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3 10:46 編輯
移動互聯網行業深度報告:移動互聯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作者:宏源證券 易歡歡 馮達 聞學臣 投資要點: iphone6加入NFC支付將極大刺激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二維碼支付推進速度提升,銀聯、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以及其他互聯網巨頭也將隨之有所動作,以二維碼和NFC為代表的兩大陣營之爭一觸即發,技術創新與利益博弈決定最終格局,其中二維碼陣營有望搶占先機,看好基礎設施搭建和生態運營服務兩條投資主線。
身份識別和通信技術雙引擎拉動近場支付技術創新。身份識別技術包括交易介質和身份驗證兩個內容,交易介質包括磁條卡、金融IC卡、二維碼等,用以存儲用戶身份和賬戶信息,身份驗證包括密碼、指紋、瞳孔等新型技術;近距離通信技術則包括藍牙、紅外線、NFC等技術。兩條技術主線的演進可以組合不同的創新支付模式。
以二維碼為代表的無卡支付和以NFC為代表的有卡支付兩大陣營將掀起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Iphone6的發布為NFC陣營註入新力量,受此刺激,阿里巴巴、騰訊勢必將加速推進二維碼支付,銀聯則將面臨巨大壓力並可能出現搖擺,其他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巨頭也會隨之湧入移動支付市場,基於移動支付的移動互聯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同時,2.4GHz的回歸則為運營商的未來方向帶來新變化。
移動支付之爭的關鍵在於基礎設施生態體系的構建,二維碼支付有望搶占時間賽道。支付是典型的雙邊市場,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和豐富應用場景是極重要的兩個切入點,二維碼支付有望搶占先機,主要源於以下三點:1、二維碼支付的利益相關者較少,容易達成一致行動;2、支付寶實名註冊達3億人,微信用戶突破6億人,用戶基礎優勢明顯,使用習慣初步形成,占據移動支付的關鍵一環;3、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機制靈活,投資意願和能力極強,為搶占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節點,可能將不計成本地補貼商戶以拓展應用場景。
重點推薦新大陸、中科金財、用友軟件;推薦石基信息、新開普。
一、移動支付技術兩條創新線 移動支付的前世今生。移動支付衍生於電子支付,是一種集互聯網技術、金融技術和通信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支付形式。移動支付業務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最早出現在美國,但是在本世紀初時由德國、日本和韓國首次將其實現商業化應用。移動支付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年-2005年探索期,德國、韓國和日本相繼開發出“Paybox”、“MONETA”和“Suica”等移動支付系統或業務,移動支付的商用也並非一帆風順,2002至2004年期間,Vodafone、T-Mobile等著名公司均未能在移動支付領域有所突破;第二階段2006年-2010年快速成長期,日本電信運營商NTTDoCoMo入股日本第二大便利連鎖店Lawson開戶手機錢包服務,PayPal等第三方支付亦開始推廣移動支付業務,這一階段硬件設備逐步完善,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大增,全球的移動支付進入快車道;第三階段2011年-2014年爆發性成長期,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電商等移動支付領域的新玩家的介入,而呈現爆發性的增長,2011年時移動支付交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2012年時交易規模達到1631億美元,2013年交易總額將達到2354億美元,用戶數達2.452億人。
身份認證與通信技術雙引擎,拉動近場支付向前演進。基於支付交易結算的即時性的不同,移動支付可分為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不同於遠程支付直接將互聯網技術嫁接到移動設備上,近場支付還需要移動設備與識讀終端具備統一的技術基礎以及配套的硬件構造,以滿足對用戶賬戶信息的存儲、識別及驗證功能。從二維碼到NFC標簽,從密碼驗證到指紋驗證、瞳孔掃描,移動支付功能的實現依托於身份認證技術的創新與演進。另一方面,移動終端與識讀終端通過近距離通信技術相連接,為信息識讀與賬戶驗證提供信息傳輸的前提。根據近距離通信技術的發展,近場支付形式由紅外線支付、藍牙支付、聲波支付、iBeacon支付(低耗藍牙)和NFC支付等形式不斷創新。隨著商業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以二維碼和NFC支付為代表的近場支付模式日趨完善,逐漸獲得市場的青睞。
(一)身份識別技術演進 身份識別包括對交易賬戶信息的存儲識別和對用戶身份的認證。賬戶信息存儲和識別依托於各類前端介質,如一維碼、二維碼等軟件介質和金融IC卡、NFC標簽等硬件介質。對用戶身份的認證關系到用戶賬戶的安全,常用的是靜態密碼、動態口令、短信驗證、SE芯片和生物識別等手段。
交易介質的更替是一場技術主導的革命。交易介質用於存儲用戶的身份信息和賬戶信息,要求實現高穩定性和安全性。一維條形碼是最初的用於識別的軟件介質,隨著二維碼編碼技術的興起,產生的二維碼可以容納比一維碼高出幾十倍的信息量,並且可對文字、照片、聲音等信息進行數據化編碼,從而獲得市場的熱捧。而硬件介質中,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催動銀行卡由傳統的磁條卡向更安全系數更高的金融IC卡過渡。
一維碼,亦稱為條碼或條形碼,是將粗細不等的黑條和空白,以及下方對應的數字或英文字母,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排列組成,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標識符。一般應用於商品流通、銀行系統等多個領域,根據不同的條空比例每平方英寸可以容納250到1100個字符,包括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等信息。一維碼只具有識別功能,如需更詳細的商品信息需要數據庫進一步配合。
二維碼是一種黑白相間可讀性條碼,它由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組成各異的圖案,作為賬號、交易價格等交易信息的載體。二維碼不僅可用於識別信息,還是一種基於賬戶體系的新型支付手段,其作用前提是通過配套終端生成二維碼,識讀終端識別成功後取得支付數據,然後通過網絡實現遠程支付。二維碼制作成本低、可存儲1848個字母字符或2729個數字字符、容錯能力強(損毀面積達50%仍可恢複信息),其可用於商場購物、電子票務等,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移動支付手段。二維碼技術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形成,韓國與日本是使用二維碼支付較為普遍的國家,普及率高達96%,目前我的二維碼支付剛剛興起。此前財付通和微信一度將二維碼支付推到一個市場的熱點。騰訊甚至推出以二維碼支付為核心的微信POS機“微POS”樣機。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郵儲行等金融機構亦在手機銀行App中嵌入二維碼支付。
電子標簽是指應用於射頻識別技術和NFC技術中的電子標簽。以NFC支付為例,NFC支付就是由NFC終端設備與無源NFC標簽之間的通信保障的。NFC標簽是數據的載體,其綁定了一個全球唯一的編碼,並在出廠時寫入存儲器中。NFC無源標簽由天線、射頻模塊、存儲器等多個組件構成。天線用於收取信號和傳遞信號,存儲器使於存儲信息。標簽的工作能量由讀寫器的射頻場提供。與條形碼相比,電子標簽有穿透性和無屏障閱讀的特性。條形碼掃描機必須在近距離且沒有物體阻擋的前提下才能準確識讀條形碼,而電子標簽的識讀不需受阻擋物的限制。
銀行磁條卡,是目前最常見的銀行卡類型。從本質上講,磁卡與磁帶、磁盤的原理一樣,它利用磁性載體來記錄用戶身份、賬戶等信息,與讀卡器配合使用。磁條中包含的信息有限,最多僅可存儲107個字符。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往銀行磁條卡技術簡單,磁條信息極易被複制,偽造磁卡條、盜用磁卡信息等案件的頻繁發生。
目前市場上廣泛推廣一種新型的芯片型智能卡——金融IC卡。金融IC卡(IntegratedCircuitCard)是一種集成電路卡,它是利用現代先進的封裝技術、基板技術等,將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芯片嵌入到卡基中制成,通過卡里的集成電路存儲信息,通過芯片上寫有的密鑰參數進行識別。IC卡在使用時,需要通過與讀寫設備間特有的雙向密鑰認證。IC卡中的CPU卡采用特殊的加密技術,不僅可以用於驗證信息的正確性,同時還可以檢查通信雙方身份的合法性,從而能夠為用戶提高更高的安全系數保障。
