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札記【394】簡析沃爾特.施洛斯 第一章 成績表及性格背景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4st.html

目錄:

第一章:成績表及性格背景

第二章:選股策略

第三章:買入賣出策略

第四章:案例以及投資歷程

第五章:學習與反思


【最壞時候的虧損不超10%,這是我近三年不斷研究的重點:他是怎麼做到的?】

沃爾特.施洛斯(以下簡稱老施)有限合夥公司簡稱WJS

標普指數28年零3個月收益率:887.2%

WJS有限合夥人28年零3個月收益率:6678.8%

仔細看下表,我將未來文章慢慢解釋和分析此表和關於格雷厄姆和多德式的一些投資巨匠。

 

年份        標普包括股息的總收益%   WSJ合夥企業收益%

1956                    7.5                                          6.8

1957                    -10.5                                      -4.7

1958                    42.1                                        54.6

1959                   12.7                                        23.3

1960                  -1.6                                          9.3

1961                  26.4                                        28.8

1962                  -10.2                                      11.1

1963                  23.3                                       20.1

1964                  16.5                                       22.8

1965                   13.1                                      35.7

1966                 -10.4                                      0.7

1967                  26.8                                      34.4

1968                  10.6                                      35.5

1969                 -7.5                                        -9.0

1970                -2.4                                        -8.2

1971                14.9                                        28.3

1972                19.8                                        15.5

1973             -14.8                                         -8.0

1974              -26.6                                       -6.2

1975               36.9                                         52.2

1976               22.4                                        39.2

1977              -8.6                                         34.4

1978              7.0                                          48.8

1979               17.6                                       39.7

1980               32.1                                       31.1

1981               6.7                                         24.5

1982              20.2                                        32.1

1983             22.8                                         51.2

1984              2.3                                          1.1

 


 1、  性格背景:

【豁然開朗: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滿了學而無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無往不利。——洛克菲勒】

【學歷不重要,成功關鍵是你的性格】老施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巴菲特說,老施幸好沒上過商學院,才能將簡單的事做得那麼徹底!學識過深,很難做到那 麼質樸,那麼簡單地一根筋了。這給我們普通大眾展示了一種機會:就是投資根本不用太多的學識,關鍵是你必能默默將最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那就是埋下頭去尋 找價值!

【巴菲特忠告:簡單能勝過複雜】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型,都歇了吧。

【對自己坦誠,你明白麼?就是別欺騙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

【昔孟母擇鄰處】老施說,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排除干擾,靜心定氣】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

【將簡單的事精緻地堅持下去就是奇蹟】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簡單的價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他嚴格遵守Graham法則,清教徒式的投資生活,施洛斯從未聲稱自己熟悉企業的具體運營,而且幾乎不與公司的管理層交流。他也不考慮時機的選擇--比如是不是買到底部?或者賣到高位?--也不搞趨勢分析。他不考慮宏觀經濟。

【膽小、摳門、倔犟是老施三大特點,膽小:要買的散一些,不怕少數黑天鵝飛起;摳門:要買的越低越好。倔犟:「沒人能影響我。」】巴菲特說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記住複利的魔力小心槓桿。它可能對你不利。他有著大蕭條時代的節儉。他的妻子,安娜,開玩笑說他跟著她屁股後面關燈以節省電費。他會向訪客展示他從信封上取下未蓋章郵票的技巧。那些他鍾愛的價值線表格來自他58歲兒子掏錢購買的訂閱。施洛斯說我還掏啥錢?

【坦誠對己,不做面子活】我不是很擅長判斷,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因為我們很,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些。

【自閉的快樂:可以很低調很專注和更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施洛斯根本不與外界進行溝通,也沒有任何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事實上,華爾街上根本沒有人認 識他,他也根本不理會華爾街上的任何想法。他只是仔細查看股票手冊(類似《證券市場週刊數據手冊》)上的有關數據,向公司索取年報,他所做的一切僅此而 已。

【心態寬容但不意味著盲從】聽從你所尊重的人的建議。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接受它們。

【閱讀包括"讀"和"思考",相信他在後者上更會下大功夫】他通常從上午930工作到下午430,在紐約交易所收市後只是多干半小時#施洛斯依舊經常翻閱他珍視的1934年版本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這本書被3條膠帶綁在一起。在他的公寓客廳對面的小房間,牆上掛著幾幅巴菲特的搞笑圖片(奧馬哈的聖人和豐滿的啦啦隊員或成堆的伯克希爾納稅申報單站一起),下面潦草的簽名是施洛斯舊日的暱稱大沃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39

沒有背景的金門囝仔苦幹三十三年出頭天 陳允進力爭上游成彰銀最年輕總經理

2012-10-01  TWM




五十七歲的陳允進一路從彰銀基層做起,勇於接受挑戰,勤讀英文,外派倫敦分行創下至今無人能破的獲利紀錄,認真打拚三十三年後,終於登上彰化銀行總經理。身為百年老店歷來最年輕的掌舵者,他將如何帶領彰銀展現新氣象?

撰文‧許瀞文

百年老牌的彰銀,配上史上最年輕的總經理,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

今年七月,行庫人事大風吹,其中,新任彰銀總經理陳允進從副總內升,成為彰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座;但彰銀股權結構特殊,台新金至今仍是僅次於財政部的第二大股東,陳允進一邊要能獲得兩大股東的認同,另一方得在新生代中脫穎而出,沒有三兩三,難以壓陣。

上任至今兩個多月,許多內部員工對這位新老闆,從初期的「觀望」,逐漸轉向「支持」,其中,陳允進認真、紮實的工作態度,是消弭許多耳語的關鍵。

一九七九年七月,陳允進就考進彰銀,被分發到國外部做外匯交易員,一路從基層做起。因為一表人才,又年輕上進,和彰銀現任資深副總施建安、人力資源處處長楊繼承等,曾被內部稱為「彰銀四公子」。

二○○七年時,彰銀希望加強年輕化的形象,不要總是一堆年過六十的「老伯伯」才能當副總,因此拔擢了一批當時五十歲上下的「年輕處長」,陳允進便在名單之列。

外派倫敦分行 創獲利紀錄已經在彰銀服務三十三年的陳允進,有著官股行庫給人的沈穩、信任感,「我幾乎所有部門都歷練過,」陳允進說他在行內消金、風控、資金營運處、國際營運處等部門都曾歷練過,其中,國際營運處是他在彰銀最重要的一段經歷。

外文能力好的陳允進,曾兩度被派往倫敦分行,第一次是和彰銀已退休的總經理張嵩峨籌設分行,第二次則去接任分行經理,而張嵩峨更是他在彰銀中最提拔他的老長官。

「陳允進是傳統的金門人,念高中才來到台灣,沒有任何背景,他知道自己要成功必須更勤奮。」談起昔日的屬下,張嵩峨話語裡滿是讚賞,「他是我最重要的左右 手。」在陳允進的帶領下,倫敦分行在○二年的獲利創下台幣一.五億元的輝煌紀錄,這個成績,至今仍是所有台資銀行的倫敦分行最高紀錄。

也因為這亮眼的成績,讓他在○四年時被總行召回接任資金營運處處長,從經理到處長,陳允進只花了五年時間,幾乎破了行內紀錄,「一般人要從分行經理升到處長,等上十幾年時間的都有,陳總確實升得很快。」一位彰銀內部員工表示。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天分』,」陳允進謙虛地說,自己不是最聰明,但面對行內升遷考試,他一定全力以赴,要求自己每一關都通過。當時在國外部的他,知道自己英文不夠好,因此決定要參加行內舉辦的出國研習考試,從那刻開始,積極地到南陽街補英文。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的假日、晚上都在南陽街補托福,練習看英文的︽Time︾(時代雜誌),還找了一對一英語家教練習會話。」陳允進認真地說。

七點半到班 三十年如一日擔任倫敦分行經理時,碰上倫敦分行成立十周年,陳允進自告奮勇向總行請纓辦慶祝酒會,當時總行給了陳允進一個任務:希望邀請英國央行總裁愛德華.喬治蒞臨,讓酒會更添光彩。

使命必達的陳允進親自撰寫邀請函,還透過當地各種管道提出邀約,然後每天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回音,「那時候郵差來按鈴,我都是第一個跑去開門的。」陳允進笑著說。

或許感受到陳允進的誠意,喬治總裁欣然答應參加,還答應現場致詞,讓酒會辦得非常成功,也讓當時彰銀總行相當滿意,而陳允進當然是功勞簿上記一大筆。

外表斯文、帶著銀框眼鏡的陳允進,在彰銀內人緣極佳,跟了陳允進六年的祕書王翠月也提到,「陳總是很體貼的主管,平日雖然忙,但有同事生病或遇上工作瓶頸 時,細心的他總會注意到,適時鼓勵。」三十多年來,陳允進每天早上七點半前就到公司,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多年如一日。這股工作的拚勁及旺盛的企圖心, 是從他入行第一天就開始。

上任兩個多月的陳允進,也在心中擘畫未來彰銀願景,彰銀已經在八月十五日成立信用卡業務中心,未來準備在消金業務上大展拳腳,「過去我們也有信用卡業務,但都散落在各部門,現在重新整合,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陳允進強調。

在中國業務發展上,陳允進也設下目標,希望未來二至三年內成立大陸子行;而在海外布局上,彰銀目前有七個海外據點,在三商銀中相對較少,未來會加強海外據點設立,希望將海外分行對總行貢獻獲利提升至二五%以上。

