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如何振興紙媒,這是個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2/154822.shtml
導讀 : 用“技術”來讓紙活下來,反而是抵擋“技術趨勢”本身。與其想學J.K.羅琳筆下《預言家日報》的“技術”,不如學學其內容上的創新。紙媒真正的新聞基因如何傳承才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近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爭”被再一次炒熱。新媒體有人表示:“報紙除了倒閉沒有別的出路、新舊媒體不可能融合、紙媒轉型做獨立APP的時機已經過去。”網上的爭論更多是以體制、內容、為出發點。
從科技角度來看,很多人都說AR技術或許是“紙”的新機遇。因為AR技術可以創造新的閱讀環境。但我認為這些是早期不成熟的概念。AR技術拯救不了紙的頹勢。狹義上的AR是利用手機或者平板,創造出新的三維環境。當然此類AR顯示出的內容不是指脫離任何屏幕的3D立體畫面,而是指在屏幕上展現出結合當下空間而顯示的內容。讓屏幕利用攝像頭來捕捉信息,並且會隨著你的移動呈現不同的角度。
廣義上的AR是指使用穿透式的HMD甚至是裸眼可以看到“真實的圖像”。
狹義AR的造價紙媒無法承擔
未來每個人都會拿著手機去看每天的紙質晨報? 舊的紙媒已經和和AR技術結合了很多年,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都玩過手機拍一拍出現“二級界面”。相對的講,最成功的案例是13年日本的《東京新聞》,為了吸引更多的兒童看報,專門設計出了AR模塊:智能手機用攝像頭捕捉到一些文章時,手機上會出現一些卡通形象。

但是這又有什麽用呢?所有的的大媒體都想借助AR拯救紙媒:在紙媒固定版面的“一級界面”上增加移動設備AR這個“二級頁面”。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紙媒或許可以借助此技術彌補“無法統計數據”、“無法檢測廣告投放效果”的不足。但事實是,沒有一家紙媒真正長期的使用了紙+屏幕結合的方式。尤其是報紙類。
有人說,營銷是另一種情況,如宜家的AR宣傳冊可以讓3D圖像的的桌子“擺放”客廳里看效果。AR與報紙結合可以一定程度上節省那“浪費的50%的廣告費”,讓平媒廣告也有KPI。但如前面所說這不能煥發其生機。
用於營銷AR的內容是廣告商自己制作的,同一組廣告可以投到不同的期刊雜誌上。這與期刊雜誌本身自產內容的提高和交互的提升沒有關系。要知道,AR應用的圖像渲染,以及後臺數據庫的建設是需要每次都更新的。每個新的新聞事件就去做一次開發幾乎是不可能的。從資金角度來說也很難有資本會直接和傳統紙媒進行合作。
就算前期有人嘗試,這些“特別刊”也會保持在人們無法承受的價格,頂多可以搞一次眾籌,出一個紀念版。未來在收藏級別的畫冊、廣告宣傳冊、兒童教育書籍上AR會有一波爆發。但對平媒內容本身可能改變不了太多。
廣義AR如果與紙結合成功,那麽紙的概念也沒有了
《哈利波特》的電影中的魔法報紙,多年來也有無數的雜誌商、電子書廠商去“實現”。紙媒管這種新型報紙叫交互式新聞紙。
比如美國《娛樂》周刊曾在一期將厚度為2.7mm配備了鋰電池的屏幕嵌入到雜誌上,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效果,因為上面容納的視頻的時間僅僅有40分鐘。去年AnOther這部時尚雜誌在3月5日“出版”的限量版中,也安裝了高清LED的屏幕,售價高達125歐元。
當然在16年的三月五號,美國科技媒體也扒出了谷歌悄悄申請的新專利:谷歌在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的兩個AR專利被曝光。可交互的AR“書籍”,“書籍”內部加載了揚聲器、壓力傳感器和閱讀裝置。

國內都說這是紙質書的新形態。可又有幾個人知道:去年谷歌上千項新專利,並不是每一個都會去落實到實際產品的。今年谷歌和微軟在AR上的發力點完全不一樣,微軟花大力研發的HoloLens屬於頭戴式AR設備。谷歌則選擇Project Tango項目繪制出周圍世界的 3D 模型。紙質書專利只是谷歌做的一個實驗而已。
