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復興航空在上周取得民航局獲准設立,成為第一家台灣本土廉價航空,中華航空也傳出要跟進,而長榮航空採較觀望的態度,仍以高端商務客為主。究竟復興、華航投入廉價航空的經營,打的是什麼算盤? 撰文‧許瓊文 目前進駐台灣的廉價航空共計十三家,包括新加坡酷航、亞洲航空、日本樂桃航空、韓國釜山航空等,而復興、華航加入戰局,最快將在明年此時首航,除了消費者有更多元選擇外,對復興、華航來說,是否真的有「利」可圖? 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上周一身皮衣牛仔褲,輕鬆接受媒體近兩小時的聯合採訪,他表示,未來全新的廉價航空,將針對「台灣旅客」量身打造,資本額將在二十到三十億元新台幣,初期先購入二到三架飛機,以現有的航點為先,飛行時間在五小時以內的亞洲區域航線,最快明年正式啟航。 而華航也計畫十二月由華信航空與新加坡航空投資的虎航,共同成立廉價航空,華信可望持股五一%。華航副總經理楊子葆也對媒體宣布,「廉價航空的經營有獲利空間,華航不會缺席。」 傳統航空市占下滑一成 從整體市場來看,近幾年,亞洲吹起廉價航空的熱潮,廉價航空從載客率、市占率來看,都深深威脅著市場上原有的領導品牌航空公司。 以台北飛新加坡航線來看,新加坡航空在JetStar捷星航空加入市場後,市占率從原本五成降到四成六;其他如太平洋宿霧航空、亞洲航空、虎航、釜山航空也都是如此,影響原本市場上的領導品牌市占率至少一成以上。 尤其是釜山航空,讓原本台北到釜山市占率百分之百的復興航空,快速降到不到三成的市占率,可以想見復興如此積極投入廉價航空的營運,就是希望藉此扳回一城。 兩家本土航空躍躍欲試,也看好台灣廉價航空市場,因為林明昇認為,現在每年台灣出國人次達到一千多萬,「透過廉價航空,可以提供較低的旅遊成本,引誘更多人飛出國。」事實上,台灣政府也正是看上這項商機,希望提升來台人數,刺激觀光。過去捷星航空、亞洲航空開航台北後,所帶入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觀光客,都比前一年成長幾乎二倍。 全球經營表現最佳的廉價航空「亞洲航空」,在開放中國二線城市天津、杭州等路線就是如此,先開出航點,再用低票價吸引旅客上鉤,讓許多根本沒聽過這些城市的馬來西亞人,願意嘗試前往旅遊。 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助理教授張邱驊,也以波蘭第三大城克拉克夫為例,近來成為歐洲人的旅遊新寵,就是拜廉價航空之賜,從二○○四年第一家廉航Germanwing開航後,陸續多家加入,觀光客單年暴增五○%,成長了一百萬人次,更創造出二座五星級旅館及一千萬個就業機會。 「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張邱驊樂觀表示,只要在開放天空的政策,以優先保障國籍業者發展,並且輔導各個縣市政府加強觀光行銷,台灣很多城市都可像波蘭的克拉克夫一樣,在亞洲創造觀光商機。 站在國家角度,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擴大旅遊市場,絕對是全民之福;只是不得不問,台灣市場這麼小,人口少,真的支撐得了兩家本土廉價航空,甚至更多? 鎖定背包客 不同於傳統航空張邱驊語重心長地表示,國內本土業者千萬不能僅成為「廉價航空」,而是要落實「真正低成本航空,也就是LCC(Low cost carrier),才能獲利。」亞洲低成本航空最大的挑戰在於,營運條件與傳統的航空業者幾乎相同,張邱驊舉例,「台北飛新加坡,捷星航空的票價也許有部分真的很便宜,但是也有些票價比華航還貴,廉價航空不是真的廉價,而是收益管理做得好。」台灣本土航空公司的營運成本大致差不多,航線也很難有太大的變化,「唯一能夠創造出的差異化,找到獲利點就是『營運服務』」,張邱驊說。 無論是哪一家航空業者投入LCC營運,一定要與原本的「品牌」切割,原本的品牌繼續經營高端商務客,廉價航空則鎖定「計畫旅行的背包客」,因為航線不便,在操作上就要避免影響到原本既有的市場。 至於行銷方式,就要各憑本事,票價能不能做到更彈性,例如國外的廉價航空票價幾乎隨時浮動,並且包裝出更多勾引消費者的產品,這是航空業者的考驗。 也有立委擔心,目前國人不一定真的了解廉價航空嚴苛的搭乘條件,無論是選位、行李載重、機上服務等各方面,都必須額外收費,近年也衍生出許多消費者糾紛問題,「未來本土廉航若產生消費糾紛,政府的態度是什麼?會影響廠商的經營方向。」張邱驊提醒。 政府若沒有良好的配套,包括旅運規範的溝通宣導以及航站的規畫,只是貿然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而造成經營困難的窘境,恐怕會更加難以收拾。 廉價航空什麼都要錢,你能接受嗎? —— 傳統航空與廉價航空服務比一比 傳統航空 廉價航空 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餐點 餐點 須額外付錢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節目 視聽設備 旅客自備或向航空公司租借依各艙等提供托運行李件數與重量規定 行李托運 限一件隨身行李,托運行李須額外購買 有 空橋服務 無 座位空間以旅客舒適為主 座位空間為爭取最多座位,空間較小1、可透過網路、電話、旅行社、實體櫃枱等多種管道2、有預先訂位服務,訂位後若有航班異動,可致電客服中心免費協助更換,若開票後有異動,將收取手續費3、有兒童(2~12歲)票價,一般約為成人票價的75% 訂位購票1、以網路銷售為主,透過客服中心和機場櫃枱訂購機票的旅客,需要另外支付開票手續費2、訂位後馬上開票,任何異動都須收手續費 3、兒童與成人同價 提供預選座位機制,不另收費 座位選擇 指定座位要額外收費 整理:許瓊文 |
