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通貨收縮,不是通貨緊縮” 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208

2014年10月28日,上海,超市促銷活動。盡管通貨緊縮尚未定論,但應警惕這一壓力從生產領域擴散至消費領域。 (東方IC/圖)

目前我們還處於通貨收縮的階段,不是通貨緊縮。也就是通脹率下來了,但價格還沒有。

為什麽現在通縮的壓力比較大,還是經濟相對比較疲軟,制造業的過剩產能非常嚴重。

至於貨幣供應量,不是錢發的不夠,也不是錢沒有下去,而是錢下去了沒發揮作用。

通縮沒到,但壓力在增大

南方周末: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份CPI同比增長僅1.5%,PPI同比下降3.3%,PPI下行大幅超預期,顯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從1月份大宗商品及生產資料價格走勢來看,PPI環比還將下行。有人說,通貨緊縮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你怎麽看?

黃益平:目前我們還處於通貨收縮(disinflation)的階段,不是通貨緊縮(deflation)。通貨收縮的意思就是通脹率下降,但並不一定是價格的下降。當然通貨收縮發展到比較嚴重,很可能變成通貨緊縮。CPI是1.5%表明通貨收縮的勢頭還是很明顯,而PPI的負增長很嚴重,已經連續34個月下降,所以在CPI里面是通貨收縮,在PPI里面已經是很嚴重的通貨緊縮了。

目前來看PPI在短期內很難擺脫負增長的走勢,CPI應該也會保持較低的水平。目前大多數人對經濟增速的預測還是在7%左右,假如沒有一個強勁的複蘇,沒有改善需求和消化過剩產能,那麽無論用不用大力度的貨幣政策的擴張,我覺得都不會對通脹率造成很大影響。現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消化過剩產能,如果過剩產能一直壓在這兒,PPI往上走的可能性很小。

產能過剩、貨幣低效

南方周末:這一輪通貨收縮或通貨緊縮,都有哪些成因?

黃益平:過去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研究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是由什麽決定的,結果發現一般來說是兩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貨幣供應量,錢發多了通脹壓力會上升,這是符合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理論的;第二是經濟減速,過剩產能過多的時候,會壓低通脹率。這兩個因素發揮主導作用的時期不太一樣,經濟在平穩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對通脹的影響力很大;但如果是在經濟疲軟的時候,比如出口下降或者產能過剩,會把通脹壓到很低的水平甚至是通縮。

現在為什麽通貨收縮的壓力比較大,總體上看還是因為經濟相對比較疲軟,需求比較疲軟。在制造業里面,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過剩產能非常嚴重,2008年我們的工業產能過剩值達到25%左右,現在達到35%,尤其一些投資品的過剩更嚴重。過剩產能很嚴重就直接導致企業沒有定價能力,使價格不斷往下走。最新的因素就是國際石油價格在往下走,進一步拉低通脹率。

南方周末:從貨幣供應層面來看,目前貨幣供應量大嗎?

黃益平:從總量來看,貨幣供應量算比較大的,M2已經達到GDP的200%,相對於經濟的規模來說,在國際上這算比較高的了。當然在最近這一年,貨幣政策沒有大幅度的寬松,但從總量來說已經比較多了。

南方周末:但我們仍不時聽到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聲音,是否錢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

黃益平:這個問題我不是太理解,有很多官員也在說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當然有一部分錢是在資本市場上。事實上如果你去問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他們都認為錢其實進入了企業,只不過最後我們沒看到錢推動經濟活動變得更活躍。

這可能有一些特殊因素,我覺得金融抑制是其中之一。比如央行對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還是有管制,這種管制壓低了正規金融系統的利率,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正規系統里資金需求特別大。如果是有金融抑制,政府對利率和信貸配置有幹預有管制的話,實際是偏好國有企業,歧視民營企業。那麽在資金配置上,最後的結果就是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可以融到資,而其他民企融不到資。

