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實土儲遠遜同業 分析:重回報不重量

1 : GS(14)@2016-09-15 08:07:40

【明報專訊】長實地產(1113)最新業績資料顯示,在港土儲僅約70萬平方米(約753.4萬平方呎),落後於其他一線發展商。今次以19.53億元奪得九肚豪宅地皮,就算土地面積不大,有美資分析員認為,該項目的利潤率仍達25%,並且相信長實投地繼續會注重回報,不會輕易降低門檻。

長實近年已經較少投地,昨日成功進帳,無疑惹市場關注。即使加上九肚山地皮,長實現時持有本港地皮仍不足800萬呎,不但被新地(0016)的4990萬呎土儲拋離,同屬一線發展商的恒地(0012)及新世界(0017),土儲超過2000萬呎,較長實多逾一倍。

九肚地利潤率料達25%

有美資證券行分析員稱,雖然是次長實投得土地的面積及規模不大,土地每平方呎樓面價約8000元,估計完成發展後,利潤率可達25%。他認為,今次長實出手不代表該集團的投地態度有突然轉變,相信長實要有足夠回報才會去馬投地,不會貿然降低對回報率的要求。

該分析員又稱,長實今次投得的地皮規模不大,對該股的資產淨值影響很細,只帶來相當於每股5仙左右變動,預期對長實股價不會構成太大影響。長實昨日收市報55.55元,微升0.09%。

[地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84&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090

港人居住空間遠遜寶島 太古城價錢買台灣豪宅

1 : GS(14)@2016-10-15 12:00:16

■台灣豪宅建築面積動輒3,000方呎以上。



【海外樓市】奇則、劏房在香港屢見不鮮,新樓兩房實用面積普遍只有500餘方呎,豆腐膶的空間,是為了生活還是生存?劏房見得多,豪宅倒是未見盡,記者走訪彼岸的台灣,對比兩地豪宅大不同。記者:陳家恩攝影:江俊豪



在台灣稱得上豪宅的,地點、面積、配套最重要。中原地產台北總經理張紹權居住台灣逾20年,因工作需要經常往返港、台兩地,他坦言認為台灣最宜居,「人情味重、語言相近、物價低,以及環境優美,均令我愛上這個地方」。他指一般家庭也有約2,000方呎的建築面積居住空間,豪宅建築面積動輒3,000方呎以上。反觀香港,「豪宅」定義模糊,細至實用面積500餘方呎的又一村又一居三房單位,大至實用面積逾1,600方呎的大埔比華利山別墅洋房大屋,也可登上豪宅榜,可見一岸之隔,空間大不同。



台北樓價十年翻一番

寶島風光明媚、語言文化相近,更有港人嚮往的民主自由,近年越來越多人移居台灣!台灣官方數字顯示,今年首八個月合共已有762名港人獲當地發出定居許可,較去年全年891人相差不遠,料將超越去年。事實上,台灣的投資移民門檻相對其他地方為低,於台灣開設公司並投資600萬新台幣(約150萬港元)便可,但港人買台灣房屋不被視為投資,即不能買房移民。據第一太平戴維斯報告顯示,去年台北市的建築面積平均呎價為6,463港元,按年增1.1%,較2005年時的建築面積平均呎價2,936港元升幅達1.2倍。張紹權指港人到台灣置業的,不外乎讀書、移民、投資,台北物業租金回報普遍約2厘至3厘半,不過,實際情況視乎很多因素,例如是否鄰近公共運輸系統、與市中心距離,以至配套設施等。


陽明山別墅叫2,400萬

陽明山是較為港人熟悉的豪宅地段,據台灣房屋網站資料,陽明山一幢五房三廳、建築面積約94.05坪(約3,350方呎)的別墅,連車位放售價9,600萬新台幣(約2,400萬港元)。相若價錢,在香港大約買到鰂魚涌太古城一個實用面積1,100方呎三房兩廳單位。不過有意見認為陽明山太多遊客前往觀光,對居民而言,私隱度不足,以及經常有塞車問題。今次記者走訪的新北市台北華城豪宅區,遊客較少,距離台北市中心約半小時車程,加上有保安駐守站崗,為市內新興豪宅地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5/198010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83

