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英之見:怎樣做個好分析員? 黃國英


2009-07-30  AppleDaily





 

本 欄進入倒數最後兩天,與其感性告別,倒不如珍惜尚餘的機會理性交流。近年減少公司訪問及飯局,太多工作困身,所以交給同事分擔,但效果往往和自己親身出馬 有一段距離,火喉始終是需要時間。好的分析員,並不是只懂埋首電腦之前,死砌數量模型,而是具備高度直覺。以今年7月6日本欄為例,當時自己憑着半新股主 席閒話一句,羨慕滙源果汁(1886)集資的豐厚利息,悟出人家非常重視資本市場,肯定乖乖憑藉今次上市好好做大公司,即時信心大增。可能身份有別,同事 不似自己可以天南地北,閒話家常後才入正題,太過依循公式,便難有這種神來之筆。

保持謙卑勿過份自我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 人是靠三種途徑來接受訊息,分別是看、聽和感覺,而每個人會特別側重其中一種溝通模式,如果並不在意,容易有所偏頗。最近自己和戰友們研究某一家公司的時 候,便特別有所感受。有些人主要是上網查資料,另一些則着重別人的口碑,當然也有人是選擇親身感受公司的產品。各師各法,誰都沒有錯,正如瞎子摸象,各人 的結論會有所不同。要集齊全部資訊永遠不可能,但假如理解自己「收料」的傾向,加強考慮另外兩種方法所收集的訊息,至少會減輕偏差的機會,較容易避過大 錯。交叉驗證當然也少不了,例如當造紙廠慶幸沒有投入上游發展投資木漿廠的泥沼,舉一反三,便要對以木漿為原材料的公司看高一線,而行家的讚許,往往值得 高度重視。至於作為分析員的態度,緊記要永遠保持謙卑。就算對某家公司興趣不大,但人家好歹也是經過一番奮鬥,才將公司捱到上市,自己則不外是一個窮書 生,根本沒有資格向人家指指點點。不必擦鞋,但一定要好好聆聽,見過不少人過份自我,只管發表自己的偉論,便因而看不到一些投資的好機遇。以上算是自己多 年以來一些心得,趁機會整理一下,濃縮成幾百字的精華版,其實是貽笑大方,但亦希望拋磚引玉,靈感衝擊,對大家分析股票時的思考有所幫助。作者黃國英為證 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6

紅杉資本:做個狙擊手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76.html

在前期找到最合適射擊的定點和時間,集中注意力,去尋找自己的最好的目標。

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大勢,近期的投資界最流行的詞莫過於SOLOMO。清科集團CEO倪正東則在微博上調侃道:我也斗膽創造一個詞 —— SIMI。他們代表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活躍的投資機構。S是Sequoia 紅杉資本,I是IDG資本,M是Matrix經緯創投,I是InnovationWorks創新工場。他同時透露,今年前8個月,這4家機構加在一起大約 在此領域投資了100個項目。

不過,紅杉資本合夥人計越卻在記者面前非常低調謹慎,不做任何披露。今年初,隨著沈南鵬逐漸的「淡化自己」,計越以他獨特的判斷力和勤奮,成為繼周 逵之後的第三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並被更多人熟識。在紅杉任職期間,作為新銳力量的計越碩果頗豐,他曾投資過楓葉教育、我樂網、大眾點評網以及聚美優 品等項目,還是去年順利在美國上市的諾亞財富和鄉村基的董事。

這兩年投資越來越熱,好企業越來越難投,各個VC都展開了看家本領,也打出了很多新牌以此增加自身競爭力。坊間也傳言,紅杉的另一大玩法是提供過橋 貸款。這種方法在美國風險投資界非常常見,對於很多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中小型公司來說極具吸引力。不過尚未有紅杉成員對此作出過正面回應。

儘管如此,計越依舊表明了他對移動互聯網的看法。他認為,目前移動互聯網的領域尚未有定論,移動互聯網未必會跟傳統互聯網有一個重複性的對應的領 域,反而會成為一種融合。在他看來,早期投資領域已經不存在移動互聯網一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電子商務可能是和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的結合,除此之外 90%以上已經不存在具體的區分。很多公司都是全部融合,從現在開始我已經找不到純互聯網或純移動的公司了。」計越說。

移動互聯網不是跟過去割裂的。對新的公司來說,貼各種移動互聯網的標籤沒意義,不是看這種方式而是要看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如2010年底由計越主投的趕集網,和之前的豆瓣,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和移動互聯網有所結合。

計越有一個狙擊手理論:「早期VC並不是拿著機關槍看哪個地方好就狂掃一通,操作上也不太可能。作為狙擊手是要從更多的角度,以更多的觀察為主,在前期找到最合適射擊的定點和時間,集中注意力,去尋找自己的最好的目標。」

「而且從任何一個角度發現一個新的領域,要以重新開始的心態去看行業,不要給某個領域做一個假設或者觀點。」計越表示,他很反對預先的假設,如果有什麼判斷和定論的話,說明這個領域已經有普遍的觀點,說明這個領域已經是成熟的行業了。

「做早期項目,作為投資人,關鍵是要沉得下心來,這是最重要的。」計越說,過去的成功歷史和你的下一個項目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狙擊手的每一槍都是重 新開始。當你作為一個狙擊手,其實還是要趴在地上的,而不是站在舞台的中央。回到原點,心態謙卑。把精力集中在某個方向,集中找到一些優秀的人,做早期的 培育。而且時間維度會很長。新領域裡,未必是大家在開始看好的熱點,就能長出大公司的。

相對來說,計越認為早期TMT投資不合適高舉高打,所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5~6年前,紅杉在無線已經有所布局,就像很多人都在說誰是WEB2.0的公司,後來發現每個人都在用, WEB2.0是一個工具,反過來看新浪是一個最好的WEB2.0的公司。

歷史和過去的成就反而是一個包袱。對於早期投資,計越有他一直深信的理念,「過去的成功,會往往成為未來的包袱,聚光燈下是看不見星星的。」他說,更希望能安靜地躺在地上看星星,而不是站在舞台中央。

在另一層面,計越一直強調,VC對於企業的增值服務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對企業本身能夠有一個充分的信任,「你選擇一個創業者,你還是下定決心對 這個企業家信任,至少能夠走10年,有這樣一個心理準備,給這個企業家充分的信任,當困難到來的時候能夠讓這個企業基於自己學習過程當中抵禦困難的週期 性、過程,這也是我所想的,在目前這個形勢下的一個選擇。」他說。

相對於技術和財務,計越更看重產品和用戶本身的體驗,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極客,只是自己很喜歡體驗產品,喜歡對好的產品進行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2

做個決定

2012-11-19  TWM
 
 

 

那是一場掏心的分享會。

原本預期是個業績檢討大會,會上應該炮聲隆隆、雷電交加;沒想到,老闆竟然改為成功經驗分享會,會場氣氛,突然溫暖了起來。一位高階主管上台,「我本來不想上來的,」因為她部門的業績並未達標,但教育訓練出席率、公文異常率等「非業績指標」卻做到了!

