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生息資產負債透視民招興的競爭優勢 李星藍

http://xueqiu.com/4371375538/25111429
民生、招商和興業是目前股份制銀行的佼佼者,在經濟不振、金融脫媒以及利率市場的大背景下,這三家公司的表現如何呢?下面以2013中報數據為基礎,結合過往的歷史數據,從生息資產負債角度透析三家公司競爭優勢的結構和基礎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

由於銀行是經營負債和風險的行業,所以對生息資產的收入、配置能力以及負債成本、結構的分析是考察銀行盈利狀況以及資產管理水平最為核心的部分。

資產端
A:貸款與墊款
查看原圖
民生在資產端的貸款定價能力表現最好,批發和零售貸款平均收益率為6.98%,比招行6.1%高出88個基點。只可惜這部分資產佔整個生息資產的比重只有43%,遠低於招行的61%,但是高於興業的38%。從貸款利息收入佔整個生息資產收入的比例看,招行最高為76%,民生57%次之,興業只有45%。招行是依靠貸款收入的傳統型銀行的代表,而興業銀行則對貸款收益的依賴遠遠低於民生和招行,顯示出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

B:同業業務
查看原圖
從同業資產佔比生息總資產看,民生、招行和興業的比例分別為34%、12%和32%,民生和興業在同業資產的配置規模遠遠大於招行, 但從同業利息收入佔比利息總額看,興業、民生和招行的數據分別為34%、30%和9%,民生和招行同業資產生息能力低於其生息資產的平均水平,而興業的同業資產配置效率、同業業務息差則技高一籌。

相對於招行,由於民生同業資產的配置規模比興業還要多出2個百分點,但0.22%同業息差只有興業的1/5,同業業務消耗大量資本的同時沒有產生什麼利潤,對整體生息資產的盈利效率拖累不小。從目前看,民生擴大同業業務的戰略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接下來的工作要麼壓縮同業規模,將資產向盈利能力強的小微貸款重新配置,要麼對同業資產負債重新定價,提升同業資產的盈利能力。

負債端
A:存款
查看原圖
招行平均1.85%的存款收益率明顯低於興業和民生,顯示出在吸收低成本資金方面的獨到之處。從分項來看,民生批發業務存款平均餘額與招行差不多,但利息支出卻是招行的1.18倍。招行零售平均餘額是民生的的2倍,但利息支出只有不到1.5倍,這也是招行為何稱之為零售銀行的原因。低成本存款佔到整個付息負債的82%,這為招行進行負債穩健經營和資產的風險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資產負債匹配角度看,對公業務三家都做得不錯,但零售業務差距明顯。
查看原圖
招行存貸比最低為78%,其餘兩家都超過100%,尤其是民生,低成本的個人存款負債無法滿足利潤豐厚的個人貸款需求,只能通過其他成本較高負債進行配置。目前個人存款佔比付息負債的比例不到14%,而招行的比例為30%,這是民生銀行需要向招行學習的地方,從13半年報的增量數據看,民生在個人存款的短板似乎在加強,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B:同業負債
查看原圖
招行的同業負債佔比總負債只有民生和興業的50%。從利息支付佔比總支付看,三家銀行的同業負債利息支付均高於負債利息支付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招行還出現6.45億元的淨支出,可見同業負債對資產端的配置久期及利差有較高的要求,否則出現虧損或者微利是分分鐘的事。這方面民生、招行與興業的差距十分明顯。

綜述:三家銀行各有特色,民生貸款定價能力強,非息收入佔比高,客戶的粘性強,不足在於加強零售存款業務,提升資產配置水平,尤其是同業業務。招行資金成本低,資產配置能力強,不足在於如何提高貸款的定價能力。

興業情況則複雜得多,報表披露與民生和招行比較不夠清晰。比如在生息資產部分,只列明貸款和墊款、買入返售以及投資三項,包括同業存放和拆出資金這些同業資產的核心內容,則沒有詳細說明,存入中央銀行款項只有到財務附表中才能查出。

查看原圖
在興業的投資項目的5817.61億中,按發行主體分類包括以信託為主的其他投資2943.14億元,佔到投資項目的51%。從目前興業披露的數據看,投資產生的利息收入141.55億,這部分資產盈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如何?還要持續觀察。
查看原圖
在其公佈的買入返售的8561.58億資產中,包括信託和其他收益權的部分有4231.06億,佔到該項資產的50%,該項資產與上面投資項目下的其他投資中所描述的信託資產有何不同?為什麼信託資產要分成投資和買入返售兩個項目?兩項信託資產的規模達到七八千億,興業應該稱為信託之王更為貼切。

興業的經營模式似乎與以借貸為主的傳統銀行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業業務如何去判斷內在風險,有沒有諸如像撥備率、逾期率這樣的風險管理指標進行反映和監督?這其中存在太多的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34

潤泰尹衍樑、永豐餘何壽川、東洋林榮錦 透視三大生技投資教父布局心法

2013-09-02  TWM
 
 

 

生技三大投資教父尹衍樑、何壽川及林榮錦,在吸引人才、投資方式、策略佈局上各有差異,不過三人的投資績效如今都大獲全勝,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並跟著學習。

撰文‧林宏文

談到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有三位喊水會結凍的投資大戶,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董事長林榮錦,他們三位不僅主導了國內八成以上生技新藥投資案,而且投資心法各有不同,相當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作為尋找投資機會的最佳參考。

以投資金額來計算,尹衍樑肯定名列三大生技新藥投資大戶之首,根據估算,尹衍樑投資國內外生技新藥公司的金額,至少已超過兩百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大戶。

尹衍樑研究深、口袋也深 收攏「海龜派」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說,幾年前尹衍樑曾向朋友透露,他將會投資六百億元於生技產業,當時他聽到後哈哈一笑,覺得「聽聽就算了」;但沒想到尹總裁真的砸了那麼多錢,如今已經沒有人會懷疑他的企圖心了。

其實,尹衍樑的生技投資,如今回報率已相當豐碩。若只計算尹衍樑投資的中裕、浩鼎、合一、泉盛、中天五家上市櫃公司,潤泰集團及尹衍樑個人的投資金額大約不到五十億元,但五家公司目前市值就超過七百億元,至於尹衍樑個人的獲利在五、六倍左右,確實很驚人。以這樣的獲利基礎,顯然尹衍樑的投資是不可能縮手的。

尹衍樑的投資如此成功,主要是鎖定華人在海外的生技大咖,包括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潤惠生技創辦人許照惠、泉盛高級顧問張子文、天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中裕顧問何大一,以及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都是尹衍樑重金禮遇及投資的對象。

其實,海外歸國的「海龜派」,之所以願意與尹衍樑合作,主因是尹總裁自己對生技產業研究深,又禮遇這些歸國學人,而且口袋很深的尹總裁,可以忍受的投資期也很長,尹總裁若看好你,可以不斷地參與增資,這對至少要十年才能開花結果的生技新藥來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台灣新藥產業晉陞國際一流舞台在投資新藥公司大獲全勝後,尹衍樑也乘勝追擊,投資案風險一個比一個高,例如與張念慈一起投資的潤雅,或鑽石基金投資的醣基,都是很少人做過的嘗試。其中潤雅是做肉毒桿菌,是P3等級蛋白質藥廠,目前全球不到十家廠房符合此規格,;醣基則是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移轉多項醣類專利,在全世界也都保持領先優勢。

另外,浩鼎不像一般公司在三期臨床就採取授權出去並取得權利金的模式,而是決定自行完成三期臨床,並在中國、亞洲甚至美國等市場,獨立進行行銷工作;這些投資大案,都讓台灣新藥產業的層級晉陞到國際一流的舞台。

何壽川謹小慎微

成國內創投最大贏家

至於早期與尹衍樑同為永豐金控大股東的何壽川,兩人在永豐金拆夥後,由於理念不同,在生技投資上也各自發展。業界人士都很清楚,尹總裁與何董事長永遠「王不見王」,兩人分屬「不同掛」,例如何壽川主導的台灣研髮型新藥發展協會(TRPMA),尹衍樑旗下的生技公司就沒有全部參與。

相對於尹總裁的海派,何董的投資就比較謹慎小心,凡事都要求用很少的錢,做出大成績。例如將於八月三十日在興櫃掛牌交易的太景生技,創立至今十餘年,用募來的四十億元就做出三種新藥,而且每個都有不錯的進展。

請專業人才管理創投基金

何壽川很早就看好生技產業,成立上騰管理顧問公司,請來衛生署前副署長、健保局前總經理張鴻仁,擔任上騰董事長兼總經理,並管理上智創投及中小企業基金,張鴻仁也不負所託,讓上騰的績效表現相當突出。

目前上騰旗下的基金,已累計投資近三十家公司,從台微體、智擎、基亞、太景到永昕,遍及海外學人與本土創業家,而且許多案子入股成本極低,帳面上獲利相當驚人,讓上騰成為國內創投業受惠生技熱潮的最大贏家。

林榮錦妙手鍊金 「土鱉」、「海龜」通吃至於以產業策略佈局見長的林榮錦,則是另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技大咖。相較於何壽川是名門之後,林榮錦完全是白手起家,從台灣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技王國;若對比旗下都是「海龜派」的尹衍樑,林榮錦投資對象則以本土創業家為主,可以說是生技產業「土鱉派」教主。

林榮錦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本身是科班出身,二十年前靠著接手虧損纍纍的東洋起家,但林榮錦靠著聚焦及精簡的改造策略,讓東洋轉虧為盈;其後又接手一度面臨倒閉危機的晟德,重新聚焦經營,深耕液劑市場,讓林榮錦成為改造生技企業的高手。

科班出身 成為改造生技企業高手如今,東洋集團已是台灣最大的特色劑型新藥集團,包括東洋、智擎、永昕、晟德及東生華等掛牌公司,創造市值總計也超過五百億元,傲視所有生技新藥集團。

也因為林榮錦妙手鍊金術大為成功,如今也成為許多生技創業家希望拉攏的對象,例如國內首家切入蛋白質藥的永昕,就取得晟德的入股。

永昕二○○一年成立時,就帶著一群團隊創業的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說,永昕創業前期經歷漫長一段辛苦過程,直到一○年,林榮錦將晟德的資金及資源帶進來後,營運才逐漸步入坦途。

不過,林榮錦成功改造企業的名號,也讓「海龜」一個個歸順,例如○三年成立的智擎,就吸引到海外回國的智擎總經理葉常菁;此外,原本受邀回台管理政府大型生技創投基金的張有德,如今在政府生技基金跳票後,也決定與林榮錦另行成立益安創投,投資基金規模就達一五○○萬美元。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在生技三位教父的投資組合中,每年都會有力捧的年度小金雞,與過去電子業的投資情況相當類似。例如東洋集團去年是智擎,今年是永昕;潤泰中天集團去年力推合一,今年則是泉盛;至於尹衍樑旗下,今年則以浩鼎為主;永豐餘集團下半年將力推旗艦公司太景生技等,都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產業動態。

跟著三位大老闆投資生技

潤泰尹衍樑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

中 裕 何太一

張念原 愛滋病新藥研發 與國際大廠商談授權事宜潤 雅 張念慈 新藥研發及獨家技術製造 投入10億元資金,打造台灣首創的「P3等級蛋白質藥廠」(7月)

潤 惠 許照惠

顧曼芹 生物技術服務業 去年年底,與國衛院簽約「RSV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開發泉 盛 林衛理髮展世界級抗免疫疾病與抗癌症單株抗體新藥1.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合作意向書(8月)2.與英國葛蘭素史克(GSK)簽訂抗體新藥與保密協定(8月)中 天 林衛理治療癌症、免疫性、癒合傷口等疾病為主之新藥開發 與大陸石藥集團共同宣佈簽訂全面性新藥合作意向書。兩岸生技醫療產業搭橋以來,規模最大的合作案 (8月)合 一 柯逢年 台灣本土優勢藥材到手香系列新藥的創新研發 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與產品合作意向書(8月)

台灣浩鼎 張念慈

黃秀美 乳癌等癌症藥物開發 乳癌疫苗獲FDA核准,且進度超前

鑽石生技

創投 路孔明 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 與中研院合資成立醣基

永豐餘何壽川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太 景 許明珠 傳染病、癌症及糖尿病的併發症相關的新藥開發將於8月30日興櫃市場掛牌;新藥奈諾沙星授權大陸浙江醫藥,取得800萬美元之授權金 (2012年)台微體 洪基隆 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及新藥開發授權美國藥廠SciClone 在大陸、港、澳銷售新藥Proflow (6月)台灣基因 郭東源 提供基因檢測產品致力於新生物技術的開發,以研究開發診斷疾病及治療之相關產品為主要目標

上騰生技

顧問 張鴻仁 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管理上智及中小企業基金等 至今已投資近30家國內外生技公司

東洋林榮錦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永 昕 溫國蘭 蛋白質藥物開發 與歐洲藥品公司完成簽訂生物藥品委託開發契約書(2月)晟 德許瑞寶 內服液劑開發 遠東財富入股晟德製藥9.386億元,持股14%(8月)東生華 陳俊良 慢性疾病藥物開發改良劑型降血脂藥落脂膜衣錠已通過健保局內部核定(6月)智 擎 葉常菁 癌症治療藥物開發受惠策略夥伴Merrimack胰臟癌新藥MM398收案進度順利,明年9月可望取得藥證,估計有7500萬美元的權利金可認列益安醫材 張有德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相關醫材 預計投入1500萬美元

整理:黃家慧、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7

透視台積電的「漸進式」交棒張忠謀為何拍板雙執行長制?