身份認證技術進步保護信息安全。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人們很難辨別彼此的身份,所以移動支付運行的關鍵就在於能否確認操作者的物理身份,從而有效保障現金流的安全。移動支付中賬戶的信息被加密存儲於交易介質中,通過運用身份認證技術可以對操作者的身份進行確認。出於便捷的考慮,移動支付中用於身份認證的手段常見於靜態密碼、短信驗證和生物識別等技術。
靜態密碼是最原始亦是最常用的身份認證方法。通常由用戶自行設定密碼,只要正確輸入密碼,即可確認操作者身份。由於密碼是靜態的,在驗證過程中密碼不可避免會在計算機內存中和網絡上傳播,且每次驗證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很容易被駐留於計算機內存中的木馬程序或網絡中的監聽設備所截獲,而導致信息安全隱患。靜態密碼是所有身份認證手段中最不安全的一種。
隨著通信設施的建設,以及移動手機的普及應用,短信驗證的應用日趨廣泛。短信驗證是以手機短信形式向身份認證系統請求動態密碼,身份認證系統亦以短信形式發送6位隨機密碼到操作者手機上。由於手機與客戶的直接綁定關系,短信密碼的生成與使用場景是物理隔絕的,所以密碼在傳輸過程中被截獲的幾率大幅降低。目前,銀行大量使用該方法來驗證用戶身份。
生物識別技術是最安全可靠的認證手段。它通過計算機、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技術,結合人體固有的生理特征對用戶身份進行鑒定,常用的是指紋識別技術和虹膜識別技術。但由於生物特征識別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問題,以及生物特征認證系統的成本原因,目前還未實現大範圍的應用。2014年9月10日淩晨,蘋果新推出的iPhone6和iPhone6plus支持指紋識別功能,在使用ApplePay支付時,用戶只需要按住TouchID指紋識別並點擊支付即可完成交易。2014年2月時,三星攜手PayPal推出GalaxyS5手機,也具備指紋識別的功能。生物識別技術為用戶進行移動支付提供更快捷、更安全的用戶體驗。
(二)通信技術發展剖析 近距離通信技術發展標定移動支付發展趨勢。通過近距離通信技術實現移動終端與識讀終端的信息傳輸,是實現移動支付功能的技術前提。移動支付甚至以近距離通信技術為其分類依據,如紅外線支付、藍牙支付、聲波支付、iBeacon支付(低耗藍牙)和NFC支付等。
紅外線支付是當前比較成熟的一種非接觸式移動支持技術。紅外數據協會(InfraredDataAssociation,IrDA)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致力於建立無線傳播連接的國際標準非營利組織,目前它在全球擁有160名會員。它提出的IrDA紅外連接技術流用至今,全球采用IrDA技術的設備超過了5000萬部。紅外線的使用距離為定向1米,接收角度為120度,所以傳輸過程中不能有障礙物阻擋,同時支付過程中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然而,由於IrDA統一了紅外通訊的標準,更多公司開始開發和生產IrDA模塊,所以促進了紅外支付的發展。
藍牙技術是1998年,由諾基亞、愛立信、東芝、英特爾和IBM共同推出的一項短程無線網絡技術。以低成本的短距無線連續為基礎,藍牙技術可為固定的或移動的終端設備提供低廉的接入服務。它的工作頻段是2.4GHzISM頻段,對接收角度無限制,但因為網絡類型是單點對多點,所以通信性其抗幹擾能力較差。2001年,愛立信與EurocardAB測試開始測試基於藍牙技術的移動支付系統,將支持藍牙支付功能的手機與Eurocard的賬號相綁定,以滿足支付需求。市場上的主導企業為互聯網支付巨頭,其應用場景主要是在線移動商務或O2O電商。
iBeacon是2013年蘋果推出的一款基於無線網絡技術和低能耗藍牙技術(Bluetoothlowenergy,BLE)的精準微定位技術。它通過基站創建一個信號區域,當設備進入這一區域時,基站便可以與設備進行低功耗通信,相應的應用程序會向用戶提示是否接入該信號網絡,和WiFi類似。任何裝置了藍牙4.0的設備都可以使用該項技術,支持iBeacon的設備之間不存在匹配,但是兩者間的連接時耗較長,比較適合於較集中的區域,其使用場景包括如家庭自動化、無線醫療裝置和零售店地理柵欄等,可用於信息推送和精準定位,其支付功能還需結合NFC、Paypal等其他手段才能實現。2014年6月10日,國內平安付公司的壹錢包推出“超級藍牙”iBeacon支付,平安付公司作為收單機構,通過網上銀行支付通道直接與銀行結算。 聲波支付是利用聲波的傳輸特性的支付手段,利用手機自帶的麥克風和喇叭,將兩個設備相靠近進行識別,再借助於無線網絡完成支付。聲波並非人的聲音,而是一段簡短的超聲波。它每次發出的聲波都不一樣,且有效時間短,不可複制,所以安全性相對高,另一方面無需升級硬件,只要安裝支持聲波的軟件即可使用,主要缺點是當周圍出現相似頻率聲波時易受幹擾。2013年支付寶正式推出支付寶錢包,實現手機與自動販賣機之間的近場支付。即付通和中國銀行的“中銀易商”客戶端也采用該支付模式。 射頻識別技術(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的非接觸式射頻通信技術。無線射頻識別系統將電子標簽附著於待識別的物體上,通過閱讀器的雙向無線電波收發器向標簽發出電信號,標簽收到信號後會發出自身的識別訊息來應答,閱讀器將收到的訊息傳輸給載有識別中間件或射頻識別軟件的電腦系統上。RFID的工作頻段為13.56MHz,因工作信息衰減率較高,其相互通信的最大距離是500px內。目前,RFID被廣泛應用於門禁系統、身份識別和物聯網等領域。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支付是基於高頻無線通信技術的新型支付模式,允許短距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和商務應用等。最早由索尼、諾基亞、菲利普公司各自開發成功。其基礎是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技術及互連技術,通過將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功能集成到NFC芯片上實現NFC的三種工作模式。高連接速度、高安全性、高精確度和低功耗是NFC的突出優勢。目前,三星、華為、魅族等手機廠商均生產具備NFC支付功能的手機終端,國內運營商和銀聯等金融機構主推NFC-SWP解決方案。
二、無卡支付與有卡支付之爭 (一)無卡支付的陣營生態與利益 1、二維碼支付的生態鏈 二維碼支付是一種基於賬戶體系搭起來的新一代無線支付方案。在該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賬號、商品價格等交易信息匯編成一個二維碼,並印刷在各種報紙、廣告、圖書等載體上發布。用戶通過手機客戶端或POS機等掃描讀取二維碼數據,便可實現與商家銀行賬戶的支付結算,最後,商家根據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戶資料進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二維碼支付與NFC不同,其並沒有涉及到SE安全芯片,是一種無卡支付方式的典型代表。
2012年支付寶首先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標誌著二維碼移動支付方式正式進入中國,隨後騰訊也加入二維碼支付的陣營,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展開的打車軟件之爭將二維碼支付推向高潮。2014年3月,央行以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隱患為由暫停支付寶等的二維碼支付業務,又引發了人們對二維碼支付前景的質疑,但隨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實質性重啟二維碼支付,二維碼再次躍入用戶的視野。雖然支付寶實質性重啟的名字同樣是二維碼支付,但其支付的流程、安全性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即由主動型二維碼支付轉變成了被動型二維碼支付,安全性的巨大提升也是央行默許二維碼支付試點的重要原因。下文就對主動型和被動二維碼支付方式的流程、利益方、安全性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1)主動型二維碼支付 主動型二維碼支付是指由商家將商品價格等交易信息匯編成二維碼,再由用戶手機客戶端軟件掃描讀取二維碼的支付方式。主動型二維碼的支付流程如下:商家首先將商品價格等交易信息匯編成二維碼並張貼在商店、地鐵、圖書等媒介上,客戶使用手機端掃描二維碼並讀取信息,掃描觸發客戶移動支付端,如手機支付寶,手機支付寶向客戶支付寶賬戶或銀行賬戶發送交易請求指令,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根據客戶賬戶情況返回處理結果,進行清結算,並同時將結果返回給客戶及商家。主動型二維碼的識別讀取由手機完成,因為二維碼容易被植入木馬等病毒,在手機讀取二維碼時,可能導致用戶銀行賬戶信息流失造成資金損失,這也是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的主要考慮。另外,在整個主動型二維碼支付流程中,交易請求與扣款是由銀行或者第三方支付機構直接完成,不需要經過銀聯,也觸碰了銀聯的利益。
