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十八日,中秋連假前夕,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被問及是否有外資銀行撮合其與宏?砦q腦合併時,一句:「對各種可能性持開放態度,」對照日前宏?硈郈鴗H施振榮「順其自然」的說法,兩位施先生一前一後的發言,引發外界無限遐想。 近十年來,PC產業的合併話題從來未斷過。惠普(HP)在二○○一年宣布買下康柏(Compaq),結果一躍而成全球PC龍頭,而聯想在二○○五年買下IBM的PC部門,一開始沒有人看好,沒想到也在八年後稱霸PC產業。兩大國際購併案如今看來效果都不差,無怪乎雙A的動向會讓人格外好奇。 事實上,當年IBM要出售時,第一鍾情的對象並不是聯想,而是台灣的雙A。 施振榮在二○○六年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曾表示,IBM這麼大的一家公司,連他們都覺得PC玩不下去,宏?眱蝏穧鹵鴘k接手?因而放棄掉這個機會。 而當年施崇棠雖手握新台幣兩百億元現金,也知道只要一出手就能立刻晉級為全球第三大PC品牌,但擅長棋道、作風保守的他,認為當中涉及通路、品牌形象、研發合一等各種複雜因素,反覆評估後覺得風險太高,最後還是拱手將機會讓給聯想。 故事還沒有結束。二○一○年以來,宏?眴掄{大幅衰退危機,業界就盛傳,有「購併教父」之稱的花旗環球投資顧問公司前董事長杜英宗主動跳出來,在兩者間居中牽線,想要促成聯想與宏?眭漸@紀合併案。後來宏?眱e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跳槽聯想,讓宏?硌釣う齯?振堂還一度懷疑蘭奇是這個消息背後的始作俑者。 產業衰退,雙雙調降出貨量 這個消息,在近期又開始流傳,雖然宏?盓_認了這項傳言,施振榮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修正「順其自然」的說法,要宏?痋u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然而PC產業衰退卻是不爭事實。從兩位施先生分別表達出「開放態度」來看,雙A面臨的挑戰之嚴峻,恐怕已經超過他們的想像。 華碩今年第二季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少掉二○%,全年NB預估只有一千七百萬台到一千九百萬台。宏?盓騢G,不只今年第二季意外出現虧損,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砍了三五%,第三季恐怕繼續虧損,全年NB出貨量與去年相比可能大減六百萬台。 一位長期觀察PC產業的歐系外資分析師指出,宏?砦L去兩年跟著微軟加英特爾(Wintel)的腳步重壓Ultrabook、Windows 8以及觸控筆電,結果沒有一項能夠帶動成長,反倒錯失了Android平板與手機的爆發機會。而華碩雖然靠強大研發能力做到產品多元化,也盡力把公司轉向手機、平板、PC三合一,但轉的速度仍舊不夠快。 里昂證券認為,產業萎縮之際,合併是一個可行的策略。不僅在NB市占率可達二○%,有機會一舉超過聯想與惠普,躋身全球最大品牌,而華碩可在採購與製造上享有經濟規模,而宏?痐]可減低管理成本,應有互利空間。 市場通路重疊,合併無綜效 然而這算盤真能打得如此順暢?一位PC品牌廠高階主管直言,雙A在PC部分的主戰場都在歐洲,都走終端消費者路線,不管是產品定位或市場通路都高度重疊,合併根本看不出綜效。當年聯想擁有中國消費者通路,而IBM占據近九成的商用市場,雙方相輔相成,這種結合才有意義。 現在雙A若是合併不只沒有綜效,可能還會互相抵消。一位熟悉歐洲PC通路生態的人士指出,以宏?皉b西歐還高居前兩名的出貨量來看,一旦與華碩合併,將會主導整個消費市場,「通路商會怕。」 他分析,通路商希望的是品牌組合多元化,一方面相互牽制從中牟利,一方面也刺激消費。如果單一品牌的量太大,通路商為了避免被箝制與降低庫存風險,反而會抵制該品牌。 至於「合併可以帶來經濟規模」更是個錯誤迷思。一位了解PC上下游供應鏈人士表示:「很多關鍵零組件不是你量越大越便宜,相反的還會造成規模不經濟(scale non-economy)。」 他以聯想為例,一年將近三千萬台的出貨量,沒有幾家面板廠或DRAM廠吃得下這麼高的產能。如果宏?硐P華碩真的合併,為了包下龐大的生產線,可能還得付給零組件廠更高額的費用。這也是為什麼聯想近年來想辦法提高自製率的原因。 唯一的好處是節省人事開支。該高階主管分析,宏?硐P華碩在歐洲大約各有兩千位員工,合併之後至少可以減少一千人。以歐洲的平均年薪六萬歐元來計算,一年約可省下六千萬歐元。「短期來看營收數字會漂亮一點,但如果一年內沒有改善產品組合,結果還是一樣。」 宏達電才是購併好對象 一位歐系外資分析師認為,雙A若真的想靠購併扭轉衰退局勢,不該近親聯姻,宏達電可能才是最好的對象。 「兩家做手機都做得這麼辛苦,不如站在宏達電的基礎上,一個導入PC的經驗與通路,一個提供行動裝置技術,大家互通有無,綜效比較容易展現,」該分析師說。 三家台灣之光,最後是否會攜手走出困局,將會是接下來科技界最被關注的話題。 【延伸閱讀】雙A市占衰退,對手卻都在成長!—PC大廠出貨市占率變化 2012Q2市占率─其他:40.64%惠普:15.27%聯想:14.95%宏?痋G11.42%戴爾:10.96%華碩:6.76% 2013Q2市占率─其他:40.84%聯想:16.68%惠普:16.32%戴爾:11.82%宏?痋G8.30%華碩:6.04% 註:此數據包含桌上型PC、行動PC以及小筆電,但不含平板電腦資料來源:Gartner |
據易居中國微博消息,3月10日,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宣佈旗下全資子公司樂居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樂居)已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計劃首次公開募股。同日,樂居控股有限公司與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2008年,易居中國與新浪合資成立新浪樂居,開始房地產互聯網業務。2009年,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將旗下克而瑞信息諮詢業務與新浪樂居合併,成立中國房產信息集團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2年,易居中國對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完成併購,樂居也成為易居中國的全資子公司。
據悉,樂居目前集合了電子商務、在線廣告和二手房掛牌服務等業務,旗下擁有新浪樂居、樂居購房網等互聯網端口以及「口袋樂居」、「裝修錢管家」、「口袋樓書」等多款移動互聯網應用。
根據官網公告顯示,樂居計劃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代表其普通股的美國存托憑證屆時將在美國一家主要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此次IPO計劃中將要發行的美國存托憑證數量待定,易居可能出售其擁有的部分樂居股份。
