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聚美副總裁周濤:一個月解決聚美爆倉難題

http://www.iheima.com/thread-7064-1-1.html
口述 聚美副總裁 周濤

我真的是被某種情結感動(才加盟的聚美)。

3月1號是我的生日,去年我在南極飄呢,晚上突然收到一個(陳歐的)短信:你在哪兒?我說,我在南極。他說,你回來一定要找我。我說,沒問題。(《創業家》&i黑馬註:2013年3月1日,聚美第三次爆倉,陳歐第一次對周濤發出正式加盟邀約)。

回來後,他問我,你看我現在遇到這個大問題,有沒有什麼靈丹妙藥,短時間之內把產能翻上去?我說,這時候只能表示同情。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給一點時間。

我(跟陳歐)認識兩年多。我們倆是通過一個朋友(介紹),在一個聚會上認識的,彼此簡單地聊了聊。陳歐知道我在亞馬遜管運營。我給他介紹整個流程,包括有些細節的東西。

我覺得他其實是能夠很直接地抓住這些關鍵點,比如(他會問),貨位怎麼管理,貨物怎麼碼放,發貨流程每個環節怎麼控制?這不像是一個沒有接觸過行業的人第一時間能夠問出來的問題。後來他邀請我去聚美在北京朝陽的黑莊戶倉庫,看完後我跟他說,你這就是一個金礦,內部蘊含了無窮的財富。

說實在,那段時間(3月1號到7月1號)我也是激烈地思想碰撞:這個老闆到底有沒有魄力(把聚美)做大?如果上不到50億,我沒有貢獻太多價值——我的成本和公司整個產出不成比例,沒必要。陳歐給我灌輸:你看我301,你是不是相信我是營銷天才?年底肯定會超過50億。

我希望公司能做得更大,說白了,當年我在亞馬遜,說能做到300億,結果去年只有100億,那是2012年的目標。亞馬遜(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前端(營銷)。我們這些人太強了,後台系統支撐到2016年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我有機會見到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我會建議他)不如把(亞馬遜)中國交給陳歐(來管),肯定不會是今天這樣。

其實(去年)4、5月份,我當時更多的想法是,這段時間能不能從朋友的角度幫他一下,但是我發現不可以。當你(以這種身份)去跟團隊溝通的時候,他們是排斥的,會質疑你,為什麼來管我?你說出來的那些東西人家未必聽,很痛苦。到5月份,我在想,如果我不進來的話,這塊很難有一個很大的提高。亞馬遜也一直在挽留(我),那時候我管理8個庫房,有幾千號人的團隊,要有一個人來替代自己。

流程的力量

7月5號(我)正式加入,8月1號完成任務。

做事情你要先找到在那個時間點它的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揀貨出現問題了。因為它的庫存不准,混在一起檢不出來,乾著急,10個訂單,跑進去再出來,有9個訂單是缺貨的。找到了瓶頸,你自然想好的辦法去解決。

7月5號(之後)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北京庫房為例,在1.7萬平米的倉庫旁邊剛好還有1萬7,我們把它租下來,完全根據我的思路,重新打造一個全新的流程。我們看兩邊到底差異在什麼地方。

(兩者)最主要的就是揀貨方式的差異。原來那種揀貨方式,更多依賴於員工,你必須是熟練的員工才能操作,但熟練員工複製起來非常困難。301也好,801也好,訂單的需求一下子擴大了兩倍,甚至五倍,熟練員工不可能一直這樣幹。這是傳統物流業的一個弊病。

新的流程,人佔了很少的因素。我7月份那一戰靠的就是標準流程,人員大部分是臨時工。新倉這邊全部都是臨時工,1000個臨時工,正式員工都在老倉。

豐田可以把不同的車型放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我們做同樣的事情。各種各樣的化妝品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

原先一個人拿著一個很長的揀貨單,上面只有產品名稱、貨運號,車上的每一個小格子是一個客戶的訂單。他一個人,拉著這一車在庫裡轉,負責把幾十個訂單檢出來。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檢出來,反正單子交給他了。

(如果)交給我,因為我是熟手,或者我天天檢這個東西我很熟,知道它在哪兒,去了一把抓出來肯定是對的。但對一個新人來講,他過去了,差一個字——這個是防水的,下一個可能是防曬的;這是中性的,那是干性的,你想想?(熟手和生手的效率)至少差一倍。

(我把)原來那種摘果式(的揀貨方式)改成批量的方式。原來用紙檢,現在用掃瞄槍檢。原來(聚美)買了設備也不知道怎麼用。設備(使用)很容易學會,只不過原來一個錯誤的操作導致了一個錯誤的結論,所有人都說這東西不好用,大家就質疑了,乾脆不用。如果你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他會說,這東西原來這麼好用。

人、機、料、法、環,五方面造就了你的流程是不是完善的。很多(流程)原來有,但沒有利用起來。

之前一個庫房最大的產能撐死大概每天7萬。後來這兩個庫加起來是25萬,原先的倉庫還是7萬,新倉庫18萬。801(北京倉)沒有爆。701到801,整個(聚美的倉庫)產能增加了三倍。

801以後,基本上(聚美)每個月開一個新庫房。(其實)原先的庫房都在,比如說801北京庫房改造完了,緊接著就是上海、廣州、成都都做了搬倉。我進來的時候(聚美的庫房面積)大概3萬平,現在是8萬平。(2013年聚美)做到60億,我的選擇是對的。如果(去年)301是我幹的話,應該超(100億)。301確實對聚美影響挺大的,沒有301暴倉導致的連鎖反應,聚美應該比現在發展好很多。

聚美現在3000多人,我們部門就佔了1400人。全國的倉庫能保證最大的產能大概50萬,能支撐一年200多億元的營收。做庫房、做運營的人永遠是配角,我是跟前端的需要一起成長,需要做到什麼程度,需要開放第三方物流,我覺得都可以隨時準備。

GE基因

今年剛好是我參加工作20年。

1994年,自己做背包客去深圳打工,當時想法是,從來沒離開過北京,想出去自己闖一闖。在深圳做了三年,真正切身感受到作為打工者的心態。回到北京後,加入了飛利浦。我20年的從業生涯裡,每一個企業,每一個我的領導都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飛利浦,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被派到深圳做飛利浦在中國的第一台DVD,從建廠到投產,國產化,做了一系列工作。

然後(我)又有幸地轉到通用電氣。GE10年對我是一個很好的磨煉,學有所成。(我在)GE最早做採購,最後是參加GE管理人培訓學校。這樣一個培訓,會在美國(培訓)半年,日本半年,中國一年,不同的四個部門(輪崗)培養。GE大學畢業以後,我做過整個供應鏈,包括倉儲、物流,還有後面的客服,從(通用電氣)中國的客服做到亞太的客服,還做過很特殊的一個部門——GE內部流程再優化。它圍繞客戶的需求,不斷地去改善項目。

我經歷了兩屆偉大的CEO,傑夫·伊梅爾和傑克·韋爾奇。我是少數有兩個人共同簽字的(榮譽)證書(的人)。GE之所以能夠(擁有)100多年歷史,確實是在不斷適應整個時代發展中總結出很好的一套流程,能夠把企業真正推動起來。

(我)去亞馬遜也是機緣巧合。(我的)前任GE的「老闆」有機會加入到亞馬遜。亞馬遜挺有意思的。一個IT公司,貝佐斯建立的,但它真正的管理理念實際上基本上引用GE。整個運營全部都是(根據)GE的體系搭建起來。它最早的創始人,是原來GE的VP,被貝佐斯請過來。

貝佐斯也發現,公司發展非常快,IT系統這幫人很強,但他的管理也是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早期,亞馬遜也是不斷地爆倉,(經常發生)客戶投訴。(使用)GE這套理念以後,我覺得確實有一個飛躍。

特別是我,4年裡,從不成熟,慢慢成熟。開始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盲目投資的概念:是不是加大投入,廠房變大,機械設備變多,效率一定會提高上去?實際上不是。反過來想,我們只花了50萬,產生是100萬的效應,那是我們的價值。我覺得,從GE轉移到亞馬遜,最大的改進就是,如何讓好的管理理念適應全新的互聯網行業。

(期間,亞馬遜由)三個庫房變成了15個庫房,一年開三四個庫房,基本上在亞馬遜從來沒有發生過,那時候亞馬遜一半以上的庫房由我在管,建了全國最大的庫房——亞洲一號,單體超過18萬平米,總規劃是40萬平米。我們屬於那種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你在平時很少見到我們,主要還是低頭做事。

