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转债再融资28亿 SOHO中国储“金”抄底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8/HTML_LBHK6NLYWWPD.html


抄底的大幕已徐徐拉开?

刚刚过去的一周,富力地产(2777.HK)就先后购入广州从化市及北京朝阳区两块地,总占地面积84.25万平方米,涉资合共17.7亿元。该公司称,“不想错过发展优质项目的机会。”

同样在刚刚过去的一周,SOHO中国(00410.HK)董事长潘石屹在香港出席股东大会时也明确表示,SOHO中国已结束冬眠,开始寻找机会。

27 日,SOHO中国宣布,将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28亿港元。此前不久,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宣称,SOHO中国可动用现金高达200亿元。而根据截 至5月26日的最新数据,SOHO中国累积预售额35.77亿元,再加上于2008年未入账的约69.21亿元预售额,合计共104.98亿元。

虽然SOHO中国表示,104.98亿元中的部分款项预期确认为2009年下半年的营业额,但这并不能改变SOHO中国现金充裕的事实。“不差钱”的SOHO中国为何还在融资?这是否意味着其正积极布局抄底大计?

28亿5年期可转债

SOHO 中国的这次可转债融资多少令市场始料未及。该公司称,将发行本金总额28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发行缘由是为扩大资本基础,以具吸引力的条款获取即时资金。 本次发行联席牵头经办人为高盛(亚洲)、摩根士丹利与瑞银。债券将在新加坡上市,转换后的新股将于香港上市。扣除佣金及行政费用约6000万港元后,本次 融资净额约为27.4亿港元,将用作一般企业用途及潜在策略性投资。

公告披露,这批可转债年利率为3.75厘,到期日为2014年7月2日,债券初步兑换价5.88港元,全数兑换后,共计4.76亿股,占SOHO中国已发行股本的9.2%,占经扩大后股本约8.4%,债券可于3年后提早赎回。

5.88港元的初步兑换价格,较发行债券前最后交易日收市价4.90港元溢价20%,较最后5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收市价每股4.88港元溢价20.49%;较最后10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收市价每股4.72港元溢价24.58%。

对于该换股价,香港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表示,以目前SOHO中国净资产计算,20%的溢价是比较合理的,而目前市场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也差不多在这个水平。“换股价格与市场状况好坏有关,如果像2007年的时候,换股价的溢价要大的多,但目前状况溢利20%也属合理水平。”

对于28亿港元的融资规模,他表示,发行可转债融资一般不会达到上百亿的规模,因为有利息成本,另外,发行的债券太多,将来转股后,也会使公司股权被稀释。

潜在收购进行中

一位对SOHO中国非常了解的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高层告诉本报记者,目前SOHO中国主要酝酿的收购目标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类型为商业地产与写字楼。

“ 他们一直在紧密关注市场,我个人认为,对SOHO中国来说,现在收购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究竟是不是抄底?谁也不知道底在哪里。做个假设,也许再过2个月, 一些收购的项目价位可能高一些,接下来价位也可能降一些。看趋势,SOHO中国认为抄底收购时机到来。”该消息人士说,SOHO中国的融资肯定是为潜在的 收购做准备。

“潜在收购不一定会是特别大的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项目,但200亿现金是足够应付这些开支的。此前收购的前门项目,SOHO中国使用的是他们手头现在可以动用的现金,因此发债融得的27.4亿港元不会用来支付前门项目。”上述房地产公司高层告诉本报记者。

她的说法与潘石屹5月19日在香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不谋而合。

潘石屹说,SOHO中国已经从去年奥运会后开始的不买一块地、不收购一个项目的冬眠阶段中醒来,目前在看一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内地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而如中关村这样的“跳楼货”是未来项目收购的一种方向。

瑞士某证券公司研究地产分析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SOHO中国出手的好机会。

“ 发债将增加SOHO中国的财务费用,因为要支付利息,如果不是项目投资,这对SOHO中国来说将是负面消息,因为不确定性会对SOHO中国的股东造成压 力,他们不知道钱用到哪里去了。”上述香港某证券行分析师称,SOHO中国的这次发债融资可能表明他们在做进一步的现金储备。

他认为,SOHO中国现金储备的原因是,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仍不明朗,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也不明朗。手中握有更多现金,即使有项目收购,仍能保持现金流充裕,这可能是SOHO中国未雨绸缪的打算。

前述瑞士投行分析师分析称,目前北京、上海在商业地产与写字楼方面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SOHO中国以这两类房地产产品开发为主具有挑战性,他们需要专注于不受供应过度影响的领域,或需要一些差异化竞争策略。

但他也表示,SOHO中国开发商业地产与写字楼看重的是地段与土地成本、销售与出租等配套措施,以及商业地产和写字楼的定价,而这些是SOHO中国的强项。

潘石屹不久前曾表示,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表现出来的“小阳春”,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实施的减息、减税、放贷等措施,此后成交量降低是很正常的,银行不可能在以后的几个季度还以一个季度4.58万亿的速度放贷了。

迹象显示,潘石屹似乎在打算积极抄底的同时,不忘及时融资,现金为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9

保興系-中國雲錫礦業(263)、保興發展控股(1141)、奧亮集團(547)


之前都有人講開,我又寫過547(請善用本博客的Search 功能),不過今日看到份公告,決意寫出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1/LTN200906011233_C.pdf


於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五日,本公司獲通知,共同及個別產業管理人已於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根據一份以Nippon Equity Partners B.V. (「NEP」) 為受惠人之抵押被委任接收由QuantsInc. 持有之560,395,180股股份。


於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本公司獲NEP委任之共同及個別產業管理人通知,一宗有關本公司股本中560,395,180股股份之出售已結束。 於本公佈日期,本公司並未接獲Quants Inc.任何通知有關出售其持有本公司之560,395,180股股份。


