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八大日系家電業績分化老人轉型 佈局高端產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9/zNNDE5XzQwNTYzNQ.html

一季財報一季愁。

近日,日本家電企業2011年財報陸續出爐。松下預計上一財年虧損7800億日元,夏普虧損2900億日元,索尼虧損2200億日元,均飽受利潤下滑之痛。

受日本大地震、泰國洪水、日元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日本家電製造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企業正在逐步捨棄中低端家電製造業務,向利潤更高、門檻更高的商用領域邁進。

遲暮之憂

有人說,日本家電企業已經老了。仔細算來,它們大部分已過耄耋之年。在經過幾十上百年市場風雨的洗禮之後,這些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根據此前的預計,松下2011財年全年虧損額為4200億日元,但後來的數據顯示,這一預計太過樂觀。最新的財報顯示,松下淨利潤虧損額預計超過7800億日元。這創下松下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虧損紀錄。

創虧損紀錄的還有夏普。夏普公告稱,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年內,該公司預計將淨虧損2900億日元。

索尼則以2200億日元的數字,迎來了它第四個虧損年頭,其中電視業務連虧8年仍未停歇。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曾解釋稱,「全世界的企業一窩蜂地湧入了平板製造業,這壓低了面板價格,導致無法突出我們的技術優勢。」

日本企業在決定液晶電視走向的面板產業上的確出現過錯判:先是認為液晶電視代替CRT電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導致在面板投入方面行動遲緩;接著松下又押寶等離子,而等離子最終被邊緣化。在面板業務上有優勢的夏普,產品線過短,主要依靠電視業務,如今正面臨行業的普遍虧損。

家 電分析師梁振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日本家電企業競爭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陳舊僵化的心態。「一方面研發人員相對老化,另一方面研發心態 老化。」梁振鵬說,這主要表現在日本彩電企業固守原有的陳舊產品設計思路,對智能電視等新興細分市場缺乏研發興趣與推廣激情。

無獨有偶,家電營銷專家趙為民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日本家電沒有抓住新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技術、管理、文化和組織等方面均創新不足。

老樹開花

「僵化」讓百歲之年的日本家電企業出現凋敝之勢,不過傳統業務的虧損或許只是企業的一面,另外一面,新興業務的佈局正在展開。

針對業績虧損問題,2月20日,松下電器中國公司公關部相關人士在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表示,「我們正在轉型中。」

松下首先考慮的是改善盈利能力。上述公關人士稱,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在2月初表示,要在整個松下集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業務模式,同時計劃加速推進目前正在實施的收益構造改革,從而在2012財年使業績實現「V」字恢復。

按 照大坪文雄的規劃,松下首先要實現電視和半導體業務的盈利,其中3個等離子工廠合併為一個,液晶面板轉向小尺寸的非電視用途,且面板業務中電視以外的用途 將佔五成;第二是強化白色家電、太陽能及車載電池業務,在太陽能業務方面,松下的目標是居日本市場份額首位;最後,在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方面,將構築機器互 連、維護及相關服務的「三重盈利」業務模式。

松下的願景是,到2018年公司創業100週年時,成為電子產業第一的環境革新企業,這一目標被視為松下正從一家電子企業轉型為能源企業。而從大坪文雄2012年的規劃中也能看出,公司要強化太陽能、車載電池等方面的業務,收縮家電方面的面板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有多家全球企業決定採用」松下醫療顯示器的同時,索尼也在朝這個領域邁進。

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表示,索尼將借助圖像傳感器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醫療設備業務。在索尼削減部分產品銷售目標之際,醫療設備業務有潛力成為索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不過,從目前來看,索尼仍然強調電子業務為其核心業務。按照平井一夫的說法,索尼將繼續推動核心的電子業務的增長,包括數碼影像、智能手機和遊戲業務,並扭轉電視業務。

顯然,在核心業務中,平井一夫把普通LCD電視剔除在外。索尼認為,普通電視已經廉價商品化,因此不應繼續在這個市場上浪費資源。

索尼中國公關部人士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的戰略很清晰。」

同樣虧損的夏普,目前不願意透露公司任何關於轉型的規劃。「這個需要保密,如果有變化,要到4月份才能公佈。」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公關課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轉型高端

事實上,稱日本家電企業沒落並不恰當。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了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富士通、三菱電機、NEC和夏普這八大企業2011財年業績預測數據發現,雖然松下和夏普的虧損都創歷史 之最,但8家企業總銷售額依然達到439100億日元,下滑幅度只有4.3%。在這些企業中,日立利潤將達到2000億日元,三菱電機為1000億日元, 東芝為650億日元,富士通利潤為350億日元。

美的製冷家電集團總裁助理王金亮向記者表示,日本家電業並非沒落了,而是瞧不上低利潤業務,轉型高端製造業了。

平井一夫認為,索尼擁有多樣化業務,但需確定旗下哪些業務正在生產廉價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從而將這些業務分離出去。索尼還應協調不同業務的合作,從而降低成本。

除了松下、索尼正在擴展利潤更高的能源、醫療等領域外,日立的業務範圍早已涉及基礎設施、信息技術、電力系統和高功能材料。

2月9日,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發佈「中國事業戰略2015」,以期到2015年中國市場銷售額達到1600億元,相較2010年提升1.6倍,支持其千億規模的是ATM、火力發電系統、鐵路系統、電梯、建築機械、高性能材料、醫療設備等眾多領域。

東芝亦然。公司業務範圍涉及社會基礎建設、能源電力、半導體、電子元器件、信息系統工程、IT終端產品、家電等等領域。

可以看出,八大企業中,沒有虧損的企業涉及業務廣泛,家電產品僅是其中一項;而虧損的企業正在全力開闢新的盈利業務,收縮不賺錢的或者附加值低的產品線。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日本家電企業沒落為時尚早。

家電研究專家於清教說,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的規律在家電行業得到充分體現,這是行業趨勢所逼。松下走新能源、環保領域路線;索尼進軍鋰電池業務、3D電子產品和網絡服務;夏普強化液晶電視和白電,主打健康節能牌。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則還在打價格戰,忙電子商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1

頁岩氣開採破解「石油魔咒」 高端設備商謀分羹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5/1NNDE3XzQwNjY1Ng.html

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2月6日宣稱,儘管伊朗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但國際原油價格不會突破100美元。話音剛落,油價即出現連續性上 漲,2月13日收於100.83美元,3月1日盤中更是升破110美元。如今,國際原油價格「破百」時間間隔已由原來的兩年縮至8個多月。

這幾次油價上漲總伴隨著中東地區主要原油輸出國的局勢動盪,如何擺脫對該地區石油的依賴,甚至是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已非新鮮話題。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2005年石油對外依存度曾高達64.2%,隨後逐漸下降,2010年為53.7%。從2009年起,美國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

中國近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擴大,2011年超過了56%。破解「石油魔咒」,除加大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外,提升清潔環保、價格低廉的天然氣的消費比重,也是關鍵。

天 然氣分常規和非常規兩類,2011年我國天然氣商業化產量為1011.15億立方米,尚不如美國2010年頁岩氣1378億立方米的產量。去年,國務院正 式批准頁岩氣為新的獨立礦種,借天然氣價改試點以及《頁岩氣「十二五」發展規劃》出台在即的東風,我國頁岩氣的開採正逢其時。

美國石油消費逐年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尚是全球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戰後,考慮到石油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降低了本國石油開採量,成為石油淨進口國。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洲、非洲和歐洲,中東地區進口量並不多。

200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63.66%,2005年攀升至64.2%,2010年卻降為53.7%。石油對外依存度下降正是得益於該國加大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當中就包括天然氣。

美 國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及消費國,2011年天然氣產量為6110億立方米,消費量為6830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例約為27%。石油消費 比重已經降至37%左右,比2003年降低11個百分點;EIA(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例會降至31%。

中國石油進口大幅攀升

美國對天然氣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給了中國很多啟迪。

隨 著需求的快速攀升,我國於1996年首次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4年的石油進口量突破億噸大關,2011年為2.53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上 升,2007年為49%,2008年突破50%,2009年達到53%,2010年達55%,2011年超過了56%。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魯爾甚至預 計,到203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80%。

我國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三者佔進口總量的43%。近年中東地區局勢不穩,已直接威脅我國的能源安全。如何破解 「石油魔咒」?國內上下已達成共識:提高天然氣的消費比重。

《BP2011 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中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8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5%,主要分佈在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柴達木、準噶爾盆 地,東部的松遼、渤海灣盆地,以及東部近海海域的渤海、東海和鶯-瓊盆地。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967.6億立方米,消費量1090.4億立方米,在 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例為4%。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還很弱小,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到「十二五」期間,預計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將提高到8%。由此計算,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約1860億立方米,消費量則高達2710億立方米。

天然氣價改試點

我國2010年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達11.3%,2015年將上升到31.3%,巨大的需求缺口如何解決?

