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股市的恐慌情緒在周二蔓延至亞洲。日經指數收盤跌3%,韓國綜合指數跌1.74%,恒生跌0.99%,印度股市跌1.98%,印尼跌0.74%。只有A股幸免,上證指數平收,微漲0.03%,深成指漲1.28%。
2015年伊始,油價暴跌和希臘退歐兩大風險就籠罩著全球市場。投資者對於全球經濟前景的擔憂引發了對股市的拋售潮。
受兩大風險影響,歐洲股市昨日暴跌,單日跌幅創三年多來新高。希臘ASE股指重挫5.6%,創2012年以來新低,跌幅在西歐股市中高居第一。其他歐洲國家股市同樣大跌,德法股市跌幅均達3%。
周一,美股低開後持續走低,收盤時三大股指全線重挫。道指大跌300余點,標普500大跌1.8%,創去年10月來最大單日跌幅。受油價暴跌影響,能源股領跌美股。
周一國際油價擴大跌幅。布倫特油價一度暴跌逾6%,最低至每桶52.66美元,為2009年5月以來首次跌破55美元。WTI原油跌破50美元。
另一方面,希臘“退歐”烽火重燃。周末媒體報道德國表態稱相信歐元區可以承受希臘退出帶來的影響,對此德國副總理表示,德國政府希望希臘留在歐元區,德國堅持要求希臘繼續實施緊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於振興日本經濟信誓旦旦,但是海外投資者對此並不以為然。數據顯示,周二日股的做空規模達到了當日交易量的37.8%,為2008年有記錄以來新高。
Topix指數周二重挫2.9%。追蹤日本股市的美股最大ETF1月5日則錄得2.45億美元的流出,為2013年5月以來第二大單日資金流出。
曾經成功預測日本股市2014年大漲的黑石集團策略師Byron Wien表示2015年日股可能會難以上漲,因日本的衰退風險正在加大。
Reorient Group駐香港股票主管David Welch向彭博表示,“國外投資者並不認為安倍的第三之箭能夠成功,他們對於日本前景越來越悲觀。貨幣和財政寬松很容易實施,但是結構性改革絕非易事。通常來說,如此大規模的賣空之後,市場可能會在短期企穩——投資者將會平倉空頭。不過長期來看,2015年日本股市都可能成為對沖基金的做空目標。日本已經沒有什麽新的措施可以推出,全球經濟表現也十分低迷。”
去年10月30日日本股市做空規模曾達到36.7%,但隨後日本央行意外宣布擴大QQE規模使得股市再度上漲。Topix指數在短短1個半月的時間內上漲13%,2014年收盤最終收於7年新高。
Mirabaud Securities Asia交易主管Andrew Clarke則表示,“如果市場有什麽好的消息,或者日本央行再出手的話,股市很有可能出現軋空行情。我不會在當前水平嘗試做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7 09:01 編輯 油價下跌帶來的紅利:化工15年迎來超級大牛市 作者:東方石化首席分析師 趙辰 1. 我們區別於市場的觀點——化工將迎來大牛市!(東方石化首席分析師 趙辰)市場觀點:化工的本質是商品,在通脹周期中表現最好,油價下跌往往伴隨著需求不振,化工股也難有機會。因此隨著14年下半年的油價暴跌,板塊表現也持續低迷; 我們的觀點:以往由於油的供給呈現剛性,所以油價變化更多的是由需求端導致。但本次油價下跌主要驅動力不是需求而是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供給過剩。其實經歷了過去幾年高油價的考驗,大量可替代需要已經完全被淘汰,目前化工的需求基本都是剛性需求,而且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景氣低迷,庫存水平也降至歷史低位。因此隨著油價的下臺階將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的油價紅利! 化工每年需要的石腦油為3200萬噸,其價格整體下跌3000元/噸,這將導致全行業成本下降1000個億,是所有化工上市公司去年凈利潤總和的3倍。並且從全社會看,我們4.5億噸原油消費量對應的油價紅利將高達1萬元億元,其對企業盈利的改善效果甚至會大於09年4萬億(4萬億雖多,但帶來的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油價下跌的1萬億直接帶來的是利潤的變化)! 由於油的化工下遊涉及到方方面面,諸如我們穿的衣物,我們用的電腦、我們打的手機,等等等等。所以明年大概率會出現的情況是,普通民眾的收入即使沒有變化,但由於成本端的大幅下降,購買力也會相應大幅提升,會消費更多的商品。簡單說50美元/桶對應的化工品需求肯定會多於100美元/桶,而且由於成本的下降,單噸的利潤也在提升,因此明年化工將面臨價量齊升的大好局面! 2. 油價下跌根本原因在於供給過剩而非需求不足正如我們在前期油價深度報告《油價將進入長期熊市,有望跌破30美元》中的分析,油價暴跌的根本因素在於美國頁巖油革命導致的供需失衡。過去3年,美國每年新增產量都在4000萬噸以上(其中90%來自頁巖油),而目前每年全球新增原油需求也不過才6000萬噸。 圖 1:美國原油產量和增量(千桶/日) ![]() 資料來源: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由於技術進步,頁巖油成本在大幅下降,其突出表現在鉆井時間下降了70%,單井產量增長了4倍,因此依照我們對10幾家上市公司的統計測算,其完全成本僅為46美元,現金成本更是在30美元以下。而且動態的看,隨著大宗商品暴跌帶來的PPI通縮周期,占勘探開發主要成本的鋼材和能耗成本都在大幅下跌,並且油服行業的盈利也在大幅縮水,這都會造成鉆井成本持續下降,因此油價的中樞將會顯著的下臺階,低油價的時代已經到來! 表1美國頁巖油企業生產成本(美元/桶)
3. 化工的需求已經在顯著改善08年油價最高達到147美元/桶,而10年開始油價又長達3年維持在100美元/桶以上,基本上所有對高油價沒有承受能力的化工需求都已經淘汰殆盡,現存基本都是剛需。而且隨著11年開始景氣向下反轉,全行業都進入去庫存周期,所以目前需求已經是跌無可跌,進入14年,各個大類產品的需求其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未來隨著油價的下臺階,需求增速還會進一步提升。 3.1 14年需求已經開始增長 從12年開始大多數化工品價格就進入下降周期,但由於全行業去庫存,所以產量增速也大幅下滑。但隨著13年庫存見底,在價格下跌的持續刺激下,14年2季度開始大多數化工品種的需求出現大幅增長,化工需求已經有了明顯改善。而隨著今年下半年油價的暴跌,整體化工產品價格又下跌了25%以上,而庫存還是維持在低位,因此明年的化工需求將會非常旺盛。 圖2:化工產量同比增速 ![]() 資料來源: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我國可以看到,12年初至14年1季度末,塗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塑料這幾大類化工產品的平均價格累計跌幅分別為-15%、-52%、-101%、17%,而需求同比增速在14年2季度都開始反彈,分別達到27%、8%、31%和18%,可見價格下跌對需求增長的刺激已經產生效果。 表2 12年後主要化工產品價格跌幅和對應14年2Q後需求同比增速
3.2 庫存已跌無可跌 從11年開始,全球就進入降庫存周期,至13年末庫存都處於歷史極值的低點,繼續降庫存的空間非常有限(庫存周期一般為3年)。而且今年2季度油價暴跌帶動化工產品價格大幅下滑,按常規企業端應該大幅降庫存,進而影響需求。但從實際的數據看,僅僅塗料和塑料出現產量增速的小幅環比回落,但同比依然維持高位。而過去兩年價格大幅下跌的化纖和橡膠行業,產量甚至還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意味著全行業早就沒有庫存可降,所有需求基本都是剛需。 4. 化工供給增長大幅放緩 由於09年的4萬億刺激,10年開始我國化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開始加速,並在11、12年增速達到頂峰,所以行業的供過於求在12年也達到了頂峰,但13年增速已經下滑到了14.6%。考慮到維持折舊支出需要7%,正常的需求增速7%,因此13年邊際供需已經處於平衡狀態。而14年投資增速已經下降至8.4%,邊際供給已經小於邊際需求。 圖 5: 09年至今化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億元) ![]() 資料來源: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而從上市公司累加數據看,趨勢也與化工行業基本符合。13年投資已經大幅趨緩,14年甚至同比下降。毛利率在13年也開始反彈,並在14年延續了該趨勢,說明行業供需格局確實在好轉。 圖 6: 09年至今上市化工企業資本開支和毛利率統計(億元) ![]() 資料來源: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5. 