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個時代終結引發的思考:“第二院線”呼之欲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51.html
i黑馬註: 三網融合,表象來看廣電這張網受到國內體制的制約,加之互聯網發展迅猛、電信網緊隨其後,讓廣電網愈顯差距。但究其本質,是三網之間在市場化起點上的懸殊差異。從三網舞臺上的影視內容來看,其發展的不均衡則是在版權以及內容監管本身的起點不統一。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龔聰林
人人影視經歷多年掙紮後近日正式閉站,引來市場高度關註。對網友而言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對於多年從事影視版權交易的華尚公司而言,旗下“沙發院線”正迎接一個新時代的機遇。
“三網融合”的口號喊了多年,表象上來看廣電這張網受到國內體制的制約,加之互聯網發展迅猛、電信網緊隨其後,讓廣電網愈顯差距。但究其本質,是三網之間在市場化起點上的懸殊差異。從三網舞臺上的影視內容來看,其發展的不均衡則是在版權以及內容監管本身的起點不統一。
從內容源頭進入,拉平版權起跑線
從海外的環球、福克斯、樂天娛樂到國內的完美、華誼等,華尚公司近期動作頻頻,不斷向對方闡述國內家庭屏幕的發行趨勢和機會,以及華尚在發行上的專利產品和團隊運作優勢。對電影出品方而言,家庭既是用戶在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環境,也是對現有國內院線發行渠道的補充。而以“家庭”為核心陣地的廣電網隨著近年的持續整轉,全國已經超過2.5億戶家庭正以數字信號接收各類節目,加之全國智能電視平均尺寸已達到49.29吋,這些發展對電影出品方來說,比發行一部超過10億票房的影片更具戰略價值。國內外電影出品方已經清晰認識到,電影發行將不再局限於傳統影院,除了年輕人的互聯網平臺,向家庭電視屏幕的發行將真正帶來一場地面掃蕩式的行業升級。
傳統院線模式難以複制,民間力量爭搶“第二院線”頭銜
如果將每個家庭比作一個影院,那廣電某種程度上而言將成為“院線”。而這條巨鱷“院線”一旦爬行起來會否重演電影發行商之間的檔期廝殺不得而知,但當大量影片被引進家庭渠道進行發行時,傳統院線的宣發模式將受到成本以及各地廣電經營主體不一、網絡環境複雜、點播產品各異等客觀因素難以被複制。按照廣電歷來經營思路與手段,選擇幾家資金雄厚、內容整合力強、產品運營能力優秀的運營公司實為不錯的選擇。而以“沙發院線”為核心產品的華尚公司,其母公司擁有服務廣電行業超過10年運營經驗,通過近一年在全國各地廣電的不斷覆蓋及用戶聚集,依靠優秀的分賬平臺,正在努力打造全國“第二院線”頭銜。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家庭屏幕增值潛力巨大
如果說觀眾去影院為電影的奇觀性和社交性買單的話,那電影在家庭屏幕的發行是否能讓老百姓為之掏腰包?從樂視TV同步首發汪峰演唱會到Netflix於2015年在電視和IMAX影院同步發行《臥虎藏龍2》來看,時效性是關鍵因素之一。雖然目前國內沒有被市場所接受的同質案例,但國內運營公司自主投資內容來發展發行渠道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此外與影院環境不同,家庭環境受到互聯網“客廳戰略”、“T2O(TV to Offline/Online)”的啟發已經變得更為旁類觸通,包括小賣、衍生品等傳統影院夢寐以求的高利潤商品服務,在“第二院線”的理念和環境下更具有可行性和變現力。
無論是上遊內容的強勢結盟,還是終端用戶的快速覆蓋,要做好中間力量的支撐並持續保持競爭力並非易事,在內容、產品、運營、營銷上都需要投入和整合。家庭屏幕的發行已經勢如破竹,包括中國在內全球每年電影產出量超過4000部,而通過各種發行手段能真正能進入國內影院的不足兩成,其中海外影片甚至不足1%。中國已經躍然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5億數字電視家庭的規模是國內電影院不可比擬的,“第二院線”已具備成熟的市場環境,究竟三網中花落誰家,拭目以待。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風口的萬達院線
http://www.xcf.cn/jrdd/201501/t20150109_707999.htm 2014年11月28日,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院線」)於深交所上市的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為A股市場的「院線第一股」。隨著萬達商業地產201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的掛牌,王健林在2014年7月全集團年中工作會議上下達的「今年力爭推1-2家主要公司上市」的目標,在接近年關之時圓滿實現了。
萬達院線是萬達集團除了地產之外最早開始培育的子業務,也是目前最為成熟的一塊子業務。自2005年設立起,萬達院線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年間成為行業老大,還是應了雷軍那句話:「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風口的豬
萬達同系的關聯公司萬達百貨,自2007年設立至今已有八個年頭,卻依然在虧損中掙扎。但萬達院線自設立起短短五年之內就拿下行業頭把交椅,並且將此桂冠維持至今。2011年至2013年,萬達院線的總營業收入分別為22.09億元、30.31億元、40.23億元。
萬達院線的風口在哪裡?