2013-11-25  TWM
 

在千呼萬喚之下,張忠謀終於宣布台灣第一大公司台積電的交棒方式,兩位共同執行長將與張忠謀撐起這艘台灣不敗的戰艦。不過,在張忠謀拍板過程中,有哪兩大內在與外在因素,決定他最後採取的漸進式交棒方式呢?

撰文‧林宏文

台積電日前宣布執行長張忠謀交棒,由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劉德音與魏哲家,升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負責執行董事長所指定的職務,並直接向仍然擔任董事長的張忠謀報告。

這項震撼業界的人事布局,似乎宣告台積電將正式進入「雙人共治」時代。不過,「看來張忠謀還是放不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在了解這一次台積電人事案的相關安排之後,對張忠謀提出如此評論。他指出,從張忠謀交棒採共同執行長制,並把最重要的財務、法務都抓在手,便可看出張忠謀其實還不放心,仍是大權在握。

內部人事傾軋待平?

的確,即使張忠謀不再擔任執行長,但依然是公司決策的核心人物,甚至包括財務及法務兩個重要部門,都還是必須直接向張忠謀報告,顯然會是台積電「確實有在管事」的董事長;雖有交棒的形式,但就實質意義而言,最多只能形容為「漸進式交棒」。

但在業界人士的分析中,張忠謀的漸進交棒,或許隱含著不得已的苦衷,而這些苦衷的背後,又分別牽連著兩位台積電的昔日戰將。首先,是日前傳出已向公司請辭的全球業務暨行銷副總經理陳俊聖。

事實上,這次台積電宣布這個重要的人事命令最讓外界意外之處,在於「時間點提早半年以上」。先前,張忠謀曾對外表示,預估交棒時間點是在明年六月以前,而今不僅時間點大約提早了七個月,而且,剛好就在十一月十一日台積電董事會做出人事決策的前幾天,即傳出陳俊聖以家庭因素為由請辭,讓外界難免產生聯想。

業界人士觀察,陳俊聖的離職,與台積電先前的內部人事安排恐怕有所關聯。掌管台積電全球業務暨行銷的陳俊聖,原本是對張忠謀直接報告,算是與劉德音平起平坐;但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劉德音為共同營運長後,陳俊聖改成要先向劉德音報告。

此外,今年初台積電宣布由曾在英特爾任職、由劉德音延攬進入台積電的金平中出任業務開發組織長,而日前也將金平中進一步升為副總經理,外界揣測,可能是這些安排,讓陳俊聖覺得自己的重要性降低,才選擇離開。

據了解,金平中與陳俊聖都出身英特爾,在台積電以男性為主的高階主管中,金平中的女性角色特別顯眼。而且,四十一年次的金平中一輩子從事研發,在英特爾待了二十四年,擔任研發部處長(director),專長則在非揮發性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兩大產品與技術,後來還一度被挖角至宏力半導體擔任研發副總。

由於台積電未來面對的是三星與英特爾兩大對手,這兩大廠的核心競爭力就在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在這兩大關鍵任務中,金平中的研發長才顯得特別重要,也勝過一直在行銷業務領域的陳俊聖。

目前台積電官方的說法是,高層極力慰留陳俊聖,最後是以留職停薪一年取代辭職。此外,根據台積電內部的看法,張忠謀對於任何身披戰功的高階主管都相當器重,若有辭職,勢必也會極力挽留。話雖如此,但若仔細觀察過去台積電高階主管的離職方式,包括從胡正大到陳健邦等人,一開始都是留職停薪,最後時間一到,也都正式離職,顯示陳俊聖的辭職,恐怕已成定局。

人才出走蠢蠢欲動?

無論如何,陳俊聖的辭職信,對於張忠謀來說,除了很可能將痛失一員大將,更要立即面對人心浮動的問題。這或許正是張忠謀提早宣布交棒,且決定留下兩位執行長,藉此避免人事波動漣漪蔓延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陳俊聖是讓張忠謀提早啟動交棒時程的引信,那麼,在二○○九年自台積電處長位置跳槽到三星電子的梁孟松,恐怕就是讓張忠謀堅信「執行長留兩個比選一個更好」的原因。

○九年梁孟松跳槽到三星電子的事件,對台積電與張忠謀來說無疑是個嚴酷的教訓。當時,梁孟松在內部激烈的競爭下,由於沒有獲得擢升,最後選擇跳槽至三星,而梁孟松加入三星電子後,對其在晶圓代工的發展上大有幫助,也讓吃了暗虧的台積電,至今仍與三星纏訟不休。

經過這次教訓,在交棒過程中如何能夠留住台積電的所有人才,且不被競爭對手挖走,顯然已是張忠謀在進行世代交替工程時最重要的考量與任務。

事實上,張忠謀就曾仔細參考奇異電器(GE)傳奇執行長(CEO)威爾許的交棒模式,當時威爾許曾找來三位執行長候選人,最後交棒給四十四歲的尹梅特;但張忠謀覺得最可惜的是,競爭失敗的兩位優秀經理人,全部都離開奇異,讓奇異失去兩位傑出經理人。張忠謀對此曾表示,﹁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企業交棒時一定要想辦法避免的事。﹂尤其,晶圓代工產業如今即將步入短兵廝殺的階段,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從三星、英特爾,甚至到中國大陸的中芯等,都虎視眈眈想搶奪這塊大餅,台積電若有任何一位高階主管被挖角至對方陣營,損失絕對慘重,張忠謀自然也無法容忍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任何差錯。

其實,不僅三星電子讓台積電如芒刺在背,與三星同為IBM陣營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近兩年也大手筆投資建廠,更傳出獲三星及高通等公司的助陣,將為美商蘋果公司代工應用於iPhone及iPad的處理器。雖然在張忠謀的監控雷達幕上,格羅方德並非最重要的對手,但格羅方德口袋夠深,持續不斷地砸錢,加上近年來高階主管變動頗大,若從台積電挖角一、兩位重量級主管,肯定也會加分不少。

十年時間可檢驗 建立制度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才吸力也得注意。近年來,中國對電子產業的投入力道相當大,從平板、手機、觸控,再到面板、LED、IC設計等,都已大有斬獲;唯獨在半導體晶圓代工部分,至今仍然沒有很大的進展。以目前大陸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半導體顯然會是下一波布局著墨的重點;若台積電出現一位競爭失敗的執行長,很可能成為對岸虎視眈眈的挖角對象。這種結局,也絕對是張忠謀無法承擔的風險。

雖然外界觀察張忠謀的「漸進式交棒」有其「安內攘外」的被迫因素;不過,其實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三位共同營運長時,他就已經對外表示過,他會是「一直管事的董事長」,而且強調董事長比CEO大。「我有兩根棒子,一根是董事長,一根是執行長,董事長我會一直做下去。」看來,張忠謀力拚未來的意志力,或許也是他尚未決定完全放手的原因之一。

在這一次決定兩位執行長「雙人共治」架構的同時,董事會也明訂,台積電員工年滿六十七歲就應該退休,一來是符合︽勞基法︾規定,二來則可讓未來經營團隊的交棒「制度化」。目前劉德音與魏哲家分別是五十八及五十七歲,也就是說,兩人距離退休時間都還有大約十年。

至於張忠謀,則必須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建立出更完整的交棒制度,等劉、魏兩人屆齡退休後,讓執行長的傳承,可以靠著制度運作並順利交棒下去。

魏哲家

出生:1953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

劉德音

出生:1954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營運資深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25

透視全球評級機構——胳膊肘永遠朝裡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25

關於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當中起的作用,輿論早已有各種批評。現在可以再加上一條罪狀:國別偏見

據FT報導,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Andreas Fuchs和Kai Gehring研究了6個國家中9個評級機構,總計143個主權發行人。研究顯示,經濟和文化的紐帶使評級機構優待其祖國,而且這種現象從金融危機以來更加顯著。

評級機構從來無法與政治完全隔離,質疑之聲比比皆是。例如2010年,中國大公國際的董事長關建中就曾在FT的採訪中表示:「西方國家的評級機構非常政治化、意識形態傾向嚴重,不遵守客觀標準。」

談及大公國際,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寫道:

「簡單對比一下中國評級公司大公主權信用評級和美國三大評機構(惠譽,穆迪和標普)頒佈的主權信用評級,就能瞭解為何所在國家對評機構有重大影響了。大公不僅對中國領地中的香港、澳門評級較高,對其他金磚國家的評級都較高;而對西方經濟體的評級則低於美國三大評級機構。」

這項研究之前,這種國別偏見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證據。不熟悉這份報告中九家評級機構的讀者可以參看下表。表中列舉了這些機構的名稱、總部位置、成立年份、業務涵蓋、過去和現在的股權、主權信用評級數量。

全球九大评级机构概况

研究發現,每個國家從本國評級機構得到的評價,平均比該國從其他國家評級公司得到的高一級。

涉及到銀行跨國業務和措辭,問題則會更加複雜:

「有證據顯示評級機構一般會優待那些和母國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其他條件均等情況下,如果本國的銀行在某個國家承擔著一定風險,那麼該國就能得到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語言差異越大的國家之間,信用評級越低。」

至於哪家評級公司不公正,答案或許令人吃驚—S&P 2011年下調美國評級的作法為人津津樂道,事實上,美國應該再降一級才算公證。

「9家評級公司中的4家(CI、惠譽、R&I 、S&P)在這項調查中顯示出位置對評級的影響。惠譽和S&P總部位於美國,按照他們對其他國家的評價方式,美國平均高了一級;惠譽和R&I對塞浦路斯和日本的優待更加嚴重(高二到三級)。」

該論文的作者認為,大公應當在2012年中國經濟基本面惡化之後對中國進行降級,但是沒有。大公也是調查中唯一一家體現地緣政治關係作用的公司。

用聯合國的投票作為評判地緣政治的標準,作者得到以下結果:

「大公似乎對那些在政治上和中國政府關係比較好的國家評級較高。這種影響十分顯著,並且可以數量化。例如一個國家對中國政府的支持度高21%,那麼就能在大公的評級中多得一分。而21%,差不多正好是巴西(90%)和澳大利亞(70%)在聯合國大會上與中國投票一致比例的差異。」

綜上所述,企業要想降低資金成本,似乎還得靠外交部多多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46

透視美國知名9大互聯網金融理財平台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4/59510.html

國外的互聯網理財公司,其中比較有名的幾家是WealthFront,、SigFig、Mint、Betterment、FutureAdvisor、LearnVest's、MotifInvesting、Personal Capital、Geeze.com等。絕大多數互聯網理財公司都提供免費或者較低佣金的理財服務,有些設有網上社區提供日常交流討論,產品服務細節則各有不同。

WealthFront

WealthFront是典型的用計算機算法和標準的投資模型為用戶管理投資組合的公司,理財師也在線提供高質量的私人財富管理規劃。註冊時WealtFront會測試用戶風險接受度,然後推薦各種ETF,在用戶確認前公佈所有投資的ETF,實時監控投資動態,定期重組降低風險。該網站支持個人、信託等賬戶和數種養老金賬戶的管理,要求用戶開戶的最少金額是5000美金,前10000美金是免費管理的,超過部分收取0.25%年費。這家2011年12月創建的公司截至14年3月已管理超過七億美金的資金。

SigFig

SigFig的一大特色是自動投資和重組賬戶,根據市場情況自動為用戶隨時買賣ETF。他們專注於用戶投資行為,幫助整合管理客戶自己的所有投資賬戶和養老金賬戶,提供圖表幫助用戶評估風險與收益。與傳統券商相比,他們收費很低,10美金每月,就能為客戶量身制定投資計劃,根據客戶自身年齡、收入、存款、風險接受程度來管理和投資,並且每週自動診斷用戶投資組合,如果發現現有投資收益不佳會及時推薦更好的投資選項。用戶也可以選擇是否要SigFig管理全部或者只是一部分個人賬戶。

Mint

Mint免費提供帳目整合及花費追蹤,他們會根據用戶個人銀行及信用卡帳目,分類各種消費類型,讓用戶對自己財務一目瞭然的同時,對信息加以大數據整合分析,讓用戶實現個人財務規劃目標。值得一提的是Mint還提供省錢建議,這個網站提供至少數百家銀行及信用卡發行機構的資料,當掃瞄消費結果發現用戶每個月支付高利率的信用卡利息時,網站將建議申請其他信用卡,而且會立即鏈接到發卡機構的網站填寫申請表格。類似的Geezeo主營個人金融管理(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主打網上銀行業務,把不同銀行的數據接入該網站,一鍵整合,提供免費的個人消費、信用卡信息、投資項目追蹤來優化個人財務管理,也提供理財顧問服務。

Betterment

Betterment根據用戶不同目標定製理財規劃,把不同賬戶整合到一起,用先進的計算機算法優化賬戶多樣性和用戶投資組合,以達到效益最大化。該網站有三種不同收費方式,一般賬戶要求用戶每月至少存100美金,收取0.35%的管理費,中級賬戶要求至少10000美金,收取0.25%的費用,高級賬戶要求至少100000美金,收取0.15%管理費,第一個月免費。

FutureAdvisor

FutureAdvisor的主要服務是提供個人投資諮詢,他們不移動用戶的資金,需要用戶已經擁有養老金賬戶或投資賬戶,也如別的理財公司一樣定製個人投資規劃,包括股票債券、適當避稅、定期重組等。FutureAdvisor沒有最低金額限制,系統自動諮詢服務是免費的,與理財師視頻諮詢收取0.5%的年費。