油價紅利有望導致行業利潤翻倍增長大多數化工產品的源頭都是來自於原油煉制的石腦油,每年消耗量為3200萬噸,價格本輪下跌超過3000元/噸,因此油價紅利高達1千億元,是化工行業凈利潤的3倍。上述紅利哪怕能有50%被行業保留下來,行業盈利也將出現翻倍增長。並且隨著03年開始的油價上漲,行業利潤就大幅向以中石化為代表的上遊轉移,其占整個化工的利潤比在06年達到了頂峰的60%以上。未來隨著油價趨勢被逆轉,行業利潤有望大幅向中遊和下遊轉移,企業端的利潤都有望出現翻倍增長。 圖 7:中國石化化工盈利占全部化工盈利比 ![]() 資料來源: wind,東方證券研究所 從我們跟蹤的32種中遊化工品價格變化看,也完全支持我們上述結論。7月至今的價格平均跌幅為-26%,但同期油價下跌超過50%,價差實際上擴大了30%。而對於下遊產品來說,由於直接面對終端,價格穩定,中遊產品的跌價大體上都可以轉換為利潤,因此價差提升幅度也在30%以上。 圖 8:中遊產品價格變化和剔除油價後的價格變化 ![]() 資料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6. 中遊產品——強者恒強 如果說前文的分析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行業整體層面的話,對投資針對性指導不足的話。我們選出了生產化工中遊產品的25家上市公司,其主營的21種化工產品上半年和4季度價差,可以看到價差整體上都在擴大(全部根據噸耗法算出,具體請見我們每周外發的東方石化價差周報) 表3 :中遊化工產品上半年和4季度價差變化(元/噸)
在上述產品和對應公司中,我們又特別選取了7種價差增加最快的品種,並根據其主要對應上市公司的上半年毛利率和三費費率,測算出其4季度凈利率的變化幅度。可以明顯看到,盈利改善幅度大的品種都是今年以來供需關系較好、價格比較強勢的品種,體現出明顯的強者恒強的特征。 表4 :主要上市公司預計4季度凈利率改善幅度
目前化工行業市銷率為1.44倍,毛利率為14.2%,凈利率為2.6%。無論是市銷率還是凈利率都是處於低位,對於價差變化的彈性極大,凈利率每提升1%,化工行業的PE都將大幅下降。 表5:化工行業PE水平對凈利率提升的變化幅度
如果假設化工凈利率提升3%,接近11年的水平,則對應利潤增速超過30%,市盈率小於20,並且為油頭下遊的企業我們統計如下,其中供需關系較好的滌綸工業絲、炭黑、改性塑料等值得關註。 表6:化工行業企業對應凈利率提升的業績彈性及PE彈性
7. 下遊產品——尋找能留住利潤的企業 對於下遊企業來說,由於最終產品價格不透明,所以難以用類似中遊的價差變化來分析,我們采用方法是尋找上一次油價下降周期中(即09年)體現出具備明顯定價能力的企業。選股標準為09年收入變化不大,但營業利潤卻大幅提升的,並且營業利潤率大幅提升的企業,具體如下,主要分布子行業為改性塑料、染料助劑、油漆、合成革、農藥等。 表7:09年上市企業收入、利潤變化統計
8. 他山之石——天膠下跌帶來的投資機會過去十年是需求高速增長的十年,因此行業內已經習慣於漲價邏輯,對於成本下降的邏輯較少關註。,但11年開始的天膠價格暴跌可以作為借鑒,過去3年天膠價格累計跌幅達到了80%,但其下遊的上市企業平均凈利潤卻增長了260%。充分說明上遊議價能力變弱,中遊化工行業還是會大幅受益。 圖 9: 2011年至今天膠價格變化(元/噸) ![]() 資料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圖 10: 2011年至今天膠下遊企業凈利潤增長幅度統計 ![]() 資料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表8:2011年至今天膠下遊行業的毛利率改善統計
並且從毛利率分析可以看到,無論是供需格局好,有較強定價權的傳動帶行業,還是進入壁壘低,產能嚴重過剩的輪胎行業在過去兩年里,毛利率都出現了大幅提升。可見成本下降邏輯,對行業盈利改善是全方位的,即使供需關系不好的行業也會受益,這其實對未來石化行業也同樣適用。 9. 投資建議 綜上,我們判斷明年化工行業將迎來久違的大牛市,整個板塊內的企業都會受益。具體選股思路為中遊行業尋找強者恒強的品種,具體標的為萬華化學、齊翔騰達、東華能源、桐昆股份、黑貓股份;隨著行情的延續,可以適當關註兼具低市銷率和低毛利率的化工品種。而下遊行業的選股思路是尋找具有定價權的企業,具體標的為傳化股份、金發科技、浙江龍盛、海利得。 |
(由左至右:伊朗總統魯哈尼、沙特國王阿蔔杜拉、俄羅斯總統普京)
本周國際油價創五年多新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內部再次暴露巨大分歧。伊朗與委內瑞拉昨日承諾,將聯手推動OPEC制止油價下跌。過去六周,三大OPEC產油國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多次強調不采取可緩解油價跌勢的減產行動。伊朗與委內瑞拉此番表態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報道,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昨日會見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holas Maduro)時表示,他支持兩國合作逆轉國際油價急劇下跌之勢。哈梅內伊譴責“敵人”將油價當作政治武器,還意味深長地將油價暴跌稱為一些共同敵人策劃的政治花招。他說:
“油價在這麽短時間內離奇下跌,這是種政治花招,與市場無關。我們共同的一些敵人在將石油用作政治手段,他們無疑在這次油價劇跌中發揮了作用。”
美聯社、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報道均提到,馬杜羅此次出訪幾個OPEC國家是為了爭取得到OPEC成員國的支持,委內瑞拉主張以減產的方式推升油價。伊通社報道也提到,馬杜羅明確表示:“我們正努力讓OPEC成員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達成共識,合作利用創新機制逆轉油價,讓它回到可接受的水平。”
伊通社報道稱,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當日敦促OPEC成員國“讓某些大國針對OPEC的機制恢複中性,幫助油價2015年穩定在可接受的水平。”馬杜羅也呼籲OPEC聯手穩定油價。
去年11月27日,OPEC會議決定宣布保持現有產量不變,成為壓垮國際油價的最後一根稻草,油價進入下跌的快車道。自11月OPEC會議公布決定以來,國際油價跌幅已達35%。本周三國際油價一度跌破每桶50美元,創2009年5月以來新低。
油價暴跌期間,沙特為首的一些OEPC產油國絲毫沒有透露減產的跡象。去年12月21日,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除非OPEC以外的產油國減產,否則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OPEC也不會改變決定。當月14日和16日,阿聯酋的能源部長和科威特的石油部長都表達了OPEC並未感到有必要減產的觀點。
本月初伊朗外長警告,沙特在油價大跌時不作為屬於戰略失誤,若沙特不采取行動讓國際油價止跌回漲,油價繼續下跌將傷害包括沙特在內的所有中東地區國家。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曾提到,堅持不減產是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一手推動的決定,西方媒體評論稱,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在將油價用作政治武器,不只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死對頭”伊朗。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格外大。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則是提到,沙特等國樂見國際油價暴跌,油價跌得越慘,越能殺得其他產油國措手不及,尤其是美國。巴克萊分析師就這樣認為:
“他們(沙特等國)似乎認為油價跌得快比跌得慢好,急跌可能會給非OPEC國家帶來更多的變數,慢跌可以給其他國家喘息之機,那些國家可以考慮合並然後變得更有效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OPEC拒絕減產保價已導致油價創下五年半新低,原油產業資本仍在看空油價。
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6日當周,包括煉油廠、原油開采設備供應商等在內的產業資本對更低油價的下註創下三年新高。原油開采商的閑置設備數量創1991年以來新高,部分公司寧願支付罰金以提前結束設備租賃合約。