此外,樂居與騰訊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基於房地產移動電商的相關軟件和工具。騰訊將授權樂居在微信平台上批量開通房產項目公開賬號。樂居同意將微信支付解決方案成為樂居用戶在微信平台進行房地產線上線下(O2O)電子商務的默認支付方式。雙方還將探索還多的合作機會,包括但不限於微信、QQ即時通信服務、騰訊微博、QQ空間以及騰訊旗下的其它網上產品。
據《北京商報》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易居工作人員透露易居分拆樂居的意圖,「在所有業務板塊中,來自互聯網電商的增速最為迅猛,現在資本市場上互聯網概念比房地產概念更容易獲得高估值,因此將電商板塊分拆上市,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該人士稱,同樣是在紐交所上市的搜房網去年總營收6.374億美元,略低於易居。然而搜房網目前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已經達到了75億美元,而易居市值只是前者的1/3,只有21.6億美元。「其實兩家公司做的事情幾乎是一樣的,但是投資者就喜歡搜房網,是因為搜房網打的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家居網絡平台的旗號,而易居則定位於房地產輕資產概念公司,這是易居在分拆上市前夜傍上騰訊的主要原因。」
另據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消息,滬上一位互聯網傳媒行業分析師表示,從易居的動作來看,很明顯是看到了在線房地產網站概念的可塑性,與騰訊合作可以迅速佈局其移動互聯網市場,在房地產O2O領域搶先佔據先機。
據新浪樂居內部人士處介紹,新浪樂居將推出樂居房產移動電商1.0平台,該平台將同時聯手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兩大移動互聯網入口。
樂居房產移動電商1.0平台以「移動售樓處」為核心,通過移動互聯網兩大入口,向潛在客戶推送樓盤項目介紹、營銷節奏、看房優惠等信息。借助大數據,使開發企業更加瞭解客戶需求,進一步增加意向用戶轉化率。
「新浪樂居是想從O2O上發力。目前,微博和微信是移動互聯網端流量最大的兩個超級入口。」一位互聯網行業人士表述,與微信合作是明智之舉。
此外,易居中國在公告中表示與騰訊的合作計劃,「從騰訊近期對搜狗、大眾點評、京東的投資風格來看,騰訊會投資樂居不無可能。」上述互聯網傳媒分析師認為。
不過,目前新浪是易居第一大股東,而去年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佔據新浪微博18%的股份,且阿里巴巴有權繼續增持到30%,成為新浪微博第一大股東,未來樂居如何處理與新浪及騰訊的關係備受關注。
| ||||||
阿里打通文娛產業鏈需要華數的牌照、內容和渠道;華數則需要資本和互聯網概念。一筆各取所需的生意還需面對混合所有制的考驗◎ 財新記者 覃敏 屈運栩 劉冉 特派香港記者 鄭斐 文這是不到兩個月內和阿里巴巴相關的第六宗大收購,每宗標的均超10億元,總計涉資275億元:高德地圖、文化中國(01060. HK) 、TangoMe、 銀 泰 商 業(01833. HK) 、恆生電子(600570.SH) ,最新的是華數傳媒(000156.SZ) 。 阿里與華數的 「緋聞」去年底就在坊間流傳。1月23日,華數傳媒因重大資產重組事宜宣佈停牌。華數傳媒副總裁查勇當時告訴財新記者, 「華數希望引入投資者,確實與阿里巴巴在談。 」另據接近華數的人士透露, 「兩位老大(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華數傳媒董事長兼總裁勵怡青)私交甚密,最近經常在一起談合作之事」 。不算意外的謎底在4月8日揭開,交易結構卻令市場譁然。 一家剛剛於4月2日成立,實際控制人為馬雲和史玉柱的杭州雲溪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下稱雲溪投資) ,以65.36億元收購華數傳媒2.87億股非公開發行股,成為持股20% 的第二大股東。 雲溪投資全部以現金投入,但99% 的資金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司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浙江天貓)的貸款。 表面上,馬雲通過兩個合夥制企業的關聯結構,巧妙規避一系列法規限制,以極低的初始成本,實現了個人對華數傳 媒的投資權益。 這一俗話 「空手套白狼」的強悍投資手法,引起市場眾多非議。但熟悉這筆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 「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馬雲個人投資行為,而應看到這筆交易是阿里巴巴投資戰略的需要。 」在股權收購公佈次日,阿里巴巴集團即宣佈和華數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複星集團風險投資基金高級投資經理盧山對財新記者分析,阿里巴巴欲打通文化娛樂產業鏈,需要牌照、內容和渠道;而華數傳媒卻需要資本和互聯網概念。這是一筆各取所需的生意。 雲溪投資此次入股的發行價是22.80元 / 股,定價為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的90%。但截至發稿的4月10日,華數傳媒複牌後連續兩個漲停板,股價站上30.9元。多位市場人士猜測,華數的漲停板一時還停不下來。 明為馬雲, 實則阿里查勇向財新記者證實, 「是馬雲促成了華數集團和阿里的戰略合作。同時,也是馬雲做出的投資決定和此番投資主體安排。 」表面上,華數傳媒引入的新投資者是雲溪投資,但實際操盤手是馬雲,真正的聯姻對象是阿里巴巴。 「阿里看好文化傳媒和華數的前景。 」查勇說。 新近在杭州成立的雲溪投資,是主營實業投資、投資諮詢等業務的有限合夥企業,普通合夥人為巨人網絡前董事長史玉柱以及馬雲實際控制的雲煌投資,同時史玉柱是執行事務合夥人,謝世煌為有限合夥人。杭州雲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雲煌投資)也是3月27 日剛在杭州成立,註冊資本10萬元,法人代表為馬雲,其與謝世煌分別佔股99%、1%。謝世煌是阿里巴巴成立初期的 「十八羅漢」之一,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華數傳媒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介紹,在雲溪投資中,史玉柱、雲煌投資、謝世煌股權佔比分別為0.9943%、0.0002%、99.0055%,但實際控制人為史玉柱和馬雲,獨立的投資決策由史玉柱和馬雲共同協商確定。 這是一個複雜精妙的結構性投資安排。