目前,天然氣進口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從中亞進口,通過「西氣東輸」管線輸送至沿線消費區域;二是通過管線從俄羅斯進口;三是通過在沿海城市建立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經海上途徑進口LNG。不論是哪種方式,進口天然氣價格都比目前國內價格明顯偏高。

我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是多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曾於2010年5月發出通知,將陸上各油氣田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上調0.23元/立方米。在此次提價後,我國陸上各油氣田城市工業用氣的天然氣出廠價為1.1~1.6元/立方米,民用氣價格為0.8~1.2元/立方米。

進口天然氣價格又是多少?

海通證券分析師鄧勇指出,目前,我國從中亞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邊境完稅價為2.02元/立方米;由於俄方給出的進口價更高,從該國進口的管道天然氣談判仍處於僵持階段。LNG進口均價約為2.11元/立方米。

隨著高價天然氣進口量的增加,天然氣價改終於破冰。

去 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通知指出,我國天然氣價改最終目標是 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對於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三種非常規天然氣,出廠價格實 行市場調節,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進入長途管道混合輸送的,執行統一門站價格。

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推廣,天然氣出廠價有望接近進口價格,不僅對天然氣勘探開採企業而言是利好,無疑也將推動非常規天然氣的開採。

美國頁岩氣開發奇蹟

有評估稱,在不考慮天然氣水合物的情況下,全球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為922萬億立方米。其中,緻密砂岩氣為21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為256萬億立方米,頁岩氣為456萬億立方米。

美國在開發這三種非常規天然氣過程中,對頁岩氣的開發突破最晚,但卻幫助美國解除了「石油魔咒」。美國從1982年開始開採,1997年形成水力壓裂技術,1999年掌握重複壓裂技術,2003年實現水平井開採,經過21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熟技術。

目 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頁岩氣大規模開採的國家,2010年頁岩氣產量達到1378億立方米,佔天然氣產量的22.6%,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由 2005年的16.7%降至2010年的10.8%,更令美國天然氣價格在最近一年中下跌了41%;大量天然氣發電站建成投產,又促使電價下降了50%。

美國專家甚至興奮地表示,有了頁岩氣,美國100年無後顧之憂。

中國頁岩氣開發啟航

相比美國,我國的頁岩氣開發剛剛起步。2009年,中國非常規天然氣產量為331億立方米,佔天然氣總量的38.8%。其中,緻密砂岩氣產量為256億立方米,煤層氣產量為75億立方米,頁岩氣為0。

但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已開始佈局,除了積極參股美國頁岩氣項目公司股權、獲取開採技術外,也在試驗開採。

2010 年10月和2011年1月,中海油先後斥資10.8億美元和13億美元,收購美國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的頁岩氣項目部分權益。2011年4月,中石油在四川威 遠打出我國第一口頁岩氣試驗開採井,該井隨後三個月產量穩定在1萬立方米/天的水平。2011年6月,延長石油打成我國第一口陸相頁岩氣井,並已成功壓裂 產氣。2011年12月,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功對元壩9井實施大型壓裂測試,首次獲得1.15萬立方米/天的頁岩氣井。

2012年1 月4日,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投資22億美元,與DevonEnergyCorp創建一家合資公司,獲得美國5個頁岩油氣33%的資產權益,面積約 1644平方公里。2012年2月3日,中石油收購殼牌位於加拿大Groundbirch的頁岩氣項目20%權益,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

頁岩氣開發挑戰大

企業已躍躍欲試,政府也適時地推出相關措施對頁岩氣的開發給予大力支持。

除國家發改委發出的天然氣價改試點通知,2011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發佈公告,國務院已批准頁岩氣為新的獨立礦種,國土部將按獨立礦種制定投資政策。

國土部油氣中心估算,中國頁岩氣可採資源儲量約為31萬億立方米。

媒體報導,即將發佈的《頁岩氣「十二五」規劃》提出,我國到2015年基本完成頁岩氣資源潛力調查與評價,探明頁岩氣地質儲量1萬億立方米,可採儲量2000億立方米,年產量65億立方米。

但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難題是,資金可以立刻籌集,技術卻非一朝可以獲取。國信證券分析師劉旭明指出,2015年之前,我國頁岩氣開發仍將以勘探為主,大規模鑽井開採難以啟動,勘探進展取決於2011年、2012年獲得探礦權的企業。

頁 岩氣開採有多難?資料顯示,頁岩氣是從頁岩層中開採出來的,主體位於暗色泥頁岩或高碳泥頁岩中,以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於泥岩、高碳泥岩、頁岩及粉砂質岩類 夾層中的天然氣藏。頁岩氣儲層的埋藏深度最淺為76米,最深超過4000米。儲層一般呈低孔、低滲透率特徵,氣流阻力比常規天然氣大,需要實施儲層壓裂改 造才能實現有效開採。另外一項關鍵性技術是水平鑽井。水平鑽井的產氣量是直井的3~4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石油工業中,上述兩項 都算不上是新技術,但如何應用於頁岩層,需要試驗。

高技術設備商具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頁岩氣開發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隨著政策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以及將來開採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國頁岩氣的勘探開發利用有著廣闊前景,相關公司也將從中受益。

劉旭明指出,頁岩氣區塊的開發流程分為勘探、鑽井和采氣三個階段。勘探方面,國內的勘探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內部公司完成,缺少獨立的投資標的。

一 旦油氣企業決定區塊的整體開發方案,就要進行設備的招標採購工作。我國的石油工業已經成熟,石油開採設備行業競爭激烈,多達1800多家石油天然氣設備生 產商,能否受益於頁岩氣大發展取決於產品競爭力和合作關係。只有技術含量高、替代產品少、競爭對手少的產品,才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因為油田企業一般會長 期購買,對採購價格不敏感。目前,傑瑞股份、神開股份具備這樣的競爭優勢。

油服企業將在鑽井階段受益,如准油股份(002207,收盤價15.85元)、恆泰艾普、天科股份、通源石油(300164,收盤價31.40元)等,前提是他們能將相關技術應用於頁岩氣開發。

油氣企業投資規模最大、承擔風險最多,判斷其受益大小也最困難。第一次招標完成後,今後有機會獲得探礦權的企業還有中石油、中海油、延長石油、中聯煤層氣、河南煤層氣、廣匯股份(600256,收盤價24.79元)、中國中化、振華石油、中信資源等,目前難以預測。

·重點公司

傑瑞股份高技術壁壘帶來高增長

傑 瑞股份(002353,收盤價73.55元)是國內民營油氣設備的龍頭企業,作為較早佈局海外油田開發業務的油服企業,其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油藏構造地質評 估和分段壓裂技術,構建起了高壁壘的核心競爭力。公司目前能夠生產符合要求的高端壓裂設備,隨著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投入的持續加大,公司將分享更多 收益。

壓裂技術是頁岩氣開發的核心技術,2012年隨著發開進入高速增長通道,與之相關的巨額增量需求有望得到釋放。此外,頁岩氣開發中 主要應用的是重複壓裂與多段壓裂,與石油增產中使用的壓裂設備相比,其工作時間更長、工作強度更大。因此,頁岩氣開發中的壓裂設備只能使用1~5年便需要 更新,具有一定的耗材屬性,加大了設備更新的需求。未來國內頁岩氣若順利進入商業化產業化,以壓裂設備1000萬每台、五年9000台的新增需求計算,市 場容量近900億元。

目前,傑瑞股份設備銷售業務中壓裂車佔50%,固井設備30%,在國內壓裂車市場佔有率為40%,固井設備為50%。

神開股份瞄準頁岩氣增量市場

作為國內領先的民營油氣機電設備和耗材製造商,神開股份 (002278,收盤價11.27元)位居市場前列的產品MWD(無線測斜儀)、綜合錄井儀、防噴器和鑽頭均與頁岩氣的開發密切聯繫。

神 開股份近來備受關注的MWD(無線測斜儀),通過近幾年的研發調試已逐步成熟。2012年公司網站發佈信息顯示,「SK-MWD無線隨鑽測斜儀」經科技 部、商務部審定被授予 「201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MWD產品主要用於煤層氣、頁岩氣開發中的水平鑽井和定向鑽井環節。