本公司其後再獲通知,根據一份日 期為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之買賣協議,Wise Sun Holdings Limited (「Wise Sun」) (本公司獲告知為Bright Ace Holdings Limited全資擁有,而其則由孫粗洪實益擁有50%及周健實益擁有50%)已同意以44,831,614.40港元(即每股0.08港元)之總代價認 購本公司股本中560,395,180股股份 (「買賣股份」),而Wise Sun需要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守則」) 規則第26條作出強制性收購建議。 本公司獲通知,Wise Sun將提出現金要約。 於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及本公佈日期,560,395,180股股份相當於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約38.12%。



為甚麼股票在NEP手上呢?故事由兩個月前說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4/LTN20090324011_C.pdf


公司20合1,然後1供5,每股15仙,即合股前0.75仙,英證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8/LTN20090518009_C.pdf


大股東股權原來抵押予NEP,並反對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8/LTN20090518490_C.pdf


賣出中國物業,套現1,200萬人民幣。


可以見到大股東缺水,又吃兩家茶禮,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無機翻身。


新大股東是孫祖洪先生,每次賣殼不久就有收購。他是誰?據公告稱:


孫粗洪先生
孫先生,47 歲,擁有國立南澳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孫先生於金屬、礦物及原料之國際貿易、金屬產品之製造、物業投資以及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工業企業之管理及企業規劃方面積逾15 年經驗。



以下是買263經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724/LTN20020724023_C.pdf


2002年7月,新海康(119,現保利地產)出售保興投資控股(263,現中國雲錫礦業)358,157,745股股份,即29.5%股權,每股71.5仙,作價2.56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104/LTN20021104047_C.pdf


4個月後,買入陝西一醫院,作價2.52億元,一買一注,購入殼價僅400萬。


其後當這家公司是提款機,不停購入垃圾資產,後在2007年轉營礦業,易至現名。


以下是買1141經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20/LTN20071120200_C.pdf


2007年11月,購入新創企業(1141,現保興發展控股)357,181,000股,以每股購入價44.25仙計,約1.58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6/LTN20080526446_C.pdf


半年後,欲購入吉林油田15%股權,作價1.05億元,佔有部分保證盈利3,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8/LTN20081008465_C.pdf


後終止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5/LTN2008120547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2/LTN20090112408_C.pdf


兩個月後買藥權,作價1.59億元,後失敗。


之後又配了兩次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6/LTN20090226314_C.pdf


以7.5仙配售1.5億股,集資約1,100萬,結好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4/LTN20090514427_C.pdf


配售9,912萬股,每股10.2仙,大名鼎鼎的中南包銷。


可以知道程序後,下一步是甚麼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3

中国奶业产业一体化瓶颈未破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77907&time=2009-06-04&cl=100&page=all


  【《财经网》上海专稿/实习记者 张丽华】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中国奶业备受关注。6月2日在杭州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奶业高层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将三鹿事件的深层原因总结为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但是,处于论坛焦点的产业欠一体化难题,中国奶业协会高层坦承,产权难题并无任何突破。

  此次论坛公布的行业损失统计数据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至当年11月,伊利、蒙牛压库产品占用资金达50亿元和40亿元,分别相当于两家公司去年全年销售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和近五分之一。仅2008年9月和10月,蒙牛亏损6.5亿元,相当于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利润总额。伊利亏损更多达9.5亿元,比2003年-2007年六年合计的利润总额还要多。

  下游哀鸿遍野,上游自然不能幸免。中国奶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11日,散养户的原料奶收购价格降至每公斤0.8元至1.2 元,远低于平均每公斤2.1元的饲养成本,而最高峰时原料奶收购价格可达每公斤3元。内蒙、河北、新疆、宁夏等原料奶主产区,从业人员退出比率为 15%-20%。

  许多无奈的养殖户把奶牛当成“肉牛”来卖。论坛发布的公开数据称,目前内蒙古每天非正常淘汰奶牛200多头;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县黑龙江省双城 县已杀牛或卖牛5000多头,相当于每100头奶牛中有两头消失,而新疆哈密地区2006年引进的300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现在仅余1524头。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个别地区奶牛淘汰率达到40%,河北省的倒奶率和奶牛非正常淘汰率最高,其次分别是黑龙江和内蒙古。

  显然,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的影响深远,然而在此教训下,整个行业的变革虽有动力,但路径不明。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总结三聚氰氨事件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

  奶业协会高层人士介绍说,全国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比例不足20%。

  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内蒙古作为第一大原料奶主产区,养殖场的规模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但也只有25%。这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11 月发布的奶业规划有很大一段距离。该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自治区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奶牛比重达到60%以上。

  此次论坛讨论最多也是产业的一体化,即奶牛养殖——原奶加工——成品牛奶销售各环节的利益一体化。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指出,产业链的利益不均衡阻碍了奶业发展。在这个链条上,奶牛养殖成本最大,利润最小;而流通环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

  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国家于当年11月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即三次提到要“理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

  产业一体化难在什么地方,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表示,最难的在于产权突破。他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进牛奶产业一体化,发展奶牛合作社,由 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同关系或进行股份合作是一种可选的模式。然而完达山董事长李顺认为这种模式仍然涉及到合作社内部股权如何运作。

  利益博弈是产业一体化模式选择困难的实质。浙江省畜牧局局长张火法认为,乳品企业只有切实地让利给奶农,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他举例说,在挪威95%以上的乳品企业由全体奶农垄断。

  此次论坛透露,三鹿事件后更多是由政府主导建奶牛小区,乳品加工企业与政府签定稳定的收购合同。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一体化”模式或许只是危机后的权宜之计。何种利益联结机制最科学最合理,论坛未给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3

消息已出-中亞能源(850)、中國水務(1129)、泓鋒國際(2309)


