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模式能夠提升供需端資源的使用效率,那它就比原來的經濟更有活力。
來源 | 羅超頻道
作者 | 羅超
2017年是中國二手車市場爆發年,公開消息顯示今年1-5月二手車交易量已達到480萬輛,同比增長21%,增速遠超新車。事實上,日趨流行的二手交易不只是汽車,手機數碼、生活家居甚至服裝衣帽等類型的二手交易都在興起,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閑置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將達4000億元,遠超分享出行市場。
中國人越來越接受閑置物品交易,給互聯網玩家帶來了一塊新的蛋糕,即“二手交易”市場,前有淘寶閑魚入局,後有騰訊投資的C2C閑置交易平臺轉轉上線。其外還有“二貨”、“有閑”、“舊愛”、“心上”、“只二”等創業型App。閑置交易平臺正在悄然壯大, 然而二手交易形式在淘寶時代就有了,今天憑什麽爆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為什麽過去中國二手交易不怎麽發達。
過去二手交易為何不發達?
二手交易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普遍的需求,原始社會的“以物換物”便是二手交易這種方式的雛形,只不過彼時換的是物,現在換的是錢。在瑞典等一些發達國家,每家每戶都會買賣閑置,二手交易占GDP在10%以上,在這些國家舊貨店經營得很好、跳蚤市場人氣很高。
然而在中國,我們很少看到舊貨店或者跳蚤市場。以二手車為例,過去中國人習慣於購買新車,新車與舊車購買比例是3:1,美國則是反過來的,人們對二手車青睞有加。
之所以中國人過去不太習慣於二手買賣,在我看來,核心原因在於三點:
第一,中國物質水平不算太充裕,沒有出現消費品過剩情況,比如孩子的學習用具、玩具,甚至衣服,用了之後可能還要留給弟弟妹妹或者送人,沒有消費品過剩,就沒有二手交易需求。
第二,二手交易存在諸多不方便,人們過去通過微信群、QQ群、BBS等方式發布和獲取二手交易信息,再洽談、面交、付款,每一個環節都是割裂的。不論是買還是賣,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以及付出很高的溝通成本,很麻煩,讓一些人即便有二手買賣需求也只能望而卻步。
第三,二手交易在人們心目中較為生疏,消費者從心理層面不一定認同這種交易方式,買別人用過的東西會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賣二手商品會顯得寒磣,所以哪怕進行了二手買賣還要匿名。
總之,中國的二手交易在市場土壤、用戶習慣、交易平臺上,距離發達國家都有距離。因此未能形成類似的二手交易經濟。
消費升級讓二手交易平臺井噴
中國正在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消費升級,這正是二手交易在中國爆發的根本性原因。
正如我之前所總結,消費升級包括幾個層次的意義:
消費能力得到升級,物質生產更充裕、消費更強勁,買更多、買更好,商品流通加速;
消費理念得到提升,消費者對個性化、綠色環保、品牌、文化等追求越來越多;
消費方式更加多元,電子商務、新零售、體驗式消費、個性化定制、二手交易諸多模式興起。
這三點都是二手交易在中國崛起的原因,它們恰好解決了“二手交易不發達”的三大問題。
消費升級的大環境是,中國正在從溫飽社會過渡到小康社會,中國人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物質充裕時代,通過電商平臺和超市商場,一個月購買的東西比上一代一年還多,這意味著大量的閑置物品。
閑魚、轉轉等專註於閑置交易的平臺,通過LBS、移動支付諸多技術提供了可信任、高效率的交易環境,給二手買賣者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正如電商平臺推動一手零售市場一樣,閑置交易平臺的出現和崛起也必然會壯大二手交易市場。
用戶消費理念的改變,則讓二手交易在人們心目中不再陌生。
中國逐步步入後現代社會之後,中國人不斷升級消費理念,受到西方現代物質文明的沖擊,從最初接受品牌概念,到之後追捧LV等奢侈品,再到今天對限量版、定制款或者小眾個性化品牌的熱衷,都體現出人們不斷升級消費理念。人們已逐步意識到商品的品質品味與新舊無關,就對二手買賣日益接納,習以為常,最終將之與一手買賣等同起來。
正是看到二手交易市場的爆發趨勢,越來越多玩家想要進來分一杯羹。目前市場上活躍著兩大重量級平臺分別為閑魚和轉轉,轉轉在今年拿到來自騰訊的2億美元投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已獲得融資的閑置交易應用已有幾十家,二手交易市場越來越熱鬧。