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盈利狀況不太好,剛才說的過剩產能絕大部分產生在國有企業,像鋼鐵、水泥、氧化鋁和建材等行業,本來產能過剩就很嚴重,你給它錢,它就只是維持生存,這些企業拿到錢也難以推動經濟增長,而那些盈利能力相對更強的需要錢的企業只能到銀行外的市場去融資,包括影子銀行。因為正規系統的利率壓低,使得非正規系統的資金利率尤其高。所以我覺得不是錢沒有下去,而是資金配置的問題,錢下去了沒發揮作用,貨幣的流轉速度沒有原來那麽高。

南方周末:還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去杠桿化,像沿海一些制造業,據我們了解正深陷互保危機,就是前幾年杠桿率太高,銀行一抽貸企業就大片大片地陷入困境。

黃益平:這里面有杠桿率高的原因,但我認為互保本身不是一個分散風險的好的方法。杠桿率高當然容易出問題,不高也會出問題,因為中小企業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本來就比較脆弱。互保這個制度有很強的順周期特性,經濟一旦下行,個別企業一出現問題,受到連累的企業很容易一倒一大片。這個方法有點像日本當年的主銀行制,銀行和大企業之間相互持股,所以它沒有企業倒閉發生,因為如果哪家企業陷入困境,銀行就給它提供大量貸款。但是,這麽做的結果就是,沒有單個企業倒閉,但一旦出問題就是整個系統出問題。

無需大力放松貨幣

南方周末:經濟要走出通貨收縮,取決於哪些因素?

黃益平:這種局面要改變,我覺得要看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經濟增長何時會出現反彈,反彈會阻止價格進一步下行;二是總量上貨幣政策還是有一定的作用,我們聽到融資難、融資成本高,這里面有前面說的利率雙軌制因素,也有總量因素,市場上資金太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有幫助的;三是怎麽通過結構性的改革去化解過剩產能,這些過剩產能的企業其實類似於日本的僵屍企業,只有把這些僵屍企業關掉,把過剩產能消化掉,才能推動價格往上走。這個工作是需要相當的魄力和決斷力的,涉及國企改革,涉及政府對失業和GDP下滑的容忍度等。

南方周末:過去一年里央行的貨幣政策與以往有些調整,代之以定向降準等手段。現在通脹率下降,貨幣政策可以適度放松,但有人主張降準,有人主張降息,你怎麽看?

黃益平:首先我反對通過大力度的貨幣放松來保增長的做法,現在應該接受增長速度的適度放緩。我也不贊成很多定向的貨幣政策,很多定向手段其實效果並不好,實施起來也很困難。過去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試圖解決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效果其實不好,比如說要引導銀行更多向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貸款,其實在經濟下行時,小企業風險更高,理性的銀行憑什麽給它們貸款?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只能從改革入手,取消利率雙軌制和信貸配給數量管制。

另外,如果錢比較緊的話,我覺得應該考慮利率手段和數量手段兩者相結合。

最後,如果經濟需要一些貨幣政策的支持來穩增長,我個人的偏好是一些總量的手段,結構性的手段可能在財政政策端更好操作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85

黃益平:P2P平臺備案制蘊藏風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84.html

黃益平:P2P平臺備案制蘊藏風險

一財網 王玉鳳 2016-01-17 20:51:00

現在監管方提出來的建議基本是不設門檻的備案制,在各地方金融辦備個案就可以註冊P2P平臺,這會導致“上午10點鐘註冊,下午4點鐘跑路”的極端案例。 此外,地方金融辦的監管能力差別很大。

“我們發現凡是信息缺失比較嚴重的平臺,凡是產品比較單一,凡是利率比較極端的,比如說低於8%或高於20%,凡是主動要求提供所謂的VIP保本保息服務,凡是註冊資本金比較少的P2P平臺都比較容易出問題。”1月17日,2016產城融合深圳論壇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在深圳舉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在談到互聯網金融時如是說。

