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大女兒伊萬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將在白宮西翼擁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盡管沒有官方頭銜和工資,但此舉讓本就引人註目的伊萬卡在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更加惹眼。
除了伊萬卡外,全球還有這些“第一千金”也不斷出現在媒體視野之中。
家族新星
43歲的瑪麗婭姆•謝里夫(Maryam Nawaz Sharif)是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的女兒。最初她只是參與家族慈善組織,但在謝里夫2013年的連任競選中,瑪麗婭姆表現搶眼,現在為其父領導的右翼政黨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工作。有熟悉瑪麗婭姆的人說,她總是能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也已經成為一顆強大的政治新星。
搖滾舞者
俄羅斯總統普京一直對私生活頗為保護,直到近兩年才有少許關於他兩個女兒的消息流出,但其中仍有很多未得到克里姆林宮證實。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2015年,普京的小女兒葉卡捷琳娜(Yekaterina)因被披露以卡捷琳娜•蒂霍諾娃(Katerina Tikhonova)的名字生活在莫斯科,才進入人們的視線。
據此前媒體報道,葉卡捷琳娜的丈夫叫做基里爾•沙瑪羅夫(Kirill Shamalov),其父尼古拉伊•沙瑪羅夫(Nikolai Shamalov)是一位銀行家,也是普京的老友。30歲的葉卡捷琳娜目前主管莫斯科國立大學在智力開發方面的政府資助項目,她和丈夫通過投資天然氣和石油行業,身價達到20億美元左右。
被媒體披露的這位蒂霍諾娃小姐,還是一位狂熱的雜技搖滾舞者,曾在2013年瑞士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第五名。
不過,在被問及這位蒂霍諾娃小姐身份時,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表示不知道她是誰。
最受寵的“第一千金”
31歲的蘇美伊•埃爾多安(Sumeyye Erdogan)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最小的女兒,也被外界認為是埃爾多安最寵愛的女兒。
“她父親稱她為‘我的小羚羊’。”BBC駐土耳其記者柯克(Irem Koker)說,“在土耳其這用來形容美麗又珍貴的人。”
蘇美伊是接受過美國和英國教育的政治學者,曾擔任埃爾多安領導的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的顧問,並陪伴他進行多次外交訪問。
2015年,曾有人猜測蘇美伊可能會競選議員,但她並沒有。現在她在土耳其一個女性權利倡議組織工作。
非洲首個女億萬富翁
43歲的伊莎貝爾•桑托斯(Isabel dos Santos)是安哥拉總統桑托斯的長女。她領導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Sonangol,2013年《福布斯》雜誌估算稱其凈資產超過32億美元,是非洲最富有的女性,且是非洲首位女性億萬富翁。
伊莎貝爾在金融、電訊和鉆石行業均有大量投資,是安哥拉最有影響力的商人之一。此外,她在葡萄牙的電力、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也有諸多投資。
透明國際組織將安哥拉評為世界上最腐敗的國家之一,伊莎貝爾也常被批評稱她的財富得歸功於其父的地位。但她和她的顧問們對此表示強烈否認。
“我今天的取得的成就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伊莎貝爾2015年接受BBC采訪時稱,“是花了20年時間努力鑄就的。”
總統辦公廳主任
39歲的奧佐達•拉赫蒙(Ozoda Rahmon)是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的女兒。奧佐達畢業於杜尚別塔吉克斯坦國家大學,後到美國喬治敦大學和馬里蘭大學學習語言,畢業後任塔吉克斯坦駐美使館文化和教育參贊,2009年任該國外交部副部長,後升任第一副部長。
