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寫「惡魔卡」掃除盲點 小工程師為父雪恥

2015-09-28  TWM

獨孤求敗三天賠五百萬 修正二年贏二千萬僅花了三天就賠掉五百多萬元,這場突如其來的打擊, 讓當時三十一歲的獨孤求敗,驚覺自己正重蹈父親在股市大賺又賠光的覆轍。 他試著列出成為贏家的修正清單,終於在茫茫股海中幫父親一雪前恥,大賺數千萬元財富。

正所謂「知恥近乎勇」,今年四十歲的投資達人獨孤求敗(筆名),至今之所以能累積數千萬元財富,靠的不單只是正確的股市投資技巧,他真正致富的關鍵在於: 在大賠之後,勇於列出自己投資失敗原因的清單,搭配每日撰寫投資日記,不斷自我警惕、逐一修正缺點,終於在股市反敗為勝,賺到財富自由。

高手:

投資收入超過正職,輕鬆買透天厝大學土木系畢業後,獨孤求敗從月薪二萬八的工程顧問公司小職員做起,為了爭取更好的薪資,他自修取得程式設計資格,後來成 為年薪九十萬元的金融業軟體工程師。但他笑著說,自己在職場的最後那五年,其實是個「假上班族」,因為他的年投資收入早就遠超過正職,每年都有上千萬元的 資金在操作,光是曾經持有的裕民、慧洋、好樂迪等,年配息收入六、七十萬元來看,資金規模至少有八位數字。

獨孤求敗投入股市的濫觴,要從小時候父親在股市的投資經驗說起。老家在花蓮的獨孤求敗,父親是個愛買股票、同時愛做融資的平凡上班族,曾經大賺足以買下兩 棟透天厝,但後來不懂停損又全數賠光,而一股強烈不服輸的好勝心,激發獨孤求敗在內心許下願望:「我一定要在股市賺大錢,幫老爸爭口氣!」二○○一年,台 股最低跌到三四一一低點由谷底翻揚之際,獨孤求敗從投入十萬元開始投資股市與期貨,為加速累積財富,期間還不斷花大錢學技術分析課程,厚植自己的投資實 力。

挫敗:

大盤反轉竟凹單,31歲賠五百萬○五年,獨孤求敗自認功夫了得,借了九十多萬元的信貸,加計自己存款共三百萬元資金,在○七年金融海嘯前,就從股市與期貨累積千萬元的財富,並在花蓮老家用現金買下一戶透天厝後,剩下六百萬元繼續在台股與期貨市場中征戰。

然而,他在三十一歲那年,因為一次台股期指的重押下,才三天就賠掉五百萬元的資金,「也許是先前大賺產生過度自信使然,當大盤從高點反轉向下時,我竟然凹 單(抱著虧損的單子不做處理)沒停損,一回神,早已大賠五百萬元,傻眼、頭皮發麻,都無法形容我當時震撼的心情。」「原本覺得自己做投資比老爸厲害,但沒 想到,我和老爸犯了一樣的錯誤。」獨孤求敗回想過往每次失敗的投資經驗,靈光乍現地想到:「我是投資輸家,如果把我的投資行為反過來做,不就成為投資贏家 了?」於是,獨孤求敗列出他在投資上常犯的錯誤清單,也就是他口中的「惡魔卡」:包括有停損猶豫不決、凹單、貪心買太多、憑感覺猜頭猜底、賠錢加碼攤平、 賠錢會急著想賺回來,導致連番失誤等,多達八個項目。

此外,他還開始在網路部落格撰寫「投資日記」,透過每天撰文,以及「惡魔卡」的提醒,不斷自我警惕,直到完全修正錯誤為止。

「在這之前,我就好比是總在同一個路段超速的駕駛,一直連續被拍照而不自知,直到某天收到五十張罰單,才知道這下真的虧大了,投資股市也是一樣的道理,如 果不知改進,後面還有更多的虧損在等著你。」他認為投資輸家與贏家的勝負不止於技巧,交易習慣與紀律更為重要,領悟到這點後,他將房子再借貸四百萬元東山 再起。

再起:

時刻自省修正,33歲累積二千萬○八年第四季,當台股跌到三九五五點歷史低點後,他在四千多點時,陸續買進遠雄、聯詠等股票,加上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又讓他累積二千萬元的財富,至今不再大賠過。

分析獨孤求敗的四大投資本事,首先是觀察大盤順勢操作,「大盤不好的時候,好股票也會倒楣,要去找逆勢上漲的股票是困難的,但是要找下跌的股票是簡單的, 不用太費心找,滿地都是。」他說,台股本波自九五○○點頭部完成跌破頸線到七二○三點,這一段空頭行情大部分的股票都是下跌的,比方說,要空弱勢股,他就 找宏達電作為放空的標的。

第二個本事,則是尋找強勢股,既然要作多,就操作強勢的股票。大盤在多頭的時候,可以找到很多呈多頭排列的強勢股,就像大盤現在處於恐慌下跌後的V形強勢 反彈,找到和大盤同步跌深強彈的股票比較容易,至於要拉抬大盤指數必買權值股,例如這波反彈就由權值股的台積電領軍。

此外,利用技術指標來快速找到跌深強彈的股票,可以用RSI來選股。RSI是相對強弱指標,用RSI幫股票打分數,股票走勢越強,分數越高;股票走勢越 弱,分數越低,它的分數介於○到一○○之間。所以要找到跌深反彈轉強的股票名單,可先留意六日RSI(六天來的相對強度)大於五○的股票。

指標:

用RSI幫股票打分數,提高勝率若是想做大波段或納為存股標的者,則可搭配看四十日線,一般來說,企圖心強的主力進貨時間約為兩個月,故以四十日線可視為 主力平均進貨成本。當股價站上四十日線,且一波高過一波,即可長抱作多,像今年一月持有的代表作百和,就是在股價五十元附近站上四十日線,RSI大於五○ 時買進,一路抱到七、八十元。

第三個本事,則為設好停損與停利點。像「停損猶豫不決、凹單」就是投資人的頭號天敵,他強調,任何的買進訊號都可能出錯,必須靠停損保護自己,當跌深反彈RSI大於五○訊號轉強可買進,停損可以設在買進K線的低點或是附近的轉折點。

至於停利點,可以採「移動式停利」(均線停利法),或是設一五%或二○%做固定式停利。

第四個本事,也是獨孤求敗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修正。他說,交易贏在修正,而行情只有多空兩個方向,他笑著說:「這一波行情台指期從七○一○點一路 上漲到八四七四點,不少喜歡放空的人會見反彈就放空,一路被軋到外太空,所以作空賠錢就該反手作多。」展望未來,獨孤求敗認為,今年九月以來(至九月十七 日)新台幣累計升值一.二三%,依據證券交易所資料報導指出,全球基金本月增加台股比重,同時,包含韓國、印度、印尼、泰國等都遭到減碼命運,因此外資若 來台灣買股,一定會買具代表性的台積電,其他像是富邦金、食品股王佳格,都是技術面打底翻,本身又有獲利能力的公司,值得留意布局買點。

