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關於買入價格的標準變遷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665262
隨著伯克希爾規模的增長,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關於買入股票的標準也在逐漸變化。
巴菲特關於買入公司股票列舉了四個標準,前三個沒有變化過,分別為:
(1)我們能夠理解。
(2)有持久競爭優勢。
(3)由誠實和能力兼備的人經營。
第4個條件是關於買入價格,在逐漸變化。
最開始時,第4個條件是「Available at a very atractive price」,即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
後來在90年代,第4個條件變為「Available at an atractive price」,即以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修改的原因他自己解釋是因為規模大,難以找到非常低估的投資對象。
到2007年,第4個條件變為「 a sensible  price」,即以合理價格買入。
我們能夠得到什麼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14

印金業變遷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9.html
早前在巴士上的 Roadshow 看到專訪印金業的節目, 同時又講述印刷業的變化, 當中不少內容是止凡沒有想過的, 亦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在此分享一下。

印金業及印刷業在香港所餘無幾, 專訪集中到其中一家印金公司的老板。在專訪中這位老板看起來不像老板, 反而像個工人。在專訪中他表示經常需要連續工作15小時, 而由於工種關係, 他需要不停地重複做同一個動作, 經過連續十多個小時的工作後, 回家真的連筷子都拿不穩, 只能拿起湯匙吃飯, 的確辛苦。

這位老板曾經也請過幫手, 但發現學徒所做的都過不了自己的要求, 由於看不過眼, 還是堅持自己工作下去, 認為做事始終要親力親為, 力不到不為財, 更表示會做到沒精神才言休。這樣人家看來相當辛苦的工作, 長時間地有壓力的工作, 實在不是人人能捱得住的。

這位老板還說中環白領印名片的要求, 今日來明天就要, 這些急趕要求都是例行公事, 一二千張卡片逐張壓出來, 不是容易的事。說到這裡, 大家可能會問為何今時今日還有這些完全需要人力的工序嗎? 當時我心中也在問著這個問題。

原來印金業跟印刷業不同, 印刷業只是印字上紙張上, 由於科技發達, 印刷業早己被機器取代人力。印金業則不同, 大家收到請帖上的金箔, 一些精美名片上的金箔, 這些都還未被機器所取代, 就算專訪中的老板擁有一部由印紙機改裝的印金機, 也不是每次都能調較好。因為印金時的熱度每批貨都不同, 控制不好很難起貨, 例如太冷熔金不成就上不了紙上, 太熱就會燒焦紙張。

正因為如此, 兩個行業經過時間洗禮起了不同的變化, 從前印刷業旺盛, 印金業只是副手, 有否生意都要看印刷業老板面色, 因為印金只是整批印品的一個小環節, 地位不高。時移世易, 家家戶戶只要有部電腦及打印機, 都能做到印刷業的工作, 加上工廠北移, 香港印刷業慢慢絕跡。但偏偏印金就無法取代, 人們總不能用打印機印出金箔, 所以今天印金業反變成印刷主導。

試問在三四十年前, 沒有水晶球的我們又怎能預計到今天的情況呢? 科技的出現, 令當年強的行業都消失, 當年弱的行業變成主角。對這故事有何感想呢? 選行業不要想太多, 還是跟興趣走吧, 大家都不可能預測未來。

記得當年入大學時, 人人都選擇當時當紅吃香的行業科目, 這是人之常情。而在某科的大學面試中, 一位教授就提醒我最緊要對學科有興趣, 因為你不會知道該科目及其行業的前途如何。我當時實在不能完全理解及有點不認同, 但我想今天我開始明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33

音樂產業的變遷:中國唱片業三十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82.html

在不少人看來,太平洋到現在依舊存活並且經營唱片已經是個奇蹟。這些人裡包括宋柯,內地唱片工業鼎盛時期頂級的操盤手。兩年前他就發出過「唱片已死」的感慨。或許,唱片確實「快死了」,與太平洋同時期並稱為「四大鉅子」的廣州中唱、新時代、白天鵝不是經營艱難就是已經倒閉。

不過,唱片業也曾經歷人生的巔峰—坐落於廣州市人民北路的太平洋大樓是最好的見證。在最輝煌的年代,太平洋唱片的策劃、錄音、製作、壓盤、印刷、包裝都在這幢13層的大樓裡完成。每天,工人們24小時連軸轉生產,數以百萬計的唱片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如今的太平洋大樓已不見當日的喧囂,除了第三層留作太平洋自己的辦公室外,其餘樓層都已對外出租,租金為這家公司提供了近一半的營業收入。

30年,一個產業經歷了崛起、巔峰、式微的全過程。其興也勃,其衰也忽。唏噓之外,重新審視這個行業的浮沉歷程,在理解技術革命浪潮下一個產業所經歷的嬗變之外,或許能對後來者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野蠻生長

「那時的廣東很興奮,也很混亂。」2013年3月,李海鷹坐在廣州星海錄音棚的休息室裡回憶起30年前剛入行時的情景。作為最早進入流行歌曲界的音樂人,廣州是他事業起步的地方。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剛從「文革」的狂熱中醒來,人們開始瘋狂地想要認識與瞭解新生事物。毗鄰港澳台的廣東佔盡地利天時,成了各種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出現的前沿。

1979年1月,廣東省廣電局投資30萬資金創辦了太平洋影音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具有現代化音樂錄製設備的公司,也標誌著國內唱片業進入音像時代。

最初,唱片業作為「舶來品」在中國並沒有形成規模,起初的唱片只是在中國錄音,要在國外製作完成。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唱片在國內的普及,才逐漸形成了「百代」、「勝利」、「大中華」三大唱片廠牌以及十幾家小型唱片公司的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軍委接收了「大中華」唱片廠,成為後來中國唱片總公司的前身。「文革」期間,中唱公司幾乎停運。在1979年前後,中唱廣州公司率先於其他分公司開始重新運營。而在全球,1979年,邁克爾·傑克遜的唱片《Off the wall》已在全球市場銷售了2000萬張。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貓王個人也已售出了超過5億張唱片。

長時間的文化匱乏令所有文化產品成為熱銷品。太平洋製作的第一個立體聲卡帶《薔薇處處開》一下子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一盒4到7元的卡帶銷售量十分驚人,動輒就以百萬計。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渴望爆發的年代。太平洋的成功為其他具有出版資質的單位提供了思路,音樂彷彿成了騷動的熱土。1983年到1984年期間,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出版社和公司。