近年來,金融風險頻發。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在上述論壇上表示,金融風險有兩類,一類是常規的金融風險,比如說銀行的壞賬;另一類是新的業態,比如說互聯網金融,或者借助於互聯網的一些缺乏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

2013年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開始大規模發展,涉及很多行業,包括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眾籌、網上銀行等,五花八門。2015年,通過P2P平臺的貸款達到1萬多億元,與當年全年銀行的新增貸款12萬億相比,不算是一個特別小的數字。

不過,問題平臺爆發速度非常快。3400多家平臺中有1000多家都出了問題,出問題的比例高達1/3。

黃益平說,這其中蘊藏很大的風險,尤其當我們考慮到互聯網平臺和小貸公司根本性的差別時。“一是互聯網平臺的投資者和項目有可能是跨區域的,二是投資規模大多比較小,投資者的收入水平不是那麽高,判斷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低。”

那麽,哪些因素導致P2P平臺問題頻發?

黃益平說,現在監管方提出來的建議基本是不設門檻的備案制,在各地方金融辦備個案就可以註冊P2P平臺,這會導致“上午10點鐘註冊,下午4點鐘跑路”的極端案例。 此外,地方金融辦的監管能力差別很大,“有相當一些地方的政府最近說不讓註冊新的平臺了。我擔心的是最後金融發展水平比較高、監管能力比較強的全停了,發展水平比較低,監管能力弱的反而繼續審批。”

他補充道,P2P平臺缺乏一個最基本的監管標準。不管P2P平臺是以信息中介定位,還是信用中介定位,只要是做金融交易,沒有監管都是很危險的,尤其是現在很多平臺的詐騙嫌疑非常大。

在提到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是否會持續下去時,黃益平認為,根據基本面的因素,中國貨幣不存在長期貶值的趨勢。“我們經常項目的盈余還是比較好的,外債也不多,外匯儲備數量還比較大,所以說我們的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應該是有可能的。”

不過,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仍在。他說,如果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能增強,那麽錢往外走的沖動會比較強。此外,過去三十多年雖然一直在放開資本項目的管制,但寬進嚴出,錢進來容易出去難,而現在要進一步開放,那麽出去的錢可能會比進來的錢多一些,也就是說進一步的資本項目開放在一定意義上會導致新的貶值壓力。

2016年,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空間還有多大呢?黃益平分析,一方面存款利率已經非常低,跟一年的通脹率大概差不多,也就是說實際利率已經是零了,再往下走就變成了負利率;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匯率本身已經有貶值的壓力,資金往外流的壓力也比較大,再加上今年我們預期美聯儲要不斷地加息,所以調整的空間非常小。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5

【達沃斯】“保增長”與“去產能” 相矛盾?聽黃益平、李稻葵怎麽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99.html

作為今年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首,去產能在中國早已成為“進行時”。然而,將GDP增速維持在合理區間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且GDP仍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標,因此中國究竟要如何進一步推進去產能目標?保增長和去產能究竟是否矛盾?

去產能有益於長期增長

在6月26日的新領軍者年會(下稱“夏季達沃斯”)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如果按照短期的各個時點來看,GDP和去產能可能是矛盾的,但如果中國能夠保持可持續的增長,繼續推進去產能、破除僵屍企業、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那麽去產能就有利於促進中國中長期增長目標。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則稱:“GDP之外,一定還要有兩到三個不一樣的指標。當前中央政府已經將去產能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包括河北政府也將去產能納入工作目標之中,因此去產能對相關地區來說的確是一個指標。”

在此前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中,去產能也是中美討論的核心。“比如說像過剩產能問題,這不光是中國國內的問題,像鋼鐵、鋁等過剩產品對於全球市場都有很大的影響,產能過剩導致全球市場出現扭曲,”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指出。

據估算,2012~2014年間全球增加的產能有41%來自中國。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薩默斯指出,中國在2010年至2013年澆築的水泥數量超過了美國在整個20世紀澆築的水泥數量。

據穆迪測算,中國全國鋼粗鐵產能約為11億~12億噸。2015年8億噸鋼產量,產能利用率70%左右。預計2016年國內需求延續去年小幅下降趨勢。出口繼續攀升,但隨反傾銷調查壓力增大而減緩。鋼鐵去產能目標為五年內淘汰1億~1.5億噸。

GDP增速對中國仍然重要

值得註意的是,下一階段,GDP增速對中國而言究竟還是否重要?

