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後你得到了什麼?你怎樣做?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33688.html

幾年前一個女生說過一句話,我工作是為了明天吃得更好。這並不值得我們發笑,這是最直白的表述。

一個禮拜五晚上,在深圳開了四小時沒有目的地的車,從繁華都市到沒有燈火的郊外,沿途儘是陌生的地方。一路沉默,我甚至想拉起路邊擺攤姑娘的手跟她聊聊天。

你看,創業是一件極其孤獨的事。而我慶幸自己仍舊會為項目的一個新點子熱血沸騰。

我花了大半年時間重新梳理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期間一直在跟進身邊淘系朋友的銷售數據,從以前預想的小賺最後無限接近到不賺,如果90%的朋友都在幫 淘寶免費打工,那最後的10%實在讓人羨慕。獨立B2C的營銷成本如果用純網絡的方式已經無限接近虧損,再加上中國電子商務特殊的倉儲物流國情,靠電子商 務做一家B2C或C2C輕公司已經不容易。而致命的是,大多數創業者可能都只有做輕公司的啟動資金,如果不犯錯,可以慢慢滾大,然而99%的創業者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

這不是唱衰電商,電商是井噴中的朝陽行業。作為無數小人物中的一員創業者,我們需要找到更適合創業的方向,多從興趣出發,不要為創業而創業,興趣是最好的創業導師。

我實在不願意看到太多人拿著並不太豐厚的收入每天苦逼一樣守在電腦前,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都在想網店,對著一些得了便宜還耍流氓的低端客戶從早上 親到晚上,碰到一個差評肉疼半天,一不小心再來個職業差評師,年底數一數銀行卡上的數字,再看看地上扔了多少張治頸椎病的膏藥貼,泡麵的碗放在廚房多久沒 洗了。

好吧,如果這是你現在的生活,為什麼不逃離。溫飽並不是目標,不要被溫飽耽誤創業行程,真正創業的人從來不懼怕這個問題。

不要羨慕別人的光鮮成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功方式,只是你現在選擇的並不適合你。可能更重要的,那並不是你內心興趣所在。當你痴迷一件事到極致的時候,你的創業成功率比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更高。

不要為創業而創業,至少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只有這樣的熱愛才能幫助你挺過創業期的各種困難,能堅挺過去的,大多最終都不會太差,至少不會輸得太慘。而隨便一個理由就退卻的,實際上你當前不適合創業,或者說不適合拿你放棄的項目創業。

走訪過一家熱愛智能手機的互聯網公司,創始人非常聰明,出於對智能手機的熱情,他用4年時間做了一家百來員工的公司,在深圳某CBD的豪華辦公室和他的員工激情四射的指點無線市場。

搏擊藍海市場搶佔差異化先機,不管是虛擬產品還是實物商品,差異化才能在實力弱小的情況避開紅海市場的正面絞殺。

認識W君三年,最近才得知他在北京2環有兩套房,然後澳大利亞一套。這是他的小成就,即便他這輩子什麼都不做,已經比我們大多人成功很多。

某公司的一個小主管,出門有事沒事開悍馬。

S君買別墅遊艇跟買菜一樣就撿回了家。

看到這些,才會意識到差距。他們算事業成功嗎?大體上算。結果都一樣,方式重要嗎?

如果你是一匹好馬,為什麼非要去當車手,如果你是一把好劍,為什麼要當鑄劍師,如果你愛的是音樂,為什麼要去拍電影。創業不是上手就來個BOSS,更多的是團隊合作,經營管理比某一專長甚至更難,用人是創業者一輩子的學問。

隨著信息化的透明以及無線互聯網的絞殺,實體及網絡商務利潤會越來越薄,一個常規產品的高利潤週期可能只有兩年甚至更短,如果不能靠差異化或服務去 拉高毛利,失去毛利驅動的企業只是一台短期賺錢機器,無法承擔擴展成本和風險成本。而更現實的是大多企業都不可能持續找到高毛利產品。

你能得到什麼,取決於你怎樣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82

YY 語音是靠什麼打敗了 TS , UC 等語音軟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5/233676.html