賴秀薇仍記得30年前從惠州歌舞團調入夏裡巴音像出版公司做編輯時的情形。「那是1983年,整個唱片業火得不行。要進入音像公司都要憑一些特殊關係。」進入唱片公司工作,成為當時最時髦最有前途的工作。

改革開放讓人們第一次聽到了港台流行歌曲。「原來還有這麼唱歌的!」賴秀薇和李海鷹都記得當年第一次聽到鄧麗君時的驚訝。「扒」港台歌曲,找內地唱得像的歌手翻唱成了唱片公司最早的盈利方式。傳統音樂行業裡的青年人紛紛投入這個行列。

李海鷹和賴秀薇一樣,也是在1983年入的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為中唱和太平洋「扒歌帶」。就像當時的時代氛圍一樣,面對那麼多新事物,李海鷹也總是處於興奮狀態。「在中唱做四首歌的編曲,可以在錄音棚裡面住一個月,當然是很興奮的!」

在人們還對「流行音樂」這個新名詞一知半解的年代,「扒帶子」成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流行術語。據說,因為容易賺快錢,當時全廣東唱片業與音樂人都參與了這個工作。之後聞名樂壇的創作人陳小奇、馬小南、陳潔明等人,都是當年的「扒帶」高手。老一輩的通俗歌手如陳明、毛寧等,也都無可避免地扮演過「二傳手」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唱片公司從成立開始就沒有版權意識。每一張唱片的製作,公司基本都是以勞務費或工資的形式與編曲、製作、歌手結算,更不會向港澳台,甚至海外的原創者支付版權費用。歌手成方圓在一次採訪中就曾回憶,當時自己的一張翻唱碟銷售百萬張,卻只能拿到700元的勞務費。

這種低成本高收入的模式使唱片業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業之一。「當時太平洋一年的純收入和廣州的南方大廈百貨商店相同!」李海鷹回憶說。到1985年,成立僅僅6年之後,太平洋就不僅為廣電總局建起廣東電視台大樓,還在廣電局的大院裡建起了太平洋自己的大樓以及廣電局的宿舍樓等多幢建築—這些建築在當時的價值也超過了3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30年後回頭看唱片公司最早的發展,李海鷹不無感慨地說。在他看來,中國唱片公司前期的迅速發展與不注重版權保護相關,後期迅速的敗落也與此相關。他說,版權是唱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歐美公司的版權意識非常強,這為日後在技術挑戰下的唱片公司提供了一道屏障。

然而這些都是後話了。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中國,對於包括唱片業在內的許多行業來說,都是個野蠻生長的年代。人們忙著瘋狂地吸收外來一切新鮮事物,無暇他顧—這就為日後唱片公司的迅速衰敗埋下了伏筆。

危機已悄然出現。

告別浪漫

在賴秀薇的唱片業發展年表裡,1986年是一個不能跳過的年份。這一年,賴秀薇開始感到了市場的壓力,而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出什麼,市場就能消化什麼」。

由於全國各地出現不少唱片公司,產品類目增多,經銷商在資金流上無法配合。1986年開始,唱片公司與經銷商的合作模式從原先的購銷變成了代銷,也就是說,經銷商可以賒賬提貨了,而且賣不掉的可以退貨。這對唱片公司的計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賴說:「有些公司的退貨率能控制在10%,有些是在20%,還有些甚至高達40%。」事實上,這一改變增加了唱片公司的風險。日後看來,這也成為許多唱片公司迅速倒閉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或許是因為市場的壓力,或許是因為如李海鷹所說的「『扒』別人的歌沒成就感」,1986年也是中國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爆發的一年。這一年,太平洋推出專輯《為我們驕傲》,實驗性地收錄了包括李海鷹在內的7首本地原創歌曲。此外,為紀念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的《讓世界充滿愛》,以及崔健的《一無所有》都讓中國人沸騰了起來。

在緊接著的1987年,唱片業又遇到了一個產業高峰。到1989年,太平洋成立10週年時,全國已經有300多家音像出版單位、數百家複製生產廠家、10餘萬家銷售商。

雖然競爭對手在不斷地增加,但20世紀90年代前盈利始終不是唱片公司的問題。

1987年,太平洋影音搬入現在所在的大樓。這座大樓擁有產業鏈的全套設備。「一個歌手進門,不用出門,就可以完成盒帶的全部製作。」賴秀薇說,「那時候太平洋單單編輯就有30多人,錄音棚每天24個小時不間斷錄音,一個人平均3天出一張專輯,那時的出版量是非常大的!」20多年後的現在,整個太平洋公司只有50個員工。

進入20世紀90年代,唱片業似乎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國媒體娛樂版面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唱片的銷量。

鋪天蓋地的歌手海報、貼紙、卡帶席捲內地,能數得上名字的歌手如過江之鯽。內地出現了毛寧、楊鈺瑩、黃格選、陳明、林依輪等一批有特點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箱裡迴響的都是他們的歌聲。

環球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華納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也相繼進入內地。香港的天王天后們在內地掀起一陣追星熱潮:張國榮和譚詠麟兩位樂壇老將,張學友、郭富城、劉德華、黎明「四大天王」,還有葉倩文、林憶蓮、任賢齊等風格不同的歌星,成為那個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中國的樂壇在那一時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這些歌手在當時都有一批固定的歌迷,一旦有新專輯發行、演唱會舉行,歌迷們都會給予極高的熱情支持。

與太平洋一牆之隔的東方賓館也見證了那個時期唱片業的輝煌。當時太平洋、新時代、白天鵝和珠海灣仔組成南方音像集團,每年三次在東方賓館舉辦訂貨會。「那是很震撼的場面。每次訂貨一個品種都是1000箱的量。一個品種幾十萬盒不在話下。每一個的追加量都在10萬級。」賴秀薇回憶。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唱片的銷量突然直轉而下。從1996年起,中國內地的唱片銷售量每年都以40%左右的份額下降。

追究原因,翻版和盜版是這一輪大幅下降的「罪魁禍首」。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交界時,唱片公司紛紛從盒帶向CD轉型,卡帶慢慢退出市場。除去音質和存儲能力的提高外,這一次技術的變更從某種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翻版和盜版的門檻。卡帶運用的是模擬技術,CD運用的是數字技術。卡帶的翻錄會造成音質的大幅下降,而CD的翻錄對音質的損傷則低於卡帶。