除了業務發展,陳允進也要改善行政速度,「過去公文往返總要十天、半個月,現在我要求兩天要回覆;對分行的詢問,總行也要提供即時對策。」儘管今年五十七歲,陳允進卻是彰銀最年輕的總經理。他坦言,自己開的是一艘陳年老艦,但老艦要能駛出新氣象,或許才是更顯功夫。

陳允進

出生:1955年

現職:彰化銀行總經理

經歷:彰化銀行倫敦分行經理、資金營運處處長、國際營運處副總學歷:南開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

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30

PEDCO的背景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11/29/pedco_background/

一家從事收購及開發頁岩氣和天然氣的美國能源公司。公司由一斑來自德士古公司(Texaco)和CAMAC 能源公司的前行政人員於2011年成立,公司總部在加州,在北京設有辦事處。公司創辦人,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ank C. Ingriselli 跟中國很有淵源。他在1979年已踏足中國,並經過多年的努力完成簽訂中國與外資的首份產品分成合同(PSC)。

根據中國日報,Ingriselli 期望能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的開發,之前他在中國逗留了2個月與合作夥伴研究投標的事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http://usa.chinadaily.com.cn/weekly/2012-09/21/content_15772201.htm)

PEDCO的合作夥伴,Guofa Zhonghai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國發中海能源),出價很積極(以16.61億元入標湖北鶴峰區塊) ,相信國發中海能源中標的機會很大。

根據MI能源(1555)中期報告,公司在今年5月購入100萬股PEDCO認股權證。另根據PEDCO的第三季業績報告,MI能源持有400萬股PEDCO A系列優先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78

澳門勵駿背景猛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73217

今時今日,揀中alpha股的難度愈來愈高;情況可以說是,多勞不保證多得,讓股揀人(運氣送上門),效果往往好過勉強揀股。當然,市場一年總有幾次俾大家易啲揾食,輕輕鬆鬆賺餐茶;好似黃金周前例炒本地零售板塊,及澳門濠賭股板塊,有興趣的讀者建議提前一、兩周揾位入市,黃金周前食糊。

以今次為例,內地本周四開始中秋假期,連同周末合共放假四天,加上十一國慶黃金周臨近,市場例牌炒作澳門賭場酒店在長假期間收益飆升。更重要的是,市場8月起已熱炒濠賭股一轉,今次乘假期臨近,濠賭股全線表現強勢之餘,更刺激相關板塊的二、三、甚至九線股份熱炒。

今天談論主題是半新股澳門勵駿創建(1680),其主要上市資產是澳門置地廣場酒店連同漁人碼頭。澳門勵駿今年7月初以2.35元上市,其後股價徘徊於2.3元至2.4元,近日獲資金追落後,終突破過去兩個月的橫行格局,更創上市以來新高。瑞信早前發表報告指出,澳門勵駿計劃翻新重建漁人碼頭,並將會加入不同的娛樂設施,是唯一有望加入新賭枱容量的賭場,加上非博彩設施,增長潛力強大。該行首予「優於大市」投資評級,目標價3.13元。

但我們更關注的是,6月中時原定全球發行20.483億股,其中86.2%為新股,13.8%為舊股;招股價介乎2.3-2.98元,不計超配集資47.11-61.04億元。然而,當時因股市動盪而引發新股市場遇冷風,公司將IPO規模縮減一半至9.348億股,原有股東不會出售舊股;而重新發行的新股佔總發行股本約15%

按原計劃,公司集資款項主要用作為澳門漁人碼頭重建項目提供資金,而整個重建項目需要資金約70多億,因此,目前集資所得不足以應付所需。管理層表示,集資足夠實行旗下漁人碼頭第一階段的重建計劃,預計今年都無須再融資。然而,重建計劃將分三階段進行,今後三年每年將興建一間新酒店,再集資已幾可肯定。集團聯席主席兼行政總裁周錦輝直指,「上咗市就有個平台,幾時都可以再集資,再去攞C.B.(可換股債券)同bonds(債券)去支持。」因此,我們認為,此股絕對有incentive炒高留後著。

另外,政治因素亦為澳門勵駿增添特殊因素。瑞信指,具博彩業背景人士參加澳門立法會直選成功連任,雖然未致於直接左右政策,但對行業有正面作用,當中包括澳門勵駿。股市評論員胡孟青指出,勵駿創建表面上被歸類為二線的澳門賭股,不過卻是擁有一線的股東陣容。更重要的是,獲得阿爺的祝福,看看中資投行中信證券國際挺身而出,擔當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聯席牽頭人,是博彩股IPO的首次。翻查過去所有在本港上市的澳門賭股,從來未有一家獲中資券商奮勇承銷,獲得中方打正旗號保駕護航更是罕見。

難得林少陽對勵駿有comment:『對於澳門政治,我們沒有多大研究,無謂獻醜了。於現階段,我們認為較穩健的投資,除了嘉華(173)之外,信德(242)亦是備受低估。當然,像其他澳門股一樣,你要對大股東的誠信有信心,或不介意小股東的利益,未必是大股東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在有需要的時候,願意為了大股東的利益,犧牲小我。畢竟每隻股票,只要不是永遠向下炒的那類股份,他們在適當的時候,股價還是會上升的。』林氏的評論是中性偏淡,我們(本人)則等待圖表上的買入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07

美聯儲高官教育背景及貨幣政策立場一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171

當地時間10月8日,一位白宮官員向媒體透露,奧巴馬將在美國當地時間週三下午3點、也就是北京時間週四凌晨宣佈提名耶倫(Janet Yellen)出任下一屆美聯儲主席。

如消息屬實,耶倫將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美聯儲主席。

不過,投資管理公司Trend Macrolytics LLC首席歐洲策略師Lorcan Roche Kelly還提到了一點:

耶倫不但會是首位女性美聯儲主席,而且會是最年長的就任者。

當然,年輕年長不是主要問題。在新「掌門人」明年2月正式登場以前,有必要回顧下這段QE退出過渡期裡19位美聯儲的決策官員持何種立場。

通過公開信息,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評估:這些高官的師承學派可能對他們的一些觀點和立場產生影響。

以下可見美銀美林歸納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組織FOMC成員教育背景:

 

 

美國銀行分析認為,許多FOMC成員的分歧體現出「淡水」與「鹹水」經濟學派的區別。

從地理位置上說,也就是美國內陸學府與沿海學府的觀點差別。

淡水派來自芝加哥、明尼蘇達、羅徹斯特等大學。鹹水派的觀點在東海岸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耶魯和西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更普遍。

類似的地域分佈傾向也出現在美聯儲地方聯儲身上:那些沿海的地方聯儲傾向於鹹水派,那些內陸聯儲更傾向淡水派。

淡水經濟學家強調市場效率、理性預期和政策無效性,而鹹水經濟學家觀察市場失靈、多重均衡和管理傾週期性需求所發揮的作用。

兩派對貨幣政策的一些關鍵分歧如下:

 
  •       ·  貨幣主義者VS新凱恩斯主義者
淡水經濟學家的基本模型框架通常歸為貨幣主義者一類。根據這種框架,一家央行的關鍵職責是長期價格穩定。
鹹水經濟學家運用的是新凱恩斯主義框架,認為政策可以幫助穩定市場。
 
  •        ·  通脹VS失業
淡水經濟學家將通脹視為優先任務,在美聯儲的雙重使命中,通脹的地位更高。而且他們懷疑失業是否真的和通脹有很大關係。
鹹水經濟學家將減少失業視為短期的目標。雙方一致認為,一家央行應該對長期的名義標準(比如通脹目標)做出可靠的承諾。
 
  •      ·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因素VS週期性因素
淡水經濟學家會將大部分當前的失業歸為結構因素,認為現在潛在的均衡失業率較高,貨幣政策刺激無助於降低當前的失業率。
鹹水經濟學家認為,最打擊就業市場的是週期性疲弱的勞動力需求。
一些淡水經濟學家提出,為了避免持續的週期性失業變為結構性失業,需要非常寬鬆的政策。
他們預計,非加速通膨的失業率(NAIRU)、即與通脹穩定一致的失業率較低。但鹹水經濟學家預計的較高。
 
  •      · 傳輸機制
貨幣主義者的渠道是較大規模的流動性和創造的信貸。淡水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渠道是關鍵。
目前這些渠道還未能促進增長,而且有推升通脹的風險。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同鹹水經濟學家的方式,強調低利率刺激需求,提高資產價值可以修復資產負債表,創造財富效應。
 
  •      · 通脹預期風險
淡水經濟學家堅持,通脹是由印鈔的速度和政策的可信度決定的。他們擔心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推升通脹預期的風險。
鹹水經濟學家的擔憂正相反。他們認為,持續低通脹和大規模的產出缺口存在通脹預期惡化的風險,這類預期可能低於長期通脹目標。
 
  •     · QE的成本VS益處
淡水經濟學家懷疑QE給實際活動帶來的任何益處,擔心通脹和金融的潛在成本。
鹹水經濟學家將非傳統政策看得很簡單,就是在利率低於零的時候延長寬鬆的期限。這種政策發揮作用的方式類似於「正常時期」。
兩派都不確定持續QE的效果,但如果與淡水經濟學家相比,鹹水經濟學家對QE的效力預期更樂觀。
 
