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交易員因站姿不合規遭LME罰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147

別嚼口香糖,系好你襯衫的第一個口子,皮鞋擦亮,頭發保持幹凈,除此之外,你可以盡情肆意地大聲嚷叫,甚至狂亂地比手劃腳。這就是歐洲公開喊價(Open Outcry)交易員們的“黑暗日常”,但是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內,你唯一不能做的是離開中心區域的座位,或者說即便要離開,一只腳也必須緊貼座椅。 上圖展現的便是LME交易所內的交易員進行公開喊價(看起來似乎有點像大學辯論賽),兩位仁兄雖然站了起來,但一只腳仍緊貼座椅區。 看過電影《魔鬼交易員(Rougue Trader)》的朋友都記得場內交易公開喊價模式給人帶來的緊張刺激感,在被嘈雜聲和不斷變動的價格沖昏頭腦的交易員一時忘記規矩而雙腳同時離開座椅區看起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無規矩不成方圓,據FT報道,LME最近處罰了包括摩根大通和法國興業銀行在內的11家場內交易商中的9位交易員代表,據悉這9位負責銅期貨交易的仁兄被發現因情緒激動而同時站立起來且雙腳離開紅色座椅區,嚴重阻擋了其它交易員的視線,結果其中7人被分別罰款1250英鎊,另兩人被分別罰款2500英鎊,罰款共計13750英鎊,一位犯規最嚴重的交易員甚至被額外處以禁止入場交易兩天。 這條古老的規定是為了防止處在中心圓形區域內的交易員被站立的人群阻擋視線,從而可能導致不公平的結果。但在現實中,中心圓形區域的交易員可以起身站立,但必須保持一只腳緊貼紅色座椅,在這種姿勢下至於你能伸展多遠取決於你的身體條件。 結合此前華爾街見聞關於投行大肆裁減交易員而增雇法律部門員工的文章,交易商們是否要考慮再新設一個職位:交易姿勢合規主管(Head of Trading Posture Compliance)? 近年來公開喊價的交易模式逐漸在被電子交易取代,2012年巴克萊銀行選擇退出LME場內交易,意味著LME離放棄堅持了135年歷史傳統的公開喊價模式又近了一步。盡管當前LME大部分的交易早已采取電子化的方式完成,但一些基準指標的收盤價往往在收盤前5分鐘由這種傳統的公開喊價方式進行交易確定。包括NYMEX,CBOT,LIFFE在內一些老牌期貨交易所仍然沿用公開喊價這個古老的交易模式。 在今年6月份,LME的負責人表示將無限期地把中心圓形區域的公開喊價交易模式這一傳統保持下去。 對於公開喊價交易模式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此前華爾街見聞介紹的關於交易員手勢的文章:《忘了微信紅包吧,你需要交易員Sty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79

倫銅反轉背後:青島港危機尚未顯著沖擊LME銅庫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6510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距離中國青島港調查金屬融資騙貸大幕揭開已經過去三周了。Andy Home認為,盡管此事引發了新一輪銅市憂慮,市場擔心這將令中國銅進口放緩,中國銅庫存有可能回流LME倉庫。但迄今為止,國際銅市並未遭受嚴重沖擊,中國也並未出現普遍的銅庫存拋售。

Andy Home認為,迄今為止,按照LME可見庫存水平判斷,此事對倫敦銅庫存的影響相對較小。三個禮拜過去了,LME銅庫存並未出現明顯增長跡象。6月初至今,LME註冊倉庫僅新增1050噸銅,來自亞洲地區的銅僅有區區150噸,還是發自韓國釜山港的。

其他分析人士擔憂此事將導致中國銅庫存發生轉移。《南方周末》援引一名金瑞期貨的有色金屬分析師觀點稱;全國的保稅區目前保守估計有80萬噸銅,這些銅之所以存放在保稅區倉庫,是用於倉單質押融資。這些融資信用證基本都是外資行開的,如果到期不能延期,這些銅就肯定要出貨。一個方向是一般貿易報關進口,另外就是轉送LME倉庫。無論是哪個方向,都會突然增加幾十萬噸銅供給。

麥格理銀行預計,6月至9月期間,將有29萬噸銅流出中國保稅區,剩余的保稅區銅庫存將為60萬噸。但該行並不認為中國保稅區銅庫存未來將出現進一步下滑跡象:

除了那些轉口進入中國消費市場的銅之外,金屬融資過境貿易的模式早就建立起來了,這也是在國內外都非常受歡迎的套利方式。

對於流出中國保稅區的那部分銅,Andy Home認為,它們最有可能的去處就是中國市場。考慮到近期滬銅價格下滑和上海銅市場的升水結構,以及中國現貨銅市場的供應緊張,轉口進入大陸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

