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10 17:50 編輯 朗生2014中期業績發布會:四類藥品情況詳細梳理 作者:格隆匯 helenqin 2014年中期業績會 總體: 收入5537萬美元,+19.3%,毛利3038.4萬美元,+15%,毛利率54.9%(-2ppt),凈利潤729.8萬美元,+14.5%,凈利率13.2%(-0.5ppt)。 分部收入:專科藥3340萬,+12.4%;植提1650萬,+35.5%;普藥及其他550萬,+21%。收入占比分別60.3%、29.9%、9.8%(去年同期64%、26.3%、9.7%) 分部利潤:專科藥1100萬,+5.1%;植提320萬,+107.9%;普藥及其他60萬,+16.9%。分部利潤率32.9%(去年同期35.1%)、19.2%(同期12.5%)、10.3%(同期10.6%)。 主要產品收入:帕夫林1940萬,+10.9%,占比35%;妥抒940萬,+18.8%,占比17%;扶異占比5.8%;其他專科藥占比2.5%。 其他: 1. 上半年風濕免疫用藥醫院渠道用藥格局變化不大,慢作用藥增幅8%; 2. 在研:6個慢作用藥,1個抗炎鎮痛; 3. 低價藥:6個品種在列,包括八珍顆粒; 4. 寧波立華1月通過GMP; 5. 探討部分非核心產品外包第三方,開辟新銷售渠道; 高管說明: 專科藥:風濕 1. 帕夫林毛利率-3%,白芍成本上升,14年以前的存貨用完,市場購入價格高於之前; 2. 成都天銀飲片事件影響,扶異上半年斷貨,6.23日重新生產; 3. 帕夫林幹燥綜合癥大樣本臨床剛完成,11月底進入臨床指南。540萬人,4.5億市場。RA領域關節炎+強直+幹燥1000萬患者,帕夫林1次2粒用量計算,市場規模10.5億; 4. 風濕免疫患者俱樂部:2014年推行,7萬人註冊;網絡繼續下沈+電商拓展; 5. 準備由慢作用藥領域進入激素類藥物領域; 6. 白芍研究:保肝調節機體免疫,開發針劑產品(現在為片劑),十幾億市場規模。預計5年時間,藥代-合成-臨床,1類新藥,路徑快於搶仿; 7. 診斷試劑代理:對方換總經理,擱置,以前已基本都談完。 皮膚科 1. 可複美4.12日正式銷售,20多萬收入,較好,2類器械,可報銷。銷售目標2年內1億人民幣(含稅); 2. 諾華適確得3.28日達成協議,11月交接完後歸朗生,換證換包裝,處方藥,皮膚科常用藥,銷售目標1億,2016-2017年發力。上半年20多萬收入,目前利潤50%共享; 3. 皮膚科銷售渠道發展方向:醫院-藥店-醫療美容渠道,電商及醫藥網。皮膚科銷售團隊2013年組建,現在90人(67人銷售),2015年130人。皮膚科與風濕醫生不重疊。 4. 藥妝技術發展方向 植提: 1. 植提利潤率高:訂單價格鎖定,成本下降;對2個大客戶的加工工藝提升,毛利率提升(25%-30%)。下半年波動不大,平緩。全年收入預計+30%,2015年不低於20%。 2. 行業高速增長階段,市場擴大,以藥廠、保健品為主,其余還有食品、化妝品。行業毛利率15%-20%,公司20%以上。 3. 委托加工管理政策:7月份最終明確,2016.1.1不再審批外委加工。與保健品無關,主要是藥廠。 對公司沒有太大影響:公司藥廠業務中,銀杏葉提取占8-9成,屬於有國家標準的原料產品,采取備案制即可;另外1成產品,按規定中間環節不允許委托,全部委托是可以的,提取-成品-包裝全過程控制管理,公司現在是全委托。 4. 公司發展:產品工藝、質量提升;保健品客戶挖掘;業務升級,由中間品向終端產品延伸,近期做出保健品系列開發計劃。 普藥: 低價藥和兒童用藥:立華有產品。八珍顆粒是基藥+低價藥品種,公司對其期望值高。八珍類產品較多,慢性理氣類,適用領域多,國內十幾億銷售規模(膠囊)。公司去年210萬盒,今年450萬盒,零售價30多元。今年梳理明年發力。 股權激勵:已向集團提交方案。 負債增加:香港境外貸款用於分紅(內地公司分紅到香港到境外股東要交5%-10%利息稅,不劃算),4年前的美元貸款利率跟現在比較已經賺錢了(報表沒有體現)。公司過去分紅率7成,未來主要看現金流、並購等。 全年預計:4月份新增貸款,下半年財務成本和銷售費用較多(新產品推廣)。 公司長期:十億級別以上的中型公司。 |
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證監會會計部近日就滬港通試點及QFII、RQFII等政策問題做出了詳細說明。關於投資者最關心的差價所得稅暫免,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吸引投資者參與之外主要考慮到執行成本、公平性等問題暫免征收。
1、問:什麽是滬港通?
答:滬港通是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建立技術連接,使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以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滬股通,是指香港投資者委托香港經紀商,經由香港聯交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上交所進行申報,買賣規定範圍內的上交所上市的股票。港股通,是指內地投資者委托內地證券公司,經由上交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香港聯交所進行申報,買賣規定範圍內的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股票。經國務院批準,滬港通正式啟動時間為2014年11月17日。
滬港通的制度要點包括:
一是相關交易結算活動遵守交易結算發生地的監管規定及業務規則。
二是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結算)、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結算)互為結算參與人,分別在對方開立證券賬戶,依法提供名義持有人服務。境內投資者不登記於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而是通過中國結算享有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的實際權益;同樣,香港市場投資者也不登記於上交所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而是通過香港結算享有上交所上市股票的實際權益。
三是投資標的。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範圍是上交所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同時在上交所、香港聯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範圍是香港聯交所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和同時在香港聯交所、上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四是實行投資額度管理。試點初期,滬股通總額度為30OO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總額度為25OO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
五是實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試點初期,參與港股通的境內投資者限於機構投資者以及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對參與滬股通的香港投資者不設準入條件。
2、問:為什麽要出臺滬港通稅收政策?
答:滬港通是加強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聯系、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有益嘗試,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由於滬港通涉及內地與香港企業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涉及股票轉讓所得和股息紅利等不同所得來源,涉及現行內地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政策,以及《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安排》(以下簡稱內地和香港稅收安排)等一系列稅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政策內容十分具體,為支持滬港通試點的順利開展,便於納稅人和稅務機關遵照執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對滬港通涉及的稅收政策問題作了認真研究,總體上在現行稅法框架內明確相關稅收政策,同時根據稅法授權在某些方面作出特殊政策安排,經國務院批準後公布實施。
3、問:此次出臺的滬港通稅收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滬港通試點中涉及的稅收政策問題,主要包括雙方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投資者)股票轉讓差價所得的所得稅、營業稅、股息紅利所得稅以及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問題。此次出臺的政策內容主要包括:
(1)對內地個人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的轉讓差價所得,自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7年11月16日止,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2)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通過滬港通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的轉讓差價所得,自2014年11月17日起,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3)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單位和個人)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的差價收入,自2014年11月17日起,暫免征收營業稅。
(4)自2014年11月17日起,香港市場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上交所上市A股,按內地現行稅制規定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繼承、贈與聯交所上市股票,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稅法規定繳納印花稅。
(5)對內地企業投資港股的轉讓差價所得、內地企業和個人投資港股的股息紅利所得、以及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的股息紅利所得,應分別按照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以及內地和香港稅收安排、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的相關規定征稅。
4、問:為什麽對內地個人買賣港股差價三年內暫免征稅?
答:對內地個人買賣港股差價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屬於此次滬港通稅收政策的優惠措施之一。主要考慮滬港通尚處於啟動試點階段,為吸引內地個人赴港投資,推動滬港通的開展,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優惠。免稅期限暫定三年,未來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和開放的總體情況等綜合因素再統籌研究。
5、問:為什麽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買賣A股的差價暫免征收所得稅?