美銀報告指出,以上分類也有例外情形。除了傳統的鴿派和鷹派,美聯儲內部還有「海鷗」、「貓頭鷹」和「四不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51

伊朗核談判的四大背景因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868

儘管10日凌晨結束的日內瓦伊核問題六方會談未能達成外界期待已久的臨時協議,但西方和伊朗的關係逐漸出現回暖跡象,伊朗也已顯著放緩核設施建設。

雙方將於12月繼續進行下一輪對話。這場談判的難點究竟何在?哪些因素左右著談判的進程?金融時報撰文分析了伊朗談判背後的四大背景因素:

1、從地緣政治影響上看,伊朗繼續發展核武將引發中東軍備競賽。金融時報提到:

「德黑蘭一旦獲得核武器,不僅危及到中東,而且會危及到國際安全。這極有可能一場核軍備競賽,沙特、土耳其、埃及等國將捲入其中。核不擴散協議將被打破。未來在發生地區性衝突,以色列很可能會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器,整個中東地區將陷入冷戰的陰云下。」

2、從研究進度上看,伊朗距最終研發出核武器尚有一段距離,國際社會還有時間制止。

「伊朗目前已經掌握了核燃料循環技術,這距最終造出核武器還有多遠?各方機構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以色列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而歐盟機構則相對輕鬆,認為德黑蘭距最終造出武器還有至少兩年時間。西方外交人士普遍認為,哈梅內伊尚未越過決定性的一步。國際社會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阻止其研發出核武器。」

3、從干預效果上來看,轟炸和制裁只能延長伊朗的研發時間,但徹底終止該進程仍需通過和平的方式循循善誘:

「內塔尼亞胡善用的轟炸和美國長期以來的制裁併不能真正讓國際社會感到放心,這些只能一定程度上延長……轟炸非但無法炸掉知識和技術,而且會加強伊朗獲得核武的決心。德黑蘭當局會認為,只有像北朝鮮那樣獲得核武時,他們才可能安全……國際社會最大的希望在於,作為對放鬆制裁的回報,伊朗做出判斷,認為在越過關鍵的一步之前停下來會更加合適。換句話說,唯有伊朗在權衡之後覺得對其有利時,才會真正停止發展核武。」

4、從伊朗國內形勢來看,新上台的魯哈尼政府面對長期制裁下蕭條的經濟形勢,有意願與國際社會進行談判。

「並不是說新總統魯哈尼沒有前任強硬,只是他更懂得權衡……基於這一點……伊朗和美國打破了30年的僵局,坐到了談判桌前……開放政策,讓伊朗重回國際大家庭。雖然沒有人能保證這一策略能促使第二輪談判時順利達成協議,但是,借用英國一句老話,這是目前最優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8

每週銳評(2014.08.16)滬港通背景下港股潛力股分析彙總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0878115

$恒生指數(HKHSI)$ 每周銳評(2014.08.16)滬港通背景下港股潛力股分析匯總



     談了幾周滬港通的規則,及對市場的影響,本周我們談點幹貨性質的話題,即在滬港通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具體有哪些潛力很大的個股。

     首先,繼續堅持我們一貫的觀點,即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發展,“港股通”標的的擴圍,更多的二、三線中資股為了進入“港股通”範圍,獲得良好的流動性溢價,會進行更多的資本運作,各類遊資也會推波助瀾。因此,相比A股市場估值差異較大的二、三線中資股將會獲得巨大的投資或投機機會。

     其次,未來能解決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局,並能引發新一輪牛市行情的催化因素必然是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局。而港股市場二、三中資股的主體以中、低價國企股(尤其是紅籌股)為主,預計其中不少個股基本面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背靠大型大集團,在港股市場上市規模卻不大的窗口型企業,估計會在後面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下面,根據上述我們提到的因素,列舉了18家我們認為比較有潛力的港股,並附上簡評。雖然當中大部分個股短期內都不是港股通標的,但在滬港通的大背景下,我們相信這些個股的投資或投機價值也必然會被市場發掘。

這18家潛力標的如下:

(1)中國光大控股(00165):光大集團控股的子公司,隨著母公司重大重組的推進,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值得長期重點關註,我們前期專門撰文評述過,在此不多贅述。

(2)中化化肥(00297):隸屬央企中化集團,為中國化肥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分銷服務為導向、產業鏈上下遊一體化經營的綜合型化肥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

(3)中國糧油控股(00606):中糧集團子公司,國內最大的植物油及油籽粕生產商,國內最大的燃料乙醇生產商之一,國內領先的包裝米供貨商及中國最大的大米出口商以及進口商,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小麥加工商之一。

(4)重慶機電(02722):重慶機電控股集團旗下旗艦上市公司,西南地區裝備制造龍頭產業龍頭企業。重慶機電控股集團今年已經和國內技術領先的機器人生產企業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組建了合資企業,未來重慶機電可能會有相關熱門資產的註入預期,值得重點關註。

(5)浪潮國際(00596):國內科技行業巨頭浪潮集團在香港資本市場的旗艦上市公司,浪潮集團管理層持股基本都集中在浪潮國際。國內浪潮系的浪潮信息和浪潮軟件近一年內表現搶眼,浪潮集團未來對浪潮國際的資本運作值得期待。

(6)天津港發展(03382):通過顯創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控股A股上市公司天津港,公司估值較低,前期我們有專門的文章分析,值重點關註。

(7)天津發展(00882):天津市政府控股的公用事業龍頭企業,旗下控股了天津港發展(03382)和王朝酒業(00828)兩家香港上市公司。

(8)上海集優(02345):國內裝備制造業規模最大的機械工業集團上海電氣集團旗下在港上市的機械零部件旗艦企業,幾大主業葉片、軸承、工業刀具、緊固件業務均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前期我們有專門的文章分析,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9)方正控股(00418):北大方正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關註。

(10)北大青鳥環宇(08095):北大青鳥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我們前期多次撰文進行過詳細分析,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1)廣南集團(01203):廣東粵海集團旗下在港上市旗艦企業,主要從事制造及銷售馬口鐵及相關產品、工業物業的發展及租賃、鮮活商品代理及食品貿易。是原外經貿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經營廣東省供港鮮活商品唯一的代理商,代理的品種有雞、豬、牛等,同時亦從事銷售冰鮮家禽、冰鮮豬肉、凍家禽及大米等食品貿易。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2)銀建國際(00171):為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控股公司,早期主營壞賬處理業務,後引入中廣核集團為戰略性第二大股東。在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在港整體上市後,銀建國際未來面臨大的重組預期,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3)南大蘇富特(08045):南京大學背景的科技企業集團,該公司題材比較豐富,旗下優質資產南大藥業擬A股創業板上市,目前總市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4)新華文軒(00811):國內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國有大型文化類企業,業績優良,長期有穩定的分紅派息率,並擬以人民幣14.18元的價格回歸A股主板,目前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5)哈爾濱電氣(01133):和上海電氣、東方電氣一起被列為國內電力設備三大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核電設備的主要生產企業之一,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6)中材股份(01893):中國中材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供貨商、中國非金屬材料行業的領先生產商;是中國非金屬材料行業中惟一以研發、工業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服務、生產一體化業務模式經營的企業。

(17)魏橋紡織(02698):中國最大的棉紡織制造商,隸屬山東最大民企魏橋集團,目前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8)錦勝集團(00794):國內綠色環保包裝重點企業,2012年收購騰訊創始員工封林毅的企業TSGL,擁有itools業務權益,我們在前期多次撰文重點分析過,市值極低,值得關註。

      以上是我們初步甄選的18家港股市場在滬港通大背景下股價面臨重大重估機遇的潛力公司,我們將長期跟蹤這些企業後續的表現,也希望大家和我們多多交流,提供相關信息。我們也會定期更新我們的潛力標的池,將更多的港股市場潛力股介紹給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56

宣戰恐怖組織IS背景下 美國紀念911襲擊13周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00

周四是美國911恐怖襲擊13周年紀念日,華盛頓、紐約等地均舉行了默哀儀式,奧巴馬參與悼念。當下恐怖組織IS猖獗,奧巴馬稱將無情打擊其所在的每個角落;而IS之狠,令基地組織首領、911幕後主使本拉登都畏懼,遺書中稱他們不尊重生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11memorial

周四,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妻子Michelle、美國副總統拜登、以及其他300名工作人員在白宮南草坪舉行默哀儀式,華盛頓降半旗。此後,奧巴馬出席了五角大樓的一個儀式,當年五角大樓是悲劇發生現場之一。

紐約是911受創最嚴重的地方,遇難者親屬聚集在世貿中心遺址,緬懷親人。

今日儀式與往常一樣,於8:46分開始,13年前的這個時刻,第一架被劫持的飛機撞上世貿中心北樓。儀式開始後,人們先默哀,隨後遇難者家屬宣讀近3000人的遇難者名單。

周三晚,奧巴馬發表講話,授權開始空襲敘利亞,延長為期一個月的對伊拉克空襲,強調“伊斯蘭國(IS)”的武裝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威脅,宣稱美國將領導廣泛的聯盟,通過空襲和提供地面支援擊退該恐怖組織,不過奧巴馬稱不會動用美軍地面作戰部隊。

此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基地組織首領、911幕後主使本拉登在遺書中稱,基地組織要切斷與ISIL(後更名為IS)的一切聯系,因為該組織極為兇殘,ISIL公然不尊重平民的生命,其行徑可能破壞基地組織的聲譽。