深港通慢熱 概念股「散水」 北向僅用額度21% 遠遜兩年前滬港通

1 : GS(14)@2016-12-07 07:23:09

【明報專訊】期待已久的深港通正式開閘。一如市場預期,昨日成交淡靜,概念股因投資者獲利離場而「散水」。其中港交所(0388)急挫3%,本地券商股跌3%至6%,早前熱炒的部分「港股通」新貴也顯著下跌。有基金經理表示,對冲基金入市比預期少,因為目前市場焦點在美國,不過隨着明年資金回流亞洲,深港通也會逐漸加熱。

明報記者 顧冷冰、陳子凌、徐寶文

昨日深港通南向的「港股通」105億元(人民幣‧下同)額度中,收市僅用了8.5億元。北向的「深股通」用了27.11億元,雖遠多於南向,但與兩年前滬港通啟動首日用罄130億元額度買滬股的盛况相差甚遠。深港通開通,撞正意大利憲政公投失敗,港股高開15點後即走軟,午後最多跌189點,收市跌59點或0.3%,收報22,505點,連跌兩日累挫372點或1.6%。全日成交688.28億元,較上日少約120億元。

港交所挫2.7% 本港券商跌3%至6%

深港通概念股全線「散水」,港交所挫2.7%,為表現最差藍籌;中港券商普遍跌逾2%;本地券商股中國泰君安國際(1788)和海通國際(0665)挫5.3%,耀才(1428)和英皇證券(0717)分別跌3.4%和6.2%(見表1)。上周熱炒的部分「港股通」新貴也大挫,華潤鳳凰醫療(1515)和金蝶國際(0268)跌2.7%;網龍(0777)挫2.4%。協鑫新能源(0451)跌5.4%。

諾亞:對冲基金轉投美復蘇概念

諾亞控股 (香港)首席投資官馬暉洪表示,深港通概念股回落有兩個原因﹕第一,深港通概念已經炒了很久;第二,從上個月開始,市場的焦點已經在美國,美國的政策大轉向,特朗普政綱令銀行和基建等舊經濟股炒起,新經濟股退潮。

他表示,對冲基金買深圳股票會比預期大幅減少,因為美元強勢,美國復蘇概念興起,對冲基金對於亞洲市場的興趣減弱。不過,中期來看全球將發生兩大資產轉移,第一,由債市轉入股市;第二,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亞洲。亞洲經濟增長快過全球平均數,估值也遠遠低於美國。資金回流亞洲會在明年第2季或第3季發生,屆時深港通成交增加,港股和A股也會上揚。

霸菱:深細價股知名度低 投資者需時了解

霸菱資產管理投資董事方偉昌表示,昨日跌市是獲利離場,十分正常,「跌是好事,廉宜點,基金更加會入場買貨」。他又稱深圳細價股流通量小,知名度低,投資者需要時間了解,逐漸熱身。匯豐環球資本市場股票業務亞太區主管彭偉基表示,昨日北向的資金流相對強勁符合預期,尤其是高科技、消費行業等「新經濟」股份;明年投資者需求會上升。

日本眾議院內閣委員會上周通過賭場法案,兩隻日本彈珠機股成逆市奇葩,NIRAKU(1245)和DYNAM(6889)分別大升102%和37%。

[深港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665&issue=201612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80

觀禮群眾遠遜奧巴馬就職

1 : GS(14)@2017-01-23 07:45:02

特朗普作為近40年民望最低的新總統,其觀禮群眾遠遠少過之前奧巴馬兩次就職禮,華盛頓國家廣場明顯有很多空位,巡遊時有不少路段空空如也,酒店入住率和地鐵載客人次亦較低。



2017年

國家公園管理局因曾被黑人團體投訴蓄意低估遊行人數,自1995年起不再提供華盛頓廣場集會官方數字。不過,從兩則相同位置所攝的鳥瞰圖可見,2009年奧巴馬就職時廣場人頭湧湧,連兩側草坪亦擠得水洩不通,惟前日特朗普就職禮卻留有極多空地,小半廣場沒有觀眾。總統就職禮向來是華盛頓特區最大盛事之一,今年當地酒店罕有地未見爆滿,就職禮早上地鐵載客人次亦相當低。地鐵公司指,該早11時的載客人次為19.3萬人次,奧巴馬2009年就職禮同一時段有高達51.3萬人次,2013年亦有31.7萬人次。籌辦就職禮的委員會指一共派出了約25萬張門票,與過去就職禮大致相若,因為大部份觀眾會在票站外觀賞儀式。另由於廣場附近有民眾集會示威,不少特朗普支持者一度受阻,無法進入現場,惟奧巴馬兩次就職禮亦因有嚴格安檢,數以千計民眾未能暢通無阻進場。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2/199050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37

