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巴菲特和鄧普頓還牛的Chandler兄弟 堅信價值

http://xueqiu.com/4206051491/28699061


Richard Chandler和Christopher Chandler兩兄弟。

新西蘭人,富二代,1986年1000萬美元起家成立Sovereign Global Investment,一直都沒有接收外部資金,都是自己的錢在玩,2006年時40多歲就財富達到50億美元(巴菲特60歲才攢到10億),年化回報36%。20個人的公司,主要是兩兄弟拍板,Richard負責想主意,Christopher負責把關。

在按揭投資地產掘到第二桶金後從90年代開始不再使用任何槓桿,所以取得36%更難能可貴。

2006年和平分家。根據福布斯的統計現在兩兄弟一共54億美元淨值(不一定準確,自從2006年那次罕見的公開接受採訪後兩兄弟又回歸極度私密了),看來最近一個週期混得一般(下面會詳細講)。

兩兄弟的父母是在新西蘭開高檔百貨公司,加入家庭企業後也做得不錯,但是覺得零售業實在很辛苦,每個季度都是新的開始,成天提心吊膽這個季度採購的產品能不能跟上潮流。

兩人唸書時都喜歡炒股票炒外匯之類的(後來才嘗到基本面投資的甜頭),所以他們說服了父母把百貨公司賣掉,變現了1000萬美元,全家搬到摩納哥,1986年成立基金進行投資。

第一筆大投資不是股票,是香港的寫字樓。當時中英談判僵局導致地產市場幾乎崩盤。兩個小夥子初生之犢不怕虎,號稱「我們看了中英聲明,裡面保證50年不變,我們相信TG說話算數」。於是全部資金砸進去,兩成首期,上了80%按揭的槓桿,買下了四座寫字樓。

先是發揮他們運作高檔百貨的經驗把寫字樓翻新升級,三年內就把租金升了三倍,帶來了現金流。1991年市場復甦後把寫字樓賣掉,1000萬變成了4000萬。第二桶金到手,年化32%。

當時他們還玩恆生期貨,87股災的時候他們撞大運原來設的stop loss order竟然被執行了,所以完身而退還賺了500萬美元。但是經歷過這一次後他們從1990年開始就再也不使用任何槓桿了。

兩兄弟的偶像是巴菲特和鄧普頓,但是比巴菲特還集中,比鄧普頓還進取。先後轉戰巴西、捷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都是市場還很少外國投資者時就進去。

先是在巴西股市開放後第一批進去,1991年投了3000萬美元到巴西電信,雖然中間坐了一趟過山車,到1993年底1.5億賣出,初嘗了新興市場投資的甜頭,也把個人財富首次達到「億」級。

接下來十幾年,兩人照這個模式不斷尋找別人不敢要的投資,靠以下5筆交易就造就了大部分的財富增值。

1.俄羅斯電廠Monsenergo 1993-1997, 投入6200萬,3億賣出,回報383%

2. 俄羅斯電廠Unified Energy Systems,1993-1997, 投入1.32億,7億賣出,回報430%

3. 日本$三菱日聯金融(MTU)$ ,2002-2004,投入5.7億,14.6億賣出,回報156%

4. 韓國SK集團 2003-2005,投入1.68億,8.96億賣出,回報433%

5. 日本$瑞穗金融(MFG)$  2003年投入6億,到2006年價值27億(353%的回報)。後來不知道減持沒,如果全額拿到現在可能只值14億左右了,但是仍是不錯的回報。

幾筆涉及中國的投資都不怎麼行。先是2011年6月4億多港幣0.36元買了14%的$中國油氣控股(00702)$ 。進了之後發現不靠譜,2012年初就開始賣,到最後幾乎腰斬跌到0.188元時才賣完。

然後是嘉漢林業出事後去撿便宜,1.5億加幣買了15%的股份成了大股東,但是也回天無力,現在正在進行破產程序,估計這筆投資要清零。


最近這些年主要進軍印度、越南和尼日利亞。Richard Chandler現在住在摩納哥,辦公在新加坡,公司在杜拜。

越南買了8.3%的魚露產商Masan(其實多元化的,有銀行有礦有方便麵),1億美元買了80%的Hoan My Medical Corporation (越南最大的私立醫院集團)。原來還買了11%的IT服務商FPT(有點類似聯想集團的角色,IT相關的,分銷、外包什麼都做。也是奇蹟、西遊記等網遊的代理),好像對管理層有點失望,去年轉手給了淡馬錫。

在菲律賓也參股了私立醫院The Medical City。

尼日利亞和別人合夥買了65%的Union Bank of Nigeria(自己佔大概13.4%)。

印度買了4.71%的$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BN)$ 、4.9%的$HDFC銀行(HDB)$ 、3.2%的UTI Bank。

的確,不少富人家庭的二代除了錢之外還從父輩繼承到很多品質。

這Chandler一家三代其實也是小縣城的(甚至縣城都說不上),還是小國家新西蘭的小鄉鎮,祖父主業是貼小廣告[滴汗],父親剛開始主業是養小蜜蜂。小地方一般人都會小富即安,因為周圍沒有什麼攀比也沒有榜樣可模仿。我覺得他們家能做出那麼大事業有幾個原因。

1. 他們祖父是20世紀初從美國芝加哥移民到新西蘭的。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樣的人肯定是愛折騰的。所以,有家族傳統。這位祖父還是一個雞湯迷、勵志迷,留下一大堆勵志書給後代。
兄弟倆的父親Robert是這樣回憶這位祖父的影響的:「We are great believers in the idea of having audacious goals, breaking out and doing some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It's helped us turn what most people consider a mere profession into a vocation and, beyond that, an art, where we frequently put ourselves in harm's way." (我們堅信人一定要有奇葩般的目標[大笑]、與眾不同和做不同尋常的事。這個信仰幫助我們把別人只是當作一份工作的事變成愛好甚至藝術來最求,經常把我們帶到危險中去)。

2. 兄弟的父親Robert二戰時去當兵,開拓了視野。其實這個規律在中國也有:小地方的人要長見識最常見的途徑就是出外當兵或者打工,但是當兵和不同地方不同經歷的人相處打交道的機會也更多(打工的經常和老鄉混在一起),去的地方也更多。