今日無時間唔寫太多,這只是行貨。


今日講三隻股,中國水業(1129)、中亞能源(850)、泓鋒國際(2309)。


中國水業(1129):


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24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7/LTN20090527466_C.pdf


中國水業(1129)主要股東出讓股份共5,500萬股,共持有約3.65億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8/LTN20090608536_C.pdf


付出了真金白銀,當然要拿回啦。


今日,公司宣佈批股,不多不少,批夠3.65億股,每股33仙,集資1.2億,包銷商是金記。


本次是他們用來集資,以其他方法來拿回買股資金的準備,其後應有一項購買動作,以炒高股價散貨,不過不希望有大水位。


中亞能源:


前有讀者問: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211


greatsoup: 可唔可以分柝下 850 中亞能源, 我睇唔通呢!! Thank you.

greatsoup:


850 炒上十倍,跌到幾仙之前,25仙供過股(greatsoup按:應為26.5仙),現時38仙他們應該有賺。

股價現時到了密集區,剛剛配股應為炒作,遲D出埋消息就派貨,這已經是最後,水位唔多。

他在imoney吹過水,原文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98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8/LTN20090608538_C.pdf


消息終於出了。


公司向兩間在AIM上市公司購入一突尼西亞油田52.96%分紅權及51%投票權,作價1,450萬美元,即1.13億港元,油田的資料如下:


地理面積:
Ksar Hadada Permit,23地區,幾乎完全位於突尼西亞東南岸上,東面由利比亞邊境包圍,包括許可面積5,609平方公里。Ksar Hadada Permit位於古達米斯盆地之內,古達米斯盆地是一個大型克拉通內盆地,
覆蓋阿爾及利亞東部、突尼西亞南部及利比亞最西面,面積超過350,000平方公里。


其北面、南面及西面分別由Telemzane High、伊利奇盆地(阿爾及利亞)及Anaguid El Biodarch包圍。東面邊界不太明顯,與歷史較淺的西迪市盆地西翼重疊。


主 要油層目標為寒武— 奧陶紀石英岩及志留紀Acacus沙岩。已發現若干大型易生油的遠景構造,源於志留紀Tanezzuft頁岩,而此頁岩是北非及中東的主要油原岩。該等岩 石由一層石炭三疊紀不規則地覆蓋,此岩層亦可能有生油岩。區塊呈現複雜的結構進化,並分為多個海面走向的地壘及地溝,可能顯示後期的再活化。隆起程度很 大,一條廣闊的地溝貫穿區塊的中心。若干已鑽探的結構較淺。


Ksar Hadada地區共勘探五個遠景構造及一個可能含油構造,包括Sidi Toui遠景構造、Oryx遠景構造、South Salah遠景構造;及兩個Acacus遠景構造(Gazelle及Antelope)以及Kasbah Leguine可能含油構造。最近於區塊南面的寒武— 奧陶紀現已發現輕油,確認了Ksar Hadada的潛力。利比亞邊境內的多個Acacus探井均錄得非常高的流量,使Acacus遠景區更為吸引。


主要基建元素
位於Ksar Hadada地區附近的基建元素包括


(a)Zarzis Petroleum Terminal,接收及交付Ksar Hadada地區所生產的油的最近點;

(b)由利比亞Mellith延伸至突尼西亞加貝斯的全新輸氣管,全長265公里;


(c)亦有由El Borma地區北面延伸至加貝斯的突尼西亞沿岸的14寸油管中的額外能力。儘管此路線距離遠景構造較遠(西面100公里),但提供另一出口選擇。


所有遠景構造均距離主要道路約25公里,而大部分有潛力的井場均鄰近有利支持鑽探運作、後期評估及發展工作的道路。由Sidi Toui及Oryx前往Zarzis的路程分別約80公里及110公里。

適宜飲用的水源一般可透過於遠景構造位置附近的地下蓄水層鑽探淺井取得。


greatsoup:


這個油田真真地,但是有沒有商業價值見仁見智。


但是可以肯定告訴你一句,明天實會升,但是已經炒完了,或者會有批股,集資大量,完成這次炒作行動。


泓鋒國際(230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8/LTN20090608531_C.pdf


公司發行1.5億股,為擴大後股本約12.23%,每股40仙,集資6,000萬元,配售代理還有誰呢,就是當然之選金記。


加上之前發行的可換股債2,000萬大元,遠遠未夠資金需求。


為何要批股,星期三才告訴你。


因為唔夠錢,隻股仲會批多次,仲有水位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16

SOHO中国出售朝阳门项目套现12.2亿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9/2009060903145770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市场转暖SOHO中国(00410,HK)近期的大动作也同样频繁。自上个月刚刚斥资17.7亿元人 民币从主席潘石屹手中买下SOHO中国前门项目的部分物业后,SOHO中国日前又宣布,将与独立第三方成立项目公司,以转让其位于北京朝阳门SOHO一期 项目的大部分股权,若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将从中套现约为12.2亿元人民币,这将对其朝阳门SOHO第三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SOHO 中国宣布,其全资附属公司Astenka与Winbase订立了框架协议,据此,双方将按照9%及91%的投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中国成立项目公司, 将由项目公司向SOHO中国收购凯恒物业。收购代价约为12.2亿元人民币,出售完成后,SOHO中国可获得毛利约为5800万元人民币。SOHO中国表 示,出售凯恒物业所得款项将用作开发朝阳门SOHO三期的营运资金。

        据了解,凯恒物业主要包括朝阳门SOHO一期2号楼 地上全部的办公用房以及商业用房,总建筑面积为46394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为12262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为34131平方米。此外,凯恒物业还包 括了地下第二层建筑面积约为6991平方米的115个车位。