自2002年中國打破電影發行的「省-市-縣」行政分層體制,實施院線制的市場化改革以來,影院的數量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在影院觀影,人們的影院觀影習慣正在穩步形成。受此推動,全國的票房收入持續保持在30%以上的年複合增長率(圖1)。
也正是在2002年,萬達開始開發以萬達廣場為代表的商業綜合體。影院作為最基本的文化娛樂設施,與城市商業綜合體有著天然的匹配性。面對著迅速崛起的觀影市場,萬達與其將物業出租給第三方院線公司,還不如自己來經營院線。
2005年1月,萬達院線宣告成立。藉著萬達廣場在全國的擴張,萬達院線的影院佈局也在全國鋪開。萬達院線自2009年起連續五年票房收入、市場份額、觀影人次位居全國首位。
截至2014年6月底,萬達院線在全國85個城市共有已開業影院150家,銀幕1315塊。萬達院線的150家影院中,有89家租賃於萬達廣場的物業,約佔60%,其餘的租賃於第三方物業。
2013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達到31.61億元,也是全國唯一一家票房突破30億元的院線,而排行業內第二的上海聯和院線還不足20億元。2014年上半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達到19.88億元,佔全國市場份額14.46%。從全國前五大院線的票房收入對比來看,萬達院線的市場份額穩中有升,並且較其他四家院線的市場份額優勢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圖2)。
雖然萬達院線保持著頭把交椅的地位,但這依然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原本分屬行業第二、三位的中影集團背景的中影星美院線及上影集團背景的上海聯和院線,其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從10%以上市場份額跌落下來,以至於截至2014年上半年,行業第二至第五位的院線,市場份額膠著於7%-8%區間。
受益規模效應
除了萬達院線,此前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的還有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影股份」)及廣州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逸股份」),上影股份下屬有上海聯和院線,金逸股份下屬有金逸珠江院線。
與萬達院線下屬影院全部自營不同的是,上海聯和院線的下屬影院以第三方加盟為主、自營為輔,廣州金逸珠江院線則是以自營為主、第三方加盟為輔。2013年,上海聯和院線228家影院中自有影院只有28家,金逸院線171家影院中自有影院為110家。
從2013年單銀幕年票房量來看,萬達的253.53萬元/幕,大大高於上海聯和的153.93萬元/幕及金逸院線的160.56萬元/幕(表1)。
這種落差與各自的市場佈局有著緊密的關係。
上海聯和院線以上海為主要根據地,金逸院線以廣東為主要根據地,雖然萬達在廣東無法與金逸院線競爭,在上海也無法與聯和院線競爭,但在全國大量的二三線城市,萬達廣場在核心地段基本都有落子,因而萬達影城也得以在二三線城市的核心地段佈局。而金逸院線及聯和院線在跨省擴張時,在城市地段選擇方面不及萬達有優勢。就影院的票房收入潛力來看,位於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影城並不遜色於一線城市非核心地段的影城,所以萬達單個銀幕的平均產出量得以維持高位。再加上聯和院線及金逸院線有比例不等的低產出量的影院加盟,更加拉低了其單銀幕的平均產出量。
單銀幕產出的金額落差也說明,萬達院線的整體上座率要高於聯和院線及金逸院線,進而也說明萬達影城整體位於人流量更旺的商業地段。
而只有在人流量更旺的地段,一家影城才可能開設儘可能多的影廳而不用擔心上座率。雖然萬達院線的影院數量在三家中是最少的,2013年底為142家,但其總銀幕數量卻是最多的,達到1247塊,平均每家影院有8.78塊銀幕,遠高於上海聯和5.36塊/家及金逸院線的5.61塊/家。
跟隨萬達廣場,萬達院線得以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廣泛落子,令其規模效應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在核心地段的單個影城規模更大,影廳數量更多,又促進了整體上的節約化經營。
主業受壓,副業填補
2013年,全國院線數量達到45條,可統計票房的影院總數達到3849家,銀幕總數達到1.82萬塊。而且這個數量還在急速迅速增長中,僅2013年一年,全國就新增銀幕5077塊,平均每天增加13.9塊。
這種激烈的競爭,使得影院支付給物業方的租金成本水漲船高,而向消費者出售的票價又略有下滑,整個院線行業的毛利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萬達院線的放映毛利率從2011年的25.49%下降到2013年的20.26%,上影股份從29.15%下降到22.52%,金逸股份從16.27%下降到12.21%(圖3)。
橫向對比,金逸股份的放映毛利率之所以大大低於萬達院線,是因為前者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大大低於後者,單銀幕產出量的不足導致毛利率低下。上影股份麾下聯和院線的上座率、單銀幕產出量也大大低於萬達院線,但上影股份的毛利率卻反常地高於萬達院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聯和院線旗下的影院絕大部分為加盟影院,上影股份可以向加盟影院收取大約票房收入7%的發行分成,但卻不需要承擔影院運營的額外成本,因而其院線放映的毛利率得以提升。
在電影院線的經營模式中,雖然電影放映是最大的收入來源,但卻並不是最賺錢的業務。以萬達院線為例,電影放映的毛利率只有大約20%-25%,而爆米花、飲料之類的賣品業務毛利率卻有70%左右,而廣告業務的毛利率更是高達95%以上(圖4)。
萬達院線的電影放映主業因競爭日趨激烈而毛利率下滑之時,其賣品業務的毛利率卻穩中有升,廣告業務的毛利率也基本維持穩定。在電影放映業務盈利能力下滑時,其賣品業務及廣告業務進行了有效地填補。
由於電影放映業務的收入佔萬達院線總收入的近八成,因而電影放映毛利率的輕微下滑也會導致其毛利佔比的大幅下滑。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萬達院線電影放映所貢獻的毛利佔比在不斷下滑,從56.42%下降至44.71%;而爆米花之類的賣品業務貢獻的毛利佔比,則從17.17%上升至24.72%;廣告業務貢獻的毛利佔比,也從26.4%上升至30.57%(圖5)。
按此趨勢,萬達院線未來的發展格局甚至可能是,做大院線規模之後,電影放映業務可以微利甚至不賺錢,主要從賣品業務及廣告業務獲得回報。■
簡析萬達院線 0o尋找鑽石o0
來源: http://xueqiu.com/1215100742/35176891
新年的第一批新股IPO讓人極為關註,在首批新股當中最讓人關註的恐怕當屬萬達院線了,今天與朋友的聊天當中也恰好的說起了這家公司,趁著余興未盡便在雪球網發表此文,平日里也不善於言表更不擅長賣弄文墨,
可能會有部分內容較偏個人主觀各位看客還請自行斟酌 ,寫的不好還望各位見諒。
那麽我就來說說對萬達院線的個人看法(不一定對),首先對萬達院線我持謹慎態度。 在影院行業萬達是龍頭,票房收入、市場份額、觀影人次都位居第一,站在萬達集團的角度來看萬達院線確實是一項不錯的資產,05年成立的萬達院線與萬達商業地產的捆綁模式讓其快速位居行業第一,萬達院線旗下的所有影院采用的是資產聯結的模式,所有的旗下影院都是自有資產(院線旗下的影院主要有資產聯結模式和簽約加盟模式兩種),資產聯結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更便於統一的品牌運營管理、統一排片,電影院屬於重資產,資產聯結的影院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量大且每年的折舊費用高,這是這種模式的缺點。對於分析萬達院線的基本面我會依次從
行業、公司、商業模式、 等方面著手,這也是我的基本邏輯。
行業篇:(分全球行業、國內行業) 首先談談行業情況,電影產業是個大行業,整個產業鏈的主體主要包括制片商、發行商、院線、影院。院線和影院是公司的主要業務主體屬於電影產業的下遊行業,產業的運作模式為:制片商完成影片的投資與拍攝和影片的後期制作,發行商從制作商手中取得發行權向
院線、DVD影碟、互聯網視頻、電視電影頻道 等新媒體發行影片,但是這里主要概述對院線的發行(發行商不得直接跳過院線向影院發行,發行過程中的影片宣傳主要由發行商負責),院線是我國電影發行的主要機制,以院線為紐帶向旗下影院拷貝影片統一排片播映,影院是電影產業流通的最後終端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影院承擔著影片播映和票房收回的主要任務。如圖所示:
