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走過兩度虧損 李金恭用自製機台接單全世界 京元電站穩半導體測試龍頭之祕

2014-12-22  TCW

 

十四年前展開轉型,從記憶體做到微機電,從兩度虧損到穩健財務,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用自製設備機台、拓展新產品線,讓全球半導體客戶都下單給它做測試,站穩台灣半導體測試龍頭地位。

撰文‧林宏文、周品均

二○一四年第一季京元電苗栗銅鑼廠正式啟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京元電董事長李金恭再度率領著大批員工及合作廠商重聚銅鑼廠。「才不到一年,一廠廠房都已填滿設備,需要趕快蓋銅鑼二廠。」李金恭滿臉笑容,伸出雙手歡迎每一位前來京元電銅鑼二廠動土典禮的來賓。

攤開京元電近一年的營運成績單,就知道李金恭為什麼這麼急著蓋新廠房,今年前三季累計稅後每股純益(EPS)是一‧七一元,已超越去年一整年的一‧五三元,第三季獲利甚至創下十年來單季新高。

來自聯發科、賽靈思、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大廠的檢測訂單,填滿京元電的產線,「所以,我們連銅鑼廠三期、四期的土地都準備好了。」李金恭對國際整合元件大廠委外的訂單成長很有信心,還提早將土地承租下來,他笑說:「我這幾年的第一時間敏感度,很強。」憑著李金恭對產業嗅覺與努力,只有檢測業務的京元電能擠進全球封測產業前十名排行榜,還是台灣最大的測試廠。「積極跨入邏輯晶片,加上資本支出與擴產動作謹慎,都是京元電營運表現穩定的關鍵因素。」瑞銀證券前半導體分析師程正樺,評價京元電的策略。

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十四年前,京元電曾為了DRAM測試業務,大舉投資一百億元,買進記憶體測試機台,就為搶搭記憶體擴產風潮,卻遇上史上最大的虧損。

韓商低價競爭

網通泡沫首度虧損

那是二○○○年的事了,李金恭回憶,當時千禧年科技業景氣大好,記憶體供不應求,他大膽投資百億元,採購記憶體測試機台,結果隔年網通泡沫破滅,業績一落千丈,也是在那一年,京元電股票掛牌上市,只能連續三次調降財測,股東每天打電話來開罵。

當時,京元電會由盈轉虧,關鍵就是占七成業務的大客戶世界先進,敵不過來自韓商嚴酷的低價競爭,最後時任世界先進董事長張忠謀黯然宣布退出記憶體市場,已買了一大堆測試機台的京元電成最大苦主。

那是第一次,考驗京元電的生存力,不僅出現掛牌以來首次虧損,一虧就是兩年,對獲利績優生的京元電來說,從未有過。李金恭思考良久,心想未來記憶體將是韓商天下,沒把握與韓商硬碰硬的他,只能決定加強邏輯IC投資比重,逐步降低記憶體的生產比重。

好不容易,京元電獲利在○四年開始回穩,營收規模突破百億元,每股獲利也回到三.六九元的高水準,李金恭又做了大舉投資的決策,結果,隔年景氣反轉,居然又把京元電打回虧損窘境。

遇景氣重挫又虧損

訂現金水位鐵律

原來,○三年歷經SARS風暴,半導體景氣休養生息,在○四年景氣快速回升、訂單大舉回籠,京元電大幅增加機台後,○五年第一季景氣又急轉直下。短短五年內,京元電遇到兩次大考驗,讓李金恭痛下決心,「公司體質要強健,一定不能躁進,要先求穩健經營。」李金恭下令財務部主管,訂下鐵律:「京元電任何時刻的現金水位,都要有兩年的水位,意思就是,即使公司未來兩年都沒有收入,也照樣能發薪水、存活下來。」即使部分內部主管曾認為,這項鐵律有點保守過頭。但就是現金存活水位的原則,○八年金融海嘯來襲,多數半導體同業撐不住,只能繳出赤字虧損,京元電卻因提早因應,加上現金準備充裕,一路擴充新竹、竹南、銅鑼到大陸蘇州等地廠房,逐年成長至今。

李金恭徹底執行這項財務鐵律,看看京元電每季報表的約當現金水位,都介於六十至八十億元之間。但只有財務穩健是不夠的,京元電還有一項有別於同業的競爭利器,那就是測試機台自製策略。

「IC測試業是幫客戶測試IC,測完就把晶片還給客戶,特色是不需要材料,最大的營運成本就是機台設備的折舊,所以,若可自行開發測試設備,並降低折舊,就是我們的競爭力關鍵。」李金恭分析。

目前京元電總計有七百餘台測試機台,其中二百餘台是自行開發,比率約三成左右。京元電企畫處處長張垂欽說,目前自行開發的機台屬中低階,不外賣只供內部自己使用。

自行開發機台除可降低成本外,還能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張垂欽說,現在景氣變化太快,客戶訂單及產品種類隨時在調整,自行開發的設備可馬上調整軟硬體,成了京元電最大競爭利基。

另一方面,京元電也著手拓展新產品線。一年前,為了接下一家國際大廠的MEMS(微機電)檢測訂單,李金恭在銅鑼一廠地下室打造一間祕密基地,因這個客戶的產品檢測需求和其他客戶很不一樣,它對於聲音要求特別嚴格,這個大客戶就是專精於麥克風元件的博世(Bosch)集團。

「你知道測試麥克風MEM S元件,測試環境的聲音不能超過六十分貝。」李金恭笑說,為了它,京元電特別規畫空間,建立專用廠房,進行硬體設備客製化。

為做好這項業務,李金恭特別開設「聲音學」課程,讓團隊了解客戶的產品與需求。平常喜歡吹薩克斯風紓壓的李金恭開玩笑說,「一開始還以為課程是聲樂課呢!」正是這樣的準備與投入,京元電成功爭取到這個國際級客戶,讓京元電 MEMS營收比重達到一○%。

