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只有O2O倒閉?傳統KTV也上演關店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1/153717.shtml
導讀 :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時間O2O甚至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然而並不只是O2O在倒閉,2015年同時還是傳統門店倒閉的一年。
今天,美麗說與蘑菇街又出人意料的合並到了一起,合並似乎也正在成為一種常態,由此看來,2015年是國內O2O的興起年、合並年,也是倒閉年。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時間O2O甚至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然而並不只是O2O在倒閉,2015年同時還是傳統門店倒閉的一年。
拿KTV行業來說,前有KTV鼻祖錢櫃先後在國內關閉13個門店,後有萬達旗下大歌星KTV全面關閉,夏綠地等知名KTV也紛紛出現了關店潮,除了這些KTV連鎖巨頭紛紛倒下之外,在全國各地還有無數的中小型傳統KTV也在面臨慘淡經營的現狀。那麽,為何傳統KTV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劉曠認為主要由以下六大原因造成。
1、傳統KTV由於受到了政策的限制,公務員消費支出大大減少,這對於傳統KTV無形之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過去傳統KTV很大一部分的消費都來源於高端商務人士,如今這些消費受到了限制,傳統KTV的前景自然也就讓人堪憂。
2、KTV對於空間要求大、雇員多,門店租金成本不斷上升,人員的工資也在不斷上漲,這些都是不小的開支。此外,今天很多客人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改變,過去一個客人在一個KTV包廂消費七八百元很正常,可是今天卻很少有人會在KTV消費那麽多錢,更何況還有那麽多人通過團購來消費,收入與支出存在嚴重的失衡。
3、互聯網KTV的興起,對於傳統KTV也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互聯網KTV平臺通過線上APP,為自己積累了極大的用戶量,通過借助龐大的用戶基數向線下KTV發起進攻,自然而然就對傳統KTV造成了沖擊。再加上本身傳統KTV市場的競爭就已經十分激烈,互聯網KTV的興起進一步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4、今天的KTV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90後,他們的消費需求與過去也大不相同。但是傳統KTV卻還老是那些傳統的設備,傳統的招待方式。傳統KTV沒有抓住年輕人的需求,只是按照自己過去傳統經營理念,傳統KTV消費單一,用戶體驗度相對較低,無形之中也就失去了核心消費群體的支持。
5、音樂版權的保護力度日漸加強,對於一家KTV來說,過去他們幾乎不需要承擔任何版權費用,而今天的任何一家KTV,要想讓自己的門店正常運營,每年至少需要繳納幾十萬的版權費用,本就經營不夠景氣的傳統KTV商家們,如何能夠承受得起高額的版權費?
6、行業內部供大於求,競爭慘烈。在過去的數年時間里,KTV市場非常大,有些地方唱歌甚至還需要提前預約排隊,但是在市場大、高利潤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KTV湧現了出來了,導致整個市場的KTV數量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對於傳統的線下KTV門店來說,轉型就成為了他們的必然出路,雖然轉型了不一定能夠生存下來,但是不轉型一定會走向死亡。而面對著大量的傳統KTV門店紛紛倒閉,不論是傳統門店在開始轉型,一些互聯網平臺也開始紛紛試水線下KTV。
團購最先掀起KTV轉型浪潮
在團購最先興起的時候,那個時候1元嗨唱、9.9元通宵唱等KTV團購層出不窮,很多傳統線下的KTV為了希望能夠借助團購平臺幫助自己帶來更多的客流量,紛紛推出了各種團購優惠活動。然而越來越多的KTV商家發現,這種團購的方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幫助自己帶來了一定的品牌宣傳,但是卻並不能給門店自身帶來長期穩定的客戶源,消費者最終忠誠的只是團購平臺,而非自己。
越來越多的KTV商家發現團購並不是一條幫助自己轉型的成功之路,團購網站本身也有所意識。於是團購網站開始效仿電影的在線預訂模式,推出KTV在線選房的O2O模式,百度糯米與溫莎KTV在2015年的11月底合作推出實時在線選房,以求通過這種合作模式來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麽,KTV實時在線選房會不會與電影在線選座一樣成為一種流行的方式呢?
電影在線選座之所以會比團購更流行,最主要就是因為團購必須要到現場去排隊等候換票,甚至有可能換不到當場自己想要看的電影場次,但是在線選座卻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甚至很多消費者還能夠直接在線上提前選好自己想要坐的座位。而KTV實時在線選房的意義就不大了,很少會有哪一家KTV能夠在每天的各個時段都爆滿,線上提前選房與到店選房消費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其推出意義也就不大,消費者甚至更願意選擇團購的方式,畢竟價格更便宜,這種簡單的線上為線下導流方式並不能成為KTV行業的最終發展方向。
雖說團購不一定能夠成為傳統KTV的終極方向,但是是它掀起了KTV向互聯網轉型的開端。借助團購作為吸引用戶的基礎,美團點評、百度糯米成功地推出了外賣、電影選座、酒店預訂等各個細分領域區別於團購的方式,KTV作為一種娛樂消費方式,誰又能保證有著龐大用戶基數的他們未來不會推出更適合消費者的線上KTV模式?
傳統線下門店開始自己摸索革命前進的道路
在團購模式的開啟下,面對著團購模式的價格之殤,很多傳統KTV門店也萌生了自己搭建互聯網平臺的想法,這類商家認為不能依賴於互聯網平臺,也不想成為他們的附庸,而是要自己做大做強。一些不懂互聯網、實力不夠雄厚的傳統商家開始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打造自營O2O平臺,這也就給予了KTV的O2O軟件平臺機會,諸如去嗨、K米等幫助傳統線下KTV商家打造O2O平臺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找到了自己的市場。
對於傳統線下商家來說,借助這類第三方服務商的確讓自己省去了很多麻煩,比如前期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精力來打造一個O2O平臺。但是對於這些傳統KTV商家們來說,這樣的方式只是幫助他們建立了基礎設施,並不能徹底幫助他們成功實現轉型,如何運營O2O平臺成為了他們面臨的最大障礙。
於是,實力較為雄厚的寶樂迪在打造了近300家連鎖加盟店之後,又開始探索自己的O2O之路,並於2015年推出了自己的O2O平臺——雲歌。通過依托這個全國連鎖的KTV體系,寶樂迪與恒大音樂、音悅臺、大牌佳音等知名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娛樂媒體等達成定期在線上推出各類演唱會門票搶票,線下明星到店舉辦歌友會等活動的多項合作。與此同時,寶樂迪還與同城的電影、酒吧、足浴等休閑場所進行合作資源置換,最終要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綜合娛樂消費的O2O平臺。
對於寶樂迪的這種O2O模式,發展同樣還是會存在局限。它通過向加盟店收取加盟費用,然後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來帶動其線下加盟店的娛樂消費,不可否認它比一般的KTV連鎖店都會發展迅猛,但是難以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KTV垂直O2O巨頭。作為一個平臺,最為重要的是開放精神,寶樂迪仍然只是一種自營的O2O模式,只面對自己的加盟店開放,平臺發展速度會受到影響,它也無法幫助所有的傳統線下KTV實現O2O轉型。
互聯網K歌平臺紛紛反攻線下
目前國內的在線KTV平臺也是非常之多,包括唱吧、一起唱、愛唱、K歌達人、全名K歌、天籟K歌、酷狗K歌、9158、移動練歌房等等,通過借助線上KTV的方式聚集了大量的K歌愛好者,正所謂有了用戶就有了話語權,於是這些平臺紛紛開始探索新的變現模式,並進軍線下KTV市場。
唱吧、9158等互聯網平臺最開始采取的都是以入股的方式與傳統KTV進行合作,唱吧通過入股麥頌打造自營+聯盟的線下KTV模式,然後線上為線下引流;而9158除了出資之外,還提供店面場景的改造升級,設備聯網改造等技術服務,同時傳統KTV店面將統一采用9158的VI和LOGO。從線下的經營模式來看,唱吧、9158與寶樂迪都是采取加盟的方式,不過他們的優勢在於線上龐大的用戶流,最終把平臺打造成為一個綜合的娛樂消費平臺。
唱吧與9158相較而言,唱吧的最大優勢就在於移動端用戶資源,線上擁有1億的用戶,而9158的用戶主要集中在PC端,適合O2O的移動端用戶只占到了15%左右。與此同時,唱吧、9158的互聯網模式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線下發展速度會過於緩慢,於是以一起唱為代表的創業平臺又開始打造開放式的O2O模式,通過與傳統KTV達成合作,全面把線上線下打通,但是一起唱卻沒有線上用戶的積累,如何能夠為線下商家導入更多用戶流量又成為了其面臨的問題。此外,酷狗音樂等互聯網平臺也在開始全面進軍線下KTV市場。
從這些互聯網平臺進軍線下KTV發展態勢來看,一起唱最容易能夠整合所有的KTV資源,但是能否為線下商家帶來長期穩定的客戶源卻是個大問題,唱吧、酷狗等平臺擁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優勢,如果仍然只是采用傳統商家的自營+加盟運營方式,同樣也玩不大,必須全面開放自己的平臺,才有可能把娛樂O2O生態盤活。
傳統KTV門店的轉型出路到底在哪里?