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運作的結果是產生票房,票房是各個環節的收入保證,每個環節的票房分賬比例都不一樣。如圖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公司所經營的業務(院線、影院)占票房比例是最大的。
大概的了解了電影產業從制作到產生票房的基本情況後還需要了解一下市場的行業容量(票房總體收入)。先從全球票房的視角來看,根據藝恩咨詢2014年最新的全球票房數據,2014年的全球票房達到375億美元同比2013年的全球票房359億美元增長率約4%,07年-14年期間取出全球票房收入的複合增長率約為5.26%,如圖所示:(註:圖中只顯示07-13年的數據,14年取值375。北美地區+其他地區=全球總票房)
根據上圖顯示如果從全球視角來看票房收入市場已經處在一個成熟飽和的階段了,如果把票房市場按照區域來劃分分為中國市場和北美市場將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根據藝恩咨詢的數據中國市場2014年總票房47億美元(296億人民幣),同比2013年增長率為36%,而北美市場2014年總票房為103億美元,同比2013年下降6%。如圖所示:
而且根據藝恩咨詢提供的資料來看,事實上,除了印度、韓國、法國之外,日本、德國、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等也在延續這種下降趨勢,從市場份額來看2014年全球票房達到375億美元,美國占27%的市場份額,中國占13%,比2013年提升3.3個百分點。而英法德日韓印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8個國家票房占比均不超過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國電影市場低8%。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在2014年全球票房增長的16億票房當中,中國貢獻增量75%,由此可以說明中國成為全球票房的增長引擎。全球主要國家票房占比如圖所示:
個人觀點: 從全球票房來看市場容量似乎已經飽和很難得到爆發式的增長,全球的票房看似天花板但是中國電影市場發展依舊動力十足中國市場還是值得期待。可能由於文化的差異、語言的不通是中國電影走出去走向世界目前的難題。
再來看看國內的市場情況,我個人認為國內市場喜憂參半,先來說說喜的吧2014年中國票房增長同比增長36%,正是因為如此的增長速度成為了全球票房的增長引擎,近幾年來國內票房節節新高從2007至2014年的票房複合增長率為36.65%。如圖所示:(註:圖中2014H數據為上半年數據,2014全年取值296)
藝恩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票房達到296億人民幣,觀影人次達到8.3億人次,共上映的影片388部(國產片308部,進口片80部)從國產片與進口片的貢獻率來看,國產片產生票房161.55億元RMB,占比54.51%,進口片產生票房134.84億元RMB,占比45.49%,進口片已經不是國內票房增長的主要因素了,國產片逐漸的發揮了本土文化優勢。中國在經過了“中美電影政策” 的調整後,面對《變形金剛4》《美國隊長2》《霍比特人》系列這樣的大片的擠壓下,依舊快速扳回局面,可以說中國國產電影增長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國產片產量如圖所示:
國產影片每年保持著較為穩健的增速增長。國產片從13年的《泰囧》《致逝去的青春》《西遊降魔》等到14年的《心花路放》《親愛的》《小時代》系列等都有不俗的票房表現,說明國產電影已經找到符合當下時代背景的題材了,也逐漸的迎合大眾的口味。觀影人次達到8.3億相比較上年度6.17億增加了2.13億,同比13年增長34.52%,較上年度的32.44%增加了2.08個百分點,觀影人次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情況。
再來說說憂的情況,第一個憂是全國院線一共有45條但是根據2013年的數據整體影院的上座率其實不足15%,雖然萬達、中影等龍頭企業的上座率超過20%,但是在整體上座率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建設影院會引起供過於求,在供過於求的背景下為了提高上座率容易引起院線之間的票價競爭,而最終上座率不足的影院需要承擔著租賃和折舊的雙重重壓(上座率是衡量影院盈利和虧損的重要指標),銀幕增長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上座率不高的情況下過快的銀幕增長速度容易為將來埋下隱患。近年來的銀幕增長數量如圖所示:
從10年至14年的銀幕複合增長率達到40.39%,需要明白的是一塊銀幕代表著一間觀影廳,2010年的觀影人次為2.81人次至2014年為8.3億人次,這期間的複合增長率只有31.1%,觀影人次的複合增長率遠遠落後銀幕的增長率,所以很難想象在上座率不高的情況下如何消化銀幕過快的增長率。第二個憂是互聯網視頻以及家庭影院的普及對傳統的院線終端渠道的沖擊,目前諸如騰訊視頻、樂視視頻、愛奇藝、PPTV等新傳播媒體都已經推出付費觀看的模式了,比如騰訊視頻VIP套餐,如圖所示:
雖說互聯網視頻還不能夠和院線同步播映,但實際上互聯網視頻的付費模式慢慢的開始在改變觀影者的消費心智了,互聯網視頻有其特點:1價格便宜 2播放方便3觀看時間上不受限制4觀影效果一般。相比較影院播映的特點:1票價貴2播映受時間限制3大多數人只有在休假期間才有到影院的消費欲望(由於工作原因很難偷空觀影)4觀影效果好。而家庭影院的普及對院線影院的沖擊也不可小覷,最近
$歌華有線(SH600037)$ 發布公告聯合30余家有線網絡公司成立了“電視院線”是有線電視行業的首創,以低價格、後付費、在家看的方式向國內的用戶提供高清影片,隨著電視向3D、4K高清的方向發展未來的家庭影視效果會更加出色。所以互聯網視頻、電視院線等新出現的播映渠道必然會影響到傳統單一的院線電影終端。
個人觀點: 總的來看國內的電影市場有喜有悲,喜的是在全球票房增長停滯的情況下中國票房市場依舊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動力,說明國內市場依然廣闊。悲的是在國內影院整體上座率不高的情況下快速擴建影院增加銀幕,其次是對互聯網視頻、家庭影院、電視院線等新傳播媒介對院線票房分流的擔憂。
公司介紹篇: 萬達院線是一家成立於2005年的院線公司,隸屬於萬達集團,目前在80多個城市建成了150家萬達影院。票房、市場份額都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號稱中國第一電影終端品牌。全國院線票房TOP10如圖示:
公司在行業市場的競爭地位:公司從2009年起票房收入、觀影人次、市場份額均位居第一,而11年至14年的市場份額分別依次為13.61%、14.39%、14.52%、14.23,需要註意的是萬達院線14年的市場份額雖然保持第一位但是開始出現下滑,說明了市場競爭的很充分。此次募集資金主要是用於新建50座影城,大肆的新建影城是否會投資過剩也是我個人的擔憂,為了鞏固市場份額在整體上座率偏低的情況下通過擴建影院規模提高市場覆蓋率個人覺得未免有點自殘。(這也是我擔心的)
主要競爭對手為中影星美、上海聯合、大地等,在眾多競爭對手當中大地院線的市場份額排名提升最快北京新影聯市場份額排名下降最快,如圖所示:
大地院線增長速度快但是運營效率卻不高以較低的票價卻並未換來上座率的提升。大地院線擁有490座影院,在影院的數量規模上遠遠超過萬達院線,但是大地院線並不是完全資產聯結的模式有部分的簽約加盟影院,所以大地院線的統一運營管理效率並不如萬達院線,為了拼規模搶份額而忽視運營管理的大地院線也是一位自殘選手。(其實大肆擴建影院實為搶占電影終端,院線控制的終端數量越多那麽分賬比例就越多話語權就越強,可能這就是大地院線不惜代價快速擴張的原因吧)
萬達院線的競爭優勢個人認為應該是資產聯結的模式了,旗下的影院屬於自有資產,在統一品牌管理方面上比簽約加盟更加有優勢。
萬達院線除了市場份額、觀影人次第一外,還有一個亮點便是賣品(爆米花、可樂飲料等)、廣告業務。根據招股書取2013年財務數據可以看出賣品收入4.77億占營業收入比重的11.88%。如圖:
院線影院的的主營業務成本主要是物業租賃費,原則上影院的租賃費不超過年度票房的15%,但不少的影院的租金已經達到票房的15%-20%之間了,而萬達院線背靠萬達商業地產,占據天然優勢的萬達院線在13年度向萬達商業地產支付票房收入的11%,占營業成本不到7%。總覺得萬達院線和萬達地產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
關於公司其他方面就不多說了招股書有很詳細的說明。