從記憶體、邏輯IC到M EMS,李金恭帶著京元電走出兩次虧損生存戰,將客戶群從台灣擴展到全世界,也難怪京元電能喜迎十年獲利新高,穩坐台灣最大檢測廠地位。

京元電

成立:1987年

負責人:李金恭

資本額:119億元

主要業務:晶圓測試、IC測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6

50歲媽媽自製保費計算表 四百萬滾出近兩千萬

2015-09-28  TCW

五十一歲的曹淑玉,去年在銀行業工作滿二十五年,正式退休。生性活潑爽朗、活力無窮的她,退休後也鮮少賦閒在家,擔任藝文團體志工之際,不忘貢獻所長,在台科大、金融研訓院等單位傳授理財、投資相關課程,可謂相當充實。

能擁有這樣快意的退休生活,關鍵在於,三十五歲那年,她意識到:想要安心退休,必須自己為退休池尋找活水的源頭,因為光靠國家給的勞保退休金是不夠的。「勞保退休金的負面新聞時有所聞,進水量對退休池的幫助,恐怕有限。」

她將退休金比喻為一個池子,買入能帶來「被動收入」的資產,就像是將活水挹注進池子內。

雖然她同時擁有國際專案管理師(PMP)、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等證書,但在進行「樂退」規畫時,仍然需要工具協助,坊間雖有不少免費試算表,有的還設計高階函數,但曹淑玉反而覺得太複雜,「我喜歡單純的美好,所以偏好像Excel這種簡單的工具。」

記錄收支,掌握全家資產負債變化曹淑玉利用Excel自行編列記帳表單,數十年如一日,同一份Excel檔案分別有三個標籤:全家人的資產負債表、逐月收支表、年度收支總表。

每當更新「家庭逐月收支表」後,「年度收支總表」會跟著連動,主動累計一月到十二月的收支金額,年底即可知道全年度的主、被動收入和總支出各多少,每月檢查一次,精確掌握資產、負債的變化。

她在三十五歲時,以五百二十萬元在基隆購置店面,賺取每個月一萬八千元租金;兩年後,她選擇布局另一項常見的投資工具:儲蓄險。

店面的租金收益,每月皆為固定金額,管理起來尚稱簡易,但保單就複雜多了。

一九九九年,曹淑玉買了三份儲蓄險保單;繳費年限從十年到二十年不等;兩年後又買了第四張,繳費二十年。

記錄保單,繳費多久、領多少都瞭

這四張儲蓄險保單,每年繳交金額都不盡相同,2007年到09年開始陸續領回,往後每年領回的累計金額也高低不一,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保戶若想清楚掌握每 一年可領回多少金額,可能請保險業務員提供整合的保單內容明細表;但若想要保障隱私、確保「財不露白」,就必須親力親為。

或許在不少人眼中,儲蓄險太過保守,但曹淑玉認為,投資風險偏高,一旦要變現卻遇逢市場走空時,可能得忍痛認賠殺出。保單則不然,保險非投資性質,投保期間若有意外事故,業者必須依約理賠,這才是她嚮往的保障。

她打開電腦,Excel表中清楚顯示四張保單陸續領回的金額,概算後,自己去年退休,十年後可領約一百二十七萬元(詳見上表);二十年後可領的金額,並非二百五十四萬元(一百二十七萬元的兩倍),而是超過四百一十七萬元。

她也發現,總計繳交四百多萬元保費俊,創造出一千八百多萬元收益,「這樣說來,我也是隨著時間增加而賺取複利啊!」未來六十年,這些保單更將帶來超過近兩 千萬元收益。由於被保人是曹淑玉的女兒,過一段時間後,她打算將女兒改成受益人。透過Excel,讓她發現,這些保單不只保障她的退休生活,未來即便自己 不在女兒身邊,女兒也無後顧之憂了。

也想算算自己的報酬率?可至「商周財富網」下載完整Excel表,請掃描RQ Code或輸入網址:http://goo.g /doSqH

撰文者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08

黃坤神秘失蹤 台警查自製綁架案



2015-10-01  NM

香港上市公司東方明珠石油主席黃坤涉嫌串謀詐騙,卻一直聲稱腰傷留在台灣治療,未有返港受審,最近 更於新北市神秘失蹤,在妻子娘家門外被人帶走,音信全無。表面上是一宗綁架案,但有知情台灣探員透露,警方翻查案發現場閉路電視片段,發現黃坤跟帶走他的 一行人,站在車旁聊天約十分鐘,沒有求救或反抗,而是自行上車,似乎與「綁匪」早已認識,不似被人脅迫。黃妻報案後兩日再通知警方,稱有人致電她,指黃坤 曾於投資事上導致他們損失,「必須拿六億美金出來賠償,才讓黃坤回家。」然而,警方發現她提及的該通勒索電話,根本不存在,警方的調查方向立即由擄人勒 索,改為是否有人自導自演綁架案。

廉政公署前年十月起訴當時六十五歲的黃坤,以及前副主席劉夢熊等四人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等罪名。黃坤其後透過律師向法庭呈上醫生證明,聲稱因傷要在台灣治 療,遲遲未有返港,法官決定分案處理,有關黃坤的控罪至今未能審理。由於台灣與本港沒引渡機制,當時已有金融圈中人猜測,黃坤未必返港受審,甚至打賭他會 否回港。有人認為他想先「參考」其他人會否罪成,才決定是否回港出庭。最終其他三名被告,只有劉夢熊脫罪,另外兩人罪成判囚。

疑識綁匪被帶到漁港

今年九月二十日,黃坤在新北市新店區大豐路大豐松園住所外被人帶走。兩日後,黃坤的台籍妻子王綺霞與其姐姐到附近的江陵派出所報案指黃坤失蹤。本刊記者九 月二十六日到該派出所查詢,一名警員指警方已掌握一定線索,「順利的話,這幾天就能破(案)。」但拒絕透露詳情。新店警察分局亦對記者稱,案件已交由刑警 大隊統籌,該分局亦有三至四隊人員協助緝兇。