向來驍勇善戰的她想,業績做不到,光是這些非業績指標有什麼可誇口的,為此上台未免丟臉。但後來她轉了個念,在投影片上,只放了兩個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會做不到?」

第二頁也只有兩行字,「問題在:觀念?心態?想法?……;感覺?心情?眼光?……」結語:「意思還不是都一樣!」

轉到下一頁投影片:老闆難道是「找碴?沒事找事??看我不順眼???」與會者全笑出聲來,由此可知台下人也常有這些內心 OS。

最後的結論是:「改變眼光,一切就會不一樣」,具體做法則是:「改變看待老闆的眼光」。而針對上述三個對老闆的有色眼光,她的轉念是,其實老闆想的是:「魔鬼藏在細節中!追求高標準!!都是為我好!!!」

職場如戰場,或許你會質疑,老闆才沒那麼善良,或這只是阿Q。但我欣賞這種態度:用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

許多人對在上位者、有權力者,多有質疑。通常,這類質疑偏向負面;而針對自己,多以受害者的無辜處境詮釋之。如此心態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綑綁自己的繩索,一步步的限縮了自己的主動性。

我敬佩那位上台主管,她願意分享對老闆觀感的轉變,這需要的不僅是勇氣,而是對權威的不卑不亢、與夥伴分享的誠意,而這背後,都源自一個善念,希望大家共好。這個分享過程,毫不做作;倘若不夠單純,其中摻雜了一絲畏懼、一點我執,絕對感動不了與會者。

過去一個月,我休了一個長假,假期間,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美、中兩個大國,陸續完成總統大選、政權移轉,這不是個結束,而是更艱鉅的開始,稍有一步不慎,都將衝擊全球經濟。在動盪的局勢中,個人如何安身立命?

我想,大家都得做個決定,正面、或負面,你的眼光,決定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8

資本江湖的陳年舊事 他只想做個業務幹部 Sino-V投資

http://xueqiu.com/9561846530/22684356
N年前(N >15年),我在券商做投行。那時候公司一級市場兵強馬壯,當然市場競爭也十分慘烈。一天,部門老總介紹了一名新員工Z君,高高瘦瘦戴眼鏡,見到誰都是「不笑不說話」,走路四平八穩。因為和Z君和我是老鄉,又坐在我旁邊,因此就和我分在了一組。從那時起我們在資本市場的風風雨雨中並肩「打殺」了多年。    Z君對人和善,是超級的「內秀男」。和陌生人說話會臉紅,還不敢對視你的目光,在一桌上吃幾次飯你也絕對不會注意這個人。但是當寫投行的申報材料時,他過人的天賦就展露出來了,一般人基本上很難對他寫的材料做出實質性的修改。他對局面的判斷全面、深刻。缺點是從來不會當眾講出他的看法來。由於合作多年我深知他的這些特點,多數重要的決策前我們都會私下商量一下。那年我在重組人員創辦新業務的時候選擇了他,所以他也是我們團隊創始成員之一。

當年探索券商投資業務轉型的過程中,是非常的艱辛以及痛苦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學習背景,成長經歷,吃一樣的地溝油喝一樣的塑化劑,你憑什麼就比別人牛逼?我們苦苦摸索了很久,很偶然的一次,我的一位新加坡籍好友,也是我請的獨立董事,給我了一份英文版的哈佛投資課案例:關於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管理的案例,同時送了我一本英文版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管理人的傳記。我看了之後如獲至寶,匯報老闆後馬上組織大家翻譯總結,反覆討論學習(當然翻譯過程中冒出了另外一位後來成為業內耀眼明星的文曲星,今後有機會再講他)。Z君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把學習資料提煉到了一個我們最初沒有意識到的高度,基本上這份資料成為團隊日後統一思想,指導業務的綱領,同時也備受客戶以及*監會領導認同的一份核心性資料。

那年國內最大的金主招標資產管理人,我們嘗試用新的業務模式進行投標。投標的材料也是大家集體徹夜討論,Z君主筆完成。當我表面信心滿滿但內心戰戰兢兢的在競標會上講完,沒想到得到了客戶領導們的高度認同。結果出來後,我們打敗了風頭強勁*信證券,*金證券以及地頭蛇*安證券,*通證券,成為我們業務的突破口,幾年後成為這個領域中全國的最大資產管理人。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我是在全國各地的機構客戶的報告會上、*監會行業管理文件的專家討論會上、以及高校的學術研討會上、我誇誇其談的每一份報告上面,除了有這個優秀投資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基本上都有Z君心血的凝結。我在幾次場合中說,只要你把你腦海中的想法給Z君講清楚,你就可以去安心睡覺了,Z君最後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會超越你最初認識的高度。

當然Z君的才能不僅僅是舞文弄墨的一介書生,在公司幾個關鍵的交易、台賬、風控的崗位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也是個資本市場「殺人如麻的快刀手」,也曾經決策過股債的配置比例和股債的基金經理人選;一筆打滿過中國*通股票的持倉上限;年報最後一個交易日把幾個重倉股持倉量戰術性降到十大流通股東之下等等。

 一次我和老闆聊天時候,我高度評價Z君,老闆問WHY?我說:「其實他是對我們證券市場本質規律認識比較深刻的人,你看著好像是我們在用他的稿子講我們自己。其實是他自己深刻、務實、連續的投資思想借助我們的稿子給講出來,拔高的那部分其實是他自己的東西」。老闆想了半天,說了那句著名的話:「其實一線員工比老闆聰明」。

 幾年後公司內外政治環境突變,我們這個團隊如何應對下一步的「激流險灘」?公司十幾個核心成員,在深圳著名的*藤茶社徹夜大會後,決定戰略性的撤退。和Z君做最後交辦事情的時候,我問他下一步的打算。他非常平靜的告訴我:「他認為以後幾年是證券市場大清算的幾年,股票行情沒戲,他計劃「離線不離行」。離開一線業務、一線城市、一線券商。呆在行業,但不到聚光燈下」。現在回頭看,他還是多麼有前瞻性。

