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著作的價值在於讀者的得著

還記得大約一年半前寫了有關借貸的文章《借貸經驗分享(一)》,立即引來熱烈討論,今天回看留言內容仍記憶猶新。今天突然在這篇文章的留言處看到一個新留言,原來是一位讀者很有心地留下著作的讀後感。



小子留言:

閱畢止凡兄的《財商有價》,十分有份量的書,正面去看股票。先在報紙知道有位食息逹人止凡兄,後來在網上尋找你的文章。

我信食息逹致財務自由。早已認識一位老伯伯年青時在銀行做派件,幾十年前買落許多股票,現在靠息過活,都是每年有6位數字的股息。

尋找一間經營有道的公司,做其股東,是價值投資。除非間公司變了質,才需要沽出換馬再跑。

但是原來許多人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也不去尋找明白,只會一味反對買股票,或嫌煩不願尋找間好公司做其股東,只想要個號碼,賺快錢。

讀了止凡的書,我得到安慰了,由得他們吧!肯聽就多講。

至於借貸是要計清楚條數,有無能力還款。萬一投資失敗,又會如何。借錢買樓要計數,做生意要計數,做生意、買樓一樣要貸款。

借貸買股票也是一個生意,做投資買賣賺其差價,交銀行的息,在股票賺回更多的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及操作。最終是要花時間心機去學習,要計數。

止凡,努力加油呀!

你叫我做小子吧!!!多謝你呀!多謝你的朋友,清泉呀!


後記:

我深信一個道理,正如這篇文章的題目《著作的價值在於讀者的得著》,同一本著作,在不同人的手中,會出現不同的價值。

就算是同一本書,在人生不同階段看也會有不同的領悟,何況把書帶到不同人手上呢?這本書所反映出的價值絕對因人而異。我很喜歡看讀者的反應,看著作對他們的影響,每次都令我感到安慰。

我畢業後常常看書,對工作有用的又看,對投資理財有用的又看,對人生有用的又看,就算無聊透頂的書也會看,事實的確有不少書是很難讀完的,主要因為實在太悶了。除非某著作寫得實在太差勁,否則我還是堅持把每本書看完,只要能發掘書中一個半個好點子,有體會、有啟發、有新智慧,這本書隨時能改寫我一生。

改寫一生,好像說得頗嚴重,其實這又視乎你有多願意被書本改寫一生,即你的可塑性有多高。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會被很多著作與文章改寫自己一生,最簡單就如《富爸爸窮爸爸》,沒有它,隨時所有財務概念至今都還未開始去了解。

很有趣,我會為看到一齣很爛的電影而不悅,感覺看到好電影是應該的,看到不好的電影就不感高興。但我又會為看到一本好書而開心,反而不會因為看到一本悶書而不悅,感覺是看到一本平凡悶書是無所謂,但從書中得到受用的知識卻很感恩。我不清楚這兩個不同的心理狀況是何解,硬要解釋的話,可能一個是娛樂的範疇,另一個是學習的態度吧。不知道大家有否這種感覺,大家又會以什麼心態去看書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098

著作財技騙局

剛看完一本好書《著作財技騙局》,英文書名為"Financial Shenanigans"。整體來說,驚喜不算很大,書中所介紹的財技騙局手法主要是玩弄盈利,例如把盈利調前調後、把不應入帳的入帳、在現金流處調來調去等,這些手法不時都有聽聞,而且更曾經中招。



這本書舉出不少美股例子,應該做了大量的資料研究才能寫出來,可惜的是這些公司看起來不算「貼身」,即使一些被提到的公司名字常常聽聞,包括Walmart、AOL、IBM、AIG,但對節錄出來的盈利表,看起來始終感覺不大,可能他日寫著作時也要留意一下,把很精準的數據呈現於著作中,又要提高可閱性,這絕不容易。

談到財技,這實在無處不在,好像香港政府的財政也不時看到很多財技足跡,早前有高鐵超支透過港鐵派發特別股息,政府作為大股東就能湊足資金。其實,政府不時會成立什麼委員會,獨立團體,也是有這個玩弄財技的味道,如項目超過一定數目(無記錯是800萬),這就連行政長官都不能動用,需要通過立法會。