| ||||||
企業為了競爭,追求服務的差異化,以期受到消費者青睞,只是,如同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認為,企業建立差異化時總伴隨很高的管理成本,即便消費者了解你的差異點,卻不見得都埋單。 這讓企業在選擇服務差異化時遇到兩難:該創造消費者需求,還是滿足消費者現有需求?前者的風險在於,推出好服務後,可能消費者不買帳;選擇後者,等到消費者告訴你有需求,才推出產品的風險則是,可能競爭對手也已經看到。 優達斯國際董事長謝振豊成立新購物網站ASAP,打出六小時快速到貨,隨後PChome跟進,掀起電子商務的速度之戰。 本期管理相對論,我們邀請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與謝振豊,談企業競爭,是創造消費者需求?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以下簡稱郭):電子商務對消費者創造的價值,大概是三方面,一個是價格,一個是所謂的多樣選擇,第三個就是便利。如果把便利定義成廣泛性的服務,那這個服務的定義就有很多種,包括上網、取貨、送貨,以及退款的速度。所以速度是服務要項之一,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一定會有個核心價值,到底你是以所謂的服務速度取勝,還是以價格取勝,還是以產品多樣性取勝,你怎麼挑選? 當品項、價格不在掌握中??縮短時間,最能讓顧客耳目一新 優達斯國際董事長謝振豊(以下簡稱謝):通常三個factors(因素)的話,你很難能說我全要贏,你可以說兩個一樣(好),你贏第三個項目,才有辦法拚。 商品的種類要時間累積,累積很久才可能到五十萬、一百萬(個品項),我們當然沒辦法那麼快;另外,一般來講,價格都是供應商決定。 現階段,最能顯示差異化的就是服務。服務有很多種,內部定義服務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客人要貨,你要很快送到;第二個指標,客人不要貨,錢要趕快退還給他。人不是要錢就是要貨,所以我們這段期間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過去的工作讓我知道服務的時間花在哪裡,可以不斷縮減(遞送)浪費的時間,事實上我們號稱六小時,但是如果用我們車隊自己出貨,三到四個小時就可以到,這種差異化,最容易讓使用者覺得耳目一新。 郭:能追求速度的條件之一,是你可以精準的預測消費者需求,備好貨等待出貨,但是你的競爭對手累積的消費者資料比你多,也擅長快速到貨,以速度做為差異化工具,風險會不會太大? 謝:我覺得對過去資料做分析用處不大,主要是這樣子:網路有個最大的特性是,快速的反映結果,一個東西會不會賣,你先不要亂猜,都會猜錯。 譬如說,我擺這杯咖啡,第一天第一個小時賣十杯,另一杯咖啡擺進去第一個小時賣零杯,我說可能第一個小時不準,那我再看第二、第三個小時,運用很多的統計,可以從即時的銷售,看出這兩杯咖啡未來的需求量如何。其實,我不只每個小時在看(庫存),而是寫成系統,讓系統每秒鐘都在看。 郭:你的意思是,太舊的資料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對電子商務來講,「當下」就是資料,是這個意思嗎? 謝:對,其實過去我們曾經把顧客種類分成一千零二十四種,後來我發現那個用處不大,因為其實人會逃不掉人性(的框架):第一,降價的東西特別有人買;第二,很多人買的東西,特別有人跟買。 郭:ASAP打出速度牌,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是消費者最迫切需要的嗎?譬如上班前訂礦泉水,讓我六小時內拿到和二十四小時拿到,對消費者來說可能沒差別,你怎麼確信消費者會埋單你的價值主張? 謝:其實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固定,他的需求是相對價值,什麼叫作相對價值?例如我買三萬(元)包包不叫貴,但是我買三萬、別人買兩萬,對我來說就是貴,這就是相對價值。速度也一樣,買礦泉水你可能不求快,但是如果你辦公室的人買東西都六小時到,你每次買都二十四小時,那就不行,代表你比較笨。 郭:節省浪費掉的時間可以創造差異化,但是說不定消費者會覺得,如果透過你物流的能力能夠節省成本,使得他的價格往下降,反而會認為時間慢一點沒關係? 當以新進者之姿進場??寧願以點打面,先取悅部分的人 謝:我認為,商品的多樣性、價錢,加上你的服務能力,這三個factors合算出一個分數,這有分能出力跟不能出力兩種。 