他從輸家變贏家的修正清單

惡魔卡

——輸家會做的事

● 進場衝動、過度交易

● 貪心買太多

● 喜歡猜頭猜底

● 獲利抱不住

● 賠錢加碼攤平

● 停損猶豫不決、凹單

● 賠錢想急著賺回來,連續犯錯● 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願改變

天使卡

——贏家會做的事

● 學會等待好的出手點

● 做好資金控管

● 勇敢順勢操作

● 獲利抱得住

● 賺錢才能加碼

● 果斷停損

● 操作不順就休息

● 市場永遠是對的,根據走勢修正策略學會4本事,當股市常勝軍看大盤,順勢操作操作個股要提高勝率,首先要順著大盤走勢。例如從8月24日長黑見底以來,大 盤從7203點反彈到9月17日的8445點,大漲1242點,這段又快又急的V形反轉,很多股票漲幅都超過50%,是搶反彈時機。

找強股,翻多看RSI、40日均線要找到跌深反彈轉強的標的,可先看RSI大於50的股票,因為RSI的多空分界點在50,故可在RSI上50轉強進場。

例如:遠雄8月27日RSI就上50,股價29.9元,9月18日股價36.6元,是典型跌深反彈的強勢股。相反地,若是在多頭架構底下,可找股價站上40日均線的強勢股,例如台積電、富邦金在9月18日的股價,都在40日均線之上。

停利看均線,停損看進場K線的最低點停損可設在買進K線的低點或是附近的轉折點、跳空缺口的低點,或是跌破「波浪形態」的低點時,一旦破線就要先停損出場。

至於停利點,可設15%、20%,若遇到超強勢股,可考慮移動式停利,比方說,當股價與5日均線乖離過大,或RSI高檔鈍化,下彎朝50靠攏也可先停利。

續看多空,交易贏在修正交易在買進之後才開始,作多不成就反手放空,作空不成就反手作多;同樣地,若買進的股票跌破你的停損價後,表示判斷錯誤,可考慮反手操作。若無法克服交易的恐懼與貪婪,不妨拿出「天使卡」與「惡魔卡」的修正清單,時刻提醒自己。

獨孤求敗的3檔口袋名單

理由:技術面打底翻,本身又有獲利能力,買得比較安心

台積電(2330)

參考停損:

若外資來台灣買股票,台積電會是首選,從9月18日觀察其股價仍在40日均線之上,且RSI﹥50,至於停損價建議設在123元。

富邦金(2881)

參考停損:

台股要上攻,金融股也要同步上漲,金融股首選富邦金,停損價建議設在52元。

佳 格(1227)

參考停損:

佳格雖然在9月18日股價還沒站上40日線,但RSI﹥50,築底中還沒有大漲,但未來仍有機會,參考停損價為68.5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80

三個盲點 毀了金磚四國基金 它最後交易日,資產比高峰時縮水近九成

2015-11-23  TCW

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高盛,旗下的「金磚四國基金」,日前因績效不佳而併入新興市場基金,究竟它的預測有何問題?

曾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打包」,創造「金磚四國(BRIC)這個閃亮名詞的高盛,日前將旗下「金磚四國基金」,併入新興市場基金,宣告這個推出九年的產品走入歷史。「金磚四國」一詞曾掀起輿論熱潮,如今創造者卻放棄這檔基金,除了反映大環境變化,也和其經濟模型出現盲點有關。

二○○一年,高盛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率先提出「金磚四國」一詞,其概念是巴、俄、印、中四個人口大國,其成長潛力將超越已開發國家。

兩年後高盛在《與金磚四國一起築夢--邁向二○五○之路》的報告中,用數學模型推出兩個重要預測:一、中國將在二○四一年以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二、全球前六大經濟體,到二○五○年後只有美、日仍在其中,其他四個都會被「金磚四國」取代。

高盛的「金磚四國基金」,就是在此概念下推出的。該基金最風光時刻出現在二〇一〇年以前,不過此後每下愈況,不但報酬率年年低於新興市場基金,資產價值也跟著縮水。在該基金被合併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十月二十三日),其資產和二〇一〇年高峰時(八億四千二百萬美元)相比,縮水將近九成。據高盛日前提交給美國證管會的文件,它合併「金磚四國基金」的理由是「資產價值在可見未來不會有明顯成長」 (見第七十五頁歷年報酬率比較圖)。

預測、現實差很大!中國減速、巴俄印經濟差

為何該基金會落到績效不佳要被合併的地步?第一個原因是高盛的預測和現實出現落差,二〇二年,高盛經濟學家威爾森(Dominic Wilson)發布報告稱,金磚四國的成長力道可能已經到頂,這其實已否定了它過去的推估。

這個落差在近年來更加明顯:在中國,經濟成長率低於七%已是現實,國際貨幣基金(IM F)今年十月公佈的最新報告,中國減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比想像中更大」。巴西則陷入貪腐醜聞,今年八月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要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下台該國也陷入二十五年來最嚴重衰退,今年經濟成長率負成長三%。

俄羅斯則因烏克蘭問題遭歐美制裁,企業在國際間借貸管道幾被堵死,不得不轉向國內以高達近二〇%的利率融資,今年該國經濟成長率將負成長三.八%。

印度七%的經濟成長率雖與中國相當,但其經濟規模只有兩兆美元,不及中國五分之一,對全球貢獻有限:加上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改革幾無進展,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年九月因此下修印度本年度經濟成長率。

投資對象「太狹隘」!怎麼轉都難脫離中國影響

第二個原因,則是「金磚四國基金」投資對象的局限性。金磚雖然名為四國,真正主角只有一個——中國,因為巴、俄、印最大貿易夥伴,全都是中國。

所以金磚四國基金不管在這四國問怎麼轉,都很難脫離中國影響。當中國情況不如預期,該基金也很難倖免。

和其他新興市場基金相比,墨西哥投資不利,就轉進土耳其:東南亞情況不對,大可移師東歐。彭博新聞網引述一位管理二十三億美元新興市場基金的經理人霍華賽(XavierHovasse)的話稱,高盛的金磚四國基金,其投資對象「太過狹隘」,指的正是如此。