3. 女人的影響很重要。1955年Robert和幾位戰友去環遊世界,路上認識了未來的妻子,一個克羅地亞女孩子Marijia(一個「反動」市長的女兒;不過市長大人在鐵托上台自然就是階級敵人啦)。Marijia跟他回到新西蘭。
這個妻子很有見識(畢竟是名門之後),在這個家族的幾個關鍵轉折點都起到很大作用。要是Robert在同鄉娶個同樣見識的老婆這個家族肯定就沒有今天了。

一個是賺第一桶金時的眼光和膽量。Robert養蜜蜂不亦樂乎。Marijia拍板不能這麼過下去。於是,1972年,支付5000新元的首付,借了19.5萬新元的按揭貸款(39倍槓桿啊!),買下一個古板破落城區的小樓,改造成一個高檔百貨,全世界採購新奇的貨品。結果成功了,成為新西蘭最高檔的百貨!這個肯定是市長女兒才有的見識,見過養小蜜蜂的知道怎麼賣高檔品麼?[大笑]

第二個是堅決支持兒子的決定,在事業頂點賣掉他們兩夫妻創立的百貨公司,跟著兒子從新西蘭搬到摩納哥。

另外,據兩兄弟回憶,他們的投資哲學最受母親的商業經營思維影響。他們的父親小農思想熱衷於撿便宜貨(格萊姆?[大笑]),但是母親則是挑選認為最好賣的少量貨物品種(不能只是煙蒂!),然後每種大量進貨。「價值+集中」於是成了兩兄弟的原則。

4. 行萬里路!兩兄弟年紀輕輕在幫助父母經營百貨時就經常要全世界跑採購貨品,發達落後地區都去,見識了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這樣的經歷在七八十年代世界貿易還沒起飛的時候還很少見。他們成立基金後決定的第一個投資地點是香港,就是因為他們以前採購時經常去香港,對當地很瞭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794

畢菲特兩大投資規條

過去兩週,中證監雙降準,以為消息利好A 股市場,結果中證監連番出招,A股卻越救越跌,直至週一「暴力救市」 ,才算免強企穩。至於港股,因為希臘債務的不明朗因素,加上不准基金沽A 股,港股慘變提款機,週一大跌更甚於歐洲股市。事前事後各家評論眾說紛紜...  任何的走勢預測,總有不靈之時。友人曾說離場的難度較入場高很多,不論是止蝕,賺夠或坐等大茶飯。看見市場大幅波動,更令筆者專注風險管理而非選股入場。

畢菲特的兩大投資規條:

第一條:不要蝕錢。

第二條:不要忘記第一條。

這兩句投資天條看似平平無奇,好比「阿媽是女人」般人所共知。畢竟投資為賺錢,難道明知蝕錢會投資?但又有多少人認真對待這兩句話?


上週友欄前輩畢老林和承林多番提及投資需要自律,但守紀律往往知易行難。正如夏日已至,男士女士皆嚷著瘦身減肚腩穿泳裝。人性貪快,寧願挑選10日水果餐單、去油丸減肥飲料等,期望短期見效,而不願控制飲食和定期運動(效果慢但持久健康)。投資者若非頻密買賣,不容易自行訓練投資紀律。筆者認識以『學習節制』為目標的減肥人士,衡量成功並不單看體重,而是有否跟足營養師的飲食指引,以及定期做足運動。理念很簡單:只要守紀律,體重會下降。套用在投資,只要虧損率較回報率低,埋單計數就是正回報。兩者皆是重複運用一個pattern 達到目標,所以需要界定規矩方便跟隨。筆者觀察所得,由控制飲食入手訓練自律性,似是不錯的途徑。每個人的體型骨胳不一樣,未必需要減重增磅,卻可以健康飲食為目標,控制每週食用垃圾食物和咖啡酒精份量。一日三餐再加上零食夜宵時間,每天面對「誘惑」的機會多,可以頻繁地訓練守紀律。有天去到零掙扎的程度,自然有信心在風高浪急的投資市場守紀律。


近月市場多次單日大幅波動,對於未有時刻盯著股價的價值投資者,即使有自律能力遵守風險管理規矩,也可能反應不及。而價值投資的優點,應該是公司內在價值高於股票價格,即便跌市持貨都未會心慌。值得注意的是,風險管理除了股價,亦需注意交投量。同樣是基礎因素好,若股價大挫但成交量低,持貨力強者可較為安心繼續坐。若成交量大,便要認真考慮堅守離場規矩。而不理價量早已守規矩離場並手持現金者,這時就能謹慎吸納便宜貨。昨日友欄高天佑指股市四個戰場,將港股和A股分門別類,對買貨、持貨和離場各有建議,值得一讀。

<網上加料版>

投資最理想是低位買入,高位離場。價值投資者對股票有目標估值,認為股價遲早反映真實價值。只是市場不會一條直線上升至目標價,當中有反覆屬正常。如果投資時能盡量減低股價向下走對組合的影響,投資回報線便能單邊向上升。

筆者嘗試將入市和離場準則輸入腦程式,並模擬投資效果。從中現若等待强烈入場訊號,有可觀正回報的機率高。但若等待離場訊號强烈才行動,往往已經遲了。所以入場和離場應該有不同的邏輯和策略。這令筆者想起職業運動員的生涯:由低谷攀升至高峰後走下坡。當中能夠光榮引退,留下輝煌戰績和美好回憶者少,畢竟拿捏時機不容易,很多都待走下坡跡象明確才無奈引退。

入場或可以設定參數等訊號 - 即結合價值投資的估值,和技術分析找合適時機。離場卻可能無關參數 - 創新高後回落的百分比太小未必是合理風險區間,太大訊號又可能出現得太遲。

Exit is more of an art than a science.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53

畢菲特兩大投資規條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7/blog-post.html

過去兩週,中證監雙降準,以為消息利好A 股市場,結果中證監連番出招,A股卻越救越跌,直至週一「暴力救市」 ,才算免強企穩。至於港股,因為希臘債務的不明朗因素,加上不准基金沽A 股,港股慘變提款機,週一大跌更甚於歐洲股市。事前事後各家評論眾說紛紜...  任何的走勢預測,總有不靈之時。友人曾說離場的難度較入場高很多,不論是止蝕,賺夠或坐等大茶飯。看見市場大幅波動,更令筆者專注風險管理而非選股入場。

畢菲特的兩大投資規條:

第一條:不要蝕錢。

第二條:不要忘記第一條。

這兩句投資天條看似平平無奇,好比「阿媽是女人」般人所共知。畢竟投資為賺錢,難道明知蝕錢會投資?但又有多少人認真對待這兩句話?