 後來,他去了一家BASE在內地的券商,做了債券投資經理。多年之後我們再次相見,他告訴我他管得基金取得了連續幾年業內第二名的好成績,個人財富也迴避了股市的大跌。我問他為何不乘勢而上,進步一下?他說:「不懂政治,我就是一個業務幹部,不適合做官。像債券久期,最怕錯配,你本來適合做管理,去做業務,最多業務成績不好。但如果你本來適合做業務,你去做管理。很大可能的下場是你會死的很慘。多年來做業務,從來不和別人爭利益,大家可能覺得我很軟弱,我內心是強大的,自信的。」我很高興他的成績,當然也不覺得意外。但是我還是提醒他,中國是政治經濟學,要學一些政治,不能死靠業務。

 果然2012年他到我辦公室來找我。說公司內鬥,欣賞他的老董事長被逼退休,新人上來之後要洗牌了,挑釁不斷,很是困擾。

我大笑:「原來那樣血雨腥風都看過、渡過,現在何必和他們計較?」

Z君也說:「是啊,所以我打算掛印回家帶娃了。」

「為什麼沒有去找其他的工作?」我問

他無奈:「我也去試了,面試我的人都很年輕,看完簡歷談完經歷後都感覺對我怕怕的,我說我要做業務,人家硬是不信,怕我搶位置。」

我安慰他可以找找瞭解自己的老同事,很多人都做得很大很好。再一個,一流的人才都是在自己做,就是自己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過來說,如果市場連你這樣的業務幹部都無法容身的話,「講故事、講政治」的人都大行其道,這個市場也沒什麼前途,離開也罷!

                      2013年聖誕前的大雪天於北美回憶Z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2

做個「愚蠢」的聰明人 艾薩Isaac Sofaer

2013-02-28  NM
 
 

 

在股票市場,只要你擁有一半的基礎知識,即可表現出色,因為「金魚缸」充斥覑徹頭徹尾的傻瓜,你比他們「愚蠢」一半,已是個聰明人,足以贏在起跑線上!小注沽空「丑股」

我這樣說,不是想令你覺得我太過自信,特別是近期股市正走下坡。不知什麼原因,投資者忘記了過去數年熊市悲觀的情緒,再次變得心雄起來。這樣很錯!因為整體而言,中國企業去年的盈利將令人失望,但許多表現差劣的公司股價卻如火箭般上升,市場熱錢太多之過,絕非因為經營得到改善。數週前,我說過,終有一天「放水」行動會結束,而我們必須面對眼下的現實,包括高通脹、高樓價、低利率、企業盈利倒退。在我眼中,這統統預示股價會下挫,除非情況有變。但問題是投資者不清楚情況何時會好轉,因為許多中國和香港公司故意誤導投資者,透過減低折舊和攤銷的金額、把利息資本化、將非經常性收益入賬,以及低估壞賬數字,令人無法窺探他們真正的收入。除了上市公司想「搵食」外,現時有超過一百間公司選擇以較低的招股價申請上市,其中大部分希望拿走你辛苦賺來的積蓄。因此,我會向那些甘願承受風險,致力保護個人財產的人建議,繼續持有優質的公司,同時沽空我之前提及的「丑股」。但願你知道如何沽空!不妨視之為少少的開支,買個保險或求個心安。一如騙子,壞公司最終會「現形」,會計騙術到頭來也會「穿崩」!

三十九大選股

一如我上週所指,中國信貸增長得太快,在經濟放緩時,M2貨幣供應量竟年增長一成六,中資銀行不願意為壞賬及問題貸款做足撥備。另一邊廂,許多地產公司負債高企,又在銷售上做手腳,計時炸彈正在倒數。中央銀行不會坐視不理,放軟「剎車」的腳踏。他恨不得此刻就把問題解決,絕不想見到依賴借貸支撐的樓市「虛火」最終爆破收場!去年中,根據本人的分析和觀察,我整理了一張有三十九隻選股的名單(見華富財經網《艾薩日誌》),包括本倉的十七隻股票。我好肯定,這些公司能夠安然渡過即將來臨的風暴,表現將較現時「當旺」但高危的股票出色,他們說不定在今年底時已為市場所摒棄。本欄今天給你的錦囊是,在風雨飄搖的時刻,務必獱實手上優質的投資,甚至加碼!更甚者,如果你希望「以小博大」,又要得到最大的保護,不妨花一小部分本金沽空丑股。假以時日,丑股跌得比優質股「甘」,回升亦較慢。如果你相信大市即將調整,切勿胡亂賣走優質股。優質的股票始終會反彈,請用你的腦袋做決定!蛇年,大市「開頭」差。是時候反客為主,教訓一下這條惡蛇,讓它知道投資者亦能「反撲」!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39

史玉柱、馬云等大佬說:「做個壞老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319.html

更有點評稱,歷史往往是由「壞人」創造的,比如:半個「流氓」出身的劉邦、從小調皮搗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沒皮沒臉的朱元璋等,因為只有「壞人」才敢起來造反和變革。創造好公司或許也是如此,因為「壞老闆」有更堅強的神經,更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敢於打破常規的圈囿,突破習慣的桎梏和傳統的束縛。商業競爭畢竟是一場「打硬球」的遊戲,狹路相逢「壞」者勝,歸根結底是「壞人」(硬漢)和「壞人」(硬漢)之間的競爭。

以下盤點那些成功的「壞老闆」,並分析如何做好一個「壞老闆」。

一、史玉柱:「只問功勞,不問苦勞」

 

中國有句老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般情況下,若是什麼事情沒有做好,當事人多半會給自己找這樣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人們多半也是會用這句話來安慰當事人。

但是,在史玉柱的腦海裡,卻不是這樣的。史玉柱奉行的是:在公司只認功勞,不認苦勞。這句話也是巨人企業文化中的第一條。

這聽起來有些無情,不過,史玉柱是這麼做的。史玉柱說,在巨人第一線的銷售人員做不好連300元的底薪也難保,如果做好了就可以拿到高得驚人的銷售提成。

史玉柱還制定出十分特別的激勵政策:對於完成銷售任務最好的前5位,史玉柱給予金光燦燦的獎盃以示表揚,而對於末尾的5個市場開拓團隊,則交以黑色錦旗一面,上書燙金的「倒數第X名」字樣,令人無地自容。史玉柱的激將法果然奏效,得到「倒數第X名」黑旗的團隊,羞恥感更有助於發憤圖強、迎頭趕上。

在新書中,史玉柱提到其做產品、做營銷都會做詳盡、真是的消費者訪談,但是訪談會有作假。為了保證訪談報告的真實有效,史玉柱出台了訪談作假懲罰法。開全國大會時,拎出來作假的人讓他在台上連講一百遍,假如他叫張三,就講100遍「張三沒有信譽,張三沒有信譽」。下次就不敢了。

這些做法聽起來都有些「變態」,不過,史玉柱確實打造了一支在全中國競爭力都數一數二的營銷隊伍。

二、馬云: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誰提戰略誰離開!