所以我們為了得到一個紙“未死”的結果,就要給之安裝上電子屏幕,或者是開發一套AR畫面嗎?可能未來這些更容易成為收藏品,紙媒將慢慢成為為社會小部分人消遣的內容渠道。看紙質的雜誌將是很風雅的,但終將不會是普遍的。

所以用“技術”來讓紙活下來,反而是抵擋“技術趨勢”本身。與其想學J.K.羅琳筆下《預言家日報》的“技術”,不如學學其內容上的創新。紙媒真正的新聞基因如何傳承才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VR看天下,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紙媒界大牛也扛不住了?華爾街日報鼓勵員工主動買斷離職
據路透社報道,援引《華爾街日報》總編輯Gerard Baker的一份備忘錄稱,《華爾街日報》正準備讓相當一部分的員工買斷勞動合同。
Baker表示,為了限制非自願裁員的規模,《華爾街日報》將會面向全世界的員工——包括管理層和普通員工——提供買斷雇傭合同的機會,他們將會獲得自願離職補償。如果員工願意參加買斷,則應該在10月31日之前向人力資源部發出郵件,同時聲明“我願意加入《華爾街日報》新聞部主動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計劃”。
本周早些時候,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William Lewis宣布了一項為期三年的成本削減計劃,以應對當前印刷廣告下降給公司帶來的財務危機。Lewis在這項代號為“WSJ2020”成本削減計劃概述中稱,該計劃旨在促進《華爾街日報》新聞部門逐步實現現代化,以及改善該部門的移動和專業信息商業產品。
同時,據美國媒體Politico報道,在一份意外發錯的電子郵件中,同樣隸屬於道瓊斯公司的媒體《巴倫周刊》也被爆出已經制定了裁員計劃,下周將會實施。
《巴倫周刊》的總編輯Ed Finn在這份郵件中表示,《華爾街日報》已經通知了員工,將會提供比正常高出1.5倍的員工買斷合同補償,“但是如果我們給《巴倫周刊》下周將要解雇的員工,提供正常的離職補償,這將會引發問題,請給我一點意見。”
這名高管稱,他的這份電子郵件準備發送給《巴倫周刊》的管理層,但是意外發送給了更多人。
《華爾街日報》隸屬於美國道瓊斯公司,後來,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斥資50億美元收購了道瓊斯公司。目前瓊斯公司一位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置評。
周顯:紙媒短期不會消失
1 :
GS(14)@2016-03-11 12:23:0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據說,在不久前,美國開了一個傳媒會議,由全世界各大紙媒老闆去出席,大家協議同意,在今後5年之內,紙媒都不會執笠。這是因為,在今日的世界,紙媒仍然擁有大量的廣告,一旦快速執笠,整個產業生產鏈,包括了消費業的budget,都會遭受到極大的衝擊,恐怕經濟體系承受不了。
所以,香港的某位傳媒大亨回來之後,也暫不去摺掉手頭的紙媒了,只是調整budget。至於告訴我這件事的人,也是一位傳媒大亨,也有份簽了這份協議,因此其話也有一定的可信性。
這位傳媒大亨說,直至今天為止,網媒還未能取代紙媒,收入遠遠比不上。人們在網媒看到廣告,往往一click就走,但是看紙媒,則被迫不能不看,至少也會心裏面有個印象。
我說:「我們看紙媒,會全本全份一起看完,但看網媒,則只看幾單,但如果只有幾單新聞,又怎可以把整個機構的餅做大呢?」
免費報收費報 如創板與主板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會搞紙媒,而不搞網媒,因為紙媒的客戶付了錢,必然會珍惜每一頁版位,隻隻字都啄到實,所以其廣告,也會比較有效力,其內容的影響力也會比較大。
傳媒大亨說:「人們問我,免費報和收費報的分別,我會回答說,咪好似創業板和主板的分別囉!」
我大笑,這個比喻真好!
