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3899越來越多人關注, 出文衝一下人氣~
中集安瑞科#3899的幾個投資要點:
1)買#3899, 是買它的中國LNG(Liquefied Natural Gas, 液化天然氣)故事, 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 值搏的地方是美國頁岩氣令全球LNG價格下跌, LNG變成廉價而又潔淨的能源, 完全切合國家利益及方向。不像要靠補貼的新能源, 要等技術進步才有力與石化能源爭一席位, LNG的廉價是即時體現, 用多少就省多少, 利益最大化當然是加速LNG的建設, 而且少用一點煤就多一分綠色GDP, 乎合國情。燃氣股已成近來港股最強板塊, #3899份屬同門, 理應看高一線, 最近的表現是跑輸其他同門, 可能是年頭的升幅已巨, 透支了升勢吧… 話雖如此, 基於該股的市值較小, 而估值低了不少, #3899有力跑贏這些集中在下游的同業, 至少在未來兩三年是成立的
2)公司體質: 民企風暴令港股危機四伏, 身為中字頭的中集集團的子公司, 中焦安瑞科「妖度」相對降低不少。財務上整體健康, 現金流沒有問題, 應收帳正常, 沒有激進的擴張計劃令公司負債暴增。
3)估值: 4個幾的#3899, 不算廉宜又不算貴, 現階段的上升視乎市場對該股的情緒, 個人見到的TP由4.89至5.89不等, 這些數字全是在2011全年業績後REVISED向上調升, 始終累積了相當的升幅, 短期內可否抵達這些TP說不準, 景氣持續的話, 2012中報前應該可以達到。
4)潛在風險
- 雖然LNG的價格比起數年前跌了不少, 中石油等大公司對國內銷售仍需要補貼, 石油三雄的LNG投資直接影響了市場發展。不過,
依照目前的LNG接收站興建情況, 近兩三年的能見度相當高。如果LNG價格上升, 有機會令相關投資減少。清楚一點應該是相對於其他能源的價格上升,
只要天然氣仍是相對便宜, 國家都會繼續支持這種能源)
- #3899並不是LNG的PURE PLAY, 有相當大部份的利潤是來自化工裝備(罐式集裝箱), 而該部份的表現會受全球經濟影響, 景氣度波動很大, 整體盈利可見性要打折扣
- 流通量不高, 導致價差有時很闊, 未必適宜重注買入(對我來說就不是問題啦, 我的重注都只是很少的資金, 沽貨沒有難度~)
來自我在realforum有關#2198的討論:
source: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796&page=7
[quote]
我睇返phisho兄分享個網所提供既乙烯價格趨勢圖(http://chem.chem365.net/Curve/16.htm § ¶), 再對比alibaba個環氧乙烷價格(http://jiage.china.alibaba.com/price/trend/c23552-t22429-a0-rpm-d12-05-25.html?sourceForm=%B3%F6%B3%A7%BC%DB § ¶), 發現前者近月明顯回落, 從1400美元水平跌至接近1100美元水平, 而後者則保持在11800RMB
我假設這2個資訊都正確, #2198的每公噸margin粗略估計可以拉闊超過200美元, 除乙烯成本外, 另一最大成本來源是能源支出,
而該項支出不應會有幅飆升的可能, 甚至會有下降的可能, 因公司的成本控制一向做得好, 其餘支出(例如行政, 人工, 廠房維修等)的波動可以不理
而我記得湯財說過#2198的高現金同時高負債的操作都是在賺息差, 這一部份我且當沒有出事, 又或者視這個收入歸零, 保守一點
毛利率提升有一定可能性, 直覺是覺得高於一半
現在剩下2大疑問:
1) 產能利用率
2) 週轉日數, 即是現金流的影響
如果產能利用率可以維持往績的100%以上就完美, 即是下游的需求依然熱絡, 最怕就是需求轉弱, 要知道價格的平衡點一旦失去,
少少的變動足以令格價大跌。中國經濟減速已成各界共識, 化工行業一定會受影響, 所以#2198會否逆勢而行, 我沒有足夠認知判斷,
只能觀察價格走勢應對
而產能利用率能夠維持, margin擴闊的空間就直接轉到盈利, 乙烯跌了接近300美元, 我保守點假設margin多200美元一噸, 即一千二百多RMB, 銷量不變下, 利潤一定大增
週轉日數我無法得知, 假設佢會略有上升啦, 經濟降速嘛… 唔識唔講咁多喇, 唔好大幅上升就得 (其實我所有野都係半桶水…)
而因為老闆有好多私業, 我認為財務許可的話都係會「合法」地, 在中期業績以派高息套錢吧, 應該唔會玩野掛…呢一點都係亂估
去到2蚊呢個位, 似乎有人維持秩序… 不過有一排無睇過佢, 重新留意下先
[unquote]
更新 1: 因降價發生在4月, 如果直至6月尾都能維持這個毛利, 拉平計2012 1H值得期待, 但要肯定了產能利用率才作準
更新2: 原來在5月份都有人寫過#2198, 仲唔算少添, 個人唔鍾意咁多人寫自己留意既股: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1581/2/1/4890905/1.html
http://www.singpao.com/cjxw/tzxw/201205/t20120511_355386.html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20527/00536_017.html
http://news.etnet.com.cn/stock-analysis/70743.htm
繼續跟進#2198, 趁仲有心機就唔好畀佢停…
又是數字遊戲時間, 以下是三江化工 2012 上半年的預測, 歡迎討論
據成報在3月業績後的報導, 提到今年更換了新型催化劑, 可減少每噸環氧乙烷(EO)耗用的乙烯由0.85噸降至0.8噸, 不計這5.8%的降幅, 這個數據可以用作估算乙烯價對毛利的敏感度, 即是若乙烯下跌了100美元, 即每噸EO的成本即減少80美元, 約500RMB。這500RMB是直接反映在毛利上
