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談中國通脹:產能過剩vs成本推動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www.xanga.com/consilient_lollapalooza/649070261/item.html
交易的定價模式,有一種叫Cost-Plus,即成本加上一部份定價利潤去作定價,中國的情況跟這模式挺相似。中國整個生產可以看作一間很大的工廠,它有很多產能,而且用Cost-Plus的模式定價。倘若中國真的產能過剩,過渡競爭,令自身的盈利大減,但無論如何地減,它只能減那Plus,而減不了那成本 cost。中國的工業,真的是有很豐厚的利潤可以去縮減嗎?我不認為中國的通脤是產能不足,求大於供,以至出貨價上升,造成通脤以及工業的高利潤。我認為瓶頸的環節是在原材料以及基本生產成本的結構性趨升,如石油相關成本、水、電、環保、社會基本福利、運輸、薪金等等的成本的趨升。縱使中國有某些工業的產能過剩,但基建的投資不足,原材料的不足,財富分配不配,以及環保、勞動法律以及貿易的公平回歸等力量,對通脤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例如,中國的維c產業雖能提高比全球需求還要多的維C,產能嚴重過剩,但電價、化工材料價、人工、以及環保相關成本的推動,觸發維C價格可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由每公斤 $2.5美元,上升至每公斤$10美元。這雖與部分廠商因環保而要停產有關,但即使價格隨時間而回落趨定,但也比以前$2.5在較高的平台高位運行。這只是云云工業的其中之一例子。沃爾瑪無止境的壓價已到此為止,全球經濟要面對滯後的全球資源價格上升的後果。石油價格比五年前上升5倍,我們的通脤(greatsoup:此處誤植,應為通脹,下同)五年加起來只有15%左右,我們真的可以輕易消化那五倍的成本嗎?

然而,首席經濟學家說的加息無效,反而導致過渡緊縮的說法,我是認同前半部份的。我相信中國加息是解決不了通脤問題的。加息加大了整個經濟體系的資金成本,增加存款動機,但增加不了養豬動機,降不了整體成本。投資不足的基建福利環保,無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加息並不減低其投資進程。資金成本上升,只會讓成本推動的通脤更為惡化。因此,中國也深明此理,在嚴重的負利率情況下,也盡量不加息,只加準備金,嚴控貸款,讓經濟學家大跌眼鏡。

中國政府知道中國的通脤是成本問題,所以為了減低成本,他創造了成本下降的兩個先決條件:減低入口成本及增加經濟效益,就是減低Cost,增加Plus,再讓Plus去縮減,雙重的讓通脤(greatsoup:此處誤植,應為通脹,下同)降溫。

中國的入口成本高昂,跟人民幣被低估有關。低匯率,入口油價自然高。跟”造紙行業低水平投資綜合證”相似,過渡地投資製造環節,只會推低售價,再讓原材料價拉升,壓縮利潤及投資回報。現在中國就是要重點打擊”低水平重複建設”,讓”中國工廠”成為一個高附加值的強大工業,而不是只賣勞力的OEM。人民幣被低估,讓中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就是不斷地流入中國的資金,資金在區內無路可走,只去連低質素的投資也變得合理,再不是就是全國炒房炒股炒材料,造成資產膨脹及低投資回報的合理化。在這背景下,中國如何面對?

匯率被低估造成入口性通脹、資金過剩。入口性通脤及資金過剩造成通脹、資產膨脹以及投資回報低。然而,中國還未準備好開放人民幣匯率,背後有大量的三農問題及金融風險問題,要一百萬個經濟專家要處理。因此,中國採用了”經濟升級”以及”貸幣政府從緊”,配以”行業手段”去調控經濟。勞動法、減退稅及節能減排法,主動淘汰大量低水平工業,緩解”低水平投資綜合證”,同時限制貸幣供應量,而不增加貨幣成本去增加資金效益,同時不加大資金成本。這些法律及行政手段並非完全的市場經濟,但非常時期就是要用非常手段,再不這樣做,中國通脤便會跌向惡化的旋渦。

中國的方法暫時十分有效,房地產冷了,股市跌了,資金緊了,投資難了,貿易順差增長下來了。資金罕有了,並只流向有需要之處,是成功控制通脤的關鍵。”簡易資金”不足,商業便從房及樓市抽資,房及樓市不振越是脫離”中國溢價”,越是理性回歸,調控便越是健康。然而當中國初嘗讓人民幣升值以降入口成本以及透過產業升級去增加效益的同時,美國大降利息,讓美元大幅貶值,使油價急速高漲...這真讓中國頭痛呢~