        凯恒物业作为朝阳门SOHO项目的一部分,由SOHO中国在 去年5月26日收购。该物业组成朝阳门SOHO一期部分,在收购时已经建成。SOHO中国表示,出售凯恒物业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相符,并将为集团提供套现机 会以扩充其营运资金,以此开发朝阳门SOHO项目的余下各期。另外,由于集团仍持有香港合资公司部分股权,所以公司还可以参与凯恒物业的租赁,分享在该物 业的租金收入。

        据悉,基于今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好转的迹象,不少大行也发表研究报告表示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看好。 日前野村证券表示,内地房地产市场会继续强劲,预计在2010年的成交量将继续上升,野村证券同时表示今明两年的楼价将有10%至15%的升幅,并预计大 部分内地房产股也有30%至50%的上升空间。

        昨天港股大盘下跌,但SOHO中国表现强于大市,全天上涨了1.639%,报收4.96港元。此前野村证券将SOHO中国的目标价由6.13港元提升至7.51港元,维持该股“买入”评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19

中国风电年度业绩增长17%至1.17亿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中国风电(00182,HK)昨天公布了其截至2009年3月31日为止的年度业绩。虽然在2008 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商业环境变化剧烈,但中国风电凭借其在风电建设及营运服务、设备制造、机风电场投资方面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仍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盈利 增长,并实现了强劲的现金流增长。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的净利润达到1.168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1.001亿港元增长了17%,每股基本盈利为 2.06港分,每股全面摊薄盈利为1.81港分。

        业绩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底为止的年度里,中国风电获得的综合收入约为 3.794亿港元,均来自风电业务的贡献,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5%。另外,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风电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约为7.451亿港元。同 时,公司流动比率为6.94倍,资产负债率为0.01%,较上年同期的0.06有所下降。集团的综合资产净值维持约为2.485亿港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增 加。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国风电信心十足。据悉,目前政府已经把风电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予以扶持,预计2020年的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规划目标将大幅上调至1亿千瓦以上,同时政府此前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有效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

        在 年度业绩报告中,集团计划在2009年加快风电项目的投资,并继续强化集团的风电服务核心竞争力。将重点投资开发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电 网接入条件和风资源较好的项目以及甘肃省的国家特许项目。中国风电计划在2009年新开工建设500~600MW的风电项目,快速提升集团的装机容量。

        另外,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顺兴昨天表示,今年公司将投资10间风电厂,投资总额为50亿元。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2

中国神华遇袭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5/HTML_FT2K1KIHQEBA.html


两则内容相反的消息正让煤电博弈的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则是从中国神华(601088.SH)近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传来,称“公司合同煤已于3月31日基本签订完毕”。 中国神华董事会秘书黄清也在6月9日公开表示,“早在第一季度,神华就已经完成了本年度国内电煤长约销售合同的签订任务。”

但另一则来自外电的报道称,迄今为止,签订的电煤量超过1亿吨,最多占这些企业年度总消耗量的20%,显示煤电“顶牛”仍在持续。

第一则消息的言之凿凿并没有导致对第二则消息的全盘否定,在记者采访的诸多业界人士看来,煤电顶牛的局势并未明朗。但目前市场形成的大致共识是:神华国内长约合同煤价格(FOB含税价)为540元/吨将为大面积合同的签订提供价格标杆。

540元/吨将成标杆

在 中国神华2008年股东大会上,公司方面在回答有关合同煤价格的签订情况的询问时表示:公司合同煤已于3月31日基本签订完毕。一季报已经披露,5500 大卡国内长约合同煤价格(FOB含税价)为540元/吨,相比去年增长10.3%,这是全年的合同煤销售基准价格,1-4月份,平均销售价格上涨约 11%。

渤海证券分析师张顺对记者表示,五大电力集团抱团施压是不假,但中国神华从年初就咬定这个价格不放松,其坚持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煤炭生产的成本上升了,一个是在煤价狂飙的2008年其没有提价。

中 国神华预计2009年自产煤生产成本将上涨20%-25%,原因有四:一是布尔台、哈尔乌素矿建设投产后,增加的折旧与摊销(全年预计10%左右);二是 神东矿区薄煤层、边角层的开采成本要高出正常成本60%(2009年预计此类煤产量为600万吨);三是煤炭采掘业自身的特点,如夯道的加深所增加的成 本;四是新劳动法实施后人工成本增长20%以上(医疗体制的改革、工资的上涨)以及生产当地土地税、采矿权的增加。

在煤价疯狂上涨的2008年,中国神华一直严格执行其年初制定的合同价格,中原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朱嘉表示,和那些中途调价的煤企相比,神华去年吃了很大亏,但其遵守合同的姿态使得其跟五大电力集团的关系保持得比较好。

而谈及540元/吨的合同价格,朱嘉表示,五大电力集团曾明示过不允许旗下的电厂私自和煤炭企业签订煤炭供应合同,所以这个价格是经过五大集团首肯的,再考虑到中国神华的市场地位,这个价格显然将会具有标杆意义。

价格之外,产量也在稳步提高。

尽 管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上市公司,但中国神华的煤炭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仍在同步提高。朱嘉认为,公司2009年1-5月,原煤的产量达到了1.36亿吨, 同比增长23%左右;此外,公司一些技改矿井的新增产能也将于下半年逐步释放。公司管理层预测,公司全年的原煤产量同比增速有望超过23%。

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影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外部形势的变化已使得煤电顶牛不再是一个问题。截至6月9日,澳煤价格已经涨至76.44美元/吨,加之海运费的上涨,国际动力煤已经失去竞争力,对国内煤价的压力将逐步缓解,而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比合同价格高出大约10%,因此电力企业将不得不接受涨价的事实。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五大发电企业已同贵州和新疆的煤炭企业签署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合同价格比上年上涨4%,与此前签订的河南和山东的供应价格持平。