在65.36億元股權投資中,雲煌投資、史玉柱、謝世煌各自出資金額約為 10萬元、6500萬元和64.72億元,這意味著馬雲在這次投資中的直接出資僅為 9.9萬元的雲煌投資資本金,而謝世煌則出資64.72億元外加1000元的資本金。 事實上,阿里巴巴過去亦常以馬雲、謝世煌等高管名義出面收購,然後以 VIE 協議與離岸的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但華數傳媒對財新記者稱,此次雲溪投資和阿里巴巴集團之間並不存在委託持股、協議控制的情況。 即便如此, 「不能簡單地將這筆交易看作馬雲的個人行為。從近年的多項投資及市場競爭態勢看,阿里有意做大文化娛樂產業鏈,對牌照、內容、渠道等資源有需求,而國內適合的投資對象並不多。 」 熟悉這筆交易的知情人士說。 為什麼不是阿里巴巴直接入股華數傳媒?如此安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規避政策風險。中廣電通 CEO 殷建勇分析稱,根據政策規定,外資只能有條件參與包括廣電有線網絡、影視產業等在內的文化傳媒產業。而阿里是註冊在開曼群島的離岸公司,包括軟銀、淡馬錫、銀湖等國外資本股東;華數傳媒則是杭州文廣電視集團持股的國有企業。若以阿里名義直接入股華數傳媒,在向證監 會報送材料後,證監會審核時需要徵求中宣部、廣電總局等部門意見,審批時間延長,且存在較大的審批風險。 目前,廣電有線網絡領域的國外資本已完全撤離。三網融合資深研究人士吳純勇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期,廣電總局曾嘗試廣電有線網絡向外資開放,河北省保定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百世開利成為惟一試點公司,引入了1999年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的廣域離岸有限公司4900萬元資金。2011年6月,廣域離岸有限公司以1.03億元出讓其持有的百世開利49%股權給電廣傳媒。 以雲溪投資的名義投資華數,也大大減少了雙方的披露程序。一位熟悉華數傳媒的資本市場人士分析,交易完成後,雲溪投資將成為華數傳媒的第二大股東。作為A 股上市公司,華數傳媒需要對大股東旗下的其他資產做出披露。 從法律上來看,雲溪投資的大股東是謝世煌,相比於馬雲或阿里巴巴,信息披露將大為減少。 此外,通過基金形式入股,既可坐享華數傳媒可能帶來的豐厚利潤,又可以省一部分企業所得稅。知情人士稱, 「本次交易結構和財務安排都是幾個『大佬』商量好的,財務顧問中銀國際只在其中起到執行角色」 。 天貓貸款之疑 在華數投資案中,99% 的投資資金來自有限合夥人謝世煌的個人借款,而款項則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浙江天貓,這引起了市場的頗多質疑。 根據華數傳媒《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4月8日,浙江天貓和謝世煌簽署了 《貸款協議》 ,向謝提供本金金額不超過人民幣65.3億元的借款,用於支付華數傳媒本次公開發行價款,貸款期限十年,年復合利率8%。 浙江天貓哪來這麼多錢?據財新記者瞭解,阿里巴巴的資金流主要源自淘寶和天貓,阿里本身的負債率很低,在國內銀行幾乎沒有貸款,而數十家外資銀行提供了大量美元授信,平均貸款成本僅為年化利率4%左右。 浙江天貓本身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一是入駐商家的保證金,目前分為5萬元、10萬元和15萬元三檔,入駐商家有6萬多家。據天貓內部人士透露,僅保證金一項的沉澱資金大體在60億元上下;二是技術服務年費,分3萬元、6萬元兩檔,根據入駐商家的銷售情況,如果完成任務可全部退還或退還一半;三是天貓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即技術服務費,其費率根據不同的品類分2%-5% 不等。以2013年「雙十一」披露的數據來看,銷售冠軍小米公司成交5.41億元,其品類的費率是5%,僅此一家一天交給天貓的技術服務費就高達2700萬元。而「雙十一」當天天貓成交額是350.19億元。此外,天貓也延續淘寶的廣告和關鍵詞競價收費,目前還開發針對商戶使用的軟件,獲得增值收入。 但浙江天貓資金來源中很大一部分是商家保證金等商戶沉澱資金,外界對這次天貓給謝世煌的借款是否挪用保證金有所質疑。 一位律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這樁 交易用謝世煌個人名義借款,主要是為了規避企業之間借貸的禁止性規定,央行 《貸款通則》明確規定企業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變相借貸融資業務。而最高法院對企業之間借款合同也不予保護。 一位接近華數傳媒的人士表示,天貓的貸款一定是合法的,律師已就資金來源出具法律意見書。這類似於併購交易中的過橋貸款,天貓與謝是債務關係,只享受每年利息收益。 根據公告的《貸款協議》 ,謝世煌提供的擔保包括雲溪投資的合夥人份額、雲溪投資的資產以及謝的其他財產 和第三方提供的擔保。據此,謝世煌待投資完成後獲得的華數傳媒股份,亦可作為貸款擔保標的。 但是,謝世煌作為阿里巴巴的股東和高管層,以基金合夥人身份向子公司借貸,難免令人對天貓貸款的風險控制產生懷疑。 「阿里巴巴要赴美上市,公眾投資人很可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借貸。 」一位資本市場人士稱。 不過據多位律師分析,美國證監會對「大股東除上市公司以外的資產與上市公司產生同業競爭,或關聯交易等行為」 ,並無明確的禁止,只要求如實披露,是否值得投資由投資者自己決定。 上述資本市場人士對貸款成本也表示疑問,年復合利率8%的貸款資金顯得相當便宜。目前市場上文化傳媒類併購資金貸款年化利率約在12%-15% 之間,華泰聯合在為藍色光標多次併購業務上提供的貸款年化利率已達到了15%。但是一位熟悉浙江民間借貸市場的人士也告訴財新記者,浙江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8%-12%,大額借貸8% 利率還算正常。 針對市場質疑的問題,浙江天貓對財新記者書面回應稱: 「 此次借貸資金是天貓公司自有資金。天貓目前經營狀 況良好,每年營運都產生利潤和淨資金流入,此次貸款對天貓沒有現金壓力。 另外,天貓商家保證金僅用於商家出現違約行為時,根據合同保障消費者權益,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動用。 」至於借貸的合法合規性問題,天貓稱, 「天貓與謝世煌之間的借款不屬於企業間借貸,而屬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覆》中規定的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 。 對於是否挪用銀行貸款用於收購借款的問題,天貓聲明,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為止尚未動用外國銀行的授信,更談不上挪用貸款。 