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新定義展會O2O 或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困境突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898.html
阿里重新定義展會O2O 或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困境突圍
一財網 關健 2015-12-10 19:06:00
能否獲得阿里巴巴平臺的信用擔保,是這一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外貿不景氣已經不是一兩年的現象,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進出口數據創下了近幾年外貿增速的新低——2.3%,遠低於去年年初制定的7.5%目標,這已經是中國第三年未能完成外貿目標。大量外貿公司在這個宏觀背景下掙紮。
為解決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外貿公司的出路,互聯網+的力量開始滲透到國際會展領域。12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B2B事業部和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會展公司亞洲博聞(UBM)簽約合作,後者每年在全球舉辦大量商貿展會,覆蓋16個垂直領域。
這種合作會給外貿公司帶來什麽?首先,絕大多數中小外貿公司是沒有能力參加國際展會的,也無法給海外買家提供信用保障,對海外買家的拓展接洽上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中介渠道,阿里巴巴相當於給平臺上的外貿商家提供背書,幫助它們拿到這些展會的入場證。另一方面,會展公司掌握了大量垂直領域的流行動向,比如今年國際家具市場流行什麽木材的家具等等,這些風向標式的寶貴信息可以通過阿里帶回來,給國內外貿公司做參考。
此外,雙方正在針對展會開發一款App,阿里通過多年做賣家交易匹配的一整套底層數據和技術系統,提高參展的買家買家之間的匹配效率。比如,海外買家不用再像過去那樣逛展碰運氣,而是在手機輸入需求,讓後臺推送匹配的參展賣家。上述這種O2O式的展會方式將從明年3月份前後開始試水。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上平臺,商家可以不再局限於展會承辦那幾天去洽談生意、開拓買家。
不難看出,能否獲得阿里巴巴平臺的信用擔保,是這一流程中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阿里巴巴的出口批發業務(即阿里巴巴國際站,alibaba.com)扮演的是一個貿易信息平臺的角色,而非交易平臺角色。也就是說,國內的中小商家和海外買家在該網站上撮合交易,而實際交易環節在線下通過傳統貿易方式進行。這樣帶來的一個結果是,B2B平臺沒辦法像淘寶、天貓C2C平臺那樣掌握交易數據。
從去年開始,alibaba.com大力推進線上交易,線上交易的規模在迅速提升。與此同時的一個背景是,與阿里B2B業務合作多年的深圳外貿服務公司一達通被阿里全資收購。一達通的業務範圍是幫助外貿公司做通關、退稅、國際物流、金融等一系列進出口工作。這樣,除了在alibaba.com平臺進行線上交易的外貿公司選擇一達通的服務外,越來越多的非線上交易外貿商也開始找一達通合作。
為吸引更多外貿公司入駐,阿里和一達通此前推出過“一美元補三分”的出口補貼,以及“一美元貸一元”的純信用流動資金貸款。同時,各地政府也在推廣一達通,它目前在深圳總部之外已經建立了山東和浙江兩家分公司,外貿數據是各地政府爭相搶奪的信息資源。
這樣,與過去線上完成撮合、再通過傳統線下交易的模式相比,一達通可以幫助alibaba.com沈澱大量出口數據,這是阿里給中小外賣企業提供信用背書的基礎。去年,阿里B2B平臺上線信用保障體系,根據各種維度的外貿交易數據給優質商戶提供擔保,像淘寶商戶的“星冠鉆”一樣獲得金盾標誌,阿里給這些商戶授信,最高可提供數百萬美元的擔保,一旦發生延期發貨等行為,平臺會先行提供賠付。
阿里巴巴B2B事業群負責戰略投資及商務拓展的董錚12月10日下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alibaba.com線上交易環節不是最重要的,平臺方最看重的其實是數據和金融。也就是說,外貿交易線上化的目的是讓平臺方掌握更多數據,以此為基礎針對海量外貿商家建立一套動態的信用體系,再以此提供更豐富的外貿和金融服務。
可以預見的是,在阿里出口批發業務不斷向海外拓展的進程中,UBM不會是唯一一家合作方。類似這種在國際線下商貿業務中的領先者都可能是潛在合作方,是O2O中的第二個O,alibaba.com扮演的是前一個O和中間的2,跨國界的線上線下結合會愈發頻繁。
編輯:邊長勇
他,曾輔導中港星三十家企業順利交棒 家族接班大師 看七成上市台企困境
2015-11-02 TCW
台灣企業第一代平均六十歲,接班考驗迫在眉睫,獨家專訪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教授范博宏,找出關鍵解方。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與金融學系教授范博宏,是兩岸三地唯一對家族企業交班做出實證研究的學者,輔導過三十家中港星企業接班,不乏資產超過百萬美元者,他撰寫的台塑接班個案登上《哈佛商業評論》個案研究。
耶魯大學組織與管理學院管理研究員克林.蓋爾西克(Kelin
E.Gersick)研究指出,全球企業至少有六五%到八○%為家族企業。在全球五百大企業中,有四成都是家族企業所擁有或經營。舉凡,零售商沃爾瑪
(Wal-Mart)、家樂福(Carrefour)、宜家(Ikea)、德國保時捷(Porsche)以及日本豐田汽車(Toyota),都是家族企
業。
台灣不遑多讓,根據台灣董事長學會暨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統計,台灣家族企業家數占上市櫃企業總數七四%,占市值逾六成,第一代企業主平均年齡六十歲,此時正值交班時刻,交班失敗,將成為家族與社會的損失。
《商業周刊》獨家專訪范博宏,解答家族企業經營最普遍的六大難題。
問:如果選擇做家族企業,該傳賢或傅子?范博宏答(以下簡稱答):每個家族都可以找到最適合的路,以經營與所有權區分選擇至少有四個:子承父業,上一代把
企業控股權交給後代,第二條是專業化,家族控股,經營權下放給專業經理人,第三條路是退出,藉著上市可引進機構投資者,把公司 賣個好價錢,家族做好財富管理,第四條路像是香港東亞銀行、日本豐田汽車家族,家族沒有控股,但是跨世代經營企業。
要怎麼選?要考察兩大類條件。第一類就是,家族事業有何特殊資產要用家族來管理,剛剛提到,價值觀、政商關係、家族問的互信與默契、創始家族跟員工經理人
的關係,這可以形成企業的特殊競爭力。如果企業經營要仰賴家族的特殊資產,最好由家族接班人傳承這些資產,專業經理人比較難以承襲這些資產。
第二是路障,(編按:例如市場、產業、法規與家族治理是否有利家族接班)路障多會挑戰家族繼承。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子女與家庭分支多,家族治理很難做得好
的,這是家族傳承的限制條件,他能做的就是設計股權機制,找專業經理人接班(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把可預見的家族戰火與企業隔開,並使家族糾紛不影響
事業的發展。
問:台灣多半是採用子承父業吧?答:說子承父業只是對了一半。
台灣家族企業多半是做不下去而退出,能接班的大多數都是子承父業。統計二百一十七個企業裡,台灣家族企業接班占七0%左右,是三地最高的。香港的比率是六
0%,新加坡是四0%。台灣子承父業多,因為台灣家族企業保留最多的中華文化、最傳統,也是因為關係型交易多,無形資產多才如此。
問:子承父業最常見到兩種方式接班,一種是基層逐步培養,一種是國外留學回來後空降,應該選擇哪種好?
答: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家族企業體系慢慢從基層幹起,長期跟員工磨合,贏得愛戴與信任,接班比較順利。但是這(指內部培養)的缺點就是專業能力會受限。比較適合長期穩定的產業。
假設企業未來經營環境比較動盪,例如科技業,最好先在其他地方證明自己能力,因為他不只需要傳承關係,還需要領導企業面對多變的環境。
問:台灣的二代多半受到西式教育,跟第一代父親與老臣日式教育背景不同,當穩健第一代與求新的接班人價值觀衝突,該怎麼解決?
答:我輔導的案例遇到這狀況還能順利的,都是在父輩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漸進式的改革比較容易成功。
要做到漸進式改革是修養的問題。上一代與下一代都要把自己縮小,砍掉一半,接班人有天大的能力,回來也必須理解,不是要推倒重來,而是在父輩的基礎上想怎
麼做得更好。例如,想改變舊制度,如果接班人認為自己很厲害,不能直接說「這不對要改」,應該要把自我縮小一半改口說,「這有改善空間,可否溝通看看怎麼
改變」,讓員工知道你(接班人)不是惡意想把我開除,是希望在現在基礎上變得更好,所以平順的接軌,修身是最重要的
問:接班人跟老臣的相處,該如何避免變成針鋒相對?
答:一定有很多經理人無法與時俱進,至少有這三條路,讓老臣會覺得受到尊重。第一,給他一次機會轉到他們自己喜歡的工作,過去之後就必須按照集團的人事績效制度去做,不是找地方給他退休。第二是讓他可以去創業,他也許年紀不大,對公司 現有業務沒什麼興趣,企業可以成立創業基金讓老臣去創業,但是不能是競爭性行業。第三是,給他們豐富的退休基金。
問:如果選擇傳子的家族企業,是否難以找到優秀的經理人?因為經理人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是接班人?
答:可以長期發展下去的家族企業一定都是善待經理人,有很好的管理制度跟升遷體系,專業經理人的薪酬,絕對比家族成員甚至老闆更為豐厚。
例如,霍建寧(編按:長和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左右手,二0一一年被《FOrbcs》選為非美國企業全球最高薪行政總裁首位》的薪資,一
定比李嘉誠與李澤鉅(李嘉誠的長子)好,原因不只是因為經理人能力好,更重要的是家族企業經理人升遷受阻,最多只能當企業的第三把交椅,這同時也可以鼓勵
老四老五老六,願意留下來,爭取老三的位子。
問:華人家族的特徵在於家大業大,接班時不時上演股權之爭,如何維持家族的和諧?