某业内人士表示,大规模煤电合同签订的消息还未集中涌现,从目前情况看,其后签订的价格对神华长期合同价540元/吨影响应该不大。

招商证券卢平认为,需求方在夏季用煤高峰到来之前需要补充库存,政府要求加大煤炭铁路调入量,导致秦皇岛库存增加,对短期煤价形成压力,但目前的煤价回调是短期的正常波动,继续看好旺季煤价。

而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据新华网报道,6月10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草案)》。根据这个管理办法,凡在内蒙古行政区内的原煤生产企业,均要按原煤产量缴纳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而中国神华目前有三个矿区位于自治区内,包括准格尔煤矿、万利煤矿和胜利煤矿,业内人士分析,在2009年及2010年,公司这三个矿区有望达到8000万和9000万吨的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40%到43%。

国 泰君安杨立宏认为,据测算,价格调节基金每增加10元,中国神华EPS下降0.08元。在价格调节基金分别按产量增收吨煤10元、20元、30 元的情况下,中国神华2009年EPS分别为1.41元、1.33元和1.25元,对应PE分别为20倍、21倍和22倍。意味着价格调节基金在30元/ 吨及以上时,中国神华相对行业的估值折价消失。

6月12日,中国神华下跌3.14%,收于26.2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35

類似泓鋒的可換股債-中國金融租賃(2312)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15/LTN20021015076_C.htm


這 隻股前稱金豐21,是21章的產物,在股市低潮的2002年,以1元發行1億股上市,2007在數日內炒上幾倍,之後又1拆10又1送1,之後又1送 3,1股變成80股,作為散貨手段,以進軍海陸空作及引入龔耀輝,為散貨題材,並一度炒上20仙的水平(即拆送股前的16元),即是較上市價升了15倍。

王海翔先生也講述過該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77

其後,股市開始向下,股價合了兩次,均為5合1,即25合為1股,由頭計起,即上市後1股,變成3.2股,其後試過跌到6仙8,該時市值只2,000萬大元,其後股市轉好,股票慢慢上升至現水平。

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梁文傑 101(L)
25,000,000(L)
HKD 0.166 25,000,000(L)
7.42(L)
07/05/2009
蔡哲仁 104(L)
45,000,000(L)
HKD 0.166 9,828,000(L)
2.91(L)
07/05/2009
梁文傑 102(L)
25,000,000(L)
  0(L)
0.00(L)
05/05/2009
管亮 101(L)
25,000,000(L)
  25,000,000(L)
7.42(L)
05/05/2009
蔡哲仁 104(L)
6,000,000(L)
HKD 0.184 54,828,000(L)
16.27(L)
21/04/2009
何卓勤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陳志鴻 136(L)
    7,084,000(L)
2.10(L)
19/12/2008
陳嘉玲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蔡哲仁 117(L)
    62,228,000(L)
18.45(L)
19/12/2008
鄧文麗 117(L)
    20,000,000(L)
5.93(L)
19/12/2008
陳志鴻 123(L)
40,000,000(L)
HKD 0.035 45,000,000(L)
2.67(L)
10/12/2008
何卓勤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陳嘉玲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鄧麗敏 101(L)
100,000,000(L)
HKD 0.003 100,000,000(L)
5.93(L)
20/10/2008
陳志鴻 121(L)
85,000,000(L)
HKD 0.025 85,000,000(L)
5.04(L)
24/09/2008
蔡哲仁 104(L)
85,000,000(L)
HKD 0.025 311,140,000(L)
18.45(L)
24/09/2008
蔡哲仁 104(L)
9,500,000(L)
HKD 0.023 396,140,000(L)
23.49(L)
23/09/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02(L)
1,700,000(L)
HKD 0.088 83,280,000(L)
4.94(L)
08/07/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7(L)
7,720,000(L)
HKD 0.084 84,980,000(L)
5.04(L)
07/07/2008
傳山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01(L)
92,700,000(L)
HKD 0.101 92,700,000(L)
5.50(L)
03/07/2008
蔡哲仁 103(L)
2,000,000(L)
HKD 0.150 405,640,000(L)
24.05(L)
03/06/2008
蔡哲仁 103(L)
3,000,000(L)
HKD 0.254 389,140,000(L)
23.07(L)
01/02/2008

從股權披露可見,舊人蔡先生退出,新人管先生進入,梁先生有疑似轉倉的行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5/LTN20090615389_C.pdf


今日,公司宣佈發行4批不多於4,125萬的可換股票據,年息2%,換股價為2.75仙或資產淨值的110%,以較高者為準,以現時股價20.3仙,折讓86.45%。


若並無任何發行高價新股的行動,最多可換15億新股,為現時股本的444.65%及擴大後股本的81.65%。


由此可見,這是一項洗殼的行動,目的是以低價讓新主進入,亦為未來有收購作準備,以用光這筆集資款項,亦可以加快入主的進程,減少炒作的時間。


另 外,此批可換股債券的潛在利益超過258,250,000元[(20.3仙-2.75仙) x 15億],令其不用炒得太高就可以賺錢,所以雖然明天可能會大升,但應該是曇花一現,其後可以慢慢壓低股價,並放大量,引人購入,之後作出收購,輕輕炒一 把,加上鼓手的推動,令其成功退出。


因為我近來不太精神,應該猜得不準,加上近來投資成績不前,維持在40%-50%的回報水平,有些更要打靶,真是痛苦,所以不要過於相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5

中国风电在沈阳成立合营公司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上周发布年报时才表示今年将斥资大量建立风电场的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  (00182,HK),很快就将计划变成了现实。

        中国风电日前宣布,集团通过全资附属公司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协合风电)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电投)的附属公司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华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中电投白音华),在中国沈阳共同成立合营公司,以发展中国风电场项目。