譬如說商品的多樣性,電子商務不是製造商,商品的多樣性不是你去讓它發生,它馬上就會發生,需要時間累積。累積商品最快的是C2C(例如露天拍賣、淘寶)有辦法在一年之內累積一千萬個商品;B2C(例如PChome、亞馬遜)一年之內可能只能累積五萬個商品,但經過了五年、十年,商品品項慢慢變多,可以滿足一般消費者百分之八、九十需求,而且服務比C2C好,就可能翻轉局勢。 第二個是價錢,價錢的話,其實你都要看供應商互相協調的臉色。目前服務就是我們最能夠著力的地方。 我的策略和Amazon(亞馬遜)之類的電子商務不同,它是以全國有效率為訴求,我是以城市為主。我的物流是做線狀的,不做HUB(樞紐點),直接從倉庫到user(使用者)手頭上,當中就沒有下車、上車這樣的過程,速度才會快。 目前打算以新加坡、紐約、東京、上海和台北這些大城市為主,將來沒有太浪費時間金錢的話,才會做全國。 這種競爭的思考方式,我在紐約看過,先造成紐約裡面的所有居民覺得我的服務比亞馬遜好,假設全美兩百個大城市都覺得我比亞馬遜好,也就夠了,我不一定要做全美國。 郭:這是以點打面的模式,隱含著不用取悅全部的人,我只要取悅部分的人即可。對新進者而言,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特長做為價值訴求,你剛提到品項的多寡需要時間累積,但是台灣你是全品項經營,會不會太吃力? 謝:策略並沒有either or(二擇一),它牽涉到我全球的策略,全球的商品策略在各地都是從挑分類開始的,譬如說新加坡剛開始從fashion(時尚)開始,目標就是要在那個品類之下做到最好。 只有兩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上海,一個是台灣。上海因為合作對象是大潤發,大潤發在中國已經是量販零售第一,所以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只要跟它的廠商說我要做網站,供應商會把沒法在大潤發上架的商品統統到這邊來。 台灣有另外一個background(背景),就是我們團隊過去的信用,因為供應商都認識我們,所以我們要得到全品類的商品並不難。 當訴求價格或速度兩難??做好最基礎的需求,再往上加分 郭:在台灣跟大陸,兩地的策略會不會一樣?目前在中國也是以速度做為訴求嗎? 謝:兩邊大致一樣,因為服務內涵會被系統綁住,那我們是用同樣的系統,能夠變的其實是很少。這好處是,它是標準化,擴充快,我只要在大城市找到倉庫,只要三個月就可以營運。 郭:最初電子商務的競爭是價格的競爭,後來PChome掀起速度之戰,你當時怎麼決定何時該訴求價格,何時該訴求服務速度?你預計未來消費者的需求會怎麼改變? 謝:其實,我們只要想得很基礎、很簡單的東西就可以了,因為現在連最fundamental(基本)都做不好,消費者就是說,要的東西趕快拿到,不要的東西,趕快退錢給他,就這樣而已,除非這兩種都做得很好,才會有其他服務跑出來。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從書店到量販店,都在比快——近年虛實店家拚速度案例 年/月:2007事件:PChome推出全台24小時到貨 年/月:2011事件:燦坤快8商城8小時到貨 年/月:2012事件:金石堂書店推出台北市3小時快速到貨 年/月:2013/11事件:ASAP閃電購物推台北市6小時到貨,隨後PChome跟進 年/月:2013/12事件:愛買9小時到貨擴大全台10都市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 電子商務新競爭門檻:速度 企業創造新需求時,無論是滿足消費者現有需求或創造需求,其實多數取決自與現有競爭者的比較,以及自己能力的權衡。 早期電子商務競爭對象是實體通路,因此訴求選擇價格低和多樣性等,實體通路無法提供的價值。 至於何時該提出新價值主張?有兩個考量:一為基本主張是否已被滿足,二為競爭者是否追上你。例如,當電子商務公司數量增加,除了價格和多樣性,企業就必須找出,自己有能力提供、同業無法跨過的競爭門檻,因此後來速度成為電子商務競爭的新訴求。 例如,早期PChome選擇24小時到貨,除了認為消費者需要外,更重要是因為它有能力做到,以此競爭對它最有利。現在ASAP選擇快速到貨,以點打面,也是身為後進者最有利的價值主張,能否成功就要拭目以待。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整理:曾如瑩 |
早間有傳言稱監管層已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進行窗口指導。多家證券公司表示,近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目前兩融業務正常開展。但事實上已經有兩家券商提升了融資保證金比例,並且多家券商或跟進。
自7月以來,滬指累計飆漲近40%,同期A股兩融余額增長一倍至近9000億。
截至周四(12月4日),A股融資融券余額為8810.33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8565.26億元增加245.07億元。當日,滬深兩市融資買入額為1564.50億元,占當日兩市總成交比例約18%。為警示風險,部分券商12月5日起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
