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陽謀:微信電話本不讓運營商“顫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3/147690.html

文 i黑馬 王方
 
i黑馬:騰訊終究還是推出了免費通話,但卻是在微信之外的一款產品上——微信電話本,這讓人匪夷所思,它本有捷徑可走。這也是騰訊一貫的做法,過去幾年,騰訊有很多機會掀掉運營商的盤子,比如微信上線之初,即推免費通話;比如抓住虛擬運營商的機會,成為第四大運營商... ...但它都刻意錯過了。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為何?騰訊有何難言之隱?
 

過早曝光
 
一切問題又回到了原點。三年前,騰訊整出了微信,遲遲不推通話功能,如今通話有了,功能卻在另一款產品上。11月12日,微信電話本3.0上線。引得不少人驚呼“運營商要顫抖了”。
 
有心的用戶會發現,這是一款老產品,前身是QQ通訊錄。今年4月11日,其2.0版本就已出現。4月28日晚,2.0.1發布。5月26日,2.1.1出現。8月19日,2.2又推出... ...
 
但在昨天之前,它還是沿著通訊錄的路子走。直到11月12日,質變發生,新增了免費通話功能。
 
大量用戶湧入,結果發現這像是個beta版本,Bug比預想更多。i黑馬分別從財經作家、記者圈了解到一些聲音:
 
“打進來通完話掛不掉,打出去別人接不到。” 
 
“打電話聲音有回響。”
 
“有時直接連接失敗。”
 
“有些機型收不到註冊碼,有時收到註冊碼,也顯示錯誤。”
 
有人補刀,可能是運營商提前警覺,對用戶註冊碼進行攔截。但據i黑馬從運營商得到的消息來看,這純屬誤傳。如中國聯通集團就表示:1、認證碼問題與我們無關;2、會為新興業務提供良好網絡服務。
 
剩下的就是產品基本功了。比如聲音有回響,是沒來得及用進一步算法,消除回聲、雜音。基本功不實,產品過早曝光,對騰訊來說,完全不是好事。
 
國內前三名應用商店中,360手機助手已有下載次數37萬,應用寶2268萬,百度71萬。糟糕的體驗,可能讓不少用戶掉頭轉身,永不錄用。
 
有捷徑,走彎路
 
騰訊的戰略很遊離,僅從產品邏輯上看,它完全有捷徑可走。比如,把免費通話直接塞入微信。
 
這與微信產品定位相符。總結而來,微信有兩大功能,一類圍繞社交,如文字、圖片、語音;一類圍繞支付,如彩票、打車、理財、京東... ...2011-12年,微信曾依靠第一類功能圈住海量用戶。
 
2013年6月,微信5.0版上線,支付生態逐漸起來:今年1月,騰訊推出理財通,投資滴滴打車。2月入股大眾點評、同程,3月入股京東。陸續引入財、打車、本地服務、電商、旅遊等功能。
 
免費通話是對第一類功能的完善。從技術上看,語音與它已經非常接近。手機話筒有一塊振片,說話後,音波引起振片共振,電流會根據音波頻率變化而變化,從而將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
 
唯一的區別,“通話需要一個複雜的編碼,消除聲音的不連貫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語音信號。”一位從業者告訴i黑馬,但這對騰訊來說,並不是個門檻。
 
從體驗上看,通話功能的加入也並不唐突。原來的微信,發語音的步驟為點開微信——點聯系人——找到用戶——發短信、語音。加入通話後,步驟並沒有增多,變為點開微信——點聯系人——找到用戶——撥號。若把通話按鈕前置到聯系人頁面,步驟還可省略一步。
 
更關鍵的是,通話若單獨放到微信電話本,騰訊至少會走兩個彎路。
 
第一個彎路。APP免費電話歷來存在個缺點,有軟件壁壘。打電話前,必須雙方都安裝了該App,鼻祖Viber、Tango、fring、Skype尚且如此。這就會存在個問題:免費通話範圍將受制於產品的用戶數量。
 
微信電話本也是如此:用戶之間通話,必須雙方都安裝APP。微信電話本還在初期,若是3000萬用戶,通話就能在3000萬人中進行。而據微信官方資料,其用戶已超過10億,這已超過國內任一運營商用戶數。據財報顯示,中國聯通移動用戶數累計2.95891億戶(截至8月),截至9月份,移動用戶為約8.71億,電信則是約1.82億。
 