神開股份於2011年1月收購江西飛龍實現了鑽頭行業的佈局,後者在牙輪鑽頭製造和應用領域具有深厚的經驗積累,和江鑽股份、天津立林和寶雞石油機械並列為國內四大鑽頭製造商。

此外,公司業務也從傳統石油裝備製造商逐步向「製造與服務為一體化」的油服企業邁進,這將提升神開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實力,確保公司毛利率及淨利率在新一輪的頁岩氣發開大潮中穩步上升。

江鑽股份助力中石化頁岩氣開發

鑽機和鑽具是頁岩氣發開最基礎環節的重要設備,伴隨頁岩氣開發的爆髮式增長,江鑽股份(000852,收盤價11.91元)將從中獲益。作為中石化集團石油機械主要生產基地,江鑽股份的產品基本覆蓋了油氣開採過程的全套裝備。

2011年11月,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對承德江鑽增資現金3595萬元,後者曾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井控制造配套中心成員,主要產品為管匯、閥門等。

參 與此次增資的還有江鑽股份的控股股東,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中石化是頁岩氣開發首輪中標者,中標渝黔南川頁岩氣勘查區塊探礦權,該區塊面積 2179.7平方公里,計劃在3年勘察期內投入5.9億元,完鑽11口參數井和預探井,中石化的整體計劃則是在「十二五」期間建成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 力。

公司此次增資將加強江漢石油管理局天然氣壓縮機的產能,配合中石化集團的頁岩氣戰略規劃實施。由此,鑽機和鑽具的需求出現短期的高增長現象,這將對公司鑽具業務帶來利好。

恆泰艾普參股中裕煤層氣延展產業鏈

 儘管主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技術的開發和銷售,恆泰艾普(300157,收盤價24.74元)2011年在煤層氣的開發上發力,試圖延展自身產業鏈。

2011年7月的公告顯示,公司擬利用自有資金1.5億元收購中裕能源所持有中裕煤層氣42.42%的股權。收購之後,恆泰艾普持有中裕煤層氣42.42%股權,並享有35%的收益分配權益,同時恆泰艾普將負責為中裕煤層氣提供技術方案和管理日常運營。

中 裕煤層氣是中裕燃氣的全資子公司中裕能源與河南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其勘探開發煤層氣的礦區囊括河南省主要煤炭產區。根據恆泰艾普對 單位立方淨利潤的測算,保守和最佳狀態將分別達到0.9元和2.25元,121.82億立方米的儲量將帶來109.64億~274.10億元的淨利潤。按 35%的收益分配比例,公司可獲得年淨利潤為2.56億~6.40億元。

同時,公司還希望在對煤層氣的開發過程中,開拓適合中國煤層氣勘探、開發的技術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煤層氣乃至非常規油氣勘探、開採技術並加以推廣。

天科股份獨享細分領域紅利

掌握著低濃度煤層氣應用和降低碳排放的核心技術,天科股份(600378,收盤價11.27元)在煤層氣和頁岩氣開發浪潮中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發 電是煤層氣與天然氣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而用於發電的甲烷含量必須在30%~70%,目前由於甲烷含量低於30%,煤層氣無法用於發電。天科股份與GE合 作開發的變壓氣體分離(PSA)技術,可對低濃度煤層氣加以提純,將甲烷濃縮到30%以上,有效開拓了低濃度煤層氣的應用領域,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公 司與PSA技術同步發展的,還有碳捕捉(CCS)技術。該技術可將工業和能源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收集、運輸並安全存儲到某處使其長期與大氣隔 離。在「節能減」的大背景下,未來頁岩氣和煤層氣的開發同樣對此項技術具有較高的依存度。由於天科股份在該領域佔據了國內同行業的制高點,未來將有望獨得 「減排紅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2

傳順豐旗下電商網站下月上線 將專注高端食品

http://news.imeigu.com/a/1337639823163.html

晨報訊(記者 王麗婭)昨天有網友爆料稱,順豐旗下電商網站——「順豐優選」6月1日將正式上線,專注高端食品,面向中高端客戶群服務。順豐針對此傳言昨天沒有否認,首 次向記者證實「順豐優選」屬於旗下品牌,且公司確實正在籌劃進軍電商,但具體上線時間及相關細節還不方便透露。

網友的爆料有根有據。記者網 上查詢「順豐優選」,顯示其屬「順豐速運集團」,「從事進口食品水果酒及其他物品配送」,庫房駐北京順義空港物流園;招聘網站亦有順豐優選發的招聘啟事。 事實上,順豐進入電商的傳聞由來已久,此前就有報導說,順豐旗下高端電商平台「尊禮會」網站已經進入內測階段。

消息稱,佔據快遞優勢的順 豐,同時還有自有的支付牌照。早在2010年,順豐就嘗試推出了「順豐E商圈」主打「健康生活網上購物」。不過,這個項目僅在香港地區維持運營,主要銷售 有機蔬菜等食品。2011年,順豐又通過CEO王衛控股公司深圳泰海投資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除海航之外,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另一家物流企業。

但 業內對快遞企業的延伸發展持謹慎觀點。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快遞企業向上延伸的發展方向並沒有錯,但如何延伸算成功現在還說不好,「聯邦、 UPS向上游延伸只是開展了維修業務,還沒有進入零售領域。快遞企業的優勢在快遞,把零售做大了很容易陷入自我競爭的局面。」在徐勇看來,順豐自建電商算 是又當了一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順豐選擇中高端市場,正是看中這部分人群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且小眾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帶來業務增量的同時還有較高的 附加值。

■專家分析

快遞行業結束惡性競爭時代

相比以往,大家都會發現快遞企業最 大的變化就是不再一味跟風漲價,但這並不代表快遞企業沒有進行戰略調整。記者注意到,除國際快遞企業如聯邦快遞連續收購TATEX和波蘭Opek快遞公 司,國內龍頭順豐暗自籌劃進軍電商,EMS忙著上市,其他快遞企業如韻達快遞選擇大力挺進鄉鎮市場、圓通則自建物流園區和開通新航線……家家都有不小的動 作。

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解釋道,快遞企業價格戰已經到底了,惡性競爭時代已經結束。「再打價格戰就死了,快遞企業已經進入真正的轉型期。」(王麗婭)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41

高端白酒板塊面臨調整 飛天茅台價跌近500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3/wMNDE4XzQ1MjcwMw.html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高端白酒近期遇到一輪不大不小的價格調整,瀘州老窖宣佈減產,白酒板塊的基本面已經走弱,二級市場價格更是從5月7日以來大 幅縮水。「吃酒喝藥」向來是公募基金的摯愛,此次白酒板塊的調整也讓部分基金很受傷。有分析認為,部分基金可能已經逢高減倉,白酒步入持續調整階段。

自5月7日達到階段的高位之後,白酒板塊近期一路下坡。從同花順數據來看,瀘州老窖、古井貢酒、酒鬼酒、五糧液、古井貢B近一個月來的跌幅都超過10%。

業內分析認為,基本面不佳是引發此次下調的關鍵因素。今年以來,諸如53度飛天茅台、52度五糧液等一線名酒終端零售價不斷回調。廣州終端市場上,飛天茅 台最近兩個月每瓶最高已經下跌了近500元,五糧液的市場批發價也從高峰時期接近千元回落到目前的750元左右。市場消息稱,經銷商已經拿到了文件,瀘州 老窖方面已經同意下調2012年的銷售任務,國窖1573大概縮減了1500噸的銷售任務。在這樣的基本面情況下,加上前期炒作太猛,白酒股的調整在所難 免。

招商證券認為,「白酒板塊6月份可能進入休整。」今年初以來白酒需求受經濟下行、嚴控高檔酒公務消費、淡季漫長、庫存過高四個因素的影響,走弱基本已成定局,而政府重新加大投資,帶動白酒消費還需經過一個過程,所以這種調整也不可能馬上結束。

有一種論斷認為,持續時間長達10年的中國白酒股投資熱潮,可能在今年達到頂峰,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白酒股將不復此前的輝煌,也不再會成為好的投資標的。

不過世事總不絕對。看空白酒的人們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其他酒類,啤酒、甚至黃酒,大消費類板塊總是資金避險的重點流向,近期也隱隱有這種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6

高端白酒量價齊跌 三線品牌爆發增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2/zNNDE4XzQ1MjAzNQ.html

前幾年一路高歌猛進的高端白酒價格終於在今年過完年後「碰壁」回調,近幾個月來終端降價幅度明顯,連銷量也開始走下坡路。誰會是下一匹市場黑馬?三線白酒品牌開始闖入視野。