舉例一個扶貧委員會,一開始拿100億撥款,不足夠時再要求注資150億,立法會審批就是這個大金額,但委員會拿這些金錢花在每一個小項目的動作都不用再通過立法會。試想想如果不成立這樣的一個獨立運作委員會,而是每一個超過800萬的操作都需要審批,這就更大問題了。

把錢調來調去,方便自己,交出靚業績,又或者隱藏今天盈利待他日做出增長之類,這都是財技的操作。如果去到一個欺騙、違法違規,甚至有違常識的程度,這就很嚴重了。在這裡的分享又是不想寫得太像讀書報告,所以只把一些自覺有趣與印象深刻的點子分享一下。

第一個有趣的點子是更改入帳日期,這不是簡單地把入帳日期移前移後,原來曾經有公司把一個月的日數拉長至35天,用來回溯生效日期以及偽造營業合約。由於日數多了,這方法亦可以把入帳的盈利增加,尤其把季末那個月的日數拉長,入帳的數字就更能幫助業績。這操作完全是有違常識的,能看得出來的話,投資者應該都會知道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很有問題吧。

正常公司的盈利當然是靠做生意賺回來,但有一些公司可以借助保險公司來製造盈利。曾經有公司就向AIG買入一些保障公司盈利的保單,利用AIG的保險服務保障盈利,AIG承保該公司盈利的落差,例如公司預期的年度盈利為3億,如果盈利最後只得2.5億,AIG就需要對這家公司賠付5千萬,即盈利不足就賠到夠,該公司因此確保能滿足華爾街的期望。其實,羊毛出自羊身上,這樣的投保,保險公司又怎會蝕給這家買入保險的公司呢?AIG只是計算有機會需要賠付的金額去收取保費,而該公司又有何好處呢?這操作可讓它有一個「左袋放右袋」的機會,好讓盈利入帳增加,支出的則在購入保險成本,可能被放到融資部份入帳,整盤數看起來就能造出強勁營運業績的假象。

有一招一些銷售公司經常會用的,就是向一些關連公司作出銷售,然而,那些關連公司並未有付款,所有的銷售都只是作應收帳目入帳,這樣就能增加盈利。可惜的是,若干日後,這些關連公司就會安排退貨,介時銷售公司就要替這筆資金撥備注銷,令退貨的那一年出現盈利倒退。其實,交易根本從未有發生過,但銷售公司的管理層則能製造了假盈利,令公司股價可以炒作一番。

為提高盈利,有些公司可能向銀行賣出產品,這看起來很奇怪,為何銀行會成為企業的客戶替它買入產品呢?原來這只是一筆抵押貸款,公司向銀行借入短債,再以存貨當作抵押品,所得到的資金就當成是銷售收入來入帳。他日,要還款時,可能當成是銀行「退貨」吧,其實只是還款及拿回抵押品而已,這個是借貸還是銷售,真的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嗎?

要提高盈利還有很多古怪方法,好像多付供應商一些款項,再要求退款,之後就拿供應商的退款當成是該年的盈利入帳。例如本來需要買入900萬的辦公室設備,但卻向供應商付出1000萬,之後要求供應商退還多出來的100萬,公司管理層立即拿這100萬入帳為辦公室設備減值,增大盈利,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供應商的好處是日後也能與這家公司做生意,反正沒有損失,幫這家公司左袋錢轉去右袋,只是順水人情。當我們看到某公司的帳目出現一些由供應商流入的現金,要加倍小心。

看到這裡,財技主要運用於盈利之上,不少人認為看現金流更穩陣,公司在收入及盈利上做手腳容易,方法亦多,但在現金流處做手腳就較難。不過,書中也舉了不少現金流做手腳的把戲,下面這幾個又是頗特別的方法。

跟上面拿銀行借貸的方法大同小異,公司可以把貨品於結帳日前賣予銀行,得到現金,在現金流反映,但其實早早已經與銀行有所協議,結帳日之後,公司將會用更高價回購當日的貨品,這不只製造出盈利,更連現金都被製造出來了。另一個與銀行打交道的現金流製造方法,就是把應收帳目賣予銀行取得現金,日後沒有實現那些應收帳目時則需要買回,這有如上面的例子一樣,只不過今次不是抵押借貸,也不是賣出貨品,而是賣出應收帳目。