翻查2011年報, EO在2011年的平均售價為10,413RMB/噸, 遠較「目測」alibaba在2011年三江EO價格的平均價格來得低, 2011年EO的價格由10,900至14,100不等, 平均計一定有12,000, 未知箇中因由, 希望各位網友可以指點一下。看來alibaba的價格只能用作方向標, 而不能直接拿來做測算…
我拿來2010年報, 發現該年的EO平均銷售價都只是10,320RMB, 再上alibaba的價格走勢目測, 如果這些價格就是銷售價, 沒有可能是10,320這麼低, 我大膽假設, 這個價錢是完全不能用作估算EO業務的表現。歸納過往業績數字, EO的售價大約在10,500RMB水平浮動。我相信這大概就是所簽合同的平均銷售價。我認為用10,500RMB做平均售價作假設會比較接近真實業績。 我估計三江的售價基本都是一早簽定, 可能再加個上下浮動的小幅調整吧。
如果推斷正確, 真正影響#2198的業績是乙烯價格, EO售價的影響反而遠比想像中少, 這一點對估值以至決定是否買入很關鍵。
對三江化工來說, 由成本下降帶來的盈利推動力, 比alibaba所顯示的價格升幅來得重要。(如果上述推斷沒有錯的話…)
我這個猜測是很合理, 假如你有留意有關環氧乙烷的新聞, 會發現這個品種的景氣度變化相當大, 價格的變動足以反映出來。可是, 三江的產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 不受週期的影響, 有時會製造表面活性劑消化部份需求都不足以解釋。我相信低於市價出售就是100%以上使用率的理由。
基於售價一向以低於市價銷售, 買家沒有理由或者空間大幅降價。
雖然EO的營收佔盈利比重最高, 不過, 「其他收益」一欄其實遠比想像中更影響整體業績的推測。我花了不少時間以我有限的知識研究年報, 嘗試透過對比2011中報與年報, 去推敲2012中報的其他收入大概是多少, 我最後放棄了, 因為變數太多。例如出現在2011中報的「銷售可用再生材料」達到33,942K(2011中報第14頁), 但期後我在年報再找不到這個數字; 而政府補助在中報只有1,330K, 但年報則有18,875K。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匯兌收益」, 2011中報是8,928K, 在年報則大幅增加到45,557K, 即下半年有約3千6百萬的除稅前收益是來自這一項, 是跟銷售無關。要知道2011年全年的稅前溢利都是463,554K, 即是這個匯兌收益已佔接近10%。其實在2011年報(第93頁), 有提到除稅前溢利對外幣變動的敏感度, 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5%, 稅前溢利會下跌73,610K。而美元近日走強, 這個匯兌收益有機會變成虧蝕, 且看公司如何應對。不過我若要做測算, 基於目前港元兌人民幣升回年初位置, 我會將這項歸零, 再升的話就以這個敏感度調整。
我再以極有限的知識, 估計管理層會以減少港元/美元計價的負債應對, 而這個舉動亦會令存款減少, 歸類在其他收益的「利息收入」亦同時下降, 預期「其他收益」有可能大幅下跌。不過融資成本又會同時降低。總括來說因產能提升帶來毛利的增加, 有心理準備會因此完全抵消, 結果做不到同比增長。
仔細研究過年報, 才知道純利數字的確有很多水份在裡面, 不過這是會計準則的影響, 公司應沒有做假。
越講越遠, 實際數字的預測, 以及對短期前景的看法, 稍後再探討… (我有預感會就此爛尾… 自覺已經說得很詳盡, 以免費的資訊來說, 都算「落足料」吧…:-P)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謝謝!
出席常年股東大會,是會見董事,提出問題的最好機會。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買股份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業務和資產,叫投資。
鄭重聲明:本博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果您發現本博客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繫我,我會刪除該文章。轉載本博客文章、圖片,請註明出處。
2012年一季度,三星取代稱霸手機行業14年的諾基亞,成為新霸主。美國IDC諮詢公司的報告顯示,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三星
也在二季度以5020萬部的銷量超越蘋果近兩倍,成為當今手機行業無可爭議的霸主。在其他領域,三星也高歌猛進,佔據全球領先地位,如佔閃存40%、移動
導航50%、DRAM記憶芯片30%、平板電視20%及電腦屏幕18%的全球市場份額。
2011年,三星電子收入高達1300億美元,利潤
137億美元,在全球財富500強中位列第22位,超過福特(25)、惠普(28)、IBM(52)、索尼(77)及蘋果(111),緊逼通用電氣
(16),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技術型企業。三星在全球品牌榜上也表現不俗,2011年排名17,比上年前進兩位,超過索尼(35)、百事(22)和耐克
(25)等傳統名牌。
40年前還只是主要製造晶體管收音機的三星電子,今天正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超級企業。日本人曾說,在全球所有的競爭者裡,三星最令他們恐懼。今天,三星讓所有科技企業恐懼,包括如日中天的蘋果。
兩大基本戰略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商業理論和實踐來看,三星的成功無疑是個異類。它在從芯片到保險
等多個毫不相關的產業全面佈局,但作為家族企業,其又遵循等級式管理結構,企業產權不明晰、管理機制落後。另外,它一貫強調市場份額而非利潤。儘管如此,