事實上,這也正是高盛要將金磚四國基金併入新興市場基金的原因。

模型方法也出問題!容易計算,卻難反映現實

因為投資對象放大到整個新興市場,在不同體質的國家間配置,就可降低中國成長減速帶來的衝擊。

除了上述兩項客觀因素不配合,金磚四國的模型方法也有問題。高盛的經濟模型是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obb-Douglas function),推算各國每年的經濟規模。

高盛用這個函數,並不是因為它符合真實世界,而是因為它很容易在數學上求解:只要經過一個轉換,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就能變成一個直線方程式,很容易就求出解答。

此外,高盛建立的函數模型,也只反映勞動力與資本的「量」,如果俄羅斯和中國的勞動力與資本數量相同,則丟進去後計算出來的結果也相同,但這並不符合現實。因為不同制度下,即使同一數量的生產要素,生產力也會不同,如同一位勞工,在國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和在以私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因為產權界定程度不同,兩者生產力也不可能相同。

高盛的函數模型既不能反映現實,又只計算生產要素「量」的變化,忽略影響生產力發揮的制度面因素,和現實出現落差就很難避免了。

高盛金磚四國基金吹熄燈號,對人們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分析經濟趨勢,只須知道大略方向,掌握「模糊的對」即可:但落實到投資操作,需要的卻是「精確的對」:必須掌握各種變因,以抓準買進與出脫的最佳時機。

其實,「金磚四國」在經濟趨勢上,以高盛設定的二〇五〇年來看,長期仍有「模糊的對」的價值,但這預期畢竟長達半世紀,變數極多,高盛若不能與時俱進的修正其精確條件,則該名詞走入歷史,恐怕也是必然的了。

金磚之父歐尼爾:若重來,我會只留下中國

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歐尼爾,後來也對這個名詞失去信心。他在二〇一三年受訪時稱,只有中國才能算是真正的金磚國家。「如果能重來,我會只留下C(中國)。」不過他也承認,這樣「金磚四國」就不可能成為輿論的熱門名詞了。

今年五十八歲的歐尼爾是英國人,成長於曼徹斯特附近的他,是英超足球豪門曼聯的超級球迷,曾擔任該球團的非執行董事。不過二〇〇五年葛拉澤家族(Gazcr)收購曼聯,將其私有化,並委託高盛發行五億英鎊債券,當時歐尼爾卻批評曼聯的槓桿程度太高,說「這種債券我不會買,」讓高盛高層大為不快。二〇一三年歐尼爾從高盛退休,今年五月他有了新工作:到英國財政部任商務大臣,負責城市開發與基礎建設。

歐尼爾是被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Osborne)延攬入閣。奧斯本是英國檯面上最親中的政治人物,今年十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受到盛大歡迎,奧斯本居中牽線被認為居功厥偉。為奧斯本獻策拉近英、中關係的重要謀士,就是歐尼爾。

日前歐尼爾的老東家高盛「金磚四國基金」合併,彭博新聞網曾就此採訪歐尼爾,不過他拒絕評論。

(文 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19

深度複盤:騰訊的戰略盲點與兩大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4/155585.shtml

深度複盤:騰訊的戰略盲點與兩大危機
匯智創享 匯智創享

深度複盤:騰訊的戰略盲點與兩大危機

可以嗅見認知計算革命近在咫尺,隨時都可能到來

黑馬說:

短短20年里,互聯網經歷了門戶網站和Web 2.0時代的重大變革,如今已經邁入社會化網絡時代。新一輪的互聯網革命即將爆發,而其影響已經開始……對於上一個時代(超文本協議、圖形操作系統、微處理器)誕生的騰訊來說,面臨著巨大的技術進步帶來的威脅。本文為匯智創享(第三方獨立機構)為騰訊做的戰略分析,希望給創業者帶來有益的啟示。

騰訊業務邏輯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猶如騰訊高層一直強調的那樣,騰訊現在主要做兩件事:一個是連接器,目標是連接一切,將人和人、人和內容、人和服務、人和設備連接起來;另外一個則是內容產業。如果將連接器、內容、其它業務和外圍生態進行簡要劃分,我們就可以一窺騰訊大戰略的思路,如下圖所示:

ChMkJ1cpV7KIKRUEABARfgB_atQAAQ_tAMuT3IAEBGW891

騰訊核心業務邏輯

其中處於最核心的是QQ/微信兩個以關系鏈為中心的聊天服務,緊挨著的則是QQ空間、朋友圈和微雲三款用戶私有內容構成的堡壘,可以說關系鏈和私有內容共同構成了騰訊整個生態的核心。

在這個核心之外,則是騰訊廣泛布局的內容服務,包含騰訊網、騰訊遊戲、騰訊視頻、騰訊動漫、QQ音樂、閱文集團、微信公共號以及廣泛投資的外部內容公司,這些內容均為公有內容,共同構成了騰訊的城墻防禦體系。

騰訊服務防禦體系

在內容體系之外,騰訊還通過投資和自行培育組建了一個更廣闊的服務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共包含線上服務、線下服務和企業級服務三大部分,分別包含的企業如下:

線上服務:京東商城、京東到家、美麗說、人人車、搜狗、財付通、微信支付、微眾銀行、理財通以及騰訊地圖等;

線下服務:58趕集、滴滴出行、新美大、餓了麽、e家潔、e袋洗、丁香園、微醫集團、同程網、藝龍網及微影時代等;

企業級服務:騰訊雲、開放平臺、投資基金、眾創空間、企業微信/QQ、Foxmall等。

 

873557547750275260

騰訊組織架構

騰訊連接一切的基石

在騰訊連接一切的戰略中,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為微信、QQQQ空間、微雲四個產品,它們均是與用戶“重度連接”的產品和服務,其中微信、QQ是人與人連接的核心,蘊含著穩固的關系鏈、極高的觸發頻率、連接無限可能(開放API引入第三方服務),而QQ空間、朋友圈和微雲則保存著用戶的私有內容,相當於用戶在網絡上的家,它們共同構成騰訊連接一切的基石。 

微信與QQ

微信和QQ是騰訊的兩大社交產品分別占據著社交領域的頭兩把交椅。目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量達到6.5億,並每個季度仍保持新增5000活躍用戶,而另一個產品QQ更高,月活達到了8.6億,其中移動端月活6.39億。一組數據顯示,這兩大社交產品聯合起來,每天要平均消耗掉一個人29%的時間,這些均意味著這兩個產品強大的連接能力

目前在連接一切的實現路徑上,兩者均推出了公共號和企業服務號,推出了支付服務,並通過標準化的接口把所有的企業、內容、物品、服務連接到自身產品里邊,為海量用戶提供豐富的體驗。