上週友欄前輩畢老林和承林多番提及投資需要自律,但守紀律往往知易行難。正如夏日已至,男士女士皆嚷著瘦身減肚腩穿泳裝。人性貪快,寧願挑選10日水果餐單、去油丸減肥飲料等,期望短期見效,而不願控制飲食和定期運動(效果慢但持久健康)。投資者若非頻密買賣,不容易自行訓練投資紀律。筆者認識以『學習節制』為目標的減肥人士,衡量成功並不單看體重,而是有否跟足營養師的飲食指引,以及定期做足運動。理念很簡單:只要守紀律,體重會下降。套用在投資,只要虧損率較回報率低,埋單計數就是正回報。兩者皆是重複運用一個pattern 達到目標,所以需要界定規矩方便跟隨。筆者觀察所得,由控制飲食入手訓練自律性,似是不錯的途徑。每個人的體型骨胳不一樣,未必需要減重增磅,卻可以健康飲食為目標,控制每週食用垃圾食物和咖啡酒精份量。一日三餐再加上零食夜宵時間,每天面對「誘惑」的機會多,可以頻繁地訓練守紀律。有天去到零掙扎的程度,自然有信心在風高浪急的投資市場守紀律。


近月市場多次單日大幅波動,對於未有時刻盯著股價的價值投資者,即使有自律能力遵守風險管理規矩,也可能反應不及。而價值投資的優點,應該是公司內在價值高於股票價格,即便跌市持貨都未會心慌。值得注意的是,風險管理除了股價,亦需注意交投量。同樣是基礎因素好,若股價大挫但成交量低,持貨力強者可較為安心繼續坐。若成交量大,便要認真考慮堅守離場規矩。而不理價量早已守規矩離場並手持現金者,這時就能謹慎吸納便宜貨。昨日友欄高天佑指股市四個戰場,將港股和A股分門別類,對買貨、持貨和離場各有建議,值得一讀。

<網上加料版>

投資最理想是低位買入,高位離場。價值投資者對股票有目標估值,認為股價遲早反映真實價值。只是市場不會一條直線上升至目標價,當中有反覆屬正常。如果投資時能盡量減低股價向下走對組合的影響,投資回報線便能單邊向上升。

筆者嘗試將入市和離場準則輸入腦程式,並模擬投資效果。從中現若等待强烈入場訊號,有可觀正回報的機率高。但若等待離場訊號强烈才行動,往往已經遲了。所以入場和離場應該有不同的邏輯和策略。這令筆者想起職業運動員的生涯:由低谷攀升至高峰後走下坡。當中能夠光榮引退,留下輝煌戰績和美好回憶者少,畢竟拿捏時機不容易,很多都待走下坡跡象明確才無奈引退。

入場或可以設定參數等訊號 - 即結合價值投資的估值,和技術分析找合適時機。離場卻可能無關參數 - 創新高後回落的百分比太小未必是合理風險區間,太大訊號又可能出現得太遲。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7/blog-post.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66

「股神」畢菲特傳記(五)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4-17

我昨天花了一個多小時看完整部HBO《Warren Buffett (Documentary)(2017)- Becoming Warren Buffett》,內容真的很精彩及有啟發性,多謝網友Ch Liu兄的推薦。

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立體地看到畢菲特的生活點滴,包括家庭、工作及公益事業,相信不得不敬佩他做人處事的態度!蹤然己經貴為超級大富豪,畢菲特卻崇尚簡樸的生活,毫不奢華浪費--------住的還是很早年買的房子,每天早上依舊自行駕駛普通的房車,約五分鐘便回到巴郡辦公室,還途經麥當勞買早餐,喝的是平時最喜歡的「可口可樂」。雖然巴郡的市值龐大,但總部原來長期以來都只有20多人,公司架構非常簡單,員工彷如一家人,相處融洽,而畢菲特日常在辦公室的工作就是閱讀大量資料和思考。「股神」生活真是簡單!

最令人感動的是畢菲特近年把自己部分財富捐出,給好友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慈善基金(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取之社會後,能夠適當地回饋社會,做福人群,有如此胸襟,絕對值得其他富豪學習。

片中歸納了一些畢菲特的投資智慧,或許價值投資者對於這些投資理論和原則可能己經耳熟能詳,沒有太大的新鮮感,但好東西又何妨重溫呢!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學生時代的畢菲特,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修讀老師Benjamin Graham的課堂,從此改變他的一生。從價值投資之父身上,畢菲特學懂「煙蒂屁股」投資法(Cigar-butt Investing)及最重要的兩條投資法則:第一條「不要輸錢」;第二條:「不要忘記第一條法則」。

第二點,從最佳拍檔Charlie Munger的身上,畢菲特學懂“A great business at a fair price is superior to a fair business at a great price”的道理,意思是「寧願用合理價錢買入優秀企業,也不要以低價買入平庸的企業」。我翻查《Poor Charlie’s Almanack》一書中第69頁,畢菲特曾說“Charlie shoved me in the direction of not just buying bargains, as Ben Graham had taught me. This was the real impact Charlie had on me. It took a powerful force to move me on from Graham’s limiting views. It was the power of Charlie’s mind. He expanded my horizons. ”可見Charlie Munger對於畢菲特後期選股策略的改變-----從早期集中挑選「煙蒂屁股」到後期傾向投資擁有經濟專利公司的股票,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力。

最後一點,片中有位學生向畢菲特提問,他選股主要會考慮甚麼因素。畢菲特回答:「Moats 護城河」,並以時思糖果(See's Candies)作為例子,解釋護城河的重要性,防禦競爭對手進入。

未看的畢菲特粉絲,記得要看!定必獲益良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zwGmUuefI


成為華倫巴菲特 (中文字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19

華爾街Guru探尋李祿巴 菲特的黃金理論

1 : GS(14)@2010-08-30 21:41:03

2010-8-21 iM

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起源於哥倫比亞大學,由格拉咸(Benjamin Graham)和David Dodd於1920年代創立,徹底地改變了很多人的投資態度,被認為是幻變的財富世界裏唯一不變的黃金真理。股神巴菲特及其接班人李祿,也是價值投資法的忠實奉行者,巴菲特攻讀大學時已師承兩位理論創辦人,視兩老為改變人生的恩師,更替長子取名Graham以表答謝。