 

2011年0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發內部郵件,非常直接地批判了部分新員工的浮躁和態度。他警告來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萬不要給他寫戰略報告,誰提戰略誰離開!

他直接了當地說:

1)我們永遠不會承諾你發財,陞官,在阿里我們一定承諾你會很倒霉,很鬱悶,很委屈,很痛苦……很沮喪……

2)剛來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萬別給我寫戰略報告,千萬別瞎提阿里發展大計……誰提,誰離開!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後,你講的話我一定洗耳恭聽。我們喜歡小建議小完善……我們感恩你的每一個小小的完善行動。

3)公司不是請我們發展我們的,公司花錢請我們是來發展我們客戶成長的。我們是通過發展客戶來發展自己。

馬云的基本意思是:花錢來是請你做事的,不是請你提想法的。說得非常直接,聽起來也很刺耳。

這封給新員工的信,看起來無情,但確實是馬云管理思想的體現。馬云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執行力的作用。據稱,馬云與孫正義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一流的點子加上三流的執行水平,與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水平,哪一個更重要?結果兩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水平。馬云就曾將阿里巴巴稱之為「一支執行隊伍而非想法隊伍」。

三、「毒舌」任正非: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了比較差

 

任正非這位老闆有多「壞」,從下面幾句話便知:

1)「進了華為就是進了墳墓。」

——任正非對剛進華為的新員工說。

2)「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為院士,就不要來華為。小改進,大獎勱:大建議,只鼓勵。」

——任正菲批評部分研發人不顧市場,只顧埋頭鑽研時

3)「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了比較差。」

——任正菲評價某財務總監的「進步」。

4)「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任正菲批評一位剛進華為就給自己寫「萬言書的」北大學生

5)5年之內不允許你們進行幼稚創新,顧問們說什麼,用什麼方法,即使認為不合理,也不允許你們動。5年以後,把系統用好了,我可以授權你們進行局部的改動。至於結構性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

——任正非對華為幹部說

從任正非的這些犀利語錄中可以體會到華為的企業文化:持續的危機感、打死仗的勁頭、對制度的始終如一。不過,正是這樣的企業文化,鍛鍊出了一隻讓業內羨慕的」狼性「隊伍。

四、張瑞敏:通過當「惡人」改造人

 

以「砸冰箱」和「不允許員工隨地大小便」管理起家、被譽為中國企業現代企業管理教父的海爾張瑞敏說過「偉人首先是惡人」。如今廣為流傳的關於海爾的管理經驗往往是由一個個「惡人」管理的小故事串聯成的。

胡泳說:「每個人在開完會以後必須把自己坐的椅子推回到原位。」

謝艾琳說:「某某某下班以後椅子沒歸位,要進行罰款多少多少。」

張瑞敏如此做的原因是要「改造人」。他提出了「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它的內涵是要求每一個工人和管理者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目標。海爾的研究者們稱之為「OEC管理法」,意為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事進行清理控制。

通過當「惡人」,張瑞敏完成了對海爾人的改造。

事實上,企業家裡的壞老闆還有很多,據稱微軟的比爾·蓋茨和鮑爾默對著完不成任務的員工罵粗話、對著不能迅速領會他們意圖的員工諷刺挖苦是常有的事;戴爾電腦的邁克·戴爾更是IT業的著名「惡人」,拉里·埃裡森甚至在企業員工的T桖衫上直接印上「殺死對手」的挑戰性宣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94

學習做個負資產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3.html
「負資產」是一個很慘情的狀態,只會在按揭或借貸的資產上出現,因為沒有按揭或借貸,資產價格最多只會跌至零,不可能做成負資產的狀態。有按揭的物業,當物業的價值跌至低過按揭欠款,便成為「負資產」。股票就難一點了,因為借孖展買股票的話,證劵商都會在跌市時要求補回差價,不補回就替客戶自動賣股「斬倉」,根本不會有出現「負資產」的可能,除非是別的借款買股,甚至定息按股之類的操作。

當然「負資產」是慘情狀態,大家都不想成為其中一份仔,在這種狀態之下,要賣樓是很困難的,因為你都要補回差價才能完成交易,如非不得以亦不會選擇在「負資產」情況下賣出物業。在03年沙士時,的確有不少香港人因為工作問題而沒有能力供還按揭,在「負資產」情況下被迫要賣出物業,當然亦有不少人因此需要申請破產,物業由銀行收樓,可悲。

既然「負資產」這樣可悲,那為何止凡這篇文章標題為「學習做個負資產」呢?其實「負資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能力供還按揭,這個夾擊才令「負資產」變得恐怖,因為業主就要被迫地在「負資產」狀態下賣出物業。相反,不知多少投資者(包括林奮強先生)在03年沙士時刻還手持多個物業收租,對「負資產」處之泰然。這個處之泰然正是本文想帶出的重點。

大部份人看待投資時,都是希望能低買高賣賺一筆,一心只會想著買入資產後,其價格比買入前更高,價格一升再升,同時又有利息或租金收入,賺息又賺價,這樣來計算回報,認真和味吧。但事實上,一廂情願的佔多數,賺息蝕價的有,蝕價後息都減派或停派的也有,如何的心態會比較可取呢?

如果買資產之前,心理上已經預計這個資產將會變成一個「負資產」,但成了「負資產」之後,它對你的投資回報一點影響也沒有,物業按揭仍然繼續這樣供(「負資產」物業不會增加供款的),租繼續收,股息之類的繼續取。這個「負資產」只是一個狀態,令你不能立即變賣資產套現,這個條件對你有否影響?如果有的話,看來你所做的不是投資吧。

這個把資產假設為「負資產」的心理,可以視作一個壓力測試,這個壓力測試亦驗證了你對這份投資的處理態度。如果當這個資產變了「負資產」時你就處理不了的話,建議你最好不要擁有它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壓力測驗而已,不是真的叫大家專選一些會變「負資產」的資產,千萬不要誤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76

投資感悟:做個快樂的業餘投資者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896802
作為股市中的業餘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比較起來無疑有著一些無法比擬的劣勢,如沒有經過專門的投資訓練,沒有強大的研究團隊,沒有著「先人一步」的信息優勢,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到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研究等,似乎我們始終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境地。但是,經過自己十多年的股市「悟道」,自己認為如我一樣有著一份固定工作的投資者,也自有著自己許多的快樂在。

  快樂來源於哪裡呢?