三大現金流量表,營運現金流、投資現金流、融資現金流,投資者多較著眼於營運現金流,因為這更能反映公司的生意營運情況,於是企業管理人就利用這個想法去設計財技。

有一個很有趣地增加營運現金流的財技,就是不同公司作「交义交易」。當年科網股熾熱時,有一些網絡公司與電訊公司就作出過「交义交易」。例如某家網絡公司把它的產品銷售予某家電訊公司,而同時,那家網絡公司又向該電訊公司購入同等金額的產品,對網絡公司來說,賣掉產品能增大營運現金流入,而向電訊公司購入產品的現金流損失,則以投資現金流出入帳,用意是可以增大營運現金流入。同一筆現金流入流出,但給投資者一個錯覺,營運現金流入大了很多。

原來,有些公司會透過瘋狂收購以製造大量現金流的假象,因為收購合併這些動作,實在產生很多在會計上做手腳的機會。例如,在收購某公司之前,收購一方的公司管理層可能會叫被收購公司盡量把帳單清掉,盡量不要叫客人付帳,亦不要把已收到的支票兌現,用意是在公司被正式收購之前,製造出一個很缺現金的情況。到該公司正式被收購之後,公司一下子就把未收回來的現金兌現,把所以未清還的帳單延後還款,盡可能保留現金。這樣的操作,能產生一種現金流突然增加的假象,於是公司的管理層對外表示這些現金流的增加,是兩家公司的協同效應,是他們收購的眼光,借意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最後,在著作的第二冊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形容,美國證交會前任會計長Robert Sack曾經建議訓練會計師應該好像訓練醫學生從屍體來了解其健康史一樣,醫學解剖的目標,是要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並判斷下次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作為,醫學專業人士試著從失敗中學習,以拓展更多解決方法。雖然我不是會計學的專業,但這樣的精神也值得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18

億萬富豪出著作

部份blogger都留意到有一位自稱白手興家的富人,神秘地、靜靜地在分享致富理念,他就是百樂兄(見《財務自由速成法》)。這位百樂兄不時都會在我的fb page內留言,有時寒暄兩句,從來都沒有什麼特別,但原來他這一兩年有寫blog,而且另外還寫了一本ebook供人登記取閱,希望把快速達至財務自由的秘密分享。




其實,止凡是個相當保守的人,但對於世界又很有求知慾,接受能力算是頗高的,對神秘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至少對有否外星人這些議題仍持開放態度,哈哈)。得知這位百樂兄如此背景,又如此神秘,仍是要好好了解一下。對於這位聲稱身家以億計算的人,我並沒有機會與他親身見面,數月前本來有一次他來港的見面機會,可惜我不能抽空出席。

對我而言,眼前的事情很兩極化,一個可能,他是一個騙子,他可能會騙我們做什麼傳銷之類的東西,雖然入世多年的我對於這些東西早已有「金剛不壞之身」,但我去分享他的東西也不是好事。相反,若不是騙子,而是真有其事,能找到一位以億計身家的人分享理念,這將會是極之難得,反而不分享這位高人,我可能是生活於「井底」的一隻「田雞」,哈哈。

最後我選擇閱讀他所有文章,又與他交談,獲取他的ebook,更以其他渠道嘗試了解這個人,得出的結論是,以他的智慧與級數,根本不用作騙子,而且騙子根本裝不出這些智慧。而且,他的寫作都是正面的,有很好的世界觀,亦沒有什麼軟推硬銷什麼的文字,從文章中或多或少也讓我看到另一個世界,blog內有不少風花雪月的文章,更有大談富豪們之中的觀察,亦得到不少啟發。

說回那本ebook,整本書都在衝擊打工仔的思維,不只這樣,其實就連我們這一班打工累積資產,靠股票與物業投資達財務自由的人也或多或少給否定了,主要原因是「時間值」。感覺上,有時書中的用詞語氣重了一點,例如拿「工資奴隸制」來形容打工仔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好像打工仔都有奴隸基因似的。當然,我知道這是想對讀者的思維有所衝擊,帶出他想帶出的重要的概念。感覺就好比政客宣揚大型政改時,指不走出來支持的人民就一定是甘願當奴隸的一群,這可能有更大的宣揚效果吧。