本刊記者遠赴美國紐約,追尋被認為是價值投資法權威的哥大教授Bruce Greenwald。他是「Graham & Dodd價值投資中心」的統領人,多年來不斷承傳和發展價值投資學,是巴菲特的老友,更是李祿的師傅,《獲紐約時報》奉為「A guru to Wall Street's gurus」(華爾街大師中的大師),其見解和推論深深影響着投資界對股票升跌的理解和演繹。

「gu」是黑暗,「ru」解作光明。在黑暗中迎接光明,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梵文裏的「guru」,意思是擁有睿智的人,能夠帶領你認識真理,撥走雲霧;財富如是,處世亦然。

紐約的盛夏,炎熱也涼快。

跟巴菲特的老友、李祿的老師、價值投資法的權威,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Greenwald走在校園裏,迎面而來的學生都跟他點頭頷首。我們經過林蔭大道,朝大學圖書館方向走,太陽照得猛烈,微風卻輕拂臉頰。習慣了香港的悶熱侷促,這樣子又熱又清涼的環境,很讓人心馳神往。

我倆踱步至全美排名第二的哥大新聞學院門前,Greenwald突然說道:「我們的新聞學院很有名,年年慕名報讀的人多如恆河沙數,每年教出來的新聞系學生川流不息。當世界上有太多記者時,問題就出現了……」

他誇張的嘆一口大氣,刻意的要賣一個關子,「你幹嘛當起記者來?」當我幾乎就要吐出「不平則鳴」這四個字時,才意識到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這位華爾街Guru所設的圈套,他立時一臉得意的說:「你們都貪戀記者夠glamouring!」

我還來不及自辯,他隨即接著說:「這麼多記者,傳媒機構請人有幾難?請記者成本還會高嗎?除非你成為了很有名氣的記者,你才會有bargaining power,你才能擁有你的相對優勢。」

於是我們就在午後三時日照當頭之下,挑了草坪旁邊一張長凳來坐,由記者的相對「失勢」開始,將討論延伸至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擁有相對優勢的投資者。Greenwald清清喉嚨,準備將這套改變了股神巴菲特一生的價值投資法,在僅得一個「學生」的草地上開講了。

﹏﹏﹏﹏﹏﹏﹏﹏﹏﹏﹏﹏﹏﹏﹏﹏﹏﹏

Rule No.1股票不是六合彩

當你拿定主意要買入某隻股票時,情況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有人買入,便有人同時賣出,前者認為股票將會做好,後者覺得其股價勢將滑落;而買家和賣家兩者之中,一個贏錢,另一個就必然輸錢。

「那麼你要留意自己是否在Right side,否則,你就是犯錯那一方了。」Greenwald提醒,你必須經常質疑自己:「Why am I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rade?」這個問題絕不容易回答,但原來有捷徑可抄,就是你最起碼要確定,自己不是正在買入那些「Lottery Ticket(彩票)Stocks」,因為選股票從來不等同於買六合彩。

說話聲如洪鐘的Greenwald,突然就喊出這麼一句:「Stay away from the lottery ticket stocks, the boring and the ugly are good!」

幸運彩票幾乎是每個國家都有的玩意兒,大抵每個對投資有興趣的人也買過一張半張六合彩,但他直言這是最Crappy(糟糕)的投資,買六合彩的錢不過是支付一種希望和夢想,幾乎沒有實質意義。

選那些醜陋無名的股票

他說:「你要找尋便宜的股票,而不是一隻有60個分析員同時虎視眈眈的彩票股。你最好讓自己成為唯一欣賞那隻股票的人,留意最沉悶的、最醜陋的,毫不起眼(Obscure)的股票。」

正如股神巴菲特常言,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別人恐懼時你最好貪婪入貨;價值投資法第一條的精髓,亦在於要戰勝心魔,別安於淪為平庸的羊群,人云亦云,你必須幹一些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避開一些其他人會失足的陷阱。

「一般人都傾向誇大自己相信的東西,他們看不見Uncertainty。」Greenwald舉例說,當你認為伊拉克藏有攻擊性武器,那麼你大概就能肯定伊拉克不可能沒藏有這些具毀滅性的東西;正如一個人認為那是一隻好股票,那麼他就是真正的100%相信這隻股票一定是好東西,不願承認它是一隻好股票的或然率,實際上少於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機會是爛股票。說?教授眨眨眼睛,很有信心的道:「所以呢,好股票往往超買(Overbought)了,而爛股票則每每超賣(Oversold)了。」

eBay Vs Google

eBay是網上交易平台,Google是網上搜尋器,如果要你憑?價值投資法的規律,在兩家公司中二選一作投資,你會如何選擇?

且聽教授Greenwald如何為這兩家公司把脈:「你想想,我們從Yahoo走來,然後是Alta Vista,現在則是Google,意思是,只要有一天有一個更好的搜尋器出現,Google就玩完了。」

那麼eBay勢頭又如何?

「人人都會想去eBay瀏覽,這幾乎成為凝聚人氣的地方。而且,eBay更有相對優勢,他們在一些已壟斷及領先的拍賣項目中非常賺錢,控制了大局,並且很保護這些具優勢的項目。要巿場上出現新的東西與之競爭,困難得多。」

----------------------------------

Rule No.2Local戰勝Global

正值暑假,校園裏學生不是太多,卻三三五五的結集了不少遊人。眼前突然飄來一連串彩色光影,一個皮膚黝黑得發亮的小女孩,手裏牽住寫?「Happy Birthday」的超人圖案氣球,在草地上又叫又跳,自得其樂。

我跟教授相視而笑,他挪動一下拐杖,換了一個坐姿,就要開腔講價值投資者絕對不能干犯的錯誤:「增長(Growth)並不一定是好東西,相反卻是很有條件性的,不要因?一家公司有增長,就認為買它的股票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

Greenwald指出,要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必須由審視它的資產(Asset)開始,然後是其賺錢能力,接?才看增長。只有當投資所得的回報高過成本時,這種「增長」才算有意思,否則只會損害了整家公司的價值。