一線價格普降

據 相關機構的白酒終端零售價格曲線圖統計顯示,53度飛天茅台的價格從今年3月的2046元/瓶下降至1676.5元/瓶,跌幅約為18%;52度五糧液的 零售價格從1月的1185元/瓶下降到5月的1159元/瓶,降幅約為2%;52度水井坊的零售價格從3月的826元/瓶下降到791元/瓶,降幅為 4%。

廣東粵強酒業相關負責人日前告訴記者,由於市場行情變化,上個月五糧液的批發價已經調至780元/瓶,比之前少了幾十元。

目前終端價格在1000元/瓶以上的白酒品牌僅有53度飛天茅台、五糧液、國窖1573;而紅花郎回落到800元/瓶左右,水井坊回落至700元/瓶左右,此前中國高端白酒零售價格突破千元以上的白酒超過10種。

雖 然包括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多家酒廠均沒有調整過出廠價,但卻無力阻攔經銷商們見風使舵的「自發」行為。而國都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市場自發的調價行 為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導致:一是第五次廉政會議影響逐漸顯現,不少政府部門開始落實實施,採購茅台、五糧液意願減弱;二是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消費品的後週期 性逐漸體現;三是當前正值白酒消費淡季。

企業變「陣」應對

除了價格,一線白酒的銷量也明顯下滑。「自從過完年,高端白酒的銷售就轉淡了。加上政府限購高檔酒的政策對市場信心打擊很大,這幾個月貴的酒都走得不好。」省內某知名經銷商透露,以茅台為例,3月份以來銷量比去年同期掉了起碼三成。

對此,相關白酒企業迅速開始了調整動作。據瞭解,3月之後飛天茅台的發貨量減少了70%左右,但茅台收緊貨源很大程度是為其全國鋪開直營店做準備。五糧液、郎酒等發貨量也減少了50%左右。

近 日,瀘州老窖發出緊急通知,從5月份開始,全面停止分銷獎勵和通路促銷活動,全國經典裝國窖1573的供應量在年初規劃基礎上調減1000多噸,並從5月 21日開始,瀘州老窖公司對全國經銷商客戶暫停發貨,並要求對經銷商的低價躥貨行為進行全面清理、整頓。2011年,國窖1573的銷量在4500噸左 右,今年的銷售目標略高於此,而調減1000噸則相當於降低了約三分之一的銷量預期。

白酒分析師梁永彬認為,限量保價是白酒行業應對價格下滑的通行做法,特別是高速增長後經銷商的庫存比較高,限量保價將為他們消化庫存贏得一段緩衝期。

而如何激活疲軟的市場也是企業們努力動腦筋的地方。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超高端白酒「國五液」日前在京面市,業內人士分析,適時推出新品也是激活市場的一種方法,而且超高端新品如果成功將有力地維持高端系列的市場空間。

三線機會來了?

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黃付生認為,市場對一線白酒終端價格回落的擔心仍在,對三線白酒股超高增長的樂觀預期在加固,短期行業的熱點仍會在三線白酒股。業內專家預測,未來兩三年利潤或暴增。三線白酒迎來利潤爆髮式增長期,未來兩年利潤復合增速有望超越100%。

控 制"三公"等消費給中高端白酒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一位中高端白酒的銷售負責人表示,此前茅台、五糧液提價讓不少經銷商、投資者看到了獲利的機會,但降價 將這些渠道和市場都「逼了出來」,而中端白酒由於受「剛性」商務消費支撐,此時價格穩定,甚至迎來了補漲機會,反而受到部分經銷商和投資者捧場。

5月白酒終端零售價格顯示,相比4月零售價,飛天茅台、五糧液出現回落;水井坊、紅花郎、洋河天之藍等次高端酒價格回落,而劍南春、酒鬼酒反而上漲。

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

砸廣告求增長應有限度

記者觀察

目前,三線白酒品牌正在奮起直追,特別是像酒鬼酒、沱牌這樣的老牌勁旅,為了重拾輝煌,紛紛步入加速拓展階段。而最直觀的表現莫過於狠砸廣告。

根 據公司年報披露的數據,酒鬼酒在去年的廣告支出費用為1.41億元,沱牌捨得的廣告費用為7678萬元。但酒鬼酒去年淨利潤僅為1.92億元,沱牌捨得去 年的淨利潤也只有1.95億元。從數據上可以看出,酒鬼酒去年投放的廣告費接近公司的淨利潤,而沱牌捨得的廣告費接近淨利潤的一半。

我國 目前百億元身價的酒企沒有幾家,多數企業都是中小酒企,各自為王的局面讓酒行業間的競爭變得異常的激烈。為了爭搶市場,不惜投資巨額的廣告費用來做品牌。 不過,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對白酒企業而言,廣告是否獲得預期的效果實質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在如此不確定情況下白酒企業仍不放棄 巨額的廣告支出,主要是基於白酒行業的特性和典型的案例刺激。眾所周知,一些白酒企業現金流非常充裕,這為企業巨額的廣告支出奠定了基礎,而秦池等企業因 廣告而在短期內成為名牌的案例也加大了企業對廣告宣傳功能的肯定。扎堆廣告主要歸因於企業經營理念的趨同化,或表現為跟隨心態、想當然心態和身不由己心 態。「面對廣告宣傳,只能猜測:也許廣告帶來的收入遠遠大於廣告費用,也許廣告並未取得效果,其帶來的收入還不及廣告費用,或者廣告費用與收入相當。」

數 據顯示,2012年央視的廣告主中酒企依然是主角,白酒企業給央視投放的廣告費高達19億元。部分中小企業不惜傾囊而出做廣告,最終變成了為電視台打工。 而在白酒的高利潤背後,消費者也被迫為高額的廣告費埋單。面對如今消費出現疲軟的現狀,白酒企業必須思考減輕「額外」負擔的推廣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0

高端餐飲天花板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6/100408183_all.html

折戟A股IPO後,定位於商務宴請的中餐連鎖店俏江南開始H股上市的征途。路透社消息稱,俏江南已於6月底通過港交所聆訊。

  「為什麼非要在不好的時間窗口硬上呢?」一位國內大型PE合夥人對俏江南迅速「轉戰」香港的行為表示不理解。在他看來,目前H股市場IPO的估值水平對擬發行公司十分不利。

  以上海菜品和地道小吃為賣點的連鎖餐飲公司小南國(03666.HK)亦完成H股招股,並於7月4日在港交所掛牌。根據6月29日小南國發佈的全球發售結果,此次IPO募資總額僅為5.12億港元,按照匯價計算尚不足1億美元。

  2012年1月,香港交易所發佈從事餐飲業務的申請人上市文件披露指引信。5月,中國證監會隨後發布《關於餐飲等生活服務類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 票並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試行)》。兩地市場的IPO指引均對餐飲企業的擴張模式、食品安全、現金收入核算、商標權等方面應著重披露的內容進行規定。

  據香港資本市場知情人士稱,俏江南還未展開路演。H股IPO對於俏江南而言,前景仍然難測。

轉戰香港

  2011年以來,俏江南上市的消息就備受市場關注。2011年3月,俏江南遞交A股IPO文件,啟動上市進程,承銷商為瑞銀證券。僅五個月後, 俏江南董事長張蘭炮轟私募投資機構鼎暉,稱「引進他們(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彼時,已經離開鼎暉、曾主導俏江南投資的王功權短信回應財新記者, 「我們保持沉默。」

  「1.2億元淨利潤,開口就要30億元的估值,這太瘋狂了。」一位曾有意於俏江南私募融資的投資機構人士坦言。他所在的機構最終放棄了這筆投資。

  上述投資機構人士透露,俏江南在融資時提出的核心發展戰略包括「多品牌」和「多區域」發展,在他看來,這兩大發展戰略並不可持續。而一位接近鼎暉的知情人士則表示,鼎暉2008年底投資,2009年俏江南的淨利潤即下滑至7000多萬元,這讓鼎暉深感「受傷」。

  俏江南的A股上市目標未能如願。據證監會公開的IPO申請進程,俏江南A股首發申請在2012年1月被終止。「去年餐飲行業在A股市場的IPO申請處理處於停滯狀態,俏江南被迫主動撤回了材料。」一位接近瑞銀的知情人士表示。

  「俏江南年初就開始轉向香港市場,承銷商仍是瑞銀,由瑞銀專門負責紅籌的團隊運作其H股上市。」國內券商一位知情人士稱。

  與此前高調面對媒體不同,對於H股IPO,俏江南董事長張蘭此番保持了低調。財新記者曾多次致電張蘭本人,均未得到正面回應。

  兩家餐飲企業先後謀求香港上市,也引起市場人士對其二者的比較。一位香港市場投資銀行界資深人士透露,小南國在路演過程中曾給出 8.5-12.5倍對應2013年的市盈率區間。「小南國2013年的淨利潤預測為1.99億元人民幣,按照估值上限計算,小南國的整體估值上限將接近 25億元。」上述人士稱。