黃益平表示:“GDP增長十分重要,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國家,GDP增速代表著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強的購買力。例如,印度GDP增速超過7%,全球領先,因此其各方面的表現也比GDP增速黯然失色的俄羅斯好得多。”

此外,GDP對中國的意義在於,“當中國的社會福利尚不夠好時,GDP增速代表著更強的創造就業能力。盡管有聲音指責中國過度註重GDP增速,但GDP對中國的確有一定重要性。”不過黃益平也強調,過度關註GDP可能會造成一定問題,如環境汙染等,“因此我認為,我們需要對增長目標做出一些平衡。”

至於究竟如何進行平衡,李稻葵表示,GDP至今對很多部門而言是最重要的績效(KPI),用以衡量各地政府的業業績,“GDP不是個完美的績效指標,中國應該用GDP作為一個基準,並且還要扣除例如環境危害造成的損失,例如以PM2.5為指標。GDP的結構問題才是重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鄭真真也表示,過去人口紅利對GDP做了很大貢獻,但隨著人口紅利將不斷下滑,人口老齡化是未來30年的大趨勢,“因此我們更需要思考人口的結構,以及GDP增長如何能夠造福全人類?尤其是老年人口。”

薪資增速是消費動力

此外,消費在中國未來增長中扮演的地位愈發突出,李稻葵也表示,服務業、消費等在GDP測算中通常未被充分測算,投資項的確報高了。“根據我的研究,消費占GDP的46%,資本形成只占37%。”

黃益平稱,如果看一下官方的GDP數據,中國去年GDP增速為6.9%,但如果扣除金融部門的貢獻,GDP可能只有6.2%。之所以很多人們都認為經濟增速慢於官方6.9%的GDP數據,主要是很多人並不在金融部門之中。”

李稻葵認為:“如果藍領工資能夠持續提升,消費對GDP的比重就會提高,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藍領工資增速超過名義GDP。”

但是,中國今年的數據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工資增速和GDP持平了,但目前不能妄下結論。如果未來連續兩三個季度工資增速都出現放緩,中國就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來保證工資增速。”李稻葵建議。

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拖累全球”成為全球各國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但事實並非如此。

黃益平分析稱:“中國經濟放緩的過程,就是從過去的經濟增長奇跡走向未來常規增長的正常過渡,這是必須走的路,中國對全球增長的相對貢獻的確在減少,但未來長期中國仍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國。”

不過,需要向全球明確說明的一點就是:“中國經濟下行何時會見底?這還是要靠改革。”李稻葵稱。

黃益平進一步分析稱,中國經濟發展經過了30多年,目前到了重要階段,舊產業很難再支持中國的下一步發展,因此要培養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新興產業,其需要在高成本下仍然能產生價值,因此中國需要去產能、去杠桿等改革動作,讓舊的、失去競爭力的產業退出,讓新產業進來,這樣才能保持穩定增長,這也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增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28

黃益平:僵屍企業能不能退出是當前經濟關鍵問題

從去年10月開始,M1、M2剪刀差不斷擴大。M1的增長速度遠超過M2增速,很多投資者都願意持有短期流動性而非長期流動性,對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眾說紛紜。

日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年會上對M1、M2剪刀差做了三種理論上的可能性的解釋,即收益率曲線倒掛,對金融體系不信任或者預示某個領域資產價格將大漲,但他表示到底是哪一種可能解釋造成目前的狀況,需要進一步討論。

