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股市全線大漲,截至發稿,英國富時100指數漲142%,法國CAC 40指數漲1.43%,德國DAX指數漲1.36%,歐洲斯托克50指數漲1.35%。
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於當地時間6日通知國會,該機構維持7月得出的結論,不建議對希拉里提起訴訟。FBI此舉讓美國大選的選情再度出現逆轉。
此前一度走強的黃金立即走下神壇,失守1300美元關口,截至發稿跌幅達1.24%,報1288.35美元/盎司。
美元指數王者歸來,重回97關口上方。截至發稿美元指數漲0.81%,報97.73。
當地時間2017年4月24日,美國芝加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結束假期,亮相芝加哥大學發表演講,這是奧巴馬卸任後首次現身公眾場合。(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這幾年,國際政治風雲變幻,“黑天鵝”事件頻發,有人意外上位,也就意味著有人黯然下臺,而那些下了臺的政要們,大都面臨著複出和再就業的問題。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下半場,這里面大有學問。
無論是奧巴馬還是布萊爾,都沒有完全放下對政治的念想,但兩國體制的不同,決定了布萊爾還有可能重攀高峰,奧巴馬卻再也不可能了。
國際政壇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一段時間不見,就有過氣的風險。
就拿美國來說,總統換屆不過100天,已沒有多少人提起奧巴馬這個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因為他已經是前總統,而“前總統”這個詞總有那麽一股揮之不去的陳舊過時氣息。事實上,前總統奧巴馬只有55歲,而現總統特朗普已過70歲,但這阻擋不了人們棄舊追新的熱乎勁。顯然,很多人已經不關心奧巴馬了。但是,奧巴馬還年輕,還想再做點事情。
盡管還沒拿定主意要如何規劃後半生,但在休假3個月後,他已經宣布全面複出,並至少幹了兩件事:一是簽署了一份協議,2017年9月到一家華爾街公司主辦的醫療保健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報酬是40萬美元(這相當於他當總統一年的收入)。通過從政攢下名氣和人脈,退下來就從事商業演講,這是大部分美國總統和政要退休後都會幹的事;二是打電話給法國總統候選人馬克龍表示支持。由於特朗普已多次公開表態支持馬克龍的對手勒龐,奧巴馬此舉對著幹的意味很明顯。
另一位近期複出的國際政要是65歲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他在2017年5月1日表示,為了對抗脫歐,他決定重新投入國內政治。布萊爾曾在1994年至2007年領導工黨,並在1997年到2007年期間擔任首相,卸任後主要致力於中東和非洲事務,遠離英國國內政治。
但眼下,英國因為脫歐而進退兩難,民眾公投同意脫歐,但歐盟下決心要教訓一下這個帶頭鬧事的“壞小子”,因此在分手費等問題上堅決不讓步,即便特蕾莎·梅能在2017年6月8日的大選中大勝,未來的英國脫歐談判也註定非常艱難;脫歐還在英國國內造成了分裂,再次激活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獨立之心,這兩地如今都嚷嚷著要舉行獨立公投。因此,布萊爾在宣布複出時告訴《每日鏡報》:“英國脫歐這件事,給了我直接參與政治的動力。”他說,“你必須弄臟手,而我會這麽做。”
顯然,無論是奧巴馬還是布萊爾,都沒有完全放下對政治的念想,但兩國體制的不同,決定了布萊爾還有可能重攀高峰,奧巴馬卻再也不可能了。因為英國實行的議會民主制,對首相的任期沒有限制,只要布萊爾能選上議員並說服工黨黨員們支持他擔任領袖,工黨一旦在大選中勝出,布萊爾就能再次擔任首相。英國歷史上上一次這樣成功回爐的,就是一位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在1964-1970年間擔任英國首相,在1970年大選中輸給了愛德華·希思領導的保守黨,4年後工黨再次勝出,威爾遜在1974-1976年間再次擔任首相。當然,理論歸理論,布萊爾的問題是離開國內政治已經10年之久,按照今天選民普遍喜新厭舊的口味,布萊爾再次擔任首相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在英國脫歐過程中發揮說服、斡旋的作用還是可以期待的。
而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華盛頓當年在擔任兩任總統後自動放棄了競選,後來者也紛紛效仿,但這畢竟沒有成為法律。在二戰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3次連任,引發了美國社會的警覺。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22修正案,禁止任何人當選總統超過兩次。這就徹底堵死了克林頓、奧巴馬這類年富力強的卸任總統再次競選的機會。事實上,美國歷史上一個人不連續兩次擔任總統,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民主黨人格羅弗·克利夫蘭1885-1889年擔任美國總統,之後輸給共和黨的本傑明·哈里森,4年後卷土重來,在1893-1897年再次擔任總統。此後,就再也沒人能複制這樣的傳奇經歷了,要麽擔任一屆連任失敗後徹底走人,要麽連任一次後徹底走人。顯然,美國政壇的新陳代謝在加快,後浪緊推前浪,一次機會抓不住的話就很難有第二次。
