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1歲玩家 一頂頭盔玩出610億財富一個大學中輟生、一頂頭盔,與臉書創辦人佐克柏有什麼關係?答案是這個年輕人敢做夢,天使基金與群眾募資平台敢投資他的創新,才讓這年輕人有機會用一頂頭盔贏得臉書青睞,再寫一頁網路致富傳奇。 撰文‧乾隆來 被稱為最具未來性的遊戲產品,製作虛擬實境頭盔的歐酷拉(Oculus VR),被臉書以高達二十億美元(新台幣六一○億元)出價買走,又創造了一個瞬間暴富、麻雀變鳳凰的網路傳奇。 創投天使基金 提供實現創意的起點 歐酷拉的創始人拉奇(Palmer Luckey)今年只有二十一歲,公司成立至今不過兩年,正如同拉奇的英文發音「幸運」(Lucky),這個至今臉上還沒甩掉嬰兒肥的年輕人,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為他自己、以及歐酷拉的股東,創造出新台幣六一○億元的財富。 其實,拉奇不光是「幸運」,他的成功還有兩個關鍵字:「創新」與「未來」,更是美國創投產業點石成金、美夢成真的「夢想方程式」的最新產品。 拉奇創造出的虛擬實境頭盔,被視為是下一個科技的新戰場,而且是可能成為年銷售數千萬台的主流產品,當絕大多數的科技人都還「活在現在、想像未來」的時候,拉奇已經義無反顧,一頭栽進未來的世界了。他是網路遊戲的玩家,而且強烈希望「不是看著電腦螢幕玩遊戲,而是自身進入遊戲裡面」,對拉奇來說,光是想像未來不能滿足,必須真正進入,他要活在未來的世界裡。 其實,還只是個孩子的拉奇從來不以致富為目標,他只是喜歡玩遊戲,特別瘋狂於戴著頭盔,直接進入戰場的虛擬實境遊戲,因為市面上賣的號稱虛擬實境的遊戲都不好玩,他就自己組裝、寫程式,玩到瘋狂、連書也不念了。 拉奇在加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長大,自幼接受在家教育,因此十五歲進入社區大學就讀,接著進入公立的加州大學長灘分校念新聞系,但他太著迷於虛擬實境的未來世界,最後乾脆輟學,成立歐酷拉來專心研發虛擬實境的頭盔。拉奇對於「未來」著迷,讓他不斷往虛擬實境的「創新」走去,並且很「幸運」地遇到臉書執行長佐克柏這位貴人。 當然,拉奇非常幸運,他生長在全世界最瞭解創新價值的加州,有整個創投產業豐沛的資金,以及無數的科技創業前輩全力的支持。 群眾募資平台 提供生產頭盔的基金 值得台灣的業者與政府思考的是,台灣曾經有過豐沛的創投網路,支持了以PC為主的硬體製造業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在軟體、社群、服務的新潮流中卻繳了白卷;相對上,加州的創投天使基金卻能源源不絕地發掘新的生命,主導科技發展的新潮流,並且創造了難以置信的財富。 當然還有,新的「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 平台,在拉奇的成功之路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二○一二年八月一日,拉奇設計的虛擬實境頭盔 Oculus Rift 被放到目前最夯的網路群募平台Kickstarter 籌資,一個月內就獲得將近一萬名粉絲的支持,取得約新台幣七三○○萬元的資金,拉奇用這筆資金進行頭盔的生產,一三年九月,就在美國遊戲大展「E3」打敗索尼等老前輩,奪得「年度最佳遊戲硬體」。 Kickstarter 是一個在○九年成立,專門提供創意專案第一筆資金的募資平台。像拉奇那樣有夢想的專案發起人,將自己的創意送上該網站立案,只要爭取到足夠的粉絲支持,募集到預估的資金,就立案執行。 歐酷拉從群募平台籌到七三○○萬元資金,順利讓虛擬實境的頭盔進入開發、生產,之後就獲得經緯、Spark 資本等創投基金青睞,除了帶入約新台幣五億元的資金,還帶進了遊戲界教父級人物卡瑪克(John Carmark)成為公司的技術長。 去年底,第二輪的創投基金又帶入約新台幣二十三億元,這次連加州創投教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都加入了歐酷拉。 開放軟體社群 提供壓低成本的可能 除了群募平台、創投天使基金之外,虛擬實境的社群平台也提供了歐酷拉飛速成長的助力。 拉奇在他自己的部落格上說,歐酷拉希望將原本昂貴無比的虛擬實境遊戲,打造成人人皆可負擔的國民產品,在歐酷拉Rift頭盔以三百美元問世之前,市場上的虛擬實境遊戲機每副要價兩萬美元。拉奇說:「讓Rift夢想成真的關鍵之一,就在令人感動的開放軟體社群。」「我們獲得了超過七萬五千組軟體,從網路遊戲、內容創意到視覺藝術,讓歐酷拉夢想成真。」夢想,是人類進步的源頭,但是光靠夢想家單打獨鬥,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二十一歲拉奇的成功,讓我們看到美國的創投體系,從最底層的群募、到天使基金、到不同階段的創投、一路連結到紐約證交所、那斯達克上市公司,以及數以兆美元計算的資產管理基金,這個體系不只創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更將人們的生活,不斷帶向原本無法想像的未來。 