(2)被動型二維碼支付 2014年3月,主動型二維碼支付被央行暫停,7月與9月,支付寶與微信先後實質性重啟二維碼支付,彼時的主動型二維碼已經變成了被動型二維碼,在支付流程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被動型二維碼支付流程:首先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手機內植入手機用戶端,當用戶在商場購物時,商家POS終端先掃描購物獲得結賬金額,用戶激活手機用戶端獲取與自身賬戶信息綁定的二維碼或付款碼,然後商戶手持POS終端掃描讀取用戶的二維碼數據,POS終端向後臺銀行賬戶發出交易請求,銀行根據用戶賬戶情況返回處理結果並完成交易。
(3)二維碼支付的生態環境 從上圖的被動型二維碼支付流程圖中不難發現,被動型二維碼的利益相關方相對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是二維碼生態環境的主導者,在整個交易鏈條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在初期向商家免費或低價提供二維碼POS機,完成支付基礎設施改造;二是綁定客戶賬戶,並向客戶提供與賬戶綁定的手機客戶端;與商家進行結算。銀行與第三方機構既可以合作完成交易支付,也可以單獨完成交易結算。
2、商家:商家通過采用二維碼POS機,給消費者創造安全便捷的支付環境,從而增加客流量,提高銷售收入。
3、客戶:客戶是二維碼支付環境的根本,交易的實際承擔者。
4、上遊供貨商:二維碼支付的上遊供貨商是指二維碼POS機的上遊供貨商,其可以包括POS機終端及關鍵零部件供貨商。上遊供貨商通過向第三方支付機構及商家出售二維碼POS機獲取收益。
2、構建移動生態體系的戰略必須 (1)打通O2O閉環生態的關鍵節點 O2O時代來臨。人類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歷史性轉折時刻,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近幾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全面、深入地滲透進實體經濟各個層面,強有力地改變著經濟的形態並推動其發展,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線上和線下逐漸融合,人們迎來O2O移動生活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大範圍覆蓋以及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人均在線時長顯著增長,碎片時間被充分利用,手機成為人們最便捷和貼身的工具。依托移動端設備,商家得以離消費者更近,產品和服務推廣渠道紛紛遷移至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個中翹楚當屬互聯網巨頭BAT和Google。
互聯網巨頭在O2O領域布局大邏輯一致,資源基礎和切入方式、重點有所差異。互聯網企業布局O2O的大邏輯基本一致,即圍繞消費者需求,根據消費場景開發應用或設備,如餐飲、服裝、打車、自動售貨機、便利店、酒店、旅遊等。移動互聯網作為互聯網在移動端的延伸,互聯網時代巨頭切入具備產品、用戶、渠道、企業基因等天然優勢。縱觀國內BAT三家,在互聯網時代各具優勢:百度強於搜索,阿里強於電商,騰訊強於社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擁有強大的搜索和地圖,阿里擁有電商資源以及強勁的支付寶,騰訊依靠微信的崛起,用戶資源不可替代,但打造O2O生態閉環需要打通全產業鏈,三家的弱勢也顯而易見,因此通過收購、入股或合作的方式,補充自身短板,成為共同的思路。不同的切入方式體現不同的切入深度,深度與重要性匹配,比如入口級應用均采用自營(也可能通過收購)的方式。
支付環節是打通移動O2O生態閉環的關鍵,是巨頭爭奪的制高點。支付和商業結合可以得到大的發展,比如阿里一直從事電商貿易,有了貿易基礎便推出支付寶作為支付手段,兩者結合便構建了一個商業帝國。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商業緊密結合,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線上線下實現融合,形成一個O2O的閉環生態,而支付是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核心,三者居其二,且是完成整個交易環節的必需,地位尤其重要,如騰訊在微信生態內嵌入電商、生活服務、理財、應用等,當用戶產生消費或投資需求時,交易需求即產生,微信支付便是支撐此次交易完成的基礎。由於支付的戰略價值,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各類巨頭的必爭之地,如BAT分別推出百度錢包、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另外,谷歌早就推出谷歌錢包。
(2)布局金融體系的戰略基石 支付是金融的基礎和血脈。以史為鑒,17世紀最強盛的國家是荷蘭,利用當時先進的造船技術,開始發展遠洋貿易,而具備物流基礎以後的下一個需求就是支付,於是荷蘭在1609年成立阿姆斯特丹銀行,為貿易做結算和支付,隨之衍生出信貸等金融服務,荷蘭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之後英國的崛起,具備遠洋貿易能力的同時,也開始做支付業務,成立英格蘭銀行。貿易航線的搶奪僅僅是表象,也是低層次的,經歷三次海戰,荷蘭輸掉貿易,更輸掉支付能力,英格蘭銀行取而代之,金融實力迅速拉開,荷蘭一蹶不振。19世紀,山西商幫依靠販鹽起家,其後開始做支付,發行日升昌票號,富甲天下,而之後的衰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清政府取消了山西票號的支付地位。因此,支付和商業結合才能促進金融業發展,支付是金融的基礎和血脈。
以移動支付為基礎,拓展金融生態。移動支付具備渠道價值,可以此為基礎拓展各類服務,不僅限於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務,金融服務也是很重要的一類。具體而言,以移動支付的賬戶體系以及消費數據為基礎,結合相關技術,可實現理財、信貸等金融服務布局。對於資金不足的用戶,可以通過信用借貸實現消費,對於資金稍微富余的用戶,可通過理財通、余額寶等產品進行理財,此外還有一點值得註意的是,在打造移動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對於具有特殊需求的用戶,還有各類金融衍生品可選。依此邏輯,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已開始加速著手建立自身的移動金融服務體系。
支付寶是阿里金融的基石。如前所述,支付是金融的基礎設施,O2O時代更是,在阿里金融體系里支付寶承擔著支付的角色。支付寶建立了獨立虛擬帳戶,基於此憑借基金支付結算牌照,切入理財業務,推出掀起互聯網金融浪潮的余額寶。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支付寶在小貸服務中承擔著基礎交易數據的提供、資金流通的通道、資金使用的流向監測三個角色。整個阿里金融體系里,支付寶無處不在。
騰訊在金融領域下很大一盤棋。銀行領域,2014年7月,銀監會批準騰訊等幾個機構在深圳市設立前海微眾銀行。保險領域,騰訊既有保險代銷平臺又參股保險公司,“QQ便民”平臺直接在線銷售車險、家財險、健康及意外險、投連險等,2013年11月份參股成立眾安保險。證券領域,2013年11月,騰訊與國金證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進行全方位、全業務領域的深度合作。基金領域,2012年初,騰訊在財付通內推出應用——理財匯,覆蓋基金、股票、保險三個資產類別。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有落子,2013年11月,成立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同期還投資著名P2P企業“人人貸”,另外在深圳前海已成立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微信作為平臺,以支付作為導入。騰訊在金融業已布下重兵,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此風就吹自騰訊旗下的“船票級”應用——微信。微信不僅坐擁6億用戶,並且活躍程度大大超越其它同類應用,其用戶粘性可想而知,可作為承載各類金融產品,形成渠道優勢。但還需要支付作為導入手段,消費者對支付永遠有剛性需求,通過支付環節建立與金融產品的鏈接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麽騰訊要砸下數十億人民幣通過嘀嘀打車軟件去推廣微信支付。移動支付,就是撬動金融生態資源的杠桿。
(二)有卡支付的陣營生態與利益 對比於移動端無卡支付,移動端的有卡支付指通過芯片等實體完成支付交易。典型的有卡交易包括金融IC卡和NFC支付(當然,谷歌采用的HCE模式則對NFC有卡支付實現了突破),接下來報告將重點介紹一下NFC移動支付。
1、NFC移動支付的生態鏈 銀聯在傳統POS收單流程中舉足輕重。傳統的POS收單流程中包括銀行(發卡行、收單行)、卡組織(銀聯)、持卡人、特約商家、收單第三方服務機構。以一個傳統的POS收單流程為例:持卡人到商家處購買商品或服務,采用POS刷卡方式支付,特約商家使用收單銀行配發的POS機操作刷卡流程。在刷卡過程中,POS機的隸屬於銀聯的後臺系統向持卡人的發卡銀行提交扣款請求,並驗證消費者身份,確認持卡人賬戶足夠完成本次支付後,向商戶的收單行提交扣款請求,完成此次支付流程。銀聯系統在其中提供清算和結算服務。