前些天,IS用殘忍方式殺害了兩名美國記者,並將砍頭視頻公布於網上。行刑者為英國人,而近幾年可能有至多500個英國聖戰分子去往敘利亞和伊拉克,令人頗為擔心。

911恐怖襲擊事件回顧:

2001年9月11日,早上8:46分,第一架飛機撞上紐約的世貿中心北樓;9:03分,第二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南樓;9:37分,第三架飛機撞上首都華盛頓的五角大樓;10:03分,第四架飛機原來的目標可能是白宮或國會大廈,由於機上人員與恐怖分子搏鬥,最後飛機在賓州墜毀。

世貿中心死亡人數2751人;五角大樓125人;賓州45人。四架飛機上總共有256人喪生。9/11襲擊死亡人數超過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

2001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開戰,以對911事件報複,這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0

日本央行無底線放水:背景與影響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26

日本央行無底線放水:背景與影響
作者:格隆匯 李維康

內地是座大金礦,滬港通和日本QQE都要來了。


今天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天,首先是A股一鼓作氣終於站上了2400點,創下了22個月的新高。漲幅居前的是銀行股與券商股,因此市場懷疑滬港通將於下周開通或者宣布下周或下下周開通。至於為何有這樣的傳聞,首先滬港通利好券商股,其次內地銀行股相對港股估值很低,平均4PE0.8PB,而港股則有10PE1.1PB,而兩地ROE則都是15%。所以滬港通一開內地銀行股一定是港資追捧的熱點,內地資金也提前流向窪地。


美元兌日元

日經225指數
今天另一個重磅消息就是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將每年基礎貨幣的貨幣刺激目標加大至80萬億日元,此前目標60-70萬億日元。意外擴大QQE規模出乎市場預期,日元因此大幅下挫。美元對日元上破110大關,並觸及110.286年高位;日經225指數飆漲近5%,創7年新高;日本五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11%,創20133月以來最低水平。

日本央行表示,將以開放的方式執行QQE;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元;繼續QQE直至通脹穩定在2%;延長國債持有時間至約7-10年;將年度ETFJREIT購買規模擴大兩倍。

周五稍早公布的數據顯示,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日本9月通脹率為連續第二個月放緩,只有日本央行目標值2%的一半,而就業增長情況也透露出已過高峰跡象,日本9月家庭支出為連續第六個月較上年同期下滑,反映很強的通縮預期。

對日本來說,通脹是什麽東西他們在就沒嘗過,從1990年至今,日本CPI沒有在3%以上過,進入21世紀之後更是沒到過2%。所以他們放水也不是為了接美國大哥的棒,實在是想嘗嘗通脹的味道,但正所謂水往低處流,錢往高利走。日本如此放水肯定會惠及周邊國家,比方香港,比方來中國。

日本從2001年開始QE,但到目前感覺除了把國家負債率拉到了超DGP200%多之外什麽都沒發生。2%的通脹目標是安倍上臺時定的目標,可是之前的QE都沒達到目的,

日本CPI:同比
日本GDP增速

詳細解讀大家可以參考下格隆匯會員李維康對這次事件的點評

一、政策解讀:

(1)      規模:美聯儲於2014年全年QE總規模是4600億,計算方法是按照每月的QE量加總,而日本擴大寬松會增加20-30萬億日圓,約合近3000億美元,這個規模已經相當於60%今年美聯儲QE規模,若加上歐洲央行即將進行擴大一千億歐元央行資產負債表計劃,擴張回2012年,按照目前匯率計算,將擴張近1250億美元,二者加和即約為4300億美元的總量,與美聯儲今年註入的量接近。也就是說,雖然歐洲央行沒有及時推出QE,但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幾乎完美交棒美聯儲。美聯儲的會議決議偏鷹派,且10月30日耶倫講話開場就說並不會評論經濟和政策,很讓人出乎意料,這其中可能兩大央行有過溝通,雖然無法論證。近期歐洲的資產壓力測試和美國銀行業即將開始的壓力測試都會給流動性造成一些壓力。近期的高收益債的拋售、歐豬國家國債的收益率上升都可能是因為壓力測試在即,銀行業為了增強自身資產負債表質量和流動性采取的舉動。而現在這個寬松增加後,可以利好這些被拋售的資產。

(2)      年限和類別:延長所購買國債平均年限至約7-10年,此前為6-8年。增加對ETF和REITs購買量的翻倍。延長期限比較有用,美聯儲的QE基本在7年左右,並且美聯儲的扭轉操作通過賣短買長也是在壓低更長期限的債券收益率。所以延長國債平均年限是比較好的。而對ETF和REITS這種風險資產的購買能夠進一步提高市場風險偏好。

(3)  貨幣供應速度:日本股市今年基本保持穩定,但大部分時間比去年年底時的點位要低,這和日本M2增速從1月就開始迅速放緩有關,因為貨幣基數大了以後,M2增速就變慢了。本次增加QE以後,會提高M2增速,進一步提高對通脹的預期,預期改變了,通脹才好提高。

(4)  GPIF:除了擴大的QE以外,還有GPIF調整策略的部分,國內國外股票配置從12%調高至25%,增加了13%,即翻倍了股票資產配置。但GPIF也有一個home country bias,可能對本國投資會更看重。GPIF有1.1萬億美元的規模,這會給股市帶來1000億美元的增量,雖然相比日本股市整體市值不大,但也有積極影響,一來可以進一步保護日本股市不會跌破一萬四的水平,二是可以提高GPIF收益率,能夠增加退休人士收入,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

(5)  開放核電站:日本本周開放了一處核電站,這是減少日本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步驟,因為平均工資水平沒有上升,減少能源成本也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

(6)  安倍內閣不穩定性出現:安倍自從選了兩名女性進入內閣以鼓勵女性就業後,沒幾天時間就有女性內閣成員辭職,另外一名內閣成員也受到醜聞影響,安倍加速這些改革可以穩固其支持率,為改革爭取更多時間。

二、投資策略推薦:
(1)      日本:日本股市實際上在去年5月大跌之後就保持了橫盤的趨勢,將日經指數兌日元調整過以後,更是非常平坦。在美國已經超出08年金融危機前高點後,日本距離08年高點還有距離,預計本輪QE後,日本會達到08年的高度。
(2)      新興市場: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會使得一些經濟來往較為密切的國家受到流動性眷顧。潛在市場包括香港、泰國、印度等。可能會有部分套利資金會進入中國,對資產價格也是利好。
(3)      美國:套息交易又有了新的資金來源,但要註意的一點就是套息的方向是哪里,資本流向這一次不一定完全流向新興市場,可能也會有美國,美元明年可能就是高收益貨幣了,美元的走強更能加劇。
(4)      風險偏好提升,黃金立刻下跌,黃金去年走出熊市的開端也是在安倍晉三成功影響日本央行獨立性(強加貨幣政策目標和任命願意執行該政策的央行行長)後,市場開始大力期待日本央行寬松開始,黃金的最大跌幅(兩天跌了超10%)也是在4月初日本央行公布了超預期的寬松後開始的。風險偏好的提升基本利好任何風險資產,positive for everything。

過去日本央行的會議決議和黑田東彥的講話是非常無聊的,永遠是木登內英的否決票,黑田講多少次內容都不會變,宏觀分析師們基本都會背了,但黑田這兩次做出決策也是非常果決的。長期前景如何暫時不考慮,目前別再埋怨黑田,他也蠻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71

邱國鷺國信講演紀要: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的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92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11 08:49 編輯

邱國鷺國信講演紀要: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的投資機會



實錄內容:


主持人:今天是國信投研名家大講堂第二講,今天很榮幸的請到了著名投資人邱國鷺,邱總給我們做一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的分析報告。下面有請邱總。


邱國鷺:非常榮幸能夠有機會參加這次活動,在座有很多都是老朋友了,也有很多新朋友。先談談我們對市場的觀點。我想這個大家比較關心。因為過去這一兩個月也應該是一個如火如荼的行情,很多人也沒有反應過來。覺得經濟好像也沒有變化,怎麽股市的行情突然就來了,這是什麽原因呢?我覺得道理很簡單,有三個因素。


第一,估值低。藍籌股在行情啟動之前,今年上半年像萬科也才三點幾倍的市盈率。2007年的時候它都可以五六十倍的市盈率,所以你仔細想,這些藍籌股本身屬於市場龍頭,市場的競爭定位特別強,行業的格局都是向更集中轉變。在這些背景條件下,它能夠殺到這麽低的估值,其實是處在一種給點陽光就燦爛的情形。市場對未來的預期很低,只需要稍微有一點點利好,大家的情緒一轉變,馬上可以從三點幾倍的估值可以到七倍的估值,接近翻一倍了。所以關鍵起點是估值低。