行政手段控制價格之完結,只有兩個情況:供需失控導致社會混亂或通脤(greatsoup:此處誤植,應為通脹)及時受控而能讓市場機制反映溫和通脤。中國在跟時間的競賽中,歷史雖然將結果指向前者,但我希望最後的結果是後者!

greatsoup:
中國的調控力量應一次較一次減弱,因對國家內的企業的控制度慢慢降低。不過以往績而言,宏觀改革大多數短期惡果多,長期惡果少。

企業改革主要都是因為中央財政收支不足失敗的。其實中國改革確實非常現實,三個字能講述此現象:「錢作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

多晶硅“过剩”谜底拆解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5/HTML_YS2I8KC60GE5_1.html


9月10日,一支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带队的“国家产业调整调研组”造访徐州。调研组阵容极其豪华,囊括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科技部、中编办、知识产权局等数个国家要职部门,多晶硅投资过热成为该调研组重点关注内容。

“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调研多晶硅行业的投资过热问题,早先的8月11日,国家数个部委已会商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多晶硅企业讨论这一问题。”14日,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配合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达成的共识,新近相关多晶硅投资准入门槛或将出台。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此前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多晶硅与传统产业钢铁、水泥等同时遭到国务院“点名”。

令 人惊讶的是,在部分多晶硅企业遭遇停产或是限产的同时,一线多晶硅巨头仍在扩产路上疾行。以江苏中能为例,其三期第三条5000吨的生产线将于9月底投 产,届时将形成18000吨的生产规模;赛维目前第一条5000吨生产线已于9月初建成,年底全部生产线建成后将达到15000吨生产能力。

“如果多晶硅投资门槛出台,那么将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的多晶硅投资格局,同时也会对现有小厂形成冲击。”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相信,今年年底及明年,将是多晶硅行业洗牌的时机,“百吨或是千吨的小厂将会出局”。

过剩谜底

根据记者了解,以1.8万吨的产能,江苏中能跻身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行列,并规划至2010年产能扩至2.1万吨。

“之所以敢于扩大产能,缘于有充足订单在手,现在虽然开足马力生产,但我们每月仍亏欠下游企业100吨左右的多晶硅。”吕锦标解释,该公司先前与尚德电力、常州天合、南京林洋、晶澳大阳能等下游电池企业签定了5-7年的长单,需供应33311吨多晶硅。

吕锦标表示,2.1万吨的产能为在1.8万吨生产线基础上的技术改选提升,今年该公司计划产量为75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15%。

除却江苏中能和赛维LDK外,英利集团目前一期年产3000吨多晶硅工程即将于10月投产,并计划年内启动二期6000吨工程建设,并最终形成1.8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多晶硅巨头们的扩产,带来业内外相应的担忧。据统计,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

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保利协鑫能源执行总裁江游分析,目前国内这个行业有20多家企业进入,如果预测明年光伏安装量为12G瓦计算,其所对应多晶硅供应量为7-8万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规划全部上马且化为现实产能,这个行业确实过热”。

“但是国内的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这需要分拆理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告诉记者,2008年国内多晶硅(6N以上)的产量只有4000多吨,满足下游市场四分之一的需要,其余均需要进口。

目前,多晶硅生产能力分3个等级:第一,对外宣布的能力;第二实际已经建成的能力;第三,实际产量。

赵玉文称,在建的项目有可能停产,计划的生产能力也未必能够实现,加之拟建的项目并非一定能够上马,如果以2008年的需求量作为指标,仍有1.5 万吨缺口,“保守估计今年晶硅电池的需求量约为2.8万吨,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产量只能达到1.4万吨左右”,故此当前多晶硅的实际产能并未过 剩。

前述知情人士亦向记者承认,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较为浮躁,企业宣称的产能连1/5都没实现,“如果依照目前规划的产能,连2020年都能满足需要”。从此逻辑推导,17万吨的规划很难实际上马。

洗牌加速

目前多晶硅价格已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急剧跳水,从峰值350美元/公斤下降至现在约70美元/公斤的价格,跌幅达500%。70美元/公斤的价格已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相近,而国内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

与此对应,国外大厂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

吕锦标承认,江苏中能2008年67美元/公斤,但2009年一季度已成功降至46美元/公斤,随着三期生产线于9月的全部投产,“2009年每公斤成本可以控制在35美元,2010年达到25美元”。

