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產業鏈條的分析,隨便談談 諸葛就是不亮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0352022
今天有空,講講產業鏈條上的分析。
很多人分析商品供求,喜歡從平衡表入手。當然,平衡表是一個商品最根本的供求基本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平衡表是動態的。我絕對不是講平衡表沒有用。平衡表非常有用,但他僅僅是一個分析工具,而且這個分析工具會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隨之變化。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商品,本來供應很大,庫存比較高,但現貨剛開始沒漲幾天,庫存就集體不見了。這些東西平衡表上不會告訴你。我可以把我自己的一點點心得寫出來,我喜歡從產業鏈的結構入手。
假設有這麼一個行業A,工業。全國的供應廠商基本在10幾家。進口成本較高,國內工廠在逐步擠佔海外市場,中國製造名不虛傳。這個行業有上游,有下游。目前的狀況是上游主要是進口原料,下游是龐大而繁雜的行業B,行業B的公司有幾百家。
在傳統意義上,我們通常認為行業A的上游其實是這根鏈條的主導行業;在國內行業A顯著要強勢於行業B;但行業B是整個鏈條的核心,因為一旦行業B的需求不行了,行業A和上游再強勢,也毫無用途。
這裡的強勢主要體現在行業集中度。
假設現在行業A的幾家龍頭公司,聯合限產保價格,此時我們分析的角度在哪裡?
有人想也不想直接否定:這是在作死。
因為行業A的集中度高,所以整個行業想聯合限產保價的時候有很多,但還尚未有成功的時候。尤其是上次09年聯合保價最終內訌,致使行業A的產品價格一落千丈,前車之鑑歷歷在目,而今還這麼幹,不是送錢是什麼?
但且慢。有幾個問題要想想清楚:
1、整個產業的盈虧情況如何?----長期虧損,限產保價時候每噸虧損超過300元;
2、期現關係如何?----期貨大幅度貼水;
3、上次保價時候期現關係如何?----期貨升水;
4、上次保價失敗原因是什麼?----現貨便宜挺期貨豬隊友賣期貨,甚至買現貨賣期貨;
5、這次怎麼保價?降低開工,維持低開工率,期貨盤無法保值(大幅度貼水);
還有很多問題,都是細節。
這裡又有一個終極問題:保價的目的是什麼?
再深入產業鏈研究一下,可以發現,原來行業A這次限產保價的幾個發起人的大股東竟然都是行業B的大企業。這屬於從終端向上游蔓延,由上游進行限產保價。假如A行業領頭的幾個企業產能下來之後滿足自己股東之外就不剩什麼產品,那麼這個保價是否還是沒有希望?行業B的生態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A開始限產保價格,B必然開始時候不接受,但由於開工率下來之後A只需要滿足自己的股東生產需求,這樣除了協議價之外現貨價格必然走高,導致小的B行業企業被淘汰。對的,這是一個產業鏈條的洗牌。這根本不是A生態的變化,這是整個產業鏈條發生質的改變。A從一個夾縫行業,變成了強勢行業,這也是為什麼協議價加工費提高一倍之後,B大多數企業都接受了現實。接受現實意味著可以苟延殘喘,不接受現實立刻沒貨。
當這根產業鏈條發生如此的變化的時候,會有什麼情況產生?首先,現貨價格注定在上面,因為開工永遠是不夠的。現貨是缺乏的。期貨價格的排列大概率是back,因為兩個原因:1、遠期開工恢復的預期導致投機空頭一路在遠月做空;2、對行業B的洗牌預期擔憂遠期需求發生萎縮也會導致產業客戶看空遠月;那麼大概率這根鏈條只要維持住這種格局,那麼一個最簡單的掙錢的辦法就是一路買,一路吃現貨升水。
這根鏈條的這種狀態會在什麼情況下改變?顯然在最上游。假如進口原料大幅度下跌,導致海外現貨價格崩潰,那麼這個保價行為自動終結;其二,期貨出現大幅度上漲漲幅遠遠超過現貨導致back變成contango,這樣的保價也自動終結,但這種概率不高,除非行業B的人大量湧入期貨進行買入套保-----這也是我的建議,行業B的企業應該這麼做,尤其是在高back的情況下,等於是在攤薄購買成本。
這就是我的分析思路,從一個大產業鏈條去觀察。核心的問題是:誰主動,誰強勢,強勢的格局如何形成,強勢持續的條件是什麼,在格局穩定維持的情況下,什麼策略最優選。
我沒有說具體的行業,我不過舉個例子。
商品市場千變萬化,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切勿對號入座,切勿刻舟求劍。
油脂市場跟這個也類似。
好了,記得雪碧,各位同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90

諸葛就是不亮訪問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0968950

在雪球網上,“諸葛就是不亮”已是知名度不小的名人,尤其是他撰寫的《關於產業鏈條的分析》一文,甫一發布,便被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廣泛轉載,並引起讀者熱議。

  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從字里行間知道,他是遊走於股市、債市、期市,以及內盤與外盤之間套利的對沖研究者,似乎沒有市場是他不了解的。他信奉的交易哲學是“市場永遠是錯的”,如福爾摩斯般從細節入手分析行業格局,進而抽絲剝繭推敲市場拐點則是他的拿手好戲。

  由於他只願意在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的範圍內暢所欲言,中國證券報記者便通過網絡平臺與其來了一次E時代的“隔空”采訪。以下是此次訪談的詳細內容:

  中國證券報:您的交易經歷是什麽?如何進入股市、債市和期市?

  諸葛就是不亮:我2001年進入證券市場,最初是從學習債券起步的。此後進入股市,經歷過2000年到2001年半個大牛市,2001年到2005年的大熊市;也經歷過2006年和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以及2008年以來大熊市,到現在算是已經經歷了兩輪牛熊,見識過市場最瘋狂和最恐懼的時候。

  我實戰出身。曾經在券商工作過,受過系統的正規軍培訓,並在實戰中逐漸形成系統的交易邏輯和交易哲學。

  2003年末我開始接觸期貨,主要是受身邊的期貨圈影響,但當時一心還在股票上,期貨也就是淺嘗輒止,畢竟期貨需要盯盤,當時很難做到。一直到2008年,整個商品市場進入熊市格局,錯失做空良機,這才意識到,整個交易理念要有突破,不光會做多,還應該能做空。

  我最初做期貨以投機為主,也練習過炒單。2010年股指期貨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它讓我打開視野,迎接對沖時代,以後的交易就開始偏向以對沖和套利。我應該是國內最早的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的實踐者,從最初的無風險策略,到後來的增強型配置,再到後來與商品搭配,到各類對沖策略都嘗試過。

  我自認不是最有天分的人,但我比大多數人都刻苦。操作上,基於長線的邏輯我會配置長線對沖品種,日內就在品種間來回短打。

  中國證券報:您的交易理念是什麽?如何形成的?

  諸葛就是不亮:做交易必須要有完善的自洽的交易哲學,這樣才能形成相應的交易系統。交易哲學簡而言之有“市場正確論”、“市場錯誤論”等。

  如果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那麽就要跟隨市場趨勢;如果認為市場是錯的,也就是認為市場大概率是不均衡的,均衡只是小概率,那麽其實就是在猜測拐點。市場是錯的=做拐點,市場是對的=做趨勢,這是邏輯出發點。

  我的交易哲學是“市場永遠是錯的”,我只需要在市場出大錯的時候介入,等到市場回歸正常便離開。簡而言之:“市場正常,我觀望;市場扭曲,我介入”,其實質是抓住市場扭曲機會,去猜拐點。

  做拐點,首先要尋找拐點出現的依據,這一依據我用背離、用期現結合、用扭曲、用速率下降去衡量。其中的關鍵是要找到:其一,定性的偏離依據,這是基本面的問題;其二,定量的度量參照,這是技術面的測量。

  舉例說,倫敦銅和國內銅都是銅,一個商品在匯率一定的情況下為何會有進出口利潤的大幅度波動?過往幾年,每年都會有進口大額虧損的時候,然後這個大額虧損無法持續,導致進口利潤回升,這里到底發生了什麽?