NFC興起,大量新玩家湧入。隨著NFC移動支付模式的興起,由於其采用的13.56MHz工作頻段,而無法將NFC芯片、NFC天線和安全芯片統一集成到SIM卡上,需要將NFC天線和NFC芯片直接集成到手機上,從而引入了產業鏈中的新玩家——手機設備制造商。剩下的安全芯片的不同放置方式,引出了3種解決方案。當前普及率最高的NFC-SWP解決方案,正是將安全芯片集成於SIM卡上,從而將運營商引入了NFC的產業鏈中。NFC支付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但為了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TSM平臺(TrustedServiceManager,可信服務管理)應運而生,用以實現對SE芯片進行空間管理、應用接入和空中發卡的功能。
NFC支付的產業鏈異常複雜,涉及相關方眾多。整個NFC的產業生態中,包括有運營商、銀行銀聯等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終端設備制造商、上遊芯片和天線制造商、電子標簽制造商、TSM平臺、一卡通公司、應用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等。渠道環節主要由通信運營商、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組成,運營商提供移動網絡,實現身份鑒定、空中充值以及手機搜索等功能;金融機構與運營商合作,商討雙贏的商業模式,參與到業務的發展中來。終端主要是手機等移動終端和POS機兩類,終端制造環節有芯片、天線及軟件制造商,其負責生產NFC芯片、SE芯片和相關接口附件等;SIM卡商、移動終端制造商、非接觸式POS終端制造商,以及專門負責提供在地鐵、公交等場所專用的NFC手機支付讀卡器的應用終端制造商。
2、NFC移動支付的積極推動者 利益關註點各異,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巨頭成關註重點。NFC移動支付的產業鏈過長,需要一個強勢的主導方來協調各方協調、配合,共同推動整個NFC移動支付的發展。產業鏈中各相關方角色定位各異,其利益需求點亦相差較大。結合各方的實力考慮,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巨頭有望成為推動NFC產業鏈發展的四大源動力。
(1)卡組織:守住面臨侵蝕的“奶酪” “轉接清算主導權豈可旁落”。國內的卡組織即指中國銀聯,不同於NFC的產業鏈結構,在二維碼支付的產業鏈中並不包括銀聯。此前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將銀聯直接架空,導致銀聯流失了大量的線上業務收入。線上業務收入占銀聯收入比重並不大,但倘若縱容二維碼支付繼續侵蝕,線下業務也會受到沖擊。2013年“雙11”時,“支付寶POS”直接進駐線下實體零售店,並且通過的是支付寶自己的清算網絡,足以顯示出互聯網公司對支付這塊肥肉的覬覦之情。如今線上已經落後,如果線下業務也流失,這對將直接危及銀聯的生存。銀聯總裁時文朝2014年3月銀聯成立12周年的致辭中說過這麽一句話:“轉接清算主導權豈可旁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銀聯控制並意圖主導支付渠道的決心,也印證了銀聯大力推廣NFC支付的根本用意。 相比於國內銀聯和銀行對NFC的大力推廣,國外的卡組織相對顯得比較從容。國外的卡組織指美國運通、Visa和萬事達,因為國外二維碼支付和NFC支付的產業鏈中,卡組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業務不受影響,自然不會引起卡組織的警覺。
(2)運營商:黏住用戶,涉足金融的第一步 黏住用戶是核心。對於運營商來說,“充話費送手機”“充話費送話費”“免費入網”等各種優惠活動,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黏住用戶,故而當前運營商大力推廣NFC移動支付亦是其終極目的的一個體現。同時,基於NFC-SWP解決方案的推行,NFC支付的推廣賦予了運營商更大的市場話語權,同時還可以獲得SIM卡空間租賃的收入。國內運營商視NFC支付為進軍金融領域的殺手鉗。支付是形成交易閉環的關鍵,亦是進軍金融領域舉足輕重的一步。國內運營商意圖涉足金融界已久,2009年時,中國移動曾欲收購工商銀行,但收購未遂;直到2010年3月時,中國移動借道上海市委,通過中金公司,花費巨資398.01億元獲得上海浦發銀行20%的股權,雙方並就手機電子錢包展開對接,發行貼片形態的浦發銀行卡電子錢包,實現金融賬戶與移動終端的結合,彼時中國移動才與金融界搭上邊。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商NTTDoCoMo於2005年4月時斥資9.45億美元獲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雙方合作推出“iD”子品牌的借記卡業務。2006年3月,NTTDoCoMo又註資10億日元,獲得瑞穗金融集團關聯企業UCCard18%的股權。2006年,公司推出以iD為平臺的DCMX移動信用卡業務,可透支消費,將移動支付滲透到消費貸款領域。最終,NTTDoCoMo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移動支付品牌——“Osaifu-Keitai”,包括三類子業務:“Osaifu-Keitai”手機錢包業務、iD借記卡業務和DCMX信用卡業務。很難說,國內的運營商能否像NTTDoCoMo一樣實現橫跨通信與金融兩大重要領域的布局,但至少可以看出當前國內的運營商正意圖憑借NFC支付向金融界跨出躍躍欲試的腳步。我們認為,在NFC支付的推廣上,運營商將會是不可輕視的重要力量。
(3)手機廠商:提升銷量,進入我的“地盤”就該分一杯羹 能力多大、胃口才能有多大。推廣NFC支付,不論是NFC-SD解決方案還是全終端解決方案,都不可避免要對手機終端進行改造,從而將手機廠商引入到這場NFC主導權的爭奪中來。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來說,全終端模式能夠削弱銀聯和運營商的權力,賦予手機廠商最大的市場主導權,但是國內的手機廠商和銀聯、運營商實力相差較大,無力撬動銀聯和運營商搭建的生態體系,而只能與運營商、銀聯合作為NFC-SWP解決方案的推廣生產配套機型。他們生產NFC功能的手機更多是出於增加手機應用,提升用戶體驗,從而帶動手機銷量的目的,就如同加入藍牙應用一樣。而另一邊卻是蘋果依托於國內龐大的高端的用戶群體,以強勢的姿態,發行基於NFC全終端解決方案的iPhone6、iPhone6plus和iWatch新品。雖然現在還不知道蘋果將如何與銀聯、運營商合作,蘋果的NFC方案能否成功推廣,但是手機廠商作為產業鏈的直接參與者,將直接分享NFC產業發展的益處。
(4)互聯網巨頭:谷歌的HCE有望打開新空間 谷歌錢包連連失利,谷歌無緣移動支付?早在2011年時谷歌聯合花旗銀行、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等推出基於NFC近場通訊技術的谷歌錢包(GoogleWallet),通過安卓手機的應用實現NFC支付功能,但在運營商阻撓和技術問題的影響下遭遇滑鐵盧;隨後2013年12月,谷歌又推出與谷歌錢包綁定的實體卡,方便用戶取用谷歌錢包中的余額,但截至2014年9月,谷歌錢包仍舊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這主要緣於未能將銀行、卡組織等金融機構和運營商的關系協調妥當,NFC移動支付產業鏈中並無互聯網公司可以參與的環節。
HCE出於NFC,而有望勝於NFC。生產NFC功能的手機需要增加NFC芯片、NFC天線和SE芯片以及其他一些接口等組件,這導致更高的成本投入;同時SE芯片不同的置入模式導致了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等多方的利益矛盾。2013年11月,谷歌發布的代號為KitKat的Android4.4操作系統支持HCE(Host-basedCardEmulation)。HCE衍生於NFC支付模式,但不同於NFC基於虛擬卡模式,而采用基於主機的卡模擬模式。NFC虛擬卡模式需要提供安全模塊,而在HCE主機卡模擬下,不需要提供SE,只需通過手機上的一個應用或雲端服務器,即可接收傳輸給“SE”的信息。
成本縮減、玩家更替,HCE有望改善互聯網廠商在NFC市場的地位。通過“應用化”或“雲端化”SE芯片,幫助HCE脫離SE芯片的限制,只由NFC芯片和NFC天線協作實現支付功能。SE芯片成本的減少,有利於HCE模式的推廣。目前,由於HCE支付功能只支付安卓和黑莓系統,而谷歌已經順利從黑莓手中接過HCE的接力棒,所以作為控制安卓系統的互聯網巨頭,谷歌成功加入移動支付的產業鏈。谷歌將NFC芯片和NFC天線直接集成到手機端,推廣全終端解決方案,成功的繞開了運營商,簡化了產業鏈條,權力集中亦利於HCE模式的普及。
3、NFC移動支付的困境 NFC移動支付在國內的推廣難點主要在於硬件設備的鋪設和市場主導權的爭奪。
(1)誰為新增的成本買單 高附加成本造成NFC手機“曲高和寡”,推廣難度高。實現NFC通訊,必須對移動終端,即手機進行改造,增加NFC芯片、SE芯片和NFC天線等硬件組件,配套的識讀終端——POS機等也要做相應的升級改造。對比於識讀終端的改造成本,改造手機端相對容易,但每臺NFC手機新增100多元的附加成本也是無法避免的。而目前國內手機品牌的毛利率僅有10%左右,即一臺售價1000元的手機,手機廠商盈利僅100元左右,而NFC手機新增的100多元成本就將這份薄利變得更加不值一提了。利潤空間一再壓縮,勢必會造成手機廠商推廣NFC支付的巨大障礙。事實上,根據目前市面上NFC手機的售價分布區間,我們也能看出手機廠商將NFC功能“自動”應用於利潤率更高的高端機型也是對其高附加成本的一種回避策略。