令 人不安的是,目前国际七大厂均有扩产规划。江游告诉记者,国际巨头扩产并不能对国内市场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国际七大厂的扩产均需在2-3年后才能实现,“ 虽然国内好的多晶硅企业每公斤成本会比国际巨头高出3-5美元,但考虑到运距、关税等因素,国外巨头并不占优势”,国际巨头们的扩产影响更多的是关系到国 内多晶硅企业未来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吕锦标则认为,“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以万吨级的产能作为标准”,国内的多晶硅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

事实上,因为下游需求的不旺及市场竞争的激烈,7月份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已经出现间歇性停产。

同 时,多晶硅产业的融资渠道在不断收窄。在国务院提示多晶硅“产能过剩”之后,银行对多晶硅企业的态度几乎180度转变。“江苏光伏产业占据全国的70%, 多晶硅产业约占全国的50%,除却江苏中能、江苏顺大这样的大多晶硅企业,还有无锡中彩、盐城特华等中小企业,还有一些小的计划上马项目,我们现在对小项 目已经收紧银根。”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国家目前颁布废多晶硅进口禁令,从9月1日开始,废多晶硅不再允许进口。由是打压小企业进入门槛。

前 述知情人士表示,未来国家应该出台规划多晶硅投资相关政策,“准入政策应该会有环保要求、质量、产能、土地地供等方面的要求,既要求对新建的项目进行严格 审批,也要求现有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如对能耗、规模及废气回收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规范国内多晶硅市场,引导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将 起到积极作用”。

天合光能首席执行官邹西原相信,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定会有大洗牌动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7

产能过剩严重 油菜籽压榨业待变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03/000000148039.shtml



由于压榨能力过剩,一些无籽可用的企业转而使用进口菜籽,使进口油菜籽数量在过去两年急剧增加。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菜籽进口量超过320万吨,较2008年增加一倍左右,连续四年增加 

1月27日,中粮集团与重庆江津区就上马油菜籽压榨签署合作协议,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左右。业内人士认为,油菜籽压榨能力已经出现过剩,油菜籽压榨业急需整合。

中粮集团油脂油料部总经理王印基当日表示,新上马项目占地200亩,总投资6亿元,一期工程投资5亿元,预计2011年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每天可压 榨菜籽油600吨、精炼小包装食用油600吨,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3年内将占领西南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按照国产油菜籽36%的出油率倒推,中粮 每天如果压榨600吨菜籽油,需要油菜籽1600吨左右,年处理油菜籽能力最多将超过60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张立伟日前撰文称,截至2007年底,我国具备四级菜油生产资质的企业有400多家,年加工菜籽能力超过3000万吨。中华油脂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油菜籽年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意味着早在2007年底,油菜籽压榨能力已经过剩。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红星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据我了解,现在湖北油菜籽加工厂的开工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湖北日月油脂负责人梁启平做出了类似的判断,他说很少有油菜籽加工企业开工能超过7个月。

虽然在2007年底压榨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近2年来,上马的油菜籽压榨项目却有增无减,这与政策的鼓励不无关系。2009年5月公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和深度开发,新增菜籽油100万吨产能,以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

梁启平认为,在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超过供应量的背景下,政策不应该再鼓励企业做大,而是应该鼓励企业做强。梁红星说,国内的油菜籽压榨企业大约有70%是小企业,日处理能力在50~200吨之间,不少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设备比较落后。

此外,由于压榨能力过剩,一些无籽可用的企业转而使用进口菜籽,使进口油菜籽数量在过去两年急剧增加。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菜籽进口量超过320万吨,较2008年增加一倍左右,连续四年增加,并且打破了2000年创下的296万吨菜籽进口历史最高纪录。

梁红星认为,油菜籽加工业应该提高准入门槛,主要扶持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淘汰小规模的企业,压缩油菜籽压榨产能,在国内市场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力量平衡的市场结构,从而最大限度保护油菜籽种植农民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2

光伏产业再现扩张潮 业内专家称明年“过剩是必然”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1/189133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5

海亮集團:國內銅加工業產能過剩 利潤率僅3至5%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135.html

第一財訊 全球最大的合金銅管生產企業海亮集團副總裁汪鳴在5月20日舉行的「上海銅鋁峰會」上表示,目前國內銅加工業呈現產能過剩、高精不足的問題,平均利潤率只有3-5%。

汪鳴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銅加業在需求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產能擴張勢頭不減,預計目前全國銅加工產能1200萬噸以上。而據專家預測,2015年前我國將有銅加工材315萬噸新增產能建成,但高產精品產能僅佔40%左右。