[周顯 投資二三事]
紙媒變陣谷數碼收入
1 :
GS(14)@2016-07-06 07:46:53【本報訊】近年網媒發展百花齊放,傳統媒體亦積極轉戰網上,紛紛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及各式網站,一下子傳媒老闆似乎都放眼網上,認定網媒將成傳媒機構的收入來源。本地主流媒體中,以壹傳媒(282)最早拓展數碼媒體業務,至今年3月止年度,集團總收益減少21.3%,但《蘋果日報》數碼版錄得收益大幅增長20.1%,更錄得3,520萬元盈利,《蘋果日報》的數碼(手機及網絡)版本維持全港最多人瀏覽互動新聞平台的主導地位,每日來自各渠道及裝置的瀏覽人次逾3,720萬。經濟日報(423)早前亦明言,公司廣告宣傳平台出現結構性改變,重心由印刷媒體轉至電子數碼媒體,未來將繼續在所有業務分部加強數碼發展。《明報》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685)亦預期,數碼產品及服務將成日後主要收益來源之一,今年度更首次公佈有關明報應用程式的數據,截至3月底的下載次數達73.2萬次。星島(1105)於2014年推出網站「頭條POPNews」,推短片形式新聞後,今年3月再次向與其有關連的網絡媒體《巴士的報》注資210萬元,前後合共投資1,089萬元取得公司三成股份,同時令《巴士的報》整體估值達3,630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5/19681746
【大學開學】紙媒衰落?兩代傳媒學生又點睇?
1 :
GS(14)@2016-09-06 04:42:45森美和YY年紀雖然相距23年,但聊起來卻很投契。
中大新聞及傳播系(新傳系)可說是不少傳媒人的搖籃,森美也是其中之一。「我讀大學的時候,已經在商台打工,算起來已經二十年多了。」他憶起以前一大清早就會和同學待在編綵室,每人看兩三份報紙再討論,「我好喜歡那種氣氛。」他說。YY則是新傳系的三年級學生,現在在100毛當雜誌編輯,「其實我自小就想當唱片騎師,文憑試後也是將新傳系放首位。」他苦笑,「不過現在要夢碎了。」森美在旁問,「怎麼夢碎了?」「你剛剛不是說這是夕陽工業嗎?」「你不應該這樣說,紙紮也是夕陽工業,但當你夠愛紙紮,願意堅持你的夢想,你就不會管它是不是夕陽工業吧?」他們兩人年紀雖然相距23年,但聊起來卻很投契。
當每人都無時無刻拿着手機看Facebook,似乎已經宣告紙媒的沒落。紙媒賣的是昨天的新聞,然而網媒賣的卻是即時的新聞。自雨傘運動後,網民更加依賴網上發佈的即時資訊,而傳統媒體也開始在網上尋找議題,「以前紙媒多有議題的框架(Agenda Setting),基本上就是它主宰所有的報導。但現在我們當100毛雜誌編輯,卻要在網上收集大家炒熱了的話題,再結集成書。」然而森美卻不太同意,「我覺得是沒分別的,以前我們會去街市、麵包店挖題材,現在不過改了在網上挖吧,記者還是要留意社會的。」以往紙媒靠的是銷量,現在網媒則是依重點撃率與網民的參與(Engagement)。YY認為,「點撃率就是要引發共鳴感,讚好和留言數目不過是它的指標。」但森美卻擔心,當大家盲目追求點撃率時,無疑會令部份深入的報導石沈大海,「想點撃率高,題材的受眾就要廣。」我們平日看Facebook,每一個發文也只用兩秒來看標題,再用兩秒來點讚好(或選嬲嬲)。然而讀一篇深入的報導,短則五分鐘,長則三十分鐘,試問又有幾多人願意花時間去看呢?記者:黃映嫚攝影:周芝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05/19760066
廣告界:網媒已佔三成市場 入場門檻低 與電視紙媒三分天下
1 :