二十一歲的拉奇,創造了新的網路傳奇,在併入臉書之後,他在部落格上發文說:「歐酷拉原本只是個前景不明的新公司,如今已經有了光明的未來。」「即使是在我最狂野的夢中,也無法想像公司的發展能夠如此飛速。」他發出豪語:「我們將會徹底改變電腦遊戲產業!」能把夢想中的虛擬未來,化為真實世界,這正是拉奇以及打造歐酷拉的創投產業,帶給我們最大的震撼,他們是點石成金、夢想成真的造夢者,是帶領人們走入未來的天使。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Palmer Luckey 出生:1993年 現職:穿戴裝置公司歐酷拉 Rift創辦人經歷:美國南加大擔任工程師學歷:美國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新聞系肄業戴上顯示器 揭開虛擬實境商戰就是這款虛擬實境頭盔(外加80人的設計研發團隊),讓臉書花掉新台幣610億元。 歐酷拉Rift的硬體乍看之下並不複雜,一個1920x1080高解析度的LCD螢幕、一套架住頭部並與螢幕連結的眼鏡、外加傳輸線與電源。再仔細看,可以找到用來感測與維持方向的陀螺儀,還有用來偵測使用者速度的重力加速傳感器,另外就是隱藏在內的軟體了。 虛擬實境的技術已經存在20幾年,Google 、SONY等大公司也砸下巨資開發類似的頭盔,歐酷拉Rift 去年能在E3電玩展打敗這些老前輩,主要是既有的頭盔大多只能前後跑與左右轉,歐酷拉Rift卻可以隨著玩家的身體前傾、後仰、左閃、右躲,達到更真實的虛擬實境感受。 戴上Rift頭盔是個奇妙的旅程,你的眼睛與頭腦隨著螢幕進入中古世紀教堂、二次大戰戰場,或是在浩瀚的外太空星際遨遊,忘了自己的身體還在現實世界中。同時身處兩個世界的感受,只有戴上頭盔,才能體驗。 不過,目前歐酷拉Rift頭盔還沒有裝上耳機,玩家的耳朵停留在現實世界之中。 另一方面,還需要開發許多能夠配合頭盔特性的遊戲,臉書花610億元買下歐酷拉,僅僅只是買到一張進入虛擬實境的入場門票而已。 索尼PS4已經切入這個戰場多年,最近剛宣佈的「睡神專案」(Project Morpheus)獲得許多重大突破;專門供應美國軍方頭戴顯示器的 Kopin公司,累積了最多的商業經驗,他們推出的 Trimersion頭盔,不只運用在電腦遊戲,還在教育、電影、建築領域全方位發展;當然,千萬不要忘了谷歌眼鏡(Google Glass)。 臉書與歐酷拉的結合買到進入未來戰場的門票,推開競技場的大門,虛擬實境的實體商業戰場,還有很多場硬仗要打。 |
2015-08-10 TCW
一頂頭盔,會在五年內將人類帶向一個美麗新世界嗎? 想像早上一起床,戴上虛擬實境頭盔,下一秒,你就置身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一排VIP席,女將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在你前方十公尺處揮動球拍,看得不過癮,透過手勢操作,你就像置身球場一樣,走到對手那一方,看著莎拉波娃的殺球朝你飛來。 中午時,一切換頻道,馬上置身於線上的虛擬同學會,每個人在虛擬的立體空間中都有一尊化身。透過立體聲道耳機,你聽見後面有人在叫你,一轉過頭去,原來是你大學時最好的朋友上線了,正大喊你的名字,朝你走來。 這些,是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英特爾、索尼、微軟、宏達電與三星等大廠,為什麼看好且投入開發虛擬實境裝置的原因。 商機夯,五年產值破四兆 除了娛樂與社交,虛擬實境裝置將來更能應用到商務、醫療等領域。例如醫學生可以用虛擬實境模擬練習開刀,或病人能在擬真的環境中復健。 根據美國的新創投資機構Digi-Capital估計,到二○二○年時,虛擬實境的軟硬體產值將達到一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七千億元),相當於今年平板電腦全球產值約兩倍的商機。 但,別以為虛擬實境是遙遠的未來。 在八月二日於上海剛落幕,全亞洲最大的電玩展「ChinaJoy」中,虛擬實境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不僅索尼已展出自家開發的虛擬實境裝置「project morpheus」,更有多家中國廠商,展出自行開發的白牌虛擬實境產品,是今年展覽中,最被看好的趨勢之一。各家攤位外,隨時都有上百位觀眾排隊等著體驗。 需求熱,台廠戰場在代工 二○二○年的東京奧運主辦方更預計,到時候可以提供虛擬實境轉播,讓買不到票的人,只要在家戴上頭盔連線,就能像親臨奧運現場。 我們實際走入索尼於上海的攤位中,體驗一段海底冒險的虛擬實境內容。 戴上預計於明年上市的虛擬實境頭盔,與全罩式耳機後,就像搭乘著玻璃艇潛入海底,不同魚群在我的四面八方自在悠游。