三星卻不斷創造奇蹟,正成為亞洲版本的通用電氣(GE)。三星驕人的成就源於它獨特的戰略戰術,我們可將之簡單概括為:硬件為本、垂直整合,快速跟進、大
量製造。
硬件為本、垂直整合
在經營戰略上,三星的風格與西方及日本的大企業和主流商業理論可謂大相逕
庭。近年來流行的微笑曲線理論指出,全球產業鏈按流程可大致分為研發及設計、製造與加工、品牌及營銷三個環節。製造加工雖然需要的投入很大,但利潤低,而
研發和營銷環節則利潤較高,這樣就形成了產業鏈利潤兩頭高、中間低的微笑曲線。因此,國際大企業集團,如蘋果、惠普、索尼等,一般都是把投入大但利潤低的
製造加工外包給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來完成,而自身則專注於研發和營銷。
但三星卻一直特立獨行,堅持以硬件製造為核心。
雖然經過多年的技術和產品升級後,它已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品牌,但並沒有把生產製造外包,而始終將其作為企業經營的重點,並圍繞硬件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
力。此外,三星還採取深度垂直整合的策略,擁有從芯片、顯示屏等各類配件到成品的整個製造產業鏈。這是三星宏觀戰略中最獨特之處。
和三星直接競爭的索尼和蘋果等則淡化硬件,將製造外包,同時強化軟件和內容。這種戰略的不同導致今天的三星越來越強,索尼逐漸衰落,而蘋果雖然保持領先,但受制於三星,有苦難言。
三
星製造為本、垂直整合的企業戰略直接導致三大結果。其一,產品推出速度極快。因為它直接控制整個製造產業鏈,所以只需5個月就可以將想法變為產品,比索尼
等日本企業快一倍。在競爭激烈的大眾電子產品領域,速度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這些市場符合「生魚片理論」(sashimi
theory),即最新款的產品一般得到絕大多數用戶的青睞,而跟隨者就算只晚一兩個月也可能舉步維艱。
其二,通過對整個製造加工過程的控制,三星可確保其產品的質量和設計優異,並可為關鍵客戶如戴爾、諾基亞等進行個性化設計。
其三,三星的產品配件供應穩定,可以快速進行大規模生產,將產品迅速覆蓋全球各核心市場。
從戰略上講,更為重要的是,三星的垂直整合使其控制了電子產品各核心配件的生產,成為全球各主要高科技企業的頭號供貨商(如其部件佔據iPhone高達16%的總價值),並以此緊緊地扼住了它們的喉嚨,連蘋果都驚呼三星是高科技產業裡的「惡魔」。
三星硬件戰略的另一個特點,是產品類別涵蓋廣,包括半導體、通訊、數碼媒體、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等,超越任何一個競爭對手。此策略不但在三星集團形成容量巨大的內部市場和規模經濟,而且在各部門之間形成互補增益效應,使其很容易就可以進行多元化擴展而進入新興領域。
快速跟進、大量生產
三星的企業運作策略可歸納為嘗試、等待、快速跟進和迅速佔領。這一策略也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具體來講,基於對高科技行業的深刻理解,三星總能發現規模雖小但成長迅速且進入壁壘高的領域。三星通過有限的資金投入掌握相關技術,並耐心等待最佳進入
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三星能夠及時發力,投入巨資開發,並快速形成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在市場上潮水般地推出新產品,讓競爭對手望洋興嘆,反擊無力。如三
星等待液晶屏幕增大到40英吋時,迅速投巨資將其開發為大屏幕液晶電視,並快速成為全球領袖。
為了有效實施這項策略,三星還專門設立了大型風險投資基金,對新興產業進行跟蹤和把握。一旦看到前景就大量投入,並迅速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在這方面,三星的能力無人能及。
核心優勢:規模化、多元化製造能力
快速而大規模的多元化製造能力其實是三星的核心競爭優勢。它
以此為自身和相關行業企業提供零部件,不但掌控了競爭對手的命運,而且由此進一步降低自身成品的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講,既憤怒又無可奈何的競爭對手都是三
星成功的幫手。此獨特優勢也讓三星介入的諸多領域幾乎都能快速成功,如家電電池行業、平板電視及閃存等。
當然,三星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也相
當強大。雖然三星並非技術原創者,但它快速跟進,善於對原有技術進行升級創新。過去5年間,三星在美國獲專利數目僅次於IBM,僅2006年,其在美註冊
專利數高達17000項。在智能手機市場,三星的強大創新能力讓蘋果備感壓力。蘋果僅有iPhone一款產品,每年升級一次,而三星每年能夠推出種類繁多
的手機,這就是三星智能手機銷量超越蘋果的原因。
三星的全球市場營銷能力也毫不遜色。1999年,三星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從以產品為導向轉
化為以市場為導向。它首先設立全球市場營銷部,同時花費一年半時間建立全球市場數據庫,並採用M-Net軟件系統優化營銷管理。短短4年後,三星就躍升為
全球品牌25強。這樣看來,三星是一家真正的全才企業,研發、製造、營銷三大核心功能都很強,它能夠成就霸業並不意外。
值得關注的是,三星的
真正競爭優勢還源於其文化。它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總是居安思危、勇於變革。三星總裁李健熙曾說,除了家人,應該變革一切。1996年,他親自點火燒燬了
15萬件不合格的電子產品,在公司內引起巨大震動,從此,三星專注於產品質量至今。另外,三星既耐心又大膽,敢於承擔風險,關注長遠的利益而非短期效益。