若直接將功能嫁接到微信上,騰訊可免去前期跑馬圈地的環節。
 
第二個彎路。電話本使用免費電話時,需要綁定手機號。而這個環節,微信也早已完成。自去年5月以來,微信一直在培養用戶支付習慣,其中第一步就是綁定銀行卡,綁定銀行卡後,手機號也隨之綁定。
 
去年12月,微信與支付寶爭奪戰爆發。在打車領域,騰訊系滴滴與阿里系快的又開始混戰,用戶補貼從10元、5元,降到2元,半年燒錢24億元。
 
這些都是代價,而微信電話本已經錯過大戰後的紅利。
 
屢失契機
 
騰訊本可掀翻運營商的盤子,卻又在戰略上避之繞之。這一切,不知是否與強勢的運營商有關。
 
去年,微信的實時在線,已引起運營商信令通道擁堵,若加入免費通話功能,10億用戶一擁而上,結果可想而知?若業務信道堵死,將直接影響運營商語音、流量收入,運營商不會善罷甘休。運營商信道包含控制信道與業務信道。就好似信號燈和公路,信令走的是控制信道,流量、語音走的是業務信道。
 
從騰訊立場來看,他一直是維護這種“合作”關系,從未觸碰運營商的敏感神經。
 
去年4月,微信與運營商的關系一度緊張。中國移動相關發言人稱,微信的實時在線,引起了中移動信令風暴:前者占用其60%信令資源,卻僅帶來10%的流量。
 
對中移動來說,這種付出與回報顯然不成正比。於是業內有人預測,運營商將對騰訊收費。
 
那段時間,馬化騰也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5月,馬化騰在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回憶,一次出差在機場,安檢時,一位工作人員看完證件後問我:“微信要收費嗎?”
 
隨後他還數次公開回應,與運營商是共贏而非替代關系。“雖然短期內有替代和沖突,在傳統方式轉變時,雙方的合作能夠給用戶更好的體驗,這是一個大趨勢。”由此可見,騰訊無疑觸碰運營商那根敏感的神經。
 
當時,中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的觀點,給了此事一個很好的評價:”OTT帶來移動的爆炸,我們資金支出增加,但是流量費沒辦法彌補這個支出。OTT服務商是否應該分擔移動商網絡成本問題?我不誇大地說,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很多國家的運營商都碰到。只能優化機制,把無效信令取消,才能減輕運營商網絡壓力。”
 
如今,騰訊若在微信上推語音,那就不僅僅是信令的問題了。
 
或許騰訊已意識到,政策是微信最大的風險。事件過去才兩個月,微信與中國聯通走向了合作——微信沃卡。事實說明,騰訊從中獲利遠不如聯通。
 
原因有二。1、據公開數據稱,聯通3G網絡負荷並不高,僅為30%,這與移動相差甚遠。2、微信當時已有5億用戶(聯通2.7億),是用戶量最大的App,能給聯通吸流量且探索新的流量經營方式。預售1個月後,微信沃卡的銷量便突破100萬。
 
而微信而言,雖推出了功能特權,得到了更好的網絡支持,用戶也擁有了定向微信流量,但是畢竟沒有一分錢收入:套餐費、流量費全歸屬聯通,而騰訊微信遊戲、支付特權已包含在套餐費里,無法產生收入,也就不涉及分成。
 
唯一的大好機會,騰訊若再選擇與移動、電信合作,推出類似SIM卡,將有機會成為國內第四大運營商。“騰訊不是虛擬運營商,沒申請牌照,也沒花錢,卻能擁有眾多SIM卡,虛擬運營商聯營卡的本質不就是這個?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評價。
 
若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運營商的飯碗又可能被掀了。
 
然而,騰訊接下來的舉動,又讓人匪夷所思:2013年12月,工信部下發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名單中沒有騰訊。而他的同行——阿里、京東均拿到牌照。
 
回想起半年前馬化騰的講話,一切均成事實。去年6月,馬化騰在一次公開場合表態,騰訊一不做手機,二不做虛擬運營商,要做的是踏踏實實做好與運營商的合作。“運營商和OTT是魚水關系,希望未來運營商和終端廠商攜手創造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在互聯網領域,騰訊是一條繞不開的巨鱷,但在通信領域,它卻被運營商馴得服服貼貼。
 
博弈背後
 
其實,騰訊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運營商活得挺好:盡管被OTT沖擊嚴重,但比想象中有機會。他們原來靠短信+語音+流量賺錢,未來將完全靠流量賺錢,左口袋的錢進右口袋。但現在的問題是,短信、語音收入下跌的速度比流量快。
 