LearnVest's

LearnVest's的用戶可以選擇三種不同的賬戶來改善財務情況,現在新添了7步快速投資管理這個項目,用來節約、規劃和財富增值。他們的三種賬戶收費分別是第一檔開戶89美金,之後每月19美金,用戶將收到LearnVest's的理財師兩個電話,為其制定財務規劃和之後的支持。第二檔是開戶299美金,之後每月19美金,為期5年的更為詳細的財務規劃,包括貸款、信用卡、保險、養老金、房地產等。第三檔開戶399美金,之後每月19美金,這一檔除了包括前兩檔的服務,理財師將量身制定全面的投資組合,投資股票債券等。

Motif Investing

Motif Investing是個有意思的網站,Motif指的是按某個基於當下熱門和時效性的主題選出來的一系列最多 30 支股票債券的投資組合,如他家有名的3D打印系列。用戶可以直接購買並持倉一整個已有的 Motif,也可以調整各支股票債券的比例,或自建一個新的 Motif,每一集合的Motif只收取9.95美金的交易費,交易其中一隻收4.95美金,投資最低是250美金,其他免費。網站特色是提供自助式投資設計工具和分享平台,讓用戶可以直觀創建和評估個性化的投資,成為自己的理財師。它和Google+的分享功能類似,利用社交機制讓用戶自行選擇想要分享的圈子。

Personal Capital

Personal Capital利用算法和分析工具幫助用戶管理財富以保證長期財務健康。他們的基本服務完全免費,同FutureAdvisor一樣用了系統分析工具提供自動諮詢服務。收費服務由專業的理財顧問為用戶定製理財規劃,用戶必須最少存入100000美金,並且支付1%的年費,理財顧問除了幫助建立個人證券投資組合,也會給予避稅方面的建議。

這些互聯網理財公司在傳統理財公司的定製化和用戶擁有知情權以外還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都可以通過授權把用戶的各種不同賬戶全部與他們網站自己的賬戶一鍵整合連接,自動更新財務信息,方便隨時查看。

第二,都利用一些分析工具或者計算機算法為用戶提供更快捷簡便的服務,呈現更精準的信息。

第三,投資和收費都透明、公正。

第四,資金進入門檻低,收費便宜。

相比於收費高昂准入門檻高卻也要承擔風險甚至較差組合多樣性的傳統財富管理公司,互聯網理財公司宣揚的普惠金融、自動化理財服務、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大數據精準的信息分析能力更能贏得普通用戶甚至大客戶的青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30

二宋罵戰透視行業亂象:編劇生態圈揭秘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8/59617.html

曾有投資人給華人圈中最大的編劇公司喜多瑞指點了這樣的上市路徑:你們有20個明星編劇,每個編劇年收入200萬-300萬元,加起來4000萬-6000萬元,他們都是公司股東,收入都算作利潤,完全可以上創業板了,股東價值在上市後的股價中體現。喜多瑞的管理團隊覺得這是為了上市而上市,不是健康的路子,放棄。

喜多瑞曾想以編劇資源入股,與浙江影視集團等合作方一起製作電視劇《中國1921》,成為聯合出品方,分享15%-20%的利潤分成,最後卻被玩弄於股掌,被以每集3萬元的編劇費沖抵利潤分成,喜多瑞的編劇們索性連100萬元左右的稿費也不要了,直接破口大罵合作方:「你們這幫XX!」

在電視劇《娛樂沒有圈》項目中,按合約,影星韓雪並非出品人,最後卻打在字幕裡,喜多瑞董事長汪海林一怒之下要告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韓雪工作室。當時華策正運作上市,官司對其影響極大。汪沒有趁火打劫,只要了對方10萬元錢象徵性賠償了事。

……

喜多瑞,這家以明星編劇為合夥股東的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維權」,提高編劇們的地位。他們想做高級的影視製作公司,而不是把編劇們打包賣的低級的「編劇經紀公司」……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影視圈的商業叢林裡,他們按自己的好惡倒騰著,碰得頭破血流。他們能成嗎?一個股東完全由編劇們組成的上市公司會出現嗎?恐怕很難。

做自己的主人

2008年元宵節之夜,汪海林、劉毅、石康、邵曉黎,四個寫故事的大老爺們跑到天寒地凍的亮馬河邊,豪情萬丈地放起了煙花。

之前,這四人已經在金穀倉酒吧開完了下一年的編劇維權會——這是他們每年春節期間的例行聚會。長久以來,編劇是影視利益鏈條中被忽略的一群人。

「(2007年)好萊塢編劇罷工,實際上是一個DVD分紅和網絡新媒體分紅問題,他們要求增加0.5%的分成,製片人協會不同意。」汪海林說。

太平洋彼岸的「造反」令國內編劇們頗為激動。作為同行,他們認為好萊塢正在被教育的一個道理是:編劇是整個影視利益鏈條中核心而稀缺的資源,並非默默無聞的小角色。

但長久形成的行業生態,不僅在國內難以撼動,在好萊塢也同樣如是。「他們的罷工堅持了好幾個月,最後美國影視製片人協會一次性給了編劇協會2000萬美元,分到個人頭上大概1萬美元。」汪海林認為罷工事實上失敗了,不過這之後有四五個編劇成立了一個網絡視頻公司,把他們的作品放到網絡上,主動插手製作發行。這似乎是個更強勢的選擇。

「這事兒(維權),沒個組織,沒戲。」金穀倉裡,四人爭執不下,或許是受好萊塢編劇們的啟發,石康斬釘截鐵地說。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想改名叫編劇協會民政部都不讓改,你還能做什麼樣的組織?」劉毅懷疑。

「我們不用搞民間團夥,我們可以搞一個商業的組織,一個公司。」石康答。

四人討論一番之後,石康順手抽出一張紙,正兒八經地寫下了成立一家編劇主導的公司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亮馬河邊的煙花不過是他們提前慶祝編劇們進入公司時代了。

這幫被著名導演張紀中形容為影視鏈條中的「孤獨潛行者」的編劇,開始呼啦啦地找圈內好友談成立公司的事宜。編劇圈子很小,而過往幾年的集體維權讓大家早已彼此相熟。 「費明一聽就說,哇,這個特別好!徐兵說,我願意參加!」劉毅說。

2008年9月,為公司成立奔波了大半年的汪海林發現願意參與其中的編劇已非常多。在以必須有作品拿過收視冠軍的原則篩選之後,20個明星編劇成為喜多瑞的股東。2009年1月8日,公司正式成立。

「慶典那天請了很多老總過來,當時就有人在台下說,這個不行,遲早關門。」汪海林說,後來還有人開玩笑似的問我,你們怎麼還沒關門,我跟他說,小賣部都死不了。

你們這幫XX!

「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一個製作公司,不是打包幹活的公司。」汪海林說。

喜多瑞至今參與製作的電視劇共三部:《中國1921》、《娛樂沒有圈》、《上海森林》。這三部電視劇的完成進程,恰好是一幫文人在一個商業叢林中的進化史。

2009年夏,浙江影視集團召開首屆塘溪雅集編劇聚會,邀請了幾十個編劇,「晚上一起吃飯,一說有六七個都是喜多瑞的,他們傻掉了。」劉毅說,很快浙江影視集團製片人杜聞偉找到他,提議兩家合作。

喜多瑞提出了從未有過的合作模式——在不投資的情況下,喜多瑞以編劇資源參與項目操作,賺錢之後,分享利潤的15%-20%。

2009年年底,雙方就電視劇《中國1921》的合作達成協議:按劇本創作進程,浙江影視集團分階段支付喜多瑞相應的編劇稿酬,同時喜多瑞以劇本入股該項目,參與該劇的利潤分成,享有該劇出品人身份。這份協議給喜多瑞很大的鼓舞。喜多瑞決定以劉毅、汪海林、閆剛三名干將投入該項目的編劇。浙江影視集團也開始為該劇尋找合作方,以確保該劇在央視播出。

2010年3月,故事大綱完成,合作單位也已確定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但劉、汪、閆三人被告知,在與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談判過程中,浙江影視集團並未告知對方喜多瑞是聯合出品方。浙江影視集團承諾在談合作細節時將此事向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交代清楚。

汪海林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句搪塞之詞,事實上,喜多瑞正在由「元配」變成「小三」,並走在了出局的路上。

之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表示將給該劇投資50%。這讓三人開始隱隱不安——如果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出資一半,喜多瑞最後要佔利潤的15%-20%,意味著浙江影視集團只能獲得30%-35%的利潤,他們怎麼肯?

果然,在完成全部劇本後,喜多瑞被浙江影視集團告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不同意他們作為出品方,原因是,沒出錢的分享利潤,對出錢的不公平。喜多瑞隨即提出以尚未結清的70%的稿費折成投資。然而,投資協議像皮球一樣,被浙江影視集團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踢來踢去。此間,《中國1921》開拍。

該劇開播前,浙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倪政偉給劉毅打電話:喜多瑞不能署名為聯合出品方,但可署名聯合攝製方;原本承諾的20%的利潤,願意以每集3萬元的獎金方式支付。不能成為聯合出品方,喜多瑞最為看重的電視劇版權成為泡影。

喜多瑞怒了,官司開始了。但倪政偉給劉打電話很淡定:你們有任何證據嗎?頂多你們告我拖欠稿酬而已。

「我們實在忍不住了,直接破口大罵,你們這幫XX!」汪海林望著窗外哈哈大笑,「為什麼說我們是文人呢,只要上中央一套,(浙江省政府)每集獎勵給編劇5萬元,(30集)就是150萬元。後來別人跟我說,你們先把錢要了再罵啊,我們說不!」

吃一塹未必長一智。

喜多瑞參與製作的另一部電視劇《娛樂沒有圈》雖然獲得60萬元的利潤分成,但公司並沒有成為出品方。而按合作協議,並非是出品人的演員韓雪,卻成為出品人之一。汪找到華策的老總趙依芳(韓雪工作室屬華策):韓雪什麼事也沒幹,怎麼能當出品人?他要起訴華策。

趙說,我賠你錢吧,要多少?

汪說,賠個十萬塊吧,讓我跟公司股東有個交代。

趙說,這麼少啊,你對我可真好。

汪說,你得再給我寫份檢討。

趙說,你要這個幹嗎?要給誰看?

汪說,我不給誰看,就放抽屜裡。

趙死活不寫。

汪說,你怕我上市前把東西拿出來,算了算了。

最後華策賠了喜多瑞10萬元錢了事。

到喜多瑞參與第三部電視劇《上海森林》時,汪已不得不接受中國影視圈業已形成的遊戲規則,在3000萬元的總投資中出資一半,才最終拿到了出品方的頭銜。

我們缺個大胖子

電視劇製作上屢屢碰頭讓喜多瑞不得不把心思轉到編劇經紀業務。

「過多地強調我們是一個製作公司,說不清楚。」汪海林說。投資人常有的疑問是:「編劇是喜多瑞的股東,但為什麼你的編劇彭三元同時給華誼寫劇本呢?」2010年底喜多瑞編劇經紀公司成立後,跟投資人解釋就很清楚了,「這些編劇簽約在喜多瑞。」

「(行業)對編劇的需求量很大,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汪海林說,喜多瑞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擁有一個超過70人的編劇團隊。汪打趣說:「東北的30歲離過婚的女編劇,男同性戀編劇,香港編劇……我們都能提供。」

2010年開始,在幾輪影視公司上市潮後,編劇的身價水漲船高。「這是由演員價格飛漲帶來的。我認為是一些演員比較多的機構上市之後,出於財務報表的壓力,把演員的價格整體大幅翻倍地增加,實際是做賬做出來的。」汪海林介紹,「演員現在漲到70萬-90萬元/集,一線編劇的價格相當於二線偏下的演員的價格。」即便在編劇身價劇增的情況下,編劇經紀業務為喜多瑞帶來的收入,「一年也就幾百萬元」。

在汪海林看來,編劇經紀的價值遠沒有體現出來,「我們把經紀業務做起來的同時,把這些人(編劇)也聚集在這兒。各個(影視)製作公司每年的困擾是他們的項目開發能力有限,我們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個項目過多的公司。」

喜多瑞目前正在運作兩個基金:項目孵化基金和影視投資基金。在編劇經紀業務逐漸成熟的同時,通過項目孵化基金發揮公司核心的編劇優勢,消化多餘項目,再通過影視投資基金運作本公司項目,出品影視劇,成為喜多瑞所有合夥人看好的商業模式。

「50萬元即可做完分集大綱和前五集,就可以簽到演員和導演,一個項目就差不多成了,再拿項目去做融資。項目孵化基金每年做8-10個成熟項目,基金總額800萬元上下。」汪海林說。

「我覺得現在規模遠遠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想要一個特別職業化,特別專業化的公司。隨著影視孵化基金和影視投資基金逐步到位,這個公司會逐步起來的。」劉毅說。

前段時間,汪海林的一個朋友從韓國回來,跟汪說,韓國一家叫KP&SHOW的公司跟喜多瑞很像。KP&SHOW是韓國最大的電視劇製作公司,由五個韓國一線編劇聯合成立(包括寫《大長今》的編劇金英賢),每個編劇下面有三四個徒弟。「KP&SHOW有個管理人,一個大胖子,他原來是個大編劇,現在不寫了,每天跟電視台的人喝酒,泡妞,負責搞定那些事兒。」汪說,喜多瑞現在缺一個這樣的大胖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36