據彭博社,因擔憂油價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下跌還會繼續,能源公司加大了套保力度,同時減少了原油的開采。自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重申不會通過減產保價以來,原油已經連跌7周了。
價格期貨集團(Price Futures Group)高級市場分析師Phil Flynn 1月9日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在原油暴跌中,開采商拼命地對自己的產出進行套保。他們希望通過套保鎖定當前油價, 因為他們相信油價還會繼續下跌一陣。
1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內,WTI油價下跌6.19美元或11%至47.93美元/桶,為2009年4月以來首度跌破50美元。2月交割的WTI原油價格今日盤中再度下跌71美分至47.65美元。
投資者抄底
盡管產業資本仍在看空油價,但此前已有跡象表明,投資者在瘋狂下註油價反彈。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四(1月8日)介紹過,油價刷新5年半新低並未能阻擋投資者的“抄底”熱情。彭博數據顯示,去年12月,四大美股原油ETF共“吸金”12.3億美元,創下了2010年5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資金流入。
最大規模的原油類ETF USO 12月資金流入6.299億美元,本月截至8日已流入1.004億美元;追蹤WTI原油的DBO 7日在資金流入的幫助下收漲1.8%。
巴克萊上周三的報告顯示,大宗商品資產總規模去年11月跌至276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低。在大宗商品資產整體出現凈流出的情況下,資金流入原油ETF值得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當周,美國原油、精煉油庫存多於預期,汽油庫存少於預期。數據公布後,油價下跌。WTI油價從上漲1%迅速轉為下跌0.3%。
根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新聞:
美國1月10日當周EIA原油庫存+538.9萬桶,預期+175萬桶,前值-306.2萬桶。美國1月10日當周EIA汽油庫存+317.1萬桶,預期+375萬桶,前值+811.5萬桶。
美國1月10日當周EIA精煉油庫存+292.5萬桶,預期+210萬桶,前值+1120.5萬桶。美國1月10日當周EIA精煉廠設備利用率91%,前值93.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2014年12月商品批發價格創三年來最大跌幅。數據表明,在能源價格下跌的環境下,美國通脹幾乎未現上升跡象。
今日公布的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4年12月PPI環比下跌0.3%,跌幅為2011年10月以來最大。此前彭博新聞社對75位經濟學家的調查中值為下跌0.4%,11月PPI環比為下跌0.2%。
能源價格持續下跌抑制了通脹上行,從企業生產成本到消費者生活成本均受到影響。因價格增長疲弱,美聯儲至今仍對2006年以來首次加息的時機選擇保持“耐心”。
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學家Sam Bullard在數據公布前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能源價格將繼續主導整體通脹率。通常在這個時間點上,生產商會測試自己的定價權,看是否能通過價格傳達出其成本有所增加,不過這次他們大概不能這麽做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馬駿:深度解讀油價下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近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馬駿在和訊財經年會上的發言,闡述了其對全球油價下跌造成的廣泛影響的研究。他認為,從全球來看,油價下跌會略微提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全球通脹率。同時導致不同國家之間收入再分配,俄國、委內瑞拉和一些中東國家的國際收支和經濟增長將明顯惡化,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國際收支則將明顯改善。關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假設年均油價的基準預測下降10%,會產生估計年均CPI漲幅會比基準情景下降0.2-0.3個百分點。 以下為論壇實錄: 2015年的中國經濟將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從國內來看,我認為房地產價格的走勢及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對此的反應、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下降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影響是需要十分關註的因素。從國際上來看,最近石油價格的大幅下跌及其未來變化對通脹、增長和宏觀政策的影響同樣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我今天想圍繞著油價討論三個問題:第一,近期油價大跌的成因;第二,國際上如何看油價下跌的經濟影響;第三;油價下跌對我國通脹、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和主要行業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最近油價下跌的成因 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下跌了約50%,是2009年以來短期內(六個月之內)的最大跌幅。過去30年內,6個月之內油價下跌30%以上的情形只出現過五次。我們從需求、供給、預期、美元匯率等幾個方面來分析這次油價下跌的原因。 需求面的變化不是主要因素。從需求面來看,去年全球經濟總體增長比較平穩(2014年前三季度,發達國家年化GDP環比增長分別為-0.7%,2.0%,2.4%),用GDP增速變化(傳統的需求面因素)難以解釋油價的大幅下降,但全球經濟油耗強度確實有所下降。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去年下半年世界日均石油消費量的降幅約為0.8%,因此估計需求面因素解釋了油價下跌的20-35%。 由此可以認為,推動此輪油價下跌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面的變化。另外,過去半年來,油價降幅遠遠大於金屬價格的變化(從7月到12月,金屬(包括銅、鐵礦石、鋁等)價格下降幅度不到10%,而石油價格下降近50%)也表明僅僅靠需求面因素難以解釋油價的大幅下跌。這是因為,如果是由於需求因素主導的油價下跌,同樣的需求因素一般也會導致金屬價格的大幅下降。 供給面的變化,包括對未來供給預期的變化,是導致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一,頁巖氣和頁巖油的快速發展使美國天然氣和原油產量快速增長。2013年美國天然氣和原油的產量分別比2008年增長了24%和48%(年均約為5%和10%),最近的增速更為迅速(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天然氣和原油產量月度同比增速均值分別為11%和15%)。這也導致了美國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持續下降。 第二,沙特宣布不減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沙特扮演的是原油市場供應的調節者,油價上漲就增加供應,油價下跌就減產。但是,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2014年 11月27日的維也納會議上宣布在油價大跌的情況下不減產。該消息使油價在兩天之內的跌幅超過10%。沙特王子Turki al-Faisal al-Saud在12月2日表示,“除非伊朗、俄羅斯和美國願意一起減產,否則沙特不會考慮任何減產措施。沙特不會主動放棄市場份額”。 第三,市場預期美國可能放開石油出口,導致全球總供給上升。去年6月,美國商務部裁決,美國的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 Company公司和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公司對一種超輕質原油進行少量處理後,可以將其合法出口。