  從小南國最終的募集情況看,對應的2013年市盈率水平估算為11.19倍。小南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康捷在記者會上表示,去年計劃上市時,招股價下限為1.65元,而此次發行價為1.5元,比此前計劃的下限降低9.1%。

  「雖然還沒有具體的財務數字,但俏江南明年淨利潤達到3億元的可能性不高,這意味著俏江南如果招股成功,其募資規模將與小南國基本持平。」上述香港投資銀行界資深人士稱。

瓶頸已現

  「2008年底引入PE的時候,俏江南的問題已經出現,他們的發展戰略我覺得行不通。」上述接近俏江南私募的PE機構人士稱。

  他表示,俏江南的品牌定位不準確,俏江南多數直營店的選址都在商務寫字樓裡面,日均利潤面臨很大挑戰。「中午訂不到位子,晚上翻檯率很低。這種業務模式需要調整。」這位投資機構人士直言。

  一位曾深入分析俏江南的投資界資深人士則指出:「俏江南核心問題就是單店成長保持不住,完全靠新店的成長來實現整體增長。」他表示,這種增長模 式有很大問題,而單店保持增長則需要很多管理細節,包括及時更新菜單、有效調整菜品、精細化管理、精選店址、做好宣傳等諸多方面。

  一位餐飲行業資深人士則深入比較了俏江南與小南國,在他看來,小南國在管理和菜品的選擇上要領先於俏江南。「俏江南菜單上的菜品太多,如果要規 模化發展,需要減少一些對廚師高度依賴的菜。相比之下,小南國則吸取了這方面的經驗,他們菜單上的經典上海菜比例在減少,降低了對廚師的依賴。」這位餐飲 業資深人士稱。

  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對高端、商務宴請類的餐飲企業衝擊較大,俏江南亦引入私募融資。俏江南打出多品牌策略,而其「蘭會所」品牌則在今年5月被證實出售。

  「『多區域發展』不太能令人信服,中國餐飲口味偏好地區差異太大了。而且俏江南之前主打的川菜如果不進行革新,在向其他區域擴張時很難讓消費者買賬。」一位熟悉俏江南的投資界人士認為。

  俏江南近年來也開始選擇非商業寫字樓的店址、海外開店擴大影響力等措施,但高端餐飲行業則由於租金大幅上漲、規模擴張導致管理成本增加、市場競 爭激烈,保持高利潤率越來越難。「租金上漲後,俏江南在一線城市的一些店基本上不賺錢。」熟悉俏江南的投資界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餐飲業的明天

  短短半年內,兩地市場分別出台餐飲企業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而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指引中所涉及的收入成本確認和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餐飲行業的確難以被忽略。

  「A股市場雖然有了餐飲企業上市的相關指引,但是我們依舊謹慎樂觀,因為指引和參照指引實現上市之間仍然有很大距離。」一位長期關注餐飲行業的PE人士表示。一位投行人士亦認為:「出台指引,只是表明證監會的一個態度,未來餐飲企業不會停發了。材料還是要審核。」

  上述曾投資餐飲企業的PE人士直言,餐飲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和成本的核算,現金收入和現金進貨在這個行業很常見,很多情況下沒有發票。「我們 去做餐飲行業盡職調查的時候,即使已經非常深人瞭解財務細節,很多賬我們還是算不過來。」他表示,「我們會非常謹慎地對待餐飲行業的投資。」

  在港交所的指引當中,現金管理被著重提出,要求申請企業披露防範侵吞挪用現金的監控系統和過往營業中侵吞挪用現金的不良記錄等信息。而證監會出 台的餐飲企業上市指引要求披露的重點信息則包括:採購、付款、銷售、收款、資金管理等方面內控制度建設及運行情況;餐飲收入、與餐飲相關的煙酒收入、商品 銷售收入、特許權及加盟費等收入的確認和計量方法;對個人客戶銷售收入佔全部銷售收入的比例,以現金、刷卡方式進行結算的比例等。

  在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問題牽動全社會輿論的神經。一位長期關注餐飲行業的投資人表示:「不少好的企業為了食品安全達標放棄了滷水的製作,就是因為考慮到滷水的原料在國內沒有嚴格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

  餐飲企業借力資本市場需要面臨的挑戰還不止於此。「餐飲企業的募投項目具有不確定性。鑑於以相對確定的租金選到新店店址並不確定。餐飲類國企則 面臨突出的歷史租金問題。」一位餐飲行業資深人士坦言。他解釋稱,以前這些國企的租金都非常低,如果現在按照可比的租金計算,則會提高很多,這對於會計處 理提出了挑戰。

  對於高端餐飲規模化,上述關注餐飲行業的投資人直言:「高端餐飲不應該考慮規模化和上市。」他認為,在不犧牲中國菜特點的基礎上,對菜品進行標準化的企業未來將更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

  宏源證券分析師認為:「高端餐飲行業的市場容量有限。」他表示,整個高端市場的擴容會看到一個天花板,畢竟一個地方的高端客戶數量有限。■

  本刊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8

高端表不用怕仿冒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90
儘管瑞士表在全球範圍內可以算得上是腕錶行業的典範,但近幾年在全球銷售表現上並不那麼樂觀。在當下的商業潮流中,即便出身名門也很難意味著品牌就一定擁 有免死金牌。近日,瑞士宇舶表首席執行官Ricardo Guadalupe和《第一財經週刊》記者李依蓉分享了他對高端腕錶行業的看法。

Ricardo Guadalupe

C=CBNweekly
G=Ricardo Guadalupe

 

  宇舶表誕生於1980年,是首家融合貴重金屬和天然橡膠為原材料的瑞士頂級腕錶品牌,無論從製表材料還是從腕錶所詮釋的獨特美學概念來講,都在腕錶界 中有特殊的地位。Ricardo Guadalupe曾先後任職於寶格麗,寶珀等諸多奢侈品品牌,於2012年1月正式任命為宇舶表全球CEO。


  C: 奢侈品行業最近在中國的勢頭很高,但是在行業上可能會出現價格上的不穩定,去年整個腕錶行業也經歷過不止一次的漲價,這是為什麼?


  G: 首先是因為金價在短短兩個月內上漲了兩倍,成本的增長需要在最終的產品上消化。除了產量的原因,金價上漲還受到股票的影響,你要知道金價和股票是結合在一 起的,當股票價格上漲黃金的價格也會提高。第二個原因是鑽石原料價格的上漲,奢侈品腕錶中使用鑽石需求量非常大。另外,匯率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瑞士 法郎相對於歐元受到了重創,也受到了美元的波及,而這些都會對瑞士腕錶價格造成相應的影響。


  C: 整個瑞士腕錶行業在2009年銷量是有所下降的,但是這種情況在中國市場卻不那麼明顯,甚至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中國市場的需求還是比較樂觀的。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G: 2009年儘管全球腕錶行業有點不景氣甚至下滑,但是中國市場依然保持積極的態勢,這應該歸結於中國市場還比較年輕。一些歐洲國家在接觸奢侈品品牌方面已 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中國只有20年左右的接觸時間。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強勁,今年仍然保持著8%至8.5%的GDP增長,但歐洲只有0%至0.5%左 右,從目前中國高速發展的情況來看,有這樣的成長勢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C: 目前還在延續家族式經營的瑞士奢華表品牌還有多少?您認為大集團經營是瑞士豪華表品牌發展的最終歸宿嗎?


  G: 現在頂尖的獨立經營的家族品牌的確不是很多,其中包括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它是在幾百年前由兩大家族成立的,現在的掌門人屬於施特恩(Stern)家族。另外就是愛彼(Audemars Piguet),這個品牌是由四個家族共同管理的,這讓品牌日後的出售變得不那麼容易。還有法蘭克·穆勒(Franck Muller),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在運作。在這些家族品牌內部的基金會中會有禁止售賣此品牌的條款,這是這些品牌尚未大集團化經營的另外一個原因。 目前集團化經營的品牌佔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大集團化經營未必是瑞士表品牌發展的最終歸宿,獨立的家族品牌仍然有生存空間。要想讓一個家族品牌獨立成功 有兩個條件,首先這個掌門人要有很強的實力,同時還要有一個適合的成員接手產業。


  C: 市場上存在的仿冒品對這些瑞士腕錶的銷售造成的傷害大嗎?