透視食安鬥士 愛讀書、愛考人 最「愛台灣」的總經理

2015-03-30  TWM
 
 

 

堅信食品安全不能獨善其身,於是毅然背起「食安傳教士」的十字架,義美總經理高志明的執著與好學,成為他行走食安路上最穩固的基礎。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他就是存活下來的那個人。

撰文‧許秀惠、鄧 寧 攝影‧聶世傑、陳永錚久旱逢雨的三月二十三日晚上九點,桃園南崁南工路上的義美廠房燈火通明,總經理高志明剛結束在大會議室的會議,二十多個與會員工魚貫離開,身為會議主席的他,走到隔壁的會客室,與等著他的本刊採訪團隊打招呼。一坐定,立刻單刀直入,開始聊他最愛的話題︰食安。

最近高志明是新聞熱門人物,日前,全家便利商店宣布與義美結盟,記者會辦在全家門市,高志明客人變主人,他以「我有夠直白的!比柯P直白的人大概就是我!很多事情,是事實我就會講,我沒有包袱。」開場,立刻吸引媒體的眼光,接著立刻恢復食安傳教士身分,諄諄開講。

食品安全是高志明的畢生職志,如果他是自己形容的傳教士,食安就是他背上的十字架。他以食安為己任,每有黑心事件爆發,他就不厭其煩地向政府相關單位進言、向媒體投書。這幾年因為接續不斷的食安風暴,各食品廠商個個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他一夫當關,屢屢受訪,大談溯源管理、《食衛法》修法的重要,甚至大爆食安黑幕,成為報紙頭版頭條人物。

他,要當食安傳教士親寫製豬油小常識分享 堅持不用基改豆二○一二年,美牛叩關爆出瘦肉精風波,雖不關義美的事,但高志明偏要站出來,呈報自家實驗室曾在豬肉上驗出比「萊克多巴胺」更毒的瘦肉精;這個舉動反而飽受同業與豬農抨擊,惹來一身腥。

最近一次,他在由台北市長柯文哲領軍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上,對「檢驗」開炮,那時政府剛修法通過「義美條款」,要求上市櫃食品業者須設實驗室自主檢驗;但身為食安模範生的高志明卻說:「義美工廠累積了三十多年數據,其實,我非常反對檢驗。」直言的個性,令人印象深刻。

一夫當關的結果,高志明食安傳教士的印象深植人心。這幾年來拜訪、請教高志明如何確保食安的人潮絡繹不絕,從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到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從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斷上門,大部分訪客他都親自接待,忙得他待批的公文堆滿辦公桌。

高志明並非只是愛放炮,他反覆闡述,「食品安全不能獨善其身,只有義美做好,台灣美食王國的美名無法建立起來。」他苦口婆心地希望產業共好。沒有人敢否認高志明對食品業生態、產品安全的掌握與了解,點開義美食品的臉書粉絲團,如自製豬油所需的「食安小常識」、「確保自製好品質」,或是「食用油脂.精煉(精製)小常識」,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在電腦鍵盤上敲出來的,就算要他當場講解,他也可以即席演出,毫不遲疑。

高志明侃侃而談農產品產地偽造問題,許多人都上過他如何辨別「宜蘭蔥」的產地證明課。老友、資深媒體人楊憲宏說,「只有他想得到每個產地水質、土壤成分都不同,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DNA,進而去建立各個產地資料庫。」與他相識多年的友人、資深媒體人盧世祥眼中的高志明與父親高騰蛟很像,都具有「對抗精神」,而且「越碰釘子,越是堅定」,凡事為了打破不合理,他就不惜炮火四射,直言不諱:「靠檢驗才能吃東西的話,是人類的悲哀。」看著政府推廣基改食物,他又為文表達:「政府領軍,台灣勢將淪落為全世界『基改商業霸權』最佳的『基改試驗場』。」他,是偏執的工作狂每天台北、桃園往返 晚上九點才下班不僅如此,義美講究食材溯源,建立檢驗室「求安」而非「防弊」,近乎偏執,義美成為台灣最大的非基改黃豆進口商,且絕不使用基改豆的態度,就是堅持的表現,哪怕成本高出同業三成,「也決不改變」,令人想起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Andy Grove)著作《十倍速時代》的原文書名:「唯偏執者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從大學時代就涉入義美的工廠生產管理,高志明是除了父親以外,最懂工廠的人,他每天戰戰兢兢,幾乎與他打過交道的朋友、同業、客戶,對他一致的形容都是「工作狂」。

每天高志明的行程都是,一早先出現在台北市信義路總公司,接著前往桃園工廠,一待往往到晚上九點,接著還會回到總公司處理公文,之後才回家。他約本刊採訪團晚上九點採訪,我們問,你都工作那麼晚?「九點不算晚啦!」充分印證諸多友人對他「工作狂」的形容。

「我二十七年前就認識高總了,當時全家剛成立,我去拜訪他。這麼多年來他都沒變,每天往返辦公室與工廠,好像都不會累。」被全家董事長潘進丁認證為「工作狂」。嚴以律己的高志明也嚴以待人,他曾說:「看一個公司的執行長或高級經理人有沒有道德良心,就看他星期五晚上、星期六、日在做什麼,如果是吃喝玩樂,你會相信他有足夠的精神把企業做好嗎?」他,愛讀書更愛考人答對一題再問三題 就是要考倒對方高志明創辦《Taiwan News財政經總合周刊》,也是《Taiwan News》(台灣英文新聞)發行人;接手《China News》改為《Taiwan News》的他,愛讀英文,英文更一把罩,他在家最常收看的電視頻道為CNN和Discovery,在車子後座更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英文書,每日往返信義路總部和南崁工廠的路上絕不浪費時間,總是捧著書讀。

身為飽讀之士的他,看書有實用導向,只要是食品產業鏈上的書籍,他都買來看。好幾年來,很少出國的他,工作之外的最大嗜好,就是讀書、買書。他一年在亞馬遜書店網購的英文書達「上千本」,辦公室裡的藏書豐富,已經具備圖書館規模,多到「數不清多少本」。為了研究沙其瑪而學滿文的故事,在熟悉他的朋友間傳誦多時。翻開為數眾多的英文書,空白處寫滿了筆記眉批。台灣史相關書籍是他藏書的一大重點,他隨手拿出一本《島國顯影》,隨口就說了關於這本書的小故事。

有一次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副董事長吳樹民參觀他的圖書藏書,順口問,「這些書你真的都看了?」高志明馬上翻出《島國顯影》說,這裡有一張你父親吳三連的家族合照,但裡面沒有你!對照之下,原來當時吳樹民還沒出生。

書讀得多的他愛考人,幾乎總能考倒對方。楊憲宏也被他考過︰「猴子的六種英文說法」。

台中楓康超市總經理楊忠信也被考問:「生菜沙拉、麵包的生菌含量要多少以下才合格?」當楊忠信從容地回答「五乘以十的五次方」,高志明稱許他「不錯嘛」;有一次高志明又出題考楊忠信,「食品工廠最痛恨的就是蟑螂,別以為定時例行消毒就沒問題,怎麼樣才會知道有沒有蟑螂?」高志明的答案是,要在半夜十二點,工廠休息、黑漆漆一片時,猛然打開燈,那時候「才是見真章」。

文案達人創意事務所執行長唐崇達在華得廣告擔任創意總監時,曾負責義美廣告,他回憶,第一次見到高志明,他就出題:「你做過汽車廣告案?那你知道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古董車引擎的英文怎麼講嗎?」「我答不出來,當場就被電『年輕人要多讀書』。後來每次去義美提案,見面都先三個問題,而且還不能答對!萬一答對一個,他再問三個,就是要考倒你。」唐崇達笑說。

他,愛台方式很另類竟要求魚丸廣告 「暗示阿扁能當選」高志明的直白,有時候也很不按牌理出牌。

二○○○年總統大選,在大選前幾日,義美恰巧推出一款北太平洋深海魚漿魚丸,按理說,新上市魚丸廣告與政治應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偏偏高志明向廣告公司下了個明確的指令:「標題要暗示阿扁能當選。」「我的天哪!做義美廣告簡直就像張良碰到怪老人,考驗一關接一關。」唐崇達苦笑,幸好從天氣變化當靈感,最後終以「台灣魚丸變天」這六字提案成功闖關。

對義美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通路而言,高志明是「龜毛」的客戶。然而,熟識高志明的人都清楚,他一向不花時間在往來酬酢,極少在人情世故上做文章,但是反核遊行上,卻可以常看到他的身影。

外界常以為他親綠,但盧世祥認為高志明是擁有「台灣心」,念台大農工系的他與中廣公司董事長趙少康、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同為校友而有所往來,他與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賀陳旦因生態旅遊協會而結為好友,朋友可以不分藍綠。

他,傳承父親的勤儉筆用到沒水才丟 辦公用紙一律回收利用吳樹民形容他,「交遊廣闊、為人慷慨」,而高志明也確實不吝於贊助慈善公益,也及於政治人物,譬如前立委簡錫堦的基金會曾向他募款;二○○○年總統大選時,高志明身為選舉國政顧問團,每次團長李遠哲宴請各方的飯局,「都是高志明買單」,曾親身參與的楊憲宏說。

工作「嗡嗡嗡」的高志明也是父親的信徒,他與父親一樣堅定反核,也傳承父親的勤儉家訓,並落實在義美的經營、個人的行事上。高志明一枝筆總是用到沒水才丟,辦公用紙一定回收再利用,義美廠區早在幾十年前,就設立夜間儲冰空調系統與汽電共生設備;義美在與全家合作,改裝義美傳統豆奶重新推出後,他還是第一個率先決定讓紙包裝之產品,全面採用具FSC標章(紙材來自永續經營森林)包材的食品廠。

「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你帶領一個團體,所有人都會看。所以當你很節儉、很執著,然後很正直在走的時候,下面幾千個人都會受影響。」高志明說。

潘進丁透露,高志明的哥哥、義美董事長高志尚曾向他詢問店面改裝事宜,主要是看到超商現代化經營,希望能帶給傳統的義美門市一些改變。近來,一些新開張的義美門市確實換了企業識別標誌,但服務人員仍如古早味般親切。可以確信的是,即使義美走向現代化經營,仍不會二十四小時營業,因為高志明信奉追求的並非最大、最賺錢的企業,而是一個人人共好的優質企業。

高志明送本刊團隊離開辦公室時,已是午夜十二點,夜色中送走我們後,高志明孤身走回辦公室,身影一如他一路走來在食安與經營的堅持,令人過目難忘。

高志明

出生:1949年

現職:義美總經理、《台灣英文新聞》董事長等經歷:義美總廠長、國策顧問

學歷:台大農工系

拚工作,辦公室就是臨時教室高志明是追究細節的工作狂,研發醬油一磨數年,還會把部屬叫進辦公室,當場用黑板上課。他每天來回台北總部與桃園工廠,與部屬開會,開到晚上九點也不嫌累(小圖)。

愛閱讀,

工廠就是藏書閣

1. 食品工廠內竟有一座小型圖書館,高志明的私人藏書擺滿十來座大書架。他的書從食譜、圖鑑、攝影集到歷史書都有。

2. 市面上所有與「食」相關的書籍,高志明全都看過,問他最推薦哪本書?他說:「來聽我講五小時,那些書都不必看!」3. 高志明熱中閱讀原文書,他每頁細讀,還會在空白處作註記。

好收藏,辦公室就是博物館1. 高志明辦公室一隅豎立四支蘭嶼木槳,他都能細數年代與花紋。

2. 他的壓箱寶是兩箱仰韶文化時期的彩繪陶器。

3. 高志明喜歡日治時代的文物,圖為牛車車牌。

勤運動,到處都是健身房高志明不打小白球,但有一套自創的健身操,15分鐘就能保健強身。

上下練膝蓋

左抬腿、右抬腿,大腿高度要超過腰部。

左右練腿力

向外張、往內闔,雙腿要快速打開、併攏。

只要是對的 他都敢講

高志明語錄

》談 食安

◎靠檢驗才能吃東西的話,是人類的悲哀。

◎若政府領軍推廣(基改食品),勢將台灣淪落為全世界「基改商業霸權」最佳的「基改試驗場」。

◎義美不是靠實驗室躲過塑化。

》談 經營

◎當個執行長光坐在辦公室裡,而不了解現場,我相信任何食材供應與食品產業,其實是做不好的。

◎一個人是不是勤儉,或是一個人是不是做得很好,其實是可以檢驗的。……當你很節儉、很執著,然後很正直在走的時候,你下面幾千個人都會受你的影響。

◎要買一家公司的股票,看他們董事長、總經理下班後在做什麼,如果都在吃喝玩樂,這家股票不能買。

》談 價值觀、作風

◎人要活在當下,值得做的事就要去做。

◎我的人生觀是這樣:人一生下來,其實就是等死,一步步走向死亡。……既然來到這個世界,要嘛就是吃喝玩樂等死,要嘛就全力以赴。我沒有選擇吃喝玩樂,那就積極做一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0

中國同誌產業透視:一個超過30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7/150093.html

黑馬說:6月26日,美國裁定同性婚姻合乎憲法,此舉堪稱全球同誌產業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全世界有4億“同誌”人群,他們具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消費能力。其中,中國有7000萬“同誌”人群,消費能力超過3000億美元。未來,中國的“同誌經濟”又會如何演進?

i黑馬曾高度關註中國同誌經濟,並撰文多篇。在全球“同誌”迎來里程碑事件的時刻,此文仍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文 | i黑馬