POS機改造成本是應用場景打不開的癥結所在。NFC移動支付以智能卡、讀卡器和點對點的工作模式適用於多種工作場景,普及應用場景是推廣NFC支付的必要前提,而POS機的改造成本正是造成應用場景普及困難的重要原因。與POS機直接相關的有商戶和收單機構兩方,首先商戶不可能為提高支付效率而自願承擔POS機的改造成本,要改造POS機只能由收單機構執行。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銀聯商務維護的300多萬臺“閃付”POS終端除可受理金融IC卡外,也可受理NFC手機的支付請求。然而,市場上還有相當一部分POS終端受用於第三方支付公司,沒有利益驅動,第三方支付公司會自願為POS機的改造買單嗎?雖然目前銀聯已經聯合第三方支付機構杉德和通聯支付進行線下POS機改造,並且由銀聯為每臺POS機300元-500元的改造成本進行補貼,但是銀聯能否與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達成合作就直接決定了POS機能否徹底改造,NFC產業增長拐點的到來與否尚未可知。
(2)誰是產業鏈條的主導者 NFC產業鏈上的玩家太多,運營商、銀聯、手機廠商都是NFC支付市場的重要競爭力量,運營商和銀聯兩方巨頭之間的較量一直未停止,難以判斷哪方是產業鏈條的主導者。
標準之爭。在NFC技術標準統一之前,銀聯、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運營商憑借各自的優勢,都企圖爭奪NFC支付的市場主導權。金融機構的優勢在於支付系統和下遊零售商家的布局,運營商在於綁定了龐大的用戶賬戶。直到2012年6月,中國移動和銀聯簽訂了《關於移動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適當妥協,一致推行NFC-SWP技術標準,才算是為NFC技術標準之爭劃下一個句號。
基於NFC解決方案,商業模式惹爭議。不論是何種移動支付方式,其運作的關鍵均在於保障現金流的安全,NFC支付的安全由安全芯片和動態密鑰雙重手段保障。基於安全芯片在手機中的置入方式的不同,NFC支付分為三種解決方案,分別是NFC-SD方案、NFC-SWP方案和全終端方案。其連接方式各異,安全性亦有差別,然而市場爭議的重點更在於不同解決方案賦予不同利益群體的市場主導權之爭。銀聯、銀行等金融機構擁護NFC-SD方案,主張將SE芯片與SD卡相集成;運營商大力開發NFC-SWP方案,將SE芯片直接集成到SIM卡上;手機制造商則主推全終端方案,將SE芯片集成到手機主板上,避免與運營商打交道,而爭取市場的話語權,蘋果iPhone6即采用該方案。
利益分配機制模糊,削弱成本投入意願。傳統刷卡鏈條中,刷卡手續費收入歸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3家所有,並按“7:2:1”的比例進行分成。然而,當前NFC支付產業鏈中的利益方眾多,傳統的分配機制不再適用,然而各方對NFC推廣的作用貢獻又難以量化,所以未來如何平衡各方收益的成熟商業模式尚未形成。利益分配機制無法確定,繼而降低了各方對NFC推廣成本的投入意願,反過來又導致了成本問題無人買單的局面。
三、大戰爆發的導火索:2.4G的回歸和iphone6的發布 (一)運營商可能重回基於2.4GHz的移動支付方案 1、2.4GHz標準是運營商切入移動支付的優先選擇 SIM卡是運營商介入移動支付利益鏈條的利器。當SIM卡成為支付環節必不可少的一環,運營商即可分享利益,而通過控制SIM卡內植入的應用程序,還可占據有利入口,就2.4GHz的RF-SIM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而言,其內置軟件包括RF-ID管理、電子信用卡、EMV電子錢包等。
2.4GHz標準是優先選擇。SIM卡是運營商介入近場支付的利益承載者,而該標準需要消費者更換SIM卡,給予運營商參與權。同時消費者無需對手機進行任何改造,而現在運營商主推的基於13.56MHz的SWP模式亦需要切入手機終端,增加了利益鏈條和改造成本,鑒於此,2.4GHz對於運營商而言是絕佳的推廣技術。運營商曾經大量采購相關芯片,並曾經力推該標準成為國內的主導標準。
2、2.4GHz與13.56MHz兩大標準之爭出現新變化 技術層面,兩大標準各有優劣。NFC方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相對較高,並且是國際通用的標準,適用環境更加多樣化,但需要對手機進行改造,且利益鏈條較多。而RF-SIM方案不需要對手機進行任何改造,手機端成本減免,但商戶端需要全面改造POS機。
我國擁有2.4GHz標準專利優勢。據了解,2.4GHz標準現有300余項專利申請,全部為國內公司所掌握,其數量還在快速持續增加。其中核心專利大部分都在國外申請了國際專利優先權,充分掌握了主動權。而據不完全統計,基於13.56MHz的NFC技術標準超過1400項專利掌控在Nokia、SONY、NXP、VISA手中,中國企業僅有34項邊緣專利,技術核心專利幾乎完全為國外控制。從國家利益出發,2.4GHz標準擁有絕對的專利優勢。
2.4GHz標準對保護國家安全十分有益。近年來,中國政府極為重視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努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業務。而鼓勵自主創新的背後是目前日益嚴峻的國際信息安全形勢,尤其是斯諾登事件暴露出國際信息解決方案或多或少都會留下竊取信息的後門,擁有專利優勢的2.4GHz標準對保護國家安全十分有益。
兩大標準之爭。兩項標準各有優劣,其背後的主導方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更是有著長達3年之久的支付標準之爭。2009年9月,中國移動啟動了10省範圍內的手機移動支付業務試商用,當年發卡超過百萬張。次年3月,中國移動以398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增發的逾22億股新股,為進軍移動支付布下很大一顆棋子。中國銀聯也同期對移動支付進行戰略布局。2010年,中國銀聯在上海、山東、寧波、四川、湖南、深圳、雲南等省市相繼開展了移動支付業務試點,隨後又聯合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各商業銀行和眾多社會第三方支付機構成立了移動支付產業聯盟。除此之外,中國銀聯在終端方面布局頻頻,已經與大唐、TCL、HTC等手機生產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如2012年8月17日,中國銀聯與三星電子簽署移動支付合作備忘錄。銀聯與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等各方進行聯合,共同推廣移動支付業務。
三年之爭,塵埃落定。隨著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明確提出金融行業標準以13.56MHz的NFC技術作為基礎,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長達三年的標準之爭終於塵埃落定,行業標準得以統一。
2.4GHz重啟帶來新意味。2014年7月,工信部公布《2014年第三季度通信行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征求意見稿)》,基於2.4GHz標準的手機支付方案也在準制定之列,該標準或迎來重啟。對於運營商而言,2.4GHz標準是更優選擇,曾力圖主導其成為國內行業標準。該技術標準若真正放開,則運營商的精力將會分散,影響對於基於13.56MHz的NFC標準的投入,給移動支付戰場帶來新意味。
(二)NFC移動支付陣營加碼 1、蘋果的加入增強了NFC支付的行業信心 蘋果新品加入NFC支付功能。2014年9月10日淩晨,蘋果公司舉行新品發布會,iPhone6、iPhone6Plus和智能手表AppleWatch均支持ApplePay,可實現NFC移動支付功能。ApplePay已經獲得全美3大信用卡系統商美國運通、Visa和萬事達卡的系統支持,並與美國銀行、美國富國銀行、摩根大通、CapitalOne、花旗銀行等6家大銀行取得合作,預計可在全美約22萬家零售商使用,如麥當勞、Nike、Subway、絲芙蘭等,覆蓋全美信用卡付款總額的83%。
ApplePay操作簡便,NFC功能為用戶提供便利。用戶添加卡片時,需使用iPhone終端的iSight掃描識別卡號,將卡片添加至Passbook;使用ApplePay時,只需要使用支持NFC支付功能的iPhone終端在NFC讀卡器(帶有Visa、Mastercard和AmericanExpress標誌)前揮一下,在Passbook界面確認缺省銀行卡,按住TouchID即可完成交易。 薄利多銷,讓利下遊,ApplePay步步為“贏”。蘋果從每筆ApplePay交易中抽取0.0015%的分成,即100美元的交易額僅需支付15美分的服務費,僅是支付寶手續費的四百分之一。正是因為交易費率低,銀行可能通過提升ApplePay的支付交易量來增加收入,從而實現ApplePay的大範圍推廣目的。另外,據發布會上顯示,目前美國零售商聯盟MCX中,只有零售商塔吉特(Target)一家與ApplePay開展線上合作,所以交易費15美分(每100美元)也並非全進入蘋果的腰包,而是作為蘋果與線下零售商進行談判的籌碼。
2、蘋果與銀聯合力布局中國市場 在中國市場上推廣NFC支付,首要在於協調好與兩大陣營——銀聯與運營商之間的關系,谷歌錢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驗證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而本次蘋果強勢推出NFC支付,它又采取了怎樣的合作模式呢?