未來的整個KTV行業,與其他的傳統行業一樣,最終很可能只會出現兩種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一個就是O2O平臺,另一個則是依附於O2O生存的傳統KTV門店。那麽,對於傳統線下門店來說,他們到底該如何做?以下三種方式或許會成為他們的出路之一。
一、傳統門店可打造自營O2O平臺
傳統KTV門店或許可以像寶樂迪一般做一番拼搏,通過借助打通線下的門店資源,然後來盤活線上的O2O平臺,最終又通過線上來為線下導流,形成一個有效的O2O閉環,不過這樣做會存在幾個難點。
首先,要想讓更多的線下門店來加盟自己,首先必須自身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不論是在門店運營模式、服務、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都要有足夠的優勢。最為重要的是,讓加盟店加入了以後,如何才能夠幫助加盟店真正實現更好地盈利是必須要突破的障礙,只有當最先加入的加盟店實現盈利了,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傳統KTV願意加盟進來。
其次,即便有了足夠多的連鎖加盟店,想要打造一個O2O平臺也並非易事,線上O2O平臺如何才能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如何才能盤活?線上平臺必須要具備能夠吸引用戶粘性的元素存在。
最後,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打造自營O2O平臺也會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一方面是來自其他O2O平臺的競爭,另一方面也會面臨來自其他傳統門店的競爭。拿寶樂迪來說,很明顯對結盟店之外的其他傳統門店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必然會導致其他門店的反攻。
二、傳統門店可打造O2O綜合平臺
打造O2O綜合平臺也會是傳統門店的一大出路,而且這個一旦成功,就很有可能會成為獨角獸。對於線下傳統門店來說,他們比純粹的線上平臺更懂KTV的運營,同時也擁有自己的線下資源優勢,不足的是他們卻不懂O2O平臺的運營。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缺少既懂KTV又懂互聯網的人才,更多需要通過實戰來錘煉。
第二個難題恐怕就是資金上的難題。要打造一個O2O垂直巨頭,前期的市場運營費用是絕大多數傳統商家難以承受得住的,盡管打造O2O平臺不能僅僅只依靠燒錢模式,更重要的是打造體驗更好的線下服務,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前期是很難運作下去的。
三、傳統門店可依附於其他O2O平臺生存
當然,對於多數實力比較弱小的KTV商家來說,選擇與O2O平臺達成戰略合作也是一種出路之一。團購模式可以作為一種短期的促銷和品牌宣傳方式,但是要拿它作為門店長期的發展模式並不是非常可取,選擇與什麽樣的O2O平臺合作就成為了他們需要多方權衡與對比了,有幾個因素是他們需要考慮的。
一個是平臺入口的大小,想要稱霸KTV市場的O2O平臺很多,但是哪家具有足夠的用戶優勢需要對比;另一個就是O2O平臺運營的模式,哪種平臺是在真正幫助傳統商家轉型互聯網,這個也是需要深思熟慮;最後需要考量的自然是平臺的資金實力,打造一個龐大O2O平臺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是很難做到的,美團點評、美麗說蘑菇街等平臺紛紛抱團取暖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總體看來,整個國內的服務業發展態勢表明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平臺殺入O2O領域,也將會有更多的O2O平臺最終倒閉,但同時傳統門店的倒閉潮也將會頻頻出現,KTV行業現象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線上K歌平臺的不斷湧入,整個KTV行業也正在進入一場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門店的混亂廝殺之中。
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劉曠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余罪》憑啥成了網劇黑馬?難道僅僅因為張一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4/157146.shtml
《余罪》憑啥成了網劇黑馬?難道僅僅因為張一山?