他舉例說,一家公司拿出1億元作投資,假設籌措這筆錢的成本為每年10%利息,即1,000萬元,而這筆投資所得的年回報率則為8%,即800萬;這條淺顯的減數一算,任憑誰都知道公司每年會蝕200萬元。

「這不就是公司(800萬元)增長,到頭來卻損害了股東的例子嗎?所謂的增長,不過在蠶食公司的價值吧。」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公司每月在償還1,000萬的利息時,那一筆投資卻同時在賺取每年2,000萬的回報,這些便屬於極具價值的增長。只是 Greenwald隨即用很富挑戰性的口吻問道:「我問你,有哪些公司可以一邊付1,000萬利息,一邊又在賺2,000萬元?哪有可能咁容易?」

對「特許權」的重新演繹

依循價值投資法的思路,你必須具有很大的相對優勢,才有機會跑贏同行,而特許權(Franchise)就是很關鍵的指標。「惟有當公司擁有特許的專利,它才有可能用1,000萬成本來賺2,000萬的錢。專利必定是一些你能夠做到,但你的對手不能做到,又抄襲不來的東西。你可能以為科技(Technology)是專利吧,你開發了某種技術,那便是你公司的專利。才不!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要做到比其他公司高科技和低成本,是愈來愈難的事,就算你做到了,這種優勢「呼」一聲,好快又失去了。」

大塊頭Guru一邊說,一邊滿臉得意的笑了出來。

「哈哈哈!因為Copy太容易了。科技可以抄,甚麼都可以抄。只有對小部分生產程序非常複雜的行業,以及藥劑之類有完善知識產權保障的行業,你才有機會具有高技術的相對優勢呢。」

如果屬於Supply Side的高科技特許權行不通,那麼Demand Side又有沒有找尋到特許權的可能性?Greenwald頓一頓,再用其很富中氣的聲?提醒記者:「總之,那必須是一些很難複製(Replicate)的東西,才有可能發展為專利。」

諸如死守的顧客群(Customer Captivity),便意味?他們會有重複購買的消費模式,這對品牌或公司來說,便算得上是一種特許權。但只得死守的「熟客仔」不夠,還要加上規模生產(Economies of Scale),兩者結合後,才屬於真正有可能讓公司賺錢,並能保障其擁有的相對優勢的真正特許權(Real Franchise)。

簡單的例子如你到一家墨西哥餐廳吃飯,或許會點一罐墨西哥啤酒,卻未必會要一杯墨西哥可樂,寧願飲你最熟悉的可口可樂。又比如當你對你的家庭醫生,以及習慣光顧的健康檢查機構感覺滿意,那大部分人都不會隨便轉換機構,這便是所謂的死守顧客群。

現代規模生產愈細愈妙

然而在如今的國際化社會,一家公司要達到「規模生產」這項相對優勢也愈來愈難;Greenwald對「規模生產」的現代演繹,出乎意料不是「愈大愈好」,卻是「愈細愈妙」!

他聲調鏗鏘的吐出這個字:「L-o-c-a-l!」

「在這樣子一個全球化的年代,你幾乎已沒可能去統治一個好大的全球巿場,你只能在大世界裏,思考微小的本地化。例如Walmart,他最開始時,是先控制(Dominate)一些很小很本土的地方,享用其基礎建設和產品分配的優勢,當在某一小點的生意做得很穩陣兼且享盡地宜之後,才慢慢進攻另一個美國小城,同樣地在享盡另一個小地方的優勢後,才又開始攻勢,最後在全美賺大錢。但當她一搶攻德國、日本、韓國等,便全盤潰敗,因為她不夠當地的Local競爭,Global贏不了Local。目前很多公司以為全球包抄才是擴充的最好方法,他們全部錯了!」

感情充沛的教授,說話總是抑揚頓挫,沒甚麼冷場,他甫說完就圓睜杏眼,肉緊的望?記者說道:「金融機構,更加不能犯這個錯誤。」

記者頓一頓問:「你熟悉香港的?豐銀行嗎?」

Greenwald甫聽到HSBC四個字,便顯得興致勃勃,隨即大力點頭,將拐杖敲敲地面說:「HSBC is starting to make mistakes!」

?豐錯在衝出亞洲

這一頭香港人最鍾情的大笨象?豐控股(00005),教授Greenwald乍聽在耳裏,竟然連連搖頭,重重歎息。?豐銀行經金融海嘯洗禮,去年3月股價一度插水至低見33元,至今攀升至大約80元水位,復元動力似乎不壞,但這個價值投資法權威教授卻矢言,大笨象干犯了大錯,希望她早日回頭是岸。

「銀行業是一個非常本地化的行業,因為它太倚重本地資訊,而HSBC是紮根香港多年的老字號銀行,在本港能掌握很重要的經濟資訊,而香港亦是她回報率最高的地方。」

Greenwald續說,?豐在本港坐擁高回報、亞洲區亦然,但北美洲業務的回報較亞洲低,歐洲的回報再較美國低。顯而易見,?豐銀行在亞洲區擁有「資訊」這一種「特許權」,亦即是她的相對優勢,惟銀行卻一下子要勇闖全球,在北美和歐洲陌生的地方業務,暴露自己的短處。

這件事情落在教授眼中,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你知道嗎,一直以來,賺得最多錢的都是本地銀行,而不是國際銀行(Global Bank),你應該在相對優勢最強的地方發展,但HSBC卻去了她最弱的歐洲,在這個地方損失了好多好多錢的同時,現在仍錯而妄想收回失地。」

教授的眼鏡一直滑落至鼻翼,他也少理,瞇起眼睛說道:「如果我是HSBC,第一件事是把所有歐洲業務賣掉給當地大銀行,只保留部分在美國有不錯定位的業務,然後返回亞洲,統戰大局。堅持保留歐洲資產,簡直是浪費金錢和時間!」

一邊搖頭他仍然心有不甘,嘴裏喃喃自語:「They just love the idea of GLOBAL, that's why they keep making mistakes on the expansion……」

----------------------------------

Rule No.3放長綫釣大魚

價值投資法最後一條,最簡單易明,就是放長綫才釣到大魚。

大塊頭Guru說到這裏,搖一搖頭,皺皺眉說:「你必須嚴守上述3條戒律,才算是一個價值投資者,缺一不可。這是唯一能讓你成功的投資態度,我知道這個答案很沒新意,但這是我所能給你最好的忠告。」