它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擴展充分反映了這點。
前瞻和隱患
基於強大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三星目前正進行新一輪的戰略擴張和轉型,計劃在今後十年
投資200億美元進入太陽能板、LED照明、電動汽車電池、醫療設備和生物製藥五大領域。這一重大舉措將三星從電子產品領域轉移到工業產品領域。李健熙希
望到2020年,這些新領域貢獻500億美元收入,屆時三星電子的總值將達4000億美元。
要在這五大領域獲得成功,共同條件就是巨額投資和
快速形成大規模製造能力,而這正是三星最出眾之處。另外,這些領域和三星的核心產業並不遙遠。它在半導體、芯片和平板電視上的技術,可以轉移到太陽能板、
LED光源和醫療器械,並可沿用其一貫的策略,整合製造產業鏈,通過大規模製造能力向其他生產商提供零部件,並利用這種規模經濟降低自身最終產品的成本和
價格。
這項重大舉措回報高,風險也大。太陽能板和LED市場目前已面臨供大於求的狀態,電動汽車電池的需求目前很小。在醫療器械領域,GE和飛利浦實力強大且準備充分。東芝在能源和環保產業投入巨大,志在必得。另外,中國企業也在這些領域進行低價競爭。
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得成功,三星必須打破過去封閉王國的經營方式,與其他企業合作及進行收購。然而,團隊和合作精神並不存在於三星的企業DNA,要補齊
這個顯而易見的短板,三星就需要進行深層的文化變革。所以,三星在新領域的成功不但要仰仗其獨特的核心技能,還要讓自身的文化開放而更具有合作性,已進入
中年又極其成功的三星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當然,三星製造為本的戰略是否能夠繼續輝煌也有疑問。擅長製造加工的中國企業會在此領域不斷挑戰三
星。另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行業顯現出軟件為王的傾向,三星在這方面力量薄弱。雖然它在全力彌補,並推出智能手機操作系統Bada,但成績不佳。同時它
以硬件為主,等級式管理的企業文化並不適合需要自由創意的軟件產品的成長。而且,三星的利潤率只有9%,和蘋果的36% 相差甚遠。
其實,三星面臨最大的挑戰來源於內部,就是接班人問題。家族企業更加依賴於具有遠見卓識的領袖,如李健熙。但如果三星的繼承者沒有如父輩般的雄才大略,整個企業的戰略錯誤就很難通過管理機制得到解決。這才是會影響三星長盛不衰的最大隱患。
中國企業應向三星學什麼?
三星作為一家韓國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崛起,短短30年從默默無聞的廉價產品製造商一躍成為全球頂級企業集團,其成就令人欽佩。三星的成功給中國企業帶來諸多啟示。
其一,製造加工可以成為一家企業強大的競爭優勢。所以,中國企業應該踏踏實實地在製造加工行業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也要如三星一樣形成高品質並可快速擴
張的製造能力。近年來,國內流行的所謂輕資產論調迎合了部分企業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極不可取。三星就是通過重資產商業模式而稱霸全球的最好案例。
其二,三星經驗還指出,中國企業在立足製造加工時,不但不能輕資產,而且要考慮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進入零部件或成品的製造領域,通過形成一個
完整的製造加工產業鏈與西方企業競爭。最理想的模式正如三星,既給西方企業提供關鍵部件,又生產最後產品和它們在終端市場直接競爭。而這是掌握市場主動權
的有效路徑之一。
其三,中國企業要真正躍升到全球平台,除了精於製造,還要像三星一樣,必須進入研發和品牌兩大領域,力求成為如同三星一樣的
全才型企業。這就需要一個企業具有長遠的眼光和敢於變革的創新文化。正如三星一樣,中國企業不需要成為原創者,但需要具備快速跟進的研發和製造能力。另
外,開展全球品牌的建設和市場營銷需要大魄力、大投資,但卻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經之路。
最後,亞洲企業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經營環境以
及優勢、特長。中國企業應充滿自信,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不必迷信西方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人云亦云,勇於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三星是一
家家族企業,並未採用西方的所謂先進企業治理制度,其所代表的亞洲模式正在強盛而顯現出光輝。
前言: 市場有大量熱炒股份, 身手好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我投資於中糧包裝的目標就是要穩贏, 短線爆升二、三十個巴仙沒有#906的份兒, 但我很有信心, 耐心持有一定會能明顯跑贏指數。
本來做了一些功課, 不過我自問我不會比goldone兄這篇寫得更好, 要了解中糧包裝請移玉步。
以下純粹是我的直覺而寫, 我沒有良好的往績, 所以聽聽便算。
(申報: 本人現時持有中糧包裝#906)
引起我對中糧包裝的注意, 源自本年10月15日以$5.51配售1.66億股新股(佔原有股本的20%), 集資約9億港元, 用以興建新生產線及一般營運資金。
(相關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1016/LTN20121016007_C.pdf)
據悉, 配售於90分鐘內已足額認購, 我相信後市理應看高一線。而我更視這次配售是一個行情的開端。