QQ空間與微雲

QQ空間作為托於QQ而發展起來的內容社交社區,其上存留了用戶大量的照片、評論等私有內容,這些使其保持較強的用戶粘性,同時充當了QQ的強大護城河,幫助其度過了競爭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QQ空間不同的是,微信帶起來的則是偏向輕內容的朋友圈,再加上評論體系的私密設計,使得朋友圈的內容社交屬性大幅弱於QQ空間,於是我們很少看到基於一條內容下邊跟隨的N多評論,因此朋友圈更偏重於內容展示屬性。

然而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雲盤這一專業服務於用戶私有內容存儲的產品開始出現,隨著網絡基礎服務設施的持續提升,網盤的價值將獲得爆炸式增長,並取代用戶本地硬盤/手機存儲並成為互聯網界第一大應用,甚至會超越通訊工具(微信/QQ)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用戶依賴性最強的應用產品。

試想,如果騰訊微雲一旦占據雲盤領域行業第一位置,其上邊將保存海量用戶私有內容(包含各種類內容),依據這一優勢,會很容易向照片、咨詢、視頻、閱讀、音樂、辦公、直播等諸多領域滲透,考慮到未來最大的內容源來自於普通大眾用戶,那麽有可能會重新確立現有這些細分內容領域各個玩家的行業地位,因此網盤屬於兵家必爭之地。

目前騰訊的核心業務依舊為QQ、微信,在此基礎上占據擁有廣泛雲端服務能力的雲盤非常重要,這將大幅度維穩騰訊的根基,如果微雲最終走向失敗,則騰訊社交工具產品(微信/QQ)有可能被顛覆。因此,騰訊需要高度重視微雲這一產品的發展,並加大資源投入力度。

雖然網盤目前仍是一個難以盈利的產品,但伴隨著使用頻次的增加,以及N多附加功能的完善,網盤就像當初的QQ一樣,從最初的持續燒錢,成為助推騰訊成就當今互聯網霸業的金蛋。因此,即便是每年虧損50億資金,也要大規模的發展下去,這關系到騰訊整個內容產業布局的成敗。

除了連接器之外,騰訊第二大核心業務即為內容產業,而這一領域騰訊很早便著重布局領域。早在2003年,騰訊便推出了QQ遊戲和騰訊網,此後十多年中,逐漸進入音樂、視頻、動漫、文學、教育等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容服務矩陣,並在諸多細分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騰訊在內容領域的產品布局

咨詢領域:騰訊網(行業第一)、天天快報(僅次於今日頭條)、微信公共號、QQ公共號、手機QQ瀏覽器頭條

視頻點播:騰訊視頻(行業三強之一)、騰訊課堂、愛拍原創(投資)

視頻直播:鬥魚(投資)、呱呱視頻社區(投資)、龍珠直播(投資)、紅點直播(投資)

語音領域:QQ音樂(僅次於海洋音樂)、企鵝FM、喜馬拉雅電臺(投資)

遊戲領域:騰訊遊戲(絕對領先地位),以及投資了四十多家遊戲創業公司

文學閱讀: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等,絕對領先地位)、懶人聽書(投資)、天方聽書等

動漫搞笑:騰訊漫畫、騰訊動漫(絕對領先地位)、百思不得姐(投資)

興趣內容:興趣部落、騰訊微博、知乎(投資)

可以說,騰訊已經成為內容領域的最大生產方和渠道方,但即便如此,面對廣闊的互聯網內容市場,騰訊仍需要大力發展的領域,不僅要擴充內容類別布局,從而覆蓋更多小眾內容市場,更要擴大現有產品與服務的市場份額,對於優質低價的互聯網內容廠商,可以選擇投資入股(比如海洋音樂、歡聚時代、小船出海、百度文庫、豆瓣)。

雖然目前很多細分內容領域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用戶會慢慢形成全新的認知和習慣,就像網絡遊戲慢慢成為一個近千億規模的大市場,局時數字內容將成為用戶最熱衷消費和花費時間的領域。

以下是數字內容常見的3變現維度:

品牌展示:優質的內容會吸引大量的用戶,海量的用戶與停留時間,會為品牌廣告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社群維度:騰訊在過去PC端和現在移動端都建立了龐大的社群產品,QQ群、興趣部落、公眾號、熱聊等等,社群是IP最好的發酵平臺,同時也可以面向社區深度用戶收費

IP維度:有了內容生產、輸出渠道和發酵社群,騰訊平臺會誕生大量的優質IP,從而可以將這些優質IP不斷的向影視、動漫、遊戲等領域輸出 

騰訊的營收來源

過去幾年,騰訊的營收增速一直在放緩,這一方面是因為騰訊的體量已經很大,很難像之前一樣保持50%以上的增速,另一方面源於核心業務(遊戲業務、社區會員業務)逐漸走向成熟,營收增速自然放緩。然而,為了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騰訊還必須開拓新的營收方式。

騰訊的營收來源主要有以下4種方式:

1)增值服務;

2)廣告營收;

3)投資並購;

4)企業服務(賣產品與服務)。

其中,超過75%的營收來自於增值業務(遊戲、社交會員及數字內容),約19%的營收來自於廣告業務(騰訊網、騰訊視頻、QQ空間展示廣告,廣點通、朋友圈效果廣告),除此之外,投資並購成為騰訊近年快速發展的賺錢新模式(這部分盈利並不計入財報),余下的企業業務則對總體營收貢獻較小。

下邊我們分別介紹這四種商業模式:

1、增值業務

目前騰訊的營業收入中,面向C端的增值業務是其主要營收來源,根據騰訊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在騰訊304.41億元的總收入中,來自增值業務的營收為230.68 億元,所占比例為75.78%,是營收的主力。

以下是騰訊季報中公布的內容:

網絡遊戲收入同比增長33%至人民幣 159.71 億元。該項增加主要受益於智能手機遊戲組合擴大的帶動;同時,主要 PC 端遊及於 2015 年推出的新 PC 端遊表現良好,有助推動增長。

數字內容訂購服務和 QQ 會員帶來的訂購收入的增長和虛擬道具銷售收入的增長也推動社交網絡收入同比增長 37%至人民幣 70.97 億元。

116463974861922602

增值業務分類

如果將BAT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會發現雖然騰訊在移動端的用戶量和活躍度上優於阿里和百度,但在來自移動端的營收比例,騰訊卻是最差的,這主要是因為手遊行業自身因素(手遊用戶體驗尚不及PC端遊),以及手機QQ/微信在弱化增值業務營收模式,這最終導致移動端增值收入發展速度稍微緩慢

這里不再對騰訊遊戲詳述,稍後參見發布的《匯智創享版——騰訊遊戲戰略分析》一文。

2、廣告營收

截至2015.10~12的最新一季度,騰訊廣告收入為57.33億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達到18.83%,同比增長118%。其中,效果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57%至人民幣29.16億元,主要反映了QQ空間手機版、微信公眾賬號廣告,以及新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廣告服務收入的增加。品牌展示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89%至人民幣28.17億元,主要反映了來自騰訊視頻和騰訊新聞等平臺移動側的貢獻增加。 