答:按照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對個人轉讓從二級市場取得的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股票的差價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根據內地和香港稅收安排以及我國與多數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的有關規定,對非居民的股份轉讓所得除少數情況外,基本是不征所得稅的。
考慮到香港市場投資者按內地和香港稅收安排或其他稅收協定申請免稅待遇程序複雜,耗時較長,為減輕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執行成本,從政策上明確了免稅待遇。
6、問:為什麽對QFII、RQFII取得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所得稅?
答:除滬港通外,目前境外投資者已通過QFII、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按照現行稅法規定,QFII、RQFII取得我國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的轉讓所得,應繳納企業所得稅。
考慮到QFII、RQFII和滬港通在交易性質和經濟實質上的類似性,在稅收政策方面宜通盤考慮,否則容易造成稅收政策不公平,甚至引發避稅問題。因此,在對滬港通機制下的香港市場投資者暫免征收股票轉讓差價所得稅的同時,對QFII和RQFII取得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一並給予免稅待遇。
7、問:為什麽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單位和個人)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
答:按照我國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對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及其他個人)從事有價證券買賣業務取得的收入暫免征收營業稅。對單位買賣股票,則以賣出價減去買入價後的余額作為營業額,按照5%的稅率計征營業稅。
對香港市場單位投資者通過滬港通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的差價收入,自2014年11月17日起暫免征收營業稅。主要考慮:一是目前對QFII在境內從事證券買賣業務是免征營業稅的,對香港市場單位投資者通過滬港通直接買賣上交所上市A股免征營業稅,在政策上更為公平;二是對香港市場個人投資者按現行政策規定是免征營業稅的,由於香港結算無法區分實際投資者是單位還是個人,單獨對單位投資者征稅難以操作。
8、問: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征稅辦法的具體考慮是什麽?
答:為了維護雙方經濟利益,體現對等原則,同時方便稅收征管操作,在稅收管轄權上,滬港通以交易標的物屬地為標準,確定應適用的稅法規定。滬股通的交易標的物在上交所上市,因此按照內地稅法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港股通的交易標的物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因此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法繳納印花稅。
為了方便稅收征管和納稅人,滬股通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由香港結算代收後轉交中國結算,港股通印花稅由中國結算代收後轉交香港結算或香港聯交所,然後按照各自稅款繳納方式上繳稅務機關。
9、問:為什麽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取得的股息紅利按10%的稅率征稅,對香港個人取得的股息紅利為什麽不實行差別化稅收政策?
答:按照內地和香港稅收安排,一方對另一方居民(包括企業和個人)從本地獲得的股息可以征稅,但所征稅款一般不應超過股息總額的10%。
按照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非居民企業,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股息、紅利所得,按1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根據以上規定,同時考慮到由於香港證券結算體制的原因,香港結算無法區分實際投資者是企業還是個人,因此,此次出臺的滬港通試點稅收政策規定,對香港市場投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投資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10%的稅率征收所得稅。
同時,對於香港市場投資者中屬於其他國家稅收居民且其所在國與中國簽訂的稅收協定規定股息紅利所得稅率低於10%的,該國居民可按程序向上市公司主管稅務機關提出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申請。
由於香港結算無法區分實際投資者是企業還是個人,因此,對香港個人投資A股的股息紅利無法執行現行股息紅利差別化稅收政策。如果未來香港證券結算體制發生變化,香港結算能夠區分實際投資者身份,及不同投資者的持股時間,對香港個人投資A股的股息紅利所得可按差別化稅收政策執行。
10、問:滬港通稅收政策公布後,有關部門應做好哪些工作?
答:滬港通稅收政策的實施涉及面較廣,關系廣大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加強政策宣傳與輔導,優化納稅服務,提供技術保障。上市公司、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及證券公司等做好相關的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積極配合稅務機關做好滬港通有關稅收的征收管理工作,確保政策平穩實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管清友:關於新證券法下註冊制的最詳細解讀 作者:管清友 摘要:我們看到草案回答了關於註冊制改革的很多焦點問題:改革理念是什麽?改革後是不是沒有實質性審核了?誰來審,怎麽審?怎樣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改革對資本市場和經濟有什麽影響? 關於新證券法下註冊制的最詳細解讀 一、證券法草案修訂概況(註冊制部分) 2015年4月20日至24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審議了證券法修訂草案(下稱“草案”),雖然還沒能看到草案全貌,但我們整理了媒體的報道,從中看到草案回答了關於註冊制改革的很多焦點問題:改革理念是什麽?改革後是不是沒有實質性審核了?誰來審,怎麽審?怎樣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改革對資本市場和經濟有什麽影響? 答案是,草案強調保護投資者利益,強化信息披露,強調發行市場化,鼓勵創業創新;註冊制暫時針對股票發行,債券等其他證券仍然適用核準制;放松申請上市企業的盈利條件,由交易所審核申請文件,強化中介機構的責任;強調事後監管,加大對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的處罰。 分析證券法修訂,我們關註的人物有肖鋼和吳曉靈,前者為現任證監會主席,後者是負責審議草案的人大財經委副主席,《證券法》修改起草工作小組組長,他們的講話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1,便利企業融資,發行市場化,鼓勵創新 便利企業融資,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是本次改革的初衷。放松發行的盈利條件,意味著仍在虧損的公司但有實力的企業能融到發展急需的資金。強調信息披露,由投資者對公司進行價值判斷,讓市場發揮其資源配置能力。放松管制,鼓勵創業創新,有利於促進經濟改革轉型。歷史經驗表明,相對於政府,市場有更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而革命性的、能大幅提高生產率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市場驅動下的草根創新。 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表明決策層開始重視創新對於經濟的提振作用。通過註冊制改革讓好的企業更容易從資本市場拿到錢,讓有能力的創業者從企業上市獲得豐厚的財務報酬,這和決策層鼓勵創業創新的旨意是一脈相承的。 2,投資者保護 肖鋼主席2013年11月在上證法治論壇題為“證券法的法理與邏輯”的演講中指出,“由公眾交易的特殊性所決定,證券法應當把維護公眾投資者的權益,作為基本價值追求。我認為,證券法本質上就是一部投資者保護法。”草案強化了發行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強調參與發行各方,包括發行人、保薦人、中介等的責任,強調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追究,加入了集體訴訟的規定,這些都為保護投資者增加了強有力的工具。 3,證監會下放審核權,強化參與各方責任,強化事後監管 證監會下放新股發行審核權。草案取消了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制度,規定由證券交易所負責審核註冊文件,這意味著審核權轉移到交易所。強化參與各方,包括發行人、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證券經營機構等在發行過程的責任,表明從證監會一肩挑轉向證監會、交易所、中介機構、發行人各司其職的責任鏈條,減輕證監會負擔的同時,強調包括中介機構在內的各方共同審核企業資質。加大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有助於威懾侵害市場的違法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有利於市場健康運行,優化資源配置。 4,證監會擴權 肖鋼和吳曉靈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表明希望擴展《證券法》管轄範圍。肖鋼主席在“證券法的法理與邏輯”中指出,修改證券法應當以行為統一監管為原則。目前,不同政府部門分別監管不同的市場,債券市場、銀行理財產品、私募產品由不同部門不同法規來監管。而相同性質的產品和業務實行不同的監管規則,不利於統一市場的形成。2013年4月爆發的債市老鼠倉事件,發生原因之一便是銀行間市場監管割裂,監管部門對利益輸送缺乏警覺。 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肖鋼主席指出修改證券法應當做到業務規則統一、監管要求統一和監管機構統一。吳曉靈則在2014年接受專訪時表明修訂的重點包括“擴展證券名稱的範圍”。4月20日在人大常委會上吳曉靈則表示“對於將發行註冊制適用範圍擴大到公司信用類債券及其他證券,條件是否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2014年的草案中,也曾討論過在查處證券違法時,給予證監會更大的司法管轄權和執法權。 我們認為草案規定註冊制目前適用於股票,是為了緩和新法推進過程中的阻力,退一步進兩步。而證監會擴權,由行業監管,一行三會分業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屬於證券範疇的機構、業務、產品納入統一監管,概率很大:債券,銀行理財產品,保險機構投資等有望逐步納入證券法監管範疇。另外一個猜測是,新法可能賦予證監會擁有更大的司法權。表1的新法思路中看到“證券範圍過窄”,“監管執法手段不足”,“加強監管執法”,都指向新法可能賦予證監會更大的管轄範圍,更強大的司法權力。事實是,沒有強大的司法管轄權和執法權,證監會的責任與力量不匹配,加強監管執法就是一句空話。 5,規定了豁免註冊的情形,擬建立股票轉售限制制度 向合格投資者發行、眾籌發行、小額發行等情形豁免註冊,有助於提高證券發行效率,增加企業融資便利。股票轉售制度有助於解決資本市場長期存在的大股東套現、“大小非”解禁等難題,符合加強投資者保護的理念。 ![]() 二,註冊制下,到底有沒有實質性審核 1,實質性審核的定義 形式審核強調發行人的法律文件和相關信息形式上的到位,而實質性審核包括合規性判斷和商業性判斷,強調政府對企業的價值判斷。商業性判斷,例如我國目前實施的證券法中對發行人“具有持續盈利能力,財務狀況良好”的要求;合規性判斷,譬如對財務報表“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對稅收繳納的合規性要求等。 2,美國的註冊制充滿實質性審核 草案表明,新證券法將美國作為了重要的學習對象,比如交易所審核、集體訴訟和豁免註冊制度等。並且作為類似體量的經濟體,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驅動經濟發展的機制,美國的註冊制對我國註冊制改革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美國的註冊制體系充滿實質性審核。美國本土企業在IPO之時,需要在聯邦(SEC)與州同時註冊,並且需要通過交易所的審核,其中聯邦以信息披露為主,各州普遍實行實質審核,旨在控制證券投資風險。 “經歷的一個項目,SEC第一輪只提出來80來個問題,第二輪減少到30來個,但是在隨後的幾輪中,SEC對公司上市前私募和雇員股權期權的會計處理和披露窮追不舍,每一輪都提出20多個問題,絲毫沒有放棄或減少問題的跡象。”SEC關註的公司“缺陷”有:1,如果發行人歷史上有過不利的銷售或收入趨勢,發行人應充分揭示。2,發行人是否能披露下列信息:不同產品、生產線,營業線、分公司、子公司對發行人銷售、收入的貢獻比例,SEC要求根據部門與業務線,識別收入或損失的來源等。 美國各州對證券發行的實質審核原則是證券發行對投資者必須“公平、公正與平等”,例如對利益沖突;發行價格是否合理;股東投票權是否完整;歷史上利息與股利的發放情況如何等情況的審核。 3,新法下公司上市仍然面臨實質性審核 看一些事實。修訂草案強調信息披露,要求交易所“對註冊文件的齊備性、一致性、可理解性進行審核”;上證所理事長桂敏傑表示“審核工作要求企業披露清楚實際情況。比如第一關審核人員會問企業80個問題,到第二關再問30個問題,沒有說清楚的要求必須說清楚,以便盡可能地向投資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公司”。上交所今年春招人數為152人,是2014年招聘人數(45人)的三倍多。崗位職責中普遍含有“審核企業上市材料”等要求,法律審核崗的要求包含“具有知名律師事務所IPO項目工作經驗者優先”等條件;行業審核崗的要求包含“在證券、基金公司、專業研究機構擔任過行業研究員者優先”等條件。 這些事實表明,在新法下,上交所不是作為一個法律文件備案機構這麽簡單。事實上,判斷企業使否充分披露了投資者投資決策相關信息,需要對公司商業運作以及合規性深入了解並做出判斷;判斷發行人治理結構是否合規,不具體審查其治理結構的實質構成則無法做出準確裁斷。交易所要判斷某次發行是否合規,不進行實質性審核是無法完成任務的。註冊制下,交易所對企業進行實質性判斷,並不只是“對申請資料作形式審查,不作價值判斷”。而政府部門對企業進行實質審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節省社會交易成本。 三,註冊制改革是證券發行審核體系的重構 看一下美國怎麽做的。美國資本市場上,一邊是SEC,州政府和交易所的審核,另外一邊則是發達的市場機制:中介信用機制(投行、律所),企業征信監管機制(評級機構),做空機制下,如渾水公司、對沖基金等在打擊造假公司上也形成強有力的威懾。 新法重構了證券發行審核體系。新法將提高證監會的權力範圍和地位,強化其對特定市場行為的處置權,證監會將變身保護資本市場的“警察”;交易所將承擔審核企業的責任,作為一名為投資者爭取更好交易的談判者;中介責任得到強化,中介變身“市場看門人”,也將是整個信用機制的重要一環。由證監會一肩挑的模式轉變為證監會、交易所、中介各司其職的責任鏈條。 ![]() 四,改革需要耐心 草案體現了便利企業融資的改革出發點。加大對證券違法的打擊力度,投資者權益得到強化,對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資本市場很有好處;草案對發行人的影響從兩類公司來看,對於沒錢,尤其是暫時虧損但有實力的企業,門檻低了,上市更容易了,對希望通過弄虛作假上市圈錢的企業,打擊力度大幅加大。因而草案有望起到去偽存精,將資本活水引向好企業的作用。 新股發行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改革,具有涉及面廣、長期性和不斷博弈的特點。我國股市仍然以散戶為主,即使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散戶的信息處理能力仍待考驗;審核權的下放,大批公司申請上市,對交易所的審核能力形成很大挑戰;擴大證監會權利範圍,必定會進入其他現有監管部門的領地,阻力大;我國的中介機構是否足夠強大,如何規制他們充當“市場看門人”,而不是與壞公司同流合汙,也是個問題。構建一個像美國一樣成熟的資本市場,各方的力量互相配合互相牽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何況美國的資本市場也並不完美。 但我們認為,當決策層認為資本市場改革能對經濟起到引擎作用,幫助經濟走出困境之時,其推進改革的決心就不可小覷。而目前決策層對於改革的決心和推進的力度,大家見仁見智。 我們認為,註冊制改革、證監會擴權和資本市場的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而市場的進化程度,決策層的智慧、推進這個事情的決心對事情的進度有很大的影響。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看到,證券監管實在是不斷變化、修修補補、沒完沒了,市場太自由了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就需要加強管制,管制太緊了又會限制資源配置,壓抑創新,又要放松。所以我們對註冊制充滿期待的同時也要做好長期鬥爭的心理準備。進一步說,即使註冊制改革推進的很快,其對經濟的影響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印證。但是發達的資本市場對經濟增長、創新活動將會產生非常深遠而正面的影響。 來源:民生證券 |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64
作者:刘维 2015
年6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信部通[2015]19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的通
告》,通告称,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
由此,VIE模式回归A股的部分障碍得以清除。
一、VIE模式回归A股的一大障碍
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又被称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设在境内的外商独资企业以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简称ICP管理办法),国家对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ICP实行许可证制度。
ICP证是网站经营的许可证,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办理ICP证,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
一
直以来,如仅从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看,并不禁止外资经营电信增值业务,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为例,增值电信业务位列限制外商投资产
业目录,外资比例不超过50%;仅有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属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而
2015年3月10日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进一步修改为增值电信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50%(电子商务除外),已经为此次工信
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埋下伏笔。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 《国务院关于修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规定》”)也规定,外方投资者在中外合资电信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见《规定》第6条)。
以
上可见,从法规层面,经营性信息服务业务并不对外资禁止,实践中,也有中外合资企业拿到ICP证的先例,大家熟悉的如亚马逊卓越有限公司(ICP证号:合
字B2-20090004)、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ICP证号:合字B2-20090005)。不禁止外资(广义上的外资)在中国从事经营性信息
服务业务也是我国遵守入世承诺的要求。但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却很难拿到ICP证,2000年新浪网赴美上市时,为了绕开这一难题,首次采用了VIE模式
这一变通方式。而2001年3月7日,一则《信息产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公告服务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接将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上市
之路定格为VIE模式,通知明确规定:
妥善处理审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一)关于外资参股经营ICP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目前外资不允许经营包括ICP在内的电信业务。涉及外资的网站申办经营许可证时,应要求该网站先进行外资股份的剥离,待完成外资剥离后,方可受理。对未进行外资剥离的,各通信管理局可按实际情况规定完成外资剥离工作的期限,逾期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外资股份的剥离符合以下两种情况可视为完成剥离:
1、
网站所有外资股撤资或全部转让给中资;2、另成立一个纯中资公司,与网站的ICP业务有关的资产、人员、域名、商标、经营权、用户关系等均通过协议有偿或
无偿转让给纯中资公司,由中资公司独立自主经营ICP.有外资的原公司不再经营网站,但可以将中资公司视为用户与其进行技术服务等商业合作。”
随
着近期A股市场的火爆,大量在海外上市的VIE模式公司开启了海外私有化后回A股上市之路,但由于实践中如上述通知,ICP牌照不对外资开放,回A股上市
外资就必须完全退出,于是旷日持久的外资退出谈判就成了VIE模式公司回归A股的一大障碍,归根结底,还是ICP证不对外资开放。
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为VIE模式公司回归A股扫清了部分障碍。
二、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出台背景
早在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规定,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对外资开放,涉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呼叫中心以及其他电信业务。
2014
年1月6日,工信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的意见》,对外资进入增值电信业务领域进一步松
绑。意见提出,信息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商店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等两项业务,外资可独资经营;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中的经营类电子商务业务,外资股比