第二,流動性的寬松,或者流動性預期的寬松。這是市場覺得降息周期的開始,不一定馬上真正看到流動性就出來了,其實只是對未來變化的一種預期。我記得我在2012年年中的時候,當時有一篇采訪,應該是《證券時報》,當時的標題叫做《低估值加流動性放松,A股市場只得樂觀》。到了2012年底,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當時也有一個銀行的暴動,突然銀行股一個月內漲了一倍,跟現在有一點類似,也是在估值很低的情況下,突然大家對流動性的預期有轉變之後,就上來了。就是這麽簡單。我做過很多國家的股票,比較大規模的行情的啟動,經常是什麽呢?首先,基本面不是太好,肯定是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比較低的時候才會把估值壓的比較低。第二,整個市場的估值很低。第三,流動性的放松。我之前也有一篇舊文章,關於行業輪動的三種杠桿,四種周期。所有行情啟動的第一步是什麽?都是流動性的放松。因為這個東西是領先於基本面的好轉的。在流動性放松的時候,很多人說基本面都沒有改變,怎麽股票已經漲50%了。這個時候你是不能夠糾結於基本面的,因為基本面是個落後的指標,至少也是一個同步的指標,它是後面才來的。你一定要明白所有的各種不同指標中什麽東西是領先的,什麽東西是滯後的。行情起來的時候股價本身就是一個相對領先的指標,所以你再用一個同步指標去預測領先指標的話,肯定沒有辦法理解市場。


這波行情我覺得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估值低,藍籌股估值很低,特別有一部分金融、地產藍籌股,銀行平均可能都四倍的市盈率,平均都跌破了市凈率。浦發在2013年錢荒的時候跌到三點幾倍的市盈率,有些銀行最低的曾經跌到0.7倍的市凈率。所以估值很低。第二,是流動性放松的預期。


第三,民間資本跟實業資本在資產配置上的轉變。很簡單,一個直接的原因是房子大家不炒了,覺得炒不下去了,不炒了。中國是一個52萬億的GDP,去我們的儲蓄率是很高的,有各種估計,其實包括灰色收入,很多都沒算到GDP里面。每年有這種儲蓄估計大概有9-10萬億的儲蓄是得投資的。這些錢往哪里去?以前往地產去,往信托去。到了2014年大家覺得地產,雖然再降息之後地產至少一線城市是維持得住的,但是炒樓的人至少沒有以前多了。而且買信托的人也沒有以前多了。大部分是剛性兌付的,只是有一兩例有問題了。P2P跑路是非常多的,P2P的質量比信托更差一級了。為什麽大家現在不買信托了呢?明明一百例中只有一例沒辦法剛性兌付,為什麽大家不買了呢?這個其實很簡單,樹上如果一百只鳥,你開槍打下來一只鳥,還剩下多少只鳥?絕對不是九十九只鳥。一個事件對預期的改變,就是一只鳥被打死了,其他九十九只鳥會飛走的,就是這麽簡單。


老百姓也看得到,銀行股很便宜,地產股很便宜,保險股很便宜,這些券商股至少啟動前很便宜,現在不一定。這個東西不需要一個科學家告訴你說這個東西很便宜,只是大家原來覺得說這些都是屬於僵屍股。三個月之前大家覺得說銀行基本上要破產了,壞賬這麽多。壞賬肯定比現在反映的多,但是股價已經過度反映了這個壞消息了。0.8倍的PB的銀行股,代表的是市場的什麽樣的共識?代表了市場共識認為銀行賬面上一塊錢的凈資產隱含了很多壞賬,肯定是這樣的。因為銀行本身還有品牌價值的,正常情況下PB都不應該小於1的。全中國幾千家大大小小的銀行,真正上市的這16家肯定是行業領先的,為什麽會跌破市凈率呢?里面內在的就是代表說大家認為這個銀行里面的壞賬是很多的,甚至可能是資不抵債的。0.7倍、0.8倍的市凈率體現多大的壞賬?銀行有壞賬撥備的,壞賬撥備大概1.6萬億。去年整個銀行業的利潤大概也是1.6萬億左右,加起來就有3.2萬億。也就是說銀行的壞賬只要不超過3.2萬億的壞賬損失,其實是不會損傷到它的凈資產的。一年的利潤加壞賬撥備,就已經有一個3.2萬億的緩沖了。銀行如果真的再出3.2萬億的壞賬,你想想看中國的經濟會是怎麽樣的?而且銀行出一塊錢的壞賬,最後可能收回來五毛錢,它是有抵押的。一般來講,銀行一塊錢的壞賬是可以收回五毛錢的。在這種情況下,破凈的估值反映的是6萬億的壞賬。可是整個現在的貸款存量大概也就70萬億人民幣,銀行整個資產規模是120萬億,但是里面有很多是銀行間的債券,那個不是貸款。所以潛在的講,0.7倍、0.8倍的市凈率反映的是一種非常悲觀的觀點,反映的是認為銀行已經資不抵債了,你的壞賬率要到8%、9%,體現的是一種很悲觀的預期。


銀行的日子比制造業至少好10倍。如果銀行真的出了6萬億的壞賬,那個時候工廠都歇業了,根本都沒有汙染了,全國都是APEC藍了,那個時候都不需要環保了。地方政府也根本不會有錢做任何的環保,環保所有的錢都是地方政府掏腰包的,大家都覺得空氣好,但是沒有人會花錢買空氣的。你還把環保股爆炒到50倍、80倍的PE?市場把環保股炒的那麽高,同時認為說銀行是會破產的。銀行如果破產了,那些工業企業哪能活得了?中國如果真的出6萬億的壞賬的話,你認為這個鍋爐還會冒煙嗎?根本就不需要環保股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另外,市場把醫藥股炒到40倍的估值。如果銀行真的倒掉了,土地賣不動了,你認為地方的醫保還能夠給大家付費啊?一樣是不能的。中國2000年—2003年的時候,很多醫院的住院跟門診是下降的,為什麽呢?國有企業下崗多。當沒有任何東西是剛需的。你沒有錢的時候看慢性病是可以推遲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互相連通的。但是在2013年很極端的市場,認為說凡是新經濟的,醫療、TMT、環保,這些是可以炒到80倍估值的,然後傳統經濟,金融、地產是3倍、4倍估值,我們不買的。其實,如果銀行和金融都死掉了,如果地產死了,中國地產是連著40個行業的,地產如果死了,你以為還有人去搞這些創新的東西嗎?根本沒有需求的。這個是相當於你有一架飛機,這個飛機有一個老引擎,這個老引擎是傳統產業,但是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所以它冒很多黑煙。所以飛機上的乘客都說這個老引擎很差,咱們換掉吧。你去做新引擎。但是這個新引擎的制造是需要過程的。從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到享受驅動,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東西不能一廂情願的。所以原來市場對傳統產業的過低估和對新興產業的過高估值就是不合理的定價,是需要糾偏的。過去這幾個月就是這樣一種糾偏行情。


很多人說為什麽現在藍籌股暴漲,小股票都不動。你要看看去年藍籌股都不動的時候小股也暴漲。有可能藍籌股還沒漲夠,小股票還沒跌夠。這個東西一定有內在的規律。投資是有內在規律的,你如果能夠把內在的規律搞清楚了,當市場出現違反規律的事情,就像6個月以前,你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很便宜的,但是都是沒人買的。電影行業,全中國一年200多億的票房,最大的電影公司市值是400億人民幣。中國的地產銷售一年是6萬億的銷售,最大的地產公司今年在3月份的時候600億的市值,你覺得合理嗎?我知道200億的是朝陽產業,可以不斷生長,就算讓你翻10倍,也才2000億的市場的話。6萬億的地產就算是夕陽產業,哪怕以後剩3萬億,依然是你市場容量的15倍,但二者的市值已經接近了,這合理嗎?其實這個道理是很淺顯的,只是沒有人看懂。


很多人說價值投資在中國沒有用。我舉個成功的例子,高瓴資本現在管理規模已經160億美元了,他們有一部分資產做A股,只做藍籌股,從來沒炒過創業板和中小板,平均的持有期限大概是6年,過去九年業績極其優異。而且規模是很大的,經常會出現在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中。高瓴不僅在二級市場成功,在一級市場也成功,上周清科集團剛剛公布PE基金的排行榜,他們是全中國PE50強的第二名。他們其實就是價值投資在中國有效的最直接的證明。


從我自身的體驗來說,2009年到現在,價值投資除了2013年業績不理想,其他5年每年業績都非常好,而且累計下來也很好。我看好的金融地產這些低估值藍籌雖然2013年有些難受,但是2014年全漲回來了。買低估值藍籌投資不用那麽累,不用去打聽內幕消息,不用去聽各種故事。3倍、4倍PE的行業龍頭擺在那里,你為什麽不買呢?很多人說這是夕陽產業。我說判斷夕陽產業要分清楚是被壓抑的需求還是替代的需求。夕陽產品叫做被替代的需求。大多數的傳統產業只是被壓抑的需求,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被替代的需求你趕緊跑,絕對沒活路的。像觸摸屏的手機出來了,功能鍵的手機諾基亞跟摩托羅拉肯定玩不過人家的。數碼相機出來了,膠卷肯定玩不過人家的。汽車出來了,做馬鞍,賣馬鞭的公司肯定是沒有未來的,這是被替代的需求,完全被新技術顛覆的。但是哪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一樣要住房子的。房地產的好處是什麽?它是個區域性市場,不是一個全國統一的市場,全國三四線城市,鄂爾多斯、溫州可以洪水滔天,我可能北上廣深一樣可以賣得很好的,這是一個區域性的市場。深圳的房子跟東莞的房子之間就沒有競爭關系。有時候,街這邊開盤賣三萬塊,街那邊賣六萬塊,六萬塊賣的比三萬塊的還快,所有的學校醫院配套都是一樣的,就是隔一條街,品牌地產商是有定價權的。但市場一棍子把所有的地產公司都打死。在當時3倍、4倍市盈率的時候根本沒有人聽你說這些話,人家只能說你這個人out了,你這個人跟不上時代,我們在玩互聯網,你還在搞地皮。有些東西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本質是有沒有東西能替代它,沒有東西能替代它,他就還有存在的價值。就是這麽簡單。