」另據財新記者查詢的工商資料顯示,浙江天貓的股東是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馬雲是法人代表,並擔任董事長。謝世煌在天貓沒有任何職位。根據VIE 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全資控股浙江天貓。 阿里力補產業鏈 在雲溪投資入股華數傳媒的同時,阿里與華數傳媒控股股東華數集團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在資本層面,一方進行原創內容、視頻通訊、遊戲、音樂、教育等綜合應用體系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佈局和併購時,另一方可同步資本參與,共同拓展文化傳媒產業鏈上下游;在業務層面,雙方同意在視頻業務上進行協同合作,依託各自在渠道、市場、用戶、內容等方面的影響力優勢,對另一方推廣相關業務予以全面支持和開放。未來雙方保持在戰略、資本、業務、技術等層面繼續合作的可能。 當前的互聯網戰爭已進入新的關鍵 時期,百度、阿里、騰訊三大巨頭全面出擊,以自有優勢業務為依託,向生活服務、社交、搜索、支付、電商、文化娛樂等各個生態圈逐步滲透,試圖在撬動競爭對手地盤的同時,構建自己的全業務版圖。 「馬雲投資華數,一方面有利於阿里巴巴搶佔電視屏,形成視頻購物完整閉環,鞏固電商地位;一方面基於華數傳媒廣電文化行業的背景,嫁接阿里已經投資的文化產業,可以衍生出更多業務模式,挑戰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 」吳純勇分析。 阿里一貫的主戰場電商領域,現在除了面臨京東、蘇寧等傳統電商平台的激烈競爭,還遭遇微信支付、百度地圖等移動應用的搶食。同時,隨著互聯網電視的普及,電視屏成為 「兵家必爭之地」 ,搶佔客廳電視屏、佈局視頻電商,對阿里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阿里2013年開始發力電視屏,當年7月正式發佈阿里智能 TV 操作系統,同時與華數聯合推出搭載該操作系統的「彩虹盒子」 ,此後又基於雲操作系統推出天貓魔盒。華數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彩虹盒子發貨量超過百萬台。 除了在電商領域佈局防守戰略,阿里還橫向延伸產業鏈,拓展一貫薄弱的文化娛樂業務。目前,百度擁有影音、文庫、愛奇藝、91無線等文化娛樂陣營,騰訊則擁有遊戲平台、文學、QQ音樂、視頻等業務。 阿里已經意識到,文化消費是新的增長市場,所以近年來在內部確立了金融和文娛兩大主攻方向。去年9月,阿里調整公司架構,新增數字娛樂事業群,從騰訊挖來原數字多媒體產品部總經理劉春寧擔任該事業群總裁,將2013 年初收購的音樂網站蝦米網、阿里自身推出的手游平台都交由該事業群運營。 近期,阿里在文娛領域收購頻頻,先是與海南省政府簽訂5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將數字娛樂和遊戲產業總部基地落在海南;後又斥資63億港元控股收購文化中國,進入電影製作發行、出版、遊戲等領域。 作為受意識形態控制的廣電產業領域歷來有較高的進入壁壘,阿里不僅需要終端入口,更需要文娛產業的牌照和渠道,而同屬浙江的華數傳媒是其最便利的選擇。 吳純勇認為,華數傳媒在廣電行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廣電有線網絡運營商,又擁有網通寬帶的資質,同時還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牌照以及IPTV 集成播控牌照,業務規模處於廣電有線網絡行業第一陣營,在七家互聯網電視牌照方中排名前三,寬帶業務雖無法媲美電信運營商,但在廣電同行中也具備優勢。 「關鍵是,華數的市場化程度和擁抱互聯網的態度相對較好,也是中國最早上市的廣電有線網絡公司。 」華數傳媒互聯網電視業務部總經理卓越曾向財新記者透露,在互聯網電視終端層面,至2013年底搭載華數平台的一體機出貨量超過2000萬台,盒子超過150萬台,版權上也與全球400多家內容廠商有合作。 阿里方面對財新記者表示,華數具有全業務經營所需的完備業務資質和多樣化的終端優勢與傳輸渠道,將幫助阿里實現在家庭互聯網方面的生態拓展。 華數的大棋局 此次雲溪投資所投資金,華數稱主要用於「媒資內容中心建設項目」 「 『華數 TV'互聯網電視終端全國拓展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華數傳媒在公告中稱,希望以資本為支點,加強上游內容優勢,撬動下游終端覆蓋優勢,整合中游傳輸通道優勢,並通過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整合,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綜合傳媒平台。 而引入馬雲、史玉柱作為新投資者,可對公司注入互聯網運營理念,構建協同互促的新媒體業務生態圈。 根據公告,媒介內容中心擬投資15.15億元,其中13億元用於擴充視頻內容版權; 1.15億元購買服務器等設備以及軟件,升級改造現有的媒資生產中心系統。版權內容除了直接版權分銷,還通過互動電視、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互聯網視頻業務和其他新媒體業務線增收。 此外,華數擬在全國範圍發展300 萬「華數 TV 互聯網電視終端」用戶,項目投資金額為11.1億元。華數稱擁有百萬小時的數字內容,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新媒體影視節目內容庫。 從傳統有線網變身新網絡、新媒體企業,華數的變革之路走得也不容易。 華數傳媒副總裁李學東在集團內部發文稱,既要守也要攻, 「守」是做好有線網絡運營商,把廣電網變成寬帶網,把互聯網內容無縫移植到電視上; 「攻」是從電視屏拓展到 PC、iPad、手機屏等,發展寬帶、通訊、智慧城市等全業務,打造新媒體平台。 無論攻守,都需要大量資本。吳純勇指出,在省網整合過程中,需要統一或升級原有的生產技術以及終端設備,同時還需加快推進高清電視二次平移及高清普及工作,廣電企業需自籌資金,壓力普遍都比較大。 另據華數內部人士透露,華數不僅購買內容版權,而且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參投電影製作項目,每年花在內容上的投資約為7億元。除了版權競價,互聯網電視終端側的競爭也十分激烈,需要耗費大量的推廣營銷、技術改造等成本。 為走出浙江,擴張業務網絡,華數積極展開投資併購,前期已戰略投資貴州廣電有線網絡、愛上網絡、青島海信傳媒等公司,同時還收購了網通信息港擁有的寬帶網絡業務及相應資產包。 其控股公司華數集團則於2012年底以14.43億元,收購上海中廣四通傳媒投資有限公司。通過這筆交易,華數一躍成為全國擁有用戶數量最多的有線網絡服務商,目前已覆蓋了浙江、江蘇、安徽、山東、黑龍江、河北等18個城市的500萬有線電視用戶。 不過,華數傳媒負債率近年也因此居高不下。截至2013年12月31日,負債總額為32.71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4.33%。本次非公開發行獲得65億元投資後,公司負債率將降至28.15%。通過雲溪投資聯手阿里巴巴,無疑令華數獲 得了極為重要的資本支撐。 但是,從近年互聯網公司眾多的收購記錄來看,馬雲、史玉柱入股華數傳 媒應是罕有的互聯網民企與地方國有企業 「共舞」 ,在這樣的混合所有制架構下,馬雲和阿里巴巴的文娛產業鏈之夢能借到華數的多少力道,還有待觀察。 有分析人士指出,雲溪投資不可能撼動華數集團的控股地位。另外,從廣電系統傳統的體制機制來看,一些較高業務壁壘的領域或戰略決策,阿里也未必能夠觸及。 此外,隨著4G 移動網絡、高速固定寬帶、衛星等傳輸渠道的發展,華數傳媒的傳統渠道優勢也可能受到衝擊。 加上新媒體市場尤其互聯網電視,目前並未找到真正的商業模式,版權、終端、技術等方面的資本投入最後能否變現也存變數。 表面上,華數傳媒引入的新投資者是雲溪投資,但實際操盤手是馬雲,真正的聯姻對象是阿里巴巴。 |