放宽到55%(而在此之前,外资的持股比例红线是50%)。由此,通过上海自贸区对外资进入增值电信业务领域进一步松绑。
2015年1月
13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的通告》(以下简称“《通
告》”),“决定在上海自贸区内试点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股权比例可至100%。该试点工作由上海
市通信管理局组织实施。”
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明确了文件出台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我国电子
商务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也是在此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
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放开的。
三、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解读
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明确放
宽了对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现已可以在“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方面设立独资企业经营部分增值电信业
务,从而可在境外融资和上市时无需再采用VIE结构,已有VIE结构公司回归A股时,外资也不必退出。
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是
2003年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业务,其定义至今已经历12年之久。工信部2013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与2003年《电
信业务分类目录》相同,“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业务”是指“利用各种与通信网络相连的数据与交易/事务处理应用平台,通过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在线数据处理和
交易/事务处理的业务”。实践中应用最广的“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业务”是电子商务平台。
在线数据和交易处理业务包括交易处理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和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
1、交易处理业务
交
易处理业务包括办理各种银行业务、股票买卖、票务买卖、拍卖商品买卖、费用支付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如京东商城)、银行互联网平台(如含有外
资成分的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你我贷)、证券交易平台(如各券商的移动证券交易APP)(以上不包括在线支付,若需要进行在线支付
的,平台的提供者应为金融机构,或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
若按照相关规定,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需要取得交易处理业务的牌照,但
此前因监管的不足,许多电商平台处于无证(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经营的阶段。实践中,国内知名的一些电商平台(指其VIE结构中的内资企
业)一般都仅有“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牌照,如淘宝、京东、1号店。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不但该类电子商务平台
VIE架构中的内资企业可以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其VIE架构中的外资企业也可直接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
2、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即EDI是一种把贸易或其它行政事务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在有关用户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完成贸易或其它行政事务的业务。
以
专门应用于海关的一种数据收集和处理EDI业务为例:如下,左侧主要是EDI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的报关、理货、仓储和运输的过程。右侧是EDI作为数据交换
平台的延伸应用,其通过连接基础平台,间接与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办公管理平台实现电子数据的交换。
3、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
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指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对连接到 通信网络的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业务。
上
海公交系统应用的智能车载终端就是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的实践案例,每辆安装此终端的汽车都是实时路况的数据采集端和数据接收端,车载终端收集实时
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然后在发送至需要该路段信息的终端,从而实现对运行车辆的动态监控管理、定位管理,对电子站牌显示信息实时准确控制,紧急情况
下还可实现道路交通安全预警及救援。
四、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注意事项
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规定,“其他许可条件要求及相应审批程序按《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534号)相关规定执行”,《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关于其他许可条件有两条核心内容:
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全国的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第十条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主要投资者应当具有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
因此,并非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都会得到批准。
另外,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并非对外资放开一切ICP证,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新闻网站、网络出版服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仍为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
此外,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均未被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列入向外资控股开放的领域,该等领域外资如要进入,可能仍须采取VIE模式。
国
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实现国内两点或多点之间实时的交互式或点播式的话音、图像通信服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包括国内多方电话服务业务、
国内可视电话会议服务业务和国内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业务等。国内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业务是为国内用户在因特网上两点或多点之间提供的双向对
称、互式的多媒体应用或双向不对称、点播式图像的各种应用,如远程诊断、远程教学、协同工作、视频点播(VOD)、游戏等应用。
存储转发类业务是指利用存储转发机制为用户提供信息发送的业务。语音信箱、X.400电子邮件、传真存储转发等属于存储转发类业务。
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IDC)是指利用相应的机房设施,以外包出租的方式为用户的服务器等因特网或其他网络的相关设备提供放置、代理维护、系统配置及管理服务,以及提供数据库系统或服务器等设备的出租及其存储空间的出租、通信线路和出口带宽的代理租用和其它应用服务。
因
特网接入服务业务是指利用接入服务器和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业务节点,并利用用电信基础设施将业务节点与因特网骨干网相连接,为各类用户提供接入因特网的
服务。用户可以利用公电话网或其它接入手段连接到其业务节点,并通过该节点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主要有两种应用,一是为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
(ICP)经营者等利用因特网从事信息内容提供、网上交易、在线应用等提供接入因特网的服务;二是为普通上网用户等需要上网获得相关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因
特网的服务。
信息服务业务是指通过信息采集、开发、处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固定网、移动网或因特网等公众通信络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语
音信息服务(声讯服务)或在线信息和数据检索等信息服务的业务。信息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内容服务、娱乐/游戏、商业信息和定位信息等服务。信息服务业务面
向的用户可以是固定通信网络用户、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因特网用户或其他数据传送网络的用户。
因此,不难看出,各类网络游戏公司(如有外资存在)、百度等或仍将采取VIE模式。(来源:国浩律师事务所)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13日報道,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發言人表示,將在未來幾天公開有關希拉里健康狀況的更詳細記錄。
對於被指責在競選中對她健康狀況缺乏透明度,希拉里周一為自己辯護稱“透明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標準”,。
“我只是不認為這會是一件很大的事”,她說。
克林頓說,星期日感到頭暈,身體失去了平衡,但沒有失去意識,現在“感覺好多了。”
希拉里當地時間11日在紐約舉行的“911事件”15周年紀念活動上,因感覺不適而提前離場,再度引發外界有關其健康情況的猜測。
希拉里在“911事件”15周年紀念活動上
她在推特上告訴其支持者:“我感覺良好,已經好多了。就像每一個因病缺席工作的人一樣,我想趕快恢複競選行程,我們很快就會見面!”