這個看起來的確很老套的第三戒是,面對股巿升跌時必須沉?應變,表現出最嚴格紀律,並且流露最大耐性,別沉迷一朝發達。

Greenwald說了一個扣除手續費後,年回報率平均達25%的The Hummingbird Value Fund管理人Paul Sokin的小故事︰他曾於高盛及多家著名投資公司任策略師,並為忠實的價值投資法奉行者。其策略是專買細價股,故此就算他只購入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股票,很多時他已經擁有了一家公司逾5%的股權,而這也意味?,他做到了價值投資法的第一戒,就是沒有選一些早獲巿場60個分析員垂青的彩票股投資,而運用個人的價值研究方法,覷中自己的投資對象。

股價跌時必須保持信心

他的做法是,作了第一手投資後,見其股價滑落便再入貨,股價一邊跌他一邊再買,絲毫沒有方寸大亂而隨便沽貨。結果發現,他所得的25%回報當中,有22%是來自往後的低價買入,而不是來自第一次的買賣。

教授說道:「如果你已經做足了價值投資者所須做的功課,到最後持有這隻股票時,你便要對自己有信心,並且很有紀律的Stick with你的選擇。因為一隻好的股票,只要它的公司的基本價值沒有改變,那麼股價8元時是好股票,當股價跌到4元時,它將是一隻更好的股票。當你見到 Bargains時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別做傻事。」

至於耐性則是,學Greenwald的口吻,全世界的人都希望盡快發達,他們今日投資了10元,就希望最好兩年後能賺到第一桶100萬的金,然而發達從來不會一朝一夕,耐性才是致富不能缺少的東西。

Amazon 之謎

老貓也會燒鬚?

全球最大?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竟然成為竟是Greenwald的最大痛腳!原來他一直認為這家公司是巿場上的大泡沫,惟至今勢頭依然很勁,讓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大跌眼鏡。

Greenwald說:「我錯了好幾年。我一直認為Amazon是個泡沫,他們沒有死守的顧客群(Customer Captivity)、沒有一種他人難以抄襲的優勢,他們坐擁很大的巿場,卻沒有集中專門業務。」

不過Amazon股價走勢一直凌厲,至上月公布業績,由於獲利低於巿場預期,股價一度大跌,但仍獲分析師?場,指預計其投資會帶動高回報率。

大塊頭教授聳聳肩道:「Amazon一直在賣一個意念,就是他們會繼續增長,但他們同時繼續還債不力。債務一直還不清,最終會招來競爭。所以我始終想不明白,競爭為何不會令他們逐出巿場?這還不是泡沫嗎……真想不明白。」

----------------------------------

香港人17歲不發力就完蛋

被奉為價值投資法權威的Greenwald教授是一名「四十後」,今年64歲的他,在哥倫比亞這家美國長春藤大學執教20載,見盡了X、Y、Z世代的傑出小輩。當香港人似乎很熱衷批評八十、九十後如何不濟時,這位大塊頭Guru卻寬容相待;他打從心底歎喟,香港人迫得孩子太緊了,大器其實也可晚成。

Greenwald的腿不好走路,拄住拐杖的他跟記者漫步校園時,左手要重重地搭在我的肩膊借力。我倆步伐一致的相互配合走?,我心裏緊張得「左右左右」的念念有辭,生怕會叫他絆倒。反倒是教授或許早習慣了讓別人攙扶,故閒閒的一臉從容。

沿路經過大學圖書館門前一排石階,十來個年輕人圍坐?,笑聲似一連串銀鈴,背景是萬里晴空。記者向他問道:「你覺得大學校園裏,有一個很好的國際學生比例嗎?」

好大學趨難考競爭激烈

他點頭笑說:「Terrific!Terrific mix of different countries, of different interest!雖然我多數接觸商學院的學生,但據我所知,美國長春藤大學這麼些年來,研究院都沒有提高新生學額,惟海外學生、女生等的比例,卻幾乎高了3倍,可見好的大學是愈來愈難考入了,競爭非常激烈。」

學術成就很高的大塊頭教授,年輕時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主修電機工程,及後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兩個碩士學位,才又折返麻省理工攻讀經濟學博士。回憶起30多年前的大學生活,宛如喚醒了他一些沉默多年的思緒,興致勃勃的就要講自己的糗事。

Greenwald打一個哈哈說:「當年我在MIT讀學士時,拿很多F的,也取了不少D級,GPA是3.3,但已經是全級的Top 10%!」

「不過……」,吞一吞口水,他一臉讚嘆的道:「你知道嗎,昨日我跟我的研究助理吃飯,他在這裏讀書,告訴我他的GPA有3.95!說得簡單一點,他這個讀書生涯裏,最差也只是拿過幾個A-而已!」

這一代學生的出色表現,連這位名校教授也自愧不如。當香港人普遍認為新生代愈趨幸福,或對八十、九十後諸多批評的時候,Greenwald卻說:「這一輩人不能輕易犯錯,社會不容許他們犯錯了,因為叻人太多,只要稍一失手,成功的就是另一人。所以我覺得他們每一個都極為勤奮、極為專注,我替他們難受呢!」

美國社會包容孩子成長

雖然競爭熾烈得叫教授也看不過眼,但他始終認為美國社會整體氣氛包容,能有充裕空間接納孩子不同的成長步伐。他舉例說,在美國你可以讓自己沉淪至35歲才發力,只要你保留後勁就行了,「你看,小布殊一直酗酒,直到35歲才酒醒,最後還不是當上總統了!」

說完他抿抿嘴巴,皺起眉頭,輕輕的道:「在香港、在中國,如果你17歲時搞砸了,考不上好大學,你的一生就玩完了吧?」

記者心裏嘀咕,在香港17歲也太遲了吧,大概7歲時考不上名校,都幾乎要完蛋了。

Greenwald接?道:「在美國你28歲才覺醒考上大學,短期來說自是很徬徨,彷彿比人家走慢了。但美國文化讓你心底知道自己依然有Second chance,很多可能性,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氣氛包容你努力和成長。」