「產能過剩與產品同質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已經極大擠壓了企業的贏利空間,行業平均利潤率極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5%。」汪鳴指出,產能 過剩的同時,國外部分出口市場也因為「雙反」的壓力受阻,比如2010年9月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銅管徵收11.25%至60.85%的反傾銷稅後,導致中國 銅管出口到美國的銷量同比下降幅度達到48.45%至2.46萬噸。

汪鳴透露,面對全球經濟不振,加之美國反傾銷,國內幾家大型銅管加工企業已經將境外銷售重點轉移至亞洲、拉美、中東等新興國家與地區,重視從尚處於空白地域的市場開發力度,以獲取新的商機。

比如海亮集團就增加了內貿銷售的比例,去年內貿銷售佔比已經增加到了50%,並且在越南設廠,避免「雙反」政策的衝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4

運力過剩: 「二次探底」重壓船運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8/yMMDAwMDIzODgyMA.html

盛夏臨近,寒意未祛。這是眼下航運業的感受。

無論是國內外的大型航運巨頭,還是內河航運的民營船公司,都在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虧損又來了。數月前被盛讚的行業復甦正在被賬簿上的紅字一筆筆粉碎。「二次探底」預言一步步成真。

截至目前,中國沿海航運企業虧損面約30%,內河航運企業虧損面約40%。這是日前交通運輸部傳來的消息。

倫敦航運諮詢公司德魯裡(Drewry)在其報告《脫去面具的運價》中預測,亞歐線運價下跌將貫穿全年。鑑於成本上漲、東西向主航線運價(不包括燃料附加費)將會下降13.2%,船公司今年可能將重新苦撐盈虧平衡。

自年初起,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下稱「BDI」)至今仍在持續下跌,相比去年去年同期跌幅超過50%,遠遠低於航運業盈收的安全臨界點。按照行業的普遍成本測算,大部分航運企業在BDI跌到2500點以下就會虧損。

這一切,彷彿2009年重現。在經歷了那一場巨虧噩夢之後,全球航運業復甦的盛世到如今只維持了三個季度。

很多人把罪責歸結到瘋狂的運力擴張上。今年以來,行業巨頭馬士基不斷拋出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訂單,早前,長榮海運也訂購了百艘集裝箱船。目前在亞洲地區,市場集裝箱船運需求約為2700萬標準箱,而實際上運力供給卻達到了3400萬標準箱。

又見虧損

去年11月,在廣州的國際海運年會上,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曾看好2011年的BDI將達3500點。當時復甦的聲音成為主流。

不過,被看作行業景氣風向標的BDI卻與人們的願景背離。今年以來,該指數一直大幅低於去年同期水平,並多次出現連日下滑,始終未能越過1500點。在第一季度裡,BDI平均1365點,較去年同期的3026點,跌幅近55%。

在談及BDI走勢時,波羅的海交易所首席執行官Jeremy Penn對本報表示,「全球航運業未能直接受益於經濟復甦,BDI從去年第4季度開始一直下跌,如果情況未能好轉,船公司將重陷虧損。」

當前,航運企業陸續出爐的第一季度財報證實了這樣的結論。

中海集運一季度虧損1.46億元;中海發展一季度純利同比下降16.7%至3.82億元人民幣;中國遠洋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70.2%至5.5億元人民幣;長航油運一季度虧損9590.97萬元。

以中海集運為例,其第一季度多條航線運價下跌,成為虧損主要原因。其中,中海集運的歐美航線運價全線下滑,歐線和地中海航線分別下降12.18%和17.96%。中信證券預計,隨著第二季度旺季到來,中海集運的收入有望出現反彈,但是前提條件是主要航線運價的恢復。

5月13日,東方海皇發佈今年首季財報,虧損970萬美元。與此同時,韓進海運也遭遇「開門赤字」,虧損9700萬美元。智利南美輪船則是在第一季度收入大漲的情況下,仍然虧損1.86億美元。

行業巨頭馬士基在11日發佈的中期管理報告中表示,儘管首季可以保持增長,但是運價下跌壓力巨大,預計今年的業績無法超過去年。

「其實現在的貨量是在增長的,但是運費卻在跌,再加上油價越來越高,收支很難平衡,」蕪湖吉運航運有限公司運輸部王興(化名)說。

「自殺式」擴張

「船隻供應數量巨大正在打壓市場,很多人開始把這稱為『自殺式』擴張,運價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Penn表示。

在第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0.8億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4.3%。但受運力過剩、油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成本大幅上升,運價下降,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航運企業經營困難。