中信建投12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近期股市大幅上漲,風險較大,為控制風險,自12月5日起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
國聯證券信用交易部12月5日的通知顯示,為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利益,適當調整融資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調整後融資保證金比例如下:各ETF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0%,大盤股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5%,中小創業板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70%。
此外,據新浪財經報道國金、華泰已經確定內部通知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到65%。
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最低融資保證金比例為50%。
業內人士分析,上調融資保證金意味著證券客戶所獲得的杠桿比例有所下降。如某只標證券折算率為50%,原先融資保證金比例為50%,但比例提高到至65%,同樣是100萬元保證金,客戶可融資金減少40余萬。
過去兩年中,中國監管當局放寬了對券商的監管要求,允許它們向投資者出借更多的資金。市場出現上漲,資金杠桿也隨之增加。
有分析師指出杠桿催生的牛市存在風險:
由於市場上漲是由杠桿驅動的,將來某一時刻行情可能會急轉直下。有幾個因素可能會觸發這種逆轉。由於受到凈資本限制,券商出借能力遲早會達到極限。一旦券商無法再為投資者提供融資,股市上漲將會失去動力。第二,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不能激勵投資者買股票。九個月前每個投資者都還在擔心影子銀行違約和日益上升的壞賬。這些風險並沒有憑空消失。隨著經濟放緩,違約將會增加。最後,企業的盈利增長在減退。今年三季度,非金融國企利潤增速降至2%,銀行降至7%,創下5年新低。四季度的盈利增長可能會更加糟糕。
總之,當前A股的大漲與基本面幾乎無關。當潮水退去,回撤可能會非常劇烈。
12月5日早盤,上證綜指振幅高達5.86%,深成指方面同樣巨幅震蕩,振幅達到5.69%。高達165點的震蕩區間為2010年11月以來最大,有分析人士稱這融資或與保證金比例上調有關。
今日證券板塊短暫下跌後繼續暴漲,多數券商觸及漲停。
具有標誌性的建設銀行,中信證券,中國重工,中國石油等股觸及漲停。
此外受到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今日在京召開,軍工股大漲,截止發稿時,十余只軍工股集體沖擊漲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11月12日清晨,工作人員在江蘇南通興東機場裝卸順豐航空的貨物。 (cfp/圖)
順豐悄悄地宣布漲價了。
1月26日,順豐速運在其官網上稱,2015年2月1日,順豐將發布新版價格,包含順豐標快、順豐特惠、電商速配、生鮮速配、及醫藥安心遞-醫藥常溫等服務,覆蓋中國大陸內互寄,及大陸寄至臺灣的線路。
每日經濟新聞從順豐方面確認,此次調整主要涉及25個省份的標準快件長距離配送,首重提價1—2元;此外,電商特惠也略有上漲。盡管順豐人士強調,本次調價“有漲有跌”,但整體漲幅確實達到2%。
此前媒體曝光的《關於發布2015年順豐速運新版價格的通知》顯示,具體到標準快件業務上,目的地為江、浙、滬、湖北、陜西、四川、重慶、河南、安徽、山西、雲南、貴州、京、津、翼、遼寧、山東、甘肅、西寧、內蒙古、寧夏、黑龍江、吉林的23條線路,首重加1元;新疆及西藏線路,首重加2元。
除此之外,標準快件的其他路線基本維持原價,還有一些線路則有所下調,如廣東至江西的快件,續重由原來的12元下調為8元。
對此,順豐人士解釋,此次調價主要以距離和地域為綜合考量因素,以此提供基準,定完價格以後再倒推計算,得出有2%上漲幅度的結論,並非從一開始就定調要上調2%。
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快遞業繼續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9.6億件,同比增長51.9%;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045.4億元,同比增長41.9%。
在增長如此迅猛的快遞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國內眾多快遞企業為搶占市場紛紛打起價格戰,快遞單價一直呈下降趨勢。作為行業老大的順豐打破潛規則上調價格,會引發其他快遞企業跟風調價嗎?