全景所帶來的擬真效果,讓人一直忍不住想伸出手去觸摸,突然,一頭鯊魚張嘴咬來,嚇得讓我忘記,自己其實是在展場中的小房間。 「以前你看到的是導演決定好的視角,現在你可以三百六十度從你有興趣的角度觀看。」製作虛擬實境內容的上海杰圖軟件產品經理李豔萍解釋,虛擬實境跟視訊最大的不同,是更真實、即時且自由的互動。 一千五百億美元的大餅就在眼前,台灣廠商究竟有哪些機會分食呢?資策會MIC分析師李易鴻認為,台灣廠商的主戰場,仍在零組件代工。 利潤多,內容、平台最賺 虛擬實境商機大致分為裝置、內容與零組件代工。 目前宏達電是台灣唯一有切入虛擬實境裝置的品牌廠,但李易鴻解釋,虛擬實境裝置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真正賺大錢的,是自己能同時提供內容,或握有平台的廠牌,例如有PlaySstation這個主機平台的索尼,或已開始建置自有的作業系統與虛擬實境App商店的三星。 而宏達電製作的虛擬實境裝置「VIVE」,則是與國外的電玩大廠VALVE共同開發,最關鍵的技術並不完全在宏達電手上,「未來VALVE也可以像Google做Nexus手機一樣,找第二間、第三間品牌廠來合作。」李易鴻舉例。 至於利潤最好的內容產製,目前台灣還未有廠商投入虛擬實境遊戲、戲劇或電影等內容的開發,但台灣的美術代工公司樂陞美術館,位於上海的展場工作人員透露,已開始替國外的遊戲開發商,製作虛擬實境遊戲的美術設計。 台灣在虛擬實境裝置這塊大餅上,剩下的優勢,依然是台廠向來熟悉的零組件代工。 全亞洲第一個推出商用虛擬實境裝置、已推出第二代產品的深圳虛擬現實科技,品牌戰略總監秦凱便透露,該公司裝置中所採用的2K高畫質面板,與當中的某些 IC晶片,是交由台廠代工,組裝則為鴻海集團的富士康。目前也有台灣的IC設計公司宣稱,已經打入美國的虛擬實境供應鏈。 「虛擬實境曾經是科幻小說中的幻夢,但就像網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也都曾是一場夢一樣,未來即將到來。」這是馬克.佐伯格寫在他個人臉書頁面上,對虛擬實境所下的註解,也為一個新的科技時代,揭開序幕。
|
||
為什麼人們一戴上VR(虛擬實境)頭盔,就忍不住嘴巴張大,露出看來有點好笑的「VR臉」?這項能受到國際大廠集體關愛的技術,到底是什麼原理?用起來是什麼感覺? 還有,為什麼有的VR頭盔必須連線電腦、有的是只需要手機?又為什麼紙板做的VR眼鏡只要新台幣數百元,高階VR頭盔竟然要價近三萬元!傳說中,使用VR竟然還會暈車?沒試用過的人,還真的難以想像。 戴上近500元頭盔: 視線無死角,360度都有風景為了研究VR是什麼,我在網路賣場眼花撩亂各式VR頭盔中,挑了一個不到五百元的平價VR頭盔。這個裝置沒有任何電線晶片,只是一個塑膠殼加上兩片鏡片,等於是Google紙板VR眼鏡的塑膠版本。 只需要把智慧型手機塞進頭盔前方的插槽,執行App應用程武,就能進入VR世界。我這才發現,不論是蘋果iPhone.還是Google 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竟然都已有數百個免費VR應用程武可下載。 打開潛水App,哇!我馬上置身海底。 往前看,鯨魚在我前方游泳;往上看,海水透出瀲濫波光:往後看(是的,載著頭盔整個人往後轉),赫然冒出了一位潛水夫。我,被海水包圍了。 打開雲霄飛車p,我踏上了刺激的樂園探險,當列車往左彎,我忍不出往右傾,當列車往右拐,我又忍不住倒向左邊。我,好像真的坐在雲霄飛車上。 好酷!這到底是什麼原理? 原來,VR應用程武利用手機內建的方向慼測器,慼應出頭部往前後左右上下轉動,以手機處理器運算出相應方向的顯示畫面,手機螢幕畫面透過頭盔鏡片匯聚成3 D影像,讓人以為自己就身在場景中。 穿上數萬元裝置: 逼真到冒冷汗,追趕跑跳也不會撞牆那麼,數萬元的VR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特地跑到展示中心體驗市面上售價最高的HTC Vive。 整套設備包括頭盔、兩支手持控制器,以及天花板上安裝的一對黑盒子威應器。 頭盔裡不需要塞手機,卻需要拉線連接電腦。高階VR頭盔內建螢幕,以提供比手機更精細的畫質;運算仰賴效能遠比手機強大的高規格電腦,以提供更快速的運算:搭配手持控制器,則能享有射擊彊屍、3D作畫的互動功能。比起使用平價VR只能站在原地,天花板感應器能協助高階VR定位,在屋內追趕跑跳,也不怕撞牆。 我持著雙槍頑強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彊屍攻擊,一直到被左後方彊屍偷襲才G G (遊戲結束)。逼真的畫面,讓我卸下裝備時不只一身冷汗,真的連手都還在發抖。 體驗過後,我不免好奇:明明電視、電影早就能播送影像或實況轉播,3 D電影也可以創造出3 D影像,為什麼使用VR 卻能享受前者無法提供的臨場感,好像打開哆啦A夢的任意門,瞬間進入另一個時空? 如何模擬真實感? 