科網業規模遠遜矽谷 「軟件」主導汽車發展 德國傳統工業優勢恐漸失

1 : GS(14)@2017-02-05 10:30:49

【明報專訊】德國GDP去年增長1.9%,增幅是5年來最快。作為歐元區經濟引擎,其汽車業更是質量的代名詞,寶馬、奧迪和平治佔據全球豪華房車市場的80%。不過無論是德國工業界以至政界都瀰漫着一股恐懼,就是數碼科技興起正蠶食其工業優勢。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幕僚長Peter Altmaier早前的一段話透露了政府的憂慮:「當全球科技界朝向自駕車和電動車發展,軟件可能超越引擎成為汽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汽車業是否還可領先全球?未來一部汽車的價值可能有50%至60%來自數碼設備,20%來自電池,若德國掉以輕心,可能只能賣車窗、座椅和輪子。」

投資當地汽車零件製造商大減

德國銀行業人士指出,現在已沒有人願意投資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恐其缺乏前景。當地大數據分析公司Datameer創辦人Stefan Groschupf說,數個世紀以來,德國是全球創新的主要動力,但現在停滯不前,業界充斥着官僚主義,不敢冒險,不肯投資新技術,呼籲德國工業界需要醒覺。他透露,創業之初在家鄉德國處處碰壁,深知其數據系統有助德國工業,但業界不感興趣,「敲了很多人的門,但他們的態度是若非甲骨文、微軟或T-Systems也不理會我們」。

為此他在2006年決定遷往美國矽谷,在當地很快接到工作,為蘋果和AT&T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他所創立的Datameer,自2009年創立以來已募集到7600萬美元資金,美國航空、Visa和BT也是其主要客戶。

德國科網業的規模遠遜於矽谷。德國最大的上市科技公司SAP於45年前創立。該國也有一家抄襲美國電商營運模式的Rocket Internet,在新興市場經營網購,不過市場對其業務信心不大,其股價自2014年上市以來已下挫逾四成。

根據科技數據與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全球174家獨角獸初創(unicorns,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公司)當中,只有4家是德國企業。德國繼續由「老經濟」主導。安永的數據顯示,德國的100強企業有55家來自工業,包括機械製造、汽車、礦業、能源和化工,只有5家是IT公司。反觀美國的100強企業有20家來自IT和媒體。安永的執行合夥人Mathieu Meyer稱,汽車業在未來20年出現顛覆的變革,這過程由美國掀起,愈來愈多中國IT集團參與其中,而德國仍非常依賴傳統工業的成就,但未來可能逐漸失去優勢。

企業顧問公司Roland Berger預計,若德國不推動數碼改革,到2025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值將下降2200億歐元(約1.8萬億港元)。德國官員仍認為德國有機會引領數碼創新浪潮,尤其是在工業網絡方面。默克爾常提及的「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把全自動化的工廠連線。

德國可再生能源公司Innogy的負責人Peter Terium稱,這種「物聯網」是美麗的,德國有「物」,而矽谷有「網」,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不過連繫各工廠的命脈將是數據,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可能比自動化系統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前問題是數據處理這肥肉,將落在德國公司還是Google等矽谷巨企手上。

數據分析 成連繫各工廠命脈

德國業界認為,其中一家可望把握大數據機遇的德國公司是SAP。它有望成為德國中小企推行數碼化的合作伙伴。SAP的產品和創新主管Bernd Leukert稱,德國許多中小企也是業界之冠,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及大量知識產權,但它們往往不願意與技術團隊合作,習慣所有工作自己做,但若它們認為可以自行推動數碼化將注定失敗。至於那些願意與技術團隊合作的公司,卻往往找外國公司合作。