《余罪》雖然前兩季已經在市場上獲得良好的口碑,但據了解它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
今夏最火爆的網劇非改編自網絡作家常書欣同名小說《余罪》莫屬,這部成本300多萬的網劇創下20億點擊,也捧紅了小童星張一山,在《家有兒女》之後,成功塑造亦正亦邪的“賤人余”。
《余罪》的火爆是個巨大的意外,投資方在前期甚至因題材太敏感都不敢高調宣傳,《余罪》是在《盜墓筆記》《太子妃升職記》後的第三部現級網劇。
《余罪》的成功說明並不是只有大IP、大明星出演的網劇才會取得成功,這種“現象級”網劇的難以預測和難以複制正是當下網劇大戰中吸引人的地方,也正是仍有源源不斷的中小玩家入場的原因。
娛樂資本論也曾在自己的河豚微課活動上,邀請了《余罪》制片人楊春曉為小娛群的粉絲講課,聊聊這部小成本網劇是如何成為一部現象級網劇的。
“老傅,你別讓我給你寫減刑建議書的機會都沒有啊。”
“小二,即使天下人負我,我也不會負天下人。”
這是余罪和傅國生在第二季結尾的對話,讓這部警匪片增添了更多不一樣的色彩。從五月在愛奇藝上線以來,《余罪》的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不論是題材、劇情還是演員演技都成了議論的中心點。
《余罪》第二季已經更新到第六集,愛奇藝會員已經可以觀看完整劇集。前兩季點擊總量超過了20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了13億之多。
觀眾愛上了一個痞子臥底,演藝圈又俘獲了一枚實力新生男演員,據悉張一山的檔期已排到明年。《余罪》似乎沒有費多大勁就贏來了一片喝彩,然而第一季被花式稱贊,第二季卻開始跳水。劇情的反轉引來很多觀眾的吐槽,表示反派全員智商集體下降,豆瓣評分也從第一季的8.4分降到了7.1分。
觀眾對第二季的質疑,首先在於對原著的改動很大,很多人覺得臥底行動的情節設定不夠嚴謹,反派的智商好像全員下降。基於此,《余罪》制片人楊春曉的看法是“大家過於嚴肅的將其當成純寫實的推理劇來看了。”而在小娛看來,《余罪》第二季的改編妥當與否,或許還得考慮市場與政策的影響。
雖然如此,觀眾對於第三季的呼聲依然很高。據悉,在前兩季的基礎上我們將會看到一部不一樣的《余罪》。
那麽,《余罪》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故事呢?靜悄悄的上線,而後引爆議論,《余罪》在網劇圈攪動了不淺的一池水。
填補了警匪題材網劇空白
《余罪》的火熱有人說是不經意,也可能是早有“預謀”。
2014年拿到劇本的改編權,從籌備到上線一年半時間,《余罪》做的準備時間並不短。“劇本創作了半年,籌備工作用了三個月,開機到殺青110天,”楊春曉說。
初期編劇和制片團隊都意識到小說改編劇本的難度,加上里面有很多涉黃涉暴的情節可能面臨審查,更增加了改編的困難。但楊春曉表示,團隊看中了《余罪》好的故事結構和豐滿的人物形象,讓他們有創作的動力。
在《余罪》之前,市場上幾乎沒有警匪題材的網劇。團隊在項目初期做市場調查時發現,臥底題材很受觀眾喜愛且處於市場空白的狀態。“硬漢題材不好做,但在前期籌備的時候預期到了市場應該會喜歡這一類型的網劇”,楊春曉表示。
編劇於渺出身警察世家,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真實的案例,這也為劇本的填充打下了基礎。
為了規避審查風險,在劇本改編的時候去掉了一些涉黃涉暴的情節以及比較殘忍的犯罪手法。比如余罪作為一個警察在臥底的時候,一些不能符合警察形象的粗俗行為在劇中都經過了改編。
對於演員的選擇,楊春曉表示由於預算有限主要啟用了新人演員,這算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張一山飾演的余罪,成就了這部網劇最大的亮點。為了肌肉的線條更好看,張一山從接到角色後提前半年每天都到健身房健身。
張一山和余罪可以說是相互成就。張一山多年的演藝經驗讓他對余罪的這個角色拿捏得很到位,他塑造了一個和以往觀眾心中固有形象不一樣的警察。
“自來水”讓《余罪》火了
《余罪》好像是突然就火了,前期沒有看到多少動靜,一上線就炸開了。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其實余罪在最早有準備一套成型的營銷方案,只是沒有刻意運作。和初創期考慮的一樣,擔心題材可能會遭到審查,所以《余罪》靜悄悄地上線了。
但在該劇播出一周之後,各方的評論開始出現,初期準備的營銷方案根本不需要了。微博上開始有很多的“自來水”,路人、觀眾和粉絲都開始在議論這部別具一格的警匪劇。楊春曉說:“微博上的話題討論與傳播,甚至超出了開始的營銷預期。”關於《余罪》的相關討論話題也多次占據微博熱門話題榜,不少網友表示被張一山的演技圈粉。網友根據《余罪》和《家有兒女》改編的故事,傳播量都不少。
據楊春曉介紹,他們就借著這東風讓《余罪》持續發酵。通過專業的輿情監控人員,跟著網友的反饋和引導做營銷。比如在微博上發一些張一山的表情包,或劇集的集錦來獲得粉絲的持續追捧和轉發傳播。
《余罪》的營銷費用占成本的20%—40%,主要集中在網絡媒體上,愛奇藝作為主投方,為《余罪》留出來更多推廣版面。當然,這些都是劇集上線後才進行的,前期的靜悄悄,卻得到了觀眾的熱捧。而制片方可以做的,當然就是借著這張感情牌來促進余熱的不斷發酵了。
隨著網劇熱潮湧起,資本也聞風而動,各大影視公司開始大投入,借助大IP,啟用大明星,換取高點擊率。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余罪》這部中小成本的網劇並沒有被大制作,大IP給掩埋,反而成功逆襲。
《余罪》的火爆並不是偶然的,好劇本是從來都是一部劇占領高地的根本,而《余罪》的團隊最先就是看中了原著的好故事和人物關系。雖然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口碑有嚴重跳水的跡象,但是仍然不影響《余罪》在網劇圈是一個好故事的說法。
題材的新穎也是吸引觀眾的很大因素,張一山的演技俘獲了一片迷妹,其他演員的並無大的漏洞可以挑剔,這些都是《余罪》可以在自己不動而得到觀眾和市場口碑營銷的原因。
而《余罪》的制片方在初期大概是不自信的,前期沒有宣傳營銷,在第劇中也基本沒有看到多少廣告植入。而如今經過市場的熱炒,第三季我們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的《余罪》。
制片人楊春曉單飛成立影視公司
關於《余罪》第三季的籌備情況,楊春曉表示都還沒有具體討論。制作團隊以及導演人選,也都還不能確定。但她對第三季的內容和營銷模式,有了很多新的規劃。
《余罪》雖然前兩季已經在市場上獲得良好的口碑,但據了解它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一集制作成本也達到了常規電視劇的制作成本,加之沒有廣告收入,顯然這個新生IP目前收獲最多的還只是口碑。楊春曉告訴娛樂資本論,出於目前的狀況考慮,《余罪》第三季會有新的營銷模式。
另外為了彌補前兩季的空缺,第三季會有全新的廣告植入模式。前兩季的火熱也必定會吸引廣告商的湧入,《余罪》的第三季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另外,制片方還會和平臺進行商業合作,這也會是營收的一部分。
前兩季的沈澱,追捧、質疑還是吐槽,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余罪》之後,網劇圈開始湧現警匪題材的片子。比如同樣改編於常書欣作品的《警察鍋哥》,《十宗罪》等網劇也即將上線。
事實上楊春曉在《余罪》播出前就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想入非非影業,目前想入非非影業已經發展到十多人,並著手投入一些網劇和網大項目。一部叫《站住!狗東西》的網大即將在7月上映,這部網大電影也由《余罪》的原班人馬參演。
作者:陳夢茹 葉露編輯:黃周穎 吳立湘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本文作者娛樂資本論,如需轉載請聯系原文刊發處授權。]
網劇
贊(...)