書中指,逃離工資奴隸制,並不代表對人生抱有任何消極或悲觀的態度,反之,這是進取創富者因應時勢而作出的明智期望和風險管理,目的是有效地掌管自己的命運,極速達至財務自由。

百樂兄很想帶出的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是「時間值」,即30歲與50歲達到財務自由,人生與境界是很不同的。他認為,單靠打工累積資產以達至財務自由,這是相對差的目標,因為這種方法大多數要到50歲以後才有機會財自。在書中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建議打工仔慢慢開始自己的生意,這才有一個相對快的財自狀態。

有關相對性的解釋,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快速」和「致富」都是相對的,單從金錢回報的角度看,花上十年的光陰來賺取一千萬美元,對一群基層的朋友來說,聽起來好不真實似的,更會認為一定是個騙局,但對於一群高成就的尖子而言,這可能是一個極之失敗的十年,為何賺這麼少。

我也預期了,書中不可能有非常實際的做生意方法,因為做生意有如游水、踏單車,始終要當時人自己體會,懂做生意的人深明這一點,不太可能寫一本書出來教人做生意的。百樂兄就在書中很「貼地」地去教大家如何開始,包括如何找生意的點子、如何從工作中擠出時間開始自己的生意、如何對不同生意選擇作決定、不同融資方法的利弊等。我作為一個較實務的打工仔,對這些「貼地」的篇章特別有印象。

如何找生意的點子?書中帶出很多渠道,包括從工作上、興趣、消費習慣等地方,在閱讀時,立刻想到我的興趣範疇,如果我要搞生意的話,第一時間想到開投資課程公司、寫文章收費等,這應該是逃出奴隸制的最方便的起步方法,有沒有市場就另計吧,哈哈。

如何擠出時間?生意起步時,其實日子一定非常辛苦,百樂兄指這時期的紀律要非常高,不可能有太多娛樂時間,每個工作天拿出兩小時,星期六日各擠出15小時,這樣安排就讓你本身40小時的工作時間外,還有40小時的管理生意時間。看到這裡,不少打工仔也會想出很多不可能、不可為的事情,你想什麼?說什麼?將會決定你的成就。

除了那些看似一本做生意的工具書的篇章,書中也有一些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是對「自我」與「自尊」的解釋,勝利者著重於「自尊」,失敗者財著重於「自我」。

自我,就是任何時候,都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世上所有人都是圍繞自己而存在的意式,這會自己無法更深入地了解個人意識,以達至不斷提升自身的修為,喜歡與別人比較,需要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以得到所謂的安全感。

自尊,是你如何衡量和尊重自己的能力,於周邊的環境中,從互動中作出自我反省和吸取經驗,不管別人怎樣評擊你,也能保持著泰然平靜的心境。

我們可以觀察身邊親戚朋友、同事、甚至老闆,有多少著重「自尊」?有多少著重「自我」?他們的成就又如何?生活態度又如何?

在百樂兄的blog內,不時都會提及他是一位天使投資者,更看似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個組織,他們對於好的初創企業,會把錢投資到其身上,賺取回報。能鼓勵更多年青人創業,本身對社會是好事情,作為天使投資者,這樣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亦無不合理。其blog名是100 happy souls,估計對他來說,目標可能想影響100個打工仔變為成功的創業者。

我看到這樣的一本好書,更能先睹為快,實在太好了,希望日後能在書局看見這本著作,這位神秘的百樂兄,這篇文章就當成我為他這本著作所寫的序言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27

李澤厚著作的版權官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291

《李澤厚著作集》。(資料圖/圖)

出版大作家的作品系列,整合版權難度較大。我們在2006年前後曾考慮領先一步,出版中生代領軍學者的著作集,選定了一批堪稱大家的中年學者,然後分頭組稿和策劃。但是經過聯絡和洽談,最終只有《陳來學術著作集》和《李零作品系列》得到落實。而李零的作品,也只是整合了他解讀中國古代經典的著作和一部分學術隨筆。他那些以考古學為主的學術著作,仍然不包含在內。這是由於作者著作以往版權分散所致。在這方面,更為特殊的例子是李澤厚的著作權問題。