(有關配售的最詳細報道: http://cn.financeasia.com/News/319374,%E4%B8%AD%E7%B2%AE%E5%8C%85%E8%A3%85%E4%BB%A5%E6%96%B0%E8%82%A1%E5%8F%91%E5%94%AE%E6%96%B9%E5%BC%8F%E5%8B%9F%E8%B5%841.18%E4%BA%BF%E7%BE%8E%E5%85%83.aspx)
經過一輪google, 發現#906是令網友失望的股票, 沒有見過有人說在此股身上有賺過錢, 即便2012年的走勢是整體向上也好。
此股的股性就不是大上大落型, 買入#906就是要有心理準備要坐。無論以股價(圖表)而論, 還是最近的業績(基本面)而論, 兩者都是向好。大市沒有問題, #906向上爬行是大概率的事件。
配售後, 公眾股東佔23.09%, 即2.3億股, 市值約12億幾, 承配人的9億元股份我相信不會在現價就拋, 其餘全是中糧控股。可見#906並不是太流通的股份, 配售後就更肯定有基金介入, 我想以realforum的用語來說#906就是一隻基金股。
我的感覺現時#906是收集階段, 再等等才會「開車」
我期望#906的回報能夠同步於業績的增長, 即盈利升3成, 股價都跟升3成已經收貨。
是次配售的安排行有中銀國際, 渣打, 及高盛。近日我觀察盤路發現, 最為活躍是高盛的經紀牌, 我猜想應是「有人做野」。
繼續追蹤…
| ||||||
以財務自由之名,落力販賣時代興起的致富產品,是投資事業百年不衰的本事。既然回報為上,尋常虧損機率自然避而不談,更何況有關遇到失利交易時何以面對的教育?一次真實的救倉行動,讓費高能夠在上述議題上多點覑墨。 上星期一凌晨,滿心期盼地拜讀重倉股業績,卻換來極其沉重的打擊。 清貨黃金時間 即使中糧包裝(906)全年純利略有長進,惟下半年業績出現明顯倒退。全年營業額50 億元,較市場預期的60 多億元為少,更與集團早前樂觀語調格格不入。流動負債大增,流動比率下降,末期派息大減,是極壞兆頭。 壞交易鑄成,股價受壓是意料中事,問題是如何補救。盡早到Facebook 群組預警,並向曾收到名牌推薦的親友交代,便早點上床休息,以便迎接一場有趣的精神及體力消耗戰。 代入上述處境,若然看官會難以入睡,甚至嚴重失眠,理應反省原因何在︰ (一)初哥對失利感覺模糊,不懂面對虧損,但只要輸多幾次便可習慣。 (二)損失超出預計範圍,交易時沒對風險作出正確認知。 (三)投資得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類人士本身並不適合投機操作,做定存吧! 翌日,7 時起床,出門前特意享受熱水浴及一碗鹿兒島拉麵,一來可抖擻意志,二來降低對失敗操作的無謂顧慮。 競價時段,中糧包裝開市價跌逾5%,較最壞打算仍有一定水位,大感寬懷,隨即盡以競價盤全清!深知不利消息而渴求脫手,許多人總會心存僥倖,期盼以更高價格承接的買盤出現,更不懂善用競價時段機制。 恰如拯救心臟病患者的黃金90 分鐘,開市後首30 分鐘是清貨的黃金時間。當後知後覺的持份者相繼出現後,沽壓便一發不可收拾。況且,與其死牢不放博反彈,倒不如盡早清理壞倉位,先擺脫中伏心理壓力,並將心神投放到其他機會之上。 我沒有愛股 10 時正,出席中糧包裝的業績發布會。巧妙地刊載去年工作、盈利增長、分部業務簡介及來年發展目標,小冊子內容盡是美好的一面。隻字不提的部分,例如股息及短期債務等,更值得留意。 問答環節裏,幾名分析員與管理層偶有默契,在罐裝及塑膠袋業務的前景上交流。惟有不識趣者問及下半年業績下滑的理由,管理層以春節存貨增加令客戶訂單減少作理由,信不信由你。 或曰︰對此股再無留戀,仍出席其業績會,不會感到難受嗎? 面對導致損失的股票,猶如深愛過但提出分手的情人,許多人會心生悔恨,為之取名「衰股」、「垃圾」,或詛咒企業高層、市場、大戶、自己,徒增有害的負面思索,但歷史卻不可隨之而改變。 嘗試超脫情感羈絆,利字當頭地投機操作。所以,當人家問起手上愛股如何優劣時,小弟只好淡然回應︰我沒有愛股! |
商業競爭是殘酷的,在國內copy風氣盛行之下,如何規避風險和行業巨頭成了創業者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麼看待巨頭的跟進?以下觀點是來自朱繼玉的分享
第一,並不是非此即彼
這世界上的東西,有些有一個就夠了,有些則多存在一個,給大家多一種選擇更好。比如QQ這樣的通訊工具,有一個就夠了,多了也沒用,但是像BBS論壇,則多一個挺好,每一個氛圍都會不一樣的。
所以,小公司最好是選擇做後者,當騰訊過來搶市場的時候,它的大舉進入,會大大擴大市場空間,使得更多的人接受這個新事物。人家並不是搶了你的市場,而是幫你擴大了市場。因此,你就可以跟著它發展,利用它快速擴張的能力,實現自己的擴張。只要你能做出自己的個性來,用戶通常都會選擇在使用騰訊服務的時候,也來嘗試一下你的服務。所以在用戶身上下功夫,只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能留住大量用戶的。
世界上用戶只需要一個的東西很少,也所以這麼多年,騰訊真正踩死了的公司沒幾家,反倒是很多可以利用騰訊的競爭,更好地發展自己。像論壇門戶網店這些,用戶自然是喜歡多一家,多一個選擇。即使像QQ這樣的小工具,像操作系統這樣複雜的工具(這個只是表明上用戶看到的簡單和複雜,實際上背後QQ未必比操作系統簡單),世界上都不會只能活一家。所以說,要求用戶只能用什麼,不能用什麼是件多傻逼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在騰訊的競爭中獲益的。
第二,看清競爭的本質
據我所知,過去的十年裡,真正是被騰訊吃掉的有了名氣的公司,也就聯眾一家吧。說這個的時候,一定還會有知友出來跟我提開心農場的例子。那就一起說說它們,雖然一個是企業,一個只是一款應用。
聯眾之死,有多少原因是因為騰訊,還是要兩說的。如果聯眾有個好的掌舵人,它應該是可以參考盛大和4399小遊戲的發展過程,而不該走關門大吉的路。如果說騰訊擋了聯眾的路,把它逼到死胡同,那盛大和4399這兩種模式怎麼就活下來並不斷壯大呢?