業內人士認為,此輪漲價對順豐及行業影響都不會很大,順豐領漲的標準快件本身依然以“商務件”居多,和通達系是錯位競爭。
東方早報消息,目前,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組成的“四通一達”陣營,對同城件的收費基本為每件6元,異地件收費每件12元起,超長距離目的地及鄉鎮目的地要加收若幹元。而順豐的收費高於其他民營快遞企業,同城及長三角每件12元。
雖然面對同樣的成本壓力問題,但很多快遞都表示不敢隨意變動運價。中通、韻達、德邦等公司均明確表示,近期無調價計劃。
有快遞企業人士稱,除順豐外,其他公司的貨源大多為淘寶件,買賣雙方對價格都十分敏感。調價的舉動很可能造成強烈市場波動。“不漲價是等死,漲價是找死。”該人士強調。
不過,圓通等快遞企業紛紛發出信息稱,租金、人工、設施等所有成本都在上漲,利潤卻持續下跌,生意難做。滬上一家快遞公司介紹,2013年時,該公司每完成一筆業務,平均利潤在1元以上。而去年,利潤下降至1元以下。從夏季開始到年末,其利潤已是臨界點。該公司預計,今年每筆利潤可能不到0.5元。
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日前曾預言,2015年將是快遞業黑暗的一年。而且,快遞企業要做好長期微利甚至虧損的準備。
CW Group (1322)再跟進:借力工業4.0的東風厚積薄發 作者:三亞愚夫 自從格隆大佬透露“解放軍”即將跨過香江,號召大家旗幟鮮明地做多港A股之後,港股市場經歷了一個脈沖式的躍進,上了一個臺階。在格隆匯公布的港A100指數公司中,格隆號召大家相出能漲10倍的優秀公司來,於是有了不少的文章。敝人每期必讀,收獲良多。為了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就鬥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敝人在工業公司服務近30年,卻自稱經濟學家(可以拍磚哈)。這主要因為我真不懂技術的深處,但是但是,我喜歡給技術和技術公司相面,手藝不太精哈。 中國目前在工業領域能和五百強真正交手的實在不多,這就是中國推行工業4.0的核心所在。一路一帶最終如果沒有工業4.0的成功作為基礎,恐怕要打大折扣。而制造業是工業的基礎。那麽這個基礎今天誰能打好呢?或者說,誰能夠為中國工業4.0和制造業2025做出特別貢獻呢? 格隆匯港A股100中還真有這麽一家。遺憾的是,她已經被格隆匯杜鏞大俠相中並推薦給大家了。可我發現,她好像也沒有受到什麽特別的恩寵,所以我就覺得有必要再畫蛇添足一番。 她,就是剛公布2014年報的創達,CW Group Holding(下文簡稱CW)。這家具備工業4.0概念的企業自2012年上市以來一直比較低調,但其業務增長潛力卻愈發令人不容小覷, 讓我很想為她看相。 截止 2014 年12 月底,CW的收入由2013年的 9.76億漲至 16.55億,增幅達69.5%;毛利由1.92億升至2.98億,增幅達55%;凈利潤由1.3億增至1.82億,增幅達39.7%。靚不靚? ![]() 從CW的收入增長來看,主要貢獻來自於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兩大業務單元,占據總收入的95%。 那麽這兩項業務在工業4.0概念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麽?為什麽形成了CW高不可攀的業務壁壘? 首先,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工業4.0的特點。 關於這個來自德國的熱詞,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簡稱。關於它的概念流傳著很多說法與認知,但基本上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在工業4.0之前,制造業生產有著高度標準化和縱向整合的特點,雖然具備規模效益,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想要及時應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調整和改變卻很難。盡管工業3.0的信息化革命提高了自動化生產的效率,使“智能”可以替代勞力,甚至一部分“腦力”,但終歸是人與機器的對話,而無法達到機器與機器對話的境界。 而工業4.0的主要特色,就是要搭建更加智能的生產設備,並開發相應地管理系統來實現大量的信息處理和分析,並及時反饋到生產流程中,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形成一套網絡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交互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這就是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上所提出的工業4.0概念的核心。 所以在工業4.0的環境下,工廠可以更輕易實現產品的高度定制化和快速組合,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及時對市場和供求做出反應,在數量和品類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動,提高銷量,降低庫存,減少資源浪費。 甚至在更理想的狀態下,當供應鏈上更多環節加入數字化管理洪流,機器所產生出的海量工業數據不僅能夠造就智能工廠,還能在全產業甚至全社會範圍內進行最優配置。 而CW正是在這個工業4.0的浪潮中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 大家知道,這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主要的業務增長來自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前者主要為客戶度身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設計自動化生產線組合,並設立、調試和維護高端機床;後者為生產和銷售CW自有品牌或第三方品牌的電腦數控加工中心。