由於一直以來對版權的不重視,缺少法律屏障的唱片公司在技術革新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到1999年時,整個唱片市場因翻版和盜版的侵蝕已初現衰敗的景象。

這一年,李海鷹把家搬到了北京。雖然走出這一步的直接原因是做了姜文《鬼子來了》這部戲的音樂,但他不否認這也與廣州的音樂氛圍多少有些關係。

20世紀90年代中期,央視已經放開對娛樂與流行文化的限制,各種排行榜、MV、明星層出不窮,人們不再「通過廣州看港台」。而2000年前後,各種大型流行音樂晚會如「同一首歌」、「中華情」,在央視遍地開花,各種題材的電視劇也迅速繁榮昌盛。去北京,上央視,最好還上回春晚,成為歌手走紅的主要渠道。電視取代唱片公司成為了音樂人新的歸宿。

在這段時期裡,絕大多數音樂人的成就始終無法超越當年,有人轉行,有人逐漸被人遺忘。李海鷹則順應形勢做起了電視劇及晚會歌曲專業戶。

從唱片公司到電視劇、晚會,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中國音樂創作人與其僱傭者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干一票算一票的形式。這種散漫、一次性的合作關係的形成與版權制度不完善有直接關係。因為日後的版權得不到保障,原創者往往抱著「賺一票就走」的心態。與此同時,這種關係的形成也大大減低了音樂原創者製作精品的積極性。在以後互聯網大行其道之時,它更顯示出消極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這15年,堪稱中國流行音樂輝煌浪漫的15年,無數資金如洪水般湧入樂壇,把唱片業捧成一輪紅日,無數才子佳人紛紛闖蕩樂壇,希望能夠一曲成名。

令人惋惜的是,在唱片業的黃金時期,整個行業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體系。造成這個結果,既有唱片公司自身缺乏版權「基因」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內的版權事業起步比較晚,1990年9月著作權法頒佈,1991年6月開始實施,直到1998年9月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才正式成立,1999年才有首例由法院強制執行的著作權行政處罰案。在音像製品管理上,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文化部、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署三駕馬車同時監管。而多重監管往往導致的便是互相推諉、無人問津。

也是在1999年,賴秀薇從惠州夏裡巴調任廣州太平洋。雖已有心理準備,但她仍未料到,即將面對的是一個迅速衰退的市場。

「音樂還活著」

如果不是有人帶路,很難想像在廣州機場路如此龐大的化妝品市場裡,還隱藏著中國目前唯一的音像品批發市場—廣東音像批發市場。

這家如今門廳冷落的市場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從某種角度看,它的存在與發展也見證了政府與非法音像產品博弈的過程。

1996年,為了杜絕盜版翻版,便於音像出版物的管理,當時監管音像製品的文化部下令所有音像批發單位都要進駐音像城,以便從源頭管理音像品。同時由文化部牽頭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建立四個示範性音像批發、銷售市場。最終北京、上海、廣州三處建成,武漢因客觀條件不成熟而沒有成立。

然而由於職責劃分不清,很快「各地的音像市場成為了走私、盜版音像製品的天堂」。

1999年,因為音像市場裡非法音像製品「猖獗」,文化部又開始取締音像市場。經過兩年左右的清理,全國200多家音像城被清空,只保留了北京和廣州兩家正規批發市場。

那一年,陳俊調任廣東音像市場任副總經理。在陳的感覺裡,2005年是市場興衰的分界點。「互聯網太厲害了。」他說,「以前是看電視,看碟,聽廣播,現在網站一看,下載那麼多,手機鈴聲有音樂,電腦也有,公共場所也有,上個樓梯坐電梯裡面還有大屏幕……」

互聯網的興起,令虛擬盜版代替了實體盜版。甚至,唱片作為音樂的媒介開始被大眾淘汰。

對於唱片公司,互聯網造成的寒流早在2000年就已經到來。賴秀薇有切身的體會。「我1999年來到太平洋之後,整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那幾年,她明顯感到同行在減少。以前唱片業的下游廠商,比如塑料盒製作廠都紛紛轉型做了化妝品包裝。太平洋唱片的產量也在大幅下降—「我們的月產量從上百萬下降到30萬、20萬、10萬、8萬,到現在一年可能就只有20萬到30萬了。」

在星外星唱片董事總經理周小川看來,中國唱片業在互聯網時代裡,經歷過兩次大改變。

一次是2001年的階段。那時互聯網興起,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音樂。網絡音樂改變了生態,音樂從奢侈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一大部分對音樂品質要求不高的唱片客戶被互聯網搶走了。

第二次改變是在2008年。那時的互聯網進入2.0時代。互聯網的主要應用已從瀏覽獲取信息轉變到了交互和社區。但那一年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政府把音像市場管理權從文化部手裡交到了新聞出版署。在交接的過程中,一個沒有權力管,一個還沒有交接好,形成了監管空白。於是,正規唱片公司的發行渠道,比如超市、新華書店等,又被盜版商以低價打壓的方式搶佔了。

周小川感慨:「2008年之前我們覺得還蠻滋潤的。」那時星外星已經找到了唱片公司和互聯網的契合點。他們的在線社交媒體,比如豆瓣、博客,是獨立音樂人傳播最好的平台。通過這些互聯網媒體的影響力,往往能夠聚集起比門戶網站更對的客戶群。

傳統唱片業之前因互聯網而丟失的營銷渠道(以前是廣播、音像店)又在互聯網上找了回來,然而銷售渠道卻又一次丟給了盜版商。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衝擊,唱片紛紛嘗試經營策略—有的轉型做演出公司,有的轉向高端的HiFi市場,還有的轉型做藝人經紀公司。

太平洋也經歷過一次經營方向的蛻變。賴秀薇說,第一,針對高端音樂消費者做精品發燒碟;第二,在內容上創新,推出像《流淌的歌聲》這樣更有創意更經典的作品。她坦白地說,早在2002年,太平洋就嘗試和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在網站銷售歌曲。但由於門戶網站都有免費下載,盈利模式不清晰,實際的收益並不明顯。