作為從TS到UC到YY的wow玩家清楚的感覺到了YY的成功和大家對他的態度的慢慢變化。

當時在玩wow的時候是TBC,當時還是屬於TS和UC並存的年代,幾乎沒有YY的存在。TS從來都是有最有優越感也在鄙視鏈的頂端的,因為好些的工會一般都會有錢,會買TS服務。證明工會的專業性,因為最早的一批工會都用的是TS(雖然當年是沒有別的太多選擇的原因)。

但是對於一般的非服務器衝進度的一般工會都會選擇UC,原因簡單,免費,大眾。但是UC從來都不是很好用的工具。最大的問題就是卡頻道,經常打著 BOSS,要換頻道。但是大家都還忍了。另外的其他工具當年也有,問題還是那樣,從來沒有被真正解決過。比如NGA跟178聯合出過一個工具叫什麼AK。 夭折了,我覺得很簡單,NGA的用戶群是和推崇TS的用戶群應該是大部分重合的。

YY的出現,最開始幾乎是食物鏈的最底端的。在WOW當年簡直就是普通玩家都會鄙視的工具。和當年的血精靈這個種族一樣。代表著小白。周圍一些朋友 只要聽說野團是用YY的,根本不去,工會還用YY的,根本不進。因為這個工具從名字YY和運營的網站多玩(和NGA的名字相比來說:艾澤拉斯國家地理)上 就給人感覺的是不專業。但是從我用YY來看的確沒有出現過任何UC卡頻道的問題。慢慢的別的網遊貌似也開始被YY佔領,並且YY中還開始有一些K歌娛樂頻 道。再慢慢大家就開始接受了,畢竟不卡,而且功能比UC更強大些,什麼頻道里面房間的主人什麼的,對於很多工會的確很有用。

廢話其實多了,我認為YY能活下來的原因就是:1.免費2.做好大家對這個工具最基礎的需求3.增強一些功能4.依靠多玩的宣傳。其實我看來11對戰平台也是這樣幹掉VS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96

二十年光纖老公司 兼賣潛能開發光碟名嘴陳安之借殼卓越 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2-11-05  TWM




借殼上市在小股東眼裡,就像參加一段未知的旅程一樣,因為在面紗未揭開前,永遠不知道新經營者要做什麼。陳安之,一位「潛能開發大師」,最近入主一家台灣虧損連年的光纖公司,他究竟是要重振台灣光纖,還是另有打算?

撰文‧楊卓翰

他一登上舞台,底下上千名學員各個瘋狂歡呼。這是自稱「中國成功學首席培訓大師」陳安之在中國湖北「超級成功學」的演講,只見底下的聽眾眼神發亮,隨著陳安之一起跳躍、舞蹈。他的另外一個身分,是上市公司卓越成功的董事長。

要親眼見證這種狂熱可不便宜,一張演講門票得花人民幣上萬元。姑且不論聽了他的演講是否能成功,這高昂的演講費,是陳安之成功的一大來源。這位來自台灣的﹁大師﹂,最近還借殼台灣上市公司,賣光纖還兼賣潛能開發CD,這是怎麼一回事?

英特爾轉舵 卓越翻身夢碎在陳安之的網頁上,寫著「恭喜台北卓越成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掛牌上市」。不過,這家「卓越成功」可沒有經過輔導上櫃,而是借殼一家上市以來年年虧損的光纖公司「卓越光纖」,直接改名。一夕之間,陳安之就成了上市公司老闆。