  仔細研究會發現,為何虧損還有人願意進口,因為人民幣在升值,因為有融資的需求,進口虧損就是融資成本。那麽,這個極限在哪里?

  價值5萬元的物品,進口虧損4000元,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到了極限,那就應該買國內拋國外,俗稱反套;如果進口虧損很小,是不是應該買國外拋國內,俗稱正套。這是對基本面背離和扭曲的識別。

  長期大額虧損不可能,而長期小虧損乃至盈利在高融資利率的情況下也不可能,也許進口虧損在1000-2500元左右是常態,所以扭曲實際上會發生在這個區間之外。比如今年在內外盤機會方面,3月開始的銅期貨的反向套利就是超級機會。當時由於國內債券違約新聞的沖擊,導致融資類各項業務普遍受到關註,而銅也走出了少見的在下跌過程中比價收窄的行情,上海/倫敦比價最低時只有6.79,當時進口一噸銅要虧損4000元以上。這是非常確定性的好機會,也是所謂的拐點特征集於一身的標的。

  這里的拐點特征有幾個:第一,比價的下跌一般依賴於上漲,主要因為國內是銅進口多,因此當銅整體開始上漲,總是國外漲得多,國內漲得少,但這次相反;第二,現貨銅升水非常高,換言之國內期貨價格跌,而現貨與期貨出現背離,且有拉大的趨勢;第三,進口虧損4000元/噸的情況,上次出現是2012年4月末,當時滬銅在58000元/噸附近,這次是在45000元/噸,這說明扭曲的力度更大;第四,市場對於融資銅的誤解和誤讀太多,甚至很多外行也大談融資銅爆倉。種種跡象實際上在提醒,上海/倫敦比價走到這個地步,其實只是投機力量的扭曲,所以應該堅決介入。

  假如在6.85的比價介入,而後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份平倉,三個月的時間,半倉操作也會有20%以上的整體盈利。這幾乎是可以躺著掙錢的一個頭寸。對應到6月中旬,滬銅的貼水逐步收窄,而比價也相對恢複正常,同時人民幣也重新回歸升值步調,因此可了結頭寸。

  中國證券報:目前,哪些行業存在拐點機會,邏輯是什麽?對於下半年商品市場的機會怎麽看?

  諸葛就是不亮:我個人判斷,商品市場的投資機會大體上有這麽幾個:

  其一,能化行業整體複蘇的力度。化工行業的產業鏈條非常長,因此整體複蘇會帶來大的投資機會。具體品種而言,有前期一直操作的PTA和下半年的重點觀察對象甲醇。從套利結構來看,PTA的高貼水非常適合做多。此外,由於煤化工行業大量開工,對烯烴類品種會帶來供應壓力,這個壓力的體現是緩慢的,但市場會給足夠的貼水,比如PP和塑料,因此可關註買甲醇拋PP的套利機會。

  其二,黑色金屬臥倒在地已經是大概率事件。整個黑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方向依然是去產能化。很多市場專業人士不認可鋼材的去產能化趨勢,在我看來,螺紋鋼、熱卷表現強勢,以及黑色價格越跌鋼廠利潤越大本身就是去產能的具體標誌。在鋼鐵行業去產能逐步完成的時候,黑色金屬大概率會用“L型”躺倒的方式向右突破,反彈或者上漲都用升水擴大的方式來體現,這樣看來,煤焦簡直是最完美的做空配置品種。當然,要講究時機,畢竟市場格局也會伴隨政策而出現變化。

  其三,基本金屬已經回歸基本面,不再過多地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在海外市場上。自2008年以來,逢討論行情必談QE如何如何的邏輯要逐步遠去。基本金屬的基本面相對黑色金屬要好很多,但由於龐大的國內產能和庫存未解決,外強內弱情形的概率較大,這一點在小品種如鋅、鋁和鉛市場上更加明顯。

  其四,農產品方面,長達兩年的粕類牛市在6月底基本結束,後期將進入相對不確定階段,這時期應該以震蕩操作為主,有了利潤就應兌現,而不是長期持有。外盤方面,值得關註的是美盤玉米和大豆的套利交易,目前兩者比價在2.8以上,屬於較高區間,後期回歸的概率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2

關於最近的市場隨便扯扯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2449993

1、債券淩厲的很。今年是利率債的天下,從1月我喊到了10月,不知道誰能吃到最後?我自己都沒拿住何況別人。今年也是國債期貨的元年,這個超級品種越來越爆發出有魅力的一面,試想,誰還需要信用債去辛苦上杠桿?雖然一個月某些信用債可以漲5塊;你說有沒有到頭,我想還沒有,也許這是一波很長時間的債券牛市,看國內收益率的情況吧,按照眼下央行的信念,我覺得100才是階段性終點,即便後期短線有調整,也還是要堅定信心的買買買;
2、商品上最近的邏輯大家都在正套,從黑色到化工,甚至棉花,仿佛一夜之間,所有的商品都面臨短期跌過頭大家補貼水,走勢那叫一個咄咄逼人。只有從基本面出發才能區別到底是裝逼還是真逼。黑色上的邏輯是沒有邏輯,很奇特。有人說做空要去空05,我想不通,拿焦煤焦炭舉例子,焦煤倉單成本740,焦炭倉單成本1060,按照以往的交割經驗,臨近12月底,價格大多數時候會收斂在720和1020附近,放著如此確定的不去空,去空還有半年多才到期的1505,我不懂這個風險收益比怎麽算;化工因為原油的原因徹底成本塌了。pta的邏輯已經出現重大變化,9月三巨頭結價不一顯示聯盟已經告吹,px也出現了最初做多時候的風險點一路下跌。做空可能有些太別扭但做多千萬不要。最近pta強勢的主要原因是下遊太好px也穩住,前者是因為本來這就是下遊聚酯服裝的備貨旺季,後者是因為三巨頭大量開工托住了px價格沒跟著原油朝下走;這一輪旺季過了,到11月中旬就知道是真是假。國慶之後做了一輪豆粕的上漲,今年全部了結。自己今年吃了太多的不肯見好就收的虧,這次幹脆的收手一次。私信里幾個人都問過怎麽看豆粕,我都說要麽不買,要買國慶節之後再買,收割低點確實已經出現,不過要是現在才發覺,還是洗洗睡了吧。
3、股票最近運氣一直不錯,腦子還是要放清醒,該撤的時候要不留戀,長線的選股一直沒停,我很擔憂埃博拉,一方面是我悲天憫人的傲嬌小心態,一方面也希望可以讓我心儀的某幾個股票大幅度下挫一下好有機會買進去;長期看好不影響中短期空倉;記得上次誰很明確的問過我,我告知已經清光,唉,這周買短線,估計讓人失望了。
4、最近這一個半月,是我今年比較困難的一個半月。或者說,今年是我比較困難的一年,行情跌宕起伏,利潤來了又去,銀子掙了又賠,兩個字就是煎熬。這里有咎由自取,有天災人禍,也有意料之中。收獲就是我愈發的知道自己要什麽,該怎麽做。投機永無止境。
5、後期的交易重點股票盯著埃博拉,商品還是黑色,只是節點會朝後挪,插一句,我特別不認可做空螺紋要空5月的觀點。要是連1月螺紋都不敢空,還空什麽5月。這跟資金量大小完全無關。我相信就算到了12月,1月螺紋持倉也不會比10萬少。
6、下個月弟弟從加拿大回國,要呆一段時間,所以幫他去看看租房子,上海房租市場還是頗貴的,浦東船舶大廈附近,一個一室戶竟然也要3500,一室一廳要4000有余。忽然覺得上海房價不是很離譜,相比一些三線城市來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91