2016年初,拉赫蒙任命奧佐達為總統行政辦公廳主任,同時奧佐達還在議會贏得了席位。
奧佐達的丈夫努拉利耶夫(Jamoliddin Nuraliyev)為塔吉克斯坦國家銀行第一副行長,夫婦二人有5個孩子。
奧佐達不是拉赫蒙家族中唯一擔任公職的成員,其長兄擔任塔國首都杜尚別市市長,妹妹則在外交部工作。據媒體報道,她的其他親屬也在該國商業領域或政府部門中擔任高級別職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出爐,背後正是中國城市群發展的邏輯。在此之前,觸覺敏銳的房地產開發商,早已開始在珠三角“環穗”、“環深”區域布局。
三大龍頭房企恒大、萬科、碧桂園,早已在此深耕多年;時代、龍光、合景泰富等本土開發商,也不遑多讓;而以融創、泰禾、龍湖為代表的外來品牌房企,近年也已深入布局華南。
樓市調控背景下,房企在珠三角拿地熱情不減。去年底至今的多場土拍中,開發商頻頻在穗深周邊城市舉牌,部分外溢區域的土地市場開始升溫;與此同時,開發商在珠三角的業務和角色急劇轉型,從開發商到房東、到小鎮運營,再到社區學校、醫院運營,變得非常多面。
珠三角布局視野
在主流開發商的布局中,珠三角經濟圈是絕對的重點之一,其中廣州、深圳是兩大引擎。
作為距離廣州最近的城市,佛山歷來受到廣州樓市溢出的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除較早進入的碧桂園、保利、萬科、金地外,目前龍湖、融創、泰禾、金茂等外來房企也已紛紛在佛山拿地。
佛山拍地信息顯示,在5月已出讓的6宗地塊中,有4宗被首次進入佛山的中昂、世茂、華發等房企拿下,總價達37.89億元。曾經的“價值窪地”佛山,如今已成為眾多外來房企布局珠三角的重要據點,甚至是首站。
重倉拿地前,一些外來房企在運營乃至集團戰略層面已做足準備,一旦出手便攻勢淩厲。以融創中國為例。收購深圳本土房企佳兆業失敗後,其2015年3月成立廣深區域公司。醞釀近一年後,2016年初,董事長孫宏斌才對外透露將布局穗深。當年1月,融創兩度在佛山拿地,出價總額達27.16億元。作為區域內最早進入且項目最多的城市,截至去年底,融創已在佛山布局6個項目。
通過並購與拍地渠道,融創目前已進駐9座珠三角城市中的8座,並在戰略層面將穗深定為重點發展的六大區域之一。“整個華南區的市場非常大,也有個別公司一年能賣800億”,談及未來目標,融創華南區高管黃書平表示,融創在該區域的目標是2017年賣200億,2018年達到500億規模。
與佛山情況相似,東莞、惠州承接了深圳的外溢需求。
在相關規劃中,到2020年,深莞兩市間將有5條地鐵連通,這也推動了開發商在此布局的熱情。去年底以來,多家品牌房企在東莞拿地,布局環深市場。據東莞中原研究部統計,去年東莞銷售前十的房企中,有七家是非本地開發商。
眾多房企中,一向推崇“軌道+物業”模式的萬科對軌道交通利好最為敏感。此前萬科就曾指出,未來按照TOD(依托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模式大規模發展軌道交通的城市帶中,以深圳為核心的“深莞惠”是最重要的一個地區。
去年6月,萬科與深圳地鐵攜手進入東莞,擬在東莞推進“軌道+物業”模式,參與開發地鐵上蓋物業項目。在深鐵成為萬科的基石股東後,擬延伸至惠州的深圳地鐵14號線,也將有望引入萬科,對地鐵上蓋物業進行開發。
在廣佛、深莞惠兩大城市輻射圈之外,受深中通道開工、廣州地鐵延至中山等基建利好影響,珠江西岸城市也受到了房企的關註。
尤其是珠海。據易居研究院統計,2016年珠海新房均價達16179元/平方米,位列全國第八,是珠三角僅次於穗深的房價第三城,與廣州單價差距不足千元。
與佛山、東莞情況不同,本地開發商在珠海占據統治地位。數據顯示,在珠海去年銷量前十的房企中,有“珠海三劍客”之稱的華發、世榮、格力3家本地房企的網簽套數與其余7家外來房企之和基本持平。其中,位居榜首的華發,網簽套數達9664套,甚至比第二名保利高出近三倍。
優質足量的土地儲備,是珠海本地房企的突出優勢。以華發為例,截至2016年末,其擁有805.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過半集中於珠海。中投證券指出,具有珠海獨特資源優勢的華發,在粵港澳大灣區、港珠澳大橋等利好下,土地價值有望重估。
轉變角色的試驗場
在招拍掛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土地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房企因此開始謀求轉型。珠三角是一個良好的試驗場。