        据 悉,新建的合营公司名称为蒙东协合新能源有限公司。根据协议规定,协合风电及中电投白音华分别持有蒙东协合的49%及51%股权。合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 3.5亿元人民币,协合风电及中电投白音华将初步分别向合营公司注入4900万元及51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

        合营公司 将负责管理共85万千瓦(850MW)的中国风电专案,并继续开发新的风电项目。中国风电将提供包括风力发电工程、采购及建设、风机塔筒制造、风力发电设 施设计及维修的服务,以及丰富的风资源储备优势。而中电投则提供大型国有企业的地区优势。中国风电认为,因此合作将实现合营双方的优势互补,加快双方的风 电业务发展。

        据了解,中电投白音华的最终控股股东中电投是中国五大国有发电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电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业务,拥有注册资本金120亿元人民币,是获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

        中 国风电集团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业务。集团的经营领域主要为风电厂投资运营风、力发电服务业务及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上周该公司刚刚公布了其截至2009年3 月31日为止的半年度业绩,业绩期内该公司净利润达到1.168亿港元,同比增幅为17%。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顺兴表示,今年公司将投资10间 风电场,投资总额为50亿元。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

中国平安“银行系”累进式并购路径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9/HTML_9TOR8M6ULQFL.html





收购深发展是平安多年来构建银行系梦想的重要里程碑。在平安金融集团的三大支柱——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中,银行系的构建可谓路漫漫。

在上世纪90年代分业经营的政策下,马明哲将平安信托预设为集团下最佳的银行收购对接口。然而,当时并无合适的银行可购。直至2003年,平安才以平安信托名义收购了小到不能再小的福建亚洲银行。

2005年的广发行竞购再次点燃了马明哲的“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构想。马宣称,平安集团不仅要有保险的大轮子,还要有银行的大轮子,两个大轮子要并驾齐驱,平安必须完成这场轮子革命。次年,在多方博弈之下,广发行的西瓜丢了,平安随手捡到了深商行的芝麻。

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对本报记者称:“通过3年改革,证明了平安能够管理好一家银行,这不是保险公司在管理银行,而是专业的银行人士在管理银行。银行、保险之间的交叉销售还创造了信用卡首年发卡百万张的奇迹。”

然而,平安银行毕竟只是一家在城商行基础上起步的区域性银行,欲要所谋者大,只能再收购。2009年6月,中国平安达成了和深发展的新恋情。

1 “平深恋不是30天闪婚”

6 月12日,在深发展(000001.SZ)与中国平安(02318.HK,601318.SH)双双停牌一周之后,中国平安发布了与深发展达成《股份认购 协议》和《股份购买协议》的公告。而在之前,面对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国开行等可能竞购者的猜测,深发展和相关各方始终讳莫如深。

又一周之 后(6月19日),中国平安首席金融执行官、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首次披露:“我们是从5月初和深发展展开细节性谈判的。其间并没 有第三方参与竞标。尽管谈得很快,很顺利,但平深恋不是30天闪婚(从5月初到6月初),双方的实质性接触从年初就已开始。”

理查德是主持此次收购的三个负责人之一。另两人为中国平安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和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善学。平安聘请的强大中介团队中,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也在其中。

“ 深发展是平安有机会投资的最后一家全国性银行了。”平安高层团队显然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所以谈判进度非常快。先和美国新桥投资谈,接着又跟深发展的高管 谈。到了6月初,谈判进入具体的技术层面,中介开始介入。6月12日,为避免收购消息泄密影响股价,深发展和平安双双停牌。

谈判的关键点自然是价格。对平安此次以相当于两倍净资产的价格达成收购协议,张子欣称:“根据历史经验,对银行来说,2到2.2左右PB(市净率)还是合理的。大家知道,银行股市场表现还是低迷的。收购价格达成了,其他谈得就快了。”

其 实,平安和深发展乃至和美国新桥投资的这次恋情,并非始自今年。早在2006年,平安和深发展已经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当时正是平安的大银行战略布局的关 键期,同时也是新桥面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困惑期。后来囿于美国新桥投资向深圳市政府承诺的五年锁定期(至2010年解除),同时由于平安正倾力参与广发行 85%股权的竞购,双方搁置了谈判。

不过,有银行界知情人士称,2006年的谈判让平安对新桥及深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新桥对平安的大银行策略和底线都有了了解,双方建立了一定的默契。毕竟,新桥也想找个好买家,正像早年出售韩一银行给花旗银行一样。这或许是新桥选择平安接手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做一个反推。既然平安早就想做银行了,为何不在新桥进入之前,也就是世 纪之初,深发展高层到处找买家时来买呢?”平安一位不透露姓名的高管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这其实是个信任问题。平安想做全国性大银行没错,但首先股东会说 等一等,你知道怎么管理一家银行吗?监管层也会这样说,连全社会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他说,既然有疑问,那就做出来看,2006年收购了深商行这家城商行后,平安就开始了银行试验。

从7、8年前的不敢为到目前的快速恋情,以保险起家的中国平安,缘何对银行如此痴迷?事情要回溯到近20年前,才能看清平安的银行系构建历程。

2 模糊的“混业”猜想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结算方式普遍较为落后,客户索取保险赔偿金一般都到平安总部领取。当时的平安总部位于深圳八卦岭,周边经常出现不法之徒抢劫客户资金的案件。

“当时,包括平安高层就产生了一种念头,如果自己有银行的话,客户的资金会更加安全,而服务也相应得到提升。当时平安的主要领导者脑海中还没有混业经营、综合经营的明确概念,只是隐隐从业务经营中感觉到,更宽泛的跨专业的金融服务能令客户和公司双双受益。”中国平安的一位高管说。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展,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包括信托、证券、银行在内的综合经营构架开始提上平安董事会的议事日程,马明哲与其他平安高层试图逐步朝综合金融的模式靠拢。