GS(14)@2016-10-24 05:54:20【明報專訊】傳播媒界近年變化翻天覆地,著名廣告公司The Bees Group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曾錦強表示,現時網媒已佔廣告市場三成比例,與電視及紙媒分庭抗禮。他表示,網絡廣告崛起是由於消費者習慣轉變,亦出於播放成本的差異,「網絡廣告同電視廣告的成本差5至10倍,就算話兩者相差10倍亦不為過。」
明報記者 溫婉婷
根據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數據顯示,2015年香港全年的廣告收入為460億元,當中電視廣告佔31%,紙媒佔38%,其餘為電台、戶外及網絡廣告。
網絡廣告支出每年雙位數增
不過,一年光景不到,市場似乎又出現變化。曾錦強表示,現時電視廣告市佔率為30%,當中逾九成屬免費電視,但有持續下跌的趨勢;而網絡行銷(digital marketing)的佔比已於5年間翻了一倍,從5年前約15%市佔率,躍升至現時的三成至四成,而網絡行銷的廣告支出每年維持以雙位數字增長,走勢凌厲。至於紙媒方面,他笑稱:「紙媒跌得更勁,尤其是收費報紙同雜誌,你見雜誌廣告支出按年跌三成。」
他續稱,現時整體廣告支出有下降趨勢,除了因為經濟欠佳,亦因為客戶趨向以網絡作為廣告宣傳途徑,而兩者價位差異動輒可達5至10倍。一般而言,廣告的成本主要分為製作費用及媒介費用,媒介費用視乎客戶要求在什麼途徑落廣告,「TVB(電視廣播,0511)黃金時段落廣告費要6位數字,客戶選擇於電視落廣告,對於廣告畫面等要求都會較高,製作費亦相應提高,所以最終網絡廣告同電視廣告費用可以差10倍」 。
與電視廣告費用相差10倍
然而,兩種媒介費用的差異,廣告界亦可能受惠。本地廣告公司Secret Tour Hong Kong負責人鍾振傑表示,目前公司八成廣告為網上廣告,而網絡廣告的入場門檻較低,亦較適合較新、規模較小的廣告公司。他說:「如果你要落電視廣告,再搭配成個組合,我會勸你無百幾二百萬都不要落;但網上廣告可能十幾二十萬都夠確保瀏覽數量,譬如facebook廣告最低百多元都可以落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30&issue=20161024
【紙媒衰落】跳過書商 插畫家集資賣書求出路
1 :
GS(14)@2016-12-31 10:18:34八十後設計師Rap Chan畫了一粒塵,創作成角色Dustykid,通過插畫及短句安慰人心。(蘋果日報)
作者出版一本書,所得收益要跟書店、出版社及發行商攤分,影響作者收入。印刷媒體衰落,出書收入微薄,但Dustykid插畫家Rap Chan仍想堅持出版實體書,用集資的方法出書。
八十後設計師Rap在2012年創作了一粒「塵」,即是透過Dustykid幫他講故事。他的作品多為鼓勵治癒短句或是小故事,「Dustykid帶出正能量,唔hardsell,唔會好肉麻叫你加油,佢只會話條路要自己行,但我可以陪你行。」他的插畫窩心又貼心,是很多人的心靈加油站,亦幫助不少情緒低落的粉絲重拾信心,專頁吸引了八萬多人讚好。
Rap推出過六本書,發現在書展賣書的數量,等同在書店賣一年書的數量,但在書展賣,分到的利潤更多,令他考慮轉換賣書方式,不用短租商店賣書及相關產品,負擔高昂租金,或跟出版社、書店等攤分收入。他最近推出了一個集資計劃,讀者可訂閱書籍,以往一本書零售價78元,假設訂一年,共12本書價錢只需$500,平均每本只是42元,還附送禮物,比較划算。「當售賣的作品有一定訂閱量,每月都能維持穩定收入來源,藉着集資計劃便可跳過地產及租金等問題。」訂閱者明年2月中便會收到郵寄的書,集資最近已達標,他覺得很鼓舞。集資網址:
https://storybook.dustykid.org/截止日期:12月31日記者:梁慧琳攝影: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Dustykid最近繪畫以黑洞為主題的插畫,很受歡迎。(互聯網)