格力地產就是一例。一方面,格力去年以19.65億總價拍得上海泗涇鎮高價地,繼續將房地產作為主營業務;另一方面,其承擔了珠海包括沙灘修複、海島開發、遊艇碼頭、漁港改造、人工島填海、度假酒店建設在內的多項城市綜合運營商職能,在房地產之外將海洋經濟、口岸經濟開拓為主營業務。
格力的轉型邏輯是,將房地產業務限定在珠海、上海和重慶,並在中心城市高價拿地;其他城市則同時開展現代服務業及現代金融業。
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格力地產已不是傳統的房地產商,在多板塊產業的基礎上,公司未來將變為城市綜合運營商和資本管理者。
城市配套服務和運營,是萬科的轉型方向。2013年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定位後,萬科旗下各區域公司先後確立轉型策略。以廣深區域為例,其“八爪魚戰略”指的是包括傳統住宅、長租公寓、培訓教育業務、養老服務、產業辦公服務、購物消費服務在內的八大板塊業務。
廣州萬科方面介紹,2016年廣州萬科的轉型和創新包括,旗下開業長租公寓近4000套,儲備房源超過1.4萬套,“泊寓”品牌實現從零到一;榕悅、智匯坊等養老品牌加快全城戰略布局,並實現跨城市發展;萬科全國首個醫療項目——廣州蕙心醫院正式開業,探索醫療康複領域;教育業務邁出“辦學者”里程碑式的一步;眾創空間完成天河、黃埔、番禺、荔灣核心四區布局。
重組後的招商蛇口發展戰略也調整為“城市綜合運營商”。目前,招商蛇口的主營業務由社區開發與運營、園區開發與運營以及郵輪產業建設與運營三大板塊組成,房地產屬性逐年弱化。
在未來三到五年的規劃中,招商蛇口將把社區開發收入從85%左右降低到60%;園區收入比重從15%左右提升到30%-40%左右;郵輪產業從輕資產戰略的角度出發,收入未來也將持續增長。
而碧桂園和格力地產在珠三角則集中於產業小鎮業務。碧桂園首個科技小鎮近日剛剛落戶惠州潼湖,5月17日動工,華興資本、軟通動力、創新工場、明匠集團、深圳無人機協會等近80家企業機構現場簽約進駐科技小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曉玲 實習生 盧靖陽)
與其說價值投資的消失不如說比特幣的造富能力在改變人的投資觀念,也給了更多人借助新技術、新概念玩弄市場的機會。
號稱中國版臉書網的的人人網仿佛早已經淡忘出了大家的視線,最近一次出現了在人們的視野應該是去人人網尋找自己18歲的影子,朋友圈的18歲照片都埋在人人網和QQ空間里了,滿是人人網在10年前的輝煌樣子。
如果用戶只是來找“過去”,對一款互聯網產品來說未免太過悲涼。好在人人網還玩起了“未來”,宣稱進軍兩大熱門領域,火了一把的股價讓老態龍鐘的人人網仿佛又贏得“新春天”,2日-3日股價暴漲80%行情過後,人人網(RENN)昨夜晚間收跌-17.09%,現報15.19美元,跌去此前漲幅的30%,成交1.04億美元,最新總市值為10.04億美元。
又是人工智能又是區塊鏈,人人網的戲唱得很大
新年的人人網上演暴漲的走勢,原因不外乎兩個。
1、“進軍”人工智能
12月29日,人人網收購美國貨運社交平臺Trucker Path,該平臺是美國貨運行業最常用的貨運APP之一,掌握了約三分之一的美國貨運數據。
按照陳一舟的說法,全球無人駕駛的大規模使用最有可能在美國率先發生,而美國的無人駕駛最有可能首先在長途卡車上批量使用,收購TruckerPath卡車司機平臺和Truckloads貨運平臺,能夠完善人人網在貨運汽車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推進創新。
守著已經十分蒼老的、PC時代的社交理念產品,人人網明顯想從傳統互聯網中革新,看起來人人會未來會在智能交通方案或無人車領域繼續探索突破,這正好踩到了風口,挑起市場熱情就不足為奇。
2、“拓展”區塊鏈
就在最近,人人網還發布了RRCoin白皮書,在白皮書中人人網構建了一幅“宏偉藍圖”,聲稱要為社交網絡提供一個開源的區塊鏈平臺——人人坊,並會成立RRCoin基金會,RRCoin作為令牌,為平臺的智能合約和交易行為提供運作媒介,應用於直播、商業推廣、社交遊戲、錢包應用等場景中,用戶、PGC、開發人員、廣告主、平臺方等均可在系統內獲得或支付RRCoin。
按照白皮書計劃,人人坊項目將在2018年1月完成底層架構設計和開發,2019年Q1完成商業系統和大量應用系統接入。一年時間即完成落地商用,人人網表達自己的區塊鏈立場有點迫不及待。
資本市場套利,還是“真·商業模式”?