我經常講一句話,改變物流行業的人,絕對不是(做)傳統物流的人。傳統物流業的人更多的還是基於人力成本(來做生意),他一天只能送80趟貨,你非得讓他送100趟貨,一輛車明明只能裝100噸,你非得讓他裝200噸,類似這種方式。就是加人、加設備,充分透支現有的人力、設備資源等,實現規模化。我不認為規模化是一個問題,中國不缺做大的企業,缺少做強、做細(的企業)。

我經常講一句話,目標是一個why,但不要太關注於這個why,過程怎樣去關注?管理一個公式,Why=AX+BX+CX等。Why是結果,X是誘因,ABC是它影響的比例大小,A值越大,說明X對(結果)的影響特別大。

採訪、整理《創業家》記者 和陽 盧旭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32

聚美優品三劍客,演繹電商版「中國合夥人」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7/144464.html

說來慚愧,跑了幾年IT和電商,我第一次見陳歐,卻是在上週五。聚美邀請一些記者跟陳歐一起去寶潔位於北京的亞洲研發中心參觀。我以為這次只能見到陳歐,沒想到還見到了聚美的另外兩個核心高管,一是1987年出生的聯合創始人戴雨森。二是從婚戀網站世紀佳緣過來聚美擔任高級副總裁的河馬,1979年出生,真名叫劉惠璞。

聚美幾個核心高管來寶潔當然不是純粹為了參觀。河馬跟我說,這次主要是談戰略合作。參觀完寶潔裝滿昂貴精密儀器的研發實驗室後,聚美的高管們就跟寶潔的中國區副總去會議室開會了,會議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會後河馬出來跟記者說,以後寶潔的產品會更多地直供給聚美。同時寶潔也會獨家定製一些產品給聚美。河馬語速極快,對記者有問必答,看得出來跟寶潔談完合作後心情相當不錯。

對消費者來說一個重大變化是,以後寶潔在線下的產品和在聚美等電商上的產品,價格差異會縮小,也就是說線上買到的寶潔產品價格可能提價。

寶潔是業內所稱的六大國際化妝品集團之一。河馬說:六大集團,有的我們拿下了,有的正在拿下,有的反正最終都要拿下。聯繫到上市之後陳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提升與國際大牌的深度合作、升級供應鏈是融資主要用途。這應該是聚美三大核心人物同時出現在寶潔的最根本原因吧。

這次近距離觀察聚美的三個核心高管,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很火的電影《中國合夥人》。我覺得聚美的這三個高管有點聚美版三個合夥人的意思。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下我對他們仨的觀察。

三人行,河馬最高,陳歐和戴雨森差不多。三人在著裝上有個共同特點,就 是牛仔褲。河馬年紀最大,生於1979年,牛仔褲的顏色也最深,是深藍色。1983年的陳歐和1987年的戴雨森則都是淺藍色牛仔褲。河馬深灰色襯衫,陳 歐黑色襯衫。只有戴雨森是白色T恤,估計這跟他在公司負責技術有關,更像一個IT人。而陳歐和河馬穿得更像是美妝品行業的人。

為什麼我對三個男人的衣著這麼在意?因為我想起聚美優品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俞敏洪早年間去美國看他,穿著一件軍大衣去的華爾街,軍大衣碩大的口袋裡都是美金。好多年前我採訪徐小平的時候,他很直接地對我用了一個「老土帽」來形容俞敏洪。

《中國合夥人》能看到很多新東方三劍客的影子。電影裡的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分別對應著新東方裡的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

那麼,聚美三劍客裡,誰是成東青,誰是孟曉駿,誰是王陽?從重要性來說,陳歐肯定是成東青。不過無論是成東青,還是現實中的俞敏洪,都是土生土長型的創業者,即所謂「土鱉」。而陳歐則是「海龜」身份回國創業。

徐小平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曾經開過玩笑:「老俞代表了1960年代的大饑荒;而與之相反,陳歐則代表了1980年代的走向開放和蓬勃朝氣。」近距離觀察 陳歐,頭髮像灌籃高手裡的櫻木花道一樣直立,據說平時永遠只穿黑白兩色的襯衣加牛仔褲,是在斯坦福讀書時養成的「硅谷范兒」。

當陳歐、戴雨森和河馬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很容易發現誰是真正的大BOSS。比如,三人站在一起的時候,經常互相勾肩搭背,一副好基友的樣子。但永遠是陳歐站在中間,走在前面。戴雨森貴為聯合創始人,但當年是陳歐在斯坦福的師弟,看來就算把公司做上市,師弟還是師弟。

在參觀寶潔的臨床實驗室時,有很多參觀環節,講解員都會提出讓聚美選出一個高管來做各種測試。每次這個時候戴雨森和河馬就嘻嘻哈哈互相推薦並互相嘲笑對方皮膚差,最後總是陳歐點名戴雨森跟河馬輪番去當「試驗品」。

所以都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但誰是企業的老闆很容易看出來。陳歐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的商業判斷是聚美最原始的推動力,這一點聚美所有核心高管都不會否 認。」據說最開始做遊戲網站失敗,在轉型方向上陳歐跟戴雨森有過分歧,戴雨森想做社區,陳歐要直接做特賣,後來陳歐贏了爭論,也最終做成了化妝品特賣的生意。看來陳歐在聚美的地位的確「是歷史形成的」。這一點倒是跟成冬青的形象符合。

從業務貢獻上來說,戴雨森比較像電 影裡負責新夢想技術工作的王陽,從海龜背景,則有點像電影裡的孟曉俊。現實中,新東方三劍客之一的王強,也是主抓技術。而在聚美,戴雨森負責的正是技術。 在寶潔的工作人員給他測試皮膚濕度的時候,河馬調侃說,戴是27歲的年齡,30多歲的皮膚。戴雨森自嘲說,自己每天凌晨三點才睡覺,是公司皮膚最差的人。

其實這三個人差不多都是凌晨兩三點睡覺,陳歐習慣每天工作12個小時,媒體報導曾稱有一個週五恰好沒什麼事,陳歐下班早了些,坐在車裡簡直不知道該去幹啥;河馬則自稱除了工作,剩下的主要娛樂就是在微博上編段子,查看他的微博,發在凌晨一兩點的比比皆是。

戴雨森清華畢業、隨後去斯坦福,據說出身湖南常德一個教育家庭;陳歐高二拿全獎去南洋理工,再去斯坦福。從一路高富帥的歷程來看,這兩人身上也都有孟曉俊的意思。

測試做完,結果出來後,陳歐調侃說「雨森,你的皮膚太油了,數值直接爆表了」。陳歐夠損的,絲毫不考慮他和戴雨森是斯坦福的校友。把這個聚美的聯合創始人說得臉都有點紅了。

不過,河馬更狠,對戴雨森補了一刀:「你的皮膚又油又老又缺水」。

從性格特點上來說,河馬其實更像是中國合夥人裡的王陽,新東方裡的徐小平。

河馬給我的印象是「貧」。剛進寶潔臨床實驗室,講解員說來這裡接受皮膚試驗的都是自願的,但要填一系列的知情表格。河馬來了句「挺像731細菌部隊的」,把寶潔的人給樂壞了。

河馬在公司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當陳歐跟戴雨森吵架之後當和事佬,雖說都是身家上十億百億的人了,但聚美的高管畢竟都是年輕人,年輕人火氣旺,據說互 相之間吵架也是常事。河馬說起陳歐吵架的事就像在說相聲,他說陳歐每次發火都會砸東西,逮著手機砸手機,逮著手錶砸手錶,有一次眼看又要發火,他趕緊拿了 個積木玩具放到陳歐手邊,「因為砸不壞,而且砸了手疼」。

從這一點來說,河馬也的確像是在成冬青和孟曉俊之間化解矛盾的那個王陽。在聚美,河馬負責採購、銷售、品牌合作、人力,幾乎一半核心部門。從重要作用上來說,倒是電影中的王陽所不能比的。

生活中的陳歐和河馬簡直是一對好基友,兩人居然還經常一起過週末。比如今年4月12日,又是晚上兩三點的樣子,陳歐的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張河馬拿著餐刀準備切牛肉的照片,地址是在北京的威斯汀扒房,這是一個牛排餐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02

陳歐:我是如何讓聚美上市成功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7/3998935-0_1.html

五分鐘之後,陳歐就要上台演講了。這是他上市成功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他一個人坐在後台,看著手裡minipad上寫得密密麻麻的演講手記。「我可以帶著pad上場麼?」他突然抬起頭問。