  G: 仿冒品對品牌而言未必都是消極的意義,我甚至認為如果一個品牌有很多仿冒品,恰恰能夠說明這個品牌的成功。事實上有能力消費這些腕錶的消費群體一般來講是 不會去購買這些廉價的贋品的,勞力士在中國也有非常多的仿冒品,但它們在中國的發展依然十分強勁。購買仿冒品的人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市場,因此總體來說對我 們的業務也不會有很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86

製造業「回巢」重點在高端

http://www.eeo.com.cn/2012/0929/234310.shtml
濟觀察報 記者 康怡 三年前,一家生產燙髮器的小型美國製造業公司決定將在中國的工廠遷回美國得克薩斯州,雖 然低調再低調,這樣的舉動仍然引起行業內的軒然大波,行業外的一片嘩然。不過三年後的今天,即便是阿迪達斯、佳頓、卡特彼勒,福特汽車以及星巴克這些行業 巨頭的陸續回歸,「坦然接受」的態度開始成為主流。

回巢

埃森哲諮詢公司(Accenture)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3的美國大製造商過去兩年搬遷了工廠,美國為最受歡迎的搬遷目的地。國 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米建偉也發現,從行業部門來看,近兩年選擇「回巢」的公司不僅涉及IT等高科技產業部門,也涉及機械、電器、汽車等傳統產業部門,甚 至還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費品製造部門(例如筷子、咖啡)。

米建偉認為美國製造業的「回巢」背後,既有中美兩國要素成本變化的市場因素,更有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意圖。要素成本方面,不得不承認,國際物流成本 持續攀升的背景下,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而美國勞動力成本趨於下降。埃森哲執行董事伯格曼稱,高管們將貨運費和訂單實現速度列為搬遷工廠的主要動機。

不少「回巢」的企業還發現,交貨週期縮短、庫存佔用資金減少、質量控制提高以及諸多不再必要的旅行需求都開始為他們的「回巢」加分,更早一些「回巢」的企業也開始享受到利潤增長的好處。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更是測算出,未來五年中,對於多數銷往北美市場的商品而言,相比美國部分地區,在中國沿海城市建廠只能 減少10%-15%的生產總成本,運輸和存貨成本減少是最主要因素。美國的部分州,如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和田納西,將會變得越來越適合建廠。此外,近年 來,隨著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美國頁岩氣產量出現爆髮式增長,也有望為回巢企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能源成本優勢。

BCG指出,把美國製造業回流放到更大的國際宏觀環境下審視,這一過程尚處在早期,而且不同產業間存在差異,受到勞動力成本所佔比例、運輸因素、各 國的比較優勢和公司經營戰略等眾多因素影響。但BCG預計未來五年這一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擴張的企業。「至2015年,美國將比德 國、日本和英國等國擁有5%至25%的成本優勢。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成本劣勢差距將會縮小。在2010年,折合成美元的中國產品的成本比美國同類產品便宜 12%,而到2015年,這一差距縮小為7%。」BCG報告中稱。

製造業的又一春

曾被冷落的製造業又開始在美國被賦予了神奇的地位。一些研究者認為,重振製造業不僅能夠促進本行業就業,還可以帶動物流、貿易等其它服務部門的就業。就業問題正是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如果細數,美國製造業的全球之爭此輪已是第三回合,第一回合對手是西歐和日本,結局是美國在鋼鐵、汽車、電視機、電腦芯片等主要工業品領域讓出了大 部分市場;第二回合對手是亞洲四小龍,美國的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製造開始轉移;第三回合則是與中國展開,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展現出優 勢。

不過一場金融危機將一切都改變。此時的中國和美國就像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和烏龜。即便中國在2011年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但此時離「終點」還很遙遠。

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奧巴馬認為,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製造業增長和出口推動型增長,這一主張也開始引導美國製造業「倦鳥回巢」。

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後推出了《美國製造業振興法案》、「購買美國貨」、「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製造業復興。為提高美國製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政府還通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來降低製造業的稅收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並不是全面回歸,美國的選擇路徑也是將製造業戰略重點主要集中在納米技術、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一代微電子技術、智能機器人等高端製造業。

為此,一方面,美國對高技術研發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例如在2012年財年,美國增加了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 算,用於支持開發先進製造技術;另一方面,美國也致力於加快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2012年,美國啟動先進製造技術公會項目,旨在採用公私合作夥伴方式來 增加製造業研發投資,縮短從創新到投放市場的週期。

上述政策的效果也正在顯現,2011年美國製造業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製造業投資恢復明顯,據製造商協會預計,美國製造業將在今明兩年分別增長4%和3.5%,高於同期的美國GDP增長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07

製造業「回巢」重點在高端

http://www.eeo.com.cn/2012/0929/23431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康怡 三年前,一家生產燙髮器的小型美國製造業公司決定將在中國的工廠遷回美國得克薩斯州, 雖然低調再低調,這樣的舉動仍然引起行業內的軒然大波,行業外的一片嘩然。不過三年後的今天,即便是阿迪達斯、佳頓、卡特彼勒,福特汽車以及星巴克這些行 業巨頭的陸續回歸,「坦然接受」的態度開始成為主流。

回巢

埃森哲諮詢公司(Accenture)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3的美國大製造商過去兩年搬遷了工廠,美國為最受歡迎的搬遷目的地。國 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米建偉也發現,從行業部門來看,近兩年選擇「回巢」的公司不僅涉及IT等高科技產業部門,也涉及機械、電器、汽車等傳統產業部門,甚 至還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費品製造部門(例如筷子、咖啡)。

米建偉認為美國製造業的「回巢」背後,既有中美兩國要素成本變化的市場因素,更有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意圖。要素成本方面,不得不承認,國際物流成本 持續攀升的背景下,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而美國勞動力成本趨於下降。埃森哲執行董事伯格曼稱,高管們將貨運費和訂單實現速度列為搬遷工廠的主要動機。

不少「回巢」的企業還發現,交貨週期縮短、庫存佔用資金減少、質量控制提高以及諸多不再必要的旅行需求都開始為他們的「回巢」加分,更早一些「回巢」的企業也開始享受到利潤增長的好處。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更是測算出,未來五年中,對於多數銷往北美市場的商品而言,相比美國部分地區,在中國沿海城市建廠只能 減少10%-15%的生產總成本,運輸和存貨成本減少是最主要因素。美國的部分州,如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和田納西,將會變得越來越適合建廠。此外,近年 來,隨著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美國頁岩氣產量出現爆髮式增長,也有望為回巢企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能源成本優勢。

BCG指出,把美國製造業回流放到更大的國際宏觀環境下審視,這一過程尚處在早期,而且不同產業間存在差異,受到勞動力成本所佔比例、運輸因素、各 國的比較優勢和公司經營戰略等眾多因素影響。但BCG預計未來五年這一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擴張的企業。「至2015年,美國將比德 國、日本和英國等國擁有5%至25%的成本優勢。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成本劣勢差距將會縮小。在2010年,折合成美元的中國產品的成本比美國同類產品便宜 12%,而到2015年,這一差距縮小為7%。」BCG報告中稱。

製造業的又一春

曾被冷落的製造業又開始在美國被賦予了神奇的地位。一些研究者認為,重振製造業不僅能夠促進本行業就業,還可以帶動物流、貿易等其它服務部門的就業。就業問題正是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如果細數,美國製造業的全球之爭此輪已是第三回合,第一回合對手是西歐和日本,結局是美國在鋼鐵、汽車、電視機、電腦芯片等主要工業品領域讓出了大 部分市場;第二回合對手是亞洲四小龍,美國的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製造開始轉移;第三回合則是與中國展開,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展現出優 勢。

不過一場金融危機將一切都改變。此時的中國和美國就像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和烏龜。即便中國在2011年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但此時離「終點」還很遙遠。

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奧巴馬認為,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製造業增長和出口推動型增長,這一主張也開始引導美國製造業「倦鳥回巢」。

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後推出了《美國製造業振興法案》、「購買美國貨」、「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製造業復興。為提高美國製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政府還通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來降低製造業的稅收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並不是全面回歸,美國的選擇路徑也是將製造業戰略重點主要集中在納米技術、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一代微電子技術、智能機器人等高端製造業。

為此,一方面,美國對高技術研發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例如在2012年財年,美國增加了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 算,用於支持開發先進製造技術;另一方面,美國也致力於加快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2012年,美國啟動先進製造技術公會項目,旨在採用公私合作夥伴方式來 增加製造業研發投資,縮短從創新到投放市場的週期。