分享到:
湯財:藺常念抨擊賣殼上市公司 難道不是在罵他老闆?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031/19199572.html
藺常念是其中一個非常敢言的財經評論人,曾經抨擊香港交易所讓已經「賣殼」的上市公司可以重新上市,指出: 「很明顯地上市公司把同一業務上市后,賣殼再上市,是破壞香港股市聲譽,損害小股東利益。首先是高價賣股票,再低價回收,先賺一大筆。之後再高價賣殼,現時殼價高達6億港元,再賺一大筆,令到上市更加吸引。在這無良循環過程中,散戶是犧牲者,每一次都被人魚肉。令人懷疑到底港交所及證監有沒有盡責,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為什麼這些無良的上市公司可以多次翻炒舊業務,讓他們多次獲得龐大利益。監管機構根本沒有盡責把關,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港交所應該改例,以前私有化過的業務,不可以再申請上市,防止無良資本家不停的把同一業務,不停的上市來賺錢。」 其實,筆者其中一篇舊文《翻新開張 》之前亦提出過這個現象: 「重新把曾經上市業務包裝再上市,亦是財技學問的一門,但較少人提及這個現象,對於未來財技的走向,亦是重要的一環。 過往,重新把上市的業務重組,再注入另外一間上市公司的,通常都是上市改組或是債務重組的股票為主,其中主板例子有: 澳科控股(2300)及詩天控股(1008): 前主要股東之一把其煙草包裝業務在2007年注入后,后在2009年購回該部分業務,在2011年再注入該名股東同年上市的詩天控股(1008),並把它改名為貴聯控股。 利來控股(221,現貳貳一金融)及佑威國際(627,現福晟國際): 利來控股賣盤后,在2008年原大股東購回服裝銷售業務。在2010年佑威國際業務重組,當中注入的重組業務就是利來控股的服裝銷售業務。 新高淮控股(690,現聯康生物科技)及英發國際(439,現光啟科學): 新高淮控股前股東於2005年出售上市地位后,在2007年出售新高淮印刷業務,2013年在英發國際重組,新高淮印刷業務亦於當時獲注入,近期亦已出售。 當中因為作價和當時售出重組價格相差太遠,加上屢以供股作為籌集資金手段,所以部分注資頗受市場非議。自從2013年前建發國際(223,現神州資源)的展覽業務轉手后重組為Mega Expo (1360)上市,並再次出售上市地位后。其後不少已賣出殼股上市地位的的原上市公司業務的持有人都蠢蠢欲動,紛紛都把業務重新上市,雖然有失敗例子,但成功例子更多,如: 三和建築(3822): 原大股東出售三和集團(2322)之業務后,購回原上市公司機器,重新發展業務再上市。 粵豐環保電力(1381): 其主要業務來自中國環保電力(290,現時中國富強金融)、中科環保電力(351,現亞洲能源物流)、及中國電力新能源(735)重組而成。 萬輝化工(1561): 前身業務來自嘉輝化工(582),出售殼業務后,主要金主及原控股股東購回業務,又重組成萬輝化工上市。 承達集團(1568): 其前業務均來自現時的宏基資本(2288),后把所有建築業務出售予江河幕牆后又重新上市。 至於創業板亦有不少這些翻新業務上市例子,例如業務三度上市的如泰邦集團(8327),在2000年代炒得慶合合的金力集團(8038),近期上市的創新電子(8346),及近來正在申請的桐成控股等。 以上的公司其實已有賣盤前科,因為享受過賣盤帶來的重大利益,很明顯極有機會在不久將來再次賣盤,但是港交所對這些情況並無禁止他們上市,反而讓這些業務重新又上市。雖然港交所可以賺完又賺,又使財技份子的造殼工程再次成功,但卻使上市公司的質素漸趨低落,令投資者對香港股市失去信心,這是否香港股市之福?』 其實因為篇幅所限,這隻是冰山一角,筆者亦可以隨便舉出幾個例子,又例如新福港(1447),2000年出售上市地位后,2007年重新上市失敗,最近把香港業務部門翻新上市。其實連美麗中國控股(706,前稱福達萬國、實達科技、銀創控股)的一項貿易業務翻新成富通科技(465)上市,新創建(659,前稱太平洋港口)在前幾年出售的清潔及機電業務,也可以翻新成寶聯控股(8201)及豐盛機電上市,所以我對藺常念也是有點尊敬的。 最近藺先生在『值得尊敬永不言敗的工業家』一文,指出他接受彭博訪問,彭博其後撰文『The World』s Best IPO Has Gained 6,000%, But Analysts Say Stay Away』,使國際投資者關注一隻世界最佳IPO聯旺集團(8217)的奇特現象。藺先生指出『有關一些股票上市后,在毫無基本因素支持下,急升幾十倍的神仙股。這些股份絕大部份都是全配售的創業板股,這些驚人表現,都是因為創業板容許上市公司以全配售上市,令到股價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街貨幾乎是零,貨緣歸邊,莊家可以任意把股價操上』。 他稱『聯旺上市驚人的表現及的令人震驚數字吸引到彭博的注意。按彭博的總計,聯旺是過去四年內,全球上市后表現最好的股票,以最高股價計、累積升幅達到72倍。以最近股價計,累積升幅也有64倍。這絕對不是香港引以為榮的股票,反而聯旺火箭式的上升,反映市場監管有漏洞,令到有人可以基本上把股票圍起來,達到完全操控的目標。聯旺的買賣差價高達10元,而且買賣兩邊只有一至兩個牌,完全是一個被人操控的股票。聯旺建立一個極壞榜樣,一間只有8百萬盈利的建築公司可以炒到200億市值,遠遠多過做正常生意。難怪社會資金流向炒股,而沒有人做實業。一些業務只用來啤殼,一上市就炒到一百億元,那會有人做實業。』這些說話確實訴說了很多人心聲,確會有很多人鼓掌,但據筆者認為,他其實在罵他的老闆。 根據網上資料,藺先生為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亦是該公司持牌代表。雖然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和智易控股(8100、前稱活力世界、聯夢活力世界)的名字非常相近,但並沒有持有智易東方證券有限公司,不過其關係機構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及智易顧問有限公司則已在2015年出售予該上市公司。至於智易東方證券方面,根據一份由中國汽車內飾(48)於2016年10月14日的公告,其與中國投融資(1226,前嘉禹國際)宣布分別投資3,000萬及2,000萬,取得該公司42%及28%的股權。至於原唯一持有人李翠玲股權由100%,降至30%。 至於李翠玲何許人也? 根據智易控股在2015年6月22日發出的通函,指出李翠玲為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及智易顧問有限公司賣方梁耀漢之妻子。一個和梁耀漢同名同姓人士,其實也出現在香港教育(1082,前現代教育)出現過。他原本持有一家空殼公司Vision Smart Limited,其後利用此公司和香港教育進行物業投資,梁先生和香港教育佔49%及51%股權,其後在2015年間,梁耀漢先生則把其在Vision Smart Limited剩餘股權亦出售。其實智易控股、中國汽車內飾、中國投融資、香港教育均為本土殼股集團『康健系』之成員,據稱智易控股(8100)的非執行董事之一為『康健系』首腦葉志輝。 根據聯旺集團的中央結算(CCASS)資料,鼎成證券、六福證券、中國保盛證券、康宏證券、永鋒證券、福財證券、阿仕特朗證券均持有大筆代客戶聯旺之股權,這些證券行其實大部分也是『康健系』的證券行,負責協助舞弄聯旺的股價。可以說的是,『康健系』就是聯旺的莊家。 一個『康健系』屬下的一個頭領抨擊自己集團的股票,也就是罵他的老闆,這確實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表現。
難道特朗普要贏!標普500創36年最長連跌
伴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美股投資者也是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市場上避險情緒加劇。
上周五,標普500指數收盤連續9個交易日走低,創近36年來最長連跌紀錄。反映市場波動性的VIX恐慌指數在上周跳漲超過40%。未進隆冬,美股已經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上周三,美聯儲為期兩天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宣布維持超低利率政策不變,符合市場預期。上周五,美國勞工部公布10月份非農就業新增16.1萬人,不及市場預期的17.5萬人。即便如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交易員對於12月份加息的概率預測依然接近70%。
穆迪資本市場研究(Moody’s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 Group)首席經濟學家約翰•朗斯基(John Lonski)與大多數的華爾街分析師一樣,預測美聯儲將於12月14日結束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宣布加息25個基點。但一切並非板上釘釘,他補充道:“如果美股繼續下跌,美債收益率上漲,那麽美聯儲將有可能無法在12月加息。反之,美聯儲將啟動加息。”