我對價值陷阱研究很深的,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分析了五種價值陷阱,外加十種成長陷阱。我們在投資之間有哪些陷阱都是研究過的。我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研究價值陷阱有哪些特點的。最關鍵的是基本面不斷惡化。三年前就說金融、地產是夕陽產業,過去這三年萬科、保利的利潤增長,過去這三年招行、民生、興業的利潤增長,絕對比你們說的那些成長股要好。中國的房地產到現在炒不下去,我不認為將來還會怎麽高的增長,但是,對一個4倍、5倍市盈率的公司還要求什麽增長?而且過幾天大家心血來潮又搞成10倍的估值,市場翻臉是比翻書還快的,不要一直認為說這個市場對新興產業的熱潮就永遠是這樣的,不一定的。納斯達克5000點泡沫的時候怎麽樣?到後來網易、新浪、搜狐都是跌到幾毛錢一股的。市場翻臉是比翻書還快的。這些新興的東西本身又不賺錢,它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差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仔細想,投資真的沒有這麽複雜,所以我寫這本書,叫《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很多人都說國外的這些牛人都寫了這麽多好的投資書,你為什麽再多寫一本?其實國外是有很多好的投資書,但是畢竟是老外寫的,他用的例子都是外國的,而讀一本投資的書你必須能夠明白他舉的例子中的那個公司是幹啥的,你讀了才會有收獲。所以我想寫一本融合中西方經驗的投資書。我不只過去六年在A股做投資總監,22年前我就是排隊買認購證的第一批股民。而且我也不只做過美國股票,加拿大、韓國、香港、中國,我們都做過的。我創立過幾千萬美元到幾億美元的小公司,我也做過近3000億的大公司的投資總監,也做過60億美元中型公司的合夥人,那個公司現在已經120億美元了,我離開的時候是60億美元。我希望能夠把過去22年各種各樣的經驗聚在一起成為一本書,跟大家分享。


總結下來,投資你可以把它搞得很複雜,但其實有一些本質的東西每個國家都差不多,每個行業都差不多。這部分東西就是買便宜的好東西。舉個例子,像中國建築,今年一度跌到兩塊八,今年的業績我猜可能七八毛錢,現在五塊錢了。手中一萬多億的訂單,5000億的建築,手中還有一萬多億的訂單,底部時市值800多億,這個只是指建築這一塊。底下還有中海地產跟中建地產,中海地產在香港上市也是1000多億的市值,他是中海地產的大股東,還有中建國際,在香港也上市了。當時800多億的市值都還沒有香港這兩個他控的股份多,剩下的5000多億的建築白送你了。大家都說有建築行業有壞賬,我們去調研,發現包括在唐山這種地方修的馬路都能收回錢。市場有的時候真的不太理性,能夠把這種公司搞到3倍多的估值。當然,聲明一下,我只是舉例子,不是推薦大家現在買。


包括浦發銀行,去年錢荒的時候都是3倍多PE的估值,萬科今年初都是3倍多PE的估值。回頭看,大家都說這些東西怎麽都漲這麽多?我說這些東西為什麽之前跌這麽多?最近的暴漲無非只是對原來不合理定價的一種修正。


我講的東西沒有超過小學應用題的水平。我本科就是讀金融了,我又讀了兩個碩士,也是金融和經濟的。所有這些很高大上的宏觀理論、微觀經濟學理論、資產組合理論、CAPM、APT,我們都研究過。但是實踐中我覺得這些東西沒用。什麽時候這些東西有用呢?你管1000億的時候有用,但是你管10億、20億、50億的時候都不需要用到這些東西,你管到50億以內的時候都可以回歸本原,就是買便宜的好東西。你現在回頭看,中國建築兩塊八時很便宜,萬科六塊錢時很便宜,民生五塊錢時很便宜。現在人家都漲起來了。市場當時給你這個機會,但是那個時候你拿了沒有?我現在有點慶幸那本書是10月底出的,當時大行情還沒啟動,不然今天出,人家還說我是事後諸葛亮呢。


這個東西關鍵是在於人的眼光,你能夠真正的把最本質的東西抓住,能夠真正知道你賺錢來源於什麽?有的人就是高買高賣,我買一堆垃圾,一塊錢買,兩塊錢賣掉,玩擊鼓傳花的遊戲。但是有另一種方法,是有一堆金子,但是它在泥里面,大家說這個東西已經是不行了,你把它挖出來洗一洗,耐心一點等待,它又能夠發光。大錢都是這樣做出來的。那種擊鼓傳花的,你管1億可能可以,甚至10億可以,我很懷疑你能管50億以上的資金。


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百戰百勝的。誰能夠每一次都是對的? Greenblatt說過一句話,第一,價值投資是有效的。第二,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的。第三,第二點是第一點的保證。這個是很辯證的。一個東西如果每年都有效,這個東西就不可能每年都有效。正是因為它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長期有效。如果你認為有一種東西每年都有效,這種東西早被套利套光了。聰明的人那麽多。建發股份最低的時候差不多是5倍市盈率,每年八九百億的貿易量,當時鋼貿出了一堆壞賬,我們專門去問了幾家鋼鐵倉庫,他們都說建發倉庫管理是最好的,他們會雇一個老頭子,拿一個小凳子就坐在那旁邊,我就盯著這些鋼鐵。因為當時鋼貿的問題是在銀行之間重複抵押,A銀行來的時候我就貼A銀行的標簽,說這是A銀行的資產。B銀行來的時候我就貼B銀行的資產。一堆鋼鐵我拿去五六個銀行去抵押貸款了。建發鋼貿做的挺大的,但基本沒有壞賬。當時搞到5倍的估值時,它的地產賣的非常好,很快日光盤、月光盤,最近又借著海西概念開始炒起來了。我去年曾經推過一個叫地產+X,地產加建築,地產加旅遊,地產加貿易。這些股票2013年都被市場拋棄,但是只要有核心競爭力,基本面沒問題,市場的低估都是暫時的,過去幾個月都幾乎翻倍了。你說這個東西需要很高的見解?其實也沒有,誰不知道萬科是怎麽樣的,誰不知道招行是怎麽樣的,誰不知道浦發是怎麽樣的,沒吃過豬肉我還看過豬跑。


像搞高科技的,你要知道碳酸鐵鋁和鉛酸鐵鋁這兩種電池有什麽不同,那種東西你搞得清楚嗎?你搞不清楚你就敢給它100倍估值?真的搞清楚的人都不敢買,都是搞不清楚的人才敢買。你真的搞清楚了,你對這種嚴重依賴技術路徑的股票會有一種恐懼感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幾種技術路徑最後誰會是成功的。


我一直喜歡說一個例子,2010年的時候大家在炒電動車。許多A股公司都出來說我們是比亞迪的供應商。後來我們去比亞迪去調研了一下,發現只有比亞迪門口那個賣菜的老阿婆沒有撒謊,因為那個老阿婆真的給比亞迪工人供應肉包子,其他人都在吹牛。2010年炒的電動車、太陽能、LED講的故事最後都沒有兌現,後來大家又忘了,2013年換一種概念接著炒。去年搞了20家的手機遊戲的資產註入,註入的時候都有業績承諾,今年我賺X的錢,明年我賺2X的錢,所以說你給我明年10倍的估值,好像也很便宜。過去一年手遊是全中國發展最好的行業,行業增長70%,但是這20家資產註入中有15家上半年的業績沒有達到承諾業績的一半。你仔細想,當時是什麽情況?有的公司出來說我花500萬要做兩個手遊,500萬根本就不夠做什麽事情,但是股票就漲停了,就這麽瘋狂。深圳有很多非常優秀的VC機構,他們在找非常好的一流的遊戲公司,找一流的團隊,五個人出來創業,我出資金。一般3000萬就能夠占30%的股份,一個很高級的工作室估值才1億,而且是很頂尖的工作室了。但是你說我人比較多,但是你要明白在內容產業並不是說大公司做的遊戲就比小公司做的好玩,你得明白這個道理。有的東西是平臺的,你搞一個小淘寶,肯定搞不過阿里。搞一個小微信、小QQ,肯定搞不過騰訊。因為這種東西是有一個規模優勢、先發優勢、網絡效應的。但是手遊作為內容產業是沒有的這樣的門檻的,一個五人的團隊、十人的團隊可以搞一個遊戲比大公司做的更好玩,這個是靠創意的,不是打群架,跟人數沒關系的。20億的手遊公司你做的遊戲不見得比人家5000萬的公司做的遊戲好。遊戲這個東西生命周期三個月、六個月,你覺得現在很好玩,第二款就不一定好玩了。你去看網頁遊戲就知道了,它跟手遊是很像的,但是網頁遊戲沒有出國什麽大市值的公司,這是它的商業模式決定的。端遊是另外一種商業模式。