這兩項業務都是工業4.0環境下的智能工廠所必不可缺的環節。 CW的技術和業務門檻很高,不容易被抄襲複制。而隨著工業4.0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相關需求卻源源不絕,所以該集團業務可謂蒸蒸日上。目前,CW擁有逾200家客戶,分布在航天、航海、石油、汽車、太陽能等多個行業。客戶遍及東南亞、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歐洲。 盡管CW上市以來作風低調,但其實在國際市場已經有些名頭,其客戶中不乏世界頂尖生產商,包括惠普、豐田、本田、波音、聯合科技(UTC)旗下的航天設備企業漢勝工業設備(Hamilton Sunstrand)、飛機引擎及國防設備生產商勞斯萊斯(Rolls-Royce)及制造業巨擘霍尼韋爾(Honeywell)等,甚至還有被稱為德國機械之王的德瑪吉(DMG,世界最大高端精密機械制造商) 以勞斯萊斯為例,CW承建了該公司新加坡汽車發動機四條生產線中三條的一站式工程服務,從生產流程的布局、數控機床的設計、軟件編程,到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的部署及物料采購,均有涉及。換句話說,假設勞斯萊斯想生產一款飛機引擎,CW便有能力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從全世界各地搜尋最合適的部件,幫勞斯萊斯組成最智能的生產線,並協助對其設備進行監測、管理和維護。做個比喻,CW就好像一家室內智能設計的公司,業務主提出要求,無論是要空間全聲控、還是室內恒溫節能等等,CW都能根據要求提供整體設計和解決方案,並制造或從各處搜羅來各式各樣符合需求的智能化設備及其配套裝置,入戶進行安裝和調試,並提供售後維護。 當然,這樣的解決方案不是只有CW一家可以做。那麽作為相面人士,在無法深刻理解該行業具體術語和指標的情況下,我們怎麽知道CW的門檻高呢? CW能形成技術壁壘首先要感謝新加坡在重工業方面的早期投入,歐美向亞洲轉移高端制造業的時候,紛紛將技術敏感的亞洲基地設立在新加坡,無疑對其本土技術發展和對產業的熟悉度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遠遠領先於中國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 而CW的技術能力從其客戶資源上也可見一斑。首先,這些客戶是世界頂尖生產商,對合作方的資質認證相當嚴苛,沒有兩把刷子不可能接的下來這麽多高端客戶的業務;再有,CW客戶的產品動輒用於航天科技、深海與陸地探油或是國防設備等方面,因此對產品質量要求極高,對零部件誤差的容忍度也低至小數點後四位,不是一般企業可以進入。而對於CW來說,一旦贏取了這些客戶的信任,在維系老客戶和繼續開疆擴土上面,面對的外來競爭都相對較低。 而事實上,我們從CW這幾年的業務發展版圖上可以看到這個趨勢。2013年,CW的主要客戶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印度,東南亞地區的業務收入占了公司總收入的約83%。 但在2014年的年報中,公司在歐洲的業務額從2013年的166萬港元上升到2014年的1882萬港元,增長了10倍不止。目前,CW已與DMPG集團取得了深層次的合作,並於 2014 年 4 月在瑞士組建了一個專業團隊。公司預計在2015年將正式啟動與DMPG的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價值在2016年有望到達1-3億歐元。據悉,CW也在力爭於美國新能源市場取得突破。 當然,去年CW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還是中國。該公司在中國區的收入由2013年的3700萬港元暴漲至2014年的3.2億港元,增長近9倍。目前CW在中國區的業務額已經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9.2%,緊隨泰國和印度成為業務大戶。 CW此前就已經表示,鑒於中國在石油、天然氣、汽車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快速增長,他們會進一步將其業務重心移至中國,加速在這個新興市場的持續增長。 這個策略顯然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方向,CW在中國市場恐要一路借著東風更加厚積薄發。 前不久,由四部委聯合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已上報國務院。4月28日,在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發言人、總工程師王黎明表示,將爭取盡快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了9大任務、10大重點發展領域和5項重點工程。其中,10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等,5項重點工程則包括此前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智能制造。同時,工信部還特意提到要結合“互聯網+”的信息化運用。 另從工信部獲悉,智能制造推進工作將率先在智能工廠流程制造、離散制造、以個性化定制和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和模式、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6大領域展開試點。