答:沒有家族就沒有企業,傳承家族跟傳承企業是一樣重要的,家族企業治理的體系是環環相扣的,家族企業就像是瑞士名表,你把表蓋打開有大小不同的齒輪,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表才可以報時,華人家族都太晚覺醒要去做家族治理。
我們要認知,傳承不是只有分錢與分權,還有包含責任,做家族治理的目的是,希望家族透過練習,可以長長久久在一起。例如,家人之間如何商量事情與決策,家族憲章就是個很好的方法,(編按:指家族成員間訂,立對公司 經營或重大投資意見分歧時的解決方案、家庭後代繼承股權的規章等。)
我們輔導了很多家族練習(用家族憲章)一起做決定,大概要花兩年的學習時間,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斷練習,跌倒了爬起來再走。
范博宏出生:1963年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
金融學博士經歷:香港科技大學與
香港大學教授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
院與金融學系教授著作:《接班人計畫》
(與MortenBennedsen
合著)、《交托之重》
[轉] 郎咸平:2010年中国经济的三大困境(金融經濟)
前言﹕挺認同這位學者之言﹐坊間少有的有腦又有良心之言(至少這一篇文章如是)﹐值得一讀。
(短片﹕滯漲在即﹐怨氣更盛﹐是時候唱這首歌了。)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什么时候见底,而是见底之后怎么办,见底之后我们凭什么再次拉动经济复苏。
我从来不预言的,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2010年的经济是不容乐观的。我之所以这么讲,都是有根据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几驾马车还有哪一辆能拉得起来?消费这一驾马车,我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的,老百姓哪敢消费!用什么去消费?这一驾马车已经跑不动了。
出口,讲出口就不得不讲奥巴马。这个家伙给我们带来的是贸易大战、汇率大战和成本大战。这三个大战之后,我们的出口马车还能跑多远。现在还有一驾马车拉着中国经济向前走,那就是基础建设。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靠持续的投资基础建设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在其它两驾马车跑不动的前提下,靠基础建设把经济拉动起来,是昙花一现。
更惨的是经济不发展的情况下,还有通货膨胀!看看你身边的东西,除了工资其它的都涨了。你们的水费涨了吧,你们的燃气涨了吧,你们炒菜的油涨了吧,就连你们早已经买不起的房子还是涨了吧,美国利用他们的“低碳美元”,还要收你们的呼吸税。你认为这种现象明年会得到改变吗?如果你认为会,请你告诉我理由,我要跟你学习一下,因为以我郎咸平教授的本事目前还看不出明年会得到改变!
还有一个最要命的。大家想想,国内消费这一驾马车跑不动,出口本来就拉不动,再加上奥巴马同志发动三大战役,前景很惨淡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把大量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基础建设,在西部建起了公路,这些公路建起来又没有车跑,形成产能过剩。
你想想,把资源集中起来搞基础建设,而搞基础建设的基本上都是国企,这些国企一方面占据了资源,另一方面占据了资金,中小企业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干什么?
他们不会投资实体经济了,因为投资之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又得不到好的项目,放在银行又有通货膨胀,没有办法了,只有炒楼炒股、买高档消费品。
国家政策倾向楼市,他们就炒楼。国家政策倾向股市,他们就炒股。这种现象从今年暴涨的楼市可见一斑,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密集倒闭的地区,其楼价的涨幅更是惊人。投资楼市既不要付太多工人的工资,又不用那么累。
这些企业家还就真那么做了,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使得解决中国70%以上就业的民营经济所雇佣员工大幅减少,老百姓一失业,就更不敢花钱了,老百姓的消费提高不起来,那中国的第一驾马车还是跑不动。而奥巴马同志的三大战役也只是才开始,所以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使得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然后又回过头来制造资产泡沫。
我真心希望中国在这次全球性的危机中能够安然度过,希望我的预言是错的,真的,如果我错了,最起码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郎咸平)
讀書劄記160114困境(一) 歐盟的衰落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1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114/
讀書劄記160114
困境(一) 歐盟的衰落
掌門執筆
《困境After the Fall:The End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the Decline of a Continent》(2011) Walter Laqueur
作者是歷史學家和國際政治評論員, 本書是有關當前歐盟境況的論述.
在序言中,作者不無幽默地道出, 五年前他的著作《歐洲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Europe》由於 “出版得太早”, 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書評指為“論點過於悲觀”. 但最近這本週刋針對同一議題的文章卻這樣訂標:“凝視深淵”, 其論調比筆者更為悲觀.
吊詭的是,彈指五年卻又太長,當年超前的論點現已顯得過時, 於是作者奮筆著書,重探前題. 本書前半部以史學手法考掘歐盟由盛入衰的原由, 一方面固然是“成也經濟,敗也經濟”; 另一方面則是政治和文化等深層因素的作用力. 後半部以政治評論方式探討當前歐盟的內部難題, 如人口老化和穆斯林移民造成的社會困擾; 與及對外關係的弱勢和被動, 尤其與美中俄三大國的周旋,有時甚至去到屈辱的地步.***
作者的治史信條:「一切信史皆是權力興衰史。」對史家而言,
〈歐盟的衰落〉不足為奇.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制霸全球三百年, 其衰落始於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歐洲雖則經濟強力復興, 但在國際政治層面,其影響力卻是加速滑落. 到了本世紀就連經濟和內政面都已千瘡百孔,左支右絀. 當前的議題不是有無衰落,而是頹勢能否挽回.
戰後歐洲的政治菁英飽經亂離,憂懷疾苦, 在內政方面創制出平等主義的新型「福利國家」, 為人民塑造出史上最民主和最高質的生活水準; 在全歐國際格局方面, 則倡議 「超國家主義」, 達致了歐洲史上從未見過的真正和平.**** 「歐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以征服手段構築的跨域政權, 其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足以永垂青史. 不料這等高尚襟懷,卻因經濟衰頹和開展過急而成為全局敗因.***
歐洲的衰落原因極之複雜, 大致可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方面,福利國家的基本前設是持續而實質的經濟成長, 但此一前設並不為真.**** (因此被譏諷為「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更有甚者,作為先進工業國家, 歐洲極度欠缺原料和燃料 (除英國外,西歐完全缺乏石油和天然氣, 目前八成從俄國輸進.), 在原材料價格飊升的年代遂深受打擊.***
前途漆黑的理由是, 在「福利國家」框架下,「人口老化」是可見將來的絕癥, 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口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 更何況年輕人失業狀況嚴重,自顧尚且不暇.
那堪雪上加霜,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 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龐大的貿易逆差. (2008年歐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額3,260億歐元, 而逆差竟高達1,690億. )
政治方面,在各國內部, 歐盟的「產品、資源、資本和人員自由流通」總政策造成經濟高水準國家社會矛盾激化.*** 富國的資本流向窮國,但人口則逆向流動, 百姓失業,仇視移民. 傳統溫和左派主流政黨力量削弱,激進右派擡頭, 社會對抗氛圍日趨嚴重. 主體的白人出生率下降,大量非白人移民湧進, 加上他們的高出生率,造成無解的困局. 尤其穆斯林族群人口膨脹,頑拒同化, 年輕代水平低落,敵視社會,更成心腹大患. 最致命的是明知福利國家政策無以為繼, 國民仍飲酖止渴,不思節儉和變革.***
再看整體,各國內部「疑歐派」呼聲甚囂塵上, 歐盟總部處處掣肘. (某種說法認為歐盟之所以一息尚存,只因解散的成本過高. ***) 各國受制民意,不敢(或不想)讓渡國家主權(尤其是外交方面.) ,造成連盟裂痕擴大.
最悲哀的是,「歐盟」的成立和擴大由頭到尾都是政治菁英主導的把戲, 人民在經濟好境的時候受其鼓動,樂意追隨. 現今經濟破敝,民間自然叢生不滿, 但正當此時菁英的領導力卻日益式微, 喪失鬥誌,不敢改革體制力挽狂瀾.
〈列國爭墜史〉
A在衰退大潮中,最先墜落的歐盟國家出乎意料之外是一向健全的冰島. 冰島之敗純粹由於金融業界的過份貪婪, 2007年崩盤之前,三間主要銀行判斷:利率極低而國家貨幣行將大幅貶值, 只消大量舉債國幣,將之挹註海外(投機) 市場….. 很容易會發達….. 最後,他們擁有的海外資產居然高達GDP的14倍! 最後之後,2011年政府明白自身的體質沒能力為銀行擔保, 於是任憑他們破產,讓債權人(包括國民)自負損失.
B第二個出事的國家是希臘. 當初希臘入盟,已被評論家指出審批非常草率(一般認為歐洲對文明母親的希臘感情用事,實行 “隻眼開,隻眼閉”.) 常識告訴我們,文明愈久遠愈腐敗, 果然,希臘政府長年支出與借貸過多, 而向歐盟提交的財務報表則不盡不實. 希臘有100萬名公務員,薪高糧準, 而且甚早就能領取退休金. (平均年齡53歲,比將要斥資拯救她的 “兒子” 們都要低.)
2008年金融海嘯,希臘瀕臨破產,向歐盟申請貸款紓困. 一番拖拉,終於達成協議,希臘承諾刪減預算,撙節開支.(國內立即爆發大規範示威.) 歐盟愚蠢地批出貸款, 只有明智的 斯洛伐克拒絕參與紓困,其理據相當堅實….. 我比她更窮. 擔沙塞海, 無濟於事, 三數年間,希臘又話破產,再打伸手牌…..
C第三個是愛爾蘭. 愛國本來是好的,近年經濟起飛, 2007年人均收入甚至超過英國. 但愛國也很邪惡, 一個人口只有460萬的國家,銀行負債卻超過1000億歐元. 為了吸引外資,企業稅壓低至12%.
D民主化之後相當成功的西班牙危機不在債務, 她的問題是外資湧進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 和過度繁榮造成通貨膨脹. 高通脹削弱市場競爭力,但強勢工會操控勞工政策,與及抑止退休金制度改革, 於是失業率一度攀升至20%.*** 房地產市場崩盤則造成銀行危機.
E英國雖不至於(或尚未) “出事”, 但是長年揮霍無度,2010年個人負債總額攀升至兩兆美元, 家戶平均負債8萬鎊, 特別集中在信用卡貸款. 國家債務更高達GDP的63%.
英國人傾向將國家的一切問題歸咎現任政府,因此工黨在2010年大選中慘敗. 上臺執政的保守黨發覺情勢嚴峻, 非實行緊縮政策不可. (包括裁減50萬名公務員.) 此舉惹怒選民,於是數月間工黨的民調支持度又再領先, 而街頭則暴動頻生. (學生打破保守黨總部窗戶.) 如此,試問又怎能產生穩定的強勢政府,領導國家渡過難關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諸多 “難經”,無從盡唸.