同樣是在2015第四季度,百度(競價排名、百度聯盟)和阿里(直通車、天貓租金、阿里媽媽)分別獲取了186.99億元和345.43億元的營收,它們營收大多來源於效果廣告,而同期騰訊的所有廣告營收只有57.33億元,分別只有它們的約1/3和1/6,可謂相差甚遠,如果僅算效果廣告,那麽差距將更大。

恰恰相反的是,騰訊擁有近似壟斷的社交網絡和第一大內容生態體系,這使得用戶在騰訊社交生態上停留的時間遠遠高於後兩者,而現實情況則是收入卻與它們相差巨大,這說明騰訊在將用戶的時間和註意力轉化為收入方面,表現的很差勁

這可能源於騰訊對整個社交內容生態體系缺乏統一規劃,最終難以將生態流量高效轉化成營收,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為了提高廣告業務營收,騰訊有必要重新調整生態結構,並基於廣點通廣告平臺,像百度、阿里那樣大力開拓生態廣告市場,並最終轉型為一家以效果廣告為的互聯網公司

那麽騰訊怎麽調整生態結構,又從那里獲得收益呢?縱觀百度/阿里的營收,主要來自於生態圈,前者以整個互聯網為生態,將自己定義為流量分發環節並向下遊電商/服務主體導入流量而獲益,而後者則自行搭建封閉電商平臺,招募下遊商品銷售主體加入,並通過合理流量分發來獲取營收。同理,騰訊獲取效果廣告營收的關鍵在於搭建合理的生態結構,核心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尋找/搭建流量需求主體,並依據騰訊生態向其導入流量;

第二、主體所經營的領域或GMV足夠大,這樣騰訊才能從它們賺到的錢中分一杯美羹。

縱觀騰訊大生態體系,能夠承擔這個使命的只有媒體號(企業、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和內容電商,前者包含公共號、企鵝號和QQ公共號等媒體主體,後者則是依據這些媒體主體建立起來的微店(商鋪),它們分別有如下特點:

(1)媒體號:微信公共號依托於微信社交平臺,包含超過1000萬個公共號主體,日均幾十億的閱讀量;企鵝號依托於騰訊網/騰訊視頻/天天快報媒體平臺,平臺日均幾十億的閱讀量;QQ公共號依托於QQ/QQ空間兩個社交平臺,目前日均閱讀量正在快速攀升,除此之外,還有興趣部落、起點閱讀平臺、動漫平臺、音樂平臺、直播平臺等鼎力支持,平均每天的曝光量可能高達數百億次,因此,媒體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流量生產主體;

(2)內容電商:自從將電商業務打包出售給京東後,騰訊生態內部的電商主體只有微商這一部分,而官網電商(也是百度客戶,目前約60萬)和平臺商家(也是阿里客戶,目前約800萬)則需要其它方式獲得,前者需要依托於騰訊雲和應用層開發生態,而後者需要與京東合作(包含京東平臺入駐商家和拍拍商家),最終形成覆蓋微商、官網電商和平臺商家的龐大客戶體系,由於要銷售商品或服務,這一主體是一個極大的流量消耗者,同時能將流量轉化為營收利潤;

在一些時候,媒體號和內容電商是一樣的,比如微店、企業號、服務號,即發布內容獲取流量,然後將流量轉化為商品銷售,但也有一些時候,媒體號和內容電商是不一樣的,比如大量的自媒體和毫無關系的商家。

於是,這會產生2大類需求,第一類是流量的生產者與流量消耗者之間的流量交易,發生在自媒體與商家(or 企業)之間,另一類是入口級流量,也即平臺下遊的部分主體需要向平臺(騰訊)采購流量,最終上述兩種交易都將為騰訊帶來營收。

考慮到內容電商生態規模可能不亞於淘寶/天貓,因此生態里邊將具備完整的流量生產、分配、消耗體系,以及大量的各類服務模塊(包含整合自媒體、微店、電商平臺(複活拍拍)、媒體平臺、雲計算、京東雲倉儲服務、物流支持、支付/擔保/保險、效果廣告、品牌廣告、官網(All 所有相關服務)、客服支持、搜索支持、百科支持、問答支持等),它們共同構成基於內容電商生態的基礎設施,匯總後如下:

(1)經營自由:新的生態以內容生產為驅動,經營權/管理權全部下放給企業/自媒體主體,其不再局限於任何一個平臺或封閉生態內部,而是開放性的與所有互聯網元素自由連接,其起點為依靠內容生產帶來用戶關註、流量,最終轉化為商品銷售,進而通過生產/銷售差價獲利;

(2)媒體平臺:內容是互聯網上最大的流量來源,這些經營主體雖然依托騰訊平臺產生,但並不局限騰訊生態內部,而是開放的與互聯網各個內容平臺連接,包含公共號/騰訊網/新浪/頭條/搜狐/網易/鳳凰/微信/QQ/QQ空間/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百度貼吧/百度文庫/UC瀏覽器/QQ瀏覽器/等諸多媒體平臺,但是內容平臺各有各的標準、用戶亦有自己的喜好標準,最終媒體號能獲取多大流量,主要看內容生產者自身的能力;

(3)騰訊雲(or 阿里雲)等提供基礎雲計算服務,應用工具服務商(口袋通,有贊,微店)等為微店商家、電商平臺(拍拍網)、官網服務等提供大量雲計算中應用層服務,咨詢公司提供必要的數據搜集/分析服務,由此誕生大量的開發支持團隊,最終共同提升服務質量/壓縮服務成本;

(4)微信支付(or 其它第三方支付)、擔保公司、眾安保險(or 其它保險公司)以及微眾銀行(供應鏈金融)等提供各種相關服務,保證交易雙方的合法權利,並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

(5)京東雲倉儲、京東配送(or 第三方物流快遞)、客服支持等模塊提供必要的支持;

(6)騰訊廣點通將基於內容分析、用戶畫像分析等形成一個大數據廣告系統,並承擔起效果廣告、品牌廣告、搜索支持等相關的流量與連接服務,從而為生態內外部各個主體之間建立有效的流量交換機制。

最終,這將成為一條貫穿騰訊所有核心業務的龐大內容電商生態,從而將小米模式放大到整個互聯網,並基於此助推騰訊的營收規模擴大一倍。

3、投資並購

5年前,整個互聯網的版圖還比較小,局限在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等領域,發展這些領域所需要的技術、人才等資源較為接近,因此當時騰訊非常傾向於通過跟隨戰略(模仿再創新的方式)發展新業務,並通過自身龐大的流量體系、用戶體系及資金實力逐步超越先行者成為目標細分領域第一。