陳安之最早是在台灣活動,還出過一系列的成功學書籍。十多年前,他因連鎖店倒閉鬧出詐欺糾紛,雖獲不起訴處分,但他從此轉往中國發展。這十年來,他和中國 其他直銷業者合作,在中國開設無數家分校,為自己的成功學打出名號。但是,好景不常,「中國這幾年,對這種培訓業者越打越嚴。」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執行長 范揚松指出,像陳安之這樣的營利模式,常會鬧出各種糾紛,「他需要一個正派經營的形象。」於是,借殼上市變成陳安之最快的轉型手法。陳安之瞄準的,就是卓 越光纖這家○二年掛牌的公司。二十年前,創辦人向亨台成立卓越光纖,找到台灣光纖教父|| 聯合光纖董事長金世添資助,想要藉著自主研發和生產打出一片天。但一名業者指出:「台灣市場太小,又沒有穩定的出海口,加上中國強力競爭,光纖業者都被中 國打得很慘。」險惡的大環境,讓卓越光纖成了上市後每年虧錢的公司。

○八年,聯合光纖退出,將公司轉手賣給來自新加坡的創投公司黑馬資產管理︵Black Horse︶。從向亨台接手董事長的蔣重光,回憶起當時仍有一股激情,「那時我們是真的想要把公司做好。」英特爾當時正在推新的連接器技術「光峰 (Light Peak)」,傳送速率比現在的主流USB技術快上許多,而使用的媒介就是卓越專攻的裸光纖。

之後,卓越找來交大、成大等一流人才投入研究,成功打進英特爾的供應鏈。「但沒想到,英特爾卻變了卦,」與卓越合作的交大光電工程系教授鄒志偉說,「英特 爾覺得光纖的技術還不成熟,推出另一個Thunderbolt技術,媒介也捨棄光纖改成銅。」卓越翻身的希望,瞬間破滅。

陳安之轉型 借殼是最快方法英特爾的大轉舵,嚇跑了快進快出的創投。蔣重光說,去年九月,黑馬就在籌畫脫手。而面對自己坐不到三年的董座,他看得明白:「當初入主卓 越,老實講,就是因為便宜。」撈不到好處,黑馬樂得脫手,「畢竟,『殼』是很搶手嘛!」蔣重光坦然說。黑馬則未對此有回應。

今年四月,黑馬創投處分大部分持股,原本四席董事也變成一席,至於新董事長是誰?蔣重光亟欲撇清:「我沒聽說過、也沒見過這個人。我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商量、我也不想知道。」蔣重光不想沾上邊的名字,就是卓越光纖新董事長陳安之。

陳安之在台灣借殼,是想重振光纖雄風,還是讓「成功學」在台灣借屍還魂?

這可以從他入主後的二項動作看出來。首先,卓越成功發言人彭懷恩表示:「公司新增了一項雲端廣告業務,主要是中國那邊網路的收入,在下一季的財報上就要認 列。」至於所謂的﹁雲端業務﹂是什麼呢?在成功新天地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推銷的各種潛能開發商品。例如「超高頻潛能CD」,號稱是美國高科技產品,可以用潛 意識讓聽者成功。這一套四片CD,要價人民幣八八○元(約新台幣四千四百元)。

第二,就是離開科學園區。業者指出,新竹科學園區對營業項目管理很嚴格,因此卓越七月就在台北開設了分公司,彭懷恩說,是為了處理中國業務,地址就在「安 之國際開發公司」。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的分公司,有著金黃色的漆牆、羅馬華麗圓柱、掛滿國際名人照片,卻沒有任何辦公用具。唯一的員工穿著拖鞋,否認這裡 有開培訓課程,但在網路上還能看到宣傳,目前陳安之的「如何做個賺錢的總裁」演講影片,就在這裡播放。

這些業務會用什麼形式認列?彭懷恩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個……我們的會計師也很感興趣。」卓越成功只是資本市場的一例,公司的殼底下藏著什麼,投資人可得看清楚。

卓越成功(2496)

董事長:陳安之

總經理:蔣念祖

股本:3.61億元

主要業務:光纖、資訊軟體服務業

近三年營收

年度 營收

(億元) 稅後純益

(億元) EPS(元)

2010 0.9 -0.56 -1.55 2011 1.3 -0.62 -1.75

2012

(上半年) 0.9 -0.13 -0.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5

不只是簽到:Foursquare憑什麼值7.5億美元?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2/233999.html

這麼多年以來Foursquare雖然進入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卻一直沒有成為主流。最近也有傳聞說Foursquare公司的估值達到了7.5億美元,這麼一個小小的簽到類應用,憑什麼值7.5億美元?