Rap於書展賣書情況,比在書店銷售更理想。(互聯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31/19881994
反特朗普效應 不信網上新聞 紙媒起死回生
1 :
GS(14)@2017-03-05 23:03:292017-02-22 EW
美國紙媒經歷漫長嚴冬,報紙賣盤、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但隨着話題性十足的大選揭幕,政客為嘩眾取寵博取選民支持,在社交平台大肆散播虛假言論,美國人更渴求真相,認同優質新聞有價,不應盡信免費任睇的網上新聞。
特朗普當選總統亦帶動更多美國人關心政局,看重傳統老報的公信力。事實上,特朗普上任後,多次大罵紙媒記者是「地球上最不誠實的人」,他敵視傳統傳媒的態度,激起不少讀者鋤強扶弱,掏腰包支持這些老報,捍衛新聞自由,發揮監測政府作用。
被特朗普點名抨擊的《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成功轉虧為盈,後者更計劃增聘六十名記者,難怪有人多謝這位狂人總統,為垂死求存的紙媒帶來第二春。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主流傳媒一向不咬弦,又經常與紙媒記者隔空開火,新鮮熱辣的事件是《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成員於大選前一年,已跟俄羅斯官員有密切聯繫。特朗普起初否認其事,但事件發酵一段時間,新聞材料愈揭愈多,真相呼之欲出,上任五天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被揭發隱瞞與俄羅斯大使通話內容,在輿論壓力下被迫閃電落台。
其實自特朗普參選以來,他與《紐時》的「牙齒印」便數不清。該報曾揭露他十八年沒有交過稅,又涉及性騷擾,並曾刊登特朗普辱罵別人的語錄。最出位一擊是特朗普勝選的翌日,發表社論稱「特朗普先生是現代歷史上最缺乏準備的當選總統……他的氣質不適合領導一個擁有三億二千萬人口和多元族群的國家。」
特朗普絕非省油的燈,他多次開名批評《紐時》,更曾發律師信指有關報道誹謗,要求撤回及刊登全版道歉聲明,結果《紐時》不賣賬更不屈服。特朗普便在社交平台指《紐時》快要倒閉,又指該報因「反普」會損失大量讀者群。
「後真相」令真.真相更可貴
不過,事實剛剛相反。特朗普當選後一星期,《紐時》紙本銷量大增,網上訂戶亦增加四萬一千人,成為一一年建立網上收費模式以來,訂戶增長最多的一周。在大選前後,《紐時》更足足增加十萬訂戶,股價一度上升。
《紐時》之所以能夠成為紙媒的奇葩,除了因為讀者在「反普」情緒驅使下,甘願自掏腰包買一份特朗普敵系報章,以表支持。另一個原因是美國政壇充斥着「後真相政治」,意思是指政客說謊不再是為了瞞騙,而是鞏固目標選民的偏見,換取共鳴與支持。
政客大話連篇,美國人更渴求真相,講求事實考證的新聞變得更有價值,部分美國人不再信賴網上免費新聞,付錢買新聞也成為常態。在這種社會氣氛下,歷史悠久、擁有金漆招牌的老報,再次合美國人的胃口。
另一份百年老報《華盛頓郵報》,過去亦與特朗普針鋒相對,去年初率先報道特朗普為退伍軍人籌集的捐款去向不明,又報道特朗普刻意將前總統奧巴馬與奧蘭多槍擊案聯繫在一起。特朗普一怒之下,一度撤銷該報的白宮採訪證。但《華郵》拒絕向強權低頭,贏取不少「反普」讀者支持。
線上線下相得益彰
創立於一八七七年的《華郵》,因踢爆「水門案」導致前總統尼克遜引咎下台,自此奠定《華郵》的江湖地位,惜近年銷量每況愈下,每年紙本平均發行量持續下滑,跌出美國四大報業的行列,市場佔有率不敵《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等。
二○一三年,該報賣盤給網絡零售巨擘亞馬遜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貝索斯。貝索斯明白《華郵》最珍貴的資產是其公信力,以及在社會的影響力,只有一直維持紙本發行,才能保持社會輿論影響力,所以無意叫停紙本發行。