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以自有資產捆綁萬達商業地產的模式,依托萬達廣場的快速擴張在全國快速擴展,依靠萬達廣場人流優勢來帶動觀影娛樂消費。依靠自家商業地產能夠占據最好的地理位置,這是其他院線公司所不具備的優勢。
本來還想寫一寫公司的財務狀況,但是簡單的看了一下財報也沒有什麽需要重點說明的地方,只有一處是公司的毛利率比其他院線的要高些,這里的毛利率高於其他院線公司主要是因為主營業務成本確認計量的問題,公司的租賃費主要是確認在了銷售費用而其他院線公司的租賃費則計入主營業務成本所以萬達院線的毛利率看起來比其他院線公司的要高出一些,實際上公司的凈利潤率則和其他的院線公司差不了多少。
最後總結一下,這篇文章主要是從行業到公司做了一個概述,可能表述的並不夠全面,主要是本人頭痛和時間的原因。電影行業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似乎達到了天花板,增速有限,但是中國市場依舊能夠保持較為強勁的增長,對於電影下遊行業未來的發展也許會往多渠道多終端的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僅僅只是單一的院線渠道了,國內電影票房市場應該還是會有不錯的發展空間,電影票房是巨大的但不可能只讓院線獨占,互聯網新媒體的興起會改變人們的消費心智。萬達院線是家好公司未來的成長路徑是擴張影院規模提高市場份額。
股市有風險,入市要謹慎,此文不構成申購或買賣建議,虧損自負。
寫於病重感冒之時
。。謝謝
@今日話題 @沒幹貨不廢話
【IPO深度解讀】萬達院線,你申購了嗎?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5257596
成功拿下最新一批IPO核準批文的萬達院線於今日與其他9只新股集中發行,如願成為 “內地院線第一股”。作為萬達集團旗下資產的萬達院線此次發行總數為6000萬股,網上發行1800萬股,發行價格21.35元/股,發行市盈率22.96倍。
招股書顯示,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通過其控制的萬達投資持有萬達院線68%的股份,包括王健林四兄弟在內的其他27名股東共同持有32%的股份。
成立於2005年的萬達院線是一家自主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影院的電影院線公司,公司業務涵蓋:影院投資建設、院線電影發行、影院電影放映及包括賣品銷售、廣告發布在內的相關衍生業務。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院線在全國80多個城市擁有已開業自有影院150家、自有銀幕1315塊。
行業前景廣闊 在2008到2013年的六年間,全球電影票房實現了5.2%的年均複合增長,2013年,全球票房增長至360億美元,北美仍是第一大市場,但份額卻從2008年的38%降至33%。相對於北美電影票房的低迷,2013年,中國票房同比增長了19%,已經成為北美後第二大票房市場,在此拉動下,中國的影院數量也得以快速發展。
在從2010年到2014年的5年時間里,全國影院數量保持了38.9%的年均增速,2014年年底,影院數量有5785家,銀幕24304塊。
目前,中國電影銀幕數量約為美國的二分之一,但中國的城鎮人口卻是美國城鎮人口的兩倍。如果中國的人均銀幕數能夠達到與美國一樣的水平,銀幕數量至少要達到80000塊。
目前國內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在16%左右,而未來這一數字仍有繼續增長的空間。在幾大院線中,UME影院集團的上座率為25%;其次為上影影院投資公司和河南文化影視集團,24%;中影影院投資,22%;萬達院線,21%。
連續五年領跑全國院線 自2009年起,萬達院線已連續五年在票房收入、市場份額、觀影人次方面領跑全國院線。2011、2012年和2013年票房收入3年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2013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較2012年增長28.73%至31.61億元;年觀影人次較2012年增長約33.20%達到7780萬人。
萬達院線的主要競爭對手為上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影”)旗下的聯和院線,大地院線以及中影星美等院線。
商業模式——捆綁萬達商業地產快速擴張 萬達院線主要業務收入來自於電影票房收入、賣品銷售收入等。2013年,萬達院線營收42.26億元,其中76.74%(30.87億元)來自於電影票房收入。同期,上海聯和院線及中影星美票房收入分別為18.83億元和18.38億元。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采用票房分賬模式。在票房分賬模式下,票房收入在扣除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及與影院約定的所適用的流轉稅及附加後的凈票房收入在制片方、發行方、院線公司及影院之間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分配。
以一張100元電影票為例,里面包含了5%(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和3%(3元)的增值稅,在剩下的92元里,影院作為放映的最後一環能從中得到50%(46元),院線最多能分得7%(0.64元),最後的43%(39.56元)在發行商和制片方之間分配。 萬達院線,不僅僅是院線。因旗下影院全部為自有,它同時也是影院公司,可獲得57%的分賬,這樣便可在票房收入上跑贏大多數競爭對手。截至2013年年底,萬達院線在73個城市擁有142家自有影院,而上影旗下聯合院線的228家影院中,只有28家為上影自己投資;金逸旗下的185家影院中,加盟的數量為71家。
萬達院線得以快速發展是與萬達自有商業地產進行捆綁分不開的。在萬達院線142家自有影院中,有83家為租賃萬達商業地產物業,這保證了萬達院線能夠以低於業內平均水平的租金價格獲得較為優質的位置和充足的客源,當然,另一方面,電影院也可以幫助萬達廣場吸引客流、帶動消費。
租金方面,目前國內影院大部分采取與票房收入掛鉤的方式,這樣既能降低影院經營風險,又能使業主有機會分享未來票房帶來的額外收益。正常水平下,影院的租金成本為凈票房收入的13%—15%。而萬達院線租用萬達廣場的租金費用雖自2012年7月1日起由凈票房的10%提高到11%,但仍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低租金具體給萬達帶來了多少優勢呢?2011、2012、2013年,萬達院線房屋租賃費用占票房業務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9.67%和10.65%。 2011、2012和2013年,上影股份房屋租賃費用占電影放映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82%、11. 30%和13.81%。 萬達院線VS上影股份 2013年,萬達院線僅賣品部分收入高達4.78億元,毛利率68.93%,但這部分收入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僅為11.88%,影院票房收入為30.87億元,在總收入中的比例為76.74%。
上影的業務以電影發行及電影放映業務為核心,賣品收入、版權收入和廣告服務收入為輔。 2013年,包括電影放映在內的主營業務收入為4.88億元,在總營收中的比重為84.42%。
萬達院線在申請上市過程中曾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去年4月份,公司首次披露招股書時,高達66%以上的毛利率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同期披露招股書的上影主營業務毛利率僅為32.02%。
這樣巨大的毛利差距主要是因為萬達院線將房屋租賃費用、設備折舊和攤銷費算在了“成本”中,而上影和金逸則將這些費用都放在了“銷售費用”里。
而在日前披露的招股書意向中,萬達院線對毛利率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更新,更新後的數據顯示,2013年,公司毛利率為34.79%,略高於上影32.02%的主營業務毛利率。
雖然萬達院線在營收和利潤上均遠高於上影。凈利率方面,萬達院線卻要落後於上影股份,2013年,萬達院線凈利率只有13.29%,相比上影21.66%的凈利率,萬達院線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萬達院線與萬達商業地產之間的關聯交易也一直是投資者關註的焦點。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院線的150家影院中有89家租賃的是萬達物業,占到影院經營面積的67.48%。