人人網僅是投入到區塊連眾生相的一域而已,而這種不用做太大的努力就能讓市值暴增的轉變,看起來很過癮。但是,比特幣從2萬美元的天價上跌落還歷歷在目,RRcoin的出現是要借數字貨幣概念資本市場套利還是真有其商業價值?
在計劃書中,RRCoin共10億枚,其中40%用於私募,25%用於RR Coin基金(該基金負責技術開發及平臺運營),15%的代幣給予市場運營和研發團隊,還有20%的代幣用於社區商務合作。這一重重的分配計劃,更像是分配制度,似乎背離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性質,很難算的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社交平臺代幣,更像是由該公司掌握的高度中心化的吸引市場熱點的資本市場“工具”。
事實上,這種可能“不太區塊鏈”的區塊鏈不只是人人網,迅雷就曾經回應稱其“玩客幣”事實上是一種用戶的激勵機制,本身更像是“兌換憑證”,或者說傳統意義上的平臺積分。
那麽,強行把區塊鏈往臉上貼的原因是什麽?從股票技術上分析,可以看到1月2號晚上的1小時K線,成交量並非一下子子連續暴漲,而是開盤有一部分敏感聰明的資金先進場,有一段時間的緩沖期,然後市場人氣開始逐漸被關註,才有的接下來的暴漲。前面的上漲更多是主力資金,而後面的暴漲更多來源於市場的投機行為。
另外,從機構持倉比例來看,11月開始機構就開始增倉人人網,股價飆升的主導者更多是來源於市場的交易散戶而非基金或者機構,在股價暴漲後機構的持倉都是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很明顯地表達出機構在減少人人網的持倉比例,或者至少是進行短時間的減倉。
暴漲前增持,暴漲當日率先借助區塊鏈消息鼓動股價上漲,帶出市場的風向吸引市場資金進場炒作,隨後離場,股價回落,這一切的套路還是那樣的熟悉,不言自明。
區塊鏈真的是萬金油嗎?
實際上,人工智能的全球熱潮自不必說,在區塊鏈上人人網也並不孤單:5日,有“網友”爆出網易開始布局區塊鏈領域,發行數字寵物“網易招財貓”, 並支持數字貨幣支付,內測截圖流出,但關於這款遊戲的細節、特性目前尚不明了;周鴻祎的360也在最近推出了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相關的發展計劃,並上線了名為“比特社區”的官網,希望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金融服務。
很明顯,不管是曾經輝煌、現在沒落(例如人人網,它們要借區塊鏈重生),還是正在鼎盛期的互聯網公司(例如網易,它們怕錯過熱點“被沒落”),都要往區塊鏈插一腳,而資本市場也同樣很吃這一套。
9月迅雷上線區塊鏈產品玩客幣(後來改名鏈克,迅雷聲稱是基於玩客雲智能硬件、依托雲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數字資產)後,股價一度上漲逾5倍,讓這個只靠下載技術的公司,一下子轉型到了大數據+區塊鏈的人工智能公司。
元月5日,中概股中網載線宣布與區塊鏈生態構建者無錫井通科技合作,開拓區塊鏈產業及相關技術,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共同開發區塊鏈應用,隨後中網載線股價暴漲將近700%,至收盤報9.34美元,被投資圈人士稱為“仙股”。
港股出現了一個更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一家主業以茶葉為主的公司也要湊區塊連的熱鬧:坪山茶業宣布要更名為區塊鏈集團,然而這家主營業務為茶葉的公司並未涉足區塊鏈領域。業務未變名字先改,從股價和成交量都是一只市場人氣渙散的股票改名區塊鏈後股價硬生生連續三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14.04%,之後便大幅下跌,與此次人人網的行情如出一轍,背後的運作恐怕也是機構借熱點進出褥羊毛的老一套。