同時,黃益平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還是新舊產業更替問題。一部分是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快速、平穩退出,同時鼓勵和支持新興產業形成。現在能看到的是,新興產業已經在形成、發展,但還不足夠大。更大的一個問題是,舊的產業退出不平穩、不快速,而且有很多所謂的僵屍企業,僵屍企業使得非僵屍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投資率下降。

三種可能原因

黃益平對M1、M2做了解釋,M1通常指狹義貨幣,一般來說就是“現金+活期存款”,M2是廣義貨幣,就是“現金+定期存款或其他”。黃益平表示,M1增速大幅超過M2,大家都說不確定是不是該投資,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麽大家都持有短期的流動性,而不持有長期的流動性,這不能簡單的用現在形勢不好,大家不想投資來解釋。

黃益平介紹了三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他表示,第一種,為什麽短期的流動性直線上升,長期的流動性反而沒有出現明顯增長?有可能是收益率曲線倒掛,或者是持平了,也就是說在銀行持有長期存款或者短期存款,回報上沒什麽差別。但是客觀來說,現在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二種理論上的原因,很多國家出現短期內短期流動性增加的原因是對金融體系不信任了,就是不願長期把錢放在金融部門,寧願自己拿著短期,或者可以隨時流動,這是值得特別擔憂的現象。

第三種,是過去發生過的,經濟不是很好,投資也沒有太多地方投,但是有人賺了錢準備幹一票大的,這個指標的出現也意味著有一些資產價格要大漲了。“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情況,我也不知道。”黃益平說。

拋開M1、M2剪刀差的原因分析,黃益平認為,在現實的問題中,更值得擔心的是企業杠桿率的“國進民退”。

他解釋說,國企和民企在2009年以前杠桿率的波動大概是同幅度的,但是2009年以後出現了明顯分化。如果把國企和非國企的一些財務生產率的指標做一個比較,平均來說國企都不如民企,相對來說績效比較差的企業的杠桿率在明顯上升,效率比較好的企業在去杠桿,這種狀況比總的杠桿率更令人擔憂。

僵屍企業使得非僵屍企業融資成本增加

對於出現企業杠桿率“國進民退”的原因,黃益平表示,其中一種解釋,可能是經濟政策不確定導致了分化。經濟政策或者經濟形勢不確定的時候,正常的企業會變得保守,會延遲投資和雇用的決策,所以杠桿率可能不會快速上升甚至下降。但是如果有一批軟預算約束的企業,或者受到政府擔保的企業,其實不太關心有沒有不確定性,只要能借到錢,就會繼續借。所以在2009年以後出現杠桿率的分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對不同的企業存在不對稱的擔保。在這個基礎上,政策不確定性一上升,兩類企業對政策不確定性的反應不一樣,導致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最後,黃益平表示,無論增長減速也好,投資下降也好,杠桿率上升或者總體投資不好,今天碰到的最大挑戰還是做一個新舊產業更替。一部分是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快速、平穩退出,同時鼓勵和支持新興產業形成。

黃益平說,現在看到的是新興產業已經在形成、已經在發展,但是還不足夠大。但是現在更大的一個問題是,舊的產業退出不平穩、不快速,而且是有很多所謂的僵屍企業。僵屍企業,是市場條件下本來應該退出了,但由於某種原因,政府或者銀行,或者其他機構繼續給他支持,沒有退出。

黃益平表示,為什麽投資率下降了,為什麽杠桿率這麽高,沒有去杠桿,其實很多問題都在這兒,僵屍企業的存在使得非僵屍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投資率下降,它不但降低資源平均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對非僵屍企業、對新興產業、對民營經濟有極大的傷害。

“今天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經濟結構改革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僵屍企業能不能退出。能不能做,我覺得現在還需要很多觀察。”黃益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