知情台警對台灣《壹週刊》透露,王綺霞報案時說丈夫遭綁架,「她稱丈夫上午九點多離開家後就一直失聯,撥了數通電話給他,但手機都不通,由於丈夫跟人有一 些投資糾紛,所以懷疑他遭人擄走。」但她稱未接到勒索電話。對台警而言,一般綁架案肉參失蹤不久家屬就會急於報案,也通常很快收到索贖電話,黃坤的情況明 顯不同。警方翻查附近閉路電視片段追查黃坤下落,更發現很多不合理之處,包括黃坤被帶走前,跟「綁匪」站在車旁聊天約十分鐘,其間沒有求救或反抗,之後自 行上車,不像遭人脅迫。警方發現接載黃坤的車輛駛走後,有另一部可疑車輛尾隨,黃坤所乘車輛南下,在台中沙鹿交流道一帶轉上高速公路,另一輛車則北上。警 方到沙鹿調查,發現黃坤一行人稍作停留後,直接驅車至台中梧棲漁港一帶。知情台警稱,一般綁架案綁匪通常將受害人藏在山區,而非今次帶到有海上警員巡邏的 漁港一帶。

巨額勒索電話不存在

黃妻報案兩日後向警方稱,有人致電家中說要「拿六億美金出來賠償,才讓黃坤回家」,但對方沒交代支付贖金方式。若綁匪要求現金,換算台幣約兩百億元,鈔票 重量超過一噸,根本難以運送。警方其後發現黃妻提及的該通勒索電話根本不存在,已經將調查方向,由擄人勒索改為是否有人自導自演綁架案,更已將相關情形通 知本港廉政公署。廉署發言人接受本刊查詢時稱,不評論個別案件的案情。黃坤以腰傷為由向香港法院申請押後審訊。但事實上從去年十一月住進中興院區的他,其 實行動自如,不但常換上便服,步行到醫院附近的台北捷運地下街美食區吃牛肉麵,偶爾還會一個人下樓抽煙。

台灣《壹週刊》取得黃坤住院的影像記錄,從外表看不出他有腰傷,行動甚至比一般年輕人敏捷。只是當香港法院準備開庭前的一段日子,黃的病情似乎都會惡化, 雖然一樣會外出,但身上開始多出枴杖、護腰等物。住院期間,黃坤不忘公事,除了有看似公司職員的人,固定到醫院拿文件給黃過目外,他也常與人約在醫院附近 的咖啡店談事情,直到今年二月農曆除夕當天,他出院搬進老婆娘家後,才慢慢減少與外界接觸。

不公審訊黃稱受迫害

雖然台灣警方估計黃坤可能自製綁架案,或與逃避返港受審有關,但黃坤的好友周顯透露,黃一直對案件非常樂觀,向身邊所有朋友都表示會返港受審:「佢認為自 己會打得甩單官司,覺得係不公嘅審訊,政治嘅迫害,佢有信心香港司法會還佢一個公道,對每一個朋友都係咁講,佢會抗爭到底。」周顯憶述,二月到台北探望黃 坤,他因閃避車輛傷到舊患,要接受物理治療,才不能返港。黃妻是台灣人,理論上他可申請居留權留在台灣。他認為「如果佢好開心留喺台灣,唔返嚟應訊,香港 政府都奈佢唔何,但如果佢自導自演被綁架,備咗案,變咗全台灣都搵緊佢,反而節外生枝。」黃坤一向是朋友圈中大阿哥,他最有錢,亦很照顧朋友,「雖然佢依 家唔係最有錢,但我哋都好尊敬佢,叫佢做坤哥。」

黃坤「落難」身在台灣時,曾向身邊朋友廣發短訊,內容是「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 交,方能成其久遠。……感觸良多,分享給好友們,黃坤致意」。黃坤疑財務出現問題,可能因失「利」而自覺失去權勢,難免感觸。本刊記者曾到黃妻娘家所在的 大豐松園,希望找王綺霞受訪,卻只有一男一女應門,自稱黃坤親戚,指黃妻不在家便關門拒訪。外界曾形容大豐松園是豪宅,記者現場視察,該區只屬傳統小區, 黃坤的住處亦不算豪華。黃坤失蹤前經常到附近便利店及咖啡店閱報「打躉」,有認得他的咖啡店東主形容他沉默寡言,亦有麵店東主指經常見黃坤獨自路過,最近 數月才開始持枴杖,似乎身體變差。

真相未明法庭可再等

黃坤被控串謀詐騙港交所、公司股東及準投資者逾五億元,在向美國公司收購油田時犯法,同案兩名女被告葉瑞娟及翼小紅早前分別判囚五年及七年。港大法律學院 首席講師張達明相信,警方及律政司會多等一段時間,以了解事件發展,「如果佢真係所謂棄保潛逃,法庭有權喺佢缺席下繼續審訊,如果佢係被人挾走咗,相信法 庭會等,否則佢冇一個公平審訊。」同案脫罪的劉夢熊表示,早前忙於應付官司,已一年沒見過黃坤,看新聞才得知事件,對於帶走黃坤的人是什麼人或目的何在, 他毫無頭緒,但希望黃能平安歸來。代表黃坤的大律師黃延光亦稱「希望佢吉人天相」。

廚師變身百億富豪

黃坤又名黃煜坤,深圳寶安西鄉人。中學畢業後曾當運豬工人,六六年偷渡來港在茶餐廳當侍應,後加入酒店學廚,二十五歲晉升行政總廚。曾在怡東、希爾頓、喜來登、葡京等酒店當過大廚,亦曾為李嘉誠、包玉剛等炮製餐宴,外號「大廚坤」。