安倍兩次擔任首相的時間加起來將近1900天,到2018年9月將超過2400天,到2021年9月將超過3500天,有望超過佐藤榮作成為日本戰後第一人。
近年來,在科技進步和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下,國際政治有日益娛樂化和選秀化的趨勢,領導人也成了一種迅速叠代、不斷更新的快速消費品,早年那種一個人反複上下的例子已不多見,這也成了奧巴馬、布萊爾等人再次上位的最大障礙。
當然,美國的法律不讓奧巴馬尋求再次連任,但即便這個法律被撤銷,以選民今天的心態,奧巴馬要再次出山也還是要掂量一下。在日本,上一次不連續多次擔任首相的人,是戰後初期的吉田茂,半個世紀以來,這種情況沒有再出現過。但近年來有一個人,卻在第一次首相任期結束5年後再次擔任首相。這個人就是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
安倍出身於日本的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及其弟佐藤榮作都在戰後擔任過日本首相,佐藤榮作還是戰後擔任首相時間最長的人,共計2797天。而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也擔任過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生涯就是從給父親當秘書開始的,1991年,安倍晉太郎病故,安倍晉三繼承其在山口縣的傳統選舉優勢,1993年7月首次當選為眾議員並多次連任。2006年9月,52歲的安倍接替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成為日本戰後最年輕的首相。2007年7月29日,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日本參議院選舉中大敗,是為自民黨立黨52年間第一次失去對參議院的控制權,兩個月後,安倍被迫下臺,找的理由是健康問題。因為就任剛剛一年就抵受不住壓力選擇下臺,安倍晉三的形象被嚴重玷汙,在講究堅毅和忍耐的日本,他被指責為半途而廢、過於脆弱、忍受不了壓力和不負責任,很快就被選民忘記了。
然而此後幾年,日本政壇像被施了魔咒,首相走馬燈般地換,出現了“七年七相”的尷尬局面,無領導力的日本成了國際笑話,也讓日本民眾厭煩不已,局面比安倍在位時還要糟糕。安倍晉三的首相位子雖然丟了,並被認為是一個loser,但他咬牙堅守在眾議員的位子上,因為按照日本政壇的規矩,政治地盤是要代代相傳的,可不能隨便丟,這比當不當首相還要緊。而在日本這樣的議會民主制國家里,擔任眾議員是擔任首相的必需條件。而安倍的更大幸運還在於,他的妻子安倍昭惠和兩個鐵哥們麻生太郎與菅義偉,都認定之前那次不是他的最高水平,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替他打氣鼓勁,鼓動他再次出山競選自民黨總裁,爭奪相位。
盡管日本在2009年實現了政黨輪替,民主黨第一次上臺執政,但因為缺乏經驗,施政一塌糊塗,自民黨東山再起指日可待。而此時的自民黨缺乏有號召力的人物,有幾大政治家族加持、又有意願出山的安倍,因此在2012年9月戰勝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再次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為首位回任的前自民黨總裁。當年12月,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大勝贏回執政權,安倍再次擔任日本首相。
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和失敗重新上臺的安倍,不再是那個猶豫不決的公子哥,而是事事有定見,開始奉行強硬內政外交路線,提出了“安倍經濟學”,“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激活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這三支箭,與此前的風格迥異。
目前,自民黨和一起執政的公明黨在眾議院占據了2/3多數,在參議院議席過半,如果加上贊成修憲的幾個小黨,同樣過了2/3。
2017年3月5日,自民黨第84屆大會決定將黨章中的總裁任期從目前的連任“最多2屆6年”延長至“最多3屆9年”,這意味著若安倍在2018年自民黨總裁選舉中連任且自民黨保持執政黨地位,執政期有望延長至2021年9月。安倍兩次擔任首相的時間加起來將近1900天,到2018年9月將超過2400天,到2021年9月將超過3500天,有望超過佐藤榮作成為日本戰後第一人。
目前,日本在野黨處於頹勢,缺乏有足夠分量和知名度的領袖人物,盡管安倍剛剛經歷了“森友學園”這樣的醜聞,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支持率目前也不到10%,難以對自民黨構成實質威脅。安倍的執政地位總體上是比較穩固的。最值得關註的可能是他的健康。安倍很年輕時就有嚴重的腸炎,近年來日本媒體推測他的病情可能已經加重為大腸癌。種種跡象顯示,安倍的健康確實有一些問題,但到底嚴重到什麽程度則不得而知。如果未來幾年病情嚴重惡化的話,也將終結安倍的首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