總而言之,在技術層面都還在探索期的區塊鏈,一些人先表明自己緊跟隊伍的立場,一些人則首先想到了資本市場的翻雲覆雨。短短7天超過股市一年的具體表現,比特幣綻放“怒放的生命”,郁金香泡沫、龐氏騙局、毫無意義的代碼靠電費堆積的的數字符號這些都是2017媒體給的評價,但是無論外界如何評價,比特幣在2017年用近20倍的驚人漲幅,讓瞧不上它的人一再被“打臉”,與其說價值投資的消失不如說比特幣的造富能力在改變人的投資觀念,也給了更多人借助新技術、新概念玩弄市場的機會。
人並不會被AI所替代,而是通過實時交互增強認知,達到共贏共處。
深度學習、邊緣計算、大數據……從概念喧囂,到落地產業,AI時代全面到來:
Vansen Bourne今年發布的《AI企業投資報告》顯示,年營業額超過5000萬美金的各類大中型企業中,已有80%在生產、服務中接入AI。據IDC統計,目前全球有90億臺聯網設備;2020年將達到300億;我國數據存儲量將達到約39ZB,其中30%來自物聯網設備的接入。據埃森哲預測,2020年,以人機合作為主的環境將在工廠中普及。
2018年1月17日,亮亮視野在北京MeePark發布新一代AR眼鏡與人機協作平臺。
AR眼鏡GLXSS ME(Multi-Edition),為產業AI場景而設計,意在通過第一視角交互,實現多維度的連接、認知與協同。
產品具有強大的AI認知能力,搭載Movidius® Myriad視覺處理器,自主研發神經網絡推理框架,可輕松部署各類算法模型。
GLXSS ME僅重33.4g,直連主流手機與專業終端,即插即用,可滿足各行業需求。
GLXSS Live人機協作平臺,深入產業業務核心,服務於人。
戴上GLXSS ME即可接入平臺,實現人與人、人與數據的實時互通,人與設備、人與業務的多維度協同。
發布會上,行業領軍企業代表、頂尖院校教授、產業咨詢專家濟濟一堂;深入研討AR眼鏡的技術創新,以及人機協作對於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價值。
第一視角交互——AR眼鏡的突破點
亮亮視野CEO吳斐認為,AR 眼鏡行業的競爭一直有兩條線路:國際巨頭偏重於“生態全面”,而創新企業強調“業務專精”。
經過持續深入的需求調研,亮亮視野總結出AR眼鏡必須滿足的三大條件:
首先,要讓人戴起來,必須要輕;
第二,交互核心技術要標準化;
第三,要有完整的應用服務體系支撐。
逼瘋自己,克己至簡
GLXSS ME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充分實踐了克己至簡的設計哲學。
基於亮亮視野《智能眼鏡人體測量學知識體系》,團隊嚴密考量人頭與人眼的尺寸、運動與認知數據,確保佩戴舒適,適應95%亞洲人的瞳距。
33.4g的GLXSS ME,在結構與硬件設計上堪稱大師級工藝水平。
智能眼鏡僅由十幾個零件構成,核心零件均做到多功能複合應用;在小拇指大的電路板上,布置了近400個元器件,走線寬度達到業界極限的70um線寬,比頭發絲還細20%。
經過用戶實地測試,GLXSS ME的佩戴感受與普通眼鏡無異,可以保障用戶在八小時工作中全程舒適佩戴。
艱難的核心技術標準化
AR的本質就是數據與現實的融合,而解讀現實的能力就是最核心的技術之一。
亮亮視野認為,作為輔助人的“視——聽——說”三大感官,最重要的視覺接口,它的認知能力就必須像人的眼睛一樣,實時、精確。
第一時間與人同步的認知接口,就是第一視角交互的價值。
基於這樣的初衷,亮亮視野潛心鉆研積極布局,首次將擁有AI能力的Movidius Myriad 2芯片用於GLXSS ME這類智能眼鏡產品中。
這顆只有9.5mm*8mm的VPU擁有超高效能功耗比,相對傳統架構,計算性能提升至10倍,而功耗僅為1/5。
業內皆知,基於Movidius的開發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同時需要AI/視覺/嵌入式開發的綜合能力。
為了保障算法模型順利部署,團隊歷經數月磨礪,首先研發出能夠適配主流訓練框架的神經網絡推理框架,解決了部署難題,同時在芯片原有的計算速度上,再獲取到2.25倍的加速。
有了前端AI的加持,GLXSS ME可以勝任很多高精度的前端采集識別工作,包括前端人臉物體的采集和識別。以人臉識別為例:人臉檢測在FDDB庫上,100fp達到92.8%的準確率;人臉識別在LFW準確率達到99.4%。
沖破“最後一公里”瓶頸