此外,為抑制金屬融資等構成的影子銀行擴張,控制總體負債水平,中國監管機構長期以來就和金屬融資企業展開貓捉老鼠的遊戲。麥格理認為:“信譽良好的大型進口商曾艱難挺過信用緊縮時期,我們預計,這種狀況將重現。”

然而,隨著銀行對質押融資和庫存方面的要求提高,有一些銅似乎的確受到了影響,中國國內部分金屬似乎被搬動轉移了。如此一來,知名倉庫運營商就是最大受益人。盡管未被證實,但一部分銅庫存看起來已經離開中國,前往LME設立在韓國釜山的註冊倉庫。

但很明顯的是,若真的如此,這部分銅就應當被出具倉單。事實卻並非如此。否則,它們將出現在LME庫存報告中。實際上,雖然LME註冊倉庫具有優質的管理水平,但持有人並不一定非要將銅運往LME銅庫存以獲得信用溢價。

而倫敦銅市場仍對中國銅流向LME倉庫保持明顯謹慎態度。隨著註冊倉庫庫存穩步減少以及結構性壓力,倫敦現貨升水未來有望走高。LME三個月期銅現貨升水當前僅為30美元左右,相比5月末101美元的溢價水平仍明顯處於低位。LME庫存和升水是數月以來貫穿LME市場最重要的兩個主題。

考慮到過去三周LME庫存幾無明顯變動,那麽,在青島港調查金屬融資騙貸事件後期,LME補庫存也不會很明顯。不過,如果倫敦升水攀升到足以吸引中國銅回流,這種局面也有可能改變。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援引高盛觀點稱,LME升水需要達到100-150美元/噸才能令中國保稅區銅庫存進入LME倉庫。

長期來看,由於中國結構性缺銅,因此,總有國外精銅流向中國。無論是金屬融資貸款,或是LME銅價,一切都將照舊,銅倉庫的中心爭奪點仍是中國保稅區銅庫存。

6月2日青島港調查金屬融資騙貸事件曝光至今,銅價小幅下挫,但很快收複失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13

LME在137年歷史上首次啟動自營清算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84

fe7e8b039380715e751170848215fa7d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137年歷史上的首家自營清算所(LME Clear)將於今日開張。LME試圖以此在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市場中鞏固自己的地位。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LME自營交易所項目總體耗資5000萬英鎊,歷時三年。這對其母公司香港交易所來說是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LME是全球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工業金屬交易市場。該交易所三年前決定建立自己的清算中心,以便增加收入、促進新產品開發並改善風險監控。

港交所將LME視為企業和銀行在歐洲交易基本金屬、並對沖他們持有的與中國相關的風險敞口的關鍵。中國是多數有色金屬的國際性大賣家,比如,中國年均銅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40%。

原先的交易雙方向LCH.Clearnet繳交的結算費將“轉入”LME自營清算所。而自營交易所也將為LME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彈性。路透社此前報道稱,LME Clear最初將負責清算LME所有交易以及OTC市場(Over-the-counter,場外交易)撮合業務中的所有撮合交易。

LME自營清算所執行官Trevor Spanner在6月時曾對路透表示,該清算所考慮擴大許可擔保品的類型,將倉單包括在內,人民幣也可能成為現金擔保品。

本月初,LME在公開聲明中表示,自營清算所依據歐洲市場基礎設施監管規定(European Market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EMIR)申請成為中央清算對手方,已獲得英國央行的批準。

監管機構致力於推動更多場外衍生品交易經過風險管理公司來審核,以便於為交易雙方提供更多保障。而清算所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即使某一個交易方違約,清算所也有能力介入並確保此宗交易繼續進行。

然而,分析師們卻質疑港交所此番開設自營清算所的目的。因其收購LME的價格要比LME當初作為獨立公司時的凈利潤高出了180倍。

LME去年的財報顯示,盡管該交易所營收高達12億美元,凈利潤為3.26億美元,但迄今為止,港交所對LME的投資成本遠比收益高。

清算所運營方對交易雙方每一次的清算過程收費,還可以通過貨幣市場參與者在清算所寄存擔保抵押品來賺錢。此外,相比於依賴外部清算所,自營清算所能夠令運營商對市場需求更加敏感,並大幅提高新產品推出的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48

銅市驚人內幕:一家對沖基金持有過半LME銅庫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02

INSPIRATON_CONSOLIDATED_COPPER_CO.'S_ELECTROWINNING_REFINING_PLANT._PART_OF_ARIZONA'S_EXTENSIVE_COPPER_INDUSTRY_-_NARA_-_544026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超過一半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這令交易員對該買家可以通過控制銅現貨供應而影響價格的憂慮升溫。