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推進,智能制造有望成為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 上述消息對CW來說無疑又是一條重大喜訊。 中國正在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大力度推進高端設備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對高端數控機床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在技術方面,國內企業卻與歐美先進國家仍有很大距離。中國其實非常需要像CW這類為各領域高精密工業制造企業量身定制設備裝配及生產線的供應商。而對於與歐洲技術接軌緊密的CW來說,通過中間人的角色,將精密工程技術轉移,為中國客戶帶來國外先進的大型工業裝備,並負責設計、組裝、運營和維護,顯然能為CW集團帶來巨額收益。您說是不是啊? 目前,CW已經在國內積累了廣泛的客戶和官方資源,正在積極尋求與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隨著國內政策對航空航天和能源產業的進一步扶持,相信相關領域的高端制造需求和生產動能將會進一步釋放,這無疑將造福為國內廠商提供定制化裝配生產線的CW集團。 另外杜大俠已提到,CW在2015年很可能獲得大額銀行或產業基金融資,這將有利於該集團在中國高端制造業市場的突進,其中國區業務有望在未來兩年實現井噴增長。 最後我要說,一個公司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人就是老板當然重要,但也需要她正好在乘風破浪的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曾經多少偉大的牛人在江郎才盡後仍然夢想當初的輝煌,那是令人欽佩但基本沒有希望的。許多牛人在已經紅海一片的市場里奮鬥,希望是相當的渺茫。 CW Group, 在一個成熟且已經爆發的市場上,挖了很深的護城河,成了藍海俱樂部的角兒。而且,新加坡總部,香港上市,全球市場,我相信她的治理結構,她將是大中華地區一個偉大的公司。看著香港市場隨處可見的市值一百億二百億的公司,怎麽看都沒有CW Group 的顏值,但CW居然連個零頭都不夠,實在說不過去。不過話說回來,這個現狀恐怕即將成為歷史。 重要聲明: 1)本文參考了格隆匯成員杜鏞大俠2015年4月7日發表在格隆匯的文章;也參考了“財經”雜誌記者王宇於2015年4月13日發表在該雜誌上的文章:工業4.0:數據驅動制造業。 2)個人相面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錯謬之處,歡迎拍磚指正。 3)本人持有其股票。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近幾個交易日以來,A股不再暴漲暴跌,暫時走出企穩行情。然而,在指數箱體震蕩、平穩運行之際,個股卻“精彩紛呈”,各路遊資拉升出一只又一只妖股——特立A、暴風科技、石化油服、大豪科技、萬馬股份等等之類。
上述個股少則連續兩三個交易日漲停,多則六七個,股價直接翻番,且大部分都是投資者熟悉的面孔——特立A、暴風科技、石化油服、萬馬股份……
這些妖股逆市狂飆的背後,從不缺乏遊資的身影,甚至可以說就是遊資造就的。因為無論是“妖股之王”特力A,還是此前拉出三十多個漲停的暴風科技,在一些虛無飄渺的概念背後,則是頻繁現身的遊資席位和技法嫻熟的炒作手法。
以特立A為例,9月14日至今連續拉出7個漲停板,且其中6個交易日登上交易龍虎榜,5個交易日換手率在8%以上。從交易席位來看,機構參與較少,大多為營業部席位,包括光大證券寧波解放南路證券營業部、中投證券無錫清揚路證券營業部等著名遊資交易席位。交易龍虎榜數據顯示,光大證券寧波解放南路證券營業部在9月14日和15日均列買入席位之首,分別買入3521萬元和5072萬元,而到9月21和22日,該營業部則進入賣出席位前五,分別賣出2804萬元和1468萬元,半數籌碼在獲利豐厚後已落袋為安。
一開始,很難有人會想到特立A會成為“妖股”,而連續兩次成為“妖股”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自7月9日觸底反彈之後,傍著國資改革概念特力A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從9.88元反彈到51.99元,區間最高漲幅達426%,成為名副其實的超強反彈股。不過,如此淩厲的走勢卻無任何實質性利好支撐。面對一個又一個漲停,特力A也只是一再重申,“經查詢,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沒有關於本公司的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8月中旬A股再遇下跌潮,特立A也沒有躲過,從51.99元一度跌至9月8日的18.51元,跌去近三分之二,截至9月22日,特立A報41.55元,短短兩周,有走出了翻倍行情。
“特力A首先是有國企改革的概念,所以容易作為概念股被炒作。但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流通市值比較小。”一位遊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在特力A股價僅為每股18.51時,流通市值僅33億元,“有概念,盤子小,炒作起來就很容易。特力A這種票不是靠基本面支撐的。”
其他如暴風科技、萬馬股份之類,走勢大同小異,而這些個股最重要的共同點是:只有所謂的概念,完全沒有基本面支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梅雁吉祥、際華集團、安碩信息、全通教育等此前的妖股殷鑒未遠,個人投資者對於此類妖股,可靜觀,不建議跟進,如果沒有投資者跟進,遊資炒作的熱情相信也會大大減弱,資本市場恢複平靜也就會少一些波折。