領英的聯合創辦人(Konstantin Guericke)說,德國擁有工業設備,卻缺乏物聯網的「生態系統」,很多科網巨企都在矽谷,「你寧可在德國建立自己的系統,還是與美國的業界領袖建立伙伴關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26&issue=2017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72

德銀上季蝕158億 遠遜預期

1 : GS(14)@2017-02-05 10:33:29

【明報專訊】備受法規問題纏繞的德銀終於公布成績表,上季虧蝕18.9億歐元(約158.1億港元),遠差市場預期的13.2億歐元(約110.8億港元),亦是連續兩年錄得虧損,雖然資本狀况改善,但其交易部門表現卻令人失望。消息公布後,德銀昨晚中段股價下跌5.8%,報18.07歐元。

證券交易部門收入倒退23%

德銀上季淨虧損按年由21.2億歐元收窄至18.9億歐元,同時其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亦按季由11.1%升至11.9%,紓緩市場對其資本狀况的憂慮。德銀上季最大收入來源,債券交易部門的收入僅按年增11%至13.8億歐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6.8億歐元,證券交易部門的收入更按年倒退23%至4.28億歐元。德銀行政總裁John Cryan表示,公司資本比率充足及流動性比率強勁,有信心可於年內轉虧為盈;另外,德銀致力減省交易部門成本,同時削減高層花紅,改善該行資本質素。

過去兩年法律費致損失671億

彭博社引述分析師稱,德銀正逐步減輕法規風險,但投資者仍需小心其突如其來的法規開支。德銀去年第四季度需繳付逾15.9億歐元訴訟費,高於市場預期的12.8億歐元,過去兩年法律費用令德銀損失逾80億歐元(約671.3億港元),司法部仍就德銀是否操縱外匯利率和貴金屬價格進行調查,德銀預計本年的表現仍會受訴訟問題拖累。

德銀近年成為英美監管部門的眼中釘,繼上月底須支付72億美元(約561.6億港元)以了結違規銷售美國按揭抵押貸款(MBS)一案後,本周亦被英美監管部門就違規協助俄羅斯富豪走資而罰款6.29億美元,故市場一直擔心巨額罰款會逐步侵蝕德銀的資本狀况,威脅歐洲銀行體系的安全。不過,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後已漸見曙光,因特朗普競選時已承諾會放寬金融機構的監管,以幫助金融市場發展。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52&issue=20170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95

銀債反應遠遜去年iBond低息影響氣氛 銷售仍足額

1 : GS(14)@2017-06-16 01:31:08

【本報訊】供65歲或以上「老友記」認購的第二批銀色債券,今日下午2時截止認購,市場消息透露,截至昨日計今年銷情明顯較去年差,有個別銀行認購額減幅更達雙位數,相信今批債券最終認購總額將遠低於去年共89億元水平;但據悉目前仍已錄得超購,即逾30億元。記者:劉美儀 陳洛嘉

業界估計,銷情差與近期通脹回落,加上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最近息率又創新低,影響氣氛有關。今年銀色債的發行規模與去年一樣,同為30億元。參考去年認購反應,銀色債共獲逾7.6萬名長者認購,平均每人申購11.8手,總申購額達89億元,即超購1.97倍。不過,由於最終每人只獲派4至5手,令今年大手入飛的情況減少。


大新:平均認購8手

第二批銀色債開賣一周,以大新銀行(2356)為例,今年客戶平均認購手數只接近8手,明顯低於去年的12手,該行僅以「反應理想」形容銷情,而非去年的「反應熱烈」。上海商業銀行亦見同樣情況,客戶平均認購8手,較去年10手為低。不過,建行亞洲就指,該行銀色債認購反應與去年相若,平均每人仍認購約11手。與iBond一樣,銀色債亦是以過去半年通脹率平均移動值,作為最新浮息率定價基準,不過銀色債設有最低2厘的固定年息率保證(iBond保證為1厘)。金管局上周公佈2019年到期的iBond(4231)第二個付息日,浮息年息率僅1.02厘,是iBond派息以來最低水平。上商執行副總裁兼產品拓展處總監陳志偉表示,截至周一止,銀色債認購反應較去年稍慢,估計原因有二,一是近期通脹低、iBond浮息率亦低企,影響銀色債認購意欲;二來今年政府第二次發行,無論公眾關注或推廣,可能不及去年首次推出時矚目。他估計,今年銀色債總申購額及倍數,或較去年「有啲下降」。