上個月,這位買家最多時甚至持有90%的LME註冊倉庫中的現貨銅,相當於14萬噸。

據LME最新數據,截至上周三(10月22日),這位買家仍持有50%-80%的LME銅庫存。

按照當前LME三月期銅價,該買家持有的現貨銅總價值在5.35-8.5億美元之間。

盡管LME並不能識別該買家的具體身份,8位來自不同公司且活躍在LME市場上的交易員和經紀人稱,他們相信,這個買家就是倫敦對沖基金紅風箏(Red Kite Group)。

一位經紀商表示,當他需要為客戶買入現貨銅的時候,市場上的相關銅合約都涉及紅風箏,這就暗示著這家對沖基金坐擁數量龐大的金屬銅。

圖:左為LME三月期銅價走勢,右為LME銅庫存變動

同

紅風箏集團拒絕置評。

銀行通常為了客戶的利益而持有LME註冊倉庫中的大量現貨銅。但是,對沖基金持有如此之多的銅是相當少見的。

LME並不限制單一交易者持有的LME銅庫存比例,但交易所擁有相關機制用來防止擠倉。一位LME女發言人稱:“LME持續監控市場,以確保交易有序進行。”

擠倉是指利用現貨供應上的絕對優勢來控制市場上的現貨流通數量,從而故意太高或壓低期貨市場價格。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紅風箏是全球最大的金屬類銅交易對沖基金,坐擁倉儲企業Scale Distribution股份的40%,曾被疑為當年“國儲銅事件”的幕後主角。

該基金自成立起該基金即花費巨資豪賭金屬價格。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該公司旗下一只基金2006年豪賭金屬價格的收益超190%。

紅風箏2013年的回報率高達50%。其聯合創始人David Lilley負責管理集團超過23億美元的總資產。

上周,銅價總體上揚。今日,LME三個月期銅交投在每噸6663美元附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12

單一買家坐擁過半LME銅庫存 吸血鬼還是紙老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71

LA10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及,超過一半的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由此引發市場對於銅價可能受此影響的擔憂。那麽,這位買家對銅價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業內擔憂的擠倉會出現嗎?

據《華爾街日報》,約50%-80%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盡管LME的庫存信息不會透露持倉者的名稱,但部分交易商和經紀商相信,這位買家是倫敦金屬類對沖基金紅風箏(Red Kite Group)。

為何這位買家會掌握這麽高比例的LME銅庫存呢?

彭博社專欄作家Matt Levine發文稱,

自6月之後,掌控主導地位變得越來越容易,因為在LME銅庫存數量在銅價走低之際總體降低,總量從年初的超過36萬噸跌至不足16萬噸。一些分析師稱,銅產量增速落後於需求增速,迫使一些使用者從LME註冊倉庫中提取精銅。

粗略地說,銅市場處於現貨溢價狀態,也就是現貨價格高於期貨價格,近月合約價格高於遠月合約價格。因此刺激了交易者從倉庫中提貨並出售現貨精銅。在銅價下跌時也沒有理由支付高昂的存儲費用將現貨繼續放在LME倉庫里,為何不出貨呢?這樣還可以多賺一些錢,節省倉儲費用。

正因如此人們才看到,LME倉庫中的銅庫存在降低。當一些倉單持有者的出貨造成LME註冊倉庫註銷倉單增加、庫存減少,就會推升單一買家的倉單在LME庫存中的比例。其他持有者出貨量越大,單一買家的銅庫存比例就顯得越高。

《華爾街日報》報道還稱,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銅市場已經出現了擠倉跡象。一些交易員稱,一家公司持有如此之多的精銅已經造成了價格上揚。目前,購買即期合約的成本比購買三月期合約增加了72美元/噸。

那麽,這位買家果真能輕易影響銅價嗎?

Matt Levine認為:

該報道稱,這位買家上個月最多時持有90%的LME銅庫存。盡管這個比例看上去很高,但實際僅相當於14萬噸精銅。若站在全世界銅庫存的角度來看,顯然絕對數量是比較少的。略低於全球三天的銅產量。

若與銅業巨頭自由港銅金礦公司(Freeport McMoRan)持有的銅規模相比,這位買家持有的銅就更少了。自由港總計掌控的銅礦資源有5000萬噸,該公司去年銅礦石產出為190萬噸。

可能有人會對此提出質疑:這位被疑為紅風箏的買家持有的是LME倉單,也就是實實在在的精煉銅。而自由港的銅資源還需要提煉等複雜的工藝處理,何況更多資源還埋在地下。然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從LME倉庫中提取現貨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