兩遇股災身家勁縮水

黃坤八五年以十五萬資本創立明珠興業,專注發展酒店和地產項目。八八至九三年間開始炒賣短期物業,包括跑馬地麗都酒店,又促成京華酒店交易等。並與羅家寶 和羅兆輝等合作炒賣信德中心聯邦酒樓和尖沙咀重慶大廈。九四年明珠興業以每股一元招股上市。兩年後,黃坤分別以三億七千萬元及五億四千萬元購入山頂豪宅 「天比高」及「創世紀」,「創世紀」成交價更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當時最貴獨立住宅。其時明珠興業市值升至三百億,黃坤身家暴漲至過百億。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吹襲,股樓急瀉,明珠興業股價大瀉。淪為銀主盤的「天比高」賤賣予藝人周星馳,「創世紀」則轉售予商人許榮茂。及後明珠興業轉型為科 網公司,易名為明珠興業網絡,先後入股十多間科網公司,並部署分拆,可惜○○年科網泡沫爆破。黃坤最終在○一年底辭任公司職位,並出售大部分股份。公司轉 手後,黃坤開始涉足科技、電訊、皮革、物流、醫藥等多個行業。○三年,黃坤在羅家寶支持下復出,轉戰資源和能源業,以七百多萬認購大華國際約兩成新股,並 擔任主席,公司改名為東方明珠實業,但兩年後辭職並出售股份獲利過億。○六年他透過旗下公司,以五千萬元入股招商迪辰,將公司改名為東方明珠創業,主攻內 地及歐洲能源及資源行業,一一年再易名為現時的東方明珠石油,專注資源業務,亦種下惹上官非的禍根。

撰文:李啟發攝影:鄒潔珊資料:鄭靜[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42

三菱自製客機 展現日本重工再起實力 七年耗資四千億日圓 MRJ切入航空競賽

2015-12-07  TWM

三菱重工業開發的三菱區域噴射機(MRJ)試飛成功,展現了日本的工業實力。由於距離上次日本自行開發客機已將近半個世紀,加上客機是蓬勃發展的大型產業,因此MRJ試飛成功讓日本人相當興奮。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三菱區域噴射機(MRJ)的全新實驗機,在日本愛知縣的名古屋機場開始試飛。機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光芒,從跑道上浮 起,朝著藍天不斷提升高度。自過去在政府專案中開發的螺旋漿機YS,11以來,這是暌違半世紀後,再度有日本國產客機升空的歷史性瞬間。

研發飛機攸關三菱前景

MRJ是七十至九十席等級的噴射客機,為三菱重工業旗下的三菱飛機所開發。由於採用最尖端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技術與最新銳引擎,油耗比同尺寸的既有機種出色兩成以上,是一款次世代型的區域客機(本地航線用的小型客機)。

這天,MRJ在試飛區域證明了自己的操縱性與基本性能,在約莫一.五小時後的十一時許,又降落在同一機場。

「在跑道上到達起飛速度後,機身就像是在訴說『我想飛』一樣,輕飄飄地浮了起來。」為MRJ的首度飛行擔任機長一職的首席試飛機長安村佳之回顧道。「我感受到它有很大的潛力,其操縱穩定性在我體驗過的機體中是頂級的。」

自去年秋天完成第一款實驗機以來,三菱耗費整整一年仔細完成確認工作。開發負責人三菱飛機副社長岸信夫,試飛當天凌晨兩點半醒來。「我們工程師在思考事情時總是會預設各種狀況,我實在非常擔心。」在降落後的記者會中,他才從極度緊張中解放。

對三菱重工來說,「從自己的手中把國產客機推到市面上,是長年以來的心願。」會長大宮英明說。半世紀前,以該公司為中心的國內重工業製造商共同開發了YS ′11,但因為銷售低迷,在一九七三年停產,只生產了一百八十二架。三十多年後,MRJ計畫才在二00八年正式展開。

MRJ的構想前幾年就已存在,但事業化仍是一大決斷。畢竟,開發與生產客機,就伴隨著龐大的安全責任與事業風險。再者,俄國、中國業者也表明要加入小型客機市場,基於「現在不做此決斷,膠水久失去機會」,三菱才正式著手開發。

三菱重工長年經手防衛省的戰鬥機,在民航領域也為美國波音製造中大型客機的主翼。但就算是區域客機,零件總數也有近百萬個,是汽車的三十王四十倍。而且還 要通過極嚴格的安全規範,向航空當局證明設計的安全性。這些都讓新進的三菱面臨超出想像的挑戰,從正式開發到初次飛行,就花了七年多。

MRJ的案子是攸關三菱重工威信與公司前景的一大專案,原本預計最多花一千八百億日圓開發,但由於開發期延長,最後花了約三千億日圓。再加上量產用設備及營運資金在內,開始交貨前的先行投資額逾四千億日圓。

區域飛機未來需求三千架

上年度該公司的民航事業營收約三干億日圓,主要分擔製造機身、主翼等波音客機的部分結構。事業規模雖因為增產而穩固成長,但占三菱重工總營收(一四年為三.九兆日圓)的比率仍未達一成。講難聽點,波音並不保證未來二、三十年都仍會持續發包。

首度試飛只是開始,今後一年半,還必須累計飛行一千五百次,證明其安全性。假如發現重大瑕疵,預計在一七年四至六月出貨給全日空(ANA)的第一架客機,將可能因而延遲。

客機事業由於先行投資額龐大,自出貨起十年以上才可能開始回收。MRJ所切入的一百席以下的區域機,目前以本地航線稠密的北美與歐洲為主要營運地。除了這 些地區的舊機更新外,中南美與亞洲的新興國家也預計會整編或擴充航線,未來二十年可望有逾三千架以上的新機製造需求。

波音與空中巴士專攻市場規模龐大的中大型客機,小型噴射客機只算利基市場,一向由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與加拿大的龐巴迪(Bombardier)各據山頭,現在又有俄國的蘇愷、中國的中國商用飛機(COMAC)及日本的三菱進入市場,成為五霸相爭的局面。

未來,唯有在機體性能、信賴度、量產體制、成本競爭力、對航空公司的支援等層面都夠出色,MRJ事業才可能成功,三菱重工也才有未來。這是一場漫長而嚴峻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2

總座張榮華,靠自製戲打敗電視業不景氣 挺過陸韓劇夾殺 三立登收視王秘訣

2016-06-27  TCW

面對新媒體、海外戲劇搶市,三立以自製戲站穩腳步,一部戲線上、線下兩面賺,獲得收視率,更賺飽粉絲財。

現在不是贏隔壁台,我就贏了,這個時代要跟全世界打仗!」三立電視總經理、今年剛滿六十歲的張榮華說到激動,比手畫腳,這般渾身充滿幹勁的模樣,像是重回二十五年前,那個在南台灣賣《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起家,野心勃勃想在影視產業闖出一番天地的年輕人。