這表明奧巴馬政府已經悄然清理了40年以來首批未精煉美國原油出口的障礙,將允許能源企業逐漸突破將美國生產的原油向海外出口的長期禁令。奧巴馬政府最近(2014年12月30日)采取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兩項步驟,可能提高經過加工的輕質原油(可用於出口)的產量。如果美國放開石油出口,長期來看美國原油產量可增加330萬桶/天,相當於目前全球產量的4%。 除了上述供求因素之外,美元升值也是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下跌的原因之一。主要國際油價(如布蘭特、WTI等)都是用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升值必然導致用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的下跌。從去年6月到12月,月均美元指數(對一籃子貨幣)升值了約10%, 解釋了同期美元計價的油價下跌幅度的20%-25%。 關於2015年的國際油價走勢,市場預測分歧很大,但各機構最新發布的對2015年布蘭特油價的平均預測在65美元/桶左右(比去年年均油價約低30%),且多數機構預期油價在年內將呈現前低後高的態勢。 有石油分析師預測,今年上半年平均油價在55美元/桶左右,三季度上升到60-65美元/桶,四季度可反彈至80美元/桶。預計年內油價走勢呈前低後高的理由是,邊際成本過高的油田停產和投資下降導致的供給反應,以及低油價刺激導致的需求上升都將逐步強化。關於供需變化的強度,花旗銀行的預測是,今年全球石油供給增速將比2014年減緩0.7個百分點,而石油需求增速則會比2014年加快0.6個百分點。 第二個問題:國際上對油價下跌的經濟影響的分析 國際上,大量經濟學文獻對油價變化的經濟影響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的分析,重點主要在油價變化對產出、通脹率、國際收支等變量和對宏觀政策的影響。 (一)油價下降對產出的影響 國際上相關文獻所研究的主要是油價上升對產出的影響,而不是油價下降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油價上升主要通過三個渠道降低產出。一是油價上升推高生產成本,較高的成本導致最優產出的下降;二是油價上升抑制消費(如抑制對汽車的消費,並擠出其他消費),從而導致總需求下降並負面影響產出;三是油價上升推高通脹,導致貨幣政策緊縮,總需求和產出因此下降。至於哪個渠道更為重要,相關研究沒有給出一致的結論。針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段的數據所作的實證研究表明,在油價上升的背景下,由於緊縮性貨幣政策導致的產出變化占對產出總變化的貢獻在30%-75%之間。 關於油價下降對經濟的好處,西方學者的註意力主要集中於對消費的提升作用。比如,近半年的油價下跌對普通的美國駕車者來說,省下了每年500美元的汽油費,對消費的刺激相當於工資上漲1%。對德國的普通駕車者來說,每年也可省下200-300歐元的汽油費用於其它消費。對消費者來說,油價下跌相當於減稅或補貼對消費的刺激,會從需求面拉動產出。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油價下跌雖然會通過多種途徑提升產出水平,但影響的效果與油價上升相比具有不對稱性,即油價上升對產出的負面沖擊要大於油價下降對產出的正面影響。對這種不對稱性的解釋至少有兩種:一是認為價格、工資的粘性有不對稱性,即工資、價格上漲比較容易,但下降比較難,因此油價下降通過價格影響產出的效果相對於油價上升來得更小。二是認為貨幣政策的反應具有不對稱性,即由於多數老百姓對通脹十分厭惡,但對通縮的反應則比較不明顯,所以油價上漲更容易導致緊縮貨幣的政治壓力,而油價下跌引致的松動貨幣政策的壓力相對小一些。 另外,在分析油價對產出的影響時,還要區分是由於需求面還是供給面原因導致的油價下跌,兩者對產出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油價下跌主要是總需求下行所導致的,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油價下跌已經是經濟下降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不應過度預期油價下跌對經濟的影響。如果油價下跌主要是由供給增加所致,則油價下跌就成為刺激需求的一個原因(外生沖擊),會比較顯著地提升經濟增長。 關於油價上升對實際GDP的影響幅度,Jimenez-Rodriguez 和Sanchez(2005)的研究顯示,如果油價上升10%,美國實際GDP增速會降低0.3-0.6個百分點,歐元區GDP增速則會下降0.1-0.3個百分點。關於油價下跌對產出影響的幅度,最近瑞士銀行的研究報告估計,如果油價下跌15%,全球GDP增速可提高0.25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也表明,由於供給原因導致的油價下跌30%可以提升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約0.5個百分點。 (二)油價下降對通脹的影響 油價變化對通脹(CPI、PPI的變化率)的影響渠道至少有三種。首先,汽油、柴油等油品本身就是CPI和PPI的組成部分,油價下跌會直接影響這些價格指數;其次,油價的變化會逐步影響石化、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產出價格,並在更長的時滯後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影響幾乎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因此,如果油價的變化是永久性的,它不但會在短期內影響整體通脹(也譯為標題通脹,即headline inflation),最終還會影響核心通脹(剔除食品、石油價格影響後的通脹水平)。第三,油價變化可能會影響通脹預期,而預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速”油價向核心通脹傳導的作用。 IMF用MULTIMOD模型對油價上升如何影響發達國家的消費價格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如果油價永久性上漲50%,會提高美國和歐洲的年度CPI漲幅1.3個百分點。世界銀行最近的研究指出,10%的永久性油價上漲在其效果高峰時將導致全球CPI漲幅提高0.3個百分點,而30%的永久性油價下跌則將使全球CPI漲幅降低0.4-0.9個百分點。 (三)油價下降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油價下跌使石油凈出口國的收入再分配至石油凈進口國。石油凈出口並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國家包括伊朗等多個中東國家、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主要石油凈進口國家(地區)包括歐元區、日本、韓國、中國和印度等。采用進出口數據計算油價變化的直接影響的結果是,如果油價永久性下跌20美元/桶,美國、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經常項目平衡(current account balance)與GDP的比例分別會上升(改善)0.3、0.4、0.6和1.0個百分點;沙特、卡塔爾、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的經常項目平衡與GDP的比例則會下降(惡化)8.5、6.7、2.5、0.6個百分點。國際收支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俄羅斯等若幹石油出口國匯率大幅下降的原因。 (四)油價下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關於在多大程度上油價下跌會導致通縮壓力,從而使貨幣政策較預期為更為寬松,各方觀點不一。從理論和各國經驗來看,油價下跌時,貨幣政策面臨多大的寬松壓力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油價下跌是否持續、實際利率是否明顯上升、該國是石油凈進口和還是凈出口國、物價和工資的不對稱粘性是否明顯等。 最近的一些跡象表明,油價下降對美國、日本和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影響就可能有所不同。 美國的一些學者和官員表示,此輪油價下跌未必是長期的,對通脹預期影響不大,目前就業改善的勢頭十分強勁,因此美國加息的步伐不會受到影響。