二手交易平臺急需服務標準化
二手交易需求爆發帶動閑置交易平臺的崛起,但井噴的市場需求卻難掩閑置交易平臺眼下的短板:就是服務未能標準化,進而導致用戶交易成本高、缺乏足夠安全感,甚至讓部分用戶還是覺得很low。
以智能手機二手買賣為例,即便有了諸多二手買賣平臺,賣家還是會遇到大量的砍價、以及對手機情況的咨詢等等,交易成本非常高;買家則會遇到翻新機充數、有嚴重缺陷的問題機、描述與實際產品嚴重不符、缺乏售後保障等風險,每一次購買都是帶著碰運氣的心態。怎麽解決買家和賣家的痛點?答案是服務的標準化。讓賣家可以快速簡單地在標準化的定價方案之下,將手機賣出去;讓買家可以放心地購買信息透明、價格標準的二手商品,還要有售後服務。
我看到有兩類玩家在推動手機二手交易的標準化,一類是手機廠商,比如蘋果、三星等品牌均提供了舊手機回收和翻新機出售等服務,對賣家來說回收成本過低,對買家來說往往也不劃算。還有一類是交易平臺,轉轉在手機二手交易上的標準化就做得很深入,可以為用戶提供專業驗機服務,確保沒有模型機、翻新機、卡貼機等問題,給出專業驗機報告,促成買賣雙方在平臺進行交易,轉轉優品面向賣家提供極速打款服務,面向買家提供7天無理由退貨、30天質保的售後服務,今年轉轉還推出了“手機30秒快賣”的小程序,讓賣家可以在買家的競價下出售手機。轉轉通過將二手手機交易服務標準化,給用戶提供了簡單、可信、快捷的二手交易環境。
不只是二手手機交易,諸多二手交易都有相似痛點,比如二手車交易、二手奢侈品、二手大件物品等等。二手車市場相對成熟,解決方案同樣是服務標準化,平臺負責車輛檢測、售後保障,讓買家和賣家交易更有效率,且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和安全風險。可見,建立簡單、可信和快捷的二手交易環境是二手電商必須具備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讓二手交易變得跟一手交易一樣普及。
每個二手交易品類都需要服務的標準化,因此倘若二手電商平臺能夠將一個品類的二手交易服務標準化,那麽覆蓋到更多品類就只是時間問題。比如轉轉在從手機單點突破、將服務標準化之後,從其A輪融資後公布的品類戰略來看,它會采取在手機品類將標準化做到極致再擴張到更多品類的“以點帶面”打法,下一步就是從手機切入全數碼領域,之後再涉足母嬰、同城大件物品等更多品類,同城類交易還可與58速運協同起來,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
二手物品交易才是分享經濟的始祖
國外的現象級公司Airbnb、Uber,國內如火如荼的滴滴快的補貼大戰、遍布大街的共享單車、正在風靡的共享充電寶和共享雨傘,都表明分享經濟已成為互聯網下半場重頭戲的事實。這些平臺商業模式並不相同,有的只是借了“共享”之名的無人租賃,有的則是社會化的供需連接平臺,但核心都在解決一個問題:連接閑置資源與需求,人們越來越青睞“使用而非占用”的分享經濟理念。
說到分享經濟的始祖,卻是二手物品的交易。雖然是“所有權”的轉讓,實際上對於物品來說,卻是讓其價值最大化,得到了更多使用,避免社會資源浪費。如果用戶意識到這一點,就更樂意去出售閑置商品——本質上這是一次分享;反過來,購買二手商品同樣是避免資源浪費的綠色消費理念。
有人會問,人們買二手商品,會不會阻擋消費需求釋放進而成為經濟增長的絆腳石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賣家出售閑置商品之後就會將資金用於其他消費,同時出售閑置商品容易會刺激一手商品的購買;另一方面,買家在購買二手商品之後,會將省下來的資金用在其他消費上。二手交易並沒有讓需求變少,甚至釋放了潛在需求。二手交易的本質是加速商品流通、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最終拉動經濟增長。美國二手車市場如此發達也無法阻擋其汽車消費大國的地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二手經濟”的例子。
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大背景的到來,閑置交易形態早已改變。轉轉CEO黃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我比較認可:“如果一個模式能夠提升供需端資源的使用效率,那它就比原來的經濟更有活力。”
眼下行業更多在關註帶有“共享”二字的項目,但二手物品交易才是“分享經濟”的始祖,有望成為繼共享出行、共享單車之後的下一個重量級分享經濟市場,誰能夠將二手交易服務標準化,誰就有可能成為“閑置物品分享經濟”的贏家,拭目以待。
每經實習記者 許戀戀 每經實習編輯 梁秋月