 
\文明的進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不斷進步的,盡管我們無法用數據量化全世界範圍內大家對這一群體的接受程度,但從輿論導向和社會討論氛圍中,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同性戀的被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
 
在社會學領域里,同性戀只是主流社會的小眾群體與話題,但在消費領域里,同性戀卻成為具有強大社交能量與消費實力的群體,這一群體背後所隱藏的商業價值也不斷地被挖掘。
 
全球範圍內,LGBT人口超過了4億,擁有3萬億美元的消費能力(i黑馬註:LGBT是指女同誌、男同誌、雙性戀和跨性別人群)。根據LGBT資本公司的研究,全球前三大的LGBT市場分別是:歐洲8700億美元、美國7500億美元,與中國3000億美元。
 
僅在2013年一年,湯普森的公司可用於投資全球同性戀市場的資金就達1億美元。他堅信同性戀群體的經濟實力不應小覷,不僅僅是考慮到其所帶來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因為這是倡導包容與平等的一種手段,美其名曰“粉色經濟”。
 
雖然同性戀市場的真正規模與範圍難以確定,但截至目前的很多調查都顯示,同性戀消費者通常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這個市場也充斥著很多忠實消費者,他們正在吸引全球不少公司的註意力。“像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這樣的國際品牌看重同性戀消費者,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群體的著裝較異性戀者更為講究,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還是潮流引領者。”
 
中國,龐大的“同誌市場”
 
i黑馬曾采訪目前國內最大的同誌社交應用Blued的創始人耿樂,對同誌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了解。
 
“同性戀在人群中占比大概5%,古今中外這個比例都相差不多,整個中國男同和女同的數量在7000萬以上,男同的數量在3000萬以上”。這組數據是耿樂告訴i黑馬的。
 
這個人群的數量之多,超出了我們平時的認知與預估。
 
在中國,同性戀是個敏感的話題。中國對待同性戀群體的觀念經歷了一個緩慢的進步過程。“斷袖之癖”“龍陽之好”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所爭議,而中國也是直到1997年《新刑法》將流氓罪分解為幾個罪名之後,“同性戀”才被“非罪化”。
 
盡管在1997年之後“同性戀”被“非罪化”,但媒體在面對這個話題時依然是緘口少談為主。2004年12月31日,中國衛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有關中國男性同性戀人士及艾滋病感染的數據,消息發布後,引起社會廣泛關註,同性戀話題伴隨著以艾滋病為報道主題也逐漸增多。2005年,第一屆北京同性戀文化節舉行。
 
2008年的奧運會被視為中國“同誌”社會環境改善的一個轉折點,奧運前夕,中國官媒新華社向海內外報道了中國的同誌網站淡藍網的存在與發展。這被耿樂認為是同誌人群創業的一個絕好的契機。
 
慢慢地,同誌變成一種常態的文化,身邊“出櫃”的同誌越來越多,社會對這個群體的偏見也在慢慢消解中。同性戀在中國不再敏感和被受歧視,據百度剛剛發布的移動互聯網數據調查,85後的青年人,對於同性戀的接納程度超過85%,面對近7000萬的同誌群體,這將是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垂直細分藍海。
 
在中國的APP市場中,同性交友軟件前三甲當屬淡藍網旗下的Blued ,美國的同性社區軟件Jack'd,和Zank。
 
Jack'd堪稱同性社交軟件鼻祖,進入中國已近四年。但Jack’d作為國外軟件,在中國也表現出各種水土不服,包括使用不順暢,以及不符合中國用戶使用習慣等。
 
Blued的官方數字是1500萬,預計不久將完成B輪融資,估值高達2億美元。行業第三的ZANK日前宣布的用戶規模數為500萬並宣布完成A輪2000萬人民幣的融資。
 

“同誌”消費能力驚人
 
中國人口基數大,同性戀消費市場龐大,據福布斯中文網報道,中國的同性戀消費市場每年可達數百億,jack’d官方公布的數據提到,其全球用戶600萬中有300萬在中國。而且異性戀的社交服務無法滿足這一人群的網絡需求。
 
同性戀做為一種天生的性取向,無法逆轉,這也就說明如果他們接受一個產品的服務有可能成為終身用戶,黏性極高。同誌很難被掰直(就像直男很難被掰彎一樣),因為他們無法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成家,因此有著更強的社交需求。盡管全球對同性戀有著接納的趨勢,但同性戀的線下社交場合和條件仍舊遠落後於異性戀。互聯網的便利性和隱私性自然可以彌補同性戀的社交空白,滿足同誌的強社交需求。這也是“同性戀經濟”得以在互聯網上出現和發展的原因之一。
 
Blued與舊金山一家調查機構共同開展的《首屆中國LGBT群體生活消費指數調查報告》。i黑馬摘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數據:
 
1、 雖然在中國LGBT人群分布在各行各業,但調查中人數最多的五個行業分別是廣告/營銷/公關、金融服務/會計、科技/IT/互聯網、制造業和教育。LGBT群體主要分別在高收入行業,這也符合我們的認知,在我們的認知里,“同性戀一般都比較有錢”。
 
2、 年輕的中國LGBT群體十分沈迷於移動設備——71%的所有受訪者及76%的18至21歲的學生在過去12個月內購買了智能手機,91%的受訪者在過去12個月呢用移動設備上網購物。中國LGBT群體是天生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群體。
 
3、 受訪者中49%的女同誌/女雙性戀及34%的男同誌/男雙性戀擁有有效護照,而這個比例在25歲及以上LGBT中上升至54%。30%的女同誌/女同性戀及18%的男同誌/男雙性戀在過去的一年中有過至少一次的境外(包括港澳臺)休閑旅遊經歷。中國LGBT群體是個高消費群體,出境遊等服務的營銷在這個群體中有著極強的針對性。
 
4、 LGBT們的旅行伴侶多元化,他們會和異性戀朋友、LGBT朋友、同性伴侶或家人一同出遊。雖然經濟型酒店及中檔酒店是他們旅遊出行時的首選,和其他LGBT結伴出國(包括港澳臺)旅行的受訪者傾向於預訂更多的精品及豪華酒店。酒店消費標準也遠高於異性戀的平均消費水準。
 
5、18%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的12個月內曾旅行去參加LGBT社群活動。最受歡迎的LGBT活動為舞會/派對及驕傲活動。LGBT群體有著高於平均水平的社交需求。
 
耿樂透露了一個數據,“同性戀群體的消費大概是異性戀消費能力的三倍以上。比如說異性戀一個月可能花10塊錢,同性戀可能花30塊。更多與時尚相關,比如時尚行業,服裝、美容、健身、旅遊等”。
 
耿樂對此作出了解釋:同性戀沒者有家庭,沒有孩子,沒有更多的經濟負擔。 同時,同性戀更容易被歧視、被邊緣化,因此,他們需要用更優秀的事業更好的收入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有生活的更小資,更有消費欲望。
 

“同誌經濟”的變現模式
 
由於用戶群體的特殊性,同誌群體有著極高的購買力,所以電商就是基於這個群體的最好的商業模式。因為同誌用戶是電商平臺非常喜歡的用戶群體之一,不但因為他們有著超強的購買力,還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品味和明確的消費指向。
 
從全球趨勢看,互聯網同誌市場仍然在不斷地成長中,中國目前發展還顯滯後。2004年,PlanetOut網站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公開上市的的同性戀互聯網公司,其中比爾蓋茨也是他們的主要投資者之一,而知名的設計類電商Fab.com也是從同性戀社區轉型而來的。電商是“同性經濟”的首選。
 
另外,正如上文《首屆中國LGBT群體生活消費指數調查報告》中顯示的,同性群體有著如此強的社交需求和旅遊的消費習慣,可以利用此特性搭建商業模式,旅遊導購、旅遊廣告、甚至旅遊套餐的直接購買都是可以考慮的。
 
當然,正如本文開始提到的,中國有著7000萬的同誌群體,在如此大基數的用戶前提下,增值服務和遊戲也能為“同性經濟”創業企業帶來不錯的現金流。
 
中國會不會也出現一家為同性戀服務的上市公司?耿樂堅信一定會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
,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2015-08-31  TWM


從七○年代戒嚴時期的噤聲壓抑,到九○年代抗議反叛、二○○○年後清新小確幸,直到去年的太陽花世代崛起,台灣流行音樂歷經三次社會轉型,每個流行歌手背後,都藏有那個世代年輕人的困惑與企盼。

撰文•張鐵志

編按:張鐵志,六年級生,著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等書,是知名的音樂評論者。他如何觀察台灣流行音樂的演變?以及五月天在台灣流行音樂扮演的角色。

流行音樂本來就是不同時代青年文化的反映。台灣過去幾十年的三次巨大的社會轉型,影響了青年文化的形貌與精神,因而又刺激與轉變了流行音樂的聲音。

台灣現代流行音樂的重要起點,是一九七○年代中期的民歌,而民歌運動正是戰後台灣第一次的青年文化運動。在白色恐怖長期被噤聲後,年輕世代終於可以開始「唱自己的歌」。

如李雙澤、楊祖珺、胡德夫,試圖實踐民歌的原始意義──走向民間和人民,如李雙澤的〈美麗島〉,但他們卻都命運乖舛,因此,未能影響那個越來越商業化、也越來越脫離社會現實的校園民歌。這也深深影響八○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主要質地。

羅大佑帶動風潮

解嚴後林強、伍佰大行其道一九八○年代初,各種社會力開始劇烈湧現,羅大佑在此時以爆炸性的姿態出現了:他以搖滾樂的音樂語言,撼動彼時正在覺醒的青年世代。

但羅大佑並不是一個抗議歌手,八○年代前期的主流音樂也幾乎都遠離正在燃燒的社會矛盾,一直要到解嚴後,新一代青年創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才被解放出來。

八○年代後期先是出現一批所謂「台北新音樂」創作者,他們不僅具有新的音樂美學,也有更獨立的創作態度。這個新音樂運動的部分創作者很快轉為「新台語歌」 運動。標誌性的作品是一九八九年黑名單工作室的專輯《抓狂歌》,這張專輯成為後解嚴的躁動時代的原聲帶。他們批判萬年國會,並且首次在台灣音樂中高喊著: 「我要抗議,我要抗議。」接下來兩三年內,林強的〈向前走〉捲起了流行旋風;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創造了典雅的新台語民謠;學運歌手朱約信清楚標舉 「一個青年抗議歌手的誕生」;吳俊霖(伍佰)則用他的藍調抒情搖滾和嘉義腔,成為King of Live,成為後解嚴世代那個以本土化作為時代的精神。

如果伍佰的新台語歌代表的是九○年代,那麼五月天就是從這個第二階段──後解嚴的地下音樂誕生──延伸到第三階段的橋樑,並代表一個全新青年世代的聲音。

這個第三階段是在八○到九○年代劇烈變遷的「大時代」之後,台灣在新世紀進入了一個追求「小確幸」的「小日子」時代。當「大轉型」走向尾聲,當政治熱情逐 漸退燒,人們開始把過去二十年所提出的新價值落實在對生活的經營, 如民主化提出的價值之一是個體自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音樂上,表現在這十年是獨立音樂的好時代,許多原本「地下音樂」音樂人,更成為主流音樂中最耀眼的明星,如五月天、陳綺貞、蘇打綠。尤其,在這個獨立音 樂的風潮中,所謂的「小清新」或者「都市民謠」,成為一種重要類型,年輕人唱著沒有什麼太大憂慮的青春、可人的小情歌,或者旅行的意義。

七○年代民歌開始流行時,是劇烈社會轉型爆發前的平靜;而後八○、九○年代是巨大的政治與社會轉型,我們聽到激越的新台語歌和地下音樂,而新世紀的台灣似乎復歸平靜,出現「都市民謠」這種民歌的變種。

年輕世代投入社運

激勵更多獨立音樂人寫歌助陣但平靜與小清新也只是時代的一面。過去數年台灣街頭又更為熱鬧,年輕人的公共參與又開始湧現。從早先的保衛樂生療養院運動,到 過去幾年的環境、土地、反拆遷等議題,八○與九○後青年成為社會運動先鋒,然後,有了太陽花這場席捲整個世代的占領運動。

這一波波運動徹底改變了台灣世代的參與,更影響了新世代獨立音樂人乃至主流音樂人,寫下抗議歌曲、參與社會抗爭。獨立樂團滅火器的〈島嶼天光〉成為台灣史上最大抗議運動的主題曲,並拿下金曲獎。

在這二十年,五月天在第一張專輯用台語唱著他們的烈火青春,然後他們唱著年輕人的夢想與希望,過去幾年,他們更試圖用不同方式,在演出中表達對反核運動的支持。

在五月天身上,我們看到一個青年世代的傳承與轉變,也期待他們許久未出的新專輯,且當他們已經從青年身分畢業後,會如何反映這個時代的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5

PE进化史 一家本土私募机构的样本透视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11/t20151125_761934.htm

2015年,中国PE走到又一个拐点。

  这个神秘、小众的金融子行业,历经喧嚣与探索,如今开始步入成熟季。从行业规模看,国内活跃PE机构的数量20年前不过10家左右,而截至 2015年9月底,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的PE为9512家,VC为1266家,其管理基金的合计认缴规模达到了2.66万亿元。2015 年,伴随一批PE登陆新三板、获得巨量融资,PE的触角正突破一级市场的边界,伸向更远的资产、市场和国度。