在接下來的在福布斯《云集》的演講中,他實際上一眼都沒看手裡緊緊抱著的pad,當他用一種極快的語速開始演講,用一連串的比喻談及他的「四個質疑」的時候,他展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最後當聚美上市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說?陳歐,他陳歐肯定是富二代;而且他肯定是財務造假;不對,他簡歷肯定也造假;嗯他肯定還是gay!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現實。所以我肯定不是gay,說清楚啊,我是直男,絕對是啊!」場內鬨堂大笑。

身邊的一位聽眾小聲地問:「他說的是真的麼?」

一片漆黑的話劇演講廳內,只有一束強光打在陳歐身上。他前傾的姿勢顯得略微誇張,他懂得如何拉近與聽眾的距離,也懂得不時提問,讓場內一直處於興奮而活躍的氛圍之中。但即便如此,他看上去還是宛如他眼下這麼孤獨。

可能最令陳歐無法釋懷的地方也在這裡,就算他成功將公司以35億美元估值上市,他還是一直無法擺脫人們對他的質疑。

「誰都覺得我特別順,斯坦福畢業之後,立即創業,迅速拿到投資,然後四年後,迅速上市,而且我的股權份額佔比之高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可是誰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從一個個坑裡爬出來的,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壁球,當生命給我巨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反彈得比誰都高。」

過去的五年,中國市場幾乎可以被看做是電商行業的好萊塢。這個行業的翻云覆雨、成王敗寇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當2009年陳歐從斯坦福畢業回國的時候,劉強東剛剛談妥了兩千萬美元的融資,同年,馬云和創始團隊的十八羅漢,一起交了辭職信,說要讓過去的一切歸零;李靜剛剛獲得了紅杉的投資,沈南鵬信誓旦旦說要把李靜打造成中國的瑪莎斯圖爾特。

在電商這個領域,資本的追逐和市場的風起云湧相互交織,你必須同時擁有過人的創造力和超乎尋常的執行力,才能成功地生存下來。

舞台上的這個年輕人,剛剛在一個月前作為創始人將國內垂直化妝品B2C電商平台聚美優品帶上市,31歲的陳歐也成為成功登陸紐交所最年輕的中國企業CEO。陳歐的個人財富達到了15.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98.1億元),這一切僅用了4年時間。

2008年的夏天,當時谷歌北京的工程師們,覺得公司裡面來了一個瘋子。這個名叫陳歐的實習生,每天口若懸河地鼓動著工程師們出來自己創業。實際上,手中沒有任何資源的陳歐根本無法說服任何一個在谷歌工作的工程師頭腦發熱到站起來就走。

只有還遠在美國加州的師弟戴雨森被說動了,就在斯坦福的小酒館裡,兩人一致認定做社交遊戲的內置廣告平台一定會火。他們隨即飛回北京創業,戴雨森為此失去了即將到手的斯坦福畢業證書。「他是那種天生就要創業的人,當他在斯坦福的俱樂部演講的時候,所有人都認定他一定能創業成功。關鍵是他有一種能把事情做成的說服力,你願意相信,並且追隨。」

真格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給他們投資了18萬美元,同時還提供了一處住所供他們辦公。「陳歐身上,有一種罕見的企業家素質。他兩次學校畢業,都頂著家庭巨大壓力不去找工作,一門心思就要創業,僅僅這一點就勝出許多許多『想』創業,但不行動的同齡人。」

「從來投人不投項目」的徐小平還笑著透露,「其實我沒有聽懂他當時要做的項目是什麼,但即使我聽懂了,我還是會投他。」

很快,住在北京郊區的創業團隊就發現,遊戲內置的商業模式根本無法走下去,中國遊戲市場雖然火爆,但是大家基本上不會在上面內置廣告。中國網絡遊戲一片混雜,沒有有效的數據平台來統計廣告效果。

更糟糕的是,賬上很快就燒沒錢了,轉換公司發展方向成為了極為迫切的事情。當時戴雨森覺得做社區平台很有前景,而陳歐卻更傾向於做團購,因為「離錢近」。但是做什麼方向的團購呢?僅剩30萬元現金的初創公司無法去耗費資源做一個大而全品類的團購網站,他們甚至於連導流量的錢都沒有。

當時公司的行政小妹(沒錯,就是公司行政小妹)出了主意,不如做化妝品的團購吧?女生都會買啊。當時因為第一個創業方向是做廣告平台,陳歐手上還是積累了不少網絡註冊用戶信息。很快,幾個年輕人用一天的時間搭建了聚美優品的網站。

化妝品的團購在當時市場上是一個空缺。當時的高朋、窩窩團、大眾點評開始在餐飲、娛樂上拚命發力。化妝品品類小,被認為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團購平台。

但這個體量對於聚美而言剛剛好。那段時間,他們每天選一個樣品團購,精通於用戶界面互動的戴雨森,專門在公司搭建了一個攝影棚,用專業的拍攝來刺激用戶購買。「你知道麼?聚美第一個手模是戴雨森。」陳歐邊說自己邊樂了。當初經費缺乏的情況下,戴雨森在自己手上抹BB霜,拍照片,在天涯上灌水,講述作為資深美容專家的使用感受。

最初的生意上門時,陳歐還得趕緊去專櫃買來貨,然後跟小夥伴們在中關村那間小辦公室裡打包,再快遞出去。每一單都賠錢,但每天的用戶數和訂單數都在迅速增長。一天忙完,一幫人就去街邊小飯館一起吃串、喝啤酒,那是在陳歐看來最快樂的時光。

在電商江湖還是一片混沌的2009年,淘寶商城(天貓)在化妝品類的銷售平台才剛剛開始發力,銷售額僅約15億,而在三年後,這個數據上升為60億,中國化妝品零售業的顛覆由此開始。

2011年夏天,徐小平找陳歐聊了會兒天:目前的銷售額增長迅速,但是聚美成為一個一線電商的距離還是有點遠,如何才能迅速發力,搭上團購的順風車?徐小平建議陳歐為自己代言。

「俞敏洪為他自己代言了,馬云也代言了,劉強東、周鴻禕、雷軍這些企業家都在為自己代言。陳歐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形象不像俞敏洪、牛根生老師那樣,代表著六十年代的饑荒,陳歐的形象陽光明朗,代表著中國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精神風貌以及未來的社會期待,加上他把握市場心理的超級能力,構成了陳歐代言的巨大成功。」

那時的凡客是徐小平建議陳歐學習的榜樣。年輕人的凡客體一時風靡大江南北,李宇春等年輕人用簡單文字表達的生活態度,為凡客做了很好的品牌背書。

陳歐從未想過用這種方式站在風口浪尖上。更何況,他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存在何種挑戰。在此之前,他已經上了不少電視節目,博取了眾多媒體曝光的視線。但是將自己的形象貼在每條大街的廣告牌上,依然需要巨大的勇氣。

過去的GG遊戲平台的失敗,讓陳歐有了失去公司主控權的切膚之痛,「別人想怎麼剁了你,就怎麼剁了你」,一旦曝光增加,讓更多人一提及聚美就想到陳歐,對於陳歐而言是一件具有安全感的事情。儘管,這件事情讓陳歐本能地意識到會帶來無盡的騷擾和壓力。

2012年,陳歐開始為自己代言,大街小巷貼滿了他的廣告,「為自己代言」成為了年輕人最為熟悉的廣告語。陳歐的百度名人指數一度突破六萬,逼近中國一線明星。陳歐開始紅得一塌糊塗,成為了中國年輕人心中的偶像,聚美也因此流量暴增。

在陳歐的計劃中,下一步他將會更多接受媒體的採訪,讓公司和個人形象走上新的台階。公司也將因此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為充沛的現金流。但緊接著發生的一次大促銷活動,讓陳歐整個人從沸點跌到了冰點。

2013年3月1日,聚美優品宣佈與一千多家官方授權旗艦店發起聲勢浩大的「開門大促」。當天,據稱有1,500萬用戶衝進聚美,巨大的流量導致了聚美頁面數次癱瘓。當日的成交數據突破了5億人民幣。在服務器宕機後,陳歐對外宣稱,將以同等力度延長活動兩天。聚美市場部門的負責人在接受眾多媒體採訪時說,「這是夢想照進了現實。」流量暴漲的一瞬間,整個團隊陷入狂喜之中。

狂喜很快變成極度的恐慌——聚美頁面長時間癱瘓,服務器宕機。與此同時,巨大的客流量帶來了巨大的客服壓力,消費者在抱怨完不按時發貨之後又開始抱怨少發了貨,產品沒有正規包裝。

陳歐和團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無法解決由於服務器宕機和客服壓力爆棚帶來的問題。當所有的貨品積壓在倉庫根本發不出去的時候,所有人的士氣都一時跌到了低谷。