三立電視(以下簡稱三立)堪稱電視台裡的「抗跌股」。近年來電視產業廣告萎縮,各電視台平均年營收下滑三%至五%,但三立二○一五年營收六十二億元,比起前年六十億元仍微幅成長,頂住寒風。

可是張榮華沒有對眼前的成績自滿,相反的,他投入下一場戰爭。「三立的戲劇和節目收視率常拿第一名,營收、獲利成長還不錯,拚到現在還沒輸過,有時真的會驕傲,」可是張榮華話鋒一轉,「但溫水煮青蛙已經開始了。」張榮華說的「溫水」,指的是新媒體的高速成長。世新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清河日前參與三立舉辦的國際影視論壇時便指出,新媒體時代的觀眾有多種平台如手機、平板可選擇,不再只看電視,電視台如何再創經濟價值,必須重新深思。

張榮華早已注意到電視的危機,在二○一三年起,砸十億元,推動三立朝「全媒體轉型」,從電視跨足雜誌、網路媒體、電商甚至影音平台,雜誌和網路媒體均已轉虧為盈,使三立二○一六年第一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兩千萬元。

固本:專注自製戲

去年戲劇時數占全台一半

三立能快速調整呼吸,轉進新戰場,關鍵正是張榮華花了二十五年,手握超過十萬小時的自製戲劇和節目。

以二○一五年為例,三立自製戲劇時數是一千三百小時,占全台灣電視台自製戲劇的一半,換言之,兩部自製戲中就有一部是三立的。三立歷年自製戲劇,總時數超過二萬八千小時,即使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要看完三立所有自製戲劇,也得花超過三年。

自製戲劇投資成本高,觀眾要是不捧場還不見得能回收,其他多數電視台十多年來以買韓劇、陸劇取代自製,但張榮華始終不肯放棄這條路。

「(自製戲劇)站在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商業考量,因為其他台買片播,我們就選另外一條路,」張榮華說:「搶韓劇、陸劇,我也搶不過人家,因為人家十幾年來建立很好的關係,頻道觀眾也都養成收視習慣。」

突圍:年砸兩億拍戲

不買外來劇,自創供應鏈另外一個角度,張榮華認為,台灣電視台不能沒有自己的內容和影視文化。「電視台播別人的節目,就只是一個平台,沒有心跳,」跟張榮華一路打拚的三立執行副總經理莊文信表示,「但三立要當一個有心跳的電視台。」「我們要做第一部八點檔(《阿扁與阿珍》)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沒導演、沒編劇,連主導內容的我們,都不懂戲怎麼做,」莊文信說:「我去跟無線台借布景,和出借方見面時,他對我說:『我勸你們三立不要做戲啦,你們做不起來的!』」但張榮華成功嗅到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時代氛圍,《阿扁與阿珍》推出後,收視率位居有線電視台冠軍,一舉讓無線台刮目相看。

自《阿扁與阿珍》收視開紅盤,張榮華每年都推出數檔戲劇,從主打本土市場的八點檔《台灣霹靂火》、《世間情》,到高質感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妳》、《敗犬女王》,都常踞收視率冠軍。

三立平均每一年砸下約兩億元製作戲劇,在張榮華接受採訪時,三立有七部戲同時拍攝,共超過三千多位工作人員參與,「當我這麼做(指買韓劇、陸劇),製作單位就沒有工作,我們供應鏈會散掉,要再重新拍戲就沒那麼簡單。」率領上千人「戲劇大軍」的張榮華說,拍戲常有狀況,因此多劇組同時拍攝,必要時彼此能互相支援,確保每一部戲劇都能穩定產出。

為力拚韓劇、陸劇競爭,張榮華在二○一二年耗資五億元,在新北市三重蓋起一座占地一千五百坪的「華劇製作中心」,內有五個挑高六米的高畫質數位攝影棚,「韓國影視城有十五座,大陸影視城超過兩百座,台灣竟然一座也沒有!」他說。

無線台民視無疑是三立現今最可敬的對手,兩家電視台都重視自製戲劇(民視一年自製戲劇時數約八百小時),並長期爭奪八點檔收視率冠亞軍,還一樣都是觀眾痛罵戲劇爛梗的頭號目標。

但相較於三立,民視的自製戲劇更多是本土味濃厚的八點檔,其他時段自製精緻戲劇較少。民視節目部經理郝孝祖指出,該公司預計在林口一口氣成立十二個數位攝影棚,以高規格設備拍攝戲劇。顯然,民視同樣在精進品質,爭霸戲劇版圖。

民視和三立在自製戲劇互爭長短,民視前總經理、現任副董事長陳剛信特闢「戰情室」,分析自家和對手戲劇,但張榮華同樣不是省油的燈,「我以前直接寫劇本,進剪接室盯剪帶。」張榮華為在收視率上爭勝,自己親上火線,盯劇本、也盯製作,即使到今天,任何要開案的戲劇劇本,都得送到他辦公室,他看過拍板後才能定案。

擴張:玩粉絲經濟

3,800元偶像見面會門票秒殺「有次拍戲,棚內牆上沒裝開關,演員要假裝開電燈,但張總就會說:『為什麼不真的把開關裝上去?』」曾與三立合作八點檔《真愛找麻煩》的導演馮凱表示,他看戲非常仔細,一點差錯都不放過。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表示,台灣頻道眾多,如果各電視台都不自製內容,「恐怕容易喪失核心競爭力,因為不同的內容,才有差異化。」隨新媒體當道,不少電視台轉頭重視自製戲劇,掌握自有內容時,張榮華卻已把眼光投射到戲劇延伸出的「粉絲經濟」,另闢新財源。三立今年三月舉辦自製戲《愛上哥們》的線下付費見面會,「門票售價要三千八百元,一千人的見面會,竟然開賣四十秒就賣光!」三立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說:「我們還以為是系統當機了!」但外界常批評三立的戲劇低俗,張榮華坦言自己未嘗不想改變,「台灣八點檔太長,播兩個半小時,我自己也受不了,」張榮華曾下令,將三立八點檔《甘味人生》改成兩小時,期望提升戲劇品質,「但收視率掉下去的幅度比想像中的多。」收視率的壓力,讓他撐了三個月,撐不下去,還是回到兩個半小時。