  成熟季也是洗牌季。GDP增速告别7时代、IPO在A股暴跌的压力下再次关闸之后,又一个资本寒冬正在逼近。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优酷土豆被阿里收购、携程联姻去哪儿,无不折射出它们背后投资人的压力。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5年8月,中国VC/PE基金的募集状态持续回落:当月披露出有76只基金成立及开始募集,50只基金完 成募集,基金的目标募集规模为188.64亿美元,募集完成基金规模仅为43.28亿美元。PE投资数量和规模更是创下近一年来的最低值:当月VC市场披 露的案例106起,投资规模仅为14.71亿美元,环比双双回落;PE市场披露的案例仅为20起,投资金额仅为7.76亿美元。


  盛夏的泡沫宛在昨日,忽而已是凛冬将至。LP会不会“断供”?项目失败率会不会上升?退出能不能如期完成?回报能不能维持较高水平?每一家PE面前,都摆着这样的问题。


  这并非PE第一次面对冬天。诞生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PE始终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同凉热,既体会过全民PE式“疯投”,也曾在2002、 2008、2012年前后或深或浅三度入冬。每一个冬天,都是一个二八分化的路口,一批机构遭遇淘汰,另一批机构实现逆生长。而在眼下这个可能更为严峻的 冬天,分化或将来得更为猛烈。没有国家资本背书的本土草根PE如何避免出局?那些逆生长的同行有什么成长秘诀?东方富海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解析样本。


  经由东方富海的模式进化,回溯本土PE的成长史,有助于我们在这个行业分化的节点,提取PE成长的关键基因,把握未来的致胜方向。


  刘凌云 陶娟/文


 


  


  1992-2001


  VC时代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在中国的起步,始于VC(Venture Capital,初创期投资)。第一家本土VC/PE机构,可以追溯到1986年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国家科委、财政 部分别持有其40%和23%股权。因为诞生于资本荒漠时代,这家公司难以实现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初衷,最终因违规炒作房地产和期货于1998年6月被清算。


  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的PE,是1992年进入的IDG等外资机构。据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回忆,1993年6月,IDG与上海科委旗下上海科 技投资公司各出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此后,IDG又分别与北京、广东科委下属公司各出资1500万、500万美元,相继 成立了北京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


  这正折射出早期PE行业的主角,除了外资,就是国资。在中国,唯一没有牌照垄断且对外资大规模开放的金融子行业,大概就是PE了,尽管它的体量远不能与银行、券商、保险与公募基金相比。在这个没有准入限制的行业里,美元基金一开始就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PE行业,钱的属性往往决定了投的属性。美元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外资PE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口味和海外上市的退出方式。


  此时,正是席卷全球的.com泡沫的酝酿期。在纳斯达克指数向2000年3月的最高点5048点攀升的进程中,IDG选择以VC起步,在中国互 联网企业的早期阶段广泛布局,其先后于1999年100万美元投资搜房网(SFUN.NYSE),150万美元投资百度(BIDU.NSDQ),43万美 元投资携程(CTRP.NSDQ);2000年则以110万美元获得了腾讯(00700.HK)20%的股权。


  所谓VC,正是PE的一种。PE的传统定义是,向特定投资者以非公开方式筹资,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在其发展成熟后, 通过权益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广义的PE包括天使投资(Angel Capital)、初创期投资(VC)、成长性投资(Growth Capital)和并购(Buyout Fund)等,狭义的PE则主要包括中后期阶段的成长性投资和并购等。当年的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初创企业蓬勃生长、空间巨大,VC也成为主流投资 模式。


  2000年,新浪(SINA.NSDQ)创造性地搭建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结构,赴美上市,为这些美元基金打通了海外退出通道,本土投资-海外退出的美元基金模式得以成型。


  纳斯达克成就的VC神话,不仅激励IDG、黑石(BX.NYSE)等外资机构探路新兴的中国市场,其财富效应也辐射到大洋的这一边。叠加 1999年A股“5.19行情”的带动与创业板筹备的预期,一批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发起的国有创投机构集中涌现,其中包括如今声名赫赫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 团(简称“深创投”)的前身—1999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7亿元的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正是在1999年,刚刚从荷兰访学归来的兰州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陈玮来到深圳,向初生的深创投递出了一份简历。身为中国会计学泰斗葛家澍的弟 子、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的他,被时任深创投总裁的阚治东一眼看中,加入了深创投,不但开始了个人的PE生涯,也见证了中国的第一场PE热。那时的陈玮可能 没想到,2002年,自己会在38岁时接替阚治东出任深创投总裁,成为深圳最年轻的局级干部;又几年,他们都重新出发,下海创办了民营PE机构。


  自起步之始,中国PE的成长就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的涨落互相映射。2000年科网泡沫的破裂,使得外资PE的快速退出预期化为泡影,一些深受 重挫者亏损撤出。IDG也只从那些坚守的项目中收获了丰厚的收益,比如其2001年退出腾讯时投资回报收益仅10倍;而从2010年上市的搜房身上,则达 到108倍。


  在国有创投这一侧,资金的来源,决定了这些机构具有投资非市场化、管理行政化、激励机制不足的硬伤。虽然2000-2005年堪称投资中国互联 网企业的最佳时期,但无论募集基金的规模、投资意识还是机制,都不允许它们大手笔介入这些尚未盈利的新兴企业,以至于集体错失BAT早期,成为中国PE永 远的遗憾。而2001年末,伴随A股转熊、创业板被搁置,这些机构的投资退出变得遥遥无期,后续资金亦难以为继,本土PE开始集体入冬。


  这一批为数50-100家的国有创投中,只有深创投等成为少数幸存者。这家身处中国开放前沿的机构,迅速转向,谋求搭建境外投资-退出平台,实 施两头在外、跟随境外机构投资的战略。2002年,深创投与新加坡大华银行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基金—中新创业投资基金;此后,又通过全资子公司 SCGC和以色列Ainsbury Properties组建中以基金投资公司,并受委托投资管理由日本China Venture Investment组建的CVI基金。深创投通过这些平台投资的潍柴动力(02338.HK,000338.SZ)、中芯国际 (SMI.NYSE,00981.HK)等公司,2004年相继在香港和纽交所等地上市,实现了退出。


  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深创投,最终成为本土最大的PE机构之一。1999年成立至2015年9月,其在IT技术/芯片、光机电/先进制造等领域共投资587个项目,总投资额逾175亿元,内部收益率(IRR)达到36%。


  


  2002-2011


  热钱时代


  


  本土PE崛起


  在成熟市场,PE是富人的专属定制游戏。中国亦不例外。在中国,A股开户,1元起步;融资融券,50万元起步;新三板开户,500万元起步;投资PE,1000万元起步。因此,PE的成长,与富人的财富增长息息相关。


  就在第一批外资和国资PE在2001年感受到袭人的寒意时,另一条驱动PE成长的线索却在暗暗滋长。2001年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推 动中国GDP进入双位数增长区间。经济的高景气,不仅为投资机构提供了一大批高成长的优质民企标的,更重要的是,拉动了制造、资源、钢铁、地产等领域的民 营企业家财富暴涨,中国富人的数量和财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轮跃迁。个人资本向PE领域的配置需求逐日递增,PE逐步迎来了不差钱时代。


  到了2004年,旨在助力民企融资的中小板推出,PE的境内退出打开通道。2006年,同洲电子(002052)登陆中小板,为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机构带来数十倍回报,更为本土PE的退出提供了创富示范。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双重利好,解决了本土PE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何收回的根本问题,明星合伙人、产业资本、地方政府难以遏制成立PE的 一波波激情。2005-2006年,国内活跃的PE机构达到500家。而截至2015年9月底,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的PE为9512 家,VC为1266家,其管理基金的合计认缴规模达到了2.66万亿元(图1)。



  PE链接的两头,一端是高净值人群;另一端则是亟需资本扶持的创新者。将有钱人的钱变成推动社会创新的钱,从这个意义来说,本土PE的崛起,恰逢其时。


  从PE的资金构成看,这一季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人民币基金成了主角,“本土投资-海外退出”的美元基金模式逐步让位于“本土募资-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人民币基金模式。


  虽然德丰杰(DFJ)、红杉、凯鹏华盈(KPCB)、经纬(Matrix Partners)等大批美国基金这一时期先后进入中国,其投资模式也更为多元化,从VC到并购重组均有涉猎,凯雷2006年对于徐工的收购更激起轩然大 波,但总体而言,在2006年商务部10号文的出台、红筹上市退出模式受阻之下,外资PE的投资步调逐步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此后的中概股危机, 更强化了这一态势。


  相比之下,尽管本土PE在2007年下半年A股从6000点腰斩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乍遇寒流,但4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充足弹药和创业板的推 出,令这一行业迅速还暖。2009-2010年,本土创投投资案例数占比超过60%,领先外资,退出案例数远超过外资。此时,本土PE最大的梦想,就是投 中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捕捉到新的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


  其二,是民营PE成了主角。民间资本对于PE的汹涌热情,带动PE领域的非政府资金总量迅速增长,2007年已接近70%,是2002年的4倍多。在深圳,2005年以后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90%属民营性质,LP主要是民企和富人,其资金大多来自房地产、股票等收入。


  没有国家资本的背书,草根的本土民营PE面对盈利压力,运作更加市场化,成长更加迅速。于是,一些国有创投机构或开始引入民企股东,或直接走向 民营化。在2004年的MBO大潮中,中科招商的股权首现变化,至其挂牌新三板时,国有股东已全部清退,而当家人单祥双持有超过6成股权,剩余股东皆为民 营资本。2011年,国有创投的旗舰深创投也首次引入3家民企股东,其中,星河地产持股16.1%,七匹狼集团和立业集团持股均为4.6%。


  正是在这样的风潮中,陈玮和他在深创投的同事程厚博等人决意投身PE创业。2006年10月10日,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注册; 当年12月,即对彩虹精化(002256)投出1085万元。2008年6月,彩虹精化上市后,东方富海获得近10倍回报。2007年11月,东方富海一 期基金正式开始募集,并为了不错失机遇,边募边投。


  除了投钱,PE还要投什么


  尽管相比2000年以前“全中国没有一个处级以上干部懂PE”,更没有多少人分得清GP(General Partner,共同合伙人,即基金管理者)和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即基金出资人),此时,PE、VC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千军万马涌入带来的“全民PE”狂热,仍为这一行业打上了 非理性繁荣的烙印。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PE的资金主要来自FOF、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私人养老金、政府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及慈善基金等长线资金,其投 资周期往往长达7-10年。如闻名的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将超过3成的资产配置于PE上,该类别自1976年后的年化收益达到了29.9%。而在东方富海成 立的第一年里,LP问陈玮最多的问题却是:“咱们今年有几个项目能上市,能有几倍的回报?”


  与此同时,许多LP对于PE的专业性缺乏认识,认为有钱就能做投资,个个想当GP。一则流传甚广的段子是,鼎晖在路演时刚说“你们的钱交给我 们,要‘8+2’的结构,即8年投资、2年退出”,一半的LP走了;又言及“你们的钱给我们后不能插手,不能干涉我们怎么投”,另一半LP也走了。


  此时的PE行业,“三多三少”现象普遍存在:小机构多,大机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这一格局下,PE行为趋于短期化、同质化, 过往以VC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始后移,无风险、高收益却对眼光和专业能力要求不高的Pre-IPO项目备受追捧。2007年,有80%的PE投资投向了中后 期项目,导致Pre-IPO竞争激烈,价格快速攀升,恶性竞价也不鲜见。价格和关系也成为PE实力的一部分,增值服务能力让位于项目挖掘能力。


  作为资深PE人,陈玮深知,PE风险高、专业性强,增值服务能力才是PE不被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专业投资风格,才能构建自己的壁垒。为此, 东方富海在2007年设计一期基金时,就着手从募资环节进行改变,解决“短钱长投”的问题。在一般民营PE的“3+1+1”基金(3年投资期+1年退出 期+1年延长期)之外,综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在国内首推了更长年限的“5+2”结构基金。目前,这类基金已成为了行业主流。


  在投资上,一方面,在大行其道的Pre-IPO潮流中,他强调“精选赛道,再投选手,用产业投资的方式做PE”;另一方面,他注重增值服务,提出“GP每投资一块钱,就要为企业投入一块钱的增值服务”。


  在陈玮看来,PE的盈利模式,不应是借由一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差异获取高收益,而在于帮助企业规范、成长,分享其经营业绩提升带来的回报。他所擅长的会计、管理等领域,则成为东方富海增值服务的核心领域。对广田股份(002482)的投资,即体现了这一理念。


  2008年5月,东方富海以5400万元换得广田前身广田装饰9%的股权,成为除广田实际控制人叶远西及其兄长叶远东之外的唯一外部股东,对应 市盈率为11.85倍。对于这个独享项目,陈玮当时的投资逻辑很简单: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期,装饰业每年的市场容量都高达2万多亿元,但整体极不规范,处 于小乱差的状态,缺乏标杆性企业。东方富海进入后,可以推动广田走高附加值路线,设立行业第一家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专攻中高端公用建筑、商业建筑等领域, 与低附加值的家装形成差异化竞争。


  投资广田之后,东方富海开始在会计、管理等方面注入增值服务,而且,整个广田小至扩展客户、协调各界关系,大到上市时间的确定、券商的引进,都尽力协助操办。GP与被投企业的齐心协作下,2010年广田的营收达到了42亿元,是东方富海入股前的2007年的5倍。