本文中的詳細分析出自Quora網友Adam Feldman之手,談及了Foursquare在廣告投放、線下轉換率、移動盈利、用戶體驗、中小企業服務支持方面的優勢,如果Foursquare能夠繼續做大做強,俺麼7.5億的估值也太低了。

有意圖的社交廣告

首先,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廣告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個人信息來決定,對用戶非常友好,用戶也比較喜歡。如果用戶剛巧對某一產品或者 服務感興趣,這樣的廣告是非常成功的。另一方面,Google搜索這一類有意圖的廣告根據用戶的搜索結果投放廣告,Google這樣的有意圖廣告成功率也 非常高。

Foursquare 的「探索」功能趨勢用戶去發現很的地方。結合用戶的購買意向和個人資料,探索功能可以用來做大量的廣告。比如說用戶已經厭倦了附近的咖啡 店,Foursquare就會提示他附近還有一家他沒有去過的咖啡店,這樣的有意圖廣告的成功率遠遠高於Facebook、Twitter、Google 的廣告。

線上到線下轉化率

通過打卡和數據收集,商家可以查看他們在Foursquare上做的廣告線下轉化率到底有多高。

比如一家披薩店在Foursquare上投放了1000次廣告,最終可以吸引XXX人來打卡簽到並進行打折消費。這樣就可以進行一下簡單的計算,轉換率為XXX/1000X100%商家可以得知自己廣告的效果。

結合上述「探索」功能,獲得極高的線下轉換率不是問題。

許多年來線下商家一直都希望知道他們所做的廣告轉化率到底有多高,通過Foursquare他們就能清晰地知道這一數字。

移動盈利

許多網評人士都非常關心Facebook、Twitter能否在移動領域盈利。很明顯,肯定會盈利,但是Facebook可能不是在移動領域賺到錢最多的企業,因為Facebook缺少目前移動領域最激動人心的功能:地理位置定位。同時也存在線上線下轉化率不清的情況。

Foursquare肯定完全通過移動領域加地理位置定位來盈利,其意圖性廣告和轉化率跟蹤能力都超過其他任何一家進入移動領域的企業。Foursquare在移動領域超過Facebook、Twitter、Google是「妥妥的」事。

Foursquare是中小企業營銷利器

本地化企業在數字化營銷和消費者獲取上很難取得巨大的進展。他們的生意不複雜,消費者大都是當地的居民,靠網上宣傳並不靠譜。網絡上那些營銷工具對於他們來說太複雜,效果也不盡人意。

如果Foursquare可以將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儘量簡化、設計精美、易用,Foursquare完全可以搶灘本地化中小企業營銷市場。而且Foursquare可以看得見的「投資回報率」(即上文所說的線下轉換率)將成為它搶佔市場的最大「噱頭」。

潛力人口數據

Foursquare 擁有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資源就是匿名人口數據。我認為各大品牌和零售想都會非常喜歡這一數據,他們可以在這些數據中發現究竟是什麼人來經常光顧他們 的商店,以此來制定相應的宣傳策略。Foursquare的匿名人口數據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非常有用,關鍵在於Foursquare願不願意賣數據。

今年夏天Foursquare發佈了溫度超過60華氏度時人們去冰激凌店簽到的數量。我認為,到目前為止20億次簽到數量形成的數據庫還可以做更多更多地事。但是關鍵的關鍵還是在於Foursquare願不願意賣數據。

出色的用戶體驗

Foursquare這個應用很有意思,而且讓人上癮。我和身邊的許多好友都是用它,使用時間比Twitter和Facebook還要長。

不僅僅是因為這個應用好玩,它也非常實用。娛樂推薦、新店探索、評價信息,這都比評論網站Yelp做得好。

優秀的執行力

毫無疑問,Foursquare內部有一大批出色設計人員、產品研發人員、工程師和商業團隊。

Foursquare與美國運通卡開展支付合作、與超級碗開展宣傳合作,足以說明其市場運營能力強悍。

Foursquare應用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給消費者用戶體驗也豐富多彩。

大市場與大問題

本地化市場是一個大市場,也是一個大問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解決。

本地化廣告、消費者獲取、忠實消費者計劃都能產生巨大的市場,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對這一市場進行有效的開發。