李海鷹的互聯網嘗試倒是成功的。2005年,李海鷹為孫儷寫了《愛如空氣》。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這首歌不僅在SP彩鈴上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回報,也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大紅大紫。「肯定不是靠唱片,只出了一張孫儷的EP,EP有誰買?沒有人見過!就是靠電視劇跟互聯網,歌就出來了。」

不過此後李與移動公司、互聯網的合作效果都不明顯。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互聯網時代音樂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而這也正是唱片公司互聯網時代轉型問題的根本所在。

「無論是唱片公司製作一個歌手,精心打造一張唱片,投資多少錢,收不回來;還是作曲者寫一首歌,很流行,在版權方面沒有回報—這對於公司和創作者都是很大的打擊。」

在李海鷹看來,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版權意識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版權組織、唱片公司以及音樂人都在為這個事情呼吁了很多年」,但音樂畢竟是個小產業,「中國移動一年的音樂收益是三百億。中國的唱片正版加上盜版統統加起來也沒有這個數。問題是現在沒有一個機構可以跟中國移動談判,可以跟它抗衡,它一個國有企業,很強勢。人家不給你看數據,你單個的音樂人再牛也不夠力量。法律歸法律,問題還是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對於唱片公司,版權固然是問題,商業模式卻是更大的問題。從2000年到現在,唱片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一路潰敗。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唱片公司能夠說是徹底適應了互聯網生存。

賴秀薇的職業生涯見證了唱片業從時代寵兒走向遲暮的全過程。回首過往的30年,她引用了崔健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

但她也並不想讓自己顯得太過悲情。如今,快到退休年齡的她仍然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太平洋作為中國音像行業的一面旗幟永遠不倒」。

對於唱片業的未來,她顯得有些迷茫,但有一點她很確定:「做音樂的人一定要在,因為人們現在對音樂的需求比以前更大。」

2013年3月中,廣州二沙島的星海錄音棚,李海鷹面對廣東交響樂團指揮。他正在錄製由他創作的中國第一張流行交響樂碟。在互聯網時代,他已然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幾個仍活躍在音樂創作第一線的人。

對於唱片業從輝煌走向落寞的歷程,他顯得更灑脫:「生活就是這樣,不停地變化。」

在他看來,音樂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隨著MP3、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出現,聽音樂的人更多了!」

陳俊在廣東音像市場裡工作了十幾年,見過做唱片批發成為億萬富翁的,也見過隨著唱片業衰落,轉行做音響、簽藝人的。雖然市場裡的租戶數隻是最初開市時的三分之一,但他依舊堅定地認為:「音像市場肯定有,只是載體的區別。」在他看來,實物是虛擬不可替代的,就像電影無法被電視所取代那樣。

現在,在他的帶領下,市場不光配合政府做音像批發的管理工作,還拓展出高端音響銷售,錄音製作等其他服務。他說,溫飽解決了,人們就會要精神上的享受。對好音樂的追求,永遠不會減少。

據說,宋柯的名言「唱片已死」是被人斷章取義,後面還有一句更重要的:「音樂還活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41

我眼中網絡遊戲的商業模式變遷 OddZero

http://xueqiu.com/9076824125/28520348
作為90後 我從剛上初中開始就接觸網絡遊戲

最早的時候網絡遊戲還是時間收費的 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沒玩過網遊 周圍小夥伴年紀小也沒什麼零用錢 能去網吧玩遊戲就很少 更別說有錢沖點卡

所以當時觀念裡對於這種付費模式不買賬 對於那些會花大量現金購買虛擬的遊戲裝備的人更是完全無法理解

但是在那個中國網民大概剛剛過億的時代 傳奇的註冊用戶卻能超過千萬 放到今天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後來等我快上初中的時候遊戲公司的商業模式變了 從主流的遊戲都從時間收費變成了點券收費 也就是所謂的永久免費

在不強迫用戶支付基礎的遊戲費用的基礎上吸引了很多的用戶 我們這幫小屁孩就變成了網遊裡面的第一代中學生

然後對用戶推出各種儘量不破壞遊戲平衡性的增值類服務 比如人物外飾 縮短遊戲時間的藥品 對於非土豪新玩家 基本都不會花太多錢在遊戲上 當然每個月花幾塊錢十幾塊錢買點雙倍經驗卡之類的東西倒是相當科學

收費的主要目標客戶基本定位在了兩類人的身上

①花費了大量時間在練級上面重置成本很高的骨灰玩家
②希望輕鬆迅速在遊戲裡面獲得名聲地位的土豪玩家

具體原因我就不分析了 事實上看來遊戲中持續貢獻現金流的客戶也就是這兩類人

這個時候的遊戲立足點還是遊戲性社交性 周圍人包括我玩遊戲的第一出發點還是因為遊戲好玩

高中基本沒怎麼玩遊戲 只聽說過征途 山口山之類的名作

後來上大學了 發現遊戲公司的商業模式又變了 而且遊戲也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鍵盤+鼠標的組合被簡化為了只有鼠標的模式

由於我在大學期間並沒有玩網遊 我只能舉一個身邊同學的例子 而且由於我本科學校top5 長時間玩網遊的同學很少 多數人還是以仙劍之類的單機 以及dota之類的聯機遊戲為主 所以可能遊戲人群的定位不精確

大學時候看到的最多的遊戲新聞已經不再是端游 而是頁游 從開始的開心農場 到後來的各類神仙道 大俠傳 遊戲的核心內容已經從 玩遊戲 變成了 比誰厲害

曾經的遊戲中 RMB玩家擁有的只是縮短成長時間以及獲得更讚的遊戲外形之類的非核心要素 但是在頂級裝備獲取以及推BOSS下副本之類的遊戲核心因素上面完全無法取得優勢 還是需要靠時間堆砌

而現在的頁游完全是人民幣玩家的天下 本科時隔壁寢室兩個同學玩大俠傳 天天掛機做任務 而且每人大概花了5000+RMB 但是在遊戲裡面也只是中上水平 碰上頂級的RMB玩家完全被虐

偶爾去他們寢室串門 看他們玩遊戲的時候 絲毫沒有覺得遊戲的可玩性何在 也沒有太多的社交性 甚至連一個人物的移動都沒有 只有地圖的切換 這裡的商業模式我完全無法理解