〈結構困境〉
2010年5月歐盟設立「歐洲穩定機制」, 集資7000億歐元作為常設基金, 直接貸款給急需清償到期債務的會員國,以濟燃眉. 這種做法長期而言能否收效未知, 但短期則令到提供資金國家的「擁歐派」政黨在選舉中慘遭敗績.***
要獲得紓困基金批出貸款, 申請國必須承諾實行「撙節政策」,把預算赤字壓低至GPD某個百分比之內.*** 通常的政策內容包括:大幅裁撤公務員; 刪減兒童福利、退休金及其他公共服務; 國防、教育和文化預算等 “非緊急” 項目更遭嚴重限縮. 凡此種種必然直接導致失業,並且降低國民的生活水準, 引發反對和抗爭,造成社會動蕩.
但最致命的是撙節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加深了經濟衰退, 或者起碼有礙復甦. 於是往往困者再困, 而長貧難顧,紓者無力再紓.*** 這又造成歐盟內部經濟健全國家(如德國) 和貧困國家的關係緊張.
另外,經濟困難削弱國力,裁減軍費使戰力下降, 德法英三大主力國又不齊心,反映在國際事務上面,歐盟成為一隻外交跛腳鴨.
讀書劄記160125困境(二)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125/
讀書劄記160125
困境(二)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
掌門執筆
〈為五鬥米折腰〉
歐盟對中國的外交態度 , 被某份研究報告定義為「無條件交往 unconditional engagement」:每逢磋商合作, 歐盟在談判桌上對中國不敢強求; 但郤讓中國取得想要的一切好處 . ***
該報告援引不少事例, 舉証歐盟對中國的外交姿態已去到近乎屈辱的地步.
歐洲的總理和外長近年頻頻走訪中國, 送上諸多頌揚.
2010年德國總理 梅克爾帶著半數閣員 (慣例地隨團蟻附著工業界鉅子.)前赴北京 , 中國領導人原諒她三年前接待 達賴喇嘛的錯誤行為, 慷慨地擲賜大宗購貨合同. 拜強國富人對進口高級轎車的消費狂熱, 德國幾家主要廠商僥倖渡過財務危機. 德國是中國的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無論進出口都等於英法兩國總和, 這就無怪乎以風骨棱棱著稱的政治家亦為之汲汲營營了.
德國人尚且如此,法國人自然更甘於 “為五鬥米折腰”. 兩個月後, 國家主席 胡錦濤造訪巴黎, 總統 薩科齊夫婦親赴機場迎接 ,禮遇前所未見. 薩氏剛在兩年前還高調威脅杯葛北京奧運開幕式, 以示抗議中國的西藏政策,何前踞而後恭也? 後文是中國買了 102架空中巴士 , 還簽了有關核能和石油的鉅額合約. 法國極力遊說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但卻沒有成功.
廉恥度更低的英國首相 卡梅倫 同月拜訪上國, 語多恭順,彎腰折膝. 他在北京大學發表的演說 ….. 真的是教人情何以堪.
英國報紙一向直言不諱, 《衛報》寫道:「歐洲諸國今天就像龍椅前的乞丐, 苦苦討求生意,以救濟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
錯非財大,又怎得氣粗? 2008年歐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額3,260億歐元, 卻錄得逆差1,690億. 就算09年境況有所改善,對中國出口上升4%,進口下降13%, 逆差仍高達1,330億. 三百年前 乾隆大帝對 “傾心向化,仰慕天朝” 的 喬治三世頒下詔書, 翻譯成現代語言便是:「歐洲需要中國 , 遠勝於中國需要歐洲. 」,*** 不意康乾之盛重現於今日.
歐洲人民確實不可或缺 “ 中國製造”, 問題在於歐洲廠商如何才能打進中國市場,以平衡貿赤. *** 歐盟經常抱怨中國市場設限太多, 也責怪她侵犯智識產權和運用商業間諜.(德國受害尤深.) 但無論如何不滿,中國仍是歐洲第三大出口市場 , 在世界普遍不景氣的前提下,這個大主顧是得罪不起的.
再者,目前歐洲 已超過美國, 成為中國的最大外遊消費區. 中國人佔了法國接待外地遊客的一半; 意大利和法國的名牌奢侈品三至四成賣給了中國遊客 , 超出了中東和俄羅斯的暴發戶. “吃人的咀軟,拿人的手軟”, 手硬的人氣粗,誰曰不宜?
看深一層,中國產業成功靠的是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中國複製了歐洲的工業技術, 以本身的廉價勞動力和地租(甚至乎不惜環境代價) 製作產品,然後反過來傾銷歐洲市場. 許多歐洲橫綱企業受害甚深,顯例如Nokia.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如是者,英法和八國聯軍諸役之仇今朝已然得雪. J
另一方面,坐擁極其龐大的外貿盈餘滾存,兼且源源不絕挹註之勢未改, 中國積極利用外交優勢和資本市場頻頻出招. 近年來在非洲大肆活動 ,購買或租借稀有金屬礦場 , 此舉提升了中國在該等原料供應市場原已甚高的佔有率, 讓歐盟大感不滿,因為歐洲全面欠缺原材料.***
中國也充份了解歐洲豬國PIGG “見錢開眼” 的本性, 積極交好西、葡、意、希及其他困境國家, 承諾給予經濟援助,並且洽購具有戰略價值和發展潛力的企業.***
「中國已用錢收買了非洲, 現在是時候收買歐洲了. 」
〈歐盟的混亂與軟弱外交〉
隨著 “大國崛起”,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已由共產主義轉向民族主義. 加上中國「硬實力」 (按定義, 指政經和軍事實力.) 的急劇增長 , 已引起亞洲諸鄰國極大的不安.*** 然而歐洲隔涉千里,中國鞭長莫及, 且綜合國力也遠非東亞可比,本來外交上完全無需如此卑屈. 究其原因,乃是歐盟從未達致某種堅實程度的「超國家」水準 .***
歐盟由 煤鋼互濟,市場共同,進而貨幣一統,資本人員無阻流通, 所走路向完全聚焦於經濟面. 至於外交和軍事方面,各會員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巨頭.) 一貫緊握主權,寸步不讓. 歐盟從未形成像樣子的外交和軍事統合 , 直到最近倡議成立「歐盟外交部」和「快速反應部隊」,才總算踏出了第一步. 但這兩個機構甫一成立, 即時發覺資源不足,體質孱弱, 諸多掣肘,窒礙難行.
歐盟諸國的硬實力狀況與中國恰好是兩極對照. 諸國誌行高潔,為求社會主義平等,奉行「福利國家」政策,導致市場競爭力削弱, 加上時運不濟,原材料價格飊升,經濟由是雕敝. 近十餘年諸國財政危如累卵,被迫改弦更張, 厲行「撙節」, 首當其衝者便是國防開支預算 . 這是歐盟軍事力量日趨單薄的直接因.***
中國則是當今之世最堅決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 市場競爭力強大,加上鴻運當頭,經濟由是勃興. 中國據稱 “自古愛好和平”, 發達後國防開支預算尚算溫和….. 但不知何故,軍事力量總是日趨強大.
「軟實力」 (按定義,除硬實力外, 所有實力都是軟弱的.)是歐盟 “平生自詡”的最強項 , 歐陸有深厚的古典文化, 孕育出民主人權理念,為當世之模楷…..
但中國全然不吃這一套, 中國文化更古更典; 民主政治末路窮途,又怎及得上 “如日方中”的「賢人政治」?
面對中國的大博弈壓力, 倘使歐盟諸國能夠先行協調,共同進退, 則應付挑戰未至如斯被動. 但諸國各懷私心,見利寒盟, 遂使中國有機可乘,逐個擊破.***
《困境After the Fall 》(2011) Walter Laqueur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是本書其中一章的標題.
讀書劄記160208困境(三)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2/0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208/
讀書劄記160208
困境(三)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掌門執筆
德國政客Thilo Sarrazin近年出版了暢銷書《Germany Abolishes Itself德國自毀》. 該書主旨在於點出:「人口數量日益增多的 穆斯林社群將成為德國社會無法承擔和忍受的重負, 原因是他們文化低落、技術不足,*** 當中只有少數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
該書甫出版立即遭到政界和智識界圍攻痛剿, (內文的而且確嘩眾取寵,甚至濫用遺傳學來指陳穆斯林人種低劣.) 但書中援引的事例和統計卻相當堅實,難以動搖, 頗能引發國民大眾的共鳴. 一葉知秋,這書在短短幾個月內售出了超過一百萬冊,反映出德國社會的深重危機.
事實上就連以社會風氣寬容著稱的國家(如瑞典和荷蘭), 反移民政黨在近年的選舉中都大有斬獲 , 在北歐甚且攀至聯合執政的少數黨地位. 現今德奧意 法西斯主義政黨的方針訴求並不是向外部擴張國家勢力, 而是向內部排斥非白人移民 .*** 例如「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Sigmar Gabriel即曾揚言: “不願融入社會的移民應該離開.”
有鑑於「種族主義」是兩戰的禍根, 戰後歐陸智識界對之深惡痛絕,批鬥不遺餘力. 但是歐洲的智識界與人民大眾一向存在著意識形態落差, 智識界傾心「社會主義」 ,追求實踐 “自由、平等、人權、人道主義”等抽象正義; 人民上心的則是「消費主義」 ,關心 “就業、福利、治安、稅務” 等實際利益. 在承平時期,人民信賴政治菁英推動社會正義和歐洲統合; 但當察覺到生活水準不保的時候, 便會怨聲載道,要求煞車.***
在諸多現實窘境議題之中, 最能挑動種族情緒的便是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戰後很長時間, 除了同化困難之外,穆斯林不成為西歐的嚴重社會問題. 原因是所佔人口比例相當低; 兼且戰後首批移進者都是久經亂離的難民, 但求溫飽棲身,便安份守己,鮮少造成威脅. 另一方面,彼時歐洲經濟復興,缺乏勞工, 移民對社會有所貢獻, 也就不會招來主流白人的不滿.