而Foursquare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個本地化市場,它很有可能是第一家獲得成功的此類企業。

Foursquare的未來

2000萬活躍用戶,這還遠遠不夠,Foursquare還需要加入更多功能,加強原先的功能,待到用戶數量達到2億,才能形成規模效應。

Foursquare還需要給商家和中小企業提供數據分析工具。除了忠實消費者這一終端群體,商家這一終端群體也需要給予相應的支持。

Foursquare潛力巨大,不能只是在互聯網歷史上「簽個到」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76

天價買賠錢貨 孫正義打什麼算盤?


2012-11-05  TCW  
 

 

日本電信商軟體銀行(Softbank), 十月十五日宣布耗資二百零一億美元,購併美國第三大電信商SprintNextel(以下簡稱Sprint),創下日本史上金額最大的海外購併案。《財星》(Fortune)指出,自從一九八九年三菱以天價買下洛克菲勒中心以來,這可是日本企業在美國引發最大爭議的一宗收購案。

「我是男子漢,我想每個男人都想拿第一。」軟體銀行執行長孫正義在購併記者會上豪氣表示。雖然搭上日圓強勢有利購併的時間點,軟體銀行這次舉債兩百億美元買下債台高築的Sprint,還跨足毫無經驗的美國電信市場,此舉看來依然十分冒險。究竟孫正義心裡什麼算盤?

軟體銀行過去就是透過不停購併而不斷壯大。身為《 富比世》(Forbes) 日本第三首富的孫正義,不同於日本企業主普遍保守心態,他作風一向大膽。當前日本市場萎縮、日圓升值不利出口, 五年來日圓兌美元升值超過五五%, 此時收購美國公司不僅划算,更顯示跨足全球最大手機市場的企圖心。

再者,美國手機市場仍在成長中,日本市場卻是逐年萎縮。根據市調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二○○七年美國賣出一億八千二百萬支手機,去年賣到一億九千一百萬支;相較之下,日本手機市場從二○○七年的五千二百萬支掉到去年僅剩三千八百萬支。

算盤一:

打破美國雙頭霸主局面孫正義苦思多年想在日本海外拓展業務,收購Sprint可算一償宿願。從營收面來看,不難理解他為何選在美國插旗。《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Journal) 指出, 以今年第二季營收而言, 營收二百二十億美元的中國移動仍然是全球無線電信業老大哥, 美國Ve r i zon、AT&T則各約以一百五十八億美元、一百四十八億美元分居老二、老三。軟體銀行和Sprint則以一百二十億美元合併營收,緊追伏得風(Vodafone)之後,躍居全球第五大無線電信商。

不過,為什麼是Sprint ?這家一直是美國電信業後段班的公司,《富比世》指它過去五年虧損超過四百一十億美元,市場曾傳言韓國SK電訊和墨西哥鉅子史林姆(Carlos Slim)考慮收購Sprint,最後也都迴避這筆交易。

數年前孫正義投資過Sprint現任執行長赫斯(Dan Hesse)掌管的電信公司TeraBeam,兩人是舊識,對於打破美國電信市場雙頭寡占的局面也有共識。軟體銀行入主Sprint後,合計用戶數將達九千六百萬人,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報告指「軟體銀行注入的資金將使Sprint提升頻譜資源,有利對抗美國電信大廠AT&T和Verizon。」孫正義也表示:「當兩大公司雙頭寡占市場,我們認為這是挑戰者的絕佳機會。」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策略學教授凱普倫(Laurence Capron) 及美國杜克大學策略學教授米契爾(Will Mitchell)認為,軟體銀行與Sprint聯姻有可能成功。軟體銀行在日本有拓展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的經驗,同時是購併老手,過去十年在亞洲經手上百件交易案,透過日本雅虎也經手過約五十件交易案。而且,軟體銀行默默在美國收購過數家小型軟體及設備公司。