美元定存息升貼2厘

雖然有意見指政府稍後推公共年金,「老友記」比較之下或認為銀色債回報偏低,但陳志偉認為,兩者概念不同,銀色債只是為期三年兼有2厘最低保證息率,呼籲資金充裕的合資格長者,可平均認購10手或以上銀色債。最近美元定期存款息率亦升貼2厘水平,信銀國際一年期美元定存分4階段派息,全期年息平均有1.9厘,起存金額3萬美元,限全新理財客戶。上商一年期美元定存年息亦有1.6厘,起存金額1萬美元,限新資金。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4/200553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97

港人愛外遊 6月零售彈不起 按年僅升0.1% 遠遜預期

1 : GS(14)@2017-08-03 07:57:10

【明報專訊】雖說本港零售自今年3月起已重拾升勢,惟近月增幅僅徘徊不足一個百分點,6月本港零售銷貨值按年微升0.1%至337億元,遜市場預期的升2.3%。有經濟學家直言,港人外遊「血拼」已成習慣,加上旅客轉移到其他國家旅遊,本港零售市場份額正被其他地區攤薄,短期內不會有出路。

明報記者 邱曉欣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本港零售早於兩年前已經歷結構轉變:港人習慣外遊購物,「搭飛機去日本好似搭巴士一樣」;內地旅客轉移直接到東南亞國家 、日本、甚至歐洲旅遊,即使留港消費者,實際上亦大多「幫襯」海外代購或網購,因此,香港零售市場只得民生消費類別仍有增長空間。

東京奧運前 港零售料「無運行」

楊宇霆續稱,除非日圓升值10%至20%,機票及旅行社團費大幅加價,以及樓市大跌,否則,港人不會願意留港消費,他預期,日本在2020年奧運前仍會大力發展旅遊業,相信本港零售業於未來2至3年「無運行」。

按主要零售商類別,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銷貨值連升3個月後再度回落,6月按年跌0.8%,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跌1.9%,藥物及化妝品跌0.5%,百貨公司升0.8%;民生消費類別相對平穩,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升2.6%,新鮮或急凍魚類及禽畜肉類升3.5%,超級市場升0.4%。

民生消費錄增長

雖然6月銷貨值升幅近乎持平,惟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鄭偉雄表示,由於6月訪港旅客人次下跌,加上天氣不穩,原預期6月會錄得跌幅,惟數字反映該等因素對6月零售表現影響輕微,銷貨值錄0.1%增長已是「喜出望外」。他預期,下半年為傳統零售旺季,會員反映近月生意略見好轉,有信心本港零售額全年可按年持平甚或有低單位數增長。

重心移內地 里昂看好I.T

里昂證券零售業高級研究分析師高頌妍亦認為,現時具消費力的內地旅客偏好到其他國家旅遊,或索性於中國境內購物,本港零售市場份額正被其他地區攤薄。個別零售股如莎莎(0178)跟隨大市回軟,過去3個月股價累跌14.4%。雖然衣物及鞋類零售值跌1.9%,惟該行仍看好業務重心已轉移至內地的I.T(0999),該股過去3個月已累升逾兩成。奢侈品市場方面,雖然龍頭LVMH及開雲集團上半年銷售收入升勢凌厲,惟該行看淡PRADA(1913)走勢,預期上半年收入僅錄單位數增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69&issue=201708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43

本加息周期加幅遠遜上次

1 : GS(14)@2017-09-25 04:17:00

【明報專訊】昨日凌晨美國聯儲局除了一如預期公布下月開始縮表,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反映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16名成員對加息預期的「點陣圖」,另外,聯儲局亦調低了長線中性利率的預測,由6月時的3厘,調低至2.75厘。2019年的加息次數亦由原來的3次,減至兩次,到2020年再加息一次之後,整個加息周期就會完結。按此預測,今次美國加息周期共加息11次,跟2004年那一次加息周期的17次相距甚遠。