根據招股書披露,萬達院線擬募集的20億元資金中將有16億元用於影院建設項目,公司計劃在2016年底建成影院260家,規模幾乎是目前的兩倍,而萬達廣場的增長速度勢必跟不上影院的建設速度,2014年,萬達計劃新開的萬達廣場數量只有24家。
這也意味著,萬達院線將不得不增加第三方物業租賃,這也必然會推高租金成本。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產業政策對於電影發行放映業務的政策準入要求逐步降低,產業內外資本加速布局影院院線建設,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重要商圈的競爭也日益激烈。
目前,除了萬達院線,上影、中影和金逸也都在排隊上市之列,財說將保持關註,陸續帶來個股分析,敬請期待。 @今日話題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點擊以下目錄鏈接: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一網打盡,為您開啟全球投資之路 歡迎加財說全球投資交流QQ群:205373295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萬達院線上市 賣品收入增長率下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453
1月22日,有著“院線第一股”之稱的萬達院線(002739.SZ)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市場。新股一開盤便受到熱捧,迅速觸及漲停上限。 (cfp/圖)
1月22日,有著“院線第一股”之稱的萬達院線 (002739.SZ)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市場。新股一開盤便受到熱捧,迅速觸及漲停上限。或許不久之後,萬達掌門人王健林又將重回“首富”寶座。
父子 兄弟
昨日,萬達院線申購價為21.35元/股,開盤價最終定為27.94元/股,但仍然受到投資者的熱捧,截至昨日收盤,萬達院線暴漲43.98%,報30.74元。
而隨著萬達院線股價上漲,王健林父子所持有的股份市值也不斷攀升。萬達院線招股說明書 顯示,萬達院線控股股東萬達投資3.4億股,占總股份的68%,而王健林通過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和萬達集團間接控股萬達投資,也是萬達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王健林之子王思聰持有萬達院線500萬股,占總股份的1%。
若按昨日收盤價計算,對應該公司5.6億股的總股本,其上市首日市值就達172億元。其中,王健林和王思聰持股市值分別為104.5億元和1.53億元。
加上前不久剛剛在港交所上市的萬達商業 地產(03699.HK),昨日收盤市值2103港元,王健林占股53%,持股市值約為895億。目前,僅僅計算上市部分的資產,王健林個人身價就達到了1000億元。
去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胡潤百富榜”顯示,王健林家族以1450億元財富排名第二,落後於馬雲家族的1500億元財富。
萬達商業招股書透露,王健林4位兄弟王建忠、王建可、王建春和王建川分別持股300萬,各占總股份的0.68%。按照今日的漲停價33.81元/股計算,王建忠等4人持股市值均超過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獲得這億元股權的代價卻非常低。據四川在線 介紹,2010年,王建忠、王建可、王建春、王建川4人曾獲得萬達影院的股權轉讓,而轉讓的總價格則均為1元,原因便是上述4人與王建林為兄弟關系。此舉也被視為,首富王健林對其家族成員的回饋。
去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胡潤百富榜”顯示,王健林家族以1450億元財富排名第二,落後於馬雲家族的1500億元財富。
挑戰
據《經濟觀察報》 早前報道,過去三年,萬達院線以每年約30家影院的速度在擴張,而以快速布局著稱的萬達廣場每年的新建數目也不過20多個。一位接近萬達消息人士透露稱,從2009年開始萬達院線便不得不在集團自有物業之外建設影院。
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萬達新建影院需要租賃第三方物業。這些新影院將直接面臨和市場接軌的租金壓力。而沒有了萬達廣場的資源傾斜和支持,它們在後續運營上還將面臨一系列考驗。
事實豐,這方面已有先例。前述消息人士稱,萬達院線在四川綿陽曾租賃一處第三方物業建設影院,由於選址等諸多原因,該影院很長一段時間上座率只有8%-10%。國內院線行業平均上座率是15%,而想要保本上座率至少需要超過22%。
此外,隨著在第三方售票軟件在線選票功能的日益完善,消費者縮短了在影院內停留的時間,這對電影院賣品收入和增長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萬達院線也不例外。
據虎嗅網 介紹,萬達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曾茂軍談到賣品銷售對影院運營的重要性時介紹說:“國內影院的賣品和票房收入占比平均在8-12%,而國外一些影院賣品收入占比則可達40-50%左右,美國、韓國都可以達到這個水平。”
根據萬達招股書顯示,萬達在賣品銷售上,每單消費能夠達到29.90元(2013年),毛利率達到70.3%(2013年),與發行放映的毛利率20.26%(2013年)相比,前者更為“有利可圖”。但是,受在線選座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萬達賣品增長率下跌至43.84%,這一數字在2012年為61.51%。
歌華有線聯手中影、阿里等6公司 組建中國電視院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74.html
歌華有線聯手中影、阿里等6公司 組建中國電視院線
第一財經日報 王珍 2015-06-14 21:33:00
今後阿里巴巴將作為主要運營方負責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籌備組的運營、實施工作;電視院線運營公司成立後,將由阿里巴巴選派推薦人員出任第一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
在智能電視機上,看正在熱映的電影將成為現實。歌華有線(600037.SH)6月14日晚間公告透露,歌華有線、中影、阿里等6家公司將共同發起組建“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
這6家合作方包括歌華有線、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影”)、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下稱“國廣網絡”)、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杭州阿里”)、金磚絲路投資(深圳)合夥企業(下稱“金磚絲路”)、北京北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廣傳媒”,是歌華有線的關聯公司)。
公告顯示,杭州阿里註冊資本2.6億元,由馬雲控股80%,由謝世煌持股20%,法定代表人為陸兆禧;金磚線路的合夥人為金磚絲路資本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欣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擁有豐富的行業資源,其中包括俄羅斯等國家優質節目內容的獨家代理資源。
近日,上述6家公司簽署了《中國電視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新公司今後將負責“中國電視院線”在全國簽約省市的運營和推廣,以互動方式在有線電視傳輸網絡、網站中傳播廣播、影視節目及相應市場運營業務。
“中國電視院線”的註冊資本為5億元,其中歌華有線控股62%,中影持股10%,國廣網絡持股10%,杭州阿里持股6%,金磚絲路持股6%,北廣傳媒持股6%。
事實上,中國電視院線采取兩層架構設計:歌華有線將分別牽頭發起設立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籌)和中國電視院線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