算盤二:

提升原有豐富頻譜資源《華爾街日報》認為,軟體銀行選擇Sprint,其實也是看中Sprint投資的美國4G行動寬頻服務商Clearwire豐富的頻譜資源。東海東京證券分析師角田右介表示:「在電訊業,擁有越多頻寬就有越多優勢。」電信營運商總是爭奪由政府控制的頻譜資源,因為智慧型手機裝置越來越多、行動傳輸的資料越來越多,需要更快的網路環境。電信商能取得的頻譜資源,決定其覆蓋率、服務品質,以及最終的競爭力。

頻譜之爭在美國及全球近來的電信企業交易中至關重要。

十月T-Mobile USA與美國第五大電信商MetroPCS合併,便是著眼於合併後能提升頻譜競爭力。軟體銀行日前以二十三億美元股票收購小型競爭對手eAccess,亦是為了爭取頻譜資源,力抗日本電信業兩大敵手NTT DoCoMo和KDDI。

購併案公布後,Sprint旋即宣布將對Clearwire持股從四八%提升到五○.三%,藉此軟體銀行能增加對Clearwire控制權。惠譽國際信評(Fitch Ratings)認為:「軟體銀行入股Sprint,讓Sprint有充分資金運用彈性、選擇更多,更有機會將Clearwire當作長遠策略運用的籌碼。」

軟體銀行借助Clearwire, 更能加強4G無線傳輸服務的全球戰略位置。Clearwire使用的TD-LTE技術和軟體銀行在日本的4G網路建設相容,軟體銀行往後可在美日兩地同步推動4G環境。

而且,全球電信用戶數最多的中國移動同樣支援TD-LTE技術,中國當局未來計畫建置的4G環境也使用這項技術,此舉顯示軟體銀行更進一步向中國標準靠攏,等同美國、中國、日本三地都有一線業者為TDLTE技術站台,所用的頻段都是2.6GHz,有利為未來跨國漫遊協商鋪路。

《日本經濟新聞》主任研究員前田昌孝斷言:「在日圓貶值以前,現在是日本企業唯一可以冒險壓注的時候。」他認為日本企業不該再守成,應該大膽尋求購併,現在不賭的話,未來十年恐怕不會再遇上更好的翻身機會了。孫正義這次下重注,能否重現六年前購併日本伏得風轉虧為盈的成功經驗,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47

一張圖告訴你Bridgewater憑什麼成了全球最大對沖基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760

ZH:Ray Dalio的Bridgewater管理著1380億美元資產(包括Pure Alpha的760億美元和All Weather的630億美元),對於那些想要效仿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的人來說,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重複下圖所顯示的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34

什麼叫好公司?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cd4b.html

飛機又延誤了。我掏出《巴菲特語錄》(The Oracle Speaks - Warren Buffett in HisOwn Words),讀了起來。

巴菲特在某大學演講。學生問,"什麼叫好公司?"答,"我舉個例子。吉列(Gillette)佔全世界刮鬍刀片的市場份額為60%。我是吉列的股東。我每天睡覺之前都想,全世界有20億成年男人。即使在我睡覺的時候,他們的鬍子都在繼續生長。每每想到這裡,我就睡得很安穩。

再舉個例子。互聯網對很多傳統企業具有摧毀性的打擊。這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從互聯網公司賺錢。我想,還是從那些不受影響的公司中尋找機會。哪些公司不受影響?比如箭牌口香糖(Wrigley)就是其中之一。"


Note: 
This book does not have a Chinese versiony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2

樓市中,什麼是「供」、什麼是「求」?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6.html
止凡看到中青兄寫的這篇文章, 歸納了有關樓市供求實況。今天政府對樓市沒有太多供應的前題之下, 試圖把需求減掉, 希望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