去年9月份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實業的眼光》,在新浪微博上有530萬的閱讀,將近4000條轉發,這是讓我很驚訝的。我當時寫這個文章就質疑手遊、電影的高估值,質疑大家認為互聯網金融會很快顛覆銀行業的看法,我就講了這三條。手遊這個很明顯的,過去這一年手遊行業發展的很好,但是股票卻跌下來了。電影也一樣,2013年爆炒的電影公司2014年票房都不行。這些東西是有內在的規律的。市場經常是不講道理,這個也很正常。你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你必須要明白不是市場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會講道理,但是長期看,你看看三年、五年,肯定講道理的時候比不講道理的時候多。在不講道理的時候,給你一個很好的建倉機會,讓你去賺更多的錢。但是你必須要有穩定的資本。高瓴資本的成功,首先找對了客戶,他們的客戶都是世界超一流的主權基金,大學基金,家族基金,這種都是超長期投資者。所以它的錢能夠鎖定很長期的,就不會懼怕短期的波動。


我現在在搭一個財富平臺,希望能夠把全中國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吸引到我這個平臺上。我們在一邊給他做融資,給他做運營。基金經理別的事情都不用管,就負責給客戶創造收益。管理費、提成,扣除成本後我們全部都給基金經理個人。現在基金行業是什麽問題呢?公募基金,你花一塊錢付的基金管理費,真正花在投研團隊身上的,有人算過大概就是七八分錢。這個東西有點像你去醫院看病,兩百塊錢一次,醫生掛號費才十塊錢,這合理嗎?不合理的。因為這個行業不是資本密集型,是人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業就應該讓人才掌握定價權。你看歐洲的球星都是幾千萬的年薪,但足球俱樂部都是虧損的。電影行業一樣,成龍拍一部電影一千多萬美元,電影最後都是導演跟明星拿大頭,公司拿小頭。同樣,在基金行業就應該是基金經理拿大頭,公司拿小頭。


我們做這個平臺,很簡單,私募產品三分之二的提成給基金經理,這樣我們就能夠聚集業內最頂尖的投資人。過去9個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我們這個財富平臺找人,我們現在招的都是業內最頂尖的人才,起步就是五年以上業績在同業前3%,這個是起步價,這樣的人我們才跟他談。我們這個機制比他自己做私募還要好。你作為一個資產管理機構,如果沒有幾個好的基金經理,你只是靠營銷,是不能長久的。我們現在招了一個公募的基金經理,她是十年金牛人物。基金行業16年來,股票加債券只有9個曾經得過十年金牛獎,她是其中之一。她過去七年每年業績都在同業前1/4。過去七年每年的行情都不一樣,2007年大牛市,2008年大熊市,2009年是大反彈,2010年結構性行情,2011年大調整,2012年有銀行的藍籌行情,2013年是創業板的行情,然而,她在七個年份里面每年都在前1/4。我算過,假如我讓一只猴子當基金經理,有1/4的概率某一年在前1/4,他有兩年能排在前1/4的概念是4的平方,1/16,連續七年在前1/4是什麽概念呢?1/16000。16000只猴子才能找到這樣一只超級厲害的猴子。而且,她從2007年—2013年累計業績在同業中是第二名。這是我們財富平臺上的一個基金經理。


另外一個是個民間高手。我們招人並不只是科班出身,高大上的。有很多高手在民間,這些人可能不能夠像公募經理管300億基金,但是他們管個10億、20億基金,可能回報更高。其中我面試了一個人,他給我一個交易記錄,蓋的是國信證券的營業部的章,還有一個國信證券幫他算的歷史回報,從2009年到現在漲了近30倍。難得的是在於他從來不做創業板和中小板,他只做消費股,而且很集中,一般他的錢經常80%就在一只股票里面。這個人原來是一個快消品的銷售人員,2003年的時候辭職,自己幾萬塊錢,每個月要從里面領錢出來過生活的,自己給自己發工資,支付生活費。他對消費品的理解比我見過的大多數研究員都理解的深,因為他是身家性命投在一個股票里面的,而且人家做了十幾年,很專註,就做這個領域。他自己從幾萬塊,做了十年,身家現在有幾千萬,小幾千萬,不是大幾千萬,大幾千萬我就招不到他了,大幾千萬的人不需要我了。我們面試了很多這種民間高手,我們希望在他三千萬身家以內的時候我找到他。你來我這個平臺,我給你提供研究支持、渠道資源、品牌背書和運營維護,我給你發產品,賺的錢我都給你。


中國基金業的悲哀是6000點的時候賣得最好的是股票基金,2000點的時候賣得最好的是貨幣基金。我們絕對不能說什麽好賣就賣什麽,我們應該是什麽好投我們就賣什麽。但是作為資產管理人總是有一個矛盾,就是好投的時候就不好賣,好賣的時候就不好投。1600點的時候好投,有很多投資機會,但是你根本賣不動。股票剛從6000點跌到1600點,你那個時候賣股票基金,人家覺得你有病。我們建設的這個平臺希望有足夠的號召力,只要這個平臺運作一年兩年,我就可以對接全世界最藍籌的機構,管理全世界最穩定的錢。我們要的是穩定的客戶,穩定的資本,這樣我們可以為客戶創造非常多的財富。


很多東西在做之前你要明白什麽東西你能比別人做的強,找到自己的優勢。包括買股票,我喜歡買中國有優勢的股票。很多人喜歡搞醫藥股,在中國我沒有找到一家認真做研發的醫藥股。國外都是幾十億美元搞一個新藥出來,我們幾千萬就想搞一個新藥,我都很懷疑,我都不知道臨床實驗是怎麽做的。只是仿制藥的話,我不覺得你值30倍、40倍的估值,就是這麽簡單。仿制藥就是精細化工,邊際成本是零的,老外願意賣,仿制藥一分錢一片都可以賣給你的。我一直在想比較優勢,我挑的股票在全世界的格局中都是能夠領先的,格力,像中藥,中藥有沒有用我不知道,但是它有祖傳秘方。有的東西你還要看比較優勢,我比較強調的是現有的護城河,我對未來的增長我沒辦法判斷。我只要能夠搞清楚什麽公司它的競爭力比較清楚。對基本面研究的比較透的,就真的不難。


將來我招的研究員,一年給他只許推兩只股票,不像現在一個研究員一個月可以給你推兩只股票。一年就推兩只股票。這樣就很清晰了。他就會仔細的把基本面研究清楚。至於說做短線的股票品種挖掘,這個東西有無數的賣方研究所可以做這件事情,你們做的都比我們好,我也是講我們的比較優勢。將來這個平臺要做就是深入的、別人沒有時間去做的研究,我比別人看得深,看得遠,看得長,看得透,這是我們的優勢,跑得快不是我們的優勢,這是我券商研究所的優勢。


投資這個東西,如果你抓住了最本質的東西,你會發現投資機會總會有,只是看你有沒有這種眼光。就在今天你願意買什麽東西?很多人問我你對行情怎麽看?是剛開始還是到頭了?這個東西我說我怎麽知道呢?我的想法是做一些相對簡單的事情,相對可以把握的事情。今天的這個行情你覺得什麽東西是可以把握的呢?什麽樣的行情你覺得說其實還有空間可以往上看?當然我不能排除說創業板從70倍估值炒到100倍估值,這個東西完全有可能的,誰也不知道,這個誰知道呢?這個我不知道,你說我會不會參與?我肯定不會參與,這個東西都是擊鼓傳花的事情,不知道你是不是最後一棒。


但是我覺得就在今天我還是能夠找到很多藍籌股,我認為它們的估值離合理估值還有空間,當然空間沒有那麽大了,因為這些低估值藍籌股過去半年平均至少漲50%都不止,特別低估值的,因為指數里面還有很多是不賺錢的,重工業的。但是那些盈利好的、市場定位好的,漲幅可能60%—70%,往上還有多大空間我也不敢說。我認為現在應該是接近合理的估值。但是如果行情來了,中國的合理估值是多少你說的清楚嗎?曾經有一陣子說中國特色,沒有其他投資渠道,所以中國的股票就應該是50倍的估值;又有一陣子說中國的傳統產業不行了,所以就應該是5倍的估值,都有可能。你如果看歷史,看全世界的可比的估值體系,歐洲、美國、香港這種成熟經濟體,它的PE的中位數大概是15倍。我覺得中國從整個市場來講,我認為15倍、13倍都是可以接受的。悲觀的時候7倍、8倍很正常,樂觀的時候30倍也很正常。這個東西就是人和狗的關系,你是在遛狗,你是人,但是狗是跑來跑去的,你到公園里面可能走一公里,狗可以跑三公里了,人就是這個基本面,狗就是股價,這個很正常的。沒有人能夠告訴你明天會發生什麽,三個月後會發生什麽,沒有人知道。


這本書收入了很多過去我這兩年的演講,2000點的時候我就說這是很好的進場點,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會不會跌到1800。但是這個東西就是你的判斷,這些股票值這個價,大家這麽悲觀其實沒必要的。因為中國關鍵是要對宏觀經濟做一個判斷,是不是進入一個降息周期。