感測使用者想看什麼,顯示對應畫面「如果人們慼受到的真實,就是人們摸到、聞到、嘗到、看到的感覺,那麼真實其實就是大腦所解析到的電子訊號。「臉書旗下VR設備商Oculus首席科學家阿伯列許(Michael Abrash)說。 VR技術要模擬真實感,就是餵給大腦訊號,讓大腦以為所感覺到的真實發生。過去人們只能看到攝影鏡頭所拍下的視角、只看得到螢幕框中的內容,但VR 技術讓人們可以自己決定看什麼方向,藉此愚弄大腦以為人在現場。 當腦部以為你站在高塔,身體會忍不住因懼高而寒毛直豎;當腦部以為你在搭雲霄飛車大轉彎,身體為了對抗離心力會忍不住偏向一側。不只有視覺刺激,還激發了掌管方位、動作、情緒的大腦皮質區域,創造出比閱讀、看影片還要身歷其境的體驗。 也因此,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白倫森(Jeremy Bailenson)研究發現,由於VR經歷實在太真實,竟有辦法讓使用者有如受震撼教育般,徹底改變行為與想法,影響力比電視、電影還要大! 有一天,不戴頭盔也能看虛擬影像使用VR頭盔時,將 真實世界的視野完全遮 蔽,在安全顧慮下,使 用時間、地點受到諸多 限制。如果能將頭盔拿掉,就是VR的進階技 術AR(擴增實境)想 達成的目標。事實上, 包括高盛證券等研究機 構都分析,AR市場規 模預估比VR高出四倍 以上,甚至要等到AR 技術成熟,才可能讓泛VR技術真正普及。 一旦這天到來,將不 用再戴著厚重的VR頭 罩,只須戴著透明AR 眼鏡,虛擬世界就能與 日常生活無縫接軌; AR與VR結合形成的 MR(混合實境) 將把泛VR技術推向全 面普及。 撰文者蔡靚萱 |
微軟的增強現實頭盔HoloLens終於向更多用戶開放銷售,價格為3000美元。
微軟在博客中寫道:“所有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開發者和商業客戶即日起可以在微軟網站上預訂不超過5個HoloLens的開發包。也就是說開發者只需要一個微軟帳戶,和3000美元,就能夠預訂這款高端AR頭盔了。
微軟此前一直沒有公開HoloLens的細節,首批購買者在今年3月的時候就能開始訂購,但數量非常有限。HoloLens項目負責人Alex Kipman表示:“早期的訂單都已經交付,但是微軟不清楚現在市面上到底有多少HoloLens頭盔正在使用。”
消費級頭盔或於2018年發布
盡管微軟還是把HoloLens定位成為純開發者所用的硬件,但是事實上銷售是對所有人開放的。與此前的訂購頁面需要邀請函才能購買不同,新的訂購頁面采取了統一的支付系統,這也就意味著,只要你擁有北美的微軟帳戶,任何人都能購買HoloLens頭盔。
3000美元定價的AR頭盔,對消費者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買得起的,所以目前HoloLens還主要用在學術和開發領域。但是也不排除有“好事者”僅僅是因為新鮮感想體驗一把來購買這個產品。
HoloLens目前尚未推出消費級產品,也沒有發布相關產品推出的日期和價格。但是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消費級的HoloLens或許將在2018年發布。
目前,包括NASA在內的一些研究機構和公司已經開始大量研究該設備未來可能的應用場景。微軟同時還發布了HoloLens商用套件,能夠加強安全功能,比如當啟動某種模式的狀態下,一些app就會停止運行。
混合現實的機遇
今年6月微軟曾在臺北國際電腦展上宣布開放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讓包括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在內的各種設備都能適配同樣的內容。
微軟Windows與設備全球執行副總裁Terry Myerson介紹稱:“Windows Holographic將提供360度全景攝影、使用者界面和感知應用程式界面的框架,讓開發者能夠打造各種在Windows裝置上使用的VR App,未來還將提供VR商城。”
不過微軟一直強調它的HoloLens是一款能夠提供“混合現實”(MR)體驗的產品。戴上它,用戶將能夠感知周圍現實世界,並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
混合現實的互動程度比AR更高。比如戴上微軟的頭顯設備HoloLens開啟遊戲,玩家可以看見自己房間的墻壁突然出現一個窟窿,跳出亂吼亂叫的怪物,這時玩家要用手上的槍去射死它們,並跳起來躲避怪物的攻擊。整個過程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就好像怪物真的進入了房間,要跟它搏鬥。
IHS遊戲行業分析師Piers Harding Rolls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增強現實的協同效應要比虛擬現實高很多,這與微軟以企業應用為中心的戰略非常相符。而虛擬現實主要是以消費者應用為中心的。因此基於HoloLens技術開發的混合現實解決方案的市場機遇會比虛擬現實大很多。”