成交是減了, 但樓價還沒有下跌, 其實需求不是少了, 只是上會能力或購買誘因被政府消減, 令買樓更難, 但不是說沒有需求, 要買樓的始終都要買樓, 有樓在手的始終不願減價, 自以為成交少了就是控制了需求只是在掩耳盜鐘。

細心看中青兄這篇文章, 可以觀察到樓市供求的大方向, 實際需求如何產生, 自然對樓市長遠大方向略有認知, 對因為政府短期搞亂市場規則可以輕易掌握, 保持心水清, 等待機會。



source: 迷茫中青的寫作空間

樓市中,什麼是「供」、什麼是「求」? (2011年4月22日)

中青在前往馬來西亞的飛機上寫了這一篇。首先聲明,這不是一篇看好 / 看淡的分析文章。內容有點學術,希望各位指教。

在上一篇《樓市急轉彎? -- 我的親身體驗與分析》的一文裡,中青嘗試利用「供求」分析預測樓市走勢。「供求」經常被用於分析樓市。我們有時候聽到一些論者拿出「數據」,支持其「供不應求」或「求過於供」的看法。究竟這些評論有多科學?究竟樓市中,什麼是「供」、什麼是「求」?

中青見識有限,以下都只是自我的構想,誠邀指教。中青認為,能夠影響樓價(非租金)的「供應」應該為:

—〉新建成可發售單位
加:可發售樓花
加:一手貨尾
加:二手正在放盤單位(由於任何原因,業主無意出售的單位,中青覺得並不是供應。正常情況,如果價格提升到一定水平,業主可能就決定割愛放盤了。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 SSD 約束了業主放盤的決心。)
減:回收、拆卸的舊樓單位(其實另一個理解的方法是這提升了需求。但為統一起見,關於「屋」的因素一律放在供應方)

以上各項,其本上有數可計,除了二手放盤。二手放盤數目彈性十分高,盤可以突然放出來,也可以突然封盤。再者,業主放盤,也未必真正打算放賣,可能只是想試價。不過,撇除業主的真正心理此一因素(這不能估計),總放盤量基本上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二手供應估計。

總結,供應還算是有跡可尋。

能夠影響樓價的「需求」則為:

A - 因自住需要,有意並有經濟能力購買物業的人士 / 家庭 / 組合,包括並不限於:

—〉新婚夫婦
加:離婚夫婦
加:任何原因下打算獨立居住的分支家庭
加:新移居本港人士
加:賣樓轉租後,等待再入市的人士
加:一直在租樓(包括公屋),打算上車的人士
減:移民到外地、及離世而無人承繼物業的業主(其實他們是製造了一個供應,不過為了統一,也把他們算到減少需求頭上)

大家可以看得出,表面上,以上各項都有統計數字,但實際需求卻很難量化。比如新婚夫婦 -- 究竟有多少對新婚夫婦本身沒有物業、有多少會進入公屋、有多少會選擇租樓… 可說是無從估計。情況同樣適用於新移居本港人士和離婚夫婦。另外,由於沒有經濟能力的渴望,並不構成「需求」,而統計這群人之中誰有能力也非常困難。最後,有一些群組的數量牽涉心理:比如「想」買樓的租客。我們如何知道誰「想」買樓呢?以上都使量化需求,基本上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另一大需求是:

B - 投資客 - 投資客可以是個人、公司、基金。投資的需求更是十分飄拂,無從統計。我們只知道影響投資意欲及能力的因素包括:

- 實質利率
- 遊資數量
- 租金回報
- 按揭成數
- 政策風險
- 甚至虛無如「升值預期」及更多更多…

這些都可以說無從量化。

總括而言,任何團體、人士嘗試用一些疑似科學的「供求數字」,意圖說明「供不應求」或「求過於供」,都是不準確的!