穆迪的分析師預計2017年美聯儲至多加息兩次,到明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將不高於1.125%。並且,這一利率水平有可能成為當前周期內的利率高點。朗斯基預測,美國經濟複蘇的步伐將放緩,伴隨美國消費者的需求減弱,經濟活動將在明年下半年陷入停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當標普500指數在8、9、10三個月收低時,在野黨贏得大選的概率高達86%;只有八分之一的概率美股在此期間走低而執政黨贏得了大選,這還要追溯到1956年。而標普500指數在過去三個月下跌了2.2%。
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統計顯示,短期來看,共和黨當選更有利於美股的走勢。自1932年以來的數據顯示:民主黨候選人當選後美股在11月平均跌幅0.9%,12月平均反彈2%;於此相比,共和黨候選人當選後美股在上述兩個月分別收獲了1.7%和0.9%的上漲。
不確定性也影響了美股IPO市場。根據Renaissance Capital的統計數據,過去一個月內登陸美股的20支IPO中,僅有40%股價高於IPO定價。作為美股今年最大單的IPO,中通快遞於10月27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IPO定價19.50美元,上周五收盤股價報15.20美元。
紐交所做市商GTS首席執行官阿里•魯本斯坦(Ari Rubenstei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解釋道:“IPO市場活躍度不足主要是由三個因素導致的:首先是英國退歐及其後續發展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其次,是美國總統大選,這已經成為投資者近期最為關註的焦點;其三,則是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及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使得投資者舉步不前。”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故宮滿眼看到工匠精神 難道今人不如古?
“北京有個大鐘寺,大鐘寺里面有一口大鐘,是永樂年間,即600多年前建造的,46噸,奇妙的是整個鐘的表面,里里外外,鐘身鐘表上都是文字,一共有23萬字,居然23萬字都無一失,沒有砂眼,沒有錯誤。”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中國的工匠精神古已有之,但是到了技術發達的現在,全國招標也沒有廠家能複制600年前的這種造鐘工藝。
“我們今人不如古人嗎?不是的,當年這些工匠做這口鐘之前,一定做了幾百口鐘,一定是一個個地試驗合金比例、鑄造方法、溫度,它是一套積累下的經驗,沒有這個積累,就沒有奇跡發生,也就是說,工匠精神在於傳承。”在23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一場關於“工匠精神”的討論中,單霽翔解釋了自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從去年開始,李克強總理的一句“我們的鋼鐵產能已經過剩,可為什麽卻生產不了圓珠筆的‘圓珠’?”,引發了各界,尤其是制造業對工匠精神這個時代課題的探討。
從1925年算起,單霽翔已經是故宮博物院的第六任院長,他也是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說,每天進入故宮,面對里面收藏的231類無數的藏品,“我們滿眼看到的是工匠精神”。
單霽翔
工匠精神關乎人生、傳承
枡野俊明是日本一家禪寺的住持,他另外還有個身份,是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同時還在美術大學教書。很多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的人才都在枡野俊明的禪寺里當設計師,一邊學習一邊工作。
“為什麽很多人在本科、碩士、博士畢業之後還要去禪寺當中繼續學習呢?大學里面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教育嗎?其實大學里面技術部分學得非常精湛了,但是技術部分、哲學部分,如何把它融入到產品生產當中,並和自己的人生結合起來,是個重大課題。”枡野俊明將工匠精神與人生哲學結合起來,認為工匠精神是和人生有著密切聯系的。
“在日本更喜歡強調一種師徒關系,只有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才能做得出來。這種制度在日本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往往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過程,才能真正學到一部分工匠精神,或者是做事的方式。”枡野俊明稱,在日本,學習十年以上的徒弟可以出師,出師之後五年內還會在老師手下工作。
“我們有超過50%的業務和60%的人員都是在德國之外,比如在整個大中華區有超過3500人,超過20家辦公點、工廠設施和測試設施,另外我們在全球70個國家都有分公司。”德國的萊茵TÜV集團目前已經是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跨領域經營的技術服務供應商,集團CEO 邁克爾·福比(Michael Fubi)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全和質量讓他們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
“在德國的教育體制中,當然有一些低技能的員工,但也有很多人不上大學,而是通過三年的培訓,成為一個工匠或者學徒,他們接受的培訓中,60%時間在公司實習,40%時間是職業教育,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一部分技能了。”福比認為,工匠精神關乎教育體制,技能培養正是德國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令德國制造成為高品質工程的代表。
意大利電器制造商CANDY集團董事長富馬加利(Aldo Fumagalli)的叔叔是現代滾筒洗衣機的發明人,他同樣認為工匠精神與傳承有關,而且“工匠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不斷修煉提高的”。
“工匠精神要專註,不是1年或10年,最好堅持二十年,兩代人以上。這樣可以用一生的精力來不斷改善產品。”富馬加利稱,“作為一個工程師,我覺得工匠和生產是不一樣的,工匠強調的是質量……現在在許多的公司中有很多設計師,他們不是為了現在的產品,而是為了未來的產品工作的,他們希望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並給予顧客更好的體驗,他們代表著未來的工匠精神,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對中國的啟發
在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看來,對於乳企等快消行業來說,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把品質作為核心的價值觀,並以創新為持續動力。
“從數量來說,任何一家中國企業都能很容易做到世界第一。但是要把量的概念轉成更高標準的質量,工作是很枯燥的。”盧敏放認為,“枯燥”是因為提升質量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舉例,提高牛奶品質,首先要確保牧草是健康的,牛吃了牧草再擠奶,產出成品,整個產業鏈非常長,這恰恰是現在很多中國快速消費品企業很難做到的。
枡野俊明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已經構建了很多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可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向世界,中國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被大量低成本的產品取代。
枡野俊明
日本又是如何做的呢?