高級副總裁劉惠璞記得當時倉庫裡堆積如山卻發不出去的訂單與貨品,從倉內一直鋪到走廊再鋪到門外,聚美員工從陳歐到實習生都在搬貨,一天三班倒但沒人記得時間,有人用擴音器喊一聲盒飯來了,所有人都上去搶。劉惠璞擠不進去,乾脆蹲在門外抽煙,「可能是風吹的,反正眼淚出來了」。

更多的人開始質疑陳歐,說他靠賣假貨才取得如此業績的傳言正是在此時開始出現,並越演越烈。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陳歐,認為陳歐是個騙子,同時,也是一個失敗的欺世盜名者。

那段時間,他常常一個人站在28層的辦公樓遠遠地看遠方,一站就是很久。他最無法釋懷的是,所有人都說陳歐有問題,而他無法辯解半句。戴雨森在半夜發了一條微博說,「讓那些搗亂的人見鬼去吧,哥放棄了斯坦福的文憑,不是為了回來當個騙子。」意識到問題還是在於創始團隊不夠成熟,不足以承托公司的高速增長的時候,陳歐開始重組高管的計劃。曾經與陳歐並肩奮戰、當時負責技術和倉儲的高管退出了公司管理團隊,陳歐從亞馬遜引進物流副總裁周濤,用了三個月時間重建倉儲體系。

很多人回顧「301」事件的時候,將這次促銷事件看作陳歐的滑鐵盧。而只有他的競爭對手才明白,陳歐的這次發力,吹響了中國化妝品市場的一場「巨人之戰」。

長久以來,化妝品品牌,尤其是跨國公司大品牌,對於電商渠道有著一種「天然」的牴觸態度。很多化妝品牌公司更傾向於謹慎對待電商平台的銷售邀約:第一,大部分電商的貨品魚龍混雜,對於化妝品公司而言有品牌風險;第二,大部分電商的貨品,要麼來自於區域銷售商的串貨,要麼來自於水貨,這兩種貨品渠道都嚴重地削弱了化妝品公司的定價權力和管理能力。

正因為此,聚美優品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沒有獲得國際大牌化妝品公司的正式銷售授權。而在301事件之後,化妝品品牌商看到了聚美優品等垂直電商巨大的銷售能力,這堵牆被聚美打破了,化妝品品牌商不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聚美開始大規模提速,整個2013年,聚美優品從3億多美元的銷售量一躍至8億多美元。

移動端的興起也帶來助力,聚美優品有1,050萬的活躍用戶,49%以上的用戶通過手機購買產品,有著高達89%的重複購買率。2013年,天貓美妝在移動端銷售額為20多億元,聚美的移動端銷售額也近乎20億元。也就是說,在移動端消費數據上,聚美已經趕上了天貓美妝。

就在已經可見的未來,聚美必然將會與京東日化、天貓美妝有一場惡戰。實際上,這場惡戰在2014年年初已經開始了。2014年3月份,京東花費了1億元在各大廣告平台投放廣告,戰書直指陳歐。

但在陳歐和戴雨森看來,聚美優品和京東天貓有著天然的差異,中國化妝品的電商市場或許並不會延續阿里和京東在數碼領域的競爭態勢。這源自於平台化電商與垂直電商的特性差異,當消費者進入天貓和京東的時候,他們第一個動作是在搜索框尋找信息。而在聚美的界面裡,用戶很少通過搜索來直接尋找所需要的產品,他們更喜歡「逛」。「平台型電商的結構是非線性的,而聚美是一種線性的消費序列。」戴雨森說。

這是一種非常符合女性消費者特性的消費模式。對於大部分男性消費者而言,目標明確的消費意味著更高效率,更低價格。而女性消費者並非如此,「他們可能是想買個眼霜,但是她們也不想錯過一路瀏覽下來遇到的其他好東西。」

同樣的消費心理也體現在對於APP的應用上。「聚美在移動端的優勢在於每天我們就集中於幾個產品的推薦,而不是給成千上萬個選擇。」戴雨森認為這樣的好處在於,一方面降低了內部管理的成本負擔,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她們也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選擇空間。

「寵愛遠遠比選擇更重要。我們想要做的,就是給用戶有寵愛的感覺。」戴雨森所說的「寵愛」同時也是基於用戶購買信息的產品推薦方式。聚美通過計算用戶的購買歷史記錄和購物車記錄來給出針對不同用戶的「推薦列表」。

這似乎是高於傳統平台電商的進化形態。對於消費者而言,聚美的形象和產品結構是清晰可見的。而對於聚美而言,他也著力於讓每一個用戶的面孔清晰,消費能力和偏好清晰可見。

數字也給出了有力的證明,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同樣集聚於女性消費群體的電商唯品會營收為17億美元,活躍用戶為940萬人,訂單數為4,920萬份,盈利5,230萬美元,平均每單消費數為210元人民幣,復購率為73.8%。聚美優品的營收為4.83億美元,利潤2,500萬美元,活躍用戶為1,050萬,訂單數為3,600萬,平均每單消費數為137元人民幣(不含稅),復購率為89%——聚美的單筆消費額遠遠低於唯品會,整體銷售額僅為唯品會的1/3不到,盈利額竟然約為其一半。

這顯示出,陳歐在整體公司的成本和用戶運營上有著極強的控制力。「聚美在歷史上只融了1,300萬美元,是整個電商行業融資最少的。」在陳歐看來,成本控制的核心在於「對一切質疑」:質疑擴張,質疑用人,質疑廣告投放。

陳歐一直將凡客作為讓自己警醒的案例,他清晰地記著當初凡客曾經被董事會當做電商營銷的學習案例,讓他仔細研讀。但隨後,他也親眼看到凡客在融得大量資金後,急速擴張,擴張的資本都變成賣不掉的庫存。

在上市前很長時間,聚美只有3位副總裁,而整個公司所專注的就是把少量的化妝品品類賣好。「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專注,我們早死了。而很多公司有無數業務線、無數高管,挖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情,最後他沒解決核心問題:就是把貨賣出去。」

陳歐還假設所有廣告媒體都是騙子,假設所有的營銷都是無效的,然後全力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尋找媒體作弊的蛛絲馬跡。「聽說一個電商巨頭為了狙擊我們,花了上億廣告費,知道去年聚美品牌廣告一共花了多少錢嗎?6,000萬!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的素材投在什麼媒體上是最有效果的,我們知道我們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有價值的。」

陳歐在公司內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再不……我們就快死了。「他是一個有強烈危機感的人,又有著強烈的完美主義傾向,所以我們開會就是批評會,我是被批評最多的一個。」戴雨森說,「往往是最害怕失敗的人,才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

徐小平曾說陳歐對於市場有著強烈的敏感度和把控能力,而在戴雨森看來,這種「選對道路」的能力源自對失敗的極度恐懼。「你習慣了站在山頂的感覺,就無法忍受站在山腳。」陳歐已經將一幫兄弟帶到了山頂,更難的是如何找到下一座山,對於他而言,證明自己的道路還依舊很長。

他們眼裡的陳歐

天使投資人徐小平:

「陳歐身上,有一種罕見的企業家素質。他兩次學校畢業,都頂著家庭巨大壓力不去找工作,一門心思就要創業,僅僅這一點就勝出許多許多『想』創業,但不行動的同齡人。」

創業夥伴戴雨森:

「他是一個有強烈危機感的人,又有著強烈的完美主義傾向,往往是最害怕失敗的人,才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

陳歐評價自己:

「誰都覺得我特別順,可是誰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從一個個坑裡爬出來的,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壁球,當生命給我巨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反彈得比誰都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14

京東、聚美優品回應店舖售假:退貨關店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743

日前,騰訊科技的一篇報導把剛剛赴美上市的聚美優品和京東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記者調查發現,以「禕鵬恆業」為代表的部分第三方供應商通過偽造虛假品牌授權書、報關單,以原單或海外代購的名義,向聚美優品、京東等多個電商平台銷售奢侈品假貨。

這家號稱「從海外供應商採購正品且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貿易公司經營包括阿瑪尼、巴寶莉、迪奧、愛馬仕等世界知名品牌旗下多種產品,但公司紙箱上的快遞卻顯示貨品來自湖北武漢、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而當消費者發現質量問題後,撥打電商平台的服務電話則直接被轉接到假貨供應商,交其處理,即使投訴遠超正常現象,電商平台們依然置若罔聞,針對第三方看似嚴厲的條款在這些公司只是擺設。