短信沖擊由來已久,2007年移動推出飛信,其實已經意識到危機。據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移動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20.2%。11月初,移動索性宣布短、彩信按流量收費。
 
而微信電話本這類App,沖擊的則是語音收入。這塊來看,下跌速度還是安全範圍內。以中國移動為例,今年上半年語音下跌92億元,但數據業務增收265億元,整體收入還是上升趨勢。
 
但未來,二者若全按流量收費,損失巨大。發送純文本,1000條文字消息約耗流量1M。發送語音時,流量為0.9KB-1.2KB/秒;發送圖片,約50KB-200KB/張。300M流量相當於約83.3小時語音(以1KB/秒計算)、30萬條文字消息、3000張圖片(以每張100KB計算)。
 
價差巨大,運營商必須從流量彌補。原來用戶花100元在短信、語音、流量。未來同樣花100元集中在流量上。
 
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OTT的到來,運營商的ARPU(每位用戶平均收入)表現層次參差不齊:財報顯示,移動前三季度財報ARPU為63元,低於上半年的64元;電信則是65.7元,與去年相比穩中有升;聯通則僅為45.5元,低於去年的48.2元。
 
未來如何提高流量收入?運營商只需專註管道,把管道做大做粗,這樣網絡承載量大了,流量價格自然降低。用戶每月的流量需求也隨之增大。
 
4G網絡的普及,給了運營商的機會,也給了騰訊的機會。

看完文章後,如果你是關註騰訊系的創業者(或感興趣者),請加微信wangfangnews。這是個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後續,我會拉你拉入相關創業者群。
 
驗證時,不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這個美男紙不會搭理你。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98

現場還原》三十分鐘演講 透露一連串的「陽謀」 科技大老聽了都驚呼 紫光戰略布局大公開

2015-11-09  TWM

趙偉國一席禁止台灣晶片赴中國銷售,引起一片驚呼與反感。他的演講透露出紫光大膽激進的全球奇襲與直取台灣的策略。他,究竟還說了些什麼?

「向台灣施壓,開放晶片產業!」十月二十九日,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演講裡拋出這個提議,馬上成為台灣高科技業最敏感的話題。這場三十分鐘的演講,趙偉國還說了什麼?

這一天,在北京亦莊的豐大國際大酒店裡,全中國半導體的領軍人物,全到齊了: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經理丁文武,他主管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規模逾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是中國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公司;清芯華創董事長陳大同、武岳峰資本合夥人潘建岳,在中國和紫光集團,並列三大半導體集團。清芯華創今年以十九億美元收購豪威,武岳峰以六.四億美元收購矽成。能參加這場會議的中國業者,背後的銀彈是以十億美元為單位!

趙偉國一向低調,這場演講中,卻首次清楚解析紫光的戰略:

策略一:羊毛出在豬身上

資本市場募資 用在購併事業趙偉國承認,「市場買不到技術,資本也買不到技術,頂多只能買到合作,但可以藉此讓技術生根發展。」光靠研究單位研發難有技術突破,只有利用資本和產業結合,才能「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這個過程好比羊毛出在豬身上,讓投資人去賺資本市場的錢。」他解釋,紫光將發行債券和設立類PE基金,要把類PE基金做到三千億元人民幣規模,再用這筆錢投資購併事業。

以前台灣高科技公司是用員工配股,讓投資人出錢幫高科技公司獎勵員工,現在趙偉國是要讓投資人出錢,幫他購併全球公司

他的目標,是「從芯(晶片)到雲(端)」,拿下連結手機到雲端的三個關鍵產業:手機晶片、物聯網晶片和記憶體產業的全球龍頭地位。

策略二:不犧牲美國利益

就怕引起三大副作用

他說,紫光要「與國家同向,與巨頭結盟,與資本分利。」換句話說,想當老大最快的方法,就是與現在的老大合作!

趙偉國說,「中國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經濟大國,但從未被稱作強國,為什麼?」他的答案是,「因為中國缺乏足夠數量的高科技企業。」他說明,二○一四年,中國進口半導體金額為二一七六億美元,僅次於花在進口原油上的二二八三億美元。

他認為,與美國這種強國競爭時,不能犧牲美國科技企業的利益為代價獲得發展,因為有三個理由,一是中國可能打不過人家,二是會引發殘酷的市場競爭,三是會引發中美的政治對抗。

