不是適應癥,需要跨適應癥使用,比如患者得了腸癌,輝瑞的克挫替尼針對的是肺癌,跨適應癥狀使用在美國是允許的,中國卻沒有規範,可能會造成醫療糾紛,這樣中國醫生就不會給病人開這種藥。當然,美國可選擇的靶向藥有幾十種,所以一些癌癥病人選擇海外就醫,但花費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腫瘤精準醫療,不是光測了基因突變,用了靶向藥,就能立刻實現的,還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藥物精準輸送系統,腫瘤細胞精準識別,多種治療藥物的研發,大數據疾病智能預測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時轉化,才能形成效力。寫(批判)文章的人顯然是把精準醫療的挑戰和機遇想天真了。”南京美琳洛琦醫藥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越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不過,國內還沒有一項統計可以明確現階段腫瘤精準醫療的效果,但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獲知了一些對精準醫療持樂觀態度的案例。

嘉興市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醫生苗正友說,自己2013年被診斷罹患肺癌,2015年經過貝瑞和康的腫瘤分子診斷檢測出低豐度ctDNA突變,並針對性使用靶向藥,逐步恢複健康。

連雲港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蔣曉東對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三個使用MASCT細胞技術治療惡性黑色素瘤和軟組織肉瘤的真實案例——在第一二周期使用後,患者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治療進展。

對於罹患腫瘤的病人來說,在經過傳統治療效果甚微之後想嘗試精準醫療技術的心情無可厚非,但醫生需要告知這項技術所處的階段。周向軍說,如果技術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就要明確告知,一些公司不經過臨床試驗就直接推廣到醫生患者的做法值得商榷。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基因檢測只是精準醫療的入口,靶向藥研發和臨床試驗、審批上市,以及免疫治療的發展等,對於腫瘤精準醫療的推進也至關重要,而這一系列的領域在國內才剛剛開始,挑戰大過機遇,在這一階段潑冷水未免過早。

行業仍處於教育市場階段

也有人認為,批判的言論只是給火極一時的精準醫療“降降溫”,讓各界用更理性、更冷靜的心態來對待產業的發展。

精準醫療在中國確實很熱。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了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計劃在2030年前,中國精準醫療將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十三五”期間將啟動“精準醫療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並將選擇性地在全國各個具備條件和優勢的區域中的醫院和社區內建設示範中心。國內,不完全統計有150多家基因產業相關公司在近兩年設立,並在融資的不同階段,也會出現各行業在發展早期都會有的“圈錢、圈地”的亂象。

腫瘤精準醫療被認為是國內基因產業瞄準的最大的一塊蛋糕,我國目前總體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而美國已達到66%。保守估計每個患者的治療費用在10萬元左右,那麽整個腫瘤市場的容量將超過4000億元。

當然,基因組學的應用的範圍不僅在腫瘤癌癥領域,還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病篩查、耳聾篩查,胚胎植入前檢測以及微生物基因組等。

基因產業是否有“泡沫”?只能說基因產業的發展還將經歷爬坡向上的過程,資本的泡沫也會被擠壓而有所回落。從行業發展來看,確實處於非常早期。

朱明赴表示,目前國內(腫瘤領域)幾家領頭(基因測序)公司,幾年累計檢測過的病人勉強以萬例計,考慮到全國一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人,目前所有公司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的綜合,還是極低的。行業還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周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些公司做精準醫療的難點在於,精準醫療想在醫院生存,必須教育醫生,否則醫生不給開處方。即使醫生開了基因檢測的處方,如果檢測到了基因突變但是沒辦法治療也不行,必須把所有手段綜合起來,對病人綜合管理。

周向軍認為,所謂的綜合管理就是根據病人的基因檢測結果分層對待,比如一個人做了基因檢測,沒有突變那就是正常人群,如果有胚系突變,就是易感人群,就需要做定期檢測。如果是早期腫瘤患者,需要做腫瘤測序,確定靶向藥,就需要指導病人境內買藥或是到香港,美國等地就醫。而這些是目前的腫瘤科醫生無法實現的。

目前,周向軍正在籌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成立源正精準醫療門診部,采購國內提供腫瘤基因檢測的公司作為供應商,腫瘤科醫生通過多點執業在這里可以開出跟腫瘤相關的精準醫療處方,而手術、治療都可以繼續回醫生所在醫院進行。後臺配合醫生做病人的報告解讀,功能分析,醫學解讀,免疫檢測,來實現精準醫療平臺化。

當然,目前條件下腫瘤基因測序的成本也比較高,一次液體活檢市場價在一萬五左右,一般腫瘤病人治療過程中會有幾次檢測,再加上使用昂貴的靶向藥等,成本頗高。

朱明赴表示,理想狀況下,測序成本要低、檢測準確率要高,所有癌癥病人都要在給治療方案前先做基因檢測。若幹年後,對於癌癥病人,如果沒有基因檢測就給治療方案,會像現在不測基礎體溫就直接配藥一樣荒謬。

對於全行業來說,朱明赴認為,今後幾年,只要作為中流砥柱的十來家到幾十家公司能撐住局面,泡沫就不會出現。民間資本作為推動精準醫療前進的重大力量,今後應多考慮投資發展差異化產品的公司,多考慮發展幹預手段和治療項目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