顯然改頭換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張榮華請來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領軍團隊,為三立診斷,除提升形象外,並增加國際化的內容,想辦法跟上腳步,他對台灣影視產業受新媒體崛起,及陸韓劇夾擊的焦慮,不難想見。

「台灣(影視產業)不趕快急起直追,就沒機會了,」張榮華表示,因為如今影視產業的競爭,比起當年有線電視台開放更加巨大,連國外影視業都可以透過網路,在台灣市場攻城略地,「這不只是三立的問題,是整個國家政策的問題。」為了換腦袋,張榮華親自主持三場品牌說明會,對台下共四千五百位員工說明改造大計。「我現在最怕我老了,觀念轉不過來,」他笑說,「幸好這兩三年,看到一點成績。」前路險阻,但張榮華從不肯輕易低頭,他要讓三立的心跳聲,更年輕帶勁。

【延伸閱】一部劇賺3次,通吃粉絲財——三立戲劇衍生商機2011年

1. 辦活動

《愛上哥們》收費見面會

1,000張票40秒賣光

2. 炒話題

三立新聞網增加報導點擊

每月600萬不重複訪客,年增1倍

3. 出雜誌

《華流》偶像訪問

7-Eleven雜誌類銷售排行冠軍

撰文者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8

WOW!法國 沒輝煌歷史也能撈觀光財?帶你秒回中世紀 自製古蹟吸客30萬

2016-07-18  TCW

今天的小點子,明天的大生意!

沒有輝煌歷史,少了動人美景,就沒有本錢發展觀光?原來,「古蹟」也能自己製造!

法國勃艮第的小鎮上,出現一座完全依循古法建造的城堡,遊客不但能「穿越時空」,目睹十三世紀的建築工法,更能親自試做古工藝品,每年吸引超過三十萬人造訪。

不論是以水車引來潺潺流水,還是透過人工滾輪將石塊往樓上吊起,這裡看不到任何現代化的機具。這座名為吉德隆(Guédelon)的城堡,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興建,預計費時二十六年完工,目前整個建造團隊約兩百人,包括石匠、木工、鐵匠等。

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眼中,吉德隆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學實驗」,除了觀光外,在古工藝保存或推廣上極富教育意義,更保證遊客每一季來訪都會有不同的體驗,現在則以一座運作中的中世紀麵粉磨坊做為主打活動。

【延伸閱讀】

1.就地取材:

城堡坐落在一片7公頃的森林地,附近是一座廢棄的採石場。

2.仿古風情:

所有工作人員都穿著中世紀服飾,並用古法建造城堡,彷彿親眼見證歷史。

3.自給自足:

建造經費來自門票與活動,目前一張門票約10歐元起跳。

撰文者趙維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69

教授股神VS街坊股神瞓身自製年金

2017-05-25 NM

香港「百萬富翁」有近九十萬人,不少是退休長者,成為基金佬、投資顧問眼中的「肥豬肉」。政府亦推出終身年金,當正是一種社會福利。但這些計劃都因管理費成本及低回報,而吸引力有限。其實,只要平衡到回報及風險,自己揀數隻股份來組合,自製年金長期投資,並非難事。教授股神、恒生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梁劍平,推介用一百萬瞓身三隻商場股。另一邊廂,長揸港交所而大賺五倍的資深股民鍾先生,亦有三隻高息高增長股推介。加上其他專家挑選心水,每年最高回報達一成二。自己年金自己砌,讀者早砌早退休。

恒管副教授股神梁劍平手執教鞭,學者往往給人感覺紙上談兵,但如果能將理論與實戰結合,確有不同威力,過往其代表作,就是重注煤氣(3),連股價升幅、紅股和現金股息,十年間升值七倍。按着現時市況,他推介三隻商場股,回報率四至五釐。

瞓身揀三隻

梁教授首推領展(823),是他多年心水,理據簡單,就是物業夠多:「領展有一百七十多個商場,這一百七十多個商場不會因為股票升跌而消失。」領展亦發展成三種用途的上市公司:「領展有數個範疇,第一是收租,收租會派息;第二領展會翻新商場,引入新租戶或者大型租戶,承租能力會上升;此外還有買商場和做建築商,因為你知道它在九龍灣有兩棟寫字樓在興建,所以你用年金買領展是安全的。」其二,就是誠哥旗下的置富產業信託(778),商場數量是領展十分一:「包括沙田第一城、嘉湖山莊、紅磡新都會商場,馬鞍山都有些,它比較分散。」雖然物業不多,但好處是派息比領展高。最後推介是陽光房地產基金(435),他直言此股潛力比較差,不過組合上不錯:「有一半是商場,有一半是寫字樓,當然商場不是大商場,例如上水有個商場,新都城又有,另外還有零星幾個商場。寫字樓當然不是最高級,都是二線寫字樓。所以很平穩,你見到435會有增幅,每年都有增值。」他建議投資者,最穩健的組合方式是這樣:「放五十萬在領展,三十萬在置富,二十萬在陽光房地產,如果組合加起來,回報應該有4.5%至5%之間。」

獨贏港交所

街坊股神鍾先生,推介則極大膽。他未夠五十歲已退休,衣著隨意,普通polo shirt加運動褲,就在其鑽石山舍下公園大談他的投資心得。對於看似着數的政府年金,他卻不以為然認為有極大弊病,他勸別人寧可自己花一點時間研究,自行製作年金。他指若果靠政府年金度日,只會愈老愈坎坷,「就算你唔識投資,買公用股都好過買年金。今日五千幾蚊夠使,但香港衣食住行邊樣會減?十年、二十年後你覺得五千幾蚊係同等價值?」鍾先生現單憑手頭上港交所已夠過活,九九年他以每股三十一元,買入三百多手港交所一直持有至今,賬面大賺五百多萬,每年收十多萬股息。其間他試過一百二十元增持,一百八十元套現,再以一百三十元買入再賺一筆。對於投資股票,他保守又大貪,只揀穩賺做獨市生意的股,「我諗唔到香港人會唔買股票,好似香港人點會唔買樓一樣,港交所一定有生意做。」他說港交所在高息股中,息口不算高,大約三釐,而且受成交量影響,但「鑊氣位」是會跟隨大市,牛市時可大幅炒上,「港交所同煤氣、地鐵嗰類獨市生意不同,每逢十年都有一個大時代,成交一定高,二千億成交港交所一定大升,煤氣、地鐵都會升,但無升咁多。」在上一個大時代,他等待恒指上到三萬點套現的願望落空,他正等待今年能否升上三萬點。