  1、我們可以有幸地與優秀的企業為伍,共同開創一段創造財富的旅程

  我常常想,股票這個東東真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雖然它從一出生就帶著血腥,就帶著風險,但同時它又是人類加大創造財富的槓桿與平台,如果沒有股票和股市,或許我們人類創造財富的步子要慢得多。而對於我們業餘投資者來講,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與那些成功的企業成為「合夥人」,共同開創一段創造財富的旅程。不是嗎?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明擺著,比如,如果云南白藥不上市,我們怎麼能夠當上這個有著國家保密配方的「傷科聖藥」的股東呢?如果同仁堂不上市,作為業餘投資者又怎麼可能有機會成為這個百年老店、中華老字號的合夥人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股市最直接的便利就是可以提供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而且這種機會有時只需我們坐在家裡,輕敲鍵盤就可以搞定。股市中人都知道巴菲特可謂是世界投資界最聰明的人,因為他憑藉著股票投資和收購企業而創造了令人目瞪口呆的財富,然而在我看來,比巴菲特還「聰明」的是他的那些早期合夥人們,因為他們中有些人可以只需要將資金交給他,若干年後便也跟著成為了百萬、億萬富翁,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從事他們自己所喜愛的工作。

  如本人是60後,我們這代人我估計對股票最早的起蒙認識可能是來源於茅盾的小說《子夜》,那種買空賣空緊張場面的描寫,以及投資失敗之後的自殺、跳樓景象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對股票沒有好感。本人受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驅動,大學畢業之後最理想的工作自然是進機關混個一官半職的,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的到來,總還是有著對財富追求的一種衝動,甚至本人業餘時間還與家人合夥開過服裝店之類的生意,然而安逸的工作環境又讓自己難以做出那種「下海」的決定,所以,生意沒有賺多少錢也就關門大吉,然而十二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自己誤打誤撞地進入了股市,經過不斷地學習思考,終於明白股市原來可以是讓我們追求的財富的一個「通道」,這就是可以不辭職下海,不影響工作的提提下,還可以讓自己有一段不錯的財富履歷。雖然到今天自己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財富自由,但是當現在望著自己賬戶裡的資產一天的波動就大於自己一年的固定收入之時,自己還常常有一種對股市「感恩」的心理:如果不是有股市,如自己一樣靠固定收入維持生活的人,此生怎麼還會有機會對財富自由的追求?!而這一切當然均是拜那些優秀的上市公司所賜。

  當然,我這樣說或許是有些過於輕鬆、天真了。因為人人都明白,股市有著太多的血腥,股市的錢並不那麼好賺的。如我讀過一份材料,即有人統計分析,過去20年,中國股民有41.83%的人報告說自己目前總的炒股成績為虧本,23.82%的人報告為平本,34.35%的人報告說自己目前總的成績為盈利,也就是說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投資者在股市中沒有賺到錢。另如報載,2013年上半年,「中國股民壓力指數調查」顯示,中國股民近一半的人甚至認為炒股很丟人,羞於承認自己是股民。調查結果還顯示,接近七成股民虧損超10%,其中被「腰斬」的佔全體股民四成,虧損達50%以上;16%的股民盈虧均衡;16%的股民盈利超過10%;在股市中大有斬獲(盈利超50%)的股民僅5%。因為長期在熊市中煎熬,股民的精神狀態普遍不佳。23%的股民會因為虧損感到崩潰;33%的股民比較焦慮;29%的股民有些鬱悶;僅有15%的股民能夠淡定地面對虧損,愈挫愈勇。面對著這些冷冰冰的數字(雖然這些數字的真實度難以考證,但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股市對於業餘投資者來講,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然而我說,這其實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我看來,這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中國股市歷史較短,有著種種不成熟的一面,然而在這樣惡劣的股市環境下,也硬是走出了一批量的上漲十幾倍、幾十倍、上百倍的牛股群,就是上證指數也基本實現了二十年二十倍。可是為什麼還有如此眾多的人虧損呢?!其實這個現象不獨我們國家有,就是在股市相對成熟的美國也不例外。如巴菲特在2004年致股東的信中曾說:「過去35年來,美國企業創造出優異的成績單,按理說投資人也應該跟著獲得豐厚的回報,只要大家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搭順風車即可。事實上靠買入指數基金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但實際上多數投資人的績效卻慘不忍睹。」中外的股市,為什麼會有這麼有意思的現象呢?這可以供專家們去研究,但是在我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那種追漲殺跌的交易文化在做祟。本人私下裡與朋友交流投資體會,總是聽到不少人說,如果我當初就是拿著某隻股票不賣,到今天會怎麼怎麼樣了!為什麼投資人總會產生這樣的憾事呢?其實在我看來,他們在「起點」上就錯了,就輸了,因為他們從起點上並沒有真的是想與優秀的企業為伍,並成為與之合作的「合夥人」。

  總是聽到不少人振振有詞地說,我怎麼知道它們今天會上漲成這樣?大凡牛股都是事後才知道的嘛!初聽起來這確實有道理,因為投資於一家公司確實需要敏銳的商業判斷能力。但是,我說,雖然尋找到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確實不容易,但是經過投資者本人的努力我認為還並不是難以企及的事情(其實世上做什麼事情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股市投資更需要的是投資人不斷地學習與思考)。不是嗎?比如,以本人自己的投資體會,只要我們拿著這樣一把「快刀」,就是在股市之中專門尋找那些壟斷、具有定價權、量價齊升(或價、量單升)的企業,然後再加以具體的分析,就不難找到一些優秀企業去投資。或者就只關注我們生活中的可觸可及的知名的消費大品牌(因為我們首先是消費者),用這樣「一把快刀」,就將多數的企業過淲掉了,留在我們面前的或許就會有超級明星企業在裡頭。國內知名的投資人林園先生說,他就投資與嘴巴有關的企業,在我看來,有這樣「一把快刀」也是不難找到中國股市中那些很賺錢的優秀企業的。更何況,我們是業餘投資者,只要我們找到兩三隻這樣的優秀企業,並等個合適的價位「鑽」進去就行了,你說,這難道是永遠無法企及的事情嗎?!

  事實上,我私下裡與投資的朋友交流,大多數是能夠到幾家子優秀企業的,而且還有朋友對中國上市公司中的一些優秀企業說得頭頭是道,然而他們的問題主要是出在「拿不住」上。當然,說到為何拿不住的問題,又可以寫出好大一篇文章去討論,但至少這說明,其實作為一般的投資者尋找到幾家子優秀企業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2、股市投資可以大大開闊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學識

  早在上中學時,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你若想教別人一桶水,你就得有十桶水。其實就是說的厚積而博發的意思。熱愛股市投資的人恐怕沒有不愛認真學習的,而成功的投資始於閱讀。我們不僅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時事政治,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向,還要不斷地學習一些投資大師的著名著作,學習一些企業的管理知識,甚至學習哲學、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建立起芒格所說的那種「多學科思維模型」。以本人為例,自從熱愛股市投資以來,雖然不能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但是業餘時間能夠利用的自己都充分利用起來了,當別人忙於各種應酬或者娛樂麻將之時,自己卻常常是沉醉於各種相關的書籍的學習之中,甚至有的書還成為自己的枕上廁上之書,時時揣摩,時時閱讀,而且這種學習可以說更「帶電」,所以效果更佳(比上四年大學本科效果還高,呵呵)。

  在我看來,經過這種長時間的學習,還常常對我們的工作有相得益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如果你是個領導者,你對國家政策的學習和經濟發展形勢的掌握,一定會對你的決策有幫助作用;如果你是個企業管理層,那些優秀企業家的管理經驗無疑對你還會有很大的幫助;即便是其它職場人士,你的所思所學,或許也會讓你的職場有一種如虎添翼的感覺。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甚至業餘時間你的「談資」也突然豐富起來。比如,我私下裡與朋友小聚之時,朋友常常因為我「博學」而不免誇上兩句,每每此時,自己也突然有種很美妙的成就感有裡面,呵呵!