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討論量化寬松政策時,則多次提到了油價下跌,似乎是想以此強化貨幣寬松的理由。歐央行理事會成員Peter Praet最近也公開表示,油價大跌加劇了歐元區通縮(包括核心通脹率繼續下降)的風險,並且開始影響通脹預期,貨幣政策應該對通脹預期的變化有所應對。 第三個問題:油價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們用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和其他方法對國際油價下跌對我國的CPI漲幅、GDP增速和國際收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定量分析。下面簡單介紹我們使用的方法和主要結論。 我們假設2015年年均油價比先前的基準預測降低10%,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油價下降對主要經濟變量的影響。這是因為,在2014年10-11月份期間,市場對2015年布蘭特油價的預測為74美元/桶左右,比2014年的年均93美元/桶降低約20%,這個油價預測已經反映在大部分最近發表的各種經濟預測之中。由於12月份以來油價繼續走低,最近幾周市場對2015年平均油價的預測已經降到了65美元/桶左右,比先前預期的74美元/桶又降低了約10%。為了判斷與先前基準預測的差異,我們在模擬中考慮油價進一步下降10%的假設,而非下降30%的假設。 (一)對我國CPI漲幅的影響 關於油價變化對CPI漲幅的影響,可以用三種辦法進行估計:統計(指數權重)法、CGE模擬方法、計量回歸方法。其中,統計法直接采用CPI中成品油的權重估算,CGE方法將油價下降作為外生變量沖擊引入一般均衡方程組體系進行求解,計量方法則構建了油價、產出缺口、食品價格等變量對CPI的解釋方程。統計法由於無法考慮到原油價格向各種中間和最終產品的傳導,會低估對CPI的影響,所以只能作為參考。除了這三種方法之外,也有學者使用投入產出表方法,但由於投入產出表方法只考慮上遊產業向下遊的價格傳導,沒有考慮到需求變動、工資以及盈利等因素對價格的反應,該方法傾向於明顯高估油價變動對CPI的影響。下表列出我們用前三種方法所作的估算。根據CGE和計量方法的結果,如果年均油價下降10%,我國年均CPI漲幅會下降0.2-0.3個百分點。 (二)對我國GDP增速的影響 我們用CGE模型的估算結果是,如果年均油價降低10%,我國年均實際GDP增速可因此提高0.1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最近的估計是,油價下跌10%對中國GDP的影響在0.1%-0.2%之間,這個結論與我們的判斷基本吻合。油價下跌對我國GDP影響比其他一些國家小的原因之一是石油占我國全部能源消費的比重不到20%。 (三)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 2013年我國進口原油2.82億噸,進口依賴度達58%。顯然,國際石油價格的下跌,會直接降低我國的進口支付,提高我國的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國際油價的下跌,會略微提升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從而提高實際進口。依據我們CGE模型的估算結果, 若國際油價下跌10%,我國貿易順差與GDP的比例將上升0.16個百分點。 (四)對我國各行業產出的影響 我們用CGE模型估算了國際石油價格下跌10%對135個行業實際產出的影響。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由於國內市場受進口原油的替代等因素,其產出會比基準情景下降1.3%。合成材料、基礎化學原料、化學纖維這三個產業直接受益於中間投入成本的下降,其產出會比基準情景分別上升1.1%、1.0%和0.6%。油價下降會刺激航空業產出比基準情景上升0.3%。其他行業受影響相對較小。 總結一下,我們的主要結論是: 從全球來看,油價下跌會略微提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全球通脹率。油價下跌對日本和歐元區來說可能強化其松動貨幣政策的壓力,但對美國的加息步伐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此外,油價下跌將導致不同國家之間收入再分配,俄國、委內瑞拉和一些中東國家的國際收支和經濟增長將明顯惡化,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國際收支則將明顯改善。 關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假設年均油價的基準預測下降10%,我們估計年均CPI漲幅會比基準情景下降0.2-0.3個百分點,年均實際GDP增速比基準情景可獲微弱提升(約0.1個百分點),貿易順差與GDP的比例會擴大0.2個百分點左右。在行業層面,油價下跌將使化工和交通運輸行業明顯受益,對石油加工行業影響較為中性,對石油開采行業則為明顯的負面沖擊。 許多石油分析師預測今年的平均油價(65美元/桶左右)明顯低於去年,但由於石油供求對低油價的反應逐步顯現,油價在年內將呈現先低後高的走勢。基於這個判斷和基數效應,我國年內同比CPI漲幅也很可能出現前低後高的態勢。 (來自環球老虎財經)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0 13:17 編輯 油氣設備報告:油價下跌對行業影響分析 作者:劉芷君,羅立波,劉國清,真 怡 油價的底部在哪里:從歷史油價下跌的來看,不管是事件性(911事件)促發或者由金融危機引爆,油價下跌導火索尋根究底都是供求寬松導致的,因此認為油價回升必然伴隨基本面的改善:無論是全球經濟改善、低油價刺激石油消費,還是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被低油價擠出、石油生產節奏放緩,亦或者是其它原因。而在現在時點上,已然可以看出不少油價或將觸底的信號,比如美國第一家頁巖油企業破產、斯倫貝謝宣布裁員以及油價跌至國際石油公司完全成本。油價接近底部的概率正在不斷增大。 對2015資本開支影響多大:從目前情勢判斷,對未來低油價運行區間的預期使得2015年國際石油公司有削減當年資本開支已成定局。而對2015國際石油公司資本開支削減程度我們認為可以參考比對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資本開支消減程度(全球資本開支下滑11%)。而在國內方面,“兩油”在資本開支上卻出現了幾次的背離,與國際形勢不完全一致。但是定性分析來看,我們認為“資本開支下跌的趨勢不變。” 油價對股價的影響幾何:我們綜合評價了代表性公司在20余年里(歷經5次的歷史油價下跌)的數據表現,在油價止跌反彈的周期里收入彈性排序是:設備類制造企業>油服企業>石油企業。這幾類公司都與油價同步性很高,趨勢上沒有背離,在相同上漲周期的股價收益率排序是:設備類制造企業>油服企業>石油企業,但油服類公司在油價觸底反彈初期先於股價企穩,並顯示出了更好的股價彈性。 綜上,我們對油價波動時期行業的投資建議是:在油價下跌周期對上遊設備和油服類公司謹慎投資;在油價築底時期積極投資油服類上市公司,合理布局設備類上市公司。在油價已經進入上升周期後,可以積極布局設備類公司以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獨立能源企業。 風險提示:油價繼續大幅下跌;國際石油公司縮減產能;“三桶油”大幅縮減開支; 正文: 油價下跌思考:底部在哪里? 歷史6次油價下跌回顧 在上一篇油價專題報告中,我們論述了原油定價體系的衍變,並回顧了90年代以來6次油價下跌的背景和具體情況。 ![]() ![]() 從歷史油價下跌的來看,不管是事件性(911事件)促發或者由金融危機引爆,油價下跌導火索尋根究底都是供求寬松導致的,並且油價下跌後觸底反彈都是有供求改善的基本面背景。而隨著全球一體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在原有的商品屬性上又被賦予了金融和政治屬性。因此在本次油價下跌中,也不難看出其中的政治博弈和金融期貨界對油價下跌的推波助瀾。 ![]() 油價底部的猜想 自14年6月中的高點以來,油價已經跌去55%,其下跌幅度和速度僅次於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油價下跌。而造成本輪油價下跌的因素眾多: 首先,美國非常規油氣革命是造成本輪油價持續下行的促發因素。2000~2013年,美國頁巖氣年產量由117.96億上升至3025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占天然氣總量從1.7%迅速達到44%。快速增長的頁巖氣不僅替代了煤炭,也替代了石油。