冷敲美聯

盈富基金亦在他自製年金的清單中,盈富基金有三釐息;他說操作簡單,大市升到三萬點出貨,跌回二萬點再入市,中間已賺五成。只要做足功課,賺息賺價並不困難。除了港交所和盈富基金,此兩隻表現跟隨大市的股票外,鍾先生指做獨市生意的還有中電,中電有五釐息,還訂明每年可賺8%,可以用來做「膽」。另外一隻風險較高的股票,他不敢推薦作年金,但作投資,就頗有潛力,「呢隻股票現時嚟講係失敗,賺唔到錢,就係美聯地產。事實上香港一路起新樓,市場不斷擴大,而且物業始終會轉手,唔通一個單位住過世咩。依家政府成日出辣招打壓樓市,但呢個人為因素會唔會永遠存在呢?終有一日環境會變,土地供應、物業交投量大,股價就會幾何級數上升。」他笑說若中原上市,中原當然會是他第一選擇,可惜中原不上市。

貼市快賺一成二

本刊再找另兩位專家推介,其中星展香港財資市場(大中華)董事總經理王良享,推薦了三隻有高增值潛力的高息股,能作中線投資。第一隻是大笨象滙控(5),原因是加息對她有正面影響,「滙控派六釐息,其實唔低,而且環球息口上升,銀行息差擴闊,息差收入增加,股價向下傾向低。」他指最理想是於六十元買入,現時已經六十七元,不過他指兩年內能升至近八十元。第二隻是香港電訊(6823),派息六釐多,「美國一五年尾加息,都無點升過,PE十五倍算低。」他指可能會受電訊市場開放影響,但主要開放低頻譜,對固網比例高的香港電訊影響較細。收息以外他還有操作tips,「在區間操作,如果價錢升至十一元,可以短暫沽出。可於九個半至十一個半間上下操作。」第三隻是越秀房產信託基金(405),息口有七釐,「內地房地產今年都穩定,佢業務喺廣東省,廣州樓市好似好高,但佢仲有好多零售、商業。」他認為越秀暫時會跟隨恒指上落,「我估今年可以升到二萬六,現價$4.6,可以升到幾年前高位$5.16。」這三隻股票包成年金,賺價賺息能達到一成二回報。

鷹君信託有得搏

而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與梁劍平一樣睇好收租股。他分析收租股過去多年表現,都是比其他公用股好。他首推近期鬧得熱烘烘的羅家爭產風波:鷹君旗下冠君產業信託(2778),主要業務是年輕人、自由行的蒲點朗豪坊,以及金鐘核心地段的冠君大廈(前稱花旗銀行大廈)。黃國英認為兩個物業的寫字樓部分都有升值空間,「因為大陸人追求商業物業,令物業有機會重估。」而朗豪坊商場部分受零售市場好壞影響,但由於屬於策略性商場,他指經濟差商戶都不會搬走,因為搬了便很難再次進駐,「風險我覺得係有,但你股價都有四釐,再加上折讓率高,所以我覺得唔使怕。」他與梁劍平一樣睇好領展,雖然認為相對貴一點,「佢息口較低,但流通量大,認受性高。雖然佢商場租得七七八八,大部分翻新過,但係大陸做收購,香港做發展商,都有得搏。」領展去年租金收入,於香港、北京、上海這三大城市都有升幅。與領展業務相近的置富產業信託(778)亦是心水,黃國英認為置富的十七個商場,如都會駅、荃薈、馬鞍山廣場等更貼地,更安全。若作年金,他推介的三隻股都有四、五釐息,「不用考慮太多,現價買入即可。」

撰文:孫樂祈攝影:財經組[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99

葉劉:政府自製炸彈

1 : GS(14)@2011-07-04 22:57: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704&sec_id=4104&art_id=15398654


【本報訊】 22萬人 7.1上街展示力量後,越來越多未決定投票取向的建制派議員打開口牌,力促政府押後立法。 03年出任保安局局長時,因硬推 23條惡法而問責下台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昨日批評政府自製「政治炸彈」,更牽頭拉攏其他建制派議員,會面商討為政府拆彈的「下台階」。據了解,葉太會後代表數名足以左右大局的建制派議員約見特首曾蔭權,力促政府押後表決,並作公開諮詢。
記者:許偉賢、陳雪玲
2 : 龍生(798)@2011-07-05 00:27:54

似乎變天在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18

搜財奴:希臘自製悲劇但求安樂死

1 : GS(14)@2011-11-05 17:58:21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11103/00376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504