  3、股市投資可以大大提升對人生哲學命題的認知,進而提高我們的人生修養。

  在生活中,我們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其實股市之中也如是。雖然我們來到股市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就是賺錢,沒有這一點也就沒有了投資快樂的基礎與源泉,但是財不入急門啊,那種一夜暴富,那種短期想利潤最大化的想法其實最誘人、害人,最穩妥、最安全的辦法其實還是依靠優秀企業的不斷成長實現自己的複利成長。更何況,作為業餘投資者本身就有著一份固定的工作,有著穩定的生活來源,我常常對一些急著發財致富的投資者納悶:你著得哪家子急呢!

  我們知道,人生在世沒有錢又是不行的,但是錢再太多了也只是個數字,特別是當你居有房,行有車,生活又有著落之時,如果你是這樣的業餘投資者,更是沒有必要天天在股市中爭殺,否則,甚至因此而損壞的身體,勞過了精神,損害了健康,賺錢再多對於你又有何加焉?!

  在生活中,我們還知道「日中則移,月盈則虧」的道理,知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其實股市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何嘗不常常演繹著這些「物極必反」的悲喜劇呢?我們看到,當牛市瘋狂之時,似乎人人「福氣」衝天,然而恰恰「禍根」就這樣種下了;當熊市極端悲觀之時,似乎人人「穢氣」沾身,然而恰恰是幸運的種子需要播種,那些善於抓住這種大機遇的人甚至「一戰成名」,並因此而為自己積累下一生花不完的財富!

  在生活中,我們還知道「大智若愚」的道理,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策。股市之中其實也常常這樣耐人尋味。我們看到,有的投資者樂樂呵呵,悠閒自在,真的是如跳著舞步去上班一樣,表面看來他們好像愚笨,尋機「播種」之後便不管不問,該幹啥幹啥去,真所謂讓優秀的企業家為自己打工,然而,若干年下來,卻是收穫多多,快樂多多。相反,有的投資者卻是恨不能天天博取短差,最好是時時刻刻盯著股市大盤(沒準形成股市精神依賴,需要看心裡醫生,呵呵),有時為了一元兩元的蠅頭小利而苦思冥想,捻斷鬍鬚,結果多年下來,卻是揀到芝麻,丟掉西瓜,甚至弄個傾家蕩產之結局。

  在生活中,我們知道「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知道「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這其實就是說的,我們業餘投資者應該明白在股市投資之中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並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之所在,進而採取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如此勝算的概率才會加大。否則,罔顧自己的實際能力,而誤打誤撞,甚至如無頭蒼蠅一般亂飛亂舞,其結果可想而知。

  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股市投資中,如果我們將這些哲學的命題、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參透悟透,無論是對你的人生還是股市投資如何不達到另一種新的境界呢?

  當然,股市投資之於我們業餘投資者的快樂還不限於以上種種。比如,我們還可以享受那種平靜之樂,自由之樂,不求人之樂,陽光公平之樂等等,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與解讀。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業餘投資者能夠享受到這種股市之樂。

  晚清學者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裡寫下做學問、做事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知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做學問、做事如此,股市投資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還有著太多的業餘投資者仍然處在「獨上高樓」、「人憔悴」的境界,在此,本人願以「悟股市之道,享投資之樂」(本博一向的座右銘)這句話,與心有靈犀的業餘投資者朋友們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97

零售業的五大趨勢:絕不能是只做個電商網站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853.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對零售業未來趨勢的分析是零售轉型路徑選擇的依據。以下趨勢一、二是技術,實際上是流通生產力推動的結果,趨勢三、四是順應消費者消費結構與偏好的變化,趨勢五是零售行業的自覺與自律。

趨勢一之「實與虛」

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是在新的信息時代,由日益崛起的「全渠道消費者」(Omni-shoppers)所引領的一場商業革命。這場商業革命使傳統零售商的市場統治地位宣告結束。

全渠道零售由三個主體構成:消費者、零售商和供應商。「E化」的消費者是全渠道零售的起點;零售商必須將消費者「E化」的購物決策全過程納入自己的運營範圍之內,為消費者提供「全程購物決策方案」;供應商要能快速反應,對供應商的整合是全渠道零售效率改善的重要環節。

傳統零售向全渠道零售轉型的過程,是實體零售和網絡零售各自呼應全渠道消費者的過程,也是兩者各自彌補劣勢的過程,最終將達到相互融合,傳統零售業也將在此過程種得以重塑。

對於實體零售商而言,在全渠道零售實踐中會面臨一系列問題:

第一,是否一定要自建購物網站?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建網站是找死,不建網站是等死」,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統零售企業在全渠道融合過程中的心態。

目前,我國實體零售商的線上實踐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類是自建網站的,開始將網站的功能定位從信息渠道為主,向全渠道營銷發展。

其中包括最早開展電商實踐的王府井百貨、銀泰等,他們已自我否定了網站的「銷售渠道」職能,開始建立與實體零售緊密結合的完整的網上服務體系。而像杭州大廈、甘家口商廈等企業已直接將網站建設作為其精準營銷的重要手段。另一類是將電商當作「銷售渠道」的,直接上天貓、京東的電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流量,這種選擇無疑更為明智。

我國的實體零售商自建網站銷售鮮有成功者,首先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流量,很少有網民關注的網站,好比開在沙漠中的商店,而在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中,流量是資本推動的。以上這兩個趨勢都是「試錯」的成果,是寶貴的經驗。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小型零售商可能無需自建網站,但需通過新媒體建立與消費者的聯繫。對於區域型、在當地市場(特別是中西部二三線城市)擁有品牌優勢的大型零售商來說,大型電商的侵入還有短期的時間差,需要盡快按照第一類企業的做法啟動線上業務。