會上,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華南城」;股份編號:1668)其間接合資附屬公司Time Epoch與中國最大的中小企B2B采購交易平臺之一 馬可波羅網聯合宣布,雙方已經簽訂投資合作協議,華南城以總代價22.5百萬美元(折合約1.75億港元)策略性投資馬可波羅網19.05%權益,成為馬可波羅網的戰略投資人。雙方將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探討在線上及線下一體化商貿領域進行全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中國最大的中小企業O2O生態產業鏈。
華南城與馬可波羅將主要圍繞針對中小企的O2O商貿服務,在中國建設一個領先的線上與線下業務充分融合的中小企生態產業鏈。
1、微商聯盟:華南城已與騰訊就圍繞微信公眾平臺,打造O2O線上線下綜合商務生態圈等領域的戰略合作已開始落地實施;而馬可波羅也已經開發出馬可微商鋪移動終端平臺。未來雙方可以建立基於騰訊微信公眾平臺的微商聯盟,實現騰訊、華南城和馬可波羅資源共享,打造中國最大的中小企業O2O商業生態鏈。
2、O2O商業生態圈:華南城覆蓋全國的實體大型綜合商貿物流及商品交易中心據點和全資B2B及B2C電子商貿平臺與馬可波羅網的電子商貿平臺的采購商機結合,共同拓展O2O業務。這將有助於加快華南城及馬可波羅網的線上線下服務升級,為雙方的商戶提供更豐富的增值服務;同時打造融合線上及線下的平臺,讓眾多的互聯網中小企業用戶能夠與華南城項目內經營業務的中小企業直接聯系,創造更多的業務機會。
3、互聯網金融業務:通過馬可波羅網為1,200萬中小企業用戶正在構建和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華南城將與馬可波羅網共同探索和開發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特別是供應鏈金融業務,協助中小企業獲得類型豐富、成本更低、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4、倉儲物流及商品展示:華南城的綜合物流倉儲和商品展示設施將成為騰訊、華南城和馬可波羅O2O戰略合作的基礎支撐。馬可波羅的眾多客戶也可充分利用華南城的綜合物流倉儲和商品交易中心,進一步推展華南城的業務發展。
對於此次的合作,馬可波羅網行政總裁蘇繼挺認為,未來不僅與華南城的合作,得到騰訊的資源支持,更會與百度的直達號進行合作。通過“騰百馬”打造出更完善的B2B方面的O2O。增加未來與阿里巴巴PK的籌碼。
華南城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馮星航表示:此次合作將有助進一步推展華南城以電子商貿為核心的發展策略,發展本集團的『實體+網絡』商貿生態圈。華南城擁有覆蓋全國的實體大型綜合物流和商品交易中心,並全資擁有B2B和B2C電子商務平臺,馬可波羅網在中國建立龐大的用戶和產品數據庫,雙方將致力探討發展更多創新的O2O業務,為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更多有關這位一直低調的逆襲者馬可波羅的信息,記者將在下午的專訪後,呈獻給大家。
本文來源為一財網,作者為劉佳,文章授權發表
聲稱將在五年內超過格力賭局的勝率達99.99%的小米創始人雷軍,找到了新盟友。
12月14日晚,小米與美的集團同時發布公告,宣布小米旗下小米科技將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小米科技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美的集團將以每股23.01元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元。
據了解,發行完成後,小米將持有美的集團股份為1.29%,並可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集團董事。
公告稱,雙方將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進行多種模式深度的戰略合作,並對接雙方在智能家居、電商和戰略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團隊。
“原來‘小米’可以更‘美的’。這可能會成為引爆2015年中國智能家居大戰的口號。”對於小米和美的的聯手,《國際電子商情》首席分析師孫昌旭如此評價。
為什麽是美的?
12月5日,雷軍剛剛在珠海留學生節進行了一場訪談,第二天,雷軍前往美的總部廣東順德,拜訪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以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等相關人士。很快,雷軍和美的高管的合影開始在網絡傳播。
事實上,二者在合作上早有來往。孫昌旭稱,今年上半年就從無線連接芯片供應商了解到,美的與小米已在部分白家電和小家電上展開合作項目,這比美的與阿里、京東、華為等的合作更加緊密,是直接從產品研發層面開始合作,這暗示著美的正在加入雷軍布局的“小米生態鏈”。
孫昌旭評價,雷軍加快了智能家居的布局。以前很多廠家在智能家居都只是在某個點的突破,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整體的智能化體驗,而小米通過整合可以實現多個點的突破從而帶來面的突破,用戶體驗會有飛躍。
在財務層面,美的實施上述戰略需要在產品研發、項目投資、市場推廣、運營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本次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根據《戰略合作協議》,小米科技可以提名一名其核心高層管理人員為公司董事。接近小米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還未最終確定。
為什麽是美的?