聚美優品29日發佈聲明稱,針對「禕鵬恆業」在聚美平台涉嫌售假,現已啟動緊急調查,「禕鵬恆業」銷售的所有商品已從第三方平台下架停止發售,其店舖已被關閉。對於購買該店舖商品的消費者,聚美優品提供無條件退貨服務。此外,對於第三方平台資質審查上的失誤、合作商戶業務流程上的漏洞,聚美優品表示會深刻反省、追究責任、進行嚴肅整改和處理。不過,上述品牌相關產品依然在聚美優品上由其他店舖經營出售。

除了聚美優品,「禕鵬恆業」公司同時也在其他電商平台上銷售,只不過換了一個名字,如在京東上命名為「百納時尚」;國美在線上叫「百納奢品」,亞馬遜則是「恆業奢品」。對此,京東在微博發表申明稱,已對該店舖進行了關店處理,並向購買該店舖產品的消費者提供無條件退貨服務。

從曝出假貨的情況來看,出事的都是第三方平台商戶,且奢侈品是假貨重災區。那麼,到底是電商平台的審查漏洞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相關店商並未就是否知情這一關鍵信息做出回覆,而是均把責任推給第三方供應商。但禕鵬恆業的一名員工透露,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各種給電商平台供貨的公司,電商平台並非不知情,但由於這樣的貨物價格比較便宜,能給電商平台帶來大量的人氣,同時又因為不是電商平台自己經營,就算被發現也能撇開關係,屬於互相利用。

受此影響,聚美優品股價28日出現大幅下跌,盤中一度下探至28.50美元,跌幅達10%。截至美東時間28日下午4時,聚美收於30.28美元,較前一日跌幅4.18%。目前聚美優品總市值42.9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66

【麻煩大了】聚美優品,被假貨抹掉的傳奇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970

上市僅僅兩個月,聚美優品就被質疑了。一時間,「聚美還是聚偽?」「我為假貨代言!」各種揶揄或譏諷在2014年7月28日的幾個小時之內撲面而來。

而質疑,恰是其創始人陳歐宣稱的拿手好戲。

「質疑,我太在行了……」6月1日,福布斯中國第二期云集論壇,31歲的主講人陳歐再次提出stay doubtful(保持自我質疑)哲學。這位16歲即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四川神童,將「吾日三省吾身」這句儒家古訓,巧妙切換為企業管理思維。

聽客們只能激賞。畢竟16天前,眼前的侃侃而談者才將自己創辦四年的聚美優品——中國垂直美妝B2C第一電商平台送上紐交所,不僅公司市值接近40億美元,其個人身家也飆升至13億至15億美元之間。現在他已不是那個「我為自己代言」的花樣水瓶男,而是所謂全球十大80後10億美元富豪榜單中唯一出身大陸的入選翹楚。

一般而言,一家企業IPO前靜默期時,才是隱私、醜聞集中爆發的「最佳節點」——要麼是競爭對手,要麼是投行專家,要麼揣著各種心思的前同事同學爆料。不過,一旦成功登陸股市,總還是能享受一番「蜜月」,直至曾大肆宣揚的業績高成長被現實粉碎,才會有「渾水」式的沽空機構來蕁麻煩。

聚美優品的遭遇,則有些奇特。

首先,其在資本市場講過的故事顯然還是令投資者激動的,無論是連續八個財季的贏利,還是美妝電商領域22%的份額,包括化妝品特有的易配送、退換貨率低、客戶黏度和重複購買率高等特質,與獨立第三方給出的結論大都八九不離十。特別是陳歐本人掀起的「CEO營銷」潮流,偷師學藝者眾。而連續三年10.1%、11%和6.3%的市場費用佔比也著實是異類,這一數據雖比不得唯品會近乎4%這般妖孽,但看看58同城的58%和藝龍的64%,高下立判。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7月28日禕鵬恆業被騰訊科技團隊曝光。

在京津冀交界的三河——中國佔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縣域飛地,當然換句話說很可能是最大的「三懶管、三難管」地區的某間民房,一位叫高鵬的老兄,把自己想像成了LVMH集團的貝爾納·阿爾諾,或者開云集團(PPR)的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將原本業務範圍從園林綠化、化工產品等多達31項卻獨獨與奢侈品進出口及代理無關的小不點公司,做成了從箱包皮具、珠寶眼鏡再到化妝品紅酒無所不包的超級奢侈品經手商。而他的銷售平台正是搭建在聚美優品、京東、一號店、國美、亞馬遜——但凡中國「小時代」擁躉聽說過的電商平台無一落下。

這家供應商說是「小不點」有點冤,因其單月流水就在千萬以上(據稱還是緣於「新消法」出台七天內無條件退貨「後悔權」後收著賣的結果)。而且,英鵬偉業、冠辰恆業……影子公司一堆——有一點實是有趣,高鵬顯然是個自戀又志存高遠的主兒,總想著在林林總總公司名字上嵌入自己的名號。

更讓人擔心的是,聚美優品的網站上還有多少「祥鵬恆業」?

對於聚美優品來說,股價受累連挫兩天只是開始,一旦建立在「100%正品,100%信賴」承諾上的千萬級客戶受到動搖乃至塌陷,那麼像福喜這種百年品牌被肯德基麥當勞全球捨棄合作的危機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雖然聚美優品在事發後數小時已將第三方平台店家悉數下架,但問題是,這並非是聚美優品假貨充斥的首次揭底,在公司順利上市後,面對更為嚴苛的監管,為何翩翩陳公子仍然沒能搭建起防火牆?

至此不得不說說在聚美優品傳奇背後的業務構架。雖號稱是美妝電商老大,但聚美獨家代理品牌只佔15%,剩下的當然就是代銷。誰都知道,「獨家」本是高毛利代名詞,但問題是,全球著名化妝品牌大多控於八大集團之手,人家可不願讓中國的互聯網大水沖了自己線下的龍王廟。奢侈品更是如此,追求的是高毛利和稀缺性,不願變成電商網站上的大白菜。要知道,當年天貓出動前後多位高管花費經年時間才讓一歐洲奢侈品牌首肯上線,而價格也並不較線下門店有多大折讓。

好了,一線品牌變成了天邊火燒云,想做老大除了多多掃取二線產品之外,便只能依靠第三方代理。毛利雖然大大遜色,但每家1萬-5萬元的平台加盟費以及貢獻的總交易量非常可觀。

從2011年至2013年,聚美優品的交易額分別是9200萬美元、3.27億美元和8.16億美元,相較而言,代銷收入對應的是8900萬美元、1.18億美元和4.03億美元,自營端明顯放大但代銷產生現金流仍佔到一半,而後一塊代銷業務,無事時蜜糖,有難時砒霜。

豈止是聚美優品,但凡涉獵這一領域,均難脫嫌責,只是京東等其他平台還有自己的主打,風緊時大不了扯乎。聚美曾經最大的對手樂蜂,更是強調自主品牌營銷而減了賬面顏色。可聚美優品則應了那句老話,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或許在渾水公司摸上門前,陳歐還得拾起自己另一句名言:「再不……我們就快死了。」中間空格,自己填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7

為什麼看空聚美 梁宏

來源: http://xueqiu.com/9887656769/32066185

$聚美優品(JMEI)$ $京東(JD)$ $唯品會(VIPS)$ $當當網(DANG)$ $阿里巴巴(BABA)$
主要電商流量跟蹤

1)百度指數
京東近一年百度指數增長杠杠的



聚美百度指數持續創新低,目前40000的百度指數是一年最低值,可以看到去年同期9.29-10.5日最低都有58786


下面看流量,關於流量網站可以造假,但是造假只會增加流量,不會減少流量。我采取了幾個不同的網站對流量進行統計


2)alexa.cn流量
jd的,

可以看到京東三月排名569,一月排名454,一周排名322,近期排名高於遠期,流量上升態勢明顯
三月ip425萬,一月ip519萬,一周ip717萬,近期大於遠期,訪問ip上升明顯
三月pv1.19億,一pv1.35億,一周pv1.51億,近期大於遠期,頁面訪問上升明顯

dang的,


當當流量呈現略微下降趨勢,下降不多。
我們關註到的是當當的排名是2544,當的周平均ip126萬,當的日均pv882萬, 人均訪問頁面數=882/126=7



唯品會近期流量下降明顯,但是搜死駱駝比馬大,唯品會一周還是保持著
132萬ip和1320萬的pv,人均訪問頁面數有10.