2014年12月23日,歌華有線已聯合全國30多家省市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共同成立了“中國電視院線聯盟”,並與30個省市簽署電視院線業務合作協議,依托各家省市的高清交互平臺,開辟傳統電影院線之外的第二大電影發行市場。聯盟成員單位即國內有線電視運營商,正積極協商組建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一旦成立,歌華有線將把所持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62%控股權轉讓給中國電視院線控股有限公司。
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阿里巴巴,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因此今後阿里巴巴將作為主要運營方負責電視院線運營公司的籌備組的運營、實施工作;電視院線運營公司成立後,將由阿里巴巴選派推薦人員出任第一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
今後,各合作方將聯手打造“中國電視院線”的品牌,計劃年內完成“中國電視院線”在30個省市地區有線電視網絡的上線,屆時“中國電視院線”品牌欄目將覆蓋全國2000多萬高清交互用戶,輻射近兩億有線電視用戶,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家庭觀影平臺。
業內認為,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視院線”將積極推進有線電視運營商的戰略轉型,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萬達院線人事變動 官方回應: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7/154292.shtml
導讀 : 公告顯示,葉寧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並稱其離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i黑馬 訊 2月17日消息,昨日晚間萬達院線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於2016年2月15日收到公司董事葉寧遞交的書面辭職報告。
資料顯示,葉寧於2002年加入萬達集團,2008年出任萬達院線總經理,2013年任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
公告顯示,葉寧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並稱其離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同日,萬達院線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許承寧提交書面離任申請,許承寧因工作變動原因,提請不再擔任公司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職務,並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附萬達院線公告:
關於董事辭職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內容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董事會於2016年2月15日收到公司董事葉寧先生遞交的書面辭職報告。
葉寧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職務。根據《公司法》、《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等法律、法規以及《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葉寧先生的辭職自辭職報告送達董事會時生效。葉寧先生辭去董事職務後,將不再擔任公司董事會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其他職務。葉寧先生的辭職,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及公司董事會對於葉寧先生在擔任公司董事期間為公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特此公告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會
2016年2月17日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 ,i黑馬 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萬達院線並購Propaganda GEM 構建娛樂上遊產業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3323.html
中國的電影院正在把“電影+爆米花”模式拋在腦後,院線公司正在嘗試向電影衍生品甚至娛樂體驗等方面尋求增長,而一些領頭院線已經將產業鏈延伸到了上遊,試圖構建圍繞優質IP、涵蓋電影、遊戲與衍生品的電影生態系統。
5月13日,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02739.SZ,下稱“萬達院線”)與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萬達影視”)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完成對好萊塢電影娛樂整合營銷公司Propaganda GEM與遊戲發行公司互愛互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互愛互動”)的戰略並購。
Propaganda GEM總部位於瑞士日貝瓦及美國洛杉磯,是一家於1991年成立的專註娛樂營銷的老牌公司,業務領域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影像、遊戲、藝人及活動等,主要是提供娛樂營銷創意和理念,承擔的角色是品牌與內容之間的結合,如寶馬(BMW)與《碟中諜》系列合作就是出自該公司之手。
針對並購的原因,萬達院線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於萬達院線而言,對Propaganda GEM的並購是打入好萊塢上遊產業鏈的一次重要突破。按照萬達院線的計劃,Propaganda GEM還將與萬達院線在國內的全資子公司、本土電影整合營銷公司慕威時尚聯合,分別在美、中市場開展業務,充當全球品牌主與電影IP之間的橋梁。事實上,萬達院線的野心還不止於此,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萬達院線希望借助Propaganda GEM與慕威時尚兩個平臺,在全球IP投資領域有所作為,進軍電影產業上遊。
發布會現場 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
萬達院線董事、總裁曾茂軍在發布會上透露,萬達影院的戰略思路是,影院是入口,人次即流量,娛樂為體驗,場景做連接。他斷言,電影院未來將被重新定義,未來的影院將是基於場景消費的娛樂綜合體。萬達目前已經擁有院線、發行渠道,還擁有傳奇影業旗下的電影IP。曾茂軍表示,未來,萬達的電影業務將實現電影、遊戲、衍生品、IP之間相互轉化,將圍繞IP進行360度產業生態布局。他還透露,萬達將引入VR技術,在影院提供沈浸式遊戲體驗。
曾茂軍的這一“生態圈”思路,在13日的另外一宗並購也有體現。萬達院線與萬達影視13日同時宣布,兩家公司還攜手戰略並購了互愛互動。這標誌著萬達首次在其電影生態圈中布局遊戲產業。互愛互動總裁黃建評價稱,萬達院線是中國遊戲發行行業中,唯一有實力做百城聯動的遊戲宣發活動、有能力在一兩周之內,迅速建立起遊戲品牌的公司。
作為一家以房地產起家的巨無霸公司,萬達集團當下正在謀求從商業地產向文化旅遊、金融產業、電子商務轉型。根據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萬達西雙版納年會上公開的數據,萬達集團下屬的萬達文化集團主要以並購擴張規模,2015年文化集團收入512.8億元,已形成影視、體育、旅遊、兒童娛樂四個產業板塊。其中,萬達院線收入80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20.4%,同比增長49.9%;票房63億元,同比增長49.6%;會員“萬人迷”超過5000萬人,增長超過50%,每月增加超過200萬會員。