週末隨便扯扯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3002319

1、自今年年中以來,這波行情的特點:我看下來有幾個歸納一下:活躍度是自3478以後最好的;熱點板塊非常明確;除了防禦類的沒怎麽動,其余都輪了一輪。有朋友說這是到了尾聲。我想不能簡單這麽說。因為上面這幾個特點除了板塊輪動了一遍以外,其余兩個都不是進入調整的標誌。
2、熱點明確,就是之前一直強調的明牌。想想看,從上半年一直領漲的軍工板塊,到一帶一路引申出來的高鐵,船舶,重工機械以及核電重啟,自貿區等等等等,這些概念,難道都是概念?絕對不是。高鐵就在朝外走,墨西哥一段高鐵重新招標,中國的高鐵就失敗了?這幾個概念板塊後期依然會有資金不斷殺入,這是最明的明牌,至於還有一些小的明牌比如機器人行業,低空領域放開這都是稍有些遠的節奏。
3、在操作上,這一段時間我短線做的比較多,給我的感覺,眼下的短線很好做,因為熱點持續久,比如今天新聞聯播吹什麽概念了,明天高開,往往還能持續2到3天。這就會有持續的掙錢效應出現,那就會有可操作性。什麽時候上午一個版塊下午一個版塊,收盤st齊刷刷在板上,ok,好日子基本到頭,可以歇歇了。
4、大勢究竟好不好?顯然很一般,肯定在走下坡路。問題是預期過頭了還是預期沒體現。銀行股今年很搶眼,倆銀行轉債彪了20%,為什麽?因為預期過頭了。那我們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那些市場人士的聲音是不是也過頭了呢?真的有那麽差嗎?後續是比預期好,還是比預期還差?
5、市場的預期收益率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無風險利率紮紮實實在向下走,最初我們看到的是實際利率在向下,今後我們也許會看到名義利率都在向下,存款在少,說明貸款意向不足,這一輪的收益率向下跟以往歷次都不同,因為我們從投資主導開始在轉型,這是今後10年的大勢,看不清這個大勢,會在今後的日子里極為不理解一些宏觀的現象。比如GDP增長向下為什麽股市反而向上?可誰又說GDP一定跟股市正相關?如果是這樣,中國股市最高點應該永遠也不可能過6124,因為那時候的GDP增長率是最高的。
6、想買的人多還是想賣的人多?看定增,這是產業資本的動向,包括史玉柱搞了個400億的產業基金;看解禁股限售之後是漲還是跌;假如壓力很大,但就是不跌,說明啥?我身邊在今年年中的時候,看漲的極多,眼下一半人已經出來了,主要以正規部隊為主,因為他們看不懂。看不懂為啥自己研究的覺得很不錯的股票就是不漲,不怎麽會做股票的人追各類熱點概念可以做到好幾倍的利潤,他們認為這是出現了問題。我不這麽看。
7、商品已經變成雞肋。自9月以來就開始陸續了結商品頭寸,重點放在股票市場。商品上確定性強的東西已經沒有了。順路說說對黑色的看法,我認為今年的黑色是沒有邏輯的黑色幽默。鋼廠利潤非常好,但盤子上始終鋼廠利潤被死死壓住在負值,美其名曰做空鋼廠利潤。我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早知道期貨這麽牛B就應該去買鋼鐵股,50%最起碼到手。市場在扭曲,在不顧現實的視而不見。市場說將來螺紋05一定會在明年2-3月份跌到2500以內,所以現在他就不能漲。這是半年的行情,怎麽眼下都打到2400,大家7個月都在買賣2400的螺紋鋼?沒有這個道理。商品上講故事的內容太多,大家講故事聽故事別最後自己信了,成了主人公,才是悲催。比如動力煤,比如焦煤,比如奇葩的纖維板,瘋狂的螺紋鋼,鐵礦石。
雪碧可以有。我最近贊助出去不少手頭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5

簡單聊聊交易員的培訓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3031130

緣起於一平的招聘帖子,有不少觀眾對交易員的薪酬有所評價,想想自己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和收獲,以及眼下也在認真的教育學生,有些話想跟大家聊聊。
1、什麽是交易員?我在從業初期,經歷過一段日子。每天帶著耳麥(當時絕對先進)或者對講機,窩在某個小地方的營業部,單獨的小房間,長通的電話,耳朵里全部是冷冰冰的聲音:“今天全是賣單,XXX價位,打掉那8000股,註意每個賬戶不要超過3萬股。”整整一天的交易時間,在交易時段我上廁所都要打招呼,後來就養成了交易時間不喝水的習慣,甚至憋尿大法。我這輩子有三個神功我覺得很自豪,第一是蹲的功夫,這是兒時跟路邊攤子下圍棋下象棋練成的,第二是站的功夫,這是學生時代在電子遊戲室練成的,第三便是這憋尿的功夫。毫不吹牛,我酒量很差,但凡是跟人比喝啤酒一瓶但誰先尿誰輸,我都是人生贏家。跑題了,回到那個時代,你覺得這個工作價值幾何?我當時的工作強度是一天大致會打上千筆交易單(有批量有分筆),最多的時候我一天敲了小4000筆單子,有興趣的同誌們可以自己試一下,這是什麽節奏。當年我是出了名的快槍手(非貶義,想歪的自動撞墻),凡是停牌1小時10點半副牌的停板不論漲跌停,只要他公司的通道不垃圾,我能抓到一半,當初在某券商場內,我100%能成交,只要不是前頭有一筆超級大的單子或者當日成交量只有區區幾百幾千股。我當時薪酬是一個月不到4000塊,但我幹這個活,是免費的。想要做這樣的交易員麽?手機上繳,吃飯兩人同行,到一個地方待1個星期酒店到營業部營業部回酒店門也不許出,臨走前一晚可以去happy但基本已經累成狗。我知道兩個小夥子的極限是搬400萬現金,我知道800萬現金多數會有將近2000塊假鈔或者死活通不過印鈔機的紙幣,但是我當時,連拿那些通不過印鈔機的疑似假鈔都沒資格。
2、真正的交易員是什麽?是那些可以自主決策,最起碼可以在某個區間進行自主決策,風險控制,對資金使用有話語權的人。這種人,這個市場並不多。大部分的基金經理符合這個要求。基金有股票池,有投資決策委員會,基金經理買股票絕對不是隨心所欲。但大多數的真正意義上的交易員比他們的權限要大。
3、對真正的交易員的要求是什麽?這個要求很多,從最基本的人的要求,道德品質要求,到技術能力要求,非常多,非常高。最基本的有:遵守從業人員法律法規(你要先知道什麽是法律法規),良好的身體素質,決斷力,判斷能力,信心,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4、培養一個交易員要花費什麽?這個很難說。看這個交易員有沒有天分,有些交易員極有天分,上手就會了,有些就很慢。一般來說,神槍手都是子彈餵出來的。想要神經堅硬,那就必須經歷過盈利虧損的來回撕扯,想要頑強自信,那就必須用浮虧回到盈利來證明,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錢。不要覺得自己做個100萬的資產,就會了。我自己的體會,股票的門檻在7位數是一變,那之前激進風格可能容易出頭,很慢的財富積累會相當磨人,7位數之後就需要穩健,8位數之後就必須穩健。交易規模到了一定程度,考量的早已不是單一的收益率,而是伴隨而來的流動性問題,安全邊際問題,停損區間問題,等等。這些東西,花錢是學不來的。
5、一個老師的傾心教誨到底值多少?看他教你的是什麽,假如是持久穩定盈利的方式和方法,那是無價之寶;假如是他的心血經驗結晶,那看這個老師到底有多少成色。作為一個也被稱為老師的人,我不太喜歡這個稱呼,因為上海話里,老師跟“老輸”的發音差不多。但我做的,至少在教導交易者這方面當得起這倆字。真正的好老師,不是讓學生模仿自己,而是盡量的給學生開闊思路,順應學生的性格脾氣,只有這樣,才能教導出真正的交易員,模仿沒有前途。
6、舉個例子吧。一點也不極端的。大概在三五年前,期貨圈子流行一種培育炒手的方式,找一批85後,一個人給點錢,實盤。告訴他們簡單的交易技巧,然後每天讓他們練習炒單。有次一個大佬姓何,他也做了一陣子這個事,但他當時覺得很痛苦,因為這些孩子幾乎都出不來,所以做了一陣子關掉了。有次他去鄭交所開會今年,其中有一個被邀請的客戶(被交易所邀請的客戶,資金級別至少在9位數)看到他就叫他:何老師,我是你的學生。大佬有點蒙,原來這個人就是當初他開公司最後關門前的時候剛招聘進來的年輕人,如今是響當當的炒手。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混沌,估計每個交易員身價都9位數了吧?靠領工資肯定是不可能的。據說混沌的清潔工阿姨身價都上千萬,因為入金了一份內部的交易團隊。所以,本領是無價的。有人發工資,還能學東西,不耽誤自己的理想,這種工作和薪酬簡直是無窮大。
說了很多廢話,我有種感覺,這次會收到不少雪碧。歡迎來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4