希拉里推文
在今天舉行的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上,騰訊微信負責人張小龍表示,微信小程序特性是: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
張小龍介紹了關於小程序的疑問,並透露小程序計劃於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線。
附張小龍演講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張小龍。
非常感謝大家一大早來到廣州參加微信公開課。去年公開課是我第一次露面,並且在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時候宣布了我們的小程序要啟動並且準備投入到公眾號之外新的一種服務的形態里面去。
今年,我的同事問我說要不要今年繼續來參加公開課,給大家做一些對於去年說的小程序的一些新的進展介紹,我其實也想了很久,最後我覺得作為對去年的一個回應,我內心里是非常的激動,可能很多朋友知道微信的歷史,對於我們的產品來說,我們很少會把一個還沒有做的一個功能或者說一種產品形態預先對外界來透露,我們一般都是先做好了一個東西,然後去發布,給用戶帶來驚喜。去年的小程序,也就是現在的小程序是這里面比較特別的一次,我們提前就對外界來透露了。
1、一張照片,回顧小程序的一年發展歷程
這幾天我在準備這一次講話的內容的時候,我還專門翻看了一下相冊,找到了一張特別珍貴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在大約一年前的時候拍的,是我跟我一些同事在一個會議室里面大家討論小程序,當時叫應用號。
照片上寫了幾個字,“應用號,2016年1月9日”,底下還有幾個字,“啟動日”,今天離當時的啟動日只有幾天的時間,這個照片上的人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陌生,但對我來說很熟悉,並且特別親切。我特別感謝照片上的這些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團隊,這一天我們定下啟動日到現在,頭一次把我們要做的事情先對外做了一個報告,然後在一年以後來報告我們一年努力的結果。當時我們在討論訂閱號和服務號的關系,其實我們很早就在想微信應該有一種新的形態,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訂閱號或者公眾號,不應該只是提供一種訂閱能力,一種推送能力,而是應該提供更多新的能力,這種新的能力更加像一種應用程序的能力。當天晚上我記得有一個開發的小夥子拿了他開發了一些接口DEMO,說我們在開發上有這樣一些基礎的接口可以做,其實那是一個很好的靈感,既然我們能在這樣的接口上做出來,那麽我們也能做出一些複雜的接口,通過更加複雜的接口實現應用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沿這個思路一想,我們就不再糾結於怎麽樣擴充公眾號,去把它變成個有更強大功能的公眾號,而是完全可以跳開公開號,去做一種新的應用形態,這就是待會要跟大家介紹的小程序。
2、從小程序看微信的產品理念
•再次解釋用完即走
在小程序之前我很願意用這個時間解釋一下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時也是在公開課,當時我提出了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後來我也發現很多的人說,看了以後覺得不太能夠理解,所以我在這花幾分鐘重新來解釋一下這個理念。
我當時說,一個好的軟件,一個好的工具應該讓用戶用完即走的,後來發現很多朋友,包括一些業內人士都會來笑話我們,說因為微信有足夠多的用戶,有足夠強大的用戶黏性,所以你們可以這樣說,但是對於其他的產品來說,大家會覺得怎麽樣黏住用戶,怎麽樣讓用戶不要離開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我想,這里可能對於用完即走有一個很大的不理解,或者說誤解。
在我看來,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這個邏輯可以推理出這樣一個結果,我認為,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個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幫助用戶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什麽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任務,也就是說一旦用戶完成了它的任務,它就應該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產品里面,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義。
•微信是工具還是平臺?
在我們對公司的一次培訓里面,有個同事問我微信的戰略是什麽?我當時只說了一句話,我說微信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應當想如何做好這個工具。在同事們的心目中,微信並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大家認為微信是一個平臺。但我認為微信是一個工具,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我並不認為一個工具是一個很低層面的東西,事實上人類從原始人進化智能人類的過程,就是因為人會制造工具,我們所用的絕大部分的產品本質上來說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壞之分,能夠做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要做一個平臺,我會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麽?
一個好的工具應該有一個很強的屬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做產品是克制還是自我壓制?
這個理念其實貫穿在我們的產品的每一個點里,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不久開了一次內部會議,騰訊創始人之一Tony說,其實微信團隊保持了一種很克制的心態來做事情。很多人也認為我們在微信產品里很克制,但其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有一點點驚訝,因為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腦袋里面出現過,如果說做一些事情我們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話,那是一種什麽樣行為?那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的決定時我們要自我壓制,或者說自己切割掉我們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反的,我們在做很多很多決定的時候,反而要去判斷什麽樣的東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這里面要考慮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會舍棄掉很多很多本來想要做,後來發現做不好的東西,這種舍棄並不是因為說我們很克制,所以我們少做一點,而是說我們發現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說有很多決定它一開頭是錯的,或者說很多的想法,最後驗證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們如果硬要去做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們會把它舍棄掉,而不是說我們要克制。
微信里面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點,我們遵從基礎產品體驗的理念來幫助我們做決定。就像上一次在公開課里面講的一樣,公眾平臺甚至沒有一個入口給用戶推薦你應該訂閱什麽樣的東西,我們的產品有無數這樣的地方,也許少量的用戶會覺得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但是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我們必須要做很多的取舍,而我們希望更多遵從我們自己的產品理念來做這樣的取舍。
3、第一次完整闡述小程序
剛才花幾分鐘回顧了用完即走這樣一個產品的理念,現在切入到我們的主題,其實我今天過來是想利用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小程序的理解和想法。
剛才大家看照片的時候,其實這是團隊在小程序啟動那一天大家當時的狀態,在當時來說還沒有想好名字叫小程序,也沒有把小程序作為一個非常完整的定義,大家只是認為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去發展,去提供一種新的服務的形態,當時願意把它公布出來對我來說是有一點點其他的想法,因為我希望我們把它宣布出來以後給團隊更大的一個壓力感,既然我們都已經宣布了,那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做好這個事情。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又做了很多次的碰撞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小程序慢慢的找到了它的定位,找到了它自己的形態,但是因為之前我們只是做了小程序的內測,從來沒有對外界解釋過小程序到底是什麽,以及它應該怎麽樣的使用,所以今天我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完整的闡述一下我們是怎麽樣來看待小程序的。
我自己也特別興奮在這樣一個時間來講述小程序的故事,因為對我經歷比較了解的人可能知道,我其實之前花了很多年時間去寫程序,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程序員,所以我一直認為做程序員的那段時間特別寶貴,因為當你做一個程序的時候可以進入到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你用一個程序的語言在虛擬世界里構造一個完全虛擬化的產品出來。我相信很多的程序員都會有一個夢想,我們除了自己去寫一個程序,我們能不能再去寫一個能運行程序的程序,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通常來說可以運行程序的程序,通常意味著是一個操作系統,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做一個操作系統,但是我們可以有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一個可以運行程序的程序,那對一個程序員來說他會覺得非常的自豪和興奮,我今天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