同時頁巖油產量也在快速增加,自2004年以來,美國本土石油產量增長了56%。2013年美國頁巖油產量達到350萬桶/日以上。同時,美國成功的頁巖氣發展對全球其它地區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中國、加拿大等國家對頁巖氣開發的重視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全球經濟形勢來看,石油供求關系變化也是油價下跌的根本原因。2014年,各國經濟複蘇情況不容樂觀,歐盟經濟仍然籠罩在歐債危機的烏雲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在顯著放緩,日本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全球市場石油需求變得疲弱。IEA已將2014年國際原油日均需求增長量下調了20萬桶/日,至每日70萬桶。而2013年全球石油消費9133萬桶/日,70萬桶/日的增速僅為7.66‰,只有2013年1.4%增長率的一半左右。於此同時,OPEC國家與非OPEC國家都在增產,與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全球石油供應總增長280萬桶/日。 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也是此輪油價迅速的下跌的主要推動因素。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升值加速,也推動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下跌。國際金融投機者看準趨勢,紛紛持美元而棄黃金和石油。隨著全球對沖基金規模不斷拓展,且在原油期貨中的配置越來越高,基金在原油期貨中的做空行為,對原油期價下跌將產生越來越重的推動作用。從全球投機資金操作動態來看,包括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和財富管理基金在內的投機資金不斷消減美國原油期貨的多頭倉位,同時大幅增加空頭倉位。 油價背後陰謀論的猜想包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擊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OPEC犧牲短期利益的市場博弈;打壓頁巖油等非常規能源,遏制新能源技術等等。 不難看出,隨著石油金融和政治屬性的增強,影響油價的因素越來越複雜化。但是無論短期因素如何複雜,隱藏在油價長期趨勢背後的還是供求基本面的變化(商品屬性決定)。因此對於本輪油價下跌,我們認為油價回升必然伴隨基本面的改善:無論是全球經濟改善、低油價刺激石油消費,還是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被低油價擠出、石油生產節奏放緩,亦或者是其它原因。其它原因。 而在現在時點上,已然可以看出不少油價或將觸底的信號:1月初美國第一家頁巖油公司WBHEnergy申請破產保護,從多家頁巖油公司負債表來看,大批面臨債務違約的油氣企業未來將會接連破產,低油價開始擠出新進的頁巖油供應商。1月15日,全球最大油田技術服務公司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宣布裁員9,000人,占員工總數的7%左右;公司稱在油價暴跌背景下,將集中精力控制成本。 ![]() ![]() 而再回顧歷史油價的下跌,歷年石油公司單位完全成本都對油價下跌形成了有效的支撐。我們認為,一旦油價低於石油公司的完全成本,石油公司可能出現大面積減產行為(麥格理集團MacquarieGroup亞洲石油研究主管JamesHubbard指出,一旦美國油價跌破40美元/桶或跌至這附近,北美及北海的石油產出將會開始停工,同時將會看到150萬桶/日的石油供給量變成負現金流,這將阻止油價進一步下跌。)從而改善石油供需,因此,完全成本對油價的支撐作用不可小覷。目前,國際石油公司的完全成本大約在50美金左右,油價在跌破50美金後也確實在上周出現了連續3天的反彈,我們認為,雖然不敢斷言油價已經在底部,但是接近底部的概率正在不斷增大。未來的擔憂:油價難返高位? ![]() 未來的擔憂:油價難返高位? 而對未來油價的判斷上,各大國際機構一改14年年底較為保守的判斷紛紛下調2015年平均油價預期。縱觀各大分析師對未來油價的分析,其主要集中在:1、對全球經濟複蘇能力和增長乏力的擔憂;2、供給端依然在不斷增加,即使部分石油供應暫時關閉,其中的多數供應也會隨時卷土重來;3、強美元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出現改變。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撰文指出,2015年的原油市場有如30年前的故事以一種驚人的方式重演。從1985年11月到1986年3月,原油價格大跌67%。此後,用了近20年的時間才回升到大跌前水平。 ![]() 我們在上一篇報告中已經指出,中短期來看,油價很難恢複年初高位。但從長期的角度上分析:首先,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第一大化石能源,其能源地位在未來10年內很難撼動;其次,過低的油價會遏制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不利於技術和產業進步;最後,石油是許多國家的重要財政來源,長期低油價將會給國際局勢帶來新的變數。總之,我們認為油價在低位震蕩後也必將回歸其合理價值。 ![]() ![]() 油價對資本開支的影響 油價下跌最直接的影響是石油公司收入和利潤下滑,進而導致資本開支的縮減。在上一篇的油價專題報告里,我們詳細論述了油價對石油上遊產業的影響傳導:一方面,石油公司為應對低油價會選擇縮減資本開支,整個油氣產業鏈都會受到波及。另一方面,主要產油國或機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會采取不同的生產策略,如“限產保價”或維持產量以保持現有市場份額,而這些生產策略也都會對石油公司業績產生影響。從石油公司歷史收入變化來看,除非遇到08年這種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引發的油價暴跌,一般的下跌只會引起次年收入的增速下降。 而從資本開支情況來看,油價下跌對當年資本開支情況影響並不明顯,主要是由於石油公司資本開支計劃一般在上一年末制定,因而當油價下跌周期較長或者對此年油價判斷不樂觀時,次年石油公司資本開支可能出現明顯的縮減,例如97年和08年兩次金融危機引發的下跌直接導致次年資本開支縮減10%以上。 ![]() ![]() 而對油價反應更敏感是的石油公司的勘探資本開支。原因主要是,油價下跌後石油公司不再擴大生產,會降低新油井開發力度,首先縮減勘探投入。此外,另中小型石油公司在油價下跌時,也會選擇更大幅度的降低資本開支以對沖收入和利潤上的下滑。 從目前情勢判斷,2015年國際石油公司削減當年資本開支已成定局:首先,對2015年油價平均價格的預期在不斷降低;其次,全球油服龍頭斯倫貝謝的9,000人裁員,也說明其對2015年的油服工作量的判斷並不樂觀;最後部分石油公司已經宣布削減資本開支計劃,比如12月8日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Suncor Energy表示將削減10億加元的資本開支,將把2015年的資本開支消減20%,並推遲某些資本項目。 而對2015國際石油公司資本開支削減程度我們認為可以參考比對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資本開支消減程度,2008年底的低油價預期和供求寬松基本面造成2009年全球資本開支下滑11%。 ![]() ![]() 而在考慮國內資本開支的情況時,影響因素就更加複雜。首先,從圖13和圖14的數據上可以觀測到,在收入上“兩桶油”增速波動趨勢與國際相仿,但波動幅度更小,但是在資本開支上卻出現了幾次的背離,與國際形勢不完全一致。我們認為,我國的石油國企資本開支由於受國家經濟政策影響,不完全遵從市場規則,而是與國家政策指導以及管理層風格有直接關系。 ![]() ![]() 影響國內資本開支的因素不確定性太高,導致定量測算會有較大失真度,但是定性分析來看,2015年,石油國企的反腐影響還在延續,國際低油價壓制作用,2015年國內工作量出現大幅增長是極小概率事件,而在另一方面,石油國企改革,由以往粗放式增長,實現由“規模”向“效率”轉變,也就是意味著花錢效率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相同工作量做的投資更少了。因此,對於2015年國內資本開支,我們引用中石化董事長傅玉成14年3月在香港業績會上的原話:“今明兩年的資本開支下跌的趨勢不變。” ![]() 油價VS股價 誰是油價上漲最大受益者? 