但是現實是大量的中國遊戲公司依靠這類頁游成為了十足的現金奶牛 所以我覺得自己需要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種現象

最早的遊戲世界裡面頂級玩家都是職業或半職業玩家 技術性是遊戲的主要要求和特點 RMB玩家雖然能夠在數據上媲美頂級玩家 但是操作上的差距很難彌補 玩遊戲最重要的是開心和輕鬆 所以很多人就放棄了這條路

但是隨著遊戲操作的簡化 在我們這代玩War3和SC長大的人眼中是遊戲的退化 但是在RMB玩家的眼中是時代的進化 對遊戲時間上的投入和可以通過金錢投入拉平甚至超越 在這種模式下 遊戲公司很開心 RMB玩家很開心 職業玩家很不開心

但是不開心也沒用 最早的遊戲公司是需要職業玩家的存在的 因為職業玩家的存在是其他玩家的標竿 人性的攀比決定的新手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超越現在高高在上的高手成為新的傳奇 大家都覺得自己就像網絡小說裡面的主角 出場的時候是菜鳥 會遇到各種奇遇然後化龍升天

當然之前遊戲公司的盈利模式是100塊賣你一顆200年功力的十全大補金丹 然後瞬間擁有了別人沒有的內力 不過功夫還是要你自己去練的 於是一部分買了金丹練了功夫成了高手高手高高手 一部分的人卻是買了金丹但是覺得功夫太苦不練了只去新手村門口欺負和自己一個月之前一模一樣的菜鳥 當然更多的人還是覺得我不需要外力也能成為虛竹一樣的高手

現在的模式簡單了 大家比武上來只比內力 誰內力高誰厲害 老RMB玩家是新RMB玩家的標竿 一顆功力一甲子的金丹無限供應 50一顆童叟無欺

什麼?妹子嫌你等級低數據差不中用?來個100顆保證讓她對你的能力刮目相看

什麼?做任務被BOSS逆推了?來個1000顆包你虐的他媽媽都不認識他

什麼?PK被人幹挺了?來個10000顆包你下次看到他直接秒殺

雖然說一般人看起來傻逼才會花50萬RMB去買10000顆金丹然後PK對手 但是土豪的心思誰知道呢?隔壁寢室的哥們玩了兩年多大俠傳然後畢業去游族 也就是@GT周 概念股$梅花傘(SZ002174)$ 做策劃了 上學期和他聊天他說去了公司才發現做遊戲這麼簡單 土豪這麼有錢 搞個活動就有人來送錢 還變著法子比誰送得多

最後說到最近很火的手游 去年玩過一段時間的手游 包括熱門的我叫MT 時空獵人 還有微信裡面的幾個遊戲 天天酷跑之類的 加上自己瞭解的一些其他手游 大多數的商業模式還是類似於頁游

MT的模式更像點券時代的網遊遊戲的平衡性相對完整一點 遊戲性不錯 在手機遊戲榜上也是長盛不衰 月卡模式30塊錢放在手機上配合移動支付簡直神器 眼都沒眨一下就買了 買完了還覺得非常省錢簡直賺到了[亏大了]

時空獵人和DNF很像 但是商業模式完全是和頁游一樣 雖然有操作的存在 但是還很簡陋 RMB直接加屬性還是非常BUG的存在

不得不提騰訊的遊戲真是十分的碎片化 而且娛樂性很強 不充值對遊戲幾乎沒有影響 同時配合微信有不錯的社交性 個人還是非常看好這種遊戲發展模式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 遊戲的意義在於使人獲得快樂 很難定義這種依賴人性的商業模式能夠繁榮多久 但是遊戲性強的個體就像一個傳說 從未消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25

天行國際(0993)自2011年起的公司變遷及供合拆情況(1)

天行國際(993)自張德熙、蔡朝暉出售股權以後,公司股權變化頗大,至2011年前變化如連結。至於2011年之後的交易如下:

(a) 2011年12月13日,公司宣佈收購金山能源(663,前恆光行、恆光實業、南嶺化工)的2.89億可換股債券,作價2.89億元,該批債券是當年以18.55億收購高價礦產所得發行的,後作價降低10%

(b) 2012年7月,向吳佳聯收購從事融資租賃的北京融晟聯合財務顧問有限公司,擔保人為的澳門賭壇及股壇名人紀曉波的母親崔麗杰及徐岩,作價在1,300萬人民幣至4,000萬人民幣,並有擔保盈利機制,不足需補償。

(c) 2012年8月,公司建議供股,但最終告吹,並牽涉入停牌中的美亞控股(1116)的官司。

(d) 2012年11月,公司再向吳瑜珊購入索羅門國際租賃(天津)有限公司,作價585萬。

(e) 2012年12月,公司向周敬文、周寶英、馬春山、李海、陳會姐購入從事借貸業務的北京東方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作價3.14億元。

(f) 2013年2月,紀曉波辭任。

(g) 2013年4月,公司購入5,100萬股昊天能源(474,前永保時)的股份,作價2,142萬。

(h) 2013年4月2013年5月間,公司把1,000萬美元及8,200萬借予一家百慕達註冊成立的上市公司,公司名稱及業務不明。

(i) 2013年5月,公司認購從事借貸的萬寶創富有限公司的8,000萬優先票據。

(j) 2013年5月,公司增購1億股昊天能源(474,前永保時)的股份,作價4,300萬。

(k) 2013年10月,公司向萬磊、郝鵬飛及楊小勇以2.61億購入從事融資的北京弘天創銘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現仍未完成

(l) 2013年10月,公司分3批出售2.4億股中國農產品(149前港澳發展、寶榮坤、中國數碼港、中國置地、珀麗酒店、中國高速)股份。

(m) 2014年4月,公司宣佈有5億可換股債券,由劉彥紅轉至華能投資有限公司之手,據稱後者是中國著名飲料公司娃哈哈屬下的公司,所以有人認為是借殼先兆,但我認為只是看中這公司的業務而矣。

從這家公司的收購看到,公司因為在收購中國融資租賃業務需要資金,所以不停需要進行資本運作以應需求,從而造成股本的變化,下篇再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24

天行國際(0993)自2011年起的公司變遷及供合拆情況(2)