一直以來,硬件公司都面臨著一個普遍的挑戰:客戶需要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一個硬件。
亮亮視野很早認識到這最後一公里的重要和必要性,幾年來一直堅持第一線用戶調研、持續開發應用以及積極的布局生態合作。
亮亮視野針對工業、醫療、安防分別打造了出相應的第一視角交互平臺,如,基於第一視角的一體化合成作戰平臺。
這類方案確保了第一視角交互實現了從硬件到業務的真正打通。
很有意思的是,在商業應用的探索過程中,往往會找到技術的新突破點。
在亮亮視野開發企業應用平臺時,其中一個很關鍵的技術挑戰來自第一視角的遠程傳輸,因為在這之前,並沒有適合於AR傳輸的協議架構。
為此,亮亮視野投入到可以傳輸AR Streaming的協議開發,將GLXSS Live底層的流媒體平臺架構向AR Streaming的雙流架構升級。在已有的視頻流基礎上,依托AI與CV技術,把特征流和視頻流獨立開來,增加新的數據流傳輸閉環,實現雙向AR互動。
此舉重新定義了流媒體與時間、空間的關系:
l 傳統的視頻數據:以幀為單位的、靜態的。
l AR Streaming的數據:以對象為核心的,每個對象都是獨立的、可交互的。
亮亮視野把它定義為:AR流。
最終,流媒體因為第一視角交互而被提升到了新的維度,讓AR交互真正走向智能。
人機協作平臺連接產業AI,推動智能升級
目前,亮亮視野已經服務於通訊、制造、醫療、工程、交通等行業的領軍企業:
2017年,企業銷售額比去年增長10倍,平均一天就有1.2個客戶達成合作。世界500強客戶,占客戶總數的58%。跨國業務增長明顯,客戶業務遍及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荷蘭、波蘭、羅馬尼亞、北非、日本、韓國、新加坡、阿聯酋、泰國、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地區。客戶合作逐步加深,推動新業務模式的探索。
亮亮視野與必維國際合作,研發遠程聯合檢驗平臺,把全球6萬多名員工與後臺專家連接;並實現模式創新,建立多點跨國聯合檢驗;2018年,平臺還將融入必維的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實現實時監督與優化,邁向預測性運維。
在醫療領域,與宣武醫院合作,融入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麗江基地,連通北京專家—麗江基層醫生—古城居民,服務分級診療業務中的遠程會診、遠程急救場景。
在智慧城市領域,亮亮視野與合作夥伴聯合研發一體化合成指揮系統,整合人臉、車牌識別等解決方案,在上海浦東機場等大型交通樞紐管理系統中取得關鍵性作用。
分析產業市場,亮亮視野CEO吳斐認為,客戶衡量是否采用一項新技術的關鍵在於兩點:
一是,將以往用人成本+犯錯成本與新技術成本進行比較;
二是,衡量通過新技術能否帶來新的能力,在更大範圍區解決問題。
以GLXSS Live平臺的遠程指導業務為例,據不完全統計:
2017年,亮亮視野服務的大中型企業達100家以上,國內外業務比例約為2:1,客戶全年共完成遠程指導180,000次,節省成本84億元。
2018年,亮亮視野預計,服務大中型企業將擴展到500家以上,為客戶創造的價值,將從節約成本發展為增強效率與模式創新,客戶獲得的價值將發生指數級增長。
2018年,GLXSS Live人機協作平臺全面升級,以人為本,以AR眼鏡的第一視角交互為基點,深入客戶業務流程與產業AI架構,實現多維度的連接、認知與協同:
人與人:通過富媒體交互,建立連接,增強遠程協作能力。
人與設備:實時識別讀取物聯網傳感器信息,連接邊緣智能,實現人機合作。
人與數據:通過業務的標準化梳理、智能化分析—匹配,建立AR知識庫,導向預測性分析。
人與業務:接入企業業務體系與資源管理系統,優化決策流程,實現管理協同。
亮亮視野一直以來強調技術—商業的雙輪驅動,在與客戶的緊密合作中共同進化。面對未來AI在各產業全面落地的大趨勢,我們相信:
AR眼鏡的第一視角交互能力,必將成為人機協作的契合點。
人並不會被AI所替代,而是通過實時交互增強認知,達到共贏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