農場的事,可以換個更通俗點的說法。世界上有幾家賭場,開始都只玩牌,突然有一天,你在自己的小賭場裡開始玩一種新東西,叫農場或者麻將都行,突然吸引了很多人來你這玩。這個時候,大賭場看到這個玩法很受歡迎,賭客被你搶走了不少,於是也引進到自己的場子裡玩,又把大部分賭客給搶回來了。你能說人家抄襲你,只有你的場子能玩農場或者麻將,而人家不能玩嗎?一家賭場的發展,要靠的是自己的服務和環境,而無法做到靠一種別的場子都不能玩的新玩法。
不同的生意,競爭因素也各不相同。開飯館和開賭場就大不一樣,飯館可以靠名廚師做出獨一無二的美食來供顧客享用,而賭場裡的玩法都一樣。因此你要明白自己做的是一個什麼生意。但是,不管騰訊的賭場有多大,你也還是可以再開一家的。而如果你開的新場子,又能第一個提供農場這樣大熱的玩法,使得賭場一炮打響,那該是個多麼成功的開始啊!之後最該考慮的是如何提高服務質量留住賭客。之所以騰訊留住了,而其他公司做農場沒有留住,那是因為騰訊提供的配套設施齊全,在玩農場的時候,能得到更多的其他服務,而其他公司沒有那麼好的服務和配套。
我們如果只做一個農場,或者只把眼光侷限在提供一個農場的玩法,或者再挖空心思想一個更新的玩法,那我們根本就不能算一個生意人。應該知道,不論是開始做遊戲大廳的聯眾,還是後來靠農場起家的開心,只要是在互聯網上玩數字娛樂,不管你玩法如何新鮮,都不過是先開一個場子,或者在騰訊之外再開一個場子而已,最後的競爭都是一樣的。不要說我是什麼」社交網絡「新事物,太陽底下就沒有新事物,一切不過是過去種種的重複而已。最後的競爭本質還是要回到誰提供的服務好,誰的配套設施齊全,誰的環境氣氛好上來。
因此,弄明白你的創新是只是一種玩法,還是一種完全不同於騰訊的新生意是很重要的。
第三,別把創新、模式、點子看得太高
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點,生意就是生意!而做生意並不必然需要創新啥的。做生意只要誠信、服務好、為顧客提供價值就行了。顧客也不在乎你是創新的,還是抄襲的。我斗地主的時候,只在乎在哪斗地主好玩,哪管它斗地主是誰想出來的。所以,創業只需要會做生意就行,而不需要會創新。這也是為啥很多初中高中畢業的人,最後在生意場上比那些學歷更高的人還要成功的原因所在,而他們起家的時候,甚至完全沒有什麼創新,只有模仿。因為生意並不必然要求創新,會模仿就夠了。
所以,你應該明白:你做的是生意,不是創新,騰訊抄襲的是創新,而不是生意。因為騰訊早就在做生意了,它抄你的創新,不過是為了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讓自己的配套設施更齊全而已,是無可厚非的。而創新之後,你要做的就是學習騰訊,學它怎麼做生意,或者叫抄襲騰訊,山寨騰訊都行。它山寨你的產品,你山寨它的生意。
關於騰訊的競爭,我想說的就這三點了。不過,對一種企圖避免別人來競爭的錯誤觀點,我還想說幾句。這種錯誤觀點的做法,無非一是保持神秘,二是持續創新,以做到讓別人無法模仿抄襲。
遊戲是遊戲,生意是生意,遊戲可以保持神秘,但生意不行。這世界上,你完全讓別人看不懂,無法抄襲的生意,你根本就找不到客戶和投資人。如果你這麼認為,只能說明你自己都還沒弄明白你究竟是在做什麼。
看看互聯網上的一切事物,有幾件是別人從戰略上就看不明白,然後根本就無法抄襲的?當然有一種做法,就是前期根本不賺錢,拿錢使勁燒著賺吆喝,別人不知道你將來如何盈利,自然無法抄襲。自己人說我們不急著賺錢,外人想不明白怎麼能賺錢。不賺錢的事情,根本就還不是一個生意,自然也就無從競爭了。但事實上,現在只要圈用戶的東西,不管賺不賺錢,是不是生意,都會有競爭了。
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是別人無從下手抄襲,或者抄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就算有也太少了。反倒是大多數的事物,都是大家越抄越改進,然後變的越漂亮越好用。
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能創新一次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你還想不斷創新下去,這世界上有幾人能有這個能力?除非是上帝,或者接近上帝的人。Jobs算是一個。而一個普通人,一開始就想著,我靠自己的創新能力,一直持續創新下去,其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拖垮自己。因為一開始就走上歧途了。既然談到這個,最後順帶給創業者一句話:你做的是生意,不是創新,別搞反了。 創新只是手段,生意才是最終的目的。沒有真正創過業的人,往往很難理解,不斷湧現的新IDEA,是創業公司最大的敵人。
還有一種觀點是「快」。看著有點像是武俠小說裡,高手們在談論劍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誰能舉一個大公司是靠快人一步成功的嗎?微軟在IBM之後,google也不是第一個做搜索的,facebook在myspace之後,騰訊的QQ,也是在ICQ之後,何來快啊!反倒是,我支持相反的做法:圖大則緩。緩不是目的,緩是為了做精,慢功出細活。一個公司最後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還是要靠產品精、服務好!否則即使你跑得快,後期也會被人把客戶搶走。
| ||||||
一個面積二十八.七八平方公里、原來空蕩無人的「鬼城」,竟然讓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親自飛到上海表達關切;它還要取代香港,成更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甚至還有可能讓「台灣的銀行倒一半」。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最終目標:建立一個三十五億人口,卻完全沒有美國人角色的超大自由市場。 這是中國的陰謀! 其一,拉攏美國之外的國家,建立中國獨特的影響力和貿易圈;其二,利用遍地開花的貿易組織,把台灣排除在外,最後需要中國這把鑰匙才可以打開大門,讓台灣不僅要「抱緊中國大腿」,更是要全身「貼上去」,才有辦法走出困局。 同時,這一場「超級自由貿易大戰」也即將來臨了。上海自由貿易區其實正在影響台灣的產業、你我現在的工作以及下一代的未來。 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對於未來是最敏感的,今年三月,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之後首度到上海視察,拋出了上海應該進一步擴大開放,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話題。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尚達曼就立即訪問上海,並且拜會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直接就挑明問中國未來的人民幣自由化與自由貿易的問題。 因為新加坡知道,中國政府讓上海往那個方向走,未來將牽動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局勢。 