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VR相關設備將突破8000萬臺。不過目前市面上各種VR設備的最大問題是過於分散,周邊裝置也無法同步,這令協同變得非常困難。
美國當地時間8月16日,為期三天的2016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IDF 16)在舊金山正式開幕,超過6000名開發者參加了會議。在IDF上,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和微軟Windows負責人梅爾森(Terry Myerson)攜手宣布,雙方將共同合作推進融合現實(MR)。這項被命名為“Alloy”的MR技術,是一個全新開發的一體化虛擬現實解決方案,能夠實現VR和AR結合的“融合現實”。
另外,梅爾森宣布,微軟明年將發布Windows 10的更新版本,保證主流PC都可以運行Windows Holographic Shell虛擬開始菜單以及相應的融合現實MR和統一Windows應用。
AR與VR的升級——融合現實
該設備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線虛擬現實眼罩,它擁有自己的處理器和電池,而且可以自主追蹤房屋內的動態,並通過追蹤用戶的手指與虛擬物體進行互動。它還配有內置攝像頭,幫助用戶看到房間內的其他物體以及附近的人。這正是英特爾力推的“融合現實”技術的一部分,也就是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整合到統一的體驗中去。
從現場的演示來看,MR相比AR更像VR,但又比VR多了些AR的體驗。具體來說,戴上Alloy頭盔後,用戶將置身於虛擬的環境中,卻能夠利用英特爾實感技術攝像頭“看到”自己的雙手,並直接用自己的雙手(而不是傳統VR中的傳感器和控制器)來跟虛擬世界的元素互動,在虛擬世界進行開門、使用工具等操作。
也就是說,MR不僅僅可以讓用戶進入虛擬世界,更能將現實世界帶入虛擬世界——這是它跟VR最大的區別。雖然這項技術目前剛開放給開發者,具體的產品及應用最早也要明年才面世,但MR所提供的差異化體驗無疑將對尚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VR產業產生不小的沖擊。
再度與微軟攜手 MR體驗帶入PC
為了在軟件方面也創造更佳體驗,在推出新技術的同時英特爾還宣布與微軟展開合作,將共同把MR體驗帶到主流PC和應用之中。微軟Windows系統和設備事業部執行副總裁Terry Myersons在臺上表示,未來Windows將繼續升級以支持Alloy一體頭戴式設備的開發,微軟的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也將在Alloy硬件中扮演重要角色,Holographic平臺將於明年面向所有Windows 10 PC開放。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Alloy硬件,將它與Windows Holographic整合,並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虛擬現實系統。”英特爾CEO科再奇說。
目前還不清楚Alloy中究竟包含哪些組件,也不知道它的最終售價,但這的確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步。與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同的是,這款設備完全無需連接PC。
在PC時代,英特爾和微軟這對“Wintel”組合,一個負責處理器,一個負責操作系統,兩者的無縫配合,幾乎主導了世界的運算體驗。進入後PC時代後,Wintel組合也遭受了明顯的沖擊,兩家巨頭都未能在移動領域擁有足夠的影響力。
但如今Wintel組合又再次攜手,意在提前布局虛擬現實領域,制定行業標準,讓這一未來技術進入主流消費市場。
我們能等到高端VR頭顯真正落地的那一天嗎?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 ID: 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
2月初,Facebook被爆關閉了200家Oculus Rift線下體驗店,差不多砍掉了在全美開設的500家體驗店的40%。
國際巨頭VR生意難做,而國內的VR頭顯市場,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也有了“寒冬”的提法。