策略三:最好的管理是不管厚利打賞 只管結果不管過程他要併世界一流企業,併進來之後,如何管理?趙偉國認為,「紫光管理的一個基本核心,就是不管。」他認為,「找的人要不畏強敵、產業報 國,管理則採取小過不罰、大過才罰,而且有功必獎、大功大獎。」他舉例「李力游(展訊董事長)比我有本事,我管不住他,更不會管他。」他拿共產黨發展做例 子,當年毛澤東打土豪分田地,「不分田,誰給你打土豪?」他的邏輯是,有厚利可分,團隊自然會奮勇爭先,他只需要管結果,而非過程。

他把商業競爭當成戰爭,要「以戰爭的手段實現產業發展」,聲東擊西、遠交近攻、閃電戰,這些戰術都可變成商業競爭的法寶。而他現在用的就是鉗型攻勢,巨額資本加上聚攏優質團隊,這兩大優勢作用如同雙鉗,從兩側包夾敵人,再大的敵人都會喘不過氣來。

策略四:對台施壓逼就範

提議禁止台灣晶片銷往中國演講最後,趙偉國認為,中國政府應採取更強硬的策略,除了提出禁止台灣晶片產品賣到中國,他認為,台灣政治家在這方面過於短視,一禁止台灣產品在中國銷售,台灣就馬上軟了。

同時,他認為中國政府要放開民間企業手腳,「政府的芯片產業基金不要直接投資」,把錢交給市場化(民營)的團隊發揮,「不要與民爭利」,給半導體產業低稅率優惠,加大資助研發。壓低台灣產業,幫助中國民企,中國半導體產業才會加速崛起……。

當天應邀出席演講的美商矽成副董事長韓光宇,也在現場聽到趙偉國說中國應限制台灣IC進口的一番話,不過,他認為趙的說法實際上根本不可行,因為以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有一半占有率,若真的限制,對中國的損傷更大,中國絕對不可能這麼做。

「我的解讀是,趙偉國為何會講重話,是因為不滿台灣的作法,為何所有外資都可以到台灣投資,唯獨中國不行?」不過,韓光宇認為,這次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 策略很務實,與以前推動其他產業很不同。「例如以前中國搞太陽能,一直擴充產能,結果自己沒賺到錢,造成殺價競爭,還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發展,但這次中國完 全不增加產能,透過收購及入股的合作方式,讓雙方都能獲利,對大家都有好處。」也因為認同此次中國發展半導體的策略,因此美商矽成今年也以六.四億美元賣 給武岳峰基金(編按:由「上海市創業引導基金」與「武岳峰資本」共同發起,基金規模達一百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於大陸相關半導體產業)。

韓光宇說,最近他去中國,感覺就像九○年代台灣,每個官員都很想做事,業界都很有野心,在這種企圖心下,兩岸的資金人才絕對可以互補。不過他認為,台灣不能一直很民粹,把自己關起來,這樣一定會喪失很多機會。

不過,另一位台灣重量級半導體公司執行長觀察,趙偉國的這番話,絕對不是脫口而出的想法,幾乎可以代表目前北京當局的態度。而且在他的簡報中,很清楚點明紫光的大戰略布局,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若循著這個軌跡,台灣政府的產業政策及企業競爭力都會嚴重受壓,必須及早找出因應對策。

趙偉國的演講,數度獲得在場人士的掌聲。他把中國半導體產業決戰世界舞台的戰略端了出來。這不是陰謀,是陽謀,他說到做到,一步步按照這份計畫,挖走了高啟全、投資力成團隊。

對手的作戰策略都已攤在眼前,台灣不該只是永遠處在被動守成,更應思考對策,回應中國的挑戰。

低調趙偉國 高調談戰略

紫光發展重點與路徑

業務聚焦:從芯到雲

發展戰略:戰略結盟、遠交近攻、聲東擊西、千里奇襲、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目的:行動晶片、大物聯網、儲存相關晶片原則:與國家同向、與巨頭結盟、

與資本分利

路徑:全面收購、境外入股、境內合資

手段:

1.大規模儲備現金,包括發債和設立私募基金2.延攬世界級國際化人才3.加速與A股資本市場的對接

對國家產業政策建言:

1.大力扶持重點產業,高通的罰款用於資助移動

晶片研發

2.對晶片企業和骨幹員工採低稅收政策3.中國5G施行速度和發展路線,應和國內晶片

公司協商

4.政府產業基金不要直接投資,要做母基金,撬動更大的資金,由市場化團隊管理,母基金做優先級,市場化資金做劣後級資料來源:紫光集團2015北京微電子國際會議簡報

撰文 /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8

吾知政財 - 吳仁 陽謀 (2012年05月18日)

1 : GS(14)@2012-05-19 11:15:2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043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