  2010年,广田股份如期上市,东方富海投资回报超过10倍,当初的成本只相当于最终回报的一个零头。


  有了这一段因果,广田股份的大股东后来又成了东方富海的LP。和东方富海达成后续合作的被投公司非只此一家,文科园林(002775)、任子行(300311)等都在被东方富海投资后,又当上了东方富海的LP,再去帮助其他创业者。


  对于东方富海另一项目昆仑万维,陈玮唯一的遗憾就是当初投的太少了。由周亚辉2008年创办的昆仑万维,因为开发了《三国风云》、《昆仑世 界》、《武侠风云》等明星网游,备受PE青睐。“我们当初想投都投不进去,IDG、红杉资本也都想投,但创始人不愿意接受投资,一是没想好在中国还是美国 上市,二是担心接受外部投资带来压力。”为了这个项目,陈玮亲自飞了四趟北京,“动之以情,晓之以利”,最终成功领投。


  2011年2月,周亚辉将其持有的公司2.5%的股权以5000万元的价格分别转让给东方富海(芜湖)基金(投资3500万元)、东方富海(芜 湖)二号基金(投资1500万元)。半年后华为控股拿下该公司3%的股权,代价已是1.17亿元。2015年1月,昆仑万维以20.3元/股的发行价上 市,经过今年股市的大幅波动,其10月16日收盘价仍高达122.2元/股,东方富海合计5000万元的投资,市值已超过6亿元。


  热钱时代,当钱不再值钱,PE的资源和专业能力就更为被投企业所重视。坚守专业的东方富海,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以扎实的服务能力,取得优质项 目;获得出色的回报,吸引更多LP。截至目前,这家成立9年的PE已募集基金16只,管理的资金达到百亿规模(表1);投资的企业超过190家,其中43 家企业通过上市或并购等方式实现退出(表2)。


  在衡量GP的业绩时,业内常常使用的收益率指标为IRR。东方富海因尚未上市,其IRR未见公开,不过从新三板挂牌PE披露的已退出项目IRR 看,专注于Pre-IPO的九鼎投资(430719.OC)为38.1%,同创伟业(832793.OC)为35.72%,硅谷天堂 (833044.OC)为31.08%,中科招商(832168.OC)为27.2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3)。






  综合来看,中国PE已退出项目的IRR也高于美国同行(表4)。黑石在上市时曾披露,其私募股权业务的IRR为30.8%,扣除管理费用后则为 22.8%;KKR的2013年报也揭示出其IRR为26%。在中国,由于本土PE主要退出项目集中在Pre-IPO阶段,且A股存在制度性准入溢价,新 股普遍受到爆炒,因此IRR普遍偏高。


  随冬天而来的模式升级压力


  创业板推出的2009年及其后的2010年,是又一段令PE激情澎湃的日子。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叠加“三高发行”的创业板利好,把全民PE 的游戏推向了顶峰,一个新的创业团队,只要模式可行,领头靠谱,执行力有保证,从市场募资已不太困难。僧多粥少的局面下,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好企业变得无 比挑剔,钱不再是唯一让他们动心的东西。为了脱颖而出,诸多PE开始塑造贴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商业模式。被称为“PE工厂”的九鼎投资,正是在这一时 期快速崛起。


  2010年成立的九鼎,瞄准制度性红利,全力以赴推进Pre-IPO投资,在募资环节给予LP让利,同行一年收取2-3%的基金管理费,它只一 次性收3%(九鼎2011年7月前设立的基金大多如此);项目超额收益的分成一般PE收20%,它只收10%。在大规模募资的同时,其GP全线出击,主动 接触各类已经或即将达到IPO标准的企业,高价入股等待上市退出。自2010年12月成立到2013年10月31日,九鼎旗下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09个, 投资金额154.3亿元,退出24个项目,远超同行。中科招商则深入地方,挖掘二三线城市LP资源,以6000家LP资源笑傲民企PE江湖。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出口、房地产两大引擎动力减退,经济增速2012年开始放缓。当年11月,IPO也开始了长 达一年多的暂停期,价格昂贵、竞争激烈的Pre-IPO模式戛然而止。融资、退出两头受阻,PE再次入冬。业内人一直呼吁的投资模式变革,到了不得不变的 关口。越来越多的PE机构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领域和策略,他们意识到,“放养型”投资已经过时,“只投不管”是行不通了,而提供精细化的投后管理服 务,才是“见真章”的地方。


  2011年,高歌猛进的东方富海,也遭遇了一场阵痛。其管理的三家基金—东方富海(芜湖)股权投资基金、东方富海(芜湖)二号基金以及皖江物流 产业基金,与另几家PE一起投资了通威集团旗下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2010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增长令人侧目,虽然2011年受海外双反政策影响市 场回落,但从当时中介机构提供的材料看,这家公司质地不错,利润等财务数据表现很好,而且即将过会,入股的市盈率也不高。根据东方富海的内部测算,即使光 伏组件的售价腰斩,永祥还有钱可赚。但形势的逆转出人意料,在欧盟取消新能源补贴后,光伏价格指数暴跌了九成以上,行内公司一蹶不振。


  光伏高成长神话破灭,拖垮了业内巨头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也把局外的东方富海卷入漩涡。LP的指责,媒体的质疑,令陈玮承受重压。他一边派出专门项目小组,前后40多次去企业研究解决方案,一边进行了深刻的内省。


  在他看来,这一投资失误的根源还是在于东方富海对光伏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如果是长期跟踪行业的专业化基金,可能对风险及收益的预估会更到位。 事实上,在投资永祥之前,曾有光伏业内的LP提示过这一行业的风险,但东方富海投委会认为,风险不足以掩盖亮点,最终通过了这一项目。


  其实,除了四川永祥,东方富海在光伏行业还有牵连。2011年7月,在浩博新材(830814.OC)的增资扩股中,其通过皖江(芜湖)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联同另外11家投资人共同投资,而此后的行业不景导致浩博新材陷入困境,甚至存在倒闭风险。


  如今,随着光伏行业的回暖,浩博新材已挂牌新三板,收益可能还难如预期,但最凶险的阶段已经度过。四川永祥大股东通威集团也在通过通威股份(600438)积极自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经历光伏领域的两趟麦城,陈玮开始思考:东方富海到底和别的PE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他得出的答案是:东方富海要走专业化投资 方向,同时搭建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平台,构建自己的核心优势。2012年开始,这成为他着力打造的两大方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并购、增资与优才引 聘。


  


  2012-2015


  分化/升级时代


  


  


  重构专业化基金矩阵


  尽管陈玮早对PE专业化有了充分认识,并提出投资要“精选赛道”,然而,面对充满机遇的市场,东方富海2012年以前募集的3只基金和同期的其 他人民币基金一样,均属于综合性基金,并未专注于某几条赛道,基本上遇到好项目就会出手,其投资横跨机械、电子元件、通信、消费、农业等十多个细分行业, 早期、中期和Pre-IPO项目均有覆盖,且对中后期项目多有倾斜,80%投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20%的资金投资于早期项目。


  专业化,首先意味着做减法。不擅长的热门行业,不是基金针对阶段的项目,一律不投。最初,东方富海选择聚焦国家六大战略新兴产业,2013年, 经过对过往投资经验和GP团队人才结构的审视,再次调整,最终提炼出四大优势领域: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健康医疗。在2013年引入专 业投资人才后,又增加了影视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4+1的行业格局(图2)。东方富海也成为国内首个基金全面专业化的PE机构。



  农业、消费等拥挤的热点领域,由于自身不擅长,被东方富海坚决放弃。


  针对每一个行业,东方富海又按照项目的不同阶段,进一步细分基金方向,从而构建每一个行业下又有覆盖不同阶段企业的多层次基金体系。


  为了打造完整的基金链条,东方富海不仅向早期的VC、天使甚至Pre-angle阶段延伸,还向后期的并购项目延伸。为此,2013年,东方富 海成为专注于Pre-angle投资的上海鉴睿的LP,并与深圳国资委旗下的远致投资、信达建信基金合资成立了主业为并购基金的深圳市远致富海投资管理有 限公司(简称“远致富海”)。


  远致富海,是深圳市政府为打造全国并购基金中心而推出的旗舰项目。远致富海的三大股东中,持股40%的远致投资,负责管理深圳市国资委持有的深 创投、国信证券股权等金融资产;持股30%的信达建信基金,由建设银行旗下建信信托与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发起,个个来头不小。在远致投资最初确立引 入市场化的民营PE合作并购基金的模式时,有7家机构表达了兴趣,东方富海最终入选,获得另外30%的股权。


  如今,东方富海40%的资金投资于初创期企业,40%投资于成长期,20%投资于成熟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已率先完成了全产业链基 金矩阵的搭建:上海鉴睿负责紧盯Pre-angle阶段,专门投百万级以下的项目,通常以数十万元投得初创公司1%-2%的股权;移动创新基金主投 100-500万元之间的天使轮项目;TMT基金只投A轮以后;最后,是远致富海负责并购领域。


  专业化的架构确立后,东方富海开始重塑投资流程,推进专业化投资与决策。以前,和众多PE机构一样,东方富海在公司层面设有一个7名合伙人组成的投委会,投什么项目最终都由其拍板。专业化则要求让“听到枪炮声的人来做决定”,为此,陈玮彻底改变了东方富海的组织架构。


  他将公司投资经理按4+1行业和阶段细分成若干项目团队,由各行业的合伙人带领,负责所属领域的项目投资。同时,成立若干相应的专业投委会,一 般由一名平台型合伙人、一名行业合伙人、一名基金合伙人及其他成员组成。各行业项目投资直接提交专业投委会讨论、质询,并直接决策,同时,平台合伙人保留 一票否决权。


  从前做综合基金时,东方富海只有平台型合伙人。为了转型专业化,陈玮把合伙人分成了三级:最上面一层是平台型合伙人,总揽全局;第二层是各行业 的牵头合伙人,主导行内专业基金的募投等;第三层是每只基金内部的合伙人,负责带领各自的投资团队。第三层合伙人表现好,可以升到第二层,单独再去募集基 金;第二层合伙人表现好,则可以往平台合伙人升。由此形成了流畅的升迁机制,也便于吸引外部人才。


  与投资决策权同时下放的,还有绩效奖励。各投资团队的成员,同一级别的基本工资统一,但奖金收益却根据其所在的专业化基金而定。基金的规模不 同、业绩不同,管理费和项目收益分成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合伙人的绩效奖励取决于其所在基金的收益,基金与基金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关系。


  陈玮没有预料到,专业化基金带来激励机制的改变,效果能这么好—“大家拼了命地干,而且开始珍惜自己的品牌了。从前东方富海有投得不好的项目,出来都是打陈玮的脸,现在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不用扬鞭,也自能奋蹄。”


  不过,投资的风险控制则由总部后台的风控团队统一负责。东方富海实行“业务人员+风控人员”双内控、全流程的风控体系。从基金的募集开始,风控 团队就会介入,把关路演方案、合资格投资人背景调查、基金合同方案起草、托管等关键环节;进入项目阶段,也全程参与尽职调查、投资、投后管理及退出的整个 投资决策过程。双方并肩作战,同时分工清晰。业务人员考察项目、盈利模式、团队等因素,初步判断后进入实质性的法律、财务尽调阶段,安排风控人员进入,检 查各环节风险。


  一旦发现风险,风控不会去判断项目该不该投,而是形成专业的尽调报告,并在专业投委会上给出意见。风控人员虽然不是各专业投委会的成员,但必须 参加每次的投委会,并从法律、财务方面提出参考意见。而最终的投资决策,仍由投委会综合判断。一旦决定投资,项目经理需要在风控协助下,把握投资方案的设 计、风控的条款以及最终投资文件的起草和审核。


  为了充实风控团队,2011年,陈玮还请来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萍萍加盟。目前,90人的东方富海拥有其他机构罕见的17人组成的风控团队,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其中有法律背景的8人,都是硕士以上背景;财务背景的9人,多是四大出身。


  对于各专业投委会的决策,陈玮给予充分信任。他虽然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从东方富海创立至今只动用过两次,包括一家同性恋网站,数据很好,但陈玮觉得不太能被大众广泛接受。


  投资之外,东方富海也开始重塑募资环节。2012年开始,东方富海不再募集综合基金,而是按4+1的行业设置,分别成立专业基金,分别募资。这样不仅基金主题更鲜明,整个公司的募资节奏也变得更快。


  在综合基金时代,陈玮认为,如果一个GP团队同时管理好几只基金,很难避免利益冲突,比如,最优秀的项目由哪只基金投,可能最终导致基金的收益 率有很大不同,由此又会影响不同基金LP的收益。因此,东方富海最初是同一时间只管理一期基金,接近投完才募集下一期。设立专业化基金后,这一问题迎刃而 解,其节能环保基金、影视文化基金、新兴技术基金、移动创新基金的募集可以并行不悖。


  在公司内部,东方富海的专业化转型推进得相当顺利。让陈玮吃惊的是,转型之初,最不能接受的反而是LP。他们觉得基金什么领域的好项目都投,收益更高。但慢慢地,看到专业化基金的收益率之后,LP们也接受了这一转变。


  优势聚焦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熟悉行业的GP利用人脉等各种资源发掘项目,也由于其对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为敏锐地判断项目的价值,规避 投资的风险。由此自然会带来投资回报的提升,这在东方富海聚焦的信息技术行业体现得最为明显。其已投的190余家企业中,有60多家属于TMT行业,其中 有10家实现上市(图3)。2009年加入东方富海的明星投资人黄国强,在东方富海(芜湖)股权投资基金中主投了14家公司,其中12家A轮、1家B轮、 1家C轮。目前,这14家公司已有一半进入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东方富海已被业者普遍视为最会投互联网的本土PE之一。