社會風氣方面, (有錢的)西歐,禮義之邦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多元主義」 不是蠻好嗎? 萬國衣冠,鹹來長安….. 據說有教養之士宴聚, 席間只要有一位穆斯林,大家都不會點豬肉菜色. 可惜時移勢易,經濟榮景過眼雲煙, “生存空間”意識擡頭,溫柔敦厚逝去無跡….. 長安衣冠終為匈奴人 劉淵所掃地. 究其原由,實出多端.
首先,最顯眼的是人口比例, 白人人口增長率很早便迫近零, 但穆斯林卻持續著高生育率. 加深情況惡化的是,穆斯林人口並非均勻分布於全國, 而是密集聚居於大型城市的貧民區 ,並且形成封閉性同質社區 .*** (相當於「哈林區」和「重慶大廈」,主流人種不敢妄進.) 這造成了現今大巴黎區的穆斯林人口升至接近20%; 而伯明罕的清真寺數目竟追及國教會教堂 (尚未考慮教友的出席率.). 請不要忘記, 西歐奉行 “一人一票” 民主政制,白人的神經繃緊非徒反應過敏.***
其次, 文化上扞格不入 造成互不信任. 穆斯林擁有極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至神聖的宗教凝聚力, 對西方文明甚且抱持輕蔑不齒的心態. (這又很像古時的猶太人,早前的唐人街.) 教會和長輩力誡年輕人萬勿為邪惡文明所 “ 汙染” .
反之,從主流白人的視角觀察, 可看到穆斯林在地社會全盤排拒西方 “自由、民主、人權” 等當代先進的價值觀 .*** 女性被父兄敕令出入穿著 “罩袍”,禁止接受中高等教育和就業, 那是剝奪了她們的基本人權. (穆斯林女性的學業成績和工作表現一般遠佳於男性,此點不証自明.) 青年男性不思上進,遊手好閑….. 其恐怖者當然會搞「恐怖主義」了.
其三,直接衝突起因於穆斯林年輕男性的破壞力 . 他們對社會極度不滿,心存叛逆,自小被教育不要與白人合流,學業成績低劣, “霸淩” 同學,行止不端…. 稍長欠缺謀生技能,必然失業…..(事實上白人也正在失業.) 社會福利又這麼少, 只好去當街頭黑幫和販毒.
最令白人氣憤的是, 在「福利國家」的施政架構下, 高收入的白人等於在經濟上補貼低收入的穆斯林. *** 他們拿這麼多社會福利卻又反社會,這還有天理嗎?
西歐的穆斯林來源有三: A來自北非 , 主要是法國撤出 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意大利撤出 利比亞時所帶回的移民; B 英國撤離印度帶回的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移民; 和C 從 土耳其 進入者. 三者之中以B的素質最佳,很多是受過英式教育的中產階級; 而C則成為現今法德奧社會的心腹大患.
記得看過一部荷里活片,地點似乎是伊斯坦堡一間夜總會, 舞臺上冶艷的脫衣舞孃身段惹火,意態撩人….. 收工了,她到後臺更衣, 只消除下高跟鞋,套上一件黑色的極寬身罩袍,再戴上遮面頭巾….. 從後門出街,立即變身為一位步姿拘謹的虔誠穆斯林婦女.
〈罩袍的困惑〉
還以為「罩袍」這東西是古來盛行, 伊斯蘭國家一體通用的婦女指定服裝. 殊知不然.
罩袍有多款,最離譜的是「波卡 burqa 」, 從頭到腳密封,連視窗也遮以薄紗, 此款最為「塔利班」所推許. 其次保守的是「尼卡 niqab」 , 所差者僅是眼部留有長方形視窗. 這兩款其實較少地方有人穿著. 較為常見的是頭巾「希甲 hijab 」, 重點是遮著頭髮, 但露出部分以至整張臉部.
罩袍不便生活,絕對妨礙工作 ,*** 穿著罩袍等於宣示婦女只宜家居,不應外出, 因而阻絕其參與公共生活 ,包括工作、學習、社交等等.
伊斯蘭國家對頭巾的規定不一, 土耳其和突尼西亞甚至禁戴頭巾; 埃及時禁時馳; 伊朗則連女性遊客離開酒店也要戴上頭巾. 敘利亞的學校和大學禁穿波卡; 馬來西亞禁止公務員, 埃及禁止醫護人員穿尼卡.
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已逐漸棄用,或至少是減用這些罩袍, 但近年卻在歐洲的街頭成為時尚,引起了關註. 主因出於政治認同 , 歐洲穆斯林表明追求與 “非信士” 有所區隔, 讓其女子外觀上與別不同. ***
壓制婦女是伊斯蘭文化中最為人詬病的環節. 歐洲穆斯林這種 “主動出擊” 的做法惹起嫌惡, 罩袍, 尤其是黑色波卡,被視為壓制婦女的象徵 , 某位德國部長形容它是 “人身監獄”. 婦解分子更加怒不可遏, 認定 “姊妹們” 出於被迫,水深火熱. 反恐特工則隨時警惕著男性恐怖主義分子利用罩袍行事和脫身.
有人建議頒令禁示,但這樣做明顯有違自由主義的憲政精神. 也有唱反調的女性主義者竟這樣說:波卡令女性徹底避開男性的目光, 從而獲得 “真正的自由”.
袍服雖微,風波卻惡, 骨子裡是白人社會把它解讀為穆斯林對 “族群融合” 作出的反彈 .***
《困境After the Fall 》(2011) Walter Laqueur
演說1602困境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2/13/%e6%bc%94%e8%aa%aa1602%e5%9b%b0%e5%a2%83/
演說1602困境
講者:掌門
《困境After the Fall:The End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the Decline of a Continent》(2011) Walter Laqueur
作者是歷史學家和國際政治評論員,本書是有關當前歐盟境況的論述. 前半部以史學手法考掘歐盟由盛入衰的原由; 後半部則以政治評論方式探討當前歐盟的內部難題,與及對外關係的弱勢.
〈歐盟的衰落〉
作者的治史信條:「一切信史皆是權力興衰史。」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制霸全球三百年, 其衰落始於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歐洲雖則經濟強力復興, 但在國際政治層面,其影響力卻是加速滑落. 到了本世紀就連經濟和內政都已千瘡百孔, 當前的議題只聚焦於頹勢能否挽回或者緩和.
戰後歐洲的政治菁英飽經亂離,憂懷疾苦, 在內政方面創制出平等主義的新型「福利國家」, 為人民塑造出史上最民主和最高質的生活水準; 在全歐國際格局方面倡議 「超國家主義」, 達致了歐洲史上從未見過的真正和平.**** 「歐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以征服手段構築的跨域政權, 其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足以永垂青史. 不料這等高尚襟懷,卻因經濟衰頹和開展過急而成為敗局.
歐洲的衰落原因極之複雜, 大致可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方面,福利國家的基本前設是持續而實質的經濟成長, 但此一前設並不為真.**** (因此被譏諷為「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在「福利國家」框架下,「人口老化」是絕癥, 可見將來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口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 更何況年輕人失業狀況極其嚴重,自顧尚且不暇.
更有甚者,作為先進工業國家, 歐洲極度欠缺原料和燃料, 在原材料價格飊升的年代遂深受打擊.*** 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 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龐大的貿易逆差, 使情況雪上加霜.
政治方面,歐盟內部的「產品、資源、資本和人員自由流通」總政策造成經濟高水準國家社會矛盾激化.*** 富國的資本流向窮國,但人口則逆向流動, 百姓失業,仇視移民. 白人出生率下降,但非白人移民卻維持高出生率, 尤其穆斯林族群人口膨脹,頑拒同化,更成心腹大患.
「疑歐派」呼聲甚囂塵上, 某種說法認為歐盟之所以一息尚存,只因解散的成本過高. ***「歐盟」的成立和擴大由頭到尾都是政治菁英主導的把戲, 人民在經濟好境的時候受其鼓動,樂意追隨. 現今經濟雕敝,民間自然叢生不滿, 但正當此時菁英的領導力卻日益式微, 喪失鬥誌,不敢改革體制以挽狂瀾.
〈結構困境〉
2010年5月歐盟設立「歐洲穩定機制」, 集資7000億歐元作為常設基金, 直接貸款給急需清償到期債務的會員國,以濟燃眉. 這種做法長期而言能否收效未知, 但短期立即令到提供資金國家的「擁歐派」政黨在選舉中慘遭敗績.***
要獲得紓困基金批出貸款, 申請國必須承諾實行「撙節政策」,把預算赤字壓低至GPD某個百分比之內.*** 該等政策通常包括:大幅裁撤公務員; 刪減兒童福利、退休金及其他公共服務; 國防、教育和文化預算等 “非緊急” 項目更遭嚴重限縮. 凡此種種必然直接造成失業現象,並且降低國民的生活水準, 因而導致該等國家政局動蕩.
但最致命的是撙節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加深了經濟衰退, 或者起碼有礙復甦. 於是往往困者再困, 而長貧難顧,紓者無力再紓. 這又造成歐盟內部經濟健全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關係緊張.***
〈中國的陰影與挑戰〉
歐盟對中國的外交態度, 被某份研究報告定義為「無條件交往unconditional engagement」:每逢磋商合作, 歐盟在談判桌上對中國不敢強求; 但郤讓中國取得想要的一切好處. ***
歐洲的總理和外長近年頻頻走訪中國, 送上諸多頌揚. 2010年德國總理 梅克爾帶著半數閣員前赴北京, 中國領導人原諒她三年前接待 達賴喇嘛的錯誤行為, 慷慨地擲賜大宗購貨合同. 拜強國對進口高級轎車的消費狂熱, 德國幾家主要廠商僥倖渡過財務危機. 德國是中國的歐洲最大貿易夥伴,無論進出口都等於英法兩國總和, 這就無怪乎以風骨棱棱著稱的政治家亦為之汲汲營營了.
兩個月後, 國家主席 胡錦濤造訪巴黎, 總統 薩科齊夫婦親赴機場迎接,禮遇之隆前所未見. 薩氏剛在兩年前還高調威脅杯葛北京奧運開幕式, 以示抗議中國的西藏政策,何前踞而後恭也? 下文是中國買了102架空中巴士, 還簽了有關核能和石油的鉅額合約. 法國極力遊說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但卻沒有成功.