從2016年開始,VR成為了創投圈的熱潮概念,隨之而來的是大量VR頭顯設備的出現。一些創業公司開始獨立生產VR硬件設備,而另一些則專註開發VR內容。
但目前國內市場上9成以上的消費者,購買的都是不足百元的VR盒子,而這些盒子幾乎都產自華強北的小工廠,其成本價最低在1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創業公司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從這些廠家訂購盒子直接貼牌”。
由此,尋找中國創客探訪了多家VR盒子生產工廠,揭開了一個廉價VR頭顯設備的江湖,其中有殘酷的低價競爭,也有毫無顧忌的粗暴抄襲;有工廠薄利多銷背後的無奈,也有供應鏈的不屑與貪婪。
在VR行業仍舊處於寒冬的情況下,過度泛濫的劣質山寨頭盔,毫無疑問將對VR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未來產生負面影響。
現狀 :從消費級產品淪為促銷禮品
“VR盒子”的構造非常簡單,兩片透鏡,加上一個塑料盒子,再加上一個舒適的綁帶,有的還有可調的近視鏡片,就算是一個完整的產品了,再借用插入手機的運算能力和顯示屏幕,就可以直接觀看VR內容了。
但其實,在VR盒子里,並沒有任何運算發生,透鏡也只是用來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機顯示屏,讓圖像占據你的整個視野,本質上是一種“視覺欺騙”。
2017年2月9日,東莞市一家工廠中,工作人員正將鏡片裝入VR盒子中。
在華強北的賽格通信廣場,多數商鋪在售賣的VR設備,幾乎都是簡單的“VR盒子”,價格一般在40元到100元之間。這正是過去一年間,大多數中國人所接觸到的唯一的VR設備。
VR盒子最早由Google發明,2014年,Google正式發布了Cardboard,這是VR盒子的原型。不過因為沒有技術含量,Google並沒打算把它做成生意,反而將所有技術公開。
但在中國,華強北系的大量工廠卻硬是把沒有技術含量的VR頭顯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GfK通過在線市場監測數據發現,2016年中國零售市場VR硬件月平均銷量達到38.2萬臺,單臺平均價格137元,市場相關的品牌數量多達480個,其中絕大多數是眼鏡盒子類產品。
VR頭顯剛進入消費者視野時,仍然帶有“黑科技”的光環。一些知名企業和初創公司紛紛進入VR領域,VR也成為2016年初最火的風口之一。憑借手機的VR內容和屏幕顯示,很多“小白”用戶第一次戴上手機盒子還是會被虛擬現實的世界吸引。
風口催生了創業公司,也催生了下遊的代工廠。為VR頭顯生產鏡片的供應商劉先生透露,從2016年初,公司的訂單就一路增長,很多以前不做VR頭顯的公司也開始咨詢價格或者直接下單了。
但尷尬的是,大量質量低劣的VR頭顯湧入市場,消費者對VR的興趣急劇衰減。在一個VR消費者的群里,尋找中國創客記者發現,很多消費者已從一年前的新奇期待變成了失望,“這就是傳說中的VR嗎?體驗太差了”,一名網友表示。
一名店家證實,VR頭顯剛推出時,還有不少消費者感興趣,會在店里詢問,但如今,VR頭顯的線下幾乎賣不動了。華強北賽格的一名售貨員透露,VR盒子一個月也就賣100多臺,高端一點的VR一體機更是很少有人問津。
尋找中國創客記者發現,如今的VR頭顯,已經悄然淪為了各大企業的促銷禮品。
VR創業者朱晨旭透露,VR頭顯如今的出貨靠的是商家、企業客戶批量采購,然後以禮品的形式送到了消費者手中,“總之,市場上大部分VR頭顯都是別人贈送的禮品。”
千幻魔鏡的阿強也證實了這一觀點,據他介紹,大部分客戶都是為贈禮定制,“有的是購買手機送禮,有的是購買食品贈送,甚至還有一個工地老板訂購了一批送給工人。”
探訪 : 廉價頭顯多來自“華強北”,沒有技術含量
在淘寶上以VR為關鍵詞搜索,超過95%的VR頭顯都在100元以內,價格十分低廉。
在多個VR行業交流群中,叫賣VR盒子的消息也是連綿不絕,大多賣家都以“廠家直銷”、“批發低價”、“定制研發”等為售賣標簽,吸引顧客。
追溯這些VR頭顯的“廠家直銷”源頭,大部分都是深圳、東莞等地的電子制造工廠。公眾更熟悉的名字,則是“華強北”。
2017年2月10日,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城內賣VR頭盔的店鋪。
讓消費者“體驗太差”的VR盒子,很可能正是來自聞名遐邇的華強北。
一組數據從側面印證著這一觀點,捷孚凱全國零售監測數據顯示,在VR硬件市場中,截至2016年6月,售價200元以內的VR頭顯設備市場占比高達96.4%,其中售價低於50元的占比達到44.3%,而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增長。而這些廉價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深圳、東莞等工廠。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知名VR品牌的總銷量達到630萬臺。而華強北的小工廠,一個月的出貨量超過30萬臺是通常水平。也就是說,尋找中國創客記者走訪的十家工廠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索尼、HTC等國際巨頭將近一半。