第二,如果建網站,網站的功能是什麼?正如前述,網站首先是信息溝通的平台,而不是單純的銷售渠道。目前有些企業網站連商店營業時間這樣的基本信息都沒有,網站應該與微信、微博一樣,先把信息溝通做好。

第三,網站上賣什麼?如果把店內的SKU都搬上去,那與京東、蘇寧、1號店有什麼區別?更何況,實體店之間本來就沒有差異化,所以簡單地上傳SKU的做法可能行不通。對於百貨商店來講,由於既沒有商品所有權,更沒有開展單品管理,所以開展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難度更大。美國百貨企業電商之所以做得好,原因就在於它們一直是買斷經營、單品管理,早已奠定了電子商務所必需的管理基礎。而中國的「聯營制」百貨企業這一步還沒有做好,這時又不得不考慮第二步、第三步,所以出現「前腿打後腿」的現象是必然的。

第四,線上線下如何定價?商品價格與供應商的供貨體系、價格體系有關係,甚至決定了零售商是否能做線上業務。另外,還要考慮商品是否有差異化,有差異化才有競爭力。

第五,線上線下如何設置組織結構?很多零售企業設立獨立運作的團隊做線上業務,並提出一些KPI指標,但這種方式與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似乎不符。所以,如何進行全渠道零售的組織機構的規劃也需要探討。

第六,我們只是做網站嗎?對於區域型實體零售商來說,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可能還有更多的路徑。某區域企業經營家電品類並不具備價格優勢,他們計劃與某大型電商合作,成為該電商在當地市場的落地平台,這樣一來該電商的電器銷售業務可以在該地區落地,而當地零售商通過這種方式充分利用了空間優勢,並擴展了實體業務。雖然這個合作受到同行質疑,但是確實給了實體零售商,特別是區域型龍頭企業一個有價值的啟示,即區域型企業與大電商之間是否可以考慮合作?因為那些大電商正在面臨線上業務如何落地、配送成本等一系列問題,這恰恰給了實體零售商一個很好的機會。而連鎖便利店與大電商在供貨與物流方面的合作已經開始。

第七,誰來做CMO或CIO?這已是全行業人才缺口的一大現象。

在向全渠道零售轉型的過程中,很多事情目前必然沒有結論,但如果等到迷霧散去,可能已然喪失商機。因此,我建議大家先開始做,然後在過程中不斷完善,這樣的邊際成本最低。在此,歷史也給零售業的技術服務商們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類似富基融通公司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別希望零售技術服務商能與零售企業一起,在各個節點碰撞出新的想法,然後「盡快」落實到具體的產品上。

趨勢二之「小與大」

在現代零售業的發展過程中,規模經濟一直是一個主要的內在邏輯:大店舖形成大商圈、大商圈形成大規模、大規模形成低價格、低價格形成競爭力,大賣場、百貨的「一站式購物」是這些業態的核心價值。但是,零售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可以通過「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實現低價格,而小商圈的便利性與社區體驗這些非價格競爭優勢是大店舖所難以提供的。在零售技術的推動下,零售空間有小型化趨勢—小是美好的。

典型例子是日本的7-11模式。7-11的每間門店的面積很小,但網點有上萬家,而且分佈非常密。在這樣的佈局下,7-11的便當甚至可以做到「一日三送」。由此可見,7-11的規模效益是依靠小單店、多網點的聚集效應實現的,而其背後則是信息技術、供應鏈系統的支撐。

再來看看美國的零售企業。近年來,美國諸多大型百貨企業轉型過程中的一個變化就是營業面積減小,就連沃爾瑪也在大力發展社區店。因此,賣場空間趨於小型化已是全球零售業的趨勢,便利店、社區店、標超將得到迅速發展。因此,中國的實體零售企業必須思考:我們的實體店還要不要做那麼大?現有的大型零售空間如何調整?店舖小型化之後如何做商圈?

趨勢三之「軟與硬」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已開始發生很大的變化,商品類消費越來越少,而服務類「軟性」消費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顧客光顧實體零售店並不一定是去買商品,更多的是去買服務,比如喝咖啡、做美容、朋友聚餐、陪小孩玩遊戲等等。

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是賣商品的給賣服務的帶來了客源,現在則恰好相反,服務類消費給商品類消費帶來了客源。因此,實體零售商需要對實物類商品和服務類商品的空間比例進行調整。這也是轉型的重要方面。

比如,大賣場可將自營面積縮小,出租面積增加;百貨店縮小賣場面積,然後將空出的樓面增加服務類的消費。這些變化都是由於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改變帶來的。

趨勢四之「長與短」

體驗性消費是顧客心理需求被滿足的過程,也是零售商環境服務的重要內容。環境服務衡量了消費者因零售環境而引發的心理費用的水平,儘管這種服務難以度量和定義,但消費者可以很確切地體驗到商店服務水平與管理水平的高低。零售商的環境服務越好,消費者的心理越滿足,消費者流通費用支出也就越低,消費者全價也可能更低。也就是說,在商品價格相同的情況下,能夠使消費者支付更低全價的零售商無疑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所以,實體零售商打造美好的顧客體驗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唯一一個實體零售商不能被電商超越的「長處」

現實中,有很多實體零售商因為營造了美好的體驗環境而獲得成功。例如,日本永旺最近開設的主題型超市—老年人超市,專門服務於有錢、有閒,也有購物需求的老年人。在這家超市裡,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身體條件和消費習慣,在商品品類、賣場設計和佈局、信息化展示等方面為老年人購物提供便利、體貼的氛圍和服務,深受老年人歡迎。

實體零售店的體驗與電商的體驗迥然不同,實體零售店的體驗應更強調主題性,除了賣產品,更要賣故事。實體零售店應該越來越像「劇場」,管理者是導演,員工是演員,消費者是群眾演員,甚至更「入戲」。

趨勢五之「遠與近」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關注與行業發展的階段相關。行業發展越成熟,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會越受重視。隨著社會進步,消費者對生活質量的關注將更為強烈,由此會驅使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必須關注利潤之外的社會責任,關注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高品質商品。

雖然,社會責任這個話題似乎離中國零售企業的現狀還有一定距離,但它已成為全球企業努力踐行的目標,例如,可持續的採購、健康產品等等,都遵循環環保、可持續的標準,從而對消費者的生活產生影響,最終引領整個社會日益進步。現在,國際領先的零售商已經開始了行動,其影響一定會傳導到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66

胡海泉:認真地做個“業余”天使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07.html

i黑馬:這兩年,海泉在音樂與互聯網跨界方面做了諸多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完成了自己在職業理想上的升級叠代。今年,38歲的胡海泉以投資人的身份首登2014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對此,海泉表示:“我可能就是一個熱衷於學習的人,還是個‘業余’的天使投資人。”
 