廉恥度更低的英國首相 卡梅倫同月拜訪上國, 語多恭順,彎腰折膝. 英國報紙一向直言不諱, 《衛報》寫道:「歐洲諸國今天就像龍椅前的乞丐, 苦苦討求生意,以救濟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 三百年前 乾隆大帝對 “傾心向化,仰慕天朝” 的 喬治三世頒下詔書, 翻譯成現代語言便是:「歐洲需要中國, 遠勝於中國需要歐洲.」,*** 不意康乾之盛,重現於今日.
歐洲人民確實不可或缺 “中國製造”, 問題在於歐洲廠商如何才能打進中國市場,以平衡貿赤.*** 歐盟經常抱怨中國市場設限太多, 也責怪其侵犯智識產權和運用商業間諜的行逕. 但無論如何不滿,中國仍是歐洲第三大出口市場, 在世界普遍不景氣的前提下,這個大主顧是得罪不起的.
再者,目前歐洲已超過美國, 成為中國的最大外遊消費區. 中國人佔了法國接待外地遊客的一半; 意大利和法國的名牌奢侈品三至四成賣給了中國遊客, 超出了中東和俄羅斯的暴發戶.
看深一層,中國產業成功靠的是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中國複製了歐洲的工業技術, 以本身的廉價勞動力和地租製作產品,然後反過來傾銷歐洲市場. 許多歐洲橫綱企業受害甚深.
另一方面,坐擁極其龐大的外貿盈餘滾存,兼且源源不絕挹註之勢不改, 中國積極利用外交優勢和資本市場頻頻出招. 近年來在非洲大肆活動,購買或租借稀有金屬礦場, 此舉提升了中國在該等原料供應市場原已甚高的佔有率,讓歐盟大感不滿.
中國也充份了解歐洲豬國PIGG “見錢開眼” 的本性,積極交好西、葡、意、希及其他困境國家, 承諾給予經濟援助,並且洽購具有戰略價值和發展潛力的企業.
「中國已用錢收買了非洲,現在是時候收買歐洲了. 」
〈歐盟混亂與軟弱的外交〉
隨著 “大國崛起”,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已由共產主義轉向民族主義. 加上中國「硬實力」(按定義, 指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的急劇增長, 已引起亞洲諸鄰國極大的不安. 然而歐洲隔涉千里,且綜合國力也遠在東亞之上,本來外交上完全無需如此卑屈. 究其原因,乃是歐盟從未達致堅實程度的「超國家」水準.***
歐盟由 煤鋼互濟,市場共同,進而貨幣一統,資本人員無阻流通, 所走路向完全聚焦於經濟面. 歐盟從未形成像樣子的外交和軍事統合, 直到最近倡議成立「歐盟外交部」和「快速反應部隊」,才總算踏出了第一步. 但這兩個機構甫一成立, 即發覺資源不足,體質孱弱, 諸多掣肘,窒礙難行.
歐盟諸國的硬實力狀況與中國恰好是兩極對照. 諸國為求社會主義平等,奉行「福利國家」政策,導致市場競爭力削弱, 加上時運不濟,原料漲價,經濟雕敝. 近十餘年諸國財政危如累卵,被迫厲行「撙節」, 首當其衝者便是國防開支預算. 這是歐盟軍事力量日趨單薄的直接因.***
中國則是當今之世最堅決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 市場競爭力強大,加上鴻運當頭,經濟由是勃興. 中國據稱國防開支預算尚算溫和….. 但不知何故,軍事力量總是日趨強大.
「軟實力」(按定義,除硬實力外, 所有實力都是軟弱的.)是歐盟 “平生自詡”的最強項, 歐陸有深厚的古典文化, 孕育出民主人權理念,為當世之模楷….. 但中國全然不吃這一套,中國文化更古更典; 民主政治末路窮途,又怎及得上 “如日方中”的「賢人政治」?
面對中國的大博弈壓力, 倘使歐盟諸國能夠先行協調,共同進退, 則應付挑戰未至如斯被動. 但諸國各懷私心,見利寒盟, 遂使中國有機可乘,逐個擊破.
在諸多現實窘境議題之中, 最能挑動種族情緒的便是
〈歐洲的穆斯林困擾〉.
戰後很長時間, 除了同化困難之外,穆斯林不成為西歐的嚴重社會問題. 原因是所佔人口比例相當低; 兼且戰後首批移進者都是久經亂離的難民, 但求溫飽棲身,便安份守己,鮮少造成威脅. 況且彼時歐洲經濟復興,缺乏勞工, 移民對社會有所貢獻,也就不會招來主流白人的不滿.
社會風氣方面, (有錢的)西歐,禮義之邦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多元主義」不是蠻好嗎? 可惜經濟榮景過眼雲煙, “生存空間”意識擡頭,溫柔敦厚逝去無跡. 究其原由,實出多端.
首先,最顯眼的是人口比例, 白人人口增長率很早便迫近零, 但穆斯林卻持續著高生育率. 加深情況惡化的是,穆斯林人口並非均勻分布於全國, 而是密集聚居於大型城市的貧民區,並且形成封閉性同質社區.*** (相當於「哈林區」和「重慶大廈」,主流人種不敢妄進.) 這造成了現今大巴黎區的穆斯林人口升至接近20%; 而伯明罕的清真寺數目竟追及國教會教堂 (尚未考慮教友的出席率.). 西歐奉行 “一人一票” 政制,白人的神經繃緊非徒反應過敏.***
其次, 文化上扞格不入造成互不信任. 穆斯林擁有極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對西方文明抱持輕蔑不齒的心態. (這又很像古時的猶太人,早前的唐人街.) 反之,從主流白人的視角觀察, 可看到穆斯林在地社會全盤排拒西方 “自由、民主、人權” 等當代先進的價值觀.*** 女性被父兄勅令出入穿著 “罩袍”,禁止接受中高等教育和就業, 那是剝奪了她們的基本人權. 青年男性不思上進,遊手好閑….. 其恐怖者當然會搞「恐怖主義」了.
其三,直接衝突起因於穆斯林年輕男性的破壞力. 他們對社會極度不滿,學業成績低劣,行止不端…. 稍長欠缺謀生技能,必然失業.(事實上白人也正在失業.) 社會福利又這麼少, 只好去當街頭黑幫.
最令白人氣憤的是, 在「福利國家」的施政架構下, 高收入的白人等於在經濟上補貼低收入的穆斯林. *** 他們拿這麼多社會福利卻又反社會,這還有天理嗎?
孵化器困境調查:騙補貼者橫行 微商濫竽充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5/154888.shtml
導讀 : 即使倒閉也並不認為全是壞事。當然,倒閉、投機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孵化器都在艱難度日。
i黑馬 周路平 3月25日報道
陽光100優客工場內的咖啡館
昨日,創業孵化品牌“優客工場”與“無界空間”達成股權戰略合作。兩家孵化面積加在一起超過了4萬平米,工位超過5000個。
兩周前,大洋彼岸,聯合辦公鼻祖WeWork宣布獲得約4.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160億美元。而關於WeWork將入華的傳聞也不脛而走,第一站被定在上海。
行業在發生劇烈變動,經過將近一年的狂飆突進,提供辦公場所和創業服務的孵化器,問題愈發凸顯:入駐率低,租金入不敷出;創業服務專業度不夠,使用頻次低;越來越多的孵化器開始蛻變成早期投資機構,只是,投資也依然會是一個漫長而專業的賽跑。
失寵的咖啡館
3月的某個中午,北京一創業咖啡館的上百個位置被占去了大半。這是最為平常的一天:零星幾個吃完盒飯的人已經收拾完畢,開始下午沈悶的工作;背著包發用戶體驗卡的創業者被主辦方及時制止,悻悻離開;咖啡吧臺的工作人員端著茶水,進進出出……
下午1點30分,項目介紹活動準時開始,這是每周一到周五固定的內容,每個人幾分鐘時間,介紹產品特色和創業需求。
不難發現,他們都經過了一番準備。一位專程從河南趕來的創業者有些苦惱,他的PPT一直沒法播放,只好拿著手機向人們介紹一款電商產品,這個app將線下便利店放到手機上,順便融合了地圖查詢功能,目前僅打通了河南當地一個城市。他聲稱用了8年時間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沒有的商業模式。”
語畢,環顧周遭,略微尷尬,掌聲未能如期而至,臺下人們的臉上表現出的更多是好奇和質疑。他剛走下臺,五六人圍上去,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男子率先開炮。
“人家在淘寶便宜,為啥要在你這里買呢?”