反美日圍堵,中國另闢陣營推上海自貿區,向全球釋出開放訊息 中國計謀一,面對排擠中國的自由貿易包圍網成形,必須表態作聲。新加坡是香港以外,最積極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國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直接受惠者。然而,新加坡又同時扮演了另一個角色: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創始國。而這個組織,卻是中國最強悍的對手--美國所組成的。 距離現在只剩一年又兩個月,它就要開始發威了,這個原本由新加坡、汶萊、紐西蘭等國家成立的多國自由貿易協定,在美國加入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美國陸續鼓勵其他國家參與,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墨西哥及加拿大,以及最關鍵者:日本。 現在成員國達十二國,分別是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越南、日本。韓國則在日本加入之後,也宣布加入,正在申請當中。 一連串的國家看似不相關,但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是這樣形容TPP:「一個只禁止中國入內的俱樂部」,《金融時報》更直接指出美國的動機就是想把時鐘撥回二○○一年,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也就是說,原本中國靠加入WTO打通了一些關稅及非關稅的貿易障礙,現在又必須面臨其他國家築起新的貿易障礙來。 整個範圍內其經濟產值合計占到全球的四○%,貿易額合計占到全球的約三分之一,產值與貿易量非常驚人,而且加入的成員國在地理位置上剛好繞著中國一圈,變成美日圍堵中國的態勢。 在上海推自由貿易區是一個表態:中國願意開放,TPP應該考慮讓中國參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許博翔這樣分析,TPP是高標準、高要求的自由貿易,不僅是要求全面降低關稅,還要求智慧財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環境標準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自由貿易,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求國有企業不得跟民間企業爭利,光是這一條就對中國現在的經濟體制有很大衝擊。 但中國想加入,不僅要降關稅,還要改國內制度,不能再保護國有企業、也不能操弄人民幣匯率。這等於拉高俱樂部的大門,開在摩天大樓上,中國明明知道非加入不可,但是卻找不到「雲梯」可以上去。 成功即可複製,失敗亦能控制改革紅利誘人,招商沒細則仍搶手 中國計謀二,對外開放,對內做經濟改革,在上海「鬼城」做實驗改革,失敗了不會感染全中國,成功了就推往天津、重慶、廈門與大香港地區。 二十八‧七八平方公里的面積,相當於新北市的板橋區,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之前,其實還是上海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鬼城」。原來的盤算是,上海打算在緊臨上海洋山港的地方,建設一個人口八十萬人的臨港新城,號稱三年內投入人民幣一千億元。 但硬體建設投資了、大型的房地產項目也開發了,後續人口卻沒有移入,實際的居住人口只有上萬人,變成空有港口、房地產與工廠的「鬼城」。 「這是一個實驗,成功了,推向全中國,失敗了,也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許博翔說,光是讓民間企業可以參與市場、分享利益,對於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與改革。 其二,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歷過市場競爭,例如金融、保險與電信,甚至連淘寶、騰訊這些企業,也可以算是「真空」環境中長大的花朵,看起來美麗,實際上可能不堪一擊。 因此,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掛牌,成了外商搶駐、中國指標型國營企業爭相進駐的地方。他們不僅是相信政策,而是期待政府開放被壟斷的市場,分配到利益。雖然連細則都沒有,但「改革紅利」這句話已經在中國喊翻天,人人都夢想著成為工商銀行,甚至是淘寶。 表面大喊改革,實為拔除路障目標七百兆、沒有美國的共同市場 中國計謀三,表面上喊自由貿易與改革,真正目的是催生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及東協十國(汶萊、柬埔寨、印尼、 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 泰國、越南)形成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一手催生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李克強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後開始往外跑。十月十日,在汶萊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東協峰會及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李克強公開表態,二○一五年底前,全面完成RCEP談判,且與TPP可交流互動,相互促進。 接著李克強訪問泰國,然後訪問越南,先是在上海推出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然後密集造訪畫出時間表,中國正在建立一個一個沒有美國人的統一市場。 實際上就是二○一五年東協十國自由市場生效之後,再擴大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國成為自由貿易市場,一個人口約三十五億、生產總值約新台幣七百兆元,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總值,一個沒有關稅、沒有貿易障礙、更重要的是,一個沒有美國的共同市場。 但問題是各國之間反而是其他爭議多,例如領土爭議等等,讓RCEP多了許多路障。 但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成立,金融試驗成為上海自由貿易的第一槍,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資金自由進出、人民幣自由化以及貨物自由進出,光是這樣的動作,上海自由貿易區撼動了三個國家與城市,新加坡、香港與釜山。 