2014年9月,暴風影音發布了暴風魔鏡第一代產品,這算是國內巨頭發布的首款VR頭戴產品,宋先生迅速嗅到了商機,立刻決定“搞幾臺樣機來看看”。覺得很簡單,就主動找客戶談訂單,然後開始了VR BOX的組裝之路。
“什麽熱就做什麽,早些年還做過平衡車,後來平衡車不行了,我們就開始做VR頭顯。”宋先生說。
這幾乎是如今多數VR頭顯生產廠家的共同故事。這些小型工廠的生產線幾乎都遵循兩個標準:什麽熱做什麽、什麽沒有技術門檻就快速複制什麽。
這正是早年“華強北”全國聞名的原因。如今,盡管華強北已轉型升級,但以前遍布的山寨工廠基因卻保存了下來,在廣東遍地開花,華強北,成了“山寨王國”的代名詞。
宋先生的小型電子加工廠蝸居在寶安區安樂工業區的一棟工業樓中,是一間大約60平米的房屋,兩排雙層櫃臺加上二十幾張塑料板凳就構成了簡單的生產線,很少有人能想到這樣一個簡單的廠房什麽都能組裝,VR盒子、充電寶、平衡車、音響等,幾乎都是技術門檻低的消費級產品。
宋先生表示,大部分原材料都從外采購,組裝完了貼上各種logo和標簽就開始對外銷售,其中賣得最好的是VR BOX系列。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工廠都在生產VR Box這個品牌的盒子,因為“VR BOX”意思直白易懂,而且是“通用名詞”,誰也無法註冊成為商標,不涉及侵權糾紛。
事實上,即使註冊了商標,申請了專利,但如果走訴訟渠道,流程一般都要 1-2 年,兩年後,VR盒子的風口可能早已不在。
這一切,都在讓VR盒子變成一個越來越廉價的生意。
困境 : 越做越便宜,員工自己都稱是“垃圾”
在國內最早發布VR盒子的暴風魔鏡,其系列產品從59元到499元不等,其中在市場上頗受關註的第一代產品和第四代產品分別定價為99元和199元。
百元左右,是現在的VR頭顯的平均價格。但尋找中國創客記者調查發現,很多VR創業公司的VR盒子,基本都是在深圳和東莞的電子制造工廠采購並貼牌成為自主品牌的。
2017年2月9日,東莞市一家工廠中,工作人員正在組裝VR盒子。
根據GfK零售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1月,手機VR產品均價為188元人民幣,到2016年6月,其均價已經跌至91元人民幣,降幅超過50%。到了2017年,這一價格早已更低。
記者以客戶身份走訪多家工廠發現,普通VR盒子的單個采購價在20元左右,最低10元就能拿貨,經過貼牌後變成“自主品牌”的VR盒子。
降低質量,壓低成本,薄利多銷是深圳、東莞的山寨制造工廠的賺錢法寶。但對於技術含量就不高的VR盒子來說,多次壓縮成本的結果就是VR盒子的質量和用戶體驗越來越差,以至於很多工廠員工、 供應鏈客戶都對VR產品本身並不看好。
為加工廠提供VR頭顯綁帶的劉先生就深有體會,據他介紹,以前客戶定制的VR綁帶是8塊錢一條,後來客戶的成本控制越來越嚴重,一條頭帶要做到8毛錢。“現在的頭帶沒有要求可言,根本沒有底線,綁帶從四毫米、兩毫米的松緊帶做到零點幾毫米了。”
在創投圈看起來高端、神秘的VR產品,卻被很多生產線上的員工形容為“垃圾”,老板自己都沒有體驗的意願。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走訪的近10家工廠中,很少有老板的辦公室中放有VR頭顯設備,在他們的手機應用中,也沒有一個VR資源播放器。
劉先生也體驗了不少客戶送來的VR頭顯,但他卻非常失望 “說白了,這些都是垃圾,沒有什麽未來,無非是賺錢而已。”
但VR盒子的惡性競爭和持續低迷,讓賺錢的可能也在減少。當VR盒子的價格壓低,利潤空間也就被擠壓,早期一個VR盒子的利潤能有幾十元,現在一個VR盒子的利潤最低時不足一塊錢。
轉型 : 山寨VR頭顯傾銷海外
在中搜創投副總裁王歡看來,盡管VR盒子的競爭十分激烈,但只要還有利潤,工廠就還可以去做,“他們已經習慣了薄利多銷的生產模式,很多創業公司的毛利比這個還低。”
“技術含量肯定沒有的,我們只能一代一代地往前滾產品,通過不斷叠代更新去賺銷售利潤。” 千幻魔鏡的銷售經理阿強坦言。千幻魔鏡,正是華強北的一家擁有自主品牌的VR頭顯公司。
遺憾的是,這樣的叠代只是換了個品牌名,在技術上沒有根本性突破。這使得原本賺熱錢的代工廠們陷入了困境。
某VR盒子組裝工廠中,一名員工正在準備組裝VR盒子半成品。
吳華(化名)曾在2016年初入局,花了近40萬開發了一套VR盒子模具,但等到做出來時,市場上的VR盒子早已是另外一番價格,平均售價比他開模時低了好幾倍。
當記者以客戶身份找到吳華時,他反問“利潤太低,我也不懂營銷,這套模具加600個存貨10萬塊處理給你,你要不要?”