共享雨傘這個行業,或許真的不能繼續唱衰了。繼10月10日共享雨傘品牌“有傘Usan”宣布正式獲得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震驚業界之後,共享雨傘“漂流傘”也宣布已經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由德同資本、道生資本領投。
《每日經濟新聞》註意到,這已經是漂流傘在兩個月內拿到的第三輪融資。今年8月14日,漂流傘宣布完成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僅僅10天後,漂流傘對外宣布,已經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漂流傘公關總監張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漂流傘的累積融資總額已經是行業第一,但具體融資數額不便透露。
祥峰資本合夥人趙楠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不看好共享雨傘,“太低頻,沒有密度支撐不了廣告模式,用戶歸還也不便利。”業內人士認為,行業發展處於早期階段,玩家不多,場景、用戶使用頻次都比較有限,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看需求量,要達到一定級數才能形成市場。
圖片來源:“漂流傘”官網
在南方多雨城市,出門在外沒帶傘的窘迫很多人都會遇到,共享雨傘在不少人看來確實是有需求,但這個市場有多大?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Q1中國共享雨傘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根據漂流傘的介紹,公司目前在深圳和上海共投放了15萬把雨傘,單把傘的使用頻次為3到4次。漂流傘的雨傘不設鎖,無GPS追蹤,使用者通過掃傘面上的二維碼完成轉借。張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漂流傘在深圳、上海、廣東、杭州等地已經有一萬多個傘點,由於是在室內,漂流傘的折損率和丟失率低。
張柯透露,由於漂流傘的投資方中有供應鏈上遊的制傘企業,同時傘上沒有智能鎖,也相對減輕了成本,所以每把傘的成本可以做到7元左右,成本很低。對於30天內未歸還的用戶,漂流傘會對其賬戶進行押金抵扣,最高抵扣為15元,目前的丟失率低於1%。
此前共享雨傘曾被多次曝出“有去無回”,微博CEO“來去之間”曾公開表示,“3萬把共享雨傘押金19元,半小時收費0.5元,雖然投放了沒幾天,就全部被人拿回家,但這應該是一段經典的營銷案例。”
如何將線下流量變現是擺在共享雨傘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張柯表示,目前廣告是漂流傘主要收入,廣告收入已經基本覆蓋了傘的成本,主要方式為傘面廣告,對企業收費為15元/把,單個廣告投放周期為3個月。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共享雨傘市場很小,玩家不多,實力較強的幾家都在尋求通過廣告模式變現圖存。
根據《中國城市公共出行報告》,僅上海市日均出行就達5000萬人次,人均步行927米。調查顯示,碰到下雨天,有90%的人沒帶傘,而臨時買傘的價格在10-50元。正是瞄準這部分需求,諸多共享雨傘企業開始入局,希望借著共享經濟的火熱開拓市場。
有分析認為,當前共享雨傘普及率仍處於較低水平,隨著市場投放規模進一步擴張,或將在用戶群中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帶動用戶數爆發式的增長。但這個規模效應到來需要多久值得商榷。記者註意到,此前芝麻信用也曾推出免押金借傘服務,雨傘分布場所以地鐵站為主,滿600芝麻分可免押金借傘,公開信息顯示,芝麻信用還與魔力傘達成合作,滿600分便可免押金借用魔力傘。
業內人士認為,巨頭入局是為了爭奪線下流量入口,但實際上最終的結果依然不溫不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共享雨傘有需求,但是場景和使用頻次確實不高,前景有限。
張柯坦言,外界包括有些投資人對共享雨傘存在一些誤解,共享雨傘是一塊可以挖掘的需求市場,只是目前多數用戶沒有形成使用習慣,市場也處在早期階段,未來的使用頻率會逐步提高。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共享經濟概念在包括共享單車等一系列產品的“病毒式傳播”後,雖然消費者提高了對共享商品的認知與接受程度,但是對於產品價值較低的共享雨傘,塑造消費者共同分享雨傘的消費習慣仍有一定困難。
每經實習記者 許戀戀 每經實習編輯 梁秋月