說小程序之前,我想先回顧一下PC發展的歷程。我經歷了最早的PC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再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我最早用的是PC是80、86這樣的機器,那時候還不能聯網,但那時候的應用程序是需要你用一個軟盤和光盤安裝好,它只能自己跑,跟外界是沒有交互的,因為沒有網絡,那時候的應用程序叫做單機程序,就像單機遊戲一樣。
有了互聯網以後,我們進入到一個互聯網的範圍里,在互聯網里我們發現應用程序的定義有了某一種變化,但本質上來說它還是跟單機時代是一樣的,它是以一種程序,一種代碼的載體形式展現出來,只不過每一個程序它有了可以訪問網絡的能力,但是互聯網我覺得有一個特別偉大的發明,就是www.web協議的出現,使互聯網出現了非常大量的網站,而這些網站是可以在網絡上被任何人可以訪問得到,在那個時代出現了一種情況,我們可以去寫一個基於網絡的應用程序,我們也可以通過網站去提供服務。大家都非常熟悉,在PC互聯網時代的這段歷史,因為幾乎我們用的最多的工具是瀏覽器,我們訪問大部分的服務其實是來自於瀏覽器里的各個網站所提供的服務。
4、移動互聯網的下一站:唾手可得
幾年前我們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對於電腦的使用方法和場景又發生了變化。在PC互聯網時代,很多的人,特別是上一代的人因為輸入法這樣一個障礙是沒有辦法使用電腦的,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手機使得整個互聯網的用戶量比以前有了一個巨大的提升。智能手機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厲害、偉大的創新,因為其實它的功能比當時的PC機要更強,但是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使用,使每個人都能通過手機去接觸到互聯網,這個時候人們訪問網絡服務的方式其實更多的從一個PC端的應用程序過渡到一種網頁的形態。
在這里我想展望一下在移動互聯網之後會是什麽樣的一種形態?就是大家再使用網絡會使用什麽樣的設備去使用網絡,或者用一種什麽樣的方式訪問網絡的服務?我想這個可能非常難想,我個人會從腦袋里面浮現一些場景出來,就是智能手機之後,有可能是一種類似於眼鏡這樣的設備,成為主流。當眼鏡變得非常非常的智能化的時候,可能整個PC或者電腦的系統會藏在一個眼鏡里面,它的屏幕可能比我們現在手機的屏幕還要大,甚至比PC的屏幕還要大,可能是十年以後了,十年以後的技術可能可以做到把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屏幕投入到視網膜里面,我們通過眼鏡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們就戴著這樣一個眼鏡到處跑,大家想一下這樣一個眼鏡是什麽樣的系統在運行?當我想到十年以後的場景,我會想那個時候眼鏡背後的系統它的應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了,我對它的期望是什麽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鏡里面不要再給我一些安裝應用程序這樣的過程,因為那個是很不自然、很不方便的,我更加希望我的眼鏡看到哪里,相關的應用程序就到哪里。舉個例子,假如我看到房間里面的一盞燈,我想讓這個燈關掉或者打開,當我透過這樣一個很智能的眼鏡看到這盞燈的時候,我會希望在那個燈的上方會出現一個虛擬的開關,我甚至可以用眼鏡去控制這樣一個開關,那個開關是什麽東西?它其實是出現在真實物體上面的一個應用程序。當我看到這盞燈的時候,它的開關應用程序就自動出現了,同樣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場景。當你走到一個公園的門口的時候,可能公園門口會出現公園門票的應用程序,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任何一個眼睛能看到的實物的時候,這個實物背後的信息和應用程序都會自動浮現出現,你通過眼鏡或者別的方法控制這樣一個應用程序,去啟動它,去運行它。
這樣的一個過程你會發現,我們想象在這樣一個虛擬未來的智能眼鏡里面,你會發現應用程序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形態,跟現在手機里面的應用形態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真正的所見即所得的形態,我說的所見即所得不同於在PC時代,我們在畫圖或者UI上面的所見即所得,而是說我們看到的任何具體的一些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信息,包含了對信息的處理在里面。
這是我對於未來應用程序的形態的希望吧。我認為所有的應用程序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可以隨時訪問的一種狀態,所以小程序在內測的時候,我寫了一段文字,說什麽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就能打開應用,也實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安裝太多應用,應用隨處可用,但又無須安裝卸載。
我剛才說了一個十年以後的場景,這里其實體現了智能眼鏡時代和手機時代的一個不同,當然未來是不是智能眼鏡時代我也不確定,我只是暫時幻想出來的一個產品,但這種不同會帶來應用程序形式的不同,就像智能手機相對於PC時代來說,它其實帶來一個很大的形式的不同,這個形式並不只是體現在手機是一個更加濃縮的、可以移動的電腦。形式上來看是這樣一個區別,但是本質上來看,就像好多年前我寫了一句話,手機是人的肢體的延伸,PC其實不是,PC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兩只手,手機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說是我手的延伸,因為它可以幫助我觸達一個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幫我們進入到一個更大的虛擬世界,但是手機是跟著你的手走的,所以它變成了你的加長的手,它和PC的區別是,我們對於手周邊可以觸達的東西能夠感應到,這也是為什麽手機里面的應用會有很多比PC里面的應用更豐富的形態,就像在微信里大家可以搖一搖,但你在PC時代不能把電腦搖一搖,在手機時代我們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感應周邊,在PC時代你也不可能用PC掃一個二維碼,這是真正的含義,就是手機不同於PC的真正含義。
我認為在將來智能眼鏡時代同樣會有這種區別,眼鏡會讓我們真正做到所見即所得,你看到的東西就可以得到它背後的東西,這比我們現在用手觸摸一個東西得到它背後的信息是更加高級的一種方式。
5、小程序的特性: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
從這個定義里面可以看出來小程序是什麽樣的東西:
第一個,小程序是無須安裝的,我認為這個對現有的應用程序一個很大的突破。用過windows的人都知道,它有一個最常用的應用,叫做程序管理這樣的東西,大家要花很多的精力到里面去看哪些程序占了多大空間,哪些程序應該卸載掉了,哪些程序可能會出問題等等。在智能手機,大家對這個的管理變得更加輕量化,更加輕松,所以很多對電腦不太熟悉的人都可以用手機,但是還是存在一個過程,所有的應用程序都需要你下載它,安裝它,然後你才能使用它,這是一個很繁瑣的過程,小程序的第一個特性就是免去了下載的過程,可以直接使用它,所以無須安裝是小程序最基礎的一個特性。
第二個,在這個定義里面有一個詞叫觸手可及。這個詞讓我想到很早以前看過一本書是微軟的比爾蓋茨寫了一本書,叫《信息唾手可得》,其實我挺佩服比爾蓋茨在互聯網剛剛出現的時候他就寫了一本這樣的書。他當時認為互聯網會給大家帶來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信息唾手可得。每當我想到他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特別自豪,因為我們在很多年後用另外一種方式實現了信息唾手可得。我這里說的觸手可及的意思的是,當我們拿著智能手機接觸周邊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手機直接獲得信息,就是周邊的信息,我們獲得的方式可能沒有未來的眼鏡時代那麽智能,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對於周邊一些基本的傳感器,比如說它的掃描能力去和周邊產生互動。
所以這里的觸手可及的意思是,我們看到一盞燈,我們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們只需要用智能手機對著它掃一下,然後控制這盞燈的應用程序就已經啟動起來了,在我的手機里,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類似博物館這樣的場景里,用戶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內容前面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獲知當前物體的背後的信息,這都是觸手可及。
第三點是用完即走,我開始花了很大篇幅解釋什麽是用完即走,對於周邊要完成的任務來說我們需要的是用完即走,比如我們到一個餐館,我們可能想排隊或者說點一下菜,我們並不需要去下載這個餐館的應用程序,我們只需要在餐館掃一下它的二維碼,然後就啟動了這個餐館的小程序,我們可以立即在小程序里排隊或者點餐。當我做完這些事情,吃完飯並不需要卸載這個應用程序,我們當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種真正用完即走的狀態。
小程序的第四點就是無須卸載,你訪問過它的服務,並不需要這里還有一個程序管理器去管理它,我們不需要卸載的過程。
通過這四個點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是,小程序看起來是程序,但是它以完全不同於過去APP的形狀出現,它有更靈活的應用組織形態。
大家現在能夠明白一個概念,大家可能知道了小程序是一種比我們現有的所有的APP更加靈活,更加唾手可得的一種形態。
6、我們為什麽需要小程序
大家可能會想我們為什麽需要小程序這樣的東西?我們在做小程序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說從開發人員的角度來說要改變一下應用程序的存在模式,相反,我們肯定是要滿足一個特定的需求,這個需求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說我們只想變化一下APP存在的方式。