這種模式在針對內容、工具等市場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遊戲、騰訊網、騰訊視頻、QQ音樂、工具體系等先後取得成功,但在面對電商、搜索領域,其潛在競爭者阿里巴巴、百度同樣不缺錢、不缺人才,騰訊最終以失敗告終,投入海量資源無績而返。

截止到2010年,傳統互聯網領域版圖里邊,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等領域已經接近飽和,各玩家依據自身優勢持續生存下去,對於騰訊而言,很難找到全新的巨大可擴展藍海,與此同時,自身的業務也緩慢的走向成熟,增長速度也在逐步的下降。

也正是從那時2010年開始,移動互聯網開始在國內正式啟動,起初騰訊以為僅僅是將自己的互聯網已有產品(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移動互聯網化,於是瘋狂的開始將產品Copy to智能手機。但是到了2012年,騰訊慢慢的發現移動互聯網不再局限於原有的五大領域,而是借助於智能手機的便攜優勢開拓線下各個細分服務行業,甚至連原來大家看不上的硬件領域,也被重新納入互聯網版圖,一時間充斥著各種矛盾與複雜思緒。

以迅速崛起的小米為例,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硬件顯然與公司自身的屬性/定位不一致,因此不願意涉足,而小米卻迅速崛起成為互聯網一極,並迅速開拓整個智能硬件腹地,並基於此延伸到應用與互聯網服務領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僅僅是小米,新崛起的美團、餓了麽等生活服務公司,都擁有動輒幾千人的線下團隊,更準確地說,

不僅僅是小米,這些借助於移動互聯網新崛起的小巨頭們,所需要各種關鍵資源完全異於曾經PC互聯網時代,比如它們動輒幾千人的線下團隊完全,讓人匪夷所思,而身為互聯網公司出身的騰訊,雖然擁有些許資金優勢與流量優勢,但並不足以保證親自下水能夠成功,更何況火爆的O2O投資大幅度削減騰訊資金優勢,以及騰訊對線下生活服務的有限影響力,很難像網遊那樣大規模導入流量而取得成功,最終使得騰訊難以接受並轉變成這種發展模式。

258992175094890037

騰訊VS創業公司

與此同時,騰訊自身各條業務線的發展速度都在放緩,這又逼迫著騰訊不得不加大力度投資新業務,種種因素最終迫使騰訊走向了投資這條路,換句話說,投資比親自參與更能讓騰訊避免錯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機會。

然而,騰訊也很快發現,當它和投資機構去競爭一個項目時,往往能夠以較低價格收獲投資權,因為創業者看重它們的資源可能帶來的協同效應以及品牌背書,這會產生較高的溢價,再加上騰訊更多是一位財務投資人,不謀求控股不幹涉創業公司的獨立發展,因此頗受創業者青睞。

在過去數年時間里,騰訊以馬不停蹄的速度到處投資布局,不僅鞏固了傳統的互聯網服務領域(電商、搜索等),而且還順利的抓住了O2O這波大潮,並對泛內容領域做了一些補充性投資截至目前,騰訊投資了搜狗、京東(包含京東到家)、滴滴出行、樂居網、58趕集新美大、e家潔、e袋洗、口袋購物、丁香園、微醫集團、餓了麽、人人車、喜瑪朗雅、鬥魚、懶人聽書等 

隨著O2O領域的發展,本地生活漸漸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優質的創業企業也會逐步減少,但是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投資到那些即將被互聯網改變的領域,或者是高科技領域,比如人工智能、互聯網農業、教育領域、智能硬件、互聯網醫療、基因檢測、航天領域等領域。

4、企業服務

企業服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目前美國諸多互聯網巨頭借此獲取巨額利潤,比如IBM、微軟、甲骨文、惠普等,騰訊作為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佼佼者,需要在此領域大力布局。

目前騰訊旗下與企業相關的業務包括:騰訊雲、企業QQ、微信企業號(企業微信)、Foxmail、開放平臺、重創空間等,但與廣告業務一樣,騰訊並沒有對這一領域進行統一規劃布局,於是我們看不到一個系統性的服務平臺,只是由於看好雲計算基礎設施前景,騰訊著重發展騰訊雲(Iaas)產品。

騰訊面臨的兩大危機

騰訊目前主要專註於社交和內容兩個領域,以及在其它領域有一些補充性的業務,一般來說這種布局方式會面臨兩種突變威脅,一種是核心業務內部的突變,另一種是整個行業生態的突變,下面分別表述:

(1)核心業務突變

核心業務的關鍵點在於用戶私有內容,也就是微雲。關於微雲的重要性,我在前文已經講過,雲盤是用戶私密內容的核心存儲點,從這點切入可以威脅騰訊的社交/內容根基,所以騰訊需要大力投入資源發展微雲產品,在此不再詳述。

(2)互聯網生態技術變革

關於互聯網技術變革,我們不得不說一段騰訊內部技術研究的過往歷史。曾經騰訊內部最具研究實力的機構為騰訊研究院,不幸的是,這一機構已於2012年變革中變相解散,失去技術研究能力的騰訊,正逐漸由一家科技公司變成了一家專註內容和應用的傳統公司。

騰訊曾經解散其研究院或許有它的原因,可能是技術研究轉化成產品營收太過遙遠,可能是技術研究需要投入太多不必要的資源……,不管如何,這都說明騰訊高層不重視技術在科技領域的作用,就像騰訊曾經的成功不太依賴技術的研發與進步。

從短期來看,這或許是明智的策略,但長期來看,缺乏技術研發的企業,都很難在科技長河中長久不衰,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習慣的改變、企業組織的僵化……,這些應用層面的企業都會被慢慢沖垮,唯獨我們看到的是,專註於技術創新與商業化的IBM,能持續生存近百年歷史,因為它專註於前沿技術研究,當主營業務面臨危機時,它能夠以新技術為依托,開拓全新領域,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如今互聯網領域即將面臨以認知計算、VR、神經芯片為主導的新一輪技術變革,這對於上一個時代(超文本協議、圖形操作系統、微處理器)誕生的騰訊來說,將面臨巨大的技術進步帶來的威脅,因為這一輪技術變革可能擊毀現有微信、QQ的產品形態,沖散各個內容小生態(騰訊網、騰訊視頻、閱文、QQ音樂、騰訊遊戲)的組織形式,從而毀掉騰訊的所有主營業務,最終致使其從互聯網之巔滑落。