今年國際干散貨運力將增長14%,而需求增幅僅為5%~6%。與此同時,自去年10月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幅超過15%,船用燃料油5100元/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過剩的運力,始於2008年前後航運企業投向造船廠的大筆訂單。當時,國內外航運企業大肆購置新船,這些船隻多數已到交付時間。

在亞歐航線上,今年上半年將有49艘1.3萬TEU以上大船交付運營,總計達66萬TEU的運力將投入亞歐航線。

國內某大型遠洋運輸企業市場部人士表示,接下來亞歐航線運力過剩的局面將進一步擴大,運力過剩這個航運業的老大難問題在今年會達到頂峰。即使貨量復甦到經濟危機之前,運價壓力也很難緩解。

儘 管如此,馬士基、中海集運等航運企業還在添置新船。此前,馬士基已向韓國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新近訂造10艘全球規模最大、最高效的1.8萬TEU集裝箱 船。另外,消息人士透露中海集運、中遠航運等也在籌劃升級船隊。業內認為,一場大型集裝箱船的訂購高潮即將到來,在行業巨頭紛紛完成運力結構的調整之後, 運力會更加集中,小型公司或將倒閉,或將被收購。

「過剩的運力讓二次探底這個預言越來越真實了。」王興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5

产能过剩利润走低维C困局待解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85769.html

产能过剩,国内维生素C价格不断走低,从2008年7月近160元/kg逐年下滑到目前的35元/kg左右,外贸报价在4~5美元之间。这种局面估计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为缓解产能过剩,业界一直在盛传《维生素行业准入条件》将出台。不过,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西药部主任谈圣采近日对限产细则一事无明确表态,他仅表示目前限产规划仍在研究,今年9月下旬将召集维生素企业进行协商探讨。而国内几大维生素C企业目前仍无限产、停产的打算。

“没有听说限产令要出台,我们公司近期也没有限产、停产计划。”针对业内传闻国家有关部门将于7月1日出台维生素限产细则一事,一家维生素C生产企业有关人士表示不知情。他称,除了惯常的设备检修导致的暂时性停产外,企业不会进行政策性停产。

2011年1~4月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数据显示,维生素类产品进出口额都呈显著下滑,其中进口额为6.45亿美元,同比下降22.6%;出口额为0.73亿美元,同比下降16.08%。

据统计,2010年底中国维生素C产能将近18万吨,2012年预计超过20万吨,而全球维生素C原料药需求约12万吨,供大于求现象显著。目前 50%的维生素C产量用于医药制造,45%用于食品行业,而国内维生素C五大产家占据产能约90%,日益走低的价格正在不断压缩公司的利润率水平。

中国制药集团(01093.HK,石药集团的上市公司)2011年一季报显示,维生素系列产品营业利润率为18.5%,同比下降约28个百分点。而 东北制药(000597.SZ)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92.53%,公司称系因维生素C竞争激烈,销售价格大降,同时成本不断升高所致。

“现在看谁能挺到最后。”一家大型维生素生产企业的人士如是说。中国化工网医药化工产业研究中心顾问侯钰介绍,维生素C的生产采用发酵工艺,一旦设备停产,对热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而要再次开机、预热,其造成的从设备到物料的成本都将高于生产成本。

部分企业表示将积极开拓维生素C深加工市场,用以消耗过剩产量并提高产品利润水平。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9

搜運力嚴重過剩 航運企業資金鏈風險凸顯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897.html

融危機爆發後的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令全球最大的干散貨航運商中遠集團,也因為不願履行此前簽訂的高價合同而一度遭遇船舶被扣的尷尬。

近日有國際船東稱,由於中遠集團要求停止履行2008年航運繁榮時期簽訂的租船合同,調整當時簽訂的租船費率,部分船東已經扣押了中遠的部分船舶作為未付款的抵押品。

昨天,中國遠洋(601919.SH,01919.HK)投資者關係部一位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公司下屬航運企業的確與部分國際船東就租船合同的談判出現商務糾紛,導致幾艘船舶被扣,不過目前被扣船舶已經陸續解除扣押。

一位航運公司內部高層對記者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不少中小船企出現延遲交付租金或者推遲造船訂單的行為,此次航運巨頭中遠也出現類似狀況,足以可見目前航運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不小。

運價租金成倍下滑

與中遠發生商業糾紛的,也包括希臘最知名的一家船東,該公司有17或18艘船舶租給了中遠,並一度扣押了中遠的一艘貨輪,阻止其離開美國路易斯安那港口。

對於與國際船東的合同糾紛,中國遠洋方面昨天給記者的聲明中指出,這次中國遠洋所屬公司的市場行為,屬於具體的業務操作範疇。「控制成本、調整租金是公司廣大股東的強烈要求。」