新加坡星展銀行是第一個搶駐上海自由貿易區,這不僅是外商第一批,更重要的是一種表態。至於東亞國家中最早推動自由貿易區的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畫財政部長官玄旿錫還特別針對中國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召開會議,要韓國也需要為提高服務行業競爭力,應該進一步放寬相關政策。這代表新加坡、韓國,都表態支持了。 金融業務搶客,直接衝擊台銀產業鏈轉移,工作往上海與越南跑 中國計謀四,沒TPP、RCEP的台灣,必須走更依賴中國路線,想加入這兩個組織都必須要看中國眼色。 上海自由貿易區對台灣衝擊一,台灣銀行倒一半或將金融業務轉往上海。當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掛牌,上海台商圈馬上喊出「台灣銀行倒一半」的預測,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說,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金融改革試驗,對於台灣銀行業是致命的威脅,他分析,台灣的銀行業的主要獲利來源有二個,其一是OBU(Offshore Banking Unit,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其二是信用卡。 當上海讓人民幣匯率自由化、資金進出與貨物自由進出,過去台商的OBU業務還需要透過台灣的銀行,未來直接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就能操作,於是「搶客效應」發生了,不僅香港與新加坡都會被上海自由貿易區排擠原有的金融業務,台灣更難逃衝擊。 但台灣銀行業可以避免倒一半的命運,出路就是積極參與上海自由貿易區,劉芳榮說,別小看台商的實力,鴻海、廣達、和碩等都是中國出口大戶,台資銀行只要能夠握住台商的OBU業務,別被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其他銀行搶走,對於台灣來說,就已經是一塊很大的市場了。 因此,當上海自己發展人民幣自由化,代表台灣要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了,也代表台灣金融業務必須登陸上海自由貿易區,學新加坡積極配合中國。 另外,第二個衝擊則是,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代表台灣要面臨產業鏈轉移的惡夢了,工作機會一個往上海跑,另一個往越南跑。 在眾人鎂光燈之外,越南則悄悄擠進了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與台灣的紡織成衣、製鞋廠,掀起了越南投資的新浪潮,原本越南的紡織成衣、鞋類這兩項產品輸往美國的現行平均稅率為一七‧三%及一四‧三%,最快在二○一五年,將全部降為免關稅。 我們問台灣紡織廠,越南也做了自由貿易區嗎?答案是沒有,這是美國送給越南的一個大禮,原來美國主導的TPP,讓越南成為第一個受惠者。 然而,越南也是RCEP國家,美國給了越南一個大禮物,中國不可能不給,它成了美國與中國相互抗衡的跳板。 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說,TPP規定,從棉紗到成衣都必須在越南生產製造,因此,整個成衣加工鏈正在快速移往越南,不只台灣,從日本到中國的成衣廠正在快速移往越南,包括生產大家所熟知的品牌如Zara或優衣庫(Uniqlo)。 所以打開台灣人力銀行的新增工作,例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這些國家多是幾十筆,少則兩、三筆,而在越南,動輒三百、四百筆,遠遠超過其他東南亞國家。但這還代表台商能轉移成功,一旦台灣沒辦法支撐台商打國際轉移的戰爭,就會被勞力國家就地取代,台灣人連去越南的工作機會都沒有。 台灣如何自救?須善用ECFA經濟示範區不能停,開放才有機會 台灣能夠怎麼辦? 許博翔說,從以往中國加入國際組織的慣例,例如WTO,台灣想加入TPP或RCEP,一定是中國先加入,台灣才能夠跟著加入;其二,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說,台灣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功用仍然非常大。許博翔建議,台灣必須善用ECFA,證明自己開放市場的決心,才能取得別的國家認同。 因此,當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不僅代表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只能往前,不能回頭,也只能比上海更開放、更積極,這也同時代表,一個衝擊更大、更競爭的自由貿易將要在台灣登場了。 【延伸閱讀】打不進中、美兩大貿易陣營,台灣變孤兒——1分鐘看TPP與RCEP 美國領頭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28兆美元成員國GDP總和近28兆美元,約占全球年經濟產值近40% 8億人相當1.5個歐盟人口第1波生效:2015年越南免稅目的:打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涵括智慧財產權保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內容 中國為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23兆美元成員國GDP總和約23兆美元、約占全球年經濟產值1/3 35億人約占全球總人口一半第1波生效:2015年東協十國免稅成形目的: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純TPPa成員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智利、秘魯同時加入TPP與RCEP國家:汶萊、韓國(申請加入TPPa中)、紐西蘭、越南、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純RCEP成員國:印尼、柬埔寨、印度、中國、菲律賓、泰國、寮國、緬甸 資料來源:經濟部、台經院整理:呂國禎 【延伸閱讀】 Q1上海自由貿易區會取代ECFA?不會,反而讓ECFA更為重要,讓台灣更能善用跟中國自由貿易的優勢,爭取到上海自由貿易區尚未開放的投資項目,例如網路、媒體等。 Q2台灣哪些行業可能會受到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衝擊?上海自由貿易區以金融試驗為主,台灣金融業可能會喪失OBU業務,造成銀行裁員或倒閉。 Q3台灣能加入TPP、RCEP?目前不行,加入TPP與RCEP,需要每個會員國同意,台灣要一一展開談判。 Q4台灣開了自由經濟示範區,就能加入TPP、RCEP?還是不行,自由經濟示範區只是實驗,真正開放市場才能得到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