關於0607的牛市,隨便聊聊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4038853

最近稍微行情表現的好一點,討論牛市的話題就多了。很多人都紛紛談論起0607的牛市。但不管是吳曉波的文章,還是個別票友的雜談,我覺得對當年的牛市,都有很多地方存在誤解,偏見,甚至無知。這里隨便扯兩句。
我經歷過兩輪牛熊,第一輪牛市起自於1999年,但我真正經歷是在2000年夏天,那一撥牛市一直持續到2001年6月,2245就是高點,之後是漫長的長江三疊浪一般的下跌。跌到全市場全無人氣。上海大盤一天成交金額最少的我印象里只有20多億。我當時所在的營業部,500人的中戶大廳,經常連兩桌80分都湊不夠。當時市場上的低價股比比皆是,不足1塊的多了去了,2,3塊的一大把。整個市場充斥著推倒重來,許小年因為當年說過800點,而聞名。香港人史美倫早已經走了,小川主席更是高升央行行長。整個證券市場,一股子沒人要的樣子。
先說那次牛市的發端,尚福林的股改。股改是用支付對價的方式換取非流通股的流通權。最初這個流通權的實現是想無償在發新股時候取得的,結果大盤跌了n年。(我個人理解沒有這個減持政策,大盤也撐不住了,因為當時很少能找到10塊以下的個股,市場充斥著“消滅10塊以下股”這種豪言壯語,像不像?哈哈)
股改就是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開始做的。當時前四家公告出來,有看多的,有看空的。我當時覺得亂。看不清。但是第一批股改四個股做完,我看懂了。上吧,沒什麽可想的。公告一批,漲停一批,一直到關門投票,投票出來直接填滿權的漲。這就是在送錢。於是發動自己所有的資源,打聽下一批股改的是誰。找到了立刻就是30%的利潤。投行們也瘋了,這等於是把1000多家上市公司重新做一次IPO。當時的股改,就這樣撬動了大家的牛市思維,我稱這個階段是“火山尋寶”。
其實這是牛市的一個必備條件:
牛市必備條件1:必須要有持續領漲的板塊和邏輯主線,從而激發市場賺錢效應。
似乎一夜之間,股票市場的方式就變了,從原先的大家看空推倒重來,變成找股改股。找不到的沒關系,去買G字頭的,G字頭的漲停沒關系,去守著還沒G字頭的。這就是當時的市場氛圍。這是一個領頭效應。至於其他的效應,也在慢慢的發酵。
當市場開始走暖,一些邏輯主線開始逐步伸展。基於03年開始的投資大躍進,導致中國各類產能全部飛躍,有色煤炭,開始狂飆。我在第N個板追過馳宏鋅鍺,因為它漲的最拉風。這時候市場的主邏輯已經開始向另外的地方蔓延,那就是價值發現,價值重估。那階段有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不管哪篇報告,都有倆字“低估”。確實低估了。我覺得這是牛市的第二個必備條件:
牛市必備條件2:主線邏輯從價值發現和價值重估開始。
但實際上在06年末,很多人是不怎麽掙錢的。因為他們手上的股票沒漲。
然而,07年的春節後,那是真正的狂牛。春節麽,大家喜歡串門,喜歡吹票,又有錢了。一窩蜂的都來了。開戶排隊,遞條子插隊開戶,都是那時候的現象。07年開始,我認識的一個小兄弟券商的員工在銀行賣基金一年賣了100萬的銷售收入。從業人員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從原先0203年的10大危險行業第二名(僅次於戰地記者),一路扶搖直上,那一年沒找到女朋友的挫哥們估計會很郁悶,因為接下去一年是沒人屌他們的。那個階段牛市故事里,說的最多的是預期會如何如何。最搞笑的是,交叉持股的公司,會不斷的漲。因為A持有B,所以B漲了A要漲,但同時B也持有A,所以B也不能停。左腳踩右腳,再上1公里。武當梯雲縱,無敵了。兩面針能漲飛掉,就是這個道理。
這其實已經是牛市的第三個階段,價值幻想階段。
在屢次打招呼市場都不停之後,政府的大殺招來了。加印花稅。消停了,都跌停了吧?大部分股票跌了四個跌停板,小票。ST很幸福,因為可以跌10天。之後是更加瘋狂的縮量上漲。我已經完全看不懂,530之前就撤退了。後面的漲已經完全是情緒的發泄。憋了5,6年的熊市的力量,開始biubiu的亂冒。增發?漲停。新股?漲停。中國神華的發行價高?nonono,young man,沒有二級給的定價高。最離譜的標誌,中石油,16.8的發行價,集合競價48!我的朋友拋了80萬股中簽的新股。平均每筆成交股數是不足400股。誰瘋了?
真正大盤開始跌始自於08年3月,二次做頭之後,一路馬不停蹄。在2007年11月最高點和08年3月之間,還有股票走出了double的行情。別小瞧了市場的力量,別高估了自己的想象力。跟市場比起來,我們都是渣。
之後的故事大部分人都應該記得清楚。我不多說了。
整個市場的主邏輯就是從價值發現,價值重估,一路走到價值幻想,發令槍就是股改。因為股改,讓大家意識到了股票的價值。期間的宏觀積累很關鍵,03年開始國內一輪高增長低通脹的好日子,中國制造走遍全球,宏觀非常好。07年一年是增長最紮實最有質量的一年。然而跟否極泰來想法,之後就一路向南了。人類是非常奇怪的生物,最快樂的時候是最痛苦的表情。
行業輪轉上,其實就是跟價值發現,價值重估,價值幻想一脈相承。
先是最便宜的資源類鋼鐵開始,然後逐步到中遊以及金融蔓延。最後是防禦類的開始,比如商業,消費,最後是醫藥,最最後,我說的07年11月到08年三月還翻倍的,就是農業,中糧屯河這種。當初中信有一個完整的行業輪轉表,結論對錯不談,里面的一些邏輯還算清楚。
以史為鑒吧。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里的一個牛市。但不要總覺得一漲就是泡沫,就是騙子,就是高估了,一跌就是世界末日。市場無所不容,又無所不有,先寬容別人,後寬容自己,胸懷才是掙錢的根本。更不要跟少林僧一樣,看別人全是歪門邪道。高舉價值投資的大旗可以推到一切投機分子,這就有點二了。上一輪行情,大部分個股的漲幅是差不多的。但這一輪,肯定不會如此。至於誰是幸運兒,留給市場吧。
我要是再要雪碧,你們肯定會給臭雞蛋的,這篇算送的。哈,雪碧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25