考慮油價波動周期里上市公司的具體表現,我們主要參考的標的是美國相關的石油設備服務企業,主要是因為在A股和港股的相關上市公司里並沒有經歷過完整油價波動周期的企業(上市太晚,最早上市的安東油田服務3337.HK在2007年底上市,但單一個股代表性較小)。在上一篇的油價專題報告里,我們分別選取了美國大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油服公司斯倫貝謝和油井設備供應商國民油井作為三類企業的代表詳細分析了其在油價下跌過程中的表現。總體而言,在收入和利潤上,大型石油企業在油價下跌中遭受的損失最大,而油服商和設備商的業績雖然對油價波動敏感,但油價回升後的業績彈性也很大。而在二級市場表現上,幾家代表型企業與油價的同步性很高,如,埃克森美孚90年以來的股價與WTI油價相關性達到0.929,而斯倫貝謝更是達到0.939。 圖16進一步對比了幾類公司,其收入彈性排序應該是:設備類制造企業(代表企業NOV)>油服企業(代表企業斯倫貝謝、貝克休斯、哈里伯頓)>石油企業(代表企業美孚石油)。我們對收入彈性的理解是:由於資本開支的波動影響,上遊企業比石油公司對油價敏感,(這一點也在上一篇油價報告中討論過),而油服企業,由於受公司規模,服務隊伍、地域分布等因素影響,在需求快速增長時產能制約更明顯,並且油服公司擴充產能周期更長,因此在收入彈性上略遜設備制造類公司一籌。 ![]() 誰的股價跑贏了油價? 同時,我們再關註一下這幾類公司同期的股價表現,如圖17所示。可觀察到: 幾類公司都與油價同步性很高,趨勢上沒有背離。 從2003年中到2008年中,油價增長364%,而美孚石油股價增幅僅153%,跑輸油價;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休斯的股價增幅分別是339%、360%和201%(三家油服公司中業績增速較慢的是貝克休斯),應該說,油服公司股價應與油價增幅相差無多;而設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NOV在此期間的股價增幅達在此期間的股價增幅達835%,大幅跑贏油價。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以Carrizo Oil&Gas, Inc.(Carrizo)為代表的獨立能源公司(股價增幅844%)。這一類公司一般市值較小(僅NOV的1/10不到),運營靈活,對成本控制能力較強,在一些特殊油田(比如致密氣、頁巖油等)有獨到的開發經驗,因而在石油開發活躍時期有很高的投資收益。 在上一小節中,我們已經指出,設備類公司在股價上漲周期里有更好的收入成長性,但是在股價表現上,雖然趨勢相同,但是油價跌停反彈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設備類漲幅明顯落後於油服類公司;同時,油服公司股價會先於設備類公司,甚至油價,先到達峰值,且對油價波動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這是因為油服類企業直接對工作量敏感,而設備類企業對應的固定資產投入相比工作量有一定的滯後性。因而油服公司表現出了對油價的高敏感特征。參考費城油服指數和WTI現貨價格(圖18)更可以看出油服股價在油價觸底反彈中具備更好的股價彈性。 ![]() ![]() ![]() ![]() 為了更好的對比油服股價和油價的底部趨勢,我們拉進特寫觀察前4次油價底部的情況。如圖19和圖20,基本每次油價大跌,油服指數都會領先油價1~3個月築底,也就是說油服公司股價會先於油價止跌企穩,而這個領先的時間差主要視前期油價的跌速而定。在止跌企穩後,油服指數基本與油價同步反彈或略早反彈。 油價波動周期的投資策略 通過前後兩篇油價專題報告,我們認為,在油價劇烈波動的周期里,油價通過影響石油公司的收入、利潤以及之後盈利能力的預期,從而影響了石油公司資本開支,對上遊服務和設備類公司造成了系統性的影響。建議投資者在油價下跌周期對上遊設備和油服類公司謹慎投資。 油價築底時期是各類公司的積極買入時期,考慮到優先啟動和前期收益率建議積極投資油服類上市公司,合理布局設備類上市公司。而對油價築底的判斷也可以綜合考量幾個可觀測指標:1、油服指數已經止跌企穩,代表性龍頭油服企業止跌企穩。2、石油基本面供求改善跡象,(在圖19和圖20的4次油價下跌中,OPEC減產是一個鮮明的底部標誌,如紅色箭頭所示,在OPEC宣布減產後,石油供需逐步改善,最終油價觸底回升)。3、原油期貨空頭轉多頭,多空形勢逆轉。 在油價已經進入上升周期,這時是油氣產業上遊各類公司的黃金時期,可以積極布局設備類公司以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獨立能源企業。 風險提示 油價繼續大幅下跌風險:油價在金融投資機構的推動下跌幅擴大。 海外市場大規模縮減產能:海外油田停產停工,依賴出口的國內設備油服企業將難以為繼。 “三桶油”大幅縮減開支:石油系統整改繼續,進一步收縮投資規模。 來源:廣發證券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22 10:12 編輯 市值下跌,周鴻祎對企業的深刻反思 作者:周鴻祎 眾所周知,2014年周鴻祎和他的奇虎360去年過得並不怎麽順利。股價從最高時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暗然退出了市值百億美元俱樂部。目前僅有的70億美元市值,與阿里、騰訊、百度、小米四巨頭相差甚遠,且被京東、唯品會和網易超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360成為“掉隊者”的印象。新年伊始,周鴻祎不能不說有焦慮、有反思,同樣也會有系列絕地反擊措施。 一、對“掉隊”的焦慮 我沒有為市值和“老了”這些問題焦慮,但有對產品的焦慮,對組織和管理上的焦慮。可以用“Growth Pain”和“痛苦蛻變”來描述自己過去一年的感受。 所謂市值,只是一個公司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幾乎從來不看股價!我能把安全做好,這個公司對社會有價值,大家離不開它,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麽要按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公司呢?我現在對於外部的環境看得很清楚,我們應該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能被對手打亂了節奏。媒體和行業怎麽看,都是別人替你瞎操心,自己還是應該明白。 在過去的一到兩年時間里,我在想,也許我太貪心了。其實,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說的那麽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個創業公司比,我還是試圖去做了太多的事情。這就導致我們很多事情,壓強原則不夠。我老是克制不住這種做新產品的沖動,今年還是希望通過去年年底4億美元投資酷派,能夠再次抓住當初失去的機會。 我意識到公司到了這個規模,很多讓我焦慮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我過去其實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過去,我相信喬布斯的說法,A級人才是不怕挑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慮對方的自尊心。但是今天,現實告訴我,很多人你罵他罵得狠只會把他給罵蔫了。還有的人你挑戰太厲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為什麽沒有想象的那麽單純。過去我對事考慮得多,對人性考慮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對自己的方式對待人們。我對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戰,我並不害怕承認我的錯誤。但很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態度。團隊的規模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難以解決,60人的時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趨同,但6000人的時候,由於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趕走。 我跟馬雲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術、懂產品,可能馬雲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領導力,更懂人性。所以馬雲可以駕馭更大的事業。有時我在想:“我要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呢?