  以增值服务平台,


  构建企业成长的良性生态系统


  在陈玮看来,“要赚企业成长带来的钱,就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帮助到企业。”因此,东方富海在专业化之外,更围绕企业成长中所需的财务咨询及优化、 债权融资、治理结构改善等重要支点,打造出了财务顾问、资金融通、并购重组、培训教育、企业家俱乐部等五大增值服务平台。一个孵育企业的良性生态系统已具 雏形,并且具有延展空间。


  在中国,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99%在财务、税务、股权、治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不规范也成为它们上市途中最大的痛点。PE投资企业之后的首 要任务,就是促使其规范化。据东方富海研究部总经理匡晓明总结,早年民企上市的一大障碍是法律问题,如虚假出资、作价不实等;近年,70%的拟上市项目被 否则与一些隐蔽的财务问题相关。富有经验的会计师的介入,可以帮助企业规范财务,清除雷区,甚至优化资源、削减成本;而且,介入越早,企业的代价越低。


  同时,伴随投资前移,东方富海越来越体会到,有些精通技术的创业者,在财务、风控上却可能犯各种低级错误,“我们投资2亿给一个企业,结果他们花了1个亿去买原材料”。在创业企业的成长中,太需要资深财务咨询师的引导。


  随着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东方富海仅以一己之力已难以服务企业需求。于是,陈玮开始寻找外援。正好,他的同门师弟、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徐珊有意 自立门户。2012年底,东方富海和徐珊等人合资成立了厦门天健会计咨询有限公司,以多名厦大会计系博士领衔十几名CPA的团队,为被投企业提供会计、税 务、管理咨询。当时,东方富海持股20%,2015年,出于打造专业服务平台的考虑,其持股比例又提高到了70%。为了进一步服务中小被投企业,同时也看 好会计咨询服务的巨大成长空间,陈玮最近还计划再收购一家互联网会计平台。


  对于东方富海,会计咨询既是服务,也是风控。东方富海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尽调开始,天健咨询就会介入,发现问题就及早规避及整改,从而降低了项目风险。在华锐风电项目中,天健咨询不仅介入了前期的风险评估,还派人出任CFO。


  除了服务企业,天健咨询还与国信证券等多家券商在投行业务上多有合作。在陈玮的规划中,其未来还应深度介入投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投行财 务顾问业务,成为覆盖企业资本运作各环节的全方位金融中介平台。这一方向与海外PE的发展趋势也颇为契合。在美国市场,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迟迟未能复苏,纯 PE业务最辉煌的时代随之而去,大型PE机构开始涉足对冲基金、房地产、财务顾问等领域,以拓展收入渠道,分散风险。


  在规范问题上,外部力量的介入,需要企业高管的理解和配合。因此,2014年起,东方富海又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合办了为期一年半的面对被投企业 CEO、CFO的“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1+1”提升班,并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办了一个为期一年半的总裁班,专注于LP的教育。据负责这两项培训的东方富 海行政部总经理监黄静介绍,陈玮亲自设计课程,挑选教师,几乎每次课前,他都坐在第一排。鉴于这两类质优价廉的课程大受欢迎,陈玮甚至计划将这一培训课程 常态化,并向更多中小企业开放,为未来的东方富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打基础。


  财务咨询、管理学教育之外,东方富海打造了另一服务平台—深圳前海富海融通保理有限公司。在这家2013年3月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中,东方富海 持股30%左右,为第一大股东。对于这项投资,陈玮最初的考虑是,满足被投企业更多的债权融资需求。毕竟,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股权投资的钱成本最高,轮 次也有限,而债权融资成本较低,也不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


  鉴于富海融通拥有大量有抵押的融资项目,东方富海又投入了一个P2P平台易保利,将这些项目打包,放在易保利平台上进行众筹。负责这一平台的景 亮表示,目前,易保利主要为东方富海的LP提供理财机遇。在这一平台上,东方富海的被投企业、LP再一次形成闭环。在供应链金融概念日趋火爆的当下,易保 利的商业模式也颇具延展性。


  经过一系列模式升级与平台重构,在成立的第10个年头,东方富海已经脱胎换骨。面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也有更为充裕的资本。


  新三板加速二八分化,


  品牌PE方能收割成长机遇


  伴随GDP增速告别7时代,IPO在A股暴跌的压力下再次关闸,资本寒冬的预警已经频频出现。尽管市道变得艰险,对于仍在蓬勃生长期的中国PE,如今仍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场实业为前锋、资本为助攻的游戏。


  从募资环节看,LP的结构正在优化。一方面,经历“全民PE”和资本冬天的洗礼,个人LP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专业化、增值服务强的GP品牌效 应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政策的不断松绑下,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入驻PE的意愿从谨慎转为积极,机构LP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容。目前,中国人 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及生命人寿、安邦保险等保险机构均已申请了投资PE的相关资格,东方富海也已获得保险机构的尽调。


  而据鼎晖投资董事长吴尚志透露,已有险资投资鼎晖旗下的夹层基金。2011年,鼎晖夹层首期基金中,机构投资人占比不到10%;2013年11 月,鼎晖夹层三期基金获得两家险资5.5亿元投资。2015年,其第四期人民币基金的首轮募集金额已超过10亿元,而机构投资人占比已提高到100%,5 名LP全部为国内大型机构投资人,其中包括3家保险机构、1家高校捐赠基金及1家国有背景投资基金。


  与此同时,新一批国有性质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或产业基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炉。出于市场化运作的考量,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将承担FOF(Fund OF Fund)的职能,规模和业绩领先的民营PE是其首要考虑的合作伙伴。在东方富海,除了深圳本地的远致富海,其2014年8月开始募集的珠海铧创信息技术 基金以及扬州富海永成基金,分别与珠海及扬州市国资平台合作。


  费率低、期限长的机构资金取代个人LP短线资金的趋势,将彻底改变整个PE行业的游戏规则。相对草根PE,大型品牌PE将获得更快发展。而且, 业内人士预计,当机构LP成为主流,好的PE将收窄对个人的投资通道,个人投资者的进入门槛将被抬高。在全民PE时代,LP的投资门槛一度从行规的 500-1000万元降到100-300万元,但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强制规定,单个LP最低出资额不得低于1000万元(表5)。毕竟,PE有 风险,此举有助于保护承受能力低的中小投资者。



  LP质量的提升之下,GP短视化的投资模式也在快速矫正,以2012年为起点,Pre-IPO不再是主流。如东方富海一样,领先PE的投资链条 不断向前端的VC、天使轮和后端的并购延展。如2011年,红杉资本与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王强等合资成立真格基金,主投TMT领域的种子公司。同创伟业 设立了2亿元的同创梦工场基金,达晨创投设立了3亿元规模的达晨恒胜基金,浙商创投设立了1亿元规模的天使基金,元禾创投设立了1亿元规模的原点创投基金 等。此外,互联网大鳄也纷纷在股权众筹平台、创客平台上挖掘标的,如腾讯投资创新工场、DST;阿里巴巴投资传媒梦工场;不少功成名就的创业者也加入天使 投资人的行列,如雷军主导了顺为资本等。


  按投资金额计算,2009年,PE项目占90%,VC占9.85%,而天使轮不足0.02%。今天这一局面已完全逆转,2015年前10个 月,VC投资金额占比高达72%,后期PE投资仅占24.6%,天使投资金额占比也达到了2.34%。由于天使轮项目的投资金额一般远低于VC,而VC项 目的平均投资金额又低于PE,从项目数量看,2015年前10个月,天使轮投资案例为590个,VC阶段投资案例为819家,而后期PE投资仅为127家 (图4)。



  PE的这一动向,直接呼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从生存实际来说,早期项目的风险依然很高,但由于成长期及成熟期项目的估值变得昂 贵,相对来说,早期项目的风险收益比更高。如华创资本在种子轮进入的IT教育培训机构达内科技(TEDU.NSDQ)上市后,获得了高达800倍的投资回 报。同创伟业的股转书也清晰显示,VC类项目的综合IRR远超过PE阶段,其在信息领域的36个VC阶段项目的综合IRR达到127.35%,远超该行业 内PE阶段项目27.72%的IRR。


  并购同样崛起为PE退出的新战场。基本面宽松时代,融资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唯一需求。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一代步入退休之年带来的股权出售需求下, 国内的并购机遇日渐浮现。这一转换在国外其实同样存在。根据研究公司CAPITALIQ的统计,1986-1989年,KKR的IPO退出占比高达 88%,并购退出仅占12%;但到了2012年,其并购退出占比已飙升至87%,IPO退出萎缩至9%,剩余的PE转售比重为4%。无疑,这与美国经济结 构的变化不无关系。


  同样的故事正在中国上演。2013年开始,A股并购潮起,本土并购基金纷纷设立,其中不少属于“PE+上市公司”模式。根据CVSource的 统计,截至2014年,已有168 家上市公司与PE联手设立并购基金,其平均规模为7.72 亿元,最大规模达到30 亿元。


  同时,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的带动下,本土PE同样开始放眼全球的资源整合与并购,深度参与海外并购交易。由中金公司直投部转身而来的鼎晖投 资,2013年8月与被投企业百丽国际联合收购日本女装零售商巴罗克日本(Baroque Japan)54.96%的股权,整笔交易规模约1.6亿美元。在此之前,鼎晖还主导了另一单“蛇吞象”式交易—价值约71亿美元的双汇对史密斯菲尔德的 收购,后者2012财年的营收是前者的两倍多。


  更理性的资金,更多元的投向,仍是天长月久的缓慢渗透,相比之下,开辟全新资本生态的新三板,对于PE的冲击更令人咋舌。不仅PE退出的新通道 得以打开,PE自身上市之路也豁然开朗。在这个面临资本寒冬威胁的时节,率先上市、天量融资的PE,便有能力铺展新局,从而进一步确立优势。于是,PE纷 纷争抢上市跑道。


  2014年4月,九鼎投资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PE,并随即创出850元/股的新三板第一高价。九鼎投资挂牌的初衷之一是在IPO于2013年 全年关闭的情形下,手头积压了很多项目,流动性不足,需要化解部分LP退出的压力。部分投资期较长的LP将自己的基金份额转换为九鼎的股份,在九鼎挂牌后 就可以完成退出。九鼎还与转股的LP签订了《收益补偿协议》,承诺挂牌后3年内如果股份交易价格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价低于一定水平,则对出资人进行 补偿。


  虽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为长线投资的PE带来了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但也改变了PE的融资方式、LP的套现方式,提供了新的成长契机。目前,新三板挂牌PE已达6家,且将陆续有来。据陈玮透露,东方富海已将新三板上市提上议程。


  从挂牌PE的融资金额看,中科、九鼎等已经超越了黑石、凯雷、KKR上市之时,而后者的业务结构、收入规模均处于更高的量级(表6)。九鼎的市盈率也已达到了200倍,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企业的8-15倍。显然,市场对本土PE寄予了厚望。



  融资之后,这些PE纷纷展开战略布局。九鼎收购了券商、保险、基金、期货、云服务平台,并有意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意似全面打造泛资管的金控平 台。中科招商参与了数十家A股公司的定增,并举牌获取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业内一致预期,其一边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一边获取A股壳资源,未来很可能 会将未上市资产注入各类可控壳资源。与此同时,中科招商还进军境外,斥资4亿元美元投资全球最大的在线股权融资平台AngelList,并拟斥资13.3 亿元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世桢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跨境直接投资。在实际控制人单祥双设计的棋局中,中科招商还将在英国、以色列、德国、东京的科技创新高地 搭建类似“直通车”,将资源引入内地,和A股对接。与此相应,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中科招商拿出了300亿元的天量募资方案。


  新三板的出现,催动整个PE行业的分化骤然提速。


  在成熟的欧美国家,PE的二八分化现象已相当突出,且已经实现“大体量、专业化”。美国排名前25%与后25%的PE基金,年回报率的差额非常 惊人—1年的年均差额是19.3%,3年的年均差额是25.4%,5年的年均差额是32.2%,10年的年均差额则高达57.6%。从投资20年的年回报 率来看,欧洲PE基金为9.6%,美国则是11.8%,而美国前25%的基金又高达30.2%—这表明,美国PE行业2/3的利润集中在1/4的基金上, 而剩下3/4的基金基本上不赚钱甚至赔钱。


  在中国,尽管LP开始呈现机构化趋势,大体量的产业基金开始涌现,但民营PE仍以小规模的草根基金为主流,平均单只基金的募集规模一直在2、3 亿元左右徘徊(表7)。如今的过万家PE/VC机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一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一批管理规模在千亿量级的本土机构。



  每一家PE都了解这是大势,每一家PE都期待成为前1/4的获利者。在这个二八分化的时代,有品牌美誉度的机构会收割越来越多的资金和项目。那些领先PE,已为此布下新局。


  当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二级市场风刀霜剑,当粗放的生长阶段已成过去,是做专业化的精品PE,还是往泛资管的金控平台发展,大家都正在急切定义自 己的能力边界。而如何在“募投管退”四个基本环节中寻找最优发展空间、打造优势特色,从而成就并长久延续品牌效应,将决定它们的最终站位。在新三板助力 下,本土PE机构正跃跃欲试信手涂抹着蓝图。各种创新与争议声中,他们热切对赌的,是中国增长的未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