上篇談到這3年來的業務變化後,我們現在談談這幾年的供合拆變化。

這3年間,公司進行2次供股、2次合股、1次送紅股。
1. 2011年7月,1供20股,每股3仙。
2. 2012年4月,50合1。
3. 2013年3月,1供3股,每股9.5仙。
4. 2013年10月,40合1。
5. 2014年4月,1送9紅股。

1. 如果自2011年計起,以不供股情況來看,本來的200股變成1股,或1股變成0.005股:


2. 如果自2011年計起,以供股情況來看,本來的2.38股變成1股,或1股變成0.42股:


3. 在不供股情況下,不計手續費,在2011年1月1日以27.5仙購入200股,即55元,現在只剩下1股,即4.04元,損失50.96元,損失率是92.655%,每年折損率54.890%。


4. 在供股情況下,不計手續費,在2011年1月1日以27.5仙購入2.38股,即65.5仙,經2次供股後,出資1.713元,現在只剩下1股,即4.04元,獲利1.672元,獲利率是70.584%,每年增值率17.683%。



總的來說,這隻股在你一直堅持到底供下股,較不供股損失下,竟然有一定利潤,這是供股竟會贏錢的特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96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十年變遷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4/t20140416_571964.htm
公司治理是資本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回顧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十年變遷,隨著市場化、制度化、規範化程度不斷提高,公司治理結構與機制不斷得到優化,治理質量逐年提高,公司治理正在步入由合規建設向有效發揮作用轉變的關鍵階段。但公司治理是一個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行政型治理與經濟型治理並存的二元治理結構下,如何使公司治理「神似」仍然是公司治理變革的重點。

  李維安 郝臣 徐建/文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公司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微觀基礎,其改革歷程也已近20餘年。如果以交易所建立作為中國公司治理開啟的標識,那麼公司治理最開始的十幾年是搭結構和建機制的過程,即確定公司治理的規則;而最近十年則是治理規則完善的十年。

  整體水平呈上升趨勢

  經過多年來的建設,中國的公司治理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已由2004年的55.02提升到了2013年的60.76。

  監管部門力度加強:治理有所依

  2003年,國務院成立國資委,之後各地方國資委相繼成立,結束了中國國有企業「多龍治水」的局面,國有企業的股東主體得以明確。2005年,證監會推出《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的「二十六條」,其中第三條對上市公司治理進行了明確規定。2005年《公司法》修改、2006年新《公司法》實施具有在法律方面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的里程碑意義。2007年3月,證監會發文《關於開展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有關事項的通知》,拉開了公司治理專項活動的序幕,使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

  除了完善《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的通知》、《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也對實現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有所依」起到了重要作用。

  架子搭建更加合規:治理有所約

  縱觀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2004-2013年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搭建更加合規,基本實現了「治理有所約」。

  董事會治理方面,董事會組織結構界定了董事會內部分工與協作的方式、途徑等;董事會權利與義務界定了董事會內部的權利結構。董事會組織結構指數、董事會權利與義務指數的平均水平在2004-2013年間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董事會組織結構指數從2004年的47.81提高到2013年的68.70;董事會權利與義務指數從2004年的44.38提高到2013年的63.71。

  此外,經理層任免制度界定了高管任免程序的合規性。2004-2013年,經理層治理指數中的二級指標任免制度指數雖有所波動,但與激勵約束指數相比,任免制度指數始終處於60以上的較高水平。這表明中國上市公司經理層治理的合規性程度也已處於較高水平。

  機制建立注重成效:治理有所得

  完善中國公司治理規則十年的另一成果是:中國上市公司建立的治理機制不斷地發揮作用,已經初步實現了「治理有所得」。

  上市公司股東治理的提升突顯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機制的不斷改善。儘管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指數的總體水平、分紅比例和金額等偏低,但從動態趨勢來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指數從2004年的37.5上升到2013年的56.05,主要原因在於現金股利的表現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信息披露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機制之一,其相關性、可靠性和及時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陽光是最有效的消毒劑,電燈是最有效的警察」,十年前年信息披露指數從2004年的61.66上升到2013年的63.43,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

  另外,中國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協調機制也在不斷完善。上市公司健全網絡投票、累積投票等投票機制,提高了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通過完善投資者關係管理制度,向機構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披露更多信息,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程度不斷提升。而上市公司在重視社會責任履行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注意減少訴訟等負面事件的發生。

  有效性瓶頸

  中國的公司治理改革雖然已進入規則完善階段,法規立了、架子有了、機制建了,但問題依然頻出,存在著「形似而神不似」的尷尬。總結來說,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公司治理有效性偏低。

  中小股東權益保護仍需加強。各國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在股東大會上強化中小股東對股東大會召集、提議等的影響力,來限制控股股東的權力。2002年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聯合頒佈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在保護股東權益、平等對待所有股東方面,做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成為《公司法》的有益補充。雖然在保護中小股東權益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制度安排,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作為股東治理核心的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股東治理有效性發揮的短板。

  董事會運作效率有待提高。高效率的董事會運作有助於董事會更好地履行職責,從而提升公司的持續價值創造能力。而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的運作效率,與董事會結構規模等組織結構方面的合規建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長期維持此種狀態,作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會決策功能必然會大打折扣。這也恰恰詮釋了中國很多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機時期的過度投資決策給企業帶來巨額虧損的現象。

  高管激勵約束機制亟需改進。對高管的激勵與約束是經理層治理有效性、高管較高決策執行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國上市公司高管激勵機制多以短期為主,其數量與公司業績之間沒有形成合理的「映射」關係,更不用說公司的市場價值;即使存在股權、股票期權、股票增值計劃等部分長期激勵措施,也多以「福利」的形式存在,比例偏低,並不能發揮長期激勵效應。2004-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經理層治理指數分指數的激勵與約束指數也顯示了這一點,2004年僅為38.89,連續十年處於50以下的低位,大大制約了上市公司經理層治理水平的提高。

  公司治理「天花板效應」凸顯。最近十年,公司治理的「天花板現象」顯現,原本治理水平差的公司有明顯改進,而之前治理水平相對較好的公司進步卻不明顯。例如,監管機構對中小企業板、創業板等上市較晚的板塊在治理上硬件的要求更高,所以它們開始表現較好,但後來在關乎有效性的軟件建設上,卻失去了動力。中小企業板公司治理在2007-2012年期間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2013年略有回落,為62.22,下降了0.87。創業板公司治理指數自創業板推出以來,一直處於較高水平,而且比較穩定,2012年的平均值為63.63,2013年平均值卻比2012年降低了0.7。這說明中國上市公司僅僅依靠監管部門推行的「強制性治理」的辦法是不夠的,急需盡快建立自主提高治理水平的動力機制。