\目前,海泉還是將70%的時間花在演藝事業上。處理完各類排練、演出的行程,海泉又用微信、郵件、視頻、電話會議等方式做著“業余”的投資人工作,有時甚至半夜三點鐘還在線上。總體而言,相比起幾年前偏感性的財務投資行為,現在的他做投資要更認真,也理性、專業多了。
 
羽凡眼里的海泉一直是個精打細算的人,有沒有投資眼光這事兒暫不好下結論,但膽識是一定有的。羽凡爆料,2000年時,曾被海泉“忽悠”一起做了些玩票性質的財務投資,盡管大多數最終成了“小敗局”。
 
事實上,算上此前做財務投資的那幾年,海泉做投資已有五六年的經驗,累計投資了十幾個項目,涉及醫療器械、光電產業、手遊、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音樂以外的領域。不過,令他遺憾的是,竟然從來沒有在自己的行業(音樂)上投過一筆錢。“不過,我之後會花一些時間圍繞巨匠在整個音樂產業鏈的布局做一些投資。”海泉說。
 
發掘對投資的興趣
 
海泉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得從音樂產業受到互聯網沖擊開始聊。一開始,海泉只是一門心思地在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探尋音樂未來的發展道路,對於互聯網的認知並不深。海泉一度也找不到突破的門路,就一點點開始學習,在對互聯網逐漸認知、理解的過程里也慢慢發掘出了自己對於投資的興趣。
 
真正開始學習做投資是在三、四年前,海泉對未來做投資的方向做了梳理。從長久來看,海泉認為文創行業是眾多行業中最能夠淺入深出的。“我可以嘗試用資源和資本去整合,建立一個良性運轉的行業平臺,希望能幫到一些創作者,或者藝術家的生存狀態。”
 
海泉是那種對未來充滿好奇的人,受到興趣的驅動,他後期又做了很多非音樂行業的投資項目。用他的話說,投資不分行業,只要能找到誌同道合的團隊,或者能夠找在認知上有共鳴的的好項目,會有一種很天然的滿足感。
 
創新工廠的李開複老師算是海泉做天使投資人的“啟蒙導師”。
 
“有一次我們做自己的文化節,想邀請開複老師來做我們高端訪談的嘉賓,那次他剛好沒在,不過還是建立了聯系,沒過多久,我去拜訪了他。”
 
當時,李開複的創新工廠投資了很多跟娛樂相關的技術公司,急需找到一些專業的投資顧問。在與海泉的溝通過程中,李開複非常認可海泉針對一些項目提出的及時反饋建議,他發現海泉身上有做投資的潛質。他鼓勵海泉成為中國的“Ashton Kucher”,Ashton Kucher在矽谷的成功得益於他駕馭娛樂資源和人脈的能力,李開複在海泉身上看到了相同的優勢。
 
“投資”這事兒在海泉看來,就像是創作一個作品:“投資其實是對未來的投票,我們投自己票的時候是帶著邏輯和使命感的,它不是一個遊戲那麽簡單,就像有的人願意在牌桌上找尋刺激,而我在投資上這件事上覺得很刺激,與其說投資別人,不如說是找一個誌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業,這跟覓知音一樣難能可貴。
 
\明星做投資是把雙刃劍
 
演藝明星做投資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嫁接投資和進入到投資、合作團隊時,有天然的強大勢能。作為跨界的投資人,海泉也深知自己作為藝人的資源和名人效應的優勢。“大多數人對明星會比對普通人有一定的認知,這在跟他們聊項目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敲門磚。另外,對於現在很多需要轉型的傳統公司來說,他們都急需向內容營銷、產品化營銷轉型,而羽泉本身擁有的品牌效應和巨匠團隊的娛樂營銷能力、經驗對他們是有誘惑力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明星做投資是很受創始、企業家歡迎的。”
 
反過來講,明星做投資要冒的風險比普通人要大很多。如果判斷不準確導致項目“流產”則會對積累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藝人品牌造成嚴重的價值耗損。
 
海泉認為,明星做投資要降低風險的辦法之一是通過經驗累積真知灼見,然後找到專業的團隊來一起做。“如果圍繞音樂領域的話,我可以算是專家,但對於其他行業,我並不是。”在這個意義上,海泉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助推者和串聯者,他的任務是尋找到合作夥伴、專家、科學家。
 
投資理念
 
海泉學的是外貿管理專業,投資人的職業經驗都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累積的。他善於從所有看過、合作過的案例里總結規律,也虛心地吸納前輩和書籍里總結的一些經典投資案例。在過去五六年的投資經驗中,海泉也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投資理念。
 
首先,對於早期投資項目,更看中樂趣和價值觀。投項目眼光這件事情是最不可測的,也就是說,種子投資或者天使投資失敗率是居高的。比起做單純的財務投資,海泉更看重自己對於早期投資的樂趣和價值觀。
 
其次,針對那些不是親身接觸,而是機構投推送過來的項目,考量首先得基於兩個標準:第一,這個產品是否跟自己的認知趨勢相符,有些創業者如果開篇路就走歪了,基本可以不用再聊;第二,除了有好創意,還要看團隊的執行力,這直接反映了創始人的專業度,以及創始人,甚至聯合創始人的團隊合作力。
 
此外,根據創業項目的不同類型要分別做評估。比如,對於科技類的項目,會更關註產品本身;偏向線上的產品,要看它是否與投資人所認知的互聯網模式一致;線下的項目要看它是否符合未來消費者的習慣和行為趨勢;最後,創業者的個性、審美以及價值觀是否與投資人一致。
 
在跟初創型企業的創始人在一起時,要扮演一個創業合夥人的角色,站在這個角度上去思考能為產品做些什麽,而不僅是投資這麽簡單。一般而言,整體的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浸潤式的學習和認知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感興趣和正在學習的行業的未來趨勢有一定了解;細化、了解創業項目在行業里的市場份額占比,判斷項目未來的成長空間;同時,還要會判斷一家公司的團隊構架、股權架構設計得是否科學。
 
海泉看項目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從自己身邊去發現,二是跟一些投資機構合作。“它們願意跟我分享,也很看重我在娛樂營銷和藝人關系上的一些獨屬資源,大家都希望讓我來參與,所以我每天會獲取很多項目的訊息。”
 
現在,海泉平均一個月收到幾十個融資需求的PPT。但他透露,目前能夠讓他興奮的好項目並不多。他表示,現在投資界的泡沫化太嚴重,一些盲目的投資行為影響了行業的氛圍。比如,有三個機構在關註同一個項目,一些聞風而來的投資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付了錢占個地兒再說。海泉認為,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一個投資經理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判斷邏輯,哪怕只是喜歡這個創業者人本身,那也是一種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