蘋果主推全終端方案,運營商受冷落。此次蘋果新品發行,使用AppleID+Passbook+TouchID+SE(安全芯片)+NFC的技術方式來實現ApplePay功能,芯片內核完全由蘋果團隊開發。NFC支付采用的是全終端解決方案,即將安全芯片與NFC控制模塊集成為一體,放置在手機內。這一方案的SE與NFC功能兼容性更好,安全性最高,是國外市場普遍采用的解決方案。而扮演NFC支付產業鏈中重要角色的運營商,則一直支持NFC-SWP解決方案,即將安全芯片(SE)直接集成在SIM卡上,從而賦予運營商更大的市場的主導權。此次iPhone6及iWatch等新品未采用NFC-SWP方案,將導致運營商失去一定的控制權。
ApplePay攜手銀聯進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近日傳出消息,中國銀聯與蘋果公司頻繁接觸,更有外媒報道銀聯已經同意將ApplePay鏈接到銀聯的卡系統,用戶可以將自己所屬銀行的應用下載到Passbook中,並在全國300多臺銀聯“閃付”POS機上完成快速移動支付。多方說法莫衷一是,但是我們認為銀聯若能與ApplePay合作,對雙方均有益處。一來銀聯可以借助ApplyPay大範圍地推廣NFC閃付,使銀聯主導的NFC成為行業標準,對運營商和支付寶等互聯網公司形成打擊,二來蘋果可以借助銀聯線下NFCPOS機,加快ApplePay在中國市場的普及。但是借鑒之前銀聯、運營商和支付寶等多次交手來看,雙方能否合作成功尚有待觀察。首先,擅於搭建產業生態的蘋果並不一定允許銀聯改造其生態閉環;其次,銀聯支持的閃付與ApplePay的關系如何確定,蘋果身後的國際卡組織和線上公司是否可能成為其競爭對手。
(三)阿里巴巴與騰訊將加速發力二維碼支付 1、競爭壓力點燃戰火 蘋果借iphone6進軍移動支付領域將刺激阿里巴巴等加速推進二維碼支付。2014年9月15日,蘋果iphone6將正式發售,iphone6的一大創新是正式支持NFC移動支付。盡管蘋果之前沒有正式涉足移動支付市場,但其仍擁有很多別人難以比擬的優勢,一是蘋果手機綁定的海量信用卡,蘋果迄今擁有5.75億個關聯信用卡的iTunes賬號作為基礎,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潛在影響力十分巨大;二是蘋果在移動支付已經有一定的積澱,蘋果在2014年7月推出iTunesPass服務,與Passbook應用程序進行了整合,幫助解決部分用戶購買數字內容的問題,在移動支付上邁出了第一步;這一系列舉動必將很好的推動NFC移動支付的發展,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二維碼帶來空前的壓力。2014年9月15日,微信在錢包功能中新加入刷卡功能,標誌著微信部分合作方的線下條碼支付功能正式上線,其老對手支付寶也在數天前與強生出租車達成合作,將其被動二維碼支付的試點範圍從商場擴展到出租車。兩大互聯網巨頭密集采取行動推進二維碼支付意圖搶占賽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對NFC支付推進帶來的壓力的回應。
2、政策態度趨於明朗 自2014年3月份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至今,央行等監管層針對二維碼支付的態度發生了變化。2014年3月13日下午,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緊急暫停了支付寶等二維碼支付業務。由於手機在掃描二維碼的同時,可能被二維碼中惡意註入的木馬等病毒程序侵襲進而泄露個人賬戶信息等,央行出於安全考慮暫停了二維碼支付,當時也有人認為是第三方支付和銀聯博弈的結果。但隨著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積極和央行溝通並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護措施,央行對二維碼支付的態度在逐漸松動。下表是對自2014年3月份以來一些重要事件的梳理,從中不難發現央行對二維碼支付態度的轉變:
央行針對二維碼支付態度松動的主要原因在於支付寶、微信等由從主動型二維碼支付轉向被動型二維碼方式帶來的安全性的大幅提升。被動型相對於主動型二維碼支付在安全性上的提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二維碼生成:主動型二維碼是由商家生成的包含商品信息的二維碼,容易被嵌入木馬等程序;而被動型二維碼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預先植入的軟件生成,軟件的安全防護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銀行等機構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技術實力更強,安全性更高。
2、二維碼的讀取:主動型二維碼的讀取是由手機讀取的,木馬等病毒可以直接進入手機並攻擊竊取客戶的賬戶信息;被動型二維碼的讀取是由二維碼POS機進行,哪怕受到攻擊,也難以損傷客戶賬戶。
3、信息傳輸:主動型二維碼在手機讀取數據後是通過WIFI等互聯網環境傳輸到第三方支付機構,互聯網系統更開放,遭到攻擊的幾率要大很多;被動型二維碼POS機讀取的信息通過POS機系統傳遞到第三方支付或銀行機構,這個傳輸系統相對封閉,並已經使用很多年,技術成熟、久經考驗。
4、掃描的時間窗口:主動型二維碼掃描需要經歷打開、對焦、掃描和結算等過程,這個過程由手機完成,需要花費3秒左右的時間,而被動型二維碼的掃描由二維碼掃槍完成,掃槍的對焦、結算速度都要快於手機,全過程的完成時間小於1秒,因此其暴露於外界攻擊的時間窗口要遠遠短於主動型二維碼。
阿里巴巴在此次二維碼支付重啟時,還保留有一維碼即付款碼的支付方式,但我們認為鑒於一維碼的固有缺點,一維碼支付僅會扮演過渡的角色,未來仍將是二維碼支付擔當主角。一維碼是指由縱向的黑、白條組成,條紋粗細不同,通常條文下還帶有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數字的圖案,二維碼蘊含的信息量要遠高於一維碼,其包含的信息類型要遠比一維碼豐富,例如二維碼在日韓等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於公交、支付、門禁等生活的各個領域,二維碼在我國的物流、食品追溯、防偽等諸多領域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二維碼在日韓的普及率已高達96%,我國尚處於導入期。隨著二維碼識別技術和成本的不斷下降,二維碼的信息豐富、安全性高的優點會不斷凸顯,二維碼替代一維碼將成為移動支付的大勢所趨。
3、更多玩家湧入二維碼支付 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推動二維碼支付的效果漸顯,NFC支付必將面臨巨大壓力,NFC支付固有的硬件推廣難、涉及利益方複雜等缺點給NFC支付的迅速普及蒙上了一層陰影。如果NFC支付推廣不順,銀聯迫於客戶流失的壓力,涉足二維碼支付的可能性就會急劇上升,實際上被動型二維碼最早就是由銀聯研發出來的。據了解銀聯線下二維碼支付系統已經開發完畢,部分地區已經向屬地人民銀行報備,且銀聯已在與發卡銀行等收單機構洽談未來合作推廣的事宜。在境外銀聯已經通過當地合作收單機構開始推廣。2014年7月3日,銀聯商務發布了銀聯商務內蒙古分公司正在推廣二維碼POS機收單業務的消息。內蒙古分公司於今年3月份開始,在全自治區範圍內進行二維碼預授權業務推廣。截至5月中旬,分公司已經在各地市中高檔酒店陸續布放了84臺二維碼預授權POS終端,交易筆數超過26000筆,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元。銀聯盡管只是通過分公司的形式開展二維碼預授權收單業務,銀聯已經在二維碼支付上開始緊鑼密鼓的布局是毋庸置疑的。
現階段,其他巨頭也紛紛開始了在二維碼支付領域的布局,如銀行、京東等,二維碼支付領域群雄混戰跡象初顯。2014年7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出了被動二維碼支付業務,郵儲廣州分行開啟被動二維碼話費充值業務,同期,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手機APP應用中嵌入二維碼支付,實行繳話費、系統內轉賬二維碼支付業務。銀行一方開始了二維碼支付領域的布局。
作為傳統電子商務巨頭之一的京東在線上存在交易額巨大的交易量,京東為方便貨到付款也早已部署了大量的POS機,這就為京東未來涉足二維碼支付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礎。在2014年3月,京東曾推出網銀錢包產品,其中就包含了具備移動端特色的二維碼掃描轉賬功能,京東也希望憑借其電子商務業務中POS終端容易鋪開的優勢切入移動支付業務,雖然網銀錢包尚處於半成品狀態,但隨著二維碼支付混戰態勢形成,京東再度切入二維碼支付領域是很有可能。 在各行業巨頭紛紛湧入二維碼支付的大背景下,未來其他互聯網巨頭如百度等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為提升客戶體驗以在與阿里巴巴等的競爭中獲得生存,被迫進入二維碼支付領域是大概率事件。
(四)立足用戶使用習慣或商戶應用場景構建雙邊生態,二維碼有望搶占先機 移動支付是對傳統支付體系的一次革命,其中,二維碼支付與NFC支付之爭關鍵在時間的爭奪,誰能率先構建起移動支付的基礎設施生態體系,誰就能占得優勢地位,當然由於技術的差異,另一種則還會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中存在。
1、從信用卡的發展史看支付革命邏輯 賒購消費漸成風潮,信用卡雛形顯現。信用卡最開始是由美國部分百貨商店發起,如零售巨頭Sears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選擇性地向高端顧客發放信用籌碼或卡片,顧客可以憑借籌碼或卡片在其連鎖店中賒購商品,並約期付款,成為商業信用卡的雛形。而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大萊卡則是1950年在美國誕生,源於創始人麥克納馬拉在餐館吃飯不夠錢付賬而萌生的想法。幾年後運通公司也開始跟上,開創運通卡,方便客戶在旅行時進行各種支付活動,商業信用卡模式正式形成。此階段的信用卡是由非銀行機構發行,目的是方便持卡人在全國旅行或就餐等時候進行消費,消費款項由發卡機構墊付,消費者只需每月根據賬單還清即可。該模式在當時取得巨大的成功,1956年大萊卡交易額為2.9億美元,特約商戶達9000多家,運通卡則在開業兩個月內就獲得20萬卡戶和1.7萬家特約商戶,商業信用卡模式逐漸受到消費者和商戶的青睞。