共享雨傘這個行業,或許真的不能繼續唱衰了。繼10月10日共享雨傘品牌“有傘Usan”宣布正式獲得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震驚業界之後,共享雨傘“漂流傘”也宣布已經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由德同資本、道生資本領投。
《每日經濟新聞》註意到,這已經是漂流傘在兩個月內拿到的第三輪融資。今年8月14日,漂流傘宣布完成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僅僅10天後,漂流傘對外宣布,已經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漂流傘公關總監張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漂流傘的累積融資總額已經是行業第一,但具體融資數額不便透露。
祥峰資本合夥人趙楠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不看好共享雨傘,“太低頻,沒有密度支撐不了廣告模式,用戶歸還也不便利。”業內人士認為,行業發展處於早期階段,玩家不多,場景、用戶使用頻次都比較有限,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看需求量,要達到一定級數才能形成市場。
圖片來源:“漂流傘”官網
在南方多雨城市,出門在外沒帶傘的窘迫很多人都會遇到,共享雨傘在不少人看來確實是有需求,但這個市場有多大?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Q1中國共享雨傘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根據漂流傘的介紹,公司目前在深圳和上海共投放了15萬把雨傘,單把傘的使用頻次為3到4次。漂流傘的雨傘不設鎖,無GPS追蹤,使用者通過掃傘面上的二維碼完成轉借。張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漂流傘在深圳、上海、廣東、杭州等地已經有一萬多個傘點,由於是在室內,漂流傘的折損率和丟失率低。
張柯透露,由於漂流傘的投資方中有供應鏈上遊的制傘企業,同時傘上沒有智能鎖,也相對減輕了成本,所以每把傘的成本可以做到7元左右,成本很低。對於30天內未歸還的用戶,漂流傘會對其賬戶進行押金抵扣,最高抵扣為15元,目前的丟失率低於1%。
此前共享雨傘曾被多次曝出“有去無回”,微博CEO“來去之間”曾公開表示,“3萬把共享雨傘押金19元,半小時收費0.5元,雖然投放了沒幾天,就全部被人拿回家,但這應該是一段經典的營銷案例。”
如何將線下流量變現是擺在共享雨傘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張柯表示,目前廣告是漂流傘主要收入,廣告收入已經基本覆蓋了傘的成本,主要方式為傘面廣告,對企業收費為15元/把,單個廣告投放周期為3個月。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共享雨傘市場很小,玩家不多,實力較強的幾家都在尋求通過廣告模式變現圖存。
根據《中國城市公共出行報告》,僅上海市日均出行就達5000萬人次,人均步行927米。調查顯示,碰到下雨天,有90%的人沒帶傘,而臨時買傘的價格在10-50元。正是瞄準這部分需求,諸多共享雨傘企業開始入局,希望借著共享經濟的火熱開拓市場。
有分析認為,當前共享雨傘普及率仍處於較低水平,隨著市場投放規模進一步擴張,或將在用戶群中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帶動用戶數爆發式的增長。但這個規模效應到來需要多久值得商榷。記者註意到,此前芝麻信用也曾推出免押金借傘服務,雨傘分布場所以地鐵站為主,滿600芝麻分可免押金借傘,公開信息顯示,芝麻信用還與魔力傘達成合作,滿600分便可免押金借用魔力傘。
業內人士認為,巨頭入局是為了爭奪線下流量入口,但實際上最終的結果依然不溫不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共享雨傘有需求,但是場景和使用頻次確實不高,前景有限。
張柯坦言,外界包括有些投資人對共享雨傘存在一些誤解,共享雨傘是一塊可以挖掘的需求市場,只是目前多數用戶沒有形成使用習慣,市場也處在早期階段,未來的使用頻率會逐步提高。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共享經濟概念在包括共享單車等一系列產品的“病毒式傳播”後,雖然消費者提高了對共享商品的認知與接受程度,但是對於產品價值較低的共享雨傘,塑造消費者共同分享雨傘的消費習慣仍有一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