讓人吃驚的是,新生代的互聯網公司今日頭條、滴滴出行好像天生就具備技術基因,它們的管理層都在大力開拓人工智能技術,寄望借此提升業務運作效率的提升,當事先已經融合進全新技術體系時,就能將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化為烏有,然而作為BAT巨頭之一,騰訊在技術領域的布局屈指可數(據說有兩支團隊研發AI,一個位於北京,來自於研究院解散後的部分人員;另一個設立在香港的AI研究所,真不知道設立在這個金融與商業中心有什麽用,這里有多少技術基因?),實所不應該。

看看AlphaGo戰勝李世石,可以嗅見認知計算革命近在咫尺,隨時都可能到來,為了爭取時間,騰訊最佳策略是大規模投資收購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快速組建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從而輸出相關技術(認知計算、VR)以幫助自己的核心產品(社交產品及各個內容小生態)進化,從而抵禦面臨的下一波競爭對手沖擊。

騰訊 危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66

以理服人:NGO的盲點 倪以理

1 : GS(14)@2013-04-12 00:44: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1/18223683

                每捐1元給慈善機構,有多少直接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又有幾多會花費在機構的行政成本?相信是不少捐贈者心中的疑問。但以行政成本高低,衡量慈善組織效益,是否得宜?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就認為未必,無論是慈善組織、捐贈者,都需要新思維,去想想如何做善事。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香港最近就慈善團體立法研究,而在美國,對慈善團體營運模式,也引發不少討論。
答:美國著名非牟利組織籌款專家Dan Pallotta最近在Ted forum做了一個非常震撼的演講,題目為「The way we think about charity is dead wrong」。Pallotta指出,美國的貧窮率過去十年一直維持在12%,處處都是社會問題。但過去幾十年,NGO組織無甚作為,未見對改善這情況有太大幫助。

開支受局限 影響功能

                  問:那麼Pallotta如何分析背後的原因?
答:他提出了多項社會對NGO的偏見,導致NGO的行為文化受到局限,很難發揮機構更大的功能和創新能力。
第一點是NGO的薪酬架構帶來人才限制。Pallotta說,社會認同商業機構可以巨額人工補償員工的貢獻,但是在NGO任職,就自然應該是low pay的,需要用理想和工作性質去維持動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史丹福大學MBA畢業的學生,平均十年後(38歲左右)的收入是40萬美元,但是一家慈善組織的CEO平均收入只有8.4萬美元。
如果是數口精的,就會發現投身慈善事業,倒不如在商業機構打工,然後每年捐10萬美元,坐在NGO董事會指指點點,又有面子,又可享philanthropist(慈善家)之美名。
Pallotta認為,這就是我們社會價值矛盾之處。對於一位發明暴力電子遊戲的CEO,一年賺幾千萬美金,又可以上《Fortune》雜誌。但是對於一個想消滅疾病的慈善組織CEO,一年賺幾十萬美元都嫌多,甚至認為他沒有足夠的奉獻。
第二個大問題,是社會對於NGO經費的看法,尤其是認為籌得的善款應該花到受益人身上,對於所有日常經費開支(overhead),都顯得相當反感。
Pallotta舉一個營銷的案例:在商業社會,推廣、賣廣告是必然的經費。當賣廣告的marginal benefit(邊際效益)多於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時,推廣是值得的。
換一句話,一般的零售品牌可以透過廣告將產品的優點介紹給大眾。但是大部份NGO都不敢在傳統媒體賣廣告,怕提高了overhead成本。結果限制了NGO的營銷手法,不能夠讓廣大市民了解和參與。
1998年,美國癌症協會只花了100萬美元,宣傳反吸煙相關的立法。同年,五大香煙品牌花在廣告、宣傳的使費多過美國癌症協會6,000倍。
Pallotta的總結是,NGO其中一個做不大的原因是沒有投資在「做大個餅」。Amazon在發展的時候,是不計成本地去擴張它們的服務,創立他們的品牌和規模,試問如果NGO今天看到一個同樣有潛力的機會時,他們會否有同樣的膽識?

問:Pallotta的想法,好像是要把NGO引入更多商業標準。Joe,你認同嗎?
答:Pallotta為了make a point,當然他的觀點是比較極端。早前香港研究監管慈善團體的法例時,也討論過應否監管overhead比例。但我覺得透明度更為重要,行政成本多與少應該受到監查,管理層應該要為行政使費,作出合理的交代,但毋須要去為行政成本去劃一個「硬指標」,更不應盲目下定論,以為行政成本越低越好,以此評定慈善機構的表現和社會貢獻。
另一點是,傳統思維會認為NGO管理人才,以及商業人才,來自兩個不同世界,薪酬根本不需要比較。但商業與NGO人才之間這條線越來越模糊,cross-over越來越多,更多出身商界的人才創辦NGO。
我不認為NGO沒有金錢的報酬,就一定請不到適合的人才。不過,NGO對社會的貢獻不比商業機構少,當有NGO管理層的薪酬貼近私人市場時,不應該將之視為「不道德」。我們應該看他們在做出甚麼樣的貢獻,值不值這個報酬。

增加透明度 說服大眾

                  問:作為NGO,應該如何去說服捐贈者去接受這一套想法?
答:我相信,不少人對Pallotta的說法,會覺得唔舒服。尤其知道大慈善團體的overhead比重較多,自不然覺得不滿善款未能去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NGO可考慮的做法,就是把捐款分戶兩個基金,一個是做營運,另一個給受助人,令捐贈者更清楚資金運用。
另一個重點是,機構與捐贈者要達成共識。香港社會也有很多人口老化、貧窮等問題,這些都是年月累積下來。若果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NGO可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捐贈者是希望機構長遠發展,解決社會問題?或是將資源直接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機構一定要跟支持者說明機構的目標和遠景。
香港有很蓬勃的NGO生態,各種各類都有,資源非常分散。它們大部份的首要目標,通常是關注受助人數等指標每年的增長,同時也努力確保overhead低。
無論是商界或是其他捐贈者,近年從做慈善轉而重視impact investing,除了幫助有需要的人,也關注到捐款持續性,正正反映慈善事業的發展處於轉型的階段。
有人批評利用Pallotta的商業觀點和手法去評估NGO是不應該的,但他的說法,仍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Pallotta正正提醒我們,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源發展NGO這一行業,尤其慈善組織對於社會的最終影響是甚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89