到最後,有人要用上這個酌情的機會才能成熟,當然也有早慧的人根本用不?這個額外的第二次,然而,只要他們都覺得可能性永遠存在,生命顯然已經大為不同了,「這製造了一個更加愉快的環境,你的天空更加廣闊。亦由於此,美國學府這麼多年來,仍然沒有給其他崛起國家的大學取代,而每一年仍有這麼多對自己國家忠心耿耿(tremendous loyalty)的中國學生要千里迢迢來讀書。畢業後我問他們要回國嗎,他們的答案也總是:Not if I can help it。」

與李祿的師徒情

《華爾街日報》最近一篇文章,爆出曾為六四學運領袖、現仍位列中國通緝名單上的李祿,或將成股神巴菲特的接班人,引起了全球對這個當年跟柴玲和吾爾開希並肩天安門廣場的人的無限興趣。

六四後李祿被通緝,流亡美國,199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取錄,師承Greenwald教授。一天他聽了一場股神巴菲特在哥大開講的演說,極受啟發,鋪成了他今日的黃金路。李祿曾說,哥大是他人生的新起點,而那一場講座卻開啟了他的事業生涯。而當日講座的搞手,便是眼前這位大塊頭教授。

Greenwald坦言這位前學生已成為他的老朋友,他甚至是李祿的欽佩者(Admirer),也是李祿管理的基金的投資者。不過按老朋友的意願,他不會公開評論其點滴。

而李祿在那次的演講會後,幾乎買了所有有關巴菲特的書籍研讀,兩年之後買入了人生第一手股票。3年之後的1996年,也即是距離六四事件不過8年,李祿自哥大經濟學、法律學及MBA畢業,成為哥大史上以最短時間修畢最多學位的人。

﹏﹏﹏﹏﹏﹏﹏﹏﹏﹏﹏﹏﹏﹏﹏﹏﹏﹏

Bruce Greenwald 64歲

˙哥倫比亞大學Robert Heilbrunn Centre for Graham & Dodd Investing 主管及商學院教授

˙獲大學最佳教授及教學獎,其教授科目如價值投資法、經濟策略行為、全球化巿場等極受哥大學生歡迎,每每爆滿

˙?有多本書籍,其中《Value Investing︰ 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被翻繹為多種語文

˙1978年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1969年 普林斯頓大學公共及國際關係碩士及電機工程系碩士

˙1967年 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學士

˙曾先後任職於美國預算局、花旗銀行前身First National City Bank、實驗室及政府機關;並先後任教於衛斯理大學和哈佛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61

[貼圖]畢菲特/Warren Buffett

1 : GS(14)@2011-04-21 18:29:14


2 : GS(14)@2011-06-27 23:16: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378037
股神子愛音樂不要父財富
「擁有愛我的父母最重要」
2011年06月27日
3 : GS(14)@2011-06-27 23:1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378038
「孤寒」畢菲特
拒借錢助子女
2011年06月27日
4 : GS(14)@2011-06-27 23:16:29

女做慈善 子興趣多
3子女靠自己
2011年06月2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3780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55

利世民:畢菲特係美國隊長

1 : GS(14)@2012-04-20 22:22:48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420/80952
前日好多人都講畢菲特被驗出前列腺癌件事。其實對一個80開外嘅老人家,肺炎分分鐘危險過前列腺癌。無論如何都希望佢老人家好似佢自己話齋有100%嘅精力,好似邵爵士做到100歲。畢竟現代醫學技術越來越好,畢菲特講嘅亦唔係全無可能。
「不過佢咁大年紀,唔諗繼任人問題,都應該退休享清福。」唔少人講。退休享清福?唔通要佢日日打橋牌?信我,上帝唔會批准呢個申請。如果搵到自己鍾意嘅事,係唔會退休。最諷刺係越係成功嘅人,越無諗過退休。
成功,唔淨係錢咁簡單。一個人如工作上搵到意義,根本唔會諗退休。畢菲特同李嘉誠真係好等錢使咩?唔好話呢世使唔晒,佢哋對落三代都可能使唔晒。點解仲要做?好簡單,佢哋享受自己嘅工作。
最成功嘅學者同藝術家都無話退休。運動家就有啲唔同,因身體問題先退休。不過如可繼續跑落去,佢哋都會跑。幾十歲嘅叔叔嬸嬸,跑馬拉松、游渡海泳,就出於一種動機:享受。
究竟乜嘢令畢菲特咁享受呢?睇番畢菲特08年金融海嘯嗰幾年,人人陷於恐懼,佢就做白武士;借50億美元畀高盛,3年間,連本帶利賺37億;借錢畀GE,買鐵路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等,佢老人家話係兒時夢想。
不過,畢菲特從心底裏就係Captain America,佢對美國精神嘅信心係發自內心。好似88年佢入股可口可樂,當時可口可樂正陷衰落危機,畀百事追擊,新產品又唔爭氣,但畢菲特就落注呢個美國概念。結果90年代蘇維埃瓦解,可口可樂前面忽然有一大片藍海,the rest,was history。

利世民 
專欄電郵:SharpHK.Simon@gmail.com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875

中環在線:長沙畢菲特 學毛澤東殺敵

1 : GS(14)@2012-06-12 00:46: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1/16414429
原來張祥間公司05年執笠,當時50歲嘅佢轉為全職炒股,06至07年間,炒奧運概念股王府井,股價由6蚊(人民幣.下同)升到54蚊,賺咗過百萬,之後全家人日日去證券行「返工」。不過佢都試過買隻股票由7蚊升到40蚊,原本賺90萬,高位唔放,最後蝕3萬離場。
張祥話:「股市總是吃不完的虧,上不完的當,後不完的悔。」戰勝關鍵係每次都設假想敵(莊家),施以不同策略,掌握盤口語言,呢方面毛澤東嘅軍事思想最派用場。個仔炒股初期日日金睛火眼實啲大盤,先煉成呢個謀生必殺技咁話。
2 : GS(14)@2012-06-12 00:46:59

http://finance.people.com.cn/stock/BIG5/18099990.html

  近兩年江湖流行一個說法,防火,防盜,防股市。更有網友評出,2011年的最毒問候語是:「你們全家都炒股?!」而在長沙,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全家人父子婆媳一起在股市拚殺已達5年時間,長沙某證券營業部的操盤室,儼然成了他們的「指揮所」。其中父子兵的炒股成績讓不少股民「羨慕嫉妒恨」:父親張祥(化名)賬戶資產增值達7倍,被大家稱為長沙的「巴菲特」,兒子張鬆也不甘示弱,資產已增值6倍。