據瞭解,中遠之所以希望通過「調整租金」等方式來「控制成本」,與國際航運市場運價與船價的大幅下滑有很大關係。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當時航 運企業與船東簽訂的好望角型(Capesize)貨輪5年期合同的典型租船費率約是每日8萬美元,而在目前的短期現貨市場,好望角型貨輪的租船費率只有每 日1.8萬美元。而造船價格更是跌到了近三年以來的低點。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海運業處於最繁榮的頂峰期,當時很多航運企業都錯判全球經濟的走勢,下了不少訂租船合同,而且有些是中長期鎖定量價的,現在運價已下降到歷史較低位置,問題就出來了。」航運專家陳弋指出。

另一家航運巨頭的管理層則透露,事實上,在近兩年的航運低迷期,拖欠船費、延付租金的中小航運企業時有出現,由於此前簽訂的租金太高,目前的運價太 低,到付的船一下水就會虧損,很多合同根本執行不下去。不過,一般大型航運企業不到萬不得已,都還是會「硬著頭皮」繼續履行合同,畢竟為終止或修改合同付 出的信用成本和違約資金將是不小的代價。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遠洋就曾遭遇巨虧尷尬。2009年,公司一度巨虧75.41億元,儘管2010年一度扭虧,但最近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又顯示,今年上半年歸屬權益持有人的淨利潤又將出現虧損。

資金鏈趨緊

更讓航運企業鬱悶的是,持續低迷的航運市場,並沒有馬上回暖的跡象。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坦陳,受全球經濟低迷、新船交付快速投放及運價持續低迷三個因素影響,預計下半年的海運市場形勢將比上半年更嚴峻。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日,全球干散貨船隊(大於萬噸以上的船舶)規模已達到5.7億載重噸,較2009年底增長了23%,還有2.5億噸的訂單將要在明後年逐漸完成。

陳弋還指出,預計遠洋市場可能要到2013年才會有起色,因運力過剩實在太嚴重,現在的新船訂單是目前整個船隊規模的44%。

「2009年國家的四萬億投資救了航運市場,航運界錯以為中國和全球經濟還會延續當時的增長速度,開始大量訂船,現在運力逐漸交付,而經濟卻進入平 滑期,產能就出現了過剩。」上述航運巨頭的管理層對記者表示,如果下半年需求持續不振,交付的運力沒有貨量支撐,將要極大地考驗航運企業的資金鏈和承受 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航運企業的資金狀況已經不太樂觀。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航運景氣報告》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船舶運輸行業流 動資金景氣指數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20%的船舶運輸企業出現了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船舶運輸行業融資景氣指數也連續下降了三個月,跌入不景氣區間,企 業融資難度明顯加大。

一旦航企的資金緊張進一步加劇,勢必進一步影響造船企業的訂單和經營。中銀國際最近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月均接單量為 635萬噸,同比下降42%,已經顯示出全球船市未能延續持續復甦的態勢。比如中國船舶(600150.SH)上半年的新船訂單就出現回落,目前在手訂單 可以基本滿足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的生產任務,但如果新增訂單不能有效增加,2013年訂單可能不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6

投資過熱產能過剩 中國LED產業冬季來了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4OMDcyXzM2MTc4OQ.html

資本力量加速推動下,大干快上的本土LED產業提前進入了冬季。

「由於LED產業發展速度低於預期,上半年國內整個產業鏈上的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昨日,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在上海G20-LED峰會上說,階段性投資嚴重過熱狀態已經出現。

國 內9家LED中上游上市公司半年業績顯示,雖然收入同比增長,但毛利表現差強人意。除乾照光電(300102.SZ)和瑞豐光電(300241.SZ) 外,其他上市公司的LED芯片或封裝器件等主業的毛利率均大幅減少。其中,國星光電(002449.SZ)與士蘭微(600460.SH)上半年淨利同比 下滑。

LED的冬天來了

張小飛不是有意渲染。幾天前,瑞豐光電已在財報中坦陳,最近兩年,LED企業大幅擴產,整個行業將進入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新階段。

瑞豐光電總經理龔偉斌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LED電視的拉動力快速減弱,MOCVD(LED芯片生產設備)擴充帶來的產能過剩,將造成今明兩年芯片價格下降,降幅達30%至50%。