現代資訊氾濫 容易出現統計盲點 黃國英

1 : GS(14)@2015-04-08 17:35:2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1723\r\n\r\n假設某日你收到封信,原來是份投資報告,羅列各種理由,結論是下周買市升。一周過後,大市真的上升,但你聽飛資歷不淺,深明撞彩機會大於一切。此時又收到同一源頭的下一份報告,今次睇下周市跌。一周內,果然大跌。上周還只是一笑置之的你,本周之後難免想多加留意。但作為謹慎的投資者,又豈能鹵莽行事?先觀察兩個月再說。如是者每周收飛,前後十次,每次皆中。正當你靜候下一建議,那公司來函:不好意思,樣板已看夠了吧,恕沒有免費午餐了,要不要讓我們代為操作?\r\n \r\n雖然食指大動,你仍不失理智,細想有何破綻?不會是靠運吧,有好有淡,不是死牛/熊,當一次機會五五波,連中十元,機會只是千分之一。你深信該炒手乃利弗莫再世、索羅斯秘傳弟子,「無得輸」,下定決心匯去資金。豈料發達大夢還未開始,已驚見對家人去樓空,原來是斂財騙局。騙子怎能百發百中?很簡單,狂寄一萬封信,一半寫睇升,一半寫睇跌。一周後,只向看對的一半人發第二封信,又是升跌各寄一半,如此類推。十周後,自然有九、十個人十封全中,當正騙子是炒神。這就是著名的「連鎖信」騙局。\r\n\r\n \r\n\r\n現時影響股市升跌及投資回報的因素,真是數以百計,投資者要冷靜判斷,避免陷於統計盲點。\r\n \r\n這種千術,實際上就是用了人類心理的盲點。統計學上,只要取樣夠多,就算是完全隨機,也總有一些樣本能出現十星連珠的「規律」。時至今日,被這個盲點所騙的人有增無減,卻不再是上述騙局,而是為自己所騙。這裏說的是各路媒介發表,數量龐大的跑贏大市方法。在它們發布時,往往佔據財經媒體的頭條,但當其他人嘗試複製成果,往往不是那回事。原因無他,就是這些法則的來源,是透過對盲目挖掘歷史數據而來。只要測試的數量夠大,自然會跑出一些戰無不勝的公式。情況就像騙子向愈多人出信,連中十次的潛在受害人數就愈多。\r\n \r\nResearch Affiliates的許教授提供過一項有趣的數據,是歷年以來,發掘出影響回報的因素的數量。六十至九十年代,一年至多得單位數的發現,甚至沒有;發布的研究也是寥寥可數。到了千禧年代,一年出產的「因素」多達兩百個以上,研究數目也等量飛升。發達天橋真的多了那麼多嗎?似乎不是,反倒是電腦運算的速度加快了,數據也比以往容易取得。據以往的程式交易員憶述,六十年代如果你好彩,可以接觸到電腦,測試一項參數(可能只是簡單如改變一條移動平均線的日數),麻煩先等半日,才可產出結果;現在的家用電腦,也比當時快上N倍。換言之,就像「連鎖信」騙徒忽然可以寄電郵,不用慢慢貼郵票,自可呃到更多人落叠。\r\n \r\n那怎可在實際下注前,判斷一條法則是否只屬統計盲點的產物?許教授提出了三大要點。篇幅所限,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39

市長突破盲點華埠喜慶過猴年

1 : GS(14)@2016-02-10 13:57:16

三藩市市長李孟賢(Ed Lee)趁農曆新年聯同官員到中華總會館拜年;救世軍三藩市華埠堂在華裔商人資助下,向區內低收入人士免費派飯,讓老街坊熱熱鬧鬧慶新年!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唐芷瑩市長李孟賢大年初一早上偕夫人到中華總商會參加迎春會,向各華人移民拜年。他致詞時表示新年第一天不僅意味去舊迎新,更意味一家團聚,又形容猴年將會與三藩市很合拍,「猴年代表改革創新、聰明……也許還代表淘氣,就跟三藩市一樣」。同場的估值官朱嘉文(Carmen Chu)及第11區議員金貞妍(Jane Kim)則分別以廣東話和韓語向市民拜年。朱嘉文認為,每逢農曆新年都能回到成長的社區、與家人團聚是很美好的事。市長過年仍公務繁忙,不過離開前亦不忘在會場門外,手持印有「Best Wishes(心想事成)」的捲軸,與舞龍舞獅團隊合照。而救世軍三藩市華埠堂今年亦第三年向市內有需要人士派飯,今年則派出500張免費飯券,令受惠人士感到人間溫暖。問及他們的新年願望,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表示,「身體健康最重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0/194859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12

盧駿匡﹕善用CCASS數據 突破技術分析盲點

1 : GS(14)@2017-05-19 05:20:42

【明報專訊】筆者研究技術分析多年,與股票有關的系統達數百個,當中有不少的成功率接近七成。雖然表現尚算不俗,但要再上一層樓並不簡單。為了進一步將勝算提升,必須要突破現有的框架,因此筆者嘗試從另一方向研究。

近年港交所網站增加了不少寶貴的免費資訊。當中包括主要股東的持貨比率及中央結算系統(CCASS)數據。然而,後者可有助了解股份的分佈及變化。例如由實貨轉至中央結算系統。相關的變化或會為配股或炒上帶來一點啟示。當然,必須要配合技術走勢。

以建滔積層板(1888)為例,在3月24日突破了過去一個月的上落區間,成交量亦見同步增加,屬利好的技術信號。股價從此展開升勢並升至4月3日才見頂(見圖),以突破當日的開市價起計,期間最多曾升21.44%。在4月7日的中央結算系統顯示有58,402,500股由實貨存入,佔已發行股份約1.91%。於同日,中信里昂證券增加3.64%的股份。

大批股份轉倉 料有大動作跟尾

由於中央結算系統顯示的數據是在交收後兩日,意味這批股份早已於4月5日存入。巧合地是股價見頂的翌日,暗示此舉應有所圖。最終在4月11日早上停牌並宣布配股。而配售代理正好是中信里昂證券。

利用分析中央結算系統數據可有助突破技術分析的盲點,而且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勝算。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沒持有上述股份)

ASC分析系統創辦人

[盧駿匡 圖金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37&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51

大貨車急停後退監生輾死「盲點」鐵騎男

1 : GS(14)@2017-06-10 12:40:44

上周一,江蘇無錫發生一宗嚴重意外,一對乘坐電單車的男女被另一輛倒行的貨車輾倒,釀成男死女傷。近日事發一刻片段曝光。當日下午接近3時,涉事重型貨車行駛至徐霞客鎮峭岐新街村,其間另一輛電單車也行駛至該口。當大貨車左轉入村道,電單車緊隨其後,然而貨車突無故倒車,電單車也開始慢慢後退。 但大貨車倒車的速度逐漸加快,電單車後退速度趕不上。電單車上的男女開始慌張起來,二人拼命用雙腳往後劃。可惜二人未趕及後退,兩人最終摔倒,被大貨車輾過。事後王姓男子被大貨車活活輾死,而車上的女子同告受傷。 梨視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6/200462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