美國近日飽受風災威脅,議息聲明亦多次提及,指颶風為很多社區造成困難,風災的影響及重建將在短期內影響經濟,但聲明強調過去經驗顯示,風災不會改變國家中期經濟的發展,預期貨幣政策仍會循序漸進調整,經濟活動將溫和增長。反而,聲明更認為風災造成的汽油及其他貨品價格上漲,會短暫提升通脹。

儲局下調長線中性利率預測

不過,儲局仍然把通脹預期下調,今年底的核心通脹預測,由6月份的1.7%減至1.5%,至明年底的預測則下調0.1個百分點至1.9%,意味在2019年之前都無法見到通脹達到2%的目標。

通脹遲遲未達標,聲明仍然對經濟前景樂觀,「點陣圖」更預期今年底前會再加息一次,難怪記者會上第一個問題,便問到儲局是否已變得不再鴿派。耶倫則坦言,當局對低通脹也不明所以,但又指就業是考慮利率政策時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近期就業市場持續改善,令人振奮。

按聯儲局最新預測,明年及2019年的失業率將維持在4.1%的低位,此前預期為4.2%。該局同時調升今年底前的GDP預測至2.4%,較6月的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88&issue=201709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42

阿聯酋倘撤訂 A380恐停產 訂單遠遜預期 近年才轉虧為盈

1 : GS(14)@2018-01-01 23:44:25

【明報專訊】人稱「空中巨無霸」的歐洲空巴A380,一直被視為歐洲航空技術的驕傲,其配備四引擎及雙層客艙,基本載客量為500多人,最高載客量可達800人以上,是迄今最大的民航客機,問世後更奪走了波音747保持了30多年的最高載客民航機紀錄。不過由於這巨無霸的訂單遠比預期少,在其付運首個10年後,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路透引述3名知情人士稱,空巴正擬定應變計劃,倘未能贏得最大買家阿聯酋航空的A380新訂單,將逐步停止生產A380。

傳談判破裂 36架訂單涉160億美元

消息指,在上月迪拜航空展,空巴與阿聯酋商討36架價值160億美元的A380新訂單時談判破裂。據說雙方談判已恢復,但沒明顯迹象顯示雙方即將達成協議。儘管英航等航空公司也曾對A380表示興趣,但若無法確定取得阿聯酋的大量新訂單,空巴將不願維持生產。另一方面,阿聯酋則希望空巴保證未來10年維持生產,以確保其客機的二手價值、售後服務、維修配件供應等。

阿聯酋為最大買家 已落訂142架

阿聯酋是A380最大買家,合共訂了142架,約100架已付運。其次是新加坡航空及澳航,各買約20架,全日空只購入小量,美國的航空公司則一架也沒買。一名知情人士稱,如果未能與阿聯酋達成交易協議,空巴將開始結束A380的生產。預計停產將循序漸進,使空巴能完成已有的訂單。

有零件供應商稱,由於需求疲軟,停產似乎合邏輯。路透分析預期,按目前的生產速度,空巴手上的訂單可維持至2020年代初的生產。路透社早前報道,空巴準備逐步減產A380,由明年的12架,減至2019年的8架,此後每年產量為6架。空巴營運總監Fabrice Bregier本月證實,空巴將會把A380產量削減至每年6至7架。

空巴耗資110億歐元(約1026億港元)研發A380,原預期20年內賣出1200架,惟需求疲弱。航空公司寧可購買載客量較小,較容易填滿座位,且易於維修的雙引擎客機。截至11月底,A380累計只接到317架訂單,付運了221架,未交付訂單有96架。業界根據空巴的狀况估計,其中47架不太可能交付,否則空巴至少要再出售30架A380,才能維持未來10年的生產,不過新買家可能會要求更大的折扣優惠。

期望20年賣1200架 至今僅售317架

相比下,美國波音747-8客機銷情更慘淡。截至11月,客機載客量為460人以上,只接到40多架訂單,突顯超大型客機需求疲弱。最初空巴認為,全球航空業規模會迅速擴張,解決方法之一是每架客機增加載客量,預期超大型客機將成為主流。不過A380生不逢時,2008年金融海嘯打擊了其銷情,接下來國際油價高企,令航空公司不願購買四引擎的超大型客機。直至2015年A380生產線才轉虧為盈,惟減產可能令其再次由盈轉虧,甚至面臨停產。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66&issue=20171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