華碩新局 「不想做頭的諸葛亮」扛大任 施崇棠力邀 徐世昌將接任策略長

2016-04-25  TWM

這是台灣電腦產業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一宗人事案。四月十九日,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發出聲明,「我們非常榮幸能邀請徐世昌先生加入華碩。」確認徐世昌將擔任華碩策略長。

誰是徐世昌?他除了是華碩四名創辦人之一,更是施崇棠最鍾愛的弟子,每每公司遇到難題,施崇棠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徐世昌。

「Ted(徐世昌英文名)真的像開心果,見解非常厲害。」施崇棠去年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就說,徐世昌口才好,英文流利,關鍵時刻都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且能顧全大局。施崇棠形容:「我覺得他比較像諸葛亮」。

過去,華碩和英特爾接觸,都是由徐世昌負責,「每一次去英特爾,在那邊要撐英文(指用英文與對方溝通),都一定要Ted出來。」施崇棠曾說。

二○○三年,華碩製造處總經理謝偉琦閃辭,施崇棠也是找徐世昌一起出馬安頓大局,才讓事件圓滿落幕。

不拘小節 跟誰都能合作

○七年,華碩遇上品牌發展與代工業務的衝突,決定把實力強勁的代工部門分割出去成立和碩,誰是帶領這家新公司的第一人選?施崇棠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徐世昌;施崇棠表示,他原本希望徐世昌出任和碩董事長,但徐世昌最後卻說服童子賢,接下這個任務。

事實上,徐世昌在宏碁工作時就是施崇棠的部屬,施崇棠說,徐世昌很聰明,當時他培養徐世昌的方法是要求他掌握關鍵細節,像某些關鍵零組件的繞線,原本是作業員的工作,施崇棠卻希望徐世昌自己要做一次,「這裡面有很多產品眉角。」徐世昌生性聰穎,但不喜歡麻煩,《華碩傳奇 》一書中曾寫到,徐世昌連買車,都是透過電話下單。「他只有一個缺點,他不愛做頭!」施崇棠說。但也因為他不拘小節的個性,徐世昌跟誰都能合作。

華碩與和碩分家多年,做品牌的華碩如今面臨市場成熟、必須轉向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發展的挑戰,正是需要好手的時刻。

面對昔日師父招手,徐世昌選擇辭去和碩副董事長,出任華碩策略長的位子,未來必然會是施崇棠最倚重的左右手。

徐世昌小檔案

年齡:55歲

現職:和碩副董事長暨華碩創辦人學歷:台大電機系、交大EMBA 經歷:華碩副總經理、華擎董事長、和碩副董事長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53

上海:"70後"諸葛宇傑任市委副秘書長

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市委決定,諸葛宇傑任市委副秘書長,李躍旗任楊浦區委書記。

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楊浦區黨政負責幹部大會上獲悉,市委決定,諸葛宇傑同誌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免去其中共楊浦區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市委決定,李躍旗同誌任中共楊浦區委委員、常委、書記,免去其中共金山區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個人簡歷】

諸葛宇傑,男,1971年5月生,漢族,上海市人,中共黨員,1992年8月參加工作,在職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

1999.07-2005.11上海港務工程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2005.11-2009.02上海洋山同盛港口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上海同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洋山同盛港口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9.02-2011.02上海市普陀區委常委、副區長;

2011.02-2013.04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

2013.04上海市楊浦區委副書記、代區長;

2013.07上海市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

2015.01上海市楊浦區委書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40

劉備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合夥創業另有隱情?原因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0/163700.shtml

劉備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合夥創業另有隱情?原因是……
筆記俠 筆記俠

劉備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合夥創業另有隱情?原因是……

公司股權分配的原則如何解決?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何德文

 責編 | 清野

筆記君說——

俠客們,晚上好!新商業路上,筆記俠雖不能與你並肩作戰,但可以一起相互守望。

在上篇筆記《最好的股權設計,是因為遵循了這三大規則 | 強烈推薦》中,何德文老師講述了基於錢、權、人的三大股權的分配制度各自的利弊,創業公司的股權架構設計的基本邏輯,以及創業合夥人股權分配問題。

本篇筆記中,老師繼續為大家講述關於“人、錢、權”的三大機制:進入機制、調整機制與退出機制。

進入機制

21.webp (1)

第一點:定人

找合夥人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在關系上建立利益

我們通常講“兔子不吃窩邊草”,但真實的創業大都是從身邊的“三老”下手:

老同學、老同事、老同鄉。這種找合夥人模式是在關系上建立利益,大家先有信任基礎,後發展成為股東,在信任關系上建立利益。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大家早期比較容易進入合夥狀態,因為大家有信任基礎。

不好的地方在於,所有的商業遊戲規則都很難約束朋友,基於關系上建立的利益也會很不理性,合夥關系甚至會發生陣痛,處理不好會形成組織的僵化與利益的僵化。

在2009年阿里巴巴“十八羅漢”集體大辭職,十八羅漢與公司重新做雙向選擇:

你需不需要公司?公司需不需要你?

雖然雙向選擇的結果是100%互相接受,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儀式感。阿里巴巴並沒有因此而解雇人,但這可以給早期的創業關系松綁,把過去歸零,避免大家長期互相感情綁架。

阿里巴巴也由此從十八羅漢的“創始人時代”進入“合夥人時代” ,為公司未來優秀人才的進入、利益的再次分配與公司組織的進化奠定基礎。

22.webp

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再聚首,圖片來源:鳳凰網科技

騰訊五虎也已經有三個合夥人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平穩過渡到了第二代領導人時代。

處理這類事情,我們建議的原則是既承認創始團隊創造的存量價值與歷史貢獻,也要可以激勵到未來團隊創造更大的增量價值,不能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處理。

第二種方式,是在利益上建立關系

對於具備一定物質條件的成熟創業者,可以和候選人先建立利益關系,而不是談合夥股東關系。比如,讓候選人先成為公司外部顧問,或與公司建立項目合作關系,在利益合作過程中判斷人、篩選人與選擇人。

我們接下來討論合夥人的定位:

1.身份定位

比如劉備今天要出來創業,他需要搭班子,劉備面對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找曹操、孫權跟他合夥創業,大家覺得他們三個人的話,股份應該怎麽分呢?三分天下!但是三分天下這個遊戲玩不玩得下去?三分天下的結果還是打打打!