不管怎麽說,紅風箏持有的精銅絕對數量是相對少的,並不能掌控全球所有精銅資源。

此外,掌控很高比例的LME庫存這也並不能說明其他市場參與者就對擠倉束手無策。LME交易的是標準精銅。如果你有對沖或投機金屬的需求,你可以在LME交易以LME銅庫存為基礎的標準精銅期貨合約。如果有人對LME的價格持有質疑,他完全可以在非LME註冊倉庫購買現貨銅。或者將LME中屬於自己的現貨庫存取出。這都將影響市場壟斷行為的效果。

業內對該買家持有如此高比例的LME銅庫存,以及其影響還有其他猜測。

中國有色金屬現貨研究公司上海有色網分析稱,

單以紅風箏持有過半LME銅庫存而言,其收銅操作並非一朝一夕。盡管作為對沖基金在相關期限匹配的合約上持有對沖頭寸,但在經歷了3月時的暴跌以及6月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後,紅風箏已然被深套。

因此,在目前銅價低迷的大格局下,將紅風箏持倉重新曝光於聚光燈下,不宜以利多逼倉來解讀。

更值得註意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供應曲線。如果供應曲線向上傾斜,即使一家公司擁有占絕對優勢地位的現貨,或者頭寸足夠多的期貨合約,但也未必能擠倉或逼倉成功。在當前銅價不斷走低、需求增長有限的背景下,這種可能更為突出。

業界不是沒有這種先例。1996年爆發的“住友銅事件”就是典型。1995年,持有大量銅庫存的日本住友公司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在銅價上揚之際獲利頗豐。但當年下半年,隨著全球銅產量大幅增加、價格一跌再跌,以及監管機構和LME調查銅價異動和期貨合約不合理的價差,濱中泰男的銅市敞口最終嚴重虧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09

LME庫存暴跌 銅多頭迎來喘息之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95

最新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數據顯示,精銅的庫存和年初相比暴跌55%至161050噸。雖然庫存規模和年內最低點相比有所反彈,但是該庫存僅能維持三天的全球銅消耗。分析師認為庫存大幅下降意味著銅價可能會迎來反彈的機會。

除了庫存因素之外,中國積極購買銅也被視為支撐銅價的利好之一。中國儲備局今年已經買入350000噸銅,並且正在囤積更多的金屬資源。Jefferies分析師Gayle Berry表示,“市場幾乎全是看空的聲音,不過我們認為銅價將迎來短暫的反彈。”

受到主要銅需求國——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銅價在過去12個月中已經下跌6%,投資者對於銅價前景的看法也越來越悲觀。不過也有投資者認為市場基本面不支持銅價如此廉價,因此大肆購買。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報道,約50%-80%的LME銅庫存目前都掌握在一位買家手中。盡管LME的庫存信息不會透露持倉者的名稱,但部分交易商和經紀商相信,這位買家是倫倫敦金屬類對沖基金紅風箏(Red Kite Group)。

一家公司持有如此之多的銅已經造成了交割延期費的大幅上揚。和9月初僅有10美元相比,如今的延期費超過了70美元。

花旗分析師David Wilson認為庫存過低並且大多數被一家公司所控制意味著現在做空銅沒有意義。

目前市場對於銅供求關系存在較大的分歧。在2014年初的時候,大多數分析師認為銅將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態,但是目前市場卻大體均衡。國際銅研究所最近將2015年的預期從供大於求的規模從595000噸下調至390000噸,但是許多交易員依然認為這個數據過高,甚至有些投資者相信2015年將出現供給不足的狀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70

青心直說:港交所兩招奪 LME

1 : GS(14)@2012-06-19 00:50: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8/164349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08

LME下月起大減短期交易費

1 : GS(14)@2016-08-07 09:32:28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旗下英國倫敦金融交易所(LME)宣布,經過過去幾個月與會員詳細討論後,落實建議,自今年9月1日起大減短期交易徵費44%,並且將大手未平倉合約轉期收費大劈三分之二,降至1萬美元,甚至降低孖展按金,冀多項措施推出後,幫助交投增加。

事實上LME近年面對不少挑戰,當中主要競爭對手CME(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更在香港及新加坡兩地招攬證券商,並且以較簡單的現金結算的合約交割模式招徠,令LME面對不少競爭。

LME的行政總裁Garry Jones明言,在過去數個月與一眾持份者進行商討,得知他們關注的地方,因此徇眾要求,推出一系列措施,期望可以增加交投。

LME將自9月1日起,將主要招牌的日轉交易短期交易徵費大減44%,並且為提高大手未平倉合約轉倉的效率,將徵費水平大劈三分之二。其同時採用創新的孖展計算方式,降低用家的孖展水平同時,亦確保風險管理水平及市場穩定,當中更預見鋁及銅交易的按金水平大減,最終按金水平,則待監管機構確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54&issue=201608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