大 幅降價的事實正在發生。今年上半年,三安光電芯片收入增長101.6%,毛利率同比卻下滑10.76%;德豪潤達LED封裝器件收入增長 385%,毛利率卻下滑8.47%;LED封裝龍頭國星光電收入同比增長34%,整體毛利率卻下滑9.82%;士蘭微LED器件、雷曼光電毛利率則分別下 降13.31%、8.29%。

毛利率大幅降低,在龔偉斌看來,還僅僅是產業冬季的徵兆。「如果目前MOCVD的佈局達到50%,真正的殺戮才會開始。」他說。

高工產業研究院的數字顯示,今年1月~7月,中國MOCVD設備增加超過200台,預計2012年,中國LED芯片產能將為2010年的10倍。目前中國MOCVD設備已達543台,算上在建的96個項目,總台數達1642台。

本報之前報導過,設備數量大增主因在於各地政府的設備補貼與市政照明訂單。台灣地區光電半導體產業協會秘書長詹益仁說,許多台企遷至大陸,也受此吸引。

設 備只是產能過剩風險徵兆之一,材料環節更是,尤其是藍寶石。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國內LED藍寶石襯底年產能已達685萬片,在建項目還有 41個,投資額高達120.8億元。擴產完成,年產能將升至1.01億片。而2011年全球LED藍寶石襯底需求不足5000萬片,國內不到1000萬 片,風險程度已很高。

張小飛說,今年國內封裝投資額同比已下降20%。去年90%以上封裝企業盈利,今年許多將面臨虧損。他預計年內倒閉的封裝企業將達10%。

龔偉斌透露,產能過剩已讓韓系廠家感到警覺,它們已叫停MOCVD項目。而中國市場資本仍在湧入,已上市、正在上市或準備上市的LED公司,正通過增發、發行企業債務等方式融資擴產。

公開資料顯示,本土以LED為主業上市的企業有9家,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LED企業有上百家,國內上市公司涉足LED業的有40家,收入規模僅2億元至3億元。

3個月前,全球第二大LED設備巨頭Veeco首席執行官Peeler曾對本報表示,中國增長主要受惠於產業轉移,政府補貼則當了「一副猛藥」。他坦陳,現在到2015年,LED業一定會大調整,「何時發生還不知道,但不會長」。

企業忙自救

為了生存,LED正使出渾身解數。低價搶市已成必需。

張小飛介紹,截至7月31日,LED 2吋藍寶石襯底從年初最高35美元/片下降至13至15美元/片,平均降幅超過50%;封裝器件均降23%,最大降幅達37%;LED應用產品價格均降21%。

價格之外,它們也開始借助地方保護主義提高競爭門檻。上海亞明燈泡廠技術總監李志君透露,LED照明價格體系混亂,市場充斥大量低劣產品,整個行業面臨嚴重信用危機。

「LED射燈的價格離譜,從10元到200元都有。」大連九久光電公司總經理施偉力說,有些地方市政照明項目明顯偏向,一盞路燈甚至賣出6000元天價。

三 安光電、德豪潤達的財報或能說明部分問題。上半年,兩家公司的LED應用產品毛利率分別高達40.68%、42.72%。個中原因在於,三安光電來自淮南 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蕪湖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市政照明工程銷售收入,分別達9615萬元、8549萬元,佔LED應用產品總收入比重高達 97%;德豪潤達財報顯示,其蕪湖、大連LED 產業基地下半年陸續進入產能釋放期,公司對策是,以市政照明為切入點,商用照明為突破口,等待普通家用照明市場爆發。

知情人士透露,德豪潤達LED產業項目落地蕪湖和揚州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當地市政照明訂單,已獲得的此類意向訂單保守估計超過6億元,揚州可能已達4.5億元。

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位人士承認市政照明訂單價格偏高。但他表示,如果沒有此類支持,LED企業不太可能到蕪湖投下幾十億元。

「不過,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就那麼多,不可能全部補貼給LED企業,補貼力度會逐年減弱。」他說。

有些LED應用企業認為,國家補貼政策應該修改,政府補貼不應侷限於LED產業的中上游,而應該補貼給LED下游的應用廠家,甚至最終消費者,以刺激產業真正成長。張小飛說,必須要有基於市場的准入機制,否則市場太亂了。

不過他們也有一些樂觀在。龔偉斌認為,產能釋放、競爭加劇,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適合表現差異化的時期」,中國LED真正進入照明市場還有很長的路,價格戰只是第一關,它可以讓LED照明市場格局放大。

張小飛強調,產能過剩有「階段性」和「相對性」特點:一是LED上游自我滿足率不足,藍寶石襯底全球範圍產能過剩,而中國進口數量巨大;二是LED芯片集中於中低端產品,生產效率低,且高端材料以進口為主。