第二選擇劉備找到諸葛亮、關羽和張飛跟他合夥創業,這種情況下股份就好分很多,因為至少是老大是清晰的。

但是創業者找合夥人的時候,合夥人腦門上也沒貼個字條“老大”或“老二”,招人時怎麽判斷對方是老大的基因,還是老二基因呢?

23.webp (1)

老大沒有一定之規,這里面沒有標準答案。之前華為對於公司的一把手跟二把手有一套標準:

第一,老進攻型因為做企業,很大程度上這個老大是一個打江山的角色,不是在守江山的角色,所以他是這種進取型的;

第二,老大比較清晰的理解公司的戰略方向,知道公司未來要往哪走,有清晰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是老大需要去幹的事情;

第三,老大通常比較有意誌力。創業九死一生,創業過程起起伏伏很正常,但發生困難時合夥人、高管與員工是可以跳槽的。老大不可以跳槽?很多創業者說“老大不能跳槽,只能跳樓”。別人扛不住的老大一定得扛住。這是老大基因。

老二要具備精細化的管理能力,而且要守得住,要具備正確的執行力。

這在自然性格里,老大是狼的性格,老二是狽的性格。我把它總結一下,就叫做“狼狽為堅”,狼+狽才是一個穩固的團隊。

老大的身份一定要有合法性基礎,比如三國里面三個老大就分別屬於三種類型:

曹操是屬於能力出眾性,劉備屬於人格魅力型,孫權屬於官二代、富二代型。他們代表了三個不同的類型,雖然不同類型,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令大家心服口服。

2.職能分工

創業者需要考慮,公司未來要往哪走?要做到什麽樣的結果?需要哪些核心能力與核心資源?哪些核心能力與資源可以通過外部交易解決?哪些需要通過內部團隊解決?通過內部解決的情況下,哪些需要老大本人解決?哪些需要通過合夥人來解決?這些和公司的定位與商業模式有關。

比如,小米創立時,雷軍很早就提出要幹一家“鐵人三項”(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的公司,小米的整個合夥人團隊搭建也是和這個定位高度匹配。

騰訊五虎也有清晰明確的分工,比如馬化騰負責產品的戰略,張誌東負責技術,曾李青負責銷售,另外兩個合夥人也是各管一攤。

24.webp (1)

騰訊五虎

3.出錢出力 

這個公司創始人團隊和核心經營團隊,我通常認為這些人都是屬於“人格分裂者”,他們至少會分裂成三個身份:

第一個身份是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對於每一家公司來講,公司投資風險最大的時候最早的一筆錢都是經營團隊投的,經營團隊都是公司的早期天使投資人。

第二個身份是公司的全職運營,因為光有錢不解決問題,有錢有資源還得有人去運營,公司才有可能增值,所以說經營團隊都是公司全職的運營者。

第三個身份經營團隊還是公司的員工,大家也是跟公司簽勞動合同,領工資交社保。

前面我們討論的法定分配制,之所以出問題,其實就在於他們只是看到創始人”早期天使投資人”這一個身份,只看到出錢的貢獻,但沒有看到經營團隊除了出錢的貢獻還需要全職出力的貢獻。尤其是對於人力驅動型的公司來講,長期全職才是經營團隊真正的核心貢獻。

到底什麽叫出力對於經營團隊的出力,我們通常建議要符合這三個條件

第一是出大力,經營團隊是個特殊的人群,不像普通的員工,這些人很多時候是連續創業者,有些是原來在公司當高管,有些人沒當過高管,但是自己有幾把刷子的,這些人都是有核心能力的。

第二個是“出全力,得全職參與公司經營管理。

第三個是“出長力”,貨幣出資可以一步到位,但人力出資是個長期逐漸出資到位的過程。

股東貨幣出資是“投資”。一個核心合夥人股東,把Ta最有創造力最有價值的時間全職投入幹一件事情,長期持續投入,領基本工資,這也是一種“投資”,甚至是很多人一輩子最大的一筆投資。因為人生沒有多少個四年,而更沒有多少個是最有創造力、最有價值的四年。

第二點:定時

(一)先做蛋糕還是先蛋糕

如果把創業當成一個做蛋糕的過程,股權分配是一個分蛋糕的過程,到底是先做還是先分呢?

1.先做再分:

先做蛋糕,再分蛋糕。

好處是蛋糕做出來了,然後再去評估一下做蛋糕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貢獻多少,這種可能看得相對清楚一點。

不好的地方在於:

第一是前期沒有分蛋糕,團隊就沒有動力去做蛋糕。

第二是無法界定公平分配。

如果做不起來,分多分少都無所謂,但是公司做起來的情況下,一個點股份可能價值三五百萬,你是給自己多分一個點還是別人多分一個點?這種事後分配是赤裸裸考驗人性。

2.先分再做

先分蛋糕,再做蛋糕,大家有動力去做蛋糕了,但是後面會有很多的變數。

有的人前期有參與後期沒參與,有的人前期有貢獻後期沒貢獻,有的人前期適合後期不適合,有的人早期沒參與、沒貢獻或不適合,但後期有參與、有貢獻或適合,這該怎麽處理?因此,先分蛋糕,再做蛋糕,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3.邊分邊做,邊做邊分

比較現實的處理方式,是邊分邊做,邊做邊分,既保證大家有動力去幹,又保證未來有調整與退出空間,在運動中解決問題。

(二)早期可以用錢解決的事情盡量不要用股份去解決

早期用股份去解決難題的形式:

第一,股權激勵的成本很高,給人三五個點的股份,Ta可能都覺得股份給少了;

第二,股權價值與價值感有限,導致股權激勵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形成負面激勵;

股權激勵也需要有“用戶思維”,需要分析“用戶需求”,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就是最好的激勵。

早期剛畢業的員工,需求很簡單,就是可以發得出工資獎金,在公司有學習成長空間;

幹了三年以後的員工,Ta的需求可能是除了技術能力之外還能不能提高管理能力,能不能帶個小團隊;

幹了三五年以後,這個人技術能力與管理能力都提升了,會開始考慮公司是不是Ta長期的人生事業。合夥人股東的需求、高管員工股東的需求與投資方股東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三)準合夥人需要一定的磨合期

很多人你感覺合適,距離真的合適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且特別是要在具體的事情上去磨合,才能發現合不合適。

所以對於你認為合適的合夥人,大家可以先通過項目外包合作或者當外部顧問等方式,在磨合的過程中發現合適的話,再把Ta變成合夥人。

(四)分股權是分公司未來的價值

很多人認為分股權就是跟大家早期的貨幣出資,比如我出了100萬現金,這100萬就是我的,你出了200塊現金,那200塊是你的。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別占我的便宜,但是這種方式分的是公司的存量價值。

對於股權來講分的是公司未來增量的價值,因為你一旦給了一個人10%的股份,那未來賺的每一塊錢,不管他有沒有貢獻,其中都有一毛錢是Ta的,所以說股權分的是公司未來的價值。