1992年,最早在平安体内出现的证券部有了大起色,当年盈利较前一年大增21倍,随后在年底独立成为平安证券公司。

前述高管续称,“正当我们想做银行的时候,遭遇了政策调整。1993年前后,国内出现了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在过热的宏观经济刺激下,违法集资、擅自放贷层出不穷,强力的金融监管措施随即出台。”

他指的就是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发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令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当中也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

1995 年后,平安按政策要求进行分业经营模式的转换,然而,平安对综合经营之心始终未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马明哲向监管部门提交了集团控股模式的分业方案, 即将平安保险变身为平安集团,全资或控股各类保险、投资子公司,形成集团控股下的分业经营模式。其中的一大关键是获准依法持有平安信托。

平安信托系1994年收购珠江三角洲信托后更名而来。在平安集团看来,成立平安信托,不仅是综合金融本身所需的必要的业务平台,更大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超级外延平台——可以通过平安信托来收购银行,进而有效地避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障碍,是收购银行的最佳对接口。

不仅如此,正是有了平安信托,平安证券随即被划归到平安信托名下得以幸存。之后,平安信托又成立了信安易贷,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雏形。

3 持续的并购准备

有了平安信托的对接口,平安何以迟迟没有迈出收购银行的第一步?

“主要是时机未到,”前述高管称,一方面,经过几年发展后,平安虽然保费和资产规模稳居全国同业三甲,但尚未有足够资金实力并购较大的银行。

1997年,平安保费收入仅在180亿左右。另一方面,从未涉猎银行的中国平安,对银行还缺乏了解和把握,且在人才、管理和业务支持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如贸然进入,并购效果未必理想。

更大的原因还是客观环境,银行自身管理的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银行坏账巨增,包袱拖累严重,不少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但平安依然在做准备,这就是接纳汇丰入股。

2002年,国际银行巨头汇丰出资6亿美元获得平安10%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并在两年后增持成第一大股东。由于汇丰在银行业的地位和能力,为平安在银行领域的拓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上海张江运营管理中心,这个在汇丰协助下建成的后援中心,据称是亚洲同类项目中最大型、最先进的一个,被马明哲称为“后援大厨房”。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中国平安日后数十年综合经营的大平台,为所有子公司,包括银行系提供数据备份和运营支持。

蛰伏多年的平安再次抬头之时,银行系的构建已经触手可及。按照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兼副首席执行官孙建一的说法,2003年,平安的大银行战略正式启动,几乎与汇丰进入平安同时。

负责执行平安银行战略的是2005年10月加盟平安的理查德,他被马明哲委任为集团首席金融执行官,并兼任后来的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之前在花旗银行工作了近20年。理查德加盟之时,正值平安竞购广发行,其后他还参与了并购深商行和深发展。

理查德认为,中国平安集团的战略核心,或者说依归,就是不断增长且潜力巨大的零售金融业务。

这表现在,一是私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二是中国客户渴望用新的方式来令财富保值增值。能否在最近十年抓住这一黄金机会,将对中国平安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中国平安努力打造包括银行系在内的综合金融平台的缘由所在。

显 然,在一个囊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大模块的综合金融平台上,客户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需求都可以被满足。用马明哲的话说就是“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 产品、一站式服务”,其中“一个账户”就是银行账户。显然,在未来的平安综合金融版图中,银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核心组成部分。

4 累进的并购路径

经过一番斟酌,中国平安确定了构建银行系的三个核心要素——银行牌照、银行的基础架构和物理网点。这场试验先从一单并不起眼的小并购,也就是拿到一张银行牌照开始。这就是2003年平安与汇丰联手并购福建亚洲银行(下称福亚银行)。

操 刀此次银行并购的是平安集团战略拓展部。当时的部门负责人、现平安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的金绍樑对本报记者称,在收购福亚银行之前,平安已经运作多时,但 一直都找不到一家“资产干净”的银行。而偏居福建的福亚银行,成立10年以来经营并不活跃,注册资本不足5000万美元,员工仅有70人。

为降低风险,央行要求各银行增加资本金,2003年底是最后期限。福亚原来两大股东无意增资,并计划退出经营。更重要的是,福亚的股东结构简单、不良资产少、管理规范,虽然规模小,但在那个国外媒体认为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的时期,福亚银行尤显珍贵。

于是,平安联合汇丰,分别出资2000万美元联合收购福亚银行,并马上增资2300万美元,最后获得73%的股权比例。

考虑到分业经营、集团控股模式的长远发展,从收购福亚银行开始,中国平安开始高度关注收购主体问题,以规避政策限制。是次收购正是以平安信托名义完成,从而规避了《保险法》第105条关于保险资金收购商业银行的限制。

饶有意味的是,收购福亚银行正好赶上平安上市,从而将其归入上市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首次成功并购银行,中国平安感觉良好。在更名为平安银行后,将其迁址上海,并延揽到台湾著名银行职业经理人陈昆德挂帅。

但平安很快发现,虽然得到了一张银行牌照,却属于中外合资,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不少业务依然受到严格限制。同时,福亚银行小到不能再小,不能满足平安对银行基础架构和网点资源这两个收购要素的要求。

更特别之处在于,平安所要求的银行架构和网点资源必须能与保险业务匹配。2005年,中国平安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亿,保费收入590亿,业务范围已经遍布国内的上千个城市,显然,非一个全国性银行无法满足中国平安的胃口。

恰好,在27个城市拥有500家网点的广发行此时发出战略投资者招标邀请,令平安眼前一亮。广发行的全国性银行牌照,尤其是它1300万零售客户和200多万张广发卡,正好符合平安对大银行战略收购的设想。