  日前,由湖南證監局組織的「走近股市高手、分享投資經驗」活動在民族證券長沙營業部舉行。張祥的發言贏得在場所有人高度讚賞。談到自己的炒股經驗,他總結為:6分心態,3分技術,1分運氣。

  故事

  買股票全家總動員

  張祥的老伴是個「老股頭」,1993年就已「入行」,只是一直業績平平。

  張祥2005年進入股市,用他自己的話說,「純屬被逼」:2005年,他所在的公司倒閉,年過50歲的他不得已做出了改變命運的決定——專職炒股。他最得意的一次操作發生在2006-2007年,張祥持有的奧運概念股王府井,在這一年裡從6元左右漲至54元,從中獲利100多萬元。「當時有幸碰到了2007年中國有史以來最牛的一波行情。真的是稀里糊塗地買股票稀里糊塗地賣,稀里糊塗地賺錢。」在張祥的「感染」下,兒子張鬆於2006年跳槽進入股市,兒媳婦於2008年也進入了股市,目前他們全家4口均在證券公司「上班」,全家的生活開支也都出自股市。

  常言道:「?殺無如父子兵」,張祥父子卻經常因炒股發生爭執。2008年,張鬆突然看好地產板塊的羅頓發展,父親張祥極力反對。儘管如此,張鬆還是堅持買進,不過最後在父親的一再勸說下,賺了一定的利潤後拋出了該股。「其實,回過頭看,那時介入地產股,如今肯定是獲利不菲。但後來羅頓發展果然如父親所說,最終被戴上了ST『帽子』。」

  談失敗

  炒股切忌頭腦發熱

  從這一家人的炒股成績來看,無疑張祥賺錢最多,已經增值7倍。「股市總是『吃不完的虧,上不完的當,後不完的悔』,關鍵是你能不能積極地改錯。」 從炒股菜鳥到大俠,張祥總結自己的經驗認為,炒股要賺錢6分靠心態,切忌頭腦發熱,不要害怕犯錯,就算犯了錯也要用積極的心態應對。張祥列舉了自己的一次操作失誤。

  2006年12月31日,張祥以7元左右的成本價買入山西三維。2007年大盤進入快速拉升,山西三維也隨之大漲,股價一路飆升至40元。

  「當時,我已經純賺了90萬元,身邊的朋友都勸我趕緊出手,但是那時候已經被利益沖昏頭腦,我甚至把自己的目標價位定到70元。」但經過一波大牛市之後,很多股票股價形成非常大泡沫。隨著大盤調頭向下,張祥持有的山西三維也未能倖免,「最後,我沒辦法隻得割肉,非但沒賺錢,反而倒虧了3萬元出來。」不過,他沒有就此被擊垮,而是積極應對。

  談戰術

  運用「毛澤東思想」來炒股

  在座談會上,張祥還提到一個讓大家非常意外的觀點:炒股其實是一種博弈,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就可以運用於股市。

  戰爭時期,毛澤東的一大軍事思想就是針對敵情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措施。在張祥看來,股市同樣如此,作為散戶就是要圍繞莊家的操作變化來展開。

  「雖然,我們不知道某隻股票是否一定有莊家控盤,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假想敵『莊家』,根據『莊家』的變換而採取不同的操作策略。」因而,張祥認為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人,沒有固定的操作策略。但必須要掌握的就是盤口語言了,也就是他所說的「3分技術」。張祥介紹,他兒子張鬆在炒股初期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都盯著大盤看,三個月之後效果非常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34

譏營商能力差過猴子 畢菲特數臭特朗普

1 : GS(14)@2016-08-04 04:06:12

■畢菲特前日為希拉莉站台,七情上面炮轟特朗普,聲言會竭力阻撓他入主白宮。美聯社


【美國大選】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一直標榜自己長袖善舞,因此是「經營」美國的最佳人選,但「股神」畢菲特前日譏說特朗普營商才能連猴子都不如,又挑戰他一起公佈稅務紀錄。股神更聲言會竭盡所能阻撓特朗普入主白宮,包括親自出馬送選民到票站。



畢菲特前日在老家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演說,為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站台,直斥特朗普。他稱特朗普唯一一次把業務上市是1995年,結果「特朗普酒店暨賭場度假村」之後10年,年年見紅,「猴子表現都好過他」。


■特朗普

下挑戰:公佈稅務紀錄


畢菲特說:「當年(1995年)若讓一隻猴子拿飛鏢擲向報章股票版,平均利潤會有150%。」紀錄顯示該公司在特朗普「英明」領導13年間蝕了11億美元(85.8億港元),兼兩度破產。坦言不滿特朗普近日批評陣亡美兵胡馬雲汗父母的股神,又向特朗普挑戰他公佈稅務紀錄。這是歷屆候選人的指定動作,但特朗普以「正受國稅局審計」為藉口拖延。身家比特朗普多10倍以上的畢菲特說:「我同樣正接受審計,而我願意在大選前任何時間、地點跟他碰面,公佈各自稅務紀錄。」他直指特朗普「害怕」的不是國稅局而是選民。特朗普發言人對股神挑戰未有回應。股神承諾在11月8日投票日免費送人到票站。希拉莉隨即答應假如運動達目標而她又順利當選的話,會到奧馬哈跟股神在街頭共舞。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0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75

卡夫亨氏績優炒上 畢菲特進賬41億

1 : GS(14)@2016-08-08 00:13:02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食品商卡夫亨氏季績勝預期,加上增加季度派息,刺激股價上周五盤後升4.5%。「股神」畢菲特重倉卡夫亨氏,帶挈畢菲特賬面淨袋41億港元。受惠卡夫與亨氏合併,去季淨銷售勁升1.59倍至67.93億美元。撇除一次性項目後,收入為67.9億美元,每股盈利85美仙,優於市場預期每股盈利71美仙。公司宣佈季度派息增4.3%至每股60美仙。畢菲特投資旗艦巴郡為卡夫亨氏大股東之一,持股量約26.8%。卡夫亨氏上周五在美股收市後曾升4.5%,高見90.43美元,帶動卡夫亨氏市值增20億美元至1,100億美元,畢菲特賬面贏5.36億美元(約41.8億港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7/197260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