第三點:定量

找一個合夥人進來到底應該給他多少股份?有沒有一個百分之百科學精確的計算公式能算得明白?沒有完全百分百的計算公式,但通過一些模型跟工具可以幫助到大家去分好股權。

股東畫像

大家首先需要對公司的所有股東畫像,因為股權是跟著公司未來的價值,還要面向未來。

首先,股東分為外部股東跟內部股東這兩類

外部股東主要是投資方,內部股東包括幾部分:

第一是公司的創始人,通常也是公司的老大;

第二是合夥人團隊

第三是公司員工

因為對於外部股東投資方來講,通常是按照增發新股的模式進來的,進來後通常都是同比例稀釋前面所有股東,所以對於投資方來講更多的是“你需要多少錢,你最多願意出讓多少股份”,更多是關於公司估值的問題。

25.webp

對於公司內部股東的股權結構設計,我們建議三種模型:

1、絕對控股型

一個股東占有三分之二的股份,這種情況下他有絕對控股權,基本上公司絕大部分大的事情他都可以拍板。

絕對控股型也不同的實現方式,一種實現方式是老大一人絕對控股,第二種方式是背靠背有信任關系的合夥人聯合控股。比如在騰訊五虎早期的股權結構中,馬化騰只占股47.5%,張誌東占20%,他們兩個人聯手的情況下就是絕對控股。

2、相對控股

老大占51%,合夥人團隊加起來占股34%,員工占股15%,這種模式里公司老大是相對控股。

這種情況下,除了少數幾個公司重大事項,比如這個公司合並跟分立、解散、清算、註冊資本的增加或減少、修改公司章程這些事情不能一人拍板之外,大部分事情老大都可以一人拍板,所以叫相對控股型。

3、不控股型

老大占34%,合夥人團隊占51%,員工占股15%。

這種模型里面老大是有一票否決權,但一票否決不是一票決定權,也不是對所有事情的一票否決權。

26

創始人不控股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可以控制公司?

可以有以下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投票權委托

京東上市前經歷多輪融資,到上市時劉強東只有20%左右股份,但是上市前劉強東有50%多的投票權,就是因為很多後期進來的投資方把投票權委托給了劉強東行使。

第二種模式一致行動人協議

一致行動人之間約定在股東會董事會投票表決時先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達不成一致意見以事先指定方的意見為準,跟隨投票。這種方式在A股上市公司也比較常見。

第三種模式持股平臺模式

持股平臺的方式又分兩種,第一種是有限合夥的模式,一種是有限責任公司的模式。

(1)有限合夥模式

螞蟻金服經營團隊目前持股約80%,投資方持股約20%。

內部經營團隊的持股主體是兩家有限合夥企業,這兩家合夥企業的普通合夥人最終指向馬雲。通過有限合夥結構,馬雲把內部經營團隊所持股權對應的投票權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

27.webp

圖片來源:眾籌之家

(2)有限責任公司模式

在海底撈的股東結構中,公司50%的股權是放在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名下的。在這家有限責任公司里,創始人張勇和他老婆加起來占到2/3以上股權,屬於絕對控股,實質上是把他合夥人的投票權集中到了他手里。

模式AB股計劃

把公司股票拆成兩類,一類叫A類股,由外部投資方持有,1股對應1個投票權;一類叫B類股,由經營團隊持有,1股有多個投票權。

比如陌陌的創始人唐巖1股有10個投票權,京東劉強東1股有20個投票權,Twitter創始人1股有70個投票權,但AB股計劃有它的適用空間,在香港資本市場與國內A股資本市場目前還不被接受的。

第四點:定註冊資本

1、認繳制任性認而不繳

雖然公司法實行認繳制了,但認繳制不代表任性,也不代表認而不繳。

如果公司註冊資本過高,比如1000萬,在經營團隊股東實際出資到位之前,經營團隊會一直對公司負債1000萬。公司經營過程中,如果對外有重大負債,這也會放大經營團隊的個人風險,因為股東的有限責任是以股東認繳的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

2、註冊資本估值公司價值

3、人力驅動型企業,建議初始註冊資本最高為100萬

第五點:定股

你真的懂股權嗎?

討論一下和股權相關的幾個概念。

28.webp (1)

第一種叫做項目分成,這個更多的是針對單個項目短期的合作分配機制。和股權相比:

第一,它是針對單個項目的分配機制,不是針對公司總體盤子;

第二,它是短期的分配機制,不是長期分配機制;

第三,它不影響公司投票權與控制權。

第二種叫虛擬股票,這種模式在華為有成功實踐。華為虛擬股票制度,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很多公司股權制度容易形成的階層固化與利益固化,以及上市公司短期利益驅動的壓力。任何制度都有其適用場景,學習華為虛擬股票制度,我們建議考慮三個問題:

(1)如果持股人數過多,是否會構成非法集資?尤其是非法發行公司證券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公司是否高速成長與持續分紅能力?華為業績高速成長,通過股東分紅可以給股東帶來投資回報。

如果互聯網輕資產公司當下有盈利壓力或有資本市場規劃上市前不想大額分紅,學習華為虛擬股票會導致員工短期分不到現金收入,公司長期又和Ta沒關系,背離了團隊激勵的初衷。

(3)財務相對規範,公司財務報表在股東層面可相對公開透明。

華為目前是請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年報的,財務相對公開透明。如果公司一方面讓團隊持股激勵團隊,另一方面股東對公司財務情況一無所知,這會起到負面激勵作用。

29.webp

第三叫期權,從這個詞里面大家可以看出來,期權是個可期待的權利。

把期權變成股權是需要具備前提條件的,通常會跟服務期限掛鉤,甚至有些跟業績掛鉤,符合條件後還需要掏錢行權才能變成修成正果變成股票,所以期權是一個可期待的權利。

第四限制性股權,第一它是股權,第二它是有權利限制的股權。和期權相比,相同點都是附條件完全兌現,通常會和服務期限與支付成本掛鉤,不同點是發放對象不同與取得股東身份股東權利的時間節點不同。

期權主要發放給員工與高管,限制性股權主要發放給核心創業團隊或少數高管。被授予期權的員工在行權之前不具備股東身份與股東權利,限制性股權一經發放通常就具備股東身份與股東權利,只是公司可以附條件回購。

簡單來說,期權更像是月餅券,未來可以兌換成月餅。限制性股權更像是可回收的月餅,月餅給出去以後還可以附條件收回來。

五種叫股權,股權有完整的投票權跟分紅權。投資方按照真實公司估值購買持有的通常是股權,期權與限制性股權條件成熟修成正果後,也是升級為股權。

第六點:定價

股票定價,本質對應的是“公司估值”。

在公司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

(1)公司融資之前;

(2)公司融資之後但掛牌或上市之前;

(3)公司掛牌或上市之後,越早期股票定價的空間越大。

對於給創業合夥人發放股票對應的公司估值問題,對於人力驅動型的公司,我們的建議是: 

(1)公司不估值,不嚴格區分資金股與人力股,所有經營團隊股東全部拿限制性股權;

(2)公司啟動資金100萬之內,可以按照資金股與人力股二八開估值,即100萬現金出資總共占股20%,剩下的80%股權為人力股,公司總體估值500萬。公司估值沒法100%精確,這個估值方式也不是100%精確,但有一定合理性。

另外,根據中國法律規定,任何股份都對應有出資,不可評估作價的“人力”是沒法直接完成出資的。因此,為了符合中國公司法與公司章程的要求,這種出資方式需要做技術性的處理。

(3)經營團隊股東與財務投資人股東持股分別定價。

第七點:定條件

一方面,人才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人的變數太大。因此,對於人力資本,我們既要去激勵它,又要去約束它。這些涉及到的人力資本要有激勵機制也要有約束機制。