這和雷軍的行業趨勢判斷不無關系,他在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移動互聯網處於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第二個是家庭互聯網,第三個就是雲服務。
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自小米電視與小米路由器發布以來,智能家庭就成為了小米眼中的“下一個風口”,雷軍在內部分享會時甚至表示:“這是下一個千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對小米而言,雷軍多次強調,小米依然專註於三大主業上,一 是手機,二是電視,三是路由器。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小米在家庭互聯網上的布局,已經有了小米手機作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為連接,小米電視作為客廳終端,而在白電領域,需要尋找合作夥伴補上家庭互聯網的拼圖。
業內人士認為,美的強大的市場保有量對於小米的智能家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補充。僅2013年,美的家電產品銷量達到2.5億臺,市場保有量達到20億臺,影響全球5億家庭。
有意思的是,美的於今年3月正式發布的智慧家居戰略,實現所有家電產品的互聯互通,與小米的智能家庭戰略頗有相似之處,這讓雙方一拍即合。據了解,今年美的將完成25個智能家電品類的發布,營養智慧管家、水健康智能管家、能源安放智能管家等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將陸續推向市場。
小米生態鏈
小米最近在資本方面的大手筆讓外界頗有些眼花繚亂。在11月初宣布新浪前總編輯陳彤加入小米之時,雷軍曾表示,小米將第一期投資10億美元用於內容方面的投入,很快,小米宣布在二級市場購買千萬級別的優酷股票,他用3億美元投資愛奇藝;12月初,雷軍又宣布金山將在雲服務方面投入10億美元,金山、小米與淡馬錫聯手以2.95億美元入股中國最大的電信中立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
事實上,在2013年底,小米公司成立生態鏈團隊,主要負責投資智能硬件公司。具體做法是把小米模式複制100家公司。
該計劃已經實施一年多,目前已經與25家企業合作,包括小米手環(華米)、小米移動電源(紫米)、空氣凈化器(智米)、活塞耳機(加一)、攝像頭(小蟻)、 智能血壓儀(九安)等產品。
通過手機這個必備品,將家庭中的硬件設備連接在一起,小米逐漸打造了一個圍繞著小米的手機(平板)、電視(盒子)和智能路由器三類核心硬件的周邊硬件生態鏈,所有的這些智能產品,都是與小米手機相連,數據實現共享。
現在,小米與美的聯手,或許令雷軍與格力的10億賭局更進一步。
“我覺得如果有朝一日小米的營業額,我們說的是五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超過格力,我覺得可能性在99.99%,董總說我幹不過100%,我只能說99.99%。”不久前,雷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雷軍看來,“核心原因是格力是工業時代的驕傲,小米是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我覺得小米這種形態,不是小米公司,是小米所代表的這種形態還是極具競爭力的。”
而在今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表示對“賭局”有了新的信心。他稱:“去年我和董明珠打賭,格力1200億,小米300億,差4倍,今年小米800億,他們1400億,差距小了。再有一兩年格力就輸了。因為傳統企業都是10%左右的增長率,而互聯網剛開始玩命,是150%甚至200%地增長。”
但格力董明珠對此顯然並不認同。“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聽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麽?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它賠我200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如果有一天你的專利比我多,你的質量比我好,我真的有點急了,我得改變自己,我要加油了。”在2014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稱,“希望雷軍走好。我希望他能改改,把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頂級的企業賭,那是真正的賭。”
而對此,同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雷軍則在被采訪時回應:“今天看到董總在臺上講的,感覺董總好像認輸了似的。但是賭10億人民幣是董總提出跟我賭,我(一開始)跟董總說賭1塊錢,董總說要賭就賭10億,這個真的不關我事。”他還表示:“我們做智能硬件的生態鏈是去年年初就開始了,前後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跟美的最終達成了戰略夥伴關系。把它說成是跟格力打賭的副產品,好像把事情說小了。”
以下是董明珠的發言節選:
這是一個什麽時代呢?講互聯網時代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我覺得特別是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大家把互聯網已經神話了,我們所有的人都認為我是不是跟互聯網有關,如果沒有了互聯網我是不是死路一條,大家都很擔心。其實我覺得互聯網只不過是時代的升級,或者新時代我們生活的方式在發生變化。我們家里剛開始裝電話的時候,我們家沒有電話的時候,羨慕隔壁人家有電話 。為什麽呢?如果我找一個人得跑過去或者坐車,人家有電話,馬上在家里就可以告訴對方他想幹什麽,這就是提高了我們效率和速度。
我認為當下的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新時期,提高了我們的速度和效率,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工具。恰恰有一些人把自己自封為互聯網。很多人很著急,小米肯定贏,有人說董明珠肯定贏?其實也不是雷軍贏,也不是我贏,是一個思維的博弈。你的思想,你的行為決定了你能贏,還是不能贏。
我也很關註網上在說,好像在浙江開了一個會,當時雷軍在上面講,說我們很快,今年800億,很快就可以超過格力。你超過我,有什麽面子嗎?有本事在手機行業超過所有人,你是第一。我一個做空調的,你跟我比什麽。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馬雲問他說,你手機做得再大,空氣問題你解決了嗎?環境問題你解決了嗎?所以我講每一個人在每一個行業有他的貢獻,但是不能代表全部,或者你否定所有的人。這個是不對的。我當時在會場的時候,我曾經問過雷軍一句話,5年以後你超過格力,也許會超過,但是我覺得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不是收入上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你企業的內涵,你創造了什麽,你改變了什麽,這才是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
請問今天臺下有多少人用小米手機?有兩個人舉手。為什麽用小米手機呢?因為蘋果、華為貴,小米便宜。我買一個便宜貨,我不是買了高品質的產品,概念上還是要清楚的。
當然我希望——作為中國的企業——我希望雷軍的企業走出國門,但是很遺憾剛剛走出去就被封殺了,你偷了人家的專利,一個偷別人的東西人還稱為偉大企業?要是我的話我就不好意思說。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真正感動世界的是什麽?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可能都是企業家,否則不會聚集在這兒,或者未來成就大企業。其實企業大或小並不重要,我是這樣的看的。
你今天是小企業,明天你可能成為大企業,關鍵是企業的競爭力是什麽。我昨天參加陳偉鴻的鴻基金學院,他希望有更多的智慧,或者把社會上的資源集結起來,幫助我們更多的企業發展。他的題目就是改變,改變才能創造未來。什麽叫改變?我們天天改變別人,但是真正成功的企業是改變自己。因為我們不能苛求別人原諒我們,我的產品不好求你買我的吧,同情同情我,幫我把數字搞大一點,我成為第一,明天就不會幫你了。
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聽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麽?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它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如果有一天你的專利比我多,你的質量比我好,我真的有點急了,我得改變自己,我要加油了。
我們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不要浮躁,不要只看到三米以內的距離,一個企業考量自己的時候,我賺了多少錢。我告訴格力電器在家電行業賺的是最多的,我從來沒有想我的利潤,你為什麽得到利潤呢?因為你的技術比別人好。現在我做了不要電費的空調,你要買用電的空調你就是傻瓜,這就是你的市場。
你用你的技術,用你的誠信感動別人,別人就願意買你的產品。我覺得一個企業不能靠忽悠別人,或者用簡單的概念,贏得一個短暫的市場。
為什麽中國制造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我們說因為別人沒有正視我們。
為什麽別人沒有正視我們?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國際社會對我們不公平,第二個是不是我們自己導致別人對我們不公?