  從規則完善到有效性完善

  中國的公司治理改革已到了治理有效性的關鍵節點,2014年以及今後的十年是公司治理有效性提升的關鍵十年,從規則完善到有效性完善,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是公司治理未來發展的風向標。

  樹立現代治理理念與思維。實踐中,公司治理的屢屢走樣和問題頻出,往往由錯誤的治理理念所導致。因此,深化公司治理改革,首先要樹立「多元化」思維,通過構建治理權分享機制,使得多元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其次要樹立公司治理的「過程」思維,應致力於長期建設,不能指望一勞永逸。再次要注重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治理流程建設,避免「治理倒置」。最後要強調治理的「疏」、「統」並舉,以「疏」為主,注重「軟權力」的運用。

  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公司治理流程。科學的公司治理流程應該是自下而上的,例如高管提名問題,通常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然後上董事會通過。但現實中很多公司的流程卻是自上而下,特別是在一些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這樣的流程使得高管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放大。所以,要實現公司治理流程由行政型自上而下向經濟型自下而上轉變,防範後危機時期行政型治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真正落實對違規主體的問責。規則、合規與問責共同構成了公司治理的三要素。有了規則,不按規則做、不問責的後果是更嚴重的違規。儘管目前監管部門和交易所針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財務造假、侵佔上市公司資金等問題,已經有一些處理措施,但是問責手段仍相對單一。目前資本市場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的違規甚至違法事件已經不再保持沉默,而是要求嚴懲,這是巨大的進步;但關鍵還是要落實問責,問大責還是小責、問個人責還是集體責,這些都事關問責的效果,如果問責不動真格的,治理問題就會堆積如山,積重難返。因此,如果拿出處理酒駕和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任何公司治理的瓶頸將不再是問題。

  強化中小股東權益保護。中國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建設還沒有樹立「投資者是上帝」的理念,這是公司治理有效性偏低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是制約股東治理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強化中小股東權益保護,重點在於建立回報投資者的理念,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提升創造條件。儘管現金分紅比例和分紅家數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但總體來說仍然偏低,這反映出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基點不足。所以,加強對現金分紅的分類指導與監督,將現金分紅與再融資掛鉤就顯得尤為重要。

  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獨董關鍵時刻「失聲」、花瓶董事、獨董內幕交易等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獨立董事制度建設的滯後嚴重影響了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提升。為提高董事會治理有效性,應該完善獨董制度,具體來看:一是要修改《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嚴格獨董聘任制度;二是要拓展獨董來源,限制獨董兼職情況,建立獨董問責制度。

  推動公司治理建設的動態化。公司治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治理監管應著眼於頂層設計,將分類監管和重點監管相結合,推動第三方治理,倡導公司治理最佳實踐,為資本市場輸入支持價值投資的正能量。另外,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治理應樹立「過程」思維,在治理高管行為的同時,借力中小股東和機構投資者,推動公司治理建設的動態優化。

  培育和諧的治理文化。公司治理強調規則、合規和問責,但公司治理的有效運作不能僅僅依靠硬性規則,還需強調軟性規則—「和諧治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許多公司因為治理問題而產生股東之間、股東和高管之間以及高管之間的爭鬥,甚至引發衝突,不僅不利於調和矛盾,而且會給廣大中小股東利益帶來巨大損失。為避免給小股東帶來損失,培育和諧的上市公司治理文化勢在必行。

  作者李維安系天津財經大學校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郝臣和徐建分別來自南開大學商學院財務管理系和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43

P2P詞典:詞彙變遷背後的網貸江湖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806

南方週末記者整理了2007年至今有關P2P的詞彙,這些P2P詞彙變遷背後反映了網貸江湖的風雲變幻。

P2P中國版(2007年)

P2P是指peer to peer,最早出現於英國。之後,美國市場也出現了以Lending Club為代表的網貸平台。該平台出現是為瞭解決個人信用卡透支後的資金周轉問題,以強大的國內信用評級體係為保障。

2007年,中國首家P2P平台拍拍貸出現,該平台至今仍堅持個人對個人的借貸關係,平台不負責風險擔保。

平台擔保(2010年)

2010年以來紅嶺創投承諾平台擔保後,中國網貸市場極速擴大。在中國民眾缺乏投資渠道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雙重困境中,中國P2P形成了迥異於美國的模式:國內借款目的以企業經營為主。

淨值標、網貸黃牛(2012年初)

標是指網絡借貸中發佈的標的。通常來說,P2P投資者如果要進行投資,就要在平台上對發佈的項目標的進行投標。

隨著P2P行業的不斷發展,標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類型。

淨值標就是其中一種,這種標以個人的淨投資作為擔保,在一定淨值額度內可以發佈借款。

淨值標最大的好處是提高槓桿率,可以撬動更多投資。但對投資者來說,淨值標風險往往相對更高。

網貸黃牛,指在平台投資人以個人投資淨值作擔保,發佈淨值標,通過低息借入、高息借出而賺取利息差的一類投資者。

黃牛與平台之間溝通頻繁,普通投資人往往很難搶到好項目,只能投資他們發佈的淨值標,黃牛賺取差價。

網貸平台上的好項目難搶是淨值標和黃牛出現的土壤。黃牛的氾濫,側面證明了投資人旺盛的投資熱情。

網站模板(2012年)

2012年開始,網貸模板出現在市場上。

軟件開發公司製作的模板每套售價在3萬-8萬元左右,成本低,週期短。模板的出現,解決了想投身網貸,卻不會製作網絡平台的創業者們的技術門檻。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專做P2P網貸模板的公司,只需要購買一套模板,就能開一家P2P平台。這也刺激了P2P公司數量飆升。

網貸名人(2012年)