10月22日,中國聯通廣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孟嘗在廣州宣布,未來三年廣東聯通將投資225億元用於“互聯網+”的基礎能力建設,其中用於超級網絡的建設為182億元,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的投資分別為21億元和15億元,物聯網和大數據則分別為4億元和3億元。這是繼中國電信發布“互聯網+”行動白皮書後,運營商在該領域首次明確投資額度。
“什麽是互聯網+?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聯通希望扮演的是運營專家的角色。”陳孟嘗表示,廣東聯通未來希望在11個重點領域進行“互聯網+戰略”的布點,包括公共服務、金融、制造、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此外,廣東聯通表示未來還將孵化1000家移動互聯小微企業,並且投資10億元用戶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和孵化基地。
事實上,面對移動互聯網與微信等OTT沖擊,2014年三大運營商講得最多的就是“擁抱互聯網”及“去電信化,而在今年,兩方陣營戰火逐漸向互聯網+領域滲透時,運營商的轉型則顯得更為迫切。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隨著產業互聯網化的推進,運營商將面臨來自互聯網公司、民資寬帶運營商的更多挑戰,如何掌握在“互聯網+”時代的主動權,避免成為跟隨者,是運營商當前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從推動產業升級到國務院出臺《中國制造2025》,從此前兩會熱詞聚焦點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不難看出國家欲以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經濟新動能的形成。
“而誰能找準切入點提早布局,誰就能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張毅對記者說。
可以看到,早在兩年前,加大互聯網+建設的聲音就此起彼伏,而三大運營商也都在相關領域發力。如中國電信明確提出將聚焦現代農業、工業制造、新興服務和企業運營四大領域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將首先在智能制造試點、能源互聯網試點、健康醫療雲服務、教育雲服務、高效物流平臺等十大重點項目上發力。中國聯通表示持續構築高速、寬帶、互聯的智能網絡,打造建設新一代數據中心。中國移動則提出推動4G與互聯網+的全面融合。
“但事實上,用戶的驅動以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讓互聯網+真正落地。”陳孟嘗表示,現階段各行各業都在經歷互聯網+的演進過程,此前廣東聯通完成了全省21個的智慧城市簽約,但現在才能真正使(這些項目)從夢想成為現實。
“但讓運營商動作緩慢的不僅僅是外部的環境,還有自身體制的問題。”有運營商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為了提升收入,過去運營商只是向企業推廣解決方案,而很少考慮企業深層次的需要,簡單地將原來的信息化應用包裝成互聯網+應用,比起BAT等互聯網企業,少了互聯網運用中所需要的靈活與變通。
相比之下,可以看到,除了加大雲計算以及大數據等“互聯網+”領域的關鍵技術布局外,BAT甚至開始涉及基礎設施領域,包括寬帶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等底層技術,並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生態夥伴。
比如在雲計算布局上,阿里雲在8月份宣布將投入60億發展阿里雲業務;9月8日,百度開放雲就宣布了擁抱中國“3600行”計劃;而9月15日上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宣布,明年將投入20億元現金,用於騰訊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未來5年將保持每年投入20億元的水平,預計將投入超過100億元
在騰訊的內參上,騰訊副總裁邱躍鵬這樣寫道,現在是否還需要從底層開始構建雲計算這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我覺得這個時代已經過去,這是上個世紀以來,騰訊這類互聯網公司辛辛苦苦做的事情,現在恰恰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
“雲計算最早起源於互聯網公司,互聯網產品是雲計算的外衣。”邱躍鵬認為,騰訊已經有實力把這種互聯網基礎設施能力分享出來,給互聯網的公司以及傳統行業用戶。
雖然沒有挑明,但從全國智慧城市以及金融、教育等重點垂直領域的“爭奪戰”中,不難嗅出雙方陣營擦出的火藥味。
貴州此前作為大數據時代的樣板備受關註,阿里雲基礎設施支撐作用不容忽視。根據公開資料,阿里至少有60多名工程師參與“雲上貴州”,並將貴州7個廳局41個系統順利遷到了“雲上貴州”平臺,實現了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
但華為一內部高層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運營商在做雲計算等業務時具有天然的優勢,過去積累的大量的數據基礎網絡以及全國性的網點,而發力互聯網+首先看中的都是雲計算、大數據領域,所以運營商在未來互聯網+競爭中仍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