這個需求是什麽呢?我們剛才回顧了PC這些年的變化,在沒有互聯網的個人PC時代,其實企業是很難通過不聯網的PC去提供服務的,當時我記得當時有一個企業做了一個PC機里面的程序,那是最早的一個表格的軟件,但是這樣的軟件非常的少,因為絕大多數的企業沒有能力去把他們的服務做成一個PC時代的軟件提供出來。直到有了互聯網,才改變了這個局面,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所有的企業都能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把自己的服務放到網上,讓任何可以上網的人能訪問得到,所以在PC互聯網的時代里面,改變這個世界的並不是有更多的應用程序出現,而是有更多的網站出現了,並且在這個背景底下誕生了非常多偉大的互聯網公司。
很快,當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候,以前通過網站提供服務的企業開始選擇通過手機端的APP去提供服務,確實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做了這樣的嘗試,大家去做手機端的APP,然後推薦用戶去下載他們的APP。但是現狀並不是像這些企業所想象的那樣子,在手機時代用戶獲得了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也是更懶的使用方式,越來越多的用戶更多的只願意每天只使用那麽幾個APP,而不願意去下載或者使用很多很多APP,這一點跟在PC互聯網時代很不一樣,PC時代你打開電腦以後,要訪問一個網頁是很快捷的,你可以從一個網頁跳到另外一個網頁,大家每天在PC前面花更多的時間是在瀏覽器上,但是在智能手機時代,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其實打開瀏覽器的頻率會越來越低。可能有一天你要訪問20個網站,現在你不會在手機里面每天要打開20個APP,或者為了訪問一個企業的服務去下載這個企業的APP,大家不會這樣去做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企業會發現他們在智能手機時代反而不如像PC的時代那樣子更方便的通過一個網站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通過一個網站把所有的服務放到線上去,這也是為什麽公眾號出來的時候,很多的企業發現公眾號可能是一個比他們做APP,做網站更好的方式,通過智能手機把服務提供給用戶。
所以公眾號的出現是特別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為即使在PC互聯網時代這些餐館他們也沒有辦法把他們的服務放到網上去,讓別人可以訪問到。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公眾號的缺陷所在,公眾號是基於訂閱和推送的關系,對一個餐館來說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麽樣能夠收集到更多顧客的名單,它的驅動力在於它怎麽樣才能夠給每天來餐館的人推送消息,去發送它的一些促銷的信息下去。公眾號在這這里就變成了客戶關系管理或者說是一個消息推送器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與PC時代通過一個網站提供服務是有很大不同的,一個網站並不能給用戶推送消息,所以它並不會騷擾到用戶,但是它又希望獲得服務的人能很方便的訪問到,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反而對於大多數的企業來說,他們缺少了一種有效的載體,甚至還不如PC互聯網時代那麽方便,通過網站可以很方便把他們的服務線上化。
7、小程序的定位:體驗比網站好,比下載APP更便捷
這樣一種載體我們認為它是一個有著很強的需求,並且是市場里面空白的一個地方,所以在我們構思小程序的時候其實一直在想小程序它存在的位置在哪里?如果對於這麽多的企業來說要把服務線上化,如果發現自己在不停的嘗試不同的道路,又去做APP,又去做網站,又去做公眾號,但是沒有一條很徹底的話,這說明這里面有機會存在。我記得上一次去深圳機場的時候,註意看了一下深圳機場兩邊的廣告牌,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註意到,深圳機場的廣告牌,它的每一面廣告牌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大部分,80%的廣告牌吧,這個二維碼是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這個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回顧一下在PC互聯網時代,那個時候的廣告牌其實一般會印一個自己的網站地址在上面,它是一個標配。上次我在深圳機場看到的情況,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公眾號的二維碼變成了廣告牌的標配,取代了以前的網址。但是讓我稍微不太高興的地方在於,我看到這一面廣告,想了解它的服務的時候,卻需要去訂閱這個公眾號,成為它的“訂戶“,收到它的推送消息。以前的廣告牌會貼一個自己的網址進去,讓用戶自己去它的網站看一下它有什麽樣的服務,這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我認為一個廣告牌不應該在下面貼上用來訂閱的號,它應該貼的是可以立即展現服務的鏈接,這個展現服務的鏈接應該就是類似於小程序的形態,因為看到這個廣告的人並不是說我要訂閱你的公眾號,收到你的推送,而是說我想體驗你的服務,或者我想立即了解這個廣告背後的信息,我認為這樣一個使命是應該小程序去實現的,就是每一個信息背後,包括廣告牌背後包含的是應該是我去掃一下,立即就獲得它的信息,或者立即啟動了一個小程序,就像以前我們訪問一個網站一樣的,只不過我們通過一個掃二維碼的方式取代了輸入網址的方式。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方式才是用戶所需要的。我特別想解釋一下小程序對於過去的PC互聯網時代,其實它非常的接近於PC互聯網的一種網站的服務,網站的服務其實很不同於公眾號這樣一種訂閱形式的,它是一種真正的直接的服務。大家去想一下,把小程序想象成是PC時代的一個網站的話,我相信會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麽是小程序。
2012年5月23日,當時我在朋友圈里發了這樣一條消息,PC互聯網的入口在搜索欄,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在二維碼。當時是公眾號還沒有發布,我們只是在構思公眾號這樣一種東西,這個其實反映了PC時代和智能手機時代很大的區別。PC時代我們通過網站來獲取服務,確實,我們要先找到這個網站,所以搜索框在當時特別重要,但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我們要獲取服務的話,更多的是跟線下有關,跟線下有關的服務其實就目前手機技術的實現來說,可能通過掃二維碼是最簡易的一種方式,跟周邊產生聯系,並且獲取服務。所以二維碼在微信里的重要性一直都很高,從添加好友到訂閱公眾號等等,它都是微信里的一個基礎入口,掃一掃也是微信里一個非常非常基礎的功能,掃一掃甚至變成了微信去觸達周邊的一個最基本的方式。
剛才我們通過從PC到互聯網到智能手機時代的回顧,以及企業通過什麽樣的方式來提供服務的一個回顧,看到小程序對應過去互聯網的網站服務,只不過它在智能手機里我們希望不是像過去的網站那樣原始的體驗,我們希望它以一種更好的體驗出現,所以我們定義了小程序這樣一個東西出來。本質上來說,我們更希望在智能手機里用戶可以更快捷的獲取服務,但是他的體驗又比網站要好很多很多,同時他的麻煩程度又比他去下載一個APP要好很多很多,它不像下載一個APP那麽麻煩,這個就是小程序的定位。
8、關於小程序,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
後面這一段時間我會列出幾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
小程序在微信里是沒有入口的,很多人看到微信開始內測小程序,大家說這是一個新的機會,我們應該第一波上去,去獲得一些流量上的紅利,但是那就非常遺憾,公眾號在微信里面其實也沒有入口,一個用戶如果沒有訂閱過任何一個公眾號,他在微信里面找不到這樣一個入口,小程序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去運行過任何一個小程序,他在微信里也是找不到小程序的入口。這跟之前提到的一些產品理念相關,在微信里我們一直在倡導去中心化的結構,所以你到現在都不可能看到在微信里會有一個訂閱號的入口,里面有一個分類,有排序或者有推薦這樣的東西存在,這一點從公眾號的第一步就堅持是這樣的,這個對公眾號平臺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因為當微信沒有這樣一個入口的時候,所有提供公眾號服務的企業他們會想辦法把自己的二維碼鋪到所能夠鋪的地方去,那就真正實現了公眾號的入口其實不是在微信里面,而是在二維碼里。如果是我們有一個基礎的入口的話,那大家可能搶奪的都是微信里的入口,如果我們有推薦的話也不是一個好事情。我們的推薦就會變得有更多人訂閱。
所以對於小程序來說,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小程序用戶更多是從哪里去啟動它?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小程序的啟動來自於掃二維碼。前不久跟一個合作夥伴的公司在聊這個話題,他們希望能夠知道小程序的發布時間,好做一些準備。他們提出一個場景我覺得特別的切合,他們說現在汽車票其實沒有電子化,所有人去坐汽車的話必須要去汽車站現場去買一張票,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你要去排隊買票,然後再去坐車,他們希望用小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在每一個汽車站立一個二維碼,所有到汽車站的人掃一下二維碼就啟動購票的小程序,然後直接通過小程序來買好票,這樣售票窗口就不用存在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貼合小程序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會有很多很多,昨天跟我們小程序這一塊的同事在聊,他們說有人做了一個小程序特別方便,是在公交站里面等公交站的時候,想要知道下一班車什麽時候來,這個時候只要掃一下公交站的二維碼,啟動公交站的小程序就可以看到下一班車什麽時候來,這也是特別典型的一個小程序的場景。
所以至少在前期我們會更多的鼓勵小程序以二維碼的形式出現在每一個地方,就像公眾號的早期一樣。
•第二個問題是,會不會有一個類似於小程序商店的地方,可以去下載小程序?