“那是淘寶,那不是電商。”創業者反駁。或許是第一次聽到有人把淘寶排除在電商之外的,東北口音的男子“呃”了一聲,似乎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有人開始探討為什麽淘寶就不是電商時,又被旁邊的人插了一嘴,便開始了下一個問題的討論。
三言兩語後,各自加個微信,散去。聽到興奮內容,又重新聚攏,周一到周五,循環往複。
這種集市一般的粗放做法越來越失去魅力,而此前咖啡館里流傳的成功故事沒能再次上演。
“咖啡館里面看項目的基本都是投資經理這個級別的,並且不是主流機構的投資經理,合夥人是很少有去咖啡館里看項目的。”一位業內人士對i黑馬表示。
投資人依然掌握主動,他們並不缺項目,只需要用一天的時間專門看項目,提前約好,半小時一個,坐著不動,都能全部看完。
更為致命的是,咖啡館的項目越來越被打上不靠譜標簽,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渠道,“優質的項目對創始人的人脈資源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很多是純屌絲的創業項目,沒有更多社會資源。”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A+labs創始人 喬會君說,他們除了坐等咖啡館,沒有太多的辦法。
盡管如此,隨著創業熱潮興起,創業咖啡館還是多了起來。3W咖啡是創業咖啡館的榜樣。這家由數十位大佬眾籌而來的項目,隨著總理的到來而聲名大噪,一時之間,參觀朝聖者絡繹不絕。
喬會君參與過創業咖啡館項目,朋友在做,采用眾籌做法,籌集50個人,他出了幾萬塊錢。但之後便沒有再過問,也從沒去過。等他再次聽說時,已經是倒閉的消息。
“咖啡只是交流的平臺,沒有贏利點。”喬會君苦笑。而創業者早已經不缺乏交流的平臺,這種交流甚至很多創業孵化器本身也配備了咖啡館。即便是3W咖啡館,依舊是個賠錢的項目,大部分靠招聘項目拉勾網掙錢。
起初,人們希望借咖啡館這個平臺給創業者交流,至於如何把流量變現,依然沒有人想清楚。
而咖啡館的活動也越發失去魅力。“你看今年的路演效果也不好了,活動都爛大街了。”創客總部合夥人譚君說,一些淺層的金融常識已經很難有吸引力。而深圳那家倒下的孵化器——地庫創始人在反思失敗時,也曾提到一場活動只有2名創業者參加的窘境。
30% 的入駐率
創業咖啡館失寵只是孵化器遇冷的冰山一角。
3月2日,北京新商業中心——望京,頗具未來感的SOHO已經成了望京地標性建築。寒冷的北京當天難得變得溫暖,剛吃完午飯的人們在樓下的草坪上溜達,不願走動的幹脆裝在小屋子里,趴在桌上,被燥熱的陽光熏得只穿單件襯衫。
地產商潘石屹專門拿出了一棟五層樓搞孵化器,每層1300多平米的空間被切割成若幹個10平米大小的格子,相互之間透明玻璃隔開,一個大的封閉空間里,裝著若幹個更小的封閉空間,回環曲折,如迷宮一般。
根據前臺指引的樓層,工位出租的情況還盡如人意,一半以上的工位都已經找到了主人。但在另外一層,沒有門衛保安,兩名保潔阿姨坐在沙發上聊著天,辦公設備早已齊全,偶爾能看到封閉的工位內坐著三五創業者,開放工位幾乎都還空著。
望京soho,開放區域還有很多空位
這里的租金並不便宜,開放工位560元一周,封閉工位720元一周。創業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每月至少2200元的租金。
陽光100優客工場,是另一位知名地產商毛大慶的創業孵化項目,9000多平米的面積,占了整個地下一層,人員來回穿梭,一片繁忙。封閉的辦公位基本都被占滿,門邊被貼上了各項目的名稱牌,會議室已經被創業團隊占用。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叮囑參觀的創業者,當前工位緊張,沒有多少位置可選,需要的話盡快簽下來。
而在一站地鐵之外的外企公寓優客工場,卻是另一翻景象,這里的工位並沒有如此緊缺。咖啡吧臺旁邊坐著兩人在聊天,五六排的開放工位只坐著一個人,開著電腦,略顯孤零。開業不久的海龍大廈優客工場情況大抵如此,50多個工位,整片空無一人,明亮的辦公區唯獨這一塊燈光未開。工作人員介紹,對面還在裝修的優客工場也將在數月後開張。
“所有北京的孵化器加一塊兒,入駐率能達到30%就不錯了。”喬會君直言不諱,孵化器比創業者多的現象越來越趨向現實。根據他的統計觀察,北京正常運行的孵化器達400多家,工商註冊里含孵化器業務的企業接近萬家,海澱區和朝陽區是主陣地。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的數據則超過了千家。
官方層面的數據也在反映行業的急遽變化。今年1月,科技部火炬中心透露,截至2015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近3000家,面積超過8000萬平方米,除此之外還有眾創空間2300多家。而深圳一地,孵化器總面積就超過460萬平方米。
國家級眾創空間名單也多了起來,科技部2015年底公布的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名單共136家,半年時間不到,第二批眾創空間名單公布,數量達到362家。
“今年孵化器肯定是遇到了很多問題。”這是喬會君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說倒閉潮不為過,沒有言過其實。” 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春節後剛搬入國安創客不久,120個工位的創客空間多數還空置。
春節前,深圳一家名為“地庫”的創業孵化器傳出即將倒閉的消息,讓整個行業憂心忡忡。人們擔心,這會是多骨諾米牌倒下的第一塊。這家孵化器僅成立4個月,燒了100萬,最高峰時僅有10個團隊入駐,入駐率遠低於預期的20個團隊。
半年前可不是這番景象。
總部在上海的蘇河匯,進駐北京的時間是2015年6月,彼時創新創業掀起高潮,為了找個房子辦孵化器,蘇河匯北京負責人趙煒大費周折,“空間說沒就沒,基本上如果你不能快速的找到這個信息,快速地交錢,基本上就不會是你的房子。”
有一個值得註意的細節是,聯合辦公品牌WE+的HR現在每天能收到一二十份孵化器相關人才的應聘申請,“以前是一份都收不到”。這是聯合創始人何善恒感受最深刻之處。WE+親歷了這場創業浪潮起來。2015年5月以前,WE+只在上海黃埔有一個眾創空間,從那之後,快速井噴至6個。
地產商的算盤
如今,行業已經很難對創業孵化器做一個嚴格界定。有提供辦公場所聯合辦公的,有賣咖啡的,有提供創業服務的,還有設立基金做投資的。不管同不同意,都已經劃入了孵化器的範疇。當然,目前最為一致的認知是,至少得有物理空間。
於是,有房子的地產商成了這場熱潮的積極參與者。
國安創客中心
國安創客中心,門口停滿了奔馳、卡宴,中信國安專門拿出一棟樓吸引創客。一樓的咖啡館剛剛裝修完畢,工人們正在安裝健身設備,木質桌椅、桌遊、臺球、遊戲機,一應具全,環境已無可挑剔。但少有人往來。
第三層給了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雙方設立基金投資項目。按照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的入駐規則,所有入選項目必須是他們所投資項目,而投資除了現金,通常會將服務打包,算入投資一部分。“我們更像一個投資機構,占他股份,靠這個賺錢。”負責人喬會君說。
“不是出於消化內存的考慮”。喬會君解釋,中信國安的目的是篩選到好項目來做投資。“投到一個好項目,所有的成本都賺回來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地產商在真心實意搞項目孵化。
蘇河匯趙煒直言,地產商進入,本質肯定是賣房,把房賣的更高、更好。
“(做孵化器)人就多了,那地就炒起來了。”譚君也持有相同的觀點,有人氣房子好賣,房價自然高。做孵化器甚至也被認為是地產商出於與地方政府打好關系的考慮。創客總部在北京的孵化器面積2000平米不到,但在北京百公里之外的保定,拿到的是一個一萬多平米的場地。
潘石屹甚至承認,房地產市場存在過剩,共享空間是去庫存的好方式。而孵化器也被認為是SOHO中國轉型中的最大亮點。
補貼投機者
表面上看,孵化器算不上一個劃算的買賣。其收益構成並不複雜,最為簡單粗暴的算法是,收入減去租金和運營成本,盈虧一目了然。
按照北京不同地段標準,一個工位的月租金大多在1000元到2000元之間。按此價格計算,即使在滿租的情況下,工位租金也無法完全覆蓋孵化器整體租金和運營的成本。
業內重新把盈利目光放在了創業服務上,包括財務、招聘、法務、市場、培訓等方面。“這些都是孵化器的基礎和標配,但創業團隊對這些服務的需求很小。”科技寺一工作人員對i黑馬透露。這些理論上行得通的邏輯,實際上卻遠達不到商業模式的範疇。
政府補貼成了創業孵化器往前走的重要動力。i黑馬查詢了福建、河北、湖北等地出臺的政策,孵化器按國家級、省級等分類,地方政府相應給予一次性100萬、50萬不等的獎勵補貼。各級各部門疊加後,這也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一次性資金補貼之外,稅收返還也是常見的做法:國稅部分上繳,地稅部分返還。而某地一區委書記曾電話喬會君,告訴他除了公司的稅收能返還,高管的個人所得稅也能返還。
廣東佛山對孵化器內創業投資失敗的創投機構最多可獲300萬元風險補償,銀行首貸遭遇壞賬也可獲補償。
除了直接撥款,政府也開始設立引導基金,與投資機構一塊兒出資投項目,基金交由投資公司打理。
然而,每一次風口的到來從來不乏投機者。
一名內部人士透露,稍微上規模的孵化器往往都運營著多個眾創空間,它們會把申請入駐的項目,集中放在一個空間里面,“永遠都帶你去參觀人多的那個。”
另一位成都的孵化器從業者告訴i黑馬,去年底開了次當地政府組織的團拜會,四五百家孵化器代表參加,場面頗為壯觀。他原本準備了探討的問題——企業做孵化器與專業的孵化器機構的利弊,結果楞是沒有開口。他顯然高估了議題討論的層次。當天,一位大姐站起來發言,問的是孵化器如何招商。她當初為了拿政府補貼,特意掛了塊孵化器的牌子。
拿補貼是這群人的出發點,“你發現那些人明顯就是叫過去充個樣子,電腦都沒通電,插線板都沒有。”趙煒也曾對騙補貼的現象有所感觸。
成都Firefly創業空間負責人曾向媒體介紹,各地方政府在制定補貼政策的同時,也設立了發展指標,有的孵化器甚至跟地方政府簽訂了對賭協議,每年必須完成多少創業團隊入駐、必須有多少創業團隊拿到投資等等。如果未完成,則所有的紅利補貼都將化為泡影。
為了滿足條件,創業孵化已經變得狹隘,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做微商、開淘寶店,圍繞微商做營銷推廣和設計都被納入創業的範疇。
幾天前,蘇河匯趙煒剛勸走一位創業者,他原本只需要客套地告訴對方,“項目不錯,不過我們還需要考慮考慮。”但他幹了件得罪人的事,直接叫對方不要創業了。他看了太多此類創業者,有些人並不合適創業,找份工作或許比創業更好。