萬達院線於2015年1月22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塊上市,領先老牌同行中影、上影、金逸等一個身位登陸資本市場,正式成為國內院線第一股。截至2015年12月31日,萬達院線擁有已開業影城292家,銀幕總數2557塊,2015 年觀影人次 1.51 億人次,同比增長 48.9%。根據王健林此前透露的計劃,2016年萬達院線將新開業影城77家,新增屏幕(不含並購)698塊。
萬達院線的發展,與國內電影業的高速增長有關。根據中國電影出版社的數據,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達人民幣439億元,同比增長49%,申萬宏源則估計,2015年至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複合增長率為38.6%。
萬達影視估值375億太貴?萬達院線遭問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601.html
資本市場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一紙問詢函讓萬達院線(002739.SZ)重組發生波折。
兩周前公告擬收購萬達影視的萬達院線5月24日收到深交所問詢函,被要求就12項問題完善信息披露,其中包括要求披露穿透披露投資方、萬達影視高估值與利潤承諾的參考依據、旗下核心資產傳奇影業的經營狀況等。
“收到問詢後,公司一般是先回複,詳細解釋,最後的決定權還在交易所。”一位熟悉資本市場的人士5月2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按照慣例,因標的估值被問詢的公司可以選擇調低價格,重新修改方案,也有主動選擇取消重組的情況,但一般取消之後三個月之內就不能再啟動。
近日有市場傳言稱,監管風暴或從IPO審核刮向並購重組。這紙問詢凸顯了監管層對影視公司高估值並購的關註,同時也將投資者的目光拉回標的資產傳奇影業的業績。這家正在虧損的好萊塢電影公司,對於在電影市場有莫大野心的巨無霸公司萬達而言,到底是一根雞肋還是一塊肥肉?
萬達電影樂園
劍指估值
5月12日晚間,停牌3個月的萬達院線披露了其重組預案,發布了發行股份購買萬達影視並募集相關配套資金的公告,稱將購買萬達影視及子公司傳奇影業,並披露了其業績狀況。公告稱,萬達院線擬向33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100%股權,萬達影視100%股權的預估值為375億元左右,預估增值率約為171.46%,各方協商暫確定標的資產交易價格為372.04億元。
問詢清單中,第一個是要求萬達院線對投資方進行穿透式的披露。根據預案,交易對方包含泛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弘創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等 30 家公司和機構。深交所要求萬達院線以列表形式補充披露交易上述有限合夥企業的全部合夥人情況,披露至自然人、法人層級,並說明合夥企業取得標的資產股權、合夥人取得合夥權益的日期,以及合夥人出資形式、目的、資金來源等信息。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業績和估值。預案稱,萬達投資承諾萬達影視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合並報表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累計不低於50.98億元。而未經審計的模擬合並財務報表顯示,其2014和2015年凈利潤分別為-26.91億元和-39.70億元。這樣的歷史業績與承諾凈利潤形成了反差。因此,深交所要求萬達院線補充披露整合前的萬達影視、傳奇影業以及互愛互動等主要標的資產在業績承諾期內預計實現的凈利潤,結合交易標的所處行業發展、業務開展等情況,說明業績承諾的依據和合理性。
萬達院線內景(網絡資料圖)
眼下,資本市場監管趨嚴,上會節奏放緩。近日市場傳聞稱,監管層可能集中清理IPO排隊中一批凈利規模較小、且盈利能力出現下滑的企業。還有說法稱,監管風暴已從IPO審核刮向並購重組,對影視等行業高估值並購受到監管關註。這些說法尚未得到權威部門證實,但在萬達院線發布重組公告當晚,擬98億收購樂視影業、以資產註入形式登陸資本市場的樂視網(300104.SZ)也同樣受到了深交所問詢,被要求補充披露其評估增值率、市盈率水平的合理性。
前述熟悉資本市場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比起對近期個別存在借殼傾向的公司,深交所此番對萬達院線的問詢相對溫和,未來重組能否順利進行,最後要看萬達方面與監管部門的溝通情況。
雞肋還是肥肉
收購方案顯示,萬達影視是以自身為主體,由青島影投和互愛互動等核心子公司整合而來,其中,青島影投持有LegendPictures.LLC及其所有子公司(即傳奇影業)100%股份。基於此,對於本次估值375億元的萬達影視來說,傳奇影業無疑構成其核心資產。作為高估值要素,在深交所的問詢函中,傳奇影業的業績也被重點涉及。
傳奇影業是萬達今年年初宣布斥資不超過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億元)收購的電影制作公司,這起並購被稱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最大的一起文化並購案例。公告披露,傳奇影業營業總收入由2014年的26.35億元增至2015年的30.23億元,但其2014年、2015年凈利潤分別為-22.43億和-36.28億元。這也使得收購完傳奇影業母公司青島影投之後,萬達影視凈利潤為負。基於此,深交所要求萬達院線補充披露扣除上述因素影響的傳奇影業2014和2015年的凈利潤,並分別列示上述原因對傳奇影業凈利潤的具體影響金額。
不久前萬達以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傳奇影業(網絡資料圖)
針對虧損原因,萬達院線在公告中解釋稱,傳奇影業近兩年虧損較大的主要原因包括其管理層加速行使期權導致非現金股權激勵費用大幅增加、廣告成本較高以及對部分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等。
“傳奇影業的虧損是有原因的,在六大好萊塢公司中,傳奇的模式最為獨特,它是獨立制作公司,只制作電影,因此相對於迪士尼這樣多種業務相互協同的綜合性公司而言,它業務單一,業績容易被其電影產品的市場表現左右,因此波動非常大。”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兩年傳奇的大片在市場上不太成功,是造成業績低迷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美國對外資進入影視制作產業十分審慎,正是因為傳奇恰逢業績低迷,才讓來自中國的萬達獲得了買入的機會,成為了傳奇的新主人。依據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並購習慣,萬達買下傳奇,不僅僅是希望進行資本運作,而是與並購盈方、鐵人公司等體育公司一樣,希望將IP拿到中國市場賺錢。針對傳奇有些令人尷尬的業績,王健林近期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傳奇是一個起伏、不太穩定的公司,最好的年份最後利潤超過兩億美元,虧損差不多幾億美元,核心原因就是產品。這一年若推出一兩個大產品,財報就好看;這一年沒有好作品,或投了一部作品卻巨虧,就造成虧損。
大片的票房增長,往往拉動制作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上揚,將IP轉變為收益,也是資本市場喜聞樂見的方式。上述知情人士指出,雖然傳奇抗風險能力較弱,但單獨一兩年的業績有偶然性的,其《魔獸爭霸》等系列出來以後,全世界的魔獸粉絲眾多,其業績還是很有想象空間的。
目前,傳奇影業有多部大片處在制作之中,將在未來一年內推出,包括將於6月10日推出的根據網絡遊戲改編的IP巨制《魔獸爭霸》,將在明年2月17日推出的由馬特•達蒙主演的《長城》,和將於明年3月10日推出的《金剛:骷髏島》等。
另一個值得註意的細節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萬達並購債務纏身的AMC時,曾設置了管理層對賭,約定雙方未來三年按凈利潤分成,通過業績增長中共享收益。這正是AMC後來扭虧為盈、迅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原因。王健林日前在媒體鏡頭前也透露,萬達在買下傳奇前,談判了很長時間,對公司的風險控制、每年投資計劃和利潤都有過制度性安排。由此不難猜測,萬達買下傳奇時,很有可能參考並購AMC時的手法,與管理層簽訂了對賭協議,來保障業績增長。
《魔獸》為什麽橫掃中國院線?僅僅因為它是個絕版IP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9/156409.shtml
《魔獸》為什麽橫掃中國院線?僅僅因為它是個絕版IP嗎?