中 国平安在后来一份报告中称,收购广发将带来核心的银行业务,进入全国十强;保险业务,获得销售渠道;资产管理,将得到基金和机构型产品新平台。可以看出, 平安对于广发行志在必得。时至2005年底,三家主要竞争财团分别报出了最后竞价,即花旗出价241亿,法兴出价235亿,平安出价226亿。除价格因素 外,再加上其他综合因素,让胜负一时难料。

此时的另一背景是,2006年这一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大限将近,监管层要求各银行立即进行内部改革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提升资本充足率。随着监管最后时限的逼近,几乎所有的大小银行都在寻找战略投资者。

金绍樑透露:“为了并购,中国平安专门有一张囊括几乎国内所有银行的名单,除了四大银行以外,包括交通银行在内都曾被列入平安的潜在入股对象。”

5 并购对接口之变

在感觉竞购广发行胜算不高的情况下,中国平安的眼睛开始再次寻找猎物。2006年初,同城的深圳市商业银行传出重组消息,中国平安也受到深圳市政府的邀请。

作为国内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商行有人民币和信用卡牌照。美中不足的是深商行是区域性银行,只拥有47家的网点。即便如此,深商行的重组一样吸引了渣打、东亚和交通银行等多家境内外竞争对手,看中的无非是其中资银行牌照。

对于中国平安来说,竞购广发行给予他们的启示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时国内银行重组虽全面开花,但机会稍纵即逝。按理查德的话说,“并购无法事先预知,你永远不知道一年两年,或者五年之后会有怎样的机遇。”

此外,平安还有自己的盘算,那就是可以将已经坐拥上海和福建两地网点的平安银行与深商行打通,实现跨区域经营,逐步拓展网点,走曲线策略。

谋定而后动。在这场深商行的竞购案中,中国平安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仅半年时间,就一举拿下深商行,是年7月28日,广发行竞购尚未揭盅的时候,中国平安已在深圳宣布以49亿收购深商行89.24%的股份。

延至2007年初,在中国平安主导下,深商行与小平安银行一系列吸收合并计划完成,继而成立新的平安银行。至此,中国平安打造单一银行品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大银行战略得到进一步提升。

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当时曾高调表示,平安金融集团三大支柱是: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显然,仅仅拥有平安银行,银行业务规模是不足以成为三大支柱之一的。这意味着平安的大银行战略远未止步,而收购深发展正是做实银行支柱的重要里程碑。

两次并购的一大变化在于,对福亚银行的并购是以平安信托名义完成的,但竞购广发行时,却是中国平安集团直接出面。一位知情人士称,平安以集团名义竞购广发行时,银监会有关人士并未表示异议,说明监管的口子已经松开。要知道,当时的银行机构很快获得了保险牌照资格。

另 一变化是资金来源问题。显而易见,平安为竞购广发行出价的226亿元不可能全部来自平安集团的自有资金。2002年汇丰入股之前,平安的净资产为50亿元 左右,汇丰入股之后增至约100亿元;2004年上市募集资金为100多亿元,再加上两年的利益数十亿元,至2005年底,平安的自有资金也就是200多 亿元。并购广发行几乎用完集团的资金,令后续难继,显然不大可能。

因此可以推算,从竞购广发行的出价上看,平安应该有着自有资金和长期寿险资金结合运用于并购的思路。在平安和深发展签署的协议中,就提出了同时使用自有资金和保费资金用于并购的综合方案。

这一几乎被尘封的事件折射出的事实是,无论中国平安以集团身份参与银行并购,或是运用旗下平安人寿的长期寿险资金对银行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都已随昔日广发行的并购之役,得到了监管层的允许。

6 协同效应

2007年初,整合深商行和上海平安银行而成的新平安银行成立之时,深圳银监局长刘元曾预计,平安银行内部融合需费时三年才能让一切尘埃落定,这与中国平安管理层的计划不谋而合。

理查德认为,从平安对福亚银行、深商行数年的并购整合来看,整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信心在于,我们能经营好平安银行,同样能经营好深发展。”他表示。

在平安看来,综合金融在产品、客户、成本、人才、技术、风险等方面比起分业经营模式有着绝对优势。理查德说:“平安的银行改革试验的阶段性成果是,建立了自己的银行高管团队、有着独特的交叉销售优势、强大的后援平台和庞大的客户群。”

回顾平安银行成立之初,理查德携20多名中外籍高管空降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其中常务副行长陈伟、冯杰原分别为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而分管整个公司银行业务副行长叶望春原为华夏银行总行行长助理。此外雷志卫、方乃贞、张耀麟均为银行业内知名高管。

按照平安的规划,上海张江运营中心将逐步完成中台和前台集中,最快在今年底,平安的客户在任何一个渠道都可以得到所有平安产品的服务,并从以产品为导向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此外,中国平安统一品牌下,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序列让平安银行立刻得到交叉销售的便利,而这也正是马明哲一直孜孜以求的综合金融协同效应。

在所有产品中,信用卡是平安交叉销售最便利的载体。因此,平安卡在功能设计中,将搭载集团保险公司提供的家庭财产盗抢险、航空意外保险等。但在信用卡中整合银行和保险资源仅仅是交叉销售第一步,平安计划还要加入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其他业务资源。

两 年多来,依托平安保险的5000万客户和遍布全国的销售队伍,平安银行迅速解决了信用卡发展初期的客户来源问题。2008年平安银行新增信用卡的 50.5%来自于平安集团内的交叉销售。目前,平安信用卡发行已经超过200万张,在深圳、上海两地的市场份额已进入三甲之列。

至于如何对深发展动手术刀,平安尚没有提出明确的思路。不过,理查德称,拥有深发展和拥有平安银行是不同的,前者是全国性银行,后者是区域性的,全国性银 行意味着客户市场定位完全不同了。“谈如何改造深发展为时尚早,关键是必须顺利完成协议。”金绍樑表示。(本报记者贾玉宝对本文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