下面我們看看主角聚美


聚美排名3月4834名,1月5992名,一周排名9405名,下降明顯
三月ip 80萬, 一月ip 63萬, 周ip 42萬
三月pv403萬,一月pv378萬,周pv 168萬。
下降明顯,周pv168萬僅僅是唯品會1320萬的不到八分之一。
甚至不及當當的126ip, 882pv的數據。 只能說alexa.cn顯示聚美流量淒慘,持續下降。遠不及當當和唯品會。
關鍵是人均訪問頁面pv/ip=168萬/42萬=4,人均訪問頁面低的很啊。似乎是各大電商最低了。

看看樂蜂,被vip收購的樂蜂如何


樂蜂數據也是下降,但是可以看到樂蜂18.9萬ip,94.5萬pv,似乎比起聚美,也就是半個聚美的水平。是樂蜂太好了,還是聚美太差了?


3)換個網站看看cha123

京東


京東各項排名顯示近期好於遠期,流量持續上升。和alexa.cn的區別是顯示一周ip和pv數據明顯小一截。京東是113萬ip,2395萬pv。只有比alexa.cn的幾分之一,估計是不同網站統計方式不同造成的,但是京東持續上升的流量數據還是一樣的。

當當


當當是下降的,但是還是可以接受。

唯品會


唯品會數據呈現略下降之勢。但是
人均訪問12個頁面,20萬ip,219萬pv數據還是不錯的






聚美人均訪問5個頁面,依然保持很低。
各大排名都是大幅度下降
周均ip6.6萬,pv29萬。尤其是pv數據,似乎只有唯品會的八分之一。雖然不同網站統計出來的數值不同,但是聚美排名下降,ip,pv,人均訪問頁面數之類數據都是各大電商之末,估計僅僅強於樂蜂這個非主流了。



當當數據看一看,當然也是比聚美好很多。

4)在換一個,去chinaz查看


只看一個聚美,也是近期差於遠期,流量下跌很厲害

雖然流量可以造假,但是流量造假一般是造多,沒法造少。聚美目前流量糟糕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本不像一個市值高達近40億美元的公司。所以我有充分理由懷疑聚美很難實現年度銷售利潤計劃。對於同業公司,聚美很可能長期走勢會像蘭亭集勢一樣。 似乎兩個公司投資人也是徐。。

雖然目前聚美短期走勢和技術圖不錯,但是我認為3季報將是聚美的滑鐵盧!

梁宏
2014年10月9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70

聚美優品被低估的一張「底牌」 知識海盜

來源: http://xueqiu.com/1306532281/32449653

自從$聚美優品(JMEI)$ IPO上市後,關於聚美估值高低的爭論就開始充斥了雪球,多空雙方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然很多評論包含了一些追漲殺跌的情緒在里面,但大部分評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覺得對於一個無法直接準確找到估值模型做比對垂直的B2C來說,與其從財務角度探討估值或生拉硬拽的找其它電商公司做對比,真的還不如從產品層面好好分析一下聚美。

廢話不多說,轉入正題,一提起$聚美優品(JMEI)$ ,立刻就會令人想到很多類似的電商公司,例如:$唯品會(VIPS)$ ,屈臣氏($和記黃埔(00013)$旗下化妝品零售和制造品牌),然後捎帶腳想起$京東(JD)$$阿里巴巴(BABA)$$當當網(DANG)$ $蘇寧雲商(SZ002024)$ 這兩位局外人就姑且先不提了 。當IPO這個字眼從聚美的新聞流消失後,聚美的命運(就是指股價)立刻就和這些公司關聯了起來。但聚美跟這些零售平臺相比卻多了一張牌,那就是聚美的口碑中心,一個被廣大投資者和眾多機構忽略的大殺器。

(很早就想寫這篇東西了,但是一直沒抽出時間來,所以忍不住說廢話,得克制一下,下面直接上各平臺的評論截圖!)

隨便選一款中度熱銷的產品(歐萊雅清潤葡萄籽精華膜力水),我們先不看銷量和價格,先看評論的黏度,還有作為流量入口的引力

先上天貓的評論圖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接下來來看下該商品在京東的評價情況:




額。。。[吐血]介於京東的投資者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出於個人人身安全考慮,就不計算了


再來一張自稱是聚美優品殺手唯品會的評價截圖

遺憾的是,歐萊雅在唯品會上的共38種商品中並沒有我們選定的商品(歐萊雅在聚美優品上的商品共計145種,有點替唯品會著急[滴汗]

更為尷尬的是,唯品會上38種商品竟然全部沒評價,好歹唯品會上一些其它的商品還有一條官方制作的評價。看來只能跳過唯品會了[攤手]



最後來看下聚美的評論截圖





乍一看聚美優勢並不大,不過要註意,聚美有精品報告標簽的評論都人工加精或者通過加精算法推選出來的,這從根本上保證了首頁評論的質量,而且聚美的評論都是可以點擊進去的,點擊進去後都是一個個帖子...有點欺負天貓和京東的感覺


評論首頁共計19條評論,19條評論共計856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約450個字
其中14條評論包含圖片,19條評論共包含122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包含6.4張圖片

我們回過頭再看來下天貓的數據: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單比數字就相差了將近10倍,如果再對比評價內容的話……可以很明確的講四在口碑評論這塊,天貓確實輸給聚美了


再對比一下該商品在四大平臺的其它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貓在美妝這塊跟聚美相比幾乎毫無優勢,而京東依靠其燒錢虧損的戰略在價格上面存在一定優勢。至於唯品會,我只能呵呵了(不禁讓人懷疑的是,唯品會根本沒有打算跟聚美在美妝這塊競爭,所謂的競爭只不過是為了提高估值而做的宣傳)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聚美優品上所有歐萊雅的產品都是自營而且由中國化妝品真偽碼聯盟防偽體系保障的,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個體系的保障力度有多大,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在歐萊雅這個品牌上,聚美在真偽這塊並不吃虧,甚至有一定優勢

介於篇幅,在這里就不比對更多樣本了。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口碑評價將是未來電商發展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在線上線下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可以方便的獲取商品的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線上電商的一個絕對優勢,跳出線上線下這個圈子,在消費前先獲取並閱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習慣,所以標題冒昧的將口碑評價稱為“底牌”,而且個人認為這張底牌將幫助聚美在將來的競爭上取得很大的優勢

(最後意淫一下,等到如馬雲所說的房地產被電商搞垮的那個時代,租金驟降,線上電商的成本優勢消失的時候,口碑評價這張底牌到底能幫助聚美優品走多遠?聚美優品最後會變成多大呢?)

看完記得給關註哦[鼓鼓掌]http://xueqiu.com/13065322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87

聚美優品被低估的一張「底牌」 知識海盜

來源: http://xueqiu.com/1306532281/32449653

自從$聚美優品(JMEI)$ IPO上市後,關於聚美估值高低的爭論就開始充斥了雪球,多空雙方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然很多評論包含了一些追漲殺跌的情緒在里面,但大部分評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覺得對於一個無法直接準確找到估值模型做比對垂直的B2C來說,與其從財務角度探討估值或生拉硬拽的找其它電商公司做對比,真的還不如從產品層面好好分析一下聚美。

廢話不多說,轉入正題,一提起$聚美優品(JMEI)$ ,立刻就會令人想到很多類似的電商公司,例如:$唯品會(VIPS)$ ,屈臣氏($和記黃埔(00013)$旗下化妝品零售和制造品牌),然後捎帶腳想起$京東(JD)$$阿里巴巴(BABA)$$當當網(DANG)$ $蘇寧雲商(SZ002024)$ 這兩位局外人就姑且先不提了 。當IPO這個字眼從聚美的新聞流消失後,聚美的命運(就是指股價)立刻就和這些公司關聯了起來。但聚美跟這些零售平臺相比卻多了一張牌,那就是聚美的口碑中心,一個被廣大投資者和眾多機構忽略的大殺器。

(很早就想寫這篇東西了,但是一直沒抽出時間來,所以忍不住說廢話,得克制一下,下面直接上各平臺的評論截圖!)