各大銀行發力信用卡業務,奠定商業模式。最早推行銀行信用卡的是富蘭克林國民銀行,而早期最為成功的則當屬美國銀行。美國銀行在1958年發放信用卡(BankAmericard),並創新性賦予信用卡滾動信貸的核心功能:信用卡不必在月底全部付清,償還最低限額即可,從此信用卡商業模式基本定型,發卡銀行的主要收入則來源於滾動信貸的利息收入。而由於政府對於銀行經營跨州的限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一直波瀾不驚,直到卡組織的成立(VISA和MasterCard)後才逐步突破跨州經營禁令,為信用卡鋪設全國市場開辟道路。19世紀70年代信用卡逐步普及,1970年美國本土VISA和MasterCard的卡數為6000多萬張,到1978年已經突破1億張,銀卡業發展速度迅猛。而隨著傳統信用卡業務逐步飽和,發卡機構也不斷進行創新,90年代開始發行抵押信用卡、代幣卡認同卡、聯名卡等,用極低的利率和多樣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實現信用卡的重生。
從消費者習慣入手,雙邊戰略打開信用卡需求市場。信用卡是一個典型的雙邊市場,即存在大量消費者和大量商戶,信用卡作為一個支付平臺,可以解決雙邊市場支付信譽問題,從而提高支付效率。發卡機構打開信用卡市場的主要措施是通過培養用戶習慣,並同時與一定數量的商戶簽訂協議,進而培養更多的用戶來影響更多的商戶,創造整個信用卡的需求並形成良性循環。最初的大萊卡,就是通過將信用卡贈送給大量銷售經理等經常在餐館就餐的人員,讓消費變得更為簡單方便,並與紐約的14家餐館達成協議,從而不斷滾動發展。到1970年代中期Visa和MasterCard兩大卡組織成立後,發卡銀行更是通過大規模的直郵行動——直接將信用卡寄到他們所知道的全國各地的家庭去,讓大眾開始使用並直接感受到信用卡的好處,其中花旗銀行曾在“雙聯制”期間(Visa和MasterCard會員開始可以相互吸收),一口氣向全國市場投放了2600萬封征購信,一舉獲得300萬VISA新卡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信用卡發卡商。隨著銀行信用卡用戶不斷增加,銀行信用卡對於商戶的價值不斷提升,使得更多的商戶支持信用卡的消費,從而提高客戶對於信用卡的依賴度,最終信用卡為消費者和商戶雙邊所接受,並不斷蓬勃發展至今。
2、銀聯借EMV遷移之際推動商戶改造 傳統金融磁條卡向金融IC卡遷移。EMV標準是指由國際三大銀行卡組織——Europay、MasterCard和Visa聯合制定的,旨在IC卡支付系統中建立卡與終端之間的互通互用的標準平臺。截至2014年,已經有EMV96和EMV2000兩個正式發布的版本了。EMV遷移就是按照EMV2000標準,在發卡、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受理、信息轉接等多個過程中推進銀行磁條卡向芯片卡技術的升級過程,即把銀行磁條卡換為金融IC卡。
政策強推金融IC卡將帶來一波POS更新換代的需求。2011年3月15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啟動銀行卡芯片遷移工作,“十二五”期間將全面推進金融IC卡應用,以促進中國銀行卡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意見》中還要求,2011年6月底前,工、中、農、建、招商和郵儲銀行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2012年年底前全國性商業銀行均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合作行業領域,商業銀行發行的、以人民幣為結算賬戶的銀行卡均應為金融IC卡。此外,在芯片卡的受理環境方面,《意見》要求自2010年7月1日起,新投放的POS機和ATM終端,應具備金融IC卡受理功能,ATM終端和非現金終端應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金融IC卡受理改造。
銀聯借央行推廣EMV遷移之名,行布局NFC之實。金融IC卡具有借記、貸記和電子現金等功能,尤其是電子現金功能相當於在銀行卡中另設立了一個電子錢包,與NFC近場支付有異曲同工之效。當EMV遷移完成後,“閃付”POS機均支持金融IC卡交易,對於低於1000元的小額交易,只需利用金融IC的電子錢包功能,將金融IC卡在POS機上輕輕一“拍”即可完成支付。“閃付”POS終端同時受理金融IC卡和NFC移動支付,將POS機改造以受理金融IC卡交易,亦完成了線下對NFC支付POS機的改造。故而,銀聯借推廣金融IC卡之名,而實現了對NFC線下受理環境的改造。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國“閃付”終端有近300萬臺,支持銀聯“閃付”的POS機已占到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3、阿里巴巴與騰訊攜龐大用戶切入二維碼支付,時間賽道爭奪優勢明顯 在移動支付時間窗口的爭奪方面,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更有望搶占先機,率先凸顯優勢。
(1)阿里巴巴和騰訊用戶基礎優勢明顯 阿里巴巴和騰訊推出被動型二維碼支付是在原產品上添加新的功能模塊實現的,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通過支付寶和微信、財付通綁定了海量客戶。據支付寶錢包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支付寶實名制用戶已達3億,2013年支付寶共完成了125億筆交易,同時支付寶錢包用戶突破1億;2013年通過支付寶手機支付完成了超過27.8億筆、超過9000億元的交易,以此計算,支付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其中,支付寶錢包用戶較2012年增加547%。微信支付的數量暫時沒有最新的統計數據,但截止2014年5月,微信用戶數量突破6億人,月活躍用戶數高達4.38億人,這些都為微信支付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客戶基礎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用戶數量都是用戶黏性很高的客戶,支付寶在2012年就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用戶對二維碼支付已經形成了習慣依賴,較之最新推廣的NFC支付其客戶基礎要好上不少。
(2)阿里巴巴和騰訊機制靈活,二維碼支付推廣意願和能力毋容置疑 移動支付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打通O2O閉環生態環境的關鍵節點,是它們布局金融體系的戰略基石,搶占移動支付制高點不僅可以獲取穩定的交易手續費,更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而二維碼支付方式是互聯網巨頭切入移動支付市場的優先選擇。因此阿里巴巴和騰訊為迅速打開移動支付的局面,推廣二維碼支付必將不惜代價,這點在2014年初的打車軟件之爭中已經顯露無疑。
2014年1月,嘀嘀打車獲得中信產業基金和騰訊1億美元的C輪融資,立即進軍杭州、上海等地,以補貼的方式拉攏司機;而快的打車也攜手支付寶迅速拿下北京市場,采用更瘋狂的司機與乘客雙重補貼。1月20日,騰訊投資向嘀嘀打車追加2億元預算用於嘀嘀打車推廣,21日,支付寶錢包與快的打車聯手追加5億元。兩大互聯網巨頭短兵相接的實質是移動支付的跑馬圈地,打車軟件之爭的背後是騰訊微信支付和阿里支付寶錢包的移動支付之爭——誰能圈到更多的客戶、誰先讓客戶通過優良的體驗形成消費習慣,誰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此次阿里巴巴和騰訊面臨的情況與年初又有所不同,年初兩大巨頭的打車軟件之爭是互聯網陣營的內部爭鬥,此次,兩大巨頭面臨的是銀聯和運營商聯手推動的13.56MHZ的NFC支付、運營商獨自推動的2.4GHZ的NFC支付和蘋果可能借iphone6手機殺入NFC支付市場,二維碼支付將面臨來自NFC支付的最嚴峻的挑戰,毫無疑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次也必將傾盡全力打贏這場關系其金融布局成敗的關鍵之戰!
另外,向二維碼支付領域投入巨資可能推動二維碼支付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讓兩大互聯網巨頭在移動支付之爭中搶占先機。首先是客戶之間存在的網絡效應問題。2014年8月微信支付推出“面對面收錢功能”,個人之間可以通過二維碼支付,因此當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越多時,其他人為了相互之間轉賬更加方便也可能轉向采用微信支付,因此用戶數量的增長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滾雪球般擴大的過程。強者愈強,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除了客戶之間存在的馬太效應之外,用戶和商家之間還存在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個循環以用戶為起點,支付寶和微信已經聚集起了大批二維碼支付用戶,兩大巨頭通過在推廣初期向商家提供補貼搞促銷優惠活動或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二維碼POS機,這樣支持二維碼支付的商家數量越多,用戶使用二維碼付款的應用情景選擇面就會越廣闊,用戶體驗也會越好,從而吸引更多人使用二維碼支付。等到足夠多的用戶使用了二維碼支付,商家為吸引客戶也必須支持二維碼支付,到時候兩大巨頭甚至不需再提供優惠活動。從這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不難看出,用戶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基礎,用戶習慣的養成是最重要的因素。阿里巴巴在上海搞的優惠活動和騰訊鋪貨二維碼POS機無不是千方百計提高用戶體驗。兩大巨頭通過在初期投入巨資推廣可以建立起擊敗任何對手的生態系統,這也是兩大巨頭不惜投入的根本原因。實際上自2014年7月份以來,兩大巨頭已經在二維碼支付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限於央行對二維碼支付態度曖昧,兩大巨頭可能難以放手施展,相信在央行針對二維碼支付的態度日趨明朗後,兩大巨頭在二維碼支付推廣上的投入會更巨大。下表是對二維碼支付實質性重啟以來兩大巨頭推廣活動的統計。