之前,SEMI中國半導體照明與平板業分析師戚發鑫也表示,中國LED產業上游,應謹防「結構性產能過剩」。由於LED最大市場在通用照明領域,該領域的產品中國仍依賴進口,如果未來1到2年本土廠家仍競逐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將顯而易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84

LED扎堆IPO:產能過剩以自救還是賭下一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5/xMMzA4XzM4ODQxMA.html

本土LED企業出現奇特一幕。證監會公告顯示,12月8日至12日5天內,聚飛光電、深圳萬潤、利亞德光電和深圳長方4家LED企業接連申報上會。

它們為何扎堆IPO?原來,這幫企業正日益遭受著產能過剩煎熬,如不能安穩度過,2012年可能引發嚴重資金短缺問題,不排除成為人家的整合目標。

產能過剩加劇

12月8日晚9點,同方股份副總裁王良海在深圳與幾位LED企業高層聊天時說,明年一季度,國內LED芯片產能將升到歷史高點,價格將大幅下降。

他表示,截至目前,同方共到貨50台MOCVD,20台投產,剩餘部分也將調試投產。

「MOCVD數量在10台以下的企業,未來發展很危險。」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說。

這主要沖規模而去。按規律,一個LED企業MOCVD設備至少30台以上,才有規模效應。很多LED企業仍繼續購買該設備。比如,11月中,湖南華磊光電又向AIXTRON訂了8台。

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國內新增MOCVD達300台,預計2012年將再增近200台,屆時LED芯片產量將約為2010年的10倍。

之前,MOCVD設備巨頭Veeco中國總裁王克揚對記者說,中國前幾名LED企業已購買了他們公司訂單,其中一家買了很多。消息人士透露,德豪潤達一家訂了大約100台。

王良海說,明年第一季度,國內LED芯片價將見底,隨後庫存消化週期至少要6個月。

瑞豐光電董事長龔偉斌認為,國際產能過剩是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前兩年,台企與日韓廠家也曾瘋買設備,數量達2000多台,但因市場疲軟,導致今日它們將庫存傾銷大陸。王克揚說,年初,三星減少芯片採購,致70%背光芯片傾銷至照明市場。LG和台企跟進後,全球一片紅海。

截至目前,台灣LED上游企業產能利用率僅60%。張小飛斷言,明年國內企業生存狀況將因產能過剩而出現惡化,資金將進一步短缺。

LED併購潮

這跟扎堆IPO有何關係?原來,追求規模須有大筆資金。如果自身規模無法快速擴充,明年可能成為別人整合的目標。

過去一年行業已現併購潮。本報整理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全球LED業已發生13起併購案,中國市場4起。

張小飛說,國內LED企業被收購,一般與產能過剩、價格下滑導致運營資金短缺有關。

正在中國尋求設廠的歐司朗,半年來瘋狂併購:7月初,歐司朗收購德國Siteco;10月,通過Townsend Ventures完購EnceLium;11月,收購Traxon Technologies剩餘股份。

國內一家LED封裝上市公司高層透露,去年歐司朗曾開出10多億元價格,要買下他的公司,但被他拒絕,後來他選擇了自行上市。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亞洲副總裁陳坤和說,收購可加速佈局中國,省時間。

GE、 科銳和飛利浦幾 個月來也接連發起併購。它們已經拉大與中國企業的差距。中國企業不願被甩得太遠。11月中旬,中油潔能以3.86億港元收購內地LED照明企業通達;德普 科技以1.24億元收購Mega Wide和Starry View所有股權,獲得內地、香港及歐洲品牌產品銷售業務。此前,德普還以1.6億元收購君譽科技60%股權,間接獲得江西偉光95%股權。

德普董事長李永生說,公司原電解電容業務增長乏力,年初開始併購涉入LED業,目前公司已斥資10億元收購4家LED企業,未來還將物色新目標。

但目前差距仍很大。雷曼光電董事長李漫鐵說,本地上市公司最大的營收不超過10億元,台企收入已達50億元,歐美巨頭則大約70億元。聚飛、萬潤、利亞德和深圳長方招股說明書顯示,4家企業營收僅4億元左右。

IPO或許能從資本的角度給本地帶來擴張機會。除可大量採購MOCVD設備(每台約300萬美元)、整合擴張外,它們也面臨一個嚴峻問題:背光市場接近飽和,依靠補貼的工程市場不可能無限持續,而通用照明市場遠未普及。它們必須留點糧食度過冬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