激勵機制就是經營團隊可以用較低價購買公司的股票,通常參照公司凈資產或財務投資方估值折扣價。

約束機制就是經營團隊需要人力出資到位,包括全職投入、股票分期兌現、股票回購、知識產權歸屬、競業禁止、保密與離職後不能挖公司墻角(反勸誘)。

常見的股權兌現方式

30.webp

第一種方式是每年兌現1/4,這種比較常見;

第二種方式是滿2年兌現50%,第三年兌現25%,第四年兌現25%。小米是用這種模式;

第三種方式是逐漸遞增模式,比如第一年兌現10%,第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

第四種方式是第一年兌現25%,剩余股權在3年內每月兌現1/48。矽谷比較常見。

第八點:定持股主體

對於合夥人的持股有不同的方式

一種方式是直接持股,這種適合合夥人之間能力勢均力敵,這些情況下直接持股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因為不會產生很多博弈。

第二種方式是代持的方式,對於合夥人來講,代持更多的是個階段性的安排,比如在磨合期時。因為對於核心合夥人來講,如果一直代持下去也是沒有安全感的。

第三種方式是使用持股平臺,比如螞蟻金服的模式,海底撈的模式,都是把團隊股份放到持股平臺里面,而且公司老大在持股平臺里有絕對的話語權。這種模式要求公司老大對團隊有極大的信任度與影響力。

調整機制

公司股權分配三大難題:

(1)如何平衡貨幣出資與人力出資的貢獻?

(2)如何平衡股東的歷史貢獻與未來貢獻?

(3)如何平衡老股東的貢獻與新股東的貢獻?

這三大難題,歸結為一點,如何平衡不同股東不同的“公平合理”標準?大家都希望公平合理對待各自的貢獻,但每個人都有一套公平合理的標準。 

調整.webp

從制度設計而言,公司體制內調整可以通過第一項到第四項來解決,公司體制外調整可以通過第五項到第六項來解決。

退出機制

家庭是一個組織,公司是一個組織,國家是一個組織,這三種組織都會面臨退出機制。

在國家層面,退出機制也不夠健全,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算還是溫情浪漫的退出機制,更多是通過流血換屆來實現退出。

此前複星集團二當家梁信軍的退出,也引發大家對“中國式合夥為什麽總是這麽脆弱”的討論。

第一,很多公司都是好朋友合夥創業,朋友關系與股東關系一鍋亂燉;

第二,“談利益傷感情”的根深蒂固理念;

第三,生搬硬套公司法與公司章程,合夥人股權分配既沒有約定進入機制,更沒有調整機制與退出機制。

(一) 定退出範圍

此前馮大輝與丁香園的股權糾紛,引發創投圈對於“已經兌現股權,公司是否可回購”的討論。對於退股範圍:

(1)對於沒有兌現股權,公司回購有其公平合理性;

(2)對於已經兌現股權,是否回購看協議約定。事後一籮筐道理,都抵不過事前一紙協議。

如果約定回購,我們建議要基於自願的原則,條件要相對公允。如果條件不夠公允,公司看似占了便宜,也能打贏官司,但公司會輸掉人心與人才爭奪戰。

32.webp (1)

(二) 定退出價格

西少爺聯合創始人宋鑫的退出,引發創投圈對於股票回購價格的討論。

可以參考的定價方式是:

(1)原始購股價格的溢價,這是底線;

(2)對於重資產公司,參照公司凈資產;

(3)對於輕資產公司,參照公司最近一輪融資估值折扣價。

(三) 定退出共識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合夥創業,如何既分好利益,又不破壞信任關系?

合夥,既是合夥長期利益,更是合夥一種溝通機制與創業理念。我們建議,經營團隊先對一些創業理念達成共識,再去談那些冷冰冰硬邦邦的法律條款。這些創業理念共識包括:

(1)大家是基於長期參與,而不是短期投機;

(2)合夥人股東獲取公司股權的主要貢獻是人力出資,次要貢獻是貨幣出資,貨幣出資只是解決早期啟動資金而已;

(3)如果中間有人掉鏈子,股份不回收對其他長期參與創業的股東是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

(4)老大要帶頭遵守遊戲規則。

如果經營團隊在在以上四條創業理念能達成共識,設定退出機制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機制 創始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589

諸葛紫岐 1人 6證 10個名

1 : GS(14)@2011-12-24 15:13: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462&art_id=15917965



驚現 6張內地身份證

原來, Marie除了是非多籮籮外,她的身份也如百變星君般多不勝數。昨日有人向本報記者提供 6張 Marie不同名字的內地居民身份證影印本,證件上的肖像同是 Marie本人,但就印上 3張不同照片及 6個不同名字,分別是葛文華、諸葛鑫鑫、諸葛一文、諸葛子文、葛依依和諸葛欣欣,證件上 Marie的出生日期雖然全都是 8月 20日,但年份卻有所不同,由 1978年至 1985年共 6個不同年份,至於報稱地址則屬北京 6個不同地方。
由於 Marie被指原名為諸葛一蘇,她入行時改名諸葛梓岐,至月前再改名諸葛紫岐,再加上有傳她曾取名諸葛逸樺,大大話話 Marie一人起碼有 10個名字,分分鐘拍得上電影中要以不同身份工作的特務 007。

...

神奇諸葛多假名

諸葛紫岐昨驚爆出有 6張內地身份證,名字和出生日期都不同。其實她入行以來也改過幾次名,出生日期也被指報流料。

姓名:諸葛紫岐 出生日期: 79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一蘇 出生日期: 79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一文 出生日期: 81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梓岐 出生日期: 79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逸樺 出生日期: 79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鑫鑫 出生日期: 79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欣欣 出生日期: 85年 8月 20日
姓名:諸葛子文 出生日期: 83年 8月 20日
姓名:葛文華 出生日期: 78年 8月 20日
姓名:葛依依 出生日期: 84年 8月 20日
2 : honey(6546)@2011-12-24 22:52:33

爆料者是何許人?點解會集齊佢d身份證?
3 : 龍生(798)@2011-12-25 18:42:02

要咁多個名做乜? 莫非係強國特工??
4 : GS(14)@2011-12-25 19:57:16

2樓提及
爆料者是何許人?點解會集齊佢d身份證?

他好似好處心積慮
5 : phemey(3929)@2012-02-07 18:53:12

我經常碰上諸葛紫岐及薛嘉麟.這星期日就遇上薛嘉麟
6 : honey(6546)@2012-02-07 19:20:40

5樓提及
我經常碰上諸葛紫岐及薛嘉麟.這星期日就遇上薛嘉麟

你地同一個堂口,一齊返教會?
7 : phemey(3929)@2012-02-07 20:23:11

No,在另外一些組織
8 : greatsoup38(830)@2012-02-07 20:36:07

7樓提及
No,在另外一些組織


是不是你在Blog之前提過的
9 : phemey(3929)@2012-02-07 20:40:02

應該冇,不敢亂講
10 : greatsoup38(830)@2012-02-07 20:49:22

9樓提及
應該冇,不敢亂講


又是一些乜乜會,唉
11 : honey(6546)@2012-02-07 21:42:16

咁諸葛紫岐究竟叫咩名先真?
12 : GS(14)@2012-02-07 21:43:15

11樓提及
咁諸葛紫岐究竟叫咩名先真?


在未發現真是假之前,他個名是真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