上述政策的效果也正在顯現,2011年美國製造業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製造業投資恢復明顯,據製造商協會預計,美國製造業將在今明兩年分別增長4%和3.5%,高於同期的美國GDP增長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83

Taubman高端物業的輕資產擴張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210/t20121019_365637.htm

  今天,國內很多地產企業陷入了對高端物業的執著,但高端物業並不一定總有高回報,高利潤的背後是更高的週期風險。Taubman的經驗表明,要化解這種風險,經驗和品牌所支撐的輕資產擴張是最有效的途徑,但這顯然需要足夠的積累。Taubman的危機勝出,是謹慎擴張與輕資產模式的勝出,公司通過品牌效應的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高端商業物業高週期波動的風險,通過合作開發、期權模式降低了開發過程中的高投入、低現金流風險。

  Macerich的警示
  幾乎每家商業地產企業都希望能夠擁有那些處於都市核心區、大體量的豪華購物中心。寬敞明亮的購物環境和云集了國際一線品牌及各種奢侈品元素的購物殿堂,不僅意味著更高的銷售額、更高的利潤率,似乎也因其不可替代性而具有了更高的升值空間和更低的投資風險。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高端物業並不一定總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高收益通常與高風險相伴,以奢侈品為主的高端商業物業在經濟週期的低谷通常會面臨更大的銷售下滑和租戶破產風險。
  美國知名的高端購物中心投資運營商Maceric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7年,Macerich旗下控股和參股的區域購物中心達74家,另有20家社區商業中心,總營業面積達8070萬平方英呎。除了規模,Macerich更值得驕傲的是它的高端化能力,就像名字中「rich」字母所表達的意思一樣,Macerich旗下物業大多是面向富裕人群和旅遊人群的高端消費場所。2007年,其非主力租戶的單位面積銷售額達到467美元/年/平方英呎,顯著高於同期行業平均300多美元的銷售額,旗下9家商業中心的尺均銷售額更是突破了700美元,成為美國高端零售業的旗艦。
  其實,Macerich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就是先收購繁華地段的標誌性物業,然後將其改造為更高端的地標性建築,並通過重新招商引入一線品牌,從而提升整個物業的利潤率和租金水平。在經濟繁榮期,奢侈品市場需求旺盛、利潤豐厚,於是Macerich的高端化工程創造了11%-12%的投資回報率。而兩位數的投資回報也使它的收購行為變得有利可圖,通過併購擴張,Macerich從1994年上市時的15家購物中心發展到2007年的74家區域購物中心、20家社區商業中心,擴張速度不可謂不快。
  不過,隨著高端物業價格的持續攀升,公司的收購成本也在上升,高端化定位下的投資回報率呈現下降趨勢,危機前的淨租金回報率已降至8%以下。金融海嘯中,資金成本的上升和主要租戶的破產,使公司面臨更嚴峻的債務危機,單位面積的銷售額也從2007年的467美元/年/平方英呎降至2009年的407美元/年/平方英呎,相應的,租金水平從高峰時的41.39美元/年/平方英呎降至37.77美元/年/平方英呎。2008年,公司被迫重組了多筆銀行貸款,2009年初其市值一度降至5億美元,較危機前下降了90%以上。為了緩解債務壓力,Macerich被迫放棄了多間優質物業的股權,到2011年,公司控股或參股的區域購物中心已減少到65間,另有14間社區商業中心,總營業面積也減少到6500萬平方英呎,其當前股價較危機前仍下跌35%(圖1)。


  Macerich的危機顯示了高端物業所面臨的更高週期風險。那麼,是否所有高端商業地產企業都面臨不可迴避的週期危機?高端物業的高收益與高風險之間是否存在更好的平衡點?

  Taubman「核心物業+管理輸出」的輕資產模式

  謹慎的前期準備和合作開發
  Taubman是Macerich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涉足了購物中心的運營管理業務,1973年重組為公司後於1992年以REITs形式發行上市。截至2011年底,Taubman旗下控股及參股的區域購物中心23間,總營業面積2470萬平方英呎,規模雖然只是Macerich的1/3,但物業質量卻更好。Taubman旗下的購物中心大多分佈在美國的大都會地區,如紐約、華盛頓、洛山磯、舊金山、芝加哥、邁阿密等城市,單體營業面積在24萬-160萬平方英呎之間,平均110萬平方英呎,其中有18間購物中心的可出租面積在80萬平方英呎以上,即,所謂的「超級購物中心」—與Macerich一樣,Taubman也十分鍾愛大型的超級購物中心。
  公司認為,大型購物中心作為區域性地標建築,有較強的進入門檻,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會輕易被其他形式的商業媒介所替代;此外,超級購物中心對管理者開發設計、運營管理和招商引租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這正是Taubman多年積累的優勢;而「優質的超級購物中心+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將吸引大批奢侈品牌的入住,進而吸引高端消費人群和旅遊人群,成為整個商業地產市場上最高利潤的部分。
  目前,Taubman的23間購物中心已吸引了14家大型商業企業開設了65間主力店面,其中,梅西百貨及旗下子品牌開設了20間店面(410萬平方英呎),Dillard's開設了7家店面(152.2萬平方英呎),NordStrom開設了10家店面(143.9萬平方英呎),JC Penny開設了6家店面(109.6萬平方英呎),西爾斯控股開設了4家店面(91.1萬平方英呎),主力租戶合計租用了總營業面積的53%。非主力店方面,95%的營業面積都出租給了全國性連鎖企業,如Forever 21開設了22家店面(50.8萬平方英呎),GAP(包括Banana Republic、Old Navy)開設了45家店面(41.7萬平方英呎),Limited Brands(包括Bath & Body Works、Pink、Victoria Secret)開設了47家店面(29.4萬平方英呎)等。
  此外,同Macerich一樣,Taubman的購物中心也以品類齊全的奢侈品元素為特色,其與古馳(Gucci)、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巴寶莉(Burberry)、普拉達(Prada)、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蒂芙尼(Tiffany & Co.)等都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2011年,公司旗下物業單位面積銷售額再創新高,達到641美元/年/平方英呎,比Macerich還高。更高的銷售額來自於高端的定位、高品質的管理,還有更短的租期和更快速的租戶周轉—公司旗下物業非主力租戶的平均租期為7-8年,每年約有15%的換租率,年均銷售額增速達3.5%,超過美國的CPI增速,顯示租戶質量的不斷提升。
  銷售額的增長也為租金的增長奠定了基礎,公司當前45.5美元/年/平方英呎的租金只相當於每平方英呎銷售額的7%,即使加上其他租賃成本(業績提成和費用返補),2011年的綜合租賃成本也僅相當於單位面積銷售額的13.4%,低於歷史平均14%-15%的水平,顯示租金仍有進一步加速提升的空間。除了租金,作為區域性的地標建築,Taubman旗下購物中心也經常組織各種商業活動,2010年就與多家電影公司合作舉辦了首映禮等儀式,廣告、贊助、臨時場租及其他營銷推廣活動的輔助收入合計貢獻了公司淨經營收益(NOI)的12%。
  但是,高端定位的Taubman同樣面臨更高的週期風險。2001年,受「9·11事件」衝擊,公司租戶的破產率一度達到4.5%,金融海嘯期間也達到4%,旗下非主力租戶的平均銷售額從危機前的555美元/年/平方英呎,降至2009年的498美元/年/平方英呎,降幅超過10%,相應地,租戶的綜合租賃成本從2007年的14.2%上升到16.2%,這意味著危機中零售企業的利潤率將因高租金被侵蝕至少2個百分點,這對於本就掙紮在盈利邊緣的零售企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此背景下,很多危機中新落成的物業面臨招租困境。
  如2006年開張的位於大西洋城Caesars的Pier購物中心,它是Taubman與賭場物業開發商Gordon Group合作的項目,作為賭場的一部分,Pier總營業面積32萬平方英呎,由將近100個商家和9家餐廳組成,Taubman負責開發管理和招租運營,並在其中佔有一定權益(初始階段Taubman佔有30%權益,後逐步提高至77.5%)。根據協議,Taubman需將75%以上的零售面積租賃給奢侈品牌,如古馳、路易威登、巴寶莉、Tourneau、Tommy Bahama's、Hugo Boss、菲拉格慕、蒂芙尼、寶緹嘉(Bottega Vetena)等。但由於開業時機恰逢經濟危機,開業後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淨經營現金流難以覆蓋1.35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及利息缺口,2009年由於未能達到債務條款,貸款利率更進一步上調4個百分店至10%水平,Taubman在持續墊付了上千萬美元資金後,最終於2010年放棄對該物業的支持,減計了上億美元的損失,2011年該物業所有權轉給了債權人。
  以上事實再次證明,高端商業物業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時,也承擔著更高的週期風險。那麼,Taubman有沒有好辦法可以減少週期衝擊,躲過危機風險?
  Taubman的成長戰略與其他商業地產企業有一個顯著差異,就是它不追求成為行業整合者,與規模相比,它更追求品質,即,擁有或運營行業內最好的購物中心。Taubman 1992年上市時擁有19處購物中心,比Macerich上市時還要多5處,1992-2007年,公司累積開發新建了12處購物中心,對外收購了8處購物中心,但為了保持物業組合的最佳品質和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它在此期間總計賣出了16間購物中心,結果到2010年底,其旗下物業數量只是從19處微增到23處。2011年,Taubman以5.6億美元收購了3處購物中心,但同時處置了3處購物中心。對於未來,Taubman計劃平均每年新建1處購物中心,未來10年在美國本土新建4-5座購物中心,並在亞洲市場合作開發數座購物中心—與併購成長相比,公司更偏好內生式增長,即,以租金增長和自主開發(新建)推動的收益增長。
  相比於對外收購,自主開發的好處是,它能夠充分發揮管理者在前端開發設計和招商引租方面的經驗與能力優勢。根據公司的測算,如果開發項目的市場估值是穩定運營後淨租金回報的14倍(資本化率7%),則項目的內部回報率可以達到26%;即使考慮經濟週期的衝擊,以更保守的8%資本化率計算(即,開發項目的市場估值是穩定運營後淨租金回報的12.5倍),項目的內部回報率也能夠達到22%;在不使用財務槓桿時的總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11%-13%水平,顯著高於收購項目6%-8%的初始回報率。
  但與收購相比,自主開發的風險也更大,尤其是高端物業,開發週期更長,在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之前,要持續投入四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期間金融市場的動盪和經濟環境的惡化都將對開發項目的資金鏈形成考驗,並給招商活動帶來負面衝擊。為了化解開發風險,Taubman在正式啟動新項目之前都要進行耐心謹慎的準備工作。它通常先以期權方式獲取土地,在完成初步規劃後進入預招租階段,只有當預招租階段的承諾租戶達到一定數量,使租金收益足以覆蓋投入資本成本時,才會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而只有當項目規劃取得了政府機構的審批並完成了整個開發階段的融資安排後,才會正式買下土地、啟動項目—這個過程可能長達若干年,但它能有效地將前期的開發投入控制在總投資成本的10%以內,從而大大降低了開發階段的項目風險。金融海嘯中,公司就在2008年叫停了佛羅里達州大學城購物中心項目,由此確認的前期損失僅為830萬美元。2011年,公司重新啟動了該項目的籌備工作,並計劃於2012年正式開工。
  除了謹慎的前期準備,合作開發後逐步增持股權也是Taubman常用的手法,如位於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國際機場附近的International Plaza,2001年開業時Taubman只持有26.5%的權益,隨著2004年萬麗酒店(Renaissance Hotel)、Capital Grille餐廳和Robby & Stucky家具和室內設計公司的開業,公司將股權增持到50.1%,從而實現了對開發物業的分階段投入。
  謹慎的前期準備和合作開發降低了Taubman的投資風險。1997-2007年,公司累積投入20億美元用於開發和再開發項目,平均每年投入1億-2億美元用於新項目開發,嚴格的開發紀律使得金融海嘯爆發時,公司只有1處物業在建,結果,在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一季度,Taubman的淨負債率(淨借款/總市值)為67.3%,顯著低於同業85%的平均水平。