(3)二維碼支付模式更易推廣 二維碼支付相對於NFC支付更容易推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二維碼支付生態系統涉及的利益相關方數量較少,生態系統由互聯網或銀行主導,掣肘少;二是二維碼支付要求對手機和POS終端改造成本更低,用戶和商家改造的積極性高;三是二維碼支付技術上延續性強,客戶習慣不需要大的更改。以下是較為詳細的闡述。
首先,二維碼支付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少,利益協調更容易。從前文關於二維碼生態環境的闡述可知,二維碼僅僅涉及第三方支付或銀行、商家、客戶、上遊供貨商,而NFC支付的利益相關方則在二維碼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手機終端廠商、運營商、銀聯等,尤其是運營商和銀聯,這兩者都實力強勁,且均與政府關系密切,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因此二維碼支付的利益相關方更容易協調一致,而NFC則要難得多,銀聯和運營商之間關於13.56MHZ和2.4GHZ的路線紛爭就是最佳例證。我們通過研究國外發展經驗發現,NFC支付的利益相關方之間能否協調一致是NFC能否迅速推廣的關鍵因素之一,下面介紹的NFC在日本和美國的不同發展歷程就表明了這一點。
美國:市場競爭,群雄混戰,美國移動支付產業尚未形成主導模式,運營商、金融企業、商戶以及第三方企業都希望掌控移動支付產業鏈,谷歌在2011年,與Sprint合作推出GoogleWallet線下NFC支付功能,但是由於手機等設備的缺失以及Verizon等對手的封殺,GoogleWallet自推出兩年以來依然難以普及。2012年10月,Verizon、AT&T、T-Mobile三家則聯合開發了自己的IsisNFC支付,挺進NFC支付市場,與GoogleWallet展開競爭。在谷歌這個互聯網巨頭和運營商相持不下之際,生力軍蘋果公司借其iTunes賬號綁定的5.75億個關聯信用卡和其在指紋識別技術上的深厚積累強勢切入NFC支付領域,美國NFC支付的前景更是變得撲朔迷離。美國NFC支付領域運營商、互聯網巨頭和手機廠商三大玩家互不合作,僵持不下的局面嚴重幹擾了NFC支付的推廣。據2014年7月尼爾森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在其采訪的3784名18歲以上、在30天內使用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進行移動支付的人群中,偏向於二維碼或條形碼支付的人超過半數,而偏向NFC支付的人僅占37%,利益分歧是導致NFC支付落後於二維碼支付的最主要原因。
日本:運營商主導,NFC支付成主流,日本第一大運營商NTT曾首創全球運營商競相模仿的i-mode模式,日本NFC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於運營商對全產業鏈的主導。日本NTT在2004年7月推出移動支付品牌“Osaifu-Keitai”,NTT在終端定制時完全采用自主技術,然後將技術提供給終端設備商,引導定制的終端盒業務不斷創新。另外,NTT通過註資銀行來實現行業合作:NTTDoCoMo於2005年4月向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註資1000億日元從而獲得34%的股份,又在2006年3月獲得瑞穗關聯企業UCCard18%的股權。NTT作為產業鏈的強勢一方牢牢控制手機終端、服務、平臺、內容、銷售等主要環節是NFC在日本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NTT在由日本向全球推廣過程中遭遇了失敗,主要原因恰恰在於缺乏對當地相關產業鏈的主導。NTT在海外投資運營商采取股權投資的方式,沒有全資收購或控股,掌控力有限,並且限於東道國維護金融系統安全需要,NTT介入銀行等相當困難,運營商與銀行無法協調統一。
從美國和日本NFC不同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NFC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於利益相關方過於複雜,難以協調統一,尤其是有兩個甚至更多利益相關方都處於強勢地位時,而中國恰恰就是這個狀況。銀聯和運營商現在合作愉快,但當二維碼支付重啟嚴重沖擊NFC支付,而銀聯和運營商對NFC的依賴又差異很大時,兩者合作建立的生態系統能否維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其次,二維碼支付相對於NFC支付來講對硬件的支付改造更容易,成本更低,並且互聯網企業有實力也有意願推動硬件改造。二維碼支付的整個流程中,二維碼的生成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嵌入的軟件完成,不需要商家和用戶支付任何改造成本;在二維碼的識別讀取上,二維碼的讀取識別由二維碼POS機完成,POS機的改造升級有兩條路線,即軟解碼和硬解碼兩條路線。軟解碼是指使用軟件升級的辦法使POS終端支持二維碼的掃描識別,2014年9月15日,微信支付在錢包上新增了刷卡功能,實際上就是被動二維碼支付功能,在POS機升級上,由微信向商家提供刷卡接口,商家申請接口並自行完成開發。由此可見軟解碼只需要進行軟件升級,沒有額外支出,現有的POS機終端完全可以短期內支持二維碼支付。硬解碼則是通過大規模可編程邏輯電路讀取二維碼數據,其速度更快,穩定性更高,比較適合對二維碼讀取速度和精度要求較高的場合。硬解碼的關鍵設備是二維碼解碼芯片,二維碼解碼芯片現階段有6家公司掌握了核心技術,分別是美國Symbol、HHP、Metrologic、Intermec、日本Token和中國的新大陸公司。二維碼解碼芯片不僅用於二維碼支付的場合,還可以用於食品溯源、物流追蹤、稅控機等諸多領域,因此二維碼芯片成本有非常明顯的規模效應,隨著二維碼芯片在各領域的放量,芯片成本有望急劇下降,並且有國內公司掌握了二維碼芯片的核心技術,在議價能力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沒有後顧之憂。
騰訊在二維碼POS機改造上可能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從短期來看,騰訊的微信錢包采用了軟件升級的方式,見效快、成本低,可以有效利用現有的POS機終端;從長期來看,騰訊可能采取硬件解碼的方式,據靠近騰訊的消息人士透露,騰訊將采購新大陸集成解碼芯片的識讀引擎和加密鍵盤等核心部件,在2014年可能小量鋪貨20‐30萬臺二維碼POS機。隨著二維碼的放量,對POS機的解碼效率要求更高,硬解碼可以派上用場,而此時二維碼芯片放量使得價格下降,可以有效減輕騰訊的推廣負擔。騰訊的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可以兼顧長短期的POS改造需求,既有效利用了現有POS機終端,又能平衡未來二維碼解碼需求及改造成本。
第三,二維碼支付在技術上延續性更強,用戶習慣不需做大的調整。從支付寶和微信的被動型二維碼支付推出的方式看,都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添加新的功能,這樣可以延續利用微信和支付寶綁定的海量用戶;另外,被動型二維碼支付從客戶體驗來看,只是把原POS機使用流程中的刷卡變成了掃碼,速度更快,更便捷,用戶更容易接受。
四、投資機會 (一)基礎設施構建階段 新大陸 二維碼支付是支付業大勢所趨,公司是二維碼龍頭,具備多方面優勢搶占二維碼移動支付市場。二維碼應用領域包括移動支付、線下營銷推廣、發票防偽、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具有NFC支付無法替代的功用,是打通互聯網公司O2O資金流的基礎,未來有望全面放開。另外,二維碼可能很快在其他行業(軍方、物流、食品等)取得突破,應用前景極為廣闊。新大陸在硬件識別和二維碼營銷方面均領先同業,其"手機二維碼+二維碼識讀機具"的支付模式有望成為行業首選,通過提供線下應用場景的硬件布置和線上系統的定制和銀行二維碼支付合作,未來有望充分受益行業高增長。給予目標價30元,維持"買入"評級。
(二)生態系統運營階段 中科金財 全方位建設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一項較為成熟的業務,在移動互聯時代將會為公司開拓新的局面,2013年公司正式將電子商務業務劃分為主營業務。電子商務業務包括移動電子政務、移動電子商務、移動金融、移動電子雜誌以及其他綜合應用。公司與包括中國銀聯在內的多家公司合作,打造一個綜合化同時擁有大量數據積累的移動電子商務平臺。
深度合作銀聯,積累數據資源。公司與中國銀聯在移動支付方面已經形成了深入的合作,目前二者已經在電商平臺、支付平臺以及客戶端開發方面達成合作意向,並就知識產權以及收入分成確定了基礎比例。通過與中國銀聯合作,公司可以獲得大量的交易數據,在未來的雲計算時代應用具有潛在價值。目前中國銀聯平臺積累了200萬用戶交易規模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
與銀聯分成是公司電子商務業務的收入方式。公司與銀聯的合作模式包括電商平臺、支付平臺以及客戶端三個方面,具體涉及知識產權以及傭金支付比例兩個方面。知識產權方面,銀聯獲得電商平臺的知識產權,支付平臺由二者共同掌握,移動端的知識產權歸公司所有。其中客戶端的研究開發費用由中科金財一次性收取,電商平臺的消費傭金以及支付平臺的手續費由雙方進行按比例分成,隨著銀聯電子商務交易數量的不斷提升,公司分成收入值得期待。
預測公司14/15年EPS為0.77/0.94元,目標價50元,維持“買入”評級。
用友軟件 “軟件及IT服務+數據服務+金融/電信服務”的產業框架推動轉型升級。互聯網時代憑借客戶資源優勢可以實現跨界、多緯度的挖掘並滿足客戶需求,這一趨勢正在從toC向toB蔓延,用友180萬企業用戶價值將會凸現。中國擁有超過1200萬的小微企業,接近4000萬的個體工商戶,未來圍繞如此數量龐大的企業用戶群的軟件、通信、金融、培訓等領域市場空間巨大。
企業生態逐步優化,不斷完善自身業務閉環。上半年,公司結合自身客戶資源積累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盤活自身龐大數據資產,激發企業客戶活力的同時提高了用戶粘性。公司打造企業生態勢頭明顯,第三方支付、P2P業務、移動轉售業務的開展已經充分展示公司精準的戰略腳步。未來公司將以傳統業務為基礎,打造產業鏈經濟,同時隨著公司不斷改善經營提高效率,預期業績將實現穩步持續上升。
投資建議。2014-2015年EPS0.58/0.73元,目標價20元,維持“買入”評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