網貸名人產生於第三方論壇。有網貸經驗、做投資分析的人士,在論壇裡常常會吸引粉絲,贏得追隨者。

後來,越來越多的網貸名人利用自己的優勢收取諮詢費用,或是化身為帶領粉絲進行投資的「團長」。投資人對他們態度處於兩極,不出事就信任,一旦出事即辱罵。

他們產生於投資者難以判斷平台優劣的市場早期,如今論壇中要想出頭成為「名人」已比較困難。

秒標、秒客(2013年

秒標是P2P網貸平台為招攬人氣發放的高收益、超短期限的借款標的。通常是網站虛構一筆借款,由投資者競標並打款,網站在滿標後很快就連本帶息還款。

網絡上由此聚集了一批專門投資秒標的投資者,號稱「秒客」。秒標通常是一種平台吸引客戶的送利活動。

組團、團長(2013年)

網貸「組團」是由團長發起的,召集大家共同投資某家平台。團長大多由網貸名人發展而來。

團長有時會向粉絲收取一定費用。但更多的則是向平台收取:團長與平台負責人商談,帶領大家投資平台,團長拿一部分回扣。因為資金量大,甚至有時能議定平台的收益率。

組團的投資特點是同進同出,這兩種行為都會給平台帶來很大影響,一個團動輒能帶來上千萬資金,而當組團撤出時,平台會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倒閉風險,這也是團長要挾平台議價的籌碼。

2013年,團長曾經名聲大噪,市場呈現「百團大戰」的局面。然而年底,組團撤出使一批平台倒閉,也有團長因此跑路。

目前,公開組團已不常見,然而「團」仍然存在,常化身為考察、維權群之類的組織。

黑嘴(2013年)

指在第三方論壇中爆料平台負面信息的網友。

「黑嘴」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在論壇直言不諱的網友,常被平台本身或投資者扣上黑嘴的帽子;

另一類是團隊化運作,敲平台竹槓。團隊中,隊員分頭負責,有的負責攻擊服務器,也有人在論壇和QQ群散佈信息,也有人專門考察平台、尋找瑕疵。

第二種方式中,蒐集資料後他們往往會跟平台「談判」,承諾支付佣金後不曝光。

老賴(2013年底)

老賴一詞自P2P網貸出現即有,但其含義發生過變化:早期投資人直接選擇借款人,不還錢的借款人是老賴。後來平台擔保出現後,跑路平台的老闆則被稱為老賴。再往後,哪怕平台還在,只要拖款不還的老闆也是老賴。

投資人維權意識增強後,學會在公安部門公佈的數據中查找平台老闆是否有過涉嫌犯罪的「前科」,那些曾被登記在案或至今有未還欠款的老闆被視為潛在老賴。

倒閉潮(2013年10月起)

2013年10月份國慶小長假過後,很多平台的資金提現積累到了幾百萬以上,由於這些平台本身沒有準備或者無法籌集現金應對提現,造成追求高息的投資人集體心理恐慌,集中進行提現,許多平台出現擠兌危機。

從2013年10月-2013年末,大約75家平台出現倒閉,跑路,或者不能提現的情況,涉及總資金在20億左右。

跑路潮(2014年初)

2013年末至今,已有上百家倒閉。其中,惡意詐騙的比例大幅提高,這些惡意詐騙的案例中,平台控制人往往選擇跑路。

截止到2014年6月,出現問題平台40家,其中詐騙跑路平台15家,自融和龐氏騙局平台24家,中介平台1家,共涉及資金13億以上。與2013年相比,跑路平台中純詐騙的比例明顯飆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70

美國貿易夥伴三十年變遷:升幅最大是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278

美國嚴厲制裁俄羅斯終究是害人也害己。昨日公布的6月美國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6月對俄羅斯出口額大減34%,創2013年1月以來新低,進口額跌近10%。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俄羅斯, 制裁

不過,對美國來說,俄羅斯還不算有分量的貿易夥伴。過去三十年,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美國的十大貿易夥伴榜單都沒有太大變動,與美國貿易關系晉升最快的當屬中國。

如下圖所示,以向美國進口商品價值排名,只有加拿大三十年來始終是美國最大出口國,其他國家地區三十年里多少都有些名次起伏。進入21世紀,中國大陸的排位異軍突起,從第五位躍升至第三位。

墨西哥、德國、韓國與荷蘭這十年間排位持平,日本與英國位次下降,巴西與比利時擠進了前十。需要指出的是,圖中排名沒有計入中國香港。如果單獨計入中國香港數據比較,香港應該是排名第十位的美國出口貿易夥伴。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中國,美國

向美國出口方面,中國的進步更明顯。從1994年起中國大陸的位次一直在上升。本世紀更是超過了加拿大,躍居美國最大進口地區,加拿大退居第二。

其他國家地區之中,本世紀排位上升的還有沙特阿拉伯和印度,英國排名下降一位,降到第八名。中國臺灣從1994年起排名開始下降,到本世紀已經跌出前十。進出口, 出口, 進口, 中國,美國

 

具體各類進出口商品方面,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進口和出口的資本品和工業輔料都名列前茅,消費品排在它們後面。這意味著,從商品價值看,消費者購物占比不及企業和制造商。 

當然,這只是今年半年的數據,全年排名可能有所變化。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俄羅斯, 制裁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俄羅斯, 制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98

美國將捐30億美元 抗擊氣候變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60

QQ圖片20141115201820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正式宣布美國將捐30億美元給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協助貧窮國家處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奧巴馬在位於布里斯本的昆士蘭大學 (Queensland University)演說時表示:“今天我宣布美國將采取另一項重要舉措。我們將捐30億美元給綠色氣候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奧巴馬在布里斯本參加20國集團(G20)峰會。

目前奧巴馬捐款金額比其他國家先前承諾的多1倍。

另據法新社消息,日本也計劃捐出15億美元,贊助聯合國支持的綠色氣候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對抗全球暖化問題。預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在布里斯班舉行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上,宣布這項計劃。法國和德國也承諾將各捐出10億美元,給這個聯合國新氣候機構。

這是奧巴馬在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失利之後在氣候問題上宣布的第二項重要舉措。本周三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達成美中兩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協議。美國承諾到2025年較2005年減排26%,中國承諾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在2015年底全球氣候峰會在巴黎召開之前,美中兩國達成二氧化碳減排協議受到專家們的好評。

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負責人Cheikhrouhou贊揚美國的舉動是“決定性的”,並呼籲各國效仿美國的榜樣。這項機制是為發達國家幫助較貧困國家而設計,以幫助這些國家變得更環保,並支持他們做好防範,抵禦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