《華郵》網上新聞始終是大趨勢,能讓讀者獲取最即時的資訊,而且想要報紙多人閱讀,首先要盡量擴大讀者群,把文章發布於臉書上,吸引讀者留意及追看紙本的詳細報道。適逢遇上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總統大選,大批讀者訂閱《華郵》的紙本及網上版,緊貼局勢發展。
《華郵》紙本銷量激增,最近更擊敗《洛杉磯時報》成為美國報業前四強。線上線下業績彪炳,成功令《華郵》轉虧為盈,該報高層宣布今年將增聘至少六十名記者職位,加強突發新聞、偵查報道及影片的元素。屆時《華郵》的記者總數將增至七百五十人,成為全美規模第三大的報紙。
眾籌新聞機構捐款勁升
除了百年老報,擅長深度報道的自由派雜誌亦甚具市場潛力,靠眾籌起家的雜誌《母親瓊斯》(Mother Jones),近半年接獲的捐款有增無減。《母親瓊斯》在特朗普當選後的一天內,新增訂戶是平日的十倍,那一周所收到的一次性捐款更是平日的二十三倍,總讀者人數較平時增加二十倍。
另一間眾籌新聞機構ProPublica的總裁托費爾(Richard Tofel)說,大選期間收到的一次性捐款已達二十五萬美元(一百九十五萬港元),相對二○一五年全年,各種不同的捐款,總和也不過是二百三十四萬港元。他坦言,在這段時間,平均每分鐘收到一筆捐款。「有很多人認為,要回應大選,要進行公民行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支持傳媒。」
撰文:梅思貽 攝影:路透社、資料圖片 設計:美術組
財經評論:聽說紙媒已沒落
1 :
GS(14)@2017-07-01 10:18:43聽說紙媒沒落,那一年大家都如斯說。然後傳統報章要收費是原罪,免費報章如泉水湧現,因為既然賣紙不值錢,餓狗就搶屎,搶廣告搶市場才是王道,結果賣浮誇的搶不到,但即使是搶到的,一樣要盈警。無辦法,紙媒就是要沒落,你看地鐵還有誰看報?人人都在做低頭族,大家如此說。然後報章新聞隔日刊登是死罪,即時新聞才是生路,鬥銷量變鬥click量,網媒如雨後春筍,記者地位花紅掛鈎like數,搶like變呃like,呃like變push like。但混戰過後又突然發現,資訊越來越廉價,搶到click沒搶到收入,呃到like沒呃到廣告,說到底cut cost凍薪減薪裁員最實際。就是說,網媒發達紙媒淪喪,大家繼續這樣說。然後新聞媒體沒有粉絲就是賤,社交媒體赫然變商業戰場,手指一掃不用一秒,吸睛就是勝利,嚴肅深度報道無市場,色情緋聞抽水潮文核突港姐內容農場最有noise,看不到資深記者的價值,年輕小編才是明日之星,過30歲要擔心被嫌太out。結果資訊廉價變零價,haters引來一大堆,廣告商說太cheap,廣告收入還不如一班借新聞內容抽水上位的KOL,而今年書展主題是旅遊書,千萬人寧願花二百大元買一個必遊景點,也沒有人願意花八元買一天世界資訊。你看,傳媒就是墮落!大家還是如是說。然後,無常識多錯字質素低心地差變成記者的標籤,傳統媒體由主導輿論變輿論主導,專業變業餘,年輕人嗤之以鼻,因為都自覺是輿論中心。原來這邊低質新聞最高hit rate,那邊大家仍口叫要高質內容,但驀然回首,獨家被裁盡、健筆被外判。又折騰幾年,才終於發現那餅沒有越做越大,那餅是被搶得支離破碎,有人埋怨對手長蝕又不結業是做壞市,原來都在等對家死。果然,紙媒沒落呀!大家還在說,然後手指一掃,掃過脫歐大選劉曉波,停留在旅遊購物網,留一句毒果早唞,like一個變種長輩圖,share一篇十個你不知道的乜乜乜,跟手咒罵這專欄在寫垃圾文……。記者:林靜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8/2007097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