其實是不會有的,大家可以推理出來,我們沒有下載過程,所以不存在一個應用商店去下載。但是大家會說我想在里面去瀏覽,去找一些小程序,查找是另外一回事,搜索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並不會存在一個小程序的商店,所以我們也並不會像外界所猜測的那樣,做一個APP的分發想法。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這個想法,就像公眾號從來不會有一個公眾號中心,里面可以分門別類列出所有的東西出來,不會有這樣的東西,我們認為應該沒有一個中心入口,是去中心化的形態,所以我們也不會做小程序的分類、排行、推薦。
關於推薦大家可能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家可能會認為為什麽不把用戶感興趣的一些東西推薦給他?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想法用到公眾號里,我們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將來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在微信里我們曾經考慮過對機器推薦和一個人的社交推薦的差異,朋友圈其實是類似於社交推薦,你每天會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的文章,你的朋友其實起到了一個推薦器的作用,使得你不用依賴系統的推薦。如果我們系統來做可能沒有你的朋友們做得好,因為系統不會給你推薦一些你沒有接觸過的東西,系統只會強化你接觸過的信息,並且不斷地去學習你的歷史,往你的歷史方面繼續推薦,但是你的朋友可能在朋友圈里面說,某一部電影很好看,那你會因為你的朋友去看了這部電影而去看這部電影,機器是無法理解這一點的,機器只會采集你過去看過的電影,然後把你看過電影的類型整理出來,認為你就喜歡這一類型的電影,但是你朋友推薦的電影可能是你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電影形態,所以微信里更多是依賴於社交推薦。小程序這里也是一樣的,你可能會使用千奇百怪的小程序,但是我們不會因為你已經使用了一款,比如說學英語的小程序就反複給你推薦學英語的小程序,這個話題也不在這里展開了。
•第三個問題是小程序與訂閱號的關系?
相信很多人會關註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做一個公眾號,我們會收獲到很多的訂閱用戶(即粉絲),並且大家會從粉絲數來判斷自己這個號的價值,但是小程序不會像訂閱號,所以如果你做一個小程序,不能依賴於我的目的是要收獲多少粉絲,粉絲並不意味著訪問量,並不是說你有足夠多的粉絲你就有足夠大的訪問量。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剛才的例子,在PC互聯網時代,你訪問一個網站並不需要你成為這個網站的粉絲,並不需要你去訂閱它,如果所有的網站需要你訂閱了才能看它的信息的話,網站可能早就已經死掉了,所以對於小程序來說也是一樣的,它只有一種訪問的關系,而不是一種粉絲的關系,所以它跟公眾號從本質上來說是截然不同的,小程序不是一種公眾號,它是一種新的形態。
•第四個問題是小程序能不能推送消息?
可能也是很多人非常關註的,答案是不能,因為如果小程序能推送消息的話,那就意味著你訪問的每一個網站都會發一條消息給你,那你可能會崩潰掉,所以它是不能推送消息的,但是我們會提供比較有限的服務觸達能力,你以前訪問一個網站的時候可能會留下自己郵件地址,當你要的服務有的話這個網站會給你發一個郵件,小程序也類似,當你在小程序里面做了一個操作,並且希望收到後續通知的時候,我們會提供這樣一個通知的機制,使你可以通過小程序給你的用戶發送一條他所需要的通知,但這個通知不是說誰來過的小程序就能獲得一條推送,而是說這個用戶在小程序里面主動的確認了他需要獲取一條後續的通知,所以它是一種很有限的通知的能力。看起來我們對這種通知的能力限制的非常的嚴格,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像我剛才舉的一個例子,你在一個網站里面留一個地址,你就會收到很多垃圾郵件,我們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在小程序里面再次發生。
•第五個問題是小程序能不能夠分享?
當然有一個問題就不列出來了,小程序能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肯定不能,這就不作為一個問題了。但是小程序可以分享到聊天里面,可以分享到群里面。其實分享到群里面和聊天里面是有非常大的一個想象空間。我記得我們內部在討論這個功能的時候,把一個小程序分享到一個群里面的時候,其實剛開始的形態是非常簡陋的,就是我把一個小程序發到一個群里面而已,那只是利用群做了一個傳播,讓這個群里面的使用這個小程序。但是其實小程序的分享不僅僅是這樣子,小程序的分享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帶來一種新的協作的方式。
舉一個例子,當我把一個投票的小程序發到群里的時候,意味著群里面的每個人可以立即啟動這個小程序,並且利用投票,每個人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投票。對於一個群來說,這個小程序帶有每個人的登錄狀態,大家訪問的是同一個小程序的任務。基於這樣群的任務,它可以被群里面的所有人共享,當任何一個人更新群里小程序狀態的時候,群里其他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基於這個想法你可以想象得到,可能會存在非常多的一些協作式的小程序。
我們還提出了關於小程序頁的概念,比如說一個股票的小程序,我分享的只是我當前所看到的0700股票的這一頁,然後分享到一個群里面去了,群里面的人看到的也是0700這樣一個股票的頁面,我們把它叫做小程序頁。這里我們希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的是一個活的數據,是當前我看的信息。我的意圖並不是說把一個程序分享到群里面讓大家重新運行這個程序,我只是分享了一個活的信息過去,而且在未來我們更希望的是,當然現在還沒有做到,我們更希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面這一頁的信息它是活的,所謂活的意思就是當它出現在一個聊天里的時候,你甚至不用點進去你就能看到這個小程序的表現。例如說我分享一個時鐘的小程序到群里面,那麽群里面每個人看到這個小程序,不用點進去就可以看到已經有一個時鐘在那里運轉。暫時這個形態還沒有實現出來,但是我個人非常期待。我相信這種協作式的任務,對於小程序的分享會起到一個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在里面構思出非常多的需要群組一起完成任務的小程序。
•第六個小問題,很多人會問小程序能不能做遊戲?
我們現在並不能。
•第七個小問題是小程序能不能被搜索到?
會有非常多人說我們早一點做小程序,然後就可以很好的利用這樣一個前期的流量,這里特別遺憾地說,我們更希望小程序不是基於一種流量分發的方式獲取用戶,就像剛才說的我們更希望小程序是通過一種用戶觸達的方式,當用戶需要的時候觸達到它,然後使用它,而不是不需要的時候推薦給他使用,所以用戶能搜到小程序,但是我們可以極力限制它搜索的能力,避免它濫用,使得用戶在微信里面能夠搜索得到他需要的一個小程序。
•第八個小問題是小程序和公眾號的關系是怎麽樣的?
剛才大家明白了小程序和公眾號是一種很獨立的關系,但是因為很多的公眾號和小程序他們可能是一個企業開發的,所以它們應該有某種關聯,目前我們提供的一種關聯是,你在公眾號里面可以看到這個公眾號同一個企業還做了哪些小程序,或者你在一個小程序里面你也可以看到,做這個小程序的企業還做了哪些公眾號,他們是可以互相跳的。
還有一個小問題是,既然小程序會突出二維碼,那麽微信里面會不會對於線下的店會有一些提示,在目前這一階段我們可能會很輕量地讓用戶能夠看到在他附近還有哪些小程序存在,我們說的附近的小程序存在是指附近有哪些在提供服務的店,他們同時也有小程序。比如說在三公里以外有一個士多店,那麽你可以看到並立即打開它的小程序,然後買一點什麽東西,這是很有可能的。
看了一下,我列的大綱里面基本上沒有很大的遺漏,對於小程序的闡述基本上就到這里,占用了大家非常多的時間,希望我能夠講的比較清楚吧,非常感謝大家。可能大家還會關註一個問題,小程序到底什麽時候可以用?我們希望1月9日小程序可以被所有的用戶所使用,我們也希望1月9日開始能夠有更多的企業把他們的服務變成一種小程序的形態,提供給微信的所有用戶來用。
我今天的演講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