劉蕓蕓
2016-06-09 09:15
文 | 劉蕓蕓
編輯 | 吳丹
昨日,《魔獸》在中國內地以全制式上映,影片改編自暴雪的著名同名遊戲。
今年1月,萬達以230億收購了《魔獸》電影的制作商美國傳奇影業。這也是迄今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樁文化並購。
剛剛《魔獸》電影官方微博宣布,票房已經破2億元。今天淩晨備受遊戲玩家和粉絲期待的電影《魔獸》登陸中國各大院線,首映票房就超過了5200萬元。據電影票房初步統計,周二報收1.09億,同時,《魔獸》憑借創紀錄的1.2萬多場排映,午夜場斬獲5540萬,刷新《速度與激情》保持的5250萬午夜場歷史紀錄;也僅憑午夜場,便擊敗《X戰警:天啟》奪得了周二單日冠軍,並將單日大盤提升至一億線以上, 成為首部首日排映超過10萬場的電影,排映占比高達66.4%市場預測中國大陸有望突破15億票房。
《魔獸》票房為何會如此火爆?
毫無疑問,首要原因則是,《魔獸》的IP很強,有大量的死忠粉。 自《魔獸世界》宣布準備將其拍為電影時,就引發了各方關註。這款遊戲自1994年問世以來,風靡全球,已經積累了超過一億的玩家,其中網絡玩家超過1100萬,玩家們在這款遊戲上花費的時間總計更是超過了800萬年。近十多年來,魔獸遊戲依然常年保持在世界前十名最受歡迎的遊戲榜單。對眾多玩家來說,魔獸早已不僅僅是一款遊戲,而是承載了他們最重要的青春和記憶的時光機。
就中國市場來說,因為它是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出生成長的,而那個時代正是中國互聯網開始爆發的時代,WOW在那個國內網遊相對貧乏的時代真的是現象級的存在,這種影響力 不是其它遊戲在中國可以達到的。除此之外,魔獸電影的核心受眾除了WOW玩家,還有更久遠的WAR3玩家。
另外,在這個講究情懷的時代里,《魔獸》卻並沒有刻意去迎合玩家群體,而是擁有了一個引人入勝,邏輯清晰,世界觀合理的背景故事。《魔獸:崛起》的劇情是第一次獸人戰爭,故事的藍本是1994年發售的《魔獸爭霸1》,那是只有骨灰級玩家才玩過的遊戲,大部分國內玩家都是從《魔獸爭霸3》才開始接觸這個系列,因此在玩家中名聲最大、人氣最高的橋段無疑是巫妖王阿爾薩斯的故事。從阿爾薩斯初出茅廬到成為巫妖王的這段故事,不僅玩家耳熟能詳,同時也是一段愛恨糾葛、蕩氣回腸的故事,無論從故事的人氣度還是劇情的可塑性還是來說,都是改編的No.1選擇。並且暴雪也沒有刻意去討好玩家,而是選擇從頭開始講述魔獸的歷史, 因為畢竟遊戲玩家還是小部分,票房的主體是一般大眾,而且這也明顯是計劃拍成《指環王》一樣的系列電影。如果單從魔獸世界觀的豐富程度來說,拍個幾十部都綽綽有余。
最後來說說暴雪娛樂這家公司。暴雪起家,是從一家僅有3人的小公司,一躍成為了全球遊戲行業的代名詞。2012年 ,騰訊和暴雪娛樂旗下的子公司動視暴雪宣布戰略合作,在中國市場,動視暴雪將其備受矚目的射擊遊戲《Call of Duty(Online)》交給了騰訊運營。長期以來,暴雪以不計成本的投入研發精品大作而聞名全球,其中,《星際爭霸》、《魔獸爭霸》、《魔獸世界》等都是暴雪的傑作。 電影《魔獸》也將給暴雪帶來不菲的業績,假設暴雪獲得 1/4 比重的票房分成,如果《魔獸》全球票房達到 5-8 億美元,則對動視暴雪的 2Q16收入邊際貢獻 6-10%;由於內容授權收入對應的經營利潤率較高,因此對應的 2Q16 經營利潤有望邊際提升 18-30%。
《魔獸》電影更大的意義在於,它是動視暴雪從遊戲產業進軍影視業務的試金石。從動視暴雪的角度,作為未曾涉足影視業務的公司,從自有的著名遊戲 IP 入門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公司也能從市場反響中吸取有用的電影制作經驗和教訓。
早期新聞稱,《魔獸》電影的制作方傳奇影業今年剛剛被萬達集團宣布以不超過35億美元現金(約230億元人民幣)收購。此後,萬達院線又在本月稱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傳奇影業將註入萬達院線後者作為全球知名的獨立制片公司,已與華納兄弟、 環球影業等頂級好萊塢娛樂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系因此,很多人認為,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魔獸》有可能創造新的票房奇跡。
[本文作者劉蕓蕓,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封面圖來自CFP。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魔獸
IP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