  輕資產模式拉高投資回報
  不過,謹慎的擴張也有代價,那就是增長速度的減緩。上市近20年,Taubman投資物業只增加了4處,這顯然是多數投資人難以接受的。為了給投資人更好的回報,Taubman選擇了管理輸出的輕資產擴張模式。在超級購物中心領域樹立的管理品牌—50年的購物中心管理經驗、數十處的購物中心開發經驗和旗下20多家購物中心所編織的奢侈品元素網,這些都成為Taubman管理輸出的重要資源。
  1998-2004年,公司託管了通用汽車養老基金(General Motors Pension Trusts)旗下的9處物業;2005年,公司與米高梅中心(MGM Mirage)的投資方達成協議,為其中50萬平方英呎的商業面積提供從開發設計到招商引租和運營管理的全面服務,合約期長達25年。該項目位於拉斯維加斯,佔地66英畝,預計總投資額70億美元。2009年,位於賭城中心的Crystal Mall終於開業,危機背景下,公司成功引入了全球最大的路易威登旗艦店以及蒂芙尼、普拉達、古馳、Roberto Cavalli、傑尼亞(Zegna)等一線品牌。
  除米高梅中心外,2007年Taubman還與北拉斯維加斯市的一個綜合體項目的投資方達成協議,為其中130萬平方英呎的購物、娛樂、餐飲面積提供招租服務;2008年又與鹽湖城City Greek Center達成協議,為其提供開發、租賃服務,該項目預計於2012年開業,此後公司將擁有其中70萬平方英呎商業面積的租賃權;此外,公司還為Woodfield Mall提供一年一簽的第三方託管服務。
  在新興市場,Taubman在超級購物中心開發管理方面的品牌效應得到更充分發揮,並助其實現了低成本的快速擴張。2005年,公司成立了亞洲分部,並與摩根士丹利地產基金、Gale International和韓國浦項合作開發仁川的New Sondo City,該項目佔地1500英畝,預計總投資額達到200億美元,Taubman將負責其中110萬平方英呎商業面積的開發設計、招商引租和物業管理工作;2010年公司在韓國的業務進一步擴張,為首爾汝愛島IFC MALL的40萬平方英呎商業面積提供開發設計及招商運營服務,2011年該購物中心的簽約出租率已達到97%,公司也收到了首筆管理費。2011年9月,Taubman又與韓國新世界集團達成協議,合作開發京畿道Hanam項目,除管理服務外,Taubman還將投入2090萬美元以換取Hanam項目的部分股權,並有權利進一步增持。而新世界集團則以信用證方式提供7%的投資回報率承諾。
  在中國市場,2006年,Taubman與澳門路Studio City的投資方達成協議,負責其中60萬平方英呎商業面積的開發租賃管理。Studio City由豐德麗控股、嘉德集團和多傢俬募基金投資。儘管後來由於金融海嘯的爆發導致項目因融資不到位而被暫停,合作協議也因此終止,但Taubman拓展中國市場的決心並未動搖。 2011年,公司收購了總部設在北京的商業地產諮詢公司TCBL,未來將以此為載體拓展中國市場。
  上述管理輸出活動不僅為Taubman貢獻了豐厚的管理費收益(2011年Taubman的管理費收入達到2550萬美元),還為公司爭取到了新市場的業務機會,擴大了管理半徑。而且,新的市場空間提高了Taubman對國際一線品牌的吸引力,這又反過來增強了它在新項目中的談判能力,尤其是在新興市場,一線品牌的招商和管理能力更加稀缺。在這些新興市場,Taubman希望以管理輸出為起點,然後不斷增持在項目中的權益。
  穩健的自主開發加上輕資產的管理輸出使Taubman成為金融海嘯中的勝者。儘管公司旗下物業數量的增長速度較慢,但每平方米銷售額卻從上市之初的300多美元增長到600多美元,翻了1倍,總收入從1.55億美元增長到6.45億美元,年均增長7.8%,淨經營現金流(FFO)從3800萬美元增長到2.85億美元,年均增長11.9%。在收益增長的同時,輕資產的謹慎擴張使公司的業績保持相對穩定,自1992年上市以來,公司每股股利從未降低或用股票替代,股利從0.88美元增長到1.76美元,恰好翻了1倍,年均增長3.9%(圖2)。2000-2010年,公司股東的復合年均總回報率(股利收益+資本利得)達到22.2%,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年均收益率僅為1.4%,房地產投資基金的NAREITS指數回報率也只有13.2%(圖3)。


  2011年,公司計劃重啟佛州大學城項目,規劃中的新建項目還包括波多黎各的購物中心及在密蘇里地區新建奧特萊斯(OUTLETS)的計劃,年內每平方英呎銷售額進一步上升到641美元,當前股價較危機前峰值又上漲了30%,是過去5年中回報率最高的區域購物中心類REITs公司。今天,儘管Taubman的購物中心數量只是Macerich的1/3,營業面積也不到Macerich的40%,但總市值卻相當於Macerich的60%,股東回報更遠超Macerich。

作者為貝塔REITs基金研究室合夥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