隨便選一款中度熱銷的產品(歐萊雅清潤葡萄籽精華膜力水),我們先不看銷量和價格,先看評論的黏度,還有作為流量入口的引力

先上天貓的評論圖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接下來來看下該商品在京東的評價情況:




額。。。[吐血]介於京東的投資者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出於個人人身安全考慮,就不計算了


再來一張自稱是聚美優品殺手唯品會的評價截圖

遺憾的是,歐萊雅在唯品會上的共38種商品中並沒有我們選定的商品(歐萊雅在聚美優品上的商品共計145種,有點替唯品會著急[滴汗]

更為尷尬的是,唯品會上38種商品竟然全部沒評價,好歹唯品會上一些其它的商品還有一條官方制作的評價。看來只能跳過唯品會了[攤手]



最後來看下聚美的評論截圖





乍一看聚美優勢並不大,不過要註意,聚美有精品報告標簽的評論都人工加精或者通過加精算法推選出來的,這從根本上保證了首頁評論的質量,而且聚美的評論都是可以點擊進去的,點擊進去後都是一個個帖子...有點欺負天貓和京東的感覺


評論首頁共計19條評論,19條評論共計856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約450個字
其中14條評論包含圖片,19條評論共包含122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包含6.4張圖片

我們回過頭再看來下天貓的數據: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單比數字就相差了將近10倍,如果再對比評價內容的話……可以很明確的講四在口碑評論這塊,天貓確實輸給聚美了


再對比一下該商品在四大平臺的其它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貓在美妝這塊跟聚美相比幾乎毫無優勢,而京東依靠其燒錢虧損的戰略在價格上面存在一定優勢。至於唯品會,我只能呵呵了(不禁讓人懷疑的是,唯品會根本沒有打算跟聚美在美妝這塊競爭,所謂的競爭只不過是為了提高估值而做的宣傳)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聚美優品上所有歐萊雅的產品都是自營而且由中國化妝品真偽碼聯盟防偽體系保障的,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個體系的保障力度有多大,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在歐萊雅這個品牌上,聚美在真偽這塊並不吃虧,甚至有一定優勢

介於篇幅,在這里就不比對更多樣本了。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口碑評價將是未來電商發展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在線上線下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可以方便的獲取商品的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線上電商的一個絕對優勢,跳出線上線下這個圈子,在消費前先獲取並閱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習慣,所以標題冒昧的將口碑評價稱為“底牌”,而且個人認為這張底牌將幫助聚美在將來的競爭上取得很大的優勢

(最後意淫一下,等到如馬雲所說的房地產被電商搞垮的那個時代,租金驟降,線上電商的成本優勢消失的時候,口碑評價這張底牌到底能幫助聚美優品走多遠?聚美優品最後會變成多大呢?)

看完記得給關註哦[鼓鼓掌]http://xueqiu.com/1306532281

另外歡迎大家到知乎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3411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8

聚美優品3Q14業績溝通電話會議紀要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5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1 16:52 編輯

聚美優品3Q14業績溝通電話會議紀要
作者:易初



天灝資本分析師侯曉天(Tian Hou):第一個問題關於第三方平臺的化妝品銷售,第三季度開始將美容產品從第三方平臺轉向自營,到上季度末還有多少美容產品在第三方平臺?四季度會否完成全部轉移?公司三季度有多少美容產品品牌或者SKU,環比變化如何?第二個問題,聚美之前聯合供貨商成立了中國化妝品電商真品聯盟,目前聯盟中的商家銷售如何?


高孟:公司9月份開始將美容產品從第三方平臺轉向自營,在此之前聚美有30%的美容產品在第三方平臺上,目前只有不到10%,預計四季度這一比例還將下降,可以說將基本完成轉移。


公司三季度的美容產品銷售達到了1萬3千個的SKU,二季度的數字是1萬2千至1萬3千之間,變化不大的原因是公司調整了品牌庫存,將賣的不好的產品下架,加入了新產品。


根據上季度公布的數字,化妝品電商真品聯盟的成員貢獻了70%-80%的聚美自營美容產品營業額。由於三季度的美容產品轉移,目前這一比例為60%多。這一轉移保證了假貨不可能進入聚美的采購程序,公司將繼續與聯盟成員合作保證平臺不出現假貨或者商品質量。


瑞信分析師Evan Zhou:第一個問題,公司凈交易額(GMV)環比有小幅下降,請問輕奢侈品門類的調整以及美容產品轉向自營對凈GMV分別有多大影響?


高孟:三季度GMV環比是持平的,但是凈GMV有小幅下降,一個原因是美容產品轉向自營,另一個原因是9月份的一次促銷活動,公司提供了現金券幫助第三方賣家去庫存。停止輕奢侈品的銷售也是一個原因,這部分業務對GMV的貢獻為2%-3%。此外,801大促銷受到了負面新聞報道的影響,也導致了凈GMV的下降。


Evan Zhou:第三方平臺的化妝品銷售將由品牌合作、專櫃購買和聚美海外購所取代。目前這三個渠道的貢獻分別是多少?展望如何?


高孟:目前第三方平臺的化妝品銷售主要由品牌合作取代,也有一部分由專櫃購買取代,聚美海外購部分產生的美容產品銷售量增長很快,但總體貢獻的很少。未來海外購的比例會更大。


陳歐:放棄第三方平臺化妝品銷售的原因是公司想加強與品牌商的合作,保證提供真品,三季度取得了很大進展。為了發展聚美海外購業務,公司考察了韓國,日本等國,發現市場潛力巨大,很多海外產品可以通過聚美海外購進入中國市場,屆時聚美海外購也將取代第三方平臺在這方面的作用。


Evan Zhou:公司自營化妝品業務中,獨有/自有品牌和一般品牌貢獻的GMV分別為多少?


高孟:三季度,獨有/自有品牌占總化妝品GMV的20%多一點,其中獨有品牌的GMV占比有小幅提高。


Evan Zhou:未來幾個季度,獨有/自有品牌的GMV貢獻比例是否會繼續提高?


高孟:公司預計明年獨有品牌貢獻的GMV比例會提高,也開始通過聚美海外購來增加獨有品牌的種類。


美銀美林分析師賓妮·王(Benny Wang):公司的訂單數量增長低於活躍用戶數量增長的原因是什麽?三季度,活躍用戶數環比增長4%,而訂單數量環比下降4%。


高孟:公司與知名品牌商建立了更多直接的聯系,也加大了營銷,用戶的訂單金額因此提高,所以訂單量有所下降。此外,801促銷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也到這了訂單量的下降。


賓妮·王:公司海外購的利潤率如何?對此有何展望?


高孟:跨境電商是新業務,利潤率跟品牌,訂單量和單品單價有關,稅後利潤率從百分之十幾到50%-60%。


巴克萊資本分析師艾麗西亞·葉(Alicia Yap):公司的增值稅和促銷活動如何影響毛利率?毛利率和運營利率四季度以及明年的趨勢如何?


高孟:三季度由於美容產品轉為自營,公司的毛利率只在一個月里受到增值稅的影響,促銷活動也影響了毛利率。四季度增值稅的影響是三個月,而沒有促銷活動的影響,也意味著四季度毛利率基本會持平。


運營費用四季度環比持平,營銷費用會有所增加。


艾麗西亞·葉:公司服裝業務三季度表現如何?


高孟:盡管8月到10月有輕奢侈品銷售的中止,公司三季度服裝和配飾業務的增長還是超過了100%。


陳歐:公司停掉一部分業務是為了嚴格保證產品質量。


高孟:在輕奢侈品銷售中止之前,公司的產品質量控制就非常嚴格,第三方商家必須提供品牌授權和清關記錄。目前公司已經恢複了一部分奢侈品的銷售,對供貨記錄,供應鏈的堅持更為嚴格。


JG資本分析師郭琪:公司三季度第三方平臺的營收轉化率有比較大的下降,估計可能是促銷的原因,未來的轉化率趨勢如何?


高孟:一個原因是之前提到的9月份促銷,現金券的發放影響了轉化率,另一個原因是美容產品的轉化率要比服裝高,而美容產品向自營平臺的轉移也影響了轉化率。未來第三方平臺的轉化率主要反映的就是服裝和配飾業務的轉化率,大約為14%-15%。


郭琪:公司預計明年的資本支出是多少?


高孟:公司正在天津建設倉庫,這個項目投入為1500萬美元。


花旗分析師托馬斯·張(Thomas Cheung):公司移動端貢獻的GMV占比已經達到了57%。公司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將如何影響移動端GMV未來的成長?


陳歐:公司將在獲取移動端用戶方面投入更多,也會在研發方面投入來提高移動端的營收轉化率。聚美也在和一些線下商家合作提供O2O業務。移動應用只是一個渠道,聚美也將開發微信渠道,目前不便透露更多。


托馬斯·張:公司如何提高運營效率?


高孟:三季度每單遞送費用有降低,未來這一數字下降的空間不大。


麥格理分析師:未來第三方平臺主要以服裝業務為主,公司會否因此改變此前定下的“服裝業務GMV將占公司總GMV50%”的目標?


高孟:如果一個用戶在聚美購買所有的服裝/配飾和美容產品,在服裝/配飾方面的花費將是美容產品的10倍,所有50%的長遠目標還是合理的。服裝/配飾市場非常大,不同消費者喜歡不同的產品。


麥格理分析師:達成這個目標並且穩定下來需要多長時間?


高孟:估計兩年就夠了。


麥格理分析師:目前公司服裝的銷售模式主要是閃購,而這基於服裝品牌,未來會轉向基於SKU嗎?