“即使是很多工匠要退休了,可這些人卻是感性的擁有者,這是數字難以轉化的,難以評價的。這是一個價值體系,這個價值必須要留住才行,比如說首先要延長他們的退休年齡。只要他們健康允許,只要他們自己願意,讓他們一直幹下去才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傳承。”說這些話的枡野俊明生於1953年,他這個年紀的工匠,在日本並不算老。
機器取代不了工匠
有一種認識是,在處處討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今天,工匠精神會遭到極大挑戰。不過,這種說法並不為潛心制造業和歷史傳承的工匠們所接受。
“機器人取代不了我們全部的工匠精神的這些內涵。因為首先機器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造出來的。沒有工匠,就沒有機器人,沒有研發,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機器人。”單霽翔直接反駁了這種說法。
枡野俊明的邏輯鏈條上更多地把技術和思想聯系起來,他認為只有真正的工匠精神的東西,才能留存下來,與它相關的技術,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為技術之上必須有思想,思想則是活法的反映。
“如何窮極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生活哲學和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感性結合起來,非常重要。不管是今後人工智能怎麽發展,計算機怎麽發展,這個部分是永遠沒有東西可以替代得了的。”枡野俊明稱。
“‘工匠’一詞有手工制作的意思,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東西是手工制作的,但是未來不見得,可能是機器人來制造的。”福比稱:“但是,一些高精尖的儀器和設備,不可能由機器人來做,就需要高技能的工匠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英國首相宣布被迫提前舉行大選,難道脫歐英國更受傷?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於當地時間18日上午發表演講表示,“英國將於今年6月8日提前舉行大選。” 特蕾莎·梅稱,在脫歐公投後,英國需要確定性、穩定性以及強有力的領導。
難道是脫歐後,英國會比歐盟誰受到的傷害更多,以至於英國需要提前舉行大選來化解?
英國和歐盟失去了相互的依托,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脫離了歐盟的英國如能把英聯邦的力量發揮起來,其效用或許並不遜於歐盟。在全球經濟鏈條中,英國始終與大陸霸權有所分離,從來就不支持歐盟形成政治經濟統一協調的一致聯盟。特雷莎·梅的說法是,“脫歐”不會讓英國成為“內向型”國家,相反,英國將因此把目光放眼全球,成為一個“真正全球性的英國”。
硬脫歐,就是英國在短期內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並在最低程度上實現靈活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基本的降低關稅及相關商品交易等。如果英國直接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Article 50) ,英國將不會與歐盟協商任何新的協議,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將完全遵循WTO規則,這就屬於非常強硬地退出歐盟。
總體來說,脫歐對英國利大於弊,而對歐盟引發的壞處就比較多。目前脫歐影響的魔咒並未影響英國,各國都爭相與英國建立貿易關系。失去英國這個世界GDP總量排名第五的國家,歐盟在貿易、金融、就業等方面無疑會大受損傷。英國是歐盟的主要出口市場,倫敦擁有歐盟近一半的資產凈值,還有一些東歐國家十分依賴在英工作者的外匯收入。自1973年以來英國加入歐盟以來已交5000億英鎊會費,是第二大會費貢獻者,失去英國的預算支持對歐盟意味重大的經濟損失。
從政治力量上看,英國退出,破壞了歐洲一體化進程,會讓歐盟內部分裂力量增強,原本自相紛爭的歐盟更有進一步崩盤的危險。英國和歐盟失去了相互的依托,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脫離了歐盟的英國如果能把英聯邦的力量發揮起來,其效用或許並不遜於歐盟。同時,在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的今天,英國擁有世界領先的安全及軍事系統。失去英國情報和軍事系統的依托,歐盟面臨著東歐動蕩的壓力。
英國脫歐帶來的挑戰可能真的被外界過度誇大了。特蕾莎表示如果英國與歐盟不能達成有利的貿易協議,將訴諸世貿規則,貿易合作並不一定需要貿易協定。同時英國脫歐也得到了美國新上任總統特朗普的支持。特朗普早就預言了歐盟的死亡,並發表了強硬的親英申明:“如果歐盟不想與美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合作,美國當然要選擇最親密的盟友。”
一代鞋王百麗,難道真要被鼎輝投資低價收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9/162655.shtml
一代鞋王百麗,難道真要被鼎輝投資低價收買?
三錢二兩
2017-04-19 11:00
等市場出清以後,百麗國際的線下單店銷售能否停止下滑,甚至具有一定的增長呢?
本文由三錢二兩(微信ID:ThreeQian)授權i黑馬 發布,作者錢學林 。
4月18日,百麗國際發布停牌公告:
停牌的原因已經公布,鼎暉投資據稱牽頭57億美元收購,折合442億港幣,而百麗國際昨天的收盤價為444億港幣。
這收購價格比中丐的私有化還私有化啊!
不知百麗國際的股東作何感想?
魯迅說:
男人兩大愛好:
拉良家婦女下水;
勸風塵女子從良。
女人兩大愛好:
和窮人總是在談錢;
和富人談的全是感情。
男人女人都有的兩大愛好是(網友加的):
和品質好的產品總在談價格;
和低端產品老是談質量、談質感、談款式!
所以男女購物的時候總想: 不能太貴! 不能太醜! 不能撞衫! 質感要好!
最終“喜歡的東西買不起,買得起的又看不上”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煩惱。
奢侈品雖然品質好上檔次有面子,但耐不住貴沒法天天shopping!快消品牌雖然便宜,但都是抄來抄去,容易撞衫!小眾品牌雖然不撞衫、質感也還行,但不能確定它每出一款都好看!
日子還是要過的,鞋子、衣服、包包還是要買的,怎麽辦?
統計數據給出了答案——國際品牌
一些國際品牌的確解決了少男少女們以上的煩惱,國際品牌在國內並不是大街小巷都有的賣,雖然都是抄,但不至於隨便撞衫,質感還不錯,還有潮流感,價格也不貴。你不心動?
下面,我們做個實驗,直接在天貓上搜索“百麗”和“Charles & Keith”,然後選擇單鞋,最後大家選擇,你的心動“女生”是哪位?
以下是“百麗”的“單鞋”搜索結果:
以下是“Charles & Keith”的“單鞋”搜索結果:
幾乎是同樣的價位,雖然我不是女生,但問過很多女生,她們告訴我:“雖然女生愛買買買,但別把女生當傻子,女生買一雙鞋做的功課沒比男生買一只股票的少”。我想,以上兩款鞋的成交量已經說明了朋友們的答案。
當然,以上的對比可能並不合理,而且百麗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線下銷售。
不過,我想說明的是年輕女性的偏好在發生變化,至少這些年輕女性對百麗的品牌偏向是不明顯的,甚至是排斥的,這也是為什麽百麗的單店銷售在不斷下滑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會看到,Euromonitor發布的國內的中端品牌的鞋,如百麗的市場份額在下滑,而國際品牌的市場份額在上漲,這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
有關百麗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人都做過分析,歸總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
1.女鞋行業線下市場飽和,供給過剩;
2.百麗轉型電商失敗;
3.消費者品位的轉變。
I. 市場過度供給說
從2011年到2014年,女鞋的線下銷售商鋪增長了52%,但是市場需求只增加了13%。到了2015年,因為市場的急劇供應導致單店銷售收入和盈利能力下滑,一些撐不住的店鋪就開始關閉了。
供給的急劇增加對市場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從2014年開始,女鞋的單價就開始下滑,並且在2015年下滑比例達到4.2%。
所以,2015年以後,女鞋市場基本上就進入了量價齊跌的狀態,在大環境如此的條件下,主要以線下店銷售為主的百麗的業績能好嗎?
這里需要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你是認為線下女鞋的過度供給導致了女鞋市場的“量價齊跌”,那等女鞋行業也來個“供給側改革”,足夠多的線下女鞋店倒閉後,大家覺得百麗國際有投資價值嗎?