基本上我對中國的增長我覺得不那麽樂觀。我去年在金牛獎頒獎典禮上做過一個演講,我說中國原來的三架馬車,一架是出口,這個拉不動了。第二,投資。第三,消費。消費是車,不是馬,是被人家拉的,從來沒有人說我消費出一個世界大國的,大家都在說投資的回報率很低,其實消費的投資回報率是零的,你買一個東西消費掉就沒了的。所以消費是發展的結果,不是增長的動力,很多人都說大家要大力發展消費行業來帶動經濟,這個說法本來就是錯的。出口是拉動不了了。投資里面產能擴張已經過去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人工已經起來了,土地成本起來了,環保成本起來了。十年前我們的人工是墨西哥的1/10,現在我們的人工是墨西哥的八成。墨西哥上午的卡車下午就到美國,你一個月的輪船根本競爭不過他的。所以產能轉移我認為差不多了。有一些短產業鏈的,像做包的Coach,做鞋的耐克,都已經把廠子移到東南亞工資更低的國家,這些還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所以我說短產業鏈這種輕工業的留不住。但是長產業鏈,像手機,像智能硬件,這些東西還會在中國繼續發展,為什麽呢?因為只有深圳這附近能找到這麽全的產業配套,產業集群的優勢,長產業鏈的我們會做,但是短產業鏈的、傻大黑粗的已經過去了。


所以投資拉動也有三部分,產能擴張和工業投資是拉不動了。還有一個是地產,還有一個是基建。基建我覺得還是可以做得動,關鍵是這個項目怎麽規劃的問題。我覺得前兩年有點過多的把投資拉動經濟妖魔化了。特別是2011年的時候當時對高鐵簡直是妖魔化了,說高鐵是空蕩蕩的,根本沒人坐,現在高鐵票都買不到的。有的人說中國基礎建設是夠的,鐵路是夠的,只是每年春節的時候那三個禮拜不夠用,國慶的時候那兩個禮拜不夠用,清明節的時候那一個禮拜不夠用,所以一年十個月是夠用的,兩個月是不夠用的。這個基礎設施應該全年12個月都夠用。不能說這個城市的馬路一天24個小時有18個小時是夠用的,只有上下班的那6個小時是堵車的,不是這個道理的。基礎設施就是應該在高峰期的時候夠用才對。所以我覺得基建還有空間,但是回報率多高這個難說。


關鍵是基建不能夠用地方政府用10%的信托融資來支撐,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支撐這種模式。中國的高鐵回報率,有的鐵路幾年就能夠實現盈虧平衡,這都是鐵路史上的奇跡了。紐約的地鐵一百年前建的,現在還在用。所以不能夠算短期的回報率,你得算算社會價值。但是你不能夠讓地方政府用10%去融資來搞基建。如果是中央政府去發3%的國債來支撐這種基礎建設,這個模式可以再玩十年,沒問題。如果地方政府用10%的融資,你會發現不僅把自己逼死了,還把企業都給逼死了。因為地方政府10%的融資成本,那麽企業融資至少得15%,就是這麽簡單。所以你只要把這個理順了。我覺得中國基建還能做。


很多人認為中國地產的泡沫很大,為什麽不破?我覺得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這種泡沫是體現在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上廣深價格的泡沫化,當然我不說它一定會跌,我只是說價格很高。另外一方面是三四線城市供應量的泡沫化。很多人就混淆概念,認為中國的泡沫是價格又很高,供應量又很大,其實不是。你發現一二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的供應量是不夠的,所以為什麽一直價格跌不下來,就是因為一線城市並沒有供應的泡沫。我甚至覺得不應該用泡沫這個字,但是又沒有更好的詞來代替,只能說是小泡沫或者虛高吧。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在不斷流出,在校小學生越來越少,但是供應很多,那個地方沒有價格泡沫。我去西雙版納,旅遊名勝,氣候也很好,景色也很好,我去年去,有的樓盤四千塊錢還沒人買。如果又有價格泡沫,又有供應量泡沫,這個就很危險了,價格又高,供應量又大,這個肯定撐不住。我們其實兩部分,一方面是三四線城市價格就是四五千塊,有一堆的供應量。另一方面是一線城市,價格虛高,但是需求仍足,供應也不多。中間的,你看像武漢、成都、重慶這種地方都算準一線城市,平均房價不到一萬塊,有多大泡沫我也不敢講。


很多人對中國的經濟很悲觀,我也不會,很樂觀,我也不會。三架馬車,出口拉不動了,消費是車,不是馬。投資里面的三架小馬車,其中產能擴張已經過去,只剩下基建跟地產,地產一半玩不動了,三四線城市已經過度供應了;基建也算半架,因為基建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這些主幹線已經修完了,你再修的投資回報率肯定不行了,你再往西部修可能回報率沒那麽高了,但我覺得還是應該修,因為這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應該修,從社會效益的角度應該修,因為這個不修西部永遠趕不上東部的。有的東西不能算經濟效益的,要算社會效益。經濟一定要下臺階的,但是底部在7%、6%還是5%,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應該在5%以上找到支撐的,中國人這麽勤勞,大家整天在想著賺錢,沒有理由GDP比美國還要差吧,美國2%、3%的增速,我們至少他的兩倍,5%、6%。


很多人覺得增速降下來對股市不好,我不這樣認為。像日本,日本的投資導向變成消費導向是1974年,日本的城鎮化到70%幾大概在1974年。1974年之前十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長9%,之後十年GDP增長不到5%,但是從1974年到1990年日本還有15年的股市黃金期。怎麽解釋這個東西呢?關鍵在於你之前有很多的儲蓄,所以你這個錢本身有理財的需求。經濟增速下來之後,發現再投資的少了。所以就會有一個資產重新配置的問題。原來很多小的地產商賺了錢去拿地,現在小的地產商賺了錢不再拿地了,要做投資了,做什麽呢?做點PE,買點信托,。PE、VC能有多大容量?你真以為漫山遍野的這些創業企業都能成功啊?很難的。在中國任何一個行業你要想顛覆這個行業老大,哪這麽容易。你去做個地產公司,你跟萬科、保利競爭看看?你開一個銀行,你跟工行、招行競爭看看?你開保險跟平安競爭看看?創業沒那麽容易的。也就是在互聯網少數幾個領域。


真正經濟增速下來了對股市不一定不好,為什麽?因為經濟增速下來了,對資金的需求就下來了,利率就會降低,利率下來的直接影響是什麽?市盈率就擡升了。所以這一撥行情應該是利率下降導致的估值擡升,在企業利潤這方面你別指望有太高的增長樂。問題就來了,哪一部分的股票PE的提升空間大?股價要翻倍,要麽PE從5倍漲到10倍,要麽利潤從五毛錢漲到一塊。現在利潤從五毛錢漲到一塊錢是很難的。你去查查這些小公司2010年、2011年、2012年講的增長故事,看看他在2013年、2014年兌現了沒有?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利潤太高的增長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一輪行情的主動力一定是PE的擡升,就看PE有沒有空間。也許5倍的東西我搞到8倍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行情來搞到12倍都可以,但是70倍的東西要搞到100倍,我不敢說不行,但是難度比較大。我挑的這些股票,從3倍漲到6倍我能賺100%,市場炒作的那些現在70倍的股票要搞到140倍才能賺100%,你覺得這兩個的風險誰大?誰實現的概率高? 3倍的套牢了, 70倍的被套牢了,誰能夠解套?而且我買的是行業龍頭,競爭地位是沒有人能夠挑戰的。你買的是新興行業,明年還在不在我都不知道的,這個比較有這麽難嗎?可惜市場中十個人還有九個人在玩那些高估值的小股票。當然不排除一萬個人有一個人能夠搞擊鼓傳花,1000萬搞成1億,這種人也有,但會是你嗎?不會是你的。


我認為這波行情的主線還是三點,一點是低估值。第二,在流動性放松和利率下降的過程中,有一個估值重估,這些東西從4倍現在已經到了7倍了,7倍漲到10倍還是漲到12倍?我從來不做這種判斷。至少如果今天讓我來管錢,我可以在8倍以下的估值找到一批很好的股票。我以前管理的組合,曾經有一半的股票平均可能只有4、5倍的估值,那些股票過去這一年可能都翻倍了,現在才7倍、8倍,那些股票我還是覺得競爭力還在那里。第三是民間財富的資產配置轉換,大家不買信托了,不炒房子了,但是還有一堆錢,不可能都買貨幣基金。


但是現在的行情,我覺得就是流動性放松導致估值重估,主要的主線不要看利潤,利潤不可能太好,在今後的一兩年內就這樣,但是你要看估值擴張還有沒有空間,現在從4倍搞到7倍了,最後能達到10倍還是達到15倍,都有可能。你拿7倍的股票跟70倍的創業板比,我可以很堅決的告訴你應該買7倍的,至少跌的話7倍可以跌10-20%,70倍的可以跌50%。就說這麽多。謝謝。


提問:我想請教一下,您覺得這種行情從這個創業板還是從我們說的新興行業轉向藍籌,您覺得主要的因素是什麽?就因為降息嗎?還是有什麽別的?因為您對一些公司的分析在一年前或者兩年前我覺得同樣的話也是對的,為什麽那時候不漲,我想問一下轉變的原因是什麽?謝謝。


邱國鷺: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降息,因為一旦降息大家發現說地產這個東西至少能夠有底。大家怕中國的房地產會崩盤,房地產如果崩盤,它帶動的三四十個行業就不行了,一堆的傳統行業壞賬就沒法估了。但是一旦降息你會發現至少能夠撐得住。一次降息,按揭每個月少個幾百塊的月供,如果連續降息幾次呢?市場底部關鍵要有一個外在的力量能夠改變大家的預期,見底時第一炮都是政策,政策是領先於股價,股價領先於基本面,2012年曾經降過準,但是後來沒持續,政策是沒有持續,所以藍籌股表現2013年又不理想了。這次的行情能走多遠就取決於降息周期能夠持續多久。基本面變化會是滯後的。謝謝。(國信輕工邵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