當然,倒閉、投機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孵化器都在艱難度日。i黑馬在實地走訪中發現,憑借前期名氣的積累以及區位上的優勢,很多孵化器的入駐申請遠遠超過孵化空間所能容納的面積。再加上孵化器本身也從事投資事業,這對於找錢的創業者而言,充滿誘惑。
即使倒閉也並不認為全是壞事。“這個正常,因為你想按照概率來說,(孵化器熱潮)已經有一年了,那至少也要倒閉一些的。”譚君認為,創業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創業孵化器的成敗不宜做過度解讀,甚至在他看來,“矯枉過正的方法,反而能達到一個效果,對於有些人可能會有一些影響,但整個來說,泡沫過後整個國家和水平,就真的提升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周路平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KPCB周煒:Papi醬們面臨的困境是爆款如何持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0/155308.shtml
導讀 : 深度探討當前火熱的文化娛樂和內容創業領域的投資邏輯。
文 | 網易創業Club 陽陽
精彩語錄:
1. 資本無法催生出好企業家,好企業家是天生的。
2. 投資往往選對方向不難,最難的是選對團隊。
3.內容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麽形成一套機制,持續創造優質的有價值的內容,並且用戶不疲倦。
4. 未來在社交媒體和內容上,短視頻會占到半壁江山。
5. 成功的產品,是滿足了用戶自己都不知道、隱藏在心靈深處的需求。
6.不看科幻的人沒辦法做好早期投資。
采訪周煒從上午10:00持續到中午12:30,在KPCB中國辦公室。采訪完成後,周煒和采訪拍攝團隊的小夥伴們一起在會議室里圍著吃外賣的快餐。他吃得最快,三兩下吃完,之後輕松和我們聊點業界的趣聞。然後外出趕赴下一個會議。
過去的2015年,用周煒的話說,“內心還是有點小得意”,2014年投的兩個公司--—秒拍和喜馬拉雅,投時還是行業的3、4名,在2015年都沖到了行業第一,秒拍拿出了小咖秀這樣令人意外的爆款產品。
周煒,KPCB(凱鵬華盈)中國主管合夥人,京東、融360、秒拍、喜馬拉雅、啟明星辰等明星創業公司的投資人,也因內部流程決策過慢錯過“快的”。科幻的死忠粉 ,喜歡看歷史,留著小胡子,崇尚精品投資,不“亂彈掃射”,在凱鵬華盈8年,從VP到主管合夥人。
(以下以周煒自述的形式展示他對投資趨勢的判斷和分析)
資本無法催生好企業家
我一向推崇“精品投資”,不是“開槍掃射型”。在資本瘋狂的2014年~2015年上半年,投資都非常克制,投的項目不到10個。很多人會問在別人瘋狂砸錢的時候怎麽保持冷靜?如果你也經歷過多次經濟周期,心態也會比較平穩。
我是2007年開始進入VC,之後馬上面對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7年融資的企業到了2009年初對半折價,之後又經歷了2010年-2011年短暫的資本的下降期。有了這些經歷後,面對周期性的瘋狂,內心就不會太恐慌。
因為統計學永遠不會騙你,好的公司永遠就只有那麽幾個。難道因為資本的瘋狂,好企業就成倍增加嗎?不可能!資本沒辦法催生出好企業家,好企業家是天生的。不管是有10倍的人在做投資,還是5倍的人做投資,好企業家和好企業就那麽多,只不過資本讓他成長得快一些還是慢一些。
在資本瘋狂的時期,看懂了某個行業才投資。比較自豪的是預測未來一直做得不錯。瘋狂投資很多時候是賭概率。如果一個彩票馬上要開獎,獎金池非常多,比如有50億美金,如果能花30億美金把所有的彩票都買下來,肯定是賺些錢。在過去一些年,掃射式打法有效率,因為那時創業者數量有限,成功的幾率相對大,你打得夠多,總能掃到好幾個,而且倍數相當高,能賺回來,從數學模型上是成立。但現在創業項目數量那麽多,估值增高太快,再用掃射式再也沒那麽容易賺錢。我和我基金合夥人,一共投了30多個項目,主要投A輪,其中十億美元估值的已經接近10個,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如果說投的量非常大,有幾十個獨角獸公司,那我們沒法比。
從LP的角度看,更關心是你幫我賺了多少倍,而不是你投了幾個上市公司。投資賺不賺錢,不是指投了好公司就能賺錢,比如說蘋果和谷歌上市後,你去買它們的股票,不見得最後賺錢,所以進入的時間點非常關鍵。我的70%以上的項目都是A輪進入。
風險投資是藝術性大於科學性。我比較滿意的是,比如喜馬拉雅、秒拍等,這些好的項目的靶子真的在哪里,我看見了,別人還沒看見,我打中了。最終的目標,和我設想的幾乎一致,甚至更好。這個特別有意思。
內容創造者的困境:爆款如何持續
現在內容創業非常的熱,單純內容創造者要面對的問題,是怎麽讓你的內容的高品質和高吸引力能夠持續。
從投資角度上,我會首選投內容的平臺,再看垂直內容生產商,顯然內容平臺是更大規模的公司,所以投了喜馬拉雅和秒拍。但我完全相信內容的價值,內容的垂直生產商也會成為很有價值的公司,比如說《萬萬沒想到》、關愛八卦協會還有當下非常火爆的Papi醬等。關鍵在於,如何形成一套體系和機制,持續創造出高水準的有價值的內容,而且用戶不疲倦,這和電影、遊戲很像。Papi醬能不能在幾個月之後,仍然能持續創造出如此高吸引度的內容,且用戶不會審美疲勞?這是內容創造者們面臨最大的問題。
其實好萊塢電影對此已探索出模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都有套路,包括設置什麽樣的沖突,男主碰上什麽樣的困境、危機,怎麽去拯救等等,都有模式。好萊塢的動畫片比如《瘋狂動物城》,有很多可以套用的模式和固定的橋段。
中國的內容創造者們目前要做的是把成功的模型建立好,並且突破個人的瓶頸。比如說Papi醬,如果以後一直是她來表演,就算她每天10個小時不停地拍,能生產出多少內容?但如果她逐漸把自己的成功模式複制,進行多品牌的模式化的內容創造,會獲得規模化的增長。
如果我們去投內容創業者,如果這個創業者是個人明星類型,就看他能否模式化,能否用自己的品牌效應帶出一個群體或者商業模式來。如果能做到,非常值得投資的。如果做不到,一旦失去新爆款,很快就下去。如同之前的社交公司,最終成功上市的社交網絡公司、社交遊戲公司,並不是最早那幾個特別火的,最火的那幾家現在都不存在了。
內容創業變現,廣告仍最直接
市場上會分超級市場和專業市場。淘寶是超級市場,市值千億美元;淘品牌是專業市場,市值最多幾十億。
內容創業者和投資人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兩方面。第一,規模能長多大。能做千萬級還是億級、十億級公司?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得調整自己的期待值。第二,企業的周期,對垂直領域的創業者來說,不管是內容還是小平臺,要意識到在某個時間點可能要面對並購。互聯網的大公司壟斷了大量的流量,流量定價權不在自己手上,當競爭到一定程度後,為了讓原有的產品形態在競爭中長遠存在,你一定要找一個巨頭合作,也就是站隊,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現在創業被用爛了。投資界定義的創業,是幹大事情;開個餐廳,小店,是做生意,不是創業。絕大多數的內容創造者,如果把開個自媒體號定義成創業,他會失望。當作一個興趣來享受比較好。內容創業只屬於少數人。
通過內容創業來變現, 數萬的小團隊最終能賺錢的有多少個?幾百個是非常樂觀的數字。內容創業者,如果一開始把身家性命都拼上,希望搏一個大成功,失望的概率非常大。但如果把它作為發揮專長,在過程中建立價值和名聲,最終會找到一個變現方式。
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說過內容創業不能靠廣告變現,要賣貨,要賣知識,掙粉絲的錢。我倒覺得廣告是最簡單、直接、粗暴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變現渠道。羅輯思維是十萬中挑一的內容創業者,他的變現方式,不是每一個內容創建者可以去模仿。廣告仍然重要,而且最終能實現變現的永遠都是最頂尖的那一群內容創造者。
創業是九死一生、小概率事件。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要調整預期。我們剛成立了人民幣基金,最近也會投內容類公司,但不管創業者還是我們,期待值都應該調整好。
為什麽選喜馬拉雅?
做早期投資,兩點比較重要,第一是對未來的預測,第二是對時間軸的把握。
很多次我都談到很喜歡看科幻,不看科幻的人沒辦法做好早期投資。科幻小說的思維是不受限制的,看科幻能讓你對各種看似瘋狂的想法接受度更高,讓你見怪不怪,對未來有更瘋狂的想象和接受。
第二是對時間軸的把握,在這個時間點看,世界未來會變成什麽樣子。投資都需要等好多年,你能想象出,這個項目過了5年是什麽樣的,它會不會成為這個領域領軍者,得想象清楚,這聽著很玄幻,但得不停地磨煉,逐漸會有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風口---未來到底哪個方向會爆發?每個基金都有自己的周期(一般是7-10年),不可能無限投100年後發生的事情,LP不會同意。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4年我們投了三個TMT項目,有兩個特別好,一個是喜馬拉雅,一個是秒拍。喜馬拉雅在2014年初投的,秒拍是2014年10月。當時我個人判斷:第一,跟人交流的人機界面,每一種界面都會出現超大的公司。文字、圖片已經有了,音頻和短視頻還沒有,未來在移動端,音頻和短視頻一定會有大公司出來。這是第一個邏輯。第二個邏輯,從文字到圖片、音頻、視頻,創作難度是量級增加的。文字世界,長得醜有才華能成為受崇敬的博主;圖片世界,顏值差可就不行了;音頻世界顏值不需要,但聲音別人得接受;短視頻世界,不但有表演才能,還得有顏值,並且會拍攝和剪輯。從這個邏輯看,短視頻領域我不相信UGC,我相信SPGC(半專業創造內容),基於此邏輯的判斷,我對純UGC的產品興趣不大。第三個邏輯是投內容還是投平臺。無論是PC時代還是移動時代,當基礎設施和平臺建立後,什麽東西會變得很貴?內容。那到底什麽時間適合投平臺什麽時間適合投內容?在2013、2014年,我認為平臺還有很多機會。平臺的價值肯定比內容價格大,我們首先要選投平臺。
基於以上三條邏輯,我們先選了喜馬拉雅,當時我們投時,它不是行業第一名,大概第三、第四名,我們選它的原因很簡單,它的邏輯完全跟我們一模一樣,認為SPGC是方向,已經和很多小創作團隊簽約合作,布局文字版權等。而當時有些創業者,把很多大的廣播電臺簽下來,時效性和地域性會受限。
到今年2016年,草根創業者想在音頻或者視頻再造個平臺已非常困難。短視頻產品的模式創新完成了70%,音頻已經完成95%。短視頻可能還有新產品形態的出現,比如說直播。對短視頻來說,還有一番戰爭。
投秒拍: 方向和人
投資往往是選對方向不難,最難的是選對團隊。你怎麽選這個團隊?這個最難。基於上述的邏輯,我們認為短視頻有機會,在投完喜馬拉雅後,馬上進入去選擇短視頻公司。
為什麽選擇了秒拍?