當然,你會反駁說,雖然線下女鞋品牌店的生意不好過,不過前面提到的“Charles & Keith”不是一直在開店嗎?那我認為你認同的是第二種學說,即電商轉型失敗。
II. 轉型電商失敗說
很多人都會吐槽,電商一個如此大的渠道,盛百椒怎麽就沒看清楚這個趨勢?人家盛百椒少說也是一家當年1000多億市值的公司,難道眼光還會比我們普通老百姓差?所以,吐槽盛百椒不會做電商,會沒看清楚電商的趨勢是瞎扯的。
事實上,早在2009年,百麗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淘秀網”,在當時獨立站點的趨勢下,淘秀網的運營還算不錯。2010年,淘秀網幾乎沒有任何廣告投入,但其銷售額卻做到了1000萬元。2011年,百麗又成立了優購網,並將淘秀網的資源全面移植至優購網中。
結局當然大家都知道,最終淘秀網和優購網都沒有做起來。
於是,又有人說了淘秀網和優購網的錯誤判斷和嘗試讓百麗錯過了鋪排天貓、京東等大型平臺的黃金期,其自身平臺也因售賣尾款,飽受質疑。
其實以上的判斷我覺得是站不住腳的,電商只是一個渠道,如果百麗自身的產品足夠突出,我相信即使百麗錯過了鋪排天貓、京東的黃金期,百麗都能後來居上。2011-2013年是手遊的爆發期,當時多少人質疑網易不會做手遊,可到了2014年,網易真正靠紮實的基本功,做出了好產品,最終一款產品圈的錢可能都是2013年手遊行業全年行業的錢。
III. 消費者品位轉變說
這個觀點應該是大多數人比較贊同的,這一點,盛百椒也深刻的體會到。
百麗2015/2016年度業績會上,盛百椒表示自己在上海總公司搭電梯,20個人中只有兩個人穿正裝鞋,他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兒子的鞋櫃里,同樣清一色的運動鞋,只有一雙正裝鞋。他說,很明顯,消費者對正裝鞋的需求在不斷降低。
這個問題我們在開頭也已經提到,現在市場中的選擇更多了,而且訴求也已經改變了,但是百麗並沒有跟上這個節奏,至少百麗並沒有抓住年輕女性的心。
當然,對於百麗目前的現狀,百麗的CEO盛百椒最清楚不過。據媒體報道,在上一年年度業績會上,盛百椒談及轉型,顯得十分猶豫。他說,“自己都65歲了,還能折騰多少呢?”接著,他又反問在場記者:“到底要不要轉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百麗國際第四季度鞋類業務的同店銷售下滑有所減緩,同時代理的耐克、Adidas等品牌的同店銷售仍然具有不錯的增長。
那麽,百麗國際的鞋類業務是不是如市場過度供給說所說的,隨著更多的鞋店關門倒閉,線下市場的過度供給將逐步出清。雖然百麗國際並沒有抓住年輕女性的心理,但是還是具有其消費群體的,那麽等市場出清以後,百麗國際的線下單店銷售能否停止下滑,甚至具有一定的增長呢?
這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因為我們看到九興控股的痛點銷售已經在第一季度實現了增長。
關於這個觀點,我覺得還無法證偽,目前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當然,百麗國際的最好出處並不是等線下女鞋市場的出清,而是公司能出一些爆款,最終能夠扭轉同店銷售的頹勢,不過這也許是一廂情願的。
(百麗國際各業務2015年度收入及利潤)
其實,目前對於投資者最好的交代的方式,盛百椒不妨考慮把鞋類業務和運動、服飾這兩款業務分拆了,一方面能增加運動、服飾類業務的估值,目前運動服飾每年的凈利潤都能做到18億了,按照FL的估值(這家零售店,如何做到單店年平均銷售是星巴克的3倍?),這部分業務300億人民幣還是能賣到的;而鞋類業務雖然在下滑,不過從九興控股的情況來看,這部分業務估計也快見底了,估一個300億人民幣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所以,盛百椒不妨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建議。
[本文由三錢二兩(微信ID:ThreeQi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錢學林。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鞋王百麗
鼎輝投資
贊(...)
分享到:
難道機會都跌沒了?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ia.html
股市短短一個多月俯沖下來,今天徹底砸穿年線,跌得幾個股友微信群異常安靜,朋友們連唉聲嘆氣的力氣都沒了。
今天剛收盤,有位朋友就發文講了一個感受:“手頭的不少股票,買的時候覺得價格合理甚至覺得低估了,可現在看,啥都覺得貴覺得不安全。真是奇怪的心理……”
另一朋友看了這篇文章,對我說:“我也覺得現在的股票貴了,比如,大盤3300點不到那會兒,我買的一只股票,當時看看覺得質地還不錯,想不到竟然跌去了40%多了吶!跌得都讓我懷疑人生了吶!接下去,我都不知道該怎樣買股了吶!手都發軟了吶!唉!”
我也唉聲嘆氣!股票這玩意兒難道是越跌越貴的?反過來,是越漲越便宜的?這個心理怎會不奇怪?
“老兄哎,你看咋弄?”朋友戰戰兢兢地問我。
“老弟哎,你3300點敢買,現3000點了為啥不敢買?”我答,“質地不錯的股票跌去了40%多,難道買的機會都跌沒了?”
“那……那我就再買一點吧!”朋友有點抖抖豁豁。
保險資金投長租公寓,難道是“周瑜打黃蓋”?
6月1日,距離兩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租賃新政”)僅一個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就發布了《關於保險資金參與長租市場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反應可謂相當迅速,可以預見各大保險公司、保險機構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長租公寓市場的深淺。
那麽問題來了,在租賃新政鼓勵的證券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保險資金等投資主體中,為什麽首先反應的是保險資金呢?另外,在租賃新政發布之前,保險資金也是可以投資公寓的,為什麽在新政發布之後保險資金才對長租公寓如此重視呢?帶著這兩個問題,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保險資金投資長租公寓背後的邏輯。
保險投公寓是“周瑜打黃蓋”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保險資金之所以對投資長租公寓反應如此積極,是因為長租公寓的資金需求與保險資金幾乎是最完美的匹配,保險資金投長租公寓,可以說是周瑜打黃蓋,兩者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讓我們看看長租公寓的資金需求。未來長租公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類:1、資源模式:以較低成本獲取土地資源或者房源、金融資本資源,以及人才資源;2、品牌模式:讓租客認可品牌,願意為品牌付出高溢價;3、資本模式:即通過REITs或獨角獸上市等資本運作實現公寓資產的證券化。
無論是資源、品牌還是資本模式,前提都需要公寓實現穩定運營且有可觀的現金流。而公寓項目從開發設計到步入正軌,往往需要一兩年時間,到開始盈利則需要5年左右。也就是說,投資長租公寓是一個長期的項目。如果投資者想賺快錢,那顯然不是長租公寓的良配。其次,長租公寓屬於重資產,對投資者實力規模也有一定要求。再次,租賃新政中還提到住房租賃資產化的意義在於可以“提供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投資品種”。所以我們可以總結,中等風險、中等收益、重資產、長周期是長租公寓作為投資產品的主要特點。接下來,再讓我們看看政府鼓勵的幾類投資主體的資金特點。
證券投資基金,是指通過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資金形成獨立的基金財產,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資產組合方式進行證券投資,基金份額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額享受收益和承擔風險的投資工具。這類基金屬於信托集資資金,由於投資者對投資收益和周期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投資的範圍。另外,為降低投資風險,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必須以組合投資的方式進行投資運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重資產屬性的長租公寓的投資比例。
政府引導基金,又稱創業引導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資,並吸引有關地方政府、金融、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不以營利為目的,以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投資於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或新設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以支持創業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政府引導基金是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的集合體,兩者在風險承受力和盈利訴求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引導基金的運營。
產業投資基金,是一大類概念,國外通常稱為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或準股權投資,並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以期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後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產業投資基金往往追求的是高風險高收益,長租公寓的中等收益較難滿足該類投資主體的需求。
保險資金,泛指保險公司的資本金、準備金。資本金是保險公司的開業資金,各國政府一般都會對保險公司的開業資本金規定一定的數額。也屬於一種備用資金。當發生特大自然災害、各種準備金不足以支付時,保險公司即可動用資本金來承擔保險責任。準備金是保險公司根據精算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從保費中提留的資金。與資本金性質不同,是保險公司的負債。
保險資金的本質是一種備用資金,是用來抵禦未來風險的。這類資金首要的要求就是穩。《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總則的第四條就指出“保險資金運用必須以服務保險業為主要目標,堅持穩健審慎和安全性原則,符合償付能力監管要求”。新華社北京1月22日發布的消息稱“2017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8352.13億元,同比增長18.12%;投資收益率5.77%,較2016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可見,保險資金過去的投資回報率確實不高。另外,大部分保險產品的投資周期都較長,例如傳統壽險期限通常在15年以上,部分在30年以上。這也就決定了保險資金具有可投資期限較長、回報率要求不高等特點。這與長租公寓中等風險、中等收益、重資產、長周期的資金需求特點契合。
至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保險資金對於長租公寓投資表現出如此積極的態度。接下來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麽是租賃新政頒布之後呢?