高孟:這個不可能,服裝閃購業務和美容產品的閃購有很大不同。


派傑分析師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免費遞送對每訂單價格有何影響?


高孟:公司二季度將遞送政策從“兩件以上免費送”變為“滿159元免費送,”對每訂單價格有影響,而三季度的訂單價格主要和產品組合,追加銷售有關。估計四季度會受季節性影響。


吉恩·蒙斯特:是否意味著明年的每訂單價格將繼續提高?


高孟:是的。


奧本海默分析師艾拉•季(Ella Ji):如果未來公司50%的GMV由服裝/配飾貢獻,其余50%中,美容產品占比多少?聚美海外購,品牌合作,專櫃購買以及自有品牌未來GMV貢獻的占比是多少?公司每個門類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


高孟:美容產品業務貢獻的GMV中20%來自自有商品,30%來獨有產品。自有商品的毛利率約為70%,獨有產品過去的毛利率有50%,但是目前低一點。不過,自有商品和獨有產品依然是利潤率增長的驅動力。聚美海外購直接從海外的品牌商處購入商品,而不是從其在國內的分銷商;聚美海外購所貢獻的GMV主要視中國政府何時降低化妝品相關稅率,此前表示會在一年內下調。


艾拉•季:公司通過品牌合作與專櫃購買得到的SKU是怎樣的?比如,從雅詩蘭黛購買什麽產品?這個和消費者能在商場櫃臺買到的東西一樣嗎?和天貓上雅詩蘭黛店里的商品一樣嗎?


陳歐:和百貨商場是一樣的,但是一段時間合作之後,品牌商可能為我們定制利潤率更高的聚美獨有產品。


高孟:目前所有的雅詩蘭黛商品都是來自百貨專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Robert Lin:公司美容產品的價格與競爭對手相比有何優勢?聚美海外購未來的利潤率可以達到多少?公司目前合作的服裝鞋帽品牌商有多少?明年可以達到多少?


高孟:公司的價格和唯品會差不多,大部分商品價格比天貓低。三季度的業務結構調整會令利潤率在幾個季度內受到影響,不過隨著自有品牌商品和獨家售賣商品數量的提高,利潤率明年將回升。未來公司將以毛利潤在總凈GMV中占比22%為基礎,進一步提高。


與公司合作的服裝配飾品牌商有幾千個,未來這一數字會隨著合作標準的提高而將降低。


陳歐:在公司最近與星期六集團合作的促銷活動中,兩天時間銷售額超過2000萬,是普通促銷的30倍,我們分析主要是因為自營銷售。雙十一期間,公司的運動品牌銷售有很大提高。


華興資本分析師:公司營銷費用占營收比例下降,而用戶數卻在上漲,是不是意味著定價因素在用戶獲取上有更大作用?



高孟:公司三季度增加了240萬新用戶,定價對於獲取用戶很重要,不過在商品和服務上的差異化令公司更加具有競爭力。(源自新浪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55

B2C電商數據對比:聚美增長放緩 京東虧幅減弱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83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27 10:46 編輯

B2C電商數據對比:聚美增長放緩 京東虧幅減弱

作者:雷建平

當當日前發布財報,財報顯示,當當2014年第三季度交易總額(GMV)37億,其中第三方平臺業務17.4億,總營收首次突破20億,同比增31%。當當還實現連續4個季度盈利。

隨著當當公布第三季度財報,國內主流B2C企業均公布這一季度財報。對比各家B2C數據,可發現有趣現象,如相比上一季度,各家增長均有所放緩,這其中以聚美表現最為明顯。

由於國內電商價格戰力度減弱,唯品會 、聚美、當當均已實現持續盈利,最大的B2C企業京東則持續虧損,不過,最新3個季度非常明顯的變化是,其虧損的幅度大幅改善。

B2C企業Q3集體增長放緩

B2C企業總規模對比(騰訊科技制圖)

財報顯示,京東第三季度凈營收290億元(約合4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1%,較上一季度增長僅1%。唯品會凈營收達8.826億美元,同比增長130%,環比增長僅6%。

當當第三季度營收20億,較上年同期增31%,較上一季19.6億僅增長2%,聚美優品第三季度凈營收1.54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較上一季度基本無增長,在各家中墊底。

B2C企業第三季度受騰訊科技調查的《暗訪電商假貨鏈條》影響很大,騰訊科技7月曾報道,供應商祎鵬恒業通過多個電商平臺銷售假冒服裝和手表,電商平臺對異常投訴置若罔聞。

這加大監管部門對電商平臺售假的處罰力度,也間接影響到B2C企業第三季度的財報表現。其中,對聚美的影響最大。

由於聚美凈成交總額、毛利率環比均下降,營收連續2個季度環比0增長,運營利潤更同比降16%,這使得聚美當日收盤時跌4.22%,盤後股價更暴跌11.83%,股價低於20美元。

聚美高管表示,正將第三方平臺化妝品銷售業務絕大部分轉移至自營業務,預計四季度完成。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是將更好的控制產品的質量,不過,也會影響聚美平臺進一步做大。

聚美毛利率最高 京東墊底

B2C企業毛利對比(騰訊科技制圖)

幾年前,B2C企業陷入價格戰,毛利率偏低,如今,隨著易迅退出B2C市場競爭,蘇寧、國美(微博)更專註商業本質,阿里巴巴、京東也上市,電商行業的競爭開始減弱,毛利率明顯提升。

如京東第三季度毛利為35.45億元,較上一季度大幅增加,毛利率為12.2%,較上一季度提升了1.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的9.8%提升了2.4個百分點。

當當毛利率已連續數個季度維持在18%水平,較2012年時期有明顯改善,一方面是圖書領域競爭減弱,另一方面是當當擴充品類。當當CEO李國慶將其比喻為“開著飛機修飛機”。

唯品會第三季度毛利潤2.195億美元,毛利率為24.9%,高於上年同期的24.2%。從毛利率的角度看,第三季度唯一下滑的是聚美,應為受停止平臺第三方奢侈品銷售的影響。

電商領域毛利率體現出明顯的特征,即3C低於圖書,圖書低於服裝,服裝低於化妝品,這表現在京東毛利率最低,剛超過10%,聚美則高達近40%,領先其他B2C企業。

僅京東運營利潤率為負

京東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4.066億元,較上一季度出現大幅下降,京東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為-1%,較上一季度減少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擴大1個百分點。

B2C企業中僅京東運營利潤率為負數。當當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同樣不高,僅為0.7%,最近4個季度一直在不到1%的水平,不過,當當已連續幾個季度運營利潤為正。

唯品會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為213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00萬美元增長76.6%。唯品會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為2.4%,上年同期運營利潤率為3.1%。

聚美優品第三季度運營利潤17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2040萬美元下降15.8%;聚美優品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為11%,較上年同期下降了6個百分點,較上一季度下降3個百分點。


B2C企業運營利潤率對比(騰訊科技配圖)

即便運營利潤率同比環比出現大幅下降,聚美的運營利潤率仍遙遙領先其他幾家B2C企業。

京東依舊虧損 但虧損明顯縮小

B2C企業凈利潤對比圖(騰訊科技制圖)

如今B2C企業不再是虧損的代名詞。當當第三季度凈利潤2450萬元,雖然較上一季度下降15%,但相比上年同期虧損2790萬元,依然明顯改善,其還有余力投入移動端等領域研發。

唯品會第三季度凈利潤為2770萬美元,雖然較上一季度下降14%,但較上年同期的1200萬美元增130.3%,唯品會第三季度凈利率為3.1%,上年同期凈利率也為3.1%。

聚美第三季度凈利19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30萬美元增長88.6%;凈利率為12.4%,去年同期為8.4%。從凈利的角度看,唯品會和聚美雖然規模不算大,但日子過得最好。

當前唯一虧損的是京東。京東運營虧損達4.066億元,由於第三季度利息收入1.98億,扣除利息成本3224萬後,仍當季貢獻1.66億元,京東才只虧1.644億元(約合2680萬美元)。

不過,京東的虧損也需理性看待。從過去3個季度看,京東的虧損呈現逐漸大幅減小的趨勢。

此外,京東的虧損很大程度上並非是業績虧損,而是計入了無形資產的攤銷費用等,如第一季度虧損37.95億,主要是計入一筆36.70億元股權支出,其給予了京東CEO劉強東。

京東第二季虧5.82億,主要源於與騰訊戰略協議中所涉及資產及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的攤銷費用,京東第三季度同樣計入與騰訊戰略結盟產生資產和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攤銷。(來自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