蔡東豪專欄:自製工業革命

1 : GS(14)@2012-07-30 14:08: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905
報章標題是「定單跌三成,港廠陷寒冬」,老實說,這類關於廠商困境的新聞,我身邊朋友已看到麻木,稍感驚訝是,廠商叫苦這麼多年,仍未死清光。他們不是心腸特壞,只是這幾年關於廠商的新聞,全是衰到貼地,感到麻木,彷彿廠商處境就應該是坎坷。
衰到貼地當然大鑊,但人知恥近乎勇,衰到盡時或會找到生路,奇怪的是,廠商這幾年際遇直線向下。事物去到極點時,很大可能會產生某種特別作用,或是環境變,或是人性變,可能掉頭走向反方向,因此出現物極必反之說。可是,工業的「底」深不見底,一路跌,不停跌,為甚麼?
我是半途出家兼愛思考的廠商,這幾年廠商的際遇,我有切膚之痛,同時從抽離者角度分析,我認為廠商須為自己面對的困境付出很大程度責任。以剛才提及的報章內容為例,廠商過寒冬,所謂求生術是出租空置廠房、密食當三番接散單等,令人搖頭嘆息。大難臨頭,廠商應對方法是如此短視,或者命運真的應該是生不如死。
最低工資 成港廠家死穴
廠商掌握不到問題所在是最大問題。廠商或者抗議,這麼多問題,不知應掌握哪幾個。面對困境,廠商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認清最重要的問題,然後立即作出對應。舉例,廠商一致認為工資上升是萬惡之首,過去五年,工人最低工資平均以每年15%上升,很多工廠以高於最低工資招聘,再加上工資以外福利和社保等支出,工資翻了一番有多。廠商認定工資上升為頭號敵人,香港多個代表廠商的商會,不時跑出來或是大聲疾呼,或是哭訴,懇求內地政府關注廠商困境,暫停提升最低工資,但每次換來失望,內地政府無動於衷。
最近,我又聽到廠商發言人力陳暫緩提升最低工資的原因,全部環繞着廠商怎慘,我聽後不知是好嬲或好笑。我想像到內地政府官員接見這班愛國廠商的情景,廠商怎樣曾經為國家作出貢獻,內地官員又要假裝關注事情嚴重性,又想速速打發這班廠商離開。
提升最低工資是內地經濟改革的關鍵一步,關係着內地經濟從投資型經濟轉型為消費型經濟,事關重大,我寫包單,提升最低工資決定,決策層面去到胡溫層次,廠商以為是莫逆之交的貪威識食地方官員,從來都是接柯打做事,廠商送禮疏通,人家快來一句 Thank you very much。
廠商有否想過目前弔詭的狀態:工資不停上升,可是廠商目前面對最嚴峻問題是招工不足。早前胸圍大王黛麗斯(333)宣佈關閉旗下一間工廠,原因是聘請不到工人。工資上升,理應工人供應量增加,需求減少,應該出現工人過剩現象,但實況卻是相反,為甚麼?這弔詭情況對中央領導人有甚麼啟示?這兩個問題關連重大,但廠商懶去想。
靠投資經濟模式的害處,大部份人耳熟能詳:製造低效率項目、貪腐、社會不公平等,中央領導人看到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不合理現象,但這些是必然之痛,轉型需要時間。領導人希望消費行業,例如零售、服務等,可快速成長,同時希望人民收入上升,帶動消費。
人工不停加 百利只一害
消費行業崛起,吸取大量低學歷勞工供應,以相同產出單位算,零售和服務業比工業更加勞工密集。不論是鄉村或城市年輕人,他們都增加了就業選擇。政府以行政手段提升人民收入,最直接措施是提升最低工資,由最低學識的年輕人開始提升,希望慢慢出現一層層的連鎖效應。
內地政府提升最低工資,最初心態是戰戰兢兢,因為工資上升,有可能引發工廠倒閉潮,勞工需求減少,隨時製造大量工人失業,引發社會不穩。在萬事為穩的大前提下,政府當初提升最低工資態度是摸着石頭過河。這幾年最低工資每年加,但沒出現大量工人失業,政府多一點自信,繼續加,加到今日政府已掌握形勢,提升最低工資已成為有百利而只有一害的措施。百利包括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消費意欲、扶助消費行業成長等,而一害是危害到廠商生計。如何取捨對內地政府來說,太容易了。
內地失業率是4%,過去幾年穩定,在廣東省廠商集結地區,大部份廠商以最低工資根本請不到人。工資不停上升,工人供應下跌;工廠不斷倒閉,但社會穩定,這些都是政府意想不到的發展,而這發展對中央領導人代表美麗音樂。
過去一年,內地經濟增長回落,不少評論者,特別是來自財經界,認為事態嚴重,牽連甚廣,政府必須盡快推出刺激經濟方案,但政府態度卻是滋滋油油。從最低工資不斷上升而沒引發社會不穩,可看到政府胸有成竹,你驚佢唔驚,因為內地轉型至消費經濟,正在有秩序地進行中,政府毋須下重藥刺激經濟,避免出現四年前救市時產生的種種問題,這是政府有自信的表現。
精電逆市谷 盼走出困局
廠商此時須做的,是接受工資上升的現實,然後想辦法。這幾年工業界面對一場殘酷消耗戰,最先陣亡是符碌廠商,市旺時人做佢做,都搵到餐食,這些廠商稍遇風浪便被擊倒。較有實力的廠商不停調整策略,在困境中找出路。過去幾年,弱者早被淘汰,剩下來的廠商沒有符碌族,全是身懷武功的高手。最近被迫或半自願離場的廠商,我認識一兩個,他們都不是用口做事的大喊十,他們離開是因為敵不過環境,或者感到太累了。
我沒找到神奇良方,也是在跌碰中希望找到出路。我一早看到工資上升的趨勢,但看到不代表找到最適合的應對方法。我評估精電(710)形勢,我們在行業地位越來越重要(對手離場是其中原因),奈何份額最大的歐洲市場不濟,短期生意及利潤受壓,發展中市場規模未夠大,出現青黃不接,不過整體生意仍算過得去。
過去幾年,我們致力提升生產力,從設計、生產流程、產品組合方面埋手。可能我接手最初幾年做得不夠好,基數甚低,公司上下齊心發力做一件對的事,效果頗大。過去幾年藉着生產力上升,能夠抵銷工資和其他成本上升,即是製造利潤率不跌反升的可喜現象。可是,在基本環境不大變下,生產力上升是有盡頭。進一步提升生產力,須改變基本環境,精電決定走的路,表面有點反智,就是擴充規模對付逆境——是谷,不是縮。
藉着生產規模大躍進,以最新科技機器代替人手,以硬件推動生產力上升,中和工資不斷上升的影響,我們希望利潤會掉頭回升。當然,這個策略非常險要,因為須假設有新增生意來填滿新增生產線。這幾年我花很多時間在市場推廣上,對生意來源和走勢有把握,相信生意不是問題,最大問題是怎樣處理成本。
我知道看到問題不代表能解決,精電有一套方法去走出困局,能否成功是未知數。我不怕把這些計劃公開,一來立此存照,二來要警惕自己及同事不可動搖自信心,要學梁振英,齊心。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