第一是方向。
視頻產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傳播渠道。從吸引力維度看,內容的創建者應該是SP(半專業者)或者是明星;從傳播角度上看,微博最合適,微博是典型的大V創作內容,小V點評,是廣播方式的社交。
成功的公司提供的產品,滿足的是用戶自己都不知道的、隱藏在心靈深處的需求。
一,它是SPGC模式(半專業生產)---PK美拍
2014年下半年,秒拍相比美拍、微視等處於劣勢,美拍很強,可人人自拍,人人分享,但我並不認為每個人自己拍的東西都有人有興趣去看。人人創建會導致流量不堪重負。說句不好聽的話,一個土肥圓,又沒有幽默因子,你拍一段視頻誰看?秒拍是半專業者生產或者是明星生產。
二、它是廣播式社交圖譜---PK掉微視
當時騰訊微視借助騰訊各大渠道也非常搶眼(後來關閉了),它的社交圖譜是熟人圈,但熟人拍些吃東西的視頻,你會天天去看嗎?
秒拍借助的是微博,微博是廣播方式的傳播和社交,微博投資了秒拍,對秒拍的業務模式起了關鍵作用。秒拍跟微博的合作是完美的社交圖譜的契合,它唯一等的是拐點的到來。
第二是團隊
團隊首先是第一位的,當然其它幾家的團隊他們各有優勢和劣勢,比如不是獨立團隊等等
秒拍的創始人韓坤我在2007年就認識了,他是酷六的創始人,他請李善友來當酷六的CEO。認識他這麽久,他特別像春秋五霸里的晉文公。在晉文公流亡的20年里,身邊跟的7、8個有才華的牛人,不離不棄。晉文公回國後,一年晉國就稱霸。
韓坤特別像晉文公,酷六賣掉後,他再次創業,先做過提供短視頻流技術企業,不賺錢,後改方向做秒拍。2014年我和他見面時,他身邊的7個人還沒有變。這些跟隨的技術牛人,當時隨便去一個成型的創業公司當CTO或者高級副總裁,都沒有問題,但他們依然跟著韓坤幹。很多媒體采訪都問,作為投資人你們怎麽判斷創業者?有一點是特別重要的,就是創業者的領導力,因為創業者一開始的資源是很有限的,你要有能力讓一幫牛人在非常低收入的很艱難的時間跟你一起幹,沒有怨言,幹很長時間,這就是領導力的表現。
和韓坤接觸過的人都有感受,第一有人格魅力,合作很踏實,二是有原則性,很堅持。
我們2014年開始和韓坤談時,是C輪,當時另外一家基金,是比我們大很多的PE,一定堅持他們領投,我們是跟投,但到最後簽文件那段時間,美拍暴漲,秒拍壓力相當大,領投基金在最後一分鐘決定不投了,對大家打擊相當大。那家基金撤掉後,我們內部壓力也比較大,大家會說,也不是第一名,別人撤我們也撤。而且領投的金額非常高,我們一般投A輪,單筆金額不高。
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溝通,也解釋了我們的理由。最終很幸運,我們領投進去。在2014年下半年剩下那幾個月,我跟老韓的壓力都很大,我們經常約到一起喝茶、討論,包括跟各個相關方去溝通,協助韓坤去談支持。
很開心的是,韓坤團隊的雷濤,那麽悶騷的人,做出了小咖秀這樣的爆款產品。小咖秀的爆發,整個短視頻生態都激活了。
在小咖秀用戶和日活達到里程碑那天,小咖秀搞了慶典活動,我第一次給創業團隊深深鞠了90度的躬,我說很佩服你們。秒拍團隊是穩紮穩打型的,並不是出爆款的團隊,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出了爆款(小咖秀)。在我們投完10個月後,秒拍成行業第一了。
短視頻產品模式創新只完成了70%
有人會問,小咖秀火了一段時間後,是否也擔心這種產品形態的持久火爆性?在我看來,短視頻產品的模式創新可能只完成了70%,音頻可能已經完成95%了。秒拍做的是產品矩陣,它並不是一兩個產品,它有大量的產品,有些市場上已有,有些還在儲備中。秒拍是基礎,它通過不同的產品去判斷用戶,用戶對短視頻的99%的需求如有哪一個模型能滿足,產品基本成熟了。秒拍的布局絕對不是你們看到的這兩個,我們並不太擔心。
直播產品是特別適合秒拍做,原因很簡單。韓坤這麽多年的視頻創業經驗,他對政策風險是一直在根子里的,這方面我們的意識很強,包括它跟微博合作,微博是中國對內容符合政策方面最有經驗的,可能比微信還有經驗,因為它是個公眾的品牌。這種合作讓他們的團隊在根子里,不管是經驗還是想問題的出發點,都已經把這個放在第一位。
秒拍的直播產品已經出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發,也是基於這個擔心,對政治導向和色情內容,希望把自動監控做到最高狀態,減少人工審核。如果你完全要靠人工的審核,每天要雇幾百人看視頻,這個成本受不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看到的直播產品團隊里面,他們是最適合幹直播這個事情的。但是我仍然認為直播是一個高風險的產品,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就算秒拍他們做,他們也需要非常謹慎。政治導向和色情內容,是直播平臺面臨的大挑戰。(備註:在我們采訪周煒後不久,秒拍正式發布了直播產品---一直播。)
未來在社交媒體和內容上,短視頻會占到半壁江山很容易,至於是哪一個具體的產品形態,實話說我還判斷不了。
2016年投資:“亂、跨界”
如果展望2016年的投資,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亂、跨界。
很多投資人會覺得預測2016年的熱點特別不清晰。過去幾年,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層面,都發展得非常成熟,無論是PC時代模式在無線時代的重現,還是純粹的無線時代的機會,變換都非常快,像打車類應用2年左右戰局已定。
很多人看不清楚下一個熱點是什麽,我覺得下一個熱點不再是概念熱點,而是跨界,是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即所謂飛禽和走獸的結合。飛禽是純粹互聯網基因的公司,走獸是指線下。未來無線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深度介入到線下生活。創業團隊必須懂互聯網,同時又對線下的上下遊關系流程非常熟悉。
如果要舉一個領域的話,我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機會很大。未來互聯網金融作為單獨行業看,純粹線上機會越來越少。之前純線上的產品,從產品到用戶的渠道不暢,已經有很多創業公司在做。目前問題是金融產品的供應和創新不足。比如裝修貸款,銀行的拒絕率很高,這個產品的額度對銀行來說審批和控制都是大問題,這就非常適合創業團隊去和銀行合作。利用互聯網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結合對線下金融的熟悉程度,來提供一個體外服務,讓銀行放心放貸款。
互聯網金融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跟傳統金融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和所謂的誰顛覆誰,應該是互相合作。傳統金融行業側重於產品設計,提供大量的金融產品,把沒有方法覆蓋的市場,沒有能力甄別的用戶,沒有能力風險評估的用戶,交給創業公司來做。這個結合能產生大量垂直領域的優秀公司。如果有能把銀行的內部具體流程進行了高效提升的創業公司,歡迎來找我投資。
雷軍做了個智能插座,很多人笑,說這個怎麽體現互聯網思維,我覺得它就是體現了互聯網思維。中國那麽多的插座廠家,都知道充電要用USB插口,為什麽沒有人想到在插線板上做個USB插口?這就是傳統行業的思維,不願意去做任何改變。
這些年中國創業公司的進化速度比美國快很多,一個領域的戰爭,兩年就打完,美國需要四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越來越有點像日韓的財閥體系,大企業無限制長大,純粹的線上產品,無論是社交,還是電商,巨頭很快就跟進。對沒有抱大腿的創業公司來說,最好的機會就是跨界,線上跟線下結合。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陽陽 ,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普惠金融專家:“高效抽水機和低效灌溉器”是縣域金融的普遍困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2/1000216.html
“高效的抽水機、低效的灌溉器是縣域金融普遍面臨的困境。但世界銀行、IMF等組織都一致認為,普惠金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中國。未來五年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浙江青田舉行的“縣域經濟與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
每經記者 施娜
“高效的抽水機、低效的灌溉器是縣域金融普遍面臨的困境。但世界銀行、IMF等組織都一致認為,普惠金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中國。未來五年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浙江青田舉行的“縣域經濟與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
該論壇由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和浙江青田縣、中國銀行麗水分行聯合主辦。
貝多廣認為,整體經濟社會結構呈金字塔形,大型企業、政府、富裕階層處於塔頂,微型企業、自雇經濟體及大眾工薪階層構成塔中,1.8-2億的農戶位於塔底。而塔中及以下則構成了經濟主體部分,占到全國GDP60%以上,就業人數占到80%以上,稅收占到50%以上。
但與此相對應的,金融卻是倒金字塔形的,主要是為處於頂端的大型企業、政府、富裕階層服務,導致高端金融服務過剩,而越往下金融服務越不夠,金融服務嚴重失衡。
“數據顯示,浙江青田存貸比非常低,在其他縣域也是如此,說明縣域地區是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提供者,是個高效的抽水機,但縣域地區放貸微小,是低效的灌溉器。”
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郵儲等銀行是儲蓄調動系統,而保險、租賃、理財在縣域幾乎是微不足道。
近幾年來,金融機構也在嘗試創新商業方式,金融創新過去的發展中,形成了小額貸款市場,但現狀格局主要是大多數小貸公司還是圍繞中小企業,貸款規模也比較高。
不過現在有了新的趨勢,部分小貸開始轉型,向微貸發展。現在的商業銀行也開始有趨勢,業務下沈,但因為模式等多方原因,很難向微小下沈,所以微貸領域還是一片藍海。
普惠金融是全球金融創新的重要方向,金融創新角度看,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市場創新,開拓新的業務覆蓋面、新的客戶;二是技術創新。
在兩個指標體系下,又有三類創新。
第一類創新包括漸進式創新一級金融機構對現有產品、服務、運作方式的改善;第二類創新由金融機構導入現有的新技術,服務過去未觸及的市場與客戶;第三類創新被稱為“創造性跳躍”,徹底改變現有市場面貌,比如京東、阿里等非傳統金融機構的闖入。
貝多廣最後提到數字化普惠金融需具備四個要素,即金融服務商、網絡運營商、代理商、終端用戶。其中最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將服務傳遞到終端用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 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 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