決心放棄的還是少數,大部分廠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海外市場。阿強介紹,目前千幻魔鏡的大部分訂單都來自國外客戶,其中東南亞、歐美是主要市場。
海外市場對於VR盒子的需求確實比較旺盛。王歡分析稱,對於東南亞、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而言,電子化水平遠遠不及中國,用戶對於新型電子產品的獵奇心理非常強;而歐美的制造力較弱,又存在很多“一美元店”,需要大量廉價單品去補充,VR盒子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記者近日在深圳、東莞走訪的工廠來看,約有80%的VR盒子銷往了海外市場,而且海外市場的訂單數據上漲幅度遠高於中國市場。前文提到的生產VR綁帶的工廠,更是有95%的訂單都來自海外客戶。
機會稍縱即逝。有投資人分析,長久來看,低劣的用戶體驗,一定會影響市場的長遠開拓。
趨勢 : VR一體機市場尚未打開
在VR硬件的系列產品中,除了盒子之外,還有以HTC等巨頭為代表的外接式VR,以及更被業內看好的VR一體機。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一定意義上說,VR一體機才是真正合格的VR設備。VR一體機是指具備了獨立處理器的VR頭顯,它配備了處理器、存儲空間、屏幕和陀螺儀、顯示屏。雖然VR一體機在顯示效果、功能上不如HTC vive等外接式VR頭顯強大,但是沒有連線束縛,自由度更高,一度被業內看好,認為一體機才是VR硬件的未來希望。
但是一體機的價格一直都令消費者望而卻步,索尼旗下的VR產品PlayStation VR售價約在2800元左右,在國內,暴風魔鏡的一體機售價2499元,大朋VR一體機售價2999元。
華強北的工廠,也在悄悄等待一體機的新機會。尋找中國創客記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生產VR盒子的工廠,也同時生產VR一體機。
但記者走訪發現,很多人反映,一體機有不少成本是硬成本,很難降下來,要想用戶體驗達到“及格線”,600元是最低價格。
在深圳、東莞等地的工廠直銷產品中, VR一體機價格在600元—1500元不等。雖然比索尼、暴風、大朋的產品價格低了很多,但是銷量並不樂觀。
“坦白講,目前為止,還很少有訂單一次性要幾千臺的。” 千幻魔鏡的銷售員阿強說。
而宋先生的工廠則更為慘淡,據他透露,VR一體機每個月的出貨量基本都是個位數,“之所以還堅持做,就是想看看它未來會不會突然爆發。”
作為專業生產綁帶的公司老板,劉先生處在產業鏈的上遊,對於VR盒子和VR一體機的出貨量更為敏感,在他所接訂單中,一體機綁帶的訂單數量不足盒子綁帶的千分之一。
“未來也是盒子走貨多,一體機不是剛需,價格貴,操作複雜,只要它無法取代手機,它就很難大賣。”劉先生認為VR盒子之所以能熱賣,主要還是得益於價格低廉,很多人為獵奇而買單,但獵奇心理不足以支撐用戶買一個千元檔的VR產品。
李海濤是深圳浪尖設計有限公司的創意總監,參與設計了多款VR盒子和一體機,在他看來,目前一體機整體體驗還是很差, “說白了,一體機還是要看巨頭的研發能力,看HTC、oculus、sony這些公司願不願意砸錢去研發。” 李海濤對於一體機的未來比較悲觀,他認為三到五年內,這類產品無法普及。
未來 : 廉價盒子會毀掉VR行業的未來嗎?
華強北的競爭從來都是激烈而殘酷的。
和手機、充電寶、手環等行業一樣,價格戰一旦打響,所有的工廠都沒有回頭路,只能越做越便宜,VR頭顯的價格也在半年之內從199元降到了最低10元。
在中搜創投副總裁王歡看來,這就是中國所有電子產品的宿命,“越做越便宜,最終全部變成了電子垃圾,然後賣不出去。”
2017年2月10日,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城內賣VR頭盔的店鋪。
從表面上看,深圳、東莞的工廠是VR頭顯山寨產業鏈的“罪魁禍首”,但真正在背後驅動這一切的卻是整個電子制造業的無奈。
王歡解釋了山寨電子產品背後的驅動力,一旦一個電子行業產品化之後,複制門檻就非常低,對華強北的兄弟而言,這非常容易。但是他們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前端都沒有準備好,訂單數量、體驗質量都跟不上,“也許研發公司等得了三五年,但是工廠等不了。”
“他們只能先賺一些是一些,可能成熟期的錢他們就賺不了了。” 王歡認為VR頭顯和手機行業類似,“當小米、華為等品牌手機定位確立以後,就沒有這些小工廠什麽事兒了,他們只能去打之前的山寨機市場。”
回到VR頭顯產業本身,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工廠出貨的產品價格無限壓低時,暴風魔鏡等超過100元的眼鏡盒子的市場自然也會受到嚴重的價格沖擊。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現在市場上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工廠直銷,而創業公司或者巨頭的產品市場份額很小。
這輛高速行駛的廉價VR盒子列車終將會停下來,只不過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會以何種方式停止。
一種可能是高端VR頭顯在三年內成熟,成本降到用戶可以接受的範圍,VR內容供應也跟上,此時,VR盒子的生產工廠就可以調轉車頭,直接去生產高端VR頭顯。
另一種可能是,VR高端頭顯五年內也無法真正落地,廉價VR盒子的熱度會逐漸下降,當把市場上對VR抱有好奇心的市場都吃完一遍後,VR盒子也就謝幕了。
廉價VR盒子湧入市場是一把顯而易見的雙刃劍,一方面對於市場啟蒙意義重大,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VR,但令人惋惜的是,90%的消費者第一次接觸VR都是廉價盒子帶來的不太美好的體驗,很多VR創業者因此擔憂“廉價盒子會毀掉VR的未來”。
王歡認為,這確實會對未來高端VR頭顯打開市場增加一定的難度,本質上,用戶買單的就是用戶體驗和性價比,“只要把這兩項做好了,用戶就會買單。”
但我們能等來高端VR頭顯真正落地的那一天嗎?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