中青認為,我們應該比較兩個時段,影響「供求」的因素的變化,從而模糊地估計「供」與「求」的變化,再而估計樓價升跌。舉例,SSD 增加了業主放盤的顧忌,減少了放盤量。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供應減少,推高價格。不過,大家都能看出,這個「假設」很不靠普,這也是分析樓市困難,和有趣之處。

各位,這是中青嘗試建立的一個簡陋分析框架。自己也覺得不怎為可靠,大家可以評論一下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95

什麼優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18.html
王曉冰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家命運跌宕起伏。馬勝利曾是改革者樣榜,後擴張太快、效益滑坡被免職。褚時健、牟其中亦曾名噪一時,但前者貪污千萬被判無期,後者以詐騙入刑18年。近十年來,首富落馬更成中國一道奇觀,遠有唐萬新,近有黃光裕。

  粗略概括,如今仍活躍在前台的企業家大致有四類,其一是從家電和IT行業崛起的柳傳志、張瑞敏、李東生等;其二是以馬云為代表的互聯網新銳;其三是以李寧、張勇等為代表的在服裝、餐飲等快消品行業摸爬滾打出來的草根企業家;還有一類是以王石、潘石屹等為代表的地產大佬。

  這些人出身、經歷、個性各有不同,但觀其言行,有一個共同點,凡事以市場為先,有危機感。他們所在行業也有共同點,都是中國市場化推進比較充分、管制較少的行業。柳傳志曾被問及為何聯想能走到今天,他稱想來想去也沒什麼特別,就是「目標很堅定,不受周圍誘惑而已」。還有一條,「不要離政治太近」。

  這話已不大時新。即使有唐萬新們的前車之鑑,在中國的大政府模式之下,隨著經濟發展,政府手中資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令企業難以抵擋。時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了共識:發展關鍵不是爭奪市場,而是攫取政府的資源——政策、土地、貸款。是什麼讓企業家集體從市場優先偏移為資源優先?根子在政府。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至少還有30年大發展。

  本期值班主編 王曉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7

什麼是邪惡基金的護城河? sitem00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0047e0102e8if.html
熟悉美股的朋友都知道,美股長線冠軍是生產「萬寶路」香煙的菲利普莫爾斯公司,其長期復合成長率幾乎追平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
而在中國,經常成為眾人靶子的白酒股,從長期收益而言是A股少見的常勝將軍。

香煙的危害人人都知道,不需要多說。白酒促進腐敗,傷害身體,製造車禍,糟蹋糧食,也完全可以說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問題是,生產這些東西的企業賺得不亦樂乎,國家收稅收得盆滿缽滿,重倉長期持有這些股票的朋友富得流油,而深受這些產品「毒害」的消費者,樂此不疲。

人性是有很多劣根性的。於是,一些專門投資這些針對人類劣根性的產品的公司的基金--邪惡基金,就出現了。他們知道人類有貪婪和不勞而獲的慾望,所以他們投資賭場集團。他們知道人類成癮後不能自拔,所以投資煙酒。他們知道人類熱衷暴力和破壞,所以他們投資軍火集團。他們知道人類有永遠滿足不了的虛榮心,所以他們投資奢侈品公司。

從歷史統計來說,邪惡基金的投資收益率相當不錯,據說擊敗了指數和站在其對立面的「道德基金」--一種專門投資人類正向事業,例如醫藥,教育等等產業的基金。

我覺得從根本來說,投資與慈善顯然不同,投資謀求的本來就是一種私利回報--當然也有道德前提,那就是遵守法律法規。我本人是反對太過寬泛的用所謂道德去約束投資這樣一種謀求私利的行為的。如果最宏觀的說,人類的任何生存繁衍本身就是地球其他生物的災難,其生活空間必然被人類擠壓。採油,挖煤,伐林,造鋼筋混凝土建築,都是對地球的一種傷害。可樂傷胃,巧克力蛀牙,牛仔褲殺精子。投資不應該背負太多超道德規範。

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最終都是服務於人類,滿足人類的慾望和需求,這些裡面自然有比較正向和負面的區別,但是其本質是不變的。如果能夠認識到人類本身並不完美而且充滿矛盾,負面慾望一樣是人類的基本慾望,人類滿足不了負面慾望一樣會空虛落寞痛苦,也許就能更以「存在即合理」的眼光來看邪惡基金了。這些都是人性的本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