李澤厚先生是中國當代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以其學術地位而論,他早就該在三聯出版著作全集或文集了。他的後期作品,如《論語今讀》《批判哲學的批判》《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等都在三聯出版,為此三聯早有為他出版文集的意向,而這也是李澤厚先生本人的一個心願。然而,令人糾結的是,李的早期作品著作權,卻不在他自己手里。早在1994年,李澤厚與臺灣三民書局總經理劉振強簽訂了一紙合約,將自己早期作品10種(包括《華夏美學》《美的歷程》和關於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的三本論著等等)著作權以10萬美金的價格賣斷給了對方,使之永久在全世界範圍擁有中文版權。因為我與劉振強先生熟稔,預先聞知此事,所以曾考慮在三聯出版《李澤厚著作集》時,請李放棄這10部著作的版稅收益,由三聯將版稅直接劃給三民書局,征得李同意後,據此與李簽訂了出版合同。因為三聯和三民也是親密合作的夥伴,我原以為這樣處理十分圓滿,既能促成著作集的整合出版,又不損害三民書局的權益,還顧全了李澤厚先生的面子。我將此事通報三民的版權經理,請他轉告劉振強。誰知幾天後的一個節假日,早上七點,我被劉振強先生的電話吵醒。這位老朋友竟然在電話中警告我,不要出《李澤厚著作集》,否則三聯和三民兩家會有法律糾紛。我忙問緣故,劉解釋說,既然李澤厚早期10部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三民書局,他本人便不能再與三聯簽訂出版協議,哪怕他放棄版稅收入,這也仍屬不合法授權行為。此事唯一的正確解決方法,是三聯書店與三民書局簽訂協議,從三民書局得到李澤厚早期作品的授權。

我承認劉振強先生是堅持原則,而我的抹稀泥占不住理。於是我們又去說服李澤厚,將與他簽訂的協議作廢,以便我們重新與三民書局簽約。當時李澤厚為了促成著作集出版,表示不持異議。這樣,我們幾經周折,總算把版權搞定,確定了一套書中不同作品由兩家分頭授權的版權合作模式,最終使這套作者和讀者都期待已久的著作集以布面精裝的形式隆重推出,成為2009年三聯書店的一件盛事。可以不誇張地說,對於《李澤厚著作集》,除了三聯以外,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整合,因為李的後期作品版權在三聯,其他出版社無法獲得。見到精致美觀的著作集,李澤厚的興奮自不必說,他一再表示感謝三聯促成其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年以後,由於臺灣三民書局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臺北三地起訴李澤厚十幾年中多次違背著作權轉讓協議,授權內地的幾家出版社(當然不包括三聯)侵權出版他本人的一系列著作,李澤厚在應訴時,表示他並不承認他與三民書局簽訂的“賣斷”版權合同的約束力。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竟然分別在合肥和南京兩地,起訴三聯書店與臺灣三民書局簽約出版《李澤厚著作集》中的部分著作是侵犯了他的著作權。一時弄得他與三聯關系緊張。這個案子是我直接處理的,我專程飛到南京與合肥,出示大量確鑿證據,向當地法院陳明利害。兩家法院的主審法官聽了我的解析,對是非心知肚明。不久,李澤厚可能是考慮到勝訴無望,主動在兩家法院撤訴。隨後,北京和臺北的法院也都作出判決,臺灣三民書局勝訴,李澤厚敗訴。(本文標題系編輯代擬,與作者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57

立論:碧斯講故事叻著作必睇

1 : GS(14)@2012-07-18 23:30: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8/16524104
2 : GS(14)@2012-07-18 23:32:28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0779.html
二戰股市風雲錄:戰爭形勢和股市變化之間的關係
3 : 鉛筆小生(8153)@2012-07-18 23:45:01

2樓提及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0779.html
二戰股市風雲錄:戰爭形勢和股市變化之間的關係


MACRO SCOPE IS GREA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