人家買過你中國的皮鞋,一個星期就壞了,皮鞋一個星期就壞了,別的東西還能做的好嗎?肯定不行。所以帶來了很多的負面的效應,很長時間中國制造就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
我出國的時候,在美國的酒店里面,臺上有兩個耳塞,我一問服務人員說怕空調噪音太大堵耳朵的。雖然是百年企業,但是他們停留在原來的技術上,根本沒有創新,所以被市場淘汰。外國人用了我們格力空調才知道什麽是空調,空調沒有聲音,沒有風。之前用空調的時候考慮風在哪里躲起來,風對人是有影響的。
我們作為制造業,僅僅是消費者需要空調,我做出來空調就是好空調?不是這樣的,應該從技術上突破。經銷商表揚以後給我一個建議,能不能在泰國生產。我說這麽好的空調為什麽到泰國生產?他說我們消費者一看是泰國制造不用廢話就買走了,但是看中國制造推銷難度就大。
經過這段談話,我就說一定要國際化,全世界用的空調必須是格力。一個人要有信念,我們往往就是因為太考慮個人的得失,而失去了我們的目標和方向。所以我覺得格力一直在堅信自己的要走什麽樣的路。
我告訴大家,格力一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40億。我們現在已經有6個研究院,我接近8000個技術開發人員。我們現在擁有的專利,在中國制造業領域,中國的企業,不是空調行業,也不是家電行業,是所有的制造業里面,我們專利數排第四位。航空、華為、中興他們專利都很多,但是我跟這些企業排隊,我在中國排在第十位。
有人講格力電器就是董明珠的影子,當然作為一個領導來講,如果你沒有思想,你不能影響一個企業,不能激活這個企業,要你這個領導幹什麽?不管怎麽樣都有他(她)的烙印,格力的烙印就是奉獻文化、創造文化、責任文化。
我們一直堅信自己,我有這麽強大的技術開發隊伍,我現在有14000多項專利,這就是我的競爭力。
大家都說董明珠太強了,總說人家不好,我聲明一下,我不是說人家不好,我只是告訴大家事實真相。昨天我看到雷軍在會上已經有一篇演講了,但是我在這里發自內心的,希望雷軍走好。我希望他能改改,隨著跟我賭了10個億,我認為他跟我賭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最頂級的賭,那是真正的賭。現在空氣凈化器也做,你做就做好,結果把日本的人挖來。還說我的凈化器不賺錢,只換芯,我告訴你格力的凈化器不用換芯,以後你們回去只買格力的空調。
互聯網時代、什麽時代我們格力也不怕。因為有了這麽多創新的人,你說我們今天沒有空調了,電視沒有了。我們平常要用的東西,茶杯沒有了,只要有互聯網,我能喝到茶嗎?不能。所以互聯網是工具,我一直認為互聯網是工具,真正創造互聯網的人是最偉大的人,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既然把我們鎖定為傳統行業,我們是必敗無疑了?我告訴你,我們恰恰把互聯網用足用好,我們是贏家。2011年的時候,我們人均產值99萬,但是今年,用了兩年的時間,我們人均產值已經達到了180萬。你認為是不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競爭力。用格力空調,我在家里就知道你是不是使用,我知道你用我的空調會不會有問題?這不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難道互聯網屬於某一個人擁有嗎?不是,屬於所有願意創新的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次股份转让完成之后,中交集团与九龙仓并列为绿城中国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派出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由于资金紧张,宋卫平在今年5月宣布将绿城公司转让给孙宏斌。7个月之后,宋卫平以相同的价格,将尚未交割的股份卖给了中交股份。
2014年7月,融创中国团队入驻绿城,接手公司运营。绿城公司销售额大幅提升,但是宋卫平认为孙宏斌在运营过程中,仅追求公司和股东利益,忽略了业主和合作伙伴诉求,违背了公司品牌情怀,在五个月之后决定毁约。
融创在两天前发布公告称,鉴于融绿双方对于目标公司的经营理念有较大分歧,于2014年12月18日,相关各方订立终止协议,同意终止买卖协议及各方于其下的全部责任及职责。由于融创已经就收购一事向绿城支付了全部净额共约60亿港元,经协定,绿城相关方需于2015年2月12日中午12点或之前偿还全部净额。
宋卫平在发布会上称,过去半年与融创的合作并不愉快,尤其是不能让客户们快乐。他特别提到了这次合作得到了政府的关心,“我们向省委省政府做了汇报”,“有理由对于这次合作充满信心,相信绿城、中交以及另外一个股东九龙仓的合作格局会非常稳定”。
他称与融创的不愉快经历,是一次没有政府介入的“野合”。
宋卫平坦言筹钱的过程并不轻松。此前,宋卫平并非想卖掉股份,最早的方案是将其股份抵押给融资方获得借款,还掉融创中国的钱,可是方案难决。一位接近本次交易的知情人透露说,之所以决定将股份转手卖掉,主要是绿城股价持续下跌,加大了宋卫平股权抵押融资的难度,加速了转手进程。
中交股份之外,宋卫平在过去时间还曾接触过多个潜在买家。根据12月19日签署的还款协议,宋卫平需要方面将分三个时间节点偿还总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款及利息。宋卫平方将其拥有的绿城股权作为抵押担保给融创,如果至2015年2月12日中午12点前全部净额未能付清,股权抵押将会强制执行。
绿城争夺战中暴露出宋孙二人以及绿城公司的多项弊端,宋卫平在发布会现场对财新记者说,“我之后肯定会做改变,会学习一些融创素质,包括狠劲和精神。但是他们让太多人不开心了。”■
(本文來自一財網 作者 趙陳婷 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
又到了京東交成績單的時候了。
一個月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至今依然未設定具體盈利時間”的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這一次依舊給出一個需要耐心的答案。
50億虧損
按照京東發布的財報數據,相比去年同期5000萬人民幣的凈虧損,2014財年公司凈虧損為50億元人民幣(約8億美元)。
同騰訊的聯姻依然是這幾個季度業績出現凈虧損時不得不再三強調的理由。
按照京東方面的解釋,上述從5000萬到50億的凈虧損變數主要來自股權激勵費用的增加,以及與騰訊戰略合作而收購騰訊部分資產與業務產生的相關無形資產攤銷費用。
只不過,拋開聯手騰訊、股權激勵的影響,京東2014年的凈利潤其實還是值得一看的。
其財報顯示,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京東2014財年凈利潤為3.627億元人民幣(約5850萬美元),較去年的2.239億元人民幣增長62%。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凈利潤率在2013財年和2014財年均為0.3%。