我繼續做行業里的第一產品經理?還是說要改變我自己?”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 我突然就陷入了這種嚴肅的思考當中,比如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有兩種領導做派:一種是“強勢型”,領導很能幹,什麽事都有主意,底下人只要照辦就行;還有一種是“無為而治型”,領導越弱,底下人就成長得越好。既然道理都對,然後我就思考該走哪條路呢?真的,你不要笑,這對我是個挺大的問題!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說實話是不受待見的。現在傳遞的信息吹牛成份大,目的是給大家信心,給團隊信心。反過來,每個人都要做一些總結和反思,我們還是要多談、多做和多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當然,對坦誠會被競爭對手利用也不是沒有擔心。如360做智能硬件的經歷、做特供機的故事,都值得我認真思考。我並不認為這些是失敗,但一定是深刻教訓。比如說我一個產品沒做好,但我知道我為什麽沒做好,我重新再做。 過去的一年,360收獲了一大堆互聯網上的負面報道,結果讓我的同事叫苦不叠。我說,大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報道,換過角度思考,媒體和競爭對手們也間接在為360作了廣告,我還得感謝他們。 二、對教訓的反思 奇虎360自創立到現在,沒少遇到困難和挫折,從中也沒少吸取到教訓。我認為,最為深刻教訓有兩個:一是做特供手機被合作夥伴所傷;二是做路由器產品中途夭折。 記得當年我們做特供手機,希望以360的流量與傳統手機廠商的硬件相結合,在智能手機領域占領一席之地,為此,還曾與小米CEO雷軍有過一次“交手”。我對手機廠商說,小米能發展到今天,在長達一年半時間沒有對手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跟進,推出同樣配置、同樣價格的手機。後來終於有一家手機大廠接受了我的觀點願意一試。 雙方準備期間,在手機樣機都沒出來時,我就利用個人行銷能力讓行業的人都翹首以待。突然這家手機合作大廠商對我說,“對不起,周鴻祎我們不做了,我們被你忽悠了。”他們放棄合作的理由是認為這不是打小米,而是在“左手砍右手”。對於這家手機廠商,大家也不要有過多猜測。 為了彌補與大手機商合作夭折的遺撼,我們後來還曾與海爾等二線手機廠商合作。不過,由於360特供手機平臺只是專註於依靠流量賣貨,對手機的品質並未嚴格把控,導致用戶流失,使得360特供手機最終功敗垂成。 這次合作沒成功的結果可想而知:小米沒有被打掉,但卻打掉了手機廠商的成熟業務。這一事件給了我很深刻的反思,發現很多時候阻力和失敗是來自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今天自己在市場的位置。後來這家廠商也很後悔,如果當初堅定地做下去,今天中國手機市場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還有另一次讓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就是2013年6月360與合作夥伴聯手研發路由器。當初我們曾考慮做智能路由器是否需要天線,一般人看到路由器都說信號要強,天線要多,我的思維是,路由器要內置天線,效果比外置天線好很多。我們的產品經理認為,360路由器沒有天線,但外形更圓潤和漂亮。 我則像小白用戶一樣思考,認為不帶天線意味著這個路由器就是一個殘廢。其還曾專門到中關村電子市場了解。最終在我的強烈要求下,360路由器補裝一根天線,內部還振振有辭說一根天線就夠。 如今這個路由器已經不賣了,已經停產了,以後再也不做這麽傻的產品了,220元的成本,用戶感知不到。這次失敗經歷給我很大教訓,使我意識到用戶體驗最終真諦:你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認為你是什麽。我還有另一個收獲,就是“若想有所成,必須要有更大精力投入”。 三、砸重金再戰硬件江湖 近兩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到底360當初做硬件為何會失敗?我的總結是:當初做硬件不夠專註,只是想順手“撈一撈”。 隨著京東、小米等新銳公司的快速崛起與後來居上,我深刻意識到360在移動端的安全地盤還面臨著手機廠商的威脅。所以我寄希望借助這兩年累積資金,對硬件進行更深入布局,而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360可對整個硬件鏈條有更深的把控能力。 從2014年年底到2015年初,360有了一些頻繁動作,繼結盟酷派殺回智能手機、跨界聯手光線傳媒後,今日又重新殺回智能路由器領域,再度聯手老牌路由器生產商磊科,推360安全路由P1。我們此番涉足智能路由器的決心很大,投資2億元人民幣與磊科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由我親自出任新合資公司董事長,磊科高級副總裁盧東任CEO。 當然,360涉足智能手機領域的決心也不亞於智能路由器市場。半個月前,我們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現金成立合資公司,持有合資公司45%股權,同樣由我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這也是360自2012年做特供手機、2013年做智能路由器失敗後,再一次回戰硬件江湖。 總之,這一次我們做智能手機、做路由器與此前方法迥異,卷土重來的決心更大,投入的資金更多,項目參與度更深,我們希望能一雪前恥。用我自己的話說:“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呵呵。” 四、以小博大,堅持創新與反欺詐 我認為小公司能幹掉大公司。以小博大,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為什麽能打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聚焦,一個就是創新。聚焦是創業者需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東西,創業者要比競爭對手更接地氣,更了解用戶的需求,創造出更好、更新的產品。 巨頭一定是強悍的,比你有錢,比你有人。和他們對抗的時候,你要選擇一個聚焦的戰場,你要聚焦在一個特別深的領域,聚焦的點要特別小,範圍要特別窄。小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團隊雖然小,但如果只幹一件事,只幹一個產品,只幹一個功能,調動所有的人力,就能做到極致。小公司一定不要做平臺,一定要尋求單點突破,做一個拿得出的好產品。 我也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是鬥士、是戰神。別人可能比你體量更大,比你船更多,但是你要有一個不一樣的戰法。所謂不一樣的戰法就是創新,沒有人想主動打仗,都是被逼無奈。在互聯網里,我經歷過很多競爭,要想殺出來,一定要有所不同。如果太有錢,太有資源,你也不會創新;公司過得很舒服,閉著眼睛可以掙錢,你也不會創新。 2015年,我希望360能夠繼續強化互聯網安全領域的科技領先水平,繼續為“中國手機反騷擾反欺詐聯盟”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在過去的半年多的“反騷擾、反欺詐”行動中,中國互聯網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這是一項正義的事業,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聯盟中的每個成員都是我們的戰友。 “安全保護你”今天已經演變為“安全取悅你”,“安全”絕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詞匯。如360兒童衛士智能手表就是這樣一款有愛有情懷的產品。在三個月的時間里,360兒童手表實現了50萬的銷量,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智能手表。兒童手表頻繁幫助家長找到了走失的孩子,幫助子女一次次找到走失的年邁父母。 這讓我更加相信,好的產品和技術能夠幫助用戶解決最實際的困難,甚至改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面對用戶的需求和信任,我們沒有理由在原地踏步。2015年,我們將像阿甘一樣奔跑。阿甘不聰明,但他倔強、執著、堅韌。無論其他人怎麽看,怎麽想,他都會堅持奔跑下去,永不放棄,就能得到好的結果。(來自投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