租賃新政解決了房價租金比過高的問題
過去的長租公寓雖然有市場需求旺盛和一些政策利好扶持,但有一個讓投資者躊躇不前的突出問題,那就是房價租金比過高。房價租金比是指每平方米的房價與每平方米的月租金之間的比值,大致反映了房屋以出租方式取得的投資回報。
一般情況下,若要滿足5%-6%的投資回報要求,房價租金的比值為196-232。據統計,一線城市的房價租金比目前都在600左右,上海為644,深圳為627,廣州為600,北京為594。簡單計算,一線城市房價與租金比值最低的北京,租金回本年限為49.5年,年租金收益率約為2%。
所以一線城市想要大力發展長租公寓,必然要讓房價租金比降下來。從房價租金比的公式來看,要將實現降比,要麽讓分母(即月租金)升上去,要麽讓分子(即房價)降下來。漲房租(漲分母)?顯然不符合民生需求;降房價(降分子)?也不是想降就能降的。既然兩條路都不通,那還有其他辦法嗎?4月25日發布的租賃新政就告訴了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三條路。
目前房價租金比分子過高的原因是租賃房源大多為居住用地、用房,這部分房價顯然是高居不下的。但是租賃新政允許“大中城市、雄安新區等國家政策重點支持區域、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並“支持住房租賃企業依法依規將閑置的商業辦公用房等改建為租賃住房”,這就是一個降分子的過程。通過將原本價格較低的非居住類用地、用房引入長租公寓市場,就從整體上把房價租金比的分子均價降下來了。這樣,投資者所考慮的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尤其是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首先就能夠得到滿足了。
投資長租公寓,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當房價租金比過高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市場需求和政策鼓勵下,保險資金投資長租公寓就水到渠成了。但投資不是童話故事,不是一句“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劃上完美句號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項目投資要落到實處還有很多具體細節需要考慮。無論保險資金進入長租公寓後是決定自己玩,還是帶著運營商一起玩。從《通知》的各項要求來看,保險資金想要甄選優質項目進行投資並實現有效監管,至少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現金流怎麽看
關於現金流的問題,《通知》中兩處明確提到。一是在提到所投資的長期租賃住房項目應當滿足的條件時,第一條就指出項目要“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具備穩定的當期或預期現金流。”二是規定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在采用債權投資計劃方式時,融資主體需要滿足“自有現金流占其全部應還債務本息的比例為100%(含)以上”。
現金流不僅是投資評估的需要,也是風險控制的需要。那麽投資機構如何查看項目的現金流數據,並且確保其真實可信呢?通過公寓智能管理系統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市面上的公寓SaaS軟件有財務管理模塊,包括財務收支流水和財務收支預算,從中可以看到公寓的當前和預期現金流,並且每一筆流水背後都會關聯到每一位租客、每一份合同甚至線下的每一臺智能電表、智能水表,從技術上大大降低了數據造假的可能性。
2、管理怎麽跟進
《通知》還要求“融資主體與項目主體加強項目建設階段管理”“建立相應的專屬崗位,負責投資期內各個長租住房項目的投後管理,並建立全程管理制度。”這與保險資金對投資不動產的相關要求是一個道理。
中國保監會印發的《關於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的通知》中規定,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時“資產管理部門擁有不少於8名具有不動產投資和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員,其中具有5年以上相關經驗的不少於3名,具有3年以上相關經驗的不少於3名”。投資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時“資產管理部門還應當擁有不少於2名具有3年以上不動產投資和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員。保險公司聘請投資機構提供不動產投資管理服務的,可以適當放寬專業人員的數量要求。”也就是說,想要進行相關領域的投資,要麽投資主體自身具備足夠的投資經驗,要麽找有經驗的第三方機構。而過去的不動產投資機構對於長租公寓領域尤其是公寓的運營管理似乎沒有太多經驗,初涉長租公寓的保險機構亦是如此。這時候,保險資金所需要的大概就是專業化、機構化的住房租賃企業了。
其實,從近期其他投資機構的動態中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發。比如中信泰富和中信信托合資設立的聚信泰富、浙江九曜資產近期和水滴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借助像水滴這樣的綜合服務商提供的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定位、運營管理等輕資產服務,幫助投資機構實現公寓項目的有效落地和專業運營管理。
3、如何做好風控
《通知》還要求保險機構應當在負債控制、款項支付、工程進展、租金回款、資產抵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風控措施,控制投資風險。”控是任何投資主體都會特別關註的問題。對於保險機構而言,除了第三方提供的專業服務來降低風險外,還有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就是通過公寓智能管理系統提供的大數據來實現對項目的全程監控。
以水滴管家為例,通過公寓管理系統,投資者可以在房源管理板塊了解公寓的運營狀況,如出租率、空置率等;除此以外,系統還支持對接線下智能門鎖、智能電表等智能硬件的接口服務,通過查閱智能門鎖的開門記錄、智能電表的日常用電狀況,可以進一步核實公寓的實際入住情況。而在財務管理板塊,系統還可以實現租客租金及其他收入、上遊業主端租金的支付以及相關服務商服務型支出的全封閉管理。從而幫助投資者對資金進出實行全程監控。
其實,無論是已經做出積極反應的保險資金,還是政府鼓勵的其他投資主體,在其投資過程都需要對公寓項目進行相應的評估和風控,而公寓智能管理系統憑借其大數據提取功能和技術風控手段,確實可以幫助投資者實現有效監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