而剛出爐的京東2014年第四季度及2014年全年財報顯示,京東2014年全年交易總額(GMV)達人民幣2602億元,同比增長107%,2014年,京東凈收入同比增長66%,達到人民幣1150億元。
其中,受益於2014年11月大促,在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GMV同比增長119%,達到人民幣858億元,當季實現了人民幣347億元的凈收入,同比增長73%。其中,自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7%,服務類及其它收入同比增長199%。
以此計算,在2014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中,京東GMV同比增幅分別為84%、107%、111%、119%,同期凈收入同比增幅依次為65%、64%、61%、73%。
移動端福利
對於京東而言,得到騰訊戰略投資當然是有好處的。最為直接的好處就在於移動端的福利,特別是京東新啟用了包括微信、手機QQ、微店等在內的多個移動購物平臺之後。
從用戶數量上看,2014年四季度京東活躍用戶數量增長至5470萬,同比增幅達到近100%。2014年全年,京東活躍用戶數激增至近億,達到9660萬,同比增幅達104%。
在訂單量上,2014年四季度,京東完成訂單量達到2.18億。2014年全年完成訂單量達到6.89億,同比增長113%,其中移動訂單占比增長迅速,四季度移動訂單占比由Q3的29.6%攀升至36%,而同比增幅達到了372%。
按照京東方面的提供的數據,2014 年第四季度,京東在微信和手機 QQ 購物入口的用戶體驗和訂單轉化率進一步得到提升。這兩個社交網絡渠道 2014 年第四季度的日平均交易總額超過第三季度水平的兩倍。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京東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有多筆投資。
按照劉強東的解釋,京東的投資聚焦服務類、垂直深度類、京東過去沒有做好的業務以及與京東業務能夠互補的公司。“我們主要還是圍繞金融和電商,與這 些無關的事情,即便能賺錢我們不會投資。比方說旅遊,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太大的價值,在旅遊市場我們認為我們基本沒有什麽機會了,所以我們投資途牛, 通過途牛的增長,京東也同時可以享受在線旅遊市場帶來的紅利。”
此外,對於京東虧損的問題,劉強東此前回應稱金融、拍拍、O2O和NSNG(京東智能)這四塊還在虧損的新業務是京東集團在財務表現上依然處於虧損 狀態的主要原因,“其實京東的商城業務早就已經賺錢了,只是目前我們賺的錢還很少。但是終究有一天,我們商城的盈利能力會越來越強,當盈利的業務越來越 多,虧損業務越來越少,盈利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又到了京東(JD.NASDAQ)交成績單的時候了。
一個月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至今依然未設定具體盈利時間”的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這一次依舊給出一個需要耐心的答案。
50億虧損
按照京東發布的財報數據,相比去年同期5000萬人民幣的凈虧損,2014財年公司凈虧損為50億元人民幣(約8億美元)。
同騰訊的聯姻依然是這幾個季度業績出現凈虧損時不得不再三強調的理由。
按照京東方面的解釋,上述從5000萬到50億的凈虧損變數主要來自股權激勵費用的增加,以及與騰訊戰略合作而收購騰訊部分資產與業務產生的相關無形資產攤銷費用。
只不過,拋開聯手騰訊、股權激勵的影響,京東2014年的凈利潤其實還是值得一看的。
其財報顯示,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京東2014財年凈利潤為3.627億元人民幣(約5850萬美元),較去年的2.239億元人民幣增長62%。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凈利潤率在2013財年和2014財年均為0.3%。
而剛出爐的京東2014年第四季度及2014年全年財報顯示,京東2014年全年交易總額(GMV)達人民幣2602億元,同比增長107%,2014年,京東凈收入同比增長66%,達到人民幣1150億元。
其中,受益於2014年11月大促,在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GMV同比增長119%,達到人民幣858億元,當季實現了人民幣347億元的凈收入,同比增長73%。其中,自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7%,服務類及其它收入同比增長199%。
以此計算,在2014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中,京東GMV同比增幅分別為84%、107%、111%、119%,同期凈收入同比增幅依次為65%、64%、61%、73%。
移動端福利
對於京東而言,得到騰訊戰略投資當然是有好處的。最為直接的好處就在於移動端的福利,特別是京東新啟用了包括微信、手機QQ、微店等在內的多個移動購物平臺之後。
從用戶數量上看,2014年四季度京東活躍用戶數量增長至5470萬,同比增幅達到近100%。2014年全年,京東活躍用戶數激增至近億,達到9660萬,同比增幅達104%。
在訂單量上,2014年四季度,京東完成訂單量達到2.18億。2014年全年完成訂單量達到6.89億,同比增長113%,其中移動訂單占比增長迅速,四季度移動訂單占比由Q3的29.6%攀升至36%,而同比增幅達到了372%。
按照京東方面的提供的數據,2014 年第四季度,京東在微信和手機 QQ 購物入口的用戶體驗和訂單轉化率進一步得到提升。這兩個社交網絡渠道 2014 年第四季度的日平均交易總額超過第三季度水平的兩倍。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京東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有多筆投資。
按照劉強東的解釋,京東的投資聚焦服務類、垂直深度類、京東過去沒有做好的業務以及與京東業務能夠互補的公司。“我們主要還是圍繞金融和電商,與這 些無關的事情,即便能賺錢我們不會投資。比方說旅遊,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太大的價值,在旅遊市場我們認為我們基本沒有什麽機會了,所以我們投資途牛, 通過途牛的增長,京東也同時可以享受在線旅遊市場帶來的紅利。”
此外,對於京東虧損的問題,劉強東此前回應稱金融、拍拍、O2O和NSNG(京東智能)這四塊還在虧損的新業務是京東集團在財務表現上依然處於虧損 狀態的主要原因,“其實京東的商城業務早就已經賺錢了,只是目前我們賺的錢還很少。但是終究有一天